CN103259445A - 一种逆变电源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逆变电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59445A
CN103259445A CN2012100357039A CN201210035703A CN103259445A CN 103259445 A CN103259445 A CN 103259445A CN 2012100357039 A CN2012100357039 A CN 2012100357039A CN 201210035703 A CN201210035703 A CN 201210035703A CN 103259445 A CN103259445 A CN 1032594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switching device
output
inductance
inver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3570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维
金曼
王鹏
张海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210035703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259445A/zh
Publication of CN1032594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5944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逆变电源装置,用于将直流电源输出的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包括前级电流馈电电路和后级逆变电路,所述电流馈电电路包括:依次串接的半桥变换器、隔离变压器和整流电路;所述后级逆变电路为双BUCK逆变电路。利用本发明逆变电源装置,可以在保证能量转换效率的情况下,降低控制的复杂度,方便无功调节和功率扩容。

Description

一种逆变电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压转换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逆变电源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光伏发电领域,还是以一体式并网发电为主。光伏并网发电系统通过并网逆变器将太阳能电池板的直流电转换成与电网电压同频、同相的交流电并输送给电网,因此,并网逆变器是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核心设备,它的可靠性、高效性和安全性会影响到整个发电系统,直接关系到电站发电量及运行稳定。
光伏并网微逆变器(简称微逆变器)与单个光伏组件相连,可以将光伏组件输出的直流电直接变换成交流电并传输到电网,并保证输出电流与电网电压频率、相位完全一致。在两级式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中,并网逆变器只需进行逆变控制,光伏阵列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由前级DC/DC变换器完成,并网逆变器通过控制DC/DC变换器的输出电压实现系统功率平衡。
在现有技术中,微逆变器拓扑结构大部分以反激式前级结合后级工频换向来实现,如图1所示。其中,前级中的开关管Q1通过软开关进行控制,后级中的四个开关管T1-T4工频切换将电容C1端能量传输到电网,图2是图1所示微逆变器中间电容C1两端的电压波形。
由图2可以看出,传统微型逆变器前级反激式电路输出的不是恒定的直流电,无法实现无功调节。另外,在这种结构的微逆变器中,变压器T不仅要用于储能,而且还要用于传输能量,因此需要开气隙,故前级反激式电路无法将功率做大,即使功率做大,效率也很低。而且,为了实现软开关,不仅需要选用较高性能的控制器,而且设计上比较复杂,有时还需要增加一些辅助电路。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逆变电源装置,在保证能量转换效率的情况下,降低控制的复杂度,方便功率扩容。
为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逆变电源装置,用于将直流电源输出的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包括前级电流馈电电路和后级逆变电路,所述电流馈电电路包括:依次串接的半桥变换器、隔离变压器和整流电路;所述后级逆变电路为双BUCK逆变电路。
优选地,所述半桥变换器包括:第一电感、第二电感、第一开关器件和第二开关器件;
第一电感与第一开关器件串联连接,第一电感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直流电源的正端,第一电感的第二端连接第一开关器件的第一端和所述隔离变压器的原边的同名端,第一开关器件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直流电源的负端;
第二电感与第二开关器件串联连接,第二电感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直流电源的正端,第二电感的第二端连接第二开关器件的第一端和所述隔离变压器的原边的异名端,第二开关器件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直流电源的负端。
优选地,所述第一开关器件和第二开关器件以不同的脉冲信号触发动作,并且在任意时刻,所述第一开关器件和第二开关器件中有至少一个导通。
优选地,所述整流电路为全波整流电路,包括:四个二极管,其中第一二极管的阳极和第三二极管的阴极一起连接到所述隔离变压器的副边的同名端,第二二极管的阳极和第四二极管的阴极一起连接到所述隔离变压器的副边的异名端;
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第二二极管的阴极相连并作为所述电流馈电电路的第一输出端;
第三二极管的阳极与第四二极管的阳极相连并作为所述电流馈电电路的第二输出端。
优选地,所述双BUCK逆变电路包括:
第一滤波电路,连接在所述电流馈电电路的两个输出端之间,用于滤除所述电流馈电电路输出电压中的高频分量,同时储存前级馈电电路传输来的能量;
第一BUCK电路和第二BUCK电路,所述第一BUCK电路和第二BUCK电路串联连接后并联在所述电流馈电电路的两个输出端之间,所述第一BUCK电路与所述第二BUCK电路分别与所述电流馈电电路的一个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一BUCK电路和第二BUCK电路用于将所述电流馈电电路输出的直流电压转换为较低的直流电压并输出;
全桥逆变电路,分别与所述第一BUCK电路和第二BUCK电路相连,用于将所述第一BUCK电路和第二BUCK电路输出的直流电压转换为交流电压。
优选地,所述第一滤波电路包括:
串联连接的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所述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的连接处形成中点电位并输出;
所述第一BUCK电路和所述第二BUCK电路的串联连接点与所述中点电位相连。
优选地,所述第一BUCK电路包括:第七开关器件,第五二极管和第三电感,其中,第七开关器件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流馈电电路的第一输出端,第七开关器件的第二端连接第三电感的第一端和第五二极管的阴极,第三电感的第二端作为所述第一BUCK电路的输出端连接到所述全桥逆变电路;
所述第二BUCK电路包括:第八开关器件,第六二极管和第四电感,其中,第八开关器件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电流馈电电路的第二输出端,第八开关器件的第一端连接第四电感的第一端和第六二极管的阳极,第四电感的第二端作为所述第二BUCK电路的输出端连接到所述全桥逆变电路;
第五二极管的阳极与第六二极管的阴极相连,用于获得所述第一滤波电路输出的中点电位。
优选地,所述全桥逆变电路包括:四个开关器件,其中:
第三开关器件的第一端和第四开关器件的第一端一起连接到所述第一BUCK电路的输出端;
第五开关器件的第二端和第六开关器件的第二端一起连接到所述第二BUCK电路的输出端;
第三开关器件的第二端与第五开关器件的第一端相连作为所述逆变电源装置的一个输出端,第四开关器件的第二端与第六开关器件的第一端相连作为所述逆变电源装置的另一个输出端。
优选地,在一个工作周期内的前半周期,第七开关器件和第八开关器件以同步的高频脉冲信号触发动作,第三开关器件和第六开关器件导通,第四开关器件和第五开关器件关断;在一个工作周期内的后半周期,第七开关器件和第八开关器件以同步的高频脉冲信号触发动作,第三开关器件和第六开关器件关断,第四开关器件和第五开关器件导通。
优选地,所述双BUCK逆变电路还包括:
第二滤波电路,连接在所述第一BUCK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BUCK电路的输出端之间,用于滤除所述第一BUCK电路和第二BUCK电路输出的直流电压中的高频分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逆变电源装置,采用前级半桥馈电和后级双Buck加全桥逆变的两级拓扑结构,不仅适用于微逆变器的应用场合,而且还适用于小功率带隔离应用的场合。前级采用电流馈电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反激式前级拓扑结构而言,更利于功率扩容。而且,前级电流馈电拓扑结构中的开关器件不需要考虑直通的问题,无需死区控制,不仅控制更简单,而且由于具有瞬时阻抗很高的电感的存在,使得开关器件可以实现零电压导通和关断,减少了开关损耗,提高了整体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技术中微逆变器拓扑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微逆变器中间电容C1两端的电压波形;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逆变电源装置的原理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逆变电源装置的一种具体拓扑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开关器件S1、S2的驱动波形及电感电流及变压器原边电压电流波形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前级电流馈电电路在图5所示驱动信号下第一阶段时的电流回路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前级电流馈电电路在图5所示驱动信号下第二阶段时的电流回路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前级电流馈电电路在图5所示驱动信号下第三阶段时的电流回路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前级电流馈电电路在图5所示驱动信号下第四阶段时的电流回路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后级逆变电路工作过程中各开关器件的驱动信号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后级逆变电路在电网电压正半周期PWM脉冲触发导通时的电流回路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后级逆变电路在电网电压正半周期PWM脉冲关断时的电流回路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后级逆变电路在电网电压负半周期PWM脉冲触发导通时的电流回路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后级逆变电路在电网电压负半周期PWM脉冲关断时的电流回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3所示,是本发明实施例逆变电源装置的原理示意图。
该逆变电源装置用于将直流电源PV输出的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包括前级电流馈电电路31和后级逆变电路32。其中,所述电流馈电电路31包括:依次串接的半桥变换器311、隔离变压器312和整流电路313;所述后级逆变电路32具体为双BUCK逆变电路。
所述双BUCK逆变电路32的一种具体结构包括:第一滤波电路321、第一BUCK电路322、第二BUCK电路323和全桥逆变电路324。其中:
第一滤波电路321连接在所述电流馈电电路31的两个输出端之间,用于滤除所述电流馈电电路31输出电压中的高频分量,同时储存前级馈电电路传输来的能量。
第一BUCK电路322和第二BUCK电路323串联连接后并联在所述电流馈电电路31的两个输出端之间,所述第一BUCK电路322与所述第二BUCK电路323分别与所述电流馈电电路31的一个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一BUCK电路322和第二BUCK电路323用于将所述电流馈电电路输出的直流电压转换为较低的直流电压并输出。
上述第一BUCK电路322和第二BUCK电路323的串联连接点与第一滤波电路321输出的中点电位相连。
全桥逆变电路324分别与所述第一BUCK电路322和第二BUCK电路323相连,用于将所述第一BUCK电路322和第二BUCK电路323输出的直流电压转换为交流电压。
需要说明的是,在该实施例中,还可进一步包括:第二滤波电路(见图4所示电容C3),连接在所述第一BUCK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BUCK电路的输出端之间,用于滤除所述第一BUCK电路和第二BUCK电路输出的直流电压中的高频分量。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逆变电源装置的一种具体拓扑结构示意图。
在该实施例中,电流馈电电路31中的半桥变换器包括: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第一开关器件S1和第二开关器件S2。其中:
第一电感L1与第一开关器件S1串联连接,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直流电源PV的正端,第一电感L1的第二端连接第一开关器件S1的第一端和隔离变压器T的原边的同名端,第一开关器件S1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直流电源PV的负端;
第二电感L2与第二开关器件S2串联连接,第二电感L2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直流电源PV的正端,第二电感L2的第二端连接第二开关器件S2的第一端和隔离变压器T的原边的异名端,第二开关器件S2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直流电源PV的负端。
在该实施例中,电流馈电电路31中的整流电路为全波整流电路,包括:四个二极管,分别是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和第四二极管D4。其中:
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和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一起连接到隔离变压器T的副边的同名端,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和第四二极管D4的阴极一起连接到隔离变压器T的副边的异名端;
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与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相连,其连接点作为所述电流馈电电路31的第一输出端;
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与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相连,其连接点作为所述电流馈电电路31的第二输出端。
在该实施例中,后级逆变电路32中串联连接的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构成上述第一滤波电路,第一电容C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流馈电电路31的第一输出端,另一端与第二电容C2相连,第二电容C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流馈电电路31的第二输出端,另一端与第一电容C1相连,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的连接处形成上述中点电位并输出。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结构对称,电气参数相同,串联后并接在电流馈电电路31的两个输出端之间,起到吸收直流母线中电压纹波和储能的作用;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的连接处形成直流电源电压的中点电位,起到电压箝位的作用,可有效抑制共模漏电流,提高能量转换效率。
第七开关器件S7、第五二极管D5和第三电感L3构成上述第一BUCK电路。其中,第七开关器件S7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流馈电电路31的第一输出端,第七开关器件S7的第二端连接第三电感L3的第一端和第五二极管D5的阴极,第三电感L3的第二端作为所述第一BUCK电路的输出端连接到所述全桥逆变电路。
第八开关器件S8、第六二极管D6和第四电感L4构成上述第二BUCK电路。其中,第八开关器件S8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电流馈电电路31的第二输出端,第八开关器件S8的第一端连接第四电感L4的第一端和第六二极管D6的阳极,第四电感L4的第二端作为所述第二BUCK电路的输出端连接到所述全桥逆变电路。
第五二极管D5的阳极与第六二极管D6的阴极相连,用于获得所述第一滤波电路输出的中点电位。
第三开关器件S3、第四开关器件S4、第五开关器件S5和第六开关器件S6构成上述全桥逆变电路。
在该实施例中,每个开关器件分别具有一第一端和一第二端。其中:
第三开关器件S3的第一端和第四开关器件S4的第一端一起连接到所述第一BUCK电路的输出端。
第五开关器件S5的第二端和第六开关器件S6的第二端一起连接到所述第二BUCK电路的输出端。
第三开关器件S3的第二端与第五开关器件S5的第一端相连作为所述逆变电源装置的一个输出端,第四开关器件S4的第二端与第六开关器件S6的第一端相连作为所述逆变电源装置的另一个输出端。
上述第一开关器件S1至第八开关器件S8可以是MOSFET,相应地,上述开关器件的第一端是指MOSFET的D极,第二端是指MOSFET的S极。
上述第一开关器件S1至第八开关器件S8也可以是IGBT,相应地,上述开关器件的第一端是指IGBT的集电极,第二端是指IGBT的发射极。
上述直流电源30可以是一发电机,比如太阳能发电机。
在该实施例中,后级逆变电路中的第二滤波电路具体为第三电容C3,其两端分别与第三电感L3的第二端和第四电感L4的第二端相连。由于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的存在,第三电容C3可以选取容值较小的电容,例如薄膜电容,寿命长,增加了逆变器的可靠性和寿命。
在本发明逆变电源装置中,所述后级逆变电路32还可进一步包括:输出滤波电路,连接在所述逆变电源装置的输出端之间,所述输出滤波电路可以是L型,LC型、LCL型等拓扑结构。
下面结合图4对本发明实施例逆变电源装置中前级电流馈电电路的工作原理做详细说明。
如图5所示,是开关器件S1、S2的驱动波形及电感电流及变压器原边电压电流波形示意图。
由图5可以看出,第一开关器件S1、第二开关器件S2以不同的脉冲信号触发动作,但在任意一个时刻,这两个开关器件S1、S2总有一个是导通或都是导通的,以确保第一电感L1和第二电感L2中的电流有畅通的回路。
当第一开关器件S1导通、第二开关器件S2关断时,第一电感L1储能,流经第一电感L1的电流i1线性增长。第二电感L2释放能量,流经第二电感L2的电流i2线性下降。释放的能量由变压器T的原边耦合到变压器T的副边。变压器T的副边、第二二极管D2及第三二极管D3构成回路,将能量传递到负载端。
当第二开关器件S2导通,第一开关器件S1关断时,第二电感L2储能,流经第二电感L2的电流i2线性增长。第一电感L1释放能量,流经第一电感L1的电流i1线性下降。释放的能量由变压器T的原边耦合到变压器T的副边。变压器T的副边、第一二极管D1及第四二极管D4构成回路,将能量传递到负载端。
当第一开关器件S1、第二开关器件S2同时导通时,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直接接在直流电源30两端,两个电感均处于储能状态,电流i1、i2线性增长。此时变压器T一次侧短路,不向二次侧传递能量,负载端仅靠电容C(电容C可以看作是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的等效电容)放电维持。
本发明实施例逆变电源装置的一个工作周期分为四个阶段,如图5所示,从t0开始,到t4结束。下面分别对这四个阶段进行详细说明。
在下面的说明中,以PV表示所述直流电源30。
第一阶段t0-t1:在t0时刻,第一开关器件S1、第二开关器件S2导通,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直接接在直流电源PV两端,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均处于储能状态,电流i1、i2线性增长。此时,变压器T一次侧短路,不向二次侧传递能量,负载端仅靠电容C放电维持。
在第一阶段的电流回路如图6所示,具体如下:
变压器T一次侧电流回路:PV→L1→S1→PV;
                       PV→L2→S2→PV;
变压器T二次侧电流回路:C→负载→C。
第二阶段t1-t2:在t1时刻,第二开关器件S2关断,此时第一开关器件S1处于导通状态。第一电感L1还接在直流电源PV两端,处于储能状态,电流i1线性增长。第二电感L2释放能量,电流i2线性下降。释放的能量由变压器T的原边耦合到变压器T的副边,变压器T的副边、第二二极管D2、第一电容C1及负载、第三二极管D3构成回路,将能量传递到第一电容C1及负载端。
在第二阶段的电流回路如图7所示,具体如下:
变压器T一次侧电流回路:PV→L1→S1→PV;
                       PV→L2→T→S1→PV;
变压器T二次侧电流回路:T→D2→C及负载→D3→T。
第三阶段t2-t3:在t2时刻,第二开关器件S2导通。该阶段第一开关器件S1和第二开关器件S2均处于导通状态,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直接接在直流电源PV两端,两个电感均处于储能状态,电流i1、i2线性增长。此时变压器T一次侧短路,不向二次侧传递能量,负载端仅靠电容C放电维持。
在第三阶段的电流回路如图8所示,具体如下:
变压器一次侧电流回路:PV→L1→S1→PV;
                      PV→L2→S2→PV;
变压器二次侧电流回路:C→负载→C。
第四阶段t3-t4:在t3时刻,第一开关器件S1关断,此时第二开关器件S2处于导通状态;第二电感L2还接在直流电源PV两端,处于储能状态,电流i2线性增长。第一电感L1释放能量,电流i1线性下降。释放的能量由变压器T的原边耦合到变压器T的副边,变压器T的副边、第一二极管D1、第一电容C1及负载、第四二极管D4构成回路,将能量传递到第一电容C1及负载端。
在第四阶段的电流回路如图9所示,具体如下:
变压器一次侧电流回路:PV→L2→S2→PV;
                      PV→L1→T→S2→PV;
变压器二次侧电流回路:T→D1→C及负载→D4→T。
上述t0-t4为一个完整周期,之后的电路状态重复之前的四个阶段。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电容C可以看作是后级逆变电路中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的等效电容。
下面继续结合图4对本发明实施例逆变电源装置中后级逆变电路的工作原理做详细说明。
后级逆变电路的一个工作周期由前半周期和后半周期组成,对应的逆变电路在一个工作周期内的工作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电网电压为正时的工作阶段和电网电压为负时的工作阶段。
一个工作周期中,后级逆变电路中各开关器件的一种驱动信号波形如图10所示。
在第一阶段0~T/2(T表示一个工频周期,即电网电压信号周期),对应于电网电压为正时的工作阶段,第七开关器件S7和第八开关器件S8以同步的高频脉冲信号触发动作,第三开关器件S3和第六开关器件S6的驱动信号保持高电平,处于导通状态;第四开关器件S4和第五开关器件S5的驱动信号保持低电平,处于关断状态。
在该阶段,当第七开关器件S7和第八开关器件S8导通时,第五二极管D5和第六二极管D6承受反向电压,处于阻断状态,电流回路为:Vdc+→S7→L3→S3→AC→S6→L4→S8→Vdc-,如图11所示。
在该阶段,当第七开关器件S7和第八开关器件S8关断时,第三电感L3和第四电感L4中的电流不能突变,第五二极管D5和第六二极管D6导通,形成续流回路:L3→S3→AC→S6→L4→D6→D5→L3,如图12所示。
在第二阶段T/2~T,对应于电网电压为负时的工作阶段,第七开关器件S7和第八开关器件S8以同步的以所述高频脉冲信号触发动作,第四开关器件S4和第五开关器件S5的驱动信号保持高电平,处于导通状态;第三开关器件S3和第六开关器件S6的驱动信号保持低电平,处于关断状态。
在该阶段,当第七开关器件S7和第八开关器件S8导通时,第五二极管D5和第六二极管D6承受反向电压,处于阻断状态,电流回路为:Vdc+→S7→L3→S4→AC→S5→L4→S8→Vdc-,如图13所示。
在该阶段,当第七开关器件S7和第八开关器件S8关断时,第三电感L3和第四电感L4中的电流不能突变,第五二极管D5和第六二极管D6导通,形成续流回路:L3→S4→AC→S5→L4→D6→D5→L3,如图14所示。
上述高频脉冲信号可以是PWM脉冲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前级电流馈电路和后级逆变电路可以独立工作,换言之,前级开关器件S1和开关器件S2的驱动与后级开关器件S3~S7的驱动可以独立控制,互不影响。
由上述工作过程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逆变电源装置,采用前级半桥馈电和后级双BUCK加全桥逆变的两级拓扑结构,不仅适用于微逆变器的应用场合,而且还适用于小功率带隔离应用的场合。前级采用电流馈电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反激式前级拓扑结构而言,更利于功率扩容。而且,前级电流馈电拓扑结构中的开关器件没有直通的问题,无需死区控制,不仅控制更简单,而且由于具有瞬时阻抗很高的电感的存在,使得开关器件可以实现零电压导通和关断,减少了开关损耗,提高了整体效率。另外,通过前级隔离变压器的电气隔离,很好地解决了漏电流的问题,无需增加漏电流吸收装置,更利于提高效率。后级逆变电路中的开关器件不同于普通全桥逆变电路使用PWM调制,S3、S6和S4、S5两对开关器件实现工频换相,输出的控制通过调节双BUCK电路的开关器件S7、S8的脉宽实现。
另外,由于前级电流馈电电路输出恒定的直流电,从而可以使后级逆变电路进行高频逆变,实现无功调节。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设备;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逆变电源装置,用于将直流电源输出的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包括前级电流馈电电路和后级逆变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流馈电电路包括:依次串接的半桥变换器、隔离变压器和整流电路;所述后级逆变电路为双BUCK逆变电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半桥变换器包括:第一电感、第二电感、第一开关器件和第二开关器件;
第一电感与第一开关器件串联连接,第一电感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直流电源的正端,第一电感的第二端连接第一开关器件的第一端和所述隔离变压器的原边的同名端,第一开关器件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直流电源的负端;
第二电感与第二开关器件串联连接,第二电感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直流电源的正端,第二电感的第二端连接第二开关器件的第一端和所述隔离变压器的原边的异名端,第二开关器件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直流电源的负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逆变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器件和第二开关器件以不同的脉冲信号触发动作,并且在任意时刻,所述第一开关器件和第二开关器件中有至少一个导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电路为全波整流电路,包括:四个二极管,其中第一二极管的阳极和第三二极管的阴极一起连接到所述隔离变压器的副边的同名端,第二二极管的阳极和第四二极管的阴极一起连接到所述隔离变压器的副边的异名端;
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第二二极管的阴极相连并作为所述电流馈电电路的第一输出端;
第三二极管的阳极与第四二极管的阳极相连并作为所述电流馈电电路的第二输出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双BUCK逆变电路包括:
第一滤波电路,连接在所述电流馈电电路的两个输出端之间,用于滤除所述电流馈电电路输出电压中的高频分量,同时储存前级馈电电路传输来的能量;
第一BUCK电路和第二BUCK电路,所述第一BUCK电路和第二BUCK电路串联连接后并联在所述电流馈电电路的两个输出端之间,所述第一BUCK电路与所述第二BUCK电路分别与所述电流馈电电路的一个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一BUCK电路和第二BUCK电路用于将所述电流馈电电路输出的直流电压转换为较低的直流电压并输出;
全桥逆变电路,分别与所述第一BUCK电路和第二BUCK电路相连,用于将所述第一BUCK电路和第二BUCK电路输出的直流电压转换为交流电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逆变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滤波电路包括:
串联连接的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所述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的连接处形成中点电位并输出;
所述第一BUCK电路和所述第二BUCK电路的串联连接点与所述中点电位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逆变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BUCK电路包括:第七开关器件,第五二极管和第三电感,其中,第七开关器件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流馈电电路的第一输出端,第七开关器件的第二端连接第三电感的第一端和第五二极管的阴极,第三电感的第二端作为所述第一BUCK电路的输出端连接到所述全桥逆变电路;
所述第二BUCK电路包括:第八开关器件,第六二极管和第四电感,其中,第八开关器件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电流馈电电路的第二输出端,第八开关器件的第一端连接第四电感的第一端和第六二极管的阳极,第四电感的第二端作为所述第二BUCK电路的输出端连接到所述全桥逆变电路;
第五二极管的阳极与第六二极管的阴极相连,用于获得所述第一滤波电路输出的中点电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逆变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全桥逆变电路包括:四个开关器件,其中:
第三开关器件的第一端和第四开关器件的第一端一起连接到所述第一BUCK电路的输出端;
第五开关器件的第二端和第六开关器件的第二端一起连接到所述第二BUCK电路的输出端;
第三开关器件的第二端与第五开关器件的第一端相连作为所述逆变电源装置的一个输出端,第四开关器件的第二端与第六开关器件的第一端相连作为所述逆变电源装置的另一个输出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逆变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一个工作周期内的前半周期,第七开关器件和第八开关器件以同步的高频脉冲信号触发动作,第三开关器件和第六开关器件导通,第四开关器件和第五开关器件关断;在一个工作周期内的后半周期,第七开关器件和第八开关器件以同步的高频脉冲信号触发动作,第三开关器件和第六开关器件关断,第四开关器件和第五开关器件导通。
10.根据权利要求5至9任一项所述的逆变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双BUCK逆变电路还包括:
第二滤波电路,连接在所述第一BUCK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BUCK电路的输出端之间,用于滤除所述第一BUCK电路和第二BUCK电路输出的直流电压中的高频分量。
CN2012100357039A 2012-02-16 2012-02-16 一种逆变电源装置 Pending CN10325944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0357039A CN103259445A (zh) 2012-02-16 2012-02-16 一种逆变电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0357039A CN103259445A (zh) 2012-02-16 2012-02-16 一种逆变电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59445A true CN103259445A (zh) 2013-08-21

Family

ID=489631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357039A Pending CN103259445A (zh) 2012-02-16 2012-02-16 一种逆变电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259445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H698917B1 (de) * 2006-12-23 2009-12-15 Dirk Schekulin Transformatorlose Wechselrichter-Schaltungsanordnung.
CN101697458A (zh) * 2009-10-26 2010-04-21 株洲南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三相辅助逆变电源
CN101976966A (zh) * 2010-11-08 2011-02-16 永济新时速电机电器有限责任公司 零电流软开关技术的新型辅助逆变电源
CN102223078A (zh) * 2011-06-08 2011-10-19 清华大学 一种针对配电网的电力电子变压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02034832U (zh) * 2011-04-08 2011-11-09 东南大学 带自适应功率因数校正的非接触电能传输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H698917B1 (de) * 2006-12-23 2009-12-15 Dirk Schekulin Transformatorlose Wechselrichter-Schaltungsanordnung.
CN101697458A (zh) * 2009-10-26 2010-04-21 株洲南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三相辅助逆变电源
CN101976966A (zh) * 2010-11-08 2011-02-16 永济新时速电机电器有限责任公司 零电流软开关技术的新型辅助逆变电源
CN202034832U (zh) * 2011-04-08 2011-11-09 东南大学 带自适应功率因数校正的非接触电能传输装置
CN102223078A (zh) * 2011-06-08 2011-10-19 清华大学 一种针对配电网的电力电子变压器及其控制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QUAN LI ET AL: "A Review of the Single Phase Photovoltaic Module Integrated Converter Topologies With Three Different DC Link Configurations",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 vol. 23, no. 3, 30 May 2008 (2008-05-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80437B (zh) 一种五电平并网逆变器
CN103023362A (zh) 一种无桥逆变电路与太阳能无桥逆变器
CN107134937B (zh) 一种三电平多脉冲输出无变压器型逆变电路
CN101895223A (zh) 双Cuk升降压输出并联型逆变器
CN102522897A (zh) 大升降压比的双向直流变换器
CN105048490A (zh) 低电流应力的光伏微逆变器及其数字控制装置
CN102163935A (zh) 带交流旁路单元的光伏并网逆变器
CN102629836B (zh) 一种新的两级式交流光伏模块
CN102088193A (zh) 光伏并网六开关管全桥逆变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3715869B (zh) 功率变换控制器的多路隔离型功率器件开关驱动模块
CN110768552A (zh) 抑制直流链电压尖峰的双线圈耦合电感型阻抗源逆变器
CN110535339A (zh) 一种低电容电压应力的二次型Boost变换器
CN110601544A (zh) 基于两级变换结构的模块化组合式中压直流变换器及控制方法
CN111342693B (zh) 一种升降压型光伏并网逆变器
CN201994871U (zh) 光伏并网六开关管全桥逆变器
CN107565814A (zh) 一种适用于燃料电池发电的高增益准z源开关升压逆变器
CN100492845C (zh) 一种三开关单级升降压型逆变器
Kumar et al. Bi-directional clamping based H5, HERIC and H6-type transformerless inverter topologies with improved modulation technique
CN106208788A (zh) 一种基于aac的多模块电压源型逆变器
CN103259440B (zh) 一种逆变电源装置
CN108199602B (zh) 多绕组分时供电正激直流斩波型单级多输入高频链逆变器
Zhang et al. A hybrid control method for photovoltaic grid-connected interleaved flyback micro-inverter to achieve high efficiency in wide load range
CN103259444A (zh) 一种逆变电源装置
CN103259441A (zh) 一种逆变电源装置
Sun et al. A modular multilevel DC-DC converter with self voltage balancing and soft switching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