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00665A - 一种多层结构的内啮合齿轮泵或齿轮马达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层结构的内啮合齿轮泵或齿轮马达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900665A CN102900665A CN2012103930910A CN201210393091A CN102900665A CN 102900665 A CN102900665 A CN 102900665A CN 2012103930910 A CN2012103930910 A CN 2012103930910A CN 201210393091 A CN201210393091 A CN 201210393091A CN 102900665 A CN102900665 A CN 10290066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ing set
- flute profile
- rotor
- layer
- profile r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otary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层结构的内啮合齿轮泵或齿轮马达装置,包括内转子、N层双面齿型环套、外转子和泵体,N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内转子、N层双面齿型环套和外转子依次由内至外地设置在泵体中;内转子、N层双面齿型环套和外转子的齿面间处于相互接触啮合的状态;内转子、N层双面齿型环套和外转子的相邻元件之间形成了至少两个密封容腔;内转子、N层双面齿型环套和外转子的转动轴线位于同一平面内,且都不重合。本发明通过在内转子与外转子之间增加双面齿形环套,可在不增加转子宽度的条件下使得转子间的容积倍增;双面齿型环套的弹性补偿作用还可降低该类装置内外转子的加工精度要求,从而降低加工难度和维修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工业设备或机械装置的液压泵或液压马达装置,特别是一种内啮合齿轮泵或齿轮马达装置。
【背景技术】
液压泵是液压传动系统中的能量转换装置。它将动力机械(如电动机、内燃机等)传输的机械能转换成流动液体的压力能,为液压系统提供工作所需的具有一定压力和流量的液体,从而驱动系统中的各液压执行装置,完成各项规定的动作,它是液压系统的动力源。
液压马达习惯上是指输出旋转运动的,将液压泵提供的液压能转变为机械能的能量转换装置。从能量转换的观点来看,液压泵与液压马达是可逆工作的液压元件,向任何一种液压泵输入工作液体,都可使其变成液压马达工况;反之,当液压马达的主轴由外力矩驱动旋转时,也可变为液压泵工况。因为它们具有同样的基本结构要素--密闭而又可以周期变化的容腔和相应的配油机构。
液压泵和液压马达装置属于机械类基础元件,广泛地应用于机械、化工等各类工业设备,航天、航空、汽车等各类交通工具,甚至应用于家电、家居等各个领域。液压泵的发展历史已有近一个世纪,其型式主要有四种,即齿轮泵、叶片泵、柱塞泵、螺杆泵。
齿轮泵是容积式泵,因此其最主要的功能参数之一是排量,在工程上,理论排量是指在无泄漏的情况下,以泵轴每转所排出的液体体积来表示。齿轮泵的排量主要取决与其转子间密封容腔几何尺寸的变化,在齿轮泵中齿轮的轮齿参数不改变的情况下,要增加泵的排量,通常主要通过增加转子的宽度来获得,这样势必增大泵的体积。
内啮合齿轮泵,特别是内啮合摆线齿轮泵,由于摆线齿轮啮合齿廓曲线方程复杂,且普通摆线齿轮泵的啮合是多点接触。因此,对摆线齿轮的加工精度要求较高,很小的加工误差可能会导致无法装配、或载荷不均匀。
现有内啮合齿轮泵是依赖内外转子齿面间的接触精度来保证各容腔密封状况,由于内外转子齿面间存在滑动摩擦,所以在通常情况下,当内外转子齿面出现磨损时,会使该类装置的内泄漏增加,从而致使装置的功能失效而报废,为延长泵的使用寿命通常采用提高零件精度和内外转子材料表面硬度来解决,这样其制造难度和制造成本会大幅增加。
由于内啮合齿轮马达和内啮合齿轮泵具有同样的基本结构要素,因此上述存在的问题是共通的,其区别仅在于所处的工况不同,所以在这种条件下可以认为内啮合齿轮马达和内啮合齿轮泵是等同的装置。
现有的内啮合齿轮泵(齿轮马达)的基础结构(见图1)有两种,一种是内转子与外转子的齿数差大于1的啮合关系结构,如图1a所示,是由内转子和外转子加月牙形隔板构成;一种是内转子与外转子的齿数差为1的啮合关系结构,如图1b所示,是由内转子和外转子构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层结构的内啮合齿轮泵或齿轮马达装置,在不增加转子宽度的条件下使得转子间的密封容腔的变化率倍增。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多层结构的内啮合齿轮泵或齿轮马达装置,包括内转子、N层双面齿型环套、外转子和泵体,N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内转子、N层双面齿型环套和外转子依次由内至外地设置在泵体中;内转子、N层双面齿型环套和外转子的齿面间处于相互接触啮合的状态;
当N=1时,内转子与双面齿型环套的内侧之间形成了至少两个密封容腔;双面齿型环套的外侧和外转子之间形成了至少两个密封容腔;
当N=2时,内转子与内层双面齿型环套的内侧之间形成了至少两个密封容腔;外层双面齿型环套的外侧和外转子之间形成了至少两个密封容腔;内层双面齿型环套的外侧与外层双面齿型环套的内侧之间形成了至少两个密封容腔;
当N≥3时,内转子与最内层双面齿型环套的内侧之间形成了至少两个密封容腔;最外层双面齿型环套的外侧和外转子之间形成了至少两个密封容腔;N层双面齿型环套中内层的双面齿型环套的外侧与相邻的外层双面齿型环套的内侧之间形成了至少两个密封容腔;
内转子、N层双面齿型环套和外转子的转动轴线位于同一平面内,且都不重合。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内转子、N层双面齿型环套和外转子中相邻的两个元件之间的齿数差为n,n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当n>1时,内转子、N层双面齿型环套和外转子中相邻的两个元件之间设有月牙隔板。所述元件是指内转子、N层双面齿型环套中的一层双面齿型环套或外转子。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还包括轴、后盖和前盖;内转子与轴固定连接;内转子、N层双面齿型环套、外转子和泵体的两端安装有后盖和前盖;后盖或前盖中设有压油腔和吸油腔,压油腔和吸油腔与外接油管相连接,压油腔和吸油腔各自与同侧的N层双面齿型环套内外侧相连通。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内转子、N层双面齿型环套和外转子的齿廓形状为摆线或渐开线;内转子、N层双面齿型环套和外转子的齿面母线与转动轴平行或不平行。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N层双面齿型环套的材质为金属或非金属。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N层双面齿型环套的材质为工程塑料。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N层双面齿型环套的材质为尼龙。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本发明是在现有的内啮合齿轮泵(齿轮马达)的基础结构上,在其内外转子之间增加一层或数层双面齿形环套,使双面齿形环套的内外侧同时形成了两个与原来的结构大小相当的可变化的密封容腔,当轴转动时,其固连在轴上的内转子同时转动,从而带动与其啮合的双面齿形环套转动,双面齿形环套又带动与其啮合的外转子转动,从而使双面齿形环套内外侧的密封容腔同时发生变化,这样可在不增加转子宽度的条件下使得转子间的密封容腔的变化率倍增,由此,泵转子每转一转便可以获得相当于原来的约两倍的排量,而作为马达则可获得相当于原来的约两倍的扭矩。尽管增加双面齿形环套后,泵(马达)的径向尺寸会有所增大,但其功率重量比这一性能指标仍然会大大提高。
本发明所增加的双面齿形环套具有一定的弹性变形能力,可以改善与内外转子之间的接触密封状态,从而降低了对内外转子的精度要求,大大降低内外转子的加工难度和制造成本;
本发明所增加的双面齿形环套还可很方便的更换,通过更换不同尺寸参数双面齿形环套,可对内外转子的磨损进行补偿,从而降低维修成本,大大延长齿轮泵的使用寿命。
本发明中所涉及双面齿形环套可采用高强度尼龙等柔性材料制作,亦可降低制造工艺难度和制造成本,减少内外转子的磨损,延长齿轮泵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a是现有的内啮合齿轮泵构造原理示意图(内转子与外转子的齿数差大于1);图1b是现有的内啮合齿轮泵构造原理示意图(内转子与外转子的齿数差等于1);
图2是内外转子与双面齿形环套的齿数差均为1的构造时,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图(本发明方案一):其中,图2a为本发明泵或马达装置的外观俯视图;图2b为本发明泵或马达装置的外观主视图;图2c为沿图2a中A-A线的旋转剖视图,轴和内转子为实体未剖;图2d为沿图2b中B-B线的剖视图,可以直观的看到内转子与双面齿形环套和外转子的啮合关系;本图中的内转子2和双面齿形环套3的外齿廓线,是采用参数方程方法由计算机绘制的摆线齿廓曲线;外转子4和双面齿形环套3的内齿廓线是依据创成圆、齿形圆和偏心距等设计参数绘制;图2e为沿图2b中C-C线的剖视图,可以看到压油腔和吸油腔及其与外接油管相连接的构造状况;图2f为本发明泵或马达装置的正二测外观图;
图3为内外转子与齿形环套的齿数差均大于1(亦称多齿差)构造时,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图(本发明方案二):图3a为去除前后盖的内啮合泵的主视图,当内外转子与齿形环套为多齿差构造时,内转子2外齿顶与双面齿形环套3内齿顶之间的吸油腔和压油腔会存在相通状态,在双面齿形环套3与外转子4之间亦可出现同样构造状态,在此种构造状态下可采用月牙隔板8和9来隔离吸油腔和压油腔。本图中的内转子2的外齿廓线、双面齿形环套3的内、外齿廓线和外转子4的内齿廓线均是采用参数方程方法由计算机绘制的渐开线齿廓曲线。图3b为沿图3a中D-D线的剖视图;图3c为本发明的方案二去掉前盖和后盖的正二测图;
图4为外转子与齿形环套的齿数差大于1,内转子与齿形环套的齿数差等于1的构造时,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图(本发明方案三);图4a为去除前后盖的此类结构内啮合泵的主视图,本图中的内转子2的外齿廓线、双面齿形环套3的内、外齿廓线和外转子4的内齿廓线均是采用参数方程方法由计算机绘制的摆线齿廓曲线;图4b为沿图4a中E-E线的剖视图;图4c为本发明的方案三的装置去掉前盖和后盖的正二测图;
图5为外转子与齿形环套的齿数差等于1,内转子与齿形环套的齿数差大于1的构造时,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图(本发明方案四):图5a为去除前后盖的此类结构内啮合泵的主视图,本图中的内转子2的外齿廓线、双面齿形环套3的内、外齿廓线和外转子4的内齿廓线均是采用参数方程方法由计算机绘制的渐开线齿廓曲线;图5b为沿图5a中F-F线的剖视图;图5c为本发明的方案四的装置去掉前盖和后盖的正二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发明是一种多层结构的内啮合齿轮泵或齿轮马达装置,包括内转子2、N层双面齿型环套、外转子4和泵体5,N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内转子2、N层双面齿型环套和外转子4依次由内至外地设置在泵体5中;内转子2、N层双面齿型环套和外转子4的齿面间处于相互接触啮合的状态;内转子2与最内层双面齿型环套的内侧之间形成了至少两个密封容腔;最外层双面齿型环套的外侧和外转子4之间形成了至少两个密封容腔;N层双面齿型环套中内侧的双面齿型环套的外侧与相邻的外层双面齿型环套的内侧之间形成了至少两个密封容腔;内转子2、N层双面齿型环套和外转子4的转动轴线位于同一平面内,且都不重合。
实施例一(n=1)
请参阅图2a至图2f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这种多层结构的内啮合齿轮泵,包括轴1、内转子2、双面齿形环套3、外转子4、泵体5、后盖6和前盖7;内外转子与双面齿形环套的齿数等于1;本实施例中内转子2比双面齿形环套3的齿数少1,双面齿形环套3比外转子4的齿数少1;内转子2、双面齿形环套3和外转子4的齿廓线采用摆线齿廓设计。本实施例中,内转子2、双面齿形环套3和外转子4的齿数分别为4、5、6。
本实施例中,内转子2、双面齿形环套3和外转子4被依次由内至外地安装在泵体5中,内转子2、双面齿形环套3和外转子4的齿面间处于相互接触啮合的状态,内转子2、双面齿形环套3和外转子4轴线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偏心距且三轴线处于同一平面内,在内转子2与双面齿形环套3之间形成了与内转子2齿数相同的密封容腔,在双面齿形环套3和外转子4之间形成了与双面齿形环套3齿数相同的密封容腔,内转子2、双面齿形环套3、外转子4和泵体5的两端安装有后盖6和前盖7,其后盖6或前盖7中构造有压油腔10和吸油腔11并与外接油管相连接,压油腔10和吸油腔11各自与同侧的双面齿形环套3内外侧相连通;当轴1顺时针转动时,固连在轴1上的内转子2同时转动,从而带动与其啮合的双面齿形环套3转动,双面齿形环套3又带动与其啮合的外转子4转动,从而使上述三轴线平面左侧的双面齿形环套3内外侧的密封容腔同时在逐渐变大,产生吸油效应,在上述三轴线平面右侧的双面齿形环套3内外侧的密封容腔同时在逐渐变小,产生压油效应,这样可在不增加转子宽度的条件下,泵转子每转一转便可以获得相当于原来的约两倍的排量;反之,当压力油从吸油口进入,从压油口排出时,本装置转为液压马达工况,在内转子2相连轴1上则可获得相当于原来两倍的输出扭矩。同理,这种双面齿形环套可以增加多层。在增加多层双面齿形环套时,相邻元件的齿数依次递增。
实施例二(n>1)
请参阅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这种多层结构的内啮合齿轮泵,包括轴1、内转子2、双面齿形环套3、外转子4、泵体5、后盖6、前盖7、第一月牙隔板8和第二月牙隔板9;内外转子与双面齿形环套3的齿数差均大于1(亦称多齿差结构);本实施例中,内转子2比双面齿形环套3的齿数少4,双面齿形环套3比外转子4的齿数少4;内转子2、双面齿形环套3和外转子4的齿廓线采用渐开线齿廓、摆线齿廓或其他齿廓设计。本实施例中,内转子2、双面齿形环套3和外转子4的齿数分别为13、17、21。
本实施例中,内转子2、第二月牙隔板9、双面齿形环套3、第一月牙隔板8和外转子4被依次由内至外地安装在泵体5中,齿面间处于相互接触啮合的状态,内转子2、双面齿形环套3和外转子4轴线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偏心距且三轴线处于同一平面内,在内转子2与双面齿形环套3之间由第二月牙隔板9隔成了两个的密封容腔,在双面齿形环套3和外转子4之间由第一月牙隔板8隔成了两个密封容腔,内转子2、双面齿形环套3、外转子4和泵体5的两端安装有后盖6和前盖7,其后盖6或前盖7中构造有压油腔和吸油腔并与外接油管相连接,第一月牙隔板8和第二月牙隔板9被固定在后盖6和前盖7上,压油腔和吸油腔各自与同侧的双面齿形环套3内外侧相连通;当轴1顺时针转动时,固连在轴1上的内转子2同时转动,从而带动与其啮合的双面齿形环套3转动,双面齿形环套3又带动与其啮合的外转子4转动,从而使上述三轴线平面左侧的双面齿形环套3内外侧的密封容腔同时在逐渐变大,产生吸油效应,在上述三轴线平面右侧的双面齿形环套3内外侧的密封容腔同时在逐渐变小,产生压油效应,这样可在不增加转子宽度的条件下,泵转子每转一转便可以获得相当于原来的约两倍的排量;同理,当压力油从吸油口进入,从压油口排出时,本装置转为液压马达的工况,在内转子2相连轴1上也可获得相当于原来两倍的输出扭矩。同理,这种双面齿形环套可以增加多层。在增加多层双面齿形环套时,亦可根据环套之间齿差数的具体情况,按上述方案选择相应构造。
实施例三
请参阅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这种多层结构的内啮合齿轮泵,其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内转子2与齿形环套3的齿数差等于1,外转子4与齿形环套3的齿数差大于1;内转子2、双面齿形环套3和与外转子4可采用摆线齿廓设计,齿差大于1的构造部分也可采用渐开线齿廓设计。本实施例中,内转子2、双面齿形环套3和外转子4的齿数分别为4、5、8。按照方案三,内转子2、双面齿型环套3、月牙隔板8和外转子4被依次由内至外地安装在泵体5中,内转子2与齿形环套3的齿面间处于相互接触啮合的状态,内转子2与双面齿型环套3和外转子4轴线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偏心距且三轴线处于同一平面内,在内转子2与双面齿型环套3之间由于接触密封形成了和内转子2齿数相同的密封容腔,在双面齿型环套3和外转子4之间由月牙隔板8隔成了两个密封容腔,内转子2、双面齿型环套3、外转子4和泵体5的两端安装有后盖6和前盖7,其后盖6或前盖7中构造有压油腔和吸油腔并与外接油管相连接,月牙隔板8被固定在后盖6和前盖7上,压油腔和吸油腔各自与同侧的双面齿型环套3内外侧相连通;当轴1顺时针转动时,其固连在轴1上的内转子2同时转动,从而带动与其啮合的双面齿形环套3转动,双面齿形环套3又带动与其啮合的外转子4转动,从而使上述三轴线平面左侧的双面齿形环套3内外侧的密封容腔同时在逐渐变大,产生吸油效应,在上述三轴线平面右侧的双面齿形环套3内外侧的密封容腔同时在逐渐变小,产生压油效应,这样可在不增加转子宽度的条件下,泵转子每转一转便可以获得相当于原来的约两倍的排量;同理,当压力油从吸油口进入,从压油口排出时,本装置转为液压马达的工况,在内转子2相连轴1上也可获得相当于原来两倍的输出扭矩。同理,这种双面齿形环套可以增加多层。在增加多层双面齿形环套时,亦可根据环套之间齿差数的具体情况,按上述方案选择相应构造。
实施例四
请参阅图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四中,这种多层结构的内啮合齿轮泵,其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内转子2与齿形环套3的齿数差大于1,外转子4与齿形环套3的齿数差等于1;内转子2、双面齿形环套3和与外转子4可采用摆线齿廓设计,齿差大于1的构造部分也可采用渐开线齿廓设计。本实施例中,内转子2、双面齿形环套3和外转子4的齿数分别为5、7、8。按照方案四,内转子2、月牙隔板9、双面齿型环套3和外转子4被依次由内至外地安装在泵体5中,双面齿型环套3和外转子4齿面间处于相互接触啮合的状态,内转子2与双面齿型环套3和外转子4轴线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偏心距且三轴线处于同一平面内,在双面齿型环套3和内转子2之间由月牙隔板9隔成了两个密封容腔,在外转子4与双面齿型环套3之间由于接触密封形成了和双面齿型环套3齿数相同的密封容腔,内转子2、双面齿型环套3、外转子4和泵体5的两端安装有后盖6和前盖7,其后盖6或前盖7中构造有压油腔和吸油腔并与外接油管相连接,月牙隔板9被固定在后盖6和前盖7上,压油腔和吸油腔各自与同侧的双面齿型环套3内外侧相连通;当轴1顺时针转动时,其固连在轴1上的内转子2同时转动,从而带动与其啮合的双面齿形环套3转动,双面齿形环套3又带动与其啮合的外转子4转动,从而使上述三轴线平面左侧的双面齿形环套3内外侧的密封容腔同时在逐渐变大,产生吸油效应,在上述三轴线平面右侧的双面齿形环套3内外侧的密封容腔同时在逐渐变小,产生压油效应,这样可在不增加转子宽度的条件下,泵转子每转一转便可以获得相当于原来的约两倍的排量;同理,当压力油从吸油口进入,从压油口排出时,本装置转为液压马达的工况,在内转子2相连轴1上也可获得相当于原来两倍的输出扭矩。同理,这种双面齿形环套可以增加多层,在增加多层双面齿形环套时,亦可根据环套之间齿差数的具体情况,按上述方案选择相应构造。
本发明实施例一至四均为工作原理图,实施时还应考虑一些附属要素的设计,比如在旋转轴1与前盖7和后盖6之间加装轴承装置、密封装置、装配定位装置和安装装置,在外转子4和泵体5之间加装减少摩擦的轴承或其他装置,在前盖或后盖上构造使双面齿形环套3保持正确转动的导向槽等;另外,泵的压油腔和吸油腔可以设计在前盖7或后盖6上,小型的泵可以将泵体和前盖或后盖设计为一个整体;为了便于更换双面齿形环套,一端的泵盖应可方便拆卸,比如在泵设计时,无轴伸一端的后盖上应尽量避免带有泵的安装部件,应当避免与硬质油管连接。
对于其中的双面齿形环套3采用高强度尼龙等柔性材料制作时,可采用与内外转子相同参数的模具,采用动态滚压的方式对其成型或校准。
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中由于液压马达和液压泵的工作条件不同,对它们的性能要求也不一样,所以同类型的液压马达和液压泵之间,仍存在一些差别。由于这些差别的存在着,使得尽管液压马达和液压泵在结构上比较相似,由于工况要求不同,所以并不都有必要或都能实现可逆工作。
由于液压马达和液压泵具有同样的基本结构要素,而本发明是针对其基本结构要素改进的发明,故本发明的名称为一种多层结构的内啮合齿轮泵或齿轮马达装置,在这种发明实际实施中,根据前述原因也可以依据本发明原理只设计为液压泵或液压马达的功能。
Claims (8)
1.一种多层结构的内啮合齿轮泵或齿轮马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内转子(2)、N层双面齿型环套、外转子(4)和泵体(5),N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内转子(2)、N层双面齿型环套和外转子(4)依次由内至外地设置在泵体(5)中;内转子(2)、N层双面齿型环套和外转子(4)的齿面间处于相互接触啮合的状态;
当N=1时,内转子(2)与双面齿型环套的内侧之间形成了至少两个密封容腔;双面齿型环套的外侧和外转子(4)之间形成了至少两个密封容腔;
当N=2时,内转子(2)与内层双面齿型环套的内侧之间形成了至少两个密封容腔;外层双面齿型环套的外侧和外转子(4)之间形成了至少两个密封容腔;内层双面齿型环套的外侧与外层双面齿型环套的内侧之间形成了至少两个密封容腔;
当N≥3时,内转子(2)与最内层双面齿型环套的内侧之间形成了至少两个密封容腔;最外层双面齿型环套的外侧和外转子(4)之间形成了至少两个密封容腔;N层双面齿型环套中内层的双面齿型环套的外侧与相邻的外层双面齿型环套的内侧之间形成了至少两个密封容腔;
内转子(2)、N层双面齿型环套和外转子(4)的转动轴线位于同一平面内,且都不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层结构的内啮合齿轮泵或齿轮马达装置,其特征在于,内转子(2)、N层双面齿型环套和外转子(4)中相邻的两个元件之间的齿数差为n,n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当n>1时,内转子(2)、N层双面齿型环套和外转子(4)中相邻的两个元件之间设有月牙隔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层结构的内啮合齿轮泵或齿轮马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元件为内转子(2)、N层双面齿型环套中的一层双面齿型环套或外转子(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层结构的内啮合齿轮泵或齿轮马达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轴(1)、后盖(6)和前盖(7);内转子(2)与轴(1)固定连接;内转子(2)、N层双面齿型环套、外转子(4)和泵体(5)的两端安装有后盖(6)和前盖(7);后盖(6)或前盖(7)中设有压油腔(10)和吸油腔(11),压油腔(10)和吸油腔(11)与外接油管相连接,压油腔(10)和吸油腔(11)各自与同侧的N层双面齿型环套内外侧相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层结构的内啮合齿轮泵或齿轮马达装置,其特征在于,内转子(2)、N层双面齿型环套和外转子(4)的齿廓形状为摆线或渐开线;内转子(2)、N层双面齿型环套和外转子(4)的齿面母线与转动轴平行或不平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层结构的内啮合齿轮泵或齿轮马达装置,其特征在于,N层双面齿型环套的材质为金属或非金属。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层结构的内啮合齿轮泵或齿轮马达装置,其特征在于,N层双面齿型环套的材质为工程塑料。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层结构的内啮合齿轮泵或齿轮马达装置,其特征在于,N层双面齿型环套的材质为尼龙。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3930910A CN102900665A (zh) | 2012-10-16 | 2012-10-16 | 一种多层结构的内啮合齿轮泵或齿轮马达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3930910A CN102900665A (zh) | 2012-10-16 | 2012-10-16 | 一种多层结构的内啮合齿轮泵或齿轮马达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900665A true CN102900665A (zh) | 2013-01-30 |
Family
ID=475730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3930910A Pending CN102900665A (zh) | 2012-10-16 | 2012-10-16 | 一种多层结构的内啮合齿轮泵或齿轮马达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900665A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944792A (zh) * | 2019-04-30 | 2019-06-28 | 哈尔滨理工大学 | 一种双压双向齿轮泵 |
CN111648913A (zh) * | 2020-05-14 | 2020-09-11 | 张代辉 | 一种基于柱塞式的液压马达驱动机构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658583A (en) * | 1984-06-11 | 1987-04-21 | Trw Inc. | Double staged, internal rotary pump with flow control |
US5056994A (en) * | 1988-10-24 | 1991-10-15 | Siegfried Eisenmann | Hydrostatic rotary piston machine having interacting tooth systems |
EP0811765A2 (de) * | 1996-06-05 | 1997-12-10 |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Patentabteilung AJ-3 | Brennkraftmaschine mit zweistufiger Innenläufer--Zahnradpumpe |
JPH11280666A (ja) * | 1998-03-27 | 1999-10-15 | Denso Corp | 燃料ポンプ |
JP2004060545A (ja) * | 2002-07-29 | 2004-02-26 | Yamada Seisakusho Co Ltd | トロコイドポンプ |
KR100530447B1 (ko) * | 2003-10-06 | 2005-11-25 | 김우균 | 3중트로코이달 로터를 갖는 압축기유니트 및 이를 갖는 콤프레셔 |
CN101251108A (zh) * | 2007-02-20 | 2008-08-27 | 株式会社山田制作所 | 油泵的压力控制装置 |
-
2012
- 2012-10-16 CN CN2012103930910A patent/CN102900665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658583A (en) * | 1984-06-11 | 1987-04-21 | Trw Inc. | Double staged, internal rotary pump with flow control |
US5056994A (en) * | 1988-10-24 | 1991-10-15 | Siegfried Eisenmann | Hydrostatic rotary piston machine having interacting tooth systems |
EP0811765A2 (de) * | 1996-06-05 | 1997-12-10 |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Patentabteilung AJ-3 | Brennkraftmaschine mit zweistufiger Innenläufer--Zahnradpumpe |
JPH11280666A (ja) * | 1998-03-27 | 1999-10-15 | Denso Corp | 燃料ポンプ |
JP2004060545A (ja) * | 2002-07-29 | 2004-02-26 | Yamada Seisakusho Co Ltd | トロコイドポンプ |
KR100530447B1 (ko) * | 2003-10-06 | 2005-11-25 | 김우균 | 3중트로코이달 로터를 갖는 압축기유니트 및 이를 갖는 콤프레셔 |
CN101251108A (zh) * | 2007-02-20 | 2008-08-27 | 株式会社山田制作所 | 油泵的压力控制装置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944792A (zh) * | 2019-04-30 | 2019-06-28 | 哈尔滨理工大学 | 一种双压双向齿轮泵 |
CN111648913A (zh) * | 2020-05-14 | 2020-09-11 | 张代辉 | 一种基于柱塞式的液压马达驱动机构 |
CN111648913B (zh) * | 2020-05-14 | 2022-02-22 | 濮阳市凯祥石油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液压马达驱动机构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2060883B2 (en) | Pump integrated with two independently driven prime movers | |
TWI621778B (zh) | 具有用於軸向推力平衡之液壓系統的螺旋齒的齒輪泵或液壓齒輪馬達 | |
CN101446286A (zh) | 模块式内啮合齿轮泵或马达 | |
US3547565A (en) | Rotary device | |
CN106762609B (zh) | 一种高压屏蔽摆线泵 | |
CN102900665A (zh) | 一种多层结构的内啮合齿轮泵或齿轮马达装置 | |
CN2821225Y (zh) | 一种转子泵 | |
KR20160144948A (ko) | 이중 로터결합 지로터 펌프 | |
CN102691614A (zh) | 双定子摆动液压多速马达 | |
ITRM20110378A1 (it) | Pompa volumetrica rotativa a ruote dentate bielicoidali | |
CN201661461U (zh) | 恒定方向供油的内啮合油泵 | |
CN1755114A (zh) | 装有滚动轴承的轴套式齿轮泵及齿轮马达 | |
CN210152887U (zh) | 一种转子间间隙可调整的转子泵 | |
US3456559A (en) | Rotary device | |
RU2511848C1 (ru) | Регулируемый шестеренный насос | |
CN107489611B (zh) | 一种小冲击齿轮式油泵 | |
CN109404276B (zh) | 一种双作用叶片泵 | |
CN201474961U (zh) | 行星内啮合齿轮泵 | |
KR101583935B1 (ko) | 맥동 저감을 위한 자동변속기용 더블 오일 펌프 | |
CN216691439U (zh) | 一种双圆弧齿轮组件、齿轮泵及输送装置 | |
CN107503936A (zh) | 一种两联液压齿轮泵 | |
CN101476559B (zh) | 变量泵 | |
CN112551473B (zh) | 卸油扫仓抽送装置 | |
CN1975167B (zh) | 双回转体泵 | |
CN102494103A (zh) | 均匀接触一齿差摆线针轮副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5 | Deemed withdrawal (patent law before 1993)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1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