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56942A - 基于超材料的微带线 - Google Patents
基于超材料的微带线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956942A CN102956942A CN2011102545752A CN201110254575A CN102956942A CN 102956942 A CN102956942 A CN 102956942A CN 2011102545752 A CN2011102545752 A CN 2011102545752A CN 201110254575 A CN201110254575 A CN 201110254575A CN 102956942 A CN102956942 A CN 10295694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ubstrate
- microstrip line
- super
- super material
- line bas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hielding Devices Or Components To Electric Or Magnetic Fiel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超材料的微带线,该微带线包括金属带、介质基板以及接地板,所述微带线还包括超材料薄膜,所述超材料薄膜和金属带位于所述介质基板的一侧,且均紧贴于所述介质基板,其中,所述超材料薄膜覆盖所述金属带;所述介质基板由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拼接而成,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具有不同的折射率分布,第一基板两侧均拼接有第二基板,其中,所述金属带正下方设置有第一基板,所述接地板位于所述介质基板的另一侧。本发明基于超材料的微带线能够有效的抑制空间波泄露,解决微带线之间电磁波串扰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带线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基于超材料的微带线。
背景技术
微带线(Microstrip Line)是目前混合微波集成电路(HybridMicrowave Integrated Circuits,HMIC)和单片微波集成电路(MonolithicMictowave Integrated Circuits,MMIC)中使用最多的一种平面型传输线。如图1所示,从结构上看,微带线是由很薄的金属带1以远小于波长的间隔置于一接地板2上,金属带1与接地板2之间用介质基板3隔开。
微带线的突出优点是结构小巧、重量轻,可以用刻板、光刻、腐蚀等工艺在不大的体积内制成复杂的微波电路,并且容易与其他的微波器件集成,实现微波部件和系统的集成化。
随着微波元器件和系统的日益小型化,在一些对体积和重量要求苛刻的场合,可以采用微带传输线取代波导来构成微波电路并在同一块基板上组成各种不同的复杂平面电路,包括桥型电路、匹配负载、衰减器天线等。但是采用微带线传输同样存在缺点,即微带线损耗较大、易泄漏电磁能量造成串扰、Q值低、难以实现微调、功率容量小等。
在使用微带线传输过程中,微带线上的导行电磁波沿微带线轴向不断向空间辐射能量而产生漏波,其中电磁波泄露有两种形式:表面波形式5和空间波形式4,如图2所示。目前已经知道微带线在高频段存在一个泄漏主模,这个泄漏主模以表面波的形式向外泄漏电磁波能量;而在低频段,微带线的各个高次模则以空间波的形式向外泄漏电磁波能量。不管是表面波泄漏还是空间波泄漏,在集成电路中,这些漏波都是有害的,它不仅带来传输功率的下降,而且其泄漏的能量还会给周围其他电路带来电磁干扰问题,从而使得系统总体性能下降,因此需要抑制它。
现有技术中,对于抑制微带线主模泄漏的方法主要采用在微带线上敷一层介电常数足够大的薄的介质层;然而,对于微带线高次模泄漏的抑制,则没有什么简单有效的方法。这主要是由于微带线主模泄漏与高次模泄漏的物理机制不同而造成的,微带线高次模的空间波泄漏几乎很难被完抑制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微带线高次模的空间波泄露的缺陷,提供基于超材料的微带线,该微带线能够有效的抑制空间波泄露,解决微带线之间电磁波串扰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如下技术方案:
基于超材料的微带线,所述微带线包括金属带、介质基板以及接地板,所述微带线还包括超材料薄膜,所述超材料薄膜和金属带位于所述介质基板的一侧,且均紧贴于所述介质基板,其中,所述超材料薄膜覆盖所述金属带;所述介质基板由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拼接而成,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具有不同的折射率分布,第一基板两侧均拼接有第二基板,其中,所述金属带正下方设置有第一基板,所述接地板位于所述介质基板的另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超材料薄膜由多个超材料片层堆叠而成,且多个超材料片层具有相同折射率分布,所述每一超材料片层均由多个超材料单元组成。
进一步地,所述超材料单元包括人造微结构和供人造微结构附着的单元基材。
进一步地,所述人造微结构为由至少一根金属丝组成对电磁场有响应的平面结构或立体结构,所述金属丝为铜丝或银丝。
进一步地,所述金属丝通过蚀刻、电镀、钻刻、光刻、电子刻或离子刻的方法附着在所述单元基材上。
进一步地,所述人造微结构为雪花状或雪花状的衍生形任意一种。
进一步地,所述单元基材由陶瓷材料、环氧树脂、聚四氟乙烯、FR-4复合材料或F4B复合材料制得。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基板的材料为FR-4。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基板为氧化铝陶瓷材料。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基板的折射率比第二基板的折射率小。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一种基于超材料的微带线通过在介质基板上设置一层超材料薄膜,且所述超材料薄膜覆盖金属带,有效的抑制了微带线空间波形式的漏波,减小了相邻微带线的电磁波串扰。
2、本发明一种基于超材料微带线通过在金属带下面采用氧化铝陶瓷和FR-4作为介质基板,有效地抑制空间波泄露,解决微带线之间电磁波串扰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微带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微带线的漏波形式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基于超材料的微带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所述超材料薄膜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所述超材料单元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如图3所示,基于超材料的微带线,所述微带线包括金属带10、介质基板以及接地板20,所述微带线还包括超材料薄膜50,所述超材料薄膜50和金属10带位于所述介质基板的一侧,且均紧贴于所述介质基板,其中,所述超材料薄膜50覆盖所述金属带10;所述介质基板由第一基板40和第二基板30拼接而成,所述第一基板40和第二基板30具有不同的折射率分布,第一基板40两侧均拼接有第二基板30,其中,所述金属带10正下方设置有第一基板40,所述接地板20位于所述介质基板的另一侧。
本发明中,所述金属带10和所述接地板20都采用相同的金属,且一般采用铜。
为了抑制金属带10电磁波传输过程中产生的空间波形式泄露,采用超材料薄膜50覆盖所述金属带10,进而减少相邻微带线之间的电磁波串扰。
所述超材料薄膜50由多个超材料片层501组成,其中每一超材料片层501均由多个超材料单元60组成,所述超材料单元60包括人造微结构602和供人造微结构602附着的单元基材601。
所述多个超材料片层601是具有相同折射率分布的多个超材料片层。
所述每一超材料片层601内的折射率分布是均匀的,但是折射率取值范围在0和1之间,因为这个折射率范围是制造隐身衣的介质折射率范围,用这样的超材料薄膜覆盖金属带10,能够有效的抑制微带线的空间波形式泄露,减少相邻微带线的电磁波串扰。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每一超材料片层401内的折射率的取值为0.7。
为使超材料薄膜50的每一超材料片层501实现图4所示折射率的变化,经过理论和实际证明,可对所述人造微结构602的拓扑结构、几何尺寸以及其在单元基材601上分布的设计,单元基材601采用介电绝缘材料制成,可以为陶瓷材料、高分子材料、铁电材料、铁氧材料、铁磁材料等,高分子材料例如可以是、环氧树脂或聚四氟乙烯。人造微结构602为以一定的几何形状附着在单元基材601上能够对电磁波有响应的金属线,金属线可以是剖面为圆柱状或者扁平状的铜线、银线等,一般采用铜,因为铜丝相对比较便宜,当然金属线的剖面也可以为其他形状,金属线通过蚀刻、电镀、钻刻、光刻、电子刻或离子刻等工艺附着在单元基材601上,所述每一超材料片层501由多个超材料单元60组成,每一超材料单元60都具有一个人造微结构602,每一个超材料单元60都会对通过其中的电磁波产生响应,从而影响电磁波在其中的传输,每个超材料单元60的尺寸取决于需要响应的电磁波,通常为所需响应的电磁波波长的十分之一,否则空间中包含人造微结构602的超材料单元60所组成的排列在空间中不能被视为连续。
在单元基材601的选定的情况下,通过调整人造微结构602的形状、尺寸及其在单元基材601上的空间分布,可以调整超材料上各处的等效介电常数及等效磁导率进而改变超材料各处的等效折射率。当人造微结构602采用相同的几何形状时,某处人造微结构的尺寸越大,则该处的等效介电常数越大,折射率也越大。
本实施例采用的人造微结构602的图案为雪花状的衍生图案,由图4和图5可知,雪花状人造微结构602的尺寸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来定。
本发明中,所述第一基板40的材料为FR-4。
所述第二基板30为氧化铝陶瓷材料。
所述第一基板40的折射率比第二基板30的折射率小。
所述第一基板40的折射范围是2~10。
所述第二基板30的折射范围是10~20。
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板40的折射为4.5。
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基板30的折射为12。
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基于超材料的微带线,所述微带线包括金属带、介质基板以及接地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带线还包括超材料薄膜,所述超材料薄膜和金属带位于所述介质基板的一侧,且均紧贴于所述介质基板,其中,所述超材料薄膜覆盖所述金属带;所述介质基板由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拼接而成,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具有不同的折射率分布,第一基板两侧均拼接有第二基板,其中,所述金属带正下方设置有第一基板,所述接地板位于所述介质基板的另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超材料的微带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超材料薄膜由多个超材料片层堆叠而成,且多个超材料片层具有相同折射率分布,所述每一超材料片层均由多个超材料单元组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超材料的微带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超材料单元包括人造微结构和供人造微结构附着的单元基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超材料的微带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人造微结构为由至少一根金属丝组成对电磁场有响应的平面结构或立体结构,所述金属丝为铜丝或银丝。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超材料的微带线,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丝通过蚀刻、电镀、钻刻、光刻、电子刻或离子刻的方法附着在所述单元基材上。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超材料的微带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人造微结构为雪花状或雪花状的衍生形任意一种。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超材料的微带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元基材由陶瓷材料、环氧树脂、聚四氟乙烯、FR-4复合材料或F4B复合材料制得。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超材料的微带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板的材料为FR-4。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超材料的微带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基板为氧化铝陶瓷材料。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超材料的微带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板的折射率比第二基板的折射率小。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10254575.2A CN102956942B (zh) | 2011-08-31 | 2011-08-31 | 基于超材料的微带线 |
PCT/CN2012/073683 WO2013029372A1 (zh) | 2011-08-31 | 2012-04-09 | 微带线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10254575.2A CN102956942B (zh) | 2011-08-31 | 2011-08-31 | 基于超材料的微带线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956942A true CN102956942A (zh) | 2013-03-06 |
CN102956942B CN102956942B (zh) | 2015-11-04 |
Family
ID=477654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254575.2A Active CN102956942B (zh) | 2011-08-31 | 2011-08-31 | 基于超材料的微带线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956942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552155A (zh) * | 2022-04-25 | 2022-05-27 |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 | 双模传输线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00290503A1 (en) * | 2009-05-13 | 2010-11-18 | Prime Photonics, Lc | Ultra-High Temperature Distributed Wireless Sensors |
US20100314040A1 (en) * | 2009-06-10 | 2010-12-16 |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 Fabrication of metamaterials |
-
2011
- 2011-08-31 CN CN201110254575.2A patent/CN10295694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00290503A1 (en) * | 2009-05-13 | 2010-11-18 | Prime Photonics, Lc | Ultra-High Temperature Distributed Wireless Sensors |
US20100314040A1 (en) * | 2009-06-10 | 2010-12-16 |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 Fabrication of metamaterials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KAORU HASHIMOTO ET AL: "Development of Low Characteristic Impedance Transmission Line for Power Supply", 《VLSI PACKAGING WORKSHOP OF JAPAN, 2008. VPWJ 2008. IEEE 9TH》, 2 December 2008 (2008-12-02) * |
RICHARD W. ZIOLKOWSKI ET AL: "Tailoring Double-Negative Metamaterial Responses to Achieve Anomalous Propagation Effects Along Microstrip Transmission Lines", 《MICROWAVE SYMPOSIUM DIGEST, 2003 IEEE MTT-S INTERNATIONAL》, 31 December 2003 (2003-12-31) *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552155A (zh) * | 2022-04-25 | 2022-05-27 |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 | 双模传输线 |
CN114552155B (zh) * | 2022-04-25 | 2022-07-05 |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 | 双模传输线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956942B (zh) | 2015-11-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Han et al. | Dual-polarized bandpass and band-notched frequency-selective absorbers under multimode resonance | |
CN104347957A (zh) | 实现极化转换的超材料和极化器 | |
CN102593611A (zh) | 一种点聚焦平板透镜天线 | |
CN206236797U (zh) | 栅条形线极化天线的极化跟踪器 | |
CN101494310B (zh) | 一种可调谐微波负折射率材料 | |
CN105322262A (zh) | 一种复合材料带状线波导检测校准网络及加工方法 | |
US8421549B2 (en) | Impedance matching component | |
CN106058458A (zh) | 一种宽频带智能超材料大角度透波天线罩及其天线系统 | |
Guo et al. | An absorptive frequency selective reflector with wide reflection band | |
CN102956940B (zh) | 基于超材料的微带线 | |
CN102820552B (zh) | 一种宽频圆极化器及天线系统 | |
CN102956942A (zh) | 基于超材料的微带线 | |
CN103579773A (zh) | 超材料及其天线罩和天线系统 | |
CN102956941A (zh) | 基于超材料的微带线 | |
CN102956943A (zh) | 基于超材料的微带线 | |
CN103035992A (zh) | 微带线 | |
CN204905387U (zh) | 带通滤波结构、天线罩及天线系统 | |
CN103035993A (zh) | 微带线 | |
CN102956944B (zh) | 一种微带线 | |
CN103094712B (zh) | 基于超材料的透镜天线 | |
Chen et al. | A compact electromagnetic bandgap structure based on multi-layer technology for 7-Tesla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pplications | |
Kato et al. | Side Lobe Suppression of Marine-Radar Linear Array Antenna by a Reflectionless Metasurface | |
Li et al. | A Miniaturized Perfect Metamaterial Absorber for EMI Radiation Suppression | |
CN102810743A (zh) | 一种衰减天线表面爬行波的装置 | |
Han et al. | Proposal and design of dual-polarized frequency selective absorbers with passband and notched-band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