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23159B - 无线电力传输装置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无线电力传输装置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23159B
CN103023159B CN201210352483.2A CN201210352483A CN103023159B CN 103023159 B CN103023159 B CN 103023159B CN 201210352483 A CN201210352483 A CN 201210352483A CN 103023159 B CN103023159 B CN 10302315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power
side coil
electric power
power transmis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35248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23159A (zh
Inventor
郑春吉
鞠润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E Hybrid Technologies LLC
Original Assignee
Hanrim Pos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rim Pos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rim Postec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0231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231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231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2315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4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two or more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7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 H04B5/79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data transfer in combination with power transfe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005Mechanical details of housing or structure aiming to accommodate the power transfer means, e.g. mechanical integration of coils, antennas or transducers into e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02J50/12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of the resonant typ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2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technique;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medium
    • H04B5/24Inductive coupling
    • H04B5/26Inductive coupling using co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2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technique;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medium
    • H04B5/24Inductive coupling
    • H04B5/26Inductive coupling using coils
    • H04B5/263Multiple coils at either sid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 Current-Collector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 Propelled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是涉及无线电力传输装置及方法,通过选择性地使用一个中央线圈及两个侧面线圈来向输电装置无线传输电力,在分别通过一个中央线圈及两个侧面线圈传输电力时,判断输电装置接收的电力量,并根据判断的接收电力量,从一个中央线圈与两个侧面线圈中选择至少一个以上的线圈作为传输电力的电力传输线圈,并通过选择的电力传输线圈向输电装置无线传输电力。

Description

无线电力传输装置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涉及无线电力传输装置及方法,在安置于铁芯中央的一个中央线圈与分别安置于所述铁芯两侧的两个侧面线圈中,按照输电装置的放置位置,至少选择一个以上的线圈作为电力传输线圈,并通过无线将电力传输给输电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如手机及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等各种携带用终端都会安置有输电装置,用于供给工作电力。
所述输电装置通过从外部的充电装置供给的电力来进行充电,并将充电的电力供给为所述携带用终端的工作电力使其工作,所述输电装置包括:电池单元模块,用于电力充电;充放电电路,将从所述外部的充电装置供给的电力输入到所述电池单元模块进行充电,并将充电到所述电池单元模块的电力进行放电来供给给所述携带用终端作为工作电力。
已知的作为所述充电装置与所述输电装置的电气连接方式有,通过电缆或连接器等来将在所述充电装置输出电力的端子与在所述输电装置输入电力的端子进行直接连接的端子连接方式。
所述端子连接方式中,所述充电装置的端子与所述输电装置的端子具有相互不同的电位差。
因此,所述充电装置的端子与所述输电装置的端子在相互间连接或分离时,会发生瞬间放电现象。
这种瞬间放电现象会磨损所述充电装置的端子及所述输电装置的端子。此外,所述充电装置的端子及所述输电装置的端子上覆盖有异物时,因为所述瞬间放电现象,导致在所述异物上发生热量,因此存在发生如火灾等安全事故的隐患。
此外,因为潮湿等会导致所述输电装置的电池单元模块中充电的电力通过输电装置的端子向外部自然放电,由此会存在缩短输电装置的使用寿命,并引起使用性能低下的问题。
最近,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端子连接方式的各种问题,有通过无线向输电装置传输电力的无线电力传输装置被提出。
所述无线电力传输装置是利用,例如,电磁感应方式来无线传输电力。此外,所述输电装置接收所述无线电力传出装置无线传输过来的电力,并将接收的电力向电池单元模块进行充电。
所述无线电力传输装置致力于通过无线稳定且高效地传出电力,与此同时,所述输电装置致力于最大化地接收所述无线电力传输装置传输过来的电力,并向电池单元模块进行充电。
所述无线电力传输装置,因为不存在与输电装置的端子间结合,因此要求输电装置放置于无线电力传输装置上具备的充电台的适当位置。
但是,使用者未将输电装置放置于充电台适当位置的情况频繁发生。此外,即使使用者将输电装置放置于充电台的适当位置,但是在电力充电途中,安装有所述输电装置的携带用终端中因为来电等原因,发生振动时,会导致所述输电装置的位置发生移动,从而从所述适当位置脱离的情况频繁发生。
发明内容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无线电力传输装置及方法,与输电装置放置的位置无关,可以最佳化电力的传输。
此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无线电力传输装置及方法,向安装于携带用终端的输电装置中进行电力充电时,即使携带用终端发生振动等而导致输电装置的位置发生移动,也可以最佳化电力的传输。
本发明的目的不限于上述提及到的技术问题,通过下面的记载,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应当可以明确理解未提及到的其他目的。
(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无线电力传输装置,包括:铁芯组件,具备有一个中央线圈及两个侧面线圈来向输电装置传输电力;及电力传输单元,从所述输电装置接收,通过输电装置测定的分别从所述一个中央线圈及所述两个侧面线圈无线传输过来并被接收的接收电力量,并根据所述接收的接收电力量,从所述一个中央线圈及所述两个侧面线圈中选择某一个侧面线圈作为电力传输线圈,或在选择所述一个中央线圈的同时,从所述两个侧面线圈中选择某一个侧面线圈作为电力传输线圈,并通过选择的电力传输线圈向输电装置传输电力。
所述电力传输单元包括:电力传输控制部,控制电力传输;驱动器,根据所述电力传输控制部的控制,发生驱动信号;串联谐振转换器,根据所述驱动信号切换直流电力来生成第一电力及第二电力,并将所述第一电力施加到所述中央线圈;侧面线圈驱动部,根据所述电力传输控制部的控制,选择性地发生第一侧面线圈驱动信号及第二侧面线圈驱动信号,从而将所述第二电力施加向所述第一侧面线圈及所述第二侧面线圈中的至少一个;信号接收部,接收所述输电装置传输的接收电力量信号及充电完毕信号,并提供给所述电力传输控制部。
此外,本发明的无线电力传输装置,包括第一及第二切换部,根据所述第一侧面线圈驱动信号及所述第二侧面线圈驱动信号,选择性地进行连接,来选择性地将所述第二电力施加向所述第一侧面线圈及所述第二侧面线圈。
施加到所述中央线圈的第一电力与施加到所述第一侧面线圈或第二侧面线圈的第二电力,相互间具有180°的相位差。
此外,本发明的无线电力传输装置的所述串联谐振转换器在同时发生所述第一电力及所述第二电力时,可以使施加到所述中央线圈的第一电力与施加到所述第一侧面线圈及所述第二侧面线圈的第二电力,相互间具有180°的相位差。
所述铁芯组件包括:所述中央线圈,设置于第一等级位置;所述第一侧面线圈及所述第二侧面线圈,设置于与所述第一等级不同的第二等级位置,分别有一部分与所述中央线圈重叠地进行安置;磁性体的铁芯,用于收容所述中央线圈、所述第一侧面线圈及所述第二侧面线圈。
所述中央线圈形成为与所述第一侧面线圈及所述第二侧面线圈不同的大小。
所述中央线圈沿第一方向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侧面线圈及所述第二侧面线圈分别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宽度。
所述中央线圈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宽度为,所述第一侧面线圈及所述第二侧面线圈分别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宽度之和的30~50%。
所述中央线圈沿第二方向的宽度与所述第一侧面线圈及所述第二侧面线圈分别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宽度相同。
所述中央线圈安置于所述第一侧面线圈及所述第二侧面线圈的上部。
所述第一侧面线圈及所述第二侧面线圈形成为相同大小。
所述第一侧面线圈及所述第二侧面线圈,在安置于所述中央线圈下侧的绝缘体基底上以图案形成为第一导电图案及第二导电图案。
此外,本发明的无线电力传输方法,包括:通过电力传输控制部,在一个中央线圈及两个侧面线圈中的分别选择一个来分别向输电装置传输电力时,接收所述输电装置中测定的分别的接收电力量的步骤;及通过所述电力传输控制部,根据所述接收的接收电力量,从所述一个中央线圈及所述两个侧面线圈中选择某一个侧面线圈或在选择所述一个中央线圈的同时,从所述两个侧面线圈中选择某一个侧面线圈,并向所述选择的线圈施加电力来向所述输电装置传输电力的步骤。
此处,所述无线电力传输方法,还包括:判断从所述输电装置接收的接收电力量是否减少的步骤;在所述接收电力量减少时,所述电力传输控制部依次向一个中央线圈及两个侧面线圈施加电力来向输电装置传输电力,再判断从所述输电装置传输过来的接收电力量的步骤;及根据所述电力传输控制部的所述判断的接收电力量,从所述一个中央线圈及所述两个侧面线圈中选择某一个侧面线圈或在选择所述一个中央线圈的同时,从所述两个侧面线圈中选择某一个侧面线圈,并向所述选择的线圈施加电力来向所述输电装置传输电力的步骤。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无线电力传输装置及方法中,依次向一个中央线圈与两个侧面线圈施加电力来向输电装置传输电力,由此判断输电装置接收的接收电力量,并根据判断的接收电力量,从所述一个中央线圈与所述两个侧面线圈中选择至少一个以上的线圈作为电力传输线圈,并通过选择的电力传输线圈向输电装置传输电力。
因此,输电装置在充电台的任意位置时,也可以以最佳的状态传输电力。
此外,在向输电装置传输电力来向电池单元模块进行充电的状态下,因为安装有输电装置的携带用终端的振动等,发生输电装置的移动而接收电力量减少时,重新依次向所述一个中央线圈与所述两个侧面线圈施加电力来向输电装置传输电力,由此判断输电装置接收的接收电力量,并根据判断的接收电力量,从所述一个中央线圈与所述两个侧面线圈中选择至少一个以上的线圈作为电力传输线圈,并通过选择的电力传输线圈向输电装置传输电力。
因此,在向输电装置传输电力来向电池单元模块进行充电的状态下,即使发生输电装置的位置移动,也可以一直以最佳的状态传输电力。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包括本发明的无线电力传输装置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无线电力传输方法的无线电力传输装置的电力传输控制部的动作的信号流程图。
图3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无线电力传输装置中,从一个中央线圈与两个侧面线圈中如何选择为电力传输线圈的图表。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无线电力传输装置中的侧面线圈驱动部的详细结构的电路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无线电力传输装置中的串联谐振转换器、第一切换部及第二切换部的详细结构的电路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无线电力传输装置中的铁芯组件的主要组件的分解斜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无线电力传输装置中的铁芯组件的主要结构的组装斜视图。
图8a至图8c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无线电力传输装置中,铁芯组件上具备的两个侧面线圈的安置状态的截面图。
图9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无线电力传输装置中,铁芯组件上具备的中央线圈与两个侧面线圈的概念的平面图。
图10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无线电力传输装置中,将铁芯组件上具备的中央线圈及第一侧面线圈作为电力传输线圈来传输电力的动作的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无线电力传输装置中的铁芯组件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的分解斜视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无线电力传输装置中的铁芯组件的又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的分解斜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无线电力传输装置 110:交流/直流转换器
120:电力传输单元 121:电力传输控制部
122:驱动器 123:串联谐振转换器
127:信号接收部 129:信号接收部
130:铁芯组件 131:中央线圈
131a、131b:中央线圈的端部 133、135:侧面线圈
133a、133b、135a、135b:侧面线圈的端部
133-1、135-1:导电图案 200:输电装置
210:电力接收线圈 220:充电电路
230:电池单元模块 240:电力接收控制部
250:信号传输部 400:铁芯
401:凹槽部 401a:侧壁
403a、403b:支撑部
405a、405b、407a、407b、409a、409b:延长槽
410:电路基板 500:基底
SW1:第一切换部 SW2:第二切换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根据本发明的制动装置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在此过程中,附图中所示的线条的厚度或结构元件的大小等,为了说明上的明确性和便利而可能会放大图示。并且,后述的术语是考虑到本发明中的功能而定义的术语,其可以根据用户、操作者的意图或惯例而不同。因此,针对该术语的定义应当基于本说明书全文的内容而确定。
下面参照附图及通过不限定本发明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地说明,期间对部分图面中的相同要素赋予相同的符号。
下面的详细说明仅限于例示性,仅仅为图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此外,提供的目的在于,使本发明的原理与概念可以以最有用且简单地方式进行说明。
因此,为了理解本发明的基本,不仅没有提供必要以上的详细结构,并且通过图面示意了,属于本发明技术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本发明的实体中可实施的各种形态。
图1是表示包括本发明的无线电力传输装置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的整体结构图。所述无线电力传输系统包括:无线传输电力的本发明的无线电力传输装置100;输电装置200,接收所述无线电力传输装置100传输的电力并充电,再将充电的电力向携带用终端(未图示)供给作为工作电力。
之后,所述无线电力传输装置100包括交流/直流转换器110、电力传输单元120及铁芯组件130。
所述交流/直流转换器110将从外部输入的常用交流电力转换为直流电力,并将转换的直流电力向电力传输单元120供给作为工作电力。
此处,虽然将所述交流/直流转换器110说明为了在所述无线电力传输装置100上具备为一体的例子,但是在实施本发明时,所述交流/直流转换器110也可以独立地具备于所述无线电力传输装置100的外部,并向所述无线电力传输单元120供给直流电力。
所述铁芯组件130包括:后述的铁芯400;一个中央线圈131,位于所述铁芯400的中央;两个侧面线圈133、135,即第一侧面线圈133与第二侧面线圈135,位于所述铁芯400的左右两侧。
所述电力传输单元120,通过切换所述交流/直流转换器110转换的直流电源来发生第一交流电力及第二交流电力,并将发生的第一交流电力供给给所述铁芯组件130上具备的一个中央线圈131,此外,所述发生的第二交流电力选择性地供给给第一侧面线圈133及第二侧面线圈135,由此通过无线来传输电力。
所述电力传输单元120包括:电力传输控制部121、驱动器122、串联谐振转换器123、侧面线圈驱动部124、第一切换部125、第二切换部126及信号接收部127。
所述电力传输控制部121在分别向所述一个中央线圈131及所述两个侧面线圈133、135传输电力时,判断所述输电装置200接收的接收电力量,根据判断的接收电力量,从所述一个中央线圈131及所述两个侧面线圈133、135中选择至少一个以上作为电力传输线圈,并通过电力传输线圈控制向所述输电装置200传输的电力。
所述驱动122,根据所述电力传输控制部121的控制,通过所述一个中央线圈131向所述输电装置200发生用于传输电力的驱动信号A11~A14及选择性地使用所述两个侧面线圈133、135向所述输电装置200发生用于传输电力的驱动信号A21~A24。
所述串联谐振转换器123,根据所述驱动122发生的驱动信号A11~A14、A21~A24,切换所述交流/直流转换器110输出的直流电力来发生通过所述中央线圈131传输的第一交流电力,发生选择性地使用所述两个侧面线圈133、135传输的第二交流电力。
所述侧面线圈驱动部124,根据所述电力传输控制部121的控制,选择性地发生第一侧面线圈驱动信号S1与第二侧面线圈驱动信号S2,来选择性地向所述两个侧面线圈133、135供给所述第二交流电力。
所述第一切换部125及所述第二切换部126,根据第一侧面线圈驱动信号S1及所述第二侧面线圈驱动信号S2,选择性地进行连接,来选择性地将所述串联谐振转换器123发生的第二交流电力供给给所述第一侧面线圈133及所述第二侧面线圈135。
所述信号接收部127接收包括所述输电装置200传输的接收电力量信号及充电完毕信号等的各种信号,并提供给所述电力传输控制部121。
所述输电装置200包括电力接收线圈210、充电电路220、电池单元模块230、电力接收控制部240及信号传输部250。
所述电力接收线圈210接收所述无线电力传输装置100通过所述铁芯组件130传输的交流电力。
所述充电电路220,将所述电力接收线圈210接收的交流电力转换为直流电力。
所述电池单元模块230通过所述充电电路220转换的直流电力进行充电。
所述电力接收控制部240,控制所述充电电路220向所述电池单元模块230的电力充电,判断所述电力接收线圈210接收的接收电力量及所述电池单元模块230的充电完毕,来发生包括接收电力量信号及充电完毕信号的各种信号,利用发生的各种信号来控制通过所述电力接收线圈210向所述无线电力传输装置100的传输。
所述信号传输部250,根据所述电力接收控制部240的控制,发生包括所述接收电力量信号及所述充电完毕信号的各种信号,并通过所述电力接收线圈210向所述无线电力装置100传输。
图1的图面说明中未说明的符号C1及C2、L1及L2是电容器及线圈,在选择性地向所述中央线圈131与所述两个侧面线圈133、135供给第一交流电力及第二交流电力,从而向所述输电装置200传输电力时,分别与所述中央线圈131及所述两个侧面线圈133、135串联,并在所述中央线圈131及所述两个侧面线圈133、135发生串联谐振。
具有如上所述构造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如图2所示,电力传输控制部121,会判断设置有铁芯组件130的充电台(未图示)上是否放置有输电装置200(S300)。
此处,所述充电台的下部具备有所述铁芯组件130,并利用所述铁芯组件130的中央线圈131及两个侧面线圈133、135判断所述充电台上是否放置有输电装置200的动作,因为所述动作为通常性地动作,因此省略具体的动作。
所述步骤(S300)中,判断所述充电台上是否放置有输电装置200时,所述电力传输控制部121会分别依次地选择向一个中央线圈131与两个侧面线圈133、135供给电力,从而向所述输电装置200传输电力(S302)。
即,所述电力传输控制部121会控制驱动器122来发生驱动信号A11~A14,并根据发生的驱动信号A11~A14,串联谐振转换器123会切换交流/直流转换器110输出的直流电力,从而发生第一交流电力。此时,所述串联谐振转换器123发生的第一交流电力会通过电容器C1及线圈L1施加到所述一个中央线圈131,从而在所述中央线圈131上发生谐振来向所述输电装置200无线传出电力。
向所述中央线圈131供给电力,来向所述输电装置200传输电力之后,所述电力传输控制部121会控制驱动器122来发生驱动信号A21~A24,并根据发生的驱动信号A21~A24,串联谐振转换器123会切换交流/直流转换器110输出的直流电力,从而发生第二交流电力。之后,所述电力传输控制部121会控制侧面线圈驱动部124来发生第一侧面线圈驱动信号S1,发生的第一侧面控制信号S1会施加到第一切换部125来使其连接。此时,所述串联谐振转换器123发生的第二交流电力会通过电容器C2、线圈L2及第一切换部125施加到所述第一侧面线圈133,从而在所述第一侧面线圈133上发生谐振来向所述输电装置200无线传出电力。
向所述第一侧面线圈133供给电力,来向所述输电装置200传输电力之后,所述电力传输控制部121会控制驱动器122来发生驱动信号A21~A24,并根据发生的驱动信号A21~A24,串联谐振转换器123会切换交流/直流转换器110输出的直流电力,从而发生第二交流电力。之后,所述电力传输控制部121会控制侧面线圈驱动部124来发生第二侧面线圈驱动信号S2,发生的第二侧面控制信号S2会施加到第二切换部126来使其连接。此时,所述串联谐振转换器123发生的第二交流电力会通过电容器C2、线圈L2及第二切换部126施加到所述第二侧面线圈135,从而在所述第二侧面线圈135上发生谐振来向所述输电装置200无线传出电力。
此处,虽然举了所述电力传输控制部121依次地选择所述中央线圈131、所述第一侧面线圈133及所述第二侧面线圈135来向所述输电装置200传输电力的例子,但是在实施本发明的无线电力传输装置100时,可以任意地变更通过所述中央线圈131、所述第一侧面线圈133及所述第二侧面线圈135向所述输电装置200传输电力的顺序。
在依次地选择所述中央线圈131、所述第一侧面线圈133及所述第二侧面线圈135来向所述输电装置200传输电力的状态下,所述电力传输控制部121会在分别利用所述中央线圈131与所述两个侧面线圈133、135传输电力时,判断所述输电装置200接收的接收电力量(S304)。
即,分别依次地使用所述中央线圈131与所述两个侧面线圈133、135向所述输电装置200传输电力时,输信装置200的电力接收线圈210接收传输的电力,接收的电力在充电电路220转换为直流电力后向电池单元模块230进行充电。
此时,所述输电装置200的电力接收控制部240会根据所述充电电路200向所述电池单元模块230充电的电力来判断所述电力接收线圈210接收的接收电力量。
此外,所述电力接收控制部240,根据所述判断的接收电力量来控制信号传输部250,由此来发生接收电力量信号,发生的接收电力量信号会通过所述电力接收线圈210引导向所述中央线圈131及所述两个侧面线圈133、135。信号接收部127接收引导向所述中央线圈131及所述两个侧面线圈133、135的接收电力量信号,并提供给电力传输控制部121。所述电力传输控制部121输入所述信号接收部127输出的接收电力量信号,并分别利用所述中央线圈131及所述两个侧面线圈133、135来判断电力传输时,所述输电装置200接收的接收电力量。
判断所述接收电力量后,所述电力传输控制部121会利用判断的接收电力量,来选择所述中央线圈131与所述两个侧面线圈133、135中可以以最佳状态向所述输电装置200传输电力的一个以上的线圈,作为传输电力的电力传输线圈(S306)。
例如,本发明如图3所示,输电装置200位于所述第一侧面线圈133的上部,从而判断为只通过所述第一侧面线圈133就可以以最佳状态传输电力时,所述电力传输控制部121会只选择所述第一侧面线圈133作为电力传输线圈。
所述输电装置200位于所述中央线圈131的上部,从而判断为只通过所述中央线圈131就可以以最佳状态传输电力时,所述电力传输控制部121会只选择所述中央线圈131作为电力传输线圈。
所述输电装置200位于所述第二侧面线圈135的上部,从而判断为只通过所述第二侧面线圈135就可以以最佳状态传输电力时,所述电力传输控制部121会只选择所述第二侧面线圈135作为电力传输线圈。
此外,本发明在所述输电装置200位于所述第一侧面线圈133及所述中央线圈131的上部,从而判断为通过所述第一侧面线圈133及所述中央线圈131可以以最佳状态传输电力时,所述电力传输控制部121会选择所述第一侧面线圈133及所述中央线圈131作为电力传输线圈。
所述输电装置200位于所述中央线圈131及所述第二侧面线圈135的上部,从而判断为通过所述中央线圈131及所述第二侧面线圈135可以以最佳状态传输电力时,所述电力传输控制部121会选择所述中央线圈131及所述第二侧面线圈135作为电力传输线圈。
如上所述,选出传输电力的电力传输线圈后,所述电力传输控制部121会控制所述驱动器122及所述侧面线圈驱动部124,来选择性地将第一交流电力及第二交流电力供给给所述选择为电力传输线圈的中央线圈131及两个侧面线圈133、135,从而将供给的交流电力传输给所述输电装置200(S308)。
如上所述的状态下,所述电力传输控制部121会输入信号接收部129接收的信号,来判断是否从所述输电装置200接收到充电完毕信号(S310),在没有接收到所述充电完毕信号时,利用所述信号接收部129接收的接收电力量信号,来判断所述输电装置200接收的接收电力量是否减少(S312)。
所述判断结果,没有接收到充电完毕信号,且接收电力量没有减少时,所述电力传输控制部121会返回所述步骤(S308),并通过所述选择的电力传输线圈向所述输电装置200传输电力,输入所述信号接收部129的接收信号来判断是否接收充电完毕信号与,判断接收电力量是否减少的动作会反复执行。
如上所述的状态下,安装有所述输电装置200的携带用终端发生振动等而发生位置移动时,所述输电装置200接收的电力量会减少。
此时,所述输电装置200的电力接收控制部240会控制信号传输部250发生通知接收电力量减少了的接收电力量信号,发生的接收电力量信号会传输到无线电力传输装置100。
所述无线电力传输装置100的电力传输控制部121会输入信号接收部129接收的接收电力量信号,来判断输电装置200的接收电力量是否减少,接收电力量减少时,返回到所述步骤(S302),如上所述,会分别通过中央线圈131与两个侧面线圈133、135向所述输电装置200传输电力,并判断接收电力量,根据接收电力量,选择可以以最佳状态向所述输电装置200传输电力的一个以上的线圈作为电力传输线圈,根据选择的电力传输线圈,选择性地控制驱动器122及侧面线圈驱动部124,来向所述输电装置200以最佳状态传输电力的动作,为此而反复执行上述动作。
由此,在以最佳状态向所述输电装置200传输电力的状态下,所述电池单元模块230充满电时,电力接收控制部240会控制信号传输部250发生充电完毕信号,发生的充电完毕信号会通过电力接收线圈210传输到所述无线电力传输装置100。
所述无线电力传输装置100的电力传输控制部121会输入信号接收部129的信号,来判断是否接收到充电完毕信号,接收到充电完毕信号时,停止电力传输(S314)。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无线电力传输装置100中的侧面线圈驱动部124的详细结构的电路图。参照图4,本发明的侧面线圈驱动部124中,电力传输控制部121中输出控制信号的输出端子通过电阻R1连接于电阻R3及晶体管Q1,此外,所述电力传输控制部121中输出控制信号的输出端子通过逆变器(INV)及电阻R2连接于电阻R4及晶体管Q2。
此外,电源端子Vcc连接于晶体管Q3、Q4的发射极的同时,分别通过电阻R5、R6分别连接于所述晶体管Q3、Q4的基座,所述电阻R5、R6及所述晶体管Q3、Q4的连接点,分别通过电阻R7、R8连接于所述晶体管Q1、Q2的集电极。
此外,所述晶体管Q3、Q4的集电极上分别连接有电容C3、C4的同时,所述晶体管Q3、Q4的集电极及所述电容C3、C4的连接点上构成有,通过电阻R9、R10向所述第一切换部125及第二切换部126输出第一侧面线圈驱动信号S1及第二侧面驱动信号S2。
具有如上所述结构的本发明的侧面线圈驱动部124,在电源端子Vcc上施加有工作电力的状态下,电力传输控制部121作为控制信号输出逻辑1的高电位信号时,所述高电位信号通过电阻R1施加到晶体管Q1的基座。
此时,所述晶体管Q1会开启(ON),电源端子Vcc的工作电力会通过电阻R5、R7及晶体管Q1流向地线,并使晶体管Q3开始(ON),使所述电源端子Vcc的工作电力通过所述晶体管Q3,由电容器C3消除杂音等后,通过电阻R9输出为第一侧面线圈驱动信号S1,来使第一切换部125变为连接(ON)状态。
此时,所述电力传输控制部121输出的逻辑1的高电位信号通过逆变器(INV)转换为逻辑0的低电位信号后,施加到晶体管Q2的基座,从而使所述晶体管Q2关闭(OFF),根据所述晶体管Q2的关闭(OFF),晶体管Q4也会关闭(OFF),从而不输出第二侧面线圈驱动信号S2,来使第二切换部126变为断开(OFF)状态。
之后,所述电力传输控制部121输出逻辑0的低电位信号作为控制信号,施加到集体观Q1的基底,从而使所述晶体管Q1关闭(OFF),根据所述晶体管Q1的关闭(OFF),晶体管Q3也会关闭(OFF),从而不输出第一侧面线圈驱动信号S1,来使第一切换部125变为断开(OFF)状态。
此时,所述电力传输控制部121输出的逻辑0的低电位信号通过逆变器(INV)转换为逻辑1的高电位信号后,施加到晶体管Q2的基座,从而使所述晶体管Q2开启(ON),根据所述晶体管Q2的开启(ON),晶体管Q4也会开启(ON),从而输出第二侧面线圈驱动信号S2,来使第二切换部126变为连接(ON)状态。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无线电力传输装置中的串联谐振转换器123、第一切换部125及第二切换部126的详细结构的电路图。参照图5,本发明的串联谐振转换器123在电源端子Vcc与地线之间分别串联连接有PMOS及NMOS晶体管PM1、NM1;PM2、NM2;PM3、NM3;PM4、NM4,分别在所述PMOS晶体管PM1~PM4及所述NMOS晶体管NM1~NM4的源极与漏极之间连接有二极管D1~D8,从而在所述PMOS及NMOS晶体管PM1、NM1;PM2、NM2的连接点上输出第一电力,PMOS及NMOS晶体管PM3、NM3;PM4、NM4的连接点上输出第二电力,并施加到中央线圈131。
此外,本发明的第一及第二切换部125、126各自连接,从而使第一及第二侧面线圈驱动信号S 1、S2施加到NMOS晶体管NM5、NM6;NM7、NM8的栅极的同时,所述连接点通过电阻R11、R12分别共通连接于所述NMOS晶体管NM5、NM6;NM7、NM8的源极,所述NMOS晶体管NM5~NM8源极与漏极之间分别连接有二极管D9~D12。
此外,所述NMOS晶体管NM5、NM8的漏极相互连接的同时,所述NMOS晶体管NM6、NM7的漏极之间串联连接有第一侧面线圈133及第二侧面线圈135,所述NMOS晶体管NM5、NM8的漏极的连接点与所述第一侧面线圈133及所述第二侧面线圈135的连接点上施加从所述串联谐振转换器123输出的第二电力。
具有如上所述结构的本发明的侧面线圈驱动部124中输出第一侧面线圈驱动信号S1时,第一切换部125的NMOS晶体管NM5、NM6都会开启(ON),从而使第一切换部125变为连接(ON)状态。
此外,侧面线圈驱动部124中输出第二侧面线圈驱动信号S2时,第二切换部126的NMOS晶体管NM7、NM8都会开启(ON),从而使第二切换部126变为连接(ON)状态。
此处,所述侧面线圈驱动部124因为选择性地输出第一侧面线圈驱动信号S1及所述第二侧面线圈驱动信号S2,因此所述第一切换部125及所述第二切换部126不会同时连接(ON)或断开(OFF),在某一个为连接(ON)状态时,另一个会为断开(OFF)状态。
此外,根据驱动器122输出的驱动信号A21~A24,串联谐振转换器123的PMOS晶体管PM3及NMOS晶体管NM4会变为开启(ON)状态,PMOS晶体管PM4及NMOS晶体管NM3变为关闭(OFF)状态时,电源段子Vcc的工作电力会依次通过PMOS晶体管PM3、电容器C1、线圈L1、中央线圈131及NMOS晶体管NM4来进行流动。此外,根据驱动器122输出的驱动信号A21~A24,串联谐振转换器123的PMOS晶体管PM3及NMOS晶体管NM4会变为关闭(OFF)状态,PMOS晶体管PM4及NMOS晶体管NM3变为开启(ON)状态时,电源段子Vcc的工作电力会依次通过PMOS晶体管PM4、中央线圈131、线圈L1、电容器C1及NMOS晶体管NM3来进行流动。
如上所述,所述串联谐振转换器123通过反复地使所述PMOS晶体管PM3及所述NMOS晶体管NM4变为开启(ON)状态、使所述PMOS晶体管PM4及所述NMOS晶体管NM3变为开启(ON)状态,来发生第一电力,并将发生的第一电力施加到中央线圈131,从而向输电装置200传输电力。
此时,所述PMOS晶体管PM3及所述NMOS晶体管NM4从开启(ON)状态转换为关闭(OFF)状态后,所述PMOS晶体管PM4及所述NMOS晶体管NM3立即从关闭(OFF)状态转换为开启(ON)状态时,会出现所述PMOS晶体管PM3及NMOS晶体管NM3同时处于开启(ON)状态或所述PMOS晶体管PM4及所述NMOS晶体管NM4同时处于开启(ON)状态,从而发生损伤。
因此,本发明中所述PMOS晶体管PM3及所述NMOS晶体管NM4转换为关闭(OFF)状态之后,所述PMOS晶体管PM4及所述NMOS晶体管NM3转换为开启(ON)状态或所述PMOS晶体管PM4及所述NMOS晶体管NM3转换为关闭(OFF)状态之后,所述PMOS晶体管PM3及所述NMOS晶体管NM4转换为开启(ON)状态时,优选为,事先设置停歇时间(dead time),来防止所述PMOS晶体管PM3及NMOS晶体管NM3同时处于开启(ON)状态或所述PMOS晶体管PM4及所述NMOS晶体管NM4同时处于开启(ON)状态。
此外,根据驱动器122输出的驱动信号A11~A14,串联谐振转换器123的PMOS晶体管PM1及NMOS晶体管NM2会变为开启(ON)状态,PMOS晶体管PM2及NMOS晶体管NM1变为关闭(OFF)状态时,电源段子Vcc的工作电力会依次通过PMOS晶体管PM1、电容器C2、线圈L2、第一切换部125、第一侧面线圈133及NMOS晶体管NM2来进行流动。此外,根据驱动器122输出的驱动信号A11~A14,串联谐振转换器123的PMOS晶体管PM1及NMOS晶体管NM2会变为关闭(OFF)状态,PMOS晶体管PM2及NMOS晶体管NM1变为开启(ON)状态时,电源段子Vcc的工作电力会依次通过PMOS晶体管PM2、第一侧面线圈133、第一切换部125、线圈L2、电容器C2及NMOS晶体管NM1来进行流动。
如上所述,所述串联谐振转换器123通过反复地使所述PMOS晶体管PM1及所述NMOS晶体管NM2变为开启(ON)状态、使所述PMOS晶体管PM2及所述NMOS晶体管NM1变为开启(ON)状态,来发生作为交流电力的第二电力,并将发生的第二电力施加到第一侧面线圈133,从而向输电装置200传输电力。
此处,所述动作是假设第一切换部125处于连接(ON)状态,第二切换部126处于断开(OFF)状态来进行的说明,在所述第一切换部125处于断开(OFF)状态,所述第二切换部126处于连接(ON)状态时,第二电力施加到第二侧面线圈135来替代所述第一侧面线圈133,从而向输电装置200传输电力。
如上所述,向输电装置200传输电力时,会有选择中央线圈131及第一侧面线圈133来向输电装置200传输电力的情况发生。
这种情况时优选为,使所述中央线圈131及所述第一侧面线圈133相互间具有180°的相位差来传输电力。
为此,在驱动器122在同时发生驱动信号A11~A14;A21~A24时,使驱动信号A11~A14与驱动信号A21~A24相互间具有180°的相位差来发生,从而使所述中央线圈131及所述第一侧面线圈133相互间具有180°的相位差来向输电装置200传输电力。
此外,选择所述中央线圈131及第二侧面线圈135来向输电装置200传输电力时也优选为,使述中央线圈131及所述第二侧面线圈135相互间具有180°的相位差来传输电力。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无线电力传输装置100中的铁芯组件130的主要组件的分解斜视图,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无线电力传输装置100中的铁芯组件130的主要结构的组装斜视图。参照图6及图7,本发明的贴心组件130具备有一个中央线圈131、两个侧面线圈133、135、铁芯400及电路基板410。
所述一个中央线圈131及两个侧面线圈133、135具有沿相同方向绕组的形态。此外,图6及图7的图面中,所述一个中央线圈131及两个侧面线圈133、135虽然是图示为了,以跑道形(四角形)进行的绕组,但是所述一个中央线圈131及两个侧面线圈133、135可以以椭圆形的形态进行绕组。
此外,虽然未在图面图示,即使所述第一侧面线圈133及所述第二侧面线圈135以四角形的形状进行了绕组,但是所述中央线圈131可以以跑道形的形状进行绕组。此时,以跑道形绕组的中央线圈131会提高输电装置200的位置自由度。
所述中央线圈131与所述第一侧面线圈133及所述第二侧面线圈135可以使用,包括由多根电线缠绕制作方式的绞合(Litz)型或USTC导线、UEW(poly-Urethane EnamelledWire)、PEW(Polyurethane Enamelled Wire)及TIW(Triple Insulated Wire)等的各种类型的导线。
查看所述一个中央线圈131及两个侧面线圈133、135的位置关系时,所述第一侧面线圈133及所述第二侧面线圈135安置于下侧,所述中央线圈131安置于所述第一侧面线圈133及所述第二侧面线圈135上部。因此,设所述中央线圈131位于第一等级时,所述第一侧面线圈133及所述第二侧面线圈135位于与所述第一等级不同的,具体地说是位于比所述第一等级低的第二等级。根据这种安置,所述第一侧面线圈133及所述第二侧面线圈135分别有一部分与所述中央线圈131重叠,并不暴露于外部。
所述铁芯400作为具有磁性体的材质,用于收容所述一个中央线圈131及两个侧面线圈133、135。此外,所述铁芯400形态上可以形成扁平型。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铁芯400大体上以构成平行六面体来进行了例示。具体地说是,所述铁芯400形成为平行六面体形状,且四个角落构成圆角处理的形状。
所述电路基板410,安置于所述铁芯400的下侧,来使其与所述铁芯400的底表面对立。此外,所述电路基板410具有比所述铁芯400的面积更大的面积,因此,所述电路基板410的一部分411(参照图6)从下方支持所述铁芯400。此外,所述电路基板410的其他部分413(参照图6)上可以安置电力传输单元120的部件,来向所述一个中央线圈131、所述第一侧面线圈133及所述第二侧面线圈135供给电力。
此外,所述电路基板410与所述铁芯400之间可以具备一个以上的遮蔽层或绝缘层(未图示)。这种遮蔽层或绝缘层可以减少安置于所述电路基板410上的电力传输单元120因为所述一个中央线圈131、所述第一侧面线圈133及所述第二侧面线圈135发生的磁场而受到的影像。
对如上所述的本发明的铁芯组件130的结构进行更加详细地说明。
本发明的铁芯组件130具备有一个中央线圈131、与所述一个中央线圈131不同大小(面积)的两个侧面线圈133、135。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一个中央线圈131具有小于所述第一侧面线圈133及所述第二侧面线圈135的大小,并位于侧面线圈133、135的上部。此外,根据需求,所述一个中央线圈131可以形成为相同于或大于所述第一侧面线圈133及所述第二侧面线圈135的大小。
所述中央线圈131具有两个端部131a、131b,所述第一侧面线圈133及所述第二侧面线圈135分别各自具有两个端部133a、133b;135a、135b。
所述铁芯组件130中具备的铁芯400的周围,形成有凹陷的凹槽部401,来收容所述中央线圈131及所述侧面线圈133、135。所述凹槽部401通过沿所述铁芯400的外周面向上部方向凸起的侧壁401a来进行限定。
此外,所述侧壁401a上,为了使凹槽部401与外部联通,形成有多个延长槽405a、405b;407a、407b;409a、409b。通过所述延长槽405a、405b,所述中央线圈131的两端部131a、131b会向外部延长;通过所述延长槽407a、407b,所述第一侧面线圈133的两端部133a、133b会向外部延长;通过所述延长槽409a、409b,所述第二侧面线圈135的两端部135a、135b会向外部延长。
所述铁芯400由磁性体形成,用于遮蔽,通过向收容于所述凹槽部401的所述中央线圈131及所述两个侧面线圈133、135供给电力而发生的磁场中,脱离向输电装置200方向的磁场。
此外,所述凹槽部401为闭曲线形,具体地说是,使其具有直四角形或椭圆形的轮廓线,并形成凹槽。此外,所述凹槽部401的大小可以为,使与相互整齐地安置的中央线圈131及两个侧面线圈133、135一起形成的外周具有相对紧凑(tightly)的程度。
为此,所述第一侧面线圈133及所述第二侧面线圈135可以只依靠收容于所述铁芯400的凹槽部401,就可以固定于所述铁芯400的凹槽部401的内部所设置的位置中。
所述侧壁401a,具有对应于所述凹槽部401凹槽化深度的高度。此外,所述侧壁401a具有与所述中央线圈131加上所述两个侧面线圈133、135的厚度的高度,由此来遮蔽或缓解在向所述中央线圈131及所述两个侧面线圈133、135上施加电力而生成的磁场向所述侧壁401a的方向泄露。
此外,所述侧壁401a的内面,如上所述,紧凑地收容所述中央线圈131及所述两个侧面线圈133、135,从而与其外周接触来使所述中央线圈131及所述两个侧面线圈133、135固定于一定的位置。
所述凹槽部401的底表面上凸出形成有两个支撑部403a、403b。所述两个支撑部403a、403b分别形成于,可以插入所述第一侧面线圈133及所述第二侧面线圈135的中央具备的中空部的位置。由此,所述两个支撑部403a、403b可以使所述第一侧面线圈133及所述第二侧面线圈135不脱离所设定的位置,并使其之间以所设定的安置关系进行固定。
所述支撑部403a、403b的形状可以对应所述侧面线圈133、135的中空部的内周面的形状来形成。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403a、403b的外周,对应曲线形的中空部的内周面而形成有曲线的区间。不同于所述第一侧面线圈133及所述第二侧面线圈135,所述中央线圈131的位置是使用双面胶附着的方式,决定于所述第一侧面线圈133及所述第二侧面线圈135的上部。
此外,所述侧壁401a上,为了使凹槽部401与外部联通,形成有多个延长槽405a、405b;407a、407b;409a、409b。所述一对延长槽405a、405b形成于对应所述中央线圈131的两端部131a、131b的位置;所述一对延长槽407a、407b形成于对应所述第一侧面线圈133的两端部133a、133b的位置;所述一对延长槽409a、409b形成于对应所述第二侧面线圈135的两端部135a、135b的位置。
所述电路基板410的上部面安置为与所述铁芯400的下部面对立。此外,沿所述电路基板410长边,形成有对应所述延长槽405a、405b;407a、407b;409a、409b的六个贯通槽415。通过所述贯通槽415的所述中央线圈131的两端部131a、131b与所述第一侧面线圈133的两端部133a、133b及所述第二侧面线圈135的两端部135a、135b,分别会连接于电路基板410的底表面上形成的电路图案(未图示)上。
此外,所述第一侧面线圈133及所述第二侧面线圈135如图8a所示,可以具有相互间相接的结构。
此外,所述第一侧面线圈133及所述第二侧面线圈135如图8b所示,可以相互间相隔一定间隔来设置。
所述第一侧面线圈133及所述第二侧面线圈135相互间相隔一定间隔来设置时,所述第一侧面线圈133及所述第二侧面线圈135之间会凸出形成有所述铁芯400。
此外,所述第一侧面线圈133及所述第二侧面线圈135如图8c所示,一部分可以重叠来安置。所述第一侧面线圈133及所述第二侧面线圈135的一部分在重叠安置时,所述铁芯400可以构成台阶来收容所述第一侧面线圈133及所述第二侧面线圈135。
此处,图8c中,虽然是以所述第二侧面线圈135的上部重叠有所述第一侧面线圈133的一部分的例来进行了图示,但是同样可以构成,所述第一侧面线圈133的上部重叠有所述第二侧面线圈135。
此外,参照图9及图10,对所述一个中央线圈131与所述第一侧面线圈133及所述第二侧面线圈135的关系进行说明。
图9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无线电力传输装置中,铁芯组件上具备的中央线圈与侧面线圈的概念的平面图,图10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无线电力传输装置中,将铁芯组件上具备的中央线圈及第一侧面线圈作为电力传输线圈来传输电力的动作的图。此处,所述图9及图10的图面中,例举了如图8a所示的,所述第一侧面线圈133及所述第二侧面线圈135相互间相接的结构来进行了图示。
参照图9及图10,所述中央线圈131在图面上,沿横向的第一方向W1具有小于所述第一侧面线圈133及所述第二侧面线圈135的宽度。此外,所述中央线圈131沿第二方向W2具有与所述第一侧面线圈133及所述第二侧面线圈135相同的宽度。
因此,分别从所述中央线圈131脱离的,所述第一侧面线圈133及所述第二侧面线圈135的部分会向上部暴露。
此处,所述中央线圈131的沿第一方向W1的宽度可以达到所述第一侧面线圈133及所述第二侧面线圈135的宽度之和的30~50%。
与所述沿第一方向W1的大小差异不同,沿第二方向W2的所述中央线圈131的宽度与所述第一侧面线圈133及所述第二侧面线圈135的宽度相同。此外,所述第一侧面线圈133及所述第二侧面线圈135可以具有相同的大小。此处,所述第一方向W1大体上是与第二方向W2直交,所述中央线圈131、所述第一侧面线圈133及所述第二侧面线圈135大体上分别具有四角形形态。
此外,所述第一侧面线圈133及所述第二侧面线圈135相互相对的侧面可以在穿过所述中央线圈131的中心C的线R上照面。
根据如上所述结构,所述中央线圈131位于铁芯组件130的整体的中央,可以设定为传输电力的基本线圈。因此,使用者将输电装置200大概放置于充电台的中央时,会依靠所述中央线圈131传输电力来向电池单元模块230进行充电。当所述输电装置200脱离所述充电台的中央时,可以通过所述第一侧面线圈133或所述第二侧面线圈135来辅助所述中央线圈131来传输电力。
此处,因为所述第一侧面线圈133及所述第二侧面线圈135会一起位于所述中央线圈131的紧下面的等级,因此,所述第一侧面线圈133及所述第二侧面线圈135都不会太远离所述输电装置200。由此可以降低,因为过度相隔的线圈导致向输电装置200的电力传输效率下降的问题。
此外,通过本发明的电力传输控制部121的控制,所述中央线圈131向所述输电装置200传输电力时,所述第一侧面线圈133及所述第二侧面线圈135至少可以在一个上供给电力,来一同向所述输电装置200传输电力。
此时,传输电力的第一侧面线圈133或第二侧面线圈135所发生的磁场会补强通过所述中央线圈131发生的磁场。
因此,所述输电装置200可以通过均匀的磁场来接收均匀的电力。
具体地说,图10是例示了,向中央线圈131供给电力来向输电装置200传输电力的状态下,向第一侧面线圈133供给电力,使第一侧面线圈133与中央线圈131一同向输电装置200传输电力的状况。
通过所述中央线圈131的磁场密度M1是以中央线圈131的中心C越向端部移动越减少的形态。此外,通过所述第一侧面线圈133的磁场密度M2也表现出了与所述中央线圈131的磁场密度M1相似的形态。
但是,通过所述中央线圈131的磁场与通过所述第一侧面线圈133的磁场根据相互的补强,会在所述中央线圈131与所述第一侧面线圈133重叠的部分充实为更加高等级的磁场密度M3。
此时,无线电力传输装置100中,因为可以向所述中央线圈131与所述第一侧面线圈133分别施加1/2的电力,来向所述输电装置200传输电力,由此可以降低所述中央线圈131与所述第一侧面线圈133的热性压力,并可以减少电力的损失。
之后,参照图11对铁芯组件130的另一变形例进行说明。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无线电力传输装置100中的铁芯组件130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的分解斜视图。参照图11,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大体相似于前面说明的实施例的铁芯组件130,区别在于,上述的第一侧面线圈133及第二侧面线圈135是以不同形态形成。
具体地说是,中央线圈131的下部还具备有绝缘体的基底500,所述第一侧面线圈133及所述第二侧面线圈135分别在所述基底500上以图案形成为第一导电图案133-1及第二导电图案135-1。所述第一导电图案133-1及所述第二导电图案135-1分别是金属带以螺旋形延长的形态,形成为平面型。
如上所述的第一导电图案133-1及第二导电图案135-1在所述基底500上形成金属板,例如,附着铜板后通过蚀刻工序一次形成。所述第一导电图案133-1及所述第二导电图案135-1以所述基底500为介质形成为一个部件,由此来简化铁芯组件130的组装工序。此外,由此可以无需使用铁芯400上的支撑部403a、403b(参照图6)。
此外,所述第一导电图案133-1及所述第二导电图案135-1可以形成为薄于上述第一侧面线圈133及第二侧面线圈135。
由此,所述第一导电图案133-1及所述第二导电图案135-1的厚度方向的中心到输电装置200的距离,相比于上述第一侧面线圈133及第二侧面线圈135会更加得接近。因此,具有更加提高对输电装置200的无线电力传输的效率的优点。
最后,参照图12对本发明的铁芯组件130的又另一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无线电力传输装置100中的铁芯组件130的又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的分解斜视图。参照图12,本发明的铁芯组件130的又另一实施例大体相似于图11中图示的一实施例,区别在于,所述中央线圈131是安置于形成有所述第一导电图案133-1及所述第二导电图案135-1的基底500的下部。
此时,所述第一导电图案133-1及所述第二导电图案135-1是以图案形成与基底500,因此其厚度会非常薄。
因此,将所述输电装置200放置于充电台上时,可以使所述中央线圈131与所述输电装置200的电力接收线圈210之间的间隔在无线电力传输的有效距离以内。
对应安置于所述第一导电图案133-1及所述第二导电图案135-1下部的所述中央线圈131,铁芯400的底表面上可以凸出形成有支撑部403c。所述支撑部403c具有对应于所述中央线圈131的中空部的形态,并形成于凹槽部410的底表面的中央。
以上,通过代表性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地说明,但是,本发明所述技术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应当理解,对于上述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畴的限度内可以进行多种变形。
因此,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应当局限于所说明的实施例,应当由所附的技术方案及所述技术方案的均等的范围来确定。

Claims (14)

1.一种无线电力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铁芯组件,具备有一个位于第一等级的中央线圈及两个侧面线圈来向输电装置传输电力,其中所述两个侧面线圈包括位于与所述第一等级不同的第二等级的第一侧面线圈以及位于与所述第一等级以及第二的等级不同的第三等级的第二侧面线圈;及
电力传输单元,从所述输电装置接收,通过输电装置测定的分别从所述一个中央线圈及所述两个侧面线圈无线传输过来并被接收的接收电力量,并根据所述接收的接收电力量,从所述一个中央线圈及所述两个侧面线圈中选择某一个侧面线圈作为电力传输线圈,或在选择所述一个中央线圈的同时,从所述两个侧面线圈中选择某一个侧面线圈作为电力传输线圈,并通过选择的电力传输线圈向输电装置传输电力;
所述电力传输单元为,判断所述输电装置接收的接收电力量是否减少,在所述接收电力量减少时,依次向所述一个中央线圈及所述两个侧面线圈施加电力来判断所述输电装置的传输电力量,从所述一个中央线圈及所述两个侧面线圈中选择某一个侧面线圈或在选择所述一个中央线圈的同时,从所述两个侧面线圈中选择某一个侧面线圈,并向所述选择的线圈施加电力来向所述输电装置传输电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电力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力传输单元包括:
电力传输控制部,控制电力传输;
驱动器,根据所述电力传输控制部的控制,发生驱动信号;
串联谐振转换器,根据所述驱动信号切换直流电力来生成第一电力及第二电力,并将所述第一电力施加到所述中央线圈;
侧面线圈驱动部,根据所述电力传输控制部的控制,选择性地发生第一侧面线圈驱动信号及第二侧面线圈驱动信号,从而将所述第二电力施加向所述第一侧面线圈及所述第二侧面线圈中的至少一个;及
信号接收部,接收所述输电装置传输的接收电力量信号及充电完毕信号,并提供给所述电力传输控制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电力传输装置,还包括:
第一及第二切换部,根据所述第一侧面线圈驱动信号及所述第二侧面线圈驱动信号,选择性地进行连接,来选择性地将所述第二电力施加向所述第一侧面线圈及所述第二侧面线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电力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
施加到所述中央线圈的第一电力与施加到所述第一侧面线圈或第二侧面线圈的第二电力,相互间具有180°的相位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电力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串联谐振转换器,
在同时发生所述第一电力及所述第二电力时,使施加到所述中央线圈的第一电力与施加到所述第一侧面线圈及所述第二侧面线圈的第二电力,相互间具有180°的相位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电力传输装置,所述铁芯组件包括:
所述中央线圈,设置于第一等级位置;
所述第一侧面线圈及所述第二侧面线圈,设置于与所述第一等级不同的第二等级位置,分别有一部分与所述中央线圈重叠地进行安置;及
磁性体的铁芯,用于收容所述中央线圈、所述第一侧面线圈及所述第二侧面线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电力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央线圈形成为与所述第一侧面线圈及所述第二侧面线圈不同的大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电力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央线圈沿第一方向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侧面线圈及所述第二侧面线圈分别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宽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电力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央线圈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宽度为,所述第一侧面线圈及所述第二侧面线圈分别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宽度之和的30~50%。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电力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央线圈沿第二方向的宽度与所述第一侧面线圈及所述第二侧面线圈分别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宽度相同。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电力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央线圈安置于所述第一侧面线圈及所述第二侧面线圈的上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无线电力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侧面线圈及所述第二侧面线圈形成为相同大小。
13.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电力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侧面线圈及所述第二侧面线圈,
在安置于所述中央线圈下侧的绝缘体基底上以图案形成为第一导电图案及第二导电图案。
14.一种无线电力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电力传输控制部,分别选择一个位于第一等级的中央线圈及位于与所述第一等级不同的第二等级的第一侧面线圈、位于与所述第一等级以及第二的等级不同的第三等级的第二侧面线圈并施加电力,分别向输电装置传输电力的同时判断所述输电装置接收的电力量的步骤;及
通过所述电力传输控制部,根据所述接收的接收电力量,从所述一个中央线圈及所述两个侧面线圈中选择某一个侧面线圈或在选择所述一个中央线圈的同时,从所述两个侧面线圈中选择某一个侧面线圈,并向所述选择的线圈施加电力来向所述输电装置传输电力的步骤;
判断从所述输电装置接收的接收电力量是否减少的步骤;
在所述接收电力量减少时,所述电力传输控制部依次向一个中央线圈及两个侧面线圈施加电力来向输电装置传输电力,再判断从所述输电装置传输过来的接收电力量的步骤;及
根据所述电力传输控制部的所述判断的接收电力量,从所述一个中央线圈及所述两个侧面线圈中选择某一个侧面线圈或在选择所述一个中央线圈的同时,从所述两个侧面线圈中选择某一个侧面线圈,在选择所述某一个中央线圈的情况下,同时在所述两个侧面线圈中至少选择一个侧面线圈,并向所述选择的线圈施加电力来向所述输电装置传输电力的步骤。
CN201210352483.2A 2011-09-21 2012-09-20 无线电力传输装置及方法 Active CN10302315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10094960A KR101305303B1 (ko) 2011-09-21 2011-09-21 무선 전력전송장치 및 방법
KR10-2011-0094960 2011-09-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23159A CN103023159A (zh) 2013-04-03
CN103023159B true CN103023159B (zh) 2017-08-25

Family

ID=470746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352483.2A Active CN103023159B (zh) 2011-09-21 2012-09-20 无线电力传输装置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608697B2 (zh)
EP (1) EP2573950B1 (zh)
JP (1) JP6446171B2 (zh)
KR (1) KR101305303B1 (zh)
CN (1) CN10302315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213090B1 (ko) * 2011-07-14 2012-12-18 유한회사 한림포스텍 무선전력 전송장치용 코어 어셈블리 및 그를 구비하는 무선전력 전송장치
JP5885570B2 (ja) * 2012-04-13 2016-03-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無線電力伝送システム、無線電力伝送装置、無線電力伝送方法、無線電力伝送装置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US9676285B2 (en) * 2013-05-01 2017-06-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Vehicle charging pad having reduced thickness
US9431169B2 (en) * 2013-06-07 2016-08-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Primary power supply tuning network for two coil device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KR102125917B1 (ko) * 2013-08-07 2020-07-08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무선전력 송신장치
US10461582B2 (en) * 2014-03-31 2019-10-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s,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wireless power receiver coil configuration
KR102166881B1 (ko) * 2014-04-03 2020-10-16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무선 전력 송신 장치
WO2015186697A1 (ja) * 2014-06-06 2015-12-10 株式会社Ihi 送電装置、受電装置及び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EP2983266B1 (en) 2014-08-05 2017-02-22 Panasonic Corporation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JP6566614B2 (ja) * 2014-08-08 2019-08-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充電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USRE49437E1 (en) 2014-09-30 2023-02-28 Apple Inc. Audio driver and power supply unit architecture
EP3416406A1 (en) 2014-09-30 2018-12-19 Apple Inc. Loudspeaker with reduced audio coloration caused by reflections from a surface
TWI532289B (zh) * 2014-10-03 2016-05-01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無線充電傳輸裝置
TWI532290B (zh) * 2014-10-03 2016-05-01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無線充電傳輸裝置
US20160352133A1 (en) * 2015-05-26 2016-12-01 Intel Corporation Wireless power transmitting coil disposed at an input device
US10424962B2 (en) * 2015-09-30 2019-09-24 Apple Inc. Charging assembly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EP3373411B1 (en) 2015-11-05 2023-07-26 LG Electronics Inc. Wireless power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 vehicle
KR20170054708A (ko) * 2015-11-10 2017-05-18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멀티 코일 무선 충전 방법 및 그를 위한 장치 및 시스템
KR101773093B1 (ko) * 2015-11-27 2017-08-30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무선 전력 충전기를 위한 자성 차폐 블록 제조 방법
KR101804410B1 (ko) 2015-12-17 2017-12-04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무선 전력 송신기를 위한 송신 코일 모듈
CN108988510A (zh) * 2016-08-31 2018-12-11 矽力杰半导体技术(杭州)有限公司 电能发射天线及应用其的电能发射装置
US10834497B2 (en) 2016-09-23 2020-11-10 Apple Inc. User interface cooling using audio component
US10631071B2 (en) 2016-09-23 2020-04-21 Apple Inc. Cantilevered foot for electronic device
US11532423B2 (en) 2017-03-06 2022-12-20 Lg Innotek Co., Ltd. Coil device
KR102427840B1 (ko) 2017-07-24 2022-08-0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전력 수신 장치 및 무선 전력 수신 방법
US10946756B2 (en) * 2017-11-14 2021-03-16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Bidirectional integrated charger for a vehicle battery
CN108429357B (zh) * 2018-02-08 2020-04-17 深圳市时商创展科技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器
CN108649716B (zh) * 2018-03-29 2020-08-1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信号传输方法、接收端、发送端及终端设备
US11869699B2 (en) 2018-05-22 2024-01-09 Premo, S.A. Inductive energy emitter/receiver for an inductive charger of an electric vehicle
KR102099444B1 (ko) * 2018-09-14 2020-04-09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무선 전력 송신기를 위한 송신 코일 모듈
CN111211407B (zh) * 2018-11-21 2024-05-28 法雷奥舒适驾驶助手公司 天线组件和包括这种天线组件的无线充电装置
KR102624909B1 (ko) * 2018-12-28 2024-01-1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다중 코일을 이용한 무선 충전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무선 충전 시스템
KR20210110360A (ko) * 2019-01-02 2021-09-07 지이 하이브리드 테크놀로지스, 엘엘씨 다중 송신기들 및 수신기들을 사용한 무선 전력 전송
KR101998700B1 (ko) * 2019-04-15 2019-07-10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무선 전력 송신 장치
JP2021005942A (ja) * 2019-06-26 2021-01-14 株式会社フクダサインボード 非接触給受電装置
KR102313298B1 (ko) * 2019-09-23 2021-10-1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전력 전송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시스템
US11310934B2 (en) 2020-04-30 2022-04-19 Nucurrent, Inc. Multi-channel cooling for extended distance wireless power transmitter
US11476722B2 (en) 2020-04-30 2022-10-18 Nucurrent, Inc. Precision power level control for extended range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US11239709B2 (en) 2020-04-30 2022-02-01 Nucurrent, Inc. Operating frequency based power level altering in extended range wireless power transmitters
US11482890B2 (en) 2020-04-30 2022-10-25 Nucurrent, Inc. Surface mountable wireless power transmitter for transmission at extended range
US11476711B2 (en) 2020-12-23 2022-10-18 Nucurrent, Inc. Wireless power transmitters and associated base stations for through-structure charging
US11387674B1 (en) 2020-12-23 2022-07-12 Nucurrent, Inc. Wireless power transmitters for transmitting power at extended separation distances utilizing concave shielding
US11637459B2 (en) 2020-12-23 2023-04-25 Nucurrent, Inc. Wireless power transmitters for transmitting power at extended separation distances utilizing T-Core shielding
US11757311B2 (en) 2020-12-23 2023-09-12 Nucurrent, Inc. Wireless power transmitters and associated base stations for transmitting power at extended separation distances
US11387684B1 (en) 2020-12-23 2022-07-12 Nucurrent, Inc. Wireless power transmitters and associated base stations for transmitting power at extended separation distances
US11482891B1 (en) * 2021-04-20 2022-10-25 Nucurrent, Inc. Timing verification in precision power level control systems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US11791667B2 (en) 2021-04-30 2023-10-17 Nucurrent, Inc. Power capability detection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based on receiver power request
US11539247B2 (en) 2021-04-30 2022-12-27 Nucurrent, Inc. Power capability detection in precision power level control systems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US11532956B2 (en) 2021-04-30 2022-12-20 Nucurrent, Inc. Power capability detection with verification load in power level control systems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US11942799B2 (en) 2021-04-30 2024-03-26 Nucurrent, Inc. False notification suppression in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US11637448B1 (en) 2021-10-12 2023-04-25 Nucurrent, Inc. Wireless power transmitter with removable magnetic connector panel for vehicular use
US11967830B2 (en) 2021-10-12 2024-04-23 Nucurrent, Inc. Wireless power transmitters for transmitting power at extended separation distances with magnetic connectors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28320A (zh) * 2008-12-12 2010-09-08 郑春吉 具有输电平面螺旋芯体的非接触充电站、非接触受电装置以及控制它们的方法
CN102089952A (zh) * 2008-04-03 2011-06-08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功率传输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24937A (ja) 2002-01-25 2003-08-08 Sony Corp 電力供給装置および方法、受電装置および方法、電力供給システム、記録媒体、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CN101263636B (zh) * 2005-09-12 2012-06-27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给电池再充电的装置
US7952322B2 (en) * 2006-01-31 2011-05-31 Mojo Mobility, Inc. Inductive power source and charging system
US8169185B2 (en) * 2006-01-31 2012-05-01 Mojo Mobility,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ductive charging of portable devices
US7948208B2 (en) * 2006-06-01 2011-05-24 Mojo Mobility, Inc. Power source, charging system, and inductive receiver for mobile devices
JP5174374B2 (ja) 2007-05-10 2013-04-03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無線給電システム
CN101919139B (zh) * 2008-12-12 2014-08-20 翰林Postech株式会社 非接触输电设备
JP2010200497A (ja) * 2009-02-25 2010-09-09 Toshiba Corp 充電装置及び充電システム
TWI504096B (zh) 2009-04-08 2015-10-11 Access Business Group Int Llc 可選擇性線圈陣列及其系統與方法
KR20120056276A (ko) * 2009-12-24 2012-06-01 가부시끼가이샤 도시바 무선 전력 전송 장치
KR20140039269A (ko) * 2011-06-10 2014-04-01 액세스 비지니스 그룹 인터내셔날 엘엘씨 유도 전력 수신기를 검출, 특성화, 및 추적하기 위한 시스템 및 방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89952A (zh) * 2008-04-03 2011-06-08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功率传输系统
CN101828320A (zh) * 2008-12-12 2010-09-08 郑春吉 具有输电平面螺旋芯体的非接触充电站、非接触受电装置以及控制它们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608697B2 (en) 2017-03-28
US20130069586A1 (en) 2013-03-21
EP2573950B1 (en) 2019-10-30
CN103023159A (zh) 2013-04-03
KR101305303B1 (ko) 2013-09-06
KR20130031411A (ko) 2013-03-29
EP2573950A2 (en) 2013-03-27
EP2573950A3 (en) 2017-04-26
JP2013070606A (ja) 2013-04-18
JP6446171B2 (ja) 2018-12-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23159B (zh) 无线电力传输装置及方法
JP6835802B2 (ja) 車両用無線電力送信機及び受信機
US11018531B2 (en) Receiver for wireless charging system
JP6715989B2 (ja) 受電装置
CN102882283B (zh) 无线电力传输装置用磁芯组件及含它的无线电力传输装置
JP6420320B2 (ja) 電気車両有線およびワイヤレス充電に関するシステム、方法、および装置
KR102000432B1 (ko) 유도 전력 전송을 위한 코일 토폴로지들
US5341083A (en) Contactless battery charging system
EP3191338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active power control in dynamic inductive power transfer systems
Huang et al. Wireless power and bidirectional data transfer scheme for battery charger
CN107696883A (zh) 电动车辆并行充电方法和设备
CN102035267A (zh) 电力传送设备、电力接收设备和电力传送系统
US20180294673A1 (en) Wireless power transmitter
US20150102686A1 (en) Power receiving unit, power transmission unit, and feed system
KR101782877B1 (ko) 무선 전력전송장치 및 방법
CN106414156A (zh) 用于电动车的感应充电装置
KR101755677B1 (ko) 전력선 통신을 이용한 무선충전 방법
CN106936187A (zh) 一种无线充电机座及被充电设备
CN107026491A (zh) 一种汽车室内用手机无线充电装置
US10771033B2 (en) Electrical feed line integrated filtering for inductive power transfer systems
CN113991780A (zh) Nfc与无线充电融合系统及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314

Address after: American New York

Patentee after: Ge Hybrid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Gyeonggi Do, South Korea

Patentee before: Hanrim Postech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