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06911B - 一种茎秆挠度的测量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茎秆挠度的测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06911B
CN103206911B CN201310029051.2A CN201310029051A CN103206911B CN 103206911 B CN103206911 B CN 103206911B CN 201310029051 A CN201310029051 A CN 201310029051A CN 103206911 B CN103206911 B CN 10320691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cale
stem
stem stalk
balance
lodg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2905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06911A (zh
Inventor
吴晓强
佘跃辉
杨文钰
田孟良
付凤玲
刘卫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310029051.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206911B/zh
Publication of CN1032069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069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069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0691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ultivation Of Plants (AREA)
  • Breeding Of Plants And Reproduction By Means Of Cultur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茎秆挠度的测量装置,它包含支架杆,该支架杆的一侧的上面固定有支座,其下面固定有滚轮,所述支架杆的另一侧的底部通过滚柱轴承与电子秤接触,该电子秤的中部开设有上下贯通的通孔,该通孔内插有托盘,所述托盘圆心处向上延伸出天平支座,该天平支座的上端与天平支撑杆的下端固定,所述天平支撑杆的上端与平衡杆的中点铰接,所述的平衡杆的两侧镜像设有下挂的盘,其两侧的端部设有微调螺母,所述支座的上端固定有竖标尺,该竖标尺上分别套有与其滑动配合的上标尺滑块和下标尺滑块,所述上标尺滑块内设有一根与其抽拉配合的上标尺,所述下标尺滑块内设有一根与其抽拉配合的下标尺。本发明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构思巧妙,可对整株活体作物样本进行检测试验,且检测出的结果稳定可靠。

Description

一种茎秆挠度的测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实验用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茎秆挠度的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茎秆作物的倒伏现象不仅严重影响作物的产量,也影响相关收获机械的作业效果,所以提高作物茎秆的抗倒性是育种工作者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国内外相关学者对作物倒伏性作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
从力学角度看,倒伏就是茎秆这种特殊的“构件”,在载荷作用下失去工作能力的“失效”现象。显然,从宏观上看,茎秆“倒伏”是一种力学现象,所以,应该用力学理论和方法去分析。
目前,主要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以茎秆“倒伏指数”(lodging index)来评价和研究倒伏:
这是目前国内外学农学工作者广泛使用的评价指标。由于原理简单,实验方法容易掌握,在农学工作者的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但是,这类“倒伏指数”,有好多种,不同种类“倒伏指数”的物理含义并不相同。从力学角度仔细分析这些倒伏指数,大多数“倒伏指数”中各力学量的取值都是依据“横力弯曲”模型进行计算或试验获得的,这种“横力弯曲”的力学模型显然与作物茎秆“纵向受压”的实际情况不符。多数“倒伏指数”计算式中只有力、长度这样的基本物理量,说明“倒伏指数”信息含量少;另外这些基本量在计算式中的组成和配置没有经过严密的力学分析,只是依据一些基本力学原理,凭直观推测放入计算式中(如:计算各种力矩时对力臂的取值不严谨),故“倒伏指数”涵盖的信息含量少、物理含义不清、缺乏力学理论依据,因此“倒伏指数”这种评价指标不能合理地反映各种因素对茎秆倒伏影响的权重。
从严谨的力学角度分析“倒伏指数”存在以下其缺陷
(1)“倒伏指数”的版本种类较多,物理含义混乱。违背了“有共同特征的失效现象定有共同的原因的基本概念”。
因为,力学中用强度理论对构件建立失效条件的基本方法是:认为具有共同特征的失效现象有共同的原因,但是,“倒伏指数”的版本种类较多,即使是对同一种作物的倒伏,不同的研究者,使用的“倒伏指数”的物理含义也不相同。即“倒伏指数”有多种版本的计算式,不同版本的计算式中所用的物理参数不一致,各参数的含义和获取数据实验方法也不相同。
(2)“倒伏指数”所用的力学模型是“横力弯曲”的力学模型,显然,这与作物茎秆“纵、横受压,纵向载荷为主”的实际情况不符。
大多数“倒伏指数”中各量的取值都是依据“横力弯曲”模型进行计算和实验获得的,这种“横力弯曲”的力学模型,显然与作物茎秆的实际受力情况不符。另外,这种“横力弯曲”的力学模型与用材料力学实验机测试茎秆的抗弯强度是相同的,所以,“倒伏指数”中所谓的“茎秆机械强度”与茎秆材料的抗弯强度性质一样的,都只是一种强度指标,只能用来评价弯曲强度的失效问题,而作物茎秆主要是在连续的“纵向载荷”作用下,其发生倒伏的现象是主要是稳定性失效的问题。
(3)“倒伏指数”计算式中涵盖的参数少,各参数在计算式中的组成和配置没有经过严密的力学分析,所以,不能全面、合理地反映各基本参数影响茎秆倒伏的权重。
多数“倒伏指数”计算式中只有力、长度这样的基本物理量,说明“倒伏指数”信息含量少;另外这些基本量在计算式中的组成和配置没有经过严密的力学分析,只是依据一些基本力学原理,凭直观推测放入计算式中使得“倒伏指数”不能合理地反映各基本量影响茎秆倒伏的权重。
2、依靠材料力学性能试验机分析作物茎秆材料的力学性能:
这种方法主要是力学工作者使用。通常都是依靠材料力学性能试验机,分段测试测试靠近根部(作物倒伏时,茎秆容易折断或折弯的部位)几个茎节的各项力学性能指标,(抗拉、抗压、抗扭、抗弯、抗剪等各项力学性能指标),然后通过统计分析来评价和研究这些指标与倒伏的相关性。这种方法有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材料力学性能试验机只能测得茎秆部分材料的各种强度性能指标,而倒伏是植株整体行为,而且主要是稳定性失效的问题。
通过材料力学性能试验机所测得的这些力学性能指标,主要涉及的是茎秆的(拉伸强度、压缩强度、剪切强度、扭转强度、弯曲强度等)各种强度性能指标。而事实上(也有研究表明),作物茎秆的倒伏是主要是稳定性失效的问题。同时也有强度失效的成分。
(2)材料力学性能试验机所只能将茎秆分成小段,逐段则试,而且一般只能测靠近根部的几个茎节,不能以整个活体植株为测试对象。
通过材料力学性能试验机来测茎秆的这些力学性能指标,必须除去穗、叶,将茎秆分成小段,逐段则试。由于各种实验机的量程、精度所限,不是每一段都能测,主要测试的只是茎秆靠近根部的几个茎节。然而,作物的倒伏是作物整个植株的整体行为,应与整个植株各部位的性能及整体结构形状够有关,力学理论早已将杆件整体弯曲、垮塌现象归类为稳定性失效的问题。而材料力学性能试验机是不能以整个活体植株为测试对象的。
另外,这种方法,需对逐段测得的离散性信息作各种统计分析,才能确定这些指标与倒伏的相关性。这样有可能使得各种信息失真、丢失或扭曲,从而出现判断和评价的误差,甚至做出误判。另外,这种方法要求使用者有一定基础的力学知识和数学知识。
(3)材料力学试验机体积庞大,价格昂贵且不能在无电力能源的田间进行现场测试。
实验要用材料力学试验机,要较多的时间,研究人员也要具备力学、作物学、数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技能,难以让多数田间生产操作人员掌握,又由于材料力学试验机价格昂贵且不能在无电力能源的田间进行测试。
以上这些都限制了这种方法的应用范围和推广。
3、以茎秆的“临界力”为指标来评价和研究倒伏:
这种方法和理论只在部分从事基础力学的学者们的研究中采用过(见几种农业工程类刊物),而在农学家们的研究(见各类作物学报和刊物)中几乎没有被使用。这种方法的主要问题是:
(1)这种“临界力”所用力学模型是“理想中心压杆”,与作物茎秆差距太大。
目前评价倒伏的“临界力”是以“理想中心压杆”为茎秆的力学模型,按小挠度理论,用能量法推导出来的。也就是说,此“临界力”是使“理想中心压杆”压杆发生微小弯曲或倾斜的最小纵向压力PCr
因为,“理想中心压杆”(也称完善压杆)认为的压杆是无初曲率、没有压力偏心、材料均匀、没有任何缺陷的理想压杆,这与实际作物茎秆的差异较大。所以,用这种理想模型的“临界力”作为评价作物茎秆倒伏的指标,显然不妥。
(2)“理想中心压杆”的“临界力”只能用于第一类稳定性的失效问题,又称分支点失稳(bifurcated buckling)的问题,其对应的“临界力”,只有在压杆发生“小挠度”的理想情况下才有意义。显然,作物茎秆倒伏时的“挠度”不可能是“小挠度”,所以,这种“理想中心压杆”的“临界力”不能用于评价作物茎秆的倒伏。
(3)这种“理想中心压杆”的“临界力”没有试验和测试方法,只是理论推导得出的结果,所以,这种指标难以被广泛应用。
(4)这种“理想中心压杆”的“临界力”多数是用“能量法”推导的表达式中得到的。用“能量法”推导此类“临界力”的表达式时,需要预先假定一条反映作物茎秆形状的“挠曲线”方程。该方程应与茎秆实际弯曲形状越相符,得到结果越准确。而不同作物茎秆生长时的“挠曲线”的形状(方程)是不同的。目前有关“临界力”的研究中,均没有对作物茎秆生长的实际“挠曲线”形状作过研究。所预先假定的“挠曲线”的形状(方程)均没有任何依据,这使得这种所谓“临界力”的可信度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茎秆挠度的测量装置,它能有效地解决背景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它包含支架杆,该支架杆的一侧的上面固定有支座,其下面固定有滚轮,所述支架杆的另一侧的底部通过滚柱轴承与电子秤接触,该电子秤的中部开设有上下贯通的通孔,该通孔内插有托盘,所述托盘圆心处向上延伸出天平支座,该天平支座的上端与天平支撑杆的下端固定,所述天平支撑杆的上端与平衡杆的中点铰接,所述的平衡杆的两侧镜像设有下挂的盘,其两侧的端部设有微调螺母,所述支座的上端固定有竖标尺,该竖标尺上分别套有与其滑动配合的上标尺滑块和下标尺滑块,所述上标尺滑块内设有一根与其抽拉配合的上标尺,所述下标尺滑块内设有一根与其抽拉配合的下标尺。
所述平衡杆上端的中心位置设有夹持装置。
所述上标尺的一端套接有与其滑动配合的上转角盘,该上转角盘内设有一根与其抽拉配合的上探针。
所述下标尺的一端套接有与其滑动配合的下转角盘,该下转角盘内设有一根与其抽拉配合的下探针。
所述的平衡杆上设有平衡水泡。
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构思巧妙,可对整株活体作物样本进行检测试验,且检测出的结果稳定可靠。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下面将结合附图对实施例作简单的介绍。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实施例1的操作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中实施例1的内麦9号茎杆的挠曲线变化图;
图4是本发明中实施例1的绵杂168茎杆的挠曲线变化图;
图5是本发明中实施例1的中川育23茎杆的挠曲线变化图;
图6是实施例2中的测量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2中的测量方法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2中的试样图;
图9是实施例2中的茎杆内力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参看图1,本具体实施方式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它包含支架杆1,该支架杆1的一侧的上面固定有支座2,其下面固定有滚轮3,所述支架杆1的另一侧的底部通过滚柱轴承4与电子秤5接触,该电子秤5的中部开设有上下贯通的通孔,该通孔内插有托盘6,所述托盘6圆心处向上延伸出天平支座7,该天平支座7的上端与天平支撑杆8的下端固定,所述天平支撑杆8的上端与平衡杆9的中点铰接,所述的平衡杆9的两侧镜像设有下挂的盘10,其两侧的端部设有微调螺母12,所述支座2的上端固定有竖标尺13,该竖标尺13上分别套有与其滑动配合的上标尺滑块14和下标尺滑块15,所述上标尺滑块14内设有一根与其抽拉配合的上标尺16,所述下标尺滑块15内设有一根与其抽拉配合的下标尺17。
所述平衡杆9上端的中心位置设有夹持装置11。
所述上标尺16的一端套接有与其滑动配合的上转角盘18,该上转角盘18内设有一根与其抽拉配合的上探针19。
所述下标尺17的一端套接有与其滑动配合的下转角盘20,该下转角盘内设有一根与其抽拉配合的下探针21。
所述的平衡杆9上设有平衡水泡。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工作原理和操作过程作进一步阐述:将采集到的作物保持活体(包括茎、穗、叶、根及部分根部泥土在内)移植到一小容器内,将小容器放置在夹持装置11内并夹紧,通过平衡杆9上的盘10、夹持装置11、微调螺母12和水泡调整好平衡杆9的水平,使其能够更好的模仿作物在田间生长过程中的状态;然后滑动上标尺16和下标尺17并转动或滑动上探针19和下探针21至上探针19或下探针21的针尖指到茎秆某一点,便可读算出该点的坐标的数值,测量时,要先测量O点的坐标,并以此点为原点(O,O)来计算其他各点的相对坐标(ω,x),在滑动上标尺16和下标尺17过程中,使上探针19和下探针21可从不同的叶片间隙探到茎秆,以避免测量时碰触叶片,使茎秆摆动不停而影响探测数据。支座2通过滚轮3可带动各标尺可绕竖直轴x转动,这样不论作物茎秆绕x轴线摆动到什么位置,各标尺都可以转到与茎秆挠度曲线共平面的位置,以保证探测到各点的最大挠度及其对应的纵坐标x。
实施例1
参看图2,以乳熟期内的3个不同品种小麦:绵杂168、内麦9号和川育23为实验样本,各被测品种的平均株高分别为870mm、848mm和778mm。每个品种在采样面积10m×20m内进行随机抽样,各取10株,均采集整株小麦,保留根、叶鞘、叶片和麦穗,根部要保留适量的土壤,将整株小麦连同土壤移植于φ60×50(mm)的容器30内,土壤应填满容器。测量前,应在泥土上放置压板31,并加5kg重物压5~10分钟,以使各试样根部泥土的紧实度基本相同,可认为各个试样根部具有相同的锚固程度。根据各式样的平均株高,对每个试样,从根部起,沿作物实际茎秆曲线方向量取长l=600mm,并每隔120mm料做一标记,共5段,从上往下各标记分别计为A、B、C、D、E、O。将作了标记后的活体作物同容器30放在夹持装置11上夹紧;同时用下探针21配合调整6和夹持装置11,尽量使被测茎秆下端几个茎节保持在竖直线的位置。准备完成后,先测量初始状态时试样各个标记点的(ω,x),然后,在茎秆A端悬挂的小袋内加细沙,重物要逐级增加,每次增加2g,待茎秆摆动停止后,探测试样各标记点的坐标(ω,x),各点探测完后,继续加载再探测,直至试样被压垮。
数据处理:
以同一品种各试样在相同载荷作用下,同一标记点的横、纵坐标的平均值,作为该品种茎秆各标记点平均坐标,记为将相同载荷下,同一品种茎秆各标记点的平均坐标连接起来,所得图线可作为该品种茎秆的“平均挠曲线”。参看图3-5,各图样可直观地反映出各品种茎秆的“挠曲线”随载荷变化的情况,图中所列的公式为平均坐标的计算式,式中Mj是载荷为Pj时探测到的试样总数。其中内麦9号的试验结果见表1;
绵杂168的试验结果见表2;川育23的试验结果见表3。
表1内麦9号的试验结果
Pj(g) 0~14 16 18 20 22 24 26
Mj 10 9 7 7 5 3 2
表2绵杂168的试验结果
Pj(g) 0~14 16 18 20 22 24~26
Mj 10 8 5 3 1 0;
表3川育23的试验结果
Pj(g) 0~14 16 18 20 22 24~26
Mj 10 9 6 3 1 0。
由表1-3可以看出因载荷超过14g后,各品种陆续有试样被压垮,而且随着载荷的增加,压垮试样逐渐增多,探测到的试样总数Mj在减少。
数据分析:
对比图3-5,可以看出,不同品种小麦茎秆的“挠曲线”形状随载荷的变化是不同的,尤其是载荷较大时,这种变化的差异在加大。这反映出,载荷对于不同品种的作物茎秆“挠曲线”形状变化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若作物茎秆的“挠曲线”形状容易被载荷改变,则表明其承载能力弱,容易发生倒伏。
作物茎秆随载荷的位移以端点A最为明显,因A点为试验中外加载荷P的作用点。在载荷作用下,作物茎秆“挠曲线”发生的形状改变,使载荷作用点产生位移,根据功能转化和能量守恒原理,载荷所作的功将转化成损伤作物茎秆并使其变形的能量。茎秆吸收的这部分能量后将反映在其“挠曲线”形状的变化上,这种能量则称为变形能。显然,对于某一纵向载荷Pj来说,其“相应位移”即为该载荷在A点产生的纵向坐标的改变量ΔxAj。由于试验时,每次只增2g载荷,可将这一微段内A点的“相应位移”ΔxAj视为常数,则所加载荷达到Pj时,每一株茎秆试样所获得的变形能为:
U j = Σ j = 1 n P j × Δx Aj × 9.80665 ( n = 1,2,3,4 . . . . . . . )
式中:Pj——茎秆承受的纵向载荷(g),Pj=2n;(n=1,2,3,4,……),
Uj——所加载荷达到Pj时茎秆获得的变形能(J,1J=1N·m),
ΔxAj——载荷Pj的使A点纵坐标的增量(mm)。(ΔxAj=xA(j-1)-xAj,其中xA(j-1)、xAj分别为载荷达到Pj前、后A点的纵坐标)。
某一品种的茎秆加载荷到Pj时所得到的平均变形能为,
U j ‾ = 1 M j Σ i = 1 M j U j = 1 M j Σ i = 1 M j Σ j = 1 n P j × Δx Aj ; ( n = 1,2,3 , 4 . . . . . . )
式中:——所加载荷达到Pj时茎秆获得的平均变形能(J)
Mj-含义与图3-5相同,其它符号的含义与式(5)相同。
用试样O、A两点的连线(即“挠曲线”OA的割线)与竖直轴线x的夹角θA可反映作物茎秆倾斜的程度。则每一株茎秆试样割线的倾角为:
式中:θAj——载荷达到Pj时,茎秆割线OA的倾角(°)
xAj——所加载荷达到Pj时茎秆A点的纵向坐标,
ωAj——所加载荷达到Pj时茎秆A点的横向标坐标。
某一品种的茎秆加载荷到Pj时,其茎秆OA割线的平均倾角为
将不同载荷作用下所测得的各个试样A点的坐标(ωA,xA),分别代入(6)、(8)两公式,可得各品种小麦茎秆在不同试验载荷下所获得的平均变形能以及割线OA的平均倾角如下表所示。
表4:不同载荷下,各品种茎秆“挠曲线”的平均变形能和割线平均倾角
表中“-”表示因为试样在此时被突然压垮没有测到数值。分别为不同的阶段,每增加2g纵向力,茎秆的变形能及其割线倾角的平均增量。
表4中的数据说明,相同载荷使不同品种的茎秆所获得的变形能并不相同,使不同品种茎秆倾斜的角度也不相同。这表明品种不同的作物茎秆,其承载能力也不相同,在同样的载荷作用下,内麦9号小麦的茎秆平均吸收到的变形能量小于绵杂168和川育23号,这说明内麦9号小麦的茎秆承载能力大于后两个品种的小麦,亦即与绵杂168和川育23号小麦相比,内麦9号小麦的茎秆不易变形,其抗倒伏能力强。这与内麦9号小麦在田间的表现相吻合。
载荷增量相同时,外力使茎秆变形能及倾角的增量则反应了作物茎秆对载荷量的敏感程度,茎秆吸收到的变形能的增量少,其变形速度慢,抗倒伏能力强,反之抗倒伏能力弱。表中的数据也表明内麦9号小麦茎秆的变形速度慢,抗倒伏能力强。
如果以小麦植株倾斜15°以内为1级倒伏、倾斜15°~45°为2级倒伏、倾斜大于45°为3级倒伏[32]。则由表1中的倾角数据,用插入法可近似估算出:以上三个不同品种小麦茎秆的倾角接近15°(发生2级倒伏)或45°(发生3级倒伏)时,内麦9号小麦茎秆所受载荷须超过10g或23g,绵杂168号小麦需要超过5g或15g,而川育23号小麦则分别只超过要3.5g或13.5g的外载荷。从这一点看,若发生同样级别的倒伏,内麦9号小麦茎秆所需的载荷大,不易达到。所以其抗到能力最强,绵杂168号小麦茎秆所需的载荷大略大于川育23号,其抗倒伏能力也略强于川育23号,但差异不大。
结论:
作物茎秆的倒伏现象,是整株作物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以作物茎秆的“挠曲线”为研究对象,就是以整株作物为一个对象,可避免分段研究产生的信息割裂和丢失。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表明,作物茎秆“挠曲线”的形状,以无声的语言,透露出了许多信息。研究作物茎秆“挠曲线”的形状及其变化规律,能使人们从中找到有用的信息。为作物倒伏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路径。
1.测量完作物茎秆生长状态时“挠曲线”后,将天平及茎秆等上部重物放在电子秤5上,电子秤5的读数屏上便有数字出现,显示包括茎秆在内的物体重量;
2.从茎秆某一横截面处将茎秆剪断,则电子秤读数减少的数值即为该截面所承受的纵向载荷;
3.在将剪断的茎秆(或相同重量的物体)挂回到剪断的截面处(电子秤的读数恢复原值),此时,天平仍然倾斜(茎秆没有回到原来调定的位置);
4.再调整天平砝码,使茎秆(该截面的坐标(ω,x))回到原来的位置,则砝码的调节重量乘以天平力臂l即为该截面所承受的弯矩;
5.从上往下,逐段测算出茎秆若干截面的内力值后,便可沿茎秆植株绘出茎秆的各种内力图,再用力学、生物力学的理论,分析不同品种作物茎秆的抗倒伏性能,能使人们从中找到有用的信息。为作物倒伏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路径。
实施例2
(1)参看图6-8将在生长状态下的茎秆,平稳与天平等重物放在电子秤5上后后,探测A点坐标(ωA,xA);
(2)在探测A相邻的两点A1、A2的坐标(ωA1,xA1)、(ωA2,xA2),算出A1、A2两点连线的与x轴的夹角,该夹角可近似作为“挠曲线”上A的切线与与x轴的夹角θA,即:
θ A ≈ arctan x A 1 - x A 2 ω A 1 - ω A 2 ;
(3)从横截面A处将茎秆剪断,读出电子秤减少的数值ΔPA,为茎秆A截面所承受的纵向载荷;
(4)再将剪断的茎秆(或相同重量的物体ΔPA)挂在截面A处,使电子秤的读数恢复原值;
(5)再调整天平砝码,通过增加ΔF,使茎秆A点坐标回到原来的位置(ωA,xA)
(6)计算茎秆A截面的各种内力分别为:
弯矩:MA=ΔF×l;切力:QA=ΔPA×sinθ;轴向压力:NA=ΔPA×cosθ;
(7)若测得若干个截面的内力后,便可以绘出茎秆的内力图,参见图8;
(7)若测用游标卡尺测出各截面的几何尺寸,根据力学来理论,便可计算并找出出秸秆的危险截面的位置,这些信息,为农学家们,进一步研究作物倒伏物倒伏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路径。
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本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不仅能测出各种活体作物茎秆在不同生长状态下的形态,通过测试能计算出作物茎秆各部位的内力、绘出各种内力图。通过人为附加载荷,还能测试、计算并绘出各种农作物在不同生长状态下,茎秆的形态的变化和茎秆各部位的内力随载荷的变化关系图。如果通过对某一品种的某种作物在各生长阶段进行测试,便可以绘制出该种作物在各生长阶段的茎秆生长状态下的形态图谱和内力图谱。这些图谱和数据都是研究作物倒伏和评价作物抗倒伏性能的直观的、合理的、全面的依据。
总之,作物茎秆的倒伏现象,是整株作物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本测量装置,是以整株作物为一个对象,结合力学分析问题的方法和理论,为作物倒伏研究提供一种更直观的、更合理的、更全面的新的方法和路径。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5)

1.一种茎秆挠度的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含支架杆,该支架杆的一侧的上面固定有支座,其下面固定有滚轮,所述支架杆的另一侧的底部通过滚柱轴承与电子秤接触,该电子秤的中部开设有上下贯通的通孔,该通孔内插有托盘,所述托盘圆心处向上延伸出天平支座,该天平支座的上端与天平支撑杆的下端固定,所述天平支撑杆的上端与平衡杆的中点铰接,所述的平衡杆的两侧镜像设有下挂的盘,其两侧的端部设有微调螺母,所述支座的上端固定有竖标尺,该竖标尺上分别套有与其滑动配合的上标尺滑块和下标尺滑块,所述上标尺滑块内设有一根与其抽拉配合的上标尺,所述下标尺滑块内设有一根与其抽拉配合的下标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茎秆挠度的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杆上端的中心位置设有夹持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茎秆挠度的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标尺的一端套接有与其滑动配合的上转角盘,该上转角盘内设有一根与其抽拉配合的上探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茎秆挠度的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标尺的一端套接有与其滑动配合的下转角盘,该下转角盘内设有一根与其抽拉配合的下探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茎秆挠度的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平衡杆上设有平衡水泡。
CN201310029051.2A 2013-01-15 2013-01-15 一种茎秆挠度的测量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20691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029051.2A CN103206911B (zh) 2013-01-15 2013-01-15 一种茎秆挠度的测量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029051.2A CN103206911B (zh) 2013-01-15 2013-01-15 一种茎秆挠度的测量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06911A CN103206911A (zh) 2013-07-17
CN103206911B true CN103206911B (zh) 2015-07-22

Family

ID=487542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29051.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206911B (zh) 2013-01-15 2013-01-15 一种茎秆挠度的测量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20691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81030B (zh) * 2014-08-25 2016-08-10 河南科技学院 作物抗倒伏强度快速测定仪
CN104729442B (zh) * 2015-04-22 2017-05-10 湖南农业大学 一种利用稻秆空间位置和稻叶方位角测量装置测量稻秆空间位置和稻叶方位角的方法
CN106124306B (zh) * 2015-05-05 2018-09-07 昌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复合材料桨叶挠度的测量装置及其方法
CN107991228B (zh) * 2017-11-09 2020-10-16 贾鑫 一种选育抗倒伏玉米品种的测量工具
CN109030178A (zh) * 2018-08-14 2018-12-18 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 禾本科作物茎秆抗折力快速测定装置
CN109657389B (zh) * 2018-12-28 2023-04-18 山东农业大学 一种气流作用下植株茎叶动态弯曲计算方法
CN111968476B (zh) * 2020-08-11 2022-04-01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线-树动态距离模拟装置及线-树动态距离模拟方法
CN112414279B (zh) * 2020-12-18 2022-03-04 安徽远大轴承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大型轴承圈车加工用检测同轴度的高精度仪器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23022A (zh) * 2010-07-23 2010-12-22 北京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 手持式作物抗倒伏强度测量装置及其方法
CN202281723U (zh) * 2011-06-23 2012-06-20 河南科技学院 便携式作物抗倒伏强度电子测定仪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240242A1 (en) * 2006-04-06 2007-10-11 Monsanto Technology Llc Method for multivariate analysis in predicting a trait of interest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23022A (zh) * 2010-07-23 2010-12-22 北京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 手持式作物抗倒伏强度测量装置及其方法
CN202281723U (zh) * 2011-06-23 2012-06-20 河南科技学院 便携式作物抗倒伏强度电子测定仪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on "deflection curve" variation characters of crop-stem under axial loading;吴晓强等;《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20121031;第28卷(第S2期);全文 *
作物茎秆抗倒性综合评价指标的力学分析;吴晓强等;《农机化研究》;20120229(第2期);全文 *
茎秆挠度对评价小麦抗倒伏能力的实验研究;张凯等;《中国农机化》;20120229(第1期);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06911A (zh) 2013-07-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06911B (zh) 一种茎秆挠度的测量装置
Cook et al. DARLING: a device for assessing resistance to lodging in grain crops
US20220076197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high throughput measurement of lodging resistance in crops
CN110095274B (zh) 一种考虑非弹性变形的钢栈桥静载试验评价方法
Berry et al.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 model for calculating the risk of stem and root lodging in maize
CN101609042A (zh) 基于近红外光谱的手持式土壤养分无损测量系统
Lesage et al. Measurement of tomato firmness by using a non-destructive mechanical sensor
CN104655505B (zh) 一种基于仪器化球压入技术的残余应力检测方法
CN104181030A (zh) 作物抗倒伏强度快速测定仪
CN106053010A (zh) 多分量光纤天平及其测量方法
CN202281723U (zh) 便携式作物抗倒伏强度电子测定仪
CN101158576A (zh) 内置程序式电子经纬仪角规自动立体测树技术
CN103217336A (zh) 一种群体种植的作物茎秆强度测量装置及其应用
Cao et al. Computing statistical indices for hydrothermal times using weed emergence data
CN203259103U (zh) 一种茎秆挠度的测量装置
Buckley et al. Angle of inclination affects the morphology and strength of bifurcations in hazel (Corylus avellana L.)
CN105865923B (zh) 一种软物质力学性能测量方法及其测量系统
Cenkowski et al. A single kernel creep and recovery test
CN205665108U (zh) 作物茎秆承载力测定装置
CN115879331A (zh) 基于开尔文模型的弹簧-阻尼减振结构参数优化分析方法
Yeşiloğlu Cevher et al. Prediction of bruise in peach with impact energy
Khan et al. Design and calibration of a bi-axial extended octagonal ring transducer system for the measurement of tractor-implement forces
Van Canneyt et al. Development of a predictive tissue discolouration model based on electronic potato impacts
CN104729931B (zh) 一种玉米茎杆抗倒伏力测试仪
CN202002875U (zh) 直读式摩擦系数测试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722

Termination date: 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