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04056B - 人工复合材料和人工复合材料天线 - Google Patents

人工复合材料和人工复合材料天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904056B
CN102904056B CN201110216677.5A CN201110216677A CN102904056B CN 102904056 B CN102904056 B CN 102904056B CN 201110216677 A CN201110216677 A CN 201110216677A CN 102904056 B CN102904056 B CN 10290405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site material
theta
region
artificial composite
refractive index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21667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904056A (zh
Inventor
刘若鹏
季春霖
岳玉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ang Chi Institute of Advanced Technology
Kuang Chi Innovative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Kuang Chi Institute of Advanced Technology
Kuang Chi Innovative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ang Chi Institute of Advanced Technology, Kuang Chi Innovative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Kuang Chi Institute of Advance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110216677.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904056B/zh
Priority to EP11855265.2A priority patent/EP2738873A4/en
Priority to PCT/CN2011/082303 priority patent/WO2013016906A1/zh
Priority to US13/522,964 priority patent/US8902507B2/en
Publication of CN1029040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040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9040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0405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erials With Secondary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人工复合材料和人工复合材料天线,人工复合材料划分为多个区域;电磁波入射到人工复合材料的第一表面并在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射出;第i区域与所述第一表面的交集部分为第i区域的底面,第i区域与所述第二表面的交集部分为第i区域的顶面;设辐射源与所述第i区域底面上一点的连线与垂直于人工复合材料的直线之间的夹角为θ,夹角θ唯一对应第i区域内的一曲面,第i区域底面上具有相同夹角θ的点的集合构成夹角θ唯一对应的曲面的边界;且夹角θ唯一对应的曲面上每一处的折射率均相同,所述曲面的母线为椭圆弧;每一区域的折射率随着夹角θ的增大逐渐减小。本发明将人工复合材料的折射率的跳变设计为曲面状,减少了跳变处的折射、衍射和反射效应。

Description

人工复合材料和人工复合材料天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磁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人工复合材料和人工复合材料天线。
背景技术
在常规的光学器件中,利用透镜能使位于透镜焦点上的点光源辐射出的球面波经过透镜折射后变为平面波。目前透镜的汇聚是依靠透镜的球面形状的折射来实现,如图1所示,辐射器30发出的球面波经过球形的透镜40汇聚后以平面波射出。发明人在实施本发明过程中,发现透镜天线至少存在如下技术问题:球形透镜40的体积大而且笨重,不利于小型化的使用;球形透镜40对于形状有很大的依赖性,需要比较精准才能实现天线的定向传播;电磁波反射干扰和损耗比较严重,电磁能量减少。而且,多数透镜的折射率的跳变是沿一条简单的且垂直于透镜表面的直线,导致电磁波经过透镜时的折射、衍射和反射较大,严重影响透镜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折射、衍射和反射较大、透镜性能差的缺陷,提供一种高性能的人工复合材料和人工复合材料天线。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人工复合材料,所述人工复合材料划分为多个区域;电磁波入射到所述人工复合材料的第一表面并在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射出;
第i区域与所述第一表面的交集部分为第i区域的底面,第i区域与所述第二表面的交集部分为第i区域的顶面;设辐射源与所述第i区域底面上一点的连线与垂直于人工复合材料的直线之间的夹角为θ,夹角θ唯一对应第i区域内的一曲面,第i区域底面上具有相同夹角θ的点的集合构成夹角θ唯一对应的曲面的边界;且夹角θ唯一对应的曲面上每一处的折射率均相同,所述曲面的母线为椭圆弧;每一区域的折射率随着夹角θ的增大逐渐减小。
在本发明所述的人工复合材料中,设辐射源与第i区域底面外圆周上一点的连线与垂直于人工复合材料的直线之间的夹角为θi,i为正整数且越靠近人工复合材料中心的区域对应的i越小;其中,夹角θi对应的曲面的母线的弧长为c(θi),弧长c(θi)和夹角θi满足如下公式:
c ( θ i ) = λ n max ( i + 1 ) - n min ( i ) ;
s × ( 1 cos θ i - 1 cos θ i - 1 ) = c ( θ i - 1 ) n max ( i ) - c ( θ i ) n min ( i ) ) ;
其中,θ0=0,c(θ0)=d;s为所述辐射源到所述人工复合材料的距离;d为所述人工复合材料的厚度;λ为电磁波的波长,nmax(i)、nmin(i)分别为第i区域的最大折射率和最小折射率,nmax(i+1)为第i+1区域的最大折射率。
在本发明所述的人工复合材料中,相邻两个区域的最大折射率和最小折射率满足:nmax(i)-nmin(i)=nmax(i+1)-nmin(i+1)
在本发明所述的人工复合材料中,第i区域的折射率满足:
n i ( θ ) = 1 c ( θ ) ( n max ( i ) × d + s - s cos θ ) ;
其中,d为所述人工复合材料的厚度;θ为辐射源与第i区域底面上一点的连线与垂直于人工复合材料的直线之间的夹角,c(θ)为夹角θ对应的曲面的母线的弧长。
在本发明所述的人工复合材料中,以经过所述人工复合材料第一表面的中心且垂直于所述人工复合材料的直线为横坐标轴,以经过所述人工复合材料第一表面的中心且平行于所述第一表面的直线为纵坐标轴,所述椭圆弧所在的椭圆方程为:
( x - d ) 2 a 2 + ( y - c ) 2 b 2 = 1 ;
且上式中的a、b、c满足如下关系:
d 2 a 2 + ( s tan θ - c ) 2 b 2 = 1 ;
sin θ n 2 ( θ ) - sin 2 ( θ ) = b 2 a 2 d s tan θ - c .
在本发明所述的人工复合材料中,夹角θ所对应的第一表面上的点的折射角为θ′,该点的折射率为n(θ),满足:
n ( θ ) = sin θ sin θ ′ .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人工复合材料天线,包括人工复合材料和设置在所述人工复合材料焦点上的辐射源;所述人工复合材料划分为多个区域;电磁波入射到所述人工复合材料的第一表面并在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射出;
第i区域与所述第一表面的交集部分为第i区域的底面,第i区域与所述第二表面的交集部分为第i区域的顶面;设辐射源与所述第i区域底面上一点的连线与垂直于人工复合材料的直线之间的夹角为θ,夹角θ唯一对应第i区域内的一曲面,第i区域底面上具有相同夹角θ的点的集合构成夹角θ唯一对应的曲面的边界;且夹角θ唯一对应的曲面上每一处的折射率均相同,所述曲面的母线为椭圆弧;每一区域的折射率随着夹角θ的增大逐渐减小。
在本发明所述的人工复合材料天线中,设辐射源与第i区域底面外圆周上一点的连线与垂直于人工复合材料的直线之间的夹角为θi,i为正整数且越靠近人工复合材料中心的区域对应的i越小;其中,夹角θi对应的曲面的母线的弧长为c(θi),弧长c(θi)和夹角θi满足如下公式:
c ( θ i ) = λ n max ( i + 1 ) - n min ( i ) ;
s × ( 1 cos θ i - 1 cos θ i - 1 ) = c ( θ i - 1 ) n max ( i ) - c ( θ i ) n min ( i ) ) ;
其中,θ0=0,c(θ0)=d;s为所述辐射源到所述人工复合材料的距离;d为所述人工复合材料的厚度;λ为电磁波的波长;nmax(i)、nmin(i)分别为第i区域的最大折射率和最小折射率,nmax(i+1)为第i+1区域的最大折射率。
在本发明所述的人工复合材料天线中,相邻两个区域的最大折射率和最小折射率满足:nmax(i)-nmin(i)=nmax(i+1)-nmin(i+1)
在本发明所述的人工复合材料天线中,第i区域的折射率满足:
n i ( θ ) = 1 c ( θ ) ( n max ( i ) × d + s - s cos θ ) ;
其中,d为所述人工复合材料的厚度;θ为辐射源与第i区域底面上一点的连线与垂直于人工复合材料的直线之间的夹角,c(θ)为夹角θ对应的曲面的母线的弧长。
实施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将人工复合材料的折射率的跳变设计为曲面状,从而大大减少跳变处的折射、衍射和反射效应,减轻了互相干涉带来的问题,使得人工复合材料和使用人工复合材料的天线具有更加优异的性能。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现有的球面形状的透镜汇聚电磁波的示意图;
图2是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人工复合材料10汇聚电磁波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的人工复合材料10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3中的的人工复合材料10的侧视图;
图5是图4所示的椭圆弧段与θ的关系示意图;
图6是人工复合材料10在yx平面上的折射率分布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2是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人工复合材料汇聚电磁波的示意图,具有电磁波汇聚功能的人工复合材料10用于将辐射源20发射的电磁波转换为平面波。
作为公知常识我们可知,电磁波的折射率与成正比关系,当一束电磁波由一种介质传播到另外一种介质时,电磁波会发生折射,当物质内部的折射率分布非均匀时,电磁波就会向折射率比较大的位置偏折,通过设计人工复合材料中每一点的电磁参数,就可对人工复合材料的折射率分布进行调整,进而达到改变电磁波的传播路径的目的。根据上述原理可以通过设计人工复合材料10的折射率分布使从辐射源20发出的球面波形式发散的电磁波转变成适于远距离传输的平面波形式的电磁波。
图3是图2所示的人工复合材料10的结构示意图。人工复合材料10划分为多个区域;电磁波入射到人工复合材料10的第一表面A并在与第一表面A相对的第二表面B(如图4所示)射出。
其中第i区域与第一表面A的交集部分为第i区域的底面,第i区域与第二表面B的交集部分为第i区域的顶面。设辐射源与第i区域底面上一点的连线与经过人工复合材料中心O且垂直于人工复合材料的直线L之间的夹角为θ,夹角θ唯一对应第i区域内的一曲面,所述曲面的母线为椭圆弧;第i区域底面上具有相同夹角θ的点的集合构成夹角θ唯一对应的曲面的边界,该边界即椭圆弧绕着直线L旋转得来的圆周;且夹角θ唯一对应的曲面上每一处的折射率均相同;每一区域的折射率随着夹角θ的增大逐渐减小。图3示出了两个区域(这里的区域是立体的概念,在图3中,就是两个圆环体)。这里引入区域的概念只是为了更好地描述人工复合材料的折射率分布而进行的划分,实际上并不是实体的概念。图4示出了人工复合材料10的侧视图,图中示出了两个区域的侧视图,仅用于示意,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制。人工复合材料10的厚度如图d所示,L表示垂直于人工复合材料的直线。由图4可知,每一区域的侧视图为椭圆弧段,相同椭圆弧段上的折射率相同,也即该椭圆弧段绕L旋转所形成的曲面上的折射率相同。文中涉及的曲面为虚拟曲面,仅为了描述方便引出的一概念。
设辐射源20与第i区域底面外圆周上一点的连线与垂直于人工复合材料10的直线L之间的夹角为θi,i为正整数且越靠近人工复合材料中心的区域对应的i越小;其中,夹角θi对应的曲面的母线的弧长为c(θi),弧长c(θi)和夹角θi满足如下公式:
c ( θ i ) = λ n max ( i + 1 ) - n min ( i ) ;
s × ( 1 cos θ i - 1 cos θ i - 1 ) = c ( θ i - 1 ) n max ( i ) - c ( θ i ) n min ( i ) ) ;
其中,θ0=0,c(θ0)=d;s为辐射源20到人工复合材料10的距离;d为人工复合材料10的厚度;λ为电磁波的波长,nmax(i)、nmin(i)分别为第i区域的最大折射率和最小折射率,nmax(i+1)、nmin(i+1)为第i+1区域的最大折射率和最小折射率。夹角θ或θi取值范围为相邻两个区域的最大折射率和最小折射率满足:nmax(i)-nmin(i)=nmax(i+1)-nmin(i+1)
如图3和4所示,示出了两个区域101和102,θ1是第一区域101底面外圆周上一点的连线与垂直于人工复合材料10的直线L之间的夹角,θ2是第二区域102底面外圆周上一点的连线与垂直于人工复合材料10的直线L之间的夹角,设nmax(1)、nmin(1)已知,第1区域的θ1以及nmax(2)可用下式计算得出:
c ( θ 1 ) = λ n max ( 2 ) - n min ( 1 ) ;
s × ( 1 cos θ 1 - 1 ) = c ( θ 0 ) n max ( 1 ) - c ( θ 1 ) n min ( 1 ) ) .
第2区域的θ2和nmax(3)可用下式计算得出:
c ( θ 2 ) = λ n max ( 3 ) - n min ( 2 ) ;
s × ( 1 cos θ 2 - 1 cos θ 1 ) = c ( θ 1 ) n max ( 2 ) - c ( θ 2 ) n min ( 2 ) ) .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相邻三个区域的最大折射率和最小折射率满足:nmax(i+1)-nmin(i)>nmax(i+2)-nmin(i+1)
如图4所示,每一区域的最边界曲面的母线为椭圆弧段。图中侧视图的椭圆弧段即为每一区域最边界曲面的母线。为了更清楚地描述相同曲面上的折射率相同,对区域内部的曲面也进行阐述。每一区域的内边界曲面的折射率最大,外边界曲面的折射率最小。
如图3和图4所示,辐射源与第1区域101底面A1外圆周上一点的连线与L之间的夹角为θ1,第1区域101最边界曲面Dm1的母线为m1,椭圆弧段m1的弧长为c(θ1),m1绕L旋转而成的曲面即为Dm1。辐射源与第2区域102底面A2外圆周上一点的连线与L之间的夹角为θ2,第2区域102最边界曲面Dm2的母线为m2,椭圆弧段m1的弧长为c(θ2),m2绕L旋转而成的曲面即为Dm2。如图4所示,椭圆弧段m1、m2相对于L对称分布。曲面Dm1、Dm2上的折射率分布相同。
对于任一区域而言,设辐射源与第i区域底面上一点的连线与垂直于人工复合材料的直线之间的夹角为θ,第i区域的折射率ni(θ)随着θ的变化规律满足:
n i ( θ ) = 1 c ( θ ) ( n max ( i ) × d + s - s cos θ ) ;
其中,d为人工复合材料10的厚度;θ为辐射源20与第i区域底面上一点的连线与垂直于人工复合材料的直线L之间的夹角,c(θ)为夹角θ对应的曲面的母线的弧长,夹角θ唯一对应第i区域内的一曲面,且夹角θ唯一对应的曲面上每一处的折射率均相同。图4中,作为示例,夹角θ唯一对应第一区域101内的虚拟曲面,该曲面的母线为m。夹角θ取值范围为
如图5所示,以经过人工复合材料10第一表面A的中心O且垂直于人工复合材料10的直线L为横坐标轴,以经过人工复合材料10第一表面A的中心O且平行于第一表面A的直线为纵坐标轴,辐射源与A面上某一点O’的连线与x轴的夹角为θ,夹角θ对应的虚拟曲面的母线为实线所示的椭圆弧m。
椭圆上实线所示的椭圆弧m所在的椭圆方程为:椭圆的中心位于第二表面B上,坐标为(d,c)。该椭圆经过点(0,stanθ),即y(0)=stanθ,代入椭圆公式可得为了使得经过人工复合材料后电磁波平行射出,则需使电磁波经过人工复合材料第二表面B时椭圆弧的切线是与x轴平行的,即保证y′(d)=0。由于椭圆上任一点(x,y)处的切线方程为由此可得满足y′(d)=0。
夹角θ所对应的第一表面A上的点O’的折射角为θ′,该点的折射率为n(θ),根据斯奈尔定律可知:电磁波到达人工复合材料10第一表面A时,电磁波沿着折射角θ′对应的切线方向传播(如图5所示),也就是说在椭圆弧m无限接近O’的位置处满足y′(0+)=tanθ′,由此可得如下关系式:
y ′ ( 0 + ) = tan θ ′ = sin θ n 2 ( θ ) - sin 2 ( θ ) = b 2 a 2 d s tan θ - c .
人工复合材料10可用于将辐射源发射的电磁波转换为平面波。其每一区域的折射率随着夹角的增大从nmax(i)减小到nmin(i),如图4所示。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提供的人工复合材料10还可应用在平面波汇聚到焦点的情况,也即图2中的可逆情景。人工复合材料10本身的构造无需改变,只需将辐射源放置在第二表面B一侧即可,而此时的原理一样,但是θ的定义中的辐射源就应该是处于第一表面A侧且位于人工复合材料焦点的虚拟辐射源位置。只要是应用本发明的原理而进行的各种应用场景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人工复合材料在实际的结构设计时,可以设计为多个人工复合材料片层,每个片层包括片状的基板和附着在所述基板上的多个人造微结构或人造孔结构。多个人工复合材料片层结合在一起后整体的折射率分布需要满足或近似满足上述公式,使得在同一曲面上的折射率分布相同,曲面的母线设计为椭圆弧。当然,在实际设计时,可能设计成精确的椭圆弧比较困难,可以根据需要设计为近似的椭圆弧或者阶梯状,具体的精确程度可依据需要来选择。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设计的方式也会不断更新,可能会有更好的人工复合材料设计工艺来实现本发明提供的折射率排布。
对于人造微结构来说,每个所述人造微结构为由至少一根金属丝组成的具有几何图案的平面或立体结构,例如但不限于“工”字形、“十”字形或者椭圆形。金属丝可以为铜丝或银丝,可通过蚀刻、电镀、钻刻、光刻、电子刻或离子刻的方法附着在基板上。人工复合材料内多个人造微结构使得人工复合材料的折射率随着夹角θ的增大而减小。在入射电磁波确定的情况下,通过合理设计人造微结构的拓扑图案和不同尺寸的人造微结构在电磁波汇聚元件内的排布,就可以调整人工复合材料的折射率分布,进而实现球面波形式发散的电磁波转变为平面形式的电磁波。
为了更直观的表示人工复合材料片层在yx面上折射率折射率分布规律,将折射率相同的单元连成一条线,并用线的疏密来表示折射率的大小,线越密折射率越大,则符合以上所有关系式的人工复合材料的折射率分布如图6所不。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人工复合材料天线,如图2和图3所示,人工复合材料天线包括人工复合材料10和设置在人工复合材料10焦点上的辐射源20,人工复合材料10的具体结构和折射率变化如上文所述,此处不再赘述。
前文所述的人工复合材料可以是图3所示的形状,当然也可以是其他需要的形状圆环状,只要是能够满足前文所述的折射率变化规律即可。本发明的人工复合材料可以用作透镜使用,也可以用于通信领域的天线中,用途广泛。
在实际应用时,为了使得人工复合材料的性能更好,减少反射,可以再人工复合材料两侧均设置阻抗匹配层。关于阻抗匹配层的内容可参见现有技术资料,此处不再赘述。
本发明在人工复合材料的折射率的跳变设计为曲面状,从而大大减少跳变处的折射、衍射和反射效应,减轻了互相干涉带来的问题,使得人工复合材料具有更加优异的性能。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之内。

Claims (8)

1.一种人工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复合材料划分为多个区域;电磁波入射到所述人工复合材料的第一表面并在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射出;
第i区域与所述第一表面的交集部分为第i区域的底面,第i区域与所述第二表面的交集部分为第i区域的顶面;设辐射源与所述第i区域底面上一点的连线与垂直于人工复合材料的直线之间的夹角为θ,夹角θ唯一对应第i区域内的一曲面,第i区域底面上具有相同夹角θ的点的集合构成夹角θ唯一对应的曲面的边界;且夹角θ唯一对应的曲面上每一处的折射率均相同,所述曲面的母线为椭圆弧;每一区域的折射率随着夹角θ的增大逐渐减小;
设辐射源与第i区域底面外圆周上一点的连线与垂直于人工复合材料的直线之间的夹角为θi,i为正整数且越靠近人工复合材料中心的区域对应的i越小;其中,夹角θi对应的曲面的母线的弧长为c(θi),弧长c(θi)和夹角θi满足如下公式:
c ( θ i ) = λ n max ( i + 1 ) - n min ( i ) ;
s × ( 1 cos θ i - 1 cos θ i - 1 ) = c ( θ i ) n max ( i ) - c ( θ i ) n min ( i ) ) ;
其中,θ0=0,c(θ0)=d;s为所述辐射源到所述人工复合材料的距离;d为所述人工复合材料的厚度;λ为电磁波的波长,nmax(i)、nmin(i)分别为第i区域的最大折射率和最小折射率,nmax(i+1)为第i+1区域的最大折射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区域的最大折射率和最小折射率满足:nmax(i)-nmin(i)=nmax(i+1)-nmin(i+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第i区域的折射率满足:
n i ( θ ) = 1 c ( θ ) ( n max ( i ) × d + s - s cos θ ) ;
其中,d为所述人工复合材料的厚度;θ为辐射源与第i区域底面上一点的连线与垂直于人工复合材料的直线之间的夹角,c(θ)为夹角θ对应的曲面的母线的弧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人工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以经过所述人工复合材料第一表面的中心且垂直于所述人工复合材料的直线为横坐标轴,以经过所述人工复合材料第一表面的中心且平行于所述第一表面的直线为纵坐标轴,所述椭圆弧所在的椭圆方程为:
( x - d ) 2 a 2 + ( y - c ) 2 b 2 = 1 ;
且上式中的a、b、c满足如下关系:
d 2 a 2 + ( s tan θ - c ) 2 b 2 = 1 ;
sin θ n 2 ( θ ) - sin 2 ( θ ) = b 2 a 2 d s tan θ - c .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人工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夹角θ所对应的第一表面上的点的折射角为θ',该点的折射率为n(θ),满足:
n ( θ ) = sin θ sin θ ′ .
6.一种人工复合材料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人工复合材料和设置在所述人工复合材料焦点上的辐射源;所述人工复合材料划分为多个区域;电磁波入射到所述人工复合材料的第一表面并在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射出;
第i区域与所述第一表面的交集部分为第i区域的底面,第i区域与所述第二表面的交集部分为第i区域的顶面;设辐射源与所述第i区域底面上一点的连线与垂直于人工复合材料的直线之间的夹角为θ,夹角θ唯一对应第i区域内的一曲面,第i区域底面上具有相同夹角θ的点的集合构成夹角θ唯一对应的曲面的边界;且夹角θ唯一对应的曲面上每一处的折射率均相同,所述曲面的母线为椭圆弧;每一区域的折射率随着夹角θ的增大逐渐减小;
设辐射源与第i区域底面外圆周上一点的连线与垂直于人工复合材料的直线之间的夹角为θi,i为正整数且越靠近人工复合材料中心的区域对应的i越小;其中,夹角θi对应的曲面的母线的弧长为c(θi),弧长c(θi)和夹角θi满足如下公式:
c ( θ i ) = λ n max ( i + 1 ) - n min ( i ) ;
s × ( 1 cos θ i - 1 cos θ i - 1 ) = c ( θ i - 1 ) n max ( i ) - c ( θ i ) n min ( i ) ) ;
其中,θ0=0,c(θ0)=d;s为所述辐射源到所述人工复合材料的距离;d为所述人工复合材料的厚度;λ为电磁波的波长;nmax(i)、nmin(i)分别为第i区域的最大折射率和最小折射率,nmax(i+1)为第i+1区域的最大折射率。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人工复合材料天线,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区域的最大折射率和最小折射率满足:nmax(i)-nmin(i)=nmax(i+1)-nmin(i+1)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人工复合材料天线,其特征在于,第i区域的折射率满足:
n i ( θ ) = 1 c ( θ ) ( n max ( i ) × d + s - s cos θ ) ;
其中,d为所述人工复合材料的厚度;θ为辐射源与第i区域底面上一点的连线与垂直于人工复合材料的直线之间的夹角,c(θ)为夹角θ对应的曲面的母线的弧长。
CN201110216677.5A 2011-07-29 2011-07-29 人工复合材料和人工复合材料天线 Active CN10290405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216677.5A CN102904056B (zh) 2011-07-29 2011-07-29 人工复合材料和人工复合材料天线
EP11855265.2A EP2738873A4 (en) 2011-07-29 2011-11-16 ARTIFICIAL COMPOSITE MATERIAL AND ANTENNA CONSISTING OF ARTIFICIAL COMPOSITE MATERIAL
PCT/CN2011/082303 WO2013016906A1 (zh) 2011-07-29 2011-11-16 人工复合材料和人工复合材料天线
US13/522,964 US8902507B2 (en) 2011-07-29 2011-11-16 Man-made composite material and man-made composite material antenna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216677.5A CN102904056B (zh) 2011-07-29 2011-07-29 人工复合材料和人工复合材料天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04056A CN102904056A (zh) 2013-01-30
CN102904056B true CN102904056B (zh) 2015-02-04

Family

ID=475761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16677.5A Active CN102904056B (zh) 2011-07-29 2011-07-29 人工复合材料和人工复合材料天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904056B (zh)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515017U (zh) * 2009-11-04 2010-06-23 东南大学 一种透镜天线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218285B2 (en) * 2004-08-05 2007-05-15 The Boeing Company Metamaterial scanning lens antenna systems and methods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515017U (zh) * 2009-11-04 2010-06-23 东南大学 一种透镜天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04056A (zh) 2013-0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00976B (zh) 一种超材料和超材料天线
CN102790275B (zh) 电磁波分束器
CN102904060B (zh) 人工复合材料和人工复合材料天线
CN102904056B (zh) 人工复合材料和人工复合材料天线
CN102904052B (zh) 人工复合材料和人工复合材料天线
CN102904053B (zh) 人工复合材料和人工复合材料天线
US9142892B2 (en) Metamaterial and metamaterial antenna
CN102904058B (zh) 一种超材料
CN102904054B (zh) 人工复合材料和人工复合材料天线
CN102810751B (zh) 一种超材料和超材料天线
CN102904031B (zh) 人工复合材料和人工复合材料天线
EP2728669B1 (en) Metamaterial and metamaterial antenna
CN102904059B (zh) 人工复合材料和人工复合材料天线
CN102856659B (zh) 一种人工复合材料和人工复合材料天线
CN102856660B (zh) 一种人工复合材料和人工复合材料天线
CN102904029B (zh) 超材料天线
CN102810752B (zh) 一种超材料和超材料天线
CN102904062B (zh) 汇聚元件
CN102810750B (zh) 超材料和超材料天线
US9142891B2 (en) Man-made composite material and man-made composite material antenna
CN102904067B (zh) 一种天线
EP2738873A1 (en) Artificial composite material and antenna made of artificial composite material
EP2731197A1 (en) Artificial composite material and antenna thereof
EP2738876A1 (en) Artificial composite material and antenna made of artificial composite material
CN103036063A (zh) 一种透镜天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