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10834B - 自动络纱机的纱线退绕辅助装置 - Google Patents

自动络纱机的纱线退绕辅助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10834B
CN103010834B CN201210299154.6A CN201210299154A CN103010834B CN 103010834 B CN103010834 B CN 103010834B CN 201210299154 A CN201210299154 A CN 201210299154A CN 103010834 B CN103010834 B CN 10301083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winding
mentioned
yarn
unit
auxiliary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9915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10834A (zh
Inventor
中川隆
宫埜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chine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chine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chinery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chinery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0108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108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108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108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7/00Guides for filamentary materials; Supports therefor
    • B65H57/22Guides for filamentary materials; Supports therefor adapted to prevent excessive ballooning of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30Handled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2701/31Textiles threads or artificial strands of filaments

Landscapes

  • Guides For Winding Or Rewinding, Or Guides For Filamentary Materials (AREA)
  • Replacing, Conveying, And Pick-Finding For Filamentary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一种自动络纱机的纱线退绕辅助装置。该纱线退绕辅助装置(1)具备:退绕辅助单元(U),其具有固定筒(第一限制筒)、可动筒(第二限制筒)以及使可动筒移动的移动机构;以及高度调整机构(5),对纱线通道方向上的退绕辅助单元(U)的高度进行调整。高度调整机构(5)具备:轴(50),在纱线通道方向上延伸设置并被固定;夹紧部件(51),安装在退绕辅助单元(U)上,能够沿着轴(50)移动,并能够把持轴(50);以及操作杆(52),用于对夹紧部件(51)的把持以及把持的解除进行操作。

Description

自动络纱机的纱线退绕辅助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纱线退绕辅助装置,适用于自动络纱机,对纱线从筒管的退绕进行辅助。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自动络纱机具备:将筒管B的纱线Y退绕而卷绕到卷取管上的多个卷取装置2;以及将在各卷取装置2中成为满卷的卷取卷装进行落纱的落纱装置7等。在各卷取装置2中设置有纱线退绕辅助装置,该纱线退绕辅助装置对在从筒管B退绕纱线Y时形成的气圈进行限制,对纱线Y赋予适当的张力,而对纱线Y的退绕进行辅助。
例如,如图8所示,以往的纱线退绕辅助装置9具备:在从筒管B退绕纱线Y时被固定的状态的固定筒90;外嵌于固定筒90并追随纱线Y的退绕而移动的可动筒91;以及用于使可动筒91升降的升降机构92等。通过利用安装螺栓94的螺纹紧固来将支承固定筒90的支架93安装到卷取装置2的框架95上,由此纱线退绕辅助装置9被固定在筒管B的上方。为了使纱线退绕辅助装置9适当地起作用,需要与筒管B的上下尺寸相配合地设定纱线退绕辅助装置9的高度。即,如果筒管B的上下尺寸改变,则必须重新调整纱线退绕辅助装置9的高度。
在以往的纱线退绕辅助装置9中,为了调整相对于筒管B的高度,首先操作者用一只手保持纱线退绕辅助装置9,用另一只手拿起扳手、螺丝刀等工具,利用工具使安装螺栓94松缓,而解除纱线退绕辅助装置9的固定。之后,操作者使用一只手保持的纱线退绕辅助装置9移动到与筒管B的上下尺寸相配合的所希望的高度。此时,伴随着纱线退绕辅助装置9的移动,支架93以及安装螺栓94沿着在上下方向上形成在框架95上的滑动槽(未图示)滑动移动。然后,通过在进行了高度调整后的位置上利用工具紧固安装螺栓94,由此再次固定纱线退绕辅助装置9。如此,通过使用工具来进行纱线退绕辅助装置9相对于筒管B的高度调整。
但是,如图1所示,自动络纱机设置有多个卷取装置2,对于各卷取装置2的纱线退绕辅助装置如上述那样使用工具来进行高度调整,对操作者来说是很麻烦的作业。此外,如果如图1的自动络纱机那样,卷取装置2不隔开间隔地并列设置,则作业空间较窄,难以进行使用工具的作业。
尤其是,在作为向卷取装置2供给筒管的筒管供给装置而采用了纡库式的供给装置的情况下,几乎不能够确保作业空间。因此,难以将工具放入到安装螺栓94的存在位置,操作者的负担进一步增大。
此外,例如在日本特开2009-242028号公报所记载的纱线退绕辅助装置中,通过马达使固定筒升降的固定筒用的升降机构,与可动筒用的升降机构分开地设置,与筒管的上下尺寸相配合,对固定筒相对于筒管的高度进行自动控制。
但是,在对自动络纱机的各卷取装置设置了由马达等构成的固定筒用的升降机构的情况下,作为自动络纱机整体的成本会上升。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是提供一种纱线退绕辅助装置,不需要工具就能够容易地进行相对于筒管的高度调整。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自动络纱机的纱线退绕辅助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退绕辅助单元,该退绕辅助单元具有在被固定的状态下对纱线从筒管的退绕进行辅助的第一限制筒、追随纱线从筒管的退绕而移动并对纱线的退绕进行辅助的第二限制筒以及使第二限制筒移动的移动机构;以及高度调整机构,对纱线通道方向上的退绕辅助单元的高度进行调整;在该自动络纱机的纱线退绕辅助装置中,高度调整机构具备:导向部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设置并被固定;夹紧部件,安装在退绕辅助单元上,能够沿着导向部件移动,并能够把持导向部件;以及操作杆,用于对夹紧部件的把持以及把持的解除进行操作。
优选为,导向部件是轴,该自动络纱机的纱线退绕辅助装置具备旋转限制部件,该旋转限制部件与轴平行地延伸设置,在纱线通道方向上引导夹紧部件,且限制退绕辅助单元以轴为中心的旋转。
优选为,旋转限制部件设置在相对于轴的规定的高度范围内,当夹紧部件从规定的高度范围脱离时,被从旋转限制部件拆卸,而退绕辅助单元能够以轴为中心旋转。
优选为,在导向部件上设置有用于定位退绕辅助单元的记号。
优选为,退绕辅助单元和夹紧部件通过一个拆装部件来安装。
在本发明的自动络纱机的纱线退绕辅助装置中,通过上述构成,操作者仅通过利用设置在高度调整机构上的操作杆,来进行夹紧部件对导向部件的把持以及解除的操作,就能够进行退绕辅助单元相对于筒管的高度调整。即,可以不如以往那样使用工具,能够容易地进行退绕辅助单元相对于筒管的高度调整,操作者的负担减轻。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自动络纱机的整体构成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卷取装置的构成的概略侧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纱线退绕辅助装置的局部剖断侧视图。
图4是退绕辅助单元的局部剖断侧视图,(A)是可动筒下降后的图,(B)是可动筒上升后的图。
图5是本发明的纱线退绕辅助装置的主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纱线退绕辅助装置的局部剖断平面图。
图7是退绕辅助单元的其它实施方式的局部剖断侧视图,(A)是可动筒下降后的图,(B)是可动筒上升后的图。
图8是表示以往的纱线退绕辅助装置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自动络纱机的纱线退绕辅助装置(以下简称为纱线退绕辅助装置)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自动络纱机具备直线列状地配置的多个卷取装置2。自动络纱机具备向各卷取装置2供给筒管B的筒管供给装置6和进行落纱作业的落纱装置7。并且,自动络纱机具备对各卷取装置2、筒管供给装置6以及落纱装置7等进行控制的机体控制装置8。
如图2所示,在卷取装置2中,从下方朝向上方依次设置有纱线退绕辅助装置1、张力装置22、接头装置23和清纱器24。此外,卷取装置2具备:使纱线Y在恒定的宽度范围内往复动的横动滚筒25;面向横动滚筒25的往复动区域设置的导板26;以及旋转自如地支承卷装P的摇架27。
在卷取装置2中,设置有吸引捕捉被切断的纱线而交接到接头装置23的中继管28以及吸嘴29。从筒管B送出的纱线Y,在从张力装置22通过清纱器24的期间,被检查有无纱线缺陷。当纱线Y存在缺陷部分时,缺陷部分由设置在接头装置23中的割刀和设置在清纱器24中的割刀切断,并被吸引除去。
如图3所示,纱线退绕辅助装置1为,通过安装部件20安装到卷取装置2的框架21上,在立起固定于输送托盘61上的筒管B的上方,对筒管B的退绕进行辅助。纱线退绕辅助装置1具备由下述的固定筒(第一限制筒)11和可动筒(第二限制筒)13等形成的退绕辅助单元U,通过该退绕辅助单元U对由从筒管B退绕的纱线Y形成的气圈的大小进行控制,对纱线Y赋予适当的张力。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使可动筒以及固定筒为圆筒形状的筒的情况,但也能够采用在圆筒的一部分上具有用于纱线导入的狭缝的筒部材、或者为了气圈的控制而在一部分上具有直径比筒直径小的缩颈部件的筒状的部件。
退绕辅助单元U具备由第一支架10支承的固定筒11和由第二支架12支承的可动筒13。固定筒11在被固定的状态下限制气圈的扩大,可动筒13追随纱线Y从筒管B的退绕而移动并限制气圈的扩大,对纱线Y的退绕进行辅助。
固定筒11以及可动筒13是上下端开口的圆筒体,可动筒13外嵌于固定筒11。固定筒11在其下端设置有导纱器14。在可动筒13的下端形成有向下方扩大的锥状的导入口15。筒管B的中心轴线与固定筒11以及可动筒13的中心轴线一致。
在可动筒13上固定有对置的支承臂16,在支承臂16的对置面上配置有用于检测筒管B的锥面部60的传感器17。传感器17是具备受光部和投光部的光传感器,用于检测锥面部60的高度。
并且,如图4A所示,退绕辅助单元U具备用于使可动筒13在纱线通道方向上移动的升降机构(移动机构)3。升降机构3整体被包围机构4完全包围,被防尘为不会附着在纱线Y的退绕时产生的飞花。升降机构3具备: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设置的螺纹部件30;与螺纹部件30平行地延伸设置的升降导向部件31;以及由升降导向部件31引导的滑块32。
螺纹部件30以及升降导向部件31为,在上端侧由上支承部件33支承,在下端侧由下支承部件34支承。螺纹部件30被插入到设置在上支承部件33以及下支承部件34上的轴承35中,被支承为能够绕轴旋转。在螺纹部件30上螺合有通过螺纹部件30的旋转而升降的螺母部件36。该螺母部件36固定在滑块32上。另外,上支承部件33固定在包围机构4上,下支承部件34未固定在包围机构4上。
升降机构3具备:马达M,作为用于旋转驱动螺纹部件30的驱动源;和同步带37,作为用于传递马达M的动力的传递部材。同步带37与安装在马达M的输出轴上的带轮以及安装在螺纹部件30上的带轮卡合,将马达M的动力传递到螺纹部件30。通过上述构成,通过使马达M向正反的任意方向旋转,由此螺纹部件30绕轴旋转驱动,因此与螺纹部件30螺合的螺母部件36升降,由此滑块32升降。
包围机构4用于包围升降机构3整体,以便在纱线Y的退绕时产生的飞花不会附着于升降机构3。包围机构4具备为了防尘而盖住马达M等的上部盖部40。在上部盖部40上固定有上支承部件33,并且在其外表面上固定有支承固定筒11的第一支架10。
包围机构4具备:作为伸缩部件的波纹部件41,为了防尘而盖住螺纹部件30、升降导向部件31以及滑块32等;以及非伸缩性的杯形部件42。波纹部件41为圆筒形状且伸缩自如。波纹部件41被设置为,其伸缩方向成为上下方向,而且盖住螺纹部件30以及升降导向部件31的周围。波纹部件41的上端与上部盖部40连接,下端经由环状的连结部件43与杯形部件42连接。
设置在波纹部件41的下端的杯形部件42,例如由树脂、金属等硬质材料形成,为非伸缩性。杯形部件42为,上端开口、下端封闭,安装在连结部件43上,从下侧盖住螺纹部件30、升降导向部件31等。如此,包围机构4完全包围升降机构3整体,以使飞花等尘埃不会侵入内部。
而且,在环状的连结部件43的内表面上固定有滑块32,在外表面上固定有支承可动筒13的第二支架12。因此,当通过马达M使滑块32升降时,连结部件43、第二支架12以及杯形部件42成为一体而升降,因此可动筒13升降。
如此,在可动筒13升降时,波纹部件41的上端侧由于固定在上部盖部40上而不升降,但波纹部件41的下端侧由于安装在连结部件43上而升降,因此波纹部件41随着可动筒13的升降而在上下方向上伸缩。波纹部件41为,如果可动筒13下降则伸长(图4A),如果可动筒13上升则缩短(图4B)。如此,通过使波纹部件41对应于可动筒13的升降而伸缩,由此即使使可动筒13升降,包围机构4也不会形成使飞花侵入内部那样的间隙。
如上所述,使盖住升降机构3的波纹部件41(伸缩部材)在上下方向上伸缩,而且将支承可动筒13的第二支架12固定在包围机构4的外表面上、与滑块32一起升降的部位(连结部件43的外表面),而使可动筒13升降(移动)。通过该构成,在将升降机构3保持为完全防尘的状态的同时,升降机构3还能够经由第二支架12使可动筒13升降。因此,在纱线Y的退绕时产生的飞花不会附着于升降机构3,即使如本实施例那样使升降机构3向筒管B的附近垂下,也不用担心升降机构3会由于飞花而成为动作不良。而且,完全不需要以往需要定期进行的对于升降机构3的飞花的维护。
另外,在本实施例那样将包围机构4配置在筒管B附近的构成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到如下情况:排出的筒管B所钩丝的纱线Y有时会接触包围机构4的下部侧,由此包围机构4的一部分破裂而有损防尘性。但是,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包围机构4的下部侧由非伸缩性且硬质的杯形部件42构成,因此例如即使纱线Y接触也不会破裂,不会由于纱线Y的接触而有损包围机构4的防尘性。
此外,如根据图4A、B可知的那样,在可动筒13下降时,杯形部件42也下降,因此包围机构4离底面62的高度H逐渐变低。因此,在使可动筒13随着纱线Y的退绕而下降时,需要留意不使杯形部件42与底面62接触。
退绕辅助单元U由上述的固定筒11、可动筒13、升降机构3以及包围机构4形成,这些部件通过第一支架10、第二支架12等的连结而一体化。
如图5所示,纱线退绕辅助装置1具备壳体18,该壳体18中收纳有用于控制上述退绕辅助单元U的控制部19。壳体18固定在卷取装置2的框架21上。控制部19包括用于驱动马达M的驱动基板、电源等。如图6所示,在壳体18的背面安装有盖18a,通过拆卸该盖18a,能够将控制部19收纳到壳体18中。
此外,在壳体18的侧面和上部盖部40的侧面上分别设置有橡胶套筒38,通过这些橡胶套筒38,来自控制部19的布线39与马达M连接。由此,控制部19与马达M电连接。此外,虽然未图示,但来自控制部19的布线39还与传感器17连接。
通过上述构成的纱线退绕辅助装置1,对纱线Y从筒管B的退绕进行辅助。伴随着纱线Y从筒管B的退绕,筒管B的锥面部60的高度逐渐下降。当传感器17检测到该锥面部60的下降时,将其检测信号向控制部19输出。然后,接收到该检测信号的控制部19,驱动由上述包围机构4包围的升降机构3的马达M,使滑块32下降到规定位置,使可动筒13追随锥面部60的高度变化而下降到新的动作位置。该可动筒13的追随锥面部60的高度变化的下降被反复进行,直到筒管B上所卷绕的纱线Y成为1/3左右。
作为退绕辅助单元U整体的位置调整,沿着从筒管B退绕的纱线Y在被卷绕到卷装P上为止的期间形成的纱线通道来进行。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纱线通道从供纱管向铅垂上方延伸,因此将作为退绕辅助单元U整体的位置调整作为高度调整进行说明。在使纱线通道朝向斜上方配置的情况下,退绕辅助单元U整体被向其斜上方进行位置调整。作为退绕辅助单元U整体的高度(位置),与筒管B的上下尺寸相配合地进行设定。因此,如果使用的筒管B的上下尺寸改变,则需要变更调整退绕辅助单元U的高度。因此,如图5所示,纱线退绕辅助装置1具备用于调节退绕辅助单元U相对于筒管B的高度的高度调整机构5。
高度调整机构5具备:轴50,作为在上下方向上引导退绕辅助单元U的导向部件;夹紧部件51,能够把持轴50以及解除其把持;以及操作杆52,用于对夹紧部件51的把持以及解除进行操作。轴50的上端以及下端固定在从壳体18的侧面水平地延伸的上下一对突出部53上。
夹紧部件51通过其后表面安装到退绕辅助单元U上。退绕辅助单元U由轴50以及夹紧部件51支承,在筒管B的上方处于垂下的状态。夹紧部件51在未把持轴50时,能够沿着轴50移动。退绕辅助单元U与夹紧部件51成为一体地移动,因此退绕辅助单元U沿着轴50在上下方向上被引导。
另外,退绕辅助单元U和夹紧部件51通过螺钉等能够拆装的一个拆装部件(未图示)来安装。因此,操作者仅通过拆卸该一个拆装部件,就能够一次性地拆卸垂下的退绕辅助单元U整体,容易进行退绕辅助单元U的维护。
安装在夹紧部件51上的操作杆52构成为,通过向一个方向转动,由此夹紧部件51把持轴50,通过向相反方向转动,由此解除夹紧部件51对轴50的把持。当通过操作杆52的操作而夹紧部件51把持轴50时,紧固力起作用,夹紧部件51被固定到轴50上,因此退绕辅助单元U被定位固定。
在伴随着筒管B的上下尺寸的变更,而调整退绕辅助单元U相对于筒管B的高度时,操作者首先操作操作杆52而解除夹紧部件51对轴50的把持。之后,使退绕辅助单元U沿着轴50移动到与筒管B的上下尺寸相配合的所希望的高度。然后,再次对操作杆52进行操作,使夹紧部件51把持轴50,而将退绕辅助单元U定位固定到所希望的高度。
如此,操作者仅通过利用处于纱线退绕辅助装置1正面的操作杆52来进行夹紧部件51的把持以及解除的操作,就能够调整退绕辅助单元U相对于筒管B的高度。即,不使用工具,通过手动作业就能够容易地进行退绕辅助单元U相对于筒管B的高度调整。
另外,也可以在轴50上设置退绕辅助单元U的定位用的记号(未图示)。记号例如是在轴50上在上下方向上按照规定间隔赋予的刻度。只要不影响夹紧部件51对轴50的把持,刻度也可以通过直接刻在轴50上来赋予。通过在轴50上设置这样的记号,操作者能够更容易地进行退绕辅助单元U的高度调整。
在本实施例中,在上下方向上引导夹紧部件51的引导部件由轴50构成,因此仅通过上述构成,夹紧部件51就能够绕轴50旋转。当夹紧部件51绕轴50旋转时,退绕辅助单元U以轴50为中心旋转。在进行退绕辅助单元U的高度调整时,即使将退绕辅助单元U定位到所希望的高度,但当退绕辅助单元U以轴50为中心即使稍微旋转时,固定筒11以及可动筒13的中心轴线也会从筒管B的中心轴线偏离。
因此,高度调整机构5具备用于限制退绕辅助单元U以轴50为中心的旋转的旋转限制部件54。旋转限制部件54与轴50平行地延伸设置,并被固定在壳体18的侧面上。而且,如图5和图6所示,旋转限制部件54与在上下方向上形成在夹紧部件51上的凹部55卡合,夹紧部件51被旋转限制部件54引导而在上下方向上滑动移动。
而且,通过该卡合,夹紧部件51变得不能够绕轴50旋转,因此其结果为,退绕辅助单元U以轴50为中心的旋转被限制。由此,能够维持筒管B的中心轴线与固定筒11以及可动筒13的中心轴线一致的状态,使退绕辅助单元U移动到所希望的高度而进行定位。
此外,如图5所示,旋转限制部件54为,其上下尺寸形成为比轴50的上下尺寸短,并在壳体18的侧面上被固定为,位于相对于轴50的规定的高度范围内。因此,如果使夹紧部件51沿着轴50向上方或下方移动而从旋转限制部件54的高度范围脱离,则能够解除凹部55与滑动导向部件54之间的卡合,而能够将夹紧部件51从旋转限制部件54拆卸。即,操作者能够解除退绕辅助单元U以轴50为中心的旋转的限制。
当操作者解除退绕辅助单元U的旋转限制,并如图6的箭头所示那样使退绕辅助单元U以轴50为中心旋转时,处于壳体18后方的包围机构4移动,因此在壳体18后方确保作业空间。由此,操作者能够将壳体18背面的盖18a拆卸,而进行壳体18内的控制部19的维护以及取出。即,通过上述构成,操作者能够有意图地解除在进行退绕辅助单元U的高度调整时所需要的旋转限制,而确保用于维护的作业空间。
本发明的纱线退绕辅助装置1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中,自动络纱机的筒管供给装置3为托盘式的供给装置,但也可以采用纡库式的供给装置。此外,将用于定位退绕辅助单元U的刻度设置在轴50上,但也可以设置在旋转限制部件54、壳体18的正面或侧面等操作者在高度调整时容易目视的位置上。
作为为了防尘而盖住升降机构3的伸缩部材而采用了波纹部件41,但不限定于此。伸缩部材只要能够从飞花等尘埃中保护升降机构3,并能够随着可动筒的升降而在上下方向上伸缩,则也可以是其它构成。例如,伸缩部材也可以是如下的连续筒体:通过按照直径的大小顺序来嵌合多个直径不同的筒体,由此构成为能够在上下方向上伸缩。
在图4中,表示了具备波纹部件41和杯形部件42的包围机构4,但不限定于此。例如,存在图7所示的构成。在图7中,连结部件43的上侧与图4同样地由第一波纹部件41a构成,连结部件43的下侧并非由杯形部件42构成,而是由下端封闭的第二波纹部件41b构成。第二波纹部件41b的上端安装在连结部件43上。在第二波纹部件41b的下端固定有支承螺纹部件30和升降导向部件31的下支承部件34。其它构成与图4同样。
根据该构成,在通过马达M使滑块32升降而使可动筒13升降时,第二波纹部件41b的上端升降,但第二波纹部件41b的下端由于固定在下支承部件34上而不升降。因此,伴随着可动筒13的升降,不仅是第一波纹部件41a,第二波纹部件41b也在上下方向上伸缩。当可动筒13下降时,第一波纹部件41a伸长,第二波纹部件41b缩短(图7A)。当可动筒13上升时,第一波纹部件41a缩短,第二波纹部件41b伸长(图7B)。通过该构成,即使可动筒13升降,包围机构4也不会形成使飞花侵入内部那样的间隙,能够保持防尘性。
如根据图7A、B可知的那样,根据该构成,即使可动筒13升降,第二波纹部件41b的下端位置也不变,因此包围机构4离底面62的高度H不变化。因此,与图4的实施例不同,在使升降机构3垂下时,不需要留意离底面62的高度H。但是,与图4的实施例不同,构成包围机构4的下部侧的第二波纹部件41b具有伸缩性,因此有时会由于与纱线Y接触而破裂,飞花等可能从破裂的部分侵入而有损防尘性,因此需要留意这一点。

Claims (6)

1.一种自动络纱机的纱线退绕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退绕辅助单元,该退绕辅助单元具有在被固定的状态下对纱线从筒管的退绕进行辅助的第一限制筒、追随纱线从上述筒管的退绕而移动并对纱线的退绕进行辅助的第二限制筒以及使上述第二限制筒移动的移动机构;以及
高度调整机构,对纱线通道方向上的上述退绕辅助单元的高度进行调整,
在该自动络纱机的纱线退绕辅助装置中,
上述高度调整机构具备:
导向部件,在纱线通道方向上延伸设置并被固定;
夹紧部件,安装在上述退绕辅助单元上,能够沿着上述导向部件移动,并能够把持上述导向部件;以及
操作杆,用于对上述夹紧部件的把持以及把持的解除进行操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络纱机的纱线退绕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导向部件由轴构成,
并具备旋转限制部件,该旋转限制部件与上述轴平行地延伸设置,在纱线通道方向上引导上述夹紧部件,且限制上述退绕辅助单元以上述轴为中心的旋转。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络纱机的纱线退绕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旋转限制部件设置在相对于上述轴的规定的高度范围内,当上述夹紧部件从上述规定的高度范围脱离时,该夹紧部件被从上述旋转限制部件拆卸,而上述退绕辅助单元能够以上述轴为中心旋转。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自动络纱机的纱线退绕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导向部件上设置有用于定位上述退绕辅助单元的记号。
5.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自动络纱机的纱线退绕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退绕辅助单元和上述夹紧部件通过一个拆装部件来安装。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络纱机的纱线退绕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退绕辅助单元和上述夹紧部件通过一个拆装部件来安装。
CN201210299154.6A 2011-09-21 2012-08-21 自动络纱机的纱线退绕辅助装置 Active CN1030108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5967/2011 2011-09-21
JP2011205967A JP2013067459A (ja) 2011-09-21 2011-09-21 自動ワインダーの糸解舒補助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10834A CN103010834A (zh) 2013-04-03
CN103010834B true CN103010834B (zh) 2016-05-04

Family

ID=465818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99154.6A Active CN103010834B (zh) 2011-09-21 2012-08-21 自动络纱机的纱线退绕辅助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2573015B1 (zh)
JP (1) JP2013067459A (zh)
CN (1) CN10301083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0172362A (ja) * 2019-04-10 2020-10-22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ガイド筒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82725A (zh) * 2003-09-15 2006-12-20 里特机械公司 包括集束牵伸装置的纺纱机
DE102007010144A1 (de) * 2007-02-28 2008-09-04 Deutsche Institute für Textil- und Faserforschung Stuttgart Fadenführeinrichtung für Ringspinnmaschinen
CN201737526U (zh) * 2010-08-05 2011-02-09 青岛宏大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自动络筒机均匀控制退绕张力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89527Y2 (ja) * 1993-02-24 1999-01-27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解舒補助装置
JP2007320664A (ja) * 2006-05-30 2007-12-13 Murata Mach Ltd 風綿除去手段付糸解舒補助装置
DE102006052826A1 (de) * 2006-11-09 2008-05-15 Oerlikon Textile Gmbh & Co. Kg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Spulstelle einer Kreuzspulen herstellenden Textilmaschine
JP2009242028A (ja) * 2008-03-28 2009-10-22 Murata Mach Ltd 自動ワインダーの糸解舒補助装置、および自動ワインダー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82725A (zh) * 2003-09-15 2006-12-20 里特机械公司 包括集束牵伸装置的纺纱机
DE102007010144A1 (de) * 2007-02-28 2008-09-04 Deutsche Institute für Textil- und Faserforschung Stuttgart Fadenführeinrichtung für Ringspinnmaschinen
CN201737526U (zh) * 2010-08-05 2011-02-09 青岛宏大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自动络筒机均匀控制退绕张力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573015A3 (en) 2014-04-02
EP2573015A2 (en) 2013-03-27
EP2573015B1 (en) 2015-03-18
JP2013067459A (ja) 2013-04-18
CN103010834A (zh) 2013-04-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973859B2 (en) Thread guide for sewing and embroidery machines
US5971308A (en) Wire transfer assembly
US9562308B2 (en) Device for feeding yarn to a textile machine
EP2594516B1 (en) Bobbin winding device
EP2671833B1 (en) Automatic winder
US20130119184A1 (en) Floating dispensing mechanism for drum packed welding wire
EP2690048B1 (en) Yarn winding machine
EP1888446B1 (en) Winding station with magazine for empty tubes located under the winding mechanism
CN101429690A (zh) 用于操作自由端转子纺纱机的方法和装置
CN103010834B (zh) 自动络纱机的纱线退绕辅助装置
CN103572434B (zh) 用于翻转管纱和管纱筒管的装置
JP2012197147A (ja) 巻取ユニット、自動ワインダ、及び給糸ボビンの位置合わせ方法
CN202754629U (zh) 自动络纱机的纱线退绕辅助装置及具备该装置的卷绕装置
CN101177220A (zh) 用于操作生产交叉卷绕筒子的纺织机的卷绕头的方法
EP3581532B1 (en) Spun yarn winding apparatus
CN102992100B (zh) 摇架、卷取单元以及纱线卷取机
CN102923531B (zh) 纱线卷绕装置及纱线退绕方法
EP2105397A2 (en) Yarn unwinding assisting device for automatic winder
CN105263829A (zh) 皮带更换设备
EP0919505B1 (en) Winding unit particularly for winding yarns
CN104944221A (zh) 纱管存放装置及纱线卷绕机
CN104245178A (zh) 钢丝圈卷取装置
KR101938072B1 (ko) 트리퍼카용 케이블 손상 방지장치
ITMI951885A1 (it) Macchina tessile per la produzione di bobine incrociate
CN105540336A (zh) 张力赋予部件、储纱装置、以及纱线卷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