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82231A - 一种变流器多单元并联系统的环流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变流器多单元并联系统的环流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82231A
CN102882231A CN2012103569937A CN201210356993A CN102882231A CN 102882231 A CN102882231 A CN 102882231A CN 2012103569937 A CN2012103569937 A CN 2012103569937A CN 201210356993 A CN201210356993 A CN 201210356993A CN 102882231 A CN102882231 A CN 1028822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parallel
current
phase
circul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35699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吕敬
张建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210356993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882231A/zh
Publication of CN1028822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8223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变流器多单元并联系统的环流控制方法,所述方法通过采样各并联变流器单元交流侧输出电流,计算得到并联系统三相环流,再经过三相静止到两相同步旋转坐标变换,得到环流的d、q轴分量,然后将环流的d、q轴分量作为扰动叠加到d、q轴电流给定值上,来补偿环流扰动对变流器交流侧输出电流所造成的影响,从而达到抑制环流的目的;由于环流存在于两个变流器之间,因此只要控制一个变流器的环流即可。本发明不需要引入零轴电流闭环控制,简化控制系统结构,提高系统控制稳定性,且对环流扰动的调节速度更快;不需要增加额外的电流传感器,不需要改变原有控制系统结构,且普遍适用于各种调制策略中。

Description

一种变流器多单元并联系统的环流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电子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变流器多单元并联系统的环流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能源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由于信息技术的飞快发展,电力电子技术是能源变换与信息控制的关键环节。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在电气节能、新能源发电、电能传输、电气牵引、大型油气输送和智能电网等领域的不断发展,单机容量不断增大,大功率电力电子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受到目前电力电子器件制造工艺的限制,单台变流器已无法满足大功率传送的要求,因此变流器并联技术便应运而生。采用变流器并联技术具有可有效提高功率等级,增加系统可靠性和效率,减少成本和电压、电流纹波,且易于模块化设计和系统配置,灵活性更强等优点,在大功率场合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单台变流器系统中,由于不存在环流通路,因此不存在环流问题。当变流器并联运行时,由于并联运行的变流器连接到同一个直流母线和同样的负载,电流会在并联的变流器之间流动,从而形成环流。环流的存在会增加开关管的应力,迫使变流器降低功率等级运行,并且会增加系统损耗,降低系统效率,使功率器件发热严重,甚至烧毁。
目前对于变流器多单元并联系统中环流问题的解决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硬件上消除环流通路,另一种是采用适当的控制方法来抑制环流。通常采用硬件方式消除环流的方法是在交流侧加隔离变压器,隔离变压器能够阻断交流侧的环流通路,从而达到消除环流的目的。由于通常在工频下工作,导致隔离变压器的体积和重量很大,造成系统成本和体积的增加,所以不适合用于大功率应用场合。
文献(李建林,高志刚,胡书举,等.并联背靠背PWM变流器在直驱型风力发电系统的应用[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8,32(5):59-62)提出了独立直流母线的拓扑结构,它在硬件上消除了环流通路,解决了环流问题,系统控制相对简单,但使用场合受限,只能用于具有电气隔离的多绕组电机,当电机为常用的单绕组电机时仍存在严重的环流问题,且机侧环流与网侧环流相互耦合。同时由于这种拓扑结构的直流母线分开,必须对两母线电压分别加以控制,增加了传感器数量和系统控制复杂度。文献(胡维昊,王跃,姚为正,等.直驱型变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中零序环流的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9,29(27):99-105)提出了一种基于零轴电流反馈控制的零序环流控制策略,该控制策略通过控制零轴电流为零来达到抑制零序环流的目的,但该方法受电流环控制带宽的影响只能对低频零序环流进行控制,且仅适用于SPWM调制系统,而对需要采用SVPWM调制来获得较高直流侧电压利用率的场合不适用。文献(Zhihong Ye,Dushan Boroyevich,Jae-Young Choi,et al.Controlof circulating current in two parallel three-phase boost rectifiers[J].IEEE Trans on PowerElectronics.2002,17(5):609-615)提出了一种基于零矢量分配的零序环流控制策略,该控制策略通过控制SVPWM中零矢量ppp的作用时间和零矢量nnn的作用时间之间的比例关系来调节调节零矢量作用时间,从而达到抑制变流器多单元并联系统零序环流的目的,但是该方法需要对零轴电流进行闭环控制,控制系统结构复杂,需要考虑环流闭环的稳定性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变流器多单元并联系统环流的控制方法,该方法不需要引入零轴电流闭环控制,简化控制系统结构,提高系统控制稳定性,且对环流扰动的调节速度更快;不需要增加额外的电流传感器,不需要改变原有控制系统结构,且普遍适用于各种调制策略中。
本发明将环流看作系统的一个扰动,根据环流扰动的大小对被控量(即变流器交流侧输出电流)进行前馈补偿。由控制理论可知,反馈控制只有在扰动作用于系统并引起被控量发生变化、导致调节器输入端的偏差信号发生变化时,调节器才改变输出的调节信号、克服扰动、对被控量进行调节。因此,反馈控制存在调节不及时,调节总是滞后于扰动的缺点。与反馈控制相比,前馈控制则直接根据扰动信号对被控量进行调节,因此调节快速性很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变流器多单元并联系统环流的控制方法,本发明通过采样各并联变流器单元交流侧输出电流,计算得到并联系统三相环流,再经过三相静止到两相同步旋转坐标变换,得到环流的d、q轴分量,然后将环流的d、q轴分量作为扰动叠加到d、q轴电流给定值上,来补偿环流扰动对变流器交流侧输出电流所造成的影响,从而达到抑制环流的目的。由于环流存在于两个变流器之间,因此只要控制一个变流器的环流即可。
本发明上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信号采集单元采集直流母线电压Udc以及第一并联单元的三相PWM变流器交流侧三相电流和第二并联单元的三相PWM变流器交流侧三相电流iak,ibk,ick(k=1,2),并计算出三相环流iha,ihb,ihc
步骤2:Clarke坐标变换单元将三相静止坐标系下的三相电流iak,ibk,ick(k=1,2)和三相环流iha,ihb,ihc变换到两相静止坐标下的电流iαk,iβk(k=1,2)和环流i,i,Park坐标变换单元再将两相静止坐标下的电流iαk,iβk(k=1,2)和环流i,i变换到两相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电流idk,iqk(k=1,2)和环流ihd,ihq
步骤3:将直流母线电压给定值Udc *与直流母线电压Udc输入到直流母线电压控制器中,直流母线电压控制器产生d轴电流给定值id *
步骤4:将d轴电流给定值id *与两相同步旋转坐标下的环流ihd相加后与第一并联单元在两相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电流id1输入到第一并联单元的d轴电流控制器中,第一并联单元的d轴电流控制器产生第一并联单元的d轴控制电压Ud1,将q轴电流给定值iq *与两相同步旋转坐标下的环流ihq相加后与第一并联单元的两相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电流iq1输入到第一并联单元的q轴电流控制器中,第一并联单元的q轴电流控制器产生第一并联单元的q轴控制电压Uq1
步骤:5:Park逆坐标变换单元将第一并联单元在两相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控制电压Ud1,Uq1变换到两相静止坐标下的控制电压Uα1,Uβ1
步骤6:将第一并联单元在两相静止坐标系下的控制电压Uα1,Uβ1输入到第一并联单元的SVPWM调制单元中,SVPWM调制单元输出第一并联单元的三相占空比信息da1,db1,dc1,将其分别作用于第一并联单元的三相功率开关管,从而实现对第一并联单元的三相PWM变流器的控制。
步骤7:将d轴电流给定值id *与第二并联单元在两相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电流id2输入到第二并联单元的d轴电流控制器中,第二并联单元的d轴电流控制器产生第二并联单元的d轴控制电压Ud2,将q轴电流给定值iq *与第二并联单元的两相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电流iq2输入到第二并联单元的q轴电流控制器中,第二并联单元的q轴电流控制器产生第二并联单元的q轴控制电压Uq2
步骤:8:Park逆坐标变换单元将第二并联单元在两相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控制电压Ud2,Uq2变换到两相静止坐标下的控制电压Uα2,Uβ2
步骤9:将第二并联单元在两相静止坐标系下的控制电压Uα2,Uβ2输入到第二并联单元的SVPWM调制单元中,SVPWM调制单元输出第二并联单元的三相占空比信息da2,db2,dc2,将其分别作用于第二并联单元的三相功率开关管,从而实现对第二并联单元的三相PWM变流器的控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1)针对变流器多单元并联系统,提供了一种环流前馈补偿的环流控制方法,该方法具有物理概念清晰、算法简单、易于数字实现等优点;
2)不需要引入零轴电流闭环控制,简化了控制系统结构,提高了系统控制稳定性,且对环流扰动的调节速度更快。
3)不需要增加额外的电流传感器,不需要改变原有控制系统结构,且普遍适用于各种调制策略中。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变流器多单元并联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基于环流前馈补偿的环流控制原理图;
图3加入环流前馈补偿前后的a相电流仿真波形图,其中:(a)未加环流前馈补偿,(b)加入环流前馈补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发明,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发明。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本实施例中电网电压为690V/50Hz,直流母线电容器组为18.8mF,直流母线电压给定值为1100V,开关频率为2.5kHz,LCL滤波器参数为:电网侧电感为80μH、中间滤波电容为466μF、变流器侧电感为170μH,直流侧电阻负载为0.83Ω。
请参阅图1,本实施例中,变流器多单元并联系统由两台三相PWM变流器单元共直流母线并联而成,它包括:第一并联单元的输入LCL滤波器、第一并联单元的三相PWM变流器CONV1、第一并联单元的直流母线电容器组C1、第二并联单元的输入LCL滤波器、第二并联单元的三相PWM变流器CONV2、第二并联单元的直流母线电容器组C2和直流侧电阻负载RL
三相电网的输出端与第一并联单元和第二并联单元的LCL滤波器输入端相连,第一并联单元和第二并联单元的LCL滤波器在输入端并联,第一并联单元的LCL滤波器输出端与第一并联单元的三相PWM变流器CONV1的交流侧输入端相连,第二并联单元的LCL滤波器输出端与第二并联单元的三相PWM变流器CONV2的交流侧输入端相连,第一并联单元的三相PWM变流器CONV1的直流侧输出端与第一并联单元的直流母线电容器组C1的正负极性端相连,第二并联单元的三相PWM变流器CONV2的直流侧输出端与第二并联单元的直流母线电容器组C2的正负极性端相连,第一并联单元的直流母线电容器组C1和第二并联单元的直流母线电容器组C2的正负极性端分别相连,直流侧电阻负载RL的一端与正直流母线相连,另一端与负直流母线相连。
所述的第一并联单元的输入LCL滤波器包括电网侧电感Lg1、中间滤波电容Cf1、变流器侧电感Lc1,所述的第二并联单元的输入LCL滤波器包括电网侧电感Lg2、中间滤波电容Cf2、变流器侧电感Lc2
所述的第一并联单元的三相PWM变流器CONV1和第二并联单元的三相PWM变流器CONV2分别包括6个功率开关管及其反并联续流二极管;
所述的第一并联单元的直流母线电容器组C1和第二并联单元的直流母线电容器组C2分别由若干个电容器并联而成;
所述的直流侧电阻负载RL是由若干个大功率电阻并联而成。
流经第一并联单元的三相PWM变流器CONV1的三相电流为ia1,ib1,ic1,流经第二并联单元的三相PWM变流器CONV2的三相电流为ia2,ib2,ic2,则定义流经两个变流器并联系统的三相环流为ih,即:
i h = | i hk | = 1 2 | ( i x 1 - i x 2 ) |
其中,x=a,b,c,a,b,c分别表示a,b,c三相,k=1,2,且ih1=-ih2
请参阅图2和图3,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一种变流器多单元并联系统环流的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信号采集单元采集直流母线电压Udc以及第一并联单元的三相PWM变流器交流侧三相电流和第二并联单元的三相PWM变流器交流侧三相电流iak,ibk,ick(k=1,2),并计算出三相环流iha,ihb,ihc
步骤2:Clarke坐标变换单元将三相静止坐标系下的三相电流iak,ibk,ick(k=1,2)和三相环流iha,ihb,ihc变换到两相静止坐标下的电流iαk,iβk(k=1,2)和环流i,i,Park坐标变换单元再将两相静止坐标下的电流iαk,iβk(k=1,2)和环流i,i变换到两相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电流idk,iqk(k=1,2)和环流ihd,ihq
步骤3:将直流母线电压给定值Udc *与直流母线电压Udc输入到直流母线电压控制器中,直流母线电压控制器产生d轴电流给定值id *
步骤4:将d轴电流给定值id *与两相同步旋转坐标下的环流ihd相加后与第一并联单元在两相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电流id1输入到第一并联单元的d轴电流控制器中,第一并联单元的d轴电流控制器产生第一并联单元的d轴控制电压Ud1,将q轴电流给定值iq *与两相同步旋转坐标下的环流ihq相加后与第一并联单元的两相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电流iq1输入到第一并联单元的q轴电流控制器中,第一并联单元的q轴电流控制器产生第一并联单元的q轴控制电压Uq1
步骤:5:Park逆坐标变换单元将第一并联单元在两相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控制电压Ud1,Uq1变换到两相静止坐标下的控制电压Uα1,Uβ1
步骤6:将第一并联单元在两相静止坐标系下的控制电压Uα1,Uβ1输入到第一并联单元的SVPWM调制单元中,SVPWM调制单元输出第一并联单元的三相占空比信息da1,db1,dc1,将其分别作用于第一并联单元的三相功率开关管,从而实现对第一并联单元的三相PWM变流器的控制。
步骤7:将d轴电流给定值id *与第二并联单元在两相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电流id2输入到第二并联单元的d轴电流控制器中,第二并联单元的d轴电流控制器产生第二并联单元的d轴控制电压Ud2,将q轴电流给定值iq *与第二并联单元的两相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电流iq2输入到第二并联单元的q轴电流控制器中,第二并联单元的q轴电流控制器产生第二并联单元的q轴控制电压Uq2
步骤:8:Park逆坐标变换单元将第二并联单元在两相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控制电压Ud2,Uq2变换到两相静止坐标下的控制电压Uα2,Uβ2
步骤9:将第二并联单元在两相静止坐标系下的控制电压Uα2,Uβ2输入到第二并联单元的SVPWM调制单元中,SVPWM调制单元输出第二并联单元的三相占空比信息da2,db2,dc2,将其分别作用于第二并联单元的三相功率开关管,从而实现对第二并联单元的三相PWM变流器的控制。
图3所示为采用本发明的环流控制方法后系统仿真波形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本发明的基于环流前馈补偿的环流控制方法能够有效抑制环流。
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形或修改,这并不影响本发明的实质内容。

Claims (3)

1.一种变流器多单元并联系统的环流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通过采样各并联变流器单元交流侧输出电流,计算得到并联系统三相环流,再经过三相静止到两相同步旋转坐标变换,得到环流的d、q轴分量,然后将环流的d、q轴分量作为扰动叠加到d、q轴电流给定值上,来补偿环流扰动对变流器交流侧输出电流所造成的影响,从而达到抑制环流的目的;由于环流存在于两个变流器之间,因此只要控制一个变流器的环流即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流器多单元并联系统的环流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信号采集单元采集直流母线电压Udc以及第一并联单元的三相PWM变流器交流侧三相电流和第二并联单元的三相PWM变流器交流侧三相电流iak,ibk,ick(k=1,2),并计算出三相环流iha,ihb,ihc
步骤2:Clarke坐标变换单元将三相静止坐标系下的三相电流iak,ibk,ick(k=1,2)和三相环流iha,ihb,ihc变换到两相静止坐标下的电流iαk,iβk(k=1,2)和环流i,i,Park坐标变换单元再将两相静止坐标下的电流iαk,iβk(k=1,2)和环流i,i变换到两相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电流idk,iqk(k=1,2)和环流ihd,ihq
步骤3:将直流母线电压给定值Udc *与直流母线电压Udc输入到直流母线电压控制器中,直流母线电压控制器产生d轴电流给定值id *
步骤4:将d轴电流给定值id *与两相同步旋转坐标下的环流ihd相加后与第一并联单元在两相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电流id1输入到第一并联单元的d轴电流控制器中,第一并联单元的d轴电流控制器产生第一并联单元的d轴控制电压Ud1,将q轴电流给定值iq *与两相同步旋转坐标下的环流ihq相加后与第一并联单元的两相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电流iq1输入到第一并联单元的q轴电流控制器中,第一并联单元的q轴电流控制器产生第一并联单元的q轴控制电压Uq1
步骤:5:Park逆坐标变换单元将第一并联单元在两相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控制电压Ud1,Uq1变换到两相静止坐标下的控制电压Uα1,Uβ1
步骤6:将第一并联单元在两相静止坐标系下的控制电压Uα1,Uβ1输入到第一并联单元的SVPWM调制单元中,SVPWM调制单元输出第一并联单元的三相占空比信息da1,db1,dc1,将其分别作用于第一并联单元的三相功率开关管,从而实现对第一并联单元的三相PWM变流器的控制;
步骤7:将d轴电流给定值id *与第二并联单元在两相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电流id2输入到第二并联单元的d轴电流控制器中,第二并联单元的d轴电流控制器产生第二并联单元的d轴控制电压Ud2,将q轴电流给定值iq *与第二并联单元的两相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电流iq2输入到第二并联单元的q轴电流控制器中,第二并联单元的q轴电流控制器产生第二并联单元的q轴控制电压Uq2
步骤:8:Park逆坐标变换单元将第二并联单元在两相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控制电压Ud2,Uq2变换到两相静止坐标下的控制电压Uα2,Uβ2
步骤9:将第二并联单元在两相静止坐标系下的控制电压Uα2,Uβ2输入到第二并联单元的SVPWM调制单元中,SVPWM调制单元输出第二并联单元的三相占空比信息da2,db2,dc2,将其分别作用于第二并联单元的三相功率开关管,从而实现对第二并联单元的三相PWM变流器的控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流器多单元并联系统的环流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流经第一并联单元的三相PWM变流器的三相电流为ia1,ib1,ic1,流经第二并联单元的三相PWM变流器的三相电流为ia2,ib2,ic2,则定义流经两个变流器并联系统的三相环流为ih,即:
i h = | i hk | = 1 2 | ( i x 1 - i x 2 ) |
其中,x=a,b,c,a,b,c分别表示a,b,c三相,k=1,2,且ih1=-ih2
CN2012103569937A 2012-09-21 2012-09-21 一种变流器多单元并联系统的环流控制方法 Pending CN10288223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3569937A CN102882231A (zh) 2012-09-21 2012-09-21 一种变流器多单元并联系统的环流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3569937A CN102882231A (zh) 2012-09-21 2012-09-21 一种变流器多单元并联系统的环流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82231A true CN102882231A (zh) 2013-01-16

Family

ID=474834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3569937A Pending CN102882231A (zh) 2012-09-21 2012-09-21 一种变流器多单元并联系统的环流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882231A (zh)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51785A (zh) * 2013-04-02 2013-06-12 湖南大学 一种兼具快速无功支撑的多变流器并联环流抑制方法
CN103296867A (zh) * 2013-06-28 2013-09-11 成都芯源系统有限公司 多相开关变换器及其控制器和控制方法
CN104201698A (zh) * 2014-09-05 2014-12-10 广东电网公司佛山供电局 基于双pwm型储能变流器的直流母线电压动态稳定控制系统和方法
CN104485689A (zh) * 2014-12-12 2015-04-01 合肥工业大学 基于自适应模式切换的下垂控制方法
CN104659813A (zh) * 2015-02-04 2015-05-27 湖南大学 一种快速谐波环流抑制的多逆变器并联控制方法
CN104795841A (zh) * 2015-04-24 2015-07-22 山东大学 孤岛运行混合微网双向变换器的直流侧分布式分层控制方法
CN106374521A (zh) * 2016-09-08 2017-02-01 南京理工大学 电力系统环流抑制方法
US10027239B2 (en) 2014-09-05 2018-07-17 Delta Electronics, Inc. Wind power converter device and converter device
CN109038639A (zh) * 2014-09-05 2018-12-18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风电变流器装置和变流器装置
CN110311413A (zh) * 2019-07-24 2019-10-08 华北电力大学 一种适用于多变流器驱动的多绕组同步电机对系统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26804A (zh) * 2010-05-21 2010-09-08 哈尔滨工业大学 风力发电系统中的并联型永磁直驱风电变流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2142787A (zh) * 2011-03-31 2011-08-03 山亿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svpwm算法的光伏并网逆变器并联运行环流控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26804A (zh) * 2010-05-21 2010-09-08 哈尔滨工业大学 风力发电系统中的并联型永磁直驱风电变流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2142787A (zh) * 2011-03-31 2011-08-03 山亿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svpwm算法的光伏并网逆变器并联运行环流控制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吕敬: "风电变流器中多单元并联的关键技术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工程科技Ⅱ辑》, no. 7, 15 July 2012 (2012-07-15) *

Cited B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51785B (zh) * 2013-04-02 2013-12-11 湖南大学 一种兼具快速无功支撑的多变流器并联环流抑制方法
CN103151785A (zh) * 2013-04-02 2013-06-12 湖南大学 一种兼具快速无功支撑的多变流器并联环流抑制方法
CN103296867A (zh) * 2013-06-28 2013-09-11 成都芯源系统有限公司 多相开关变换器及其控制器和控制方法
CN103296867B (zh) * 2013-06-28 2015-07-15 成都芯源系统有限公司 多相开关变换器及其控制器和控制方法
US10027239B2 (en) 2014-09-05 2018-07-17 Delta Electronics, Inc. Wind power converter device and converter device
CN104201698A (zh) * 2014-09-05 2014-12-10 广东电网公司佛山供电局 基于双pwm型储能变流器的直流母线电压动态稳定控制系统和方法
USRE49768E1 (en) 2014-09-05 2023-12-26 Delta Electronics, Inc. Wind power converter device and converter device
CN109038639B (zh) * 2014-09-05 2020-10-13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风电变流器装置和变流器装置
CN109038639A (zh) * 2014-09-05 2018-12-18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风电变流器装置和变流器装置
CN104485689A (zh) * 2014-12-12 2015-04-01 合肥工业大学 基于自适应模式切换的下垂控制方法
CN104485689B (zh) * 2014-12-12 2016-08-24 合肥工业大学 基于自适应模式切换的下垂控制方法
CN104659813A (zh) * 2015-02-04 2015-05-27 湖南大学 一种快速谐波环流抑制的多逆变器并联控制方法
CN104795841B (zh) * 2015-04-24 2017-01-11 山东大学 孤岛运行混合微网双向变换器的直流侧分布式分层控制方法
CN104795841A (zh) * 2015-04-24 2015-07-22 山东大学 孤岛运行混合微网双向变换器的直流侧分布式分层控制方法
CN106374521A (zh) * 2016-09-08 2017-02-01 南京理工大学 电力系统环流抑制方法
CN106374521B (zh) * 2016-09-08 2019-01-18 南京理工大学 电力系统环流抑制方法
CN110311413A (zh) * 2019-07-24 2019-10-08 华北电力大学 一种适用于多变流器驱动的多绕组同步电机对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82231A (zh) 一种变流器多单元并联系统的环流控制方法
CN103296908B (zh) 多重化逆变器及有源电力滤波器
CN105140966B (zh) 一种抑制非隔离型光伏系统漏电流的调制策略
CN101951178B (zh) 一种用于链式功率调节装置三相直流侧电压的平衡方法
CN102545677B (zh) 采用耦合电抗器的并联型三相并网逆变器的控制方法
CN104901579B (zh) 一种四象限变流型再生能量逆变回馈装置
CN101860319B (zh) 一种多目标的大功率逆变器共模电压抑制方法
CN105553304A (zh) 一种新型的模块化多电平型固态变压器及其内模控制方法
CN103312187A (zh) 一种变流器系统
CN102891612B (zh) 一种变流器多单元并联系统的不均流控制方法
CN101938127B (zh) 单相、三相双降压式全桥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
CN106786691A (zh) 一种带无功补偿的三电平智能充电装置及无功功率检测补偿方法
CN101534063A (zh) 一种级联型多相变流器
CN105553309A (zh) 一种t型三电平逆变器及其中点平衡控制方法
CN105703652A (zh) 对高频隔离dc/ac逆变器电路的控制方法和电路
CN205389177U (zh) 一种新型的模块化多电平型固态变压器
CN102291030A (zh) 三电平光伏并网逆变器直流电压平衡控制方法
CN105337520A (zh) 光伏并网变换器、光伏供电系统和电器
CN205195587U (zh) 光伏并网变换器、光伏供电系统和电器
CN103248210B (zh) 一种用于减小直流侧电压二次波动的功率同步控制方法
CN110190741B (zh) 大功率高升压比光伏直流变流器启动控制方法
CN105703651A (zh) 并网逆变器并联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3178734A (zh) 一种光伏逆变器
CN104993712A (zh) 一种三相-单相交流变换器控制方法
CN103036398B (zh) 单级单相大升压比串联电压型准阻抗源变换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Zhang Jianwen

Inventor after: Lv Jing

Inventor after: Cai Xu

Inventor before: Lv Jing

Inventor before: Zhang Jianwen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INVENTOR; FROM: LV JING ZHANG JIANWEN TO: ZHANG JIANWEN LV JING CAI XU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