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73111A - 城市道路雨水径流生态协同处理装置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城市道路雨水径流生态协同处理装置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73111A
CN103073111A CN2013100391937A CN201310039193A CN103073111A CN 103073111 A CN103073111 A CN 103073111A CN 2013100391937 A CN2013100391937 A CN 2013100391937A CN 201310039193 A CN201310039193 A CN 201310039193A CN 103073111 A CN103073111 A CN 10307311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infall runoff
dividing plate
screen cloth
chamber
urban ro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3919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73111B (zh
Inventor
王建龙
陈宏亮
车伍
赵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YUREN RUNKE ECOLOGY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YUREN RUNKE ECOLOGY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YUREN RUNKE ECOLOGY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filed Critical BEIJING YUREN RUNKE ECOLO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039193.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073111B/zh
Publication of CN1030731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731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731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7311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Sewage (AREA)

Abstract

一种城市道路雨水径流生态协同处理装置及方法,所述装置由城市道路雨水径流生态协同处理箱和生物滞留净化单元组成,城市道路雨水径流生态协同处理箱中顺序间隔设置有溢流堰板、筛网隔板二和穿孔隔板,溢流堰板、筛网隔板二和穿孔隔板将箱体内部分成了顺序排列的溢流室、进水室、配水室和生物滞留净化室四个室,所述生物滞留净化单元设置在生物滞留净化室中,包括砾石层、砂滤层、种植土层和植物;本装置及方法可以依次去除雨水径流中不同粒径的漂浮物、颗粒物和溶解性污染物,实现雨水径流中污染物的分级控制,还可以将部分雨水径流储存下来并用于生物滞留单元植物生长需要,达到节水的效果,还可实现城市道路雨水径流水质、水量的多目标控制。

Description

城市道路雨水径流生态协同处理装置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雨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城市道路雨水处理装置和一种城市道路雨水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建设速度空前,规模空前。道路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快速城市化背景下,道路面积不断增加。目前,我国城市道路占建设用地的比例一般为10~15%,国外有些城市甚至超过30~40%。因此,为了协调城市发展中人和环境之间的矛盾,如何把握日益增加的道路与城市环境的关系,妥善处理道路建设对环境、水资源等带来的干扰和影响,就成为一个值得认真对待的重大问题。
目前,我国城区的道路排水设计还是以管道排水为主,在一些城郊或城乡结合部以沟渠排水为主,对雨水总的思想还是体现在一个“排”字上。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传统城市道路排水的弊端日益明显,这种以简单排放为单一方式和目标的道路排水系统就暴露出以下一些主要问题。
1、道路排洪压力大:城市扩张过程中,大量自然地面逐步被包括道路的硬化下垫面所取代,道路周边区域硬化率也日益增大。不透水面积的增加导致城市综合径流系数增大,暴雨汇流迅速,径流量和径流峰值成倍增加,道路排水系统还常常担负着周边汇水面的排水任务,因此必然加大道路的排水压力,洪涝风险增加,道路安全系数也随之下降。我国许多城市每年的雨季由于道路洪涝造成巨大的损失和恶劣的影响,如2007年济南的马路洪水灾害以及安徽、重庆等地的洪涝、北京近年多处道路、立交桥的严重积水等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 
2、路面径流污染严重:路面径流污染是城市地表径流污染的主要来源,而城市地表径流污染是仅次于农业污染的第二大面污染源。占城市汇水面约20%的道路,对受纳水体悬浮物和烃类污染的贡献分别为50%和30%。美国约有60%的河流和50%的湖泊污染与非点源污染有关,已实现二级处理的城市,水体BOD年负荷约40%-80%来自雨水径流。道路对沿线周边的水体污染十分严重。路面雨水径流中除含有重金属、碳氢化合物等对环境危害性大的污染物质以外,车辆运行带来的油类等污染物,行人抛弃的废物、从庭院和其它开阔地上冲刷到街道上的碎屑和污染物等,最终都将在雨水淋洗、冲刷作用下迁移至水环境中,并对这些水域产生很大危害。在周边有生态敏感保护区和重要水源保护区的地方,道路污染物对生物及其多样性和水质的潜在威胁更需要认真对待。
3、雨水资源流失严重:我国是水资源较为贫乏的国家,城市年缺水量达60亿m3。由于地下水超采且得不到及时补充也产生了一系列严重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加快,城市需水量日益增加,人们将面临更为严峻的缺水问题。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路面及周边区域的雨水从城市雨污水管网白白流走,这不仅浪费了大量宝贵的雨水资源,还使城市排水管网、污水处理厂及水环境不堪重负。据多年前的粗略统计,到2010年,我国城市雨水总量将达到110亿m3,而我国城市雨水利用率还不到10%,随着城市的发展,不透水面积增加,城市雨水流失量还将继续大幅增大。
4、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我国城市道路建设处于飞速发展阶段,到2004年底,高速公路总里程已经超过314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公路的建设和运营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环境干扰和破坏,如:城市热岛效应的增加,土地资源的占用与破坏,植被破坏,大气、噪声、土壤、水体污染,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及对沿线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自然、人文景观价值的影响。同时,地面硬化率的增加使得雨水对地下水的补充被阻隔,进而影响城市水循环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城市道路雨水径流生态协同处理装置及方法,要解决城市道路排洪压力太大、路面径流污染严重、雨水资源流失严重、以及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城市道路雨水径流生态协同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由设置在道路绿化带中并与地下雨水管道连通的城市道路雨水径流生态协同处理箱和放置在城市道路雨水径流生态协同处理箱中的生物滞留净化单元组成。
所述城市道路雨水径流生态协同处理箱中顺序间隔设置有溢流堰板、筛网隔板二和穿孔隔板,溢流堰板、筛网隔板二和穿孔隔板将箱体内部分成了顺序排列的溢流室、进水室、配水室和生物滞留净化室四个室,溢流堰板、筛网隔板二和穿孔隔板与箱体顶部之间均留有间隙,并且溢流堰板的上边高于筛网隔板二的上边,筛网隔板二的上边又高于穿孔隔板的上边,所述溢流室的底部设有与地下雨水管道连通用的溢流出水管,所述进水室的正上方的箱体顶部为雨水篦子,所述生物滞留净化室的正上方的箱体顶部为敞口,生物滞留净化室的底部设有与地下雨水管道连通用的穿孔排水管。
所述生物滞留净化单元设置在生物滞留净化室中,包括砾石层、砂滤层、种植土层和植物,所述砾石层、砂滤层和种植土层由下至上顺序铺设在生物滞留净化室中,所述穿孔隔板的上边高于种植土层,所述植物种植在种植土层中,所述穿孔排水管位于生物滞留净化室中的部分埋在砾石层中,穿孔排水管位于生物滞留净化室外的部分与地下雨水管道连通。
所述进水室中可设有一个将进水室分隔为进水室一和进水室二用的筛网隔板一,并且筛网隔板一与筛网隔板二相交,所述筛网隔板二上的筛孔分布在进水室二与配水室之间。
所述筛网隔板一上的筛孔可大于筛网隔板二上的筛孔。
所述穿孔排水管位于生物滞留净化室外的部分上可开有多个不同高度的出水口。
所述砾石层与砂滤层之间可设置土工布。
一种应用城市道路雨水径流生态协同处理装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步骤一、在道路绿化带中设置好城市道路雨水径流生态协同处理箱,并使城市道路雨水径流生态协同处理箱中的穿孔排水管和溢流出水管均与地下雨水管道连通,在城市道路雨水径流生态协同处理箱中设置好生物滞留净化单元。
步骤二、道路上的雨水径流通过雨水篦子流入进水室;当雨水径流的流量未超过生物滞留净化室的渗蓄能力时,雨水通过筛网隔板二进入配水室,然后又通过穿孔隔板进入生物滞留净化室,生物滞留净化室中的生物滞留净化单元净化雨水,然后再使雨水进入穿孔排水管并通过穿孔排水管排至地下雨水管道中;当雨水径流的流量超过生物滞留净化室的渗蓄能力时,雨水通过穿孔排水管排至地下雨水管道中,同时雨水还从溢流堰板的上边溢流进入溢流室中,再通过溢流出水管排至地下雨水管道中。
所述步骤二中,城市道路雨水径流生态协同处理箱中的进水室中设有一个将进水室分隔为进水室一和进水室二用的筛网隔板一,并且筛网隔板一与筛网隔板二相交,所述筛网隔板一上设有将进水室一与进水室二连通的筛孔,所述筛网隔板二上设有将进水室二与配水室连通的筛孔,所述雨水首先进入进水室一,然后通过筛网隔板一上的筛孔进入进水室二,然后再由筛网隔板二上的筛孔进入配水室。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特点和有益效果。本发明涉及一种处理城市道路雨水径流水质和水量的雨水处理装置及雨水处理方法,可广泛应用于城市道路雨水径流水质净化和水量控制,尤其适于新建及改建道路。
本发明所述的雨水处理装置设置在道路绿化带中,可以实现对城区的道路排水运行条件的优化:1、可以滞留、减排部分雨水,提升道路的雨水滞留能力,所以缓解了城市道路雨天淹水严重的问题(即减轻了道路的排洪压力);2、可以将部分雨水径流储存下来并用于植物生长,所以缓解了雨水资源流失严重的问题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问题,达到了节水的效果;3、可有效控制初期雨水,即通过运行控制参数和滞留介质的优化分析、设计、施工、调试运行来提高雨水径流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实现了城市道路雨水径流水质、水量的多目标控制。
本发明所述的雨水处理装置设有进水室、配水室、生物滞留净化室和溢流室共四个室,雨水逐级通过上述各室,可实现雨水径流漂浮物、颗粒物和溶解性污染物的分级净化(即可以依次去除雨水径流中不同粒径的漂浮物、颗粒物和溶解性污染物,实现雨水径流中污染物的分级控制)。所述进水室和配水室主要用来截留漂浮物、较大颗粒物(即悬浮物)和过滤较小颗粒物(即细小颗粒物),也就是说进水室和配水室可有效去除雨水径流中的较大颗粒物和较小颗粒物,防止生物滞留净化室堵塞。所述穿孔排水管上开有多个不同高度的出水口,通过选择出水口高度,可以提高脱氮的效果。
所述雨水处理装置中的生物滞留净化室中填充有生物滞留净化单元,生物滞留净化单元由土壤滤料和植物两部分组成,其中土壤滤料采用复合介质(从上至下依次为种植土层、砂滤层和砾石层),具有过滤作用,可逐级对雨水径流进行过滤,可实现雨水径流深度净化。种植土层上种植的植物为耐淹、耐旱、耐污的植物,其发达的根系及根系中的微生物具有去除TN、TP、有机物等污染物的作用,
生物滞留净化室中的雨水入渗方式可以是水平侧向入渗和垂直下渗的组合,土壤滤料的装填方式(从上至下依次为种植土层、砂滤层和砾石层)保证了两个方向入渗具有相等的渗透距离(即保证了雨水水平侧渗和雨水垂直入渗的过滤距离相同)。
本发明所述的雨水处理装置在使用时,当遇到发生频率较高的小降雨事件时(即路面有小流量径流时),雨水主要通过进水室、配水室的空间和穿孔隔板的侧渗完成雨水的滞留与净化,当遇到发生频率较高的中降雨事件时(即路面有中流量径流时),雨水主要通过穿孔隔板的侧渗以及生物滞留净化室的垂直下渗完成雨水的滞留和净化,当遇到大降雨事件时(即路面有大流量径流时,也可以说是当雨水流量超过本发明的设计控制流量时),雨水会溢流进入溢流室,并通过溢流出水管排走。总的来说,就是本发明是在不同径流量情况下,可以通过多级筛网拦截、以及侧向和垂直方向的组合渗透方式实现水质净化和水量滞留。
传统的雨水径流滞留净化技术包括有雨水桶、雨水池、过滤、旋流沉砂、沉淀和渗透/滤等,在工程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雨水口截污效率低、过滤处理工艺能耗高、雨水径流污染物去除率低、占地面积大、功能单一、生态效果差,这些问题限制了传统的雨水径流滞留净化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广泛应用。而本发明采用了传统的雨水径流滞留净化技术的基本原理,同时引入国外先进的绿色基础设施思想,具有滞留与净化相结合的特点,解决了传统的雨水径流滞留净化技术在工程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上述问题,降低了建设费用和运行成本。
本发明所述的雨水处理方法采用了系统优化思想,它利用了隔板之间的高差,使雨水径流依次经过不同的处理单元,去除不同形态的污染物,实现了污染物的分级控制,具有雨水径流污染物去除率高、低能耗、抗负荷冲击能力高(即耐水力冲击负荷高)、以及出水水质稳定的特点。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城市道路雨水径流生态协同处理装置的立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城市道路雨水径流生态协同处理箱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城市道路雨水径流生态协同处理装置设置在道路绿化带中的俯视示意图。
图4是进水室的俯视示意图。
图5是溢流堰板的示意图。
图6是筛网隔板一的示意图。
图7是筛网隔板二的示意图。
图8是穿孔隔板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1-雨水篦子、2-筛网隔板一、3-筛网隔板二、4-穿孔隔板、5-种植土层、6-砂滤层、7-砾石层、8-穿孔排水管、8.1-出水口、9-溢流堰板、10-溢流出水管、11-底座、12-进水室、13-配水室、14-生物滞留净化室、15-溢流室、16-城市道路雨水径流生态协同处理箱、17-进水室一、18-进水室二、19-雨水主管、20-雨水井、21-卵石缓冲区、22-侧石开口处、23-主路、24-辅路、25-道路绿化带、26-植物。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参见图1-3所示,这种城市道路雨水径流生态协同处理装置,由设置在道路绿化带25中并与地下雨水管道(包括有雨水主管19和雨水井20)连通的城市道路雨水径流生态协同处理箱16和放置在城市道路雨水径流生态协同处理箱中的生物滞留净化单元组成。
所述城市道路雨水径流生态协同处理箱16中顺序间隔设置有溢流堰板9(参见图5)、筛网隔板二3(参见图7)和穿孔隔板4(参见图8),溢流堰板9、筛网隔板二3和穿孔隔板4将箱体内部分成了顺序排列的溢流室15、进水室12、配水室13和生物滞留净化室14四个室,溢流堰板9、筛网隔板二3和穿孔隔板4与箱体顶部之间均留有间隙,并且溢流堰板9的上边高于筛网隔板二3的上边,筛网隔板二3的上边又高于穿孔隔板4的上边。
在实验室中,城市道路雨水径流生态协同处理箱16放置在底座11上,在实际使用时,则无需底座,可直接在道路绿化带中挖个槽,槽底素土夯实,然后将城市道路雨水径流生态协同处理箱16直接放置到槽底。
所述溢流室15的底部设有与地下雨水管道连通用的溢流出水管10,所述进水室12的正上方的箱体顶部为雨水篦子1,所述生物滞留净化室14的正上方的箱体顶部为敞口,生物滞留净化室14的底部设有与地下雨水管道连通用的穿孔排水管8。
参见图4、图6、图7,本实施例中,进水室12中设有一个将进水室分隔为进水室一17和进水室二18用的筛网隔板一2,并且筛网隔板一2与筛网隔板二3相交,所述筛网隔板二3上的筛孔分布在进水室二18与配水室13之间(即进水室一17与配水室13之间的筛网隔板二上没有筛孔,进水室二18与配水室13之间的筛网隔板二上才有筛孔),并且筛网隔板一2上的筛孔大于筛网隔板二3上的筛孔。
参见图1,所述生物滞留净化单元设置在生物滞留净化室中,生物滞留净化单元包括砾石层7、砂滤层6、种植土层5和植物26,所述砾石层7、砂滤层和种植土层5由下至上顺序铺设在生物滞留净化室14中,所述穿孔隔板4的上边高于种植土层5,所述植物26种植在种植土层5中(植物26可以与道路绿化带融为一体),所述穿孔排水管8位于生物滞留净化室14中的部分埋在砾石层7中,穿孔排水管8位于生物滞留净化室14外的部分与地下雨水管道连通用。所述砾石层与砂滤层之间还可以设置土工布(即在砾石层的顶部铺设土工布),以防止砂滤层中的泥沙渗入砾石层。
参见图3,本实施例中,城市道路雨水径流生态协同处理装置设置在主路23与辅路24之间的道路绿化带25中,城市道路雨水径流生态协同处理箱与地下雨水管道中的雨水井20连通。
参见图1,本实施例中,穿孔排水管8位于生物滞留净化室14外的部分上开有多个不同高度的出水口8.1。穿孔排水管8这样设计,就可以控制不同的出水高度,就可以根据出水高度调节生物滞留净化室淹没区的高度(可以在生物滞留净化室内形成不同深度的缺氧淹没区),强化生物脱氮效果(加强对污染物N的去除效果),同时具有流量调蓄功能。
应用上述城市道路雨水径流生态协同处理装置的方法,其步骤如下。
步骤一、在道路绿化带25中设置好城市道路雨水径流生态协同处理箱,并使城市道路雨水径流生态协同处理箱中的穿孔排水管8和溢流出水管10均与地下雨水管道连通,在城市道路雨水径流生态协同处理箱中设置好生物滞留净化单元;
步骤二、道路上的雨水径流通过雨水篦子1流入进水室12;当雨水径流的流量未超过生物滞留净化室14的渗蓄能力时,雨水通过筛网隔板二3进入配水室13,然后又通过穿孔隔板4进入生物滞留净化室14,生物滞留净化室14中的生物滞留净化单元净化雨水,然后再使雨水进入穿孔排水管8并通过穿孔排水管8排至地下雨水管道中;当雨水径流的流量超过生物滞留净化室14的渗蓄能力时,雨水通过穿孔排水管8排至地下雨水管道中,同时雨水还从溢流堰板9的上边(即溢流堰板9与箱体顶部之间的间隙)溢流进入溢流室15中,再通过溢流出水管10排至地下雨水管道中。
更具体的说,所述步骤二中,当雨水径流的流量未超过生物滞留净化室14的渗蓄能力时,并且进水室的进水流量小于或等于配水室的进水流量时,配水室与进水室保持有相同的液位高度,进水室中的雨水通过筛网隔板二3上的筛孔进入配水室13,同时由筛网隔板二3有效拦截雨水中的悬浮物和细小颗粒物,当配水室的进水流量小于或等于穿孔隔板4的侧渗流量时,配水室中的雨水通过穿孔隔板4上的孔侧向均匀渗进生物滞留净化室14中,生物滞留净化室14中的生物滞留净化单元通过侧向渗透净化雨水,然后再使雨水进入穿孔排水管8并通过穿孔排水管8排至地下雨水管道中。
随着雨水径流流量的增加,当进水室的进水流量大于配水室的进水流量时,进水室中的液位会不断升高,进水室中的雨水通过筛网隔板二3上的筛孔进入配水室13,同时还从筛网隔板二3的上边(即筛网隔板二3与箱体顶部之间的间隙)溢流进入配水室13,当配水室的进水流量大于穿孔隔板4的侧渗流量时,配水室中的液位会不断升高,配水室中的雨水通过穿孔隔板4上的孔渗进生物滞留净化室14中,同时还从穿孔隔板4的上边(即穿孔隔板4与箱体顶部之间的间隙)溢流进入生物滞留净化室14中,生物滞留净化室14中的生物滞留净化单元通过同时进行的侧向和垂直渗透净化雨水(由于穿孔隔板4的上边高于种植土层15cm左右,所以此时的生物滞留净化室中的雨水通过测渗和垂直下渗两种方式进行过滤净化,同时在此滞蓄),然后再使雨水进入穿孔排水管8(即通过砾石层进入穿孔排水管8收集)并通过穿孔排水管8排至地下雨水管道中。
随着雨水径流流量的继续增加,当雨水径流的流量超过生物滞留净化室14的渗蓄能力时,并且进水室达到溢流水位时,进水室中的雨水通过筛网隔板二3上的筛孔进入配水室13,同时还从筛网隔板二3的上边溢流进入配水室13,配水室中的雨水通过穿孔隔板4上的孔渗进生物滞留净化室14中,同时还从穿孔隔板4的上边溢流进入生物滞留净化室14中,生物滞留净化室14中的生物滞留净化单元通过同时进行的侧向和垂直渗透净化雨水,然后再使雨水进入穿孔排水管8并通过穿孔排水管8排至地下雨水管道中;与此同时,进水室中的雨水还从溢流堰板9的上边(即溢流堰板9与箱体顶部之间的间隙)溢流进入溢流室15中,再通过溢流出水管10排至地下雨水管道中。
本实施例中,由于城市道路雨水径流生态协同处理箱中的进水室12中设有一个将进水室分隔为进水室一17和进水室二18用的筛网隔板一2,并且筛网隔板一2与筛网隔板二3相交,所述筛网隔板一2上设有将进水室一17与进水室二18连通的筛孔,所述筛网隔板二3上设有将进水室二18与配水室13连通的筛孔,并且筛网隔板一2上的筛孔大于筛网隔板二3上的筛孔,所述雨水首先进入进水室一17,然后通过筛网隔板一2上的筛孔进入进水室二18,同时由筛网隔板一2上有效拦截雨水中相对较大一点的悬浮物和细小颗粒物,然后再由筛网隔板二3上的筛孔进入配水室13,同时由筛网隔板二3进一步有效拦截雨水中相对较小一点的悬浮物和细小颗粒物。

Claims (7)

1.一种城市道路雨水径流生态协同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由设置在道路绿化带(25)中并与地下雨水管道连通的城市道路雨水径流生态协同处理箱(16)和放置在城市道路雨水径流生态协同处理箱中的生物滞留净化单元组成;
所述城市道路雨水径流生态协同处理箱(16)中顺序间隔设置有溢流堰板(9)、筛网隔板二(3)和穿孔隔板(4),溢流堰板(9)、筛网隔板二(3)和穿孔隔板(4)将箱体内部分成了顺序排列的溢流室(15)、进水室(12)、配水室(13)和生物滞留净化室(14)四个室,溢流堰板(9)、筛网隔板二(3)和穿孔隔板(4)与箱体顶部之间均留有间隙,并且溢流堰板(9)的上边高于筛网隔板二(3)的上边,筛网隔板二(3)的上边又高于穿孔隔板(4)的上边,所述溢流室(15)的底部设有与地下雨水管道连通用的溢流出水管(10),所述进水室(12)的正上方的箱体顶部为雨水篦子(1),所述生物滞留净化室(14)的正上方的箱体顶部为敞口,生物滞留净化室(14)的底部设有与地下雨水管道连通用的穿孔排水管(8);
所述生物滞留净化单元设置在生物滞留净化室(14)中,包括砾石层(7)、砂滤层(6)、种植土层(5)和植物(26),所述砾石层(7)、砂滤层和种植土层(5)由下至上顺序铺设在生物滞留净化室(14)中,所述穿孔隔板(4)的上边高于种植土层(5),所述植物(26)种植在种植土层(5)中,所述穿孔排水管(8)位于生物滞留净化室(14)中的部分埋在砾石层(7)中,穿孔排水管(8)位于生物滞留净化室(14)外的部分与地下雨水管道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道路雨水径流生态协同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室(12)中设有一个将进水室分隔为进水室一(17)和进水室二(18)用的筛网隔板一(2),并且筛网隔板一(2)与筛网隔板二(3)相交,所述筛网隔板二(3)上的筛孔分布在进水室二(18)与配水室(13)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城市道路雨水径流生态协同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筛网隔板一(2)上的筛孔大于筛网隔板二(3)上的筛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道路雨水径流生态协同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孔排水管(8)位于生物滞留净化室外的部分上开有多个不同高度的出水口(8.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道路雨水径流生态协同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砾石层与砂滤层之间设置有土工布。
6.一种应用上述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城市道路雨水径流生态协同处理装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步骤一、在道路绿化带(25)中设置好城市道路雨水径流生态协同处理箱,并使城市道路雨水径流生态协同处理箱中的穿孔排水管(8)和溢流出水管(10)均与地下雨水管道连通,在城市道路雨水径流生态协同处理箱中设置好生物滞留净化单元;
步骤二、道路上的雨水径流通过雨水篦子(1)流入进水室(12);当雨水径流的流量未超过生物滞留净化室(14)的渗蓄能力时,雨水通过筛网隔板二(3)进入配水室(13),然后又通过穿孔隔板(4)进入生物滞留净化室(14),生物滞留净化室(14)中的生物滞留净化单元净化雨水,然后再使雨水进入穿孔排水管(8)并通过穿孔排水管(8)排至地下雨水管道中;当雨水径流的流量超过生物滞留净化室(14)的渗蓄能力时,雨水通过穿孔排水管(8)排至地下雨水管道中,同时雨水还从溢流堰板(9)的上边溢流进入溢流室(15)中,再通过溢流出水管(10)排至地下雨水管道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城市道路雨水径流生态协同处理装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中,城市道路雨水径流生态协同处理箱中的进水室(12)中设有一个将进水室分隔为进水室一(17)和进水室二(18)用的筛网隔板一(2),并且筛网隔板一(2)与筛网隔板二(3)相交,所述筛网隔板一(2)上设有将进水室一(17)与进水室二(18)连通的筛孔,所述筛网隔板二(3)上设有将进水室二(18)与配水室(13)连通的筛孔,所述雨水首先进入进水室一(17),然后通过筛网隔板一(2)上的筛孔进入进水室二(18),然后再由筛网隔板二(3)上的筛孔进入配水室(13)。
CN201310039193.7A 2013-02-01 2013-02-01 城市道路雨水径流生态协同处理装置及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07311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039193.7A CN103073111B (zh) 2013-02-01 2013-02-01 城市道路雨水径流生态协同处理装置及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039193.7A CN103073111B (zh) 2013-02-01 2013-02-01 城市道路雨水径流生态协同处理装置及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73111A true CN103073111A (zh) 2013-05-01
CN103073111B CN103073111B (zh) 2014-06-11

Family

ID=481498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39193.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073111B (zh) 2013-02-01 2013-02-01 城市道路雨水径流生态协同处理装置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073111B (zh)

Cited By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66309A (zh) * 2013-06-27 2013-10-23 河海大学 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城市雨水利用规模确定方法
CN103938518A (zh) * 2014-04-16 2014-07-23 同济大学 一种道路径流污染控制绿化系统构建方法
CN104631603A (zh) * 2014-12-31 2015-05-20 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面源生态净化系统
CN104652596A (zh) * 2013-11-20 2015-05-27 北京泰宁科创雨水利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雨水生物滞留过滤装置
CN104727424A (zh) * 2015-03-19 2015-06-24 合肥工业大学 一种高速公路雨水收集净化系统
CN104831682A (zh) * 2015-05-15 2015-08-12 上海诺山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一种增大城市河道蓄水量的蓄洪防涝装置
CN105064274A (zh) * 2015-08-26 2015-11-18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 蓄排一体化箱式驳岸
CN105464203A (zh) * 2016-01-15 2016-04-06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交互式湿沉降净化调蓄系统
CN105862548A (zh) * 2016-04-07 2016-08-17 天津大学 防止路面积水和城区雨洪资源回收及循环利用的系统
CN105900730A (zh) * 2016-05-25 2016-08-31 镇江市给排水管理处 生物滞留景观植物生长介质及其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
CN105920915A (zh) * 2016-04-13 2016-09-07 武汉美华禹水环境有限公司 一种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设计方法
CN106006966A (zh) * 2016-07-04 2016-10-12 同济大学 一种强化脱氮的生物滞留池
CN106082526A (zh) * 2016-06-03 2016-11-09 河海大学 一种具有生态净化功能的储水型城市道路隔离带
CN106638916A (zh) * 2016-11-04 2017-05-10 重庆大学 一种用于海绵城市的模块化雨水收集管道装置
CN106930397A (zh) * 2017-03-07 2017-07-07 河海大学 一种可以在干旱期内持续处理初期雨水的生物滞留池
CN106939634A (zh) * 2017-03-24 2017-07-11 苏州天瑞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城市道路间用下凹式绿地结构
CN106962057A (zh) * 2017-04-18 2017-07-21 湖南文理学院 海绵城市建设道路雨水处理系统
CN107100261A (zh) * 2017-05-19 2017-08-29 广西益江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雨水滞留渗滤系统
CN107140773A (zh) * 2017-06-19 2017-09-08 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 适用于雨水回用的短流程处理系统
CN107237367A (zh) * 2016-03-29 2017-10-10 国环清源控股有限公司 雨水净化回用装置及雨水净化回用方法
CN107386404A (zh) * 2017-08-25 2017-11-24 扬州大学 一种树箱过滤器及其使用方法
CN107460933A (zh) * 2017-07-26 2017-12-12 北京建筑大学 高位雨水的渗蓄回用系统
CN107879487A (zh) * 2017-12-26 2018-04-06 长沙理工大学 一种生物脱氮一体化装置
CN108104247A (zh) * 2017-11-28 2018-06-01 北京建筑大学 具有初期雨水弃流功能的混合流非下凹生物滞留池
CN108862846A (zh) * 2018-07-03 2018-11-23 重庆科技学院 一种城市雨水管理与处理的方法
WO2019061869A1 (zh) * 2017-09-30 2019-04-04 武汉圣禹排水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一体化雨水处理装置
CN111255042A (zh) * 2020-03-09 2020-06-09 北京建筑大学 浮子自动控制初期雨水弃流的生态树池及工作方法
CN111270742A (zh) * 2019-11-21 2020-06-12 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一种城市雨水处理系统
CN113277678A (zh) * 2021-05-28 2021-08-20 哈尔滨岗宇水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城市道路雨水径流生态协同处理装置及方法
CN114657836A (zh) * 2022-04-16 2022-06-24 中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基于海绵城市水循环渗排结构
CN117005511A (zh) * 2023-08-15 2023-11-07 安徽微垦智水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地上型固态纤维生态蓄水装置及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68987A (ja) * 1991-09-11 1993-03-2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雨水浄化装置
CN101531423A (zh) * 2008-03-16 2009-09-16 李永生 雨水处理新工艺--道路生物处理法
CN201520703U (zh) * 2009-09-10 2010-07-07 北京市水利科学研究所 入河雨水口水质净化系统
CN203095721U (zh) * 2013-02-01 2013-07-31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城市道路雨水径流生态协同处理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68987A (ja) * 1991-09-11 1993-03-2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雨水浄化装置
CN101531423A (zh) * 2008-03-16 2009-09-16 李永生 雨水处理新工艺--道路生物处理法
CN201520703U (zh) * 2009-09-10 2010-07-07 北京市水利科学研究所 入河雨水口水质净化系统
CN203095721U (zh) * 2013-02-01 2013-07-31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城市道路雨水径流生态协同处理装置

Cited By (4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66309B (zh) * 2013-06-27 2016-06-08 河海大学 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城市雨水利用规模确定方法
CN103366309A (zh) * 2013-06-27 2013-10-23 河海大学 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城市雨水利用规模确定方法
CN104652596A (zh) * 2013-11-20 2015-05-27 北京泰宁科创雨水利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雨水生物滞留过滤装置
CN103938518A (zh) * 2014-04-16 2014-07-23 同济大学 一种道路径流污染控制绿化系统构建方法
CN104631603A (zh) * 2014-12-31 2015-05-20 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面源生态净化系统
CN104727424B (zh) * 2015-03-19 2016-06-08 合肥工业大学 一种高速公路雨水收集净化系统
CN104727424A (zh) * 2015-03-19 2015-06-24 合肥工业大学 一种高速公路雨水收集净化系统
CN104831682A (zh) * 2015-05-15 2015-08-12 上海诺山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一种增大城市河道蓄水量的蓄洪防涝装置
CN105064274A (zh) * 2015-08-26 2015-11-18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 蓄排一体化箱式驳岸
CN105464203A (zh) * 2016-01-15 2016-04-06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交互式湿沉降净化调蓄系统
CN107237367A (zh) * 2016-03-29 2017-10-10 国环清源控股有限公司 雨水净化回用装置及雨水净化回用方法
CN105862548A (zh) * 2016-04-07 2016-08-17 天津大学 防止路面积水和城区雨洪资源回收及循环利用的系统
CN105862548B (zh) * 2016-04-07 2018-01-19 天津大学 防止路面积水和城区雨洪资源回收及循环利用的系统
CN105920915A (zh) * 2016-04-13 2016-09-07 武汉美华禹水环境有限公司 一种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设计方法
CN105900730B (zh) * 2016-05-25 2019-04-16 镇江市给排水管理处 生物滞留景观植物生长介质及其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
CN105900730A (zh) * 2016-05-25 2016-08-31 镇江市给排水管理处 生物滞留景观植物生长介质及其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
CN106082526B (zh) * 2016-06-03 2019-04-30 河海大学 一种具有生态净化功能的储水型城市道路隔离带
CN106082526A (zh) * 2016-06-03 2016-11-09 河海大学 一种具有生态净化功能的储水型城市道路隔离带
CN106006966B (zh) * 2016-07-04 2019-06-11 同济大学 一种强化脱氮的生物滞留池
CN106006966A (zh) * 2016-07-04 2016-10-12 同济大学 一种强化脱氮的生物滞留池
CN106638916A (zh) * 2016-11-04 2017-05-10 重庆大学 一种用于海绵城市的模块化雨水收集管道装置
CN106638916B (zh) * 2016-11-04 2020-08-11 重庆大学 一种用于海绵城市的模块化雨水收集管道装置
CN106930397B (zh) * 2017-03-07 2018-04-20 河海大学 一种可以在干旱期内持续处理初期雨水的生物滞留池
CN106930397A (zh) * 2017-03-07 2017-07-07 河海大学 一种可以在干旱期内持续处理初期雨水的生物滞留池
CN106939634A (zh) * 2017-03-24 2017-07-11 苏州天瑞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城市道路间用下凹式绿地结构
CN106962057A (zh) * 2017-04-18 2017-07-21 湖南文理学院 海绵城市建设道路雨水处理系统
CN107100261A (zh) * 2017-05-19 2017-08-29 广西益江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雨水滞留渗滤系统
CN107140773A (zh) * 2017-06-19 2017-09-08 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 适用于雨水回用的短流程处理系统
CN107460933A (zh) * 2017-07-26 2017-12-12 北京建筑大学 高位雨水的渗蓄回用系统
CN107386404A (zh) * 2017-08-25 2017-11-24 扬州大学 一种树箱过滤器及其使用方法
WO2019061869A1 (zh) * 2017-09-30 2019-04-04 武汉圣禹排水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一体化雨水处理装置
CN108104247A (zh) * 2017-11-28 2018-06-01 北京建筑大学 具有初期雨水弃流功能的混合流非下凹生物滞留池
CN107879487A (zh) * 2017-12-26 2018-04-06 长沙理工大学 一种生物脱氮一体化装置
CN107879487B (zh) * 2017-12-26 2024-02-02 长沙理工大学 一种生物脱氮一体化装置
CN108862846A (zh) * 2018-07-03 2018-11-23 重庆科技学院 一种城市雨水管理与处理的方法
CN111270742A (zh) * 2019-11-21 2020-06-12 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一种城市雨水处理系统
CN111255042A (zh) * 2020-03-09 2020-06-09 北京建筑大学 浮子自动控制初期雨水弃流的生态树池及工作方法
CN113277678A (zh) * 2021-05-28 2021-08-20 哈尔滨岗宇水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城市道路雨水径流生态协同处理装置及方法
CN114657836A (zh) * 2022-04-16 2022-06-24 中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基于海绵城市水循环渗排结构
CN117005511A (zh) * 2023-08-15 2023-11-07 安徽微垦智水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地上型固态纤维生态蓄水装置及方法
CN117005511B (zh) * 2023-08-15 2024-02-09 安徽微垦智水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地上型固态纤维生态蓄水装置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73111B (zh) 2014-06-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73111B (zh) 城市道路雨水径流生态协同处理装置及方法
CN203095721U (zh) 城市道路雨水径流生态协同处理装置
CN104005316B (zh) 一种具有排水及截污功能的路缘石
US11470787B2 (en) Salt-isolated rain garden structure
CN103371069B (zh) 一种串接式路面径流收集与净化利用的生态种植槽
CN109356225A (zh) 一种多功能雨水生态利用系统
CN103938518B (zh) 一种道路径流污染控制绿化系统构建方法
KR101105272B1 (ko) 녹지 생태축 연결 및 비점오염원 제거를 위한 도로용 소규모 인공습지
CN104652596B (zh) 一种雨水生物滞留过滤装置
CN206844282U (zh) 城镇道路雨水径流收集净化利用系统
CN104005470B (zh) 一种具有截污和分流功能的雨水口结构
CN105174478A (zh) 生物过滤器
CN208121939U (zh) 用于道路初期雨水收集与处理的装置
CN203307123U (zh) 一种适用于山地城市多沙雨水径流分流、过滤的植草沟系统
CN110012770B (zh) 一种高效削减径流流速和污染物的雨水花园
CN205557763U (zh) 一种用于处理初期雨水的多级折流式雨水花园系统
CN108755895A (zh) 一种反坡式截流渗滤系统及其构建方法
CN105293706B (zh) 城市下沉廊道式景观湿地
CN205259318U (zh) 一种基于低影响开发的源头雨水净化与存蓄系统
CN104264773A (zh) 一种用于处理停车场雨水及调节小气候的蓄流湿地系统
CN107572726A (zh) 一种一体化雨水处理装置
CN105672447A (zh) 用于处理初期雨水的多级折流式雨水花园系统及其应用
CN105920915A (zh) 一种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设计方法
CN104891663A (zh) 一种生物促渗减流系统
CN205636408U (zh) 一种雨水净化路面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611

Termination date: 20150201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