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30941A - 热敏电阻装置 - Google Patents

热敏电阻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930941A
CN102930941A CN2012102700663A CN201210270066A CN102930941A CN 102930941 A CN102930941 A CN 102930941A CN 2012102700663 A CN2012102700663 A CN 2012102700663A CN 201210270066 A CN201210270066 A CN 201210270066A CN 102930941 A CN102930941 A CN 10293094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ermistor
outer electrode
support sector
contact site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7006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藤井佑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11544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3055324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9309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3094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热敏电阻装置,能够抑制在外部电极间产生漏电现象,并且能够抑制热敏电阻容易从主体脱落。热敏电阻装置包括热敏电阻(22)、支持部(76)及端子电极(T2)、(T4)。热敏电阻(22)包含热敏电阻基体(60)及外部电极(62a)、(62b)。热敏电阻基体(22)具有互相对置的端面。外部电极(62a)、(62b)分别设在热敏电阻基体(60)的两个端面。端子电极(T2)、(T4)分别与外部电极(62a)、(62b)进行压接。支持部(76)与将端面间相连的侧面接触。

Description

热敏电阻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敏电阻装置,更特定而言,涉及内置了热敏电阻的热敏电阻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热敏电阻的安装方法,例如已知有在电路基板上使用焊料来进行安装的表面安装方法。图13是示出将热敏电阻在电路基板上进行表面安装的形态的图。
热敏电阻500包括热敏电阻基体502及外部电极504a、504b。热敏电阻基体502构成为长方体状。外部电极504a、504b分别设在热敏电阻基体502的端面。外部电极504a、504b分别利用焊料506a、506b,与电路基板510的未图示的连接盘电极连接。
然而,包括所述热敏电阻500的热敏电阻装置例如若用于冰箱的压缩机的电动机起动用电路,则如下面说明的那样,有可能产生漏电(tracking)现象。更详细而言,冰箱的压缩机的电动机起动用电路是在高温多湿的环境下使用的。因此,由于长期使用,电流有可能由于水分而沿电路基板510的表面传导,并在外部电极504a与外部电极504b之间流过。即,有可能在热敏电阻装置中产生漏电现象。
为了抑制在外部电极504a、504b间产生的漏电现象,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层叠片状器件那样,考虑利用金属端子来夹住并支持片状器件。图14是示出安装有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层叠片状器件600的形态的图。
层叠片状器件600包括主体602及外部电极604a、604b。主体602构成为长方体状。外部电极604a、604b分别设在主体602的端面。在电路基板610上设有金属端子612a、612b。金属端子612a、612b向电路基板的上方延伸,与外部电极604a、604b进行压接。据此,层叠片状器件600与电路基板610的主面离开,并在该状态下被金属端子612a、612b支持。在层叠片状器件600中,由于主体602的侧面离开电路基板610,因此电流不会沿电路基板610的表面传导,并不会在外部电极604a、604b间流过。因此,在热敏电阻装置中,抑制漏电现象产生。
另外,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层叠片状器件600由于不与电路基板610接触,因此仅被金属端子612a、612b支持。因而,在施加振动等的情况下,层叠片状器件600有可能从电路基板610脱落。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3-324031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敏电阻装置,其能够抑制在外部电极间产生漏电现象,并且能够抑制热敏电阻容易从主体脱落。
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热敏电阻装置包括:热敏电阻,包含具有互相对置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的热敏电阻基体、设在该第一面和该第二面的第一外部电极和第二外部电极;第一端子电极和第二端子电极,与所述第一外部电极和所述第二外部电极进行压接;以及第一支持部,与将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面之间相连的侧面接触。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在外部电极间产生漏电现象,并且能够抑制热敏电阻容易从主体脱落。
附图说明
图1是包含热敏电阻装置的电动机起动用电路的等效电路图。
图2是热敏电阻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热敏电阻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对热敏电阻装置内部进行俯视的图。
图5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敏电阻的结构图。
图6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敏电阻的结构图。
图7是对端子电极及热敏电阻进行俯视的图。
图8是热敏电阻附近的截面构造图。
图9是变形例所涉及的热敏电阻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对变形例所涉及的热敏电阻装置内部进行俯视的图。
图11是变形例所涉及的热敏电阻装置的热敏电阻附近的截面构造图。
图12是示出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敏电阻的接触部的图。
图13是示出将热敏电阻在电路基板上进行表面安装的形态的图。
图14是示出安装有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层叠片状器件的形态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Hl~H3贯穿孔
Sp1~Sp4空间
T1~T4端子电极
1电动机起动用电路
10、10a热敏电阻装置
12电动机
12a主线圈
12b辅助线圈
14交流电源
16开关
18电容器
20、22热敏电阻
24半导体双向晶闸管元件
24a~24c端子
26a、28a、28b外部端子
26b、36b、38b保持部
28c、38c连接部
28d、28f、36a、38a接触部
28e弯曲部
32壳体
32a上壳体
32b下壳体
36c、38d安装部
40a~40c、42突起
50、60热敏电阻基体
52a、52b、54a、54b、62a、62b外部电极
72、76支持部
70a、70b、74a、74b接触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热敏电阻装置。
(热敏电阻装置的结构)
首先,说明包含热敏电阻装置的电动机起动用电路的电路结构。图1是包含热敏电阻装置10的电动机起动用电路1的等效电路图。
电动机起动用电路1是冰箱的压缩机所使用的电动机的起动用电路,包括热敏电阻装置10、电动机12、交流电源14、开关16及电容器18。另外,电动机12包含主线圈12a及辅助线圈12b。另外,热敏电阻装置10包括热敏电阻20、22;双向晶闸管24及外部端子26a、28a、28b。
主线圈12a连接在交流电源14与外部端子28a之间。辅助线圈12b连接在交流电源14与外部端子26a之间。
外部端子26a与双向晶闸管24的阳极连接。热敏电阻20是正特性热敏电阻,连接在双向晶闸管24的阴极与外部端子28a、28b之间。热敏电阻22是正特性热敏电阻,连接在双向晶闸管24的门极与外部端子28a、28b之间。
电容器18连接在外部端子26a与外部端子28b之间。开关16连接在外部端子28a与交流电源14之间。
接下来,说明电动机起动用电路1的动作。若开关16闭合,则经由交流电源14对电动机12供电。相应地,在主线圈12a中流过电流。经由热敏电阻22对双向晶闸管24的门极施加触发信号,从而双向晶闸管24通电。据此,经由热敏电阻20在辅助线圈12b中流过电流。电动机12利用主线圈12a及辅助线圈12b开始驱动。
从电动机12起动后若经过一定时间,则热敏电阻20的温度由于自己发热而上升,热敏电阻20的电阻值上升。据此,流过热敏电阻20的电流减少。另外,热敏电阻22的温度由于自己发热而上升,热敏电阻22的电阻值上升。据此,流过热敏电阻22的电流减少。相应地,流过双向晶闸管24的电流减少,双向晶闸管24成为断开状态。因此,不会经由热敏电阻20在辅助线圈12b中流过电流,经由热敏电阻22仅在辅助线圈12b中略微流过电流。因此,电动机12利用主线圈12a继续驱动。
接下来,参照附图说明热敏电阻装置10的结构。图2是热敏电阻装置10的外观立体图。图3是热敏电阻装置10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对热敏电阻装置10内部进行俯视的图。
下面,在图3中,将上下方向定义为z轴方向,在从z轴方向俯视时,将壳体32的长边方向定义为x轴方向,将壳体32的短边方向定义为y轴方向。
热敏电阻装置10如图2及图3所示,包括热敏电阻20、22、双向晶闸管24、壳体32及端子电极T1~T4。壳体32大致构成为长方体状,如图3所示,容纳热敏电阻20、22、双向晶闸管24及端子电极T1~T4。壳体32例如由树脂制作,由上壳体32a及下壳体32b构成。
下壳体32b构成壳体32的z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的一半。
如图3及图4所示,在下壳体32b设有在从z轴方向俯视时的贯穿孔H1~H3,并且由隔壁划分为空间Sp1~Sp4。
贯穿孔H1在下壳体32b中位于y轴方向的负方向侧、x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的角附近,在z轴方向贯穿。贯穿孔H2在下壳体32b中位于y轴方向的正方向侧、x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角附近,在z轴方向贯穿。贯穿孔H3在下壳体32b中位于y轴方向的正方向侧、x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的角附近,在z轴方向贯穿。
另外,在从z轴方向俯视时,空间Sp1是在下壳体32b的中央沿x轴方向延伸的长方形的空间。在从z轴方向俯视时,空间Sp2是设在下壳体32b的y轴方向的负方向侧、x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角的长方形的空间。在从z轴方向俯视时,空间Sp4是设在空间Sp2的y轴方向的正方向侧、沿x轴方向延伸的长方形的空间。在从z轴方向俯视时,空间Sp3是设在空间Sp2的y轴方向的正方向侧、沿y轴方向延伸并且与空间Sp4相连的长方形的空间。
在如上所述构成的下壳体32b中,如下面说明那样,安装有热敏电阻20、22、双向晶闸管24及端子电极T1~T4。
热敏电阻20是若温度上升则电阻值上升的正特性的热敏电阻。下面,参照图5说明热敏电阻20的结构。图5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敏电阻20的结构图。图5(a)是从主面的法线方向对热敏电阻20进行俯视的图,图5(b)是图5(a)的热敏电阻20的A-A的截面构造图。
热敏电阻20具有若温度上升则电阻值增加的正的电阻温度特性。热敏电阻20如图5(a)及图5(b)所示,包括热敏电阻基体50及外部电极52(52a、52b)、54(54a、54b)。
热敏电阻基体50由具有正的电阻温度特性的半导体材料(例如钛酸钡类半导体陶瓷)制作,如图5(a)所示,构成为直径14mm以上17mm以下、厚度2mm以上3mm以下的圆板形。
外部电极52如图5(a)及图5(b)所示,是设在热敏电阻基体50的两个主面(表面)的整个表面的由镍(Ni)构成的电极,构成为直径14mm以上17mm以下、膜厚5μm以下的圆形。即,外部电极52不形成于热敏电阻基体50的侧面。外部电极52与热敏电阻基体50进行欧姆接触。因此,外部电极52由能够与热敏电阻基体50进行欧姆接触的材料制作即可。因而,外部电极52的材料不限于镍,例如也可以是铝等。但是,为了防止在外部电极52a、52b间产生漏电现象,外部电极52的材料优选的是难以产生离子迁移(难以离子化)的材料。
外部电极54如图5(a)及图5(b)所示,是设在外部电极52上的由含有银(Ag)的金属粉构成的电极,构成为直径12mm以上15mm以下、膜厚2μm以上15μm以下的圆形。外部电极52a、54a构成用于对热敏电阻基体50施加电压的1个外部电极。同样,外部电极52b、54b构成用于对热敏电阻基体50施加电压的1个外部电极。
另外,外部电极54的外缘如图5(a)所示,存在于外部电极52的外缘及热敏电阻基体50的外缘内。据此,防止外部电极54中的银由于离子迁移而析出至热敏电阻基体50的侧面上,防止在外部电极54a、54b间产生漏电现象。
如上所述构成的热敏电阻20安装在空间Sp1内,使得外部电极52a、54a朝向y轴方向的正方向侧,外部电极52b、54b朝向y轴方向的负方向侧。
热敏电阻22是若温度上升则电阻值上升的正特性的热敏电阻。下面,参照图6说明热敏电阻22的结构。图6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敏电阻22的结构图。
热敏电阻22如图6所示,包括热敏电阻基体60及外部电极62(62a、62b)。
热敏电阻基体60由具有正的电阻温度特性的半导体材料(例如钛酸钡类半导体陶瓷)制作,如图6所示,构成为在长边方向具有互相对置的2个端面的长方体状。热敏电阻基体60的尺寸例如为1.2mm×1.2mm×2.5mm。
外部电极62如图6所示,设在热敏电阻基体60的两个端面,从下层到上层重叠有Cr层、Ni/Cu层、Ag层、Sn层而构成。Cr层与热敏电阻基体60进行欧姆接触。另外,外部电极62不从热敏电阻基体60的端面露出。如上所述构成的热敏电阻22如图3及图4所示,安装在空间Sp3内。
双向晶闸管24如图3所示,构成为长方体状,包含端子24a~24c。端子24a~24c从双向晶闸管24的主体的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表面突出。端子24a是阳极端子。端子24b是门极端子。端子24c是阴极端子。
端子电极T1通过对一片金属板进行弯曲加工而制作,包含外部端子26a和保持部26b。外部端子26a构成为沿z轴方向延伸的长方形的板状,插入贯穿孔H1。据此,端子电极T1安装在下壳体32b。另外,外部端子26a如图2所示,露出在壳体32外。保持部26b由2片板状部件构成,这2片板状部件从外部端子26a的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端部向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延伸。保持部26b夹持端子24a。据此,双向晶闸管24的阳极如图1所示,经由保持部26b与外部端子26a连接。
端子电极T4通过对1片金属板进行弯曲加工而制作,包含接触部38a、保持部38b、连接部38c及安装部38d。接触部38a及安装部38d构成为E形。即,接触部38a及安装部38d的沿z轴方向延伸的3条棒状部件的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端部,利用沿x轴方向延伸的棒状部件进行连接,从而构成接触部38a及安装部38d。接触部38a是沿z轴方向延伸的3条棒状部件内的最中间的棒状部件。另外,安装部38d是E形部件的除了接触部38a的其余的部分。通过安装部38d插入空间Sp4,端子电极T4安装在下壳体32b。接触部38a相对于安装部38d向y轴方向的正方向侧弯曲,进入空间Sp3内。据此,接触部38a与热敏电阻22的外部电极62b进行压接。
连接部38c是相对于安装部38d向y轴方向的负方向侧弯曲的棒状部件,沿y轴方向延伸。保持部38b由2片板状部件构成,这2片板状部件从连接部38c的y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的端部向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延伸。保持部38b夹持端子24b。据此,双向晶闸管24的门极如图1所示,经由端子电极T4与热敏电阻22连接。
端子电极T3通过对1片金属板进行弯曲加工而制作,包含接触部36a、保持部36b及安装部36c。接触部36a及安装部36c构成为E形。即,接触部36a及安装部36c的沿z轴方向延伸的3条棒状部件的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端部,利用沿x轴方向延伸的棒状部件进行连接,从而构成接触部36a及安装部36c。接触部36a是3条棒状部件内的最中间的棒状部件。另外,安装部36c是E形部件的除了接触部36a的其余的部分。此外,构成接触部36a的棒状部件构成得比构成安装部36c的棒状部件要宽。而且,接触部36a相对于安装部36c向y轴方向的正方向侧弯曲。端子电极T3在空间Sp1内,安装在热敏电阻20与空间Sp1的y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的内周面之间。据此,接触部36a与热敏电阻20的外部电极54b进行压接。
保持部36b由2片板状部件构成,这2片板状部件从安装部36c的x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端部向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延伸。保持部36b夹持端子24c。据此,双向晶闸管24的阴极如图1所示,经由端子电极T3与热敏电阻20连接。
端子电极T2通过对1片金属板进行弯曲加工而制作,包含外部端子28a、28b、连接部28c、接触部28d、弯曲部28e及接触部28f。外部端子28a构成为沿z轴方向延伸的长方形的板状,插入贯穿孔H2。据此,外部端子28a如图2所示,露出在壳体32外。另外,外部端子28b构成为沿z轴方向延伸的长方形的板状,插入贯穿孔H3。据此,外部端子28b如图2所示,露出在壳体32外。通过外部端子28a、28b插入贯穿孔H2、H3,端子电极T2安装在下壳体32b。
接触部28d在从y轴方向(热敏电阻基体50的主面的法线方向)俯视时,存在于外部电极54a的外缘内,并且与外部电极54a接触。下面,参照附图,进一步详细说明接触部28d。图7是对端子电极T2及热敏电阻20进行俯视的图。
接触部28d是与y轴垂直的面,在空间Spl内,安装在热敏电阻20与空间Sp1的y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内周面之间。据此,接触部28d与热敏电阻20的外部电极54a对置。另外,接触部28d构成为具有比外部电极54a小的面积的四边形,存在于外部电极54a的外缘内。即,接触部28d在从y轴方向俯视时,不从外部电极54a露出。
另外,如图3及图4所示,在接触部28d设有向y轴方向的负方向侧(即、向外部电极54a)突出的3个突起40a~40c。而且,突起40a~40c与外部电极54a接触。此外,突起40a~40c位于具有与外部电极54a的中心大致一致的重心的正三角形的顶点。
连接部28c与接触部28d的x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的端部连接,且相对于接触部28d向y轴方向的正方向侧(即、向远离外部电极54a的方向)弯曲,沿y轴方向延伸。连接部28c如图7所示,在从y轴方向俯视时,与外部电极54a重叠。因此,连接部28c在从y轴方向俯视时,不与外部电极52a重叠。另外,连接部28c的y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端部与外部端子28b连接。据此,外部端子28b经由连接部28c及接触部28d与热敏电阻20连接。
弯曲部28e与接触部28d的x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端部连接,且相对于接触部28d向y轴方向的正方向侧(即、向远离外部电极54a的方向)弯曲,沿y轴方向延伸。弯曲部28e如图7所示,在从y轴方向俯视时,与外部电极54a重叠。因此,弯曲部28e在从y轴方向俯视时,不与外部电极52a重叠。
接触部28f(对置部)与弯曲部28e的y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端部连接,且相对于弯曲部28e向x轴方向的正方向侧弯曲,从而沿x轴方向延伸。即,接触部28d、弯曲部28e及接触部28f构成为阶梯状,在接触部28d与接触部28f之间形成有台阶。进一步地,接触部28f在与接触部28d相比离开热敏电阻基体50的y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主面的位置,与外部电极52a对置。
另外,如图4所示,在接触部28f设有向y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突出的突起42。而且,突起42与热敏电阻22的外部电极62a进行压接。
进一步地,接触部28f的x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端部与外部端子28a连接。据此,外部端子28a如图1所示,经由接触部28f与热敏电阻22连接,并且经由接触部28f、弯曲部28e及接触部28d与热敏电阻20连接。
对安装有热敏电阻20、22、双向晶闸管24及端子电极T1~T4的下壳体32b安装上壳体32a。此时,利用上壳体32a及下壳体32b来支持热敏电阻22。下面,参照附图说明热敏电阻22的支持构造。图8是热敏电阻22附近的截面构造图。
下壳体32b包括支持部76。支持部76与将热敏电阻基体60的2个端面之间相连的面(即、z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的侧面)接触,具有接触部74a、74b。接触部74a、74b在端面对置的方向(即、y轴方向)分开而排列,是向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突出的棒状部件。接触部74a、74b在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端部,与热敏电阻基体60的z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的侧面接触。因此,支持部76在端面对置的方向(即、y轴方向),不与热敏电阻基体60的z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的整个侧面接触,而是与热敏电阻基体60的z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的侧面的一部分接触。
上壳体32a包括支持部72。支持部72与将热敏电阻基体60的2个端面之间相连的面(即、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侧面)接触,具有接触部70a、70b。接触部70a、70b在端面对置的方向(即、y轴方向)分开而排列,是向z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突出的棒状部件。接触部70a、70b在z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的端部,与热敏电阻基体60的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侧面接触。因此,支持部72在端面对置的方向(即、y轴方向),不与热敏电阻基体60的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整个侧面接触,而是与热敏电阻基体60的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侧面的一部分接触。据此,热敏电阻22被支持部76和支持部72从z轴方向的两侧夹住。
另外,端子电极T2和端子电极T4如图3、图4及图8所示,端子电极T2接触外部电极62b的部分(接触部28f的突起42)、与端子电极T4接触外部电极62a的部分(接触部38a)最接近。
(效果)
如上所述构成的热敏电阻装置10能够抑制在外部电极62a、62b间产生漏电现象。更详细而言,在热敏电阻装置10中,支持部72、76如图8所示,与热敏电阻基体60的z轴方向的两个侧面接触。支持部72、76不是与热敏电阻基体60的整个侧面接触,而是在棒状的接触部70a、70b、74a、74b的前端,与热敏电阻基体60的侧面的一部分接触。进一步地,支持部72、76不与端子电极T2、T4接触。所以,即使在高温多湿的环境下长期使用,电流也不会由于水分而沿支持部72、76传导,并不会在外部电极62a与外部电极62b之间流过。即,抑制在热敏电阻装置10中产生漏电现象。
另外,在热敏电阻装置10中,由于热敏电阻22被支持部72、76支持,因此能抑制由于振动等容易从壳体32脱落。
另外,在热敏电阻装置10中,端子电极T2与端子电极T4如图3、图4及图8所示,端子电极T2接触外部电极62b的部分(接触部28f的突起42)、与端子电极T4接触外部电极62a的部分(接触部38a)最接近。据此,降低在端子电极T2、T4间产生漏电现象。
(变形例)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变形例所涉及的热敏电阻装置10a。图9是变形例所涉及的热敏电阻装置10a的分解立体图。图10是对变形例所涉及的热敏电阻装置10a内部进行俯视的图。图11是变形例所涉及的热敏电阻装置10a的热敏电阻22附近的截面构造图。
在热敏电阻装置10中,热敏电阻22构成为长方体状。另一方面,在热敏电阻装置10a中,热敏电阻22构成为圆柱状。这样,热敏电阻22的形状既可以是长方体状,也可以是圆柱状。在热敏电阻22是圆柱状的情况下,支持部72与热敏电阻基体60的侧面的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部分接触。支持部76与热敏电阻基体60的侧面的z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的部分接触。
此外,在热敏电阻装置10、10a中,支持部72在2个接触部70a、70b处与热敏电阻基体60接触,支持部76在2个接触部74a、74b处与热敏电阻基体60接触。然而,支持部72、76也可以分别在1个接触部处与热敏电阻基体60接触。
此外,接触部38a如图3所示,在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端部,相对于安装部38d向y轴方向的正方向侧弯曲。然而,接触部38a的形状不限于此。图12是示出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敏电阻装置10的接触部38a的图。
如图12所示,接触部38a也可以在安装部38d的连接部分向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弯曲后,向z轴方向的负方向侧弯曲。据此,接触部38a构成为S形。因此,在接触部38a与外部电极54b接触时,会在y轴方向压缩以使其折叠,而在z轴方向几乎不会位移。
上壳体32a及下壳体32b分别除了支持部72、76以外,还可以包括其他支持部。具体而言,上壳体32a、32b也可以还包括2个支持部。一个支持部从x轴方向的正方向侧(即、与支持部72、76垂直的方向),与热敏电阻基体60的x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侧面接触。另一个支持部从x轴方向的负方向侧(即、与支持部72、76垂直的方向),与热敏电阻基体60的x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的侧面接触。据此,热敏电阻22被这2个支持部夹住。
工业上的实用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对于热敏电阻装置是有用的,特别是能够抑制在外部电极间产生漏电现象,并且能够抑制热敏电阻容易从主体脱落,在这些方面有优越性。

Claims (8)

1.一种热敏电阻装置,包括:
热敏电阻,包含具有互相对置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的热敏电阻基体、设在该第一面和该第二面的第一外部电极和第二外部电极;
第一端子电极和第二端子电极,与所述第一外部电极和所述第二外部电极进行压接;以及
第一支持部,与将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面之间相连的侧面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敏电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持部在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面对置的方向与所述侧面的一部分接触。
3.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敏电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端子电极与所述第二端子电极在该第一端子电极接触所述第一外部电极的部分、与该第二端子电极接触所述第二外部电极的部分最接近。
4.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的任一项所述的热敏电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持部具有在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面对置的方向分开而排列的多个接触部。
5.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的任一项所述的热敏电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外部电极和所述第二外部电极不从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露出。
6.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5的任一项所述的热敏电阻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第二支持部,所述第二支持部与将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之间相连的面接触,与所述第一支持部共同作用,夹住所述热敏电阻。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敏电阻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第三支持部,所述第三支持部从与所述第一支持部和所述第二支持部垂直的方向,与将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面之间相连的面接触。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敏电阻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第四支持部,所述第四支持部从与所述第一支持部和所述第二支持部垂直的方向,与将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之间相连的面接触,与所述第三支持部共同作用,夹住所述热敏电阻。
CN2012102700663A 2011-08-09 2012-07-31 热敏电阻装置 Pending CN10293094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73904 2011-08-09
JP2011173904 2011-08-09
JP2012115442A JP2013055324A (ja) 2011-08-09 2012-05-21 サーミスタ装置
JP2012-115442 2012-05-2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30941A true CN102930941A (zh) 2013-02-13

Family

ID=476457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700663A Pending CN102930941A (zh) 2011-08-09 2012-07-31 热敏电阻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930941A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89595A (en) * 1985-08-06 1987-08-25 Danfoss A/S PTC starter for asynchronous motor
JPH09129410A (ja) * 1995-10-26 1997-05-16 Murata Mfg Co Ltd 正特性サーミスタ装置
JPH09139301A (ja) * 1995-11-14 1997-05-27 Murata Mfg Co Ltd 電子部品
CN1215898A (zh) * 1997-10-27 1999-05-05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Ntc热敏电阻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89595A (en) * 1985-08-06 1987-08-25 Danfoss A/S PTC starter for asynchronous motor
JPH09129410A (ja) * 1995-10-26 1997-05-16 Murata Mfg Co Ltd 正特性サーミスタ装置
JPH09139301A (ja) * 1995-11-14 1997-05-27 Murata Mfg Co Ltd 電子部品
CN1215898A (zh) * 1997-10-27 1999-05-05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Ntc热敏电阻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98360B (zh) 电能储存装置
JP4593773B2 (ja) 高エネルギー電気化学的電池の熱伝導体
US20090141422A1 (en) Capacitive Device
KR200493175Y1 (ko) 배터리 버스바
WO2015087721A1 (ja) 電流遮断装置を備えた蓄電装置
WO2012089134A1 (en) Battery
JP2016521434A (ja) 一種類の二爪付き板バネを有する温度ヒューズ
CN101090150A (zh) 由薄膜状封装材料覆盖的密闭型电池
CN106164826A (zh) 电子设备的振动产生装置
JP6102688B2 (ja) 蓄電装置
CN111952514B (zh) 一种电池
JP2015533013A (ja) 積層型2次電池
KR100860004B1 (ko) 몰딩형 ptc 소자 및 그것을 내장하고 있는 이차전지
CN106463686A (zh) 二次电池和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CN106463689A (zh) 蓄电装置
JP6483239B2 (ja) 放熱特性が向上したエネルギー貯蔵装置
JP2015056380A (ja) 電流遮断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蓄電装置
CN102957365A (zh) 电动机起动用电路
KR101051484B1 (ko) 무용접 접속방법
CN102930941A (zh) 热敏电阻装置
WO2014021094A1 (ja) 蓄電装置
CN101783269B (zh) 一种低压断路器的可斥开夹持静触头结构
KR101826862B1 (ko) 보호 모듈을 포함하는 전지팩
JP6262462B2 (ja) 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
JP6074658B2 (ja) 金属化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