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87636A - 连接结构、连接方法及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 - Google Patents
连接结构、连接方法及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187636A CN103187636A CN2012105195651A CN201210519565A CN103187636A CN 103187636 A CN103187636 A CN 103187636A CN 2012105195651 A CN2012105195651 A CN 2012105195651A CN 201210519565 A CN201210519565 A CN 201210519565A CN 103187636 A CN103187636 A CN 10318763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yndeton
- external conductor
- link
- solder
- cab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5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7
- 229910000679 sold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0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0
- 230000004927 fu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1125 extrus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02844 melt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1
- 230000008018 melting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9000012212 insula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2467 final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Silver Chemical compound [Ag]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411 alumi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332 silv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09 silv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646 thermal str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00—Printed circuits
- H05K1/18—Printed circuit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non-printed electric component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printed circuits
- H05K3/30—Assembling printed circuit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e.g. with resistor
- H05K3/32—Assembling printed circuit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e.g. with resistor electrically connecting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res to printed circuits
- H05K3/34—Assembling printed circuit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e.g. with resistor electrically connecting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res to printed circuits by soldering
- H05K3/3405—Edge mounted components, e.g. terminal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printed circuits covered by H05K1/00
- H05K2201/10—Details of components or other objects attached to or integrated in a printed circuit board
- H05K2201/10227—Other objects, e.g. metallic pieces
- H05K2201/1031—Surface mounted metallic connector el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printed circuits covered by H05K1/00
- H05K2201/10—Details of components or other objects attached to or integrated in a printed circuit board
- H05K2201/10227—Other objects, e.g. metallic pieces
- H05K2201/1034—Edge terminals, i.e. separate pieces of metal attached to the edg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board [PCB]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printed circuits covered by H05K1/00
- H05K2201/10—Details of components or other objects attached to or integrated in a printed circuit board
- H05K2201/10227—Other objects, e.g. metallic pieces
- H05K2201/10356—Cabl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117—Conductor or circuit manufacturing
- Y10T29/49124—On flat or curved insulated base, e.g., printed circuit, etc.
- Y10T29/49147—Assembling terminal to base
- Y10T29/49149—Assembling terminal to base by metal fusion bond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Multi-Conductor Connections (AREA)
- Insulated Conductors (AREA)
- Communication Cables (AREA)
- Insertion, Bundling And Securing Of Wires For Electric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连接结构、连接方法及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其能够防止软钎焊作业时的绝缘体的变形及熔融,并能防止传输特性的恶化。连接结构将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所具备的外部导体(13)经由连接部件(20)连接到基板上,连接部件(20)具备主体部(21)及从主体部(21)突出的突起部(22),连接部件(20)经由主体部(21)与外部导体(13)软钎焊,且经由突起部(22)与基板软钎焊。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与基板的连接结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与基板的连接方法、及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
背景技术
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在与基板连接时,为了取得接地,必须将在该电缆的端部露出的外部导体与基板上的接地电极连接。
作为将外部导体与基板上的接地电极连接的方法,有利用软钎料直接将外部导体连接在基板上的接地电极上的方法。
另外,还有如下方法,使沿着电缆设置的排扰线与外部导体接触,利用软钎料将该排扰线连接在基板上的接地电极上(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297155号公报
但是,根据利用软钎料直接将外部导体连接在基板上的接地电极上的方法,存在如下问题,电缆内的绝缘体由于软钎焊作业时的热应力或热而变形或熔融,从而传输特性恶化。
另外,根据利用软钎料将排扰线连接在基板上的接地电极上的方法,也存在如下问题,由于排扰线使绝缘体变形,传输特性恶化,因此很难应对近年的提高传输特性的要求。
发明内容
于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结构、连接方法及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其能够防止软钎焊作业时的绝缘体的变形及熔融,并能够防止传输特性的恶化。
本发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提供下述(1)~(16)的连接结构、连接方法及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
(1)一种连接结构,将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所具备的外部导体经由连接部件连接在基板上,所述连接部件具备主体部及从所述主体部突出的突起部,所述连接结构的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件经由所述主体部与所述外部导体软钎焊,且经由所述突起部与所述基板软钎焊。
(2)如所述(1)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件不与所述外部导体的上表面直接接触。
(3)如所述(1)或所述(2)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件不与所述外部导体的侧面直接接触。
(4)如所述(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件具备所述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具有以与所述外部导体软钎焊时的软钎焊工具挤压载荷不施加在所述外部导体上的方式形成的保护形状。
(5)如所述(4)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形状是由与所述外部导体的上表面相对的上壁和与所述外部导体的侧面相对的侧壁构成的凹状。
(6)如所述(4)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形状是槽状。
(7)如所述(1)或所述(2)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件具有所述主体部,所述主体部是由与所述外部导体的上表面相对的上壁构成的板状。
(8)如所述(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部朝向与露出于所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端部的内部导体大致平行的方向突出形成。
(9)如所述(8)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部突出形成为与露出于所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端部的内部导体相同的高度。
(10)如所述(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部朝向与露出于所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端部的内部导体大致垂直的方向突出形成。
(11)如所述(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件与并列的两根以上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各外部导体软钎焊。
(12)如所述(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件与连接在所述基板的正面上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及连接在所述基板的背面上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各外部导体软钎焊。
(13)一种连接方法,经由所述(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结构所采用的所述连接部件将所述外部导体连接到所述基板上,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件与所述外部导体的软钎焊是经由所述连接部件施加热从而使软钎料熔融来进行的。
(14)一种连接方法,经由所述(7)所述的连接结构所采用的所述连接部件将所述外部导体连接到所述基板上,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件与所述外部导体的软钎焊是使用夹具进行的,所述夹具支撑所述连接部件,且具有通过与所述连接部件一起使用而能够避免与所述外部导体软钎焊时的软钎焊工具挤压载荷施加在所述外部导体上的形状。
(15)如所述(14)所述的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具具有长方体形状,并在其上表面具有容纳所述外部导体的凹部。
(16)一种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用于所述(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在露出于一端或两端的所述外部导体上软钎焊所述连接部件。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能够防止软钎焊作业时的绝缘体的变形及熔融,并能防止传输特性的恶化的连接结构、连接方法及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结构所采用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一端的放大图。
图3(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结构所采用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一端的立体图,(b)是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结构所采用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中连接连接部件的说明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连接结构所采用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一端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连接结构所采用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一端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结构的连接步骤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结构的变形例的连接步骤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结构的连接步骤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连接结构的连接步骤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连接结构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连接结构的连接步骤的说明图。
图12(a)是比较例1(现有技术的连接结构)的软钎焊工具挤压时的截面形象图,(b)是实施例1(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结构的变形例)的软钎焊工具挤压时的截面形象图。
图13是表示实施例1~3及比较例1的试验结果的表,其中,※:阻抗标准离差≤100±10Ω时,综合判定设为○,>100±10Ω时,设为×。
图14是表示绝缘体压扁量的说明图,(a)是软钎焊工具挤压前的剖视图,(b)是软钎焊工具挤压后的剖视图。
图中:
10-电缆(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11-内部导体,12-绝缘体,13-外部导体,14-外套,20、120、220、320、420-连接部件,21、121、221、321、421-主体部,21A、221A、321A、421A-上壁,21B、221B、321B、421B-侧壁,22、122、222A、222B、322、422-突起部,123-夹具,123A-凹部,30-软钎料,40-基板、41-电极,50-软钎焊工具。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
连接结构所采用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结构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结构所采用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立体图。另外,图2是图1的一端的放大图。
本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结构所采用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具备电缆10、和利用软钎料30连接在露出于电缆10的两端的外部导体13上的连接部件20。连接连接部件20的也可以只是电缆10的一端(在第二实施方式以后也是同样的)。
电缆10可以使用包括一对内部导体11、绝缘体12、外部导体13和外套(外皮)14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由于能够经由连接部件20取得接地,因此可以不需要排扰线。
连接部件20具备主体部21,该主体部21具有以在与外部导体13软钎焊时的软钎焊工具挤压载荷不会施加在外部导体13上的方式形成的保护形状。本实施方式的保护形状是由与外部导体13的上表面相对的上壁21A、和与外部导体13的侧面相对的侧壁21B构成的凹状。在此,优选的是,上壁21A不与外部导体13的上表面直接接触。另外,优选的是,侧壁21B不与外部导体13的侧面直接接触。
连接部件20具备突起部22,并经由该突起部22与基板的接地电极连接。突起部22朝向与露出于电缆10的端部的内部导体11大致平行的方向,从两侧的侧壁21B分别突出形成有各一根。突起部22的形状虽然没有特别地限定,但优选的是具有不易弯折的强度的形状。突起部22的长度也没有特别限定,可以适当调整来形成。
如图2所示,突起部22优选的是突出形成为与露出于电缆10的端部的内部导体11相同的高度。虽然也可以如后述的变形例(图7)那样从侧壁21B的最下部突出形成,但通过设置成相同的高度,如后述的说明连接步骤的图6所示,不需要将内部导体11向下折弯(参照图7),能够保持笔直的状态直接连接在基板上,在这一点上是令人满意的。
上壁21A的宽度设置成容纳的电缆10的宽度以上,理想的是设置成大于电缆10的宽度,且小于间距宽度。在此,所谓的间距宽度指的是在将两根以上的电缆10并列排列的情况下,将电缆10的宽度和电缆10与相邻于该电缆10的电缆10之间的距离加在一起的长度。如果上壁21A的宽度为该间距宽度以上,则与电缆10连接的连接部件20和与相邻的电缆10连接的连接部件20相互干涉。
另外,侧壁21B的高度设置成容纳的电缆10的高度以上,优选的是设置成大于电缆10的高度,且小于与在将电缆10和基板软钎焊之后容纳的壳体的内径相互干涉的高度。
作为连接部件20的材料,没有特别地限定,只要是能够将软钎焊工具的热经由连接部件20传递给软钎料且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即可,可以使用SUS、铜、银、铝之类的金属材料。
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护形状虽然设置成由与外部导体13的上表面相对的上壁21A和与外部导体13的侧面相对的侧壁21B构成的凹状,但也可以设置成没有如凹状之类的角的槽状。
连接结构的连接步骤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结构的连接步骤的说明图。
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结构的连接步骤,可以将图1及图2所示的已经用软钎料30连接了连接部件20的电缆10连接在基板40上,也可以是如图6所示进行的如下的步骤,即,首先在利用软钎料(未图示)将电缆10的内部导体11连接在基板40的电极41上之后(图6(a)),利用软钎料(未图示)进行电缆10的外部导体13与连接部件20的连接、及连接部件20的突起部22与基板40的电极(接地电极)41的连接。
连接部件20与外部导体13的软钎焊是经由连接部件20施加热从而使软钎料熔融来进行的,这有利于防止绝缘体12的变形、熔融。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结构的变形例的连接步骤的说明图。该变形例只在使突起部422从侧壁421B的最下部突出形成这一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能够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结构的连接步骤同样地进行连接。但是,在将内部导体11连接在基板40的电极41上时,必须将内部导体11向下折弯。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起到以下效果。
(1)能够提供能够防止软钎焊作业时的绝缘体的变形及熔融,并能防止传输特性的恶化的连接结构、连接方法及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
(2)由于能够用与将外部导体软钎焊在基板上的现有的工作方法同样的工作方法将连接部件软钎焊在基板上,因此能够充分地确保连接可靠性和连接强度。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
连接结构所采用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结构
图3(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结构所采用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一端的立体图,图3(b)是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结构所采用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中连接连接部件的说明图。
本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结构所采用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具备电缆10、和利用软钎料30连接在露出于电缆10的一端的外部导体13上的连接部件120。
连接部件120具有由与外部导体13的上表面相对的板状的上壁构成的主体部121。在此,优选的是,主体部121不与外部导体13的上表面直接接触。
连接部件120具备突起部122,并经由该突起部122连接在基板的接地电极上。突起部122朝向与露出于电缆10的端部的内部导体11大致平行的方向,从主体部121的两侧部分别突出形成有各一根。关于突起部122的形状、长度,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突起部22相同。
主体部121的宽度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上壁21A的宽度同样,设置成电缆10的宽度以上,优选的是大于电缆10的宽度且小于间距宽度。
作为连接部件120的材料,可以采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部件20相同的材料。
接下来,说明将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结构所采用的连接部件120连接到外部导体13上的连接方法。
连接部件120与外部导体13的软钎焊使用夹具123进行,该夹具123支撑连接部件120,且具有通过与连接部件120一起使用而能够避免与外部导体13软钎焊时的软钎焊工具挤压载荷施加在外部导体13上的形状。例如,如图3(b)所示,夹具123具有长方体形状,并在其上表面具有容纳外部导体13的凹部123A。
连接部件120与外部导体13的软钎焊是经由连接部件120施加热从而使软钎料熔融来进行的,这有利于防止绝缘体12的变形、熔融。
连接结构的连接步骤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结构的连接步骤的立体图。
作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结构的连接步骤,如图3所示,在利用软钎料将连接部件120连接在电缆10的外部导体13上之后,如图8所示,使连接有连接部件120的电缆10旋转180°(图8(a)),以电缆10的内部导体11与基板40的电极41接触且连接部件120的突起部122与基板40的电极(接地电极)41接触的方式进行配置,利用软钎料(未图示)连接内部导体11与电极41、突起部122与电极(接地电极)41(图8(b))。再者,在将内部导体11连接在基板40的电极41上时,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同样(参照图7),必须将内部导体11向下折弯。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起到如下效果。
(1)能够提供能够防止软钎焊作业时的绝缘体的变形及熔融,并能防止传输特性的恶化的连接结构、连接方法及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
(2)连接部件120是平板,不需要折弯等加工,因此能够容易且以低成本制作。另外,通过使用夹具123,电缆10的直线对准能够在连接部件120的软钎焊时同时进行。
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
连接结构所采用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结构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连接结构所采用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一端的立体图。
本第三实施方式的连接结构所采用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具备并列的两根电缆10、和利用软钎料30连接在露出于各电缆10的一端的外部导体13上的连接部件220。
连接部件220具备主体部221,该主体部221具有以与外部导体13软钎焊时的软钎焊工具挤压载荷不会施加在外部导体13上的方式形成的保护形状。本实施方式的保护形状是由与外部导体13的上表面相对的上壁221A、和与外部导体13的侧面相对的侧壁221B构成的凹状。在此,优选的是,上壁221A不与外部导体13的上表面直接接触。另外,优选的是,侧壁221B不与外部导体13的侧面直接接触。
连接部件220具备突起部222A、222B,并经由该突起部222A、222B连接在基板的接地电极上。突起部222A、222B朝向与露出于电缆10的端部的内部导体11大致平行的方向,从上壁221A的中央突出形成有一根(突起部222A),并且从两侧的侧壁221B分别突出形成有各一根(突起部222B)。关于突起部222A、222B的形状、长度,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突起部22相同。
如图4所示,突起部222A、222B优选的是突出形成为与露出于电缆10的端部的内部导体11相同的高度,在这一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上壁221A的宽度设置成容纳的两根电缆10的宽度和电缆之间的距离的总和以上,优选的是设置成大于该总和且小于间距宽度×2(即,(与第一、第二实施方式同样的间距宽度)×(容纳的电缆10的根数))。另外,侧壁221B的高度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侧壁21B相同。
作为连接部件220的材料,可以采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部件20相同的材料。
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将容纳的电缆10设置成两根,但也可以设置成三根以上。这时,优选的是在各电缆10之间从上壁221A突出形成突起部222A。
连接结构的连接步骤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连接结构的连接步骤的说明图。
作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连接结构的连接步骤,可以将已经用软钎料30连接了连接部件220的电缆10连接到基板40上,也可以是如图9所示进行的如下的步骤,即,首先在利用软钎料(未图示)将两根电缆10的内部导体11连接在基板40的电极41上之后(图9(a)),利用软钎料(未图示)进行电缆10的外部导体13与连接部件220的连接、及连接部件220的突起部222A、222B与基板40的电极(接地电极)41的连接(图9(b))。
连接部件220与外部导体13的软钎焊是经由连接部件220施加热从而使软钎料熔融来进行的,这有利于防止绝缘体12的变形、熔融。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连接结构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该变形例具有在高度方向及宽度方向上分别连结各两个,共计连结了四个第三实施方式的连接结构的结构。即,所连结的四个连接部件220与连接在基板40的正面的电极41上的四根电缆10及连接在基板40的背面的电极41上的四根电缆10的各外部导体13软钎焊。
在本变形例中,虽然设置成连结四个的结构,但也可以连结六个以上。另外,也可以不连结,而是形成为一体。
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起到以下的效果。
(1)能够提供能够防止软钎焊作业时的绝缘体的变形及熔融,并能防止传输特性的恶化的连接结构、连接方法及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
(2)能够将多根电缆10同时进行软钎焊,能够提高操作性。
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
连接结构所采用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结构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连接结构所采用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一端的立体图。
本第四实施方式的连接结构所采用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具备电缆10、和利用软钎料30连接在露出于电缆10的一端的外部导体13上的连接部件320。
连接部件320具备主体部321,该主体部321具有以与外部导体13软钎焊时的软钎焊工具挤压载荷不会施加在外部导体13上的方式形成的保护形状。本实施方式的保护形状是由与外部导体13的上表面相对的上壁321A、和与外部导体13的侧面相对的侧壁321B构成的凹状。在此,优选的是,上壁321A不与外部导体13的上表面直接接触。另外,优选的是,侧壁321B不与外部导体13的侧面直接接触。
连接部件320具备突起部322,并经由该突起部322连接在基板的接地电极上。突起部322朝向与露出于电缆10的端部的内部导体11大致垂直的方向,从两侧的侧壁321B的最下部分别向外侧突出形成。突起部322的形状虽然没有特别地限定,但优选的是在侧壁321B的长度方向的整个长度上形成。突起部322的长度也没有特别地限定,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而形成。
上壁321A的宽度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上壁21A相同。另外,侧壁321B的高度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侧壁21B相同。
作为连接部件320的材料,可以采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部件20相同的材料。
连接结构的连接步骤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连接结构的连接步骤的说明图。
作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连接结构的连接步骤,可以将已经用软钎料30连接了连接部件320的电缆10连接在基板40上,也可以是如图11所示进行的如下的步骤,即,首先在利用软钎料(未图示)将电缆10的内部导体11连接在基板40的电极41上之后(图11(a)),利用软钎料(未图示)进行电缆10的外部导体13与连接部件320的连接、及连接部件320的突起部322与基板40的电极(接地电极)41的连接(图11(b))。
连接部件320与外部导体13的软钎焊是经由连接部件320施加热从而使软钎料熔融来进行的,这有利于防止绝缘体12的变形、熔融。
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起到以下的效果。
(1)能够提供能够防止软钎焊作业时的绝缘体的变形及熔融,并能防止传输特性的恶化的连接结构、连接方法及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
(2)由于突起部322与连接部件320的接触面积大,因此在将连接部件320配置在电缆10上时突起不会破损或弯曲,能够确保高连接强度。
本发明的其他的实施方式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形实施。
例如,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连接结构只要是将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所具备的外部导体经由具备主体部及从主体部突出的突起部的连接部件而连接在基板上的连接结构,而且是连接部件经由主体部与外部导体软钎焊,且经由突起部与基板软钎焊的连接结构即可,连接部件的形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设置成各种形状。
实施例
对于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部件的形状是凹状的结构(实施例1)及槽状的结构(实施例2)、以及作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部件的形状是板状的结构(使用夹具)(实施例3),进行连接部件与外部导体的软钎焊,测定了绝缘体(芯线)的压扁量和阻抗的标准离差。另外,作为现有技术的连接结构,不使用连接部件,直接在外部导体上进行软钎焊(比较例1),同样测定了绝缘体(芯线)的压扁量和阻抗的标准离差。
图12(a)是比较例1(现有技术的连接结构)的软钎焊工具挤压时的截面形象图,图12(b)是实施例1(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结构的变形例)的软钎焊工具挤压时的截面形象图。
图13是表示实施例1~3及比较例1的试验结果的表。另外,图14是表示绝缘体的压扁量的说明图,(a)是软钎焊工具挤压前的剖视图,(b)是软钎焊工具挤压后的剖视图。
图14(b)所示的D是绝缘体(芯线)的压扁量。
在比较例1中,绝缘体12压扁后变形,并且熔融。另一方面,在实施例1~3中,与比较例1相比,显著地防止了绝缘体12的变形及熔融。另外,在实施例1~3中,与比较例1相比,还显著地防止了阻抗的标准离差。
Claims (16)
1.一种连接结构,将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所具备的外部导体经由连接部件连接在基板上,所述连接部件具备主体部及从所述主体部突出的突起部,所述连接结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件经由所述主体部与所述外部导体软钎焊,且经由所述突起部与所述基板软钎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件不与所述外部导体的上表面直接接触。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件不与所述外部导体的侧面直接接触。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件具备所述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具有以与所述外部导体软钎焊时的软钎焊工具挤压载荷不施加在所述外部导体上的方式形成的保护形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形状是由与所述外部导体的上表面相对的上壁和与所述外部导体的侧面相对的侧壁构成的凹状。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形状是槽状。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件具有所述主体部,所述主体部是由与所述外部导体的上表面相对的上壁构成的板状。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起部朝向与露出于所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端部的内部导体大致平行的方向突出形成。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起部突出形成为与露出于所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端部的内部导体相同的高度。
10.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起部朝向与露出于所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端部的内部导体大致垂直的方向突出形成。
11.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件与并列的两根以上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各外部导体软钎焊。
12.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件与连接在所述基板的正面上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及连接在所述基板的背面上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各外部导体软钎焊。
13.一种连接方法,经由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结构所采用的所述连接部件将所述外部导体连接到所述基板上,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件与所述外部导体的软钎焊是经由所述连接部件施加热而使软钎料熔融来进行的。
14.一种连接方法,经由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结构所采用的所述连接部件将所述外部导体连接到所述基板上,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件与所述外部导体的软钎焊是使用夹具进行的,所述夹具支撑所述连接部件,且具有通过与所述连接部件一起使用而能够避免与所述外部导体软钎焊时的软钎焊工具挤压载荷施加在所述外部导体上的形状。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夹具具有长方体形状,并在其上表面具有容纳所述外部导体的凹部。
16.一种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用于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露出于一端或两端的所述外部导体上软钎焊所述连接部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285371 | 2011-12-27 | ||
JP2011285371A JP5794142B2 (ja) | 2011-12-27 | 2011-12-27 | 接続構造、接続方法及び差動信号伝送用ケーブル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187636A true CN103187636A (zh) | 2013-07-03 |
CN103187636B CN103187636B (zh) | 2016-08-24 |
Family
ID=486534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519565.1A Active CN103187636B (zh) | 2011-12-27 | 2012-12-06 | 连接结构、连接方法及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035183B2 (zh) |
JP (1) | JP5794142B2 (zh) |
CN (1) | CN103187636B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448820A (zh) * | 2015-08-10 | 2017-02-22 | 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 缆线 |
CN110892584A (zh) * | 2017-06-12 | 2020-03-17 | 莱尼电缆有限公司 | 用于双轴电缆的定位元件和触接元件 |
CN112242633A (zh) * | 2019-07-16 | 2021-01-19 |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 连接结构、连接结构的形成方法及连接结构的电缆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9011177B2 (en) | 2009-01-30 | 2015-04-21 | Molex Incorporated | High speed bypass cable assembly |
US9159472B2 (en) * | 2010-12-08 | 2015-10-13 | Pandult Corp. | Twinax cable design for improved electrical performance |
DE102012107556A1 (de) * | 2012-08-17 | 2014-02-20 | HARTING Electronics GmbH |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reversiblen, mechanischen Fixierung und elektrischen Kontaktierung elektrischer Leiter |
WO2014031851A1 (en) | 2012-08-22 | 2014-02-27 | Amphenol Corporation | High-frequency electrical connector |
JP5954155B2 (ja) * | 2012-12-14 | 2016-07-20 |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 ケーブル接続装置およびケーブルアッセンブリならびにケーブルアッセンブリの製造方法 |
US9049787B2 (en) | 2013-01-18 | 2015-06-02 | Molex Incorporated | Paddle card with improved performance |
US9466925B2 (en) * | 2013-01-18 | 2016-10-11 | Molex, Llc | Paddle card assembly for high speed applications |
US9142921B2 (en) | 2013-02-27 | 2015-09-22 | Molex Incorporated | High speed bypass cable for use with backplanes |
EP3042420A4 (en) | 2013-09-04 | 2017-04-05 | Molex, LLC | Connector system with cable by-pass |
CN104795695B (zh) * | 2014-01-17 | 2017-12-05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CN107112696B (zh) | 2014-11-12 | 2020-06-09 | 安费诺有限公司 | 在配合区域中具有阻抗控制的非常高速、高密度电互连系统 |
TWI637568B (zh) | 2015-01-11 | 2018-10-01 | 莫仕有限公司 | Circuit board bypass assembly and its components |
US10367280B2 (en) | 2015-01-11 | 2019-07-30 | Molex, Llc | Wire to board connectors suitable for use in bypass routing assemblies |
US9373915B1 (en) * | 2015-03-04 | 2016-06-21 | Molex, Llc | Ground shield for circuit board terminations |
WO2016179263A1 (en) | 2015-05-04 | 2016-11-10 | Molex, Llc | Computing device using bypass assembly |
JP6528576B2 (ja) * | 2015-07-21 | 2019-06-12 |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付きケーブル |
US10424878B2 (en) | 2016-01-11 | 2019-09-24 | Molex, Llc |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
US10424856B2 (en) | 2016-01-11 | 2019-09-24 | Molex, Llc | Routing assembly and system using same |
CN110839182B (zh) | 2016-01-19 | 2021-11-05 | 莫列斯有限公司 | 集成路由组件以及采用集成路由组件的系统 |
CN115241696A (zh) | 2016-05-31 | 2022-10-25 | 安费诺有限公司 | 高性能线缆终端装置 |
JP6720042B2 (ja) * | 2016-09-30 | 2020-07-08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ケーブル接続用構造体および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
CN110088985B (zh) | 2016-10-19 | 2022-07-05 | 安费诺有限公司 | 用于超高速高密度电互连的柔性屏蔽件 |
WO2019028373A1 (en) | 2017-08-03 | 2019-02-07 | Amphenol Corporation | CABLE CONNECTOR FOR HIGH SPEED INTERCONNECTIONS |
US11374361B2 (en) * | 2018-02-16 | 2022-06-28 | Junkosha Inc. | Plug connector, connector system, and flying body |
US10665973B2 (en) | 2018-03-22 | 2020-05-26 | Amphenol Corporation | High density electrical connector |
WO2019195319A1 (en) | 2018-04-02 | 2019-10-10 | Ardent Concepts, Inc. | Controlled-impedance compliant cable termination |
US10931062B2 (en) | 2018-11-21 | 2021-02-23 | Amphenol Corporation | High-frequency electrical connector |
CN113557459B (zh) | 2019-01-25 | 2023-10-20 | 富加宜(美国)有限责任公司 | 被配置用于线缆连接到中板的i/o连接器 |
US11189943B2 (en) | 2019-01-25 | 2021-11-30 | Fci Usa Llc | I/O connector configured for cable connection to a midboard |
CN113728521A (zh) | 2019-02-22 | 2021-11-30 | 安费诺有限公司 | 高性能线缆连接器组件 |
JP7418984B2 (ja) * | 2019-07-16 | 2024-01-22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接続構造、接続構造の製造方法及び接続構造のケーブル |
WO2021055584A1 (en) | 2019-09-19 | 2021-03-25 | Amphenol Corporation | High speed electronic system with midboard cable connector |
WO2021154702A1 (en) | 2020-01-27 | 2021-08-05 | Fci Usa Llc | High speed connector |
TW202147716A (zh) | 2020-01-27 | 2021-12-16 | 美商Fci美國有限責任公司 | 高速及高密度之直接耦合垂直式連接器 |
CN113258325A (zh) | 2020-01-28 | 2021-08-13 | 富加宜(美国)有限责任公司 | 高频中板连接器 |
US11545786B2 (en) * | 2021-05-21 | 2023-01-03 | Te Connectivity Solutions Gmbh | Cable shield for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
USD1002553S1 (en) | 2021-11-03 | 2023-10-24 | Amphenol Corporation | Gasket for connector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8192475U (ja) * | 1982-06-16 | 1983-12-21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同軸端子 |
JP2001015187A (ja) * | 1999-06-30 | 2001-01-19 |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 同軸ケーブルコネクタ |
JP2008218225A (ja) * | 2007-03-05 | 2008-09-18 | Fujitsu Ltd | 電子装置 |
CN102099873A (zh) * | 2009-07-21 | 2011-06-15 |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 同轴电缆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AT382262B (de) | 1982-04-16 | 1987-02-10 | Ki Polt I | Piezoelektrischer motor |
JPS6286666A (ja) | 1985-10-09 | 1987-04-21 | Hitachi Ltd | 燃料電池 |
JPS6286666U (zh) * | 1985-11-20 | 1987-06-02 | ||
WO2002067384A1 (en) * | 2001-02-16 | 2002-08-29 | Ems Technologies, Inc. |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nnecting a cable to a circuit board |
JP3975102B2 (ja) * | 2002-03-29 | 2007-09-12 |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 伝送ケーブル |
US7973239B2 (en) * | 2007-03-20 | 2011-07-05 |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 Ultrafine-coaxial-wire harness, connecting method thereof, circuit-board-connected body, circuit-board modul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
US20130264107A1 (en) * | 2012-04-05 | 2013-10-10 |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 Circuit board and wire assembly |
-
2011
- 2011-12-27 JP JP2011285371A patent/JP5794142B2/ja active Active
-
2012
- 2012-12-04 US US13/693,648 patent/US9035183B2/en active Active
- 2012-12-06 CN CN201210519565.1A patent/CN10318763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8192475U (ja) * | 1982-06-16 | 1983-12-21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同軸端子 |
JP2001015187A (ja) * | 1999-06-30 | 2001-01-19 |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 同軸ケーブルコネクタ |
JP2008218225A (ja) * | 2007-03-05 | 2008-09-18 | Fujitsu Ltd | 電子装置 |
CN102099873A (zh) * | 2009-07-21 | 2011-06-15 |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 同轴电缆束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448820A (zh) * | 2015-08-10 | 2017-02-22 | 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 缆线 |
CN106448820B (zh) * | 2015-08-10 | 2018-06-01 | 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 缆线 |
CN110892584A (zh) * | 2017-06-12 | 2020-03-17 | 莱尼电缆有限公司 | 用于双轴电缆的定位元件和触接元件 |
US10879632B2 (en) | 2017-06-12 | 2020-12-29 | Leoni Kabel Gmbh | Positioning element and contacting element for twin axial cables |
CN110892584B (zh) * | 2017-06-12 | 2022-03-15 | 莱尼电缆有限公司 | 用于双轴电缆的定位元件和触接元件 |
CN112242633A (zh) * | 2019-07-16 | 2021-01-19 |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 连接结构、连接结构的形成方法及连接结构的电缆 |
US11196205B2 (en) | 2019-07-16 | 2021-12-07 |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imited | Connection structure, forming method of connection structure and cable of connection structur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9035183B2 (en) | 2015-05-19 |
CN103187636B (zh) | 2016-08-24 |
US20130161071A1 (en) | 2013-06-27 |
JP5794142B2 (ja) | 2015-10-14 |
JP2013134930A (ja) | 2013-07-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187636A (zh) | 连接结构、连接方法及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 | |
CN1128489C (zh) | 电连接器 | |
CN100550518C (zh) | 便于小型化的插塞连接器 | |
JP5009388B2 (ja) | レセプタクル、プリント配線板、及び電子機器 | |
US10229785B2 (en) | Multi-layered ceramic capacitor with soft leaded module | |
JP4686633B2 (ja) | コネクタ | |
CN107681371A (zh) | 电连接器 | |
US6193526B1 (en) | Wiring unit with angled insulation displacement contacts | |
TW201212045A (en) | Shielded electrical cable | |
US20210159619A1 (en) | High density connector assembly | |
CN201000949Y (zh) | 连接器多层式端子结构 | |
US9028284B2 (en) | Crimping sleeve for crimped connections | |
JP4906964B2 (ja) | 同軸ハーネスの接続構造 | |
JP2009295333A (ja) | スプライス接続電線及びスプライス接続電線の製造方法 | |
JP6332222B2 (ja) | コネクタ付きケーブル | |
KR102258586B1 (ko) | 콘택트 | |
CN201146260Y (zh) | 连接装置 | |
CN200941455Y (zh) | 电连接器 | |
CN106129674B (zh) | 导电端子 | |
CN201966370U (zh) | 端子结构及使用此端子结构的电连接器 | |
CN201708421U (zh) | 具有一体式端子的转接器 | |
US20110146748A1 (en) | Solar cell-string | |
CN204538382U (zh) | 线材固定结构 | |
CN220797353U (zh) | 一种超柔性ffc排线及其信号接收装置 | |
CN201600946U (zh) | 柔性扁平线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ASS |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
Owner name: HITACHI METALS,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HITACHI CABLE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40312 |
|
C4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 ||
TA0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0312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after: Hitachi Metals Co.,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before: Hitachi Cable Co., Ltd.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