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71388B - 垂直升降陆空两用车 - Google Patents

垂直升降陆空两用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71388B
CN103171388B CN201310085374.3A CN201310085374A CN103171388B CN 103171388 B CN103171388 B CN 103171388B CN 201310085374 A CN201310085374 A CN 201310085374A CN 103171388 B CN103171388 B CN 10317138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ucted fan
truss
annulus
erecting frame
fixedly link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8537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71388A (zh
Inventor
贾小平
夏光耀
罗建华
程辉
谢朝阳
徐岩
李炯
于魁龙
邢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cademy of Armored Forces Engineering of PLA
Original Assignee
Academy of Armored Forces Engineering of PL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cademy of Armored Forces Engineering of PLA filed Critical Academy of Armored Forces Engineering of PLA
Priority to CN201310085374.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171388B/zh
Publication of CN1031713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713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713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7138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垂直升降陆空两用车,车架包括沿前后方向设置的纵向底梁,纵向底梁的左侧沿前后方向设有左桁架,纵向底梁的右侧沿前后方向设有右桁架,纵向底梁的前部、中部和后部分别通过沿左右水平方向设置的拉杆与左桁架的下部和右桁架的下部相连,左桁架的前端与前涵道风扇安装架的左端固定相连,右桁架的前端与前涵道风扇安装架的右端固定相连,右桁架的后端与后涵道风扇安装架的右端固定相连,左桁架的后端与后涵道风扇安装架的左端固定相连,前涵道风扇安装架的底端与纵向底梁的前部固定相连,后涵道风扇安装架的底端与纵向底梁的后部固定相连。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体强度高,体积小,重量轻,操作控制简单,飞行安全、稳定的垂直升降陆空两用车。

Description

垂直升降陆空两用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垂直升降陆空两用车。
背景技术
现有的飞行汽车,由于其车体结构的设计不尽合理,传动、控制系统的结构非常复杂,导致其车体结构较大,车身较重,操作控制非常复杂,飞行的安全性不够稳定,并且难以实现迅速、稳定的垂直起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体强度高,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紧凑,操作控制简单,飞行安全、稳定的垂直升降陆空两用车。
本发明的垂直升降陆空两用车,包括车架,所述车架包括沿前后方向设置的纵向底梁,纵向底梁的左侧沿前后方向设有左桁架,纵向底梁的右侧沿前后方向设有右桁架,纵向底梁的前部、中部和后部分别通过沿左右水平方向设置的拉杆与所述左桁架的下部和右桁架的下部相连,左桁架的前端与前涵道风扇安装架的左端固定相连,右桁架的前端与前涵道风扇安装架的右端固定相连,右桁架的后端与后涵道风扇安装架的右端固定相连,所述左桁架的后端与后涵道风扇安装架的左端固定相连,所述前涵道风扇安装架的底端与所述纵向底梁的前部固定相连,所述后涵道风扇安装架的底端与纵向底梁的后部固定相连;
所述后涵道风扇安装架的前端与后桁架的中部固定相连,后桁架的右端与所述右桁架的后部固定相连,后桁架的左端与所述左桁架的后部固定相连;
所述前涵道风扇安装架的后端与前桁架的中部固定相连,前桁架的右端与所述右桁架的前部固定相连,前桁架的左端与所述左桁架的前部固定相连;
后桁架的左侧与左涵道风扇安装架的后端固定相连,后桁架的右侧与右涵道风扇安装架的后端固定相连;
所述左涵道风扇安装架的左端与所述左桁架的后侧固定相连,所述右涵道风扇安装架的右端与所述右桁架的后侧固定相连;
所述左涵道风扇安装架的前端与中桁架的左侧固定相连,所述右涵道风扇安装架的前端与中桁架的右侧固定相连,中桁架的左端与所述左桁架的中部固定相连,中桁架的右端与所述右桁架的中部固定相连,所述前桁架、所述中桁架和所述后桁架沿左右方向并列设置;
所述左桁架前端的下方设有左前轮,左桁架后端的下方设有左后轮,所述右桁架前端的下方设有右前轮,右桁架后端的下方设有右后轮,右后轮采用右后液压马达驱动,所述左后轮采用左后液压马达驱动,左后液压马达和右后液压马达分别通过液压控制装置与液压泵相连;
所述前涵道风扇安装架的中部设有前涵道风扇,所述后涵道风扇安装架的中部设有后涵道风扇,所述左涵道风扇安装架的中部设有左涵道风扇,所述右涵道风扇安装架的中部设有右涵道风扇,前涵道风扇的涵道、后涵道风扇的涵道、左涵道风扇的涵道和右涵道风扇的涵道的轴线位于竖直方向,左涵道风扇的转轴采用左调节平衡液压马达驱动,左调节平衡液压马达位于左涵道风扇的下方,右涵道风扇的转轴采用右调节平衡液压马达驱动,右调节平衡液压马达位于右涵道风扇的下方,右调节平衡液压马达和所述左调节平衡液压马达分别通过所述液压控制装置与所述液压泵相连,所述前涵道风扇的转轴与位于其下方的前减速器的动力输出轴传动相连,所述后涵道风扇的转轴与位于其下方的后减速器的动力输出轴传动相连,后减速器的底座安装固定在所述纵向底梁的后部,所述前减速器的底座安装固定在所述纵向底梁的前部,所述右调节平衡液压马达安装固定在所述右涵道风扇安装架的中部,所述左调节平衡液压马达安装在所述左涵道风扇安装架的中部;
所述纵向底梁中部的上方设有恒转速的涡轴式燃气轮机,涡轴式燃气轮机的前后两端分别设有动力输出轴,涡轴式燃气轮机的二个动力输出轴的轴线位于前、后水平方向,涡轴式燃气轮机朝前伸出的动力输出轴通过前传动轴与所述前减速器的动力输入轴传动相连,前传动轴与涡轴式燃气轮机朝前伸出的动力输出轴之间设有前同步器,涡轴式燃气轮机朝后伸出的动力输出轴通过后传动轴与所述后减速器的动力输入轴传动相连,后传动轴与涡轴式燃气轮机朝后伸出的动力输出轴之间设有后同步器,所述液压泵通过传动装置与涡轴式燃气轮机的其中一个动力输出轴传动相连;
所述车架的中部设有驾驶室,车架的左右两侧包覆有侧壳体,所述前涵道风扇安装架和所述后涵道风扇安装架的外侧包覆有环形的外壳体。
本发明的垂直升降陆空两用车,其中所述前涵道风扇安装架包括直径相同的前上圆环、前中圆环和前下圆环,前上圆环、前中圆环和前下圆环自上而下同圆心地并列设置,前上圆环、前中圆环和前下圆环通过6-12个沿竖直方向设置的前立杆固定相连,所述前减速器的壳体通过3-6个沿水平方向设置的前连杆与前中圆环的内壁相连;
所述后涵道风扇安装架包括直径相同的后上圆环、后中圆环和后下圆环,后上圆环、后中圆环和后下圆环自上而下同圆心地并列设置,后上圆环、后中圆环和后下圆环通过6-12个沿竖直方向设置的后立杆固定相连,所述后减速器的壳体通过3-6个沿水平方向设置的后连杆与后中圆环的内壁相连;
所述左涵道风扇安装架包括直径相同的左上圆环、左中圆环和左下圆环,左上圆环、左中圆环和左下圆环自上而下同圆心地并列设置,左上圆环、左中圆环和左下圆环通过3-6个沿竖直方向设置的左立杆固定相连,所述左调节平衡液压马达的壳体通过3-6个沿水平方向设置的左连杆与左中圆环的内壁相连;
所述右涵道风扇安装架包括直径相同的右上圆环、右中圆环和右下圆环,右上圆环、右中圆环和右下圆环自上而下同圆心地并列设置,右上圆环、右中圆环和右下圆环通过3-6个沿竖直方向设置的右立杆固定相连,所述右调节平衡液压马达的壳体通过3-6个沿水平方向设置的右连杆与右中圆环的内壁相连。
本发明的垂直升降陆空两用车,其中所述左前轮采用左前液压马达驱动,右前轮采用右前液压马达驱动,左前液压马达和右前液压马达分别通过液压控制装置与液压泵相连。
本发明的垂直升降陆空两用车,其中所述纵向底梁、所述左桁架、所述右桁架、所述拉杆、所述前桁架、所述中桁架、所述后桁架、所述前涵道风扇安装架、所述后涵道风扇安装架、所述左涵道风扇安装架和所述右涵道风扇安装架分别采用铝合金型材制成。
本发明的垂直升降陆空两用车,其中所述前涵道风扇的扇叶直径和所述后涵道风扇的扇叶直径为2.7-2.9米,所述左涵道风扇的扇叶直径和所述右涵道风扇的扇叶直径为0.8-1.4米。
本发明的垂直升降陆空两用车,在需要在空中行驶时,发涡轴式燃气轮机的二个动力输出轴可拖动前传动轴和后传动轴转动,从而使前减速器的动力输出轴转动,并使前涵道风扇的扇叶转动,而后传动轴则拖动后减速器的动力输入轴转动,并使后涵道风扇的扇叶转动,前涵道风扇的扇叶和后涵道风扇的扇叶产生的推力即可让本发明的垂直升降陆空两用车升空飞行。当需要本发明的垂直升降陆空两用车向前飞行时,可让本发明的垂直升降陆空两用车处于前低后高的倾斜状态,此时前涵道风扇和后涵道风扇的扇叶产生的推力即可让本发明的垂直升降陆空两用车向前运动。当需要本发明的垂直升降陆空两用车向后飞行时,可让本发明的垂直升降陆空两用车处于前高后低的倾斜状态,此时前涵道风扇和后涵道风扇的扇叶产生的推力即可让本发明的垂直升降陆空两用车向后运动。当需要本发明的垂直升降陆空两用车在飞行过程中转向时,可通过本发明的垂直升降陆空两用车的液压控制装置让液压泵分别驱动左调节平衡液压马达和右调节平衡液压马达,左调节平衡液压马达驱动左涵道风扇的转轴旋转,右调节平衡液压马达驱动右涵道风扇的转轴旋转,由于利用液压控制装置可精确、迅速地调控左涵道风扇和右涵道风扇的转速,可以非常灵活地控制垂直升降陆空两用车在空中进行转向。当需要本发明的垂直升降陆空两用车在陆地上行走时,可通过液压控制装置让液压泵分别驱动左后液压马达和右后液压马达,左后液压马达驱动左后轮,右后液压马达驱动右后轮,同时通过前同步器切断前传动轴与涡轴式燃气轮机朝前伸出的动力输出轴的传动连接,使前涵道风扇的扇叶不再转动,通过后同步器切断后传动轴与涡轴式燃气轮机朝后伸出的动力输出轴的传动连接,使后涵道风扇的扇叶不再转动,即可让本发明的垂直升降陆空两用车在陆地上行走。因此,本发明的垂直升降陆空两用车具有车体强度高,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紧凑,操作控制简单,飞行安全、稳定的特点。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垂直升降陆空两用车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水陆两栖四驱车的结构示意图的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的垂直升降陆空两用车的主视图;
图3为图1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发明的垂直升降陆空两用车,包括车架,车架包括沿前后方向设置的纵向底梁30,纵向底梁30的左侧沿前后方向设有左桁架2,纵向底梁30的右侧沿前后方向设有右桁架3,纵向底梁30的前部、中部和后部分别通过沿左右水平方向设置的拉杆31与左桁架2的下部和右桁架3的下部相连,左桁架2的前端与前涵道风扇安装架4的左端固定相连,右桁架3的前端与前涵道风扇安装架4的右端固定相连,右桁架3的后端与后涵道风扇安装架5的右端固定相连,左桁架2的后端与后涵道风扇安装架5的左端固定相连,前涵道风扇安装架4的底端与纵向底梁30的前部固定相连,后涵道风扇安装架5的底端与纵向底梁30的后部固定相连;
后涵道风扇安装架5的前端与后桁架6的中部固定相连,后桁架6的右端与右桁架3的后部固定相连,后桁架6的左端与左桁架2的后部固定相连;
前涵道风扇安装架4的后端与前桁架7的中部固定相连,前桁架7的右端与右桁架3的前部固定相连,前桁架7的左端与左桁架2的前部固定相连;
后桁架6的左侧与左涵道风扇安装架8的后端固定相连,后桁架6的右侧与右涵道风扇安装架9的后端固定相连;
左涵道风扇安装架8的左端与左桁架2的后侧固定相连,右涵道风扇安装架9的右端与右桁架3的后侧固定相连;
左涵道风扇安装架8的前端与中桁架1的左侧固定相连,右涵道风扇安装架9的前端与中桁架1的右侧固定相连,中桁架1的左端与左桁架2的中部固定相连,中桁架1的右端与右桁架3的中部固定相连,前桁架7、中桁架1和后桁架6沿左右方向并列设置;
左桁架2前端的下方设有左前轮10,左桁架2后端的下方设有左后轮11,右桁架3前端的下方设有右前轮12,右桁架3后端的下方设有右后轮13,右后轮13采用右后液压马达驱动,左后轮11采用左后液压马达驱动,左后液压马达和右后液压马达分别通过液压控制装置与液压泵相连;
前涵道风扇安装架4的中部设有前涵道风扇14,后涵道风扇安装架5的中部设有后涵道风扇15,左涵道风扇安装架8的中部设有左涵道风扇16,右涵道风扇安装架9的中部设有右涵道风扇17,前涵道风扇14的涵道、后涵道风扇15的涵道、左涵道风扇16的涵道和右涵道风扇17的涵道的轴线位于竖直方向,前涵道风扇14的扇叶直径和后涵道风扇15的扇叶直径为2.7-2.9米,左涵道风扇16的扇叶直径和右涵道风扇17的扇叶直径为0.8-1.4米,左涵道风扇16的转轴采用左调节平衡液压马达驱动,左调节平衡液压马达位于左涵道风扇16的下方,右涵道风扇17的转轴采用右调节平衡液压马达驱动,右调节平衡液压马达位于右涵道风扇17的下方,右调节平衡液压马达和左调节平衡液压马达分别通过液压控制装置与液压泵相连,前涵道风扇14的转轴与位于其下方的前减速器21的动力输出轴传动相连,后涵道风扇15的转轴与位于其下方的后减速器22的动力输出轴传动相连,后减速器22的底座安装固定在纵向底梁30的后部,前减速器21的底座安装固定在纵向底梁30的前部,右调节平衡液压马达安装固定在右涵道风扇安装架9的中部,左调节平衡液压马达安装在左涵道风扇安装架8的中部;
纵向底梁30中部的上方设有恒转速的涡轴式燃气轮机23,涡轴式燃气轮机23的前后两端分别设有动力输出轴,涡轴式燃气轮机23的二个动力输出轴的轴线位于前、后水平方向,涡轴式燃气轮机23朝前伸出的动力输出轴通过前传动轴24与前减速器21的动力输入轴传动相连,前传动轴24与涡轴式燃气轮机23朝前伸出的动力输出轴之间设有前同步器25,涡轴式燃气轮机23朝后伸出的动力输出轴通过后传动轴26与后减速器22的动力输入轴传动相连,后传动轴26与涡轴式燃气轮机23朝后伸出的动力输出轴之间设有后同步器27,液压泵通过传动装置与涡轴式燃气轮机23的其中一个动力输出轴传动相连;
车架的中部设有驾驶室(图中未画出),车架的左右两侧包覆有侧壳体(图中未画出),前涵道风扇安装架4和后涵道风扇安装架5的外侧包覆有环形的外壳体(图中未画出)。
上述前涵道风扇安装架4包括直径相同的前上圆环32、前中圆环33和前下圆环34,前上圆环32、前中圆环33和前下圆环34自上而下同圆心地并列设置,前上圆环32、前中圆环33和前下圆环34通过6-12个沿竖直方向设置的前立杆28固定相连,前减速器21的壳体通过3-6个沿水平方向设置的前连杆35与前中圆环33的内壁相连;
后涵道风扇安装架5包括直径相同的后上圆环36、后中圆环37和后下圆环38,后上圆环36、后中圆环37和后下圆环38自上而下同圆心地并列设置,后上圆环36、后中圆环37和后下圆环38通过6-12个沿竖直方向设置的后立杆29固定相连,后减速器22的壳体通过3-6个沿水平方向设置的后连杆39与后中圆环37的内壁相连;
左涵道风扇安装架8包括直径相同的左上圆环、左中圆环和左下圆环,左上圆环、左中圆环和左下圆环自上而下同圆心地并列设置,左上圆环、左中圆环和左下圆环通过3-6个沿竖直方向设置的左立杆固定相连,左调节平衡液压马达的壳体通过3-6个沿水平方向设置的左连杆与左中圆环的内壁相连;
右涵道风扇安装架9包括直径相同的右上圆环、右中圆环和右下圆环,右上圆环、右中圆环和右下圆环自上而下同圆心地并列设置,右上圆环、右中圆环和右下圆环通过3-6个沿竖直方向设置的右立杆固定相连,右调节平衡液压马达的壳体通过3-6个沿水平方向设置的右连杆与右中圆环的内壁相连。
作为本发明的改进,上述左前轮10采用左前液压马达驱动,右前轮12采用右前液压马达驱动,左前液压马达和右前液压马达分别通过液压控制装置与液压泵相连。
作为本发明的改进,上述纵向底梁30、左桁架2、右桁架3、拉杆31、前桁架7、中桁架1、后桁架6、前涵道风扇安装架4、后涵道风扇安装架5、左涵道风扇安装架8和右涵道风扇安装架9分别采用铝合金型材制成。
本发明的垂直升降陆空两用车在需要在空中行驶时,设置在纵向底梁30中部上方的发涡轴式燃气轮机23的二个动力输出轴可拖动前传动轴24和后传动轴26转动,前传动轴24拖动前减速器21的动力输入轴转动,从而使前减速器21的动力输出轴转动,前减速器21的动力输出轴则带前涵道风扇14的转轴转动,并使前涵道风扇14的扇叶转动,而后传动轴26则拖动后减速器22的动力输入轴转动,从而使后减速器22的动力输出轴转动,后减速器22的动力输出轴则带后涵道风扇15的转轴转动,并使后涵道风扇15的扇叶转动,前涵道风扇14的扇叶和后涵道风扇15的扇叶产生的推力即可让本发明的垂直升降陆空两用车升空飞行。
当需要本发明的垂直升降陆空两用车向前飞行时,可让本发明的垂直升降陆空两用车处于前低后高的倾斜状态,此时前涵道风扇14和后涵道风扇15的扇叶产生的推力即可让本发明的垂直升降陆空两用车向前运动。当需要本发明的垂直升降陆空两用车向后飞行时,可让本发明的垂直升降陆空两用车处于前高后低的倾斜状态,此时前涵道风扇14和后涵道风扇15的扇叶产生的推力即可让本发明的垂直升降陆空两用车向后运动。
当需要本发明的垂直升降陆空两用车在飞行过程中转向时,可通过本发明的垂直升降陆空两用车的液压控制装置让液压泵分别驱动左调节平衡液压马达和右调节平衡液压马达,左调节平衡液压马达驱动左涵道风扇16的转轴旋转,右调节平衡液压马达驱动右涵道风扇17的转轴旋转,由于利用液压控制装置可精确、迅速地调控左涵道风扇16和右涵道风扇17的转速,就可以非常灵活地控制垂直升降陆空两用车在空中进行转向。
当需要本发明的垂直升降陆空两用车在陆地上行走时,可通过液压控制装置让液压泵分别驱动左后液压马达和右后液压马达,左后液压马达驱动左后轮11,右后液压马达驱动右后轮13,同时通过前同步器25切断前传动轴24与涡轴式燃气轮机23朝前伸出的动力输出轴的传动连接,使前涵道风扇14的扇叶不再转动,通过后同步器27切断后传动轴26与涡轴式燃气轮机23朝后伸出的动力输出轴的传动连接,使后涵道风扇15的扇叶不再转动,即可让本发明的垂直升降陆空两用车在陆地上行走。
上面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精神前提下,本领域普通工程技术人员对本发明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5)

1.垂直升降陆空两用车,包括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包括沿前后方向设置的纵向底梁(30),纵向底梁(30)的左侧沿前后方向设有左桁架(2),纵向底梁(30)的右侧沿前后方向设有右桁架(3),纵向底梁(30)的前部、中部和后部分别通过沿左右水平方向设置的拉杆(31)与所述左桁架(2)的下部和右桁架(3)的下部相连,左桁架(2)的前端与前涵道风扇安装架(4)的左端固定相连,右桁架(3)的前端与前涵道风扇安装架(4)的右端固定相连,右桁架(3)的后端与后涵道风扇安装架(5)的右端固定相连,所述左桁架(2)的后端与后涵道风扇安装架(5)的左端固定相连,所述前涵道风扇安装架(4)的底端与所述纵向底梁(30)的前部固定相连,所述后涵道风扇安装架(5)的底端与纵向底梁(30)的后部固定相连;
所述后涵道风扇安装架(5)的前端与后桁架(6)的中部固定相连,后桁架(6)的右端与所述右桁架(3)的后部固定相连,后桁架(6)的左端与所述左桁架(2)的后部固定相连;
所述前涵道风扇安装架(4)的后端与前桁架(7)的中部固定相连,前桁架(7)的右端与所述右桁架(3)的前部固定相连,前桁架(7)的左端与所述左桁架(2)的前部固定相连;
后桁架(6)的左侧与左涵道风扇安装架(8)的后端固定相连,后桁架(6)的右侧与右涵道风扇安装架(9)的后端固定相连;
所述左涵道风扇安装架(8)的左端与所述左桁架(2)的后侧固定相连,所述右涵道风扇安装架(9)的右端与所述右桁架(3)的后侧固定相连;
所述左涵道风扇安装架(8)的前端与中桁架(1)的左侧固定相连,所述右涵道风扇安装架(9)的前端与中桁架(1)的右侧固定相连,中桁架(1)的左端与所述左桁架(2)的中部固定相连,中桁架(1)的右端与所述右桁架(3)的中部固定相连,所述前桁架(7)、所述中桁架(1)和所述后桁架(6)沿左右方向并列设置;
所述左桁架(2)前端的下方设有左前轮(10),左桁架(2)后端的下方设有左后轮(11),所述右桁架(3)前端的下方设有右前轮(12),右桁架(3)后端的下方设有右后轮(13),右后轮(13)采用右后液压马达驱动,所述左后轮(11)采用左后液压马达驱动,左后液压马达和右后液压马达分别通过液压控制装置与液压泵相连;
所述前涵道风扇安装架(4)的中部设有前涵道风扇(14),所述后涵道风扇安装架(5)的中部设有后涵道风扇(15),所述左涵道风扇安装架(8)的中部设有左涵道风扇(16),所述右涵道风扇安装架(9)的中部设有右涵道风扇(17),前涵道风扇(14)的涵道、后涵道风扇(15)的涵道、左涵道风扇(16)的涵道和右涵道风扇(17)的涵道的轴线位于竖直方向,左涵道风扇(16)的转轴采用左调节平衡液压马达驱动,左调节平衡液压马达位于左涵道风扇(16)的下方,右涵道风扇(17)的转轴采用右调节平衡液压马达驱动,右调节平衡液压马达位于右涵道风扇(17)的下方,右调节平衡液压马达和所述左调节平衡液压马达分别通过所述液压控制装置与所述液压泵相连,所述前涵道风扇(14)的转轴与位于其下方的前减速器(21)的动力输出轴传动相连,所述后涵道风扇(15)的转轴与位于其下方的后减速器(22)的动力输出轴传动相连,后减速器(22)的底座安装固定在所述纵向底梁(30)的后部,所述前减速器(21)的底座安装固定在所述纵向底梁(30)的前部,所述右调节平衡液压马达安装固定在所述右涵道风扇安装架(9)的中部,所述左调节平衡液压马达安装在所述左涵道风扇安装架(8)的中部;
所述纵向底梁(30)中部的上方设有恒转速的涡轴式燃气轮机(23),涡轴式燃气轮机(23)的前后两端分别设有动力输出轴,涡轴式燃气轮机(23)的二个动力输出轴的轴线位于前、后水平方向,涡轴式燃气轮机(23)朝前伸出的动力输出轴通过前传动轴(24)与所述前减速器(21)的动力输入轴传动相连,前传动轴(24)与涡轴式燃气轮机(23)朝前伸出的动力输出轴之间设有前同步器(25),涡轴式燃气轮机(23)朝后伸出的动力输出轴通过后传动轴(26)与所述后减速器(22)的动力输入轴传动相连,后传动轴(26)与涡轴式燃气轮机(23)朝后伸出的动力输出轴之间设有后同步器(27),所述液压泵通过传动装置与涡轴式燃气轮机(23)的其中一个动力输出轴传动相连;
所述车架的中部设有驾驶室,车架的左右两侧包覆有侧壳体,所述前涵道风扇安装架(4)和所述后涵道风扇安装架(5)的外侧包覆有环形的外壳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垂直升降陆空两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涵道风扇安装架(4)包括直径相同的前上圆环(32)、前中圆环(33)和前下圆环(34),前上圆环(32)、前中圆环(33)和前下圆环(34)自上而下同圆心地并列设置,前上圆环(32)、前中圆环(33)和前下圆环(34)通过6-12个沿竖直方向设置的前立杆(28)固定相连,所述前减速器(21)的壳体通过3-6个沿水平方向设置的前连杆(35)与前中圆环(33)的内壁相连;
所述后涵道风扇安装架(5)包括直径相同的后上圆环(36)、后中圆环(37)和后下圆环(38),后上圆环(36)、后中圆环(37)和后下圆环(38)自上而下同圆心地并列设置,后上圆环(36)、后中圆环(37)和后下圆环(38)通过6-12个沿竖直方向设置的后立杆(29)固定相连,所述后减速器(22)的壳体通过3-6个沿水平方向设置的后连杆(39)与后中圆环(37)的内壁相连;
所述左涵道风扇安装架(8)包括直径相同的左上圆环、左中圆环和左下圆环,左上圆环、左中圆环和左下圆环自上而下同圆心地并列设置,左上圆环、左中圆环和左下圆环通过3-6个沿竖直方向设置的左立杆固定相连,所述左调节平衡液压马达的壳体通过3-6个沿水平方向设置的左连杆与左中圆环的内壁相连;
所述右涵道风扇安装架(9)包括直径相同的右上圆环、右中圆环和右下圆环,右上圆环、右中圆环和右下圆环自上而下同圆心地并列设置,右上圆环、右中圆环和右下圆环通过3-6个沿竖直方向设置的右立杆固定相连,所述右调节平衡液压马达的壳体通过3-6个沿水平方向设置的右连杆与右中圆环的内壁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垂直升降陆空两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前轮(10)采用左前液压马达驱动,右前轮(12)采用右前液压马达驱动,左前液压马达和右前液压马达分别通过液压控制装置与液压泵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垂直升降陆空两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底梁(30)、所述左桁架(2)、所述右桁架(3)、所述拉杆(31)、所述前桁架(7)、所述中桁架(1)、所述后桁架(6)、所述前涵道风扇安装架(4)、所述后涵道风扇安装架(5)、所述左涵道风扇安装架(8)和所述右涵道风扇安装架(9)分别采用铝合金型材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垂直升降陆空两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涵道风扇(14)的扇叶直径和所述后涵道风扇(15)的扇叶直径为2.7-2.9米,所述左涵道风扇(16)的扇叶直径和所述右涵道风扇(17)的扇叶直径为0.8-1.4米。
CN201310085374.3A 2013-03-18 2013-03-18 垂直升降陆空两用车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17138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085374.3A CN103171388B (zh) 2013-03-18 2013-03-18 垂直升降陆空两用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085374.3A CN103171388B (zh) 2013-03-18 2013-03-18 垂直升降陆空两用车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71388A CN103171388A (zh) 2013-06-26
CN103171388B true CN103171388B (zh) 2015-04-22

Family

ID=486317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85374.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171388B (zh) 2013-03-18 2013-03-18 垂直升降陆空两用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17138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87685B (zh) * 2013-11-11 2016-07-13 中国南方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飞行器
CN103569091A (zh) * 2013-11-25 2014-02-12 中国南方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飞行汽车的驱动系统
US9623968B2 (en) 2014-11-11 2017-04-18 Jon RIMANELLI Unmanned air-ground vehicle
CN105252978B (zh) * 2015-08-03 2017-10-24 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 可提升水翼的全承载式水翼车
RU169990U1 (ru) * 2015-09-08 2017-04-11 Леонид Николаевич Нечай Летающее гибридное транспортное средство
CN106194498A (zh) * 2016-08-11 2016-12-07 南昌航空大学 一种新型叠加组合式涵道风扇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603232A1 (fr) * 1986-08-28 1988-03-04 Berton Vincent Vehicule routier volant
DE10159082A1 (de) * 2001-12-01 2003-06-12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 Flugfähiges Kraftfahrzeug
CN201419624Y (zh) * 2009-03-27 2010-03-10 谢雁洲 双涵道螺旋桨可垂直起降飞行汽车
CN101961974A (zh) * 2010-09-15 2011-02-02 北京理工大学 水陆空多域机动载运车辆
CN102166930A (zh) * 2011-03-29 2011-08-3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飞行汽车
CN102490897A (zh) * 2011-12-19 2012-06-13 李玉杰 多驱动内嵌式旋翼载人直升机
CN102774497A (zh) * 2012-08-16 2012-11-14 柴贵景 一种双螺旋盘碟形飞行器驱动装置
CN102874408A (zh) * 2012-11-02 2013-01-16 冯小淋 双涵道螺旋桨垂直起降电动载人飞行器及其实现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4063205B3 (de) * 2004-12-23 2006-05-04 Julian Kuntz Fluggerät mit verbesserter Beweglichkeit am Boden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603232A1 (fr) * 1986-08-28 1988-03-04 Berton Vincent Vehicule routier volant
DE10159082A1 (de) * 2001-12-01 2003-06-12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 Flugfähiges Kraftfahrzeug
CN201419624Y (zh) * 2009-03-27 2010-03-10 谢雁洲 双涵道螺旋桨可垂直起降飞行汽车
CN101961974A (zh) * 2010-09-15 2011-02-02 北京理工大学 水陆空多域机动载运车辆
CN102166930A (zh) * 2011-03-29 2011-08-3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飞行汽车
CN102490897A (zh) * 2011-12-19 2012-06-13 李玉杰 多驱动内嵌式旋翼载人直升机
CN102774497A (zh) * 2012-08-16 2012-11-14 柴贵景 一种双螺旋盘碟形飞行器驱动装置
CN102874408A (zh) * 2012-11-02 2013-01-16 冯小淋 双涵道螺旋桨垂直起降电动载人飞行器及其实现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71388A (zh) 2013-06-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71388B (zh) 垂直升降陆空两用车
CN102363445B (zh) 倾转动力式垂直起降陆空两用飞行器
CN102774493B (zh) 变翼式水陆空三栖飞行器
CN204526692U (zh) 一种陆空两用无人飞行器
CN103612755A (zh) 一种双节主翼仿生扑翼机
CN101885295A (zh) 陆空两用飞行器
CN110225836A (zh) 可转换空用-陆用车辆的操作稳定性控制
CN205396531U (zh) 电动控制油动多旋翼无人机
CN203558206U (zh) 一种双节主翼仿生扑翼机
CN104590535A (zh) 一种用于飞艇动力装置的推进装置
CN106240815A (zh) ∞字型运动轨迹的扑翼系统及含有该系统的扑翼飞行器
CN103317986B (zh) 垂直升降陆空两用车传动系统
CN203865000U (zh) 一种四旋转扑翼飞行平台
CN201989946U (zh) 小型双轮折叠翼飞机
RU2344946C2 (ru) Автолет
CN202481307U (zh) 四螺旋桨垂直起降飞机
CN213861753U (zh) 一种可垂直起降的飞行汽车
CN205273074U (zh) 纯电动飞行汽车
RU152795U1 (ru) Летательный аппарат
KR101529856B1 (ko) 헬리콥터식 비행체
CN201729037U (zh) 陆空两用飞行器
CN201824818U (zh) 个人三栖交通工具
CN105383244A (zh) 一种陆空两栖搜救飞行车
CN106542094A (zh) 同轴对转涵道飞行器
CN104760684A (zh) 一种主升力翼前缘装有风球驱动风轮的飞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422

Termination date: 2016031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