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44922A - 燃料电池系统 - Google Patents

燃料电池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44922A
CN102844922A CN2011800170651A CN201180017065A CN102844922A CN 102844922 A CN102844922 A CN 102844922A CN 2011800170651 A CN2011800170651 A CN 2011800170651A CN 201180017065 A CN201180017065 A CN 201180017065A CN 102844922 A CN102844922 A CN 1028449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talyst layer
fuel cell
gas
anode
relative humid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1706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松冈孝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neo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Eneos Cell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neos Cell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Eneos Celltec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8449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4492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4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 H01M8/04082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f reactant parameters, e.g. pressure or concentration
    • H01M8/04089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f reactant parameters, e.g. pressure or concentration of gaseous reactants
    • H01M8/04119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f reactant parameters, e.g. pressure or concentration of gaseous reactants with simultaneous supply or evacuation of electrolyte; Humidifying or dehumidifying
    • H01M8/04126Humidify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4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4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 H01M8/04223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during start-up or shut-down; Depolarisation or activation, e.g. purging; Means for short-circuiting defective fuel cells
    • H01M8/04225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during start-up or shut-down; Depolarisation or activation, e.g. purging; Means for short-circuiting defective fuel cells during start-up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4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 H01M8/04223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during start-up or shut-down; Depolarisation or activation, e.g. purging; Means for short-circuiting defective fuel cells
    • H01M8/04228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during start-up or shut-down; Depolarisation or activation, e.g. purging; Means for short-circuiting defective fuel cells during shut-dow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4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 H01M8/04298Processes for controlling fuel cells or fuel cell systems
    • H01M8/043Processes for controlling fuel cells or fuel cell systems applied during specific periods
    • H01M8/04302Processes for controlling fuel cells or fuel cell systems applied during specific periods applied during start-up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4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 H01M8/04298Processes for controlling fuel cells or fuel cell systems
    • H01M8/043Processes for controlling fuel cells or fuel cell systems applied during specific periods
    • H01M8/04303Processes for controlling fuel cells or fuel cell systems applied during specific periods applied during shut-dow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10Fuel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24Grouping of fuel cells, e.g. stacking of fuel cells
    • H01M8/2465Details of groupings of fuel cells
    • H01M8/2483Details of groupings of fuel cells characterised by internal manifol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10Fuel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 H01M2008/1095Fuel cells with polymeric electroly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6Combination of fuel cells with means for production of reactants or for treatment of residues
    • H01M8/0606Combination of fuel cells with means for production of reactants or for treatment of residues with means for production of gaseous reactants
    • H01M8/0612Combination of fuel cells with means for production of reactants or for treatment of residues with means for production of gaseous reactants from carbon-containing material
    • H01M8/0618Reforming processes, e.g. autothermal, partial oxidation or steam reform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Fuel Cell (AREA)

Abstract

燃料电池(100)具备电解质膜(120)、在电解质膜(120)一个面设置的包括阳极催化剂层的阳极(122)、在电解质膜(120)另一个面设置的包括阴极催化剂层的阴极(124)、以及在启动时供给燃料之前,将与阳极催化剂层接触的气体的相对湿度和与阴极催化剂层接触的气体的相对湿度中的至少一者降低到不足100%的调节机构。

Description

燃料电池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通过氢和氧的电化学反应而发电的燃料电池的燃料电池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能量转换效率高且经发电反应不产生有害物质的燃料电池备受瞩目。作为这种燃料电池之一,已知的是在100℃以下的低温下工作的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
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具有将作为电解质膜的固体高分子电解质膜在燃料极和空气极之间分配的基本构造,是向燃料极供给含氢的燃料气体、向空气极供给含氧的氧化剂气体,通过以下的电化学反应来发电的装置。
燃料极:H2→2H++2e-…(1)
空气极:1/2O2+2H++2e-→H2O…(2)
阳极和阴极分别由层叠了催化剂层和气体扩散层的结构构成。各电极的催化剂层夹着固体高分子电解质膜而相向配置,构成燃料电池。催化剂层是使担载催化剂的碳粒子通过离子交换树脂粘结而成的层。气体扩散层成为氧化剂气体、燃料气体的通过路径。
对于阳极,供给的燃料中所含的氢如上述式(1)所示那样分解成氢离子和电子。其中,氢离子在固体高分子电解质膜的内部向空气极移动,电子通过外部电路向空气极移动。另一方面,对于阴极,向阴极供给的氧化剂气体中所含的氧与从燃料极移动来的氢离子和电子反应,如上述式(2)所示那样生成水。这样,在外部电路中,电子从燃料极向空气极移动,从而输出电力(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4008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如果停止燃料电池,向阳极的燃料气体供给中断,则在阳极侧会混入空气。如果在该状态下再启动燃料电池,在燃料气体的浓度高的上游侧,介由电解质膜(固体高分子电解质膜)从阳极向阴极传导质子。另一方面,在由于混入空气而燃料气体的浓度低的状态的下游侧,在阴极进行下述式的反应,从阴极向阳极传导质子,存在流过反向电流(reverse current)的问题。
具体来讲,如图8所示,在反应气体的上游侧,在夹持电解质膜6的阳极2和阴极4中,与通常的电池反应同样地,分别进行下述(3)、(4)式表示的反应。而在出口侧(下游侧),在阳极2和阴极4分别进行下述(5)、(6)式表示的反应,产生反向电流。通过在出口侧的阴极4产生的反应(6)式,阴极4中使用的担载催化剂用的碳粒子、离子交换树脂的氧化、腐蚀进展,会招致因电子传导路径的劣化、气体扩散性的降低等导致的短寿命化。
上游侧
阳极:H2→2H+2e-…(3)
阴极:O2+4H++4e-→2H2O…(4)
下游侧
阳极:O2+4H++4e-→2H2O…(5)
阴极:C+2H2O→CO2+4H++4e-…(6)
本发明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如下技术,在燃料电池系统启动时,对阳极催化剂层和阴极催化剂层中的至少一者,抑制因产生的反向电流而导致的构成催化剂层的材料的劣化。
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一个方案的燃料电池系统具备燃料电池和调节相对湿度(也称为加湿度)的调节机构,本燃料电池具备电解质膜、在电解质膜的一个面设置的包含阳极催化剂层的阳极、以及在电解质膜的另一个面设置的包含阴极催化剂层的阴极。在上述燃料电池停止时、原燃料投入后发电开始前、或者在发电开始后在输出达到额定输出之前的至少任一情况时,调节机构将与阳极催化剂层接触的气体的相对湿度(Relative Humidity:RH)和与阴极催化剂层接触的气体的相对湿度中的至少一者降低到不足100%。
根据该方式,在燃料电池系统启动时,可以显著抑制阳极催化剂层和阴极催化剂层中的至少一者因产生反向电流所致的构成催化剂层的材料的劣化。此外,与以往相比,在高温条件下,即使反复启动燃料电池系统,仍可以提高阳极催化剂层和阴极催化剂层的耐久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所谓“启动时”是指在投入原燃料后发电开始之前,换言之,是指在将原燃料投入燃料电池系统后,向燃料电池(电池堆)供给加湿气体(向阳极供给加湿燃料气体和向阴极供给加湿氧化剂气体),直到发电开始(开始负载连接)之前为止的期间。
在上述方式中,调节机构可以进一步具备调节温度的功能。此外,通常认为在反复进行燃料电池系统的启动和停止的情况下,电化学比表面积(Electro Chemical Surface Area:ECSA)的下降率越低,则在构成阳极催化剂层和阴极催化剂层中残存的催化剂层的物质的残存率越高,从而可以延长阳极催化剂层和阴极催化剂层的寿命。为此,在上述燃料电池停止时、投入原燃料后发电开始前、或者在发电开始后输出达到额定输出之前的至少任一情况时,调节机构对于与阳极催化剂层接触的气体的相对湿度和与阴极催化剂层接触的气体的相对湿度中的至少一者、和在必要的情况下与阳极催化剂层接触的气体的温度和与阴极催化剂层接触的气体的温度中的至少一者调节相对湿度(x)和在需要时调节温度,以使得相对湿度被调节的阳极催化剂层或与阴极催化剂层接触的气体的相对湿度(x)与电化学比表面积的下降率(y)之间的关系满足以下的(式I)~(式III),
0.2302e0.0499x≤y≤0.3013e0.056x(式I),
x<100(式II),
0<y<35(式III)。
根据该方式,在燃料电池系统启动时,可以进一步有效地抑制阳极催化剂层和阴极催化剂层中的至少一者因产生反向电流导致的构成催化剂层的材料的劣化。此外,与以往相比,即使在高温下反复进行燃料电池系统的启动,仍可以进一步提高阳极催化剂层和阴极催化剂层的耐久性,可以进一步延长寿命。
此外,在上述方式中,调节机构可以通过将相对湿度不足100%的气体向相对湿度被调节的阳极和阴极中的至少一者供给,将与阳极催化剂层接触的气体的相对湿度和与阴极催化剂层接触的气体的相对湿度中的至少一者的相对湿度降低到低于100%。
根据该方式,在燃料电池系统启动时,可以简便且高效地抑制阳极催化剂层和阴极催化剂层中的至少一者因产生反向电流而导致的构成催化剂层的材料的劣化。
此外,在上述方式中,可以进一步具备持续地测定燃料电池的输出电压的电压测定部。此外,在基准值与利用电压测定部测定的输出电压之差为预定值以上时,调节机构可以对相对湿度(x)和温度进行调节。
根据该方式,可以以简易且低成本地预测空气向阳极催化剂层的混入。
此外,在上述方式中,调节机构可以利用旁路路径与燃料电池连接。
根据该方式,可以进一步简便且有效地抑制燃料电池系统启动时阳极催化剂层和阴极催化剂层中的至少一者因产生反向电流导致的构成催化剂层的材料的劣化。
此外,在上述方式中,进一步具备原燃料供给部、和将从原燃料供给部供给的原燃料的硫成分脱硫的脱硫部,旁路路径可以是从原燃料供给部供给,将利用脱硫部脱硫到20ppb以下的原燃料供给到阳极催化剂层或阴极催化剂层中的至少一个路径。
根据该方式,可以进一步简便且有效地抑制燃料电池系统启动时阳极催化剂层和阴极催化剂层中的至少一者因产生反向电流导致的构成催化剂层的材料的劣化。
此外,在上述方式中,调节机构可以是通过旁路路径对阴极催化剂层供给无加湿的空气的机构。
根据该方式,可以进一步简便且有效地抑制燃料电池系统启动时阴极催化剂层因产生反向电流导致的构成催化剂层的材料的劣化。
需要说明的是,适当组合上述各要素的技术也包含在本件专利申请所要求的专利保护的发明范围内。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抑制燃料电池系统启动时阳极催化剂层和阴极催化剂层中的至少一者因产生反向电流导致的构成催化剂层的材料的劣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系统的整体构成的示意图。
图2是示意地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用于调节第1实施方式的相对湿度的控制的流程图。
图4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系统的整体构成的示意图。
图5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系统的整体构成的示意图。
图6是表示对于实施例1、2和比较例1的燃料电池系统,在进行预定次数的启动停止的情况下的电化学比表面积(ECSA)的残存率的图表。
图7是表示预定温度下的相对湿度(RH)和电化学比表面积(ECSA)的下降率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图8是表示燃料电池启动时产生的反向电流的机制的图。
图9是表示2000次启动停止后的电化学比表面积的下降率(y)和电压降低(mV)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图10是表示将2000次启动停止后的电池堆内容积记为1时的湿度调整气体(阳极催化剂层、阴极催化剂层均供给无加湿空气)的置换度和电压降低(mV)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图11是表示将2000次的启动停止后的电池堆内容积记为1时的湿度调整气体(向阳极催化剂层供给将LP气体以氢改性的相对湿度50%的改性气体,向阴极催化剂层供给相对湿度50%的空气)的置换度和电压降低(mV)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图12是表示将2000次的启动停止后的电池堆内容积记为1时的湿度调整气体(向阳极催化剂层、阴极催化剂层均供给无加湿且脱硫后的LPG气体)的置换度和电压降低(mV)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符号说明
10、20  燃料电池系统
26  阳极催化剂层
30  阴极催化剂层
100、400  燃料电池
122、414  阳极
124、422  阴极
200、500  控制部
300、600  干气瓶
120、412  固体高分子电解质膜
302、602  温度调节器
304、606  阳极侧旁路
306、604  阴极侧旁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全部附图中,对同样的构成要素标注同样的标号,适当省略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系统10的整体构成的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图1的示意图是主要示意地表示各构成的功能、关联的图,不限定各构成的位置关系或配置。
作为燃料电池系统10的主要构成,具备改性部140、CO变成部46、CO除去部48、燃料电池100(燃料电池堆)、燃料用湿热交换器60、氧化剂用湿热交换器70、转换器90、逆变器92、和控制部200。
改性部140使用供给的原燃料,通过水蒸气改性生成富含氢的改性气体。此外,改性部140使用反渗透膜和离子交换树脂对来自上水的水进行水处理的水处理装置42实施水处理的上水,作为改性用水供给。改性部140使用改性用水进行水蒸气改性。
在燃料电池100(燃料电池堆)中,未反应直接排出的改性气体即电池废气经由气液分离装置44送入改性部140。在气液分离装置44中,仅取出电池废气的气体成分并送到改性部140,被用于燃烧器的燃料。此外,气液分离装置44兼具能够将电池废气和改性用水热交换的热交换功能,利用电池废气的热来加热改性用水。
由改性部140生成的改性气体被供给CO变成部46。在CO变成部46中,通过变换(shift)反应使一氧化碳变成氢。由此,氢浓度提高,并且CO浓度被降低到1%左右。
利用CO变成部46降低CO浓度后的改性气体被供给CO除去部48。在CO除去部48中,通过使用了CO选择氧化催化剂的CO氧化反应,CO浓度被降低到10ppm以下。需要说明的是,向被CO变成部46降低了CO浓度的改性气体供给CO氧化反应所需要的空气。
由CO除去部48进一步降低了CO浓度的改性气体被送到燃料用湿热交换器60。燃料用湿热交换器60按照控制部200的指示,使用在罐内积存的水将改性气体鼓泡,由此调节改性气体的相对湿度和温度。通过燃料用湿热交换器60将被加湿和加温的改性气体供给到燃料电池100的阳极122。阳极122具有图2所示的阳极催化剂层26。
另一方面,从外部进入的空气首先被送到氧化剂用湿热交换器70。氧化剂用湿热交换器70按照控制部200的指示,使用在罐内积存的水将空气鼓泡,由此调节空气的相对湿度和温度。通过氧化剂用湿热交换器70,将被加湿和加温了的空气气体供给到燃料电池100的阴极124。阴极124具备图2所示的阴极催化剂层30。
在燃料电池系统10中设有使用于冷却燃料电池100的冷却水循环的冷却水循环体系250。通过使冷却水在燃料电池100的各单元(cell)中设置的冷却水板190中流通,来冷却燃料电池100。从燃料电池100排出的冷却水的一部分被积存在燃料用湿热交换器60的罐中后,在氧化剂用湿热交换器70的罐中积存,从燃料电池100排出的剩余冷却水被直接送到氧化剂用湿热交换器70,积存在氧化剂用湿热交换器70的罐中。
燃料电池100使用改性气体中所含的氢和空气中所含的氧进行发电。具体来讲,在构成燃料电池100的各单元(单电池)中,与固体高分子电解质膜120的一个面接触的阳极122发生式(1)所示的电极反应。另一方面,与固体高分子电解质膜120的另一面接触的阴极124发生式(2)所示的电极反应。各单元通过在冷却水板190流通的冷却水而冷却,被调节到约70~80℃的适当温度。
阳极:H2→2H++2e-…(1)
阴极:1/2O2+2H++2e-→H2O…(2)
图2是示意地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100的构造的立体图。燃料电池100具备平板状的膜电极接合体50,在该膜电极接合体50的两侧设置有隔板34和隔板36。在该例中,仅示出一个膜电极接合体50,也可以是介由隔板34、隔板36层叠多个膜电极接合体50而构成燃料电池堆。膜电极接合体50具有固体高分子电解质膜120、阳极122、和阴极124。
阳极122具有由阳极催化剂层26和气体扩散层28构成的层叠体。另一方面,阴极124具有由阴极催化剂层30和气体扩散层32构成的层叠体。阳极122的阳极催化剂层26和阴极124的阴极催化剂层30以夹着固体高分子电解质膜120而对置的方式设置。
在阳极122侧设置的隔板34中设有气体流路38。从燃料供给用歧管(未图示)将燃料气体向气体流路38分配,通过气体流路38向膜电极接合体50供给燃料气体。具体来讲,在燃料电池系统10运转时,通过使燃料气体、例如含有氢气的改性气体在气体流路38内沿着气体扩散层28的表面从上方向下方流通,来向阳极122供给燃料气体。
在阴极124侧设置的隔板36上设有气体流路40。从氧化剂供给用歧管(未图示)将氧化剂气体向气体流路40分配,通过气体流路40向膜电极接合体50供给氧化剂气体。另一方面,在燃料电池100运转时,通过使氧化剂气体、例如空气在气体流路40内沿着气体扩散层32的表面从上方向下方流通,来向阴极124供给氧化剂气体。
由此,在膜电极接合体50内发生电化学反应。如果介由气体扩散层28向阳极催化剂层26供给氢气,则气体中的氢变为质子,该质子在固体高分子电解质膜120中向阴极124侧移动。此时释放的电子向外部电路移动,从外部电路流向阴极124。另一方面,如果介由气体扩散层32向阴极催化剂层30供给空气,则氧与质子结合而生成水。结果,在外部电路中电子从阳极122向阴极124流动,可以输出电力。
固体高分子电解质膜120在湿润状态下显示良好的离子传导性,起到在阳极122和阴极124之间使质子移动的离子交换膜的功能。固体高分子电解质膜120利用含氟聚合物、无氟聚合物等固体高分子材料形成,例如,可以使用磺酸型全氟碳聚合物、聚砜类树脂、具有膦酸基或羧酸基的全氟碳聚合物等。作为磺酸型全氟碳聚合物的例子,可以举出Nafion(Dupont公司制:注册商标)112等。此外,作为无氟聚合物的例子,可以举出被磺化的、芳香族聚醚醚酮、聚砜等。固体高分子电解质膜120的典型膜厚是5~50μm。
构成阳极122的阳极催化剂层26由离子传导体(离子交换树脂)和担载金属催化剂的碳粒子即担载催化剂的碳粒子构成。阳极催化剂层26的典型膜厚为10μm。关于离子传导体,担载合金催化剂的碳粒子与固体高分子电解质膜120连接,起到在两者间传导质子的作用。离子传导体可以由与固体高分子电解质膜120同样的高分子材料形成。
作为在阳极催化剂层26中使用的金属催化剂,例如可以举出由贵金属和钌构成的合金催化剂。作为该合金催化剂中使用的贵金属,例如可以举出铂、钯等。此外,作为担载金属催化剂的碳粒子,可以举出乙炔黑、科琴黑、碳纳米管、碳纳米葱等。
构成阳极122的气体扩散层28可以具有阳极气体扩散基体材料和在阳极气体扩散基体材料上涂覆的微孔层。阳极气体扩散基体材料优选以具有电子传导性的多孔体构成,例如可以使用碳纸、碳织布或无纺布等。
微孔层是捏合导电性粉末和疏水剂而得到的糊状捏合物。作为导电性粉末,例如可以使用炭黑。此外,疏水剂可以使用四氟乙烯树脂(PTFE)、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FEP)等含氟系树脂。需要说明的是,疏水剂优选具有粘结性。此处,所谓粘结性是指可以将粘性小的物质、容易崩塌的物质接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粘性的物质(状态)的性质。疏水剂由于具有粘结性,通过捏合导电性粉末和疏水剂可以得到糊料。
构成阴极124的阴极催化剂层30由离子传导体(离子交换树脂)、和担载了催化剂的碳粒子即催化剂担载碳粒子构成。关于离子传导体,担载了催化剂的碳粒子与固体高分子电解质膜120连接,起到在两者间传导质子的作用。离子传导体可以由与固体高分子电解质膜120同样的高分子材料形成。所担载的催化剂例如可以使用铂或铂合金。铂合金中使用的金属可以举出钴、镍、铁、锰、钇等。此外,在担载催化剂的碳粒子中有乙炔炭黑、科琴黑、碳纳管、碳纳米葱等。
气体扩散层32通过阴极气体扩散基体材料形成。阴极气体扩散基体材料优选由具有电子传导性的多孔体构成,例如可以使用金属板、金属膜、导电性高分子、碳纸、碳织布或无纺布等。
返回图1,由燃料电池100产生的直流电经转换器(converter)90转换成预定电压(例如24V)的直流电后,通过逆变器(inverter)92转换成交流电(例如100V)。由逆变器92转换的交流电向系统94输出。此外,由转换器90转换的预定电压的直流电作为控制部200等的电源利用。
控制部200调节从改性部140供给的燃料的供给量和从外部进入的空气的供给量来控制燃料电池100的发电量。除此之外,控制部200调节在冷却水用配管中设置的控制阀的开度、循环泵来控制冷却水的水量。此外,控制部200在转换器90和逆变器92等之间收发电信号,控制这些各种机器。控制部200可以是远程控制器96和红外线通信。由此,用户可以使用远程控制器96来对燃料电池系统10的工作进行设定。
此外,在控制部200中设有用于控制阳极催化剂层26和阴极催化剂层30的相对湿度和温度的温湿度设定部210。温湿度设定部210使用包括干气瓶300、温度调节器302、阳极侧旁路304、阴极侧旁路306、阳极配管阀308、和阴极配管阀310的调节机构,从而调节阳极催化剂层26和阴极催化剂层30的相对湿度和温度。
具体来讲,温湿度设定部210控制阳极配管阀308,从而专门控制从燃料用湿热交换器60到阳极122的路径、和从干气瓶300到阳极122的阳极侧旁路304的开关状态。此外,温湿度设定部210控制阴极配管阀310,从而专门控制从氧化剂用湿热交换器70到阴极124的路径、和从干气瓶300到阴极124的阴极侧旁路306的开关状态。温湿度设定部210通过该控制,穿过阳极侧旁路304和阴极侧旁路306,对构成阳极122的阳极催化剂层26和构成阴极324的阴极催化剂层30供给湿度被调整后的作为干气体的湿度调整气体。
此外,温湿度设定部210在需要的情况下控制温度调节器302对从干气瓶300供给的干气体进行冷却或加热来调节干气体的温度。此外,温湿度设定部210通过控制阳极配管阀308和阴极配管阀310来调节供给阳极催化剂层26和阴极催化剂层30的湿度调整气体的供给量(L)、供给时间。
关于湿度调整气体向燃料电池100的供给量(L),从向燃料电池100的气体流路38和气体流路40、或未图示的燃料供给用歧管流入湿度调整气体到排出为止的容积(电池堆内容积)记为1时,优选设为1≤L<50。在供给量(L)低于1时,燃料电池100内的气体未被充分地置换,无法抑制构成阳极催化剂层26和阴极催化剂层30的材料的劣化。另一方面,在供给量(L)为50以上时,有时膜电极接合体50内的水分减少,膜电极接合体50干燥,耐久性降低。湿度调整气体的供给量(L)更优选设为2≤L≤20。由此,可以大幅抑制燃料电池100的电压降低。此外,湿度调整气体的供给量(L)进一步优选设为3≤L≤10。由此,可以进一步抑制燃料电池100的电压降低。
需要说明的是,供给量(L)的范围和容积之间的关系因燃料电池100的结构、湿度调整气体的种类、流速等而存在若干不同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分别不连接负载地向阳极催化剂层26供给调整了湿度的氢,向阴极催化剂层30供给调整了湿度的空气,计量此时的电位变化,到燃料电池100上升(电压例如变为0.9V以上)为止将所需的气体量记为L即可。
作为通过温湿度设定部210的控制而供给湿度调整气体的时机,若在燃料电池停止时、启动时(原燃料投入后发电开始前)或在发电开始后输出功率达到额定输出功率为止即可,例如认为是以下的(1)~(4)的时机。
(1)燃料电池100停止时、启动前(非发电中)供给湿度调整气体,将燃料电池100的内部充分地干燥后,然后供给该气体。
(2)在燃料电池100启动时(非发电中),供给一定时间的湿度调整气体,使燃料电池100的内部干燥。
(3)燃料电池100启动后,在燃料电池100发电开始后,在输出功率达到额定输出功率为止供给湿度调整气体,使燃料电池100的内部干燥。在这种情况下,向阳极催化剂层26供给作为湿度调整气体的燃料气体(氢、改性气体等),向阴极催化剂层30供给作为湿度调整气体的空气、氧等氧化剂气体。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是从燃料电池100发电开始,供给一定时间的湿度调整气体,由此来代替供给湿度调整气体直到输出功率达到额定输出功率。
(4)通过(1)~(3)的组合,使燃料电池100的内部干燥。
需要说明的是,在向阳极催化剂层26混入空气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温湿度设定部210调节相对湿度(x)和温度。在这种情况下,使用未图示的电压测定部,持续地测定燃料电池100的各单元或多个单元的输出电压即单元电压,由此检测出空气向阳极催化剂层26的混入。在同一气氛下,阴极电位可以视为恒定。另一方面,在向处于富含氢的气氛下的阳极催化剂层26混入空气的情况下,阳极电位上升。因此,由以下式IV表示的单元电压(mV)降低。可以判断在基准值与通过电压测定部测定的单元电压之差在预定值以上时混入了空气。基准值也可以使用在假定阳极催化剂层26中不存在空气的情况下的单元电压的理论值、在燃料电池100停止之后的氢存在的状态下的电压值。
(单元电压)=(阴极电位)-(阳极电位)(式IV)
成为判断空气混入的指标的预定值,可以每个单元设为1~1000mV。在不足1mV时,喷嘴(例如因阴极的电位变化、阳极的压力变化导致的电压变动)的误报的可能性增高。此外,在超过1000mV时,有时无法准确地判断微量空气的混入。预定值优选每个单元为10~300mV。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降低喷嘴的误报并且可以准确地判断微量的空气混入。此外,预定值更优选每个单元为50~200mV。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进一步降低喷嘴的误报,进一步进行准确的判断。如以上这样,通过使用电压测定部测定单元电压,可以在比氧传感器等检测机构更简易且低成本地预测向阳极催化剂层26混入空气。
干气瓶300中填充有基本上不含氢的干气体。干气体的湿度通过温湿度设定部210来调整,作为湿度调整气体供给。湿度调整气体是指在运转时的阳极催化剂层26或阴极催化剂层30的温度条件下,相对湿度低于100%的气体。湿度调整气体的相对湿度低于100%即可,但为了控制电化学比表面积(ECSA)的下降率而提高阳极催化剂层26和阴极催化剂层30的耐久性,湿度调整气体的相对湿度优选0~80%,更优选0~70%。湿度调整气体只要是不对燃料电池系统10中的反应、耐久性产生不良影响,则可以使用相对湿度比与阳极催化剂层26和阴极催化剂层30接触的气体的相对湿度低的包括空气在内的任意气体。干气体优选惰性气体,例如也可以在阳极催化剂层26、阴极催化剂层30中使用丙烷、城市可燃气等原燃料,在阴极催化剂层30使用无加湿的空气。对于这点,在第2实施方式中进行详述。此外,湿度调整气体的相对湿度若进行后述的控制,则在阳极催化剂层26和阴极催化剂层30中的与进行控制一侧接触的气体的相对湿度低即可。需要说明的是,若是不妨碍燃料电池100内的反应,则不限于这些相对湿度。
图3是表示用于调节第1实施方式的相对湿度的控制的流程图。首先,温湿度设定部210对燃料电池系统10是否处于启动时、即是否处于燃料电池系统10的电源接通且燃料向阳极122和阴极124供给之前进行判定(S10)。
当温湿度设定部210判定燃料电池系统10处于启动时的情况下(S10中的Y),开始供给湿度调整气体。具体来讲,温湿度设定部210对阳极配管阀308进行控制,以使从燃料用湿热交换器60向阳极122的路径成为关的状态,从干气瓶300向阳极122的阳极侧旁路304成为开的状态。此外,温湿度设定部210对阴极配管阀310进行控制,使得从氧化剂用湿热交换器70向阴极124的路径成为关的状态,从干气瓶300向阴极124的阴极侧旁路306成为开的状态。由此,供给使用温度调节器302调节了温度的湿度调整气体(S20)。结果可以使与阳极催化剂层26和阴极催化剂层30接触的气体的两个相对湿度降低到所期望的值。
在温湿度设定部210判定为从开始供给湿度调整气体经过了预定时间的情况下(S30中的Y),停止湿度调整气体的供给。具体来讲,温湿度设定部210对阳极配管阀308进行控制,以使从燃料用湿热交换器60向阳极122的路径成为开的状态,从干气瓶300向阳极122的阳极侧旁路304成为关的状态。此外,温湿度设定部210对阴极配管阀310进行控制,以使从氧化剂用湿热交换器70向阴极124的路径成为开的状态,从干气瓶300向阴极124的阴极侧旁路306成为关的状态。此处,所谓预定时间是指当向阳极催化剂层26和阴极催化剂层30供给的湿度调整气体的相对湿度和温度变得与阳极催化剂层26和阴极催化剂层30接触的气体的相对湿度和温度几乎相等之后,再经过了足够时间的时间。然后,通过控制燃料用湿热交换器60和氧化剂用湿热交换器70等,开始燃料的供给(S40)。
另一方面,在温湿度设定部210判定为燃料电池系统10未处于启动时的情况下(S10中的N),温湿度设定部210不控制阳极配管阀308、阴极配管阀310、和温度调节器302,而处理结束。此外,在温湿度设定部210判定为从开始供给湿度调整气体起未经过预定时间的情况下(S30中的N),在保持阳极配管阀308和阴极配管阀310的开关状态的状态下,继续供给湿度调整气体(S20)。
这样,基于温湿度设定部210的控制,向阳极催化剂层26和阴极催化剂层30供给湿度调整气体,由此在燃料电池系统10的启动时降低与阳极催化剂层26和阴极催化剂层30接触的气体的相对湿度。进而,在需要的情况下使用温度调节器302改变湿度调整气体的温度,由此调节阳极催化剂层26和阴极催化剂层30的温度。
具体来讲,温湿度设定部210对相对湿度进行调节,由此,上述那样的阳极催化剂层26和阴极催化剂层30中的反向电流的发生被抑制。由此,作为构成阳极催化剂层26和阴极催化剂层30的物质的铂(Pt)等从催化剂层剥落的情况被显著地抑制。其结果,将燃料电池系统10的启动和停止反复进行例如10000次后,仍可以将电化学比表面积(ECSA)的下降率控制在所期望的值(例如低于35%),从而可以使阳极催化剂层26和阴极催化剂层30的耐久性飞跃性地提高。
此处,温湿度设定部210在使用温度调节器302对填充在干气瓶300中的干气体的相对湿度进行调节、以及在需要时对温度进行调节的情况下,优选对相对湿度(x)和温度进行调节,使得与相对湿度被调节了的阳极催化剂层26或阴极催化剂层30接触的气体的相对湿度(x)和电化学比表面积的下降率(y)之间的关系满足以下的(式I)~(式III)。关于该调节的详细内容如后述。
0.2302e0.0499x≤y≤0.3013e0.056x(式I)
x<100(式II)
0<y<35(式III)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设为0<y<35,可以抑制电化学比表面积的降低,结果可以大幅地抑制电压降低(mV)。更优选为0<y<20。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进一步抑制电压降低(mV)。进一步优选0<y<5。在这种情况下,几乎不发生电压降低(mV)。
为了降低电化学比表面积的下降率(y),通常相对湿度、温度均是越低越好。然而,通常温度和相对湿度存在如果提高温度则相对湿度急剧降低这样的关系,因此温湿度设定部210可以使用温度调节器302使温度稍微上升,由此使相对湿度降低。由此,在燃料电池系统10启动时的阳极催化剂层26和阴极催化剂层30中,可以显著地抑制因产生反向电流而导致的构成催化剂层的材料的劣化。
需要说明的是,设想上述(式I)~(式III)主要在40~85℃的范围中,对与阳极催化剂层26和阴极催化剂层30接触的气体的相对湿度进行控制的情况。然而,在这些范围之外,通过控制阳极催化剂层26和阴极催化剂层30也可以使电化学比表面积的下降率(y)降低。
具体来讲,认为例如通过在冷却水板190流通的冷却水来控制冷却,在阳极催化剂层26和阴极催化剂层30中的至少一者的温度超过85℃的状态下进行燃料电池系统10的启动和停止时,与在85℃以下时相比,若相对湿度(x)相同,则电化学比表面积的下降率(y)增高。因此,在超过85℃的温度下进行控制时,与在85℃以下进行控制时相比,需要使供给的湿度调整气体的相对湿度进一步降低。
因此,预先使在干气瓶300中填充的干气体的相对湿度比通常低,或在阳极侧旁路304、阴极侧旁路306、或燃料电池100的内部设置除湿机构等,由此可以进一步降低向阳极催化剂层26和阴极催化剂层30供给的湿度调整气体的相对湿度。由此,可以进一步降低阳极催化剂层26和阴极催化剂层30的电化学比表面积的下降率(y)。此外,例如在超过85℃的温度下进行控制时,利用温度调节器302的温度调节进一步加热干气体,从而使供给的湿度调整气体的相对湿度进一步降低,由此也可以将电化学比表面积的下降率(y)降低到所期望的值。
由此,可以在更高温度下使燃料电池系统10运转,即使在启动结束时不降低燃料电池100的温度,仍可以大幅降低阳极催化剂层26和阴极催化剂层30的电化学比表面积的下降率(y)。
另一方面,将阳极催化剂层26和阴极催化剂层30中的至少一者在低于40℃的温度下进行控制时,与在40℃以上进行控制时相比,若在相同的相对湿度(x)下,可以降低电化学比表面积的下降率(y),但与从温度调节器302供给的干气体的温度控制在40℃以上的情况相比需要进一步降低。因此,可以通过温度调节器302来进一步降低从干气瓶300供给的干气体的温度。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兼用温度调节器302和上述的冷却水循环体系250,可以调节与阳极催化剂层26和阴极催化剂层30接触的气体的相对湿度和温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1实施方式中,预先将湿度调整气体的供给时间设定为预定时间,供给湿度调整气体直到所供给的湿度调整气体的相对湿度和温度达到与阳极催化剂层26和阴极催化剂层30的相对湿度和温度几乎相等。而且,在燃料电池100中设置计量与阳极催化剂层26和阴极催化剂层30接触的气体的相对湿度和温度中的至少一者的温湿度传感器,可以将温湿度传感器的计量值传送给控制部200,供给湿度调整气体直到阳极催化剂层26和阴极催化剂层30的相对湿度和温度达到所期望的值。此外,温湿度设定部210基于温湿度传感器的计量结果,可以在对相对湿度和温度的至少一者进行控制后向燃料电池100供给湿度调整气体。
此外,调节机构可以是仅用于控制阳极催化剂层26和阴极催化剂层30的任一者的机构。同样地,温度调节器302也可以仅调节与阳极催化剂层26和阴极催化剂层30接触的气体中的一者的相对湿度。此外,温度调节器302可以在阳极催化剂层26和阴极催化剂层30中共用,但也可以对阳极催化剂层26和阴极催化剂层30中的至少一者另行设置。此外,温度调节器302也可以仅具有干气体的温度调节功能或除湿功能中的任一种。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在湿度调整气体的供给时使用阳极侧旁路304和阴极侧旁路306,但也可以通过除此之外的方法对阳极催化剂层26和阴极催化剂层30供给湿度调整气体。此外,温度调节器302也可以具备所供给的湿度调整气体、或与阳极催化剂层26和阴极催化剂层30接触的气体的除湿功能。
(第2实施方式)
图4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系统的整体构成的示意图。对于与图1通用的部分适当省略说明,仅就与图1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在第2实施方式中,作为湿度调整气体,供给脱硫后的原燃料和无加湿的空气。
具体来讲,使用阳极侧旁路352向阳极122中的阳极催化剂层26供给脱硫后的原燃料,使用阴极侧旁路354向阴极124中的阴极催化剂层30供给无加湿的空气。原燃料含有硫化合物,阳极催化剂层26可能会因此而中毒。因此,优选通过设置脱硫部350,在将改性前的原燃料中所含的硫成分脱硫后,将原燃料作为湿度调整气体供给。为了不因附着硫成分而使阳极催化剂层26的性能降低,硫成分优选设为20ppb(parts per billion)以下。此外,更优选将硫成分设为10ppb以下。由此,可以进一步降低硫成分对阳极催化剂层26的影响。进而,最优选将硫成分设为5ppb以下。由此,可以基本上消除硫成分对阳极催化剂层26的影响。硫成分可以举出作为加臭剂来使用的叔丁硫醇、乙硫醇、二甲硫醚等中所含的硫成分。作为原燃料,可以使用LP气体(液化石油气体)、丙烷气体、城市可燃气、和氢气等。经由阴极侧旁路354向阴极催化剂层30供给的无加湿的空气是不经氧化剂用湿热交换器70加湿而供给的空气。
温湿度设定部210对阳极配管阀308进行控制,由此专门控制从燃料用湿热交换器60向阳极122的路径、和从脱硫部350向阳极122的阳极侧旁路352的开关状态。此外,温湿度设定部210对阴极配管阀310进行控制,由此专门控制从氧化剂用湿热交换器70向阴极124的路径和阴极侧旁路354的开关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在阴极124上设置供给经脱硫部350脱硫后的原燃料的旁路。此外,可以进行利用温湿度设定部210的控制,使得作为湿度调整气体,在阳极122中使用原燃料,在阴极124中使用无加湿的空气,也可以以仅使用任一个的方式进行利用温湿度设定部210的控制。进而,也可以供给原燃料和无加湿的空气中的至少一种,并且使用第1实施方式的干气瓶300供给基本上不含氢的干气体,由此进行利用温湿度设定部210的控制。
(第3实施方式)
图5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系统20的整体构成的示意图。第3实施方式是具备固体高分子型的燃料电池400的车载用燃料电池系统20。燃料电池400夹着固体高分子电解质膜412而具有阳极422和阴极414。阳极422和阴极414分别具有未图示的阳极催化剂层和阴极催化剂层。夹着固体高分子电解质膜412在阳极422侧设置阳极侧扩散层428,阳极侧扩散层428具有阳极侧水管理层424和阳极侧基体材料426。此外,在阴极414侧设置阴极侧扩散层420,阴极侧扩散层420具有阴极侧水管理层416和阳极侧基体材料418。
车载用燃料电池系统20,从外部介由未图示的氢填充口向高压氢罐454中贮存的纯氢作为燃料向阳极422供给。此外,在阳极422中无助于发电的燃料被从燃料电池400排出,经由路径430通过未图示的氢泵再次供给阳极422。在连接高压氢罐454和燃料电池400的燃料供给路中设有压力调整器458。压力调整器458调整来自高压氢罐454向燃料电池400供给的燃料的压力,并且从燃料电池400排出而循环的燃料以向高压氢罐454不逆流的方式调整。
另一方面,从外部向阴极414供给被压缩后的空气462。此时,空气462通过属于全热交换器的热交换器464与从阴极414排出的排空气进行热交换。对于燃料电池400而言,由于通过发电而从阴极414生成水,因此热交换器464可以进行显热和潜热这两种热交换。热交换器464也成为阴极414侧的加湿机构。通过这种燃料电池400产生的直流电,介由逆变器470向汽车的发动机472供给,成为汽车的驱动源。此外,产生的直流电也可以通过转换器480转换成预定电压(例如24V)的直流电后,通过逆变器476转换成交流电(例如100V),向汽车的副发动机478供给。此外,燃料电池系统20为了应对汽车的发动时、急剧的负载变动,通常连接二次电池474等,构成燃料电池400和二次电池474的混合式系统。
此外,控制部500设有用于控制阳极催化剂层和阴极催化剂层的相对湿度和温度的温湿度设定部510。将温湿度设定部510、干气瓶600、温度调节器602、阳极侧旁路604、阴极侧旁路606、阳极配管阀608、和阴极配管阀610称为调节机构。温湿度设定部510使用包括干气瓶600、温度调节器602、阳极侧旁路604、阴极侧旁路606、阳极配管阀608、和阴极配管阀610的调节机构,调节阳极催化剂层和阴极催化剂层的相对湿度和温度。
与第1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系统10同样地,温湿度设定部510在启动时开关阳极配管阀608和阴极配管阀610,由此通过阳极侧旁路604和阴极侧旁路606,向构成阳极422的阳极催化剂层和构成阴极414的阴极催化剂层中的至少一者供给被调整了湿度的作为干气体的湿度调整气体。使用了控制部500的干气瓶600、温度调节器602、阳极配管阀608和阴极配管阀610的控制与第1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系统10的控制相同,因此进行省略。
由此,车载用燃料电池系统20可以显著抑制在燃料电池系统20启动时阳极催化剂层和阴极催化剂层中的至少一者因产生反向电流而导致的构成催化剂层的材料的劣化。
实施例
分析在预定温度下,在反复进行第1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系统10的启动和停止的情况下,与完全没有启动和停止的情况时相比,阳极催化剂层26和阴极催化剂层30的电化学比表面积(ECSA)的下降率如何变化。燃料电池100中的膜电极接合体50按照以下的制造方法来制作。
(制造方法)
<阴极催化剂浆料的制作>
阴极催化剂使用铂-钴担载碳(TEC36F52,田中贵金属工业株式会社),离子交换树脂使用Aciplex(注册商标)SS700/20溶液(20%,Ew=780,AsahiKasei Chemicals Corporation制)。相对于铂-钴担载碳5g,添加10mL的超纯水搅拌后,添加15mL乙醇。对该催化剂分散溶液使用超声波搅拌器进行1小时超声波搅拌分散。将预定的Aciplex溶液用等量的超纯水进行稀释,用玻璃棒搅拌3分钟后,用超声波清洗器进行1小时超声波分散,得到Aciplex水溶液。然后,将Aciplex水溶液缓慢地滴加在催化剂分散液中。在滴加中,使用超声波搅拌器进行连续地搅拌。在滴加Nafion溶液结束后,滴加1-丙醇和1-丁醇的混合溶液10g(重量比1:1),将得到的溶液制成催化剂浆料。混合中将所有水温调整为约60℃,将乙醇蒸发并除去。
<阴极的制作>
将催化剂浆料通过丝网印刷(150目)涂覆在保水层之上,在80℃进行3小时的干燥和在180℃进行45分钟的热处理。
<阳极的制作>
催化剂使用铂-钌担载碳(TEC61E54,田中贵金属工业株式会社),除此之外用与上述阴极催化剂浆料同样的方法制作阳极催化剂浆料,将该阳极催化剂浆料通过丝网印刷(150目)涂覆在利用Vulcan XC72制作的带细孔层的气体扩散层上,在80℃进行3小时的干燥和在180℃进行30分钟的热处理。
<膜电极接合体的制作>
在上述方法中制作的阳极和阴极之间夹持固体高分子电解质膜的状态下进行热压。固体高分子电解质膜使用Aciplex(注册商标)(SF7201x,ASAHI KASEI E-materials Corp.制)。在190℃、100秒的接合条件下将阳极、固体高分子电解质膜、和阴极进行热压而制作膜电极接合体。
需要说明的是,固体高分子电解质膜的厚度约为50μm,阴极催化剂层的厚度约为20μm,阳极催化剂层的厚度约为20μm。
实施例1、2和比较例1是在分别将湿度调整气体的相对湿度(RH)固定在35%、68%、和100%而反复进行启动停止的情况下,分析启动停止次数(次)和电化学比表面积(ECSA)之间的关系而得到的结果。比较例1相当于不具有用于调节相对湿度的调节机构的燃料电池系统的测定结果。实施例1、2和比较例1均将阳极催化剂层和阴极催化剂层的温度固定在85℃,反复进行启动停止。需要说明的是,电化学比表面积(ECSA)的测定如下计算,使用电化学测定系统(HZ-5000,北斗电工株式会社制),在向阳极流入氢(H2)、向阴极流入氮(N2)的状态下,从电位幅值0.05V到0.8V,以扫描速度5mV/s进行电位扫描,根据在0.05V与0.4V之间检测出的脱氢波的电量进行计算。
图6的图表表示对于实施例1、2和比较例1的燃料电池系统10进行预定次数的启动停止时的电化学比表面积(ECSA)的残存率。比较例1中,随着燃料电池系统10的启动停止次数増加,电化学比表面积(ECSA)急剧地减少。具体来讲,在2000次的启动停止后,电化学比表面积(ECSA)成为约70%,在4000次的启动停止后成为低于50%,在10000次的启动停止后成为约20%。换言之,在比较例1中,在10000次的启动停止后,阳极催化剂层和阴极催化剂层的性能降低到最初的1/5左右。另一方面,在实施例1中,即使增加燃料电池系统10的启动停止次数,电化学比表面积(ECSA)也仅是缓慢地减少,在10000次的启动停止后,仍保持约85%的电化学比表面积(ECSA)。进而,在实施例2中,即使增加燃料电池系统10的启动停止次数,在电化学比表面积(ECSA)几乎不减少的情况下,在10000次的启动停止后,仍保持与根本未进行启动和停止的情况下的各催化剂层几乎同程度的电化学比表面积(ECSA)。
〔电化学比表面积(ECSA)的下降率的评价〕
在预定的温度下,在反复10000次第1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系统10的启动和停止的情况下,分析相对湿度(RH)和电化学比表面积(ECSA)的下降率之间的关系如何变化。燃料电池100中的膜电极接合体50的制造方法和相对湿度(RH)和电化学比表面积(ECSA)的测定方法与实施例1同样,因此省略。
[表1]
  温度(℃)   相对湿度(RH)   ECSA下降率(%)
  实施例1   40℃   18%   0%
  实施例2   40℃   25%   0%
  实施例3   40℃   60%   3%
  实施例4   40℃   80%   12%
  实施例5   70℃   2%   0%
  实施例6   70℃   3%   0%
  实施例7   70℃   4%   0%
  实施例8   70℃   5%   0%
  实施例9   70℃   7%   0%
  实施例10   70℃   15%   0%
  实施例11   70℃   25%   0%
  实施例12   70℃   38%   1%
  实施例13   70℃   42%   2%
  实施例14   70℃   52%   4%
  实施例15   70℃   64%   7%
  实施例16   70℃   81%   22%
  实施例17   85℃   1%   0%
  实施例18   85℃   6%   0%
  实施例19   85℃   14%   0%
  实施例20   85℃   23%   1%
  实施例21   85℃   28%   2%
  实施例22   85℃   38%   3%
  实施例23   85℃   40%   3%
  实施例24   85℃   57%   6%
  实施例25   85℃   68%   15%
  实施例26   85℃   82%   32%
  比较例1   40℃   100%   35%
  比较例2   70℃   100%   70%
  比较例3   85℃   100%   80%
表1示出在预定温度下的相对湿度(RH)和电化学比表面积(ECSA)的下降率。实施例1~26是分别在40℃、70℃、或85℃下供给低于100%的预定相对湿度的湿度调整气体的情况下测定电化学比表面积(ECSA)的下降率(%)而得到的结果。比较例1~3是分别在40℃、70℃、或85℃下供给相对湿度为100%的湿度调整气体的情况下测定电化学比表面积(ECSA)的下降率(%)而得到的结果。需要说明的是,比较例1相当于在相对湿度为100%的状态下将温度从约70~80℃降低到约40℃这样的使用以往的控制方法反复进行启动停止的结果。
从该结果可知,使用在相对湿度为100%的状态下将温度从70℃降低到40℃这样的以往的控制方法来反复进行启动停止的比较例1与比较例2和比较例2相比,电化学比表面积(ECSA)的下降率(%)低,为约35%。此外,将相对湿度设为低于100%的实施例1~26与比较例1~3相比,电化学比表面积(ECSA)的下降率(%)低,均低于约35%。
图7是表示在预定温度下的相对湿度(RH)和电化学比表面积(ECSA)的下降率之间的关系的图表。换言之,将表1的结果表示在图表中。图7的曲线A是基于40℃下的相对湿度(RH)和电化学比表面积(ECSA)的下降率的实验结果(实施例1~4、比较例1)而得到的回归曲线,y=0.2302e0.0499x(R2=0.9966)。图7的曲线B是基于70℃下的相对湿度(RH)和电化学比表面积(ECSA)的下降率的实验结果(实施例5~16、比较例2)而得到的回归曲线,y=0.1442e0.0612x(R2=0.9885)。图7的曲线C是基于85℃下的相对湿度(RH)和电化学比表面积(ECSA)的下降率的实验结果(实施例17~26、比较例3)而得到的回归曲线,y=0.3013e0.056x(R2=1.0000)。
从该结果可知,通常相对湿度越低则电化学比表面积(ECSA)的下降率越低,而且温度越低则电化学比表面积(ECSA)的下降率变低。
此外,相比于比较例1~3(相对湿度为100%时的电化学比表面积(ECSA)的下降率的最小值y=35%),为了降低电化学比表面积(ECSA)的下降率,优选在温度调节器302对填充在干气瓶300中的干气体的温度进行调节的情况下,以相对湿度被调节的阳极催化剂层或阴极催化剂层的相对湿度(x)和电化学比表面积的下降率(y)之间的关系满足以下的(式I)~(式III)的方式,来调节相对湿度(x)和温度。
0.2302e0.0499x≤y≤0.3013e0.056x(式I)
x<100(式II)
0<y<35(式III)
在这种情况下,所供给的湿度调整气体的相对湿度若低于100%即可,但优选0~80%,更优选0~70%。
图9的图表是2000次的启动停止后的电化学比表面积的下降率(y)和电压降低(mV)之间的关系的图表。改变湿度使得电化学比表面积的下降率(y)成为横轴的各值,从而进行实验。
从该结果可知,在35≤y的情况下,与2000次的启动停止前相比电压降低(mV)显著进行。另一方面,在0<y<35的情况下,可以抑制电化学比表面积的降低,结果电压降低(mV)被大幅抑制,在0<y<20的情况下,电压降低(mV)被进一步降低。尤其是,在0<y<5的情况下,电压降低(mV)几乎不发生。
图10是表示将2000次的启动停止后的电池堆内容积记为1时的湿度调整气体(向阳极催化剂层、阴极催化剂层均供给无加湿空气)的置换度和电压降低(mV)之间的关系的图表。图11是表示将2000次的启动停止后的电池堆内容积记为1时的湿度调整气体(向阳极催化剂层供给将LP气体以氢改性后的相对湿度50%的改性气体,向阴极催化剂层供给相对湿度50%的空气)的置换度和电压降低(mV)之间的关系的图表。图12是表示将2000次的启动停止后的电池堆内容积记为1时的湿度调整气体(向阳极催化剂层、阴极催化剂层均供给无加湿且脱硫后的LPG气体)的置换度和电压降低(mV)之间的关系的图表。需要说明的是,停止时的燃料电池的单元温度均为50℃。此外,在图12中,脱硫后的LPG气体的硫浓度为1ppb以下。
图10~图12均将湿度调整气体向燃料电池的供给量记为L,将从向燃料电池的气体流路、未图示的燃料供给用的歧管流入湿度调整气体至排出为止的容积(电池堆内容积)记为1时,在L<1的情况下,与2000次的启动停止前相比,电压降低(mV)显著地进行。认为这是由于燃料电池内的气体未被充分地置换,无法抑制构成催化剂层的材料的劣化的缘故。此外,在50≤L的情况下,电压降低(mV)进行。认为这是由于膜电极接合体内的水分减少而膜电极接合体干燥,因此膜电极接合体的耐久性降低的缘故。
另一方面,在1≤L<50的情况下,与L<1的情况、50≤L的情况相比,燃料电池的电压降低(mV)被大幅地抑制。此外,在2≤L<20的情况下,燃料电池的电压降低(mV)被进一步地降低。此外,在3≤L<10的情况下,燃料电池的电压降低(mV)几乎不可见。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也可以基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增加各种设计变更等的变形,增加了这种变形的实施方式也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可以利用在具有通过氢和氧的电化学反应进行发电的燃料电池的燃料电池系统中。

Claims (7)

1.一种燃料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
包括燃料电池和调节机构;
所述燃料电池包括:
电解质膜,
在所述电解质膜的一个面设置的包含阳极催化剂层的阳极,以及
在所述电解质膜的另一个面设置的包含阴极催化剂层的阴极;
所述调节机构在所述燃料电池停止时、原燃料投入后发电开始前、或者发电开始后输出达到额定输出之前的至少任一情况时,将与所述阳极催化剂层接触的气体的相对湿度和与所述阴极催化剂层接触的气体的相对湿度中的至少一者降低到不足1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节机构还具有调节温度的功能;
所述调节机构在所述燃料电池停止时、原燃料投入后发电开始前、或者发电开始后输出达到额定输出之前的至少任一情况时,对于与所述阳极催化剂层接触的气体的相对湿度和与所述阴极催化剂层接触的气体的相对湿度中的至少一者、以及在需要时将与所述阳极催化剂层接触的气体的温度和与所述阴极催化剂层接触的气体的温度中的至少一者,调节相对湿度(x)和温度,以使得相对湿度被调节的所述阳极催化剂层或与所述阴极催化剂层接触的气体的相对湿度(x)与电化学比表面积的下降率(y)之间的关系满足以下的式I~式III,
0.2302e0.0499x≤y≤0.3013e0.056x(式I),
x<100(式II),
0<y<35(式III)。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燃料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节机构通过将相对湿度低于100%的气体供给到相对湿度被调节的所述阳极和所述阴极中的至少一者,来将与所述阳极催化剂层接触的气体的相对湿度和与所述阴极催化剂层接触的气体的相对湿度中的至少一者的相对湿度降低到不足100%。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的任一项所述的燃料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持续测定所述燃料电池的输出电压的电压测定部;
在基准值与由所述电压测定部测出的输出电压之差在预定值以上时,所述调节机构对相对湿度(x)和温度进行调节。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的任一项所述的燃料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节机构通过旁路路径与所述燃料电池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燃料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原燃料供给部,和
将从原燃料供给部供给的原燃料的硫成分脱硫的脱硫部;
所述旁路路径是将从原燃料供给部供给的、经脱硫部脱硫至20ppb以下的原燃料供给至所述阳极催化剂层或所述阴极催化剂层中的至少一者的路径。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燃料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节机构通过所述旁路路径向所述阴极催化剂层供给无加湿的空气。
CN2011800170651A 2010-03-31 2011-03-31 燃料电池系统 Pending CN10284492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80558 2010-03-31
JP2010-080558 2010-03-31
PCT/JP2011/001947 WO2011122042A1 (ja) 2010-03-31 2011-03-31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44922A true CN102844922A (zh) 2012-12-26

Family

ID=447117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170651A Pending CN102844922A (zh) 2010-03-31 2011-03-31 燃料电池系统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30022882A1 (zh)
EP (1) EP2555299A4 (zh)
JP (1) JPWO2011122042A1 (zh)
KR (1) KR20130021376A (zh)
CN (1) CN102844922A (zh)
WO (1) WO2011122042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00351A (zh) * 2017-02-07 2018-08-14 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运行燃料电池系统和设定阴极运行气体的相对湿度的方法
CN110592617A (zh) * 2019-08-29 2019-12-20 青海物产工业投资有限公司 一种铝电解槽全系列停电的二次启动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94242B (zh) * 2021-12-29 2023-09-15 重庆大学 处理脱硫废水同时还原二氧化碳的流动式光电化学电池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320625A (ja) * 1996-05-27 1997-12-12 Toshiba Corp 燃料電池発電プラント
US20030186093A1 (en) * 2001-03-28 2003-10-02 Jean St-Pierre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improving the cold starting capability of a fuel cell
US20060263654A1 (en) * 2005-05-17 2006-11-23 Goebel Steven G Relative humidity control for a fuel cell
JP2007059129A (ja) * 2005-08-23 2007-03-08 Nissan Motor Co Ltd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JP2009070576A (ja) * 2007-09-10 2009-04-02 Toyota Motor Corp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及び劣化検出装置
CN101561686A (zh) * 2008-04-15 2009-10-21 三星Sdi株式会社 燃料电池系统及控制燃料电池系统的方法
CN101640279A (zh) * 2008-08-01 2010-02-03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 燃料电池系统关闭期间的湿度控制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45414A (en) * 1989-12-29 1991-09-03 International Fuel Cells Corporation Reactant gas composition for fuel cell potential control
JP2004179149A (ja) * 2002-11-13 2004-06-24 Nissan Motor Co Ltd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US20050074640A1 (en) * 2003-10-01 2005-04-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uel cell system and operation method thereof
JP2006056373A (ja) * 2004-08-19 2006-03-02 Honda Motor Co Ltd 燃料電池車両における排水構造
JP2006140087A (ja) 2004-11-15 2006-06-01 Nissan Motor Co Ltd 膜電極接合体及び燃料電池
JP4897434B2 (ja) * 2006-11-07 2012-03-14 Jx日鉱日石エネルギー株式会社 灯油用脱硫剤、脱硫方法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EP2104170B1 (en) * 2007-01-10 2011-10-26 Asahi Glass Company, Limited Solid polymer electrolyte membrane and membrane electrode assembly for solid polymer fuel cell
JP2008210793A (ja) * 2007-01-30 2008-09-11 Asahi Glass Co Ltd 固体高分子形燃料電池用膜電極接合体および固体高分子形燃料電池の運転方法
US7687163B2 (en) * 2007-04-02 2010-03-30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Soft start fuel cell control strategy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320625A (ja) * 1996-05-27 1997-12-12 Toshiba Corp 燃料電池発電プラント
US20030186093A1 (en) * 2001-03-28 2003-10-02 Jean St-Pierre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improving the cold starting capability of a fuel cell
US20060263654A1 (en) * 2005-05-17 2006-11-23 Goebel Steven G Relative humidity control for a fuel cell
JP2007059129A (ja) * 2005-08-23 2007-03-08 Nissan Motor Co Ltd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JP2009070576A (ja) * 2007-09-10 2009-04-02 Toyota Motor Corp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及び劣化検出装置
CN101561686A (zh) * 2008-04-15 2009-10-21 三星Sdi株式会社 燃料电池系统及控制燃料电池系统的方法
EP2110880A1 (en) * 2008-04-15 2009-10-21 Samsung SDI Co., Ltd. Fuel cell system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CN101640279A (zh) * 2008-08-01 2010-02-03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 燃料电池系统关闭期间的湿度控制
US20100028728A1 (en) * 2008-08-01 2010-02-04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Humidification control during shutdown of a fuel cell system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00351A (zh) * 2017-02-07 2018-08-14 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运行燃料电池系统和设定阴极运行气体的相对湿度的方法
CN110592617A (zh) * 2019-08-29 2019-12-20 青海物产工业投资有限公司 一种铝电解槽全系列停电的二次启动方法
CN110592617B (zh) * 2019-08-29 2021-06-15 青海物产工业投资有限公司 一种铝电解槽全系列停电的二次启动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30022882A1 (en) 2013-01-24
EP2555299A1 (en) 2013-02-06
WO2011122042A1 (ja) 2011-10-06
EP2555299A4 (en) 2014-05-28
JPWO2011122042A1 (ja) 2013-07-04
KR20130021376A (ko) 2013-03-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Devrim et al.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CO tolerance in high temperature PEM fuel cells
Ito et al. Investigations on electrode configurations for anion exchange membrane electrolysis
US11598013B2 (en) Electrochemical hydrogen compressor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electrochemical hydrogen compressor
US11577196B2 (en) Electrochemical hydrogen pump
CN100420078C (zh) 膜催化剂层复合体、膜电极复合体以及高分子电解质型燃料电池
Huo et al. Analytical modeling of liquid saturation jump effect for hydrogen alkaline ani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
US20040028979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lectrochemical compression and expansion of hydrogen in a fuel cell system
US7955745B2 (en) Fuel cell system and activation method for fuel cell
JP5519858B2 (ja) 直接酸化型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US20080070076A1 (en) Fuel cell and fuel cell system, and electronic device
Baglio et al. Investigation of passive DMFC mini-stacks at ambient temperature
US20100233554A1 (en) Fuel cell system and operating method thereof
US7759012B2 (en) Direct methanol fuel cell system and operating method thereof
CN102844922A (zh) 燃料电池系统
US20070274872A1 (en) Reactant delivery system and reactor
JP5132203B2 (ja) 燃料電池、膜−電極接合体、及び膜−触媒層接合体
JP2009245641A (ja)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US20140147758A1 (en) Fuel cell system
EP2157643B1 (en) Polymer electrolyte fuel cell
CN105762393A (zh) 用于燃料电池和水传输膜的膨胀聚四氟乙烯(ePTFE)载体上的接枝官能团
Baglio et al. AC‐Impedance Investigation of Different MEA Configurations for Passive‐Mode DMFC Mini‐Stack Applications
JP2013114958A (ja) 直接酸化型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KR20070079529A (ko) 직접 메탄올형 연료전지 셀팩
JP2005228528A (ja)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Kmiotek Effects of Low Voltage Testing on PEM Fuel Cell with Current Control by Hydrogen Flow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JX NIPPON OIL + ENERGY CORPORATION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YINENG NEW FUEL CEL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30619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30619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after: JX Nippon Oil & Energy Corp.

Address before: Gunma

Applicant before: Eneos Celltech Co. Ltd.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51202

C20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deemed to be abandoned or is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