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72415A - 剩余污泥资源化生产多粘类芽孢杆菌微生物肥料 - Google Patents

剩余污泥资源化生产多粘类芽孢杆菌微生物肥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72415A
CN103172415A CN2011104404994A CN201110440499A CN103172415A CN 103172415 A CN103172415 A CN 103172415A CN 2011104404994 A CN2011104404994 A CN 2011104404994A CN 201110440499 A CN201110440499 A CN 201110440499A CN 103172415 A CN103172415 A CN 1031724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paenibacillus polymyxa
sludge
fertilizer
microbial fertiliz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44049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72415B (zh
Inventor
王立国
白志辉
焦海华
张茉莉
张瑛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dao Holding Group Co.,Ltd.
Research Center for Eco Environmental Sciences of CAS
Original Assignee
Tianjin Hedao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Co ltd
Research Center for Eco Environmental Sciences of C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jin Hedao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Co ltd, Research Center for Eco Environmental Sciences of CAS filed Critical Tianjin Hedao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110440499.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172415B/zh
Publication of CN1031724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724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724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7241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ertiliz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剩余污泥资源化生产多粘类芽孢杆菌微生物肥料的方法,属于微生物肥料和污泥资源化技术领域。该方法主要是以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剩余污泥为主要培养基原料,采用液态发酵的方法生产多粘类芽孢杆菌微生物肥料。生产工艺包括:(1)剩余污泥微波加热预处理,制备发酵培养基;(2)多粘类芽孢杆菌液体种子制备;(3)向装有剩余污泥发酵培养基的发酵罐中接种液体种子,通无菌空气培养得到液态发酵产物;(4)发酵液与高质量有机肥载体混合,获得微生物肥料。该工艺生产的多粘类芽孢杆菌微生物肥料,具有生产成本低、环境友好的特点,产品能明显改善土壤环境质量、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而且能够防治多种植物病害。同时为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剩余污泥找到有效的资源化利用方法,减少污染物排放。

Description

剩余污泥资源化生产多粘类芽孢杆菌微生物肥料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肥料和污泥资源化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污水处理过程中,活性污泥法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之一,这一方法因其效率高、成本低、占地少的优点在水处理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这一方法处理污水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剩余污泥,通常占污水总量的0.5%~1.0%。在一个普通的二级污水处理厂中,污泥处理所需投资约占总投资的30%~40%,运行费用约占总运行费用的20%~50%。污泥消化后经脱水再进行填埋是国内大型污水处理厂中常用的处置方法。填埋处置较经济,但这种处置方式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浪费污泥中可回收利用的资源,同时增加对地下水造成污染的潜在危险。我国城市生活污水每年的排放量两百多亿吨,污水处理厂的污泥产生量上亿吨,处理费用很高。
活性污泥中含有大量降解BOD物质的微生物菌体,有机质含量高,因此,剩余活性污泥的资源化利用技术的研究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十分关注的热点。如:中国专利(申请号:200310116142.6)公开了一种利用污水厂剩余污泥厌氧发酵制氢的方法与装置,该方法能利用或消耗掉部分活性污泥。中国专利(申请号:03113270.7)公开了一种利用活性污泥制备活性污泥碳的方法,该方法由烘干的活性污泥在200~700℃高温处理0.5~2小时制得的活性污泥炭,具有较好的活性炭性能。中国专利(申请号:200610112790.8)公开了一种利用超声波处理城镇污水污泥的减量化方法,并将微生物细胞破碎后进入液体中的有机质通过厌氧消化产沼气,再通过好氧消化使容易生物降解的有机质分解,最后通过膜分离回收腐殖酸。中国专利(申请号:200810034635.8)公开了一种微波催化水解污泥的方法,该方法需要加入有机碳化物和热载体,在微波频率为915MHz,温度100-150℃条件下,微波催化水解污泥,达到无害化处理,获得有机肥、人造板等的原料。
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是一种重要的生防菌,对多种植物真菌、细菌病害均有较好的防治作用。王智文等报道了一株多粘类芽孢杆菌Cp-S316菌株对动植物真菌、细菌病原物具有广谱抗性,利用大孔吸附树脂对多粘类孢杆菌Cp-S316产生的抗真菌活性物质的吸附、解吸性能,筛选出其最佳解吸剂,该活性物质对热、紫外线稳定,对胰蛋白酶、蛋白酶K有一定的耐受性,对氯仿部分敏感,对酸稳定,对碱敏感(王智文,袁士涛,何亮等,多粘类芽孢杆菌Cp-S316抗真菌活性物质的提取及其部分性质研究,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26(4):1464-1468)。中国专利(申请号:02151019.9)中报导培养的Paenibacillus polymyxa HY96-2及其发酵上清液可以用来防止植物细菌性青枯病,而且还可用来防治植物苗期立枯病,猝倒病,以及黄瓜枯萎病,番茄枯萎病,茄子枯萎病,大豆根腐病,并且对植物具有十分明显的促进生长作用。中国专利(申请号:02133713.6)中公开了Paenibacillus polymyxa可以作为微生物肥料菌剂中的一种成分分解秸秆,有效解决农业生产中一方面农业垃圾过多,污染水体和环境,处理困难,另一方面化肥,农药使用过多,土壤恶化的矛盾。中国专利(申请号:200510038754.7)中公开了Paenibacillus polymyxa Jaas cd可以在较低的浓度下进入植物体内,并能在植物体内定植,繁殖和传导;对植物同时具有促进生长,提高产量,防病抗病的作用,特别是对土传维管束病害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多粘类芽孢杆菌的生产方法有多种,如:中国专利(申请号:200610031485.6)中公开了一种多粘类芽孢杆菌的生产方法,其培养基为豆渣。中国专利(申请号:02133713.6)中使用肉汤培养基作为多粘类芽孢杆菌发酵培养基。中国专利(申请号:201010173313.9)中使用甘薯淀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为主要营养原料配制培养基,可以大规模培养多粘类芽孢杆菌。以剩余污泥为主要培养基原料生产多粘类芽孢杆菌微生物肥料的方法未见文献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资源化利用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剩余活性污泥来生产多粘类芽孢杆菌微生物肥料的方法。
本发明所使用的菌株是一株高效促进植物生长、拮抗植物病原菌的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EBL-06菌株,该菌株于2008年2月26日保藏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号为:CGMCC No.2377,保藏单位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邮编:100101。
本发明所述的多粘类芽孢杆菌微生物肥料的生产方法如下:
1、剩余污泥预处理:选取重金属含量不超过农用标准的生活污水处理厂的剩余活性污泥,或食品和发酵行业废水处理的剩余活性污泥为原料,将二沉池未经脱水处理的污泥与脱水污泥混合,调节至污泥浓度为20g/L~60g/L;或用食品与发酵行业的高浓度有机废水与脱水污泥混合,配制成污泥浓度为20g/L~60g/L;将搅拌均匀的污泥悬浊液输送到微波反应器中,微波加热至90℃~120℃,反应时间2-20分钟,停止加热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即得到剩余污泥培养基。
2、液体种子制备:将斜面保藏的多粘类芽孢杆菌,接种到马铃薯液体培养基中,28℃~37℃,120~200转/分振荡培养24~48小时,得到液体种子。
3、液态发酵:向装有预处理好的剩余污泥培养基发酵罐中接种体积比为2%~15%的液体种子,于25℃~35℃,通无菌空气培养12~48小时;培养好的发酵液经平板细菌计数,活菌数达到2×109CFU/毫升以上。
4、微生物肥料制备:以腐熟好的高质量有机肥为载体,按照发酵液∶有机肥为1∶5~20的重量比,将发酵液添加到有机肥中,充分混合均匀,通风干燥至含水量30%以下,得到固态微生物肥料,包装,存放在阴凉干燥处;或者将发酵液直接用作液态微生物肥料,灌装,2℃~6℃保存。
具体实施方式:
发明技术方案生产的多粘类芽孢杆菌微生物菌剂能够促进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和利用,减少化肥的使用量,能有效防治多种真菌类植物病害,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改善农田环境质量;而且生产成本低,有效地利用了废水,减少污染物排放。
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实施例1:生活污水处理产生的剩余污泥生产多粘类芽孢杆菌微生物肥料
1、剩余污泥预处理:选取重金属含量不超过农用标准的生活污水处理厂的剩余活性污泥为原料,将二沉池未经脱水处理的污泥与脱水污泥混合,调节至污泥浓度为50g/L;将搅拌均匀的污泥悬浊液输送到微波反应器中,微波加热至100℃,反应15分钟,停止加热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即得到剩余污泥培养基。
2、液体种子制备:向装有马铃薯液体培养基的三角瓶中接种斜面保藏的多粘类芽孢杆菌,于33℃,150转/分振荡培养24小时,得到液体种子。
3、液态发酵:向装有预处理好的剩余污泥培养基发酵罐中接种体积比为15%的液体种子,于33℃,通无菌空气培养20小时;培养好的发酵液经平板细菌计数,活菌数达到2×109CFU/毫升以上。
4、微生物肥料制备:以腐熟好的高质量有机肥为载体,按照发酵液∶有机肥为1∶10的重量比,将发酵液添加到有机肥中,充分混合均匀,通风干燥至含水量30%以下,得到固态微生物肥料,包装,存放在阴凉干燥处;或者将发酵液直接用作液态微生物肥料,灌装,2-6℃保存。
实施例2:酿酒厂废水处理产生的剩余污泥生产多粘类芽孢杆菌微生物肥料
1、剩余污泥预处理:选取重金属含量不超过农用标准的酿酒厂废水处理产生的剩余活性污泥为原料,将剩余污泥与酿酒废水混合,调节至污泥浓度为35g/L;将搅拌均匀的污泥悬浊液输送到微波反应器中,微波加热至100℃,反应10分钟,停止加热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即得到剩余污泥培养基。
2、液体种子制备:向装有马铃薯液体培养基的三角瓶中接种斜面保藏的多粘类芽孢杆菌,于32℃,150转/分振荡培养30小时,得到液体种子。
3、液态发酵:向装有预处理好的剩余污泥培养基发酵罐中接种体积比为5%的液体种子,于32℃,通无菌空气培养18小时;培养好的发酵液经平板细菌计数,活菌数达到2×109CFU/毫升以上。
4、微生物肥料制备:以腐熟好的高质量有机肥为载体,按照发酵液∶有机肥为1∶15的重量比,将发酵液添加到有机肥中,充分混合均匀,通风干燥至含水量30%以下,得到固态微生物肥料,包装,存放在阴凉干燥处;或者将发酵液直接用作液态微生物肥料,灌装,2-6℃保存。
实施例3:多粘类芽孢杆菌微生物肥料应用于油菜生产
采用蔬菜大棚小区实验,设置8个条件完全相同的实验小区,每个小区60m2,2个小区为1组平行试验,共分成4组,种植油菜,在油菜幼苗期,第1组2个小区不施肥作对照;第2组2个小区按照200公斤/亩的用量在油菜完全发芽后和3周后各追施多粘类芽孢杆菌微生物肥料一次;第3组2个小区按照15公斤/亩的施肥量在油菜完全发芽后和3周后各施用尿素一次;第4组2个按照15公斤/亩的施肥量在油菜完全发芽后和3周后各施用尿素一次,并在每次施用尿素后1天按照200公斤/亩的施肥量追施微生物肥料一次,各小区相同的灌溉和管理方式。油菜生长5周后调查产量和品质。单独施用微生物肥料和单独施用尿素的油菜产量基本一致,都比不施肥的对照小区增产50%左右;两种肥料都施用的比对照小区增产80%左右;油菜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以不施肥和单独施用微生物菌剂的最低,还不到国家标准限量值的1/3,施用尿素后又施用微生物菌剂的也不到国家标准限量的1/2,而单独施用尿素的油菜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都超标严重。表明该微生物菌剂既有良好的增产效果,又可以明显提高油菜的品质。

Claims (2)

1.一种利用剩余污泥生产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微生物肥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是以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剩余污泥为主要培养基原料发酵生产多粘类芽孢杆菌微生物肥料,包括如下步骤:
(1)剩余污泥预处理:选取重金属含量不超过农用标准的生活污水处理厂的剩余活性污泥,或食品和发酵行业废水处理的剩余活性污泥为原料,将二沉池未经脱水处理的污泥与脱水污泥混合,调节至污泥浓度为20g/L~60g/L;或用食品与发酵行业的高浓度有机废水与脱水污泥混合,配制成污泥浓度为20g/L~60g/L;将搅拌均匀的污泥悬浊液输送到微波反应器中,微波加热至90℃~120℃,反应时间2-20分钟,停止加热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即得到剩余污泥培养基;
(2)液体种子制备:将斜面保藏的多粘类芽孢杆菌,接种到马铃薯液体培养基中,28℃~37℃,120~200转/分振荡培养24~48小时,得到液体种子;
(3)液态发酵:向装有预处理好的剩余污泥培养基发酵罐中接种体积比为2%~15%的液体种子,于25℃~35℃,通无菌空气培养12~48小时;培养好的发酵液经平板细菌计数,活菌数达到2×109CFU/毫升以上;
(4)微生物肥料制备:以腐熟好的高质量有机肥为载体,按照发酵液∶有机肥为1∶5~20的重量比,将发酵液添加到有机肥中,充分混合均匀,通风干燥至含水量30%以下,得到固态微生物肥料,包装,存放在阴凉干燥处;或者将发酵液直接用作液态微生物肥料,灌装,2℃~6℃保存。
2.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其特征在于,该菌株于2008年2月26日保藏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号为:CGMCC No.2377。
CN201110440499.4A 2011-12-26 2011-12-26 剩余污泥资源化生产多粘类芽孢杆菌微生物肥料 Active CN10317241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440499.4A CN103172415B (zh) 2011-12-26 2011-12-26 剩余污泥资源化生产多粘类芽孢杆菌微生物肥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440499.4A CN103172415B (zh) 2011-12-26 2011-12-26 剩余污泥资源化生产多粘类芽孢杆菌微生物肥料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72415A true CN103172415A (zh) 2013-06-26
CN103172415B CN103172415B (zh) 2015-05-13

Family

ID=486326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440499.4A Active CN103172415B (zh) 2011-12-26 2011-12-26 剩余污泥资源化生产多粘类芽孢杆菌微生物肥料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172415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33674A (zh) * 2017-02-09 2017-06-13 东莞市环境科学研究所 一种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剂制备方法
CN110358701A (zh) * 2019-05-25 2019-10-22 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 一种多粘类芽孢杆菌菌剂及其生产方法
CN111675583A (zh) * 2020-06-30 2020-09-18 福州碧瑞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害化处理污泥的方法及应用
CN112028709A (zh) * 2020-08-06 2020-12-04 内蒙古工业大学 活性硅材料在制备保水缓释微生物肥料中的应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80013839A (ko) * 2007-12-27 2008-02-13 영농조합법인이엔비 복합 미생물을 이용하여 하수슬러지를 전처리 공정 없이지렁이 처리하는 방법
CN102115346A (zh) * 2010-01-06 2011-07-06 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 一种具有双层结构的生物污泥有机肥料及其制造方法
CN102199049A (zh) * 2010-12-15 2011-09-28 沈阳科丰牧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微生物有机物肥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2249754A (zh) * 2010-05-17 2011-11-23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甘薯淀粉废水资源化生产多粘类芽孢杆菌微生物肥料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80013839A (ko) * 2007-12-27 2008-02-13 영농조합법인이엔비 복합 미생물을 이용하여 하수슬러지를 전처리 공정 없이지렁이 처리하는 방법
CN102115346A (zh) * 2010-01-06 2011-07-06 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 一种具有双层结构的生物污泥有机肥料及其制造方法
CN102249754A (zh) * 2010-05-17 2011-11-23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甘薯淀粉废水资源化生产多粘类芽孢杆菌微生物肥料
CN102199049A (zh) * 2010-12-15 2011-09-28 沈阳科丰牧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微生物有机物肥料及其制备方法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33674A (zh) * 2017-02-09 2017-06-13 东莞市环境科学研究所 一种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剂制备方法
CN106833674B (zh) * 2017-02-09 2020-08-14 东莞市环境科学研究所 一种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剂制备方法
CN110358701A (zh) * 2019-05-25 2019-10-22 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 一种多粘类芽孢杆菌菌剂及其生产方法
CN110358701B (zh) * 2019-05-25 2022-12-16 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 一种多粘类芽孢杆菌菌剂及其生产方法
CN111675583A (zh) * 2020-06-30 2020-09-18 福州碧瑞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害化处理污泥的方法及应用
CN112028709A (zh) * 2020-08-06 2020-12-04 内蒙古工业大学 活性硅材料在制备保水缓释微生物肥料中的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72415B (zh) 2015-05-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09709C (zh) 用垃圾和污泥混合二次发酵生产微生物菌肥的方法
CN101333123B (zh) 城市生活污泥资源化工艺
CN102010109B (zh) 生物酶催化在剩余污泥处理处置中的应用
CN101863692B (zh) 利用城市生活污泥制备生物有机肥的方法
CN101606471B (zh) 一种酒糟沼气污泥制得的育苗基质及制备方法
CN101244955B (zh) 一种生物肥及其制备方法
CN101333510B (zh) 一种处理污泥制备生物有机肥料的方法及其专用发酵剂
CN105294284A (zh) 一种秸秆发酵生物肥料的制备方法
CN102584371A (zh) 一种以水稻秸秆为主要原料制作生物有机肥的方法
CN103467148B (zh) 采用污泥制备的有机肥料
CN104446683A (zh) 一种城市生活污泥综合处理工艺
CN102863265A (zh) 一种花卉种植营养土及其生产方法
CN102701838B (zh) 以造纸污泥为原料的生物有机肥及其制备方法
CN101628841A (zh) 利用鸭粪资源生产有机无机复混肥料的方法
CN101830738A (zh) 一种利用醋糟生产的微生物有机肥及其生产工艺
CN105948841B (zh) 一种以菌渣为基底的有机肥槽式发酵方法
CN101798241A (zh) 利用污水厂污泥生产生物有机肥的方法
CN102249754A (zh) 甘薯淀粉废水资源化生产多粘类芽孢杆菌微生物肥料
CN103664255A (zh) 一种有机废弃物兼氧发酵堆肥处置工艺
CN103641593B (zh) 一种利用沼液制取园林基质的方法
CN101696391B (zh) 农业废弃物的快速堆肥菌剂及其生产有机肥的方法
CN105001007A (zh) 一种以柑橘皮渣和城市污泥为主要原料制造有机肥的方法及有机肥
CN103172415B (zh) 剩余污泥资源化生产多粘类芽孢杆菌微生物肥料
CN101913932B (zh) 水葫芦制酸生产有机磷肥方法
CN105315080A (zh) 一种利用生活排泄物和秸秆发酵生物有机肥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Room 402, Block A, No. 98 Huanghai Road, Tianjin Development Zone, 300457

Co-patentee after: Research Center for Eco-Environmental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Patentee after: Tianjin Hedao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402, Block A, No. 98 Huanghai Road, Tianjin Development Zone, 300457

Co-patentee before: Research Center for Eco-Environmental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Patentee before: TIANJIN HEDAO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102

Address after: Building B10, Tongj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Phase I), beside Jiyang Haiyu Expressway, Jiyang District, Sanya, Hainan 572099

Patentee after: Hedao Holding Group Co.,Ltd.

Patentee after: Research Center for Eco-Environmental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ddress before: Room 402, Block A, No. 98 Huanghai Road, Tianjin Development Zone, 300457

Patentee before: Tianjin Hedao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before: Research Center for Eco-Environmental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