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46007B - 导光装置、前光模块以及反射式显示器 - Google Patents

导光装置、前光模块以及反射式显示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46007B
CN103246007B CN201310048794.4A CN201310048794A CN103246007B CN 103246007 B CN103246007 B CN 103246007B CN 201310048794 A CN201310048794 A CN 201310048794A CN 103246007 B CN103246007 B CN 10324600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oud shape
guiding device
distance
shape microstructure
micro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4879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46007A (zh
Inventor
林浩翔
陈晏佐
郑文峰
卓立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ntir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Entir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ntir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Entire Technolog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2460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460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460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4600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3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 G02B6/00362-D arrangement of prisms, protrusions, indentations or roughened surfa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8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varying in density, size, shape or depth along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61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varying in density, size, shape or depth along the light guide to provide homogeneous light output intensit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导光装置、前光模块以及反射式显示器,其中种导光装置,包括:一本体其具有第一表面以及多个云朵状微结构;该多个云朵状微结构设置于该第一表面,每一个云朵状微结构的外围轮廓系具有至少三个以上连接点以及多个曲线;该多个曲线是通过连接每一个该连接点所构成;其中,该每一个云朵状微结构具有一最长长度距离(L)以正交于一最长宽度距离(W)的比值为1:1至5:1,以及该最长长度距离(L)与一最长高度距离(H)的比值为2.5:1至36:1。

Description

导光装置、前光模块以及反射式显示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导光装置以及反射式显示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设置于反射式显示面板的前方,能使反射式显示面板进行清楚显示的导光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的液晶显示器依照显示光源的光模块的不同,可分为穿透式液晶显示器以及反射式液晶显示器二种类型。
穿透式液晶显示器是在穿透式液晶面板的背面(入光面)设置一背光模块,该背光模块一般包括了导光板及光源等元件。导光板的上、下两表面分别为大面积的一出光面及一反射面,导光板的出光面是贴靠于穿透式液晶面板的背面(入光面),光源则是设置于导光板一旁侧边上的狭长且小面积的入光面上。由光源所发出的光线在经由导光板旁侧边的入光面进入导光板内后,先经导光板本体的传导及/或其下表面的反射面的反射后,再由导光板上表面的出光面射出并穿透位于其上的穿透式液晶面板,使得穿透式液晶面板的影像可以被显示出来。
反射式液晶显示器则在反射式液晶面板的上表面(显示面)上设置一前光模块,其可通过外界照明光源或是前光模块所内建的光源投射至反射式液晶面板的上表面(显示面)上,光线从反射式液晶面板的上表面(显示面)反射后经由前光模块的出光面射出,使得反射式液晶面板的影像显示出来。
虽然,无论是背光模块或是前光模块,其两者对于保持导光装置亮度均匀性、不受远离光源距离而降低光亮度影响、保持电子书或显示装置的清晰画面等功能来说,都为其共同的主要目标。但是,也因为背光模块与前光模块其两者所设置的位置相对于液晶面板位置的实质差异,使得前光模块所包含的导光板,其导光的光学路径、效果、及需求,和背光模块的导光板都不甚相同,因此在光学设计或结构设计上的考量点也有差异。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光板及具有该导光板的前光模块,该导光板可设置于显示面板的显示面的前方,以提供面光源照亮反射式显示面板,且使反射式显示装置得以显示清楚的画面。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反射式显示装置,具有上述的前光模块,且可显示清楚的画面。
本发明一种导光装置,导光装置配置于反射式显示面板的显示面的一侧,导光装置包含:本体、第一表面以及多个云朵状微结构。第一表面设置于本体的远离显示面的一侧,多个云朵状微结构设置于第一表面,使导光板中传导的光线出射至显示面,其中,每一个云朵状微结构的外围轮廓具有至少三个以上连接点以及多个曲线,依照远离光源距离分布微结构的疏密度,以达到导光装置均匀光学效果。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云朵状微结构的最长长度(L)正交于最长宽度(W)的比值为1:1至5:1,以及最长长度距离(L)与最长高度(H)比值为2.5:1至36:1。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导光装置的抗刮参数范围钢丝磨耗100回/150克、抗污参数范围为水接触角90°~150°、硬度参数范围HB至6H以及抗指纹级数为不可视至可视且好擦拭。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本体材料为单一光学级材料或复合光学材料。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每一该曲线都是直径为GS的一圆弧的一部分,每一该曲线定义有一直径(GS)、一圆心、一曲率半径(GS/2)、以及由该曲线的两末端处的两该连接点至该圆心所构成的一角度Θi;其中,L不小于W,W大于3倍的GS。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GS介于40μm至200μm之间,且Θi介于45°至180°之间。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于该云朵状微结构中包括有与该第一表面等高的至少一微区域,且该至少一微区域的面积与该云朵状微结构的面积的比值是小于10%;并且,单位面积内的多个该云朵状微结构的覆盖面积与该单位面积的比值(%)范围为65%~95%。
本发明又提出一反射式显示装置,包含:一光源以及导光装置配置于反射式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一侧。
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发明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附图式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发明加以限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导光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云朵状微结构的一实施例的放大上视示意图。
图3A为本发明所使用的模具表面上的云朵状凹陷结构的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3B、图3C及图3D分别为本发明使用如图3A所示的模具表面上的云朵状凹陷结构所押出的导光装置上的云朵状微结构的三个不同实施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导光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5A及图5B分别为本发明的导光装置的第一表面上的多个云朵状微结构所产生第一光学路径的示意图以及其光发散角度量测图。
图6A及图6B所示分别为本发明的导光装置的第一表面上的多个云朵状微结构所产生第二光学路径的示意图以及其光发散角度量测图。
图7为本发明的导光装置的第一表面上的多个云朵状微结构所产生第三光学路径的示意图。
图8A、图8B、及图8C分别为本发明的导光装置的第一表面上的多个云朵状微结构具有不同W/L比值的三组实验样品示意图。
图9A、图9B、及图9C分别为依据如图8A、图8B、及图8C所示的三组实验样品来进行由环境光所产生的第三光学路径在B方向的光反射强度分布的模拟结果示意图。
图10A及图10B分别为本发明的导光装置进行光泽度值的量测方式两个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导光装置的不同实验样品的光泽度图表。
附图标记说明:10:反射式显示器;100:导光装置;110:本体;111:第一表面;112:第二表面;113:入光面;120、120a、120b、120c:多个云朵状微结构;121:最长长度距离;122:最长宽度距离;123:最长高度距离;124、124b、124c:曲线;125、125b、125c:连接点;126、126c:微区域;200:反射式显示面板;210:显示面;300:光源;310:第一光学路径;320:第二光学路径;40:云朵状凹陷结构;41:圆形凹陷;51、51a、51b、51c:光源;52:导光装置表面;53、53a、53b、53c:感测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于反射式显示面板的显示面前方设置前导光装置来对于反射式显示面板产生均匀光学效果。其中,在前导光装置的出光面上运用云朵状微结构设计,输出较佳比例且均匀以显示清晰画面。
请参阅如图1及图4,分别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反射式显示器的剖面示意图与立体示意图。本发明的反射式显示器10包括有一导光装置100其配置于反射式显示面板200的显示面210侧的表面。导光装置100是一导光板且包含:一本体110、一第一表面111(出光面)、一第二表面112、一入光面113(侧面)以及多个云朵状微结构120。该第一表面111与第二表面112两者是相对应且大致平行或相互略呈倾斜的较大面积表面,而入光面113(侧面)则是连接于该第一表面111与该第二表面112之间且与第一表面111大致垂直的狭长且较小面积表面。第一表面111设置于本体110的较远离显示面210的一侧,以作为导光装置100的出光面。该第二表面112是一可透光面其以具有良好透光性的平面为较佳,且是邻靠于一反射式显示面板200的一显示面210上。该侧面113则是邻近于至少一光源300以作为导光装置100的入光面来接受该光源300所发出的光能量。于本发明中,该光源300可以是由灯管所构成的线光源或是由多个发光二极管(LED)元件所构成的多个点光源。
多个云朵状微结构120是设置于导光装置100的该第一表面111上。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多个云朵状微结构120于该第一表面111上的分布方式,是依照与该光源300间的距离而呈分布疏密排列;换言之,距离光源300越远处所设置的多个云朵状微结构120的分布密度越大、而距离光源300越近处的多个云朵状微结构120的分布密度则越稀疏。
光源300所发出的光能量由该导光装置100的该入光面(侧面113)进入该本体110内后,至少有一部分该光能量会经过该多个云朵状微结构120,以形成至少一第一光学路径310、一第二光学路径320以及一第三路径330。其中,该第一光学路径310是将该光能量经由该出光面(第一表面111)输出至外界,该第二光学路径320是将该光能量折向该第二表面112所邻靠的该显示面210,该第三路径330则是将外界环境光加以偏折或是反射以照亮面板,以提高画面清晰度。
请参阅图2,为本发明的云朵状微结构的一实施例的放大上视示意图。如图二所示,由该导光装置100的第一表面111的上视图(俯视图)观之,每一个云朵状微结构120于该第一表面111上具有一外围轮廓,且该外围轮廓具有至少三个以上连接点125以及多个曲线124,每一个该曲线124连接于两个相邻的该连接点125之间,通过该多个曲线124来连接该些连接点125以构成该云朵状微结构120的该外围轮廓。每一个该云朵状微结构120于该第一表面111上系具有一最长长度距离(L)121、与该最长长度距离正交的一最长宽度距离(W)122、以及与该最长长度距离(L)121及最长宽度距离(W)122两者均正交的一最长高度距离(H)123。其中,对于前述L、W、及H值的量测方式,是从该导光装置100的第一表面111的上视图(俯视图)观察该云朵状微结构120的外围轮廓,并由其外围轮廓中先找出直线距离相距最远的两点,以该两点之间的距离作为该最长长度距离(L)121;的后,由与该最长长度距离(L)121相交的延伸线与该外围轮廓的两交点中找出具有最长延伸线者作为该最长宽度距离(W)122。而该最长高度距离(H)123则是该云朵状微结构120的顶点与该第一表面111之间的高度差值中的最大值。于本实施例中,每一个云朵状微结构120的外围轮廓都是位于导光装置100的第一表面111上也就是与第一表面111所处的垂直高度相同,但是每一个云朵状微结构120所具有的多个顶点则是与该第一表面111相距一高度差。于本发明中,该多个云朵状微结构120可为自该第一表面111向下凹陷(凹状)或是向上凸起(凸状)的结构,然而,于本实施例中,该多个云朵状微结构120为凸状结构。
于一实施例中,该最长长度距离(L)与该最长宽度距离(W)的比值为介于1:1至5:1之间,并且,该最长长度距离(L)与该最长高度距离(H)的比值为介于2.5:1至36:1之间为较佳,且若介于22:1至36:1之间为更佳。由于本发明的导光装置100的第一表面111上是设置了多个云朵状微结构120,因此,此实施例中所述的比值,乃是取多个云朵状微结构120的个别最长长度距离(L)的平均值、个别最长宽度距离(W)的平均值、以及个别最长高度距离(H)的平均值,来计算上述的比值。此外,多个云朵状微结构120各自独立于该第一表面111上,多个云朵状微结构120各自的外围轮廓之间并不相互重叠,此乃因为倘若有两个云朵状微结构120的外围轮廓有重叠现象时它们将被视为单一个较大的云朵状微结构120,而非两个重叠的云朵状微结构120。
导光装置100的入光面113(侧面)接收来自光源300的光能量G到达每一个云朵状微结构120运用全反射以及疏密状排列而均匀分布于导光装置100而得到全面均匀发光。通过云朵状微结构120修正光能量G的入光角度,以产生第一光学路径310以及第二光学路径320折射,分别经过第一表面111输出至观察者02的人眼、以及先经过第二表面112至显示面210后再反射由第一表面111输出至观察者02的人眼,以形成清晰画面。于本实施例中,应用于前光模块使用的导光装置100还必须考量到外界环境光01的穿透与反射效果。如图四所示,导光装置100的第一表面111上所设置的多个云朵状微结构120还会产生第三光学路径330,使外界环境光01的光线经多个云朵状微结构120折射后输出至观察者02的人眼。
另外,反射式显示器10的导光装置100位于显示面210前方,因此,强化导光装置100与消费者接触面,实为重要。本发明导光装置100的第一表面111上的多个云朵状微结构120开发低表面能以及随时保持自洁能力而具有抗污参数范围为水接触角90°至150°。多个云朵状微结构120的高度(H)123值可以涵盖刮痕深度,抗刮参数范围钢丝磨耗100回/150克,且第一表面121表面硬度范围为HB至6H,以降低刮痕深度以及抗指纹级数介于不可视等级与可视且好擦拭等级。
承上述,本发明运用押出制程方式制作导光装置100的本体110厚度为0.1至3毫米(mm),其材料可为单一光学级材料或是复合光学级材料,本体110透光率至少80%以上(尤其以高于85%以上为较佳)其应用材料为包含聚甲基丙烯酸甲脂(PMMA,Polymethyl Methacrylate)、聚碳酸酯(PC,Polycarbonate)、聚苯乙烯(PS,Polystyrene)以及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共聚物(MS,Styrene-α-methylstyrene-copolymer)等至少其中之一。或者,所属技术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当然也可使用其他光学级塑料来制作本体110,光学级材料并非限定上述材料。
于本发明中,形成该多个云朵状微结构120于该导光装置100的第一表面111的方法的其中之一实施例,是先通过喷砂机对一模具表面喷射许多喷砂微粒子而在模具表面上形成多个云朵状凹陷结构40后(如图三A所示),再使用此模具在前述的押出制程中滚压导光装置100的本体110的第一表面111,进而在该导光装置100的第一表面111上形成与多个云朵状凹陷结构40相对应的凸起的该多个云朵状微结构120。
于另一实施例中,倘若欲制作在导光装置的第一表面上具有凹陷结构的多个云朵状微结构120时,则仅先需使用前述具有多个云朵状凹陷结构40的该模具来制作另一具有多个云朵状凸起结构的反模具后,再使用该具有多个云朵状凸起结构的反模具来押制导光装置100的本体110的第一表面111即可。
请参阅图3A,为本发明所使用的模具表面上的云朵状凹陷结构40的一实施例示意图。由于此模具上的云朵状凹陷结构40是由喷砂机喷出的高速且呈圆球状的喷砂微粒子所冲击而成,每一颗微粒子都会在模具表面上撞击出一个符合其轮廓尺寸的圆形凹陷41,并由多个部分重叠的该些圆形凹陷41组构成为一个独立的云朵状凹陷结构40。显然地,其微粒子的外形、粒径大小以及喷砂制程将会直接影响到云朵状凹陷结构40的外围轮廓与深度。
请参阅图3B、图3C及图3D所示,分别为本发明使用如图3A所示的模具表面上的云朵状凹陷结构40所押出的导光装置上的云朵状微结构120三个不同实施例示意图。如图3B所示,通过如图3A所示的模具所押出的导光装置100,其第一表面111上所形成的云朵状微结构120a乃是具有和该模具上的云朵状凹陷结构40相对应的外围轮廓,只是导光装置100上的云朵状微结构120a为凸起的结构而非凹陷。换句话说,构成每一个云朵状微结构120a的外围轮廓的每一该曲线124都是一圆弧的一部分,且每一该曲线124系定义有一直径(GS)、一圆心、一曲率半径(GS/2)、以及由该曲线的两末端处的两该连接点125至该圆心所构成的一角度Θi。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最长长度距离(L)121不小于最长宽度距离(W)122,且该最长宽度距离(W)122是大于3倍的该曲线直径GS;并且,该曲线直径GS是介于40μm至200μm之间为可实施范围但介于40μm至100μm之间为最佳实施范围,且角度是θi介于45°至180°之间,因为θi小于45°的曲线124会接近直线,而θi大于180°的曲线124所构成的云朵状微结构120a外围轮廓的光学角度不佳。
如图3B与图3C所示,有时在云朵状微结构120b、120c的曲线124b、124c与连接点125b、125c所围绕成的外围轮廓的范围内,会存在有一或多个平坦的微区域126、126c。这些微区域126、126c的存在是因为模具上的云朵状凹陷结构40的范围内有一些区域并未被喷砂微粒子击中,所以,这些微区域126、126c会是平坦且与导光装置的第一表面等高。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至少一微区域126、126c的面积总和与该云朵状微结构120b、120c的面积的比值是小于10%。
由于多个云朵状微结构120之间有空隙,所以并非导光装置100的整个第一表面111都布满了多个云朵状微结构120,而是只有局部的第一表面111设置了多个云朵状微结构120。于本实施例中,多个云朵状微结构120于导光装置100的整个第一表面111上的分布密度是依据用来制作模具的喷砂制程所使用的喷砂微粒子的粒径大小而有所不同,例如下表所示:
表一:粒径大小与云朵状微结构的分布密度关系表
于上表一中,由于喷砂制程所使用的喷砂微粒子的粒径并非完全相同,而是有一个分布范围,例如,当平均粒径GS值是40μm时,实际的喷砂微粒子的粒径分布是落在(40+/-15)μm也就是自(40-15)=25μm至(40+15)=55μm的范围之间,而第一表面111上每平方毫米(mm2)单位面积上所具有的云朵状微结构120的数量N值是落在100至200个云朵状微结构120之间,而单位面积中所具有的多个云朵状微结构120的分布密度(也就是单位面积的覆盖比例)是介于65%至95%之间,其余类推。
本发明的多个云朵状微结构120于导光装置100的第一表面111上是构成疏密分布(离光源300越近则越稀疏、离光源300越远处则越密集)以达到最佳光学效果。单位面积(mm2)内的多个云朵状微结构120的数目(N)与使用的喷砂微粒子的平均粒径(GS)大小有关,换算成分布密度值,定义为单位面积内云朵状微结构120覆盖面积与单位总面积的比值(%),其较佳范围为65%~95%,而最佳范围则是介于75%~95%之间。此一设计范围与导光装置100的第一表面111上的多个云朵状微结构120高度差值(H)有关,且采疏密分布的目的是使点状光源300的光线于导光装置100本体110内传递且亮度均匀分布。此外,位于云朵状微结构120的外围轮廓的外的区域是平坦区域,位于云朵状微结构120的外围轮廓以内的范围则是凸状或凹状的曲面(例如,多个相互部分重叠的圆球状的凸状或凹状曲面),云朵状微结构120的边缘区域(亦即,多个凸状或凹状曲面与第一表面111上的平坦区域的交接处)为其外围轮廓的位置,也就是构成曲面曲率变化最大的区域。
承上述,设置于导光装置100的第一表面111上的多个云朵状微结构120会产生三种光学路径310、320、330。而此三种光学路径310、320、330产生的光发散角度分布,依据光学路径不同有其最佳范围。如图4所示,光发散角度分布的量测方向区分为A与B,A方向为平行于多个点灯源300的排列方向(或平行于线灯源的延伸方向),B方向则是与A方向垂直的角度方向。据此,可以量测三种光学路径310、320、330的的光发散角度分布,以找出其最佳范围。
如图5A及图5B所示,分别为本发明的导光装置100的第一表面111上的多个云朵状微结构120所产生第一光学路径310的示意图以及其光发散角度量测图。于图五A所示的第一光学路径310中,由导光装置100的入光面113接收的光源300的光能量,其光线到达每一个云朵状微结构120时,不仅因为导光装置100本体110的光传递而得到均匀的面发光,且云朵状微结构120能修正光线的光角度,使光线穿透第一侧面111上的云朵状微结构120时能发散成至少三条子光线而折射至观察者02。因此,云朵状微结构120能使LED所构成的点光源300的入射光线发散能力增加。也就是说,在相同光入射角度θ(亦即,LED点光源300的入射光轴与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的条件下,光线通过本发明的云朵状微结构120曲线的交互折射机会增加。以W/L=1且H=1μm的云朵状微结构120来进行量测,可得到不同入光角度θ下的第一光学路径310在A方向的光发散角度分布如图5B所示。可知,当入射角度θ小于40度时,光强度比例的最高光强度值会呈现两个明显的峰值而产生分光作用,使导光装置100的第一表面111(出光面)产生将点光源300的亮暗不均的入射光加以均匀化的效果,也就是可以减轻点光源300所造成萤火虫现象(LED Hot Spot)。而当入射角度θ大于40度时,其光强度比例的分布曲线已没有分光现象。所以可知,于第一光学路径310中,入射角度θ的较佳范围为0~40度,且更佳为0~30度。
如图6A及图6B所示,分别为本发明的导光装置100的第一表面111上的多个云朵状微结构120所产生第二光学路径320的示意图以及其光发散角度量测图。于图6A所示的第二光学路径320中,由导光装置100的入光面113接收的光源300的光能量,其向下发射的光线先经显示面210至少一次的反射后到达每一个云朵状微结构120时,会偏折回反射式显示面板200的显示面210,也就是照亮显示面板200的显示面210后,再反射经由第一表面111至观察者02。于此第二光学路径320中,光线穿透第一侧面111上的云朵状微结构120时能发散成至少三条子光线并偏折回反射式显示面板200的显示面210,且该云朵状微结构120可使LED点光源300的向下方向的光入射角度θ大于40度时,其光线的反射能力增加,使更多的光能量可以被偏折向显示面210,进而让观察者02看到的反射式显示面板200的亮度增加。于此实施例中,影响该变化者为云朵状微结构120的高度(H)值,若以多个云朵状微结构120整体的平均高度(H)值来看,就是指平均粗糙度Rz值。以向下发射的入光角度θ为40度时的第二光学路径320在B方向的光发散角度分布如图6B所示。可以看到云朵状微结构120的H/L的比值越高,则发散光的光角度峰值(最高光强度比例值)越高、且该峰值的角度值越低。所以可知,于第二光学路径320中,当云朵状微结构120的H/L的比值介于0.02~0.4之间时(亦即,L:H的比值介于1.5:1至50:1之间),反射式显示面板200可以有最佳亮度表现,且其峰值的角度值在40度以内;当H/L比值=1时,光学均匀性不佳。
请参阅图7,为本发明的导光装置100的第一表面111上的多个云朵状微结构120所产生第三光学路径330的示意图。于图7所示的第三光学路径330中,由外界环境光01所产生的光线在云朵状微结构120的表面处发生偏折或反射,该表面面向观察者02,使光线分散成至少三条子光线。该云朵状微结构120的最大长度为L、最大宽度为W,于本实施例中,L及W的值均小于0.6mm。并且,此所述的L及W的值是计算多个云朵状微结构120的平均L及W值。于第三光学路径330中,L及W的值会影响反射式显示面板200影像画质的清晰程度,尤其是在环境光01下使用时的影像清晰度。本发明通过在导光装置100的第一表面111(出光面)上设置多个云朵状微结构120来提供较佳的抗眩光效果。于本实施例中,提供了具有不同W/L比值的云朵状微结构120的三组实验样品,分别为如图8A所示的W/L=1/5的云朵状微结构120的编号为Exp.#1的实验样品、如图8B所示的W/L=1/1的云朵状微结构120的编号为Exp.#2的实验样品、以及如图8C所示的W/L=1/2的云朵状微结构120的编号为Exp.#3的实验样品。的后,使用如图8A、图8B、及图8C所示这三组实验样品来进行由环境光01所产生的第三光学路径330在B方向的反射强度分布的量测结果则分别如图9A、图9B、及图9C所示,其抗眩光能力以光泽度(Gloss)为评估指标。可以看到当云朵状微结构120的W/L值在介于1:1至1:2的范围内时(如图9B及图9C所示),只有在距离较接近导光装置100的第一表面111(出光面)中央处(也就是距离值较接近0)会发生较严重的眩光。而当云朵状微结构120的W/L值为1:5时(如图9A所示),则虽然在B方向上只有近中央处有严重眩光,但在A方向上却会发生很大距离范围的眩光。由此可知,本发明云朵状微结构120的W/L值的可实施范围为1:1至1:5,而较佳实施范围则为1:1至1:2。
于本发明中,因为由导光装置100与光源300所构成的前光模块是放置于反射式显示面板200的前面(亦即,朝向观察者02的侧),所以,不管是否有点亮光源300都不能降低影像品质。也就是说,和未装设前光模块相比,装设了前光模块后的影像品质包含视觉清晰度(Visual Clarity)不能降低。
如下表二及表三所示,本发明提供了4组实验样品其编号分别为Exp.#1、Exp.#2、Exp.#3、Exp.#4来和对照组样品Comp.Exp.#1做比较,其包含了具有不同表面程度的云朵状微结构120的4组样品,其厚度范围由0.1mm~3.0mm都可以实施。
表二:导光装置上的云朵状微结构120的结构规格
其中,对照组样品Comp.Exp.#1的导光板为使用微结构网点(Dots)制作厚度同为0.4mm的导光装置,因其不具有云朵状微结构所以缺少GS、L、W、W/L及H/L值。于本实施例中以0.4mm为例,实际测试或模拟这4组实验样品与对照组样品的粗糙度与穿透率、雾度间的关系,并以实验样品Exp.#1、Exp.#2、Exp.#3、Exp.#4的透明度值的大小来排序,比较其可视清晰度在「点亮(LightUp)」光源300与「不点亮(Light Off)」光源300时的判断OK或NG状态。其中,所谓的OK为视觉清晰,而NG则为视觉不清晰。由下表三可知:
(1)雾度(Haze)和样品穿透率(Transmissivity)较不相关,但雾度和平均高度(H)也就是粗糙度(Roughness)有正相关;
(2)雾度愈高则影像愈不清晰;例如,Exp.#1的Rz值最低雾度也最低,然而Light Off可视清晰度为NG的原因是环境光的反射影像为镜反射,导致抗眩光效果为NG,因此明显降低其可视性;另,Exp.#2则对环境光的反射影像具抗眩效果OK,Exp.#3也都OK;Exp.#4的Rz值最高雾度也最高,然而可视性都NG,原因是表面过于粗糙,导致云朵状微结构120表面的起伏程度造成环境光的反射光橘皮现象。
表三:导光装置上的云朵状微结构120的粗糙度与清晰度之间的关系
由上表三可知,当云朵状微结构120的W/L比值介于1至0.5之间、且同时H/L比值介于0.028至0.045之间时(亦即,L:H的比值介于36:1至22:1之间),无论是在Light Up或是Light Off状态下都可以获得良好的可视清晰度。
除上述针对实验样品为Exp.#1、Exp.#2、Exp.#3、Exp.#4与对照组样品Comp.Exp.#1的清晰度测试之外,本发明还另增加了3组实验样品Exp.#5、Exp.#6、Exp.#7来进行辉度值的模拟/测试。请参阅以下表四,为实际量测导光装置的7组实验样品Exp.#1~#7和对照组样品Comp.Exp.#1,依据光泽度(Gloss)高低的顺序排列,量测其前光模块的辉度值,其量测方式是以BM7辉度计来量测其中心辉度、与9点辉度值的平均值、以及9点均匀度值(BrightnessUniformity)。
表四:导光装置上的云朵状微结构120的雾度(Haze)与辉度之间的关系
由上表四可知,Exp.#2、#3、#6及Comp.Exp.#1的均匀度均大于70%以上,视觉上较不会有暗区的问题。Exp.#1的平均辉度最低且均匀度53%为NG,原因是整体结构粗糙度偏低,使远光侧较亮,也就是其导光装置的取光效率最差。相反地,Exp.#4的平均辉度最高但均匀度42%还是NG,原因是整体粗糙度偏高,造成入光侧较亮,使得导光装置不产生导光功能、失去导光作用。于本实施例中,光泽度值具最高范围限制,超过该值将使导光装置失去导光作用,同时视觉清晰度在点亮(Light Up)状态下也变差,由表四可知,当本发明的具有多个云朵状微结构的导光装置的雾度值(Haze)介于8.4%~45%之间时,可以得到兼具较佳均匀性与良好辉度的前光模块设计。另,Comp.Exp.#1虽能得到不错的平均辉度与中心辉度,然而其抗眩光效果NG,且显示面板产生叠纹明显也NG。所以,具有规则网点状微结构的导光装置若放置于反射式显示面板前来作为前光模块使用时,无法达到所需的抗眩光效果、且容易发生叠纹问题。
请参阅图10A及图10B,分别为本发明的导光装置进行光泽度值的量测方式两个示意图。如图10A所示,本发明进行导光装置的光泽度值的量测方式,乃是提供一光源51以一倾斜角度照射导光装置表面52,且在相对于照射光角度的法线的另一侧相同角度位置处设置一感测器53来量测其光泽度值。光泽度(Gloss)是描述物件表面对光反射的亮度比例,一般来说,此数值高表示表面较光泽(Glossy),较低则表面较雾(Matte),其与黑色玻璃标准片反射光的比较值(定义100GU),其单位为Gloss Unit(GU)。量测仪器为光泽度器(Gloss Meter),使用LED光源量测不同入射角度的各镜反射的反射光强度,根据国际规范有三种量测入射角度20°、60°及85°(依据ASTM-D523,ISO-2813)。依据规范,高、中、低光泽度的定义以决定使用哪一个入射角当作光泽度的值:a)假如量测光泽度小于10GU60°时,则根据85°入射角重新量测正确值(低光泽度”Low”);b)假如量测光泽度大于70GU60°时,则根据20°入射角重新量测正确值(高光泽度”High”);c)假如量测光泽度介于10~70GU60°时,则该60°入射角所测得的值即为正确光泽度值(中光泽度”Semi”)。
如图10B所示,于本实施例中,使用如前述的7组实验样品Exp.#1、Exp.#2、Exp.#3、Exp.#4、Exp.#5、Exp.#6、Exp.#7与对照组样品Comp.Exp.#1,分别进行当光源位在20°、60°及85°的倾斜照射角度位置时,与该些光源51c、51b、51a分别相对应的感测器53c、53b、53a所量测到的导光装置表面52的光泽度值,并整理如下表五及表六。
表五:导光装置上的云朵状微结构的雾度(Haze)与光泽度之间的关系
表六:导光装置上的云朵状微结构的雾度(Haze)与光泽度之间的关系
由表五可知,Exp.#1、Exp.#2、Exp.#5与Comp.Exp.#1为高光泽度的样品,Exp.#3、Exp.#6、Exp.#7为中光泽度、Exp.#4为低光泽度。根据业界规范,表五中代表光泽度数值以粗体字加底线来表示,实际观察导光装置表面抗眩光状况(AG),判定Exp.#1、Exp.#2、Exp.#4、Exp.#6与Exp.#7具抗眩光特性,其与雾度(Haze)数值搭配如表五与表六,可知雾度越高则光泽度越低,两者为反向关系;而雾度越高则抗眩光效果越佳(正向关系)可是清晰度却越差(反向关系)。此外,雾度与导光装置表面粗糙度也是正向关系。因此,当本发明设计位于导光装置第一表面(出光面)上的多个云朵状微结构的结构规格与分布密度时,需综合考量光学设计辉度与均匀性,包含:1)雾度、2)表面结构粗糙度、3)表面抗眩光效果、以及4)视觉清晰度;这四者具有相关联特性,考量其最佳化范围设计。
请参阅图11,为本发明导光装置的不同实验样品的光泽度图表。由图一搭配表五及表六内容可知,在具抗眩光特性的条件下,符合光泽度小于80且穿透雾度(transmission Haze)接近或小于45%的样品有Exp.#2、Exp.#6、及Exp.#3此三个实验样品,换言的,Exp.#2、Exp.#6、及Exp.#3这三个实验样品可提供符合业界需求的良好光学效果。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导光装置具有下列诸项优点:
1、本发明多个云朵状微结构修正光能量入射角产生第一光学路径提供人眼以及第二光学路径照亮显示面,并有第三光学路径来反射环境光,以提高画面清晰度。
2、另外,本发明多个云朵状微结构具有抗刮、抗污、抗眩光、高硬度以及抗指纹功能,强化触控面板接触表面。
3、再一方面,本发明导光装置为共同押出制作方式,提升量产能力。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可行实施例,非因此局限本发明的专利范围,故举凡运用本发明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发明的范围内。

Claims (17)

1.一种导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本体,具有相对的一第一表面与一第二表面,以及一侧面连接于该第一表面与该第二表面;
多个云朵状微结构,设置于该第一表面上;其中,每一个该云朵状微结构于该第一表面上具有一外围轮廓,且该外围轮廓具有至少三个以上连接点以及多个曲线,每一个该曲线连接于两个相邻的该连接点之间,通过该多个曲线来连接该些连接点以构成该云朵状微结构的该外围轮廓;
其中,该每一个该云朵状微结构于该第一表面上具有一最长长度距离、与该最长长度距离正交的一最长宽度距离、以及与该最长长度距离及最长宽度距离两者均正交的一最长高度距离;其中,该最长长度距离与该最长宽度距离的比值为介于1:1至5:1之间;
其中,于该云朵状微结构中包括有与该第一表面等高的至少一微区域,且该至少一微区域的面积与该云朵状微结构的面积的比值小于10%;并且,单位面积内的多个该云朵状微结构的覆盖面积与该单位面积的比值(%)范围为65%~9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最长高度距离是该云朵状微结构的一顶点与该第一表面的之间的高度差值,且该最长长度距离与该最长高度距离的比值为介于2.5:1至36:1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其符合下列条件中的至少其中之一:
条件一:该多个云朵状微结构为凹状或是凸状;
条件二:该第一表面具有抗污参数范围为水接触角90°至150°;
条件三:该第一表面具有表面硬度范围HB至6H;
条件四:该本体的材料为单一光学级材料或是复合光学级材料;
条件五:该本体的材料透光率为85%以上;以及
条件六:该本体的厚度为0.1mm至3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表面是该导光装置的一出光面,该第二表面是一可透光面,该侧面是该导光装置的一入光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表面是用来邻靠于一反射式显示面板的一显示面上,且该侧面是用来邻近于至少一光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该曲线都是一圆圈线的一部分,每一该曲线定义有一直径GS、一圆心、一曲率半径、以及由该曲线的两末端处的两该连接点至该圆心所构成的一角度Θi;每一个该云朵状微结构于该第一表面上具有一最长长度距离L和一最长宽度距离W,其中,L不小于W,W大于3倍的GS。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导光装置,其特征在于,GS介于40μm至200μm之间,且Θi介于45°至180°之间。
8.一种前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一光源,发射一光能量;以及
一导光装置,具有一入光面其邻近于该光源以接收该光能量;其中,该导光装置更包括有:
一本体,具有相对的一第一表面与一第二表面,以及一侧面连接于该第一表面与该第二表面;
多个云朵状微结构,设置于该第一表面上;其中,每一个该云朵状微结构于该第一表面上具有一外围轮廓,且该外围轮廓具有至少三个以上连接点以及多个曲线,每一个该曲线连接于两个相邻的该连接点之间,通过该多个曲线来连接该些连接点以构成该云朵状微结构的该外围轮廓;
其中,该每一个该云朵状微结构于该第一表面上具有一最长长度距离、与该最长长度距离正交的一最长宽度距离、以及与该最长长度距离及最长宽度距离两者均正交的一最长高度距离;其中,该最长长度距离与该最长宽度距离的比值为介于1:1至5:1之间;
其中,该侧面是该导光装置的该入光面,且该第一表面是该导光装置的一出光面;该光能量由该入光面进入该本体内后,至少有一部分该光能量会经过该多个云朵状微结构,以形成一第一光学路径以及一第二光学路径;
其中,于该云朵状微结构中包括有与该第一表面等高的至少一微区域,且该至少一微区域的面积与该云朵状微结构的面积的比值小于10%;并且,单位面积内的多个该云朵状微结构的覆盖面积与该单位面积的比值(%)范围为65%~95%。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前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最长高度距离是该云朵状微结构的一顶点与该第一表面的之间的高度差值,且该最长长度距离与该最长高度距离的比值为介于2.5:1至36:1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前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二表面是一可透光面,且该第二表面是用来邻靠于一反射式显示面板的一显示面上。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前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每一该曲线都是一圆圈线的一部分,每一该曲线系定义有一直径GS、一圆心、一曲率半径、以及由该曲线的两末端处的两该连接点至该圆心所构成的一角度Θi;每一个该云朵状微结构于该第一表面上具有一最长长度距离L和一最长宽度距离W,其中,L不小于W,W大于3倍的GS。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前光模块,其特征在于,GS介于40μm至200μm之间,且Θi介于45°至180°之间。
13.一种反射式显示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一反射式显示面板,具有一显示面;
一光源,发射一光能量;以及
一导光装置,具有一入光面其邻近于该光源以接收该光能量;其中,该导光装置更包括有:
一本体,具有相对的一第一表面与一第二表面,以及一侧面连接于该第一表面与该第二表面;
多个云朵状微结构,设置于该第一表面上;其中,每一个该云朵状微结构于该第一表面上具有一外围轮廓,且该外围轮廓具有至少三个以上连接点以及多个曲线,每一个该曲线连接于两个相邻的该连接点之间,通过该多个曲线来连接该些连接点以构成该云朵状微结构的该外围轮廓;
其中,该每一个该云朵状微结构于该第一表面上具有一最长长度距离、与该最长长度距离正交的一最长宽度距离、以及与该最长长度距离及最长宽度距离两者均正交的一最长高度距离;其中,该最长长度距离与该最长宽度距离的比值为介于1:1至5:1之间;
其中,该侧面是该导光装置的该入光面,该第一表面是该导光装置的一出光面,该第二表面是一可透光面且是邻靠于该反射式显示面板的该显示面上;该光能量由该导光装置的该入光面进入该本体内后,至少有一部分该光能量会经过该多个云朵状微结构,以形成一第一光学路径以及一第二光学路径;其中,该第一光学路径是将该光能量经由该出光面输出至外界,该第二光学路径是将该光能量折向该第二表面所邻靠的该显示面;
其中,于该云朵状微结构中包括有与该第一表面等高的至少一微区域,且该至少一微区域的面积与该云朵状微结构的面积的比值小于10%;并且,单位面积内的多个该云朵状微结构的覆盖面积与该单位面积的比值(%)范围为65%~95%。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反射式显示器,其特征在于,该多个云朵状微结构依照与该光源间的距离而呈分布疏密排列。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反射式显示器,其特征在于,该最长高度距离是该云朵状微结构的一顶点与该第一表面的之间的高度差值,且该最长长度距离与该最长高度距离的比值为介于2.5:1至36:1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反射式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每一该曲线都是一圆圈线的一部分,每一该曲线定义有一直径GS、一圆心、一曲率半径、以及由该曲线的两末端处的两该连接点至该圆心所构成的一角度Θi;每一个该云朵状微结构于该第一表面上具有一最长长度距离L和一最长宽度距离W,其中,L不小于W,W大于3倍的GS。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反射式显示器,其特征在于,GS介于40μm至200μm之间,且Θi介于45°至180°之间。
CN201310048794.4A 2012-02-08 2013-02-06 导光装置、前光模块以及反射式显示器 Active CN10324600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03977 2012-02-08
TW101103977 2012-02-0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46007A CN103246007A (zh) 2013-08-14
CN103246007B true CN103246007B (zh) 2015-04-22

Family

ID=489256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48794.4A Active CN103246007B (zh) 2012-02-08 2013-02-06 导光装置、前光模块以及反射式显示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30215639A1 (zh)
CN (1) CN103246007B (zh)
TW (1) TWI48422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18387B (zh) 2014-05-26 2016-01-21 元太科技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前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US10317578B2 (en) * 2014-07-01 2019-06-11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Self-cleaning smudge-resistant structure and related fabrication methods
CN104536080B (zh) 2015-01-06 2017-03-08 京东方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导光板及显示装置
TWI595279B (zh) * 2015-10-13 2017-08-11 元太科技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反射式顯示裝置與其前光模組
CN106569368B (zh) * 2015-10-13 2019-06-28 元太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反射式显示装置与其前光模块
TWI622733B (zh) 2016-01-18 2018-05-01 元太科技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發光裝置及其導光板
US20180088270A1 (en) * 2016-09-29 2018-03-29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Lightguide assembly for electronic display
CN109212654B (zh) * 2017-06-30 2021-06-08 扬昕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导光板
JP7088650B2 (ja) * 2017-09-29 2022-06-21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光学体及び発光装置
JP7452413B2 (ja) * 2018-02-28 2024-03-19 王子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表面凹凸シート、スクリーン、映像表示システムおよび転写ロール
TWI659255B (zh) * 2018-04-02 2019-05-11 元太科技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反射式顯示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US20220235927A1 (en) * 2021-01-26 2022-07-28 Xiamen Leedarson Lighting Co.,Ltd Lighting apparatus
CN112987401A (zh) * 2021-03-01 2021-06-18 捷开通讯(深圳)有限公司 反射式显示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44057A (zh) * 2002-03-11 2003-09-24 伊斯曼柯达公司 用于可见光漫射的表面形成的复合聚合物透镜
CN101634775A (zh) * 2008-07-22 2010-01-27 宣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增光及扩散复合功能型膜片其超精细微结构模具制造方式
CN101850540A (zh) * 2009-03-30 2010-10-06 联茂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模具的制造方法以及使用该模具制造光学扩散元件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341009B1 (en) * 1996-09-24 2006-04-19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llumination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it
JP3231655B2 (ja) * 1997-03-28 2001-11-2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前方照明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反射型液晶表示装置
JP3968907B2 (ja) * 1999-03-15 2007-08-2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その照明装置をフロントライトとして備える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EP1166012A1 (en) * 2000-01-14 2002-01-02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Display device
US6592233B1 (en) * 2000-10-03 2003-07-15 Nokia Mobile Phones Ltd. Lighting device for non-emissive displays
TW569069B (en) * 2001-06-20 2004-01-01 Litek Opto Electronics Co Ltd Improved light guiding plate structure of front light module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CN1396482A (zh) * 2001-07-13 2003-02-12 兴隆发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前光模组的导光板及其制造方法
US7253853B2 (en) * 2001-12-04 2007-08-07 Rohm Co.,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lighting unit having parabolic surface
US6813094B2 (en) * 2002-03-11 2004-11-02 Eastman Kodak Company Surface formed complex polymer lenses diffuse reflector
US20030214719A1 (en) * 2002-05-16 2003-11-20 Eastman Kodak Company Light diffuser containing perimeter light director
US6898012B2 (en) * 2002-05-16 2005-05-24 Eastman Kodak Company Light reflector with variable diffuse light reflection
TWI298399B (zh) * 2002-10-24 2008-07-01 Au Optronics Corp
US6863414B2 (en) * 2002-12-27 2005-03-08 Quanta Display Incorporation Front light module
JP4380522B2 (ja) * 2004-02-06 2009-12-09 日本ビクター株式会社 マイクロレンズアレイ用複製型の製造方法
TW200923510A (en) * 2007-11-21 2009-06-01 Ind Tech Res Inst Display device having front light module
TW201142384A (en) * 2010-05-18 2011-12-01 Global Lighting Technolog Inc Light guide panel, front-light module and reflctive display apparatus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44057A (zh) * 2002-03-11 2003-09-24 伊斯曼柯达公司 用于可见光漫射的表面形成的复合聚合物透镜
CN101634775A (zh) * 2008-07-22 2010-01-27 宣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增光及扩散复合功能型膜片其超精细微结构模具制造方式
CN101850540A (zh) * 2009-03-30 2010-10-06 联茂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模具的制造方法以及使用该模具制造光学扩散元件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484229B (zh) 2015-05-11
US20130215639A1 (en) 2013-08-22
TW201333560A (zh) 2013-08-16
CN103246007A (zh) 2013-08-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46007B (zh) 导光装置、前光模块以及反射式显示器
US9329328B2 (en) Light guide plate and backlight module using the same
US20150116833A1 (en) 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 with substantially non-imaging embedded diffuser
US9857041B2 (en) Daylighting device
CN103471009A (zh) 新型led透镜和液晶显示背光屏
CN104777547B (zh) 导光板、表面光源设备、透射型图像显示设备
CN101421644A (zh) 扩散板及面光源装置
US20120026429A1 (en) Light-guide apparatus with micro-structure, and backlight module and LCD device having the same
EP2758831B1 (en) Backlight device
JP2008514922A (ja) 調光フィルムの検査システム及び検査方法並びに調光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CN101025518A (zh) 光学片
CN203786454U (zh) 照明系统及投影装置
CN203686878U (zh) 新型led背光透镜和液晶显示背光屏
CN101363926B (zh)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棱镜片
CN103822139A (zh) 一种背光源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05427227U (zh) 一种超薄复合导光板
CN104635377A (zh) 光束控制部件、发光装置、面光源装置及显示装置
CN105353445A (zh) 一种具有单面微结构和出光微棱镜结构的 pmma导光板
Chen et al. A highly directional light guide plate based on V-groove microstructure cell
CN203784829U (zh) 直下式液晶显示背光源用led透镜和液晶显示背光屏
CN103133993B (zh) 透镜和照明装置
CN203533426U (zh) 新型led透镜和液晶显示背光屏
KR101950542B1 (ko) 광확산 필름, 광확산 필름의 표면 형상을 규정하는 방법, 및 표면 형상 규정 프로그램을 기록한 기록 매체
CN203349049U (zh) 光源模块及具有光源模块的键盘
CN215417310U (zh) Mini led八个三角金字塔结构分光板架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