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19001A - 自动对焦方法与装置 - Google Patents

自动对焦方法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19001A
CN103019001A CN2011102971247A CN201110297124A CN103019001A CN 103019001 A CN103019001 A CN 103019001A CN 2011102971247 A CN2011102971247 A CN 2011102971247A CN 201110297124 A CN201110297124 A CN 201110297124A CN 103019001 A CN103019001 A CN 1030190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image
dimensional depth
focusing
dist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29712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19001B (zh
Inventor
郑昆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Star Software R&D Shenzhen Ltd
MStar Semiconductor Inc Taiwan
Original Assignee
MStar Software R&D Shenzhen Ltd
MStar Semiconductor Inc Taiwa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Star Software R&D Shenzhen Ltd, MStar Semiconductor Inc Taiwan filed Critical MStar Software R&D Shenzhen Ltd
Priority to CN201110297124.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019001B/zh
Publication of CN1030190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190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190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1900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Focus Adjustment (AREA)
  • Focusing (AREA)
  • Length Measuring Devices By Optical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自动对焦装置,包括:一第一透镜;一第一感光单元,接收一物件经过该第一透镜后的成像,并据以产生一第一感光信号;一第二透镜;一第二感光单元,接收该物件经过该第二透镜后的成像,并据以产生一第二感光信号;一影像处理电路,接收该第一感光信号产生一第一影像,接收该第二感光信号产生一第二影像;以及,一对焦处理器,依照该第一影像与该第二影像计算出一三维深度,据以移动该第一透镜或该第二透镜。

Description

自动对焦方法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自动对焦方法与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运用于摄像机的自动对焦方法与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自动对焦(auto focus)功能为现今摄像机的重要指标之一。透过自动对焦功能,摄像机使用者可快速地找到镜头组的焦距,提高拍摄结果的成功率,提高影像的品质。再者,自动对焦功能也能够正确的追踪快速移动的物件,使得摄像技术入门容易。其中摄像机可为数位照相机或者数位摄影机。 
众所周知,自动对焦功能的基本运作是物件透过摄像机系统自动化地控制透镜组的移动,使得物件的影像清晰地成像在感光单元上。请参照图1a与图1b,其所绘示为摄像机调整透镜成像的示意图。如图1a所示,物件110经过摄相机的透镜100,并成像120在透镜100与感光单元130之间。当然,由于物件110位置的远近不同,其成像120的位置也会不同。由于现今摄像机中的感光单元130是固定不动的。因此,摄像机必须移动透镜100使得成像120的位置落在感光单元130上。 
如图1b所示,摄像机将透镜100往感光单元130方向移动距离d后,物件110的成像120即可落在感光单元130上。换句话说,现今摄像机中自动对焦功能即是利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控制透镜100的移动,使得物件的成像能够落在感光单元上。 
一般来说,已知自动对焦功能可分为主动式与被动式自动对焦。所谓的主动式自动对焦在曝光前先由摄像机发出一红外光束或者一超音波至欲拍摄的物件,根据接收的反射信号得知物件与摄像机之间的距离,进而控制透镜的移动而达成自动对焦的目的。 
另一方面,已知被动式自动对焦利用感光单元所产生的影像作为判断对焦是 否正确的依据。而摄像机中则会包括一对焦处理器,其根据感光单元接收的影像的清晰程度判断透镜的对焦状况,并且据以控制透镜的移动。 
当摄像机中的对焦处理器控制透镜移动的过程,对焦处理器会对感光单元产生的影像像素进行统计。一般来说,当透镜聚焦尚未成功之前,感光单元上的成像会较模糊,因此画面上像素的亮度分布较窄(或者,最大亮度值会较低);反之,透镜聚焦成功时,感光单元上的成像会较清晰,因此画面上像素的亮度分布较广(或者,最大亮度值会较高)。 
请参照图2a与图2b,其所绘示为已知被动式自动对焦的一种控制方法。如图2a所示,在透镜的移动过程中,于第一位置时,画面中最大亮度值为I1(亮度分布较窄)。如图2b所示,于第二位置时,画面中最大亮度值为I2(亮度分布较广)。由于I2大于I1,摄像机判断透镜位于第二位置具有较佳的聚焦结果。也就是说,利用上述特性,即可在反复移动透镜的过程中找到最佳的聚焦位置。 
另一种方式为,于对焦处理器控制透镜移动的过程,对焦处理器根据感光单元所产生的影像中,单一位置周围像素的对比度来判断对焦是否正确。一般来说,在透镜聚焦尚未成功前,感光单元上的成像会较模糊,因此画面上的对比程度较差;反之,透镜聚焦成功时,感光单元上的成像会较清晰,因此画面上的对比程度较佳。也就是说,当对比程度较佳时,在画面中边缘(edge)附近的像素之间的亮度变化会很大;反之,当对比程度较差时,在画面中边缘附近的像素之间的亮度变化会较低。 
请参照图3a与图3b,其所绘示为已知被动式自动对焦的另一种控制方法。如图3a所示,在透镜的移动过程中,位置p1附近边缘的亮度变化较小。如图3b所示,位置p1附近边缘的亮度变化较大。因此,图3b具有较佳的聚焦结果。也就是说,利用上述特性,即可在反复移动透镜的过程中找到最佳的聚焦位置。由于以上两种对焦方式应用的原理皆为:影像像素对比度较大时,影像清晰度较高,亦即透镜位于较佳聚焦位置;以上两种对焦方式亦可被同时援用,不限于单独应用。 
另一种被动式自动对焦方式为利用相位差方式来决定聚焦位置。请参照图4a、图4b、图4c,其所绘示者为利用相位差来进行自动对焦的光学系统示意图。如图4a所示,来自相同位置的光信号源200经过透镜210聚焦在第一成像面220上。而成像面上具有一开口,使得焦点附近的光通该此开口并发散。利用二次成像透镜组232与235将光线分别聚焦在二线型感应器(linear image sensor)252与255 上。因此,二线型感应器252、255个别产生光感应信号。 
如图4b所示,当光信号源200i由一位置往后移动到另一光信号源200ii位置时,虚线光束在成像面220上失焦了,同时照射至二次成像透镜组232与235的位置也会改变。因此,第一成像透镜235的于第一线型感应器255上的成像略为往上移;第二成像透镜232的于第二线型感应器252上的成像略为往下移。因此,照射在二线型感应器252、255上的光之间的距离会变大。 
因此,如图4c所示,第一线型感应器255所产生的波形为455s,第二线型感应器252所产生的波形为452s。二波形之间最大值之间相距的距离(PD)即称之为相位差。经由设计,当图4a的光学系统可将物件成像于成像面时,二个波形452s、455s可重迭在一起,亦即相位差为0。当物件在移动时,根据二个波形452s、455s之间的相位差即可用来调整聚焦位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有别于已知自动对焦技术的自动对焦方法与装置,其利用三维三维深度(3D depth)来决定物件与摄像机之间的距离,并且据以决定透镜的聚焦位置。 
本发明有关于一种自动对焦装置,包括:一第一透镜;一第一感光单元,接收一物件经过该第一透镜后的成像,并据以产生一第一感光信号;一第二透镜;一第二感光单元,接收该物件经过该第二透镜后的成像,并据以产生一第二感光信号;一影像处理电路,接收该第一感光信号产生一第一影像,接收该第二感光信号产生一第二影像;以及,一对焦处理器,依照该第一影像与该第二影像计算出一三维深度,据以移动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自动对焦装置,包括:一摄像机,具有一第一镜头组与一对焦处理器,其中,该第一镜头组可输出一第一影像至该对焦处理器;以及,一第二镜头组,可输出一第二影像至该对焦处理器;其中,该对焦处理器,根据该第一影像与该第二影像计算出一三维深度,并根据该三维深度控制该第一镜头组或该第二镜头组的焦距。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自动对焦方法,包括下列步骤:调整一第一透镜或一第二透镜的位置,拍摄一物件,并对应产生一第一影像与一第二影像;判断可否由该第 一影像与该第二影像获得该物件的一三维深度;以及,于获得该三维深度时,根据该三维深度获得该第一镜头与该第二镜头的一移动量。 
为了对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方面有更佳的了解,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a与图1b所绘示为摄像机调整透镜成像的示意图。 
图2a与图2b所绘示为已知被动式自动对焦的第一种控制方法。 
图3a与图3b所绘示为已知被动式自动对焦的第二种控制方法。 
图4a、图4b、图4c所绘示为利用相位差来进行自动对焦的光学系统示意图。 
图5a与5b所绘示为双眼观看物件时,个别眼睛的成像示意图。 
图6a、图6b、图6c、图6d所绘示为利用双眼同时看到的影像决定物件位置的方法。 
图7所绘示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自动对焦装置示意图。 
图8a与图8b所绘示为本发明利用三维深度计算物件与摄相机之间的距离。 
图9所绘示为本发明自动对焦的方法。 
图10所绘示为具有双透镜成像的单一镜头摄像机示意图。 
图11所绘示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自动对焦装置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透镜 
110:物件 
120:成像 
130:感光单元 
200、200i、200ii:光源信号 
210:透镜 
220:成像面 
232、235:二次成像透镜组 
252、255:线型感应器 
302、302L、302R:菱形物件 
304、304L、304R:圆形物件 
306、306L、306R:三角形物件 
452s、455s:波形 
700:物件 
720:第一镜头 
722:第一透镜 
724:第一感光单元 
730:第二镜头 
732:第二透镜 
734:第二感光单元 
740:影像处理电路 
742:第一影像 
746:第二影像 
750:对焦处理器 
752:镜头控制单元 
754:三维深度产生器 
910:透镜 
912:第一透镜 
913:物件 
914:第二透镜 
916:第三透镜 
918:光学遮蔽单元 
919:感光装置 
919a:影像处理电路 
919b:影像处理电路 
920:物件 
930:第一镜头组 
932:第一透镜 
934:第一感光单元 
936:第一感光单元 
938:第一影像 
940:第二镜头组 
942:第二透镜 
944:第二感光单元 
946:第二感光单元 
948:第二影像 
950:对焦处理器 
952:镜头控制单元 
954:三维深度产生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利用摄像机来产生二个影像,并利用二影像产生三维深度,并根据三维深度来决定物件与透镜之间的距离,并据以移动透镜达成自动对焦的目的。以下将先介绍三维深度。 
一般来说,人脑是利用左眼与右眼看到的影像来建立三维的视觉效果。也就是说,左眼与右眼看到同一个物件时,左眼与右眼的呈现的影像会有些许不同,而人体的大脑即根据双眼看到的影像来建立三维影像。请参照图5a与第5b,其所绘示为双眼观看物件时,个别眼睛的成像示意图。 
当一个物件在很接近双眼中央的正前方位置I时,左眼看到的物件会在左眼视野影像的右侧,而右眼所看到的物件会在右眼视野影像的左侧。当物件继续往远离双眼的位置移动时,左眼与右眼看到的物件会逐渐的往中央接近如位置II所示。当物件在双眼中央的正前方无限远的位置时,左眼看到的物件会在左眼视野影像的正中央,而右眼所看到的物件会在右眼视野影像的正中央。 
根据上述的特性,即发展出一种三维深度(3D depth)的概念。请参照图6a、图6b、图6c、图6d,其所绘示为利用双眼同时看到的影像决定物件位置的方法。而以下的影像中的物件皆位在双眼中央的正前方。 
假设左眼看到的左眼视野影像如图6a所示,影像中菱形物件302L较接近中央位置、圆形物件304L在右侧、三角形物件306L在菱形物件302L与圆形物件304L 之间;而右眼看到的右眼视野影像如图6b所示,影像中菱形物件302R较接近中央位置、圆形物件304R在左侧、三角形物件306R在菱形物件302R与圆形物件304R之间。因此,如图6c所示即可获得三个物件与眼睛之间的距离关系。亦即,圆形物件304最接近眼睛、三角形物件306次之、菱形物件304最远离眼睛。 
如图6d所示,假设图6b的右眼视野影像被定义为一参考影像(reference image),则图6b中与图6a中两影像中相同物件之间因视差/视野所造成的水平距离即为两影像间的三维深度。因此,如图6d所示,圆形物件204L位于圆形物件204R右侧d1距离,因此圆形物件204的三维深度为d1;同理,三角形物件306的三维深度为d2,菱形物件204的三维深度为d3。由上述的说明可以推得,如果有另外一个物件其三维深度为0,则代表此物件在无限远的位置。 
三维立体视觉效果的影像画面即利用此三维深度概念而形成。因此,本发明的自动对焦方法与装置即利用上述的三维深度概念加以实现。 
请参照图7,其所绘示者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自动对焦装置示意图。其中,自动对焦装置以具有双镜头的三维摄像机为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双镜头的三维摄像机。 
三维摄像机具有二镜头720、730,此二镜头可具有相同规格,但不限于此。第一镜头(左镜头)720包括第一透镜(P)722、第一感光单元724;第二镜头(右镜头)730包括第二透镜(S)732、第二感光单元734。而第一透镜(P)722可将物件700成像于第一感光单元724上,并输出第一感光信号;第二透镜(S)732可将物件700成像于第二感光单元734上,并输出第二感光信号。再者,影像处理电路740接收第一感光信号与第二感光信号后即可产生一第一影像(或称左眼影像)742与一第二影像(或称右眼影像)746。一般来说,三维摄像机根据第一影像742与第二影像746来产生立体的三维影像,而产生立体的三维影像的方式与装置与本案并无关联,因此不再赘述。本案仅就自动对焦装置为说明。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对焦处理器750中包括一三维深度产生器754以及镜头控制单元753。其中,三维深度产生器接收第一影像742与第二影像746,并计算出该物件700的三维深度;另一方面,镜头控制单元752则根据该三维深度控制第一透镜(P)722或第二透镜(S)730的移动,或者可同时移动两者,使得第一透镜(P)722与第二透镜(S)730移动到最佳的聚焦位置。 
由以上的说明可知,三维深度为该物件在左眼影像与右眼影像重迭后,该物件之间的距离。因此,三维深度的跟第一镜头720与第二镜头730之间的距离,以及物件与摄像机之间的距离有关。详细来说,物件在固定距离,第一镜头720与第二镜头730之间的距离越短,左右影像中该物件的三维深度会较小;反之,三维深度会较大。 
而在三维摄像机中,由于第一镜头720与第二镜头730之间的距离已知,因此,三维摄像机设计者可将三维深度与物件与摄像机的距离之间的关系建立一个数学函数于镜头控制单元753中。当摄像机获得三维深度时,根据该数学函数可快速地得知物件与摄像机的距离。当然,镜头控制单元753中也可以建立一个对照表(look up table),当摄像机获得三维深度时,根据该对照表来快速地得知物件与摄像机的距离。或者,镜头控制单元753中的对照表也可以是三维深度与透镜位置的关系,当摄像机获得三维深度时,根据该对照表来快速地的移动透镜并直接完成自动对焦。 
请参照图8a与图8b,其所绘示为本发明利用三维深度计算物件与摄相机之间的距离。如图8a所示,三维深度产生器754比对左眼影像以及右眼影像中的物件即可计算出三维深度为dthx。 
由图8b可知,三维深度为Dth1时,物件与摄像机的距离为D1,以及三维深度为Dth2时,物件与摄像机的距离为D2。本发明依此建立一数学函数于镜头控制单元752中。当镜头控制单元752接收到三维深度产生器754输出的三维深度为dthx时,即可得知物件与摄像机的距离为Dx,并且据以控制第一镜头与第二镜头的聚焦位置,达成自动对焦的目的。 
基本上,比对左眼影像742以及右眼影像740中物件之间的距离来获得三维深度并不需要非常清晰的影像。也就是说,于二镜头720、730尚未完成聚焦时所拍摄的左眼影像742以及右眼影像740已可用来计算物件的三维深度。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当左眼影像720中物件的一边缘以及右眼影像730中物件的同一边缘能够辨识时,即已足以根据物件的边缘获得该物件的三维深度。 
请参照图9,其所绘示者为本发明自动对焦的方法。首先,调整二透镜的位置来拍摄一物件并产生第一影像与第二影像(步骤S902)。此步骤利用对焦处理器750中的镜头控制单元752调整第一透镜(P)722与第二透镜(S)732,而此二镜头的位 置不需要非常精准。 
接着,判断可否由第一影像与第二影像获得三维深度(步骤S904)。此步骤利用三维深度产生器754接收第一影像与第二影像并计算三维深度。当三维深度产生器754无法计算出三维深度时,代表第一影像与第二影像太模糊。此时需要回到步骤S902,再次调整二透镜的位置来拍摄一物件并产生第一影像与第二影像。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对焦处理器750可由近至远设定物件在1公尺、5公尺、10公尺、与无限远的距离,以依序粗调二透镜;在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亦可由远至近设定物件在无限远、20公尺、10公尺、1公尺之距离。 
反之,当获得三维深度时,根据三维深度获得二镜头的移动量(步骤S906),并使得物件成像在第一感光单元以及第二感光单元上。此步骤利用镜头控制单元752来根据三维深度与数学函数或者对照表来获得二透镜的移动量,并据以调整第一透镜(P)722与第二透镜(S)732的位置,并使得物件的影像能够准确的成像在第一感光单元724与第二感光单元734上。 
由以上的说明可知,本发明利用双透镜来拍摄一物件并获得一第一影像与第二影像,而具第一影像与第二影像来计算该物件的三维深度,并以此三维深度来调整二透镜,使得物件的影像能够准确的成像在第一感光单元与第二感光单元上,达成自动对焦的目的。 
虽然上述的说明利用具有双镜头的三维摄像机来作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双镜头的三维摄像机。请参照图10,其所绘示为具有双透镜成像的单一镜头摄像机示意图。此镜头910中包括一第一透镜912、一第二透镜914、一第三透镜916、一光学遮蔽单元918、以及一感光装置919。由图10可知,物件913影像经由第二透镜914与第一透镜912成像在感光装置919的第一部份919b。同时,物件913影像亦经由第三透镜916与第一透镜912成像在感光装置919的第二部份919a。而光学遮蔽单元918的功用在于防止经过第三透镜916的影像成像在感光装置919的第一部份919b,且防止经过第二透镜914的影像成像在感光装置919的第二部份919a。 
据此,感光装置919的第一部份919b与第二部份919a即可产生二影像提供后续对焦处理器(未绘示)来产生三维深度,并据以调整第一透镜912、第二透镜914、第三透镜916的位置达成自动聚焦的目的。 
当然,单眼摄像机也可以加上一辅助镜头来达成本发明的目的。请参照图11,其所绘示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自动对焦装置示意图。单眼摄像机960包括一第一镜头组930与对焦处理器950。 
于第一镜头组930中,第一透镜(P)932可将物件920成像于第一感光单元934上,并输出第一感光信号至第一影像处理电路936以产生第一影像938。 
于第二镜头组934中,第二透镜(S)942可将物件920成像于第二感光单元944上,并输出第二感光信号至第二影像处理电路946以产生第二影像948。 
接着,对焦处理器950中的深度产生器接收第一影像938与第二影像948,并计算出该物件920的三维深度;而镜头控制单元952则根据三维深度进而控制第一透镜(P)932或第二镜头(S)942的移动,或者同时移动两者,使得第一透镜(P)932与第二镜头(S)942移动到最佳的聚焦位置。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二镜头的规格完全相同。以图11为例。第一镜头930与第二镜头940中感光单元以及影像解析度皆可不同。更有甚者,第二镜头组940中的第二感光单元944可为单色的感光单元,而利用单色的第二影像948以及全彩的第一影像938,对焦处理器950中的深度产生器也可计算出该物件920的三维深度。而镜头控制单元952则可根据三维深度进而控制第一透镜(P)932与第二镜头(S)942的移动,使得第一透镜(P)932与第二镜头(S)942移动到最佳的聚焦位置。 
因此,本发明的优点是提出一种自动对焦方法与装置,利用双透镜来拍摄一物件并获得一第一影像与第二影像,而利用第一影像与第二影像来计算该物件的三维深度,并以此三维深度来调整二透镜,使得物件的影像能够准确的成像在第一感光单元与第二感光单元上,达成自动对焦的目的。 
综上所述,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由权利要求书界定为准。 

Claims (20)

1.一种自动对焦装置,包括:
一第一透镜;
一第一感光单元,接收一物件经过该第一透镜后的成像,并据以产生一第一感光信号;
一第二透镜;
一第二感光单元,接收该物件经过该第二透镜后的成像,并据以产生一第二感光信号;
一影像处理电路,接收该第一感光信号产生一第一影像,接收该第二感光信号产生一第二影像;以及
一对焦处理器,依照该第一影像与该第二影像计算出一三维深度,据以移动该第一透镜或该第二透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对焦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对焦处理器还包括:
一三维深度产生器,接收该第一影像与该第二影像并计算出该物件的该三维深度;以及
一镜头控制单元,接收该三维深度,计算该物件与该第一透镜之间的一距离,并根据该距离移动该第一透镜或该第二透镜。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对焦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对焦处理器还包括:
一三维深度产生器,接收该第一影像与该第二影像并计算出该物件的该三维深度;以及
一镜头控制单元,接收该三维深度并根据一对照表获得该物件与该第一透镜之间的一距离,并根据该距离移动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对焦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对焦处理器还包括:
一三维深度产生器,接收该第一影像与该第二影像并计算出该物件的该三维深度;以及
一镜头控制单元,接收该三维深度并根据一对照表获得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的一移动量,并据以移动该第一透镜或该第二透镜。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对焦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该第二透镜、该第一感光单元与该第二感光单元位于一镜头内,且该第一感光单元以及该第二感光单元为属于同一感光装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对焦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一感光单元位于一第一镜头组内,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二感光单元位于一第二镜头组内。
7.一种自动对焦装置,包括:
一摄像机,具有一第一镜头组与一对焦处理器,其中,该第一镜头组可输出一第一影像至一对焦处理器;以及
一第二镜头组,可输出一第二影像至该对焦处理器;
其中,该对焦处理器,根据该第一影像与该第二影像计算出一三维深度,并根据该三维深度控制该第一镜头组或该第二镜头组的焦距。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动对焦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镜头组包括:
一第一透镜;
一第一感光单元,接收一物件经过该第一透镜后的成像,并据以产生一第一感光信号;以及
一第一影像处理单元,接收该第一感光信号并产生该第一影像。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动对焦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镜头组包括:
一第二透镜;
一第二感光单元,接收该物件经过该第二透镜后的成像,并据以产生一第二感光信号;以及
一第二影像处理单元,接收该第二感光信号并产生该第二影像。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自动对焦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对焦处理器还包括:
一三维深度产生器,接收该第一影像与该第二影像并计算出该物件的该三维深度;以及
一镜头控制单元,接收该三维深度,计算该物件与该第一透镜之间的一距离,并根据该距离来移动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自动对焦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对焦处理器还包括:
一三维深度产生器,接收该第一影像与该第二影像并计算出该物件的该三维深度;以及
一镜头控制单元,接收该三维深度并根据一对照表获得该物件与该第一透镜之间的一距离,并根据该距离移动该第一透镜或该第二透镜。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自动对焦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对焦处理器还包括:
一三维深度产生器,接收该第一影像与该第二影像并计算出该物件的该三维深度;以及
一镜头控制单元,接收该三维深度并根据一对照表获得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的一移动量,并据以移动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
13.一种自动对焦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调整一第一透镜或一第二透镜的位置,拍摄一物件,并对应产生一第一影像与一第二影像;
判断可否由该第一影像与该第二影像获得该物件的一三维深度;以及
于获得该三维深度时,根据该三维深度获得该第一镜头与该第二镜头的一移动量。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自动对焦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于无法获得该三维深度时,重复执行该调整步骤与判断步骤。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自动对焦方法,其特征在于,调整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的位置的步骤包括由近至远依序调整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至多个预设位置。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自动对焦方法,其特征在于,调整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的位置的步骤包括由远至近依序调整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至多个预设位置。
17.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自动对焦方法,其特征在于,于获得该三维深度时,计算该物件与该第一透镜之间的一距离,并根据该距离移动该第一透镜或该第二透镜。
18.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自动对焦方法,其特征在于,于获得该三维深度时,根据一对照表获得该物件与该第一透镜之间的一距离,并根据该距离移动该第一透镜或该第二透镜。
19.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自动对焦方法,其特征在于,于获得该三维深度时,根据一对照表获得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的该移动量,并据以移动该第一透镜或该第二透镜。
20.权利要求13所述的自动对焦方法,其特征在于,判断可否由该第一影像与该第二影像获得该物件的一三维深度的步骤包括判断该第一影像中的一边缘与该第二影像的该边缘是否可被辨识。
CN201110297124.7A 2011-09-22 2011-09-22 自动对焦方法与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01900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297124.7A CN103019001B (zh) 2011-09-22 2011-09-22 自动对焦方法与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297124.7A CN103019001B (zh) 2011-09-22 2011-09-22 自动对焦方法与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19001A true CN103019001A (zh) 2013-04-03
CN103019001B CN103019001B (zh) 2016-06-29

Family

ID=479677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97124.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019001B (zh) 2011-09-22 2011-09-22 自动对焦方法与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019001B (zh)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46130A (zh) * 2013-04-16 2013-08-14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对焦方法及装置
CN104102068A (zh) * 2013-04-11 2014-10-15 聚晶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自动对焦方法及自动对焦装置
CN104301600A (zh) * 2013-07-19 2015-01-21 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影像处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5022138A (zh) * 2014-04-30 2015-11-04 聚晶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使用多镜头的自动对焦系统及其方法
CN105022137A (zh) * 2014-04-30 2015-11-04 聚晶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使用多镜头的自动对焦系统及其方法
CN105044879A (zh) * 2014-04-30 2015-11-11 聚晶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使用多镜头的自动对焦系统及其方法
CN105120148A (zh) * 2015-08-14 2015-12-02 深圳市金立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聚焦的方法以及终端
CN105282442A (zh) * 2015-10-12 2016-01-27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对焦方法及装置
CN105635564A (zh) * 2014-11-21 2016-06-01 摩托罗拉移动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同步自动聚焦的多相机装置和方法
CN105744163A (zh) * 2016-02-23 2016-07-06 湖南拓视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深度信息跟踪对焦的摄像机及摄像方法
CN106226976A (zh) * 2016-09-22 2016-12-14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双摄像头拍摄方法、系统及终端
TWI607253B (zh) * 2016-08-24 2017-12-01 由田新技股份有限公司 自動對焦系統、方法及影像檢測儀器
CN107665481A (zh) * 2017-09-21 2018-02-06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图像处理方法、系统、处理设备及电子设备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409C (zh) * 1998-03-25 2004-02-04 全友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自动对焦方法
US7104455B2 (en) * 1999-06-07 2006-09-12 Metrologic Instruments, Inc. Planar light illumination and imaging (PLIIM) system employing LED-based planar light illumination arrays (PLIAS) and an area-type image detection array
US7274401B2 (en) * 2000-01-25 2007-09-25 Fujifilm Corporation Digital camera for fast start up
TW201020972A (en) * 2008-08-05 2010-06-01 Qualcomm Inc System and method to generate depth data using edge detection
CN101968603A (zh) * 2009-07-27 2011-02-09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立体成像设备和立体成像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409C (zh) * 1998-03-25 2004-02-04 全友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自动对焦方法
US7104455B2 (en) * 1999-06-07 2006-09-12 Metrologic Instruments, Inc. Planar light illumination and imaging (PLIIM) system employing LED-based planar light illumination arrays (PLIAS) and an area-type image detection array
US7274401B2 (en) * 2000-01-25 2007-09-25 Fujifilm Corporation Digital camera for fast start up
TW201020972A (en) * 2008-08-05 2010-06-01 Qualcomm Inc System and method to generate depth data using edge detection
CN101968603A (zh) * 2009-07-27 2011-02-09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立体成像设备和立体成像方法

Cited B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02068A (zh) * 2013-04-11 2014-10-15 聚晶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自动对焦方法及自动对焦装置
CN103246130A (zh) * 2013-04-16 2013-08-14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对焦方法及装置
CN103246130B (zh) * 2013-04-16 2016-01-20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对焦方法及装置
CN104301600A (zh) * 2013-07-19 2015-01-21 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影像处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4301600B (zh) * 2013-07-19 2017-12-01 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影像处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5022138A (zh) * 2014-04-30 2015-11-04 聚晶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使用多镜头的自动对焦系统及其方法
CN105022137A (zh) * 2014-04-30 2015-11-04 聚晶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使用多镜头的自动对焦系统及其方法
CN105044879A (zh) * 2014-04-30 2015-11-11 聚晶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使用多镜头的自动对焦系统及其方法
CN105044879B (zh) * 2014-04-30 2017-08-25 聚晶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使用多镜头的自动对焦系统及其方法
CN105022138B (zh) * 2014-04-30 2018-03-23 聚晶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使用多镜头的自动对焦系统及其方法
CN105635564A (zh) * 2014-11-21 2016-06-01 摩托罗拉移动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同步自动聚焦的多相机装置和方法
CN105120148A (zh) * 2015-08-14 2015-12-02 深圳市金立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聚焦的方法以及终端
CN105282442B (zh) * 2015-10-12 2019-02-1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对焦方法及装置
CN105282442A (zh) * 2015-10-12 2016-01-27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对焦方法及装置
CN105744163A (zh) * 2016-02-23 2016-07-06 湖南拓视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深度信息跟踪对焦的摄像机及摄像方法
CN105744163B (zh) * 2016-02-23 2019-01-25 湖南拓视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深度信息跟踪对焦的摄像机及摄像方法
TWI607253B (zh) * 2016-08-24 2017-12-01 由田新技股份有限公司 自動對焦系統、方法及影像檢測儀器
CN106226976A (zh) * 2016-09-22 2016-12-14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双摄像头拍摄方法、系统及终端
CN107665481A (zh) * 2017-09-21 2018-02-06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图像处理方法、系统、处理设备及电子设备
CN107665481B (zh) * 2017-09-21 2021-05-18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图像处理方法、系统、处理设备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19001B (zh) 2016-06-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19001A (zh) 自动对焦方法与装置
TWI507807B (zh) 自動對焦方法與裝置
EP3190781B1 (en) Autofocus method,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03776419B (zh) 一种提高测量范围的双目视觉测距方法
EP3480648B1 (en) Adaptive three-dimensional imaging system
CN105578019A (zh) 一种可获得深度信息的影像提取系统与对焦方法
CN103973957B (zh) 双目3d相机自动调焦系统及方法
CN105450931B (zh) 一种基于阵列相机的成像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US9253470B2 (en) 3D camera
CN108881717B (zh) 一种深度成像方法及系统
CN105258673B (zh) 一种基于双目合成孔径聚焦图像的目标测距方法、装置
CN102822740A (zh) 立体成像装置和用于自动调节立体成像装置的焦点的方法
CN103181173A (zh) 三维图像处理装置、三维摄像装置以及三维图像处理方法
CN106068646A (zh) 深度图生成方法、装置和非短暂性计算机可读介质
KR100915039B1 (ko) 다중 초점 2차원 영상을 이용한 3차원 입체 영상 변환 방법및 변환 장치와 이를 위한 기록매체
CN108924408A (zh) 一种深度成像方法及系统
CN102893196A (zh) 三维成像装置和三维成像装置的自动聚焦调节方法
CN106412557A (zh) 一种3d摄像控制方法及3d摄像控制装置
CN106131448B (zh) 可自动调节成像亮度的三维立体视觉系统
EP2696587B1 (en) Image pickup apparatus, image pickup system, method of controlling image pickup apparatus, program, and storage medium
CN108924407B (zh) 一种深度成像方法及系统
JP7300895B2 (ja)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プログラム、並びに記憶媒体
KR101275127B1 (ko) 초점 가변 액체 렌즈를 이용한 3차원 이미지 촬영장치 및 방법
CN103139477A (zh) 一种3d相机及获得立体像的方法
CN107846542A (zh) 一种3d摄像头及3d图像的生成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629

Termination date: 2019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