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23984A - 一种提高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Seebeck系数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提高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Seebeck系数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923984A
CN102923984A CN2012103808302A CN201210380830A CN102923984A CN 102923984 A CN102923984 A CN 102923984A CN 2012103808302 A CN2012103808302 A CN 2012103808302A CN 201210380830 A CN201210380830 A CN 201210380830A CN 102923984 A CN102923984 A CN 1029239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bon fiber
cement
based composites
fiber cement
seebeck coeffici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38083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923984B (zh
Inventor
魏剑
郭琦
贺格平
杨春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210380830.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923984B/zh
Publication of CN1029239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239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9239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2398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uring Cements, Concrete, And Artificial Stone (AREA)

Abstract

一种提高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Seebeck系数的方法,在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添加Fe2O3和/或Bi2O3粉末,本发明碳纤维水泥复合材料温差电动势与温差的关系曲线为线性关系,其Seebeck系数随Fe2O3和/或Bi2O3粉末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所得碳纤维水泥复合材料Seebeck系数高、热电性能稳定、力学性能优良、制备工艺简单,同时避免了使用轻骨料、钢渣或鳞片石墨带来的复合材料Seebeck系数不稳定的问题,同时由于本发明不需要对碳纤维进行溴插层工艺处理,避免了溴蒸汽的环境污染问题,还避免了轻骨料、钢渣或鳞片石墨使用带来的水泥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降低的问题,有利于其在水泥基体中均匀分散。

Description

一种提高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Seebeck系数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具体涉及一种提高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Seebeck系数的方法。
背景技术
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具有的热电效应,能够将材料两端的温差线性地转化为温差电动势,并且可以通过能量回收电路存储在储能装置中。在土木工程结构的健康监测、道路太阳能热转化收集,以及大型工业窑炉的废热回收利用等方面,具有中重要的应用前景,是智能水泥基复合材料研究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热电性能的优劣与该材料的Seebeck系数、热导率和电导率密切相关。其中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Seebeck系数较低,目前仍是导致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热电性能不高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着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在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和能量回收领域的应用和发展。采用各种碳纤维原料和制备工艺方法,提高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Seebeck系数,已经成为当今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领域研究的关键内容之一。
文献1(“S.H.Wen,D.D.L.Chung,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2000,30:1295-1298”)公开了一种利用溴插层工艺提高碳纤维导电空穴浓度,并以此提高水泥基复合材料Seebeck系数的方法,可使水泥基复合材料的Seebeck系数得到较大提高(从0.8μV/°C提高到17μV/°C)。但是该方法获得的水泥基复合材料Seebeck系数绝对值仍然较小,不能很好的满足结构健康监测传感器与废热收集系统的应用要求,并且溴插层工艺中所用溴蒸汽也存在较大的环境污染风险。
文献2(“Bahar Demirel,Salih Yazicioglu,New Carbon Materials,2008,23:21-24”)公开了一种碳纤维增强轻骨料水泥基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以浮石为轻骨料,直径15μm的碳纤维为增强相,使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Seebeck系数达到127.4μV/°C。但是,由于轻骨料的抗压强度较低,导致最终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强度也较低;并且由于浮石化学成分的波动性,严重影响最终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Seebeck系数的稳定性。
文献3(“唐祖全,童成丰,钱觉时,王智,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8,30:125-128”)公开了一种利用风淬钢渣与水泥制备的钢渣混凝土。该混凝土具有Seebeck系数高(>48μV/°C)、废物利用和制备工艺简单的优点。但是由于炼钢工艺和各地区原料的差异性、导致钢渣中铁氧化物的含量波动十分常见,致使这种钢渣混凝土的Seebeck系数波动较大,严重影响利用该钢渣混凝土制作的结构健康监测传感器与废热收集系统的性能稳定性。
文献4(“赵文艳,张文福,马昌恒,才英俊,朱殿瑞,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8,32:83-85+92”)公开了一种添加鳞片石墨的石墨导电混凝土。该混凝土的Seebeck系数可达2.27mV/°C,并且制备工艺简单。但是由于所用石墨的鳞片状形貌和石墨较大的比表面积,导致该混凝土制备过程中水灰比较大,硬化后力学性能也大幅降低,仅能用于某些强度要求不高的工程局部部位。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Seebeck系数的方法,具有所得碳纤维水泥复合材料Seebeck系数高、热电性能稳定、力学性能优良和制备工艺简单的特点。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提高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Seebeck系数的方法,在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添加Fe2O3或Bi2O3粉末,或者任意比的Fe2O3-Bi2O3混合粉末,总添加量为复合材料所用水泥质量的0.1%-5.0%。
所述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由PAN基短切碳纤维和硅酸盐水泥组成,将Fe2O3或Bi2O3或任意比的Fe2O3-Bi2O3混合粉末与PAN基短切碳纤维、硅酸盐水泥和水,按质量比0.001-0.05:0.005-0.01:1:0.4-0.5均匀混合,然后浇注形成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
所述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由PAN基短切碳纤维、硅酸盐水泥和骨料组成,将Fe2O3或Bi2O3或任意比的Fe2O3-Bi2O3混合粉末与PAN基短切碳纤维、硅酸盐水泥、骨料和水,按质量比0.001-0.05:0.005-0.01:1:0.5-3:0.4-0.5均匀混合,然后浇注形成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
所述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由PAN基短切碳纤维和硫铝酸盐水泥组成,将Fe2O3或Bi2O3或任意比的Fe2O3-Bi2O3混合粉末与PAN基短切碳纤维、硫铝酸盐水泥和水,按质量比0.001-0.05:0.005-0.01:1:0.4-0.5均匀混合,然后浇注形成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
所述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由PAN基短切碳纤维、硫铝酸盐水泥和骨料组成,将Fe2O3或Bi2O3或任意比的Fe2O3-Bi2O3混合粉末与PAN基短切碳纤维、硫铝酸盐水泥、骨料和水,按质量比0.001-0.05:0.005-0.01:1:0.5-3:0.4-0.5均匀混合,然后浇注形成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
所述Fe2O3或Bi2O3粉末的粒径范围为1-100μm。
本发明使用Fe2O3和/或Bi2O3粉末后,其温差电动势与温差的关系曲线为线性关系。其Seebeck系数随Fe2O3和/或Bi2O3粉末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使用的Fe2O3和/或Bi2O3粉末的化学成分稳定,不但可以大幅度提高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Seebeck系数,避免了使用轻骨料、钢渣或鳞片石墨带来的复合材料Seebeck系数不稳定的问题。本发明提高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Seebeck系数的方法,由于不需要对碳纤维进行溴插层工艺处理,避免了溴蒸汽的环境污染问题。本发明使用的Fe2O3和/或Bi2O3粉末为颗粒状形貌,粒度适中,并且添加量较少,可有效避免轻骨料、钢渣或鳞片石墨使用带来的水泥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降低的问题,同时有利于其在水泥基体中均匀分散。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添加有Fe2O3粉末的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温差电动势与温差的关系曲线。
图2是本发明添加有Fe2O3粉末的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温差电动势与温差的关系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准备型腔为长方体的钢制模具,按照质量比为0.01:0.01:1的比例,取Fe2O3粉末、PAN基短切碳纤维和硫铝酸盐水泥。
利用超声波作用将PAN基短切碳纤维在水中分散均匀,形成短切碳纤维与水的混合物加入搅拌机内,然后再加入硫铝酸盐水泥和Fe2O3粉末,也可同时加入水泥质量0.5%的聚羧酸高效减水剂,并进一步搅拌均匀形成碳纤维水泥拌合物。将碳纤维水泥拌合物浇注到钢制模具内,并在模具内固化成型,形成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试样。
利用平板加热器使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试样的两个相对的侧面产生温差ΔT,其中一个侧面被平板加热器逐渐加热至90°C(加热速率为0.01°C/s),另一个侧面保持室温。在加热过程中,同时利用万用表测量获得这两个相对的侧面之间产生的温差电动势ΔV。然后可以获得在加热温度范围内,温差电动势与温差之间的线性关系曲线。该曲线的斜率ΔV/ΔT,即为该试样的Seebeck系数S=45.1V/°C,其数值较未添加Fe2O3粉末的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Seebeck系数(19.7V/°C)提高25.4V/°C,提高幅度为128.9%。
实施例2:准备型腔为长方体的钢制模具,按照质量比为0.05:0.01:1的比例,取Fe2O3粉末、PAN基短切碳纤维和硫铝酸盐水泥。
利用超声波作用将PAN基短切碳纤维在水中分散均匀,形成短切碳纤维与水的混合物加入搅拌机内,然后再加入硫铝酸盐水泥和Fe2O3粉末,也可同时加入水泥质量0.5%的聚羧酸高效减水剂,并进一步搅拌均匀形成碳纤维水泥拌合物。将碳纤维水泥拌合物浇注到钢制模具内,并在模具内固化成型,形成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试样。
利用平板加热器使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试样的两个相对的侧面产生温差ΔT,其中一个侧面被平板加热器逐渐加热至60°C(加热速率为0.01°C/s),另一个侧面保持室温。在加热过程中,同时利用万用表测量获得这两个相对的侧面之间产生的温差电动势ΔV。然后可以获得在加热温度范围内,温差电动势与温差之间的线性关系曲线。该曲线的斜率ΔV/ΔT,即为该试样的Seebeck系数S=90.2V/°C,其数值较未添加Fe2O3粉末的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Seebeck系数(19.7V/°C)提高70.5V/°C,提高幅度为357.9%。
实施例3:准备型腔为长方体的钢制模具,按照质量比为0.005:0.01:1的比例,取Bi2O3粉末、PAN基短切碳纤维和硫铝酸盐水泥。
利用超声波作用将PAN基短切碳纤维在水中分散均匀,形成短切碳纤维与水的混合物加入搅拌机内,然后再加入硫铝酸盐水泥和Bi2O3粉末,也可同时加入水泥质量0.5%的聚羧酸高效减水剂,并进一步搅拌均匀形成碳纤维水泥拌合物。将碳纤维水泥拌合物浇注到钢制模具内,并在模具内固化成型,形成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试样。
利用平板加热器使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试样的两个相对的侧面产生温差ΔT,其中一个侧面被平板加热器逐渐加热至75°C(加热速率为0.01°C/s),另一个侧面保持室温。在加热过程中,同时利用万用表测量获得这两个相对的侧面之间产生的温差电动势ΔV。然后可以获得在加热温度范围内,温差电动势与温差之间的线性关系曲线。该曲线的斜率ΔV/ΔT,即为该试样的Seebeck系数S=37.6V/°C,其数值较未添加Bi2O3粉末的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Seebeck系数(19.7V/°C)提高17.9V/°C,提高幅度为90.9%。
实施例4:准备型腔为长方体的钢制模具,按照质量比为0.025:0.01:1的比例,取Bi2O3粉末、PAN基短切碳纤维和硫铝酸盐水泥。
利用超声波作用将PAN基短切碳纤维在水中分散均匀,形成短切碳纤维与水的混合物加入搅拌机内,然后再加入硫铝酸盐水泥和Bi2O3粉末,也可同时加入水泥质量0.5%的聚羧酸高效减水剂,并进一步搅拌均匀形成碳纤维水泥拌合物。将碳纤维水泥拌合物浇注到钢制模具内,并在模具内固化成型,形成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试样。
利用平板加热器使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试样的两个相对的侧面产生温差ΔT,其中一个侧面被平板加热器逐渐加热至65°C(加热速率为0.01°C/s),另一个侧面保持室温。在加热过程中,同时利用万用表测量获得这两个相对的侧面之间产生的温差电动势ΔV。然后可以获得在加热温度范围内,温差电动势与温差之间的线性关系曲线。该曲线的斜率ΔV/ΔT,即为该试样的Seebeck系数S=75.2V/°C,其数值较未添加Bi2O3粉末的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Seebeck系数(19.7V/°C)提高55.5V/°C,提高幅度为281.7%。
实施例5:准备型腔为长方体的钢制模具,按照质量比为0.01:0.01:1的比例,取Bi2O3粉末、PAN基短切碳纤维和硅酸盐水泥。
利用超声波作用将PAN基短切碳纤维在水中分散均匀,形成短切碳纤维与水的混合物加入搅拌机内,然后再加入硅酸盐水泥和Bi2O3粉末,也可同时加入水泥质量0.5%的聚羧酸高效减水剂,并进一步搅拌均匀形成碳纤维水泥拌合物。将碳纤维水泥拌合物浇注到钢制模具内,并在模具内固化成型,形成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试样。
利用平板加热器使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试样的两个相对的侧面产生温差ΔT,其中一个侧面被平板加热器逐渐加热至70°C(加热速率为0.01°C/s),另一个侧面保持室温。在加热过程中,同时利用万用表测量获得这两个相对的侧面之间产生的温差电动势ΔV。然后可以获得在加热温度范围内,温差电动势与温差之间的线性关系曲线。该曲线的斜率ΔV/ΔT,即为该试样的Seebeck系数S=45.0V/°C,其数值较未添加Bi2O3粉末的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Seebeck系数(19.7V/°C)提高25.3V/°C,提高幅度为128.4%。
实施例6:准备型腔为长方体的钢制模具,按照质量比为0.025:0.01:1:1的比例,取Fe2O3粉末、PAN基短切碳纤维、骨料和硅酸盐水泥。
利用超声波作用将PAN基短切碳纤维在水中分散均匀,形成短切碳纤维与水的混合物加入搅拌机内,然后再加入硅酸盐水泥、骨料和Fe2O3粉末,也可同时加入水泥质量0.5%的聚羧酸高效减水剂,并进一步搅拌均匀形成碳纤维水泥拌合物。将碳纤维水泥拌合物浇注到钢制模具内,并在模具内固化成型,形成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试样。
利用平板加热器使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试样的两个相对的侧面产生温差ΔT,其中一个侧面被平板加热器逐渐加热至90°C(加热速率为0.01°C/s),另一个侧面保持室温。在加热过程中,同时利用万用表测量获得这两个相对的侧面之间产生的温差电动势ΔV。然后可以获得在加热温度范围内,温差电动势与温差之间的线性关系曲线。该曲线的斜率ΔV/ΔT,即为该试样的Seebeck系数S=35.2V/°C,其数值较未添加Fe2O3粉末与骨料的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Seebeck系数(19.7V/°C)提高15.5V/°C,提高幅度为78.7%。
实施例7:准备型腔为长方体的钢制模具,按照质量比为0.005:0.01:1的比例,取Fe2O3-Bi2O3混合粉末、PAN基短切碳纤维和硫铝酸盐水泥,其中Fe2O3-Bi2O3混合粉末中Fe2O3与Bi2O3的质量比为1:1。
利用超声波作用将PAN基短切碳纤维在水中分散均匀,形成短切碳纤维与水的混合物加入搅拌机内,然后再加入硫铝酸盐水泥和Fe2O3-Bi2O3混合粉末,也可同时加入水泥质量0.5%的聚羧酸高效减水剂,并进一步搅拌均匀形成碳纤维水泥拌合物。将碳纤维水泥拌合物浇注到钢制模具内,并在模具内固化成型,形成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试样。
利用平板加热器使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试样的两个相对的侧面产生温差ΔT,其中一个侧面被平板加热器逐渐加热至90°C(加热速率为0.01°C/s),另一个侧面保持室温。在加热过程中,同时利用万用表测量获得这两个相对的侧面之间产生的温差电动势ΔV。然后可以获得在加热温度范围内,温差电动势与温差之间的线性关系曲线。该曲线的斜率ΔV/ΔT,即为该试样的Seebeck系数S=30.1V/°C,其数值较未添加Fe2O3-Bi2O3混合粉末的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Seebeck系数(19.7V/°C)提高10.4V/°C,提高幅度为52.8%。
本实施例中,Fe2O3-Bi2O3混合粉末中Fe2O3与Bi2O3的质量比可以为任意比。
参阅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获得的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Seebeck系数较高,并且温差电动势与温差之间的关系曲线为线性关系。
参阅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获得的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Seebeck系数,随Fe2O3和Bi2O3粉末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不是全部或唯一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发明说明书而对本发明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换,均为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9)

1.一种提高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Seebeck系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添加Fe2O3或Bi2O3粉末,或者任意比的Fe2O3-Bi2O3混合粉末,总添加量为复合材料所用水泥质量的0.1%-5.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提高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Seebeck系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由PAN基短切碳纤维和硅酸盐水泥组成,将Fe2O3或Bi2O3或任意比的Fe2O3-Bi2O3混合粉末与PAN基短切碳纤维、硅酸盐水泥和水,按质量比0.001-0.05:0.005-0.01:1:0.4-0.5均匀混合,然后浇注形成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提高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Seebeck系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由PAN基短切碳纤维、硅酸盐水泥和骨料组成,将Fe2O3或Bi2O3或任意比的Fe2O3-Bi2O3混合粉末与PAN基短切碳纤维、硅酸盐水泥、骨料和水,按质量比0.001-0.05:0.005-0.01:1:0.5-3:0.4-0.5均匀混合,然后浇注形成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提高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Seebeck系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由PAN基短切碳纤维和硫铝酸盐水泥组成,将Fe2O3或Bi2O3或任意比的Fe2O3-Bi2O3混合粉末与PAN基短切碳纤维、硫铝酸盐水泥和水,按质量比0.001-0.05:0.005-0.01:1:0.4-0.5均匀混合,然后浇注形成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提高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Seebeck系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加入Fe2O3粉末,其与PAN基短切碳纤维、硫铝酸盐水泥的质量比为0.05:0.01:1,先利用超声波作用将PAN基短切碳纤维在水中分散均匀,形成短切碳纤维与水的混合物加入搅拌机内,然后再加入硫铝酸盐水泥和Fe2O3粉末,并进一步搅拌均匀形成碳纤维水泥拌合物,然后浇注形成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提高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Seebeck系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加入Bi2O3粉末,其与PAN基短切碳纤维、硫铝酸盐水泥的质量比为0.005:0.01:1,先利用超声波作用将PAN基短切碳纤维在水中分散均匀,形成短切碳纤维与水的混合物加入搅拌机内,然后再加入硫铝酸盐水泥和Bi2O3粉末,并进一步搅拌均匀形成碳纤维水泥拌合物,然后浇注形成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提高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Seebeck系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与硫铝酸盐水泥和Bi2O3粉末同时还加入水泥质量0.5%的聚羧酸高效减水剂。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提高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Seebeck系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由PAN基短切碳纤维、硫铝酸盐水泥和骨料组成,将Fe2O3或Bi2O3或任意比的Fe2O3-Bi2O3混合粉末与PAN基短切碳纤维、硫铝酸盐水泥、骨料和水,按质量比0.001-0.05:0.005-0.01:1:0.5-3:0.4-0.5均匀混合,然后浇注形成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提高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Seebeck系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Fe2O3或Bi2O3粉末的粒径范围为1-100μm。
CN201210380830.2A 2012-10-09 2012-10-09 一种提高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Seebeck系数的方法 Active CN10292398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380830.2A CN102923984B (zh) 2012-10-09 2012-10-09 一种提高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Seebeck系数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380830.2A CN102923984B (zh) 2012-10-09 2012-10-09 一种提高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Seebeck系数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23984A true CN102923984A (zh) 2013-02-13
CN102923984B CN102923984B (zh) 2014-03-12

Family

ID=476389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380830.2A Active CN102923984B (zh) 2012-10-09 2012-10-09 一种提高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Seebeck系数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923984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20108A (zh) * 2016-07-26 2016-12-1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一种通过含水率控制水泥基复合材料Seebeck系数的方法
CN106587860A (zh) * 2016-12-06 2017-04-26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过渡金属氧化物提高水泥基复合材料Seebeck系数的方法
CN109608138A (zh) * 2019-01-11 2019-04-12 东南大学 一种具有温差发电特征的水泥基复合材料
CN110282927A (zh) * 2019-06-27 2019-09-27 河海大学 一种碲化铋-碳纤维复合水泥基热电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4853407A (zh) * 2022-03-10 2022-08-05 沈阳建筑大学 一种具有热电性能的水泥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18577A (zh) * 2006-03-16 2006-08-16 上海交通大学 用于温度自测的机敏混凝土传感元件
CN101979355A (zh) * 2010-10-07 2011-02-23 宜春市金特建材实业有限公司 复合纤维硅酸钙板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18577A (zh) * 2006-03-16 2006-08-16 上海交通大学 用于温度自测的机敏混凝土传感元件
CN101979355A (zh) * 2010-10-07 2011-02-23 宜春市金特建材实业有限公司 复合纤维硅酸钙板及其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孙明请等: "炭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Seebeck效应", 《材料研究学报》, vol. 12, no. 1, 28 February 1998 (1998-02-28), pages 111 - 112 *
杨元霞等: "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中纤维分散性的研究", 《建筑材料学报》, vol. 4, no. 1, 31 March 2001 (2001-03-31), pages 84 - 88 *
邓湘阳等: "碳纤维增强水泥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vol. 13, no. 2, 30 June 2004 (2004-06-30), pages 18 - 20 *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20108A (zh) * 2016-07-26 2016-12-1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一种通过含水率控制水泥基复合材料Seebeck系数的方法
CN106587860A (zh) * 2016-12-06 2017-04-26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过渡金属氧化物提高水泥基复合材料Seebeck系数的方法
CN106587860B (zh) * 2016-12-06 2020-05-1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过渡金属氧化物提高水泥基复合材料Seebeck系数的方法
CN109608138A (zh) * 2019-01-11 2019-04-12 东南大学 一种具有温差发电特征的水泥基复合材料
CN109608138B (zh) * 2019-01-11 2021-06-22 东南大学 一种具有温差发电特征的水泥基复合材料
CN110282927A (zh) * 2019-06-27 2019-09-27 河海大学 一种碲化铋-碳纤维复合水泥基热电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4853407A (zh) * 2022-03-10 2022-08-05 沈阳建筑大学 一种具有热电性能的水泥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23984B (zh) 2014-03-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23984B (zh) 一种提高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Seebeck系数的方法
CN101654239B (zh) 一种各向同性石墨制品及其制备方法
Ji et al. Effect of manganese dioxide nanorods on the thermoelectric properties of cement composites
CN103241983B (zh) 氧化石墨烯改性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制备方法
He et al. Conductive aggregate prepared using graphite and clay and its use in conductive mortar
CN106186944B (zh) 一种提高水泥基复合材料热电性能的方法
CN107188442B (zh) 一种工业废弃物基地质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6587847B (zh) 一种石墨烯-水泥基高导热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1333096A (zh) 一种导电水泥及其制备方法
CN104386676B (zh) 一种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KR102000102B1 (ko) 고강도 스마트 투수콘크리트 조성물,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로부터 제조되는 고강도 스마트 투수콘크리트 제품
CN114478063B (zh) 用于寒区冬季混凝土的梯度温度电激养护方法
CN105523761A (zh) 一种污水污泥处理用耐蚀导电陶瓷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0511050A (zh) 一种多晶硅铸锭炉用碳纤维石墨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9167081A (zh) 一种燃料电池的功能化氧化石墨烯复合极板及制备方法
CN105110731A (zh) 一种高温相变储能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08275942A (zh) 钢渣碳纤维导电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Li et al.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Seebeck effect in metakaolin-based geopolymer
Li et al. Preparation of SiC from acid‐leached coal gangue by carbothermal reduction
Wei et al. Thermoelectric power of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cement composites enhanced by Ca3Co4O9
Wen et al. Thermoelectric behavior of carbon–cement composites
Wu et al. Construction of new conductive networks for expandable graphite-based cement composites via a facile heat treatment process
CN100513347C (zh) 一种导电水泥及其制备方法
CN103849411B (zh) 一种各向同性焦的制备方法
CN108264302B (zh) 一种离子液体提高水泥基复合材料热电性能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