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30911A - 高压洗消舱及对带压作业人员的洗消方法 - Google Patents

高压洗消舱及对带压作业人员的洗消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930911A
CN102930911A CN2012103589146A CN201210358914A CN102930911A CN 102930911 A CN102930911 A CN 102930911A CN 2012103589146 A CN2012103589146 A CN 2012103589146A CN 201210358914 A CN201210358914 A CN 201210358914A CN 102930911 A CN102930911 A CN 10293091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bin
decontamination
pressure
high pressure
oxyge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35891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930911B (zh
Inventor
方以群
陈杰
姚健
袁恒荣
包哓辰
王淑平
柳初萌
陈玉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tai Hongyuan Oxygen Industrial Co., Ltd.
Navy Medicine Research Institute of PLA
Original Assignee
Navy Medicine Research Institute of PL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vy Medicine Research Institute of PLA filed Critical Navy Medicine Research Institute of PLA
Priority to CN201210358914.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930911B/zh
Publication of CN1029309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309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9309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3091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pparatus For Disinfection Or Sterilisation (AREA)

Abstract

一种高压洗消舱及对带压作业人员的洗消方法,其中高压洗消舱包括:用于洗消处理的第一舱室;控制洗消液的流入和流出的液体供排装置;控制气体的进入和排出的气体供排装置。本发明同时提供了一种带压作业人员的洗消方法,能够使受污染带压作业人员在高压下直接进行清洗和消毒处理并防止重复污染。另外,还可以满足清洗环境中的仪器设备不被容易被污染的需求。而且,还可以满足由清洗舱排出的清洗液和固体废弃物不会污染环境的需求。

Description

高压洗消舱及对带压作业人员的洗消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带压作业领域,尤其涉及对受污染的带压作业人员进行处理的方法,该方法在保证带压作业人员得到及时处理的同时,避免带压作业人员因环境特别是压力的剧烈变化而受到伤害。本发明还涉及便于进行上述处理的装置。
背景技术
带压作业人员进行潜水作业或高气压暴露的带压作业时,机体内将溶解大量的惰性气体,惰性气体溶解入体内逐渐累积,达到溶解气体的张力与外界环境中该气体的分压相平衡的状态(即“饱和”)。若此时使外界气压降低(“减压”)或外界总气压虽不降低,但该种惰性气体的比例被减小(被别种气体所替代),则先前已溶解于体内的惰性气体的张力将高于外界环境中该气体的分压(即“过饱和”),当减压的速度和幅度都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保持体内惰性气体张力高于外界环境总气压不超过一定的比值,在体液和组织内保持着过饱和溶解状态(“安全过饱和”),过饱和溶解的气体可通过循环和呼吸系统从溶解状态向外界环境扩散成自由气体,直至内外平衡(即“安全脱饱和”)。使体内溶解的惰性气体安全脱饱和的减压称为安全减压。若减压速度过快,幅度过大(“减压不当”),则溶解在体内的气体来不及通过循环呼吸系统扩散排出,而在体液、组织内逸出成自由气体,即原地生成气泡,就可能致病(“减压病”)。在潜水作业、高气压治疗或高压氧治疗时,为安全排除身体组织内过多的氮气,潜水人员必须在上升途中在某些特定深度,作短暂停留,停留之处称之为减压站(即停留站),所停留的时间以分钟为单位。
如果带压作业人员在带压作业的情况下受核污染或其他污染时,会进行减压处理,而后在常压下进行隔离、清洗消毒处理,然而所述减压处理需要几十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导致经常出现抢救不及时或抢救无效而危及生命的现象。另外,在现有的清洗舱和清洗环境中,带压作业人员在清洗和消毒后很容易被重复污染。另外,在现有的清洗舱和清洗环境中,仪器设备也容易被污染。更进一步的,由清洗舱排出的清洗液和固体废弃物还会污染环境。
有鉴于此,实有必要提出一种高压洗消舱,不仅可以满足不经过减压处理直接将受污染的带压作业人员进行隔离、清洗和消毒的需求,而且还可以满足对带压作业人员进行清洗消毒处理后不被重复污染的需求,使抢救更及时有效。另外,还可以满足清洗环境中的仪器设备不被容易被污染的需求。而且,还可以满足由清洗舱排出的清洗液和固体废弃物不会污染环境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带压作业人员在带压作业的情况下受核污染或是其他污染时,不能及时进行隔离、清洗和消毒操作,出现抢救不及时而危及受污染带压作业人员生命的问题。本发明解决的另一问题是在现有的清洗舱和清洗环境中,带压作业人员在清洗和消毒后很容易被重复污染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高压洗消舱,包括:
用于洗消处理的第一舱室;
控制洗消液的流入和流出的液体供排装置;
控制气体的进入和排出的气体供排装置。
可选的,还包括:用于清洗后处理的第二舱室;
将高压洗消舱隔离成第一舱室和第二舱室的隔离装置,所述隔离装置上设有连通第一舱室与第二舱室的舱门。
可选的,所述隔离装置为中间封头,所述舱门为设置在中间封头两侧的第一舱门和第二舱门,所述第一舱门在第一舱室内,所述第二舱门在第二舱室内。
可选的,所述气体供排装置包括空气供排装置,所述空气供排装置包括:
空气源;
用于向所述第一舱室内输入空气的第一舱室空气加压管路;
用于向所述第一舱室内输出空气的第一舱室空气减压管路;
用于向所述第二舱室内输入空气的第二舱室空气加压管路;
用于向所述第二舱室内输出空气的第二舱室空气减压管路。
可选的,所述气体供排装置包括双舱互通管路,所述双舱互通管路的一端与第一舱室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舱室连接。
可选的,所述双舱互通管路包括单向阀和截止阀,所述单向阀允许气体从所述第二舱室单向流入所述第一舱室。
可选的,所述气体供排装置包括氧气供排装置,所述氧气供排装置包括:
氧气源;
用于向所述第一舱室内输入氧气的第一舱室氧气加压管路;
用于向所述第一舱室内输出氧气的第一舱室氧气减压管路;
用于向所述第二舱室内输入氧气的第二舱室氧气加压管路;
用于向所述第二舱室内输出氧气的第二舱室氧气减压管路。
可选的,所述第一舱室和第二舱室设置有供排氧快接插头,所述供排氧快接插头一端连接所述氧气供排装置上,另一端连接吸氧器具,所述供排氧快接插头包括供给阀门和排出阀门。
可选的,所述高压洗消舱,还包括:操作台,设置于高压洗消舱的外侧壁,对高压洗消舱的所述气体供排装置进行电气控制。
可选的,所述高压洗消舱另包括:
位于第一舱室、收集第一舱室内的固体废弃物的储物筒。
可选的,所述储物筒为具有自动传送装置以传送固体废弃物的传物筒。
可选的,所述高压洗消舱的压力范围为0.5MPa~1MPa。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对带压作业人员的洗消方法,所述洗消在密闭的高压洗消舱内完成,所述高压洗消舱至少包括用于洗消处理的第一舱室,所述洗消方法包括:
调节第一舱室内的压力,使其与带压作业人员的体压相平衡;
对带压作业人员进行洗消处理。
可选的,在洗消处理中,所述第一舱室内保持所述压力。
可选的,在洗消处理中,所述第一舱室内的压力渐变至大气压力。
可选的,所述高压洗消舱还包括用于洗消后处理的第二舱室,所述第一舱室和第二舱室通过隔离装置实现气液隔离,所述隔离装置上设有连通第一舱室与第二舱室的舱门;所述洗消方法还包括:
洗消处理后,在第二舱室压力大于第一舱室压力的环境下,打开舱门;
将所述带压作业人员转移至第二舱室。
可选的,打开舱门的同时,持续向第二舱室内通入气体、而第一舱室持续排出气体,以保证两者间气体的单向流通。
可选的,所述洗消舱还包括连通第一舱室与第二舱室的双舱互通管路;打开舱门前,还进行开通双舱互通管路的步骤。
可选的,带压作业人员转移至第二舱室后,关闭舱门,而后关闭双舱互通管路,接着进行洗消后处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的高压洗消舱,是在高压下直接将受污染带压操作人员在高压洗消舱中进行隔离、清洗和消毒,无需经过减压处理,而且所述高压洗消舱中第二舱室(受污染带压作业人员的清洗消毒后处理舱室)的气体压力始终大于第一舱室(受污染带压作业人员的清洗消毒处理舱室)的气体压力,保证气体一直处于从第二舱室流向第一舱室的单向流动状态,使得受污染的带压作业人员在清洗消毒处理后不重复被污染,可以使抢救更及时有效。而且,清洗环境中的仪器设备也不被重复污染。
进一步的,所述高压洗消舱中的气体供排装置还包括双舱互通管路,所述双舱互通管路的一端与第一舱室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舱室连接。所述双舱互通管路还包括单向阀和截止阀,所述单向阀只允许气体从所述第二舱室单向流入所述第一舱室。在第一舱门和第二舱门打开进行空气和氧气流通之前,可以先打开双舱互通管路使得第一舱室和第二舱室的压力保持平衡,这样更容易使得第一舱门和第二舱门打开。
进一步的,所述高压洗消舱中的气体供排装置还包括高压洗消舱氧气供排装置,在第一舱室上方设置洗消管路和喷头,而且在第一舱室的两侧布设窄式长条座椅,在每侧长条座椅上方设置高压洗消舱氧气供排装置,每侧长条椅上方的高压洗消舱氧气供排装置连接若干套供排氧快接插头,每套供排氧快接插头包括供给阀门和排出阀门,每套供排氧快接插头连有吸氧器具,以便受污染带压作业人员在进行清洗消毒处理的过程中进行有氧呼吸,还可以在所述长条座椅上休息。
进一步的,所述高压洗消舱的气体供排装置还包括气体分析系统,在操作台上配装了2台数显气体分析仪、第一舱室和第二舱室分别设置的第一采气管和第二采气管,所述采气管用来进行每个舱内气体采样。所述每个采气管内的气体经减压后通至操作台,所述操作台的气体分析仪上还设置流量控制计和测氧仪传感器,所述流量控制计用来控制采样气体流量,采样气体通过流量计控制后接至测氧仪传感器,从而可以得到各舱室内的气体浓度,即操作台上的气体分析仪通过分析采样气体来检测第一舱室和第二舱室内气体浓度。可以连续监测某一舱内的气体浓度或同时监测两个舱室的气体浓度。当气体分析仪监测的舱内的气体浓度超过设定值时,则有声光报警信号显示(声光报警器设置在操作台上,同时也可以设置在第一舱室和第二舱室内)。
进一步的,所述高压洗消舱还包括液体供排装置,所述液体供排装置还包括设置在第一舱室底部的排污阀,所述洗消液排出所述高压洗消舱后至储污装置中,防止排出的废液流入海水中造成环境污染。
进一步的,所述高压洗消舱还包括传物筒,所述传物筒连接于第一舱室,收集第一舱室内的固体废弃物,可以使得清洗后的第一舱室重复污染率降到最低,防止所述固体废弃物上继续污染环境。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例的高压洗消舱的正面示意图;
图2是第一实施例的高压洗消舱的俯视图;
图3是第一实施例的高压洗消舱的传物筒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第一实施例的高压洗消舱的传物筒一个侧面的平面示意图;
图5是第一实施例的高压洗消舱的液体供排装置的示意图;
图6是第一实施例的高压洗消舱的气体供排装置的示意图;
图7是第二实施例中的高压洗消舱的气体供排装置的示意图;
图8是第三实施例中的高压洗消舱的气体供排装置的示意图;
图9是第三实施例的高压洗消舱的气体供排装置中的部分氧气供排装置的示意图;
图10是高压洗消舱洗消处理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正如背景技术所述,如果带压作业人员在带压作业的情况下受核污染或是其他污染时,通常在常压下进行隔离、清洗消毒处理,然而在清洗和消毒后很容易重复污染,而且在进行隔离、清洗消毒处理之前必须有一个减压处理,所述减压处理需要几十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导致经常出现抢救不及时或抢救无效而危及受污染的带压作业人员的生命和污染仪器设备的现象。更进一步的,所述洗消废液和固体废弃物还会污染环境。
发明人仔细研究并提出一种高压洗消舱,包括用于洗消处理的第一舱室;控制洗消液的流入和流出的液体供排装置;控制气体的进入和排出的气体供排装置。上述高压洗消舱不仅可以满足不经过减压处理直接将受污染的带压作业人员进行隔离、清洗和消毒的需求,而且还可以满足在清洗消毒处理后不重复污染的需求,使抢救更及时有效。另外,还可以满足清洗环境中的仪器设备不被容易被污染的需求。而且,还可以满足由清洗舱排出的清洗液和固体废弃物不会污染环境环境的需求。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由于本发明重在解释原理,因此,未按比例制图。
实施例一
图1是第一实施例的高压洗消舱的正面示意图;图2是第一实施例的高压洗消舱的俯视图。
如图1、图2,高压洗消舱1两端分别有第一封头12和第二封头13,所述第一封头12与第二封头13内都设有卡箍式快开式对接结构,可分别与救生器和加压舱群进行对接,更进一步的,舱体下部配设液压升降平台(图未示),使得高压洗消舱1对接口更好的与加压舱群对接。
中间封头14将所述高压洗消舱1隔离成第一舱室10和第二舱室11,其中第一舱室10用于清洗消毒处理,第二舱室11用于清洗消毒后处理(可以与清洗处理相同)。在其它实施例中,可以采用其它的隔离结构来形成上述第一舱室10和第二舱室11。中间封头14的中心部位还设置第一舱门15和第二舱门16,舱门15、16的门盖密封处设置燕尾槽(图未示),所述槽内安装O型密封圈,能够使得高压洗消舱在高压的环境下达到很好的密封作用。
所述高压洗消舱1还包括传物筒28。图3是传物筒的剖面示意图,图4是传物筒一个侧面的示意图。结合图3和图4所示,传物筒28包括筒体281、回转环装置282、外盖283、O形圈密封284、物品隔板285、压力表286和压力安全自锁阀287等。所述传物筒28采用齿轮传动的回转环装置282转动闭锁方法压紧外盖283,外盖283与筒体281的连接处采用O形圈284密封,可以使得传物筒在高压环境下密封效果更好。传物筒28外盖283上配设放气阀(图未示),用于平衡压力和放气。舱外部分的筒体281上部设置一个三通接头(图未示),分别接压力表286、压力安全自锁阀287和放气阀,其中放气阀与三通选择性连接,即,当传物筒28与外界常压环境连通时,所述三通接头连接放气阀;当传物筒28与第一舱室10的高压环境连通时,所述三通接头与放气阀不连接。压力安全自锁阀287可以防止在高压环境中开启传物筒门时,高压气体和弹性部件的冲出对带压作业人员形成冲击损伤。当传物筒28内压力≥0.01MPa时,传物筒28外盖283上的回转环装置282仍被压力安全自锁阀287锁定,当传物筒28内压力<0.01MPa以下时,压力安全自锁阀287回位。结合参考图2、3和图4,所述传物筒28用来收集第一舱室10内的固体废弃物,暂时放置到物品隔板285上,等清洗消毒处理完成后进行废弃物处理。由于设置了传物筒28,在产生固体废弃物时,工作人员可以将其直接放置在传物筒28内,防止固体废弃物对清洗环境造成影响,从而保证清洗的质量。
传物筒28收集的固体废弃物可以通过传送带等自动传送装置直接传递至外界,避免人工后续对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及由此产生的污染。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只是简单的仅具备储物功能及密封功能的储物筒。
图5是高压洗消舱的液体供排装置示意图。如图5所示,所述高压洗消舱1的液体供排装置包括向所述高压洗消舱1内提供洗消液的储液设备,本实施例可以为储液罐,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其它储液设备。所述储液设备连接中压空气源55,以使储液设备具有压力,提供液体流动的动力。所述储液设备包括第一储液设备51和第二储液设备52,其中第一储液设备51存储的是用于清洗舱室的除污液,第二储液设备52存储的是用于清洗带压作业人员的清洗消毒液(即洗消液)。所述第一储液设备51连接所述第一舱室的用于清洗第一舱室的第一喷淋管路1’,所述第二储液设备52连接设置在第一舱室的两侧的所第二喷淋管路2’和第三喷淋管路3’,所述第二喷淋管路2’和第三喷淋管路3’各自设置在第一舱室10两侧长椅(供带压作业人员休息、坐或躺之用)的上方。所述第二储液设备52还连接在所述第二舱室的第四喷淋管路4’和第五喷淋管路5’。所述第四喷淋管路4’和第五喷淋管路5’各自设置在第二舱室11两侧长椅的上方。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舱室11与第一舱室10内通入的液体相同,因而在第二舱室11内进行的清洗消毒后处理与第一舱室10内的清洗消毒操作类似,只是时间稍短。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二舱室11内的清洗消毒后处理可以是其它的后续处理,比如为恢复带压作业人员疲劳程度的处理,或者是逐步调整作业人员体压至大气压力的处理。
所述高压洗消舱1的液体供排装置还包括储污装置53(本实施例为储污罐),用来接受来自第一舱室10和第二舱室11的废弃洗消液,同时还接受来自第一舱室10的除污液。所述储污装置53的设置避免洗消处理的污水流入海水中,污染环境。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储污装置53为带压除污装置,以防止其储存的污水外泄而污染环境。
所述第二储液设备52流出的清洗消毒液经清洗管路521和清洗管路522分别流入第一舱室10的第二、第三喷淋管路2’、3’和第二舱室11的第四、第五喷淋管路4’、5’,而管路521又分为第二清洗管路5211和第三清洗管路5212。第二清洗管路5211连接第二喷淋管路2’,第三清洗管路5212连接第三喷淋管路3’。第一舱室10废弃的洗消液经管路531流入储污装置53。管路522又分为第四清洗管路5221和第五清洗管路5222。第四清洗管路5221连接第四喷淋管路4’,第五清洗管路5222连接第五喷淋管路5’。第二舱室11废弃的洗消液经管路532流入储污装置53。
第一储液设备51流出的除污液经清洗管路511流入设置在第一舱室10上方的第一喷淋管路1’,用于对带压作业人员进行清洗消毒处理后对第一舱室10进行冲洗。所述第一舱室10和第二舱室11为未装饰的裸舱,便于清洗消毒处理或进行清洗消毒后处理。所述第一舱室10的舱底还设置排污阀533,所述排污阀533流出的污水流入储污装置53,用于排放第一舱室10的废水。
上述除污液、洗消夜在各种设备中的流动及流量都会由控制系统来控制。所述控制系统包括与液体管道、阀门相连的功能元件(图未示)及方便操作人员控制的操作台27(参图1与图2)。操作台27上设有与每台储液设备相对应的控制阀门,可以通过开启这些阀门向舱内供应相应的清洗消毒液、除污液。操作台上设有显示每台储液设备供液压力的压力表,可以显示其对应每台储液设备的压力。每台储液设备内配设温控盘管控制洗消液温度为25±1℃,以保证清洗消毒液、除污液的清洗效果。
如图2,所述高压洗消舱的中间封头14两侧设置第一舱门15和第二舱门16,所述第一舱门15在第一舱室10内,所述第二舱门16在第二舱室11内。
所述第一舱室10内部还有一道水密门26,所述水密门26的作用是将第一舱室10分为洗消区和干燥区,所述干燥区是位于所述水密门26和中间封头14处的第一舱门15之间的封闭区域,其在进入第二舱室11之前起过渡作用,以进一步防止第一舱室10内的污染源进入第二舱室11。清洗消毒液、除污液只会通入洗消区而不进入干燥区。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没有水密门26。
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高压洗消舱1还包括空气供排装置(空气管路),所述空气供排装置包括:
空气源17;
高压洗消舱空气总管路170,所述空气从空气源17输出至操作台27,通过操作台27上的阀门控制后,接至高压洗消舱空气总管路170;
第一舱室空气加压管路171,连接在高压洗消舱空气总管路170上(其中管路图未示),将空气源17内的空气输入至第一舱室10内,且上面设置有第一舱室空气加压管路截止阀,用于控制向第一舱室10内输入空气的流量和压力;
第二舱室空气加压管路172,连接在高压洗消舱空气总管路170上,将空气源17内的空气输入至第二舱室11内,且上面设置有第二舱室空气加压管路截止阀,用于控制向第二舱室11内输入空气的流量和压力;
第一舱室空气减压管路173,将第一舱室10的空气排出第一舱室10外,且上面设置有第一舱室空气减压管路截止阀,用于控制从第一舱室10内输出空气的流量和压力;
第二舱室空气减压管路174,将第二舱室11的空气排出第二舱室11外,且上面设置有第二舱室空气减压管路截止阀,用于控制从第二舱室11内输出空气的流量和压力。
在清洗消毒操作前,将第一舱室10调至高压(相对于正常的大气压力而言)状态,所述高压与带压作业人员体内的压力(带压作业人员之前在高压环境中作业,因而其体压为高压)相平衡。作为更佳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舱室10内的一些气体(惰性气体等对人体体压有影响的气体)的分压也调整至与体内压力相平衡的状态。而后,将带压作业人员置于第一舱室10进行清洗消毒处理。由于第一舱室10内的压力与带压作业人员的体压相平衡,因而该种处理不会影响人体的健康。与减压后的常压清洗消毒处理相比,这里的处理及时迅速,能有效提高处理的有效率。
作为较优的实施方式,可以在清洗消毒处理的过程中,对第一舱室10进行减压控制,减压的幅度、速度以不伤害带压作业人员为基准,以实现在清洗消毒处理的同时将作业人员体压减至正常。通常情况下,减压处理的时间较长,可能需要几十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会大大长于洗消处理的时间;假如洗消处理后,带压作业人员继续停留在第一舱室10内继续进行减压处理,可能会被洗消处理中产生的污染物重复污染。因而,洗消处理完成后,假如作业人员的体压尚未减至正常压力,可先转移至第二舱室11后再继续完成减压处理。
请结合参考图2、图5和图6,受污染带压作业人员经第一舱室10清洗消毒后转移到第二舱室11进行清洗消毒后处理时,需要将第一舱门15和第二舱门16打开。为了保证第一舱门15和第二舱门16打开的过程中两舱内的气体不进行相互流通,在打开第一舱门15和第二舱门16进行空气流通之前,调整第二舱室11压力略高于第一舱室10的压力。并且,将第一舱门15和第二舱门16打开的同时开启第二舱室空气加压管路172及第一舱室空气减压管路173,使得第二舱室11的气体单向流入第一舱室10的过程中,第二舱室空气加压管路172及第一舱室空气减压管路173对所述高压洗消舱内的气体流动提供一个动力,使得气体由高压区向低压区扩散的速度加快,即,使得舱内气体只能从第二舱室11流入第一舱室10中,保证了所述高压洗消舱气体的单向流动,避免了在第一舱室10进行清洗消毒处理后的受污染带压工作人员被转移到第二舱室的过程中重复污染。另外,还避免了清洗环境中的仪器设备被污染。
受污染带压工作人员被移出至第二舱室11后,关闭第一舱门15和第二舱门16,然后对第二舱室11、第一舱室10内的压力进行调整,比如开启第二舱室空气减压管路174或开启第一舱室空气加压管路171等,直至各舱室的设定压力,即直至第二舱室11的压力略大于第一舱室10的压力,然后第一舱室10和第二舱室11分别保持各自舱内的单独通风换气操作及保持各自的舱室的舱压稳定。
高压洗消舱1内气体流通方向及流量的大小是由上述控制系统来控制。所述控制系统包括与气体管道或与管道上设置的阀门相连的功能元件(图未示);气体管道会连接至操作台,因而,操作人员可以通过上述操作台27上的按钮或操作柄对舱内压力、各种气体浓度进行控制。操作台27上设有显示每个舱室10、11内气体压力的压力表,可以显示气体管道、气源内气体流量与压力的流量压力仪表。
为了确保高压洗消舱1舱内受污染带压作业人员的安全,舱内环境气体浓度是严格控制的,在任何情况下氧气浓度不得低于18%,二氧化碳浓度不得高于1.0%,否则要进行通风换气。因此所述高压洗消舱的单向通风供排系统还包括气体分析系统,所述气体分析系统包括,在操作台上配装了2台数显气体分析仪、分别设置在第一舱室10和第二舱室11内的第一采气管和第二采气管,所述采气管用来进行每个舱内气体采样。所述每个采气管内的气体经减压后通至操作台,所述操作台的气体分析仪上还设置流量控制计和测氧仪传感器,所述流量控制计用来控制采样气体流量,采样气体通过流量计控制后接至测氧仪传感器,从而可以得到各舱室内的气体浓度,即操作台上的气体分析仪通过分析采样气体来检测第一舱室10和第二舱室11内气体浓度。可以连续监测某一舱内的气体浓度或同时监测两个舱室的气体浓度。当气体分析仪监测的舱内的气体浓度超过设定值时,则有声光报警信号显示(声光报警器设置在操作台27上,同时也可以设置在第一舱室和第二舱室内)。
所述高压洗消舱1设置有超压报警系统(图未示),当洗消舱内的压力超过压力指定范围时,所述压力指定范围为0.5MPa~1MPa。操作台上的超压报警装置会有报警信号显示提醒,通过所述操作台进行报警信号的消除和舱内压力的调整。
各种显示仪表及操控元件(如按钮等)均集中设置于操作台27上,不仅能够满足集中操作控制的要求,而且使操作人员可以不在高压环境下操作,提高操作效率。所述操作台27为直列式结构,悬挂于所述高压洗消舱的侧面。操作台27内部以型材构架为主体,构架内设连接型材,用于安装固定各种仪器仪表,操作台27外壳采用金属板材料。操作台27底部留有开孔,管路和电缆从开孔处与高压洗消舱对接。
所述操作台上配制的仪表包括:
(1)温湿度仪:操作台27上配设2台数显温湿度仪,用于指示所述第一舱室和第二舱室内的环境温度和湿度,该仪器的湿度测试不受舱内气体密度的影响。专门适用压力环境下的温湿度显示。
(2)气体分析仪:操作台27上配设2台数字式气体分析仪,用于监测舱内环境气体的氧浓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当其中一台气体分析仪发生故障时,通过转换阀转接另一台使用,两台气体分析仪之间可任意转换使用,确保舱内气体成分监测的连续性和可靠性。当被测介质浓度达到设定值时,则有声光报警信号显示。
(3)计时器:操作台27上配设2台数显计时器,用于显示第一舱室和第二舱室加、减压时间。计时器具有时、分、秒3种显示功能,显示位数为4位数,最大显示值为99.99h、99.99min或99.99S,可任意选择使用。计时器上还设有报时给定器、时间暂停键和显示值复零键,可在最大显示值范围内任意给定参数,当显示值运行至给定值时则有音乐报时信号。在计时器上还配设了时间暂停键和显示值复零键,当按下暂停键后则显示值定格停止运行,松开暂停键则原显示值继续运行。按下复位键后原显示值取消,显示数字立即为零,松开复位键后显示值则从零开始计时。在操作台的上方正中配置一台小型石英电子钟,供操作人员计时用。
(4)超压报警装置:操作台27上配设2个电接点压力表,用于分别指示和给定第一舱室和第二舱室安全使用的压力范围。当舱内实际压力超过给定范围内时,则有声光报警信号显示,提示操作人员及时调整舱内压力,确保安全使用。音响信号可人为清除,但灯光信号必须在舱内压力调整至给定压力范围内后,才自动消除。
(5)控制开关和指示灯:根据操作需要在操作台27上设有各种电气操作开关或按钮,以及各种工况的运行指示和声光报警信号。
(6)加减压操作阀门:操作台27上配设加、减压操作阀门及各舱室的压力平衡阀。所述阀门选用铜制或不锈钢制截止阀。
(7)压力显示仪表:操作台上配装4个精密压力表,其量程为1.0MPa,压力表布置于操作台面板中间便于观察的部位。在面板顶部两侧分别设置气源压力、供清洗液压力表。
所述操作台27还包括通讯对讲系统等,所述操作台27内部管线布设考虑到便于拆装,底部引出管路均加卡箍固定,所有电缆电线均沿布线槽板敷设。
请参考图2,所述高压洗消舱1顶部还配设若干个照明窗31,舱外设置照明灯具,所述照明灯具为LED灯,灯头线经耐腐蚀和耐高压处理,舱外照明灯具的外罩固定在照明窗的焊接窗座上,并留有散热间隙。
请参考图2,所述高压洗消舱1还包括前后两侧设置的若干个透光尺寸为Ф150mm的直视观察窗30,观察窗30的布置位置及间距,应考虑到错开舱体焊缝和获得最佳的视野,并在观察窗内外两侧加设保护罩。
所述高压洗消舱1还包括第二舱室11一端封头上方设置的透光尺寸为Ф120mm的摄像窗(图未示),摄像机固定在窗外的不锈钢支座上,摄像机电源线及信号线与舱外照明灯线路汇总,沿舱外保护管敷设经舱底通至操作台27。
实施例二
第二个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为所述高压洗消舱气体供排装置除了包括第一实施例所述的所有结构外,还包括双舱互通管路。图7是第二实施例中的高压洗消舱气体供排装置与第一舱室、第二舱室连接关系的示意图,由于其它部件与实施例一中的高压洗消舱的气体供排装置相同,因而,继续沿用相同的标号。
如图7,所述双舱互通管路19的一端与第一舱室10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舱室11连接。所述双舱互通管路还包括单向阀1911和截止阀1912,本实施例中,所述单向阀1911只允许气体从所述第二舱室11流入所述第一舱室10。
在清洗消毒操作前,将第一舱室10调至高压状态,所述高压与带压作业人员体内的压力相平衡。作为更佳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舱室10内的一些气体(如惰性气体等影响作业人员体压的气体)的分压也调整至与体内压力相平衡的状态。而后,将带压作业人员置于第一舱室进行清洗消毒处理。由于第一舱室10内的压力与带压作业人员的体压相平衡,因而该种处理不会影响人体的健康。与减压后的常压清洗消毒处理相比,这里的处理及时迅速,能有效提高处理的有效率。
作为较优的实施方式,可以在清洗消毒处理的过程中,对第一舱室10进行减压控制,减压的幅度、速度以不伤害带压作业人员为基准,以实现在清洗消毒处理的同时将作业人员体压减至正常。
受污染带压作业人员经第一舱室10清洗消毒后转移到第二舱室11进行清洗消毒后处理时,需要将第一舱门15和第二舱门16打开。为了保证第一舱门15和第二舱门16打开的过程中两舱内的气体不进行相互流通,在打开第一舱门15和第二舱门16进行空气流通之前,调整第二舱室11压力略高于第一舱室10的压力。
然后打开双舱互通管路19的截止阀1912和单向阀1911,所述高压洗消舱内的空气只能通过双舱互通管路19从第二舱室11流向第一舱室10,直至第二舱室11和第一舱室10的压力保持平衡,使得第一舱门15和第二舱门16更容易打开。将第一舱门15和第二舱门16打开的同时开启第二舱室空气加压管路172及第一舱室空气减压管路173,使得第二舱室11的气体单向流入第一舱室10的过程中,第二舱室空气加压管路172及第一舱室空气减压管路173对所述高压洗消舱内的气体流动提供一个动力,使得气体由高压区向低压区扩散的速度加快,即,使得舱内气体只能从第二舱室11流入第一舱室10中,保证了所述高压洗消舱气体的单向流动,避免了在第一舱室10进行清洗消毒处理后的受污染带压工作人员被转移到第二舱室的过程中重复污染。另外,还避免了清洗环境中的仪器设备被污染。
当受污染带压工作人员,被移出至第二舱室后,关闭第一舱门15和第二舱门16,接着关闭双舱互通管路19,然后对第二舱室11、第一舱室10内的压力进行调整,比如开启第二舱室空气减压管路174或开启第一舱室空气加压管路171等,直至各舱室的设定压力,即直至第二舱室11的压力略大于第一舱室10的压力,然后第一舱室10和第二舱室11分别保持各自舱内的单独通风换气操作及保持各自的舱室的舱压稳定。以便进行下次的洗消处理。
实施例三
第三个实施例与前两个实施例的区别为所述高压洗消舱的气体供排装置除了包括第二实施例所述的主要结构外,还包括氧气供排装置(补氧管路),所述氧气供排装置包括氧气源18、高压洗消舱氧气总管路180和连接高压洗消舱氧气总管路180上的各个补氧管路。如第一实施例或是第二实施例中,高压洗消舱1内只有空气供排装置正在运行时,随着第一舱室空气减压管路运行时间的增加,氧气、二氧化碳和氮气在第一舱室10的浓度有所下降,尤其是氧气的浓度下降量最多。为了使在第一舱室10内的氧气供给量充足,更有利于受污染带压作业人员在第一舱室10内的清洗消毒处理,可以在第二实施例的基础上增加所述补氧管路,与所述空气管路同时运行实现对高压洗消舱的单向通风作用。图8是第三实施例中的高压洗消舱的气体供排装置的示意图,由于其它部件与实施例一中的高压洗消舱的气体供排装置相同,因而,继续沿用相同的标号。
所述补氧管路包括氧气源18、高压洗消舱氧气总管路180以及连接至各个舱室的补氧管路。
氧气源18设置于所述高压洗消舱1的外面,输出至操作台(图未示),通过操作台上的阀门控制后,接至高压洗消舱氧气总管路180。
所述补氧管路连接在所述高压洗消舱氧气总管路180,包括第一舱室氧气加压管路181、第二舱室氧气加压管路182、第一舱室氧气减压管路183和第二舱室氧气减压管路184。
第一舱室氧气加压管路181将氧气源18内的氧气输入至第一舱室10内,且上面设置有第一舱室氧气加压管路截止阀,用于控制向第一舱室10内输入氧气的流量和压力。
第二舱室氧气加压管路182将氧气源18内的氧气输入至第二舱室11内,且上面设置有第二舱室氧气加压管路截止阀,用于控制向第二舱室11内输入氧气的流量和压力。
第一舱室氧气减压管路183将第一舱室10的氧气排出第一舱室10外,且上面设置有第一舱室氧气减压管路截止阀,用于控制从第一舱室10内输出氧气的流量和压力。
第二舱室氧气减压管路184将第二舱室11的氧气排出第二舱室11外,且上面设置有第二舱室氧气减压管路截止阀,用于控制从第二舱室11内输出氧气的流量和压力。
在清洗消毒操作前,将第一舱室10调至高压状态,所述高压与带压作业人员体内的压力相平衡。作为更佳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舱室10内的一些气体(如惰性气体等对作业人员体压造成影响的气体)的分压也调整至与体内压力相平衡的状态。而后,将带压作业人员置于第一舱室进行清洗消毒处理。由于第一舱室10内的压力与带压作业人员的体压相平衡,因而该种处理不会影响人体的健康。与减压后的常压清洗消毒处理相比,这里的处理及时迅速,能有效提高处理的有效率。
作为较优的实施方式,可以在清洗消毒处理的过程中,对第一舱室10进行减压控制,减压的幅度、速度以不伤害带压作业人员为基准,以实现在清洗消毒处理的同时将作业人员体压减至正常。
所述补氧管路,与所述空气管路同时运行实现对高压洗消舱的单向通风作用。具体为,受污染带压作业人员经第一舱室10清洗消毒后转移到第二舱室11进行清洗消毒后处理时,需要将第一舱门15和第二舱门16打开。为了保证第一舱门15和第二舱门16打开的过程中两舱内的气体(即空气与补氧管路中的氧气)不进行相互流通,在打开第一舱门15和第二舱门16进行空气流通之前,调整第二舱室11压力略高于第一舱室10的压力。而后打开双舱互通管路19的截止阀1912和单向阀1911,所述高压洗消舱内的气体只能通过双舱互通管路19从第二舱室11流向第一舱室10,直至第二舱室11和第一舱室10的压力保持平衡,双舱互通管路19进一步保证了第一舱室10内的气体不会流入第二舱室11中。然后将第一舱门15和第二舱门16打开的同时开启第二舱室空气加压管路172和第二舱室氧气加压管路182、第一舱室空气减压管路173和第一舱室氧气减压管路183,使得第二舱室11的气体单向大量的流入第一舱室10,第一舱室空气减压管路173和第一氧气减压管路183对所述高压洗消舱内的气体流动提供一个动力,使得气体由高压区向低压区扩散的速度加快,即使舱内气体只能从第二舱室11流入第一舱室10的过程中,保证了所述高压洗消舱内的气体单向流动,避免了在第一舱室10进行清洗消毒处理后的受污染带压工作人员被转移到第二舱室的过程中重复污染。另外,还避免了清洗环境中的仪器设备被污染。
当受污染带压工作人员经第一舱室被移出至第二舱室后,关闭第一舱门15和第二舱门16,接着关闭双舱互通管路19,然后对第二舱室11、第一舱室10内的压力进行调整,比如开启第二舱室空气减压管路174或第二舱室氧气减压管路184,还可以开启第一舱室空气加压管路171或第一舱室氧气加压管路181,直至各舱室的设定压力,即直至第二舱室11的压力略大于第一舱室10的压力,然后第一舱室10和第二舱室11分别保持各自舱内的单独通风换气操作及保持各自的舱室的舱压稳定。
如图9所示,在第一舱室10上方设置洗消管路和喷头,而且在第一舱室10的两侧布设窄式长条座椅,在每侧长条座椅上方设置高压洗消舱氧气总管路,每侧长条椅上方的高压洗消舱氧气供排装置上连接若干套供排氧快接插头,每套供排氧快接插头分为供给阀门和排出阀门,每套供排氧快接插头连有吸氧器具,以便受污染带压作业人员进行有氧呼吸,还可以在所述长条椅上休息。
在第二舱室11上方也设置洗消管路和喷头,而且在第二舱室11的两侧也布设窄式长条座椅和若干套供排氧快接插头,以便受污染带压作业人员进行呼吸。具体可以参考第一舱室10关于供排氧快接插头的设置,第二舱室11只是供排氧快接插头的套数少于第一舱室10,以实现更有效利用高压洗消舱的空间和提供氧气量的分配。
氧气源18流出的氧气通过第一舱室氧气加压管路181(内含截止阀)流入第一舱室10,通过第二舱室氧气加压管路182(内含截止阀)流入第二舱室11,并可以通过第一舱室氧气减压管路183(内含截止阀)流出第一舱室10,通过第二舱室氧气减压管路184(内含截止阀)流出第二舱室11。
所述第一舱室氧气加压管路181分为第一侧长椅氧气加压管路1811(内含截止阀)和第二侧长椅氧气加压管路1812(内含截止阀),所述第一舱室氧气减压管路183分为第一侧长椅氧气减压管路1831(内含截止阀)和第二侧长椅氧气减压管路1832(内含截止阀),第一长椅的其中一套供排氧快接插头100’分为供给阀门18111和排出阀门18311,所述供给阀门18111接在第一侧长椅氧气加压管路1811上,排出阀门18311接在第一侧长椅氧气减压管路1831上。第二长椅的其中一套供排氧快接插头200’分为供给阀门18121和排出阀门18321,所述供给阀门18121接在第二侧长椅氧气加压管路1812上,排出阀门18321接在第二侧长椅氧气减压管路1832上。
所述第二舱室氧气加压管路182分为第三侧长椅氧气加压管路1821(内含截止阀)和第四侧长椅氧气加压管路1822(内含截止阀),所述第二舱室氧气减压管路184分为第三侧长椅氧气减压管路1841(内含截止阀)和第四侧长椅氧气减压管路1842(内含截止阀),第三长椅的其中一套供排氧快接插头300’分为供给阀门18211和排出阀门18411,所述供给阀门18211接在第三侧长椅氧气加压管路1821上,排出阀门18411接在第三侧长椅氧气减压管路1841上。第四长椅的其中一套供排氧快接插头400’分为供给阀门18221和排出阀门18421,所述供给阀门18221接在第四侧长椅氧气加压管路1822上,排出阀门18421接在第四侧长椅氧气减压管路1842上。
因此,上述高压洗消舱气体供排装置通过操作台可以单独对第一舱室和单独对第二舱室进行加压,也可以同时对第一舱室和第二舱室进行加压。
所述高吸洗消舱气体供排装置在高压下可靠运行的保障是其内部气体管路的接头和阀门、电路所选用的元器件均经过高气压使用条件筛选;对管路系统进行气密试验。
发明人还提供了利用上述高压洗消舱对带压作业人员进行清消(清洗消毒处理)方法,如图10所示,步骤如下:
执行步骤S1,调节第一舱室内的压力,使其与带压作业人员的体压相平衡;
执行步骤S2,对带压作业人员进行洗消处理;
执行步骤S3,洗消处理后,在第二舱室压力大于第一舱室压力的环境下,打开舱门;
执行步骤S4,将所述带压作业人员转移至第二舱室;
执行步骤S5,在第二舱室进行清洗消毒后处理。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上述方法作详细描述。
参考图1,在清洗消毒操作前,将第一舱室10调至高压状态,所述高压与带压作业人员体内的压力相平衡。作为更佳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舱室10内的一些气体(惰性气体等对人体体压有影响的气体)的分压也调整至与体内压力相平衡的状态。而后,将带压作业人员置于第一舱室10进行清洗消毒处理,所述第一舱室10内保持所述压力,清洗消毒处理(治疗核污染过程)后再进行减压处理。由于第一舱室10内的压力与带压作业人员的体压相平衡,因而该种处理不会影响人体的健康。与减压后的常压清洗消毒处理相比,这里的处理及时迅速,能有效提高处理的有效率。
作为较优的实施方式,可以在清洗消毒处理的过程中,对第一舱室10进行减压控制,减压的幅度、速度以不伤害带压作业人员为基准,以实现在清洗消毒处理的同时将作业人员体压减至正常(所述第一舱室内的压力渐变至常压,以保证人体“安全脱饱和”为基准的情况下同时进行洗消处理和减压处理)。
洗消处理后,在第二舱室压力大于第一舱室压力的环境下,打开舱门。在具体实施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第二舱室压力大于第一舱室压力,第一种为在洗消处理前,设置的第二舱室的压力大于第一舱室的压力,在洗消过程中一直维持至洗消处理后;另一种情况可以为洗消处理后,单独调节第二舱室气体压力,使第二舱室气体压力略大于第一舱室气体压力。第二舱室压力大于第一舱室压力的环境为所述高压洗消舱的单向通风供排提供启动动力,当第一舱门和第二舱门同时打开进行第一舱室和第二舱室之间的通风操作时,使第二舱室中的气体更容易向第一舱室流通。
单独调节第一舱室和第二舱室的气体压力过程中,所述第一舱室10和第二舱室11设置的连接有供排氧快接插头的氧气供排管路也同时开启,为受污染带压作业人员在清洗消毒同时提供吸氧装具,满足舱内人员呼吸要求,使受污染带压作业人员的在清洗和消毒步骤中抢救效果更及时和有效。
舱门打开前,可以先开启双舱互通管路,直至第二舱室和第一舱室的气体压力保持平衡。
所述双舱互通管路的一端与第一舱室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舱室连接。所述双舱互通管路还包括单向阀和截止阀,当受污染带压工作人员在第一舱室内进行清洗消毒处理后,转移至第二舱室时,开启双舱互通管路,直至第二舱室和第一舱室的气体压力保持平衡,双舱互通管路使第一舱门15和第二舱门16更容易打开。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进行双舱互通管路的打开操作。
开启双舱互通管路后,开启舱门。本实施例中,所述隔离装置设置两个舱门,分别为在第一舱室内的第一舱门和第二舱室内的第二舱门。先开始开启中间封头处第二舱室的第二舱门。由于第二舱室内的气体压力大于第一舱室的气体压力,先开启第二舱门可以使第二舱室内的气体先占据第一舱门和第二舱门的空间,减小第一舱室内的气体流入第二舱室的几率。微开中间封头处第一舱室的第一舱门的同时开启第二舱室的空气加压管路、开启第二舱室的氧气加压管路、第一舱室空气减压管路和第一舱室氧气减压管路中的一种或几种,使第二舱室和第一舱室进行两舱室间的单向通风换气至第一舱室和第二舱室的舱压稳定,即打开舱门的同时,持续向第二舱室内通入气体、而第一舱室持续排出气体,以保证两者间气体的单向流通。
第二舱室的气体单向大量的流入第一舱室,第一舱室空气减压管路或第一氧气减压管路对所述高压洗消舱内的气体流动提供一个动力,使得气体由高压区向低压区扩散的速度加快,即舱内气体只能从第二舱室流入第一舱室的过程中,保证了所述高压洗消舱内的气体单向流动,避免了在第一舱室进行清洗消毒处理后的受污染带压工作人员被转移到第二舱室的过程中重复污染。另外,还避免了清洗环境中的仪器设备不被污染。
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先开启第一舱门,然后再开启第二舱门。
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隔离装置设置一个舱门。
接着,在第二舱室进行清洗消毒后处理。
所述第二舱室与第一舱室不同的是对受污染的带压工作人员进行清洗消毒后处理。清洗消毒处理后的带压作业人员可以在所述第二舱室中进行身体拭干与休息等后处理。在清洗消毒后处理后,关闭舱门。本实施例中,关闭所述隔离装置设置一个舱门,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隔离装置设置两个舱门,分别为在第一舱室内的第一舱门和第二舱室内的第二舱门。所述清洗消毒后处理后,先关闭第二舱室的第二舱门可以阻止第一舱室内的受污染气体流入第二舱室。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先关闭第一舱门,然后再关闭第二舱门。
本实施例中,可以在关闭舱门之前或之后,关闭双舱互通管路。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进行双舱互通管路的关闭。
关闭舱门后,开启第二舱室空气减压管路、第二舱室氧气减压管路、第一舱室空气加压管路和第二舱室氧气加压管路中一种或几种来调节压力,直至第二舱室压力略大于第一舱室压力。
第一舱室和第二舱室各自进行通风换气操作至双舱各自的压力保持平衡,此时需要第二舱室压力略大于第一舱室压力,以便进行下次清洗消毒操作。
最后,在高压洗消舱内进行清洗消毒处理后对第一舱室(采用四个淋浴喷头)进行冲洗。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在所述第二舱室内设置冲洗管路,洗消后处理后,对第二舱室进行冲洗。
本发明的高压洗消舱,是在高压下直接将受污染带压操作人员在高压洗消舱中进行隔离、清洗和消毒,无需经过减压处理,避免出现抢救不及时或抢救无效而危及受污染的带压作业人员的生命的现象。而且所述高压洗消舱中第二舱室(受污染带压作业人员的清洗消毒后处理舱室)的气体压力始终大于第一舱室(受污染带压作业人员的清洗消毒处理舱室)的气体压力,使得受污染的带压作业人员在清洗消毒处理后不重复被污染,使得清洗消毒处理更有效。更进一步的,所述洗消废液和固体废弃物还会污染环境。
本发明虽然已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不是用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都可以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容对本发明技术方案做出可能的变动和修改,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Claims (19)

1.一种高压洗消舱,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于洗消处理的第一舱室;
控制洗消液的流入和流出的液体供排装置;
控制气体的进入和排出的气体供排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压洗消舱,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用于清洗后处理的第二舱室;
将高压洗消舱隔离成第一舱室和第二舱室的隔离装置,所述隔离装置上设有连通第一舱室与第二舱室的舱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压洗消舱,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装置为中间封头,所述舱门为设置在中间封头两侧的第一舱门和第二舱门,所述第一舱门在第一舱室内,所述第二舱门在第二舱室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压洗消舱,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供排装置包括空气供排装置,所述空气供排装置包括:
空气源;
用于向所述第一舱室内输入空气的第一舱室空气加压管路;
用于向所述第一舱室内输出空气的第一舱室空气减压管路;
用于向所述第二舱室内输入空气的第二舱室空气加压管路;
用于向所述第二舱室内输出空气的第二舱室空气减压管路。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压洗消舱,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供排装置包括双舱互通管路,所述双舱互通管路的一端与第一舱室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舱室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压洗消舱,其特征在于,所述双舱互通管路包括单向阀和截止阀,所述单向阀允许气体从所述第二舱室单向流入所述第一舱室。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压洗消舱,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供排装置包括氧气供排装置,所述氧气供排装置包括:
氧气源;
用于向所述第一舱室内输入氧气的第一舱室氧气加压管路;
用于向所述第一舱室内输出氧气的第一舱室氧气减压管路;
用于向所述第二舱室内输入氧气的第二舱室氧气加压管路;
用于向所述第二舱室内输出氧气的第二舱室氧气减压管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高压洗消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舱室和第二舱室设置有供排氧快接插头,所述供排氧快接插头一端连接所述氧气供排装置上,另一端连接吸氧器具,所述供排氧快接插头包括供给阀门和排出阀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压洗消舱,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操作台,设置于高压洗消舱的外侧壁,对高压洗消舱的所述气体供排装置进行电气控制。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压洗消舱,其特征在于,另包括:
位于第一舱室、收集第一舱室内的固体废弃物的储物筒。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高压洗消舱,其特征在于,所述储物筒为具有自动传送装置以传送固体废弃物的传物筒。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压洗消舱,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洗消舱的压力范围为0.5MPa~1MPa。
13.一种对带压作业人员的洗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洗消在密闭的高压洗消舱内完成,所述高压洗消舱至少包括用于洗消处理的第一舱室,所述洗消方法包括:
调节第一舱室内的压力,使其与带压作业人员的体压相平衡;
对带压作业人员进行洗消处理。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洗消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洗消处理中,所述第一舱室内保持所述压力。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洗消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洗消处理中,所述第一舱室内的压力渐变至大气压力。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洗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洗消舱还包括用于洗消后处理的第二舱室,所述第一舱室和第二舱室通过隔离装置实现气液隔离,所述隔离装置上设有连通第一舱室与第二舱室的舱门;所述洗消方法还包括:
洗消处理后,在第二舱室压力大于第一舱室压力的环境下,打开舱门;将所述带压作业人员转移至第二舱室。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洗消方法,其特征在于,打开舱门的同时,持续向第二舱室内通入气体、而第一舱室持续排出气体,以保证两者间气体的单向流通。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洗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洗消舱还包括连通第一舱室与第二舱室的双舱互通管路;打开舱门前,还进行开通双舱互通管路的步骤。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洗消方法,其特征在于,带压作业人员转移至第二舱室后,关闭舱门,而后关闭双舱互通管路,接着进行洗消后处理。
CN201210358914.6A 2012-09-14 2012-09-14 高压洗消舱及对带压作业人员的洗消方法 Active CN10293091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358914.6A CN102930911B (zh) 2012-09-14 2012-09-14 高压洗消舱及对带压作业人员的洗消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358914.6A CN102930911B (zh) 2012-09-14 2012-09-14 高压洗消舱及对带压作业人员的洗消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30911A true CN102930911A (zh) 2013-02-13
CN102930911B CN102930911B (zh) 2015-07-08

Family

ID=476456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358914.6A Active CN102930911B (zh) 2012-09-14 2012-09-14 高压洗消舱及对带压作业人员的洗消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930911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29110A (zh) * 2016-04-15 2016-09-07 广州杰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洗消检测系统和方法
CN108099744A (zh) * 2018-01-10 2018-06-01 王杨 一种核化污染洗消车
CN111962915A (zh) * 2020-08-04 2020-11-20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一种畜禽养殖场人员智能洗消系统及实现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633289Y (zh) * 2003-06-05 2004-08-18 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防护服消毒舱
CN101088483A (zh) * 2006-06-15 2007-12-19 周宇 兼有正负压力及复合物理治疗功能的压力舱
WO2008100924A1 (en) * 2007-02-12 2008-08-21 O'brien William J Variable pressure chamber having a screw compressor
CN202843995U (zh) * 2012-09-14 2013-04-03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医学研究所 单向通风供排系统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633289Y (zh) * 2003-06-05 2004-08-18 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防护服消毒舱
CN101088483A (zh) * 2006-06-15 2007-12-19 周宇 兼有正负压力及复合物理治疗功能的压力舱
WO2008100924A1 (en) * 2007-02-12 2008-08-21 O'brien William J Variable pressure chamber having a screw compressor
CN202843995U (zh) * 2012-09-14 2013-04-03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医学研究所 单向通风供排系统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29110A (zh) * 2016-04-15 2016-09-07 广州杰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洗消检测系统和方法
CN108099744A (zh) * 2018-01-10 2018-06-01 王杨 一种核化污染洗消车
CN108099744B (zh) * 2018-01-10 2023-10-13 王杨 一种核化污染洗消车
CN111962915A (zh) * 2020-08-04 2020-11-20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一种畜禽养殖场人员智能洗消系统及实现方法
CN111962915B (zh) * 2020-08-04 2022-06-28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一种畜禽养殖场人员智能洗消系统及实现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30911B (zh) 2015-07-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70296690A1 (en) Pressurized fluid sterilizing apparatus
US8196454B2 (en) Portable multi-function system for testing protective devices
US7448402B2 (en) Leak containment apparatus for reactive gases
CN102930911B (zh) 高压洗消舱及对带压作业人员的洗消方法
BRPI0616337B8 (pt) sistema de suporte de pressão, e método de direcionar um fluxo pressurizado de gás respirável
CN105981109A (zh) 提高啜吸系统的灵敏度的系统和方法
KR101048503B1 (ko) 사용후연료 결함검출시스템
CN208856903U (zh) 移动式一体化箱式制氮装置
CN109238594A (zh) 一种滤毒罐气密性在线检测装置
ES2548678T3 (es) Dispositivo para la desinfección del agua utilizando el ozono
CN202843995U (zh) 单向通风供排系统
CN201719484U (zh) 一种便携式高压氧舱
CN109387405A (zh) 空气样品气袋采样自动冲洗充气装置
CN207760163U (zh) 一种带远程监测的直饮水系统
Poston et al. [7] An anaerobic laboratory
CN207851034U (zh) 一种氧含量分析装置
US10307715B2 (en) Control of an RO installation for flushing solutions
CN211825734U (zh) 一种方便观察的监测装置
DE69128141T2 (de) Feuerlösch-system
CN209656222U (zh) 一种压力表外壳的密封性检测装置
CN210945142U (zh) 一种换热站的过滤装置
CN213202560U (zh) 一种多重防护的水处理装置
CN214143902U (zh) 一种用于千米级饱和潜水高压舱的供给系统
CN203238066U (zh) 一种便于检查的紫外线消毒设备
DE202015008363U1 (de) Druckentlastung-Entspannungsbehälter mit Wasservorlage oder Zwischenmembrane für Sicherheitseinrichtungen mit Biosafety Level (BSL) 1-2-3 und 4 Bereich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YANTAI HONGYUAN OXYGEN INDUSTRIAL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50803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Fang Yiqun

Inventor after: Chen Jie

Inventor after: Zhang Mingshun

Inventor after: Sun Maoxu

Inventor after: Li Na

Inventor before: Fang Yiqun

Inventor before: Chen Jie

Inventor before: Yao Jian

Inventor before: Yuan Hengrong

Inventor before: Bao Xiaochen

Inventor before: Wang Shuping

Inventor before: Liu Chumeng

Inventor before: Chen Yuqing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INVENTOR; FROM: FANG YIQUN CHEN JIE YAO JIAN YUAN HENGRONG BAO XIAOCHEN WANG SHUPING LIU CHUMENG CHEN YUQING TO: FANG YIQUN CHEN JIE ZHANG MINGSHUN SUN MAOXU LI NA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0803

Address after: 200433 Yangpu District Xiang Yin Road, No. 880, Shanghai

Patentee after: Navy Medical Science Inst. PLA

Patentee after: Yantai Hongyuan Oxygen Industrial Co., Ltd.

Address before: 200433 No. 880 Xiang Yin Road, Shanghai

Patentee before: Navy Medical Science Inst. P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