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00136B - 吐水装置 - Google Patents

吐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900136B
CN102900136B CN201210254015.1A CN201210254015A CN102900136B CN 102900136 B CN102900136 B CN 102900136B CN 201210254015 A CN201210254015 A CN 201210254015A CN 102900136 B CN102900136 B CN 10290013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jet
water flowing
air pocket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5401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900136A (zh
Inventor
桥本博
佐藤稔
早田修平
上村彰博
小薗由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t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t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02766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962958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oto Ltd filed Critical Tot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9001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001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9001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0013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DWATER-CLOSETS OR URINALS WITH FLUSHING DEVICES; FLUSHING VALVES THEREFOR
    • E03D9/00Sanitary or other accessories for lavatories ; Devices for cleaning or disinfecting the toilet room or the toilet bowl; Devices for eliminating smells
    • E03D9/08Devices in the bowl producing upwardly-directed sprays; Modifications of the bowl for use with such devices ; Bidets; Combinations of bowls with urinals or bidets; Hot-air or other devices mounted in or on the bowl, urinal or bidet for cleaning or disinfecting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Bidet-Like Cleaning Device And Other Flush Toilet Accessories (AREA)
  • Nozzles (AREA)
  • Aeration Devices For Treatment Of Activated Polluted Slud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吐水装置,其不使用大型泵,能够使吐水产生足够大的流速变动,即使在吐水到接触水为止的距离较短的情况下,也能够形成足够大的水团。具体为,该吐水装置如下,在从喷射口(10b)观察存水室(10)内时,形成断面积大于喷射口(10b)的流路断面积的大气泡(BA),通过间断地形成该大气泡(BA),从而改变喷流(WSm)的流速。

Description

吐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吐水装置。 
背景技术
要求用于洗净人体的吐水装置提高洗净感。洗净感是在从吐水装置吐出的水接触人体时的刺激感和量感左右的感觉。如果将刺激感和量感套用于被吐出的水的特性,则刺激感是水的流速代表的物理量,量感是接触人体的水的面积(也相当于即将接触人体之前的水的断面积)代表的物理量。换言之,刺激感是对应于水的流速而使用者所感觉到的水的刺激强度,如果水的流速变快,则刺激感变强,如果水的流速变慢,则刺激感变弱。另外,量感是对应于接触人体的水的面积而使用者所感觉到的水量的多少,如果水的面积变宽,则量感变强,如果水的面积变窄,则量感变弱。 
另一方面,也要求吐水装置进一步提高节水性能。要想提高节水性能,则必须减少从吐水装置吐出的水量,但是如果单纯地减少吐出的水量,则降低量感,有可能增加对洗净感抱有不满的使用者。 
于是,提出了如下技术,通过将连续的线状吐水改换成间断的水团,从而在低水量的同时确保碰到人体的水的面积,不降低量感。作为该技术的一例,提出了下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在下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交互形成吐水的喷射速度较快的第一部分与喷射速度较慢的第二部分,通过在水接触人体之前使第一部分赶上第二部分,从而形成较大的水团。在下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为了形成这样的速度差,利用了通过间断地施加与对于吐水装置的给水压力相比更高的压力来较大地改变吐水压的技术。通过这样地较大地改变吐水压,从而在吐水上产生间断的流速变动,因此实现了利用如上所述的间断水团的吐水。 
下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虽然是用于确实地实现利用间断水团的吐水的优秀技术,但是为了施加高于给水压力的压力而需要比较大型的泵。如果是需要这样的比较大型的泵的技术,则吐水装置整体成为高价的装置,也有可能 带来装置的大型化。 
作为不使用泵而周期性地改变吐水流速的技术,提出了下述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技术。在下述专利文献2中,通过在吐水中混入气泡来引起吐水的流速变动。根据该文献的记载,在洗净水中作为气泡而混入的空气量更多个部分中,其部分的洗净水的速度变得更快。另一方面,在洗净水中作为气泡而混入的空气量更少的部分中,其部分的洗净水的速度变得更慢。由此,在吐水中反复产生高速部分与低速部分。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01-9015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国专利第4572999号公报 
上述专利文献2的技术思想是通过改变混入到洗净水中的空气量来使吐水产生流速变动。但是,通过本发明者们进行的研讨,判明了在上述专利文献2的技术思想中难以使吐水产生较大的流速变动。在上述所专利文献2的段落0047中记载有如下内容,为了高效地使空气混入到洗净水中,优选向洗净水中供给细小的气泡。但是,本发明者们发现了如下内容,即使这样地向洗净水中混入了细小的气泡,而且改变其混入量,也难以使吐水产生较大的流速变动。如果这样地吐水的流速变动较小,则速度较快的吐水部分赶上速度较慢的吐水部分为止,需要较长的时间,在水接触作为对象的人体为止,有可能存在水团不充分成长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课题而进行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吐水装置,其不使用大型泵,能够使吐水产生足够大的流速变动,即使在吐水到接触水为止的距离较短的情况下,也能够形成足够大的水团。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所涉及的吐水装置为朝向人体吐出水的吐水装置,其具备:给水路,供给水;喷射口,将从所述给水路供给的水作为喷流向下游侧喷射;吐出流路,设置在所述喷射口的下游侧,设置有向外部吐出所述喷流的吐出口;存水室,设置在所述喷射口与所述吐出流路之间,具有从所述喷射口至所述吐出流路为止的喷流通过的路径即通水路径部与邻接于所述通水路径部而用于形成存水的存水部;及气泡供给单元,具有向所述存水部内导入空气的空气导入口,并将从所述空气导入口导入的空气作为气泡向所述通水路 径部供给。本发明的气泡供给单元使从所述空气导入口导入的气泡随着时间经过而长大,在从所述喷射口观察所述存水室内时,在成长为断面积大于所述喷射口的流路断面积的大气泡的阶段,向所述通水路径部供给,通过间断地向所述通水路径部供给该大气泡,从而交互地反复产生向所述通水路径部供给所述大气泡而使所述喷流穿通所述大气泡中的第一通水状态与在所述大气泡成长过程中不向所述通水路径部供给所述大气泡而使所述喷流通过所述存水中的第二通水状态。 
根据本发明,由于气泡供给单元间断地向通水路径部供给断面积大于喷射口的流路断面积的大气泡,因此能够交互地反复产生喷流穿通大气泡中的第一通水状态与喷流通过水中的第二通水状态。在第一通水状态下,由于喷流穿通大气泡中,因此在喷流周围存在较多的空气,降低喷流速度的阻力较小,喷流保持速度流向吐出口。另一方面,在第二水流状态下,由于喷流通过水中,因此喷流周围被水包围,降低喷流速度的阻力较大,喷流在降低速度的同时流向出口。因而,通过交互地反复产生第一通水状态与第二通水状态,从而改变在通水流路部中的喷流的通水阻力。通过该通水阻力的变动,能够较大地改变流向吐出口的喷流速度,使吐水产生较大的流速变动,即使在从吐水到接触水为止的距离较短的情况下,也能够形成足够大的水团。 
另外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吐水装置中,也优选,所述气泡供给单元偏向所述通水路径部的所述喷射口供给大气泡。 
在该优选形态下,由于偏向通水路径部的喷射口供给大气泡,因此从喷射口喷射的喷流向吐出口侧拉长该大气泡。因而,通过像偏向喷射口供给大气泡这样的简便的方法,能够使大气泡在从喷射口侧至吐出口侧为止的较长的范围内存在。其结果,穿通大气泡的喷流的长度变长,能够更加确实地避免在第一通水状态下的喷流的减速,由于能够确实地实现第一通水状态,因此能够使吐水产生较大的流速变动。 
另外,也可假设供给到通水路径部的大气泡未能立即包围喷流周围的情况。根据本发明者们进行的研讨,判明了如下内容,从供给到通水路径部的大气泡引入到喷流中开始移动一定距离为止经过一定时间,则更加确实地成为大气泡包围喷流周围的状态。在该优选形态下,由于偏向通水路径部的喷射口侧供给大气泡,因此能够确保大气泡供给到通水路径部之后的时间,能够更加确实地在通水路径部中形成喷流穿通大气泡中的状态。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吐水装置中,也优选,所述气泡供给单元如下构成,将先生成的大气泡供给到所述通水路径部,在该供给的大气泡整体从所述通水路径部朝向所述吐出口排出之后,将接下来生成的大气泡供给到所述通水路径部。 
在本发明中,用于形成足够大的水团所不可缺的是更加确实地引起通水阻力的变动。因此,在第二通水状态下,气泡不被配置在极其靠近喷射口的位置至极其靠近吐出口的位置为止,需要成为充满水的状态。于是在本发明中,将先生成的大气泡供给到通水路径部的喷射口,在该供给的大气泡整体从通水路径部朝向吐出口排出之后,将接下来生成的大气泡供给到通水路径部。通过对这样地将大气泡供给到通水路径部的供给时刻进行研究,从而不论在通水路径部残留有之前的大气泡,也能够将之后的大气泡供给到通水路径部,能够避免产生像在通水路径部的某一处存在气泡这样的状态。因而,通过确实地交互产生第一通水状态与第二通水状态,从而能够确实地产生吐水的流速变动。这样,能够较大地改变流向吐出口的喷流速度,使吐水产生较大的流速变动,即使在从吐水到接触水为止的距离较短的情况下,也能够形成足够大的水团。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吐水装置中,也优选,所述气泡供给单元在所述存水部内形成不同于所述喷流的水流即副水流的同时,通过所述副水流偏向所述通水路径部的所述喷射口引导所述大气泡。 
在本发明的存水室内,由于从喷射口朝向吐出口喷射喷流,因此产生负压。由于该负压作用于在存水室内形成的气泡,因此气泡有可能承受拉向通水路径部的吐出口侧的力。于是在该优选形态中,通过形成于存水部内的副水流偏向通水路径部的喷射口引导大气泡,从而能够确实地防止因受由喷流产生的负压影响而立即被引入到通水路径部的吐出口侧。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吐水装置中,也优选,所述气泡供给单元具有:空气导入口,向所述存水部内导入空气;及导向面,从所述空气导入口侧朝着所述通水路径部的所述喷射口侧延伸设置,偏向所述喷射口引导从所述空气导入口导入的所述大气泡。 
在该优选形态下,由于从空气导入口侧朝着通水路径部的喷射口侧延伸设 置有偏向喷射口引导大气泡的导向面,因此由导向面引导大气泡,从而能够确实地偏向通水路径部的喷射口供给大气泡。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吐水装置中,也优选,所述副水流在将从所述空气导入口导入的空气朝着所述导向面按压的同时,将所述大气泡引导到所述通水路径部的所述喷射口附近为止。 
在该优选形态下,由于副水流以大气泡不从导向面隔离的方式按压于导向面上,因此沿着导向面确实地引导大气泡,能够确实地偏向喷射口供给。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吐水装置中,也优选,所述导向面由顺畅地连接所述空气导入口附近与所述喷射口附近的连续面构成。 
在该优选形态下,用顺畅的连续面连接空气导入口附近与喷射口附近,因此能够使从空气导入口导入的大气泡沿着导向面移动到喷射口附近为止。因而,不会使大气泡隔离于导向面,沿着导向面确实地引导,能够确实地偏向喷射口供给。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吐水装置中,也优选,所述副水流从独立于所述喷射口而单独形成的副水流导入口被导入到所述存水部内。 
在该优选形态下,由于从独立于喷射口而单独形成的副水流导入口导入副水流,因此与分离从喷射口导入的水而作为副水流的情况相比,容易地将副水流的流速控制为更低的速度。因而,由于能够通过副水流将大气泡以不分裂程度地按压于导向面上,因此能够促进稳定的气泡成长。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吐水装置中,也优选,所述副水流如下构成,在从所述空气导入口导入的空气成为所述大气泡而到达所述通水路径部的所述喷射口附近的期间,可维持所述大气泡与所述空气导入口的连通状态。 
在该优选形态下,由于维持大气泡与空气导入口的连通状态,因此大气泡保持连接于空气导入口的状态的同时持续地接触导向面。因而,不会使大气泡隔离于导向面,沿着导向面确实地引导,能够确实地偏向喷射口供给。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吐水装置中,也优选,沿着所述空气导入口开口的方向设置有所述导向面。 
在该优选形态下,由于沿着空气导入口开口的方向设置有导向面,因此能够保持从空气导入口导入的空气连接于空气导入口的状态。因而,大气泡能够 在保持连接于空气导入口的状态的同时持续地接触导向面。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吐水装置中,也优选,所述空气导入口如下,从所述通水路径部隔离,而且设置在所述喷流的前进方向上的上游侧。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吐水装置中,因喷流与副水流而在存水部内形成旋转流。由于喷流流速高于副水流,因此喷流对旋转流的旋转方向的影响变大。喷流从喷射口被喷射且流向吐出口,因此旋转流的旋转方向也伴随喷流,邻接喷流进行旋转。由于旋转流因从喷射口流向吐出口的喷流而被加速,因此其流速在加速结束的吐出口附近变得最高,其流速在旋转于存水部内而开始加速的喷射口附近变得最低。 
在该优选形态下,为了利用该旋转流的速度分布的特性,对空气导入口的配置进行了研究。由于空气导入口配置在喷流的前进方向上的喷射口侧即上游侧,因此向旋转流的流速变得最低的区域中导入空气,能够成长为大气泡。因而,能够更加确实地维持大气泡连接于空气导入口的状态,因此大气泡能够在保持连接于空气导入口的状态的同时持续地接触导向面。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吐水装置中,也优选,所述气泡供给单元以覆盖所述喷射口的方式将所述大气泡供给到所述通水路径部的所述喷射口侧的端部。 
在该优选形态下,通过以覆盖喷射口的方式供给大气泡,从而能够用空气覆盖喷射口附近。因而,在第一通水状态下,抑制在喷射口周围产生涡流,能够抑制伴随涡流产生的喷流的紊乱。其结果,由于喷流稳定前进,能够确实地实现第一通水状态,因此能够使吐水产生较大的流速变动。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吐水装置中,也优选,所述导向面的所述通水路径部侧的端部设置在所述喷流的前进方向上的所述喷射口的上游侧。 
在本发明中,如果大气泡到达通水路径部的附近,则受从喷射口喷射的喷流的影响,偏向通水路径部的吐出口被拉拽。于是在该优选形态下,将导向面的端部设置在喷射口的上游侧,从而将大气泡引导到喷射口的上游侧,更加确实地将大气泡供给到通水路径部的喷射口侧的端部。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吐水装置中,也优选,在所述通水路径部的附近设置有大气泡排出抑制单元,其抑制沿着所述喷流的周围移动的所述大气泡移动到所述吐出口侧,使所述大气泡向所述通水路径部的所述喷射口侧伸长。 
在本发明中,如果大气泡到达通水路径部的附近,则受从喷射口喷射的喷流的影响,偏向通水路径部的吐出口被拉拽。于是在该优选形态下,由于抑制大气泡移动到吐出口侧,使大气泡向喷射口侧伸长,因此能够更加确实地将大气泡供给到通水路径部的喷射口侧的端部。 
另外,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所涉及的吐水装置为朝向人体吐出水的吐水装置,具备:给水路,供给水;喷射口,将从所述给水路供给的水作为朝着下游侧加速的喷流进行喷射;吐出流路,设置在所述喷射口的下游侧,设置有向外部吐出所述喷流的吐出口;存水室,设置在所述喷射口与所述吐出流路之间,具有从所述喷射口至所述吐出流路为止的喷流通过的路径即通水路径部与邻接于所述通水路径部而用于形成存水的存水部;及空气供给单元,向所述通水路径部供给空气。本发明的空气供给单元交互地反复产生第一通水状态与第二通水状态,第一通水状态为通过以覆盖所述喷流周围的方式供给所述空气来使所述喷流穿通所述空气中的状态,第二通水状态为通过抑制所述空气的供给来使所述喷流通过所述存水中的状态。本发明所涉及的吐水装置通过所述空气供给单元进行的空气的供给与抑制,从而改变在所述通水路径部中的所述喷流的通水阻力。 
根据本发明,空气供给单元通过以覆盖喷流周围的方式将空气供给到通水路径部,从而能够形成喷流穿通大气泡中的第一通水状态。空气供给单元通过抑制向通水路径部的空气的供给,从而能够形成喷流通过存水中的第二通水状态。由于空气供给单元交互地进行向通水路径部的空气的供给与抑制,因此能够交互地反复产生第一通水状态与第二通水状态。在第一通水状态下,由于喷流穿通空气中,因此在喷流周围存在较多空气,降低喷流速度的阻力较小,喷流保持速度流向吐出口。另一方面,在第二通水状态下,由于喷流通过存水中,因此喷流周围被水包围,降低喷流速度的阻力较大,喷流降低速度的同时流向吐出口。因而,通过交互地反复产生第一通水状态与第二通水状态,从而能够改变在通水路径部中的喷流的通水阻力。通过该通水阻力的变动,从而能够较大地改变流向吐出口的喷流的速度,使吐水产生较大的流速变动,即使在从吐水到接触水为止的距离较短的情况下,也能够形成足够大的水团。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吐水装置,其不使用大型泵,能够使吐水产生 足够大的流速变动,即使在吐水到接触水为止的距离较短的情况下,也能够形成足够大的水团。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吐水装置的示意立体图。 
图2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吐水装置中的吐水初速度变动的图。 
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吐水装置的吐水状态的模式图。 
图4是表示图1所示的吐水装置具有的存水室的大概构成的模式图。 
图5是表示图4的A-A断面的图。 
图6是表示图4的B-B断面的图。 
图7是用于说明在图4所示的存水室中向喷流供给气泡的形态的图。 
图8是表示图7的C-C断面的图。 
图9是放大表示图7的D区域的图。 
图10是表示作为变形例的吐水装置具有的存水室的大概构成的模式图。 
图11是表示作为变形例的吐水装置具有的存水室的大概构成的模式图。 
图12是表示作为变形例的吐水装置具有的存水室的大概构成的模式图。 
图13是表示作为变形例的吐水装置具有的存水室的大概构成的模式图。 
图14是用于说明在图4所示的存水室中向喷流供给气泡的形态的图。 
图15是用于说明在图4所示的存水室中向喷流供给气泡的形态的图。 
图16是放大表示图15的F区域的图。 
图17是表示图15的E-E断面的图。 
图18是用于说明在图4所示的存水室中向喷流供给气泡的形态的图。 
图19是用于说明在图4所示的存水室中向喷流供给气泡的形态的图。 
图20是表示图19的G-G断面的图。 
图21表示对在图4所示的存水室中实际地向喷流供给气泡的状态进行拍摄的相片的图。 
图22是表示在存水室中形成副水流的变形例的图。 
图23是用于说明在图22所示的变形例中的副水流的流动方式的演变的图。 
图24是表示在存水室中形成副水流的变形例的图。 
图25是表示在存水室中设置有大气泡排出抑制单元的例子的图。 
图26是表示在存水室中设置有大气泡排出抑制单元的例子的图。 
图27是表示存水室的变形例的图。 
图28是表示存水室的变形例的图。 
图29是在图28所示的变形例中用于说明喷流的流动方式的演变的图。符号说明 
WA-局部洗净装置(吐水装置);WAa-本体部;WAb-便座;WAc-便盖;WAd-遥控器;NZ-喷嘴;NZa-吐出口;CB-大便器;JW-吐水;10-存水部;10a-空气导入口;10b-喷射口;10c-存水室侧开口;10d-副水流导入口;101-空气管路;102-第一给水管路;103-吐出管路;104-第二给水管路;105-通水路径部;106-存水部;PW-存水;BA-气泡;WSm-喷流;WSs-副水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为了容易理解说明,在各图中对相同的构成要素尽可能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说明。 
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即吐水装置进行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吐水装置是朝着人体吐出水的装置,其不使用大型泵,能够使吐水产生足够大的流速变动,即使在吐水到接触水为止的距离较短的情况下,也能够形成足够大的水团。因而,本发明所涉及的吐水装置的应用范围涉及到多方面,可使成团的吐水接触人体,可应用于所有同时提高节水效果与洗净感的装置中。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说明作为对人体局部进行洗净的装置而应用了本发明的吐水装置的一例。鉴于本发明的主旨,作为本发明所涉及的吐水装置并不局限于此。 
如图1所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吐水装置的局部洗净装置WA是放置在大便器CB上使用的装置。局部洗净装置WA具备本体部WAa、便座WAb、便盖WAc与遥控器WAd。本体部WAa具有喷嘴NZ,进退自如地保持喷嘴NZ。本体部WAa转动自如地保持便座WAb与便盖WAc。 
使用者在使用时如图1所示地向上方转动便盖WAc,使便座WAb露出。使用者坐在便座WAb上方便之后,通过操作遥控器WAd来从形成于喷嘴NZ上 的吐出口NZa吐水,洗净自身的局部。使用者在局部洗净后,通过操作遥控器WAd来停止来自吐出口NZa的吐水。之后,使用者通过操作遥控器WAd向大便器CB冲流洗净水。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设定沿着吐水JW的前进方向的J轴与沿着铅锤方向的V轴,使用该J轴与V轴对局部洗净装置WA的吐水形态进行说明。 
图2表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吐水初速度变动的一例。 
如图2所示,通过周期性地改变吐水初速度,从而从吐水初速度较低的状态(图2的FW)至较高的状态(图2的FA)为止,形成有使后续的吐水追赶先行的吐水的追赶期间。在周期性发生的追赶期间之间,由于是无助于水团形成的吐水期间,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简便地称之为浪费水期间。 
图3模式表示图1所示的局部洗净装置WA的吐水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不使用大型泵,周期性地改变吐水的流速,以冲击吐水对象部位的方式构成较大的水团。 
如图3(A)所示,如果这样吐出的水的流速发生变动,则吐水JW包括部位Wp1、Wp2、Wp3、Wp4、Wp5。当将该各部分的各自的流速作为V1、V2、V3、V4、V5时,成为V1(≈V5)<V2(≈V4)<V3。 
因而,伴随从吐水之后立即向图3的(A)~(C)过渡,由于部位Wp3的速度大于部位Wp2,因此部位Wp3与部位Wp2合体,而且与部位Wp1合体而变成较大的水团。 
由于这样地最大流速的部位Wp3依次与其之前的部位Wp2、部位Wp1合体,因此成为较大的水团,接触人体局部。该洗净水为,在碰到人体局部时,处于冲击能量(洗净强度)较大的水团状态。由于该部位Wp3的流速V3为最大流速,因此以脉冲流吐出的洗净水如下,在已合体的水团的状态在每个脉冲周期中出现的吐水形态下,从吐出口NZa吐出。而且,由于在脉冲周期中产生这样的现象,因此反复出现如上所述地经过最大流速的部位Wp3的合体的水团,经过某个吐水时刻的水团与下一个吐水时刻的部位Wp3的合体的水团大致相同的速度被吐出。另外,该各个水团处于通过延后吐出的部位Wp4、部位Wp5而与最大速度的部位Wp3连接的状态。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局部洗净装置WA为,未使用大型泵而改变吐水流速, 进行利用如上所述的反复周期性出现的水团的吐水的装置。局部洗净装置WA在图1所示的喷嘴NZ的吐出口NZa的上游侧具有存水室10。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局部洗净装置WA通过利用存水室10供给气泡来改变吐水的流速。参照图4说明该存水室10的构成。图4是模式表示存水室10的大概构成的图。 
如图4所示,存水室10具备空气管路101、第一给水管路102(给水路)、吐出管路103、第二给水管路104。空气管路101、第一给水管路102、吐出管路103与第二给水管路104是设置成连通于存水室10内部的管路。 
存水室10的整体呈大致正方体状的箱体状。存水室10具有壁10e、壁10f、壁10g、壁10h、壁10i、壁10j。在图4上描绘成仅由壁10e、壁10f、壁10g、壁10h构成矩形。壁10i与壁10j是配置在相互相对的位置上的壁,以连接壁10e、壁10f、壁10g、壁10h的方式被配置。 
空气管路101通过形成在存水室10的空气导入口10a连通于存水室10内部。空气导入口10a为壁10g与壁10h对接的角部附近,形成在壁10g的上游侧端。第一给水管路102通过喷射口10b连通于存水室10内部。喷射口10b为壁10h与壁10e对接的角部附近,形成在壁10h上。吐出管路103通过存水室侧开口10c连通于存水室10内部。存水室侧开口10c为壁10f与壁10e对接的角部附近,形成在壁10f上。第二给水管路104通过副水流导入口10d连通于存水室10内部。副水流导入口10d为壁10f与壁10g对接的角部附近,形成在壁10f上。 
空气管路101是连接空气导入口10a与开放于大气的开口的管路。从空气管路101导入的空气从空气导入口10a引入到存水室10内部。引入到存水室10内部的空气形成气泡BA。 
第一给水管路102是连接喷射口10b与给水源的管路。第一给水管路102在其管路的途中或喷射口10b处缩径。因而,提高从第一给水管路102供给的水的速度,将该水作为喷流WSm向存水室10内喷射。 
吐出管路103是连接存水室侧开口10c与形成在喷嘴NZ(参照图1)上的吐出口NZa的管路。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喷射口10b与存水室侧开口10c被相对配置。因而,从喷射口10b向存水室10内喷射的喷流WSm,沿着J轴在存水室10内前进,从存水室侧开口10c进入吐出管路103中。进入吐出管路 103中的水沿着J轴在吐出管路103内前进,从吐出口NZa吐出到外部。 
第二给水管路104是连接副水流导入口10d与给水源的管路。第二给水管路104通过副水流导入口10d连通于存水室10内部。从第二给水管路104供给的水的至少一部分在存水室10内形成旋转流即副水流WSs。 
如上所述,从喷射口10b向存水室10内喷射的喷流WSm,沿着J轴在存水室10内前进,从存水室侧开口10c进入吐出管路103中。因而,形成从喷射口10b至吐出口NZa的喷流WSm通过的路径即通水路径部105。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通水路径部105是连接喷射口10b与存水室侧开口10c的路径。 
存水室10内的除了通水路径部105的剩余区域成为存水部106。存水部106是用于邻接通水路径部105而形成存水PW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存水部106以包围通水路径部105的方式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喷射口10b与存水室侧开口10c邻接配置在呈矩形的存水室10的一边侧。另一方面,空气导入口10a与副水流导入口10d邻接配置在呈矩形的存水室10的另一边侧。因而,隔离配置喷射口10b与存水室侧开口10c以及空气导入口10a与副水流导入口10d。 
图5是表示图4的A-A断面的图。图6是表示图4的B-B断面的图。在图4所示的状态下,喷流WSm在存水PW中前进,如图5所示地一边承受来自存水PW的阻力一边流向存水室侧开口10c。到达存水室侧开口10c的喷流WSm进入吐出管路103中,如图6所示地在与吐出管路103的内壁面接触的状态下前进。 
在图4所示的状态下,气泡BA较小。如果从图4所示的状态再经过一段时间,则如图7所示地气泡BA成长为细长状。气泡BA成长到其下端靠近喷流WSm为止。因而,副水流WSs可旋转的区域与图4所示的状态相比更窄。副水流WSs的旋转速度变快,而且在不阻碍喷流WSm流动的方向上旋转。图8与图9分别表示图7的C-C断面与图7的D区域。 
如图8所示,细长状的气泡BA接触4个壁10h、10i、10j、10f当中的3个壁10h、10i、10j而成长,4个壁10h、10i、10j、10f从存水室10的空气导入口10a朝着喷射口10b延伸。因而,只有朝向副水流导入口10d的面接触副水流WSs。 
如图9所示,铅锤方向即V轴方向的浮力作用于细长状成长的气泡BA。副水流WSs以对抗该浮力的方式作用于气泡BA。因而,气泡BA能够保持接触4个壁10h、10i、10j、10f当中的3个壁10h、10i、10j的状态,4个壁10h、10i、10j、10f从存水室10的空气导入口10a朝着喷射口10b延伸。 
从细长状的气泡BA成长这个观点出发,壁10h、10i、10j作为将气泡BA从空气导入口10a引导到通水路径部105的导向面而发挥功能。副水流WSs产生朝着壁10h、10i、10j按压气泡BA的力,作为使气泡BA细长状成长的按压力施加单元发挥功能,以便气泡BA不隔离于导向面即壁10h、10i、10j。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如下构成,从空气导入口10a侧至通水路径部105侧的导向面的长度长于从喷射口10b至存水室侧开口10c的通水路径部105的长度。 
由于副水流WSs为旋转流且朝着壁10h产生离心力,因此产生能动地将气泡BA按压于壁10h上的作用。但是,如果不产生外在作用,则气泡BA直接膨胀而接近球形,因此即使不产生能动地按压的作用,也能够采用作为按压力施加单元而发挥功能的形态。图10表示从上述观点出发的变形例。 
如图10所示,在存水室10内设置有壁10k。壁10k被设置成处于壁10h与壁10f之间且大致平行于各壁。以隔离于壁10g与壁10e的方式配置壁10k。将壁10k设置在也隔离于通水路径部105的位置。 
通过这样地设置壁10k,从而从空气导入口10a导入的气泡BA在壁10h与壁10k之间前进,朝着通水路径部105成长。虽然壁10k不是能动地朝着壁10h按压气泡BA,但是由于抑制气泡BA的膨胀,因此结果上产生朝着壁10h按压的力,作为按压力施加单元来发挥功能。 
虽然作为导向面而发挥功能的壁10h为沿着在与壁10g、壁10e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平面的直壁,但是为了发挥作为导向面的功能,只要是顺畅地连接空气导入口10a附近与喷射口10b附近的连续面即可。参照图11与图12说明从该观点上出发的变形例。 
图11所示的存水室10B具有壁10e、壁10Bf、壁10Bg、壁10Bh。空气导入口10a设置在壁10Bg上。空气导入口10a设置在大致与壁10e的中央附近对应的位置。由于壁10Bh连接空气导入口10a附近与喷射口10b附近,因此如图11所示地倾斜设置。即使这样地倾斜设置壁10Bh,也由于沿着空气导入口10a 开口的方向(朝向喷射口10b的方向)倾斜,因此发挥作为使气泡BA成长的导向面的功能。 
图12所示的存水室10C具有壁10e、壁10Cf、壁10Cg、壁10Ch。存水室10C的壁10Ch呈朝着外侧弯曲的形状。即使是如此弯曲的壁10Ch,也由于顺畅地连接空气导入口10a附近与喷射口10b附近,因此发挥作为使气泡BA成长的导向面的功能。 
参照图13说明改变空气导入口的配置位置的变形例。图13所示的存水室10D具有壁10e、壁10Df、壁10Dg、壁10Dh。空气导入口10Da是壁10Df与壁10Dg对接的角部,设置在壁10Df上。如图13所示,由于形成有壁10Dg与壁10Dh对接的角部,因此从空气导入口10Da至喷射口10b的壁并不顺畅地连续,构成不连续的面。在此情况下,虽然并不充分地发挥作为上述的导向面的功能,但是能够形成细长状的气泡BA。 
如果从图7所示的状态再经过一段时间,则如图14所示地细长状的气泡BA接近喷流WSm且开始发生干涉。气泡BA被喷流WSm拉拽,进入通水路径部105。因而,进入气泡BA部分的水被挤退,副水流WSs的旋转流速变快。旋转流速提高的副水流WSs撕碎气泡BA。 
如果从图14所示的状态再经过一段时间,则如图15所示地气泡BA完全被引入喷流WSm中,在通水路径部105的大致全域上存在气泡BA。图16与图17分别表示图15的F区域与图15的E-E断面。 
如图16(A)所示,由于在通水路径部105的大致全域上存在气泡BA,因此存在于喷射口10b附近为止。因而,存在于喷射口10b附近的水量减少,抑制在喷射口10b附近产生涡流。在气泡BA形成于离开喷射口10b的位置的情况下,成为如图16(B)所示的状态。在如图16(B)所示的状态下,水较多地存在于喷射口10b附近,较多地产生涡流。由于涡流产生成为喷流WSm前进的阻力,因此通过如图16(A)所示地抑制涡流,从而能够不降低喷流WSm的速度而使其流向吐出口NZa。 
如图17所示,喷流WSm穿通气泡BA。由于这样地喷流WSm穿通气泡BA,因此喷流WSm周围的阻力降低,能够不降低喷流WSm的速度而使其流向吐出口NZa。但是,不一定需要像图17所例示那样的喷流WSm完全穿通气 泡BA的状态,只要能够用气泡BA包围喷流WSm周围的较多部分即可,也可以在一部分上处于接触存水PW的状态。 
如果从图15所示的状态再经过一段时间,则如图18所示气泡BA像被引入到喷流WSm中那样流向吐出管路103。由于气泡BA以与通水路径部105相比呈更大流路断面积的方式形成,因此一边受阻于存水室侧开口10c外周一边流向吐出管路103。这样地受阻于存水室侧开口10c外周的气泡BA,因喷流WSm而从后方被压入,在承受来自存水PW的压力而被压入的同时,进入吐出管路103中。 
如果从图18所示的状态再经过一段时间,则如图19所示地气泡BA进入吐出管路103中。图20表示图19的G-G断面。如图20所示,如果气泡BA进入吐出管路103内,则沿着吐出管路103的内壁形成空气膜,喷流WSm在该膜中前进。因而,喷流WSm承受的来自吐出管路103的内壁的阻力减少,喷流WSm不减速而流向吐出口NZa。但是,不一定需要如图15所例示的像气泡BA完全包住喷流WSm那样的状态,只要能够用气泡BA包围喷流WSm周围的较多部分即可,也可以在一部分上处于接触吐出管路103的状态。 
如果从图19所示的状态气泡BA还向吐出管路103的下游侧前进,则下一个气泡BA从空气管路101进入,返回到图4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周期性地反复出现参照图4~图20进行说明的气泡Ba的变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先生成的大气泡BA到达通水路径部105的时点开始,到接下来生成的大气泡BA到达通水路径部105的时点为止的第二时间,长于从先生成的大气泡BA到达通水路径部105的时点开始,到该到达的大气泡BA的整体从通水路径部105排出的时点为止的第一时间。 
这样,由于第二时间长于第一时间,因此将先生成的大气泡BA到达通水路径部105的时点作为基准,在接下来生成的大气泡BA到达通水路径部105的时点,一定能够使先生成的大气泡BA从通水路径部105排出。因而,能够确实地产生通水路径部105充满水的第二通水状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空气导入口10a,通过副水流WSs将大气泡BA引导到通水路径部105,向存水室10内导入空气;及壁10h、10i、10j,成为通过副水流WSs从空气导入口10a引导到通水路径部105的大气泡BA移 动的阻力的阻力单元的导向面,作为将气泡BA从空气导入口10a引导到通水路径部105的导向面而发挥功能。 
为了较长地确保上述的第二时间,需要尽量缓慢地将从空气导入口10a导入的空气供给到通水路径部105。但是,由于在存水室10内受喷流WSm的影响而产生副水流WSs,因此大气泡BA被副水流WSs引导到通水路径部105。由此,存在大气泡BA与设想的时刻相比更早地引导到通水路径部105的情况,也假设了无法完全实现第二通水状态的情况。于是在该优选形态下,通过设置成为因副水流而引导到通水路径部105的大气泡BA的阻力的阻力单元即导向面,从而适度地调整大气泡BA的移动速度,确实地产生通水路径部105充满水的第二通水状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向导向面即壁10h、10i、10j上按压大气泡BA的同时将大气泡BA引导到通水路径部105,因此能够利用在导向面与大气泡BA之间产生的摩擦力,从空气导入口10a侧至通水路径部105为止连续地调整大气泡BA的移动速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利用副水流WSs向导向面即壁10h、10i、10j上按压大气泡BA,因此不需要设置其它的向导向面上按压大气泡BA的单元,能够确实地调整大气泡BA的移动速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用顺畅的连续面连接空气导入口10a附近与喷射口10b附近,因此能够更加确实地维持大气泡BA接触导向面的状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维持大气泡BA与空气导入口10a的连通状态,因此大气泡BA与副水流WSs在该连通的部分以外的部分处接触,大气泡BA与副水流WSs的接触面积变小。因而,由于能够降低大气泡BA移动到通水路径部105的速度,因此能够确实地产生通水路径部105充满水的第二通水状态。 
图21表示实际制作相当于本实施方式的存水室10并对通水的情形进行拍摄的相片。图21(A)是对喷流WSm在存水PW中前进并成长有气泡BA的状态进行拍摄的相片,相当于图7的状态。图21(B)是对喷流WSm在气泡BA中前进状态进行拍摄的相片,相当于图14的状态。图21(C)是对喷流WSm在气泡BA中前进状态进行拍摄的相片,相当于图18的状态。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吐水装置是局部洗净装置WA,是朝向人 体吐水的装置,其具备:第一给水管路102,供给水的给水路;喷射口10b,将从第一给水管路102供给的水作为喷流WSm而向下游侧喷射;吐出口NZa,设置在喷射口10b的下游侧,向外部吐出喷流WSm;存水室10,设置在喷射口10b与吐出口NZa之间,具有从喷射口10b到吐出口NZa为止的喷流WSm通过的路径即通水路径部105与邻接于通水路径部105而用于形成存水PW的存水部106;及空气导入口10a,发挥向通水路径部105供给将空气做成泡状的气泡BA的气泡供给单元的至少一部分功能。 
在从喷射口10b观察存水室10内时,气泡供给单元生成断面积大于喷射口10b的流路断面积的大气泡BA(参照图17),通过间断地形成该大气泡BA,从而交互地反复产生喷流WSm穿通大气泡BA中的第一通水状态(参照图15)与喷流WSm通过水中的第二通水状态(参照图4、图7),改变在通水路径部105中的喷流WSm的通水阻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间断地形成断面积大于喷射口10b的流路断面积的大气泡BA,因此能够交互地反复产生喷流WSm穿通大气泡BA中的第一通水状态与喷流WSm通过水中的第二通水状态。在第一通水状态下,由于喷流WSm穿通大气泡BA中,因此在喷流WSm周围存在较多空气,降低喷流WSm速度的阻力变弱,喷流WSm保持速度流向吐出口NZa。另一方面,在第二通水状态下,由于喷流WSm通过水中,因此喷流WSm周围被水包围,降低喷流WSm速度的阻力变强,喷流WSm降低速度流向吐出口NZa。因而,通过交互地反复产生第一通水状态与第二通水状态,从而能够较大地改变流向吐出口NZa的喷流WSm的速度,使吐水产生较大的流速变动,即使在从吐水到接触水为止的距离较短的情况下,也能够形成足够大的水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被收缩的喷流WSm从喷射口10b喷出,以便使喷流WSm的断面积小于大气泡BA的断面积。这样,由于被收缩的喷流WSm从喷射口10b喷出,因此喷流WSm的扩散被抑制,能够确实地控制其断面积。因而,由于能够确实地形成喷流WSm的断面积变得小于大气泡BA的断面积的状态,能够确实地实现第一通水状态,因此能够使吐水产生较大的流速变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气泡供给单元偏向通水路径部105的喷射口10b供给大气泡BA。这样,由于偏向通水路径部105的喷射口10b供给大气泡BA, 因此穿通的喷流WSm向吐出口NZa侧拉长该大气泡BA。因而,通过像偏向喷射口10b供给大气泡BA这样的简便的方法,能够使大气泡BA在从喷射口10b侧至吐出口NZa侧为止的较长的范围内存在。其结果,穿通大气泡BA的喷流的长度变长,能够更加确实地避免在第一通水状态下的喷流WSm的减速,由于能够确实地实现第一通水状态,因此能够使吐水产生较大的流速变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气泡供给单元以覆盖喷射口10b的方式供给大气泡BA(参照图16)。这样,通过以覆盖喷射口10b的方式供给大气泡BA,从而能够用空气覆盖喷射口10b的附近。因而,在第一通水状态下,抑制在喷射口10b周围产生涡流,能够抑制伴随涡流产生的喷流WSm的紊乱。其结果,由于喷流WSm稳定前进,能够确实地实现第一通水状态,因此能够使吐水产生较大的流速变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用于从外部向存水室10引入空气的空气导入口10a,同时在空气导入口10a附近设置有作为促进气泡BA成长的导向面的存水室10的内壁面(参照图8),其从空气导入口10a侧朝着通水路径部105侧延伸。 
从空气导入口10a引入到存水室10内的空气具有如下倾向,在成为大气泡BA之前因存水室10内的水流而从空气导入口10a拉开并撕碎。于是,从空气导入口10a引入的泡状空气,由于被设置在附近的作为导向面的内壁面所支撑,因此即使承受水勢,也被稳定地促进成长,能够确实地成长为大气泡BA。因而,由于能够确实地实现第一通水状态,因此能够使吐水产生较大的流速变动。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气泡供给单元是在吐出管路103内生成断面积大于喷射口10b的流路断面积的大气泡BA的单元,通过间断地形成该大气泡BA,从而交互地反复产生喷流WSm通过因大气泡BA而沿着吐出管路103的内壁面形成的空气层中的第一通水状态(参照图20),和喷流WSm通过从存水室10供给到吐出管路103中的水中的第二通水状态(参照图6),改变流动在吐出管路103内的水与吐出管路103内壁面的接触面积。 
根据该观点,由于气泡供给单元间断地形成断面积大于喷射口10b的流路断面积的大气泡BA并供给到吐出管路103中,因此能够交互地反复产生喷流WSm通过沿着吐出管路103的内壁面形成的空气层中的第一通水状态,和喷流 WSm通过从存水室10供给到吐出管路103中的水中的第二通水状态。在第一通水状态下,由于喷流WSm通过形成在吐出管路103内的空气层中,因此吐出管路103的内壁面与喷流WSm的接触面积变小,在吐出管路103内前进的喷流WSm所承受的摩擦力变小。另一方面,在第二通水状态下,由于喷流WSm通过从存水室10供给的水中,因此吐出管路103的内壁面与包括喷流WSm的水的接触面积变大,在吐出管路103内前进的喷流WSm所承受的摩擦力变大。因而,通过交互地反复产生第一通水状态与第二通水状态,从而改变在吐出管路103内流动的水与吐出管路103的内壁面的接触面积。通过该摩擦力的变动,能够较大地改变流向吐出口NZa的喷流WSm的速度,使吐水产生较大的流速变动,即使在从吐水到接触水为止的距离较短的情况下,也能够形成足够大的水团。 
而且,在第一通水状态下,由于喷流WSm通过形成在吐出管路103内的空气层中,因此如果着眼于吐出管路103内的水整体的流动,则与第二通水状态相比实际的流路断面积更加减少。因而,成为在第一通水状态下通过吐出管路103的喷流WSm的速度高于在第二通水状态下通过吐出管路103的水的速度的一个要因。在如前所述的因摩擦力的变动引起的吐水的流速变动的基础上,也追加因流路断面积的变动引起的吐水的流速变动效果,从而能够使吐水产生更大的流速变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气泡供给单元通过生成大气泡BA来形成如下的管状空气层,管状空气层以沿着喷流WSm的前进方向包围通过吐出管路103内的喷流WSm的方式沿着内壁面形成。这样,由于形成沿着喷流WSm的前进方向包围喷流WSm的方式在内壁面上延伸的管状空气层,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喷流WSm与吐出管路103的内壁面的接触面积。因而,能够与在第二通水状态下的水的速度相比更加充分地提高在第一通水状态下的喷流WSm的速度,能够使吐水产生更大的流速变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气泡供给单元是从通水路径部105向吐出管路103供给大气泡BA的单元,以覆盖吐出管路103的面向存水室10的开口即存水室侧开口10c外周的方式供给大气泡BA。 
这样,由于以覆盖吐出管路103的面向存水室10的开口即存水室侧开口10c 外周的方式从通水路径部105侧供给大气泡BA,因此能够以沿着吐出管路103的内壁面的方式送入大气泡BA。因而,容易形成沿着吐出管路103的内壁面的管状空气层,能够使吐水产生较大的流速变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气泡供给单元是从通水路径部105向吐出管路103供给大气泡BA的单元,在从吐出管路103侧观察通水路径部105侧的情况下,供给断面积大于吐出管路103的流路断面积的大气泡BA。 
这样,由于供给断面积大于吐出管路103的流路断面积的大气泡BA,因此能够确实地沿着吐出管路103的内壁面送入大气泡BA。因而,容易形成沿着吐出管路103的内壁面的管状空气层,能够使吐水产生较大的流速变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气泡供给单元在从通水路径部105向吐出管路103供给大气泡BA时,暂时使其滞留后进行供给。这样,在从通水路径部105向吐出管路103供给大气泡BA时,由于暂时使其滞留后进行供给,因此容易使大气泡BA贴近吐出管路103的内壁面上。因而,更加确实且容易地形成沿着吐出管路103的内壁面的管状空气层,能够使吐水产生较大的流速变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气泡供给单元优选如下,以形成长度大致相同于吐出管路103的沿着喷流WSm的前进方向的长度的空气层的方式生成并供给大气泡BA。在该优选形态下,由于以在吐出管路103全长的跨度上形成空气层的方式供给大气泡BA,因此能够从存水室10至吐出口NZa为止形成管状空气层。因而,在第一通水状态下,从存水室10至吐出口NZa为止能够使喷流WSm承受的摩擦力极小,能够使吐水产生较大的流速变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从喷射口10b喷射的喷流WSm的中心轴位于吐出管路103的中心轴的大致同一直线上的方式配置喷射口10b与吐出管路103,以吐出管路103的流路断面积大于喷射口10b的流路断面积的方式形成。 
这样,由于以位于吐出管路103的中心轴的大致同一直线上的方式配置从喷射口10b喷射的喷流WSm的中心轴,因此能够使吐出管路103的中心与突入吐出管路103中的喷流WSm的中心对齐。而且,由于与喷射口10b的流路断面积相比更大地形成有吐出管路103的流路断面积,因此能够确实地保持喷流WSm与吐出管路103的内壁面之间的间隙。因而,能够在该间隙中形成管状空气层,能够确实地使喷流WSm通过管状空气层中。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气泡供给单元是将从空气导入口10a导入到存水室10内的空气与时间经过一起成长为较大的泡状,并且在该气泡BA成为规定大小的阶段作为大气泡BA而供给到通水路径部105的单元,而且,在从空气导入口10a导入的空气成为大气泡BA而供给到通水路径部105为止,交互地反复产生第一水流状态(参照图4、图7)与第二水流状态(参照图14),第一水流状态为,在存水部10内形成可维持空气导入口10a与气泡BA的连通状态的比较低流速的副水流WSs的状态,第二水流状态为,以从空气导入口10a导入的空气成为大气泡BA而供给到通水路径部105的方式在存水部10内形成可从空气导入口10a切断气泡BA的比较高流速的副水流WSs的状态。 
根据该观点,在第一水流状态下,由于在存水部10内形成可维持空气导入口10a与气泡BA的连通状态的比较低流速的副水流WSs,因此不会撕碎由从空气导入口10a导入的空气所形成的气泡BA,能够使气泡BA成长。另一方面,在第二水流状态下,以从空气导入口10a导入的空气成为大气泡BA而供给到通水路径部105的方式在存水室10内形成可从空气导入口10a切断气泡BA的比较高流速的副水流WSs,因此能够切断在第一水流状态下成长的气泡BA,作为大气泡BA而供给到通水路径部105。通过交互地反复产生这样的第一水流状态与第二水流状态,从而能够交互地反复产生未向喷流WSm供给大气泡BA的期间与向喷流WSm供给大气泡BA的期间。在向喷流WSm供给大气泡BA的期间中,喷流WSm保持速度流向吐出口NZa。另一方面,在未向喷流WSm供给大气泡BA的期间中,喷流WSm在降低速度的同时流向吐出口NZa。因而,通过交互地反复产生第一水流状态与第二水流状态,从而能够较大地改变流向吐出口NZa的喷流WSm的速度,使吐水产生较大的流速变动,即使在从吐水到接触水为止的距离较短的情况下,也能够形成足够大的水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存水室10内设置有从空气导入口10a侧朝着通水路径部105侧延伸且作为促进气泡BA成长的导向面而发挥功能的存水室10的内壁,气泡供给单元在保持使从空气导入口10a导入的空气所形成的气泡BA接触作为导向面的内壁的状态的同时,将气泡BA引导到通水路径部105附近为止(参照图7与图8)。 
空气与水的边界即气液界面如下,由于因空气与水分别相互作用的力的平 衡而形成,因此容易变形,如果失去力的平衡,则气液界面也会破坏。因而,在使气泡BA成长的期间即第一水流状态下,为了使气泡BA稳定地成长,需要尽量较小地保持空气与水接触的气液界面的面积。于是,通过保持将由从空气导入口10a导入的空气所形成的气泡BA接触作为导向面的内壁的状态,从而减少从空气导入口10a侧至通水路径部105侧的气液界面的面积,能够维持空气导入口10a与成长途中的气泡BA的连通状态,能够促进稳定的气泡成长。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气泡供给单元如下,利用在第一水流状态下的副水流WSs,在将由从空气导入口导入的空气所形成的气泡BA按压于作为导向面的内壁上的同时引导到通水路径部105附近为止(参照图7及图9)。 
在存水室10内,由于从喷射口10b朝着吐出口NZa喷射喷流WSm,因此产生有负压。由于该负压作用于在存水室10内形成的气泡BA,因此气泡BA有可能承受从导向面即壁面拉开的力。于是,由于通过在第一水流状态下的副水流WSs来将气泡BA朝着作为导向面的壁面按压,因此即使在负压作用下,气泡BA也不会从作为导向面的壁面拉开,减少从空气导入口10a侧至通水路径部105侧的气液界面的面积,能够维持空气导入口10a与成长途中的气泡BA的连通状态,能够促进稳定的气泡成长。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气泡供给单元如下,利用在第一水流状态下的副水流WSs,将由从空气导入口10a导入的空气所形成的气泡BA,在向抵抗作用于该气泡BA的浮力的方向按压的同时引导到通水路径部105附近为止(参照图9)。 
这样,由于使作用于成长途中的气泡BA的浮力与副水流WSs达到平衡,因此能够使气泡BA稳定地成长,副水流WSs以在对抗于该浮力的方向上按压气泡BA的方式形成。例如,即使在第一水流状态下的副水流WSs的流速稍微高,也能够通过气泡BA的浮力来降低副水流WSs将气泡BA按压于作为导向面的壁面上的力的剩余部分,因此能够排除由副水流WSs产生的过度的影响,能够维持空气导入口10a与成长途中的气泡BA的连通状态,能够促进稳定的气泡成长。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导向面具有:第一面,按压气泡;及第二面、第三面,隔着第一面被相对配置(参照图8)。这样,由于用第一面、第二面与第三 面构成导向面,因此能够将由从空气导入口10a导入的空气所形成的气泡BA按压于第一面上,同时也能够接触第二面与第三面。因而,能够降低副水流WSs与气泡BA接触的气液界面的面积,能够维持空气导入口10a与成长途中的气泡BA的连通状态,能够促进稳定的气泡成长。 
另外在实施方式中,所述副水流从独立于喷射口10b而单独形成的副水流导入口10d被导入到存水室10内。这样。由于从独立于喷射口10b而单独形成的副水流导入口10d导入副水流WSs,因此与分离从喷射口10b导入的水而作为副水流WSs的情况相比,容易地将副水流WSs的流速控制为更低的速度。因而,能够维持空气导入口10a与成长途中的气泡BA的连通状态,能够促进稳定的气泡成长。 
另外在实施方式中,副水流WSs在不与喷流WSm发生干涉的状态下,将由从空气导入口10a导入的空气所形成的气泡BA按压于导向面上。这样,由于在不与喷流WSm发生干涉的状态下,使副水流WSs作用于气泡BA,因此副水流WSs不会因喷流WSm的作用而被加速。因而,在第一水流状态下,不会发生副水流WSs过度地被加速而撕碎气泡BA的情况,能够维持空气导入口10a与成长途中的气泡BA的连通状态,能够促进稳定的气泡成长。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空气导入口10a的大小被设定成如下,由从空气导入口10a导入的空气所形成的气泡BA,呈不会因在第一水流状态下的副水流WSs而被中断与空气导入口10a的连通状态的大小。 
在第一水流状态下气泡成长时,如果气泡BA与副水流WSs接触,则气泡BA发生变形。于是,由于将空气导入口10a的大小设定成不会因在第一水流状态下的副水流WSs而被中断与空气导入口10a的连通状态,因此即使气泡BA因副水流WSs的作用而发生了变形,也能够维持空气导入口10a与成长途中的气泡BA的连通状态,能够供给大气泡BA。 
另外,在从喷射口10b观察存水室10内时,本实施方式的气泡供给单元生成断面积大于喷射口10b的流路断面积的大气泡BA,通过间断地形成该大气泡BA并供给到通水路径部105,从而交互地反复产生对喷流WSm进行加压而使其加速的第一状态与不使喷流WSm加速的第二状态。 
根据该观点,由于气泡供给单元间断地形成断面积大于喷射口10b的流路 断面积的大气泡BA,因此能够交互地反复产生对喷流WSm进行加压而使其加速的第一状态与不使喷流加速的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下,由于对喷流WSm进行加压而使其加速,因此喷流WSm在提速的同时流向吐出口NZa。另一方面,在第二状态下,由于不使喷流WSm加速,因此喷流WSm不增加速度流向吐出口NZa。因而,通过交互地反复产生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从而能够较大地改变流向吐出口NZa的喷流WSm的速度来使吐水产生较大的流速变动,即使在从吐水到接触水的距离较短的情况下,也能够形成足够大的水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状态下,通过喷流WSm从供给到通水路径部105的大气泡BA的上游侧对大气泡BA进行加压,该被加压的大气泡BA对下游侧的喷流WSm进行加压而使其加速(参照图18)。这样,由于被喷流WSm加压的大气泡BA还对下游侧的喷流WSm进行加压,因此在第一状态下喷流WSm进一步被加速,能够较大地改变喷流WSm的速度来使吐水产生较大的流速变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状态下,在供给到通水路径部105的大气泡BA从吐出口NZa排出时,对从吐出口NZa吐出的喷流WSm进行加压而使其加速。这样,在供给到通水路径部105的大气泡BA从吐出口NZa排出时,由于利用开放于大气而吹出的力来对从吐出口NZa吐出的喷流WSm进行加压,并使其加速,因此在第一状态下喷流WSm进一步被加速,能够较大地改变喷流WSm的速度来使吐水产生较大的流速变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状态下,在供给到通水路径部105的大气泡BA朝着吐出口NZa排出时,以呈覆盖从存水室10朝着吐出口NZa的吐出管路103的存水室侧开口10c的大小的方式供给大气泡BA。 
这样,由于在从存水室10朝着吐出口NZa排出时,以呈覆盖存水室侧开口10c的大小的方式供给大气泡BA,因此大气泡BA不是不承受阻力而排出,而是在暂时地承受来自存水室侧开口10c的阻力的同时被排出。因而,在该过程中,大气泡BA承受来自喷流WSm的压力,大气泡BA的内部压力变高。其结果,在第一状态下,喷流WSm承受来自大气泡BA的更大的压力而被加速,能够较大地改变喷流WSm的速度来使吐水产生较大的流速变动。 
在上述的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为了形成副水流WSs而独立于喷射口10b而 单独设置副水流导入口10d,但是也优选不设置副水流导入口10d而形成副水流WSs的形态。参照图22与图23对从该观点出发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22是表示作为在存水室10中形成副水流WSs的变形例的存水室10L图。图23是用于说明在图22所示的变形例中的副水流WSs的流动方式的演变的图。 
存水室10L是省略存水室10的副水流导入口10d并对喷射口10b进行扩径而作为喷射口10bL的构件。通过形成这样地进行扩径的喷射口10bL,从而喷流WSm的一部分转变方向,形成作为分流WSd的副水流WSs。 
如图23(A)所示,在气泡BA较小的阶段,由于存水室10L内的压力较低,因此分流WSd的分流量比较多,副水流WSs的流量也变多。另一方面,如图23(B)所示,如果气泡BA变大,则存水室10L内的压力变高,分流WSd的分流量降低,副水流WSs的流量降低。 
图24是表示作为在存水室10中形成副水流WSs的变形例的存水室10M的图。存水室10M是省略存水室10的副水流导入口10d并以封闭存水室侧开口10c的一部分的方式设置有缩径构件10cM的构件。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从而喷流WSm的一部分因缩径构件10cM而转变方向,形成作为分流WSd的副水流WSs。 
图25是表示在存水室中设置有作为大气泡排出抑制单元的缩径构件10cMa的存水室10Ma的图。存水室10Ma是省略存水室10的副水流导入口10d并以封闭存水室侧开口10c的一部分的方式设置有缩径构件10cMa的构件。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从而能够利用像使存水室侧开口10c的流路断面积小于大气泡BA的断面积这样的简单结构来实现大气泡排出抑制单元,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使大气泡BA围绕在喷流WSm的周围。 
另外,从喷射口10b喷射的喷流WSm不与存水室10Ma的内壁与气泡排出抑制单元即缩径构件10cMa发生干涉而向吐出口前进。 
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从而能够抑制喷流WSm因存水室10Ma的内壁和缩径构件10cM而过度地改变前进方向,在通水路径部105的吐水口侧(存水室侧开口10c侧)在存水部106中产生较大的流动。因此,能够抑制供给到通水路径部105并因为大气泡排出抑制单元即缩径构件10cMa的作用而滞留的大气泡BA逆流到存水部106,能够有助于顺畅地交互产生第一通水状态与第二通水状 态。 
在这样的存水室10Ma中,大气泡BA供给到偏向通水路径部105的喷射口10b的位置,缩径构件10cMa是使大气泡BA暂时滞留于偏向通水路径部105的吐水口(存水室侧开口10c侧)的位置的构件。 
这样,由于将大气泡BA供给到偏向通水路径部105的喷射口10b的位置(参照图25(A)),因此该大气泡BA被从喷射口10b喷射的喷流WSm向吐出口侧(存水室侧开口10c侧)拉长。因而,通过像偏向喷射口10b供给大气泡BA这样的简便的方法,能够使大气泡BA在从喷射口10b侧至吐出口侧(存水室侧开口10c侧)为止的较长的范围内存在。其结果,穿通大气泡BA的喷流WSm的长度变长,能够更加确实地避免在第一通水状态下的喷流WSm的减速,由于能够确实地实现第一通水状态,因此能够使吐水产生较大的流速变动。 
而且,由于使大气泡BA暂时滞留于偏向通水路径部105的吐水口(存水室侧开口10c)的位置(参照图25(B)),因此供给到通水路径部105的大气泡BA在偏向吐水口(存水室侧开口10c)移动的同时停留。因此,大气泡BA的供给部分即偏向通水路径部105的喷射口10b不存在大气泡BA,即使下一个循环的大气泡供给到通水路径部105,也能够抑制与之前循环的大气泡BA接触并连接。因此,能够确实地交互产生第一通水状态与第二通水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用于形成足够大的水团所不可缺的是更加确实地引起通水阻力的变动。因此,在第一通水状态下,需要将大气泡BA配置在极其靠近喷射口10b的位置至极其靠近吐出口(存水室侧开口10c)的位置为止。例如,在没能充分确保通水路径部105的长度或者喷流WSm的流速较高的情况下,也可假设供给到通水路径部105的大气泡BA或者没能滞留到充分时间形成第一通水状态的程度。 
于是,设置有作为大气泡排出抑制单元的缩径构件10cMa,其抑制沿着喷流WSm周围移动的大气泡BA移动到吐出口侧(超过存水室侧开口10c移动),使大气泡BA暂时滞留在通水路径部105周围。通过这样地设置大气泡排出抑制单元,从而供给到通水路径部105的大气泡BA不立即被排出而停留在通水路径部105周围。因此,大气泡BA也容易围绕在喷流WSm周围,能够确实地形成喷流WSm通过大气泡BA中的第一通水状态,通过交互地产生第一通水状态与 第二通水状态,从而能够确实地使吐水产生流速变动。这样,能够通过较大地改变流向吐出口的喷流的速度来使吐水产生较大的流速变动,即使在吐水到接触水为止的距离较短的情况下,也能够形成足够大的水团。 
图26是表示在存水室中设置有作为大气泡排出抑制单元的缩径构件10cMb的存水室10Mb的图。存水室10Mb是省略存水室10的副水流导入口10d并以封闭存水室侧开口10c的一部分的方式设置有缩径构件10cMb的构件。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从而能够利用像使存水室侧开口10c的流路断面积小于大气泡BA的断面积这样的简单结构来实现大气泡排出抑制单元,因此能够通过简便的结构来使大气泡BA围绕在喷流WSm周围。 
另外,从喷射口10b喷射的喷流WSm不与存水室10Mb的内壁与气泡排出抑制单元即缩径构件10cMb发生干涉而向吐出口前进。 
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从而能够抑制喷流WSm因存水室10Mb的内壁和缩径构件10cMb而过度地改变前进方向,在通水路径部105的吐水口侧(存水室侧开口10c侧)在存水部106中产生较大的流动。因此,能够抑制供给到通水路径部105并因为大气泡排出抑制单元即缩径构件10cMb的作用而滞留的大气泡BA逆流到存水部106,能够有助于顺畅地交互产生第一通水状态与第二通水状态。 
在这样的存水室10Mb中,大气泡BA供给到偏向通水路径部105的喷射口10b的位置,缩径构件10cMb是使大气泡BA暂时滞留于偏向通水路径部105的吐水口(存水室侧开口10c侧)的位置的构件。 
这样,由于将大气泡BA供给到偏向通水路径部105的喷射口10b的位置(参照图26(A)),因此该大气泡BA被从喷射口10b喷射的喷流WSm向吐出口侧(存水室侧开口10c侧)拉长。因而,通过像偏向喷射口10b供给大气泡BA这样的简便的方法,能够使大气泡BA存在于从喷射口10b侧至吐出口侧(存水室侧开口10c侧)为止的较长的范围内。其结果,穿通大气泡BA的喷流WSm的长度变长,能够更加确实地避免在第一通水状态下的喷流WSm的减速,由于能够确实地实现第一通水状态,因此能够使吐水产生较大的流速变动。 
而且,由于使大气泡BA暂时滞留于偏向通水路径部105的吐水口(存水室侧开口10c)的位置(参照图26(B)),因此供给到通水路径部105的大气泡 BA在偏向吐水口(存水室侧开口10c)移动的同时停留。因此,由于抑制大气泡BA移动到吐出口侧,将大气泡BA向喷射口10b侧拉长,因此能够更加确实地向通水路径部105的喷射口10b侧的端部供给大气泡BA。 
在本实施方式中,用于形成足够大的水团所不可缺的是更加确实地引起通水阻力的变动。因此,在第一通水状态下,需要将大气泡BA配置在极其靠近喷射口10b的位置至极其靠近吐出口(存水室侧开口10c)的位置为止。例如,在没能充分确保通水路径部105的长度或者喷流WSm的流速较高的情况下,也可假设供给到通水路径部105的大气泡BA或者没能滞留到充分时间形成第一通水状态的程度。 
于是,设置有作为大气泡排出抑制单元的缩径构件10cMb,其抑制沿着喷流WSm周围移动的大气泡BA移动到吐出口侧(超过存水室侧开口10c移动),使大气泡BA暂时滞留在通水路径部105周围。通过这样地设置大气泡排出抑制单元,从而供给到通水路径部105的大气泡BA不立即被排出而停留在通水路径部105周围。因此,大气泡BA也容易围绕在喷流WSm周围,能够确实地形成喷流WSm通过大气泡BA中的第一通水状态,通过交互地产生第一通水状态与第二通水状态,从而能够确实地使吐水产生流速变动。这样,能够通过较大地改变流向吐出口的喷流的速度来使吐水产生较大的流速变动,即使在吐水到接触水为止的距离较短的情况下,也能够形成足够大的水团。 
而且,从将大气泡BA供给到喷射口10b附近的观点出发,也优选图27所示的存水室10S的形态。图27所示的存水室10S如下,设置划定室的壁10eS、壁10fS、壁10gS、壁10hS,将壁10hS配置在喷射口10b的上游侧。 
从将大气泡BA确实地供给到通水路径部105的喷射口10b侧端部的观点出发,也优选这样地将大气泡BA的导向面即壁10hS的通水路径部105侧端部设置在喷流WSm前进方向上的喷射口10b的上游侧。 
大气泡BA如下,如果到达通水路径部105的附近,则受从喷射口10b喷射的喷流Wsm的影响,偏向通水路径部105的吐出口(存水室侧开口10c)被拉拽。于是做成如下结构,通过将导向面即壁10hS的端部设置在喷射口10b的上游侧,从而将大气泡BA引导到喷射口10b的上游侧,更加确实地将大气泡供给到通水路径部105的喷射口10b侧的端部。 
上述的实施方式为,通过供给大气泡来交互地产生第一通水状态与第二通水状态。但是,即便不供给大气泡,也能够交互地产生第一通水状态与第二通水状态。参照图28、图29A、图29B、图29C、图29D对其变形例进行说明。图28是表示设置有该变形例的存水室10T的图。 
如图28所示,存水室10T具备空气管路101T、给水管路102T(给水路)、吐出管路103T。空气管路101T、第一给水管路102T、吐出管路103T是设置成连通于存水室10T内部的管路。 
存水室10T的整体呈大致正方体状的箱体状。存水室10T具有壁10eT、壁10fT、壁10gT、壁10hT、壁10iT(图中未明示)、壁10jT(图中未明示)。在图28上描绘成仅由壁10eT、壁10fT、壁10gT、壁10hT构成矩形。壁10iT与壁10jT是配置在相互相对的位置上的壁,以连接壁10eT、壁10fT、壁10gT、壁10hT的方式被配置。 
空气管路101T通过形成在存水室10T中的空气导入口10aT连通于存水室10T内部。空气导入口101T为壁10eT与壁10fT对接的角部附近,形成在壁10eT的上游侧端。 
给水管路102T通过喷射口10bT连通于存水室10T内部。喷射口10bT形成在壁10bT的中央附近。在给水管路102T的上游侧设置有扩径部102aT。 
在扩径部102aT以夹住给水管路102T的方式设置有第一负压部102bT与第二负压部102cT。第一负压部102bT与第二负压部102cT以各自产生的负压大小呈逆相位的方式构成。在本变形例中,应用射流元件的原理来周期性地改变从喷射口10bT喷射的喷流WSm的前进方向。 
吐出管路103T通过存水室侧开口10cT连通于存水室10T内部。存水室侧开口10cT形成在壁10hT的中央附近。 
空气管路101T是连接空气导入口10aT与开放于大气的开口的管路。从空气管路101T导入的空气从空气导入口10aT引入到存水室10T内部。 
给水管路102T是连接喷射口10bT与给水源的管路。给水管路102T在其管路的途中或喷射口10bT处缩径。因而,提高从给水管路102T供给的水的速度,将该水作为喷流WSm向存水室10T内喷射。 
吐出管路103T是连接存水室侧开口10cT与形成在喷嘴NZ(参照图1)上 的吐出口NZa的管路。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相对配置喷射口10bT与存水室侧开口10cT。因而,从喷射口10bT向存水室10T内喷射的喷流WSm,沿着J轴在存水室10T内前进,从存水室侧开口10cT进入吐出管路103T中。进入吐出管路103T中的水沿着J轴在吐出管路103T内前进,从吐出口NZa吐出到外部。 
如上所述,从喷射口10bT向存水室10T内喷射的喷流WSm沿着J轴在存水室10T内前进,从存水室侧开口10cT进入吐出管路103T中。因而,形成从喷射口10bT至吐出口NZa的喷流WSm通过的路径即通水路径部105T。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通水路径部105T是连接喷射口10bT与存水室侧开口10cT的管路。 
存水室10T内的除了通水路径部105T的剩余区域成为存水部106T。在本变形例的情况下,存水部106T以包围通水路径部105T的方式形成。 
如果从喷射口10bT喷射的喷流WSm直线前进,则直接从存水室侧开口10cT进入吐出管路103T中(参照图29A)。在此情况下,在存水室10T内,在喷流WSm以外的区域不存在水,喷流WSm在空气中前进。如果第一负压部102bT的负压变大,则喷流WSm被拉到壁10gT侧,其一部分碰到壁10gT侧的壁10hT(参照图29B)。由此,存水室10T内充满水,喷流WSm在水中前进。如果第一负压部102bT的负压变小且第二负压部102cT的负压变大,则喷流WSm被拉到壁10eT侧,直接从存水室侧开口10cT进入吐出管路103T中(参照图29C)。在此情况下,在存水室10T内,在喷流WSm以外的区域不存在水,喷流WSm在空气中前进。如果喷流WSm进一步被拉到壁10eT侧,则其一部分碰到壁10eT侧的壁10hT(参照图29D)。由此,存水室10T内充满水,喷流WSm在水中前进。如果第二负压部102cT的负压变小且第一负压部102bT的负压变大,则喷流WSm被拉到壁10gT侧,直接从存水室侧开口10cT进入吐出管路103T中(参照图29A)。通过以上说明的喷流WSm前进方向的摆动,从而能够交互地产生第一通水状态与第二通水状态。 
通过该变形例,实现向通水路径部105T供给空气的空气供给单元。空气供给单元(第一负压部102bT、第二负压部102cT、喷射口10bT、存水室侧开口10cT、壁10hT)交互地反复产生第一通水状态(图29A、图29C)与第二通水 状态(图29B、图29D),第一通水状态为通过以覆盖喷流WSm周围的方式供给空气来使喷流穿通空气中的状态,第二通水状态为通过抑制空气的供给来使喷流WSm通过存水中的状态,通过空气供给单元进行的空气的供给与抑制,从而能够改变在通水路径部105T中的喷流WSm的通水阻力。 

Claims (14)

1.一种吐水装置,其朝向人体吐出水,其特征为,
具备:给水路,供给水;
喷射口,将从所述给水路供给的水作为喷流向下游侧喷射;
吐出流路,设置在所述喷射口的下游侧,设置有向外部吐出所述喷流的吐出口;
存水室,设置在所述喷射口与所述吐出流路之间,具有从所述喷射口至所述吐出流路为止的喷流通过的路径即通水路径部与邻接于所述通水路径部而用于形成存水的存水部;
及气泡供给单元,具有向所述存水部内导入空气的空气导入口,并将从所述空气导入口导入的空气作为气泡向所述通水路径部供给,
所述气泡供给单元使从所述空气导入口导入的气泡随着时间经过而长大,并在成长为断面积大于所述喷射口的流路断面积的大气泡的阶段,向所述通水路径部供给,
通过间断地向所述通水路径部供给该大气泡,从而交互地反复产生向所述通水路径部供给所述大气泡而使所述喷流穿通所述大气泡中的第一通水状态与在所述大气泡成长过程中不向所述通水路径部供给所述大气泡而使所述喷流通过所述存水中的第二通水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吐水装置,其特征为,
所述气泡供给单元偏向所述通水路径部的所述喷射口供给大气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吐水装置,其特征为,
所述气泡供给单元如下构成,将先生成的大气泡供给到所述通水路径部,在该供给的大气泡整体从所述通水路径部朝向所述吐出口排出之后,将接下来生成的大气泡供给到所述通水路径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吐水装置,其特征为,
所述气泡供给单元在所述存水部内形成不同于所述喷流的水流即副水流的同时,通过所述副水流偏向所述通水路径部的所述喷射口引导所述大气泡。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吐水装置,其特征为,
所述气泡供给单元还具有导向面,所述导向面从所述空气导入口侧朝着所述通水路径部的所述喷射口侧延伸设置,偏向所述喷射口引导从所述空气导入口导入的所述大气泡。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吐水装置,其特征为,
所述副水流在将从所述空气导入口导入的空气朝着所述导向面按压的同时,将所述大气泡引导到所述通水路径部的所述喷射口附近为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吐水装置,其特征为,
所述导向面由顺畅地连接所述空气导入口附近与所述喷射口附近的连续面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吐水装置,其特征为,
所述副水流从独立于所述喷射口而单独形成的副水流导入口被导入到所述存水部内。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吐水装置,其特征为,
所述副水流如下构成,在从所述空气导入口导入的空气成为所述大气泡而到达所述通水路径部的所述喷射口附近的期间,可维持所述大气泡与所述空气导入口的连通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吐水装置,其特征为,
沿着所述空气导入口开口的方向设置有所述导向面。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吐水装置,其特征为,
所述空气导入口如下,从所述通水路径部隔离,而且设置在所述喷流的前进方向上的上游侧。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吐水装置,其特征为,
所述气泡供给单元以覆盖所述喷射口的方式将所述大气泡供给到所述通水路径部的所述喷射口侧的端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吐水装置,其特征为,
所述导向面的所述通水路径部侧的端部设置在所述喷流的前进方向上的所述喷射口的上游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吐水装置,其特征为,
在所述通水路径部的附近设置有大气泡排出抑制单元,其抑制沿着所述喷流的周围移动的所述大气泡移动到所述吐出口侧,使所述大气泡向所述通水路径部的所述喷射口侧伸长。
CN201210254015.1A 2011-07-27 2012-07-20 吐水装置 Active CN10290013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64684 2011-07-27
JP2011164684 2011-07-27
JP2012027665A JP5962958B2 (ja) 2011-07-27 2012-02-10 吐水装置
JP2012-027659 2012-02-10
JP2012027659A JP5939381B2 (ja) 2011-07-27 2012-02-10 吐水装置
JP2012-027665 2012-02-1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00136A CN102900136A (zh) 2013-01-30
CN102900136B true CN102900136B (zh) 2014-08-13

Family

ID=465514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54015.1A Active CN102900136B (zh) 2011-07-27 2012-07-20 吐水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8904574B2 (zh)
EP (1) EP2551414B1 (zh)
KR (1) KR101348653B1 (zh)
CN (1) CN10290013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044710B2 (en) 2016-02-22 2018-08-07 Bpip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 Device and method for validating a user using an intelligent voice print
CN107268729B (zh) * 2016-04-06 2024-02-20 Toto株式会社 吐水装置
KR101943438B1 (ko) * 2016-12-28 2019-01-29 효성중공업 주식회사 전력설비의 자산관리 방법
JP6765644B1 (ja) * 2019-06-14 2020-10-07 Toto株式会社 衛生洗浄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51634A (zh) * 1997-04-02 2000-04-2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用于清洗人体下身的装置
JP2002155567A (ja) * 2000-09-07 2002-05-31 Toto Ltd 人体局部洗浄ノズル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人体局部洗浄装置
US6754912B1 (en) * 1999-01-25 2004-06-29 Toto Ltd. Human body cleaner
JP2006132225A (ja) * 2004-11-08 2006-05-2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人体洗浄手段
CN102127925A (zh) * 2010-01-15 2011-07-20 Toto株式会社 卫生洗净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3688B2 (ja) 1979-11-15 1983-03-15 東陶機器株式会社 局部洗浄装置
JP3264274B2 (ja) * 1999-01-25 2002-03-11 東陶機器株式会社 人体洗浄装置
JP2002167844A (ja) * 2000-11-30 2002-06-11 Toto Ltd 人体局部洗浄ノズル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人体局部洗浄装置
JP5556187B2 (ja) 2010-01-15 2014-07-23 Toto株式会社 吐水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51634A (zh) * 1997-04-02 2000-04-2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用于清洗人体下身的装置
US6754912B1 (en) * 1999-01-25 2004-06-29 Toto Ltd. Human body cleaner
JP2002155567A (ja) * 2000-09-07 2002-05-31 Toto Ltd 人体局部洗浄ノズル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人体局部洗浄装置
JP2006132225A (ja) * 2004-11-08 2006-05-2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人体洗浄手段
CN102127925A (zh) * 2010-01-15 2011-07-20 Toto株式会社 卫生洗净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551414A1 (en) 2013-01-30
EP2551414B1 (en) 2019-09-04
KR101348653B1 (ko) 2014-01-08
US9267276B2 (en) 2016-02-23
US20150020303A1 (en) 2015-01-22
CN102900136A (zh) 2013-01-30
KR20130014023A (ko) 2013-02-06
US20130031710A1 (en) 2013-02-07
US8904574B2 (en) 2014-1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00136B (zh) 吐水装置
CN102900137B (zh) 吐水装置
TWI514982B (zh) Spouting device
TWI514983B (zh) Spouting device
JP5754588B2 (ja) 吐水装置
JP2013028931A (ja) 吐水装置
JP5811664B2 (ja) 吐水装置
JP5939378B2 (ja) 吐水装置
JP6010853B2 (ja) 吐水装置
JP2015068098A (ja) 局部洗浄装置
JP2014066096A (ja) 吐水装置
JP2014190065A (ja) 水洗大便器装置
JP5943302B2 (ja) 吐水装置
JP2013238018A (ja) 吐水装置
JP2014190069A (ja) 水洗大便器装置
JP2013047439A (ja) 吐水装置
JP5943303B2 (ja) 吐水装置
JP6579356B2 (ja) 衛生洗浄装置
JP2014190068A (ja) 水洗大便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