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56759A - 视功能手动训练仪 - Google Patents
视功能手动训练仪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156759A CN103156759A CN2013100943044A CN201310094304A CN103156759A CN 103156759 A CN103156759 A CN 103156759A CN 2013100943044 A CN2013100943044 A CN 2013100943044A CN 201310094304 A CN201310094304 A CN 201310094304A CN 103156759 A CN103156759 A CN 10315675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raining
- sighting target
- pushing plate
- visual function
- us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04382 visual funct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4
- 201000009310 astigmatism Diseas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10000003128 Head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1467 acupuncture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1100000486 side effect Toxicity 0.000 abstract 1
- 210000000695 Crystalline Lens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5
- 208000001491 Myopi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4438 eyesigh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4379 myopia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01000009487 amblyopi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6
- 206010020675 Hypermetropi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5
- 210000000162 Simple ey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4305 hyperopia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01000006318 hyperopi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5
- 210000000080 chela (arthropods)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4
- 241001059682 Stereopsi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950 defici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203 everyda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2467 final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304 visual acu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06010061010 Binocular eye movement diseas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3205 Muscles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350 accommod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1100000957 no side effect Toxicity 0.000 description 2
- 201000010041 presbyopi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5945 sensiti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06010001912 Amblyopia strabismic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834283 Amblyopsidae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03464 Asthenopi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16322 Feeling abnormal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06550 Mydriasi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37660 Pyrexi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38264 Refraction diseas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30002945 all-trans-retinaldehyde Natural produ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430 ametropia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01000009406 ametropic amblyopi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329 axial myopia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20127 ayran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12 basement exca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43 conditione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875 correspond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54 dai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01000009407 disuse amblyopi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814 drug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755 form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301 light adap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387 muscula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444 near refle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304 optical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53 phys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265 preven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207 retinal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20945 retinal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604 retin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38 stim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53 supplemental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01000009485 suppression amblyopi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视功能手动训练仪,包括试镜架、推进板和镜片;所述推进板在使用时应与使用者的眼睛平行;所述试镜架应靠近使用者的眼睛,并在试镜架上使用正镜片或者负镜片进行训练;所述镜片包括正、负、棱镜等镜片;所述推进板上设有视标。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其有别于传统手术、药物、针灸等治疗手段,是物理训练方法,安全可靠,无副作用,使用方便。
Description
视功能手动训练仪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学仪器,尤其一种用于视力训练的手动视功能训练光学仪器。背景技术
[0002] 现有技术中,对屈光不正、弱视、近视眼、远视眼、散光、斜视、弱视及老花眼等视力患者的治疗和矫治基本上采用三种手段,一是佩戴光学镜片来矫治,但这种方法只是在原有眼球光学系统上对视功能缺陷进行补偿。另一种是用光学手段来刺激诱发视觉电位,但是这种手段只是单单针对视网膜视力形成条件不足造成的视功能缺陷。还有就是通过手术来治疗,但是众所周知,眼镜不能治愈这些问题,手术的风险又极大。
[0003]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雾视法等一系列治疗手段和设备产生出来。申请号为200410098856.3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专用近距散焦视物训练近视防治装置,包括镜框、镜架、透镜,透镜屈光度Φ=1/ιι= A + Β-ΛΦ,其中近视度数A为眼远视力矫正屈光度数,散焦屈光度B取0.f 3D之间一个值,Λ Φ为微调值,实验得出,u为训练时的被视物到透镜间的距离,u取值在13(Tl000mm之间,具有u的声、光、电、机械控或人为控距机构。但类似这种设备一般存在如下问题:机械控制箱体过长,不易摆放;设备控制复杂,不易操作;附属设备少,无法应对不同患者的多样需求等等。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采用物理训练的方法改善视功能的视功能手动训练仪,该训练仪安全可靠,无副作用,而且使用者使用简易、方便。
[0005] 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视功能手动训练仪,包括试镜架、推进板和镜片;所述推进板在使用时应与使用者的眼睛平行;所述试镜架应靠近使用者的眼睛,并在试镜架上使用正镜片或者负镜片进行训练;所述镜片包括正、负、棱镜等镜片;所述推进板上设有视标。
[0006] 所述述视标包括大视标、小视标和散光盘标,大视标为E字标、交叉线条和散光盘标,小视标包括E字标、交叉线条、散光盘标和同心圆。
[0007] 任选的,所述训练仪还配有支架,所述支架上部有一长方体箱体外壳,所述外壳上表面中部与所述外壳长边平行的方向上设有推进板导轨;所述推进板下端与所述推进板导轨滑动连接,所述支架下部设有立于地面上的支脚。
[0008] 任选的,所述支架一端还设有可以固定使用者头部的头部支撑架。
[0009] 任选的,所述推进板带有红外线遥控功能。
[0010]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视功能手动训练仪的使用方法,使用者戴上试镜架,面向所述推进板,通 过手动调节推进板由远及近向使用者眼睛方向滑动,通过更换不同的镜片及推进板的远近来完成训练。任选的,本发明的手动视功能训练仪还包括可以固定使用者头部的头部支架。
[0011]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1、有别于传统手术、药物、针灸等治疗手段,是物理训练方法,安全可靠,无副作用。
[0012] 2、能够根据每个人眼睛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针对性强,效果显著。
[0013] 3、设备简易,方便操作。
[0014] 说明书附图
图1是本发明推进板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试镜架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支架示意图;
图中,I外壳,2支脚,3推进板,4推进板导轨。
具体实施方式
[0015] 为了更具体的说明本发明,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阐述,但本发明的保护内容并不局限于具体实施例。
[0016] 结合附图,本发明的视功能手动训练仪,包括试镜架(如图2所示)、推进板3 (如图1所示)和镜片;所述推进板3在使用时应与使用者的眼睛平行;所述试镜架应靠近使用者的眼睛,并在试镜架上使用正镜片或者负镜片进行训练;所述镜片包括正、负、棱镜等镜片;所述推进板上设有视标。
[0017] 所述述视标包括大视标、小视标和散光盘标,大视标为E字标、交叉线条和散光盘标,小视标包括E字标、交叉线条、散光盘标和同心圆。
[0018] 使用时,使用者应戴上试镜架,面向推进板3,通过更换镜片和推进板的远近来达到不同的训练目的,推进板上的视标更换可以应对各种不同的训练需求,可以更为广泛地治疗多种眼疾病。其中,在使用过程中,使用者可以自己手持或由他人手持推进板,达到协助训练的目的,使用者也可以配合训练支架来使用上述仪器,如图3所示,作为一种示例,本发明使用的支架上部有一立方体箱体外壳1,该外壳上表面中部与所述外壳长边平行的方向上设有推进板导轨4 ;推进板3下端与推进板导轨4滑动连接,支架下部设有立于地面上的支脚2。
[0019] 此外,支架的一端还可以设有能固定使用者头部的头部支撑架,使用者可以将头部固定在头部支撑架上,头部支撑架的高度可以调节,从而可以适用于不同使用者的要求。
[0020] 作为具体实施例的另一种变形,推进板可以是手动滑动或者装配红外线遥控功能,从而使用者可以通过遥控自行调节推进板的远近。
[0021] 本实施例视功能训练仪的各项技术指标见下表1-5。
[0022] 表1基本参数
1.球镜度:球镜度范围应符合表2规定;球镜度最小分度值应符合表I规定;球镜度允差应符合表2规定。
[0023] 使用时需用焦度计测量,通过基准位顶点距换算修正至实际球镜度。选用球镜度可以为:0.00D、±0.50 D、±1.00 D、±2.00 D、±3.00 D、±4.00 D、±5.00 D、±6.00 D、±7.00 D、±8.00D、±9.00 D、±10.00 D、±11.00 D、±12.00 D、±13.00 D、±14.00 D、±15.00 D、±16.00 D、-17.00 D、-18.00 D、_19.00D。
[0024] 表2球镜度允差
2.柱镜度:柱镜度范围应符合表I规定;柱镜度最小分度值应符合表I规定;柱镜度允差应符合表3规定。
[0025]使用时选用柱镜度为 0.0OD,-L OOD,-2.0OD,-3.0OD,-4.0OD,-5.0OD,-6.00D,用
焦度计测量。
[0026] 表3柱镜度允差
3.柱镜轴位:柱镜轴位范围应符合表I规定;柱镜度轴位最小分度值应符合表I规定;柱镜度轴位允差应符合表4规定。使用时选取柱镜轴为45°、90°、135°、180°
表4柱镜度轴位允差
4.棱镜度:棱镜度规格应符合表I规定;棱镜度允差应符合表5规定。[0027] 表5棱镜度允差
5.瞳距:瞳距测量范围应符合表I规定;瞳距测量允差± 1mm。瞳距分别为:<55mm、55mm〜65mm、>65mm推进板参数:
1.最大位移范围应不小于表I规定。运动速度设置范围:为(T0.5m/s,运动速度设置允差 ±2mm/s。
[0028] 2.视屏位移设置范围:10-140cm,允差:±2mm
3.遥控性能:遥控可控正向距离应不小于3m;遥控可控正向偏离角度应不小于±15° 0
[0029]
推进板导轨参数:
刻度最小格值1Omm;刻度刻划允差±2mm;刻度刻划积累允差±10mm。导轨长度1760mm土 1Omm ;宽度 80mm土 1mm。
[0030] 视标参数:
1.视标设计原则:h/d=tan(l’);h-视标笔画宽度或高度。d-设计距离。比如1.0视力可以用不同距离上对应的大小不同的视标来表示,这与视角有关系
2.视标形状:“E”字视标外形应为正方形,长宽互差不大于5% ;“C”字视标外形应为圆形,外径互差不大于5%。
[0031] 3.视标形状开距:“E”字视标开距应均为正方形边长的五分之一;“C”字视标开距应均为外径的五分之一。
[0032] 4.视标视角:视标视角以视标尺寸表示,对于标称0.1视觉灵敏度的视表,其视标外形尺度允差±5%。大视标“E”字形外框长或宽,或“C”字形外径应为3.64X3.64mm ;小视标“E”字形外框长或宽,或“C”字形外径应为3.64X3.64_。所谓的大小视标指的是纸张的大小,实际上面印的视标大小是一样的。
[0033] 5.视标增率:视标排列采用每10行相差10倍,即100.1的增率(等于1.258925……),各行视标的外框尺度均严格按此增率呈几何(等比)级数排列。以0.1视标尺度为a,其它见表6 (精确到0.0lmm),允差:±5%。
[0034] 表6视力表视标数据
6.视标对比度:视标的空与实的亮度之比应不小于2:1。
[0035] 7.视表黑白:视标应黑色、墨色均匀一致,不露白点,字迹清晰,线条挺刮,白底无黑点。
[0036] 本发明视功能训练仪可以有以下五种使用方法。根据每个人不同的视功能缺陷在各种使用方法中选取并组合适合的方法,同时设计时间长短和步骤先后,形成有针对性的
康复方案。
[0037](一)近点使用方法步骤为:
a保持视标的亮度和可见度,各项数值归零并调整设备水平位、座椅高低、近眼距,根据验光单置入瞳距、校正度数,关闭专用验光盘的集合钳;
b视标采用“交叉线条视标”,应越近越好,使用者始终注视视标;c逐步递加负透镜,直至第一次感到视标模糊不清,记录读数;d前后移动视标,令使用者看清视标后再逐加-1.0OD至视标模糊,再前后移动视标,记录附加度和看清视标的时间,反复调整,直至无法再看清视标,记录读数。
[0038] (二)远点使用方法步骤为:
a保持视标的亮度和可见度,各 项数值归零并调整设备水平位、座椅高低、近眼距,关闭集合甜;
b调整专用验光盘的视孔距符合眼睛的瞳距,选择符合60厘米距离的E表0.4视标,并把视标置于60厘米位置,通过透镜补偿使使用者的双眼分别暂时调整成-2.0OD屈光度;c使用者自上而下逐行、逐个辨认视标,如果使用者能够顺利辨认出全部视标,则可以调整凸透镜载荷,双眼同步增加+0.50D,随后重新要求使用者自上而下逐行、逐个辩认视标;如果使用者不能辨认出0.4视标,那就从能清晰辨认的一行开始逐行向下辨认;
d当使用者出现辨认错误或辩认有困难时,让使用者认真努力,反复观看,或者请将视标调整为标准的“交叉线”视标,操作者通过手动的方式让视标快速地移动几次;
不断重复上述过程,直到凸透镜载荷不能再增加为止。
[0039] (二)精细使用方法步骤为:
a保持视标的亮度和可见度,各项数值归零并调整设备水平位、座椅高低、近眼距,关闭集合甜;
b将一只眼晴遮盖好,另一只矫正成-2.0OD近视,将视标放在其矫正远点处,;选择散光表作为训练视标;
c如使用者发现视标线条不清晰,则努力去看,直到能够看清晰为止,看的期间操作者可以手动移动视标来刺激使用者的调节反应;
d使用者确认散光表的线条全部清晰后,增加柱镜载荷,从180轴位开始,重复上述c的过程,使用者再次确认散光表的线条全部清晰后,转动载荷柱镜的轴位,每次改变30度,直到完成一圈,继续重复上述c过程。
[0040] e随后还可以增加柱镜载荷,进行新一轮的使用。
[0041](四)眼球运动使用方法步骤为:
a保持视标的亮度和可见度,各项数值归零并调整设备水平位、座椅高低、近眼距,根据验光单置入瞳距、校正度数,关闭集合钳;
b使用者裸眼或者加载一定度数,使用者紧盯视标,设定视标运动和变化的速度; c逐步增加视标的运动和变化速度。
[0042](五)明暗刺激使用方法为:
视标亮、暗交替,并逐步改变的视标的亮、暗频率。
[0043] 训练时,使用者应注意如下事项:
1.每次训练前要测量裸眼视力,若佩戴眼镜者要加测戴镜视力并记录。2.所有屈光不正者试镜架上置入球镜度数即可,散光忽略不计。例如:A.复合性近视:右眼(R)-3.00/-1.00*180,左眼(L) -4.00/-0.50*160 ;试镜架置入右眼(R)-3.00,左眼(L)-4.00 ;B.复合性远视:右眼(R)+4.00/+1.00*90,左眼(L)+3.00/+1.00*80 ;试镜架置入右眼(R)+4.00,左眼(L)+3.00 ;3.单眼训练者,可用眼罩将其健眼遮盖抑制,单独训练差眼即可;4.对佩戴眼镜者,训练结束30分钟后可戴眼镜;5.训练周期一周不低于3次(每次不低于30分钟),请家长监督孩子的训练过程并认真记录其训练参数;6.训练过程中,患者双眼应始终睁大,不能眯眼,若眼睛实在疲劳难受可以眨眼,适当缓解疲劳;若有异物入眼,可停止训练把异物清除再恢复训练即可。若发烧或重感冒及任何身体不适时应停止训练。
[0044] 适应人群
1.近视:①轴性近视、②弯曲度性近视、③屈光率性近视、④调节性近视、⑤混合性近视;2.远视:①轴性远视、②屈光性远视;3.弱视:①斜视性弱视、②屈光参差性弱视、③形觉剥夺性弱视、④屈光不正性弱视、⑤成人弱视;4.散光①曲率性散光、②生理性散光、③晶体散光、④肌性散光、⑤指数性散光;5.双眼视异常①调节不足、②调节维持不良、③调节灵活度不良、④假性集合不足⑤集合不足、⑥散开不足、⑦集合过度、⑧散开过度、⑨单纯性隐斜、⑩融像集合功能低 下、集合灵活度下降;6.老视。
[0045]
使用例一、正向调节训练
“正向调节训练”的训练目标首先是有效挖掘、拓展晶状体的正向调节力。“正向调节训练”不仅能使我们的眼睛具有更强、更好的正向调节能力,亦能优化增强我们眼睛的看近能力——这对于预防近视眼的发生、控制近视眼的发展尤其重要。而且也是缓解视疲劳、改善视觉状况的有效物理方法。
[0046] 1、操作方法:
(I)首先要调整好座位高度,选择一个让身体状况特别舒适的姿态。随后把训练推进板放置在距离视线正前方33厘米处(标准阅读距离)。
[0047] (2)然后双眼分别加载初始球镜度数忽略散光(参考注意事项),并调整至双眼视
觉基本一致。
[0048] (3)逐向前移近训练推进板(交叉视标)至10厘米处,这时,要求训练者努力去看交叉视标,看看是否全部清晰。
[0049] a.如训练者能够清晰看清视标则双眼同时增加负透镜至交叉视标模糊为止,然后设定推进板在10-40厘米之间快速往复移动4-5个来回,然后使推进板停止在10厘米,要求顾客再次辨认交叉视标是否清晰。
[0050] b.如不清晰继续设定推进板往复移动,如果能清晰辨认则双眼继续同步增加负透镜至交叉视标模糊,然后设定推进板在10-40厘米之间快速往复移动,5分钟后如果无法看清,可变换视标如E字标、文字等辨认完以后再回到交叉视标辨认是否清晰。不断重复这个过程,直到训练结束并以交叉视标为准确记录相关数据;例如:R -9.00DS,L -9.25DS,E0.5,6分钟,横线清。
[0051] (4)为了提高顾客在训练时的趣味性及记录数据的真实性,我们建议训练过程中可以变换多种内容丰富的视标,如交叉视标、E字视标、C字视标、文字等,但最终以交叉视标作为判断标准并记录。
[0052] (5) “正向调节训练”期间家长应该与被训练者经常保持对话,及时根据训练状况给予训练者提示或作出训练参数的调整,并尽可能更详细地记录训练过程的细节。
[0053] 2、注意事项:
顾客的“正向调节训练”是深入进行晶状体塑形训练的基础,必须有良好的训练质量和充分的训练数量来保证。
[0054] ( I)当需要进行单眼的“正向调节训练”时,应该遮盖好健眼,而且通常其近点位置也可以更近。
[0055] (2)实践表明,顾客的调节潜力很大,大多数人经过系统的“正向调节训练”其调节增至量都能够达到-30D或-40D以上,青少年儿童甚至能够达到惊人的-60D。
[0056] (3)训练期间如果发现顾客调节增至量提升缓慢,请顾客增加训练的频率,同时适当参与“眼球运动训练”,以帮助调节能力的快速提升。
[0057] 使用例二、调节集合协同训练
按照“近反射三联动原则”,眼睛的调节、集合关系是联动平衡的。“调节集合协同训练”是一种让眼睛内外肌联动、调节、集合协调一致、维护眼睛保持正常生理状况的辅助训练,所以我们要求顾客在晶状体塑形训练期间,必须在做完高强度“正向调节训练”后,更应该及时补充“调节集合协同训练”。
[0058] 1、操作方法:
(I)在“正向调节训练”结束后,以加载的最高训练度数为基础。
[0059] (2)将推进板放置在10厘米处注视视标10秒,逐远眺视力表5秒。
[0060] (3)反复上述远眺望近运动I分钟,降低透镜负载,直到裸眼状态。
[0061] 2、注意事项:
(I)进行“调节集合协同训练”时,我们要求顾客眼睛认真追随视标一起运动,并且要求在运动近点能够看清视标,在运动远点能够看到视标。
[0062] (2)弱视者(尤其是双眼视觉状况差异明显者)可以进行单眼状况下的推荐板往复运动训练。当然单眼状况下基本上仅仅是针对调节运动的训练。
[0063] 使用例三、负向调节训练
“负向调节训练”是一项专门用来挖掘、拓展眼睛负向调节作用的视觉功能训练,其对于降低近视眼戴镜度、显著提高近视眼者裸眼视力、恢复近视眼者正常视力状况有重要作用。
0064] 1、操作方法:
(O首先调整好座位高度,选择一个让身体状况特别舒适的姿态。选择0.4E字视标作为训练视标,并把训练视标置于50厘米位置。[0065] (2)然后双眼分别加载初始球镜度数忽略散光(参考注意事项),并调整至双眼视
觉基本一致。
[0066] (3)要求训练者自上而下逐行、逐个辨认视标。
[0067] a.如训练者能够顺利辨认出全部视标,则可以双眼同步增加+0.50D,随后重新要求顾客自上而下逐行、逐个辨认视标;
b.如训练者不能辨认出0.4视标,或辨认有困难时,需提醒其认真、努力,反复观看,同时视标可以多变化、不断重复,并设定推进板在40-50厘米之间快速往复移动。
[0068] (4)直到负载凸透镜不能再增加为止。记录以交叉表、E字标为准。
[0069]例如:R +2.00,L +1.50,全清,E0.3,6 分钟。
[0070] (5)为了提高训练者在训练时的趣味性及记录数据的真实性,我们建议训练过程中可以变换多种内容丰富的视标,如交叉视标、E字视标、C字视标、文字等,但最终以0.4E字视标作为判断标准并记录。
[0071] 2、注意事项:
I) “负向调节训练”期间家长应该与被训练者经常保持对话,及时根据训练状况给予训练者提示或作出训练参 数的调整,并且希望尽可能地记录训练细节。
[0072] 2)顾客的“负向调节训练”是获得近视眼降度、显著改善视力状况、恢复正常裸眼视力的基础,必须有良好的训练质量和充分的训练数量来保证。
[0073] 3)为了提高“负向调节训练”的成效,我们主张让训练者在训练期间配合使用“视功能训练眼镜”,可以直接用于日常的近阅读。
[0074] 4)当需要进行单眼的“负向调节训练”时,应该遮盖好健眼。但最终应该更多地进行同步的双眼训练。
[0075] 使用例四、眼球运动训练
这是一种主要针对眼外肌的眼球运动训练。规范的“眼球运动训练”能够让眼睛的调节集合配合更完善,通过增强眼外肌的肌力和活动能力,从而调整眼睛的眼位更正常,确保眼睛具有更好的视觉功能。
[0076](一)四周极限运动
1、双眼往上方视物,使眼球极限旋转至上并停留5秒。
[0077] 2、双眼往下方视物,使眼球极限旋转至下并停留5秒。
[0078] 3、双眼往左方视物,使眼球极限旋转至左并停留5秒。
[0079] 4、双眼往右方视物,使眼球极限旋转至右并停留5秒。
[0080] 5、上下左右为一组,一次15组,每日2次。
[0081] 6、训练时可使某只手臂伸直,双眼紧盯食指,并使手臂伸至各向视野极限。
[0082] (二)圆周极限运动
1、双眼往左方视物,使眼球极限旋转至左,随后依次从左、左上、上、右上、右、右下、下、左下、回到左。做顺时针极限旋转,运动时眼球缓慢旋转,以达到训练效果。一般15
秒一圈。
[0083] 2、双眼往右方视物,使眼球极限旋转至右,随后依次从右、右上、上、左上、左、左下、下、右下、回到右。做逆时针极限旋转,运动时眼球缓慢旋转,以达到训练效果。一般15秒一圈。[0084] 3、顺时针极限旋转和逆时针极限旋转可交替训练,交替一次为一组。
[0085] 4、每日二次,一次15组。
[0086](三)横8字运动
1、双眼往左方视物,使眼球极限旋转至左,随后依次从左、左上、上、正前、下、右下、右、右上、上、正前、下、左下、回到左。做“⑴”顺时针极限旋转,运动时眼球缓慢旋转,以达到训练效果。一般15秒一圈。
[0087] 2、双眼往右方视物,使眼球极限旋转至右,随后依次从右、右上、上、正前、下、左下、左、左上、上、正前、下、右下、回到右。做“C«”逆时针极限旋转,运动时眼球缓慢旋转,以达到训练效果。一般15秒一圈。
[0088] 3、“c«”顺时针极限旋转和逆时针极限旋转可交替训练,交替一次为一组。
[0089] 4、每日二次,一次15组。
[0090](四)眼球外展内旋运动
1、双手微曲,食指伸出并合拢,放于眼前约15cm处。右眼注视右手食指,左眼注视
左手食指。
[0091] 2、双手同时缓慢向左右移开,并移至双眼能注视到的极限位置。过程中随 时注意右眼注视右手食指,左眼注视左手食指。移动时间保持在10秒左右。
[0092] 3、当双手移动至极限处时,再缓慢向内移动,直至回到原位。过程中始终注意右眼注视右手食指,左眼注视左手食指。移动时间保持在10秒左右。
[0093] 4、外展内收为一组,每次15组,每日两次。
[0094] 使用例五、远近交替训练
1、单臂弯曲,伸出食指,放于眼前约IOcm处。双眼注视食指指纹。(也可寻找替代物于眼前IOcm处)
2、先注视指纹,并将其看清,5秒后双眼注视5m外远处物体。也将其看清,3秒后再注视IOcm处食指指纹。
[0095] 3、先近后远为一组,每次40组,每天两次。
[0096] 以上具体实施例仅是为支持本发明的实施示例,但本发明的范围并非局限于此,任何与本发明相近的变形都属于本发明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6)
1.一种视功能手动训练仪,其特征在于,包括试镜架、推进板和镜片;所述推进板在使用时应与使用者的眼睛平行; 所述试镜架应靠近使用者的眼睛,并在试镜架上使用正镜片或者负镜片进行训练; 所述镜片包括正、负、棱镜等镜片; 所述推进板上设有视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视功能手动训练仪,其特征在于,所述训练仪还配有支架,所述支架上部有一长方体箱体外壳,所述外壳上表面中部与所述外壳长边平行的方向上设有推进板导轨;所述推进板下端与所述推进板导轨滑动连接,所述支架下部设有立于地面上的支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视功能手动训练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外壳端部还设有可以固定使用者头部的头部支撑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视功能手动训练仪,其特征在于,所述述视标包括大视标、小视标和散光盘标,大视标为E字标、交叉线条和散光盘标,小视标包括E字标、交叉线条、散光盘标和同心圆。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视功能手动训练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推进板带有红外线遥控功能。
6.一种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视功能手动训练仪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者戴上试镜架,面向所述推进板,通过手动调节推进板由远及近向使用者眼睛方向滑动,通过更换不同的镜片及推进板的 远近来完成训练。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0943044A CN103156759A (zh) | 2013-03-22 | 2013-03-22 | 视功能手动训练仪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0943044A CN103156759A (zh) | 2013-03-22 | 2013-03-22 | 视功能手动训练仪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156759A true CN103156759A (zh) | 2013-06-19 |
Family
ID=485806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0943044A Pending CN103156759A (zh) | 2013-03-22 | 2013-03-22 | 视功能手动训练仪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3156759A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546392A (zh) * | 2014-12-19 | 2015-04-29 | 张亚珍 | 具有动视标的视觉训练仪 |
CN104856853A (zh) * | 2015-05-29 | 2015-08-26 | 四川仁心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视力训练装置 |
CN106214439A (zh) * | 2016-09-19 | 2016-12-14 | 胡玉玲 | 一种中医理疗缓解儿童弱视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3700739A1 (de) * | 1987-01-13 | 1988-07-21 | Eht Entwicklungsgesellschaft F | Geraet zum akkomodationstraining der menschlichen augen |
JPS6415047A (en) * | 1987-04-06 | 1989-01-19 | Aitetsuku Inc | Eye training apparatus |
CN1964687A (zh) * | 2004-07-14 | 2007-05-16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视力恢复训练装置 |
CN101773443A (zh) * | 2010-02-09 | 2010-07-14 | 上海上大明普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视功能优化康复训练设备及其使用方法 |
CN202802091U (zh) * | 2012-08-30 | 2013-03-20 | 陈国伟 | 一种视功能优化训练装置 |
-
2013
- 2013-03-22 CN CN2013100943044A patent/CN103156759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3700739A1 (de) * | 1987-01-13 | 1988-07-21 | Eht Entwicklungsgesellschaft F | Geraet zum akkomodationstraining der menschlichen augen |
JPS6415047A (en) * | 1987-04-06 | 1989-01-19 | Aitetsuku Inc | Eye training apparatus |
CN1964687A (zh) * | 2004-07-14 | 2007-05-16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视力恢复训练装置 |
CN101773443A (zh) * | 2010-02-09 | 2010-07-14 | 上海上大明普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视功能优化康复训练设备及其使用方法 |
CN202802091U (zh) * | 2012-08-30 | 2013-03-20 | 陈国伟 | 一种视功能优化训练装置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546392A (zh) * | 2014-12-19 | 2015-04-29 | 张亚珍 | 具有动视标的视觉训练仪 |
CN104856853A (zh) * | 2015-05-29 | 2015-08-26 | 四川仁心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视力训练装置 |
CN104856853B (zh) * | 2015-05-29 | 2017-04-05 | 四川仁心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视力训练装置 |
CN106214439A (zh) * | 2016-09-19 | 2016-12-14 | 胡玉玲 | 一种中医理疗缓解儿童弱视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773443B (zh) | 视功能优化康复训练设备 | |
CN106054403B (zh) | 在正视眼方向具有动态轻度离焦变焦功能的眼镜 | |
CN201752480U (zh) | 一种健眼器 | |
JP3139963U (ja) | 近距離焦点ぼけ凝視訓練専用近視予防治療装置およびその使用方法 | |
CN106491323B (zh) | 用于治疗弱视的视频系统和装置 | |
CN106646916A (zh) | 一种具有正视眼方向动态变焦功能的眼镜及其使用方法 | |
CN107997934B (zh) | 一种可调式视力保健仪 | |
CN103156760A (zh) | 自动视功能训练仪 | |
CN110141469A (zh) | 一种应用于hmd设备的视觉调节装置 | |
CN103356367A (zh) | 一种近视等眼病综合仿生训练系统 | |
CN103156759A (zh) | 视功能手动训练仪 | |
CN109387953A (zh) | 一种智能近视眼镜 | |
CN204158685U (zh) | 转盘调节结构及采用该结构的健眼设备 | |
CN207380386U (zh) | 矫治防为一体的智能近视降度镜 | |
CN206837092U (zh) | 一种新型眼保健仪 | |
CN206777498U (zh) | 具有可调节焦距透镜组的视力治疗镜 | |
CN103969849A (zh) | 一种可以降低眼睛屈光度的方法及眼镜 | |
CN204246319U (zh) | 预防和治疗近视的眼罩 | |
CN107320300A (zh) | 动态视觉训练仪及其训练方法 | |
CN104224501A (zh) | 整体视觉功能优化互动训练系统及训练方法 | |
CN106132282B (zh) | 用于确定个性化视近下加光值的方法和系统、具有这种下加光的镜片 | |
CN110236897A (zh) | 视觉训练仪及其使用方法 | |
CN110522618A (zh) | 一种针对老年人的视觉训练装置 | |
CN208818959U (zh) | 一种矫正及训练两用眼镜 | |
CN106707549A (zh) | 一种动态视光锻炼镜架及其使用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6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