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22301A -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系统及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系统及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22301A
CN103222301A CN2011800559316A CN201180055931A CN103222301A CN 103222301 A CN103222301 A CN 103222301A CN 2011800559316 A CN2011800559316 A CN 2011800559316A CN 201180055931 A CN201180055931 A CN 201180055931A CN 103222301 A CN103222301 A CN 1032223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eption quality
quality information
base station
information
dat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5593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22301B (zh
Inventor
野上智造
示泽寿之
相羽立志
铃木翔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2223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223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223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223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36Feedback format
    • H04B7/0639Using selective indices, e.g. of a codebook, e.g. pre-distortion matrix index [PMI] or for beam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17Feedback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32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e.g.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CQ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14Three-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23Time-frequency-spa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7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CQ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3Parameters other than those covered in groups H04B7/0623 - H04B7/0634, e.g. channel matrix rank or transmit mode sel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igital Transmission Methods That Use Modulated Carrier Waves (AREA)

Abstract

在基站装置(101)与终端装置(102)之间进行通信的通信系统中,终端装置经由用于数据发送的信道来将接收质量信息与数据一并报告给基站装置时,在接收质量信息是非周期性地进行报告的信息的情况下,以与数据的空间复用方法相同的空间复用方法来报告接收质量信息,在接收质量信息是周期性地进行报告的信息的情况下,以与数据的空间复用方法独立的空间复用方法来报告接收质量信息。基站装置在从终端装置提取与数据一并被报告的接收质量信息时,在接收质量信息是非周期性地进行报告的信息的情况下,认为是与数据的空间复用方法相同的空间复用方法来提取接收质量信息,在接收质量信息是周期性地进行报告的信息的情况下,认为是与数据的空间复用方法独立的空间复用方法来提取接收质量信息。

Description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系统及通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系统以及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在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进行了标准化的WCDMA(宽带码分多址接入)、LTE(长期演进)及LTE-A(LTE-Advanced(先进))、以及在IEEE802.16委员会进行了标准化的WiMAX(全球微波互联接入)那样的移动无线通信系统是公知的。在这些移动无线通信系统中,通过将基站装置(基站、发送站、下行链路发送装置、上行链路接收装置、eNodeB)或者相当于基站的发送站所覆盖的区域以小区(Cell)状配置多个而得到蜂窝结构,能扩大通信区域。
另外,通过在相邻的小区间或扇区间使用不同的频率,即使是位于小区端部(小区边缘)区域或扇区端部区域的终端装置(移动站、接收站、上行链路发送装置、下行链路接收装置、移动终端、UE;用户设备),也能不受来自多个基站的发送信号的干扰地进行通信。然而,在该构成的情况下,存在频率利用效率低这样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在相邻的小区或扇区间利用同一频率,能使频率利用效率得以提高。然而,在该构成的情况下,需要针对位于小区端部区域的终端装置的干扰的对策。
另外,通过根据基站与终端装置之间的传输路状况来自适应地控制调制方式以及编码率(MCS;调制编码方案)、空间复用数(层数、秩)、以及预编码器(precoder)等,能实现更高效的数据传输。在以下所示的非专利文献1中,示出了进行这些控制的方法。
图13是表示LTE中的基站1301和终端装置1302的图。参照图13,在LTE中,在对于所发送的下行链路发送信号1303自适应地控制MCS、空间复用数、以及预编码器时,终端装置1302进行以下的处理。即,终端装置1302参照从基站1301发送的下行链路发送信号1303中所含的下行链路参考信号(RS:Reference Signal),来计算对适当的空间复用数进行指定的秩指示符RI(Rank Indicator)、对适当的预编码器进行指定的预编码矩阵信息PMI(Precoding Matrix Indicator)、以及对适当的传输速率进行指定的信道质量指示符CQI(ChannelQuality Indicator)等所代表的接收质量信息。接下来,终端装置1302将所计算的接收质量信息经由上行链路的信道1304报告给基站1301。
先行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TechnicalSpecification Group Radio Access Network;EvolvedUniversal TerrestrialRadio Access(E-UTRA);Physical layer procedures(Release8),2008年12月,3GPP TS36.213V8.8.0(2009-9)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现有的通信方式中,在使用数据发送用的信道来发送作为控制信息的接收质量信息时,不管状况如何,针对接收质量信息的处理是唯一的,这成为了妨碍传输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在使用数据发送用的信道来发送作为控制信息的接收质量信息时能进行高效的接收质量信息的报告的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系统以及通信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1)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而提出的,本发明的一形态的终端装置是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的终端装置,其中,在经由用于数据发送的信道来将接收质量信息与数据一并报告给基站装置时,在所述接收质量信息是非周期性地进行报告的接收质量信息的情况下,以与所述数据的空间复用方法相同的空间复用方法来报告所述接收质量信息,在所述接收质量信息是周期性地进行报告的接收质量信息的情况下,以与所述数据的空间复用方法独立的空间复用方法来报告所述接收质量信息。
(2)另外,本发明的一形态的终端装置是在上述的终端装置的基础上,所述接收质量信息是对适当的预编码器进行指定的多个部分预编码器信息当中的一个部分预编码器信息。
(3)另外,本发明的一形态的终端装置是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的终端装置,其中,在经由用于数据发送的信道来将接收质量信息与数据一并报告给所述基站装置时,在所述接收质量信息是非周期性地进行报告的接收质量信息的情况下,报告从适当的预编码器的多个候补中指定至少一个候补的部分预编码器信息,在所述接收质量信息是周期性地进行报告的接收质量信息的情况下,报告从适当的预编码器的多个候补当中的一部分候补中指定至少一个候补的部分预编码器信息。
(4)另外,本发明的一形态的基站装置是与终端装置进行通信的基站装置,其中,在从所述终端装置经由用于数据发送的信道来提取与数据一并被报告的接收质量信息时,在所述接收质量信息是非周期性地进行报告的接收质量信息的情况下,认为所述接收质量信息的空间复用方法是与所述数据的空间复用方法相同的空间复用方法来提取该接收质量信息,在所述接收质量信息是周期性地进行报告的接收质量信息的情况下,认为所述接收质量信息的空间复用方法是与所述数据的空间复用方法独立的空间复用方法来提取该接收质量信息。
(5)另外,本发明的一形态的基站装置是在上述的基站装置的基础上,所述接收质量信息是对适当的预编码器进行指定的多个部分预编码器信息当中的一个部分预编码器信息。
(6)另外,本发明的一形态的基站装置是与终端装置进行通信的基站装置,其中,在从所述终端装置经由用于数据发送的信道来提取与数据一并被报告的接收质量信息时,在所述接收质量信息是非周期性地进行报告的接收质量信息的情况下,提取从适当的预编码器的多个候补中指定至少一个候补的部分预编码器信息,在所述接收质量信息是周期性地进行报告的接收质量信息的情况下,提取从适当的预编码器的多个候补当中的一部分候补中指定至少一个候补的部分预编码器信息。
(7)另外,本发明的一形态的通信系统是基站装置与终端装置之间进行通信的通信系统,其中,所述终端装置在经由用于数据发送的信道来将接收质量信息与数据一并报告给基站装置时,在所述接收质量信息是非周期性地进行报告的接收质量信息的情况下,以与所述数据的空间复用方法相同的空间复用方法来报告所述接收质量信息,在所述接收质量信息是周期性地进行报告的接收质量信息的情况下,以与所述数据的空间复用方法独立的空间复用方法来报告所述接收质量信息,所述基站装置在从所述终端装置提取与所述数据一并被报告的接收质量信息时,在所述接收质量信息是非周期性地进行报告的接收质量信息的情况下,认为所述接收质量信息的空间复用方法是与所述数据的空间复用方法相同的空间复用方法来提取该接收质量信息,在所述接收质量信息是周期性地进行报告的接收质量信息的情况下,认为所述接收质量信息的空间复用方法是与所述数据的空间复用方法独立的空间复用方法来提取该接收质量信息。
(8)另外,本发明的一形态的通信系统是基站装置与终端装置之间进行通信的通信系统,其中,所述终端装置在经由用于数据发送的信道来将接收质量信息与数据一并报告给基站装置时,在所述接收质量信息是非周期性地进行报告的接收质量信息的情况下,报告从适当的预编码器的多个候补中指定至少一个候补的部分预编码器信息,在所述接收质量信息是周期性地进行报告的接收质量信息的情况下,报告从适当的预编码器的多个候补当中的一部分候补中指定至少一个候补的部分预编码器信息,所述基站装置在从所述终端装置提取与所述数据一并被报告的接收质量信息时,在所述接收质量信息是非周期性地进行报告的接收质量信息的情况下,提取从适当的预编码器的多个候补中指定至少一个候补的部分预编码器信息,在所述接收质量信息是周期性地进行报告的接收质量信息的情况下,提取从适当的预编码器的多个候补当中的一部分候补中指定至少一个候补的部分预编码器信息。
(9)另外,本发明的一形态的通信方法是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的终端装置中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如下步骤:在经由用于数据发送的信道来将接收质量信息与数据一并进行报告时,在所述接收质量信息是非周期性地进行报告的接收质量信息的情况下,以与所述数据的空间复用方法相同的空间复用方法来报告所述接收质量信息,在所述接收质量信息是周期性地进行报告的接收质量信息的情况下,以与所述数据的空间复用方法独立的空间复用方法来报告所述接收质量信息。
(10)另外,本发明的一形态的通信方法是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的终端装置中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如下步骤:在经由用于数据发送的信道来将接收质量信息与数据一并进行报告时,在所述接收质量信息是非周期性地进行报告的接收质量信息的情况下,报告从适当的预编码器的多个候补中指定至少一个候补的部分预编码器信息,在所述接收质量信息是周期性地进行报告的接收质量信息的情况下,报告从适当的预编码器的多个候补当中的一部分候补中指定至少一个候补的部分预编码器信息。
(11)另外,本发明的一形态的通信方法是与终端装置进行通信的基站装置中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如下步骤:在从所述终端装置经由用于数据发送的信道来提取与数据一并被报告的接收质量信息时,在所述接收质量信息是非周期性地进行报告的接收质量信息的情况下,认为所述接收质量信息的空间复用方法是与所述数据的空间复用方法相同的空间复用方法来提取所述接收质量信息,在所述接收质量信息是周期性地进行报告的接收质量信息的情况下,认为所述接收质量信息的空间复用方法是与所述数据的空间复用方法独立的空间复用方法来提取所述接收质量信息。
(12)另外,本发明的一形态的通信方法是与终端装置进行通信的基站装置中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如下步骤:在从所述终端装置经由用于数据发送的信道来提取与数据一并被报告的接收质量信息时,在所述接收质量信息是非周期性地进行报告的接收质量信息的情况下,提取从适当的预编码器的多个候补中指定至少一个候补的部分预编码器信息,在所述接收质量信息是周期性地进行报告的接收质量信息的情况下,提取从适当的预编码器的多个候补当中的一部分候补中指定至少一个候补的部分预编码器信息。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使用数据发送用的信道来发送作为控制信息的接收质量信息时,能进行高效的接收质量信息的报告。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通信系统的构成的概略构成图。
图2是表示同实施方式中的下行链路的无线帧构成的一例的图。
图3是表示同实施方式中的上行链路的无线帧构成的一例的图。
图4是表示同实施方式中的基站装置的块构成的一例的图。
图5是表示同实施方式中的终端装置的块构成的一例的图。
图6是表示同实施方式中的非周期性的反馈模式下的过程的一例的图。
图7是表示同实施方式中的非周期性的反馈模式下的映射的一例的图。
图8是表示同实施方式中的周期性的反馈模式下的过程的一例的图。
图9是表示同实施方式中的周期性的反馈模式下的过程的另一例的图。
图10是表示同实施方式中的周期性的反馈模式下的过程的另一例的图。
图11是表示同实施方式中的上行链路数据发送中的过程的一例的图。
图12是表示同实施方式中的周期性的反馈模式的捎带时的映射的一例的图。
图13是表示通信系统的构成的概略构成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以下的说明中,对同一部件赋予了相同的标号。它们的名称以及功能也相同。因此,不重复对它们的详细的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通信系统的构成的概略构成图。参照图1,同图的通信系统假定了LTE-A系统。该通信系统构成为包括:构成小区的基站装置(基站、发送站、下行链路发送装置、上行链路接收装置、eNodeB)101;以及终端装置(移动站、接收站、上行链路发送装置、下行链路接收装置、移动终端、UE;用户设备)102。
在对于Cell#0和Cell#1中所发送的下行链路发送信号103来自适应地控制MCS(调制编码方案)、秩、以及预编码器等的发送参数时,终端装置102进行以下的处理。即,终端装置102参照从基站101发送的下行链路发送信号103中所含的下行链路参考信号(RS:Reference Signal),来计算对适当的空间复用数进行指定的秩指示符RI(Rank Indicator)、对适当的预编码器(Preferred Precoder)进行指定的多个部分预编码器信息PI(Precoder Information)、以及对适当的传输速率(调制方式/编码率/传输块的长度等)进行指定的信道质量指示符CQI(Channel QualityIndicator)等的接收质量信息。接下来,终端装置102经由上行链路的信道104将计算出的接收质量信息报告给基站装置101。
以下,针对终端装置102将部分预编码器信息1(PI1、第1部分预编码器信息)以及部分预编码器信息2(PI2、第2部分预编码器信息)作为部分预编码器信息PI报告给基站装置101的情况进行说明。例如,终端装置102使用能以m比特表征的索引i作为PI1,使用能以n比特表征的索引j作为PI2,来指定适当的预编码器W(i,j)。或者,终端装置102还使用秩r来指定适当的预编码器W(r)(i,j)。
在此,W(i,j)是由i和j唯一确定的矩阵。另外,该矩阵的决定方法(码本)在基站装置101与终端装置102之间共有。换言之,码本是适当的预编码器的多个候补。另外,作为适当的预编码器的计算方法,例如能使用在考虑了下行链路的传播路径的基础上计算使下行链路的接收信号功率变大这样的预编码器的方法等。
图2示出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下行链路的无线帧构成的一例。参照图2,下行链路使用OFDM(正交频分复用)接入方式。在下行链路中,分配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Channel)等。另外,对于PDSCH的一部分复用下行链路参考信号(RS;Reference Signal)。
下行链路的无线帧由下行链路的资源块(RB;Resource Block)对构成。该下行链路的RB对是下行链路的无线资源的分配等的单位。另外,下行链路的RB对由预定宽度的频率带(RB带宽)以及时间带(2个时隙=1个子帧)组成。
1个下行链路的RB对由时域上连续的2个下行链路的RB(RB带宽×时隙)构成。1个下行链路的RB在频域上由12个子载波构成,在时域上由7个OFDM符号构成。
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是对终端装置标识符、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调度信息、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调度信息、调制方式、编码率、以及重传参数等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进行发送的物理信道。
此外,尽管在此记载了一个分量载波(CC:Component Carrier)中的下行链路子帧,但按每个CC来规定下行链路子帧,且下行链路子帧在CC间几乎同步。
图3示出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上行链路的无线帧构成的一例。参照图3,上行链路使用SC-FDMA(单载波频分多址接入)方式。在上行链路中,分配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PUSCH)、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PUCCH)等。另外,对于PUSCH或PUCCH的一部分分配上行链路参考信号。
上行链路的无线帧由上行链路的RB对构成。该上行链路的RB对是上行链路的无线资源的分配等的单位。另外,上行链路的RB对预定宽度的频率带(RB带宽)以及时间带(2个时隙=1个子帧)组成。
1个上行链路的RB对由时域上连续的2个上行链路的RB(RB带宽×时隙)构成。1个上行链路的RB在频域上由12个子载波构成,在时域上由7个SC-FDMA符号构成。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基站装置101的块构成的一例的概略图。参照图4,基站装置101具有:下行链路子帧生成部401、OFDM信号发送部404、发送天线(基站发送天线)405、接收天线(基站接收天线)406、SC-FDMA信号接收部407、滤波器部408、码字处理部412、以及上级层413。下行链路子帧生成部401具有: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生成部402、以及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403。滤波器部408具有反馈信息提取部409。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终端装置102的块构成的一例的概略图。参照图5,终端装置102具有:接收天线(终端接收天线)501、OFDM信号接收部502、下行链路子帧处理部503、上级层506、反馈信息生成部507、码字生成部508、上行链路子帧生成部509、SC-FDMA信号发送部511、以及发送天线(终端发送天线)512。下行链路子帧处理部503具有:下行链路参考信号提取部504、以及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提取部505。上行链路子帧生成部509具有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510。
首先,使用图4以及图5来说明下行链路的收发的流程。在基站装置101中,下行链路子帧生成部401通过对于从上级层411送来的每个码字(物理层中的发送数据序列)的发送数据(也称为传输块)实施纠错编码和速率匹配处理和PSK(相移键控)调制或QAM(正交振幅调制)调制等的调制处理,来将该发送数据变换成调制符号序列。下行链路子帧生成部401将调制符号序列映射至调制符号序列的映射单位即资源元素(RE;Resource element)。下行链路子帧生成部401对于经映射的调制符号序列,通过由上级层411指示的预编码器来实施预编码处理。此外,下行链路中的RE是与各OFDM符号上的各子载波相对应地规定的。此时,从上级层411送来的发送数据序列包含RRC(无线资源控制)信令用的控制数据。
另外,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生成部402根据上级层411的指示来生成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在此,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中所含的控制信息包含:下行链路中的发送参数、或上行链路的资源分配、上行链路的发送参数、以及CQI请求等的信息。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403生成下行链路参考信号DLRS(Down Link Reference Signal)。
下行链路子帧生成部401将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和DLRS映射至下行链路子帧内的RE。OFDM信号发送部404将下行链路子帧生成部401中所生成的下行链路子帧调制成OFDM信号。OFDM信号发送部404将通过该调制而得到的OFDM信号经由发送天线405进行发送。
在终端装置102中,OFDM信号接收部502经由接收天线501来接收OFDM信号。OFDM信号接收部502对于接收到的OFDM信号实施OFDM解调处理。下行链路子帧处理部503从接收到的下行链路子帧中提取接收数据,并将该提取出的接收数据送至上级层506。更具体而言,下行链路子帧处理部503通过对于下行链路子帧实施下行链路子帧生成部401中的、调制处理、速率匹配处理、与纠错编码对应的解调处理、以及纠错解码等,来从该下行链路子帧中提取接收数据。
下行链路参考信号提取部504提取在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403中生成且在下行链路子帧生成部401中映射后的DLRS,并将该提取出的DLRS送至反馈信息生成部507。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提取部505提取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生成部402中生成且在下行链路子帧生成部401中映射后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中所含的控制信息,并将该提取出的控制信息送至上级层506。
在此,基站装置101中的下行链路子帧生成部401和OFDM信号发送部404和发送天线405中的处理、以及终端装置102中的接收天线501和OFDM信号接收部502和下行链路子帧处理部503中的处理按每个下行链路的小区(CC)来进行。另外,反馈信息生成部507生成多个下行链路小区中的接收质量信息(反馈信息)。
接下来,使用图4以及图5来说明上行链路的收发的流程。在终端装置102中,码字生成部508通过对于从上级层506送来的每个码字的发送数据(也称为传输块)实施纠错编码以及速率匹配处理等的处理,来将该发送数据变换成码字CW(Code Word)。
反馈信息生成部507遵照上级层506的指示,使用由下行链路参考信号提取部507提取出的DLRS,进行RI、PI1、PI2、CQI等的编码来生成反馈信息。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510生成上行链路参考信号ULRS(UpLink Reference Signal)。
上行链路子帧生成部509以给定的方法来重排码字调制符号序列和反馈信息。其后,上行链路子帧生成部509将该重排后的码字调制符号序列和反馈信息与上行链路参考信号一并映射至上行链路子帧。SC-FDMA信号发送部511对于上行链路子帧实施SC-FDMA调制来生成SC-FDMA信号。SC-FDMA信号发送部511将生成的SC-FDMA信号经由发送天线512进行发送。
在基站装置101中,SC-FDMA信号接收部407经由接收天线406来接收SC-FDMA信号。SC-FDMA信号接收部407对于接收到的SC-FDMA信号实施SC-FDMA解调处理。滤波器部503从接收到的上行链路子帧中提取码字,并将该提取出的码字送至码字处理部410。码字处理部410从码字中提取接收数据,并将该提取出的接收数据送至上级层411。更具体而言,码字处理部410通过对于码字实施码字生成部508中的、速率匹配处理、与纠错编码对应的速率匹配处理、以及纠错解码等,来从该码字中提取接收数据。
滤波器部408内的反馈信息提取部409遵照来自上级层411的指示来提取在反馈信息生成部507中生成且在上行链路子帧生成部401中映射后的反馈信息。反馈信息提取部409对提取出的反馈信息进行解码,并将该解码后的反馈信息送至上级层411。在此,在由滤波器部408进行的滤波处理中,通过对于每个接收天线406的接收信号使用ZF(迫零)、MMSE(最小均方误差)、以及MLD(最大似然检测)等的方法,来检测每个码字的信号。
图6示出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过程的一例。图6所示的过程是非周期性地反馈RI、PI1、PI2、W-CQI的非周期性的反馈模式(第1反馈模式)下的过程的一例。首先,基站装置101经由RRC信令来设定终端装置102中的反馈的参数(步骤S601)。接下来,基站装置101将对非周期性的反馈进行指示的信息即CQI请求通知给终端装置102(步骤S602)。另外,基站装置101分配同时报告反馈信息的资源(例如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
被指示了非周期性的反馈的终端装置102遵照所设定的反馈的参数,将RI、PI1、PI2以及W-CQI同时(以相同的定时)报告给基站装置101(步骤S603)。在反馈S-CQI的非周期性的反馈模式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02还将S-CQI同时报告给基站装置101。在此,终端装置102将多个频带BP的S-CQI同时报告给基站装置101。
此外,尽管在此针对以经由了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动态的信令来进行步骤S602中的终端装置102中的CQI请求的通知的例子进行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即使以经由了RRC信令的准静态的信令等由基站装置101对终端装置102进行非周期性的反馈的指示,也能得到同样的效果。在此情况下,优选还指定进行报告的子帧。
接下来,针对非周期性的反馈模式下的反馈信息的映射进行说明。图7示出了反馈信息的映射的一例。图7所示的重排和映射是在上行链路中发送多个CW(CW0和CW1)的情况下的例子。此外,在此,设CW0和CW1是分别使用层1和层2来发送的来进行说明。在此,“层(1ayer)”是指空间复用的索引。另外,“层数”表示空间复用数。ULRS被映射至各层的第4个和第11个SC-FDMA符号。针对包含RI的反馈信息、以及其以外的反馈信息(例如WCQI或PI1或PI2),进行图7所示那样的重排。此外,在此的参数只是一例,当然能使用除此以外的参数。例如,终端装置102在仅发送CW0的情况下,进行与图7的层1同样的映射即可。
更具体而言,CQI、PI1、以及PI2首先与CW0结合。此时,包含CQI以及PI2在内的反馈信息以CW0的顺序来结合。其后,结合后的符号序列按照从序列的排头起依次地,像层1的第1个SC-FDMA符号的最前方、层1的第2个SC-FDMA符号的最前方、…、层1的第14个SC-FDMA符号的最前方、层1的第1个SC-FDMA符号的前方起第2个、…那样,从发送CW0的层的各SC-FDMA符号的最前方起依次被映射的方式来进行重排。另一方面,CW1按照从序列的排头起依次地,像层2的第1个SC-FDMA符号的最前方、层2的第2个SC-FDMA符号的最前方、…、层2的第14个SC-FDMA符号的最前方、层2的第1个SC-FDMA符号的前方起第2个、…那样,从发送CW1的层的各SC-FDMA符号的最前方起被依次映射的方式进行重排。RI按照被映射至全部的层中的ULRS的附近的SC-FDMA符号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例如如图7所示层1以及2的第2、6、9、13个SC-FDMA符号的后方)的方式进行重排。即,终端装置102通过不同的空间复用数或者分别独立的空间复用方法以及映射方法,来将RI和CQI、PI1、PI2发送(报告)至基站装置101。
上行链路子帧生成部509在上级层506的指示下进行这些重排以及映射处理。另一方面,基站装置101内的反馈信息提取部409通过在上级层411的指示下进行与上行链路子帧生成部509中的映射对应的解映射、使上行链路子帧生成部509中的重排还原的重排处理,来取得反馈信息。
在此,针对用于PI1和PI2的计算的码本来进行说明。如前所述,终端装置102使用能以m比特表征的索引i作为PI1,且使用能以n比特表征的索引j作为PI2,来指定适当的预编码器W(i,j)。对该最大2m+n种类的W(i,j)进行规定的是码本。在非周期性的反馈模式下,通过提高码本内的W(i,j)的选择的自由度,能实现自由度高的反馈。
图8示出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周期性的反馈模式下的过程的一例。图8所示的过程是周期性地反馈一个小区中的RI、PI1、PI2、W-CQI(宽带CQI)的周期性的反馈模式(第2反馈模式)下的过程的一例。此外,W-CQI是代表系统带宽(分量载波带宽)的1个CQI。另外,在此所谓的反馈模式包含:从终端装置102反馈至基站装置101的接收质量信息的内容的组合、各内容的测量或者生成方法、以及各内容的反馈方法或者用于反馈的资源等的设定。
首先,基站装置101经由RRC信令,设定终端装置102中的反馈的参数,并对于终端装置102指示第2反馈模式(步骤S801)。被指示了周期性的反馈的终端装置102遵照所设定的反馈的参数,经由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将RI以及PI1(步骤S802)和PI2以及W-CQI(步骤S803)分别周期性地报告给基站装置101。以下,将步骤S802的报告称为“反馈类型1A”,将步骤S803的报告称为“反馈类型1B”。
图9示出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周期性的反馈模式下的过程的另一例。图9所示的过程是周期性地反馈一个小区中的RI、PTI(预编码器类型指示)、PI1、PI2、W-CQI、S-CQI(子带CQI)的周期性的反馈模式(第3反馈模式)下的过程的一例。在周期性地反馈S-CQI(子带CQI)的反馈模式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02还周期性地报告S-CQI。在此,S-CQI是代表在将系统带宽(分量载波带宽)分割成多个窄频带的情况下的该分割后的频带BP(带宽部分)的CQI。更具体而言,S-CQI是BP中所含的一个以上子带(进一步分割BP而得到的频带)当中的一个子带中的CQI。另外,如后所述,PTI是用于切换进行反馈的内容的指示符。
首先,基站装置101经由RRC信令设定终端装置102中的反馈的参数,并对终端装置102指示第3反馈模式(步骤S901)。被指示了周期性的反馈的终端装置102遵照所设定的反馈的参数,经由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将RI以及PTI(步骤S902)周期性地报告给基站装置101。
在步骤902中报告的PTI表示对每个子带的PI2进行报告那样的预编码器类型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02遵照所设定的反馈的参数,将PI1以及W-CQI(步骤S903)和PI2以及S-CQI(步骤S903)经由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分别周期性地报告给基站装置101。在此,PI2是在与同时发送的S-CQI对应的子带中所计算的PI2。
另一方面,在步骤902中报告的PTI表示对系统带宽(分量载波带宽)中的PI2进行报告那样的预编码器类型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02遵照所设定的反馈的参数,经由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将PI2以及W-CQI(步骤S905)和S-CQI(步骤S906)分别周期性地报告给基站装置101。此外,在此情况下,终端装置102使用不报告PI1而仅以PI2来指定适当的预编码器那样的码本。以下,将步骤S902的报告称为“反馈类型2A”,将步骤S903的报告称为“反馈类型2B”,将步骤S904的报告称为“反馈类型2C”,将步骤S905的报告称为“反馈类型2D”,将步骤S906的报告称为“反馈类型2E”。此外,反馈类型2D既可以是与反馈类型1B同样的报告,还能与PI2以及W-CQI的计算方法分别独立地设定。
图10示出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周期性的反馈模式下的过程的另一例。图10所示的过程是周期性地反馈一个小区中的RI、PI1、PI2、W-CQI、以及S-CQI的周期性的反馈模式(第4反馈模式)下的过程的一例。首先,基站装置101经由RRC信令设定终端装置102中的反馈的参数,指示第4反馈模式(步骤S1001)。被指示了周期性的反馈的终端装置102遵照所设定的反馈的参数,经由周期性地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将RI(步骤S1002)报告给基站装置101。
接下来,终端装置102遵照所设定的反馈的参数,将PI1、PI2、以及W-CQI(步骤S1003)和S-CQI(步骤S1003)经由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分别周期性地报告给基站装置101。在此,将步骤S1002的报告称为“反馈类型3A”,将步骤S1003的报告称为“反馈类型3B”,将步骤S1004的报告称为“反馈类型3C”。此外,反馈类型3C既可以是与反馈类型2E同样的报告,还能与S-CQI的计算方法分别独立地设定。
图11示出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上行链路(UL)数据发送中的过程的一例。参照图11,首先,基站装置101将作为控制信息的UL许可通知给终端装置102(步骤S1101)。该控制信息包含表示物理层中的上行链路数据发送用的信道即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分配的分配信息。被通知了UL许可的终端装置102使用通过分配信息而示出的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来将UL数据发送至基站装置101(步骤S1002)。
在周期性的反馈模式下,任一反馈信息的报告(步骤S802、步骤S803、步骤S902、步骤S903、步骤S904、步骤S905、步骤S906、步骤S1002、步骤S1003、步骤S1004)通常是经由对物理层中的控制信息进行报告的信道即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来进行的。然而,通过步骤S1101,在进行这些任一反馈信息的报告的定时,分配了发送物理层中的数据的信道即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02经由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将反馈信息与UL数据同时报告给基站装置101。此外,将取代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而经由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来报告物理层中的控制信息的动作称为“捎带(piggy back)”。
接下来,针对周期性的反馈模式下的捎带时的反馈信息的映射进行说明。图12示出了反馈信息的映射的一例。图12所示的重排和映射是在以上行链路发送多个CW(CW0以及CW1)的情况下的例子。此外,以下,设CW0和CW1是分别使用层1和层2进行发送的来进行说明。在此,示出了反馈类型1A的捎带时的映射。
更具体而言,终端装置102按照包含RI和PI1在内的反馈信息被映射至全部的层中的ULRS的附近的SC-FDMA符号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例如图12所示,层1以及2的第2、6、9、13个SC-FDMA符号的后方)的方式进行重排。即,终端装置102以与UL数据独立的空间复用方法(实质上降低空间复用数的方法)来将RI、PI1安全地发送(报告)给基站装置101。
上行链路子帧生成部509在上级层506的指示下进行这些重排以及映射处理。另一方面,基站装置101内的反馈信息提取部409通过在上级层411的指示下进行与上行链路子帧生成部509中的映射对应的解映射、使上行链路子帧生成部509中的重排还原那样的重排处理,来取得反馈信息。
在此,针对周期性的反馈模式的捎带时的PI1和PI2的计算中使用的码本进行说明。作为该码本,使用与在非周期性的反馈模式下的码本同样的码本。然而,在周期性的反馈模式下,通过降低码本内的W(i,j)的选择的自由度,能降低因反馈信息所带来的开销。
更具体而言,终端装置102将作为PI1的能以m比特表征的索引i的可取值从0、1、…、2m-1中挑出(子抽样)一部分,将PI1所需的比特数设为比m比特小的值。同样,终端装置102将PI2所需的比特数设为比n比特小的值。通过限制由PI1和PI2可表现的W(i,j)的种类,能抑制PI1和PI2的比特数。
如上所述,终端装置102在非周期性的反馈模式下经由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将PI1报告给基站装置101的情况下,将PI1复用至一个CW。另一方面,终端装置102在周期性的反馈模式下的捎带时经由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将PI1报告给基站装置101的情况下,将PI1复用至全部的CW。换言之,终端装置102在非周期性的反馈模式下经由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将PI1报告给基站装置101的情况下,与UL数据同样地空间复用PI1来进行发送。另一方面,终端装置102在周期性的反馈模式下的捎带时经由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将PI1报告给基站装置101的情况下,以与UL数据独立的空间复用方法(实质上将空间复用数设为1的方法)来发送PI1。
由此,终端装置102在经由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将接收质量信息报告给基站装置101时,能在接收质量信息可能成为误传播的原因的情况下以安全的方法进行发送,而在接收质量信息不会成为误传播的原因的情况下以抑制了开销的方法来进行发送。故而,终端装置102能进行高效的接收质量信息的反馈。
另外,终端装置102在非周期性的反馈模式下经由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将PI1或者PI2报告给基站装置101的情况下,不对PI1或者PI2的码本进行子抽样。另一方面,终端装置102在周期性的反馈模式下的捎带时经由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将PI1或者PI2报告给基站装置101的情况下,对PI1或者PI2的码本进行子抽样。换言之,终端装置102从适当的预编码器的多个候补当中的一部分候补中选择适当的预编码器。即,终端装置102在非周期性的反馈模式下经由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将PI1或者PI2报告给基站装置101的情况下,将能以X比特表现的PI1或者PI2发送至基站装置101。另一方面,终端装置102在周期性的反馈模式下的捎带时经由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将PI1或者PI2报告给基站装置101的情况下,将能以Y比特(其中,Y<X)表现的PI1或者PI2发送至基站装置101。
由此,终端装置102在经由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将接收质量信息报告给基站装置101时,能在接受了CQI请求的情况下发送详细的接收质量信息,而在未接受CQI请求的情况下以抑制了开销的方法来进行发送。故而,终端装置102能进行高效的接收质量信息的反馈。
此外,尽管在以上的说明中,针对在各反馈模式下终端装置102将PI1报告给基站装置101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可以在基站装置101的发送天线数少的情况下,不报告PI1。在此情况下,适当的预编码器设为仅根据PI2来唯一确定那样的码本即可。另外,包含PI1的反馈类型设为对PI1以外的内容进行报告的反馈类型即可。
此外,可以将用于实现基站装置101的全部或一部分功能的程序、或者用于实现终端装置102的全部或一部分功能的程序记录在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中并使计算机系统读入该记录介质中所记录的程序予以执行来进行各部的处理。此外,在此所谓的“计算机系统”包括OS(操作系统)、周边设备等硬件。
另外,“计算机系统”若是利用了WWW(万维网)系统的情况,则还包含主页提供环境(或者显示环境)。
另外,“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是指,软盘、光磁盘、ROM、CD-ROM等可移动介质、以及内置于计算机系统中的硬盘等存储装置。进而,“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可以包括像在经由互联网等网络或电话线路等通信线路发送程序的情况下的通信线那样短时间且动态地保存程序的介质、以及像成为在此情况下的服务器或客户端的计算机系统内部的易失性存储器那样将程序保存一段时间的介质。另外,上述程序既可以是用于实现前述的功能的一部分的程序,进而还可以是能与已记录在计算机系统中的程序进行组合来实现前述的功能的程序。
另外,可以将基站装置101的全部或一部分、以及终端装置102的全部或一部分的功能在集成电路中集成,由此来实现各部的处理。既可以将基站装置101以及终端装置102各自的各功能块单独芯片化,又可以对一部分或全部进行集成来芯片化。另外,集成电路化的手法不限于LSI,还可以以专用电路或通用处理器来实现。另外,在随着半导体技术的进步而出现了代替LSI的集成电路化的技术的情况下,还能使用基于该技术的集成电路。
尽管以上参照附图来详述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具体的构成不限于该实施方式,还包含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的设计变更等。另外,本发明能在权利要求所示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关于对不同的实施方式中所分别公开的技术手段进行适当组合而得到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另外,还包含以起到同样效果的要素来置换上述各实施方式记载的要素后的构成。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适合用在无线终端装置、无线基站装置、无线通信系统、或无线通信方法中。
标号说明
101、1301  基站装置,102、1302  终端装置,103、1303  下行链路发送信号,104、1304  反馈信息,401  下行链路子帧生成部,402  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生成部,403  下行参考信号生成部,404  OFDM信号发送部,405  发送天线,406  接收天线,407  SC-FDMA信号接收部,408  滤波器部,409  反馈信息提取部,410  码字处理部,411  上级层,501  接收天线,502  OFDM信号接收部,503  下行链路子帧处理部,504  下行参考信号提取部,505  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提取部,506  上级层,507  反馈信息生成部,508  码字生成部,509  上行链路子帧生成部,510  上行参考信号生成部,511  SC-FDMA信号发送部,512  发送天线。

Claims (12)

1.一种终端装置,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其中,
在经由用于数据发送的信道来将接收质量信息与数据一并报告给所述基站装置时,
在所述接收质量信息是非周期性地进行报告的接收质量信息的情况下,以与所述数据的空间复用方法相同的空间复用方法来报告所述接收质量信息,
在所述接收质量信息是周期性地进行报告的接收质量信息的情况下,以与所述数据的空间复用方法独立的空间复用方法来报告所述接收质量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装置,其中,
所述接收质量信息是对适当的预编码器进行指定的多个部分预编码器信息当中的一个部分预编码器信息。
3.一种终端装置,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其中,
在经由用于数据发送的信道来将接收质量信息与数据一并报告给所述基站装置时,
在所述接收质量信息是非周期性地进行报告的接收质量信息的情况下,报告从适当的预编码器的多个候补中指定至少一个候补的部分预编码器信息,
在所述接收质量信息是周期性地进行报告的接收质量信息的情况下,报告从适当的预编码器的多个候补当中的一部分候补中指定至少一个候补的部分预编码器信息。
4.一种基站装置,与终端装置进行通信,其中,
在从所述终端装置经由用于数据发送的信道来提取与数据一并被报告的接收质量信息时,
在所述接收质量信息是非周期性地进行报告的接收质量信息的情况下,认为所述接收质量信息的空间复用方法是与所述数据的空间复用方法相同的空间复用方法来提取该接收质量信息,在所述接收质量信息是周期性地进行报告的接收质量信息的情况下,认为所述接收质量信息的空间复用方法是与所述数据的空间复用方法独立的空间复用方法来提取该接收质量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站装置,其中,
所述接收质量信息是对适当的预编码器进行指定的多个部分预编码器信息当中的一个部分预编码器信息。
6.一种基站装置,与终端装置进行通信,其中,
在从所述终端装置经由用于数据发送的信道来提取与数据一并被报告的接收质量信息时,
在所述接收质量信息是非周期性地进行报告的接收质量信息的情况下,提取从适当的预编码器的多个候补中指定至少一个候补的部分预编码器信息,
在所述接收质量信息是周期性地进行报告的接收质量信息的情况下,提取从适当的预编码器的多个候补当中的一部分候补中指定至少一个候补的部分预编码器信息。
7.一种通信系统,其中,基站装置与终端装置之间进行通信,
所述终端装置在经由用于数据发送的信道来将接收质量信息与数据一并报告给所述基站装置时,
在所述接收质量信息是非周期性地进行报告的接收质量信息的情况下,以与所述数据的空间复用方法相同的空间复用方法来报告所述接收质量信息,
在所述接收质量信息是周期性地进行报告的接收质量信息的情况下,以与所述数据的空间复用方法独立的空间复用方法来报告所述接收质量信息,
所述基站装置在从所述终端装置提取与所述数据一并被报告的接收质量信息时,
在所述接收质量信息是非周期性地进行报告的接收质量信息的情况下,认为所述接收质量信息的空间复用方法是与所述数据的空间复用方法相同的空间复用方法来提取该接收质量信息,在所述接收质量信息是周期性地进行报告的接收质量信息的情况下,认为所述接收质量信息的空间复用方法是与所述数据的空间复用方法独立的空间复用方法来提取该接收质量信息。
8.一种通信系统,其中,基站装置与终端装置之间进行通信,
所述终端装置在经由用于数据发送的信道来将接收质量信息与数据一并报告给所述基站装置时,
在所述接收质量信息是非周期性地进行报告的接收质量信息的情况下,报告从适当的预编码器的多个候补中指定至少一个候补的部分预编码器信息,
在所述接收质量信息是周期性地进行报告的接收质量信息的情况下,报告从适当的预编码器的多个候补当中的一部分候补中指定至少一个候补的部分预编码器信息,
所述基站装置在从所述终端装置提取与所述数据一并被报告的接收质量信息时,
在所述接收质量信息是非周期性地进行报告的接收质量信息的情况下,提取从适当的预编码器的多个候补中指定至少一个候补的部分预编码器信息,
在所述接收质量信息是周期性地进行报告的接收质量信息的情况下,提取从适当的预编码器的多个候补当中的一部分候补中指定至少一个候补的部分预编码器信息。
9.一种终端装置中的通信方法,该终端装置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所述通信方法的特征在于,具有如下步骤:
在经由用于数据发送的信道来将接收质量信息与数据一并进行报告时,
在所述接收质量信息是非周期性地进行报告的接收质量信息的情况下,以与所述数据的空间复用方法相同的空间复用方法来报告所述接收质量信息,
在所述接收质量信息是周期性地进行报告的接收质量信息的情况下,以与所述数据的空间复用方法独立的空间复用方法来报告所述接收质量信息。
10.一种终端装置中的通信方法,该终端装置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所述通信方法的特征在于,具有如下步骤:
在经由用于数据发送的信道来将接收质量信息与数据一并进行报告时,
在所述接收质量信息是非周期性地进行报告的接收质量信息的情况下,报告从适当的预编码器的多个候补中指定至少一个候补的部分预编码器信息,
在所述接收质量信息是周期性地进行报告的接收质量信息的情况下,报告从适当的预编码器的多个候补当中的一部分候补中指定至少一个候补的部分预编码器信息。
11.一种基站装置中的通信方法,该基站装置与终端装置进行通信,所述通信方法的特征在于,具有如下步骤:
在从所述终端装置经由用于数据发送的信道来提取与数据一并被报告的接收质量信息时,
在所述接收质量信息是非周期性地进行报告的接收质量信息的情况下,认为是与所述数据的空间复用方法相同的空间复用方法来提取所述接收质量信息,在所述接收质量信息是周期性地进行报告的接收质量信息的情况下,认为是与所述数据的空间复用方法独立的空间复用方法来提取所述接收质量信息。
12.一种基站装置中的通信方法,该基站装置与终端装置进行通信,所述通信方法的特征在于,具有如下步骤:
在从所述终端装置经由用于数据发送的信道来提取与数据一并被报告的接收质量信息时,
在所述接收质量信息是非周期性地进行报告的接收质量信息的情况下,提取从适当的预编码器的多个候补中指定至少一个候补的部分预编码器信息,
在所述接收质量信息是周期性地进行报告的接收质量信息的情况下,提取从适当的预编码器的多个候补当中的一部分候补中指定至少一个候补的部分预编码器信息。
CN201180055931.6A 2010-11-26 2011-11-18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系统及通信方法 Active CN10322230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63657A JP5255043B2 (ja) 2010-11-26 2010-11-26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方法
JP2010-263657 2010-11-26
PCT/JP2011/076686 WO2012070497A1 (ja) 2010-11-26 2011-11-18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22301A true CN103222301A (zh) 2013-07-24
CN103222301B CN103222301B (zh) 2016-11-02

Family

ID=461458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55931.6A Active CN103222301B (zh) 2010-11-26 2011-11-18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系统及通信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9065513B2 (zh)
EP (1) EP2645763B1 (zh)
JP (1) JP5255043B2 (zh)
CN (1) CN103222301B (zh)
WO (1) WO201207049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55043B2 (ja) * 2010-11-26 2013-08-0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方法
JP5999849B2 (ja) * 2014-04-21 2016-09-2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方法
GB2538286A (en) * 2015-05-14 2016-11-16 Fujitsu Ltd Control channel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53709A (zh) * 2005-08-29 2008-08-27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中反馈信道质量信息的设备和方法及使用该信息的调度设备和方法
WO2009088225A2 (en) * 2008-01-08 2009-07-16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periodically or aperiodically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RPI0509486A (pt) * 2004-03-30 2007-09-1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dispositivo de estação de base, dispositivo de estação móvel e método de alocação de canal de dados
KR101124932B1 (ko) * 2005-05-30 2012-03-2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어레이 안테나를 이용하는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데이터송/수신 장치 및 방법
US8542697B2 (en) * 2007-08-14 2013-09-24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transmitting data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1638900B1 (ko) * 2008-08-05 2016-07-1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하향링크 멀티 캐리어에 대한 제어정보를 전송하는 방법
GB2467303B (en) * 2008-08-07 2012-07-11 Icera Inc Feedback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315217B2 (en) * 2008-09-23 2012-11-20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UE emiss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5603878B2 (ja) * 2008-12-17 2014-10-08 テレフオンアクチーボラゲット エル エム エリクソン(パブル) 電気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測位
US8369429B2 (en) * 2009-03-18 2013-02-05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precoding matrix index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CoMP scheme
CN101867447B (zh) * 2010-04-30 2015-09-1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方法及终端
US10333650B2 (en) * 2010-08-16 2019-06-25 Qualcomm Incorporated Aperiodic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report in carrier aggregation
US8687555B2 (en) * 2010-09-29 2014-04-0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effective feedback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supporting multiple antennas
US8711907B2 (en) * 2010-10-01 2014-04-29 Intel Corporation PMI feedback with codebook interpolation
US8600393B2 (en) * 2010-10-04 2013-12-0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enabling interference coordination in heterogeneous networks
US8687727B2 (en) * 2010-11-05 2014-04-01 Intel Corporation Coordinated multi-point transmission using interference feedback
EP2638652A2 (en) * 2010-11-10 2013-09-18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via successive cancellation in heterogeneous networks
JP5255043B2 (ja) * 2010-11-26 2013-08-0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53709A (zh) * 2005-08-29 2008-08-27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中反馈信道质量信息的设备和方法及使用该信息的调度设备和方法
WO2009088225A2 (en) * 2008-01-08 2009-07-16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periodically or aperiodically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NTT DOCOMO: "Views on CSI Reporting Scheme Based on Double Codebook Structure for LTE-Advanced", 《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61,R1-103259》, 14 May 2010 (2010-05-14), pages 1 - 3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645763A4 (en) 2016-10-12
US9065513B2 (en) 2015-06-23
US9866304B2 (en) 2018-01-09
US20130244587A1 (en) 2013-09-19
WO2012070497A9 (ja) 2012-08-16
EP2645763A1 (en) 2013-10-02
JP2012114803A (ja) 2012-06-14
JP5255043B2 (ja) 2013-08-07
WO2012070497A1 (ja) 2012-05-31
CN103222301B (zh) 2016-11-02
US20150249492A1 (en) 2015-09-03
EP2645763B1 (en) 2018-11-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066360B (zh) 先进无线电系统的重映射和速率匹配的方法和设备
JP5896619B2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方法
US9883519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3202059B (zh) 移动站装置、基站装置、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方法及集成电路
CN103891380B (zh) 通信系统、移动站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及集成电路
KR102124418B1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EP2753013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WO2014167992A1 (ja) 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集積回路
CN106063314A (zh) 终端装置以及基站装置
CN103947246A (zh) 移动台装置、基站装置、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CN102960017B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系统及通信方法
CN104202283A (zh) 发送装置、无线通信系统、移动台装置的控制程序及基站装置的控制程序
CN108141768A (zh) 基站装置、终端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WO2010122910A1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装置および移動局装置
CN103222301A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系统及通信方法
JP2012114814A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方法
JP5999849B2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方法
JP5542988B2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方法
EP4318966A1 (en) Base station and user equipment performing multiple input and multiple output communication, and operating method thereof
EP4250854A1 (en) User equipment and base station that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operating method thereof
CN116801398A (zh) 彼此通信的用户设备和基站及其操作方法
JP2012080584A (ja) フィードバック方法及び移動端末装置
JP2010098580A (ja)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装置、移動局装置および移動通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