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68009A - 图像形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968009A
CN102968009A CN2012103166828A CN201210316682A CN102968009A CN 102968009 A CN102968009 A CN 102968009A CN 2012103166828 A CN2012103166828 A CN 2012103166828A CN 201210316682 A CN201210316682 A CN 201210316682A CN 102968009 A CN102968009 A CN 1029680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concentration
image forming
image data
forming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31668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谷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29680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6800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32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supervision betwee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or between image input and image output device, e.g.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its memory or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a printer device
    • H04N1/32101Display, printing, storage or transmission of additional information, e.g. ID code, date and time or title
    • H04N1/32128Display, printing, storage or transmission of additional information, e.g. ID code, date and time or title attached to the image data, e.g. file header, transmitted message header, information on the same page or in the same computer file as the image
    • H04N1/32133Display, printing, storage or transmission of additional information, e.g. ID code, date and time or title attached to the image data, e.g. file header, transmitted message header, information on the same page or in the same computer file as the image on the same paper sheet, e.g. a facsimile page head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03G15/5062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by measu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mage on the copy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077Types of the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 H04N2201/0091Digital copier; digital 'photocopi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32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supervision betwee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or between image input and image output device, e.g.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its memory or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a printer device
    • H04N2201/3201Display, printing, storage or transmission of additional information, e.g. ID code, date and time or title
    • H04N2201/3225Display, printing, storage or transmission of additional information, e.g. ID code, date and time or title of data relating to an image, a page or a document
    • H04N2201/3242Display, printing, storage or transmission of additional information, e.g. ID code, date and time or title of data relating to an image, a page or a document of processing required or performed, e.g. for reproduction or before recor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32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supervision betwee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or between image input and image output device, e.g.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its memory or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a printer device
    • H04N2201/3201Display, printing, storage or transmission of additional information, e.g. ID code, date and time or title
    • H04N2201/3269Display, printing, storage or transmission of additional information, e.g. ID code, date and time or title of machine readable codes or marks, e.g. bar codes or glyph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 Facsimile Scanning Arrangements (AREA)
  • Editing Of Facsimile Originals (AREA)
  • Facsimile Image Signal Circu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图像形成设备包括:读取部,用于读取原稿以生成原稿图像数据;代码检测部,用于从原稿图像数据检测表示图像浓度降低信息的代码;重建处理部,用于通过使用与图像浓度降低信息相对应的浓度输入输出特性来从原稿图像数据生成输出图像数据;滤波器部,用于通过使用与图像浓度降低信息相对应的程度来对输出图像数据进行模糊处理;以及图像形成部,用于基于进行了模糊处理的输出图像数据来形成图像。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包括重建处理部的图像形成设备。
背景技术
使用调色剂系统的图像形成设备需要降低图像形成中的调色剂消耗以实现低运行成本。为此,日本特开平08-044178公开了在电子照相系统的图像形成设备中使用低调色剂消耗模式的方法。通过使用日本特开平08-044178所公开的低调色剂消耗模式,可以实现图像形成中的调色剂消耗的降低。
以低调色剂消耗模式形成的图像具有低浓度。当期望形成具有正常浓度的图像的记录介质时,在不存在具有正常浓度的图像数据的情况下,考虑临时从原稿读取以低调色剂消耗模式形成的图像以生成图像数据、并且增大所生成的图像数据的浓度以利用较高的浓度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然而,利用该方法,用户不知道将所生成的图像数据的浓度增大到什么程度,因此通常难以通过一次处理以期望的正常浓度输出图像。在该情况下,需要重复输出图像。
此外,在扫描器从原稿读取图像并且以调整后的浓度将所读取的图像数据输出至新的记录介质的情况下,图像质量通常劣化。首先,与原稿上的图像的S/N比相比,通过扫描器读取原稿所生成的图像数据的S/N比劣化。在该情况下,代表性的噪声包括由于原稿纸张的低平滑性所引起的转印性不均匀而导致的微小的不均匀浓度。另外,当图像的浓度增大时,不均匀浓度也变高,结果,浓度不均匀变得更加显著。
这里,可归因于纸的平滑性的图像的不均匀浓度可以由不均匀浓度指数表示。在该情况下,通过利用扫描器对形成有蓝色图像的纸进行扫描、并获得针对基重的反射浓度的平方的标准差,来定义不均匀浓度指数。假定反射浓度是Dr以及基重(g/m2)是B,则不均匀浓度指数M是(Dr2的标准差)/B的函数。此外,如后所述,不均匀浓度指数M还基于质地指数而改变。假定原稿的图像的浓度和不均匀浓度指数分别是d0和M0,以及新的记录介质上所形成的图像的浓度和不均匀浓度指数分别是d1和Mc。通过使用记录介质上的图像的浓度d1与原稿的图像的浓度d0的浓度比a0(a0=d1/d0),将记录介质上所形成的图像的不均匀浓度指数Mc表示为Mc=M0×a0。换句话说,当浓度增大a0倍时,不均匀浓度指数也增大a0倍。图12示出相对于浓度比a0的不均匀浓度指数Mc。如图12所示,随着浓度比a0增大,不均匀浓度指数Mc增大。
如上所述,难以通过使用从以低调色剂消耗模式形成有图像的原稿读取图像所生成的图像数据、利用一次处理来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具有期望浓度的图像。此外,当图像数据的浓度增大时,不均匀浓度增大。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典型实施例提供在抑制不均匀浓度的增大的情况下形成重建图像的图像形成设备。
根据本发明的典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读取部,用于读取原稿以生成原稿图像数据;代码检测部,用于从所述原稿图像数据检测表示图像浓度降低信息的代码;重建处理部,用于通过使用与所述图像浓度降低信息相对应的浓度输入输出特性来从所述原稿图像数据生成输出图像数据;滤波器部,用于通过使用与所述图像浓度降低信息相对应的程度来对所述输出图像数据进行模糊处理;以及图像形成部,用于形成基于进行了所述模糊处理的输出图像数据的图像。
根据本发明的典型实施例,通过利用与从原稿图像数据所检测到的图像浓度降低信息相对应的程度、基于进行了模糊处理的输出图像数据来形成图像,可以在抑制不均匀浓度的增大的情况下形成重建图像。
通过以下参考附图对典型实施例的说明,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变得明显。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结构的框图。
图2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以低调色剂消耗模式所进行的图像形成处理的流程图。
图3A和3B是各自示出图像形成设备所使用的图像浓度输入输出曲线的图。
图4A、4B、4C、4D和4E是各自示出原稿和记录介质的图。
图5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以浓度重建模式所进行的图像形成处理的流程图。
图6A、6B和6C是示出由模糊处理所引起的图像浓度的变化的例子的图。
图7A和7B是各自示出图像形成设备以浓度重建模式所进行的图像形成中所使用的图像数据的相对于浓度增幅度的不均匀浓度指数的图。
图8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以浓度重建模式所进行的图像形成处理的流程图。
图9是示出质地指数相对于质地的程度的关系的图。
图10是示出质地指数与不均匀浓度指数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11是示出在浓度重建模式中所读取的原稿的例子的图。
图12是示出相对于浓度比的不均匀浓度指数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根据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应该注意,下述实施例是本发明的最优实施例的例子,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下述实施例。
图1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100的结构的框图。
CPU 1基于ROM 10中所存储的程序和从用户进行输入操作的操作部11所接收到的模式指示来控制图像形成设备100的操作。CPU 1连接至总线16。连接至总线16的还有作为读取部(读取部件)的扫描器部2、作为低调色剂消耗模式处理部件的低调色剂消耗模式处理部3、作为编码部件的编码部4、作为图像合成部件的图像合成部5、和作为代码检测部件的代码检测部6。连接至总线16的还有作为重建处理部件的重建处理部7、作为滤波部件的滤波器部8、RAM 9、作为存储部(存储部件)的ROM10、作为调整部(调整部件)的操作部11、作为显示部件的显示部12、和作为图像形成部(图像形成部件)的打印机部13。打印机部13包括手动薄片进给部14和薄片进给盒15作为薄片进给部(薄片进给部件)。
图2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100以低调色剂消耗模式所进行的图像形成处理的流程图。将用于以低调色剂消耗模式进行图像形成处理的程序存储在ROM 10(存储介质)中。CPU 1读取ROM 10中所存储的程序以根据程序执行低调色剂消耗模式下的图像形成处理。
首先,CPU 1判断用户是否按下了操作部11上的打印键(S1)。当判断为按下了打印键时(S1中为“是”),扫描器部2读取原稿Q1的图像117(图4A)(S2)。当判断为未按下打印键时(S1中为“否”),过程返回至步骤S1。
在读取图像117之后,CPU 1判断用户是否经由操作部11选择了低调色剂消耗模式(S3)。当未选择低调色剂消耗模式时(S3中为“否”),换句话说,当选择了正常模式时,CPU 1使得打印部13在记录介质上以正常模式进行图像形成(S108)。这里所使用的短语“以正常模式进行图像形成”意味着对所读取的图像117的具有100%的浓度的部分以100%的浓度进行图像形成,换句话说,在该情况下获得图3A的图像浓度输入输出曲线CA。
在选择低调色剂消耗模式的情况下(S3中为“是”),处理进入步骤S4。在步骤S4中,低调色剂消耗模式处理部3将图像浓度输入输出曲线从正常模式中的输入输出曲线改变为低调色剂消耗模式中的输入输出曲线以生成图像数据(低调色剂输出图像数据)(S4)。
图3A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正常模式中的图像浓度输入输出曲线CA和低调色剂消耗模式中的图像浓度输入输出曲线CB。在正常模式中,如上所述,针对所读取的图像的具有100%的浓度的部分,以100%的浓度生成图像数据。然而,在根据该实施例的低调色剂消耗模式中,针对所读取的图像的具有作为第三浓度的100%的浓度的部分,以作为第一浓度的40%的浓度生成图像数据(低调色剂输出图像数据)。注意,在实施例中采用40%,但本发明不限于此。
在改变图像浓度的输入输出曲线以生成图像数据之后,CPU 1判断用户是否经由操作部11选择了将表示图像浓度降低的信息(图像浓度降低信息)作为条形码进行编码(S5)。在之后详细说明的浓度重建模式中使用该条形码。注意,表示图像浓度降低信息的代码不限于条形码,并且可以是诸如QR码等的其它代码。在未选择编码的情况下(S5中为“否”),则CPU 1使得打印部13以低调色剂消耗模式在记录介质上进行图像形成(S118)。
在选择了对图像浓度降低信息进行编码的情况下(S5中为“是”),利用编码部4生成表示图像浓度降低信息的条形码(S6)。将与各浓度降低程度相对应的条形码图像数据存储在ROM 10中。为了生成条形码,从ROM 10读取相对应的条形码图像数据。
图像合成部5将条形码图像数据与图像数据(低调色剂输出图像数据)进行合成(S7)。打印部13基于由图像合成部5合成后的图像数据,以低调色剂消耗模式在记录介质P1(图4B)上形成通过在图像17上重叠条形码图像18所获得的图像(S8)。注意,进行了图像形成的记录介质P1用作后述的浓度重建模式中的原稿Q2。
图4A示出形成有图像117的原稿Q1。图4B示出形成有与原稿Q1的图像117相对应的低调色剂消耗模式下的图像17和条形码图像18的记录介质P1。记录介质P1的例子包括纸、OHP薄片和布。
注意,基于用户在按下打印键之前经由操作部11所预先选择的模式来进行步骤S3和S5中所涉及的选择。作为另一方法,在按下打印键之后,在各情况下,针对步骤S3中所涉及的选择,在步骤S2的处理之后,显示部12可以提示用户经由操作部11进行选择。
此外,在图像形成时,从手动薄片进给部14或薄片进给盒15进给记录介质P1。
接着,将说明用于重建以低调色剂消耗模式所形成的图像的浓度的浓度重建模式。
图5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100以浓度重建模式所进行的图像形成处理的流程图。将用于以浓度重建模式进行图像形成处理的程序存储在ROM(存储介质)10中。CPU 1读取ROM 10中所存储的程序来根据程序执行浓度重建模式下的图像形成处理。
在根据实施例的浓度重建模式中,如后详细所述,以低调色剂消耗模式进行了图像形成的记录介质P1用作原稿Q2,并且在原稿Q2的图像上重叠以浓度重建模式所生成的图像数据。
首先,CPU 1判断用户是否按下了操作部11上的打印键(S9)。在判断为按下了打印键的情况下(S9中为“是”),扫描器部2扫描原稿Q2,读取图像,并输出原稿Q2的图像数据(S10)。在判断为未按下打印键的情况下(S9中为“否”),处理返回至步骤S9。在该情况下,原稿Q2是以低调色剂消耗模式形成有图像的记录介质(S118)或者其上以低调色剂消耗模式形成有重叠了条形码图像18的图像17的记录介质P1(S8)。
在读取图像之后,CPU 1判断用户是否经由操作部11选择了浓度重建模式(S11)。在未选择浓度重建模式的情况下,换句话说,在选择了正常模式的情况下(S11中为“否”),打印机部13以正常模式在记录介质P2(图4C)上形成图像(S119)。图4C示出以正常模式形成有图像的记录介质P2。在该情况下,针对所读取的图像的具有40%的浓度的部分,以40%的浓度进行图像形成。原稿Q2是以低调色剂消耗模式形成的图像,因此具有最大浓度40%。换句话说,获得图3B的图像浓度输入输出曲线(图像浓度输入输出特性)CC。记录介质P2的例子包括纸、OHP薄片、布、以及从手动薄片进给部14或薄片进给盒15新进给的其它这类记录介质。
在选择浓度重建模式的情况下(S11中为“是”),CPU 1判断代码检测部6是否从原稿Q2的图像数据检测到表示图像浓度降低信息的条形码图像18(S12)。在未检测到条形码图像18的情况下(S12中为“否”),显示部12显示诸如“针对没有条形码的图像,浓度重建模式无效”等的错误消息(S13),并且处理结束。
在检测到条形码图像18的情况下(S12中为“是”),重建处理部7从条形码图像18读取图像浓度降低信息。然后,使用与浓度降低的量相对应的图像浓度输入输出曲线来从原稿Q2的图像数据生成输出图像数据(S14)。在第一实施例中,在以低调色剂消耗模式形成图像的情况下,针对具有100%的浓度的部分以40%的浓度进行图像形成,因而,根据本实施例,作为第二浓度的浓度降低的量是60%。换句话说,在步骤S14中使用图3B的图像浓度输入输出曲线CD。
随后,滤波器部8对所生成的图像数据进行与步骤S14中所使用的图像浓度输入输出曲线相对应的程度的模糊处理(S15)。在该情况下,模糊处理表示用于通过在主扫描方向和副扫描方向上对目标像素和位于目标像素前后的邻接像素的浓度水平进行平均化处理、来缓和各像素的浓度的变化的处理。
图6A、6B和6C示出由模糊处理所引起的图像浓度的变化的例子。例如,当对具有如图6A所示的主扫描方向上的图像浓度分布的图像数据执行模糊处理时,获得具有如图6B所示平滑后的不均匀浓度的图像数据、即具有平均化后的浓度水平的图像数据。此外,当模糊处理的程度增大时,获得具有如图6C所示进一步平滑后的不均匀浓度的图像数据。
图7A和7B各自示出图像形成设备100以浓度重建模式所进行的图像形成中所使用的图像数据的相对于浓度增幅度的不均匀浓度指数Mc
图7A示出第一实施例中通过使用与浓度降低的量相对应的图像浓度输入输出曲线所生成的输出图像数据的相对于浓度增幅度a1的不均匀浓度指数Mc。在该情况下,假定以低调色剂消耗模式所形成的图像的浓度是d2,浓度增幅度a1由浓度降低的量与d2的比、即(100-d2)/d2来定义。换句话说,例如,浓度增幅度a1=60/40意味着在低调色剂消耗模式中以40%的浓度对原稿图像的具有100%的浓度的部分进行图像形成、并且在浓度重建模式中以作为浓度降低量的60%的浓度生成图像数据。
例如,在步骤S14中从代码读取的浓度降低信息表示图像浓度输入输出曲线CB的情况下,换句话说,在步骤S14中通过使用图像浓度输入输出曲线CD来生成图像数据的情况下,浓度增幅度a1是60/40。
在图7A中,实线表示在不进行模糊处理的情况下的相对于代表浓度增幅度a1(10/90、20/80、30/70、40/60、50/50、60/40、70/30、80/20和90/10)的不均匀浓度指数Mc(黑色菱形)。在图7A中,实线与如图12所示的不均匀浓度指数Mc与浓度比a0(Mc=M0×a0)的关系相对应。
图7A和7B示出由模糊处理中所使用的各程度所区分的、更具体地、由对目标像素和位于目标像素前后的邻接像素的浓度水平所进行的平均化处理中所使用的邻接像素的数量N(预定数量)所区分的范围RA~RE。
范围RA与等于或大于0并且小于1的浓度增幅度a1的范围相对应。范围RA包括例如10/90、20/80、30/70和40/60的浓度增幅度a1。在范围RA内的图像数据中,浓度降低的量小于50%,因此利用与浓度降低的量相对应的图像浓度输入输出曲线所生成的图像数据呈现小的图像质量劣化。此外,在原稿Q2的图像上重叠有图像以形成浓度重建图像的情况下,原稿Q2的图像相对于浓度重建图像的比也大,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判断为不需要进行模糊处理。因此,范围RA内的邻接像素的数量N是0,并且不进行平均化处理、即模糊处理。
另一方面,随着浓度增幅度a1变得等于或大于1,换句话说,随着浓度降低的量变得等于或大于50%,图像质量劣化变得较大。此外,在原稿Q2的图像上重叠图像以形成浓度重建图像的情况下,原稿Q2的图像相对于浓度重建图像的比也小,因此,在浓度增幅度a1等于或大于1的情况下,增大进行模糊处理的程度。
在本实施例中,在范围RB(a1等于或大于1并且小于2)内,将N设置为2,换句话说,针对目标像素以及位于目标像素前的两个像素和位于目标像素后的两个像素分别在主扫描方向和副扫描方向上进行平均化处理。以相同的方式,将范围RC(a1等于或大于2并且小于3.5)内的N设置为3,将范围RD(a1等于或大于3.5并且小于6)内的N设置为4,以及将范围RE(a1等于或大于6)内的N设置为5。
作为进行模糊处理的结果,如图7A中的白色正方形所示,分别减小针对一个以上浓度增幅度a1的不均匀浓度指数Mc。随着浓度增幅度a1变大,将用于平均化处理的位于目标像素前后的邻接像素的数量N设置得更大,因此,如图7A所示,不均匀浓度指数Mc显著减小。在图7A中,虚线连接进行模糊处理之后所获得的针对各浓度增幅度a1的不均匀浓度指数Mc
通过增大用于进行模糊处理的程度(增大邻接像素的数量N),可以将不均匀浓度指数Mc抑制为低水平。然而,模糊处理是用于使图像模糊的处理,因此还需要考虑模糊处理中使图像模糊的程度。
表1示出对浓度增幅度为a1=90/10=9的图像数据利用N=5、6、7和8进行模糊处理时对图像数据进行视觉感知评价的结果。
表1
  N   5   6   7   8
  照片图像   清晰   略微清晰   略微模糊   模糊
  文字   略微清晰   略微模糊   模糊   模糊
在第一实施例中包括a1=9的范围RE内的设置值N=5的情况下,照片图像不呈现由于模糊引起的不适感并且是清晰的。在同一情况下,能够在具有文字的周围模糊的印象的情况下识别出文字,因此将文字判断为略微清晰。在N=6的情况下,因为除了色相或色调略微与周围混合的印象以外不存在问题,所以将照片图像判断为略微清晰。在同一情况下,文字是可判读的,但是由于模糊而很难读出,因此将该文字判断为略微模糊。在N=7的情况下,因为在人的集体照片中难以相互区分人,所以在模糊的整体印象弱的情况下,将照片图像判断为略微模糊。在同一情况下,文字是模糊的、不可判读的,因此将文字判断为模糊。在N=8的情况下,照片图像呈现模糊的整体感觉,因此被判断为模糊。在同一情况下,以相同的方式将文字判断为模糊。
根据上述结果,用于进行范围RE内的模糊处理的程度N以6为界限,并且考虑为不优选7以上。
以这种方式,在本实施例中,基于步骤S14中从代码读取的浓度降低信息或者从步骤S14中所使用的图像浓度输入输出曲线所获得的浓度增幅度a1来调整用于模糊处理的程度。
如图5所示,在对输出图像数据进行了模糊处理之后,显示部12显示用于提示用户将扫描器部2所扫描的原稿Q2设置在薄片进给部上的消息(S16)。薄片进给部包括手动薄片进给部14和薄片进给盒15,可以使用两者中的任意一者,在本实施例中,使用手动薄片进给部14。为了使用户不弄错要在手动薄片进给部14上设置的原稿Q2的方向,显示部12显示表示设置方向的图像。
随后,CPU 1判断是否检测到在手动薄片进给部14上设置了原稿Q2(S17)。手动薄片进给部14包括用于感测纸的有无的传感器,并且传感器的输出允许CPU 1判断是否设置了记录介质。在判断为尚未在手动薄片进给部14上设置原稿Q2的情况下(S17中为“否”),处理返回至步骤S16。
在判断为在手动薄片进给部14上设置了原稿Q2的情况下(S17中为“是”),显示部12显示提示用户按下操作部11上的重建开始键的消息,并且CPU 1判断是否按下了重建开始键(S18)。在判断为未按下重建开始键的情况下(S18中为“否”),处理返回至步骤S18。
在判断为按下了重建开始键的情况下(S18中为“是”),从手动薄片进给部14进给所设置的原稿Q2。CPU 1使得打印部13基于步骤S15中进行了模糊处理的图像数据来在原稿Q2的图像17上形成和重叠图像127(S19、图4D)。图4D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以浓度重建模式形成了图像的原稿Q2。
利用该处理,可以将原稿Q2上的图像的浓度重建为与以低调色剂消耗模式读取的原稿Q1上的图像的浓度相同的浓度。此外,如图7A的虚线所示,通过模糊处理,所生成的图像数据也具有抑制后的不均匀浓度指数Mc。因此,与不进行模糊处理时所获得的图像相比,可以获得具有抑制后的不均匀浓度的图像。
接着将说明第二实施例。在第一实施例中,使用以低调色剂消耗模式进行了图像形成的记录介质P1作为浓度重建模式中的原稿Q2,并且输出以浓度重建模式所生成的图像数据以重叠在原稿Q2的图像上。在第二实施例中,代替将以浓度重建模式所生成的图像数据重叠在原稿Q2上,将其输出至新的记录介质P3上。
图8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100以浓度重建模式所进行的图像形成处理的流程图。注意,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100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100相同。将用于以浓度重建模式进行图像形成处理的程序存储在ROM(存储介质)10中。CPU 1读取ROM 10中所存储的程序以根据程序来执行浓度重建模式下的图像形成处理。
首先,CPU 1判断用户是否按下了操作部11上的打印键(S20)。在判断为按下了打印键的情况下(S20中为“是”),扫描器部2扫描原稿Q2以读取图像(S21)。注意,在该情况下,以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方式,使用以低调色剂消耗模式形成了图像的记录介质(图2的S118)或者以低调色剂消耗模式形成了重叠有条形码图像18的图像17的记录介质P1(图2的S8)作为原稿Q2。在判断为未按下打印键的情况下(S20中为“否”),处理返回至步骤S20。
在读取图像之后,CPU 1判断用户是否经由操作部11选择了浓度重建模式(S22)。在未选择浓度重建模式的情况下,换句话说,在选择了正常模式的情况下(S22中为“否”),打印机部13以正常模式在记录介质P2(图4C)上进行图像形成(S127)。上述情况意味着所读取的图像的具有40%的浓度的部分以40%的浓度进行图像形成,换句话说,获得图3B的图像浓度输入输出曲线CC。在该情况下,记录介质P2的例子包括纸、OHP薄片、布和从手动薄片进给部14或薄片进给盒15新进给的其它这类记录介质。
在选择了浓度重建模式的情况下(S22中为“是”),CPU 1判断代码检测部6是否在从原稿Q2所读取的图像中检测到表示图像浓度降低信息的条形码图像18(S23)。在未检测到条形码图像18的情况下(S23中为“否”),显示部12显示诸如“对于没有条形码的图像,浓度重建模式无效”等的错误消息(S24),并且处理结束。
在检测到条形码图像18的情况下(S23中为“是”),重建处理部7从条形码图像18读取图像浓度降低信息。然后,使用图3B所示的图像浓度输入输出曲线CE来生成作为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一图像数据的图像数据(S25)。换句话说,针对所读取的原稿Q2的图像中具有40%的浓度的部分,在所生成的图像数据中,作为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二浓度的该浓度是100%。
随后,滤波器部8通过使用与对应于图像浓度降低信息的浓度增幅度相对应的强度来对所生成的图像数据进行模糊处理(S26)。
图7B示出在第二实施例中所生成的图像数据的针对浓度增幅度a2的不均匀浓度指数Mc。在该情况下,假定以低调色剂消耗模式形成的图像的浓度是d2,浓度增幅度a2由浓度100%与d2的比、即100/d2来定义。换句话说,例如,a2=100/40意味着对以低调色剂消耗模式读取的图像的具有浓度100%的部分以浓度40%进行图像形成,并且以浓度重建模式生成图像数据以使得该部分的浓度是100%。
在第二实施例中,在低调色剂消耗模式中在记录介质P1上所形成的图像的等于或小于100%的浓度在浓度重建模式中变成100%,因此,浓度增幅度a2总是等于或大于1,换句话说,浓度总是增大。因此,与第一实施例相比,图像更加显著地劣化。
在图7B中,实线表示针对不进行模糊处理的情况下的代表浓度增幅度a2(100/90、100/80、100/70、...、100/30、100/20和100/10)的不均匀浓度指数Mc(黑色菱形)。在图7B中,实线与图12所示的不均匀浓度指数Mc相对于浓度比a0的关系(Mc=M0×a0)相对应。
以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方式利用RA~RE区分利用各浓度增幅度a2进行模糊处理的程度。换句话说,假定对目标像素和位于目标像素前后的邻接像素的浓度水平进行平均化处理时所使用的邻接像素的数量是N,则将范围RA(a2等于或大于0并且小于1)内的N设置为0。以相同的方式,将范围RB(a2等于或大于1并且小于2)内的N设置为2,将范围RC(a2等于或大于2并且小于3.5)内的N设置为3,将范围RD(a2等于或大于3.5并且小于6)内的N设置为4,以及将范围RE(a2等于或大于6)内的N设置为5。注意,在第二实施例中,如上所述,浓度增幅度a2总是等于或大于1,因此,总是进行模糊处理。
作为进行模糊处理的结果,如图7B中的白色正方形所示,不均匀浓度指数Mc分别减小。随着浓度增幅度a2变大,用于平均化处理的位于目标像素前后的邻接像素的数量N变得更大,因此,如图7B所示,不均匀浓度指数Mc显著减小。在图7B中,虚线连接进行模糊处理之后所获得的针对各浓度增幅度a2的不均匀浓度指数Mc
如图8所示,在对所生成的图像数据进行模糊处理之后,进给记录介质P3。注意,薄片进给部包括手动薄片进给部14和薄片进给盒15,可以使用两者中的任意一者。基于在步骤S26中进行了模糊处理的图像数据,CPU 1使得打印机部13在作为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二记录介质的记录介质P3上形成图像137(S27)。图4E示出以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浓度重建模式形成了图像的记录介质P3。
利用该处理,根据以低调色剂消耗模式在记录介质P1或原稿Q2上所形成的图像,可以在记录介质P3上形成被重建为与低调色剂消耗模式中所读取的原稿Q1上的图像的浓度相同的浓度的图像137。此外,如图7B的虚线所示,所生成的图像数据还具有通过模糊处理抑制后的不均匀浓度指数Mc。因此,与不进行模糊处理时所获得的图像相比,可以获得具有抑制后的不均匀浓度的图像。
在上述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未提及要使用的原稿的类型,但是在原稿是纸的情况下,不均匀浓度指数受到由于纸的类型所引起的不均匀质地影响。
图9示出质地指数C相对于质地的程度的关系。如从图9所能理解的,随着质地变差,质地指数C变大。
在该情况下,通过利用安装有透过原稿读取装置的扫描器扫描白纸、并获得针对基重的透过浓度的平方的标准差来定义质地指数C。换句话说,在假定Dt表示透射浓度以及B表示基重(g/m2)的情况下,获得表达C=(Dt2的标准差)/B。
图10示出质地指数C和不均匀浓度指数M之间的关系。如图10所示,不均匀浓度指数M随着质地指数C增大而增大。这意味着在原稿是精细的纸的情况下,即在原稿具有小的质地指数C的情况下,图7A和7B的实线呈现小的斜率,而在原稿是粗糙的纸的情况下,换句话说,在原稿具有大的质地指数C的情况下,图7A和7B的实线呈现陡的斜率。
在图7A和7B中,当实线的斜率由于原稿是精细纸而变小时,可以将用于进行模糊处理的程度设置得小。例如,在图7A中,在浓度增幅度a1是80/20=4(范围RD)的情况下,将N设置为4,但是N可以减小至3。
相反,在图7A和7B中,当实线的斜率由于原稿是粗糙纸而变陡时,需要将用于进行模糊处理的程度设置得大。例如,在图7A中,在浓度增幅度a1是80/20=4(范围RD)的情况下,将N设置为4,但是优选为N增大至5。
原稿的纸的类型可以由用户经由操作部11指定。可选地,可以利用安装有透过原稿读取装置的扫描器部2来实际扫描原稿的纸,并且可以基于所获得的质地指数C的信息来调整用于进行模糊处理的程度。
在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CPU 1基于预先设置的内容来进行与浓度有关的调整、与用于进行模糊处理的程度有关的调整以及其它这类调整。然而,可以在显示部12上向用户显示浓度和用于进行模糊处理的程度的最优值,并且用户可以基于显示部12上所显示的最优值来将浓度和程度设置为任意值。在该情况下,用户可以根据需要来进行调整,例如,可以将浓度设置为比浓度的最优值略高的值。
在进行模糊处理的情况下,照片或半色调图像中的劣化改善,而文字模糊。因此,当利用扫描器部2读取原稿的图像时,可以识别和区分文字区域和照片区域,并且可以防止在文字区域中进行模糊处理。换句话说,可以仅在除文字区域以外的区域(例如照片区域)中执行模糊处理。
图11示出在浓度重建模式中所读取的原稿Q3的例子。原稿Q 3包括由照片形成的照片区域19、由文字形成的文字区域20、和表示图像浓度降低信息的条形码图像21。在该情况下,基于条形码图像21中包括的图像浓度降低信息仅对照片区域19进行模糊处理,并且与条形码图像21中包括的图像浓度降低信息无关地禁止对文字区域20进行模糊处理。通过由此禁止在文字区域20中进行模糊处理,可以防止文字模糊。注意,照片区域19可以由除文字以外的例如图案来形成。
在第一和第二典型实施例中,原稿是一张薄片,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本发明适用于多个原稿。当对扫描器部2设置自动原稿进给器时,可以读取多个原稿。此外,当在手动薄片进给部14中设置已经读取的多个原稿时,可以针对多个原稿整体进行浓度的重建。
通过使用利用调色剂系统的图像形成设备说明了上述实施例,但是,可以将上述实施例应用至利用诸如喷墨型等的各种类型的用于形成彩色图像或单色图像的设备。此外,图像形成设备不必须是集成了扫描器部和打印机部的多功能外围设备,并且可以是单独设置扫描器装置和打印机装置、并且以有线或无线方式相互连接的结构。
根据上述实施例,通过一次图像形成处理,可以根据以低调色剂消耗模式形成的低浓度图像、形成具有与以低调色剂消耗模式所读取的原稿上的图像的浓度相同的浓度并且具有抑制后的不均匀浓度的图像。
其它实施例
此外,还通过执行以下处理来实现本发明。具体地,在该处理中,经由网络或各种存储介质将用于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功能的软件(程序)供给至系统或设备,并且系统或设备的计算机(或CPU和MPU等)读取并执行程序。
尽管已经参考典型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是应该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典型实施例。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符合最宽的解释,以包含所有这类修改、等同结构和功能。

Claims (10)

1.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
读取部,用于读取原稿以生成原稿图像数据;
代码检测部,用于从所述原稿图像数据检测表示图像浓度降低信息的代码;
重建处理部,用于通过使用与所述图像浓度降低信息相对应的浓度输入输出特性来从所述原稿图像数据生成输出图像数据;
滤波器部,用于通过使用与所述图像浓度降低信息相对应的程度来对所述输出图像数据进行模糊处理;以及
图像形成部,用于形成基于进行了所述模糊处理的输出图像数据的图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还包括薄片进给部,所述薄片进给部用于将所述原稿进给至所述图像形成部,
其中,所述图像形成部在从所述薄片进给部进给的所述原稿上形成基于进行了所述模糊处理的输出图像数据的图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还包括薄片进给部,所述薄片进给部用于将记录介质进给至所述图像形成部,
其中,所述图像形成部在从所述薄片进给部进给的记录介质上形成基于进行了所述模糊处理的输出图像数据的图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所述滤波器部还通过使用与所述原稿的质地相对应的程度来对所述输出图像数据进行所述模糊处理。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所述原稿包括文字区域和除所述文字区域以外的其它区域,以及
所述滤波器部仅对所述其它区域进行所述模糊处理。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所述模糊处理包括对目标像素和与所述目标像素邻接的预定数量的像素的浓度水平进行平均化的处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所述滤波器部通过使用与所述图像浓度降低信息相对应的程度来改变与所述目标像素邻接的像素的所述预定数量。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所述原稿包括纸,以及
所述滤波器部通过使用所述纸的质地指数的大小来改变与所述目标像素邻接的像素的所述预定数量。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还包括:
显示部,用于显示所述图像浓度降低信息和与所述目标像素邻接的像素的所述预定数量;以及
调整部,用于调整所述图像浓度降低信息和与所述目标像素邻接的像素的所述预定数量。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还包括:
低调色剂消耗模式处理部,用于根据所述原稿图像数据生成低调色剂输出图像数据;以及
图像合成部,用于将代表表示所述图像浓度降低信息的代码的代码数据与通过所述低调色剂消耗模式处理部所生成的低调色剂输出图像数据进行合成。
CN2012103166828A 2011-08-30 2012-08-30 图像形成设备 Pending CN10296800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87544 2011-08-30
JP2011187544A JP2013051498A (ja) 2011-08-30 2011-08-30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68009A true CN102968009A (zh) 2013-03-13

Family

ID=477433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3166828A Pending CN102968009A (zh) 2011-08-30 2012-08-30 图像形成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928931B2 (zh)
JP (1) JP2013051498A (zh)
CN (1) CN102968009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22004A (zh) * 2014-01-31 2015-08-05 夏普株式会社 打印装置以及打印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127061A (ja) * 2012-12-27 2014-07-07 Riso Kagaku Corp 印刷制御装置
JP6314501B2 (ja) * 2014-01-29 2018-04-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処理方法
JP6379794B2 (ja) * 2014-07-24 2018-08-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画像処理システム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35655A (en) * 1991-06-20 1993-08-10 Fuji Xerox Co., Ltd. Mark placing and canceling method and mark recognizing device
JPH0844178A (ja) * 1994-07-29 1996-02-16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低トナー消費印刷方法
CN1213118A (zh) * 1997-08-20 1999-04-07 株式会社东芝 象域识别方法、图象处理装置及图象形成装置
US20020006230A1 (en) * 2000-04-17 2002-01-17 Jun Enomoto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and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CN101266440A (zh) * 2007-03-15 2008-09-17 株式会社理光 成像装置
CN101388946A (zh) * 2007-09-14 2009-03-18 株式会社东芝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复印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03310A (en) * 1987-04-20 1990-02-20 Fuji Photo Film Co. Ltd. Method of automatically determining imaged body posture in medical image display
US5655032A (en) * 1992-08-20 1997-08-0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o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therefor
US5832136A (en) * 1994-04-20 1998-11-03 Fuji Xerox Co., Ltd. Image signal processing apparatus with noise superimposition
US5838833A (en) * 1995-06-30 1998-11-17 Minolta Co., Ltd. Fractal image compression method and device and fractal image restoration method and device
US6101018A (en) * 1997-04-25 2000-08-08 Minolta Co., Ltd. Light beam scanning optical apparatus
US5949554A (en) * 1997-12-08 1999-09-0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Hierarchical system for processing and dispatching task orders into a user network and method
US6674551B1 (en) * 1998-10-27 2004-01-0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processing device and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JP4880396B2 (ja) * 2006-08-03 2012-02-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処理装置、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プレビュー画像表示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35655A (en) * 1991-06-20 1993-08-10 Fuji Xerox Co., Ltd. Mark placing and canceling method and mark recognizing device
JPH0844178A (ja) * 1994-07-29 1996-02-16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低トナー消費印刷方法
CN1213118A (zh) * 1997-08-20 1999-04-07 株式会社东芝 象域识别方法、图象处理装置及图象形成装置
US20020006230A1 (en) * 2000-04-17 2002-01-17 Jun Enomoto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and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CN101266440A (zh) * 2007-03-15 2008-09-17 株式会社理光 成像装置
CN101388946A (zh) * 2007-09-14 2009-03-18 株式会社东芝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复印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22004A (zh) * 2014-01-31 2015-08-05 夏普株式会社 打印装置以及打印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30050715A1 (en) 2013-02-28
US8928931B2 (en) 2015-01-06
JP2013051498A (ja) 2013-03-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912270B2 (ja)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US20090066987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or Use in Backside Printing
EP2429169A1 (en)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CN101360180A (zh) 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形成设备、及图像处理方法和程序
US8274707B2 (en)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and program for determining or computing an extended region of a block region of image data or an input image
CN102968009A (zh) 图像形成设备
US20110228348A1 (en)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and program
JP2009217811A (ja) 画像読取装置、画像読取方法および画像読取プログラム
JP5771591B2 (ja)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
EP2392466B1 (en) Background pattern image combining apparatus, background pattern image combining method, and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for computer program
JP4343820B2 (ja) 画像処理装置
US9055251B2 (en) Image processing based on automatic image-type detection
US10939015B2 (en)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inserting image into insertion area,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2016797A (ja) 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装置
JP200523439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566277B2 (ja) 画像処理装置
JP2010273393A (ja)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US20120257221A1 (en) Image processing device and program
JP585497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080002899A1 (en) Dynamic Compression Method for Use in Compressing Image Data
JP2012238051A (ja)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05017562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6681033B2 (ja) 画像処理装置
JP6440000B2 (ja) 画像処理装置
US9876937B1 (en) Saving marking material using threshold arrays and toner reduction mask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5 Deemed withdrawal (patent law before 1993)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