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67958A - 一种磷酸铁锂-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磷酸铁锂-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67958A
CN102867958A CN2012103829173A CN201210382917A CN102867958A CN 102867958 A CN102867958 A CN 102867958A CN 2012103829173 A CN2012103829173 A CN 2012103829173A CN 201210382917 A CN201210382917 A CN 201210382917A CN 102867958 A CN102867958 A CN 1028679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bon
composite material
silicon dioxide
preparation
lifepo4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38291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67958B (zh
Inventor
曹剑瑜
周慧
陈智栋
许娟
王文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ZHOU JIANGGONG KUOZH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Changzhou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CHANGZHOU JIANGGONG KUOZH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Chang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ZHOU JIANGGONG KUOZH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Changzhou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CHANGZHOU JIANGGONG KUOZH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210382917.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867958B/zh
Publication of CN1028679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679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679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6795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领域,提供了一种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碳-二氧化硅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溶胶-模板和烧结过程控制,形成均一的磷酸铁锂-碳-二氧化硅共生相。本发明将铁源、磷源、锂源和草酸直接混合后,溶解于去离子水中形成溶胶;加入乙醇和表面活性剂1,搅拌均匀,然后加入酚醛树脂的乙醇溶液、表面活性剂2和二氧化硅,混合搅拌均匀,蒸发溶剂,真空干燥,真空预烧,粉碎,烧结,得到磷酸铁锂-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形态良好,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和稳定的电化学性能,可以应用于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领域。

Description

一种磷酸铁锂-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的复合材料磷酸铁锂-碳-二氧化硅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橄榄石型结构的磷酸铁锂(LiFePO4)材料最早由美国的Padhi等人于1997年发现,该材料非常适合作为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大量研究结果显示,在充放电过程中,LiFePO4的体积变化很小(仅约6%),且磷酸根基团非常稳定,因此该材料具有异乎寻常的高循环寿命和极佳的安全性能。此外,该材料成本低廉,对环境友好,有望成为动力锂离子电池的首选正极材料。
但是限制该材料广泛应用的致命缺陷是其电子传导速率和锂离子传导速率都非常低。人们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提高该材料的电子传导速率和锂离子传导速率。比如,通过在Li+晶格位搀入高价态金属离子(如Mg2+、Cu2+和Zn2+等)以形成锂离子空位来提高其锂离子传导速率,通过在Fe2+晶格位搀入高价金属离子(如Nb5+和Mo6+等)来改变其能带结构,提高其电子传导速率(W.-J.Zhang,J.Power Sources 2011,196:2962)。然而这些金属离子搀杂所得到的磷酸铁锂材料的电子和锂离子传导性能仍然较低,不能满足实际应用的要求。
所以人们进一步对磷酸铁锂材料进行导电碳包覆,通过引入具有良好导电性能和孔隙结构的碳材料来提高磷酸铁锂材料的电子传导速率和锂离子传导速率(J.Wang,X.Sun,EnergyEnviron.Sci.2012,5:5163)。但是由于碳的密度较小,加入过多的碳易导致材料振实密度的急剧下降,从而导致体积比能量和能量密度的下降,不利于其实际应用。
目前,用于磷酸铁锂碳包覆的制备方法主要分为原位和非原位两大类。一般而言,通过原位合成的碳包覆磷酸铁锂材料,容易形成微观均一的网络结构,包覆效果较好。介孔碳材料不仅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而且由于其孔径单一,且处于中孔范围内,比表面利用率高,是电极材料的优良载体。在合成过程,原位形成介孔碳包覆的磷酸铁锂,使碳粒与磷酸铁锂颗粒接触充分,提高材料的电子传导速率;另一方面,由于介孔碳孔道结构的可控性,可根据电解液的种类和要求调节合适的孔结构和孔大小,使不同类型的电解液有效的填充其中,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而且纳米级孔道的大量存在,使得电极材料与电解液可以更大程度的相容,有效缩短锂离子的传输路径,加快吸附脱附速率,改善材料的倍率性能。
但在磷酸铁锂合成过程中,若直接添加介孔碳材料,反应过程只是单纯的机械混合,复合材料不能达到良好的均匀性,难以有效提高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复合材料不能达到良好的混合均匀性,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得不到有效提高。
为解决这一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磷酸铁锂-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中,碳是由碳的前驱体在制备过程中与LiFePO4同时生成的。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上述磷酸铁锂-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制备过程中,第二相C在反应时与主相LiFePO4同时共生形成,第三相SiO2是配料时加入的SiO2超细粉体。
该制备方法的具体步骤为:
(1)将磷源化合物、铁源化合物、锂源化合物与草酸混合后,溶解于去离子水中,得到混合物溶液;
作为优选:锂源化合物选自碳酸锂、醋酸锂、氢氧化锂或磷酸二氢锂;
作为优选:铁源化合物选自磷酸铁、醋酸铁或草酸亚铁;
作为优选:磷源化合物选自磷酸铁、磷酸二氢锂、磷酸氢二锂或磷酸锂;
作为优选:磷源化合物、铁源化合物、锂源化合物和草酸混合物中,磷元素:铁元素:锂元素:草酸的摩尔比为1:1:1:2.8-3.2;
作为优选:去离子水与铁源化合物的摩尔比为250-1000:1;
(2)向步骤(1)得到的混合物溶液中,加入乙醇和表面活性剂1,搅拌均匀,然后加入酚醛树脂的乙醇溶液、二氧化硅和表面活性剂2,混合搅拌均匀,蒸发溶剂,真空干燥,得到干燥物;
作为优选:表面活性剂1包括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聚乙烯吡咯烷酮和三嵌段共聚物F127;
作为优选:表面活性剂2包括三嵌段共聚物F127、三嵌段共聚物P123和聚乙烯吡咯烷酮;
作为优选:乙醇的体积与步骤(1)中的去离子水体积相等,
作为优选:表面活性剂1与铁源化合物的摩尔比为0.8-1.6:1,
作为优选:酚醛树脂与铁源化合物的摩尔比为0.065-0.26:1,
作为优选:二氧化硅与铁源化合物的摩尔比为0.09-0.22:1,
作为优选:表面活性剂2与铁源化合物的摩尔比为0.0016-0.0036:1;
(3)将步骤(2)得到的干燥物在真空或通入非氧化性气体的情况下,预烧并粉碎,再在真空或通入非氧化性气体的情况下烧结、冷却、粉碎、分级,得到磷酸铁锂-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
作为优选:预烧温度为200-350℃,预烧时间为1-3小时;
作为优选:烧结操作为在600-850℃温度下烧结5-15小时。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加入介孔碳前驱体,在高温热解形成磷酸铁锂过程中,同时原位形成介孔碳,从而达到两类物质在微观尺度上的均匀混合,可以有效改善材料的性能。此外,二氧化硅不仅作为附加填料存在,也同时作为碳的形貌控制媒介使用,有助于形成介孔碳,而不是普通的微孔碳,复合材料中二氧化硅的存在有利于减少复合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变化,改善循环稳定性。本发明原料简单易得,价格低廉,适合工业化生产。
附图说明
图1:按照本发明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的复合材料的XRD图。
图2:按照本发明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的复合材料的扫描电镜图。
图3:按照本发明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的复合材料的电池在0.1C倍率下的充放电曲线。
图4:按照本发明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的复合材料的电池在0.1mV/s扫速下的循环伏安曲线。
图5:按照本发明实施例4的方法制备的复合材料的扫描电镜图。
图6:按照本发明实施例4的方法制备的复合材料的电池在0.1C倍率下的充放电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用磷酸铁、氢氧化锂和草酸按照1:1:3的摩尔比直接混合后,溶解在相当于磷酸铁物质的量1000倍的去离子水中,形成绿色透明溶液,加入与上述去离子水等体积的乙醇以及与磷酸铁等摩尔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搅拌2小时后,然后加入预溶在乙醇中的低聚酚醛树脂(分子量约200)、气相二氧化硅和三嵌段共聚物F127(酚醛树脂、二氧化硅、F127与磷酸铁的摩尔比为0.13:0.2:0.0032:1),混合搅拌44小时,接着60℃下蒸发掉溶剂,真空干燥,即得前驱体。在高纯N2保护下,将前驱体在200和350℃分别预烧2小时,随炉冷却至室温,粉碎,接着700℃煅烧6小时,即得磷酸铁锂-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元素分析测定得样品中的碳含量为6.31%,二氧化硅含量为6.63%。
图1是产品的XRD衍射图,从图上可以看出,衍射峰尖锐,各衍射峰的位置与LiFePO4标准图谱(PDF No.40~1499)完全吻合,没有明显的杂峰存在,属于典型的橄榄石型结构,表明主相为磷酸铁锂。
图2为产品的扫描电镜图。可以看到,复合物形态良好,没有明显的相分离,表明磷酸铁锂、碳和二氧化硅在微观上均匀混合,一次颗粒的尺寸在40-60nm,在具有均匀粒径的同时,还具有大量的微米、亚微米结构,可以显著增加材料的真实表面积。
图3是上述实施例的磷酸铁锂-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制备的电池在0.1C倍率下的充放电曲线,放电的比容量为152.2mAh/g,5C放电平台良好。与之相对比,Doherty等2009年报道的磷酸铁锂-碳复合材料在0.1C倍率下的放电的比容量为约130mAh/g。Hasegawa等2011年报道的磷酸铁锂-介孔碳复合材料在相同倍率下也仅为137mAh/g。可见,本发明制备的复合材料的容量性能明显优于国外报道的同类材料的性能。
图4为上述实施例的磷酸铁锂-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制备的电池在0.1mV/s扫速下的循环伏安曲线,充放电可逆性良好。
实施例2:
用磷酸铁、氢氧化锂和草酸按照1:1:2.8的摩尔比直接混合后,溶解在相当于磷酸铁物质的量1000倍的去离子水中,形成绿色透明溶液,加入与上述去离子水等体积的乙醇以及与磷酸铁等摩尔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搅拌2小时后,然后加入预溶在乙醇中的酚醛树脂、二氧化硅(酚醛树脂、二氧化硅与磷酸铁的摩尔比为0.13:0.2:1),混合搅拌24小时,接着60℃下蒸发掉溶剂,真空干燥,即得前驱体。在高纯N2保护下,将前驱体在200和350℃分别预烧2小时,随炉冷却至室温,粉碎,接着750℃煅烧5小时,即得磷酸铁锂-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元素分析测定得样品中的碳含量为6.57%,二氧化硅含量为6.72%。由上述复合材料制备的电池在0.1C倍率下的放电比容量为136.2mAh/g。
实施例3:
用磷酸铁、氢氧化锂和草酸按照1:1:3.2的摩尔比直接混合后,溶解在相当于磷酸铁物质的量1000倍的去离子水中,形成绿色透明溶液,加入与上述去离子水等体积的乙醇以及与磷酸铁等摩尔的聚乙烯吡咯烷酮,搅拌2小时后,然后加入预溶在乙醇中的酚醛树脂和三嵌段共聚物F127(酚醛树脂、F127与磷酸铁的摩尔比为0.13:0.0032:1),混合搅拌24小时,接着60℃下蒸发掉溶剂,真空干燥,即得前驱体。在高纯N2保护下,将前驱体在200和350℃分别预烧2小时,随炉冷却至室温,粉碎,接着750℃煅烧5小时,即得磷酸铁锂-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元素分析测定得样品中的碳含量为7.27%。由上述复合材料制备的电池在0.1C倍率下的放电比容量为132.8mAh/g。
实施例4:
用磷酸铁、氢氧化锂和草酸按照1:1:3的摩尔比直接混合后,溶解在相当于磷酸铁物质的量400倍的去离子水中,搅拌至形成绿色透明溶液,加入与上述去离子水等体积的乙醇以及与磷酸铁等摩尔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搅拌2小时后,然后加入预溶在乙醇中的酚醛树脂、二氧化硅和三嵌段共聚物P123(酚醛树脂、二氧化硅、P123与磷酸铁的摩尔比为0.065:0.1:0.0018:1),混合搅拌44小时,接着60℃下蒸发掉溶剂,真空干燥,即得前驱体。在高纯N2保护下,将前驱体在200和350℃分别预烧2小时,随炉冷却至室温,粉碎,接着700℃煅烧6小时,即得磷酸铁锂-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元素分析测定得样品中的碳含量为3.27%,二氧化硅含量为3.43%。
图5和图6分别为上述复合材料的扫描电镜照片和由其制备的电池在0.1C倍率下的充放电曲线。由图5的扫描电镜照片可以看到,磷酸铁锂-碳-二氧化硅复合物颗粒形态良好,粒径分布均匀,堆积密度高。由图6可知,该材料的放电比容量接近151mAh/g,2C放电平台良好。
实施例5:
用磷酸铁、氢氧化锂和草酸按照1:1:3的摩尔比直接混合后,溶解在相当于磷酸铁物质的量1000倍的去离子水中,形成绿色透明溶液,加入与上述去离子水等体积的乙醇以及相当于磷酸铁物质的量1.5倍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搅拌2小时后,然后加入预溶在乙醇中的酚醛树脂、二氧化硅和三嵌段共聚物F127(酚醛树脂、二氧化硅、F127与磷酸铁的摩尔比为0.13:0.2:0.0032:1),混合搅拌44小时,接着60℃下蒸发掉溶剂,真空干燥,即得前驱体。在高纯N2保护下,将前驱体在200和350℃分别预烧2小时,随炉冷却至室温,粉碎,接着700℃煅烧6小时,即得磷酸铁锂-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元素分析测定得样品中的碳含量为6.57%,二氧化硅含量为6.73%。由上述复合材料制备的电池在0.1C倍率下的放电比容量为146.9mAh/g。
实施例6:
用磷酸铁、氢氧化锂和草酸按照1:1:3的摩尔比直接混合后,溶解在相当于磷酸铁物质的量1000倍的去离子水中,形成绿色透明溶液,加入与上述去离子水等体积的乙醇以及与磷酸铁等摩尔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搅拌2小时后,然后加入预溶在乙醇中的酚醛树脂、二氧化硅和聚乙烯吡咯烷酮(酚醛树脂、二氧化硅、聚乙烯吡咯烷酮与磷酸铁的摩尔比为0.13:0.2:0.0026:1),混合搅拌44小时,接着60℃下蒸发掉溶剂,真空干燥,即得前驱体。在高纯N2保护下,将前驱体在200和350℃分别预烧2小时,随炉冷却至室温,粉碎,接着700℃煅烧6小时,即得磷酸铁锂-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元素分析测定得样品中的碳含量为6.12%,二氧化硅含量为6.83%。由上述复合材料制备的电池在0.1C倍率下的放电比容量为136.5mAh/g。
对比实施例1:
用磷酸铁、氢氧化锂和草酸按照1:1:3的摩尔比直接混合后,溶解在相当于磷酸铁物质的量1000倍的去离子水中,形成绿色透明溶液,加入与上述去离子水等体积的乙醇以及与磷酸铁等摩尔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搅拌2小时后,然后加入葡萄糖、气相二氧化硅和三嵌段共聚物F127(葡萄糖、二氧化硅、F127与磷酸铁的摩尔比为0.145:0.2:0.0032:1),混合搅拌44小时,接着60℃下蒸发掉溶剂,真空干燥,即得前驱体。在高纯N2保护下,将前驱体在200和350℃分别预烧2小时,随炉冷却至室温,粉碎,接着700℃煅烧6小时,即得磷酸铁锂-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元素分析测定得样品中的碳含量为5.22%,二氧化硅含量为6.98%。由上述复合材料制备的电池在0.1C倍率下的放电比容量为128.1mAh/g。
对比实施例2:
用磷酸铁、氢氧化锂和草酸按照1:1:3的摩尔比直接混合后,溶解在相当于磷酸铁物质的量1000倍的去离子水中,形成绿色透明溶液,加入与上述去离子水等体积的乙醇以及与磷酸铁等摩尔的聚乙二醇(分子量400),搅拌2小时后,然后加入葡萄糖、气相二氧化硅和三嵌段共聚物F127(葡萄糖、二氧化硅、F127与磷酸铁的摩尔比为0.145:0.2:0.0032:1),混合搅拌44小时,接着60℃下蒸发掉溶剂,真空干燥,即得前驱体。在高纯N2保护下,将前驱体在200和350℃分别预烧2小时,随炉冷却至室温,粉碎,接着700℃煅烧6小时,即得磷酸铁锂-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元素分析测定得样品中的碳含量为4.98%,二氧化硅含量为6.88%。由上述复合材料制备的电池在0.1C倍率下的放电比容量为105.9mAh/g。

Claims (10)

1.一种磷酸铁锂复合材料,其特征是由磷酸铁锂、碳、二氧化硅三种组分组成。
2.一种磷酸铁锂-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碳是由碳的前驱体在制备过程中与LiFePO4同时生成的。
3.权利要求2所述的磷酸铁锂-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的前驱体是酚醛树脂。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磷酸铁锂-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为:
(1)将磷源化合物、铁源化合物、锂源化合物与草酸混合后,溶解于去离子水中,得到混合物溶液;
(2)向步骤(1)得到的混合物溶液中,加入乙醇和表面活性剂1,搅拌均匀,然后加入酚醛树脂的乙醇溶液、表面活性剂2和二氧化硅,混合搅拌,蒸发溶剂,真空干燥,得到干燥物;
(3)将步骤(2)得到的干燥物在真空或通入非氧化性气体的情况下,预烧并粉碎,再在真空或通入非氧化性气体的情况下烧结、冷却、粉碎、分级,得到磷酸铁锂-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磷酸铁锂-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的锂源化合物选自碳酸锂、醋酸锂、氢氧化锂或磷酸二氢锂;铁源化合物选自磷酸铁、醋酸铁或草酸亚铁;磷源化合物选自磷酸铁、磷酸二氢锂、磷酸氢二锂或磷酸锂。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磷酸铁锂-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的磷源化合物、铁源化合物、锂源化合物和草酸混合物中,磷元素:铁元素:锂元素:草酸的摩尔比为1:1:1:2.8-3.2;所述的去离子水的物质的量为上述铁源化合物的物质的量的250-1000倍。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磷酸铁锂-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的表面活性剂1选自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聚乙烯吡咯烷酮和三嵌段共聚物F127;表面活性剂2选自三嵌段共聚物F127、三嵌段共聚物P123和聚乙烯吡咯烷酮。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磷酸铁锂-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的乙醇的体积与步骤(1)中的去离子水体积相等,酚醛树脂的乙醇溶液中,酚醛树脂质量百分含量为10-80%,所述的表面活性剂1与铁源化合物的摩尔比为0.8-1.6:1,所述的酚醛树脂与铁源化合物的摩尔比为0.065-0.26:1,所述的二氧化硅与铁源化合物的摩尔比为0.09-0.22:1,所述的表面活性剂2与铁源化合物的摩尔比为0.0016-0.0036:1。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磷酸铁锂-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的预烧温度为200-350℃,时间为1-3小时。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磷酸铁锂-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的烧结操作为在600-850℃温度下烧结5-15小时。
CN201210382917.3A 2012-10-11 2012-10-11 一种磷酸铁锂-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6795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382917.3A CN102867958B (zh) 2012-10-11 2012-10-11 一种磷酸铁锂-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382917.3A CN102867958B (zh) 2012-10-11 2012-10-11 一种磷酸铁锂-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67958A true CN102867958A (zh) 2013-01-09
CN102867958B CN102867958B (zh) 2014-12-17

Family

ID=474466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382917.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67958B (zh) 2012-10-11 2012-10-11 一种磷酸铁锂-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867958B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78114A (zh) * 2013-01-18 2013-05-01 青岛科技大学 一种多孔磷酸铁锂/碳复合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CN106058195A (zh) * 2016-07-21 2016-10-26 天津巴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包覆型磷酸钒锂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7546382A (zh) * 2017-08-29 2018-01-05 戚明海 一种废旧光刻胶制备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方法
CN111029571A (zh) * 2019-11-22 2020-04-17 贵州唯特高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二氧化硅均匀掺杂磷酸铁的制备方法
CN111224103A (zh) * 2020-01-17 2020-06-02 贝特瑞(天津)纳米材料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金属离子掺杂高倍率介孔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制备方法
CN113193197A (zh) * 2021-04-26 2021-07-30 河北师范大学 一种商业锂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添加剂的制备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90782A (zh) * 2005-11-17 2006-06-21 广州市鹏辉电池有限公司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US20110121240A1 (en) * 2009-11-23 2011-05-26 Khalil Amine Coated electroactive materials
CN102324494A (zh) * 2010-07-20 2012-01-18 上海大象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磷酸铁锂/纳米粉管氧化物复合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2420324A (zh) * 2011-03-23 2012-04-18 上海中兴派能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纳米核壳结构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90782A (zh) * 2005-11-17 2006-06-21 广州市鹏辉电池有限公司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US20110121240A1 (en) * 2009-11-23 2011-05-26 Khalil Amine Coated electroactive materials
CN102324494A (zh) * 2010-07-20 2012-01-18 上海大象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磷酸铁锂/纳米粉管氧化物复合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2420324A (zh) * 2011-03-23 2012-04-18 上海中兴派能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纳米核壳结构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78114A (zh) * 2013-01-18 2013-05-01 青岛科技大学 一种多孔磷酸铁锂/碳复合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CN106058195A (zh) * 2016-07-21 2016-10-26 天津巴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包覆型磷酸钒锂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7546382A (zh) * 2017-08-29 2018-01-05 戚明海 一种废旧光刻胶制备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方法
CN111029571A (zh) * 2019-11-22 2020-04-17 贵州唯特高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二氧化硅均匀掺杂磷酸铁的制备方法
CN111029571B (zh) * 2019-11-22 2021-06-11 贵州唯特高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二氧化硅均匀掺杂磷酸铁的制备方法
CN111224103A (zh) * 2020-01-17 2020-06-02 贝特瑞(天津)纳米材料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金属离子掺杂高倍率介孔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制备方法
CN113193197A (zh) * 2021-04-26 2021-07-30 河北师范大学 一种商业锂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添加剂的制备方法
CN113193197B (zh) * 2021-04-26 2022-03-11 河北师范大学 一种商业锂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添加剂的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67958B (zh) 2014-12-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ang et al. Understanding and recent development of carbon coating on LiFePO 4 cath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Wang et al. Dual-carbon enhanced silicon-based composite as superior anode material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Yin et al. Rationally designed hollow precursor-derived Zn3V2O8 nanocages as a high-performance anode material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CN102867958B (zh) 一种磷酸铁锂-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5355885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复合正极材料LiMn1-xFexPO4/C的合成方法
CN104393272A (zh) 一种钛酸锂类负极复合材料及制备方法
CN102522546A (zh) 纳米锂离子电池级正极材料磷酸亚铁锂的制备方法
CN102306791B (zh) 一种碳包覆非化学计量比氧化锂铁磷材料的制备方法
Lee et al. Synthesis of Li [Ni0. 2Li0. 2Mn0. 6] O2 nano-particles and their surface modification using a polydopamine layer
Li et al. Optimized synthesis of LiFePO4 composites via rheological phase assisted method from FePO4 with acetic acid as dispersant
Wang et al. Mesoporous Li3V2 (PO4) 3@ CMK-3 nanocomposite cathode material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Li et al. Influence of synthesis method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LiFePO4/C cathode material
Chen et al. Bottom-up, hard template and scalable approaches toward designing nanostructured Li 2 S for high performance lithium sulfur batteries
Yang et al. Sol–gel-assisted, fast and low-temperature synthesis of La-doped Li 3 V 2 (PO 4) 3/C cath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CN104600292A (zh) 一种碳-石墨烯双重修饰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Shui et al. LiCoPO4-based ternary composite thin-film electrode for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CN108598386A (zh) 磷酸锰铁锂基复合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Huang et al. Effect of Li excess content and Ti dopants on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LiFePO 4 prepared by thermal reduction method
Pang et al. Controlled fabrication of iron oxalate hydrate microstructures and study of their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Wu et al. Preparation of high tap density LiFePO4/C through carbothermal reduction process using beta-cyclodextrin as carbon Source
Ma et al. Facile and Scalable Synthesis of Si@ void@ C Embedded in Interconnected 3D Porous Carbon Architecture for High Performance Lithium‐Ion Batteries
Zhang et al.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Al-substituted Li3V2 (PO4) 3 cathode materials synthesized by sol-gel method
CN103840159A (zh) 一种锂离子正极材料LiFePO4/C的合成方法
CN115924883A (zh) 一种硬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Liu et al. Synthesis and electrochemical evolution of mesoporous LiFeSO 4 F 0.56 (OH) 0.44 with high power and long cyclabilit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217

Termination date: 2017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