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76669A - 便携式电子装置及其光学成像镜头 - Google Patents

便携式电子装置及其光学成像镜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76669A
CN103076669A CN2012102525310A CN201210252531A CN103076669A CN 103076669 A CN103076669 A CN 103076669A CN 2012102525310 A CN2012102525310 A CN 2012102525310A CN 201210252531 A CN201210252531 A CN 201210252531A CN 103076669 A CN103076669 A CN 1030766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optical imaging
imaging lens
towards
optic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5253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76669B (zh
Inventor
陈思翰
陈雁斌
叶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enius Electronic Optical Xiam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enius Electronic Optical Xiam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enius Electronic Optical Xiam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Genius Electronic Optical Xiam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210252531.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076669B/zh
Priority to TW101138125A priority patent/TWI471632B/zh
Priority to US13/770,838 priority patent/US8929000B2/en
Publication of CN1030766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76669A/zh
Priority to US14/549,477 priority patent/US9341816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766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76669B/zh
Priority to US15/097,984 priority patent/US9772471B2/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our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025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for optical correction, e.g. distorsion, aberr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05Diaphragm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02B5/208Filters for use with infrared 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e.g. for separating visible light from infrared and/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1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for more than one le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lens and mount having complementary engagement means, e.g. screw/thread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08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adapted to co-operate with a remote control mechanism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34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four components on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4Mounting of pick-up tubes,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deviation or focusing co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7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便携式电子装置及其光学成像镜头。该光学成像镜头从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四透镜,通过控制各透镜的凹凸曲面排列、沿光轴上的镜片中心厚度以及两镜片间空气间隔等特性,使第三透镜的沿光轴上的镜片中心厚度T3、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间沿光轴上的空气间隔G34、与第一透镜至第四透镜间的所有沿光轴上的空气间隔的总和Gaa满足(T3/G34)>4、及(Gaa/T3)>1的关系式。该便携式电子装置包括一机壳和一光学成像镜头组,且该光学成像镜头组至少包括一镜筒、一上述的光学成像镜头、一模块基座单元和一影像传感器。本发明可以在维持良好光学性能之条件下,缩短镜头长度。

Description

便携式电子装置及其光学成像镜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便携式电子装置及其光学成像镜头,尤其涉及应用四片式透镜的便携式电子装置及其光学成像镜头。
背景技术
近年来,手机和数字相机等便携式电子装置的普及使得摄影模块蓬勃发展,手机和数字相机的薄型轻巧化也让摄影模块的小型化需求愈来愈高,随着感光耦合组件(Charge Coupled Device, CCD)或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组件(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CMOS)的技术进步和尺寸缩小,装载在摄影模块中的光学成像镜头也需要缩小体积,但光学成像镜头之良好光学性能也是必要顾及之处。
美国专利公告号US7715119、美国专利公告号US7848032、美国专利公告号US8089704、美国专利公告号US7920340、美国专利公开号US2011009572、美国专利公告号US7777972、美国专利公告号US7969664及美国专利公告号US7274518均为4片式镜头,且美国专利公告号US7920340的第1实施例的镜头长度为7mm以上,无法满足尺寸缩小的需求。
便携式电子装置的趋势是愈趋轻薄短小,因此如何有效缩短镜头长度成为目前产业界致力研发的课题之一,因此目前亟需研发镜头长度更短且同时维持良好光学性能的光学成像镜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携式电子装置及其光学成像镜头,通过控制各透镜的凹凸曲面排列、沿光轴上的镜片中心厚度以及空气间隔等特性,而维持良好光学性能,如:提高分辨率之条件下,缩短镜头长度。
依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成像镜头,从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和一第四透镜。第一透镜具有正屈光率,并包括一朝向物侧的凸面。第二透镜具有一负屈光率,并包括一朝向物侧的凹面及一朝向像侧的凹面。第三透镜具有正屈光率,并包括一朝向物侧的凹面和一朝向像侧的凸面。第四透镜包括一朝向物侧的凸面及一朝向像侧的曲面,朝向像侧的曲面包括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凹面部和一位于透镜边缘附近区域的凸面部。整体具有屈光率的镜片仅只有四片透镜,其中,第三透镜的一沿光轴上的镜片中心厚度为T3,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间沿光轴上的空气间隔为G34,而第一透镜至第四透镜间的所有沿光轴上的空气间隔的总和为Gaa,T3、G34与Gaa满足以下关系式:
(T3/G34)>4;及
(Gaa/T3)>1。
在不改变第三透镜厚度的假设之下,当缩短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间沿光轴上的空气间隔G34,以满足T3与G34满足(T3/G34)>4的关系式时,可有效减少光学成像镜头的长度。相对地,在不改变第一透镜至第四透镜间的所有沿光轴上的空气间隔总和的假设之下,减少第三透镜的厚度T3使得Gaa与T3满足(Gaa/T3)>1的关系式时,亦可有效减少光学成像镜头的长度。
依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可额外控制其他相关参数,如:沿光轴上的镜片中心厚度、沿光轴上的镜片中心厚度与空气间隔总和、透镜焦距和/或其他相关参数之比值的关联性,举例来说,这些参数可为第二透镜的一沿光轴上的镜片中心厚度T2、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间沿光轴上的空气间隔G12、光学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Effective focal length)EFL、光学成像镜头的后焦距(Back focal length)BFL、第一透镜的焦距f1、第三透镜的焦距f3,使这些参数之间的关联性更满足以下至少一关系式:
(EFL/G12)<24;
(T3/G12)<5;
0.5 mm≦(T2+T3)≦0.83mm;
1.5<〔(T2+T3)/T3〕<2.5; 
0.07 mm<(G12+G34)<0.25mm;
2 mm<(f1+f3)<4 mm;和/或
(BFL/EFL)>0.5;
其中,BFL定义为第四透镜朝向像侧的曲面到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
前述所列的示例性限定关系亦可选择性地合并施用于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并不限于此。
依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本发明还包括一光圈(Aperture Stop),以调整进入系统的进光量大小,举例来说,光圈较佳是设置于第一透镜之前,或介于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
依据本发明之一实施例,可针对单一透镜或广泛性地针对多个透镜额外设计出其他更多的透镜的凹凸曲面排列等细部结构和/或屈旋光性,以加强对系统性能和/或分辨率的控制,如:针对第一透镜,设计出一朝向像侧且位于透镜边缘附近区域的凸面部,然并不限于此。
本发明可依据前述的各种光学成像镜头,提供一种便携式电子装置,包括:一机壳和一光学成像镜头组设置于机壳内。光学成像镜头组包括一镜筒、如前所述的任一光学成像镜头、一模块基座单元(module housing unit)和一影像传感器。整体具有屈光率的四片式透镜是设置于镜筒内,模块基座单元用于供镜筒设置,影像传感器是设置于光学成像镜头的像侧。
依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前述模块基座单元可额外包括一自动对焦模块和/或一影像传感器基座。自动对焦模块可包括一镜座和一镜头后座,镜座与镜筒外侧相贴合且沿一轴线设置,镜头后座是沿轴线并环绕着镜座外侧设置,镜座带着镜筒及设置于该镜筒内的光学成像镜头沿轴线前后移动,以控制光学成像镜头的移动对焦。影像传感器基座可位于镜头后座和影像传感器之间,且与镜头后座相贴合。
由上述中可以得知,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装置及其光学成像镜头,通过控制至少一沿光轴上的镜片中心厚度、两镜片间沿光轴上的空气间隔、及四片透镜之间的所有沿光轴上的空气间隔总和的比值在一预定范围中,且合并各透镜的凹凸曲面排列和/或屈旋光性的设计,可以维持良好光学性能,并有效缩短镜头长度。
附图说明
图1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四片式透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各镜片的详细光学数据表。
图3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一透镜的另一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非球面系数数据表。
图5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
图6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四片式透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各镜片的详细光学数据表。
图8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非球面系数数据表。
图9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
图10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四片式透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1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各镜片的详细光学数据表。
图12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非球面系数数据表。
图13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
图14是依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四片式透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5是依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各镜片的详细光学数据表。
图16是依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非球面系数数据表。
图17是依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
图18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四片式透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9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各镜片的详细光学数据表。
图20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非球面系数数据表。
图21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
图22是依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四片式透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3是依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各镜片的详细光学数据表。
图24是依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非球面系数数据表。
图25是依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
图26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四片式透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7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各镜片的详细光学数据表。图28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非球面系数数据表。
图29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
图30是依据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四片式透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1是依据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各镜片的详细光学数据表。
图32是依据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非球面系数数据表。
图33是依据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
图34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九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四片式透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5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九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各镜片的详细光学数据表。
图36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九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非球面系数数据表。
图37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九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
图38是依据本发明的第十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四片式透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9是依据本发明的第十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各镜片的详细光学数据表。
图40是依据本发明的第十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非球面系数数据表。
图41是依据本发明的第十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
图42是依据本发明的第十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四片式透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3是依据本发明的第十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各镜片的详细光学数据表。
图44是依据本发明的第十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非球面系数数据表。
图45是依据本发明的第十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
图46是依据本发明的以上十一个实施例的T3/G34、Gaa/T3、EFL/G12、T3/G12、T2+T3、(T2+T3)/T3、G12+G34、f1+f3、及BFL/EFL值的比较数据表。
图47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便携式电子装置的一结构示意图。
图48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便携式电子装置的一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光学成像镜头
20, 22 便携式电子装置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1100 光圈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1110 第一透镜
111 朝向物侧的凸面 112 朝向像侧的凸面
113 延伸部 
120, 220, 320, 420, 520, 620, 720, 820, 920, 1020, 1120 第二透镜
121 朝向物侧的凹面 122 朝向像侧的凹面
130, 230, 330, 430, 530, 630, 730, 830, 930, 1030, 1130 第三透镜
131 朝向物侧的凹面 132 朝向像侧的凸面
140, 240, 340, 440, 540, 640, 740, 840, 940, 1040, 1140 第四透镜
141 朝向物侧的凸面 142 朝向像侧的曲面
150, 250, 350, 450, 650, 750, 850, 950, 1050, 1150 滤光件
151, 251, 351, 451, 551, 651, 751, 851, 951, 1051, 1151 朝向物侧的表面
152, 252, 352, 452, 552, 652, 752, 852, 952, 1052, 1152 朝向像侧的表面
160, 260, 360, 460, 560, 660, 760, 860, 960, 1060, 1160 成像面
161 影像传感器  162 基板
210 机壳  
211 朝向物侧的凸面 212 朝向像侧的凸面
220 光学成像镜头组 
221 朝向物侧的凹面 222 朝向像侧的凹面
230 镜筒  
231 朝向物侧的凹面 232 朝向像侧的凸面
240 模块基座单元   
241 朝向物侧的凸面 242 朝向像侧的曲面
311 朝向物侧的凸面 312 朝向像侧的凸面
321 朝向物侧的凹面 322 朝向像侧的凹面
331 朝向物侧的凹面 332 朝向像侧的凸面
341 朝向物侧的凸面 342 朝向像侧的曲面
411 朝向物侧的凸面 412 朝向像侧的凸面
421 朝向物侧的凹面 422 朝向像侧的凹面
431 朝向物侧的凹面 432 朝向像侧的凸面
441 朝向物侧的凸面 442 朝向像侧的曲面
511 朝向物侧的凸面 512 朝向像侧的凸面
521 朝向物侧的凹面 522 朝向像侧的凹面
531 朝向物侧的凹面 532 朝向像侧的凸面
541 朝向物侧的凸面 542 朝向像侧的曲面
611 朝向物侧的凸面 612 朝向像侧的凸面
621 朝向物侧的凹面 622 朝向像侧的凹面
631 朝向物侧的凹面 632 朝向像侧的凸面
641 朝向物侧的凸面 642 朝向像侧的曲面
711 朝向物侧的凸面 712 朝向像侧的凸面
721 朝向物侧的凹面 722 朝向像侧的曲面
731 朝向物侧的凹面 732 朝向像侧的凸面
741 朝向物侧的凸面 742 朝向像侧的曲面
811 朝向物侧的凸面 812 朝向像侧的凸面
821 朝向物侧的凹面 822 朝向像侧的凹面
831 朝向物侧的凹面 832 朝向像侧的凸面
841 朝向物侧的曲面 842 朝向像侧的曲面
911 朝向物侧的凸面 912 朝向像侧的凸面
921 朝向物侧的曲面 922 朝向像侧的凹面
931 朝向物侧的凹面 932 朝向像侧的凸面
941 朝向物侧的凸面 942 朝向像侧的曲面
1011 朝向物侧的凸面  1012 朝向像侧的凸面
1021 朝向物侧的凹面  1022 朝向像侧的凹面
1031 朝向物侧的凹面  1032 朝向像侧的凸面
1041 朝向物侧的凹面  1042 朝向像侧的曲面
1111 朝向物侧的凸面  1112 朝向像侧的凸面
1121 朝向物侧的凹面  1122 朝向像侧的凹面
1131 朝向物侧的凹面  1132 朝向像侧的凸面
1141 朝向物侧的凸面  1142 朝向像侧的曲面
1421 光轴附近区域凹面部 1422 透镜边缘附近区域凸面部
2401 镜头后座   2402 影像传感器后座
2403 自动对焦模块  2404 镜座
2405 线圈 2406 磁性组件
2421 光轴附近区域凹面部 2422 透镜边缘附近区域凸面部
3421 光轴附近区域凹面部 3422 透镜边缘附近区域凸面部
4421 光轴附近区域凹面部 4422 透镜边缘附近区域凸面部
5421 光轴附近区域凹面部 5422 透镜边缘附近区域凸面部
6421 光轴附近区域凹面部 6422 透镜边缘附近区域凸面部
7221 光轴附近区域凹面部 7222 透镜边缘附近区域凸面部
7421 光轴附近区域凹面部 7422 透镜边缘附近区域凸面部
8411 光轴附近区域凸面部 8412 透镜边缘附近区域凸面部
8421 光轴附近区域凹面部 8422 透镜边缘附近区域凸面部
9211 光轴附近区域凹面部 9212 透镜边缘附近区域凸面部
9421 光轴附近区域凹面部 9422 透镜边缘附近区域凸面部
10421 光轴附近区域凹面部 10422 透镜边缘附近区域凸面部
11421 光轴附近区域的凹面部 11422 透镜边缘附近区域的凸面部
d1, d2, d3, d4, d5 空气间隔
A1 物侧 A2 像侧
II' 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发明提供有说明书附图。说明书附图是本发明揭露内容之一部分,其主要是用以说明各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发明的优点。说明书附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
本发明的光学成像镜头,是由从物侧至像侧依序设置的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和一第四透镜所构成,整体具有屈光率的镜片仅只有四片透镜。各透镜的细部特征如下:第一透镜具有正屈光率,并包括一朝向物侧的凸面。第二透镜具有一负屈光率,并包括一朝向物侧的凹面及一朝向像侧的凹面。第三透镜具有正屈光率,并包括一朝向物侧的凹面和一朝向像侧的凸面。第四透镜包括一朝向物侧的凸面及一朝向像侧的曲面,朝向像侧的曲面包括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凹面部和一位于透镜边缘附近区域的凸面部,并且控制第三透镜的一沿光轴上的镜片中心厚度为T3、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间沿光轴上的空气间隔为G34、及第一透镜至第四透镜间的所有沿光轴上的空气间隔的总和为Gaa满足以下关系式:
(T3/G34)>4  -----关系式(1);及
(Gaa/T3)>1      -----关系式(2)。
前述具有正屈光率的第一透镜较佳具有良好收光能力,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较佳可消除像散像差(astigmatism aberration)和畸变像差(distortion aberration),减少系统像差,因此可提供良好的光学性能。
其次,由前述关系式(1)可知,在不改变第三透镜厚度的假设之下,当缩短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间沿光轴上的空气间隔G34,以使T3与G34满足关系式(1)时,可有效减少光学成像镜头的长度。相对地,若不满足关系式(1),即(T3/G34)<4,代表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之间的空气间隔较大,导致镜头的整体长度变大。考虑到合理的空气间隔距离,较佳的,关系式(1)可受一上限限制,如:15>(T3/G34)>4,然本发明并不限于此。
另一方面,由前述关系式(2)可知,在不改变第一透镜至第四透镜间的所有沿光轴上的空气间隔总和的假设之下,当减少第三透镜的厚度T3以使Gaa与T3满足关系式(2)时,亦可有效减少光学成像镜头的长度。相对地,若不满足关系式(2),即(Gaa/T3)<1,代表第三透镜在光轴的厚度较大,导致镜头的整体长度变大。考虑到现今工艺技术制作的合理镜片厚度,较佳的,关系式(2)可受一上限限制,如:2>(Gaa/T3)>1,然本发明并不限于此。由此可知,本发明确实可缩短镜头长度。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亦可额外控制其他沿光轴上的镜片厚度、透镜焦距和/或其他相关参数,如:第二透镜的一沿光轴上的镜片中心厚度T2、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间沿光轴上的空气间隔G12、光学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Effective focal length)EFL、光学成像镜头的后焦距(Back focal length)BFL、第一透镜的焦距f1、第三透镜的焦距f3,使这些参数的比值的关联性更满足以下至少一关系式:
(EFL/G12)<24    -----关系式(3);
(T3/G12)<5      -----关系式(4);
0.5≦(T2+T3)≦0.83(长度单位:mm)    -----关系式(5); 
1.5<〔(T2+T3)/T3〕<2.5(长度单位:mm)      -----关系式(6); 
0.07<(G12+G34)<0.25(长度单位:mm)    -----关系式(7);
2<(f1+f3)<4(长度单位:mm)      -----关系式(8);
和/或
(BFL/EFL)>0.5     -----关系式(9);
其中,BFL定义为第四透镜朝向像侧的曲面到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
由前述关系式(3)可知,在不缩短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的空气间隔距离的假设之下,满足关系式(3)时,代表镜头的有效焦距较短,能有效减少镜头长度。相对地,若不满足关系式(3),即(EFL/G12)>24,代表镜头的有效焦距较长,导致镜头的整体长度变长。较佳的,关系式(3)可进一步受一下限限制,如:17<(EFL/G12)<24,然本发明并不限于此。
由前述关系式(4)可知,若不满足关系式(4),即(T3/G12)>5,代表第三透镜在光轴的厚度较厚,导致镜头的整体长度变长。较佳的,关系式(4)可进一步受一下限限制,如:2<(T3/G12)<5,然本发明并不限于此。
由前述关系式(5)可知,若不满足关系式(5),如超过下限,即(T2+T3)≦0.5 (mm)时,第二透镜或第三透镜在光轴的厚度太小,容易造成制作上困难,另一方面,若是超过上限,即(T2+T3)≧0.83 (mm)时,代表第二透镜或第三透镜在光轴的厚度较厚,导致镜头的整体长度变长。
由前述关系式(6)可知,若不满足关系式(6),如超过下限,即〔(T2+T3)/T3〕<1.5时,代表第三透镜的厚度较大,导致镜头的长度变长,另一方面,若是超过上限,即〔(T2+T3)/T3〕>2.5时,在第三透镜厚度不变的假设之下,代表第二透镜的厚度较厚,导致镜头的长度变长。
由前述关系式(7)可知,若不满足关系式(7),如超过下限,即(G12+G34)<0.07 (mm)时,代表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或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之间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过窄,造成镜头制作的困难,另一方面,若是超过上限,即(G12+G34)>0.25 (mm)时,代表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及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之和较大,会有镜头的长度变长的缺点。
由前述关系式(8)可知,若不满足关系式(8),如超过下限,即(f1+f3)<2 (mm)时,代表第一透镜或第三透镜的焦距过短、屈光率过大,由于光学成像镜头的像差和其内各镜片的屈光率与阿贝数的值有关,因此少数透镜的屈光率过大会影响整体系统屈光率的分配,另一方面,若是超过上限,即(f1+f3)>4 (mm)时,代表第一透镜或第三透镜之焦距过长,导致镜头的长度变长。
由前述关系式(9)可知,满足关系式(9)时,代表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较短。相对地,若不满足关系式(3),即(BFL/EFL)<0.5,代表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较长,导致镜头的长度变长。
在实施本发明时,除了上述关联性之外,亦可针对单一透镜或广泛性地针对多个透镜额外设计出其他更多的透镜的凹凸曲面排列等细部结构和/或屈旋光性,以加强对系统性能和/或分辨率的控制,如以下多个实施例。须注意的是,在此所列之示例性细部结构和/或屈旋光性等特性亦可在无冲突的情况之下,选择性地合并施用于本发明之其他实施例当中,并不限于此。
为了说明本发明确实可在提供良好的光学性能的同时,缩短镜头长度,以下提供多个实施例以及其详细的光学数据。
第一实施例:
首先请一并参考图1至图5,其中图1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四片式透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详细光学数据表,图3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一透镜的另一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各镜片的非球面系数数据表,图5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如图1中所示,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括一光圈100、一第一透镜110、一第二透镜120、一第三透镜130、和一第四透镜140。一滤光件150和一影像传感器的成像面160皆设置于光学成像镜头的像侧A2。光圈100置于第一透镜110之前,搭配第一透镜110具有一朝向物侧的凸面111、一朝向像侧的凸面112,且为正屈光率时可有效缩短光学成像镜头1的系统长度。滤光件150在此示例性地为一红外线滤光片(IR Cut Filter),设于第四透镜140的朝向像侧的曲面142与一成像面160之间,滤光件150具有一朝向物侧的表面151,和一朝向像侧的表面152,可将经过光学成像镜头的光过滤掉特定波段的波长,如:过滤掉红外线波段,可使人眼看不到的红外线波段的波长不会成像于成像面160上。
光学成像镜头1的各透镜的细部结构如下:
第一透镜110具有正屈光率,其为塑料材质所构成,并具有一朝向物侧的凸面111,和一朝向像侧的凸面112,凸面111及凸面112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120具有负屈光率,其为塑料材质所构成,并具有一朝向物侧的凹面121,及一朝向像侧的凹面122,凹面121及凹面122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130具有正屈光率,其为塑料材质所构成,并具有一朝向物侧的凹面131,和一朝向像侧的凸面132,凹面131及凸面132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140具有负屈光率,其为塑料材质所构成,并具有一朝向物侧的凸面141,和具有一朝向像侧的曲面142,曲面142包括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凹面部1421和一位于透镜边缘附近区域的凸面部1422,凸面141及曲面142皆为非球面。
在本实施例中,设计透镜、滤光件150、及影像传感器的成像面160之间沿光轴皆存在空气间隔,如: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之间存在空气间隔d1、第二透镜120与第三透镜130之间存在空气间隔d2、第三透镜130与第四透镜140之间存在空气间隔d3、第四透镜140与滤光件150之间存在空气间隔d4、及滤光件150与影像传感器的成像面160之间存在空气间隔d5,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亦可不具有前述其中任一空气间隔,如:将两相对透镜的表面轮廓设计为彼此相应,而可彼此贴合,以消除其间之空气间隔。由此可知,空气间隔d1即为G12,空气间隔d3即为G34,空气间隔d1、d2、d3之总和即为Gaa(all air gap)。
关于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中的各透镜的各光学特性及各空气间隔的厚度,请参考图2,以此基于前述关系式(1)-关系式(9),算出实际数值分别为:
(T3/G34)=11.45;
(Gaa/T3)=1.21;
(EFL/G12)=23.87;
(T3/G12)=4.06;
(T2+T3)=0.69 (mm);
〔(T2+T3)/T3〕=1.73;
(G12+G34)=0.13 (mm);
(f1+f3)=3.21 (mm);
(BFL/EFL)=0.5;
从第一透镜110物侧凸面111至成像面160的厚度为3.063(mm),确实缩短光学成像镜头的镜头长度。
在此须注意的是,在本发明中,为了简明显示各透镜的结构,仅显示成像光线通过的部分,举例来说,以第一透镜110为例,如图1所示,包括朝向物侧的凸面111,及朝向像侧的凸面112。然而,在实施本实施例的各透镜时,可选择性地额外包括一固定部,以供这些透镜设置于该光学成像镜头内。同样以第一透镜110为例,请参考图3,其显示第一透镜110还包括一固定部,在此示例为由物侧凸面及像侧凸面往外延伸之一延伸部113,以供第一透镜110组装于光学成像镜头内,理想的光线不会通过延伸部113,该固定部的结构与外形无须限制于此。
第一透镜110的凸面111及凸面112、第二透镜120的凹面121及凹面122、第三透镜130的凹面131及凸面132、和第四透镜140的凸面141及曲面142,共计八个非球面皆是依下列非球面曲线公式定义: 
其中:
R表示透镜表面之曲率半径;
Z表示非球面之深度(非球面上距离光轴为Y的点,其与相切于非球面光轴上顶点之切面,两者间的垂直距离);
Y表示非球面曲面上的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
K为锥面系数(Conic Constant);
a2i为第2i阶非球面系数。
各个非球面的参数详细数据请一并参考4图。
另一方面,从图5当中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在纵向球差(longitudinal spherical aberration) (a)、弧矢(sagittal)方向的像散像差(b)、子午(tangential)方向的像散像差 (c)、或畸变像差(d)的表现都十分良好。因此,由上述中可以得知,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确实可维持良好光学性能,并有效缩短镜头长度。
第二实施例:
另请一并参考图6至图9,其中图6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四片式透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7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各镜片的详细光学数据表,图8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非球面系数数据表,图9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如图6中所示,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2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括置于一第一透镜210之前的一光圈200、一第一透镜210、一第二透镜220、一第三透镜230、和一第四透镜240。光圈200置于第一透镜210之前,搭配第一透镜210的正屈光率可有效缩短光学成像镜头2的系统长度。一滤光件250和一影像传感器的成像面260皆设置于光学成像镜头2的像侧A2。滤光件250在此示例性地为一红外线滤光片,设于第四透镜240的像侧与一成像面260之间,滤光件250具有一朝向物侧的表面251,和一朝向像侧的表面252,可将经过光学成像镜头2的光过滤掉特定波段的波长,如:过滤掉红外线波段,可使人眼看不到的红外线波段的波长不会成像于成像面260上。
在本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地,设计透镜210、220、230、240、滤光件250、及影像传感器的成像面260之间皆存在空气间隔,其对应的位置可参考第一实施例所标示的空气间隔d1、d2、d3、d4、d5,空气间隔d1即为G12,空气间隔d3即为G34,而空气间隔d1、d2、d3之总和即为Gaa。
然而,第二实施例和第一实施例的主要差别为各参数的不同,如:第三透镜230的镜片中心厚度T3不同,且第三透镜230至第四透镜240间的空气间隔G34与第一透镜210至第四透镜240间的空气间隔总和Gaa也不同。关于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2中的各透镜的各光学特性及各空气间隔的厚度,请参考图7,以此基于前述关系式(1)-关系式(9),算出实际数值分别为:
(T3/G34)=7.01;
(Gaa/T3)=1.26;
(EFL/G12)=23.80;
(T3/G12)=3.84;
(T2+T3)=0.73 (mm);
〔(T2+T3)/T3〕=1.77;
(G12+G34)=0.17 (mm);
(f1+f3)=3.23 (mm);
(BFL/EFL)=0.51;
从第一透镜210物侧至成像面260的厚度为3.266(mm),确实缩短光学成像镜头2的镜头长度。
光学成像镜头2的各透镜之细部结构如下:
第一透镜210具有正屈光率,其为塑料材质所构成,并具有一朝向物侧的凸面211,和一朝向像侧的凸面212,凸面211及凸面212皆为以非球面曲线公式定义的非球面,非球面系数的详细数据请一并参考图8。
第二透镜220具有负屈光率,其为塑料材质所构成,并具有一朝向物侧的凹面221,及一朝向像侧的凹面222,凹面221、222皆为以非球面曲线公式定义的非球面,非球面系数的详细数据请一并参考图8。
第三透镜230具有正屈光率,其为塑料材质所构成,并具有一朝向物侧的凹面231,和一朝向像侧的凸面232,凹面231及凸面232皆为以非球面曲线公式定义的非球面,非球面系数的详细数据请一并参考图8。
第四透镜240具有负屈光率,其为塑料材质所构成,并具有一朝向物侧的凸面241,和具有一朝向像侧的曲面242,曲面242包括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凹面部2421、和一位于透镜边缘附近区域的凸面部2422,凸面241及曲面242皆为以非球面曲线公式定义的非球面,非球面系数的详细数据请一并参考图8。
另一方面,从图9当中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2在纵向球差(a)、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b)、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c)、或畸变像差(d)的表现都十分良好。因此,由上述中可以得知,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确实可维持良好光学性能,并有效缩短镜头长度。
第三实施例:
另请一并参考图10至图13,其中图10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四片式透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1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各镜片的详细光学数据表,图12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非球面系数数据表,图13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如图10中所示,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3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括一光圈300、一第一透镜310、一第二透镜320、一第三透镜330、和一第四透镜340。一滤光件350和一影像传感器的成像面360皆设置于光学成像镜头3的像侧A2。光圈300置于第一透镜310之前,搭配第一透镜310的正屈光率可有效缩短光学成像镜头3的系统长度。滤光件350在此示例性地为一红外线滤光片,设于第四透镜340的像侧与一成像面360之间,滤光件350具有一朝向物侧的表面351,和一朝向像侧的表面352,可将经过光学成像镜头3的光过滤掉特定波段的波长,如:过滤掉红外线波段,可使人眼看不到的红外线波段的波长不会成像于成像面360上。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作对照之用,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地,设计透镜310、320、330、340、滤光件350、及影像传感器的成像面360之间皆存在空气间隔,其对应的位置可参考第一实施例所标示的空气间隔d1、d2、d3、d4、d5,而空气间隔d1、d2、d3之总和即为Gaa。
然而,第三实施例和第一实施例的主要差别为各参数的不同,如:第三透镜330的镜片中心厚度T3不同,且第三透镜330至第四透镜340间的空气间隔G34与第一透镜310至第四透镜340间的空气间隔总和Gaa也不同。关于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3中的各透镜的各光学特性及各空气间隔的厚度,请参考图11,以此基于前述关系式(1)-关系式(9),算出实际数值分别为:
(T3/G34)=4.90;
(Gaa/T3)=1.46;
(EFL/G12)=18.69;
(T3/G12)=2.88;
(T2+T3)=0.73 (mm);
〔(T2+T3)/T3〕=1.91;
(G12+G34)=0.21 (mm);
(f1+f3)=3.21 (mm);
(BFL/EFL)=0.48;
从第一透镜310物侧至成像面360的厚度为3.158 (mm),确实缩短光学成像镜头3的镜头长度。
光学成像镜头3的各透镜之细部结构如下: 
第一透镜310具有正屈光率,其为塑料材质所构成,并具有一朝向物侧的凸面311,和一朝向像侧的凸面312,凸面311及凸面312皆为以非球面曲线公式定义的非球面,非球面系数的详细数据请一并参考图12。
第二透镜320具有负屈光率,其为塑料材质所构成,并具有一朝向物侧的凹面321,及一朝向像侧的凹面322,凹面321、322皆为以非球面曲线公式定义的非球面,非球面系数的详细数据请一并参考图12。
第三透镜330具有正屈光率,其为塑料材质所构成,并具有一朝向物侧的凹面331,和一朝向像侧的凸面332,凹面331及凸面332皆为以非球面曲线公式定义的非球面,非球面系数的详细数据请一并参考图12。
第四透镜340具有负屈光率,其为塑料材质所构成,并具有一朝向物侧的凸面341,和具有一朝向像侧的曲面342,曲面342包括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凹面部3421、和一位于透镜边缘附近区域的凸面部3422,凸面341及曲面342皆为以非球面曲线公式定义的非球面,非球面系数的详细数据请一并参考图12。
另一方面,从图13当中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在纵向球面像差(a)、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b)、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c)、或畸变像差(d)的表现都十分良好。因此,由上述中可以得知,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确实可维持良好光学性能,并有效缩短镜头长度。
第四实施例:
另请一并参考图14至图17,其中图14是依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四片式透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5是依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各镜片的详细光学数据表,图16是依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非球面系数数据表,图17是依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如图14中所示,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4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括一光圈400、一第一透镜410、一第二透镜420、一第三透镜430、和一第四透镜440。一滤光件450和一影像传感器的成像面460皆设置于光学成像镜头4的像侧A2。光圈400置于第一透镜410之前,搭配第一透镜410的正屈光率可有效缩短光学成像镜头4的系统长度。滤光件450在此示例性地为一红外线滤光片,设于第四透镜440的像侧与一成像面460之间,滤光件450具有一朝向物侧的表面451,和一朝向像侧的表面452,可将经过光学成像镜头4的光过滤掉特定波段的波长,如:过滤掉红外线波段,可使人眼看不到的红外线波段的波长不会成像于成像面460上。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作对照之用,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地,设计透镜410、420、430、440、滤光件450、及影像传感器的成像面460之间皆存在空气间隔,其对应的位置可参考第一实施例所标示的空气间隔d1、d2、d3、d4、d5,而空气间隔d1、d2、d3之总和即为Gaa。
然而,第四实施例和第一实施例的主要差别为各参数的不同,如:第三透镜430的镜片中心厚度T3不同,且第三透镜430至第四透镜440间的空气间隔G34与第一透镜410至第四透镜440间的空气间隔总和Gaa也不同。关于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4中的各透镜的各光学特性及各空气间隔的厚度,请参考图15,以此基于前述关系式(1)-关系式(9),算出实际数值分别为:
(T3/G34)=14.23;
(Gaa/T3)=1.02;
(EFL/G12)=20.87;
(T3/G12)=3.58;
(T2+T3)=0.83 (mm);
〔(T2+T3)/T3〕=1.87;
(G12+G34)=0.15 (mm);
(f1+f3)=3.15 (mm);
(BFL/EFL)=0.5;
从第一透镜410物侧至成像面460的厚度为3.258 (mm),确实缩短光学成像镜头4的镜头长度。
光学成像镜头4的各透镜的细部结构如下: 
第一透镜410具有正屈光率,其为塑料材质所构成,并具有一朝向物侧的凸面411,和一朝向像侧的凸面412,凸面411及凸面412皆为以非球面曲线公式定义的非球面,非球面系数的详细数据请一并参考图16。
第二透镜420具有负屈光率,其为塑料材质所构成,并具有一朝向物侧的凹面421,及一朝向像侧的凹面422,凹面421、4322皆为以非球面曲线公式定义的非球面,非球面系数的详细数据请一并参考图16。
第三透镜430具有正屈光率,其为塑料材质所构成,并具有一朝向物侧的凹面431,和一朝向像侧的凸面432,凹面431及凸面432皆为以非球面曲线公式定义的非球面,非球面系数的详细数据请一并参考图16。
第四透镜440具有负屈光率,其为塑料材质所构成,并具有一朝向物侧的凸面441,和具有一朝向像侧的曲面442,曲面442包括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凹面部4421、和一位于透镜边缘附近区域的凸面部4422,凸面441及曲面442皆为以非球面曲线公式定义的非球面,非球面系数的详细数据请一并参考图16。
另一方面,从图17当中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在纵向球面像差(a)、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b)、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c)、或畸变像差(d)的表现都十分良好。因此,由上述中可以得知,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确实可维持良好光学性能,并有效缩短镜头长度。
第五实施例:
    另请一并参考图18至图21,其中图18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四片式透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9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各镜片的详细光学数据表,图20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非球面系数数据表,图21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如图18中所示,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5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括一光圈500、一第一透镜510、一第二透镜520、一第三透镜530、和一第四透镜540。一滤光件550和一影像传感器的成像面560皆设置于光学成像镜头5的像侧A2。光圈500置于第一透镜510之前,搭配第一透镜510的正屈光率可有效缩短光学成像镜头5的系统长度。滤光件550在此示例性地为一红外线滤光片,设于第四透镜540的像侧与一成像面560之间,滤光件550具有一朝向物侧的表面551,和一朝向像侧的表面552,可将经过光学成像镜头5的光过滤掉特定波段的波长,如:过滤掉红外线波段,可使人眼看不到的红外线波段的波长不会成像于成像面560上。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作对照之用,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地,设计透镜510、520、530、540、滤光件550、及影像传感器的成像面560之间皆存在空气间隔,其对应的位置可参考第一实施例所标示的空气间隔d1、d2、d3、d4、d5,而空气间隔d1、d2、d3之总和即为Gaa。
然而,第五实施例和第一实施例的主要差别为各参数的不同,如:第三透镜530的镜片中心厚度T3不同,且第三透镜530至第四透镜540间的空气间隔G34与第一透镜510至第四透镜540间的空气间隔总和Gaa也不同。关于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5中的各透镜的各光学特性及各空气间隔的厚度,请参考图19,以此基于前述关系式(1)-关系式(9),算出实际数值分别为:
(T3/G34)=4.86;
(Gaa/T3)=1.03;
(EFL/G12)=24.00;
(T3/G12)=4.73;
(T2+T3)=0.76 (mm);
〔(T2+T3)/T3〕=1.66;
(G12+G34)=0.19 (mm);
(f1+f3)=3.12 (mm);
(BFL/EFL)=0.51;
从第一透镜510物侧至成像面560的厚度为3.081 (mm),确实缩短光学成像镜头5的镜头长度。
光学成像镜头5的各透镜的细部结构如下: 
第一透镜510具有正屈光率,其为塑料材质所构成,并具有一朝向物侧的凸面511,和一朝向像侧的凸面512,凸面511及凸面512皆为以非球面曲线公式定义的非球面,非球面系数的详细数据请一并参考图20。
第二透镜520具有负屈光率,其为塑料材质所构成,并具有一朝向物侧的凹面521,及一朝向像侧的凹面522,凹面521、522皆为以非球面曲线公式定义的非球面,非球面系数的详细数据请一并参考图20。
第三透镜530具有正屈光率,其为塑料材质所构成,并具有一朝向物侧的凹面531,和一朝向像侧的凸面532,凹面531及凸面532皆为以非球面曲线公式定义的非球面,非球面系数的详细数据请一并参考图20。
第四透镜540具有负屈光率,其为塑料材质所构成,并具有一朝向物侧的凸面541,和具有一朝向像侧的曲面542,曲面542包括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凹面部5421、和一位于透镜边缘附近区域的凸面部5422,凸面541及曲面542皆为以非球面曲线公式定义的非球面,非球面系数的详细数据请一并参考图20。
另一方面,从图21当中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在纵向球面像差(a)、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b)、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c)、或畸变像差(d)的表现都十分良好。因此,由上述中可以得知,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确实可维持良好光学性能,并有效缩短镜头长度。
第六实施例:
另请一并参考图22至图25,其中图22是依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四片式透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3是依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各镜片的详细光学数据表,图24是依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非球面系数数据表,图25是依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如图22中所示,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6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括一光圈600、一第一透镜610、ㄧ第二透镜620、一第三透镜630、和一第四透镜640。一滤光件650和一影像传感器的成像面660皆设置于光学成像镜头6的像侧A2。光圈600置于第一透镜610之前,搭配第一透镜610的正屈光率可有效缩短光学成像镜头6的系统长度。滤光件650在此示例性地为一红外线滤光片,设于第四透镜640的像侧与一成像面660之间,滤光件650具有一朝向物侧的表面651,和一朝向像侧的表面652,可将经过光学成像镜头6的光过滤掉特定波段的波长,如:过滤掉红外线波段,可使人眼看不到的红外线波段的波长不会成像于成像面660上。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作对照之用,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地,设计透镜610、620、630、640、滤光件650、及影像传感器的成像面660之间皆存在空气间隔,其对应的位置可参考第一实施例所标示的空气间隔d1、d2、d3、d4、d5,而空气间隔d1、d2、d3之总和即为Gaa。
然而,第六实施例和第一实施例的主要差别为各参数不同,如:第三透镜630的镜片中心厚度T3不同,且第三透镜630至第四透镜640间的空气间隔G34与第一透镜610至第四透镜640间的空气间隔总和Gaa也不同。关于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6中的各透镜的各光学特性及各空气间隔的厚度,请参考第23图,以此基于前述关系式(1)-关系式(9),算出实际数值分别为:
(T3/G34)=4.07;
(Gaa/T3)=1.39;
(EFL/G12)=23.91;
(T3/G12)=3.59;
(T2+T3)=0.81 (mm);
〔(T2+T3)/T3〕=1.91;
(G12+G34)=0.22 (mm);
(f1+f3)=3.97 (mm);
(BFL/EFL)=0.36;
从第一透镜610物侧至成像面660的厚度为3.24 (mm),确实缩短光学成像镜头6的镜头长度。
光学成像镜头6的各透镜的细部结构如下: 
第一透镜610具有正屈光率,其为塑料材质所构成,并具有一朝向物侧的凸面611,和一朝向像侧的凸面612,凸面611及凸面612皆为以非球面曲线公式定义的非球面,非球面系数的详细数据请一并参考图24。
第二透镜620具有负屈光率,其为塑料材质所构成,并具有一朝向物侧的凹面621,及一朝向像侧的凹面622,凹面621、622皆为以非球面曲线公式定义的非球面,非球面系数的详细数据请一并参考图24。
第三透镜630具有正屈光率,其为塑料材质所构成,并具有一朝向物侧的凹面631,和一朝向像侧的凸面632,凹面631及凸面632皆为以非球面曲线公式定义的非球面,非球面系数的详细数据请一并参考图24。
第四透镜640具有负屈光率,其为塑料材质所构成,并具有一朝向物侧的凸面641,和具有一朝向像侧的曲面642,曲面642包括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凹面部6421、和一位于透镜边缘附近区域的凸面部6422,凸面641及曲面642皆为以非球面曲线公式定义的非球面,非球面系数的详细数据请一并参考图24。
另一方面,从图25当中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在纵向球面像差(a)、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b)、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c)、或畸变像差(d)的表现都十分良好。因此,由上述中可以得知,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确实可维持良好光学性能,并有效缩短镜头长度。
第七实施例:
另请一并参考图26至图29,其中图26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四片式透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7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各镜片的详细光学数据表,图28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非球面系数数据表,图29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如图26中所示,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7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括一光圈700、一第一透镜710、一第二透镜720、一第三透镜730、和一第四透镜740。一滤光件750和一影像传感器的成像面760皆设置于光学成像镜头7的像侧A2。光圈700置于第一透镜710之前,搭配第一透镜710的正屈光率可有效缩短光学成像镜头7的系统长度。滤光件750在此示例性地为一红外线滤光片,设于第四透镜740的像侧与一成像面760之间,滤光件750具有一朝向物侧的表面751,和一朝向像侧的表面752,可将经过光学成像镜头7的光过滤掉特定波段的波长,如:过滤掉红外线波段,可使人眼看不到的红外线波段的波长不会成像于成像面760上。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作对照之用,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地,设计透镜710、720、730、740、滤光件750、及影像传感器的成像面760之间皆存在空气间隔,其对应的位置可参考第一实施例所标示的空气间隔d1、d2、d3、d4、d5,而空气间隔d1、d2、d3之总和即为Gaa。
然而,第七实施例和第一实施例的主要差别为第二透镜720的像侧表面与各参数的不同,如:第二透镜720具有一朝向像侧且位于透镜边缘附近区域的凸面部7222,第三透镜730的镜片中心厚度T3不同,且第三透镜730至第四透镜740间的空气间隔G34与第一透镜710至第四透镜740间的空气间隔总和Gaa也不同。关于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7中的各透镜的各光学特性及各空气间隔的厚度,请参考图27,以此基于前述关系式(1)-关系式(9),算出实际数值分别为:
(T3/G34)=4.15;
(Gaa/T3)=2.07;
(EFL/G12)=23.90;
(T3/G12)=2.72;
(T2+T3)=0.54 (mm);
〔(T2+T3)/T3〕=1.93;
(G12+G34)=0.17 (mm);
(f1+f3)=3.34 (mm);
(BFL/EFL)=0.51;
从第一透镜710物侧至成像面760的厚度为3.064 (mm),确实缩短光学成像镜头7的镜头长度。
光学成像镜头7的各透镜的细部结构如下: 
第一透镜710具有正屈光率,其为塑料材质所构成,并具有一朝向物侧的凸面711,和一朝向像侧的凸面712,凸面711及凸面712皆为以非球面曲线公式定义的非球面,非球面系数的详细数据请一并参考图28。
第二透镜720具有负屈光率,其为塑料材质所构成,并具有一朝向物侧的凹面721,及一朝向像侧的曲面722,曲面722包括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凹面部7221、和一位于透镜边缘附近区域的凸面部7222,凹面721与曲面722皆为以非球面曲线公式定义的非球面,非球面系数的详细数据请一并参考图28。
第三透镜730具有正屈光率,其为塑料材质所构成,并具有一朝向物侧的凹面731,和一朝向像侧的凸面732,凹面731及凸面732皆为以非球面曲线公式定义的非球面,非球面系数的详细数据请一并参考图28。
第四透镜740具有负屈光率,其为塑料材质所构成,并具有一朝向物侧的凸面741,和具有一朝向像侧的曲面742,曲面742包括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凹面部7421、和一位于透镜边缘附近区域的凸面部7422,凸面741及曲面742皆为以非球面曲线公式定义的非球面,非球面系数的详细数据请一并参考图28。
另一方面,从第29图当中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在纵向球面像差(a)、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b)、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c)、或畸变像差(d)的表现都十分良好。因此,由上述中可以得知,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确实可维持良好光学性能,并有效缩短镜头长度。
第八实施例:
另请一并参考图30至图33,其中图30是依据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四片式透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1是依据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各镜片的详细光学数据表,图32是依据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非球面系数数据表,图33是依据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如图30中所示,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8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括一光圈800、一第一透镜810、一第二透镜820、一第三透镜830、和一第四透镜840。一滤光件850和一影像传感器的成像面860皆设置于光学成像镜头8的像侧A2。光圈800置于第一透镜810之前,搭配第一透镜810的正屈光率可有效缩短光学成像镜头8的系统长度。滤光件850在此示例性地为一红外线滤光片,设于第四透镜840的像侧与一成像面860之间,滤光件850具有一朝向物侧的表面851,和一朝向像侧的表面852,可将经过光学成像镜头8的光过滤掉特定波段的波长,如:过滤掉红外线波段,可使人眼看不到的红外线波段的波长不会成像于成像面860上。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作对照之用,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地,设计透镜810、820、830、840、滤光件850、及影像传感器的成像面860之间皆存在空气间隔,其对应的位置可参考第一实施例所标示的空气间隔d1、d2、d3、d4、d5,而空气间隔d1、d2、d3之总和即为Gaa。
然而,第八实施例和第一实施例的主要差别为第四透镜840的物侧表面与各参数的不同,如:第四透镜840的物侧表面具有一位于透镜边缘附近区域的凸面部8412,第三透镜830的镜片中心厚度T3不同,且第三透镜830至第四透镜840间的空气间隔G34与第一透镜810至第四透镜840间的空气间隔总和Gaa也不同。关于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8中的各透镜的各光学特性及各空气间隔的厚度,请参考图31,以此基于前述关系式(1)-关系式(9),算出实际数值分别为:
(T3/G34)=11.72;
(Gaa/T3)=1.01;
(EFL/G12)=20.38;
(T3/G12)=4.11;
(T2+T3)=0.81 (mm);
〔(T2+T3)/T3〕=1.51;
(G12+G34)=0.18 (mm);
(f1+f3)=2.50 (mm);
(BFL/EFL)=0.51;
从第一透镜810物侧至成像面860的厚度为3.408 (mm),确实缩短光学成像镜头8的镜头长度。
光学成像镜头8的各透镜的细部结构如下: 
第一透镜810具有正屈光率,其为塑料材质所构成,并具有一朝向物侧的凸面811,和一朝向像侧的凸面812,凸面811及凸面812皆为以非球面曲线公式定义的非球面,非球面系数的详细数据请一并参考图32。
第二透镜820具有负屈光率,其为塑料材质所构成,并具有一朝向物侧的凹面821,及一朝向像侧的凹面822,凹面821、822皆为以非球面曲线公式定义的非球面,非球面系数的详细数据请一并参考图32。
第三透镜830具有正屈光率,其为塑料材质所构成,并具有一朝向物侧的凹面831,和一朝向像侧的凸面832,凹面831及凸面832皆为以非球面曲线公式定义的非球面,非球面系数的详细数据请一并参考图32。
第四透镜840具有负屈光率,其为塑料材质所构成,并具有一朝向物侧的曲面841,和具有一朝向像侧的曲面842,曲面841包括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凸面部8411、和一位于透镜边缘附近区域的凸面部8412,曲面842包括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凹面部8421、和一位于透镜边缘附近区域的凸面部8422,曲面841、842皆为以非球面曲线公式定义的非球面,非球面系数的详细数据请一并参考图32。
另一方面,从图33当中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在纵向球面像差(a)、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b)、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c)、或畸变像差(d)的表现都十分良好。因此,由上述中可以得知,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确实可维持良好光学性能,并有效缩短镜头长度。
第九实施例:
另请一并参考图34至图37,其中图34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九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四片式透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5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九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各镜片的详细光学数据表,图36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九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非球面系数数据表,图37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九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如图34中所示,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9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括一光圈900、一第一透镜910、一第二透镜920、一第三透镜930、和一第四透镜940。一滤光件950和一影像传感器的成像面960皆设置于光学成像镜头9的像侧A2。光圈900置于第一透镜910之前,搭配第一透镜910的正屈光率可有效缩短光学成像镜头9的系统长度。滤光件950在此示例性地为一红外线滤光片,设于第四透镜940的像侧与一成像面960之间,滤光件950具有一朝向物侧的表面951,和一朝向像侧的表面952,可将经过光学成像镜头9的光过滤掉特定波段的波长,如:过滤掉红外线波段,可使人眼看不到的红外线波段的波长不会成像于成像面960上。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作对照之用,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地,设计透镜910、920、930、940、滤光件950、及影像传感器的成像面960之间皆存在空气间隔,其对应的位置可参考第一实施例所标示的空气间隔d1、d2、d3、d4、d5,而空气间隔d1、d2、d3之总和即为Gaa。
然而,第九实施例和第一实施例的主要差别为第二透镜920的物侧表面与各参数的不同,如:第二透镜920的物侧表面921具有一位于透镜边缘附近区域的凸面部9212,第三透镜930的镜片中心厚度T3不同,且第三透镜930至第四透镜940间的空气间隔G34与第一透镜910至第四透镜940间的空气间隔总和Gaa也不同。关于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9中的各透镜的各光学特性及各空气间隔的厚度,请参考图35,以此基于前述关系式(1)-关系式(9),算出实际数值分别为:
(T3/G34)=9.09;
(Gaa/T3)=1.02;
(EFL/G12)=23.90;
(T3/G12)=4.98;
(T2+T3)=0.59 (mm);
〔(T2+T3)/T3〕=1.79;
(G12+G34)=0.10 (mm);
(f1+f3)=2.98 (mm);
(BFL/EFL)=0.51;
从第一透镜910物侧至成像面960的厚度为2.415 (mm),确实缩短光学成像镜头9的镜头长度。
光学成像镜头9的各透镜的细部结构如下: 
第一透镜910具有正屈光率,其为塑料材质所构成,并具有一朝向物侧的凸面911,和一朝向像侧的凸面912,凸面911及凸面912皆为以非球面曲线公式定义的非球面,非球面系数的详细数据请一并参考图36。
第二透镜920具有负屈光率,其为塑料材质所构成,并具有一朝向物侧的曲面921,及一朝向像侧的凹面922,曲面921包括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凹面部9211、和一位于透镜边缘附近区域的凸面部9212,曲面921及凹面922皆为以非球面曲线公式定义的非球面,非球面系数的详细数据请一并参考图第36。
第三透镜930具有正屈光率,其为塑料材质所构成,并具有一朝向物侧的凹面931,和一朝向像侧的凸面932,凹面931及凸面932皆为以非球面曲线公式定义的非球面,非球面系数的详细数据请一并参考图36。
第四透镜940具有负屈光率,其为塑料材质所构成,并具有一朝向物侧的凸面941,和具有一朝向像侧的曲面942,曲面942包括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凹面部9421、和一位于透镜边缘附近区域的凸面部9422,凸面941及曲面942皆为以非球面曲线公式定义的非球面,非球面系数的详细数据请一并参考图36。
另一方面,从图37当中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在纵向球面像差(a)、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b)、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c)、或畸变像差(d)的表现都十分良好。因此,由上述中可以得知,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确实可维持良好光学性能,并有效缩短镜头长度。
第十实施例:
另请一并参考图38至图41,其中图38是依据本发明的第十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四片式透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9是依据本发明的第十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各镜片的详细光学数据表,图40是依据本发明的第十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非球面系数数据表,图41是依据本发明的第十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如图38中所示,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0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括一光圈1000、一第一透镜1010、一第二透镜1020、一第三透镜1030、和一第四透镜1040。一滤光件1050和一影像传感器的成像面1060皆设置于光学成像镜头10的像侧A2。光圈1000置于第一透镜1010之前,搭配第一透镜1010的正屈光率可有效缩短光学成像镜头10的系统长度。滤光件1050在此示例性地为一红外线滤光片,设于第四透镜1040的像侧与一成像面1060之间,滤光件1050具有一朝向物侧的表面1051,和一朝向像侧的表面1052,可将经过光学成像镜头10的光过滤掉特定波段的波长,如:过滤掉红外线波段,可使人眼看不到的红外线波段的波长不会成像于成像面1060上。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作对照之用,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地,设计透镜1010、1020、1030、1040、滤光件1050、及影像传感器的成像面1060之间皆存在空气间隔,其对应的位置可参考第一实施例所标示的空气间隔d1、d2、d3、d4、d5,而空气间隔d1、d2、d3之总和即为Gaa。
然而,第十实施例和第一实施例的主要差别为第四透镜1040的物侧曲面与各参数与第一实施例不同,如:第四透镜1040具有一个朝向物侧的凹面1041,第三透镜1030的镜片中心厚度T3不同,且第三透镜1030至第四透镜1040间的空气间隔G34与第一透镜1010至第四透镜1040间的空气间隔总和Gaa也不同。关于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0中的各透镜的各光学特性及各空气间隔的厚度,请参考图39,以此基于前述关系式(1)-关系式(9),算出实际数值分别为:
(T3/G34)=4.62;
(Gaa/T3)=1.36;
(EFL/G12)=23.48;
(T3/G12)=3.42;
(T2+T3)=0.93 (mm);
〔(T2+T3)/T3〕=2.31;
(G12+G34)=0.21 (mm);
(f1+f3)=3.06 (mm);
(BFL/EFL)=0.31;
从第一透镜1010物侧至成像面1060的厚度为3.16 (mm),确实缩短光学成像镜头10的镜头长度。
光学成像镜头10的各透镜的细部结构如下: 
第一透镜1010具有正屈光率,其为塑料材质所构成,并具有一朝向物侧的凸面1011,和一朝向像侧的凸面1012,凸面1011及凸面1012皆为以非球面曲线公式定义的非球面,非球面系数的详细数据请一并参考图40。
第二透镜1020具有负屈光率,其为塑料材质所构成,并具有一朝向物侧的凹面1021,及一朝向像侧的凹面1022,凹面1021、1022皆为以非球面曲线公式定义的非球面,非球面系数的详细数据请一并参考图40。
第三透镜1030具有正屈光率,其为塑料材质所构成,并具有一朝向物侧的凹面1031,和一朝向像侧的凸面1032,凹面1031及凸面1032皆为以非球面曲线公式定义的非球面,非球面系数的详细数据请一并参考图40。
第四透镜1040具有负屈光率,其为塑料材质所构成,并具有一朝向物侧的凹面1041,和具有一朝向像侧的曲面1042,曲面1042包括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凹面部10421、和一位于透镜边缘附近区域的凸面部10422,凹面1041及曲面1042皆为以非球面曲线公式定义的非球面,非球面系数的详细数据请一并参考图40。
另一方面,从图41当中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在纵向球面像差(a)、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b)、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c)、或畸变像差(d)的表现都十分良好。因此,由上述中可以得知,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确实可维持良好光学性能,并有效缩短镜头长度。
第十一实施例:
另请一并参考图第42至图第45,其中图42是依据本发明的第十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四片式透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3是依据本发明的第十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各镜片的详细光学数据表,图44是依据本发明的第十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非球面系数数据表,图45是依据本发明的第十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如图42中所示,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1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镜1110、一光圈1100、一第二透镜1120、一第三透镜1130、和一第四透镜1140。一滤光件1150和一影像传感器的成像面1160皆设置于光学成像镜头11的像侧A2。滤光件1150在此示例性地为一红外线滤光片,设于第四透镜1140的像侧与一成像面1160之间,滤光件1150具有一朝向物侧的表面1151,和一朝向像侧的表面1152,可将经过光学成像镜头11的光过滤掉特定波段的波长,如:过滤掉红外线波段,可使人眼看不到的红外线波段的波长不会成像于成像面1160上。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作对照之用,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地,设计透镜1110、1120、1130、1140、滤光件1150、及影像传感器的成像面1160之间皆存在空气间隔,其对应的位置可参考第一实施例所标示的空气间隔d1、d2、d3、d4、d5,而空气间隔d1、d2、d3之总和即为Gaa。
然而,第十一实施例和第一实施例的主要差别为光圈1100位于第一透镜1110与第二透镜1120之间,第三透镜1130的镜片中心厚度T3不同,且第三透镜1130至第四透镜1140间的空气间隔G34与第一透镜1110至第四透镜1140间的空气间隔总和Gaa也不同。关于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1中的各透镜的各光学特性及各空气间隔的厚度,请参考图43,以此基于前述关系式(1)-关系式(9),算出实际数值分别为:
(T3/G34)=4.29;
(Gaa/T3)=2.33;
(EFL/G12)=23.85;
(T3/G12)=3.62;
(T2+T3)=0.75 (mm);
〔(T2+T3)/T3〕=1.55;
(G12+G34)=0.25 (mm);
(f1+f3)=3.76 (mm);
(BFL/EFL)=0.33;
从第一透镜1110物侧至成像面1160的厚度为3.818 (mm),确实缩短光学成像镜头11的镜头长度。
光学成像镜头11的各透镜的细部结构如下: 
第一透镜1110具有正屈光率,其为塑料材质所构成,并具有一朝向物侧的凸面1111,和一朝向像侧的凸面1112,凸面1111及凸面1112皆为以非球面曲线公式定义的非球面,非球面系数的详细数据请一并参考图44。
第二透镜1120具有负屈光率,其为塑料材质所构成,并具有一朝向物侧的凹面1121,及一朝向像侧的凹面1122,凹面1121、1122皆为以非球面曲线公式定义的非球面,非球面系数的详细数据请一并参考图44。
第三透镜1130具有正屈光率,其为塑料材质所构成,并具有一朝向物侧的凹面1131,和一朝向像侧的凸面1132,凹面1131及凸面1132皆为以非球面曲线公式定义的非球面,非球面系数的详细数据请一并参考图44。
第四透镜1140具有负屈光率,其为塑料材质所构成,并具有一朝向物侧的凸面1141,和具有一朝向像侧的曲面1142,曲面1142包括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凹面部11421、和一位于透镜边缘附近区域的凸面部11422,凹面1141及曲面1142皆为以非球面曲线公式定义的非球面,非球面系数的详细数据请一并参考图44。
另一方面,从图45当中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在纵向球面像差(a)、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b)、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c)、或畸变像差(d)的表现都十分良好。因此,由上述中可以得知,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确实可维持良好光学性能,并有效缩短镜头长度。
另请参考图46所显示的以上十一个实施例的T3/G34、Gaa/T3、EFL/G12、T3/G12、T2+T3、(T2+T3)/T3、G12+G34、f1+f3、及BFL/EFL值,可看出本发明之光学成像镜头确实可满足前述关系式(1)-关系式(9)。
请参阅图47,为应用前述光学成像镜头的便携式电子装置20的一第一较佳实施例,该便携式电子装置20包含一机壳210,及一安装在该机壳210内的光学成像镜头组220。在此仅是以手机为例说明该便携式电子装置20,但该便携式电子装置20的型式不以此为限。
如图47中所示,该光学成像镜头组220包括一如前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如在此示例性地选用前述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一用于供该光学成像镜头1设置的镜筒230、一用于供该镜筒设置的模块基座单元(module housing unit) 240,及一设置于该光学成像镜头1像侧的影像传感器161。该成像面160是形成于该影像传感器161。
须注意的是,本实施例虽显示滤光件150,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亦可省略滤光件150之结构,并不以滤光件150之必要为限,且机壳210、镜筒230、和/或模块基座单元240可为单一组件或多个组件组装而成,无须限定于此;其次,乃是本实施例所使用的影像传感器161是采用板上连接式芯片封装(Chip on Board, COB)的封装方式直接连接在基板162上,和传统芯片尺寸封装(Chip Scale Package, CSP)之封装方式的差别在于,板上连接式芯片封装不需使用保护玻璃(cover glass),因此在光学成像镜头1中并不需要在影像传感器161之前设置保护玻璃,然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整体具有屈光率的四片式透镜110、120、130、140示例性地是以相对两透镜之间分别存在一空气间隔的方式设置于镜筒230内。
该模块基座单元240具有一镜头后座2401,及一设置于该镜头后座2401与该影像传感器161之间的影像传感器后座2402。其中,该镜筒230是和该镜头后座2401沿一轴线同轴设置,且该镜筒230设置于该镜头后座2401内侧。
由于光学成像镜头1的长度仅3.063 (mm),因此可将便携式电子装置20的尺寸设计地更为轻薄短小,且仍然能够提供良好的光学性能与成像质量。因此,本实施例除了具有减少机壳原料用量的经济效益外,还能满足轻薄短小的产品设计趋势与消费需求。
另请参阅图48,为应用前述光学成像镜头1的便携式电子装置22的一第二较佳实施例,该第二较佳实施例的便携式电子装置22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便携式电子装置20的主要差别在于:该模块基座单元240更包括一自动对焦模块2403,该自动对焦模块具有一镜座2404、一镜头后座2401、一线圈2405及一磁性组件2406。该镜座2404与该镜筒230外侧相贴合且沿一轴线II'设置、该镜头后座2401沿该轴线II'并环绕着该镜座2404外侧设置。该线圈2405设置在该镜座2404外侧与该镜头后座2401内侧之间。该磁性组件2406设置在该线圈2405外侧与该镜头后座2401内侧之间。
该镜座2404可带着该镜筒230及设置在该镜筒230内的光学成像镜头1沿该轴线II'移动。该影像传感器后座2402则与该镜头后座2401相贴合。其中,该滤光件150,如:红外线滤光片则是设置在该影像传感器后座2402。该便携式电子装置22的第二实施例的其他组件结构则与第一实施例的便携式电子装置20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类似地,由于光学成像镜头1的长度仅3.063 (mm),因此可将便携式电子装置22的尺寸设计地更为轻薄短小,且仍然能够提供良好的光学性能与成像质量。因此,本实施例除了具有减少机壳原料用量的经济效益外,还能满足轻薄短小的产品设计趋势与消费需求。
由上述说明中可以得知,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装置及其光学成像镜头,通过控制至少一镜片中心厚度对两片透镜之间沿光轴上的空气间隔的比值以及四片透镜之间的所有沿光轴上的空气间隔之总和与一镜片中心厚度的比值在一预定范围中,且合并各透镜的细部结构和/或屈旋光性之设计,以维持良好光学性能,并有效缩短镜头长度。
以上叙述依据本发明多个不同实施例,其中各项特征可以单一或不同结合方式实施。因此,本发明实施方式之揭露为阐明本发明原则之具体实施例,应不拘限本发明于所揭示的实施例。进一步言之,先前叙述及其附图仅为本发明示范之用,并不受其限制。其他组件的变化或组合皆可能,且不悖于本发明的精神与范围。 

Claims (20)

1.一种光学成像镜头,从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
一第一透镜,具有正屈光率,并包括一朝向物侧的凸面;
一第二透镜,具有一负屈光率,并包括一朝向物侧的凹面及一朝向像侧的凹面;
一第三透镜,具有正屈光率,并包括一朝向物侧的凹面及一朝向像侧的凸面;及
一第四透镜,包括一朝向物侧的凸面及一朝向像侧的曲面,该朝向像侧的曲面包括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凹面部及一位于透镜边缘附近区域的凸面部;
整体具有屈光率的镜片仅只有四片透镜,其中,所述第三透镜的一沿光轴上的镜片中心厚度为T3,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间沿光轴上的空气间隔为G34,而该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四透镜间的所有沿光轴上的空气间隔的总和为Gaa,T3、G34与Gaa满足以下关系式:
(T3/G34)>4;及
(Gaa/T3)>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更包括一朝向像侧且位于透镜边缘附近区域的凸面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间沿光轴上的空气间隔为G12,所述光学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Effective focal length)为EFL,G12与EFL满足以下关系式:
(EFL/G12)<24。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G12与T3满足以下关系式:
(T3/G12)<5。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的一沿光轴上的镜片中心厚度为T2,T2与T3满足以下关系式:
0.5 mm≦(T2+T3)≦0.83 mm。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更包括一光圈设置于第一透镜之前。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T2与T3满足以下关系式:
1.5<〔(T2+T3)/T3〕<2.5。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G12与G34满足以下关系式:
0.07 mm<(G12+G34)<0.25mm。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所述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f1与f3满足以下关系式:
2 mm<(f1+f3)<4mm。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的后焦距(Back focal length)为BFL,BFL定义为所述第四透镜朝向像侧的曲面到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BFL与EFL满足以下关系式:
(BFL/EFL)>0.5。
11.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更包括一光圈设置于所述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
12.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的一沿光轴上的镜片中心厚度为T2,T2与T3满足以下关系式:
0.5 mm≦(T2+T3)≦0.83mm。
13.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更包括一光圈设置于所述第一透镜之前。
1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的一沿光轴上的镜片中心厚度为T2,T2与T3满足以下关系式:
1.5<〔(T2+T3)/T3〕<2.5。
1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G12与G34满足以下关系式:
0.07mm<(G12+G34)<0.25mm。
1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所述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f1与f3满足以下关系式:
2mm<(f1+f3)<4mm。
1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的后焦距为BFL,BFL定义为所述第四透镜像侧到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BFL与EFL满足以下关系式:
(BFL/EFL)>0.5。
18.一种便携式电子装置,包括:
一机壳;及
一光学成像镜头组,设置于该机壳内,包括:
一镜筒;
如上述权利要求1至17项所述的任一光学成像镜头,整体具有屈光率的该四片式透镜设置于所述镜筒内;
一模块基座单元(module housing unit),用于供该镜筒设置;及
一影像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的像侧。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便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基座单元更包括一自动对焦模块,而该自动对焦模块包括一镜座及一镜头后座,该镜座与镜筒外侧相贴合且沿一轴线设置,该镜头后座是沿该轴线并环绕着该镜座外侧设置,该镜座带着镜筒及设置于所述镜筒内的光学成像镜头沿该轴线前后移动,以控制该光学成像镜头的移动对焦。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便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基座单元还具有一位于该镜头后座和该影像传感器之间的影像传感器基座,且该影像传感器基座和所述镜头后座相贴合。
CN201210252531.0A 2012-07-20 2012-07-20 便携式电子装置及其光学成像镜头 Active CN10307666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252531.0A CN103076669B (zh) 2012-07-20 2012-07-20 便携式电子装置及其光学成像镜头
TW101138125A TWI471632B (zh) 2012-07-20 2012-10-16 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
US13/770,838 US8929000B2 (en) 2012-07-20 2013-02-19 Mobile device and optical imaging lens thereof
US14/549,477 US9341816B2 (en) 2012-07-20 2014-11-20 Mobile device and optical imaging lens thereof
US15/097,984 US9772471B2 (en) 2012-07-20 2016-04-13 Mobile device and optical imaging lens thereof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252531.0A CN103076669B (zh) 2012-07-20 2012-07-20 便携式电子装置及其光学成像镜头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76669A true CN103076669A (zh) 2013-05-01
CN103076669B CN103076669B (zh) 2015-05-13

Family

ID=481532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52531.0A Active CN103076669B (zh) 2012-07-20 2012-07-20 便携式电子装置及其光学成像镜头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3) US8929000B2 (zh)
CN (1) CN103076669B (zh)
TW (1) TWI471632B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14838A (zh) * 2013-11-01 2015-05-13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透镜组、取像装置以及可携式装置
CN105445901A (zh) * 2015-04-22 2016-03-30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及应用此镜头之电子装置
CN105674175A (zh) * 2016-04-05 2016-06-15 苏州佳像视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带摄像功能的无影灯
CN106646828A (zh) * 2016-12-15 2017-05-10 广东旭业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镜头
CN106772943A (zh) * 2015-12-29 2017-05-31 广州市全像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组
CN109643007A (zh) * 2016-08-25 2019-04-1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透镜镜筒
CN112596218A (zh) * 2020-12-01 2021-04-02 浙江大学 一种大景深红外波长扫描镜头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76669B (zh) 2012-07-20 2015-05-13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便携式电子装置及其光学成像镜头
JP6066179B2 (ja) * 2013-01-11 2017-01-25 カンタツ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CN104330877B (zh) * 2014-07-11 2017-03-15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及应用该光学成像镜头的电子装置
TWI518362B (zh) * 2014-10-24 2016-01-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透鏡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04218B (zh) 2016-09-30 2017-11-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影像擷取系統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110174745B (zh) * 2019-03-07 2023-09-01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CN110297306B (zh) * 2019-04-15 2021-06-11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US11455655B2 (en) 2019-12-20 2022-09-27 Walmart Apollo, Ll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electronically providing item recommendations for advertisement
US11341528B2 (en) 2019-12-30 2022-05-24 Walmart Apollo, Ll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electronically determining item advertisement recommendations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507036A (ja) * 2007-12-10 2011-03-03 アーティフィシャル マッスル,インク. 光学レンズ画像安定化システム
US20110115962A1 (en) * 2009-11-13 2011-05-19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Image-capturing lens assembly
US20120063012A1 (en) * 2010-09-10 2012-03-15 Genius Electronic Optical Co., Ltd. Imaging lens
CN102483504A (zh) * 2010-06-16 2012-05-3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透镜镜筒、摄像装置和移动终端装置
CN202339435U (zh) * 2011-08-15 2012-07-18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影像拾取镜头组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5047951A1 (ja) * 2003-11-13 2005-05-26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撮像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KR100703469B1 (ko) * 2005-07-07 2007-04-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촬상용 광학계
JP4828317B2 (ja) 2005-09-29 2011-11-3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JP4879600B2 (ja) 2006-02-15 2012-02-2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US7274518B1 (en) 2006-10-06 2007-09-25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Optical system for taking image
CN101393378B (zh) * 2007-09-21 2010-09-29 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相机自动对焦结构
KR101218303B1 (ko) * 2007-10-25 2013-01-03 삼성테크윈 주식회사 소형 렌즈 시스템
JP5317480B2 (ja) 2008-01-15 2013-10-16 カンタツ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WO2009122897A1 (ja) * 2008-03-31 2009-10-08 コニカミノルタオプト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撮像装置及び携帯端末
JP2010049113A (ja) * 2008-08-22 2010-03-04 Sony Corp 撮像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TWI384254B (zh) 2008-10-16 2013-02-0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取像透鏡組
TWI406004B (zh) 2009-02-19 2013-08-2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成像光學透鏡組
TWI408409B (zh) 2009-09-04 2013-09-1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取像光學鏡組
TWI424189B (zh) 2009-09-15 2014-01-2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成像光學鏡頭
TWI391701B (zh) 2009-09-30 2013-04-0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取像光學鏡頭
TWI403781B (zh) 2010-04-23 2013-08-0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攝影光學鏡頭
KR101157398B1 (ko) * 2010-06-30 2012-06-25 주식회사 코렌 촬영 렌즈 광학계
TWI398685B (zh) 2010-07-16 2013-06-1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攝影光學鏡片組
TWI421559B (zh) * 2010-08-05 2014-01-0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光學攝影鏡組
TWI439750B (zh) 2010-08-20 2014-06-0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光學取像鏡頭
TWI410693B (zh) * 2010-11-19 2013-10-0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取像用光學透鏡組
TWI402555B (zh) * 2010-12-02 2013-07-2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攝影用光學系統
CN103076669B (zh) 2012-07-20 2015-05-13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便携式电子装置及其光学成像镜头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507036A (ja) * 2007-12-10 2011-03-03 アーティフィシャル マッスル,インク. 光学レンズ画像安定化システム
US20110115962A1 (en) * 2009-11-13 2011-05-19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Image-capturing lens assembly
CN102483504A (zh) * 2010-06-16 2012-05-3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透镜镜筒、摄像装置和移动终端装置
US20120063012A1 (en) * 2010-09-10 2012-03-15 Genius Electronic Optical Co., Ltd. Imaging lens
CN202339435U (zh) * 2011-08-15 2012-07-18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影像拾取镜头组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14838A (zh) * 2013-11-01 2015-05-13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透镜组、取像装置以及可携式装置
CN105445901A (zh) * 2015-04-22 2016-03-30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及应用此镜头之电子装置
CN105445901B (zh) * 2015-04-22 2018-01-09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及应用此镜头之电子装置
CN106772943A (zh) * 2015-12-29 2017-05-31 广州市全像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组
CN105674175A (zh) * 2016-04-05 2016-06-15 苏州佳像视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带摄像功能的无影灯
CN109643007A (zh) * 2016-08-25 2019-04-1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透镜镜筒
CN109643007B (zh) * 2016-08-25 2021-07-0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透镜镜筒
CN106646828A (zh) * 2016-12-15 2017-05-10 广东旭业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镜头
CN112596218A (zh) * 2020-12-01 2021-04-02 浙江大学 一种大景深红外波长扫描镜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471632B (zh) 2015-02-01
US9772471B2 (en) 2017-09-26
US20170097490A1 (en) 2017-04-06
CN103076669B (zh) 2015-05-13
TW201317657A (zh) 2013-05-01
US9341816B2 (en) 2016-05-17
US8929000B2 (en) 2015-01-06
US20140022651A1 (en) 2014-01-23
US20150077867A1 (en) 2015-03-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76669B (zh) 便携式电子装置及其光学成像镜头
CN103135206B (zh) 便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CN202443161U (zh) 影像透镜组
CN105334595B (zh)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CN104280861B (zh) 摄像系统镜片组及取像装置
CN103969808B (zh) 光学成像镜头及应用此镜头的电子装置
CN103412395B (zh) 光学成像镜头及应用此镜头的电子装置
CN103676106A (zh)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CN103676087B (zh) 光学成像镜头及应用此镜头的电子装置
CN103777320A (zh)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CN103185954B (zh) 光学成像镜头与电子装置
CN103185958B (zh)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CN102193177B (zh) 可变焦距成像镜头
CN103777326A (zh)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CN103777313A (zh)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CN103185952A (zh) 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CN103383489A (zh)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CN103913822B (zh) 光学成像镜头及应用此镜头之电子装置
CN103364922A (zh)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CN103676102A (zh)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CN103135204B (zh)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CN103185957B (zh)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CN103135205B (zh)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CN103076672A (zh)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CN104142559A (zh)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