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93768A - 光拾取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拾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93768A
CN103093768A CN2012104224591A CN201210422459A CN103093768A CN 103093768 A CN103093768 A CN 103093768A CN 2012104224591 A CN2012104224591 A CN 2012104224591A CN 201210422459 A CN201210422459 A CN 201210422459A CN 103093768 A CN103093768 A CN 10309376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laser
object lens
optical system
recording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42245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古清水有希
市川弘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o Electric Co Ltd
Sanyo Electronic Device Sal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0937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9376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 G11B7/09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 G11B7/09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for focusing only
    • G11B7/0909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for focusing only by astigmatic method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2007/0003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 G11B2007/0006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adapted for scanning different types of carrier, e.g. CD & DVD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25Optical beam sources therefor, e.g. laser control circuitry specially adapted for optical storage devices; Modulators, e.g.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ize or intensity of optical spots or optical traces
    • G11B7/127Lasers; Multiple laser arrays
    • G11B7/1275Two or more lasers having different wavelength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72Lenses
    • G11B7/1374Objective lens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Optical Head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对不同标准的光盘中记录的信号进行读取动作的光拾取装置。该光拾取装置组装有放射第一激光的第一激光二极管和放射第二激光的第二激光二极管,并且在光盘的径向上配置有第一物镜(23)和第二物镜(31),上述第一激光入射到该第一物镜,该第一物镜将该第一激光会聚到第一光盘的信号记录层,上述第二激光入射到该第二物镜,该第二物镜将该第二激光会聚到第二光盘的信号记录层,该光拾取装置的特征在于,使将第一激光引导至上述第一物镜(23)的第一光学系统和将第二激光引导至上述第二物镜(31)的第二光学系统独立地设置。

Description

光拾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激光来进行读取光盘中所记录的信号的动作和对光盘记录信号的动作的光拾取装置。
背景技术
能够通过将从光拾取装置照射的激光照射到光盘的信号记录层来进行信号的读取动作、信号的记录动作的光盘装置正在普及。
作为光盘装置,使用被称为CD、DVD的光盘的光盘装置一般较为普及,而最近开发出了使用提高了记录密度的光盘、即Blu-ray标准的光盘的光盘装置。
使用波长为785nm的红外光作为对CD标准的光盘中所记录的信号进行读取动作的激光,使用波长为655nm的红色光作为对DVD标准的光盘中所记录的信号进行读取动作的激光。
另外,CD标准的光盘的信号记录层与光盘的表面之间设置的透明保护层的厚度为1.2mm,为了进行从该信号记录层读取信号的动作而使用的物镜的数值孔径被设定为0.47。而且,DVD标准的光盘的信号记录层与光盘的表面之间设置的透明保护层的厚度为0.6mm,为了进行从该信号记录层读取信号的动作而使用的物镜的数值孔径被设定为0.6。
相对于这样的CD标准和DVD标准的光盘,作为对Blu-ray标准的光盘中所记录的信号进行读取动作的激光使用波长短的激光、例如波长为405nm的青紫色光。
Blu-ray标准的光盘的设置于信号记录层的上表面的保护层的厚度是0.1mm,为了进行从该信号记录层读取信号的动作而使用的物镜的数值孔径被设定为0.85。
需要缩小为了对设置于Blu-ray标准的光盘的信号记录层中所记录的信号进行读取动作、对该信号记录层记录信号而使激光会聚来生成的激光光点的直径。为了得到所期望的激光光点形状而使用的物镜不仅数值孔径大而且焦距短,因此具有物镜的曲率半径小的特征。
能够对上述的CD标准、DVD标准以及Blu-ray标准的所有光盘中所记录的信号进行读取动作、记录动作的光盘装置已产品化,而作为安装于上述光盘装置的光拾取装置,一般采用安装了以下构件的光拾取装置:激光二极管,其放射第一激光,该第一激光对Blu-ray标准的光盘中记录的信号进行读取动作;第一物镜,其使从该激光二极管放射的第一激光会聚到信号记录层;双波长激光二极管,其放射第二激光和第三激光,该第二激光对DVD标准的光盘中记录的信号进行读取动作,该第三激光对CD标准的光盘中记录的信号进行读取动作;以及第二物镜,其使第二激光和第三激光会聚到各光盘的信号记录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6178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使构成为利用放射一种波长的激光的激光二极管、放射两种波长的激光的双波长激光二极管以及两个物镜来对标准不同的三个光盘中记录的信号进行读取动作的光拾取装置小型化,使第一激光、第二激光以及第三激光的光路共用化。参照图4、图5来说明上述结构的以往的光拾取装置。
在图4中,1是生成并放射第一激光、例如波长为405nm的青紫色光的激光二极管,2是第一衍射光栅,从上述激光二极管1放射的第一激光入射到该第一衍射光栅2,该第一衍射光栅2由衍射光栅部2a和半波片2b构成,其中,该衍射光栅部2a将激光分离为作为0级光的主光束、作为+1级光和-1级光的两个副光束,该半波片2b将入射的激光变换为S方向的直线偏振光。
3是将第一激光元件和第二激光元件收纳在同一壳体内的双波长激光二极管,其中,该第一激光元件生成并放射第二激光、例如波长为655nm的红色光,该第二激光元件生成并放射第三激光、例如波长为785nm的红外光。
4是第二衍射光栅,从双波长激光二极管3中组装的第一激光元件放射的第二激光和从双波长激光二极管3中组装的第二激光元件放射的第三激光入射到该第二衍射光栅4,该第二衍射光栅4由衍射光栅部4a和半波片4b构成,其中,该衍射光栅部4a将激光分离为作为0级光的主光束、作为+1级光和-1级光的两个副光束,该半波片4b将入射的激光变换为S方向的直线偏振光。
5是设置于从上述双波长激光二极管3放射的第二激光和第三激光通过上述第二衍射光栅4入射到的位置处的发散透镜(divergence lens),发挥对入射的作为发散光的激光的发散角度进行调整的作用。
6是半透半反镜,其反射透过上述第一衍射光栅2入射的第一激光的S偏振光,并且使作为通过后述光路从光盘反射来的第一激光、第二激光以及第三激光的返回光的P偏振光透过。7是偏振光分束器,其反射通过上述第二衍射光栅4和发散透镜5入射的第二激光和第三激光的S偏振光,并且使被上述半透半反镜6反射后入射的第一激光透过,而且使从光盘反射来的作为第一激光、第二激光以及第三激光的返回光的P偏振光透过。
8是支持三波长的类型的1/4波片,其设置于透过上述偏振光分束器7的第一激光、被该偏振光分束器7反射的第二激光以及第三激光所入射到的位置处,并且发挥将对应于波长不同的三个激光入射的激光从直线偏振光变换为圆偏振光、而且相反地从圆偏振光变换为直线偏振光的作用。
9是被入射透过上述1/4波片8的激光并且将入射的激光变换为平行光的准直透镜,其构成为通过该准直透镜9在光轴方向上的移位动作来对因光盘的保护层的厚度而生成的球面像差进行校正。
10是将第一激光会聚到设置于第一光盘D 1(参照图5)的信号记录层L1的第一物镜,11是支持双波长的第二物镜,其将第二激光会聚到设置于第二光盘D2的信号记录层L2,并且将第三激光会聚到设置于第三光盘D3的信号记录层L3。在上述结构中,第一物镜10和第二物镜11装载在被称为透镜保持件的部件上,该透镜保持件例如通过4条支承线来支承该第一物镜10和第二物镜11,使得它们能够在聚焦方向(フォ一カシング方向)和循迹方向(トラッキング方向)上进行移位动作,该聚焦方向是垂直于光盘的面的直角方向,该循迹方向是光盘的径向。
构成为透过上述准直透镜9的第一激光、第二激光以及第三激光通过图5所示的光学系统引导至第一物镜10和第二物镜11。在图5中,12是波长选择性元件,其构成为使第一激光透过,并且使第二激光和第三激光向第二物镜11方向反射。13是使透过上述波长选择性元件12的第一激光向第一物镜10方向反射的转折反射镜(转折反射镜用于在去路中使激光的前进方向向盘的方向转折地进行反射)。上述结构与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在上述结构中,透过了准直透镜9的第一激光透过上述波长选择性元件12,并且被转折反射镜13反射而入射到第一物镜10。像这样入射到第一物镜10的第一激光通过该第一物镜10的聚光动作被会聚到设置于第一光盘D1的信号记录层L1。
另外,透过了上述准直透镜9的第二激光被上述波长选择性元件12反射而入射到第二物镜11。像这样入射到第二物镜11的第二激光通过该第二物镜11的聚光动作被会聚到设置于第二光盘D2的信号记录层L2。而且,透过了准直透镜9的第三激光被上述波长选择性元件12反射而入射到第二物镜11。像这样入射到第二物镜11的第三激光通过该第二物镜11的聚光动作被会聚到设置于第三光盘D3的信号记录层L3。
在上述结构中,从激光二极管1放射的第一激光在经由第一衍射光栅2、半透半反镜6、偏振光分束器7、1/4波片8、准直透镜9、波长选择性元件12以及转折反射镜13入射到第一物镜10之后,通过该第一物镜10的聚光动作而作为聚光光点照射到设置于第一光盘D 1的信号记录层L1,照射到上述信号记录层L1的第一激光被该信号记录层L1反射为返回光。
另外,从双波长激光二极管3的第一激光元件放射的第二激光在经由第二衍射光栅4、发散透镜5、偏振光分束器7、1/4波片8、准直透镜9以及波长选择性元件12入射到第二物镜11之后,通过该第二物镜11的聚光动作而作为聚光光点照射到设置于第二光盘D2的信号记录层L2,照射到上述信号记录层L2的第二激光被该信号记录层L2反射为返回光。
而且,从双波长激光二极管3的第二激光元件放射的第三激光在经由第二衍射光栅4、发散透镜5、偏振光分束器7、1/4波片8、准直透镜9以及波长选择性元件12入射到第二物镜11之后,通过该第二物镜11的聚光动作而作为聚光光点照射到设置于第三光盘D3的信号记录层L3,照射到上述信号记录层L3的第三激光被该信号记录层L3反射为返回光。
从第一光盘D1的信号记录层L1反射的第一激光的返回光通过第一物镜10、转折反射镜13、波长选择性元件12、准直透镜9、1/4波片8以及偏振光分束器7入射到半透半反镜6。像这样入射到半透半反镜6的返回光通过由上述1/4波片8进行的相位变更动作而变更为P方向的直线偏振光。因而,上述第一激光的返回光不会被上述半透半反镜6反射,而是作为控制用激光透过该半透半反镜6。
另外,从第二光盘D2的信号记录层L2反射的第二激光的返回光通过第二物镜11、波长选择性元件12、准直透镜9、1/4波片8以及偏振光分束器7入射到半透半反镜6。像这样入射到半透半反镜6的返回光通过由上述1/4波片8进行的相位变更动作而变更为P方向的直线偏振光。因而,上述第二激光的返回光不会被上述半透半反镜6反射,而是作为控制用激光透过该半透半反镜6。
而且,从第三光盘D3的信号记录层L3反射的第三激光的返回光通过第二物镜11、波长选择性元件12、准直透镜9、1/4波片8以及偏振光分束器7入射到半透半反镜6。像这样入射到半透半反镜6的返回光通过由上述1/4波片8进行的相位变更动作而变更为P方向的直线偏振光。因而,上述第三激光的返回光不会被上述半透半反镜6反射,而是作为控制用激光透过该半透半反镜6。
14是透过上述半透半反镜6的控制用激光所入射的AS板,发挥以下的作用:将由该半透半反镜6生成的像散的大小扩大为适于生成聚焦误差信号的大小,并且,对由该半透半反镜6产生的慧差进行校正。上述AS板是被称为像差校正板的光学元件。
15是控制用激光通过上述AS板14所照射到的光检测器,设置有如图3所示的众所周知的4分割传感器等,其构成为通过主光束的照射动作来进行伴随读取光盘的信号记录层中所记录的信号的读取动作的信号生成动作以及用于进行基于像散法的聚焦控制动作的聚焦误差信号生成动作;并且通过两个副光束的照射动作来进行用于进行循迹控制动作的循迹误差信号生成动作。用于上述各种信号生成的控制动作是众所周知的,因此省略其说明。
如上所述,若将从激光二极管1放射的第一激光到第一光盘D1的信号记录层L1的去路、从双波长激光二极管3放射的第二激光到第二光盘D2的信号记录层L2的去路以及从双波长激光二极管3放射的第三激光到第三光盘D3的信号记录层L3的去路进行比较,则可知从偏振光分束器7到波长选择性元件12的光路是兼用的。
而且,若将从第一光盘D1的信号记录层L1反射的第一激光的返回光到光检测器15的回路、从第二光盘D2的信号记录层L2反射的第二激光的返回光到光检测器15的回路以及从第三光盘D3的信号记录层L3反射的第三激光的返回光到光检测器15的回路进行比较,则可知从波长选择性元件12到光检测器15的光路是兼用的。
图4所示的以往的光拾取装置使所有激光兼用将激光引导至光盘的信号记录层的去路以及将从光盘的信号记录层反射的返回光引导至光检测器15的回路,因此能够减少光学部件的数量,其结果是具有不仅能够降低造价而且能够使光拾取装置小型化的优点。
光检测器15中设置有如图3所示的4分割传感器,在该图中,15A是主光束的返回光所照射到的主光束用受光部,15B和15C是副光束的返回光所照射到的副光束用受光部。在上述结构的光检测器中,进行用于进行聚焦控制动作的聚焦误差信号的生成动作和用于进行循迹控制动作的循迹误差信号的生成动作,该聚焦控制动作将激光会聚到设置于光盘的信号记录层,该循迹控制动作使激光跟踪设置于信号记录层的信号轨道,上述动作是众所周知的,因此省略其说明。
通过对将构成上述主光束用受光部15A的四个传感器中配置在对角线上的传感器所获得的信号相加后得到的信号进行减法运算,来进行聚焦误差信号的生成动作,其构成为利用随着物镜向光盘的信号面方向的移位而激光光点的形状变化为椭圆状这一点。
利用了上述聚焦误差信号的聚焦控制方法被称为像散法,构成为上述像散是由图4所示的半透半反镜6和AS板14生成。另外,将激光相对于光盘的切线方向的转折角度设定为45度,以使从光盘的信号记录层反射的返回光照射到主光束用受光部15A而生成的激光光点的形状变化的方向为四个传感器的对角线方向(转折角度(立さ上げ角度)是指在去路中入射到转折反射镜的激光的前进方向相对于光盘的切线方向的角度)。
在上述结构的光拾取装置中,在使波长不同的三个激光的光学结构共用化的情况下,存在以下问题:不仅需要高精度的光学部件,对其组装作业等也要求高水平的组装技术。
本发明要提供一种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光拾取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是一种光拾取装置,组装有第一激光二极管和第二激光二极管,并且在光盘的径向上配置有第一物镜和第二物镜,其中,上述第一激光二极管放射第一波长的第一激光,该第一激光用于对从光盘表面到信号记录层的距离短的第一光盘中所记录的信号进行读取动作,上述第二激光二极管放射第二波长的第二激光,该第二激光用于对从光盘表面到信号记录层的距离比上述第一光盘长的第二光盘中所记录的信号进行读取动作,并且该第二波长比上述第一波长长,上述第一激光被第一转折反射镜反射而入射到上述第一物镜,上述第一物镜将该第一激光会聚到第一光盘的信号记录层,上述第二激光被第二转折反射镜反射而入射到上述第二物镜,上述第二物镜将该第二激光会聚到第二光盘的信号记录层,该光拾取装置的特征在于,将第一光学系统和第二光学系统相独立地设置,该第一光学系统将从第一激光二极管放射的第一激光引导至上述第一物镜,该第二光学系统将从第二激光二极管放射的第二激光引导至上述第二物镜,上述第一光学系统具备第一平行平板和第一光检测器,该第一平行平板对从上述第一光盘反射的上述第一激光的反射光赋予用于生成聚焦误差信号的像散,包含由上述第一平行平板生成的上述像散的上述反射光被照射到该第一光检测器,上述第二光学系统具备第二平行平板和第二光检测器,该第二平行平板对从上述第二光盘反射的上述第二激光的反射光赋予用于生成聚焦误差信号的像散,包含由上述第二平行平板生成的上述像散的上述反射光被照射到该第二光检测器。
另外,本发明是一种光拾取装置,组装有第一激光二极管和双波长的第二激光二极管,并且在光盘的径向上配置有第一物镜和第二物镜,其中,上述第一激光二极管放射第一波长的第一激光,该第一激光用于对从光盘表面到信号记录层的距离短的第一光盘中所记录的信号进行读取动作,上述双波长的第二激光二极管放射第二波长的第二激光和第三波长的第三激光这两个激光,该第二激光用于对从光盘表面到信号记录层的距离比上述第一光盘长的第二光盘中所记录的信号进行读取动作,并且该第二波长比上述第一波长长,该第三激光用于对从光盘表面到信号记录层的距离比上述第二光盘长的第三光盘中所记录的信号进行读取动作,并且该第三波长比上述第二波长长,上述第一激光被第一转折反射镜反射而入射到上述第一物镜,上述第一物镜将该第一激光会聚到第一光盘的信号记录层,上述第二激光和上述第三激光被第二转折反射镜反射而入射到上述第二物镜,上述第二物镜将该第二激光会聚到第二光盘的信号记录层,将第三激光会聚到第三光盘的信号记录层,该光拾取装置的特征在于,将第一光学系统和第二光学系统相独立地设置,该第一光学系统将从第一激光二极管放射的第一激光引导至上述第一物镜,该第二光学系统将从双波长的第二激光二极管放射的第二激光和第三激光引导至上述第二物镜,上述第一光学系统具备第一平行平板和第一光检测器,该第一平行平板对从上述第一光盘反射的上述第一激光的反射光赋予用于生成聚焦误差信号的像散,包含由上述第一平行平板生成的上述像散的上述反射光被照射到该第一光检测器,上述第二光学系统具备第二平行平板和第二光检测器,该第二平行平板对从上述第二光盘反射的上述第二激光的反射光和从上述第三光盘反射的上述第三激光的反射光赋予用于生成聚焦误差信号的像散,包含由上述第二平行平板生成的上述像散的上述反射光被照射到该第二光检测器。
而且,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将第一光学系统的光轴相对于光盘的切线方向的转折角度设定为55度,将第二光学系统的光轴相对于光盘的切线方向的转折角度设定为35度。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使用平行平板作为组装于第一光学系统的偏振光分束单元,将包含由该平行平板生成的像散的激光照射到光检测器,利用从该光检测器获得的信号来生成聚焦误差信号。
而且,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使组装于光检测器的受光部的分割线旋转规定角度。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将分割线的旋转角度设定为10度。
并且,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将第二物镜配置在光盘的内周侧。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光拾取装置构成为通过将波长不同的第一激光和第二激光会聚到不同标准的第一光盘和第二光盘中设置的信号记录层来对各信号记录层中记录的信号进行读取动作,在该光拾取装置中,在光盘的径向上配置有使第一激光会聚到第一光盘的信号记录层的第一物镜和使第二激光会聚到第二光盘的信号记录层的第二物镜,并且使将第一激光引导至第一物镜的第一光学系统与将第二激光引导至第二物镜的第二光学系统相独立,因此能够进行适于各光学系统的光学设计。即,本发明的光拾取装置能够进行作为专用于各光学系统的光拾取装置而动作的光学设计,因此能够采用专用的部件作为光学部件,其结果,不仅不需要使用高精度的光学部件,而且也不需要高水平的组装作业,因此能够降低光拾取装置的价格。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光拾取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概要图。
图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光拾取装置中组装的光检测器的平面图。
图3是用于说明以往的光拾取装置中组装的光检测器的平面图。
图4是表示以往的光拾取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概要图。
图5是表示以往的光拾取装置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6:第一激光二极管;18:第一平行平板;20:第一准直透镜;22:第一转折反射镜;23:第一物镜;24:第一光检测器;25:双波长激光二极管;27:第二平行平板;29:第二准直透镜;30:第二转折反射镜;31:第二物镜;32:第二光检测器。
具体实施方式
涉及一种光拾取装置,其构成为以下结构:利用第一激光二极管和第二激光二极管对设置于标准不同的光盘的信号记录层中记录的信号进行读取动作,其中,该第一激光二极管生成第一激光,该第二激光二极管生成波长比第一激光的波长长的第二激光。
[实施例1]
图1是从与光盘的面垂直的方向观察本发明的光拾取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概要图。在该图中,16是生成并放射第一激光、例如波长为405nm的青紫色光的第一激光二极管,17是从上述第一激光二极管16放射的第一激光所入射到的第一衍射光栅,其组装有衍射光栅部和半波片,该衍射光栅部将第一激光分离为作为0级光的主光束以及作为+1级光和-1级光的两个副光束,该半波片将第一激光变换为S方向的直线偏振光。
18是作为偏振光分束单元而设置的第一平行平板,其反射通过上述第一衍射光栅17入射的第一激光的S偏振光,并且使作为通过后述的光路从第一光盘的信号记录层反射来的第一激光的返回光的P偏振光透过。
19是设置于被上述第一平行平板18反射的第一激光所入射到的位置处的1/4波片,发挥将入射的激光从直线偏振光变换为圆偏振光、而且相反地从圆偏振光变换为直线偏振光的作用。20是被入射透过了上述1/4波片19的第一激光并且将入射的第一激光变换为平行光的第一准直透镜,其构成为通过像差校正用电动机21在光轴方向上、即箭头A方向和箭头B方向移位。
22是第一转折反射镜,其被入射通过上述第一准直透镜20变换为平行光的第一激光、并且使该第一激光向第一物镜23方向反射,该第一物镜23使该第一激光会聚到第一光盘的信号记录层。
在上述结构中,从第一激光二极管16生成并放射的第一激光经由第一衍射光栅17、第一平行平板18、1/4波片19、第一准直透镜20以及第一转折反射镜22入射到第一物镜23,通过该第一物镜23的聚光动作会聚到第一光盘的信号记录层。这样,从第一激光二极管16放射的第一激光通过第一物镜23的聚光动作而作为聚光光点照射到第一光盘的信号记录层,而照射到上述信号记录层的第一激光被该信号记录层反射为返回光。
从第一光盘的信号记录层反射的第一激光的返回光通过第一物镜23、第一转折反射镜22、第一准直透镜20以及1/4波片19入射到第一平行平板18。像这样入射到第一平行平板18的返回光通过由上述1/4波片19进行的相位变更动作而变更为P方向的直线偏振光。因而,上述第一激光的返回光不会被上述第一平行平板18反射,而是作为控制用激光透过该第一平行平板18。
24是设置于透过上述第一平行平板18的控制用激光所照射到的位置处的第一光检测器,其如图2所示那样配置有由4分割传感器构成的主光束用受光部24A和副光束用受光部24B、24C。
如上所述,第一光学系统构成为将从第一激光二极管16生成并放射的第一激光引导至使第一激光会聚到设置于第一光盘的信号记录层的第一物镜23,下面说明第二光学系统。
在图1中,25是将第一激光元件和第二激光元件收纳在同一壳体内的双波长激光二极管,是与组装于上述第一光学系统的第一激光二极管16对应的第二激光二极管,其中,该第一激光元件生成并放射第二激光、例如波长为655nm的红色光,该第二激光元件生成并放射第三激光、例如波长为785nm的红外光。
26是第二衍射光栅,从上述双波长激光二极管25中组装的第一激光元件放射的第二激光和从该双波长激光二极管25中组装的第二激光元件放射的第三激光入射到该第二衍射光栅26,该第二衍射光栅26由衍射光栅部和半波片构成,其中,该衍射光栅部将激光分离为作为0级光的主光束、作为+1级光和-1级光的两个副光束,该半波片将入射的激光变换为S方向的直线偏振光。
27是作为偏振光分束单元而设置的第二平行平板,其构成为反射通过上述第二衍射光栅26入射的第二激光和第三激光的S偏振光,并且使通过后述光路从第二光盘的信号记录层和第三光盘的信号记录层反射来的作为第二激光和第三激光的返回光P的偏振光透过。
28是设置于被上述第二平行平板27反射的第二激光和第三激光所入射到的位置处的1/4波片,其发挥将入射的激光从直线偏振光变换为圆偏振光、而且相反地从圆偏振光变换为直线偏振光的作用。29是第二准直透镜,其被入射透过了上述1/4波片28的第二激光和第三激光,并且将入射的第二激光和第三激光变换为平行光。
30是第二转折反射镜,其被入射通过上述第二准直透镜29变换为平行光的第二激光和第三激光,并且使该第二激光和第三激光向第二物镜31方向反射,该第二物镜31发挥使该第二激光和第三激光会聚到设置于第二光盘和第三光盘的信号记录层的作用。
在上述结构中,从双波长激光二极管25生成并放射的第二激光和第三激光经由第二衍射光栅26、第二平行平板27、1/4波片28、第二准直透镜29以及第二转折反射镜30入射到第二物镜31,通过该第二物镜31的聚光动作会聚到第二光盘和第三光盘的信号记录层。这样,从双波长激光二极管25放射的第二激光和第三激光通过第二物镜31的聚光动作而作为聚光光点照射到第二光盘和第三光盘的信号记录层,而照射到上述信号记录层的第二激光和第三激光被该信号记录层反射为返回光。
从第二光盘和第三光盘的信号记录层反射的第二激光和第三激光的返回光通过第二物镜31、第二转折反射镜30、第二准直透镜29以及1/4波片28入射到第二平行平板27。像这样入射到第二平行平板27的返回光通过由上述1/4波片28进行的相位变更动作而变更为P方向的直线偏振光。因而,上述第二激光和第三激光的返回光不会被上述第二平行平板27反射,而是作为控制用激光透过该第二平行平板27。
32是设置于透过上述第二平行平板27的控制用激光所照射到的位置处的第二光检测器,其组装有作为4分割传感器的受光部。
如上所述,第二光学系统构成为将从双波长激光二极管25生成并放射的第二激光和第三激光引导至第二物镜31,该第二物镜31使第二激光和第三激光会聚到设置于第二光盘和第三光盘的信号记录层。
以上构成了将第一激光引导至第一物镜23的第一光学系统以及将第二激光和第三激光引导至第二物镜31的第二光学系统,而上述第一光学系统和第二光学系统组装于构成光拾取装置的壳体H内。下面说明上述第一光学系统和第二光学系统在壳体H上的配置关系。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构成第一光学系统的第一物镜23和构成第二光学系统的第二物镜31如图1所示那样在光盘的径向上排列,并且第二物镜31配置于光盘的内周侧。这样配置的原因在于:由于需要组装使组装于第一光学系统的准直透镜20在光轴方向上移位的驱动机构、而且其移位长度长,第一光学系统的形态与第二光学系统相比大型化。
另外,在进行光拾取装置的小型化、薄型化的情况下,要求去除图4所示的AS板14、即生成及校正像散的像差校正板。为了使从光盘的信号记录层反射的返回光照射到主光束用受光部而生成的激光光点形状变化的方向为四个传感器的对角线方向,理想的相对于光盘的切线方向的转折角度如前所述为45度。
在将上述结构的第一光学系统和第二光学系统组装配置到壳体H上的情况下,使上述转折角度为45度是不可能的,从而无法去除AS板。
研究能够去除上述AS板的角度的结果,确认出:如果相对于光盘的切线方向的转折角度是45度±10度,则能够去除该AS板。本发明是着眼于这一点而完成的,对这一点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如图1所示,第一光学系统将相对于切线S的转折角度θ1设定为45度加10度得到的55度,第二光学系统将相对于切线S的转折角度θ2设定为45度减10度得到的35度。即,根据上述结构,第一光学系统与第二光学系统的交叉角度为90度。
在将第一光学系统的转折角度θ1设定为55度的情况下,由第一平行平板18产生的像散的产生角度的方向为相对于图3所示的中心线T按顺时针旋转45度加10度得到的55度后的方向,且为相对于与上述中心线T垂直的中心线R按逆时针旋转45度减10度得到的35度后的方向。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构成为使主光束用受光部24A、副光束用受光部24B、24C的外形的大致纵向的一边相对于中心线T倾斜θ3,并且使各受光部的外形的大致横向的一边相对于中心线R倾斜θ3。在此,上述中心线T是将第一光检测器24上的主光束用受光部24A和副光束用受光部24B、24C的各受光部的中心连接的线,即,该中心线T对应于由第一衍射光栅17分离出的3光束在第一光检测器24上的受光面上排列的方向。另外,相对于上述中心线T倾斜θ4的虚线的方向为光学上与循迹方向对应的方向。另外,在将主光束用受光部24A、副光束用受光部24B、24C分别4分割的两条分割线中,大致横向的一条分割线相对于R方向按顺时针方向倾斜角度θ4,大致纵向的另一条分割线相对于T方向按顺时针倾斜角度θ4。
在本实施例中,将上述角度θ3的大小设定为10.9度,将角度θ4的大小设定为20.9度,通过设定为上述角度来能够根据由第一平行平板18产生的像散的角度变化即10度来调整受光部上的像散的产生方向。即,在将第一光学系统的转折角度θ1设定为55度的情况下,通过将主光束用受光部24A、副光束用受光部24B、24C的各受光部的一条分割线相对于对循迹误差信号的生成动作起作用的3光束的排列方向(中心线T的方向)倾斜的角度θ4设为20.9度,能够使该分割线与循迹方向一致,由此能够无障碍地进行基于差动推挽法的循迹误差信号的生成动作。并且,通过将主光束用受光部24A、副光束用受光部24B、24C的各受光部的外形的一边相对于中心线T倾斜的角度θ3设定为10.9度,来使上述各受光部的外形的一边相对于上述各受光部的一条分割线倾斜作为像散生成方向的角度变化的10度、即20.9度(θ4)减10.9度(θ3)得到的10度。因此,通过使主光束用受光部24A、副光束用受光部24B、24C的各受光部的外形的对角方向与3光束的各光束的像散生成方向一致,能够无障碍地进行基于差动像散法的聚焦误差信号的生成动作。
而且,在将第二光学系统的转折角度θ2设定为35度的情况下,由第二平行平板27产生的像散的角度倾斜10度,而通过将组装于第二光检测器32的各受光部与第一光学系统同样地倾斜配置,能够无障碍地进行聚焦误差信号和循迹误差信号的生成动作。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一物镜23配置于相对于第二物镜31的光盘的外周侧,第一物镜23与光盘的面的间隔最短,很有可能随着其移位动作而与设置于光盘的非信号记录区域等碰撞,因此通过设置于外周侧,能够避免上述碰撞的危险。
而且,能够通过缩小第一物镜23和第二物镜31的口径来制造基于上述配置的光拾取装置。另外,虽然组装于第一光学系统的第一转折反射镜22和第二转折反射镜30接近配置,但是能够通过将转折反射镜的形状设为平行四边形等来无障碍地进行配置。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使用双波长激光二极管作为组装于第二光学系统的第二激光二极管,但是也能够使用生成并放射单一激光的激光二极管。另外,使用平行平板作为选择性地反射和透射激光的偏振光分束单元,但是也能够使用其它偏振光分束单元。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说明了实施于对CD标准、DVD标准以及Blu-ray标准的光盘中所记录的信号进行读取动作的光拾取装置的情况,但是也能够实施于能够对其它不同标准的光盘中所记录的信号进行读取动作的光拾取装置。

Claims (7)

1.一种光拾取装置,组装有第一激光二极管和第二激光二极管,并且在光盘的径向上配置有第一物镜和第二物镜,其中,上述第一激光二极管放射第一波长的第一激光,该第一激光用于对从光盘表面到信号记录层的距离短的第一光盘中所记录的信号进行读取动作,上述第二激光二极管放射第二波长的第二激光,该第二激光用于对从光盘表面到信号记录层的距离比上述第一光盘长的第二光盘中所记录的信号进行读取动作,并且该第二波长比上述第一波长长,上述第一激光被第一转折反射镜反射而入射到上述第一物镜,上述第一物镜将该第一激光会聚到第一光盘的信号记录层,上述第二激光被第二转折反射镜反射而入射到上述第二物镜,上述第二物镜将该第二激光会聚到第二光盘的信号记录层,该光拾取装置的特征在于,
将第一光学系统和第二光学系统相独立地设置,该第一光学系统将从第一激光二极管放射的第一激光引导至上述第一物镜,该第二光学系统将从第二激光二极管放射的第二激光引导至上述第二物镜,
上述第一光学系统具备第一平行平板和第一光检测器,该第一平行平板对从上述第一光盘反射的上述第一激光的反射光赋予用于生成聚焦误差信号的像散,包含由上述第一平行平板生成的上述像散的上述反射光被照射到该第一光检测器,
上述第二光学系统具备第二平行平板和第二光检测器,该第二平行平板对从上述第二光盘反射的上述第二激光的反射光赋予用于生成聚焦误差信号的像散,包含由上述第二平行平板生成的上述像散的上述反射光被照射到该第二光检测器。
2.一种光拾取装置,组装有第一激光二极管和双波长的第二激光二极管,并且在光盘的径向上配置有第一物镜和第二物镜,其中,上述第一激光二极管放射第一波长的第一激光,该第一激光用于对从光盘表面到信号记录层的距离短的第一光盘中所记录的信号进行读取动作,上述双波长的第二激光二极管放射第二波长的第二激光和第三波长的第三激光这两个激光,该第二激光用于对从光盘表面到信号记录层的距离比上述第一光盘长的第二光盘中所记录的信号进行读取动作,并且该第二波长比上述第一波长长,该第三激光用于对从光盘表面到信号记录层的距离比上述第二光盘长的第三光盘中所记录的信号进行读取动作,并且该第三波长比上述第二波长长,上述第一激光被第一转折反射镜反射而入射到上述第一物镜,上述第一物镜将该第一激光会聚到第一光盘的信号记录层,上述第二激光和上述第三激光被第二转折反射镜反射而入射到上述第二物镜,上述第二物镜将该第二激光会聚到第二光盘的信号记录层,将第三激光会聚到第三光盘的信号记录层,该光拾取装置的特征在于,
将第一光学系统和第二光学系统相独立地设置,该第一光学系统将从第一激光二极管放射的第一激光引导至上述第一物镜,该第二光学系统将从双波长的第二激光二极管放射的第二激光和第三激光引导至上述第二物镜,
上述第一光学系统具备第一平行平板和第一光检测器,该第一平行平板对从上述第一光盘反射的上述第一激光的反射光赋予用于生成聚焦误差信号的像散,包含由上述第一平行平板生成的上述像散的上述反射光被照射到该第一光检测器,
上述第二光学系统具备第二平行平板和第二光检测器,该第二平行平板对从上述第二光盘反射的上述第二激光的反射光和从上述第三光盘反射的上述第三激光的反射光赋予用于生成聚焦误差信号的像散,包含由上述第二平行平板生成的上述像散的上述反射光被照射到该第二光检测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将第一光学系统的光轴相对于光盘的切线方向的转折角度设定为θ1、将第二光学系统的光轴相对于光盘的切线方向的转折角度设定为θ2时,设定为45度<θ1≤55度、35度≤θ2<45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第一光学系统的转折角度θ1设定为55度,将第二光学系统的转折角度θ2设定为35度。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与上述角度θ1、θ2相应地使组装于第一光检测器和第二光检测器的受光部的分割线分别相对于上述受光部的外形的边旋转规定角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分割线的旋转角度设定为10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第二物镜配置于比第一物镜靠近光盘的内周侧的位置。
CN2012104224591A 2011-10-27 2012-10-29 光拾取装置 Pending CN10309376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35642A JP2013093083A (ja) 2011-10-27 2011-10-27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2011-235642 2011-10-2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93768A true CN103093768A (zh) 2013-05-08

Family

ID=481723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4224591A Pending CN103093768A (zh) 2011-10-27 2012-10-29 光拾取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559289B2 (zh)
JP (1) JP2013093083A (zh)
CN (1) CN103093768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533373B1 (ko) * 2014-07-16 2015-07-02 (주)아이엠 광- 픽업 장치
CN117437941B (zh) * 2023-12-18 2024-03-15 中国华录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在新型介质中读写数据的光盘结构及引导层预制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69893B2 (ja) * 2006-10-18 2012-11-07 株式会社日立メディア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光ピックアップ及び光ディスクドライブ
JP4905278B2 (ja) * 2007-07-19 2012-03-28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光ディスク装置
JP5214556B2 (ja) 2008-08-06 2013-06-1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光学ヘッド装置及び記録/再生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093083A (ja) 2013-05-16
US8559289B2 (en) 2013-10-15
US20130107693A1 (en) 2013-05-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13582B (zh) 光学拾取装置
CN100447874C (zh) 光学拾取器以及记录和/或再现光学记录介质的设备
CN102831905B (zh) 光拾取器装置及光盘装置
CN101075449B (zh) 光盘驱动装置
WO2009123360A1 (ja) 体積型情報記録媒体、情報記録装置、情報再生装置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
KR100438701B1 (ko) 호환형 광픽업 및 그 광축을 맞추기 위한 조정방법
US8289831B2 (en) Optical head, optical element with diffraction grating, optical disc device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JP2005203087A (ja) ビーム整形プリズム及びそれを採用した光ピックアップ
CN101793984A (zh) 非球面透镜及包括非球面透镜的光拾取装置
CN101828226A (zh) 提取光学系统以及具有该提取光学系统的光学头装置
US7800988B2 (en) Optical recording using secondary tracking method
CN103093768A (zh) 光拾取装置
JP2008532081A (ja) 光走査装置
CN102479519B (zh) 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再生方法以及光盘装置
US6064637A (en) Focusing and tracking method and system for the read/write head of an optical drive
CN101350204A (zh) 光学拾取装置及使用其的光盘装置
CN100511436C (zh) 衍射部件
CN102034504A (zh) 物镜和光拾取装置
CN101064134B (zh) 物镜夹持设备和光学拾取装置
CN1329903C (zh) 像差修正装置和光学头装置
JP3454017B2 (ja) 光学ピックアップ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JP2009009617A (ja) 光ヘッドと光情報装置とコンピュータと映像記録再生装置と映像再生装置とサーバーとカーナビゲーションシステム
CN100481223C (zh) 光拾取器和使用其的光学信息再现装置
CN102623025A (zh) 光拾取装置
JP2011150767A (ja) 光学ヘッ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