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19923A - 动力机 - Google Patents

动力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19923A
CN103219923A CN 201210028006 CN201210028006A CN103219923A CN 103219923 A CN103219923 A CN 103219923A CN 201210028006 CN201210028006 CN 201210028006 CN 201210028006 A CN201210028006 A CN 201210028006A CN 103219923 A CN103219923 A CN 1032199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up
power source
power apparatus
unit power
rotating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10028006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志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JINDING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JINDING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JINDING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JINDING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 201210028006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219923A/zh
Publication of CN1032199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1992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ermanent Field Magnets Of Synchronous Machinery (AREA)

Abstract

一种动力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转轴、所述转轴上设置两组转子磁力装置和所述壳体上设置两组定子磁力装置,述转子磁力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永磁体,所述定子磁力装置包括至少两个第二永磁体和至少两个第三永磁体,所述至少两个第二永磁体和至少两个第三永磁体依次环绕所述壳体内壁周围分布,所述第二永磁体和第三永磁体的各自磁极面为不同的极性,所述第二永磁体的推力面和第三永磁体的吸引面组成单元动力源使转子磁力装置转动,还包括至少一个辅力装置,提供一种耗电量小却产生大功率的动力机,使用寿命长,成本低,节约资源和能源,定子与转子的配合间隙无需高精度,成品率高,适合大批量生产。

Description

动力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动力机
背景技术
目前,使用的如电动机、发动机或发电机等动力机,均消耗电、油、汽,金属等能源,随着能源稀缺问题的日益突出,如何节约能源已成为全世界重要的问题。
目前,市场上的动力机中,通常定子与转子的磁力面越靠近,作功越大,所以,定子与转子的配合间隙必须是高精度的,另外,耗电量也大。
在专利文献中,利用磁能动力的结构相当繁多,但几乎是能运转而不作功,或者只是理论,根本无法实现运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上述弊端,提供一种耗电量小却产生大功率的动力机,使用寿命长,成本低,节约资源和能源,定子与转子的配合间隙无需高精度,成品率高,适合大批量生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包括壳体、转轴、所述转轴上设置两组转子磁力装置和所述壳体上设置两组定子磁力装置,所述两组转子磁力装置为上下排列设置,所述两组定子磁力装置为上下排列设置,并与所述两组转子磁力装置分别相对应,所述转子磁力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永磁体,所述定子磁力装置包括至少两个第二永磁体和至少两个第三永磁体,所述至少两个第二永磁体和至少两个第三永磁体依次环绕所述壳体内壁周围分布,所述第二永磁体和第三永磁体的各自磁极面为不同的极性,所述第二永磁体的磁极面为推力面,用于推动所述转子磁力装置转动,所述第三永磁体为吸引面,用于吸引所述转子磁力装置转动,并且与所述推力面推动后转动的方向一致,所述第二永磁体的推力面和第三永磁体的吸引面组成单元动力源使转子磁力装置转动,还包括至少一个辅力装置,用于弥补所述单元动力源与所述另一组单元动力源之间所需的消除阻止或推动所述转子磁力装置旋转的力,和/或用于增加推动所述转子磁力装置旋转的力。
优选的,所述第二组定子磁力装置的所述第二永磁体的推力面和第三永磁体的吸引面至少有部分对应在所述第一组定子磁力装置中单元动力源与另一组单元动力源之间,形成所述第二组定子磁力装置中的单元动力源至少有部分对应在所述第一组定子磁力装置中单元动力源与另一组单元动力源之间,用于提高第一组定子磁力装置中单元动力源与另一组单元动力源之间所需的消除阻止或推动转子磁力装置旋转的力。
优选的,所述每组定子磁力装置包括两组单元动力源,所述每组转子磁力装置包括两个第一永磁体,所述每组定子磁力装置的第二永磁体的推力面和第三永磁体的吸引面中心线夹角α在40度至50度之间为最佳推力区,形成单元动力源的最佳推力区β在中心位置的80度至100度之间,
所述第二组定子磁力装置单元动力源的最佳推力区与所述第一组定子磁力装置单元动力源的最佳推力区相对错位相接,
所述第一组定子磁力装置单元动力源的最佳推力区和所述第二组定子磁力装置单元动力源的最佳推力区相对依次排列。
优选的,所述每组定子磁力装置包括三组单元动力源,所述每组转子磁力装置包括三个第一永磁体,所述每组定子磁力装置的所述第二永磁体的推力面和第三永磁体的吸引面中心线夹角在25度至35度之间为最佳推力区,形成单元动力源的最佳推力区在中心位置的55度至65度之间,
所述第二组定子磁力装置单元动力源的最佳推力区与所述第一组定子磁力装置单元动力源的最佳推力区相对错位相接,所述第一组定子磁力装置单元动力源的最佳推力区和所述第二组定子磁力装置单元动力源的最佳推力区相对依次排列。
优选的,所述每组定子磁力装置包括四组单元动力源,所述每组转子磁力装置包括四个第一永磁体,所述每组定子磁力装置的所述第二永磁体的推力面和第三永磁体的吸引面中心线夹角在17.5度至27.5度之间为最佳推力区,形成单元动力源的最佳推力区在中心位置的40度至50度之间,
所述第二组定子磁力装置单元动力源的最佳推力区与所述第一组定子磁力装置单元动力源的最佳推力区相对错位相接,所述第一组定子磁力装置单元动力源的最佳推力区和所述第二组定子磁力装置单元动力源的最佳推力区相对依次排列。
优选的,所述转子磁力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导磁体,所述导磁体设置在所述第一永磁体的外侧面。
优选的,所述第一永磁体和导磁体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辅力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电磁极和至少一个导磁桥,所述辅力装置位于所述单元动力源与另一组单元动力源之间,所述导磁桥与所述其中一组单元动力源中的具有吸引面的第三永磁体相连接,所述电磁极位于另一组单元动力源与导磁桥之间,所述导磁桥延伸至所述电磁极邻近或者与所述电磁极相接,所述转轴上设置至少一个换向装置,所述换向装置与所述转子磁力装置相配合连接。
优选的,所述辅力装置包括所述转轴上设置两个换向装置,所述两个换向装置分别与所述两组转子磁力装置相配合连接。
优选的,所述导磁桥52与所述第三永磁体的吸引面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电磁极包括极靴和电磁线圈,所述导磁桥延伸至所述极靴前端部附近或者与所述所述极靴前端部相接。
优选的,所述转轴至少有部分设置惯性件,以提高旋转时的速度和力量。
优选的,位于所述电磁极一侧的所述导磁桥的一端与所述导磁体转动时形成圆周的边的距离较位于所述第三永磁体一侧的所述导磁桥的另一端与所述导磁体转动时形成圆周的边的距离近,形成渐开口形。
优选的,所述导磁体为镰刀状或尖刀状。
优选的,所述转子磁力装置包括至少两个永磁体和至少两个导磁体。
优选的,所述转子磁力装置包括至少三个永磁体和至少三个导磁体。
优选的,所述换向装置为电刷式换向装置或霍尔换向装置或光隔换向装置。
优选的,所述辅力装置包括电动机51,所述电动机与所述转轴的其中一端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转轴的其中一端设置第一皮带盘,所述电动机上设置第二皮带盘,所述第一皮带盘和第二皮带盘通过皮带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转轴其中一端设置第一齿轮盘,所述电动机上设置第二齿轮盘,所述第一齿轮盘与第二齿轮盘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辅力装置包括内燃机,所述内燃机与所述转轴的其中一端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位于第一组转子磁力装置与第二组转子磁力装置之间的所述转轴制成分体结构,形成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之间设置调节装置。
优选的,所述调节装置8包括所述第一转轴位于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之间的对接处设置多个凹凸槽、所述第二转轴位于所述第二转轴与所述第一转轴之间的对接处设置凹凸槽和与所述凹凸槽相配合的定位套。
优选的,所述位于第一组定子磁力装置与第二组定子磁力装置之间的所述壳体制成分体结构,形成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或所述第二壳体相对所述第二壳体或所述第一壳体可转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提供一种耗电量小却产生大功率的动力机,使用寿命长,成本低,节约资源和能源,定子与转子的配合间隙无需高精度,成品率高,适合大批量生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动力机实施例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的截面示意图;
图3为图1中B-B的截面示意图;
图4为图1中A-A的截面示意图;
图5为图1中B-B的截面示意图;
图6为图1中A-A的截面示意图,单独重点显示定子磁力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8为图7中C-C的截面示意图;
图9为图7中D-D的截面示意图;
图10为图7中C-C的截面示意图;
图11为图7中D-D的截面示意图;
图12为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E-E的截面示意图;
图14为图12中F-F的截面示意图;
图15为图12中E-E的截面示意图;
图16为图12中F-F的截面示意图;
图17为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18为图17中G-G的截面示意图;
图19为图17中H-H的截面示意图;
图20为图17中G-G的截面示意图;
图21为图17中H-H的截面示意图;
图22为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23为图22中I-I的截面示意图;
图24为图22中J-J的截面示意图;
图25为图22中I-I的截面示意图;
图26为图22中J-J的截面示意图;
图27为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28为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29为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30为一种定位套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中:
1---壳体    11---第一壳体    12---第二壳体14、14’---上盖    15、15’---下盖    16、16’---固定件    2---转轴    21---第一转轴    22---第二转轴    23---第三转轴3、3′---转子磁力装置    4、4′---定子磁力装置    31、31’、31″---第一永磁体    32、32’、32″---导磁体    41、41’、41″---第二永磁体    42、42’、42”---第三永磁体5---辅力装置    51、51’、51”---电磁极    52、52’、52”---导磁桥    511、511’、511”---极靴    512、512’、512”---电磁线圈    53---电动机    6、6’、6”---换向装置7---定位套
参见全部附图,本发明的动力机包括壳体、转轴、所述转轴上设置两组转子磁力装置和所述壳体上设置两组定子磁力装置,所述两组转子磁力装置为上下排列设置,所述两组定子磁力装置为上下排列设置,并与所述两组转子磁力装置分别相对应,所述转子磁力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永磁体,所述定子磁力装置包括至少两个第二永磁体和至少两个第三永磁体,所述至少两个第二永磁体和至少两个第三永磁体依次环绕所述壳体内壁周围分布,所述第二永磁体和第三永磁体的各自磁极面为不同的极性,所述第二永磁体的磁极面为推力面,用于推动所述转子磁力装置转动,所述第三永磁体为吸引面,用于吸引所述转子磁力装置转动,并且与所述推力面推动后转动的方向一致,所述第二永磁体的推力面和第三永磁体的吸引面组成单元动力源使转子磁力装置转动,还包括至少一个辅力装置,用于弥补所述单元动力源与所述另一组单元动力源之间所需的消除阻止或推动所述转子磁力装置旋转的力,和/或用于增加推动所述转子磁力装置旋转的力。
参见图1至6,包括壳体、转轴、所述转轴上设置两组转子磁力装置和所述壳体上设置两组定子磁力装置,所述两组转子磁力装置为上下排列设置,所述两组定子磁力装置为上下排列设置,并与所述两组转子磁力装置分别相对应,所述转子磁力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永磁体,所述定子磁力装置包括至少两个第二永磁体和至少两个第三永磁体,所述至少两个第二永磁体和至少两个第三永磁体依次环绕所述壳体内壁周围分布,所述第二永磁体和第三永磁体的各自磁极面为不同的极性,所述第二永磁体的磁极面为推力面,用于推动所述转子磁力装置转动,所述第三永磁体为吸引面,用于吸引所述转子磁力装置转动,并且与所述推力面推动后转动的方向一致,所述第二永磁体的推力面和第三永磁体的吸引面组成单元动力源使转子磁力装置转动,还包括至少一个辅力装置,用于弥补所述单元动力源与所述另一组单元动力源之间所需的消除阻止或推动所述转子磁力装置旋转的力,和/或用于增加推动所述转子磁力装置旋转的力。
参见图1至19,优选的,所述第二组定子磁力装置的所述第二永磁体的推力面和第三永磁体的吸引面至少有部分对应在所述第一组定子磁力装置中单元动力源与另一组单元动力源之间,形成所述第二组定子磁力装置中的单元动力源至少有部分对应在所述第一组定子磁力装置中单元动力源与另一组单元动力源之间,用于提高第一组定子磁力装置中单元动力源与另一组单元动力源之间所需的消除阻止或推动转子磁力装置旋转的力。
优选的,所述每组定子磁力装置包括两组单元动力源,所述每组转子磁力装置包括两个第一永磁体,所述每组定子磁力装置的第二永磁体的推力面和第三永磁体的吸引面中心线夹角α在40度至50度之间为最佳推力区,形成单元动力源的最佳推力区β在中心位置的80度至100度之间,
所述第二组定子磁力装置单元动力源的最佳推力区与所述第一组定子磁力装置单元动力源的最佳推力区相对错位相接,
所述第一组定子磁力装置单元动力源的最佳推力区和所述第二组定子磁力装置单元动力源的最佳推力区相对依次排列。
优选的,所述每组定子磁力装置包括三组单元动力源,所述每组转子磁力装置包括三个第一永磁体,所述每组定子磁力装置的所述第二永磁体的推力面和第三永磁体的吸引面中心线夹角在25度至35度之间为最佳推力区,形成单元动力源的最佳推力区在中心位置的55度至65度之间,
所述第二组定子磁力装置单元动力源的最佳推力区与所述第一组定子磁力装置单元动力源的最佳推力区相对错位相接,所述第一组定子磁力装置单元动力源的最佳推力区和所述第二组定子磁力装置单元动力源的最佳推力区相对依次排列。
优选的,所述每组定子磁力装置包括四组单元动力源,所述每组转子磁力装置包括四个第一永磁体,所述每组定子磁力装置的所述第二永磁体的推力面和第三永磁体的吸引面中心线夹角在17.5度至27.5度之间为最佳推力区,形成单元动力源的最佳推力区在中心位置的40度至50度之间,
所述第二组定子磁力装置单元动力源的最佳推力区与所述第一组定子磁力装置单元动力源的最佳推力区相对错位相接,所述第一组定子磁力装置单元动力源的最佳推力区和所述第二组定子磁力装置单元动力源的最佳推力区相对依次排列。
优选的,所述转子磁力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导磁体,所述导磁体设置在所述第一永磁体的外侧面。
优选的,所述第一永磁体和导磁体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辅力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电磁极和至少一个导磁桥,所述辅力装置位于所述单元动力源与另一组单元动力源之间,所述导磁桥与所述其中一组单元动力源中的具有吸引面的第三永磁体相连接,所述电磁极位于另一组单元动力源与导磁桥之间,所述导磁桥延伸至所述电磁极邻近或者与所述电磁极相接,所述转轴上设置至少一个换向装置,所述换向装置与所述转子磁力装置相配合连接。
优选的,所述辅力装置包括所述转轴上设置两个换向装置,所述两个换向装置分别与所述两组转子磁力装置相配合连接。
优选的,所述导磁桥52与所述第三永磁体的吸引面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电磁极包括极靴和电磁线圈,所述导磁桥延伸至所述极靴前端部附近或者与所述所述极靴前端部相接。
优选的,所述转轴至少有部分设置惯性件,以提高旋转时的速度和力量。
优选的,位于所述电磁极一侧的所述导磁桥的一端与所述导磁体转动时形成圆周的边的距离较位于所述第三永磁体一侧的所述导磁桥的另一端与所述导磁体转动时形成圆周的边的距离近,形成渐开口形。
优选的,所述导磁体为镰刀状或尖刀状。
优选的,所述转子磁力装置包括至少两个永磁体和至少两个导磁体。
优选的,所述转子磁力装置包括至少三个永磁体和至少三个导磁体。
优选的,所述换向装置为电刷式换向装置或霍尔换向装置或光隔换向装置。
优选的,所述辅力装置包括电动机51,所述电动机与所述转轴的其中一端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转轴的其中一端设置第一皮带盘,所述电动机上设置第二皮带盘,所述第一皮带盘和第二皮带盘通过皮带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转轴其中一端设置第一齿轮盘,所述电动机上设置第二齿轮盘,所述第一齿轮盘与第二齿轮盘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辅力装置包括内燃机,所述内燃机与所述转轴的其中一端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位于第一组转子磁力装置与第二组转子磁力装置之间的所述转轴制成分体结构,形成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之间设置调节装置。
优选的,所述调节装置8包括所述第一转轴位于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之间的对接处设置多个凹凸槽、所述第二转轴位于所述第二转轴与所述第一转轴之间的对接处设置凹凸槽和与所述凹凸槽相配合的定位套。
优选的,所述位于第一组定子磁力装置与第二组定子磁力装置之间的所述壳体制成分体结构,形成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或所述第二壳体相对所述第二壳体或所述第一壳体可转动。
参见全部附图,本发明的动力机包括壳体1、转轴2、所述转轴2上设置至少两组转子磁力装置3和所述壳体1上设置至少两组定子磁力装置4,所述至少两组转子磁力装置3为上下排列设置,所述至少两组定子磁力装置4为上下排列设置,并与所述至少两组转子磁力装置3分别相对应,所述转子磁力装置3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永磁体31,所述定子磁力装置4包括至少两个第二永磁体41和至少两个第三永磁体42,所述至少两个第二永磁体41和至少两个第三永磁体42依次环绕所述壳体1内壁周围分布,所述第二永磁体41和第三永磁体42的各自磁极面为不同的极性,所述第二永磁体41的磁极面为推力面,用于推动所述转子磁力装置3转动,所述第三永磁体42为吸引面,用于吸引所述转子磁力装置3转动,所述第二永磁体41的推力面和第三永磁体42的吸引面组成单元动力源使转子磁力装置3转动,还包括至少一个辅力装置5,用于弥补所述单元动力源与所述另一组单元动力源之间所需的消除阻止或推动所述转子磁力装置旋转的力,该结构耗电量小却产生大功率的动力机,使用寿命长,成本低,节约资源和能源,定子与转子的配合间隙无需高精度,成品率高,适合大批量生产。
参见图1至图7,本实施例的动力机包括壳体1、转轴2、所述转轴2上设置两组转子磁力装置3、3′、3″和所述壳体1上设置两组定子磁力装置4,所述两组转子磁力装置3为上下排列设置,所述两组定子磁力装置4为上下排列设置,并与所述两组转子磁力装置3分别相对应,所述转子磁力装置3包括两个第一永磁体31、31′,所述定子磁力装置4包括两个第二永磁体41和两个第三永磁体42,所述两个第二永磁体41和至少两个第三永磁体42依次环绕所述壳体1内壁周围分布,所述第二永磁体41和第三永磁体42的各自磁极面为不同的极性,所述第二永磁体41的磁极面为推力面,用于推动所述转子磁力装置3转动,所述第三永磁体42为吸引面,用于吸引所述转子磁力装置3转动,所述第二永磁体41的推力面和第三永磁体42的吸引面组成单元动力源使转子磁力装置3、3′转动,所述单元动力源与所述另一组单元动力源之间出现转力的空挡,或者阻止所述转子磁力装置旋转,本实施例还包括一个辅力装置5,所述辅力装置5可以为电动机,电动机与转轴2相联接,电动机可以为小型电动机,当给电动机接通电源,就可以弥补所述单元动力源与所述另一组单元动力源之间所需的消除阻止或推动所述转子磁力装置旋转的力,该结构耗电量小却产生大功率的动力机,使用寿命长,成本低,节约资源和能源,定子与转子的配合间隙无需高精度,成品率高,适合大批量生产。
进一步,参见图3,所述第二组定子磁力装置的所述第二永磁体的推力面和第三永磁体的吸引面至少有部分对应在所述第一组定子磁力装置中单元动力源与另一组单元动力源之间,形成所述第二组定子磁力装置中的单元动力源至少有部分对应在所述第一组定子磁力装置中单元动力源与另一组单元动力源之间,用于提高第一组定子磁力装置中单元动力源与另一组单元动力源之间所需的消除阻止或推动转子磁力装置旋转的力;
所述每组定子磁力装置包括两组单元动力源,所述每组转子磁力装置包括两个第一永磁体,所述每组定子磁力装置的第二永磁体的推力面和第三永磁体的吸引面中心线夹角α在40度至50度之间为最佳推力区,形成单元动力源的最佳推力区β1、β2、β3、β4在中心位置的80度至90度之间,
所述第二组定子磁力装置单元动力源的最佳推力区β3、β4与所述第一组定子磁力装置单元动力源的最佳推力区β1、β2相对错位相接,
所述第一组定子磁力装置单元动力源的最佳推力区β1和β2、所述第二组定子磁力装置单元动力源的最佳推力区β3、β4相对依次排列成由β1、β3、β2、β4组成的圆周,使所述转轴旋转时形成圆周均衡的旋转力。
所述每组定子磁力装置包括三组单元动力源,所述每组转子磁力装置包括三个第一永磁体,所述每组定子磁力装置的所述第二永磁体的推力面和第三永磁体的吸引面中心线夹角在25度至35度之间为最佳推力区,形成单元动力源的最佳推力区β1、β2、β3、β4、β5、β6在中心位置的度55至65度之间,
所述第二组定子磁力装置单元动力源的最佳推力区β4、β5、β6与所述第一组定子磁力装置单元动力源的最佳推力区β1、β2、β3相对错位相接
所述第一组定子磁力装置单元动力源的最佳推力区β1、β2和β3、所述第二组定子磁力装置单元动力源的最佳推力区β4、β5和β6、相对依次排列由β1、β4、β2、β5、β3、β6组成的圆周,使所述转轴旋转时形成圆周均衡的旋转力。
所述第一组定子磁力装置单元动力源的最佳推力区β1、β2、β3和β4、所述第二组定子磁力装置单元动力源的最佳推力区β5、β6、β7和β8相对依次排列由β1、β5、β2、β6、β3、β7、β4、β8组成的圆周,使所述转轴旋转时形成圆周均衡的旋转力。
参见图17至19,所述转子磁力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导磁体32,所述导磁体设置在所述第一永磁体的外侧面。
所述第一永磁体和导磁体相连接。
所述辅力装置5包括至少一个电磁极51和至少一个导磁桥52,所述辅力装置位于所述单元动力源与另一组单元动力源之间,所述导磁桥52与所述其中一组单元动力源中的具有吸引面的第三永磁体42相连接,所述电磁极51位于另一组单元动力源与导磁桥52之间,所述导磁桥52延伸至所述电磁极51邻近或者与所述电磁极相接,所述转轴2上设置两个换向装置6,所述两个换向装置分别与所述两组转子磁力装置3相配合,用于断开或导通所述电磁极51的电流。
所述导磁桥52与所述第三永磁体的吸引面相连接。
所述电磁极51包括极靴511和电磁线圈512,所述导磁桥52延伸至所述极靴511前端部附近或者与所述所述极靴511前端部相接。
所述转轴至少有部分设置惯性件,以提高旋转时的速度和力量。
所述电磁极51一侧的所述导磁桥52的一端与所述导磁体32转动时形成圆周的边的距离较位于所述第三永磁体42一侧的所述导磁桥52的另一端与所述导磁体32转动时形成圆周的边的距离近,形成渐开口形。
所述导磁体32为镰刀状或尖刀状。
所述调节装置8包括所述第一转轴位于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之间的对接处设置多个凹凸槽、所述第二转轴位于所述第二转轴与所述第一转轴之间的对接处设置凹凸槽和与所述凹凸槽相配合的定位套。
所述位于第一组定子磁力装置与第二组定子磁力装置之间的所述壳体制成分体结构,形成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或所述第二壳体相对所述第二壳体或所述第一壳体可转动。用于调节所述第一组转子磁力装置的单元动力源与第二组转子磁力装置的单元动力源的配合位置。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案例,并非对本发明做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发明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24)

1.一种动力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转轴、所述转轴上设置两组转子磁力装置和所述壳体上设置两组定子磁力装置,所述两组转子磁力装置为上下排列设置,所述两组定子磁力装置为上下排列设置,并与所述两组转子磁力装置分别相对应,所述转子磁力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永磁体,所述定子磁力装置包括至少两个第二永磁体和至少两个第三永磁体,所述至少两个第二永磁体和至少两个第三永磁体依次环绕所述壳体内壁周围分布,所述第二永磁体和第三永磁体的各自磁极面为不同的极性,所述第二永磁体的磁极面为推力面,用于推动所述转子磁力装置转动,所述第三永磁体为吸引面,用于吸引所述转子磁力装置转动,并且与所述推力面推动后转动的方向一致,所述第二永磁体的推力面和第三永磁体的吸引面组成单元动力源使转子磁力装置转动,还包括至少一个辅力装置,用于弥补所述单元动力源与所述另一组单元动力源之间所需的消除阻止或推动所述转子磁力装置旋转的力,和/或用于增加推动所述转子磁力装置旋转的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动力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组定子磁力装置的所述第二永磁体的推力面和第三永磁体的吸引面至少有部分对应在所述第一组定子磁力装置中单元动力源与另一组单元动力源之间,形成所述第二组定子磁力装置中的单元动力源至少有部分对应在所述第一组定子磁力装置中单元动力源与另一组单元动力源之间,用于提高第一组定子磁力装置中单元动力源与另一组单元动力源之间所需的消除阻止或推动转子磁力装置旋转的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动力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每组定子磁力装置包括两组单元动力源,所述每组转子磁力装置包括两个第一永磁体,所述每组定子磁力装置的第二永磁体的推力面和第三永磁体的吸引面中心线夹角α在40度至50度之间为最佳推力区,形成单元动力源的最佳推力区β在中心位置的80度至100度之间,
所述第二组定子磁力装置单元动力源的最佳推力区与所述第一组定子磁力装置单元动力源的最佳推力区相对错位相接,
所述第一组定子磁力装置单元动力源的最佳推力区和所述第二组定子磁力装置单元动力源的最佳推力区相对依次排列。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动力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每组定子磁力装置包括三组单元动力源,所述每组转子磁力装置包括三个第一永磁体,所述每组定子磁力装置的所述第二永磁体的推力面和第三永磁体的吸引面中心线夹角在25度至35度之间为最佳推力区,形成单元动力源的最佳推力区在中心位置的55度至65度之间,
所述第二组定子磁力装置单元动力源的最佳推力区与所述第一组定子磁力装置单元动力源的最佳推力区相对错位相接,所述第一组定子磁力装置单元动力源的最佳推力区和所述第二组定子磁力装置单元动力源的最佳推力区相对依次排列。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动力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每组定子磁力装置包括四组单元动力源,所述每组转子磁力装置包括四个第一永磁体,所述每组定子磁力装置的所述第二永磁体的推力面和第三永磁体的吸引面中心线夹角在17.5度至27.5度之间为最佳推力区,形成单元动力源的最佳推力区在中心位置的40度至50度之间,
所述第二组定子磁力装置单元动力源的最佳推力区与所述第一组定子磁力装置单元动力源的最佳推力区相对错位相接,所述第一组定子磁力装置单元动力源的最佳推力区和所述第二组定子磁力装置单元动力源的最佳推力区相对依次排列。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意之一所述动力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磁力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导磁体,所述导磁体设置在所述第一永磁体的外侧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动力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永磁体和导磁体相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所述动力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力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电磁极和至少一个导磁桥,所述辅力装置位于所述单元动力源与另一组单元动力源之间,所述导磁桥与所述其中一组单元动力源中的具有吸引面的第三永磁体相连接,所述电磁极位于另一组单元动力源与导磁桥之间,所述导磁桥延伸至所述电磁极邻近或者与所述电磁极相接,所述转轴上设置至少一个换向装置,所述换向装置与所述转子磁力装置相配合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动力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力装置包括所述转轴上设置两个换向装置,所述两个换向装置分别与所述两组转子磁力装置相配合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电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磁桥52与所述第三永磁体的吸引面相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电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极包括极靴和电磁线圈,所述导磁桥延伸至所述极靴前端部附近或者与所述所述极靴前端部相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任意之一所述电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至少有部分设置惯性件,以提高旋转时的速度和力量。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电动机,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电磁极一侧的所述导磁桥的一端与所述导磁体转动时形成圆周的边的距离较位于所述第三永磁体一侧的所述导磁桥的另一端与所述导磁体转动时形成圆周的边的距离近,形成渐开口形。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电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磁体为镰刀状或尖刀状。
15.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电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磁力装置包括至少两个永磁体和至少两个导磁体。
16.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电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磁力装置包括至少三个永磁体和至少三个导磁体。
17.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电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换向装置为电刷式换向装置或霍尔换向装置或光隔换向装置。
1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意之一所述动力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力装置包括电动机,所述电动机与所述转轴的其中一端相连接。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动力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的其中一端设置第一皮带盘,所述电动机上设置第二皮带盘,所述第一皮带盘和第二皮带盘通过皮带相连接。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动力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其中一端设置第一齿轮盘,所述电动机上设置第二齿轮盘,所述第一齿轮盘与第二齿轮盘相连接。
21.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意之一所述动力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力装置包括内燃机,所述内燃机与所述转轴的其中一端相连接。
22.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意之一所述电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位于第一组转子磁力装置与第二组转子磁力装置之间的所述转轴制成分体结构,形成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之间设置调节装置。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电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装置8包括所述第一转轴位于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之间的对接处设置多个凹凸槽、所述第二转轴位于所述第二转轴与所述第一转轴之间的对接处设置凹凸槽和与所述凹凸槽相配合的定位套。
24.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意之一所述电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位于第一组定子磁力装置与第二组定子磁力装置之间的所述壳体制成分体结构,形成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或所述第二壳体相对所述第二壳体或所述第一壳体可转动。
CN 201210028006 2012-01-18 2012-01-18 动力机 Pending CN10321992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10028006 CN103219923A (zh) 2012-01-18 2012-01-18 动力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10028006 CN103219923A (zh) 2012-01-18 2012-01-18 动力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19923A true CN103219923A (zh) 2013-07-24

Family

ID=488174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10028006 Pending CN103219923A (zh) 2012-01-18 2012-01-18 动力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219923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38105A (zh) * 2013-06-24 2014-09-10 刘文华 一种磁力助力装置
CN104578982A (zh) * 2015-02-09 2015-04-29 李建民 磁能动力机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38105A (zh) * 2013-06-24 2014-09-10 刘文华 一种磁力助力装置
CN104038105B (zh) * 2013-06-24 2019-02-12 刘文华 一种磁力助力装置
CN104578982A (zh) * 2015-02-09 2015-04-29 李建民 磁能动力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436675A1 (en) Rotor of induction starting synchronous motor
CN102420475A (zh) 一种永磁同步电机
CN104747596A (zh) 有支点无摩擦径向永磁悬浮轴承
CN105048671A (zh) 一种不对称v型转子冲片以及使用其的内置式永磁电机
CN101123386A (zh) 切向磁钢永磁同步电机
CN102820756A (zh) 盘式三相聚磁式横向磁场永磁电机
CN103219923A (zh) 动力机
CN102497073B (zh) 横向磁通式无刷馈电双转子电机
CN105262254A (zh) 一种表面-内置混合式调速永磁同步电机
RU2008144648A (ru) Ротор для магнитного двигателя
CN106505760A (zh) 一种转子分段的交替极永磁电机
CN202524195U (zh) 旋转电机的顺极式转子
CN103219922A (zh) 一种动力机
CN204810097U (zh) 内置式永磁电机
CN102570663A (zh) 旋转电机的混合式转子
CN202841018U (zh) 一种动力机
CN103825497B (zh) 脉冲电磁引擎
CN202524196U (zh) 旋转电机的混合式转子
CN204928465U (zh) 一种双功能电机多组合驱动设备
CN103296928A (zh) 一种节能动力机
TWM493815U (zh) 轉子結構及應用該轉子結構之一體式啟動馬達發電機
AU2015101326A4 (en) A structure for assembling magnetic tile of motor stator
CN205195521U (zh) 一种永磁同步电动机转子及电动机
CN203632388U (zh) 一种步进电机的转子
KR20120032112A (ko) 자력발동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DD01 Delivery of document by public notice

Addressee: Jiangsu Jinding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Document name: Notification of before Expiration of Request of Examination as to Substance

DD01 Delivery of document by public notice

Addressee: Jiangsu Jinding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Document name: Notification that Application Deemed to be Withdraw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