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00575A - 树脂制进气歧管 - Google Patents

树脂制进气歧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900575A
CN102900575A CN2012102628938A CN201210262893A CN102900575A CN 102900575 A CN102900575 A CN 102900575A CN 2012102628938 A CN2012102628938 A CN 2012102628938A CN 201210262893 A CN201210262893 A CN 201210262893A CN 102900575 A CN102900575 A CN 1029005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tion
pressure stabilizer
intake manifold
pcv
pa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6289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900575B (zh
Inventor
松川将三
谷川裕纪
铃木秀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an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isan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16357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68669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16321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82590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an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an Industr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9005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005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9005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0057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ubrication Details And Ventil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可以使含有空气与窜气的混合气体的气缸分配效率提高的树脂制进气歧管。本发明的树脂制进气歧管具有从进气导入口导入空气的稳压箱(18)和与稳压箱(18)相连通且使空气分配至发动机的多个气缸的分支通路(16),其中,该树脂制进气歧管具有将窜气导入稳压箱(18)的PCV通路(32),PCV通路(32)的与稳压箱(18)相连通侧的开口部(54)形成为与PCV通路(32)的通路轴线(Lp)斜交。

Description

树脂制进气歧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置于发动机的进气系统的进气歧管,更具体地,涉及树脂成形的树脂制进气歧管。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技术:通过将设置于连接于稳压箱的上游侧的空气连接器的内壁面的熔敷焊道与不同于空气连接器的另一部件的树脂制盖固定在一起,来形成被形成于进气歧管上的窜气的喷出流路。
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如下技术:在组合多个树脂制构件而构成的树脂制进气歧管中,将一体形成有PCV管(管接头)的构件与一体形成有PCV管用基座的构件相接合,使PCV管与PCV管用基座所具有的气体导入孔连通。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0392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221860号公报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固定于内壁面的树脂制盖在进气通路的内部突出从而使进气通路的截面积变小,所以成为空气流动的障碍。因此,空气和窜气的气缸分配效率降低。在此,气缸分配效率是指向发动机的各气缸均匀地分配的比率。
此外,由于形成于空气连接器的内壁面与树脂制盖之间的开口部的开口面积小,所以,窜气难以从该开口部向进气通路的内部喷出。因此,空气与窜气的混合变得困难,所以,气缸分配效率进一步降低。
此外,用空气连接器与树脂制盖这2个构件(部件)来形成窜气等的喷出流路,通过将树脂制盖固定于空气连接器的内壁面,形成窜气的喷出流路。因此,在制造进气歧管时,用于将树脂制盖固定于空气连接器的内壁面的工时就成为必要。因此,进气歧管的制造成本增大。
此外,在专利文献2的技术中,窜气经过PCV管从气体导入孔导入稳压箱。但是,若如此使窜气从气体导入孔直接导入稳压箱,可能会阻碍稳压箱的内部的空气的流动。
于是,本申请人在日本发明申请(日本申请号:特愿2011-163215)中提出以下方案:在中间构件上形成PCV通路,使窜气经过该PCV通路在稳压箱的靠里侧部分导入稳压箱的内部。从而提出了使窜气在稳压箱的空气流动稳定的靠里侧的部分导入稳压箱的内部,所以,不会阻碍稳压箱的内部的空气的流动。
根据该日本发明申请中的提案,从PCV管导入的窜气经过PCV通路而被导入稳压箱的内部。此时,由窜气中所含的水分生成的水也同样地经过PCV通路排出到稳压箱的内部。但是,在树脂制进气歧管搭载于车辆等的发动机时,若将中间构件和PCV管相接合的接合部分配置于PCV管的窜气的导入口下侧(重力作用侧),则有可能会使由窜气所含的水分生成的水积存于所述的接合部分。如此,在低温环境下积存于PCV管的座部和中间构件的PCV管用基座相接合的接合部分的水会冻结,并因该水的冻结物而闭塞PCV通路的入口部分。
发明内容
于是,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点而完成的,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提高含有空气与窜气的混合气体的气缸分配效率的树脂制进气歧管。
此外,本发明的课题还在于提供一种树脂制进气歧管,其中,水不会滞留在含水分的气体所导入的管接头和接合于该管接头的构件的接合部分。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用于上述问题解决的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树脂制进气歧管,其具有被从进气导入口导入空气的稳压箱(サ一ジタンク),和与所述稳压箱相连通且使所述空气分配至发动机的多个气缸的分支通路,其特征在于,该树脂制进气歧管具有将气体导入所述稳压箱的导入通路,所述导入通路的形成于所述稳压箱侧的稳压箱侧开口部形成为与所述导入通路的通路轴线斜交。
根据该技术方案,导入通路的稳压箱侧开口部形成为与导入通路的通路轴线斜交。由此,不会阻碍稳压箱的内部的空气(吸入空气)的流动,可使气体一下子扩散至稳压箱的内部。因此,含有空气与气体(窜气)的混合气体易于从稳压箱均匀地分配到多个分支通路。因此,可提高含有空气与气体的混合气体的气缸分配效率。而且,“通路轴线”是在导入通路中气体所流动的通路部分的中心轴线。此外,“气缸分配效率”是向发动机的多个气缸均匀地分配的比率。
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导入通路一体地形成于用于形成所述稳压箱的构件。
根据该技术方案,导入通路一体地形成于用于形成所述稳压箱的构件,所以,与以往的通过组装多个部件来形成将气体导入稳压箱的通路的情况相比,可消减安装多个部件的工时。因此,可降低制造成本。
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稳压箱侧开口部的外形形成为四边形。
根据该技术方案,导入通路的稳压箱侧开口部的外形形成为四边形,所以,与稳压箱侧开口部形成为圆形的情况相比,开口面积大。因此,可使大量的气体导入稳压箱。因此,根据稳压箱的内部的空气的量而进行的对导入稳压箱的气体的量的进行调整的调整幅度增大。因此,可进一步提高气缸分配效率。
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优选地,从供所述气体导入的形成于管接头一侧的管接头侧开口部至所述稳压箱侧开口部,所述导入通路朝向所述稳压箱侧倾斜。
根据该技术方案,从管接头侧开口部至稳压箱侧开口部,导入通路朝向稳压箱侧倾斜。由此,在将管接头接合于用于形成稳压箱的构件的情况下,可使用于形成稳压箱的构件与管接头的接合状态良好。此外,由从管接头导入至导入通路的窜气所含的水变得易于经过导入通路排出到稳压箱的内部。
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稳压箱具有:与所述进气导入口相连通且流路轴线形成为弯曲形状的导入流路部,和与所述导入流路部相连通且流路轴线形成为直线形状的主流路部,所述稳压箱侧开口部形成于所述主流路部的位置。
根据该技术方案,稳压箱侧开口部形成于稳压箱的主流路部的位置,所以,可将气体直接地导入至稳压箱的空气流动稳定的主流路部。因此,稳压箱的内部的空气与气体可稳定地混合。由此,含有空气与气体的混合气体变得易于从稳压箱均匀地分配至多个分支通路。因此,可进一步提高含有空气与气体的混合气体的气缸分配效率。
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具有:用于形成所述稳压箱的构件,和接合于所述构件、供所述气体导入的管接头,所述导入通路将从所述管接头导入的所述气体导入所述稳压箱,所述构件具有:所述导入通路,形成为环状、用于接合所述管接头的管接头用基座,和形成于所述管接头用基座的内侧、向所述管接头侧突出的突出部,所述管接头具有:形成为环状、接合于所述管接头用基座的座部,形成于所述座部的内侧、供所述气体经过的管部,和形成于所述管部的靠所述构件侧的端部的伸出壁部,所述突出部的顶端部分配置于所述伸出壁部的外侧,使所述伸出壁部与所述顶端部分隔开间隔地重叠。
根据该技术方案,构件的突出部的顶端部分配置于管接头的伸出壁部的外侧,使管接头的伸出壁部与构件的突出部的顶端部分隔开间隔地重叠。因此,由导入管接头的气体所含的水分生成的水从管接头的伸出壁部流入构件的突出部后,经过形成于构件的导入通路向稳压箱排出。因此,所述的水不会流入管接头的座部与构件的管接头用基座相接合的接合部分。因此,水不会滞留于管接头的座部与构件的管接头用基座相接合的接合部分。
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导入通路一体地形成于所述构件。
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突出部具有:连接于所述顶端部分的基干部分,和形成于所述顶端部分与所述基干部分之间的台阶部分,在所述伸出壁部与所述顶端部分的排列方向上,所述顶端部分的厚度设定得比所述基干部分的厚度小。
根据该技术方案,构件的突出部具有台阶部分,在管路的伸出壁部与构件的顶端部分的排列方向上,使顶端部分的厚度比基干部分的厚度小。由此,可谋求构件与管接头相接合的接合部分附近的构造的小型化。
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顶端部分相对于所述伸出壁部配置于所述伸出臂部的重力作用方向的位置。
根据该技术方案,构件的突出部的顶端部分相对于管接头的伸出壁部配置于所述伸出臂部的重力作用方向的位置。因此,由导入管接头的气体所含的水分生成的水从管接头的伸出壁部可靠地流落到构件的突出部,之后,可使其经过构件所具有的导入通路向稳压箱排出。
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气体为窜气,所述管接头为供窜气导入的PCV管。
根据该技术方案,管接头为供窜气导入的PCV管。由此,由窜气所含的水分生成的水不会滞留于PCV管与构件相接合的接合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树脂制进气歧管,可提高含有空气与气体的混合气体的气缸分配效率。
根据本发明的树脂制进气歧管,水不会滞留于供含水分的气体导入的管接头与接合于该管接头的构件的接合部分。
附图说明
图1是树脂制进气歧管的主视图。
图2是从图右侧看图1所示的树脂制进气歧管的视图。
图3是从图上侧看图1所示的树脂制进气歧管的视图。
图4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5是树脂制进气歧管的分解图。
图6是从树脂制进气歧管取下下部构件的状态的图,是从中间构件的与下部构件相接合的接合面侧看的视图。
图7是图3的B-B剖视图。
图8是示出形成PCV通路时的成型模具的配置的图。
图9是图3的C-C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将本发明具体化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
〔树脂制进气歧管的说明〕
首先,对树脂制进气歧管1的整体概要进行说明。在此,图1是树脂制进气歧管1的主视图,图2是从图右侧看图1所示的树脂制进气歧管1的图,图3是从图上侧看图1所示的树脂制进气歧管1的图。此外,图4是图1的A-A剖视图,图5是树脂制进气歧管1的分解图。
如图1~图5所示,树脂制进气歧管1由上部构件10、中间构件12、下部构件14等构成。此外,如图4所示,上部构件10相对于中间构件12配置于图上侧,构成各分支通路16的位于图上侧的部分的上半壳部。此外,中间构件12相对于上部构件10配置于图下侧,构成稳压箱18的上半壳部,并且构成各分支通路16的位于稳压箱18的图上侧的部分的下半壳部。进而,下部构件14相对于中间构件12配置于图下侧,构成稳压箱18的下半壳部,并且,各分支通路16构成位于稳压箱18的图下侧的部分。上部构件10、中间构件12和下部构件14分别以合成树脂作为材料通过模塑注射成形而形成为预定的形状。
分支通路16与稳压箱18连通,从该稳压箱18分支而形成弯曲形状,并形成有多个。在此作为一例,分支通路16形成有4条。分支通路16之中相对于稳压箱18位于图4的图下侧的部分由下部构件14所具有的弯曲管路20形成。此外,分支通路16之中相对于稳压箱18位于图4的图上侧的部分由上部构件10和中间构件12形成。从而,如图4所示,稳压箱18形成于中间构件12和下部构件14之间,配置成内包于弯曲的分支通路16的内侧。
此外,如图1~图3及图5所示,在树脂制进气歧管1上形成有用于固定节气门装置(未示出)的凸缘22。与内部的稳压箱18连通的进气导入口24形成于该凸缘22。此外,如图2所示,在树脂制进气歧管1上形成有用于安装EGR管(未示出)的凸缘26。与内部的稳压箱18连通的EGR气体导入口28形成于该凸缘26。
此外,如图1~图3所示,在树脂制进气歧管1上,形成有用于安装窜气还原用管(未示出)的PCV(强制曲轴箱通风,Positive CrankCase Ventilation)管30(管接头),该窜气还原用管用于使窜气从发动机(未示出)的曲轴箱(未示出)回流。该PCV管30与上部构件10一体地形成。此外,该PCV管30经由后述的PCV通路32(参照图6)与内部的稳压箱18相连通。从而,从窜气还原用管导入PCV管30的窜气经由与PCV管30连通的PCV通路32,导入稳压箱18的内部。而且,窜气相当于本发明的“气体”的一例,PCV管30相当于本发明的“管接头”的一例,PCV通路32相当于本发明的“导入通路”的一例。
进而,如图1、图3及图5所示,在树脂制进气歧管1上,形成有用于安装用以将负压导入制动增压器(brake booster)(未示出)的负压管(未示出)的管接头34。该管接头34与内部的稳压箱18相连通。
在这样的构造的树脂制进气歧管1中,由未示出的空气滤清器过滤的空气(吸入空气)经过未示出的节气门装置,从进气导入口24导入稳压箱18的内部。此外,从发动机(未示出)的曲轴箱(未示出)送来的窜气,从PCV管30经由PCV通路32导入稳压箱18的内部。然后,导入稳压箱18的内部的空气,与经由PCV通路32导入稳压箱18的内部的窜气、从EGR气体导入口28导入稳压箱18的内部的EGR气体等空气以外的气体混合。之后,空气与空气以外的气体的混合气体分配至各分支通路16,经过各分支通路16分别导入发动机的各气缸(未示出)。
此外,这样的构造的树脂制进气歧管1通过使上部构件10、中间构件12和下部构件14互相组合,由振动熔敷使其相互接合、一体化而制造。而且,也可以考虑使用上部构件10和中间构件12一体成形而得到的构件的情况。
〔中间构件的说明〕
接着,对构成这样的树脂制进气歧管1的各构件之中的中间构件12进行说明。在此,图6是从树脂制进气歧管1取下下部构件14的状态的图,是从中间构件12的与下部构件14相接合的接合面侧看的图。此外,图7是所述图3的B-B剖视图。
如图6所示,在中间构件12的与下部构件14相接合的接合面侧,形成有固定于发动机(未示出)的气缸盖(未示出)的凸缘36。与4气缸发动机对应的4个进气导出口38横排形成于该凸缘36。此外,用于向气缸盖固定的多个安装孔40形成于该凸缘36的缘部。进而,在中间构件12的与下部构件14相接合的接合面侧,形成有用于构成稳压箱18的上半壳部的凹部42。在隔着该凹部42与凸缘36相对的一侧,横排形成有与各分支通路16对应的4个通路口44。此外,在中间构件12的中央部,与所述管接头34对应地形成有与稳压箱18相连通的气体导入孔46。
另一方面,如图7所示,在中间构件12的与上部构件10相接合的接合面侧,形成有构成位于上侧的各分支通路16的下半壳部的通路槽48。而且,通路槽48在图7的右侧横排形成有4条。此外,在中间构件12的与上部构件10相接合的接合面侧,形成有用于接合所述的PCV管30的PCV管用基座50。而且,在PCV管用基座50之间形成PCV通路32的靠PCV管30侧的开口部52,使窜气从该开口部52经过PCV通路32导入稳压箱18。如此,在本实施例中,在PCV管用基座50的部分,没有设置使窜气直接导入稳压箱18的导入孔,而是使窜气经过PCV通路32导入稳压箱18。其中,PCV管用基座50相当于本发明的“管接头用基座”的一例。
〔PCV通路的说明〕
接着,对形成于该中间构件12的PCV通路32进行说明。如图6和图7所示,PCV通路32一体地形成于中间构件12的凹部42的底部。从而,PCV通路32的一个开口部54与稳压箱18相连通,另一个所述的开口部52与PCV管30相连通。经由这样的PCV通路32,窜气从PCV管30导入稳压箱18的内部。其中,开口部54相当于本发明的“稳压箱侧开口部”的一例,开口部52相当于本发明的“PCV管侧开口部”的一例。
如此,PCV通路32具有开口部54作为与稳压箱18相连通侧的通路口。而且,如图7所示,该开口部54形成为与PCV通路32的通路轴线LP斜交。即,相对于通路轴线LP的方向,开口部54形成为靠上部构件10侧(图7的上侧)的端部56相比靠下部构件14侧(图7的下侧)的端部58向稳压箱18侧突出。而且,开口部54形成为直线状地连接端部56和端部58。在此,通路轴线LP是PCV通路32中窜气所流动的通路部分的中心轴线。
由此,从PCV管30导入PCV通路32的窜气从开口部54均匀地扩散,导入稳压箱18的内部。因此,从进气导入口24导入稳压箱18的内部的空气的流动不会对从PCV管30经过PCV通路32导入稳压箱18的内部的窜气造成障碍。从而,可使空气与窜气良好地混合。因此,含有空气与窜气的混合气体稳定地从稳压箱18均匀地分配至4个分支通路16,向发动机的各气缸均匀地分配。因此,含有空气与窜气的混合气体的气缸分配效率得到提高。在此,气缸分配效率是指向发动机的各气缸均匀地分配的比率。
此外,如图6所示,PCV通路32的开口部54形成为长方形。由此,与开口部54形成为圆形的情况相比,可增大开口部54的开口面积。因此,可从PCV通路32向稳压箱18的内部导入较多的窜气。因此,可根据从进气导入口24导入稳压箱18的内部的空气的量,大幅地调整从PCV通路32导入稳压箱18的内部的窜气的量。因此,含有空气与窜气的混合气体的气缸分配效率进一步提高。而且,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PCV通路32的开口部54的开口形状详细而言形成为角部倒圆状的长方形。此外,PCV通路32的开口部54的开口形状也可以为正方形,但是优选长方形的形状。
此外,如图7所示,从靠PCV管30侧的开口部52至靠稳压箱18侧的开口部54,PCV通路32向稳压箱18侧(图右下方向)倾斜。由此,可抑制PCV管用基座50的图中左、右部分之间的高低差。因此,在熔敷上部构件10和中间构件12时,能够可靠地将PCV管30和PCV管用基座50熔敷,能够使PCV管30与PCV管用基座50的接合状态良好。进而,由从PCV管30导入PCV通路32的窜气所含的水分生成的水易于经过PCV通路32的图下侧的面排出到稳压箱18的内部。
此外,稳压箱18如图6所示,具有与进气导入口24相连通且流路轴线L1形成为弯曲形状的导入流路部61,和与该导入流路部61相连通且流路轴线L2形成为直线形状的主流路部63。从而,如图6所示,PCV通路32的开口部54形成于主流路部63的位置。因此,窜气从PCV通路32的开口部54直接导入稳压箱18的主流路部63的部分。在此,在稳压箱18的主流路部63中,空气的流动比导入流路部61中的稳定。因此,窜气可与空气稳定地混合。
如图8所示,这样的PCV通路32,是通过将滑动模具69配置在第1成型模具65与第2成型模具67之间,向形成于第1成型模具65与第2成型模具67与滑动模具69之间的模腔内喷射出熔融的树脂,使该树脂固化而形成的。如图8所示,PCV通路32的通路部分由滑动模具69形成,开口部54由第1成型模具65形成。
〔本实施例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例,PCV通路32的靠稳压箱18侧的开口部54形成为与PCV通路32的通路轴线LP斜交。由此,不会阻碍稳压箱18的内部的空气的流动,可使窜气一下子扩散到稳压箱18的内部。因此,含有空气与窜气的混合气体变得易于从稳压箱18均匀地分配至多个分支通路16。因此,可使含有空气与窜气的混合气体的气缸分配效率提高。
此外,PCV通路32与用于形成稳压箱18的中间构件12一体地形成,所以,与以往的安装多个部件来形成向稳压箱导入窜气的通路的情况相比,可以削减安装多个部件的工时。因此,可降低制造成本。进而,不存在像以往的下述问题:通过熔敷多个部件等来安装形成向稳压箱导入窜气的通路的情况下由壁形成得较厚的窜气的导入部对稳压箱的内部的空气的流动造成妨碍。
此外,PCV通路32的靠稳压箱18侧的开口部54的外形形成为四边形,所以开口面积大。因此,可使大量的窜气导入稳压箱18。因此,可扩大根据稳压箱18的内部的空气的量导入稳压箱18的窜气的量的调整幅度。因此,可进而提高气缸分配效率。
此外,从靠PCV管30侧的开口部52至靠稳压箱18侧的开口部54,PCV通路32向稳压箱18侧倾斜。由此,在要将PCV管30接合于中间构件12的情况下,可使中间构件12与PCV管30的接合状态良好。此外,从PCV管30导入PCV通路32的窜气中所含的水易于经过PCV通路32排出到稳压箱18的内部。
此外,PCV通路32的靠稳压箱18侧的开口部54形成于稳压箱18的主流路部62的位置,所以,窜气直接导入稳压箱18的空气流动稳定的主流路部63。因此,稳压箱18的内部的空气和窜气可稳定地混合。由此,含有空气与窜气的混合气体易于从稳压箱18进一步均匀地分配至多个分支通路16。因此,可进一步提高含有空气与窜气的混合气体的气缸分配效率。
进而,PCV通路32的开口部54从进气导入口24分开,所以,不用担心窜气流入进气导入口24。因此,窜气所含有的润滑油等不会附着于进气导入口24所具有的节气门(未示出),所以,节气门的动作稳定。因此,可将空气稳定地导入稳压箱18的内部。
〔中间构件与PCV管相接合的接合部分附近的构造的说明〕
接着,对中间构件12与PCV管30相接合的接合部分附近的构造进行说明。在此,图9是图3的C-C剖视图。从而,图9的图下方向相当于将树脂制进气歧管1搭载于车辆等(未示出)的发动机(未示出)时的下方,此外,相当于重力的作用方向。
如图9所示,PCV管30具有:作为窜气的导入口的直管部60,和连接于直管部60向中间构件12侧朝斜下方倾斜地形成并供窜气经过的倾斜管部62。如此,PCV管30设成为在途中弯折的形状。此外,PCV管30具有:通过熔敷于而接合PCV管用基座50的座部64,和形成于倾斜管部62与座部64之间的过渡部66。而且,座部64形成为环状,倾斜管部62形成于座部64的内侧。此外,PCV管30具有形成于倾斜管部62的靠中间构件12侧的端部的伸出壁部68(余肉部)。该伸出壁部68形成为从过渡部66的位置向中间构件12侧突出。
另一方面,如图9所示,中间构件12在环状地形成的PCV管用基座50的内侧具有:壁部70,和形成于该壁部70的图右下方的端部且向PCV管30侧突出的突出部72。此外,中间构件12具有形成于壁部70与PCV管用基座50之间的、以及突出部72与PCV管用基座50之间的过渡部74。
在这样的构成的基础上,导入PCV管30的直管部60的窜气经过倾斜管部62,由壁部70引导而达到PCV通路32的开口部52,之后,经过PCV通路32导入稳压箱18。此时,由窜气所含的水分生成的水也经过同样的路径,排出到稳压箱18。
在此,在本实施例中,中间构件12的突出部72的顶端部分76相对于PCV管30的伸出壁部68配置在靠外侧的位置,从而伸出壁部68与突出部72的顶端部分76之间隔开间隔地重叠。即,突出部72的顶端部分76配置成在其与形成于倾斜管部62的内部的供窜气经过的通路之间隔着伸出壁部68,在伸出壁部68与突出部72的顶端部分76之间隔开间隔地使伸出壁部68与突出部72的顶端部分76重叠。更详细地,在将树脂制进气歧管1搭载于车辆等(未示出)的发动机(未示出)时,突出部72的顶端部分76相对于伸出壁部68配置于下方(重力的作用方向),在伸出壁部68与突出部72的顶端部分76之间隔开间隔地使伸出壁部68与突出部72的顶端部分76重叠。
由此,在将树脂制进气歧管1搭载于车辆等的发动机时,由窜气所含的水分生成的水经过PCV管30的倾斜管部62的内壁78而流动至伸出壁部68。之后,所述的水如图9的箭头所示,从伸出壁部68流落到中间构件12的突出部72。然后,流落到中间构件12的突出部72的水碰到壁部70之后,经过PCV通路32排出至稳压箱18的内部。
如此,由窜气所含的水分生成的水不会流入PCV管30的座部64与中间构件12的PCV管用基座50相接合的接合部分。从而,所述的水不会滞留于PCV管30的座部64与中间构件12的PCV管用基座50相接合的接合部分,而是排出至稳压箱18。
此外,中间构件12的突出部72具有连接于顶端部分76的基干部分80。而且,突出部72在基干部分80与顶端部分76之间具有台阶部分82,在伸出壁部68与顶端部分76的排列方向上,顶端部分76的厚度T1比基干部分80的厚度T2小。如此,在伸出壁部68与顶端部分76的排列方向上,顶端部分76的靠内侧的面(靠伸出壁部68侧的面)相比基干部分80的靠内侧的面(窜气所经过的通路侧的面)形成于靠外侧(PCV管用基座50侧)的位置。由此,可使突出部72尽可能地形成为靠内侧(窜气所通过的通路侧)的位置,可以减少PCV管用基座50之间的间隔δ。因此,可谋求中间构件12与PCV管30相接合的接合部分附近的构造的小型化。
〔本实施例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例,中间构件12的突出部72的顶端部分76配置于PCV管30的伸出壁部68的外侧,使伸出壁部68与顶端部分76隔开有间隔地重叠。因此,由窜气所含的水分生成的水从伸出壁部68流入突出部72后,经过PCV通路32排出到稳压箱18。因此,所述的水不会流入至PCV管30的座部64与中间构件12的PCV管用基座50的接合部分。因此,水不会滞留于PCV管30的座部64与中间构件12的PCV管用基座50相接合的接合部分。因此,低温环境下在PCV管30的座部64与中间构件12的PCV管用基座50相接合的接合部分中,不会发生水冻结以及由该水的冻结物闭塞PCV通路32的开口部52的情况。
此外,突出部72具有台阶部分82,在伸出壁部68与顶端部分76的排列方向上,顶端部分76的厚度T1比基干部分80的厚度T2小。由此,可谋求中间构件12与PCV管30相接合的接合部分附近的构造的小型化。
此外,中间构件12的突出部72的顶端部分76相对于PCV管30的伸出壁部68配置于该伸出壁部68的重力作用方向的位置,所以,由窜气所含的水分生成的水可从伸出壁部68可靠地流落到突出部72,之后,经过PCV通路32排出至稳压箱18。
<变形例>
在以上的实施例中,对中间构件12与PCV管30相接合的接合部分附近的构造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中间构件12的凸缘26与EGR管(未示出)相接合的接合部分附近的构造。
而且,上述的实施方式不过仅作为例示,并不对本发明予以任何限定,当然可以在不脱离其要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良、变形。
附图标记的说明
1  树脂制进气歧管
10  上部构件
12  中间构件
14  下部构件
16  分支通路
18  稳压箱
30  PCV管(管接头)
32  PCV通路(导入通路)
42  凹部
50  PCV管用基座
52  开口部(管接头侧开口部)
54  开口部(稳压箱侧开口部)
60  直管部
62  倾斜管部
64  座部
68  伸出壁部
72  突出部
76  顶端部分
82  台阶部分

Claims (10)

1.一种树脂制进气歧管,具有:从进气导入口导入空气的稳压箱,和与所述稳压箱相连通且使所述空气分配至发动机的多个气缸的分支通路,其特征在于,
该树脂制进气歧管具有将气体导入所述稳压箱的导入通路;
所述导入通路的形成于所述稳压箱侧的稳压箱侧开口部形成为与所述导入通路的通路轴线斜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树脂制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入通路一体地形成于用于形成所述稳压箱的构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树脂制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压箱侧开口部的外形形成为四边形。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树脂制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从供所述气体导入的形成于管接头一侧的管接头侧开口部至所述稳压箱侧开口部,所述导入通路朝向所述稳压箱侧倾斜。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树脂制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稳压箱具有:与所述进气导入口相连通且流路轴线形成为弯曲形状的导入流路部,和与所述导入流路部相连通且流路轴线形成为直线形状的主流路部,
所述稳压箱侧开口部形成于所述主流路部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3、4和5中任一项所述的树脂制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
具有:
用于形成所述稳压箱的构件,和
接合于所述构件、供所述气体导入的管接头,
所述导入通路将从所述管接头导入的所述气体导入所述稳压箱,
所述构件具有:所述导入通路,形成为环状、用于接合所述管接头的管接头用基座,和形成于所述管接头用基座的内侧、向所述管接头侧突出的突出部,
所述管接头具有:形成为环状、接合于所述管接头用基座的座部,形成于所述座部的内侧、供所述气体经过的管部,和形成于所述管部的靠所述构件侧的端部的伸出壁部,
所述突出部的顶端部分配置于所述伸出壁部的外侧,使所述伸出壁部与所述顶端部分隔开间隔地重叠。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树脂制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入通路一体地形成于所述构件。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树脂制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具有:连接于所述顶端部分的基干部分,和形成于所述顶端部分与所述基干部分之间的台阶部分,
在所述伸出壁部与所述顶端部分的排列方向上,所述顶端部分的厚度设定得比所述基干部分的厚度小。
9.根据权利要求6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树脂制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端部分相对于所述伸出壁部配置于所述伸出臂部的重力作用方向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6至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树脂制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体为窜气,所述管接头为供窜气导入的PCV管。
CN201210262893.8A 2011-07-26 2012-07-26 树脂制进气歧管 Active CN10290057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63215 2011-07-26
JP2011163573A JP5686692B2 (ja) 2011-07-26 2011-07-26 樹脂製インテークマニホールド
JP2011-163573 2011-07-26
JP2011163215A JP5825903B2 (ja) 2011-07-26 2011-07-26 樹脂製インテークマニホールド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00575A true CN102900575A (zh) 2013-01-30
CN102900575B CN102900575B (zh) 2015-03-18

Family

ID=475730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62893.8A Active CN102900575B (zh) 2011-07-26 2012-07-26 树脂制进气歧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900575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65109A (zh) * 2013-05-15 2014-11-26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用于将阀壳接合至进气歧管的歧管主体的结构
CN104895711A (zh) * 2014-03-04 2015-09-09 爱三工业株式会社 进气装置和进气装置的制造方法
WO2017080773A1 (de) * 2015-11-11 2017-05-18 Pierburg Gmbh Einlasssystem für eine verbrennungskraftmaschine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193380A2 (en) * 2000-09-28 2002-04-03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Intake manifold of engine
CN1719019A (zh) * 2004-07-06 2006-01-11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进气系统
JP2009203929A (ja) * 2008-02-28 2009-09-10 Denso Corp インテークマニホールド
JP2009221860A (ja) * 2008-03-13 2009-10-01 Aisan Ind Co Ltd 樹脂製インテークマニホールド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193380A2 (en) * 2000-09-28 2002-04-03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Intake manifold of engine
CN1719019A (zh) * 2004-07-06 2006-01-11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进气系统
JP2009203929A (ja) * 2008-02-28 2009-09-10 Denso Corp インテークマニホールド
JP2009221860A (ja) * 2008-03-13 2009-10-01 Aisan Ind Co Ltd 樹脂製インテークマニホールド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65109A (zh) * 2013-05-15 2014-11-26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用于将阀壳接合至进气歧管的歧管主体的结构
CN104165109B (zh) * 2013-05-15 2017-04-05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用于将阀壳接合至进气歧管的歧管主体的结构
CN104895711A (zh) * 2014-03-04 2015-09-09 爱三工业株式会社 进气装置和进气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04895711B (zh) * 2014-03-04 2017-12-12 爱三工业株式会社 进气装置的制造方法
WO2017080773A1 (de) * 2015-11-11 2017-05-18 Pierburg Gmbh Einlasssystem für eine verbrennungskraftmaschine
CN107923348A (zh) * 2015-11-11 2018-04-17 皮尔伯格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内燃机的进气系统
US10808654B2 (en) 2015-11-11 2020-10-20 Pierburg Gmbh Intake system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00575B (zh) 2015-03-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45441C (zh) 树脂进气歧管
US20090145406A1 (en) Fuel injection body sized to replace carburetor body
US8677967B2 (en) Intake manifold having negative pressure relief
CN203230508U (zh) 内燃机进气系统
JP2006241992A (ja) 吸気マニホールド
CN107503866B (zh) 进气歧管
US8186324B2 (en) Resin intake apparatus
CN208831116U (zh) 内燃机的进气装置
CN105781821A (zh) 内燃发动机的进气系统
KR102306207B1 (ko) 원동부 내의 원동 출구 및 복수의 하위 통로를 갖고 벤튜리 효과를 이용하는 진공 생성 장치
CN102979648B (zh) 树脂制进气歧管
CN102900575A (zh) 树脂制进气歧管
CN106917654A (zh) 管状体和具有这种管状体的油底壳
KR20170126937A (ko) 벤튜리 효과를 이용한 진공 생성 장치
JP5825903B2 (ja) 樹脂製インテークマニホールド
JP5686692B2 (ja) 樹脂製インテークマニホールド
CN103174560B (zh) 进气歧管
JP5679769B2 (ja) 樹脂製インテークマニホールド
JP6823452B2 (ja) 内燃機関の吸気マニホールド
CN107076067A (zh) 进气装置
JP2004270588A (ja) エンジンの吸気装置
CN104165109A (zh) 用于将阀壳接合至进气歧管的歧管主体的结构
CN100549403C (zh) 进气歧管
JP2019060283A (ja) 吸気マニホールド
US20140137828A1 (en) Intake pipe structure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