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26790B - 发光元件以及使用该发光元件的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发光元件以及使用该发光元件的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26790B
CN103026790B CN201180036210.0A CN201180036210A CN103026790B CN 103026790 B CN103026790 B CN 103026790B CN 201180036210 A CN201180036210 A CN 201180036210A CN 103026790 B CN103026790 B CN 10302679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ayer
emitting component
colourity
thickn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3621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26790A (zh
Inventor
米田和弘
仓田惠子
松末哲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Display Design And Development Contract Society
Original Assignee
Joled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oled Inc filed Critical Joled Inc
Publication of CN1030267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267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267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267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02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ies
    • H01L33/0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ies with a plurality of light emitting regions, e.g. laterally discontinuous light emitting layer or photoluminescent region integrated within the semiconductor bod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58Optical field-shaping elements
    • H01L33/60Reflective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0/852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a resonant cavity structure, e.g. Bragg reflector pair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5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red-green-blue [RGB] subpixe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9/876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a resonant cavity structure, e.g. Bragg reflector pair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2102/301Details of OLEDs
    • H10K2102/351Thicknes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8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colour filters or colour changing media [CC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兼顾提高色纯度和提高发光效率的发光元件。发光元件,在反射电极(3)与透明电极(9)之间作为功能层层叠有透明导电层(4)、空穴注入层(5)、空穴输送层(6)、发出蓝色光的发光层(7b)以及电子输送层(8),夹在反射电极(3)与发光层(7b)之间的功能层的光学膜厚的合计为455.4nm以上且475.8nm以下的范围。

Description

发光元件以及使用该发光元件的显示装置
技术分野
本发明涉及利用了有机材料的场致发光现象的发光元件以及使用该发光元件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有机电子设备领域中,尤其是有机场致(电致)发光元件(以下称为有机EL元件)的研究正在进行。作为使用该发光元件的显示装置,提出了在基板上配置有蓝、绿、红各色的发光元件的构成。
关于发光元件,从减少功耗等的观点出发,使发光效率提高是重要的。于是,提出了通过在发光元件采用谐振器构造,来使发光效率提高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层叠有下部电极(反射镜)、透明导电膜、空穴输送层、发光层、电子输送层、上部电极(半透半反镜)的发光元件中,调整反射镜与半透半反镜之间的光学距离以使蓝、绿、红的发光效率成为极大值(0012段)。
另外,关于显示装置,除了发光效率的提高之外,实现优良的色再现性也是重要的。要使色再现性提高,需要使各色的发光元件的色纯度提高。于是,提出了通过在发光元件设置滤色器(CF),截断不需要的波长成分,其结果,使发光色的色纯度提高的技术。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16516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通过发明者们的研究,判明了:仅凭选择单纯地由谐振器构造得到的发光效率最大的膜厚、并与滤色器组合,难以兼顾发光效率的提高和发光色的色纯度的提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兼顾高色纯度和高发光效率的发光元件、以及通过使用该发光元件能够实现优良的色再现性的显示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发光元件,在反射电极与透明电极之间具有放射蓝色光的发光层,在所述反射电极与所述发光层之间介有功能层,所述功能层的光学膜厚为455.4nm以上且475.8nm以下。
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发光元件通过具有上述的构成,能够兼顾提高发光效率和得到高色纯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有机EL显示器的局部剖面的剖面图。
图2是表示显示器的色纯度标准(EBU标准)下的目标色度的图。
图3是表示各层的膜厚以及光学常数的图。
图4是表示各发光材料的PL光谱强度与波长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5是表示绿色发光元件中发光效率和色度x相对于透明导电层4的膜厚变化的变化的图。
图6是表示绿色发光元件的光学膜厚、发光效率、色度x、数值m的关系的图。
图7是表示红色发光元件中发光效率和色度y相对于透明导电层4的膜厚变化的变化的图。
图8是表示红色发光元件的光学膜厚、发光效率、色度y、数值m的关系的图。
图9是表示蓝色发光元件中发光效率和色度y相对于透明导电层4的膜厚变化的变化的图。
图10是表示蓝色发光元件在重视色度设计下的光学膜厚、发光效率、色度、m的图。
图11是表示蓝色发光元件的重视效率设计、重视色度设计1、2各自的最佳条件的图。
图12是表示蓝色发光元件在重视色度设计下的光学膜厚、发光效率、色度、m的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外观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1.本发明的一方案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发光元件,在反射电极与透明电极之间具有放射蓝色光的发光层,在所述反射电极与所述发光层之间介有功能层,所述功能层的光学膜厚为455.4nm以上且475.8nm以下。
通过该构成,能够兼顾提高发光效率和得到高色纯度。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发光元件,在反射电极与透明电极之间具有发出蓝色光的发光层,在所述反射电极与所述发光层之间介有至少一个功能层,所述功能层的光学膜厚L为
2 L λ + φ 2 π = m ,
所述光学膜厚L的单位是nm,其中,波长λ为455nm,φ为在所述反射电极的相位偏移,m满足2.5≦m<3。
通过该构成,在放射蓝色光的发光元件中,能够满足显示器所要求的色纯度,并且能够提高发光效率。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显示装置,排列有放射蓝色光、绿色光、红色光中任一种发光色的多个发光元件,放射所述蓝色光的发光元件是所述发光元件。
通过该构成,蓝色光的色纯度提高、且能够使图像的色再现性提高,并且发光效率提高,所以能够使显示装置的功耗降低。
另外,放射所述绿色光或所述红色光的发光元件可以是在反射电极与透明电极之间具有放射绿色光或红色光的发光层的发光元件,在所述反射电极与所述发光层之间介有功能层,所述功能层的光学膜厚L为
2 L &lambda; + &phi; 2 &pi; = m ,
所述光学膜厚L的单位为nm,其中,波长λ在绿色光的情况下为510nm、在红色光的情况下为640nm,φ为在所述反射电极的相位偏移,m为整数。
另外,所述m可以是2。
通过该构成,绿色光、红色光的发光效率以及色纯度提高,所以能够使显示装置的功耗降低,并使图像的色再现性进一步提高。
2.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2.1.有机EL显示器的构成
图1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有机EL显示器的局部剖面的剖面图。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有机EL显示器是作为发光元件的顶发光型的有机EL单元以矩阵状排列形成在基板1上而成的。各发光元件具有放射R(红色)、G(绿色)、B(蓝色)中任一种光的发光层7。以下,将放射蓝色光、绿色光以及红色光的发光层7分别表示为发光层7b、7g以及7r。各发光元件由所谓的像素堤(井字状堤)构造的堤2规定。
发光元件是按顺序层叠反射电极3、5个功能层(透明导电层4、空穴注入层5、空穴输送层6、发光层7以及电子输送层8)以及透明电极9而成的。另外,如图1所示,电子输送层8以及透明电极9并没有由堤2按每个发光元件来划分。
各发光元件具有因反射电极3的存在而产生的谐振器构造。透射透明电极9而向外部放射的光中包括从发光层7b、7g、7r向透明电极9放射的光(以下称为直接光)、和从发光层7b、7g、7r向反射电极3放射并由反射电极3反射的光(以下称为反射光)这两方的成分。通过调整发光层7b、7g、7r与反射电极3之间的距离以使该直接光和反射光在干涉效应下相互加强,从而能够提高发光元件的发光效率。距离的调整,通过调整夹在发光层7b、7g、7r与反射电极3之间的3个功能层(透明导电层4、空穴注入层5、空穴输送层6)的膜厚来进行。
在发光元件之上,按顺序层叠有薄膜封止层10、树脂封止层11、作为色度校正层的滤色器12以及玻璃13。以下,将设于蓝色、绿色以及红色发光元件上的滤色器分别表示为滤色器12b、12g、12r。关于各层的材料等将在之后说明。
2.2.重视色度以及重视效率的膜厚设计
上述的距离调整所涉及的膜厚考虑色度和发光效率来决定。以下,将重视色度的设计称为重视色度设计,将重视发光效率的设计称为重视效率设计。
关于色度,需要得到由EBU标准等广播标准确定的色度。
图2表示由本实施方式所采用的EBU标准确定的色度(目标色度)。
在此,色度(x,y)表示CIE色度图上的位置。如图2所示、红色的目标色度是(0.64,0.33),绿色的目标色度是(0.29,0.60),蓝色的目标色度是(0.15,0.06)。重视色度设计是设定发光层与反射电极之间的距离以使出射光的色度达到目标色度的设计方法。
另一方面,关于发光效率,从功耗等观点等出发,原则上可以说效率越高越好。重视效率设计是首先调整发光层与反射电极的距离以使发光效率成为最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设定滤色器(CF)的特性(透射光谱)以使出射光的色度达到目标色度的设计方法。滤色器是通常用于色度校正的器件。另外,在重视色度设计中,由于出射光基本达到目标色度,所以可以不需要使用滤色器,或者可以使用用于比重视效率设计弱的色度校正的透射率高的滤色器。
以往,在膜厚设计中,认为:与色度校正前的发光效率低的重视色度设计相比,色度校正前的发光效率高的重视效率设计中与来自发光元件的最终的发光效率有关的损失小。但是,发明者们通过实验判明了:这对于红色发光元件以及绿色发光元件是对的,但对于蓝色发光元件就不对。
具体来说,判明了:在蓝色发光元件中设为重视效率设计的情况下,与重视色度设计相比,与目标色度的偏离大、且滤色器的色度校正中发光效率大幅降低。另外,判明了:在重视效率设计中,通常,发光层与反射电极之间的距离越短则发光效率越高,但是在蓝色发光元件中,通过使发光层与反射电极之间的距离比长波长的红色长,能使效率提高。
2.3.实验以及膜厚设计
关于色度,对膜厚进行设计,在绿色发光元件中设计成色度x为0.29以下,红色发光元件中设计成色度y为0.33以下,蓝色发光元件中设计成色度y为0.06以下。
关于发光效率,对膜厚进行设计以使成为峰值的80%以内。该峰值的80%以内这一范围是以在显示器的面内可在20%的范围内产生制造误差为前提而确定的。
图3表示用于实验的、蓝色、绿色、红色的各发光元件中的各层的设计膜厚d、和各层的材料的光学常数(折射率n、消光系数k)。
光学常数是蓝色发光元件所放射的光的波长为455nm、绿色发光元件所放射的光的波长为510nm、红色发光元件所放射的光的波长为640nm时的值。透明导电层4的材料是ITO(IndiumTinOxide)。另外,发光层7b、7g、7r的材料分别设为CovionOrganicSemiconductorsGmbH公司制的Spiro-Anthracene、Ir(ppy)3、サメイション(SUMATION)公司制的RP158。各发光材料的光谱强度与波长之间的关系是图4所示。图4中的曲线(a)表示蓝色发光材料的光谱强度与波长之间的关系,曲线(b)表示绿色发光材料的光谱强度与波长之间的关系,曲线(c)表示红色发光材料的光谱强度与波长之间的关系。
在蓝色、绿色、红色的各发光元件中,透明导电层4以外的层的膜厚是固定值,在各颜色的发光元件中都相同。于是,通过使透明导电层4的膜厚变化,来调整发光层与反射电极之间距离。另外,光学膜厚通过膜厚与折射率之积算出。
2.3.1.绿色发光元件
图5表示不进行CF校正而使透明导电层4的膜厚变化了时的绿色发光元件的发光效率和色度x的变化的图。
图5中,实线的曲线(a)表示在使透明导电层4的膜厚变化了的情况下的发光效率(Efficiency)的变化。另外,连接(plot)圆圈记号而成的曲线(b)表示在使透明导电层4的膜厚变化了的情况下的色度x(CIEx)的变化。
绿色发光元件中,在发光效率(曲线(a))成为峰值的膜厚(96nm)附近,色度(曲线(b))得到接近目标色度(x=0.29)的值。因此,在接近目标色度(提高发光色的色纯度)的情况下、用弱光谱矫正就足够了,能够利用透射率相应地高的滤色器。因此,对于绿色发光元件来说,适于重视效率设计。
图6表示绿色发光元件中相对于透明导电层4的膜厚变化的、光学膜厚、发光效率、色度x、数值m。
图6是将图5的曲线以边界条件的部分为中心用表格形式来表示,关于发光效率、数值m也进行了表示。另外,数值m由式1导出。
2 L &lambda; + &phi; 2 &pi; = m (式1)
式1是表示在谐振器构造中透明导电层4、空穴注入层5以及空穴输送层6的光学膜厚的合计Lnm、谐振波长λnm、相位偏移φ[弧度]的关系的式子。
反射电极3中的相位偏移φ可以用以下的式2求出。
&phi; = &pi; - tan - 1 ( 2 n 1 k 0 n 1 2 - ( n 0 2 + k 0 2 ) ) (式2)
其中,n1是透明导电层4的折射率,n0是反射电极3的折射率,k0是反射电极3的消光系数。在此,设φ/2π=0.7。从图6可知,绿色发光元件中发光效率为峰值的80%以内且色度x为0.29以下的范围,是透明导电层4的膜厚为78nm以上且102nm以下的范围。另外,在透明导电层4的膜厚为96nm时,发光效率成为最大(20.12[cd/A])。这时的光学膜厚L是326.4nm,式1中的数值m是2.0。
2.3.2.红色发光元件
图7表示不进行CF校正而使透明导电层4的膜厚变化了时的红色发光元件的发光效率和色度y的变化的图。
图7中,实线的曲线(a)表示在使透明导电层4的膜厚变化了的情况下的发光效率的变化。另外,连接圆圈记号而成的曲线(b)表示在使透明导电层4的膜厚变化了的情况下的色度y的变化。
红色发光元件中,在发光效率(曲线(a))成为峰值的膜厚(141nm)附近,色度(曲线(b))得到接近目标色度(y=0.33)的值。因此,在接近目标色度的情况下,用弱光谱矫正就足够了,能够利用透射率相应高的滤色器。因此,对于红色发光元件来说,适于重视效率设计。
图8表示红色发光元件中相对于透明导电层4的膜厚变化的、光学膜厚、发光效率、色度y、数值m。
图8是将图7的曲线以边界条件的部分为中心用表格形式来表示,关于发光效率、数值m也进行了表示。另外,数值m由式1导出。
从图8可知,红色发光元件中,发光效率为峰值的80%以内且色度y为0.33以下的范围,是透明导电层4的膜厚为141nm以上且152nm以下的范围。并且,在透明导电层4的膜厚为141nm时,发光效率成为最大。这时的光学膜厚L为403.5nm,式1中的数值m为1.9(≈2)。这时的发光效率在红色发光元件中为2.56[cd/A]。
2.3.3.关于蓝色发光元件
(1)设计方法的选择
图9是表示在使透明导电层4的膜厚变化了时的蓝色发光元件的发光效率和色度y的图。
图9中,实线的曲线(a)表示不进行CF校正而使透明导电层4的膜厚变化了的情况下的发光效率的变化。连接圆圈记号而成的曲线(c)表示不进行CF校正而使透明导电层4的膜厚变化了的情况下的色度y的变化。另外,连接四方形记号而成的曲线(b)表示在为了得到目标色度而进行了使得y=0.06的CF校正的情况下、使透明导电层4的膜厚变化了时的发光效率的变化。
在设为重视效率设计的情况下,透明导电层4的膜厚采用图9曲线(a)的发光效率成为峰值的87nm。在该条件下得到的色度(曲线(c))大幅偏离目标色度(0.06),所以为了得到目标色度进行CF校正。但是、若为了接近目标色度而进行CF校正(曲线(b)),则得到的发光效率降低到0.39[cd/A]。这是因为:为了接近目标色度而需要强光谱矫正,但是进行强光谱矫正的滤色器的透射率低。这时的CF透射率为6.3[%]。
另一方面,在设为重视色度设计的情况下,采用在图9曲线(b)中示出色度为0.06以下的膜厚。曲线(b)中色度满足0.06以下且曲线(a)中示出峰值的膜厚是44nm(发光效率是1.44[cd/A])以及166nm(发光效率是1.62[cd/A]),它们的发光效率都比重视效率设计时的发光效率大。因此,对于蓝色发光元件来说,适于重视色度设计。
(2)重视色度设计
如上所述,蓝色发光元件中,设计成:发光效率为峰值的80%以内、且色度y为0.06以下的范围(以下称为蓝色膜厚条件)。并且,作为在重视色度设计中满足该条件的膜厚,如使用图9说明的那样,有透明导电层4的膜厚比红色发光元件的膜厚薄的情况(以下称为重视色度设计1)、和透明导电层4的膜厚比红色发光元件的膜厚厚的情况(以下称为重视色度设计2)。
图10表示在重视色度设计1、重视色度设计2各自中,在蓝色发光元件中相对于透明导电层4的膜厚变化的、光学膜厚、发光效率、色度y、数值m。
图10将图9的曲线以边界条件的部分为中心用表格形式来表示对发光效率、数值m也进行了表示。另外,数值m由式1导出。
如图10所示,在重视色度设计1中,在透明导电层4的膜厚为42nm以上且44nm以下的情况下满足蓝色膜厚条件。另外,在重视色度2中,在透明导电层4的膜厚为156nm以上且166nm以下的情况下满足蓝色膜厚条件。这时,关于m,满足2.5≦m<3的范围是良好的。
(3)重视效率设计与重视色度设计的比较
图11表示在重视效率设计、重视色度设计1以及2的各自中在最佳条件下的透明导电层4的膜厚、此时的式1中的光学膜厚L及数值m、作为器件特性的发光效率及滤色器透射率。
在重视效率设计的情况下,透明导电层4的膜厚为87nm时,发光效率成为最大。这时的光学膜厚L为314.7nm,数值为2.1(≈2)。
另一方面,在重视色度设计1的情况下,透明导电层4的膜厚为44nm时,以色度是0.06以下为条件时的发光效率为1.44[cd/A](色度为0.058),成为峰值。这时的光学膜厚L为227.0nm,数值m为1.7。
另外,在重视色度设计2的情况下,透明导电层4的膜厚为166nm时,以色度是0.06以下为条件时的发光效率为1.62[cd/A](色度为0.059),成为峰值。这时的光学膜厚L为475.8nm,式1中的数值m为2.8。
发光效率在重视效率设计的情况下为0.39[cd/A],而在重视色度设计1的情况下为1.44[cd/A],是重视效率设计的大约3.7倍,与重视效率相比,重视色度设计1的发光效率高。
另外,在重视色度设计2中,发光效率为1.62[cd/A],与重视色度设计1相比能够使发光效率进一步提高大约10%。
(4)空穴注入层、空穴输送层的膜厚的变更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实验中变更了透明导电层4的膜厚,但是在进行重视色度设计的情况下重要的参数不是透明导电层4的膜厚、而是透明导电层4、空穴注入层5、空穴输送层6的光学膜厚的合计L。这是因为,提高发光元件的发光效率这一效果是由直接光与反射光的干涉而得到的。
图12表示将蓝色发光元件的空穴注入层、空穴输送层的膜厚分别变为20nm,在该条件下使透明导电层4的膜厚变化了的情况下的光学膜厚、发光效率、色度y、数值m。
在以重视色度设计1进行设计的情况下,在透明导电层4的膜厚为69nm以上且72nm以下时满足蓝色膜厚条件。在透明导电层4的膜厚为72nm的情况下发光效率成为峰值(1.44[cd/A])。这时的光学膜厚L为215.5nm,式1中的数值m为1.7。
另外,在以重视色度2进行设计的情况下,在透明导电层4的膜厚为188nm以上且196nm以下时满足蓝色膜厚条件。在透明导电层4的膜厚为196nm时发光效率成为峰值(1.75[cd/A])。这时的光学膜厚L为468.4nm,式1中的数值m为2.8。
比较重视色度1与重视色度2的发光效率,重视色度2的发光效率比重视色度1的发光效率提高了大约20%。
3.各部材料
基板1例如是TFT(ThinFilmTransistor,薄膜晶体管)基板。基板1的材料,例如为无碱玻璃、钠玻璃、无荧光玻璃、磷酸系玻璃、硼酸系玻璃、石英、丙烯酸系树脂、苯乙烯系树脂、聚碳酸酯系树脂、环氧系树脂、聚乙烯、聚酯、硅氧烷系树脂或氧化铝等绝缘性材料。
堤2由树脂等有机材料形成,具有绝缘性。有机材料例如是丙烯酸系树脂、聚酰亚胺系树脂、酚醛清漆型酚醛树脂等。另外,堤2优选具有有机溶剂耐受性。而且,堤2有时被施加蚀刻处理、烘烤处理等,因此优选由对于这些处理不会过度变形、变质等的耐受性高的材料形成。
反射电极3与配置于基板1的TFT电连接,作为发光元件的正极发挥作用,并且具有反射从发光层7b、7g、7r向反射电极3射出的光的功能。反射功能可以由反射电极3的构成材料实现,也可以通过在反射电极3的表面部分实施反射涂敷来实现。反射基板3例如由Ag(银)、Al(铝)等形成。另外,反射电极3的材料例如是APC(银、钯、铜的合金)、ARA(银、铷、金的合金)、MoCr(钼和铬的合金)、NiCr(镍和铬的合金)等合金。在顶发光型发光元件的情况下,优选由光反射性高的材料形成。
透明导电层4介于反射电极3与空穴注入层5之间,具有使反射电极3与空穴注入层5的接合性良好的功能,并且作为在制造过程中防止在形成反射电极3紧接着之后反射电极3发生自然氧化的保护层发挥作用。透明导电层4的材料只要是对于由发光层7b、7g、7r产生的光具有足够的透光性的导电性材料即可,例如优选ITO、IZO(IndiumZincOxide)等。这是因为,即便在室温下进行成膜也能得到良好的导电性。
空穴注入层5具有将空穴注入发光层7b、7g、7r的功能。空穴注入层5的材料例如是WOx(氧化钨)、MoOx(氧化钼)、MoxWyOz(钼钨氧化物)等。另外,空穴注入层5优选由具有将空穴注入发光层的功能的金属化合物形成,作为这样的金属化合物,例如可举出金属氧化物、金属氮化物或金属氮氧化物。
在空穴注入层5由特定的金属化合物形成的情况下,能够容易注入空穴,在发光层7b、7g、7r内电子有效地有助于发光,所以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光特性。作为上述的特定的金属化合物,优选过渡金属。过渡金属能取得多个氧化数,所以能够由此取得多个能级,其结果空穴注入变得容易,能够降低驱动电压。
空穴输送层6具有将空穴向发光层7b、7g、7r输送的功能。空穴输送层6的材料,例如由三唑衍生物、噁二唑衍生物、咪唑衍生物、聚芳基烷烃衍生物、吡唑啉衍生物以及吡唑啉酮衍生物、苯二胺衍生物、芳基胺衍生物、氨基取代芳基丙烯酰芳烃衍生物、噁唑化合物衍生物、苯乙烯蒽衍生物、9-芴酮衍生物、腙衍生物、衍生物、卟啉(porphyrin)化合物、芳香族叔胺化合物以及苯乙烯基胺化合物、丁二烯化合物、聚苯乙烯衍生物、腙衍生物、三苯甲烷衍生物、四苯基苯(tetraphenylbenzene)衍生物形成。尤其优选,由卟啉化合物、芳香族叔胺化合物以及苯乙烯基胺化合物等形成。
发光层7b、7g、7r具有分别放射蓝色、绿色、红色的光的功能。发光层7b、7g、7r的材料,例如是类喔星(oxinoid)化合物、苝化合物、香豆素化合物、氮杂香豆素化合物、噁唑化合物、噁二唑化合物、紫环酮(perinone)化合物、吡咯并吡咯化合物、萘化合物、蒽化合物(アントラセン化合物)、芴化合物、荧蒽化合物、并四苯化合物、芘化合物、晕苯化合物、喹诺酮化合物及氮杂喹诺酮化合物、吡唑啉衍生物及吡唑啉酮衍生物、若丹明化合物、(chrysene)化合物、菲化合物、环戊二烯化合物、茋化合物、二苯基苯醌化合物、苯乙烯基化合物、丁二烯化合物、双氰亚甲基吡喃化合物、双氰亚甲基噻喃化合物、荧光素化合物、吡喃鎓化合物、噻喃鎓化合物、硒吡喃鎓化合物、碲吡喃鎓化合物、芳香族坎利酮化合物、低聚亚苯基化合物、噻吨化合物、蒽化合物(アンスラセン化合物)、花青苷化合物、吖啶化合物、8-羟基喹啉化合物的金属配合物、2,2’-联吡啶化合物的金属配合物、席夫碱与III族金属的配合物、8-羟基喹啉(喔星)金属配合物、稀土类配合物等荧光物质等。
电子输送层8具有将从透明电极9注入的电子向发光层7b、7g、7r输送的功能。电子输送层8例如是硝基取代9-芴酮衍生物、噻喃二氧化物衍生物、联苯醌(Diphenoquinone)衍生物、苝四羧基衍生物、蒽醌二甲烷衍生物、亚芴基甲烷衍生物、蒽酮衍生物、噁二唑衍生物、紫环酮衍生物、喹啉配合物衍生物等。
透明电极9例如由ITO、IZO(氧化铟锌)等形成。在顶发光型的发光元件的情况下,优选由光透射性的材料形成。
薄膜封止层10具有防止夹在其与基板1之间的各层暴露于水分、空气的功能。薄膜封止层10的材料例如是SiN(氮化硅)、SiON(氮氧化硅)等。
树脂封止层11将由从基板1到薄膜封止层10的各层构成的背面面板、和形成有滤色器12b、12g、12r的前面面板贴合,并且具有防止各层暴露于水分、空气的功能。树脂封止层11的材料例如是树脂粘接剂等。在顶发光型的发光元件的情况下,优选由光透射性的材料形成。
4.总结
如以上说明那样,蓝色发光元件,若进行重视效率设计,则发光色的色度大幅偏离目标色度,所以若用滤色器进行色度校正则效率急剧降低。另一方面,若进行重视色度设计,则在此通过将透明导电层4的膜厚设为156nm以上且166nm以下,从而能够将放射色的色纯度提高到显示器所需的目标色度、并且能够提高发光效率。认为该效果是由直接光与反射光的干涉得到的。在该情况下,可以说,透明导电层4的膜厚为156nm以上且166nm以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透明导电膜4、空穴注入层5、空穴输送层6的光学膜厚的合计L。因此,在蓝色发光元件中,只要将透明导电层4、空穴注入层5、空穴输送层6的光学膜厚的合计L设为455.4nm~475.8nm即可,只要满足该条件,就能得到同样的效果。
另外,关于绿色发光元件,优选将透明导电层4的膜厚设为96nm、也就是说将透明导电层4、空穴注入层5、空穴输送层6的光学膜厚的合计L设为326.4nm。另外,只要将透明导电层4、空穴注入层5、空穴输送层6的光学膜厚的合计L设为290.4nm~338.4nm即可,只要满足该条件,就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
另外,关于红色发光元件,优选将透明导电层4的膜厚设为149nm、也就是说将透明导电层4、空穴注入层5、空穴输送层6的光学膜厚的合计L设为419.3nm。另外,只要将透明导电层4、空穴注入层5、空穴输送层6的光学膜厚的合计L设为403.5nm~424.9nm即可,只要满足该条件就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
并且,在具有这些发光元件的显示器中,分别能够实现发光效率高、且发光色的色纯度高、低功耗、高色再现性的显示器。
5.变形例
另外,虽然基于上述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当然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加以各种变更来实现。
例如,可以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有机EL显示器搭载于显示装置100。
图13是表示显示装置100的外观的外观立体图。
由此,能够构成能得到与上述同样效果的有机EL显示装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功能层具有3层构造(透明电极、空穴注入层、空穴输送层),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具有2层构造或单层构造。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发光元件适用于要求低功耗、高色再现性的显示装置、各种光源等。
附图标记说明
1基板
2堤
3反射电极
4透明导电层
5空穴注入层
6空穴输送层
7b、7g、7r发光层
8电子输送层
9透明电极
10薄膜封止层
11树脂封止层
12b、12g、12r、12br滤色器
13玻璃
15显示装置

Claims (4)

1.一种显示装置,排列有多个发光元件,
所述多个发光元件分别具有配置在反射电极与透明电极之间的、放射蓝色光、绿色光、红色光中任一种的发光层、以及介于所述反射电极与所述发光层之间的功能层;
所述反射电极与放射所述蓝色光的发光层之间的光学距离为455.4nm以上且475.8nm以下,所述反射电极与放射所述绿色光的发光层之间的光学距离为290.4nm以上且338.4nm以下,
或者,
所述反射电极与放射所述蓝色光的发光层之间的光学距离为455.4nm以上且475.8nm以下,所述反射电极与放射所述红色光的发光层之间的光学距离为403.5nm以上且424.9nm以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
放射所述绿色光或所述红色光的发光元件的所述功能层的光学膜厚L为
2 L &lambda; + &phi; 2 &pi; = m ,
所述光学膜厚L的单位为nm,
其中,波长λ在绿色光的情况下为510nm、在红色光的情况下为640nm,φ为在所述反射电极的相位偏移,m为整数。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
所述m为2。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
与透明电极相对向地设有滤色器。
CN201180036210.0A 2010-07-22 2011-07-15 发光元件以及使用该发光元件的显示装置 Active CN1030267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64646 2010-07-22
JP164646/2010 2010-07-22
PCT/JP2011/004063 WO2012011266A1 (ja) 2010-07-22 2011-07-15 発光素子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26790A CN103026790A (zh) 2013-04-03
CN103026790B true CN103026790B (zh) 2016-05-25

Family

ID=454966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36210.0A Active CN103026790B (zh) 2010-07-22 2011-07-15 发光元件以及使用该发光元件的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30119416A1 (zh)
JP (1) JP5879613B2 (zh)
CN (1) CN103026790B (zh)
WO (1) WO2012011266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76672A (zh) * 2016-04-14 2018-12-21 夏普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19375B2 (ja) 2012-06-01 2016-11-02 株式会社Joled 発光素子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CN104112766B (zh) * 2014-07-22 2017-02-15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彩色显示器件结构
US10170521B2 (en) * 2015-12-30 2019-01-01 Lg Display Co., Lt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display device
WO2018045070A1 (en) * 2016-09-02 2018-03-08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Display stack including emissive display and color correction film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68240A (zh) * 2003-09-19 2006-11-22 索尼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有机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846571B2 (ja) * 1994-02-25 1999-01-13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JP2838063B2 (ja) * 1995-09-20 1998-12-16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TW463528B (en) * 1999-04-05 2001-11-11 Idemitsu Kosan Co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element and their preparation
US7129634B2 (en) * 2004-04-07 2006-10-31 Eastman Kodak Company Color OLED with added color gamut pixels
US7057339B2 (en) * 2004-04-08 2006-06-06 Eastman Kodak Company OLED with color change media
JP2006253015A (ja) * 2005-03-11 2006-09-21 Idemitsu Kosan Co Ltd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カラー発光装置
US8248393B2 (en) * 2005-05-23 2012-08-21 Tp Vision Holding B.V. Spectrum sequential display having reduced cross talk
JP4378366B2 (ja) * 2005-08-04 2009-12-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アレイ
JP4441883B2 (ja) * 2005-12-06 2010-03-31 ソニー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JP2007335185A (ja) * 2006-06-14 2007-12-27 Canon Inc 有機el素子アレイ
JP2008135373A (ja) * 2006-10-24 2008-06-12 Canon Inc 有機発光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09069760A1 (ja) * 2007-11-29 2009-06-04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有機el素子、カラーフィルター及び有機elディスプレイ
JP2010113824A (ja) * 2008-11-04 2010-05-20 Seiko Epson Corp 発光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10129452A (ja) * 2008-11-28 2010-06-10 Canon Inc 有機発光素子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68240A (zh) * 2003-09-19 2006-11-22 索尼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有机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76672A (zh) * 2016-04-14 2018-12-21 夏普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9076672B (zh) * 2016-04-14 2020-06-23 夏普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30119416A1 (en) 2013-05-16
CN103026790A (zh) 2013-04-03
WO2012011266A1 (ja) 2012-01-26
JP5879613B2 (ja) 2016-03-08
JPWO2012011266A1 (ja) 2013-09-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74938B (zh) 发光元件以及使用该发光元件的显示装置
TW463528B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element and their preparation
CN102440073B (zh) 有机发光元件、有机发光装置、有机显示面板、有机显示装置以及有机发光元件的制造方法
US8796914B2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element,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isplay, an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isplay apparatus
WO2011081125A1 (ja) 有機el素子および有機elパネル
CN102687592B (zh) 有机el面板、使用了该有机el面板的显示装置以及有机el面板的制造方法
US9252194B2 (en) Display device having a reflection of light reducing multilayer
CN103026790B (zh) 发光元件以及使用该发光元件的显示装置
WO2006095728A1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カラー発光装置
CN100440570C (zh) 发光单元、发光单元的制造方法以及带有发光单元的产品
WO2013042357A1 (en) White organic el element and illuminating apparatus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US9006758B2 (en) Light-emitting element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same
CN103081568A (zh) 有机el面板、使用其的显示装置及有机el面板的制造方法
US8547013B2 (en) Organic EL display device with a color converting layer
JP5558064B2 (ja) 有機電界発光表示装置
CN112909211B (zh) 蓝色发光层形成用材料、发光器件、发光基板和发光装置
JP2014013684A (ja) 発光素子及び表示装置
Jeon et al. White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with an ultra-thin premixed emitting layer
US20120306359A1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component and display device
JP2011034872A (ja) 照明装置
WO2011021373A1 (ja) 表示パネル、表示装置
CN103582960B (zh) 发光元件和使用该发光元件的显示装置
JP2004063189A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センス素子及び表示パネ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Applicant after: JOLED Inc.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Applicant befor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Ltd.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PPLICANT; FROM: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TO: JANPAN ORGANIC RATE DISPLAY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130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Japan Display Design and Development Contract Society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JOLED Inc.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