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11400B - 内置伸缩耳机结构及终端设备 - Google Patents

内置伸缩耳机结构及终端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11400B
CN102811400B CN201110146354.3A CN201110146354A CN102811400B CN 102811400 B CN102811400 B CN 102811400B CN 201110146354 A CN201110146354 A CN 201110146354A CN 102811400 B CN102811400 B CN 10281140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arphone
built
retractable
assembly
co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14635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11400A (zh
Inventor
郑大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njiang Tiandi Group
Original Assignee
Xinjiang Tiandi Grou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njiang Tiandi Group filed Critical Xinjiang Tiandi Group
Priority to CN201110146354.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811400B/zh
Priority to KR1020110107546A priority patent/KR101303274B1/ko
Priority to EP11187096.0A priority patent/EP2451189B1/en
Priority to ES11187096.0T priority patent/ES2595241T3/es
Priority to JP2011237903A priority patent/JP5367050B2/ja
Priority to US13/287,406 priority patent/US8737670B2/en
Publication of CN1028114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114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114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114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dphones And Earpho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内置伸缩耳机结构及终端设备,其中内置伸缩耳机结构包括:一壳体(1),包括一容置空间;一耳机(2),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耳机(2)包括:耳机总成(21)和耳机线(22);一连接装置(3),用于所述耳机(2)与终端设备的连接及信号传输;一用于回收或释放所述耳机线(22)的耳机线收线装置(4),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内。通过该内置伸缩耳机结构能够彻底解决终端设备的耳机资源浪费问题,使人们在使用终端设备(例如接打电话)时,不用再将终端设备举到头部,可直接从应用终端设备的内置伸缩耳机结构中拉出内置伸缩耳机,有效降低终端设备的电磁辐射所造成的伤害。

Description

内置伸缩耳机结构及终端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耳机线收线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内置伸缩耳机结构及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产品,特别是诸如手机、笔记本、有助听功能的移动终端应用的日益普及,上述终端产品的现有的耳机在使用中常常缠绕、打结、携带保存不便,给大多数使用者带来诸多麻烦,已造成大多数使用者放弃使用耳机这一重要功能。
另外,在直接使用电子产品时,造成使用者无法避免电子产品(手机等)所产生的电磁辐射给使用者带来极大的健康安全隐患。例如,当人们将手机直接贴在耳边,利用其扬声器进行通话时,手机所产生的电磁辐射将直接对人体大脑的中枢神经造成伤害。人们通过实验和研究发现,当手机与人体的大脑保持一定距离时可有效降低电磁辐射造成的伤害,例如,利用手机耳机替代手机内置扬声器收听语音信息,可使得手机电磁波对人体大脑的影响降低了90%以上。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内置伸缩耳机结构及终端设备,有效降低终端设备的电磁辐射所造成的伤害。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内置伸缩耳机结构,包括:
一壳体1,包括一容置空间;
一耳机2,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耳机2包括:耳机总成21和耳机线22;
一连接装置3,用于所述耳机2与终端设备的连接及信号传输;
一用于回收或释放所述耳机线22的耳机线收线装置4,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内。
优选的,所述壳体1包括:采用硬性材质的底板11、以及采用软性材质的侧壁12和上沿口13,所述底板11、所述侧壁12及所述上沿口13结合形成一整体。
优选的,所述耳机总成21包括:母耳机总成211、子耳机总成212和耳机杆213,其中所述母耳机总成211和子耳机总成212都设置在所述耳机杆213上,同时在耳机杆213上还设有一用于收回耳机线22的电源开关214。
优选的,所述内置伸缩耳机结构还包括:
用于缠绕所述耳机线22的卷线轮5,所述卷线轮5包括:多个滚筒51和设置在所述多个滚筒51上的皮带轮52。
优选的,所述内置伸缩耳机结构还包括:
一用于向所述耳机线收线装置4提供电能的电池6,所述电池6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内;
所述多个滚筒51设置在所述电池6的侧边。
优选的,所述内置伸缩耳机结构还包括:用于作为所述连接装置3的芯片处理器,所述芯片处理器通过导线和所述电池6相连,用于控制所述电池6的充放电。
优选的,所述壳体1上设置有充电插口7,所述芯片处理器通过导线与所述充电插口7连接;
所述内置伸缩耳机结构还包括:转换插头8,所述转换插头8一端与所述芯片处理器连接,另一端可与应用的终端设备连接,所述芯片处理器用于实现电池6与所应用的终端设备的电池共用电源和/或共用所述充电插口7。
优选的,所述转换插头8包括:导线81以及两端的两个插头82、83,一端的插头82插在所述芯片处理器上,另一端的插头83插在所应用的终端设备上,通过所述芯片处理器实现所述内置伸缩耳机结构与所应用的终端设备联通。
优选的,所述内置伸缩耳机结构配置有多个不同型号的所述转换插头8。
优选的,所述耳机线收线装置4包括:驱动装置41、用于缠绕所述耳机线22的卷线盘42、变速装置43、离合器44和与所述耳机线22连接的信号联通装置以及引出的信号线45,由外壳包裹,形成一个组件整体。
优选的,所述耳机线收线装置4的所述驱动装置41带动所述变速器43转动,再通过所述离合器44与所述卷线盘42咬合或分离,带动所述卷线盘42转动收回或释放耳机线22。
优选的,所述电池6通过导线与所述耳机线收线装置4中的所述驱动装置41相连。
优选的,所述耳机线收线装置4还包括:一压线板46,以利于耳机线22的规则缠绕。
优选的,所述耳机线22包括:防弹丝221、绝缘导电丝222、耳机线表皮223、多个导电体224;所述导电体224由多根绝缘导电丝222组成;
所述绝缘导电丝222均平行排列,并以螺旋状缠绕在所述防弹丝221上;
所述耳机线22表皮附着并包裹在所述绝缘导电丝222的表面,形成一层超薄、柔软且耐磨的表皮;以及
所述导电体224位于所述耳机线22的两端部,应用时分别连接在所述耳机线收线装置4的信号联通装置上和耳机2的输出与输入端头上。
优选的,所述耳机2包括:
一耳机杆71,具有一安装面;
第一连接部72;
第一耳机总成73,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72与所述耳机杆71,以相对于所述安装面高度可变的方式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部72为一弹片,所述弹片的一端与所述安装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耳机总成73的底部与所述弹片的另一端固定连接。
优选的,还包括:
第二耳机总成74,所述第二耳机总成74上具有第二连接部741;
所述耳机杆71上具有一容纳部711;
所述第二耳机总成74通过所述第二连接部741和所述容纳部711实现与所述耳机杆71的可拆卸连接。
优选的,还包括:
与所述第一耳机总成73和第二耳机总成74连接的双耳机线通过一接头转换为单耳机线,所述接头处设置有送话器。
优选的,还包括:
用于缠绕与所述第二耳机总成74连接的第二耳机线的环绕线槽713,环绕形成于所述耳机杆71上。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终端设备,包括:
设备本体;
如上所述的内置伸缩耳机结构;
所述设备本体通过所述内置伸缩耳机结构内的连接装置实现耳机与设备本体的连接及信号传输。
优选的,所述终端设备为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电视、手持计算机、电话、个人视听设备、数码播放器、导航装置、游戏机中的任一种。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手机,包括:
一手机壳体;
一母子双耳机结构,可设置在所述手机壳体内;
一耳机线,所述耳机线的一端与所述母子双耳机结构连接,所述耳机线的另一端通过耳机线收线装置中信号联通装置引出的信号线,与所述手机的音频处理芯片连接;
一用于缠绕耳机线的耳机线收线装置,设置在所述手机壳体内。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的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该内置伸缩耳机结构能够彻底解决终端设备的耳机资源浪费问题,使人们在使用终端设备(例如接打电话)时,不用再将终端设备举到头部,可直接从应用终端设备的内置伸缩耳机结构中拉出内置伸缩耳机,有效降低终端设备的电磁辐射所造成的伤害;
(2)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壳体的侧壁和上沿口均为可拉伸和回缩的软性材质制作而成,故此,该内置伸缩耳机结构的壳体可适配任何一款尺寸的终端设备;
(3)与传统的耳机线粗大僵硬和曲卷几百次就容易断裂不同,本实施例中所采用的耳机线非常纤细,柔软,并且能够曲卷几万次而不断裂,完全达到“内置伸缩耳机”的使用寿命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内置伸缩耳机结构的主视图;
图2所示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内置伸缩耳机结构的侧视图;
图3所示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内置伸缩耳机结构的壳体主视图;
图4所示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内置伸缩耳机结构的壳体的剖视图;
图5所示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内置伸缩耳机结构的电池及卷线轮结构示意图;
图6所示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内置伸缩耳机结构的耳机线拉出壳体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7所示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耳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8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包括母子双耳机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9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包括母子双耳机总成附着到一个耳机杆子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包括母子双耳机总成的另一种耳机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所示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耳机线收线装置示意图;
图12所示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耳机线的构造透视断面图;
图13所示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耳机线的端部构造透视断面图;
图14所示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耳机线收线装置应用于终端设备中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做进一步详细地说明。在此,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的内置伸缩耳机结构包括:
一壳体1,包括一容置空间;
一耳机2,可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耳机2包括:耳机总成21和耳机线22;
一连接装置3,用于所述耳机2与终端设备的连接及信号传输;
一用于回收或释放所述耳机线22的耳机线收线装置4,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内。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容置空间内还可放置终端设备,当然,在本实施例中并不限定该容置空间的具体形状。
通过将该终端设备放置在内置伸缩耳机结构的容置空间内,可使得该终端设备具备内置伸缩耳机的功能。上述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电视、手持计算机、电话、个人视听设备、数码播放器、导航装置、游戏机中的任一种。
参见图3~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包括:采用硬性材质的底板11和采用软性材质的侧壁12以及上沿口13,所述底板11、所述侧壁12及所述上沿口13结合形成一整体。
当然,在本实施例中并不限定上述硬性材质和上述软性材质的具体成份。例如该软性材质可以选用可塑的弹性物质。
在本实施例中,底板11为硬性材质,侧壁12和上沿口13为可拉伸和回缩的软性材质。在制作壳体1时,将侧壁12和上沿口13镶嵌在底板11的侧边,制作后由硬性材质的底板11衬托着软性材质的侧壁12和上沿口13,由此可形成一个向内有沿口的长形盆状物体(如图3、4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侧壁12和上沿口13均为可拉伸和回缩的软性材质制作而成,故此,该壳体1可适配任何一款尺寸的终端设备。
在本实施例中以及附图中仅以该耳机总成21为母子双耳机总成为例进行介绍,当然该耳机总成21也可以是单耳机总成,其内置伸缩耳机结构与本实施例类似,在此不再敷述。
继续参见图1,所述耳机总成21包括:母耳机总成211、子耳机总成212和耳机杆213,其中所述母耳机总成211和子耳机总成212都设置在所述耳机杆213上。
当不需要双声道、立体声时,则只使用母耳机总成211即可;如需要双声道、立体声时,则可将母耳机总成211和子耳机总成212分别戴在左右两个耳朵接听音讯,从而带来双声道、立体声感受。
另外,为了操作方便,所述耳机2上还设置有一收线开关214,所述收线开关214通过设置于所述耳机线22内的信号线控制耳机线收线装置4中的驱动装置(如微型电机)的电源的开启和关闭,从而能够灵活的控制对耳机线22的收线操作。
继续参见图5,所述内置伸缩耳机结构还包括:用于缠绕所述耳机线22的卷线轮5,所述卷线轮5包括:多个滚筒51和设置在所述多个滚筒51上的皮带轮52。当然,在本实施例中并不限定该滚筒51的数量。
在本实施例中,在滚筒51两边还可设有挡板,从而可形成一个环形线槽,在环形线槽的滚筒51上套有皮带轮52,使耳机线22在皮带轮52上缠绕通过;通过设置滚筒51和皮带轮52,可有效减少耳机线22在缠绕时与卷线轮5之间的摩擦力。
继续参见图5,所述内置伸缩耳机结构还包括:一用于向所述耳机线收线装置4提供电能的电池6,所述电池6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内;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多个滚筒51可设置在所述电池6的侧边,例如采用图5所示的排列方式,当然滚筒51的排列方式也并不限于此。
在本实施例中,电池6优选充电电池来实现,例如镍氢电池,或锂电池等,当然,在本实施例中并不限定该电池的具体型号和类型。
继续参见图5,底板11的一端设置耳机线收线装置4,在底板11的中部设置电池6,及围绕该电池6而形成的卷线轮5,耳机2设置在底板11的另一端(如图5所示)。
当需要使用耳机2时,可将耳机2从容置空间内抽出,当使用完毕后,通过耳机线收线装置4将耳机2回收至容置空间内。
以耳机总成21为母子双耳机总成为例,此时从耳机线收线装置4引出的为单耳机线,然后通过一转换接头53将该单耳机线转换为双耳机线,然后再将双耳机线绕卷线轮5一周后连接到耳机杆213上,同时在耳机杆213所处的底板11上开有槽口,当适配上终端设备后,即可从底板11的槽口处推出耳机 2,即可拉出耳机总成21及耳机线22来接打电话或听音乐等(如图6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在单耳机线转换为双耳机线的转换接头53处还可设有送话器54。
也就是,当耳机总成21为母子双耳机总成时,与耳机杆213连接的耳机线22为双耳机线,该双耳机线通过转换接头53可转换为单耳机线。当将耳机2放置在容置空间内时,卷线轮5上仅缠绕有一定长度双耳机线,或者同时缠绕有一定长度的双耳机线和单耳机线,而耳机线收线装置4内则仅缠绕有单耳机线,因此通过在卷线轮5上缠绕一定长度的双耳机线,可保证母耳机总成211和子耳机总成212能够正常戴在左右两个耳朵上。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内置伸缩耳机结构还包括:用于作为所述连接装置3的芯片处理器,所述芯片处理器通过导线和电池6相连,用于控制电池6的充放电。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芯片处理器可由电子元器件组成,用于识别处理耳机接听电话、听音乐或终端设备的电池与内置伸缩耳机结构的电池共用电源等;当然,在本实施例中并不限定该芯片处理器的具体类型。
继续参见图1~2,所述壳体1上设置有充电插口7,所述芯片处理器可通过导线与所述充电插口7连接;
所述内置伸缩耳机结构还包括:转换插头8,所述转换插头8一端与所述芯片处理器连接,另一端可与终端设备连接,所述芯片处理器用于实现电池6与所应用的终端设备的电池共用电源和共用所述充电插口7。
此时,电池6相当于所应用的终端设备的备用电池,因此能够有效提高终端设备的续航能力。
在本实施例中,该充电插口7可通过Mini-USB接口来实现,当然,在本实施例中并不限定该充电插口7的具体结构。
继续参见图1~2,所述转换插头8包括:导线81以及两端的两个插头82、83,一端的插头82插在所述芯片处理器上,另一端的插头83插在所应用的终端设备上,通过所述芯片处理器实现内置伸缩耳机结构与所应用的终端设备联通。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内置伸缩耳机结构可配置有多个不同型号的所述转换 插头8,用户可根据不同的终端设备选择适配。
由此可知,在本实施例中底板11的平面上,还设有充电插口7和芯片处理器,同时,在芯片处理器处还设有插口,可供转换插头8插入,图1中81为导线,83为插入到所适配的终端设备的插头,82为插入到芯片处理器中的插头。其中,导线81的长度可预制的更长,在适配中应备有多个不同型号的转换插头8。
在本实施例中,充电插口7通过导线与电池6相连,电池6可与耳机线收线装置4中的驱动装置相连,并同时与芯片处理器相连,再通过转换插头8与所适配的终端设备电池6共用电源。
在具体使用时,只需将转换插头8插入到所适配的终端设备(例如手机)中,再将终端设备插入内置伸缩耳机结构的壳体1内,即完成了终端设备的适配。
本发明实施例的耳机结构中,耳机总成相对于安装面高度可变的方式连接,在需要使用耳机时,耳机总成以较高的高度突出于安装面,而在不需要使用手机时,耳机总成可以更加贴近安装面,从整体上降低耳机结构的厚度。
如图7所示,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耳机的结构示意图,该耳机包括:
一耳机杆71,具有一安装面;
第一连接部72;
第一耳机总成73,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72与所述耳机杆71,以相对于所述安装面高度可变的方式连接。
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中,第一耳机总成73通过第一连接部72与耳机杆71连接,但第一耳机总成73能够相对于耳机杆71的安装面产生高度上的变化,因此,在需要使用时,使得第一耳机总成73以较高的高度突出于安装面,因此能够伸入耳廓内,而在用户不需要使用耳机时,则第一耳机总成73能够降低高度,进而从整体上降低耳机结构的厚度。
在图7所示的结构中,可以发现,该第一连接部72可以为一弹片,所述弹片的一端与所述安装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耳机总成73的底部与所述弹片的另一端固定连接。
在需要使用时,耳机结构不受任何约束,在弹片弹性力的作用下,弹片与 第一耳机总成73连接的一端处于第一高度,第一耳机总成73能够伸入耳廓内,
而在不需要使用时,对第一耳机总成73施加一定的压力,在压力作用下,第一耳机总成73压缩弹片,使得弹片更加靠近安装面,而第一耳机总成73也相对于安装面下降,降低了第一耳机总成73相对于安装面的高度,从而整体降低耳机的整体厚度,使得耳机可以容易被纳入到更薄的电子设备外壳中。
当然,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中,该弹片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如图7所示的两个弹片,当然,还可以是更多的弹片。
在上述的说明中,第一耳机总成73通过弹片结构与耳机杆71,以相对于所述安装面高度可变的方式连接,但应当理解的是,实现第一耳机总成73与耳机杆71安装面之间的高度可变的连接,还有其他更多的方式,说明如下。
在第一耳机总成73的底部安装一螺杆,而在耳机杆71上形成一螺孔,在需要使用时,将第一耳机总成73底部的螺杆旋出螺孔,从而带动第一耳机总成73相对于安装面上升,提高第一耳机总成73相对于安装面的高度,而在不需要使用时,则可以将第一耳机总成73底部的螺杆旋入螺孔,带动第一耳机总成73相对于安装面下降,降低第一耳机总成73相对于安装面的高度,从而整体降低耳机的整体厚度,使得耳机可以容易被纳入到更薄的电子设备外壳中。
当然,应当理解的是,上述的螺杆也可以是突出于安装面设置,而在第一耳机总成73的底部来设置螺孔,实现二者的相对高度可变。
如果第一耳机总成73相对于安装面以旋转方式来降低/提升相对于安装面的高度,有可能会导致耳机线缠绕到螺杆上,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利用一弹簧来实现所述第一连接部72,通过在安装面上设置一突出于所述安装面的弹簧,同时将第一耳机总成73的底部与弹簧的顶部固定连接。
在需要使用时,耳机结构不受任何约束,在弹簧弹性力的作用下,第一耳机总成73处于第一高度,第一耳机总成73能够伸入耳廓内,而在不需要使用时,对耳机总成施加一定的压力,在压力作用下,第一耳机总成73压缩弹簧,第一耳机总成73相对于安装面下降,降低第一耳机总成73相对于安装面的高度,从而整体降低耳机结构的整体厚度,使得耳机结构可以容易被纳入到更薄的电子设备外壳中。
在上述的实现结构中,仅仅提到了第一耳机总成73,但应当理解的是,目前随着电子设备的能力越来越强,电子设备已经可以进行音乐播放、视频播放等各种任务,因此,越来越多的电子设备都是用双声道耳机,也就是具有两个耳机总成,在这种情况下,该耳机结构还包括一第二耳机总成74,应当理解的是,上述的第二耳机总成74也可以使用相同的结构。
但是,两个耳机总成都使用上述的结构,会使得耳机机构体积较大,因此,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中,通过一定的结构设置,使得第二耳机总成74可以与耳机杆以可拆卸方式连接来降低耳机结构的整体体积,同时也使得耳机结构能够进入电子设备壳体内部而不需要增加电子设备的壳体厚度。
上述的耳机结构,如图8所示,还包括:
第二耳机总成74,所述第二耳机总成74上具有第二连接部741;
所述耳机杆71上具有一容纳部711;
所述第二耳机总成74通过所述第二连接部741和所述容纳部711实现与所述耳机杆71的可拆卸连接。
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中,将第二耳机总成74设置成与所述耳机杆71的可拆卸连接可以有多种方式,分别说明如下。
<方式一>
如图8所示,第二连接部741为设置于第二耳机总成74的底部的片状结构,而在耳机杆71上设置用于插设所述片状结构的插槽711,在不需要使用该耳机时,将该片状结构的第二连接部741插入对应设置的插槽711中,从而使得第二耳机总成74附着于耳机杆71,如图9所示,而在需要使用时,则可以将该片状结构的第二连接部741拔出插槽711,实现第二耳机总成74与耳机杆71的分离,如图8所示。
当然,由于第一耳机总成73和第二耳机总成74的厚度基本一致,因此保证插槽711深度高于片状结构的高度,即可保证片状结构的第二连接部741插入对应设置的插槽711后,第二耳机总成74相对于安装面的高度不会高于第一耳机总成73相对于安装面的高度,也可以在不增加电子设备壳体厚度的情况下纳入电子设备壳体中,同时,在单独使用时,也降低了耳机结构的整体体积。
<方式二>
如图10所示,将耳机杆设置成中空结构(图中未示出),同时在安装面上设置与该中空结构连通的通孔712,在所述第二耳机总成74的底部设置一挂钩742,该挂钩742通过所述通孔712进入所述中空结构,从而使得所述第二耳机总成74附着于耳机杆71,而在需要使用时,则可以将该挂钩742通过通孔712拔出,实现第二耳机总成74与耳机杆71的分离。
利用上述的结构,第二耳机总成74相对于安装面的高度不会高于第一耳机总成73相对于安装面的高度,可以在不增加电子设备壳体厚度的情况下纳入电子设备壳体中,同时,在单独使用时,也降低了耳机结构的整体体积。
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中,对于母子双耳机总成的耳机结构而言,每一个耳机总成都连接有耳机线,而耳机线较长时会相互缠绕在一起,导致使用不方便,
因此,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还设置一接头75,与所述第一耳机总成73和第二耳机总成74连接的双耳机线通过接头75转换为单耳机线,并通过该单耳机线与电子设备音频接口连接。
同时,考虑到双向的音频通信,还可以在该转接头75处设置送话器,实现声音的采集。
一般而言,对于双耳机总成的耳机结构而言,由于第一耳机总成73与耳机杆71固定连接,因此,另一个耳机总成连接的耳机线需要保证足够的长度以放置到另外一个耳廓中。
因此,为了保证该第二耳机总成74的耳机线的长度,如图10所示,在耳机杆上设置一环绕线槽713,用于缠绕与所述第二耳机总成74连接的第二耳机线。
在不需要使用时,所述第二耳机总成74的耳机线缠绕在环绕线槽713中,而在需要使用时,则可以将耳机线从环绕线槽713中取出,延长耳机线的长度。
这种结构在具有将双耳机线转换为单耳机线的接头,而耳机线收线装置无法收纳该接头时尤其有效,说明如下。
由于耳机线接头无法收纳到收线装置中,因此,需要保证接头之前的耳机线的长度足够长,才足以使得两个耳机总成能分别放置到左右耳廓中,但考虑 到电子设备内部的空间有限,如果接头之前的耳机线的长度很长,在没有其他辅助结构的情况下,当接头到达耳机线收线装置时,还有很多的耳机线没有收入电子设备的壳体中,效果不好,而如果使得接头到达耳机线收线装置时,耳机线恰好收入电子设备的壳体中,又会导致接头之前的耳机线的长度不足以保证两个耳机总成能分别放置到左右耳廓中,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中,通过环绕线槽来缠绕一部分耳机线,当不需要使用时,所述第二耳机总成的耳机线缠绕在环绕线槽中,此时,大大缩短了耳机总成与插头之间的距离,使得接头到达耳机线收线装置时,耳机线能够收入电子设备的壳体中,而在需要使用时,则可以将耳机线从环绕线槽中取出,延长接头之前的耳机线的长度,使得两个耳机总成能分别放置到左右耳廓中。
参见图11~12,所述耳机线收线装置4包括:驱动装置41、用于缠绕所述耳机线22的卷线盘42、变速装置43、离合器44和与所述耳机线22连接的信号联通装置45,由外壳包裹,形成一个组件整体。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耳机线收线装置4的所述驱动装置41通过所述变速器43,再通过所述离合器44与所述卷线盘42咬合或分离,并带动所述卷线盘42转动收回或释放耳机线22。其中,所述电池6通过导线与耳机线收线装置4中的驱动装置41相连。
所述耳机线收线装置4还包括:一压线板46,以利于耳机线22的规则缠绕。
在本实施例中,驱动装置41可选用微型电机、弹簧或其它能提供动力的驱动装置,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装置41优选微型电机;
在本实施例中,离合器44由齿轮432加弹簧加摩擦片组成,通过阻力的强弱来实现其咬合或分离;变速器43可由多个齿轮组成(例如由齿轮431、432、433组成),多个齿轮相互配合提供合适的转速。
在本实施例中设有变速器43,是为了让微型电机减速,从而使之达到增加力矩的目的;设计有离合器44是为了卷线盘42遇到超过设计的阻力时,使之与微型电机系统分离,以实现微型电机的保护及使用安全,同时还有利于耳机线22的轻松拉出。
设置压线板46是为了使收缠绕进卷线盘42中的耳机线22不至于松散, 排列整齐。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满足内置伸缩耳机装置中的耳机线22收拉自如,可将耳机线22制作的柔软、纤细。
参见图12~13,所述耳机线22包括:防弹丝221、绝缘导电丝222以及耳机线表皮223,
所述耳机线22还包括:多个导电体224;所述导电体224由多根绝缘导电丝222组成;
所述绝缘导电丝222均平行排列,并以螺旋状缠绕在所述防弹丝221上;
所述耳机线22表皮附着并包裹在所述绝缘导电丝222的表面,形成一层超薄、柔软且耐磨的表皮;以及
所述导电体224位于所述耳机线22的两端部,应用时分别连接在所述连接装置3和耳机2的输出与输入端头上。
参照图9,本发明中的耳机线22的构造为:将许多根绝缘导电丝222平行排列,紧密缠绕在防弹丝221上,然后再融合耳机线22表皮,即制作成半成品耳机线22,再根据需要的长度裁剪,裁剪后将线的两端剥开,将剥开后露出的绝缘导电丝222每几根组成一组,从而形成一根根导电体224.
一般情况下,一根耳机线22,应由3至8根导电体224构成(如图9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防弹丝221具有许多根有较强拉力的细微丝线组合而成,以增强制成后的耳机线22的抗拉强度;
耳机线22表皮则是由耐磨、附着力强、柔韧性良好的高分子材料制成,以增强制成后的耳机线22的柔韧性和抗磨损能力。
以上所述技术和工艺方法制成的耳机线22,因每一根绝缘导电丝222均是平行排列缠绕在防弹丝221上,再融入耳机表皮后便使耳机线22内部没有了间隙和“沟壑”,从而减少了耳机线22在卷曲过程中的弯曲角度,并减少了耳机线22的曲卷半径和间隙(在已知技术中,耳机线均是先由许多根导电丝缠绕在一根防弹丝221上制造成一根导电体224,再将多根导电体224相互缠绕在另一根防弹丝221上,再融合上耳机线表皮而形成耳机线。用这种技术和方法制作成的耳机线,内部间隙和沟壑较大,耳机线表皮也就填充的多,从而 使线径相对较粗,且僵硬,并在卷曲过程中使耳机线的曲卷半径和间隙更加增大,从而造成了耳机线更易断裂和破损)。所以,采用上述新技术和新工艺制做的耳机线,才能在狭小的空间范围内卷曲几万次不断裂,从而达到内置伸缩耳机线的设计要求和使用目的。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终端设备,包括:
设备本体;
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内置伸缩耳机结构;
所述设备本体通过所述内置伸缩耳机结构内的连接装置实现耳机与设备本体的连接及信号传输。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终端设备为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电视、手持计算机、电话、个人视听设备、数码播放器、导航装置、游戏机中的任一种。
在上述本实施例及附图中,仅以该终端设备为手机为例进行介绍,其他类型的终端设备的结构与本实施例类似,在此不再敷述。
如图14所示,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耳机线收线装置应用于终端设备中的结构示意图,该终端设备包括:
一手机壳体;
一母子双耳机结构150,可设置在所述手机壳体内;
一耳机线151,所述耳机线的一端与所述母子双耳机结构连接,所述耳机线的另一端通过耳机线收线装置中的信号联通装置引出的信号线与所述手机的音频处理芯片连接;
一用于缠绕耳机线的耳机线收线装置152,设置在所述手机壳体内。
耳机线收线装置152,耳机线(单耳机线和双耳机线)151,接头153,送话器154,以及母子双耳机150,可直接设置在应用终端设备壳体内(如图14所示)。其中,接头153可将耳机线151中的单耳机线转换为双耳机线,若双耳机线不够长度,则可将耳机线151中的单耳机线在耳机杆上缠绕几周(如图10所示),以增加耳机线的长度。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6)

1.一种内置伸缩耳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壳体(1),包括一容置空间;
一耳机(2),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耳机(2)包括:耳机总成(21)和耳机线(22);
一连接装置(3),用于所述耳机(2)与终端设备的连接及信号传输;
一用于回收或释放所述耳机线(22)的耳机线收线装置(4),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内;
所述耳机总成(21)包括:一耳机杆(71),具有一安装面,耳机杆(71)上还设有一用于收回耳机线(22)的电源开关;
第一连接部(72);
第一耳机总成(73),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72)与所述耳机杆(71),以相对于所述安装面高度可变的方式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72)为一弹片,所述弹片的一端与所述安装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耳机总成(73)的底部与所述弹片的另一端固定连接;
第二耳机总成(74),所述第二耳机总成(74)上具有第二连接部(741);所述耳机杆(71)上具有一容纳部(711);所述第二耳机总成(74)通过所述第二连接部(741)和所述容纳部(711)实现与所述耳机杆(71)的可拆卸连接;
所述壳体(1)包括:采用硬性材质的底板(11)、以及采用软性材质的侧壁(12)和上沿口(13),所述底板(11)、所述侧壁(12)及所述上沿口(13)结合形成一整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置伸缩耳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置伸缩耳机结构还包括:
用于缠绕所述耳机线(22)的卷线轮(5),所述卷线轮(5)包括:多个滚筒(51)和设置在所述多个滚筒(51)上的皮带轮(5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置伸缩耳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置伸缩耳机结构还包括:
一用于向所述耳机线收线装置(4)提供电能的电池(6),所述电池(6)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内;
所述多个滚筒(51)设置在所述电池(6)的侧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置伸缩耳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置伸缩耳机结构还包括:用于作为所述连接装置(3)的芯片处理器,所述芯片处理器通过导线和所述电池(6)相连,用于控制所述电池(6)的充放电。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置伸缩耳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上设置有充电插口(7),所述芯片处理器通过导线与所述充电插口(7)连接;
所述内置伸缩耳机结构还包括:转换插头(8),所述转换插头(8)一端与所述芯片处理器连接,另一端可与应用的终端设备连接,所述芯片处理器用于实现电池(6)与所应用的终端设备的电池共用电源和/或共用所述充电插口(7)。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置伸缩耳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插头(8)包括:导线(81)以及两端的两个插头(82、83),一端的插头(82)插在所述芯片处理器上,另一端的插头(83)插在所应用的终端设备上,通过所述芯片处理器实现所述内置伸缩耳机结构与所应用的终端设备联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置伸缩耳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置伸缩耳机结构配置有多个不同型号的所述转换插头(8)。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内置伸缩耳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线收线装置(4)包括:驱动装置(41)、用于缠绕所述耳机线(22)的卷线盘(42)、变速装置(43)、离合器(44)和与所述耳机线(22)连接的信号联通装置以及引出的信号线(45),由外壳包裹,形成一个组件整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内置伸缩耳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线收线装置(4)的所述驱动装置(41)带动所述变速器(43)转动,再通过所述离合器(44)与所述卷线盘(42)咬合或分离,带动所述卷线盘(42)转动收回或释放耳机线(22)。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内置伸缩耳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6)通过导线与所述耳机线收线装置(4)中的所述驱动装置(41)相连。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内置伸缩耳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线收线装置(4)还包括:一压线板(46),以利于耳机线(22)的规则缠绕。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置伸缩耳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线(22)包括:防弹丝(221)、绝缘导电丝(222)、耳机线表皮(223)、以及多个导电体(224);所述导电体(224)由多根绝缘导电丝(222)组成;
所述绝缘导电丝(222)均平行排列,并以螺旋状缠绕在所述防弹丝(221)上;
所述耳机线(22)表皮附着并包裹在所述绝缘导电丝(222)的表面,形成一层超薄、柔软且耐磨的表皮;以及
所述导电体(224)位于所述耳机线(22)的两端部,应用时分别连接在所述耳机线收线装置(4)的信号联通装置上和耳机(2)的输出与输入端头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置伸缩耳机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与所述第一耳机总成(73)和第二耳机总成(74)连接的双耳机线通过一接头转换为单耳机线,所述接头处设置有送话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内置伸缩耳机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用于缠绕与所述第二耳机总成(74)连接的第二耳机线的环绕线槽(713),环绕形成于所述耳机杆(71)上。
15.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备本体;
如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内置伸缩耳机结构;
所述设备本体通过所述内置伸缩耳机结构内的连接装置实现耳机与设备本体的连接及信号传输。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为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电视、手持计算机、电话、个人视听设备、数码播放器、导航装置、游戏机中的任一种。
CN201110146354.3A 2010-11-04 2011-06-01 内置伸缩耳机结构及终端设备 Active CN10281140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146354.3A CN102811400B (zh) 2011-06-01 2011-06-01 内置伸缩耳机结构及终端设备
KR1020110107546A KR101303274B1 (ko) 2010-11-04 2011-10-20 내장형 신축 이어폰 구조 및 단말 설비
EP11187096.0A EP2451189B1 (en) 2010-11-04 2011-10-28 Built-in telescopic earphone structure and terminal device
ES11187096.0T ES2595241T3 (es) 2010-11-04 2011-10-28 Estructura de auricular telescópico integrado y dispositivo terminal
JP2011237903A JP5367050B2 (ja) 2010-11-04 2011-10-28 伸縮可能な内蔵式イヤホン構造及び端末機器
US13/287,406 US8737670B2 (en) 2010-11-04 2011-11-02 Built-in telescopic earphone structure and terminal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146354.3A CN102811400B (zh) 2011-06-01 2011-06-01 内置伸缩耳机结构及终端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11400A CN102811400A (zh) 2012-12-05
CN102811400B true CN102811400B (zh) 2015-09-23

Family

ID=472349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146354.3A Active CN102811400B (zh) 2010-11-04 2011-06-01 内置伸缩耳机结构及终端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81140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21568A (zh) * 2011-06-10 2012-12-12 新疆天地集团有限公司 内置伸缩耳机的终端设备
WO2012167668A1 (zh) 2011-06-10 2012-12-13 新疆天地集团有限公司 内置伸缩耳机的终端设备
CN103533473A (zh) * 2013-10-18 2014-01-22 倪康 一种与手机保护壳一体的耳机线自动收纳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42617A (en) * 1988-12-22 1990-07-17 Mark Boylan Earphone cord take-up device
CN2579102Y (zh) * 2002-09-30 2003-10-08 蔡君贤 带活动听筒的移动电话
CN101237715A (zh) * 2007-02-01 2008-08-06 李昌烈 具有有线/无线副耳机的头戴式耳机
CN201213311Y (zh) * 2008-04-25 2009-03-2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收线装置
CN101442693B (zh) * 2008-03-10 2010-05-12 新疆天地集团有限公司 耳机线收线装置、自动收线耳机、无辐射有线手机及电子设备
CN201699926U (zh) * 2010-04-13 2011-01-05 新疆天地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耳机线收线装置、耳机总成和移动终端
CN102074291A (zh) * 2009-11-23 2011-05-25 新疆天地集团有限公司 耳机线
CN202068544U (zh) * 2011-06-01 2011-12-07 新疆天地集团有限公司 内置伸缩耳机结构及终端设备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42617A (en) * 1988-12-22 1990-07-17 Mark Boylan Earphone cord take-up device
CN2579102Y (zh) * 2002-09-30 2003-10-08 蔡君贤 带活动听筒的移动电话
CN101237715A (zh) * 2007-02-01 2008-08-06 李昌烈 具有有线/无线副耳机的头戴式耳机
CN101442693B (zh) * 2008-03-10 2010-05-12 新疆天地集团有限公司 耳机线收线装置、自动收线耳机、无辐射有线手机及电子设备
CN201213311Y (zh) * 2008-04-25 2009-03-2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收线装置
CN102074291A (zh) * 2009-11-23 2011-05-25 新疆天地集团有限公司 耳机线
CN201699926U (zh) * 2010-04-13 2011-01-05 新疆天地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耳机线收线装置、耳机总成和移动终端
CN202068544U (zh) * 2011-06-01 2011-12-07 新疆天地集团有限公司 内置伸缩耳机结构及终端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11400A (zh) 2012-12-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068544U (zh) 内置伸缩耳机结构及终端设备
KR101303274B1 (ko) 내장형 신축 이어폰 구조 및 단말 설비
CN102811400B (zh) 内置伸缩耳机结构及终端设备
WO2013159650A1 (zh) 一种发光耳机
KR101043505B1 (ko) 이어폰 케이블의 케이블 수납장치, 자동 케이블 수납 이어폰, 비방사 케이블 핸드폰 및 전자기기
CN201422150Y (zh) 一种耳机线收线装置、耳机总成和移动终端
CN202918470U (zh) 终端设备配件以及终端设备
CN208987151U (zh) 蓝牙耳机
CN202068546U (zh) 内置伸缩耳机的终端设备
CN206061086U (zh) 一种颈戴式蓝牙耳机
CN202587341U (zh) 一种内置耳机配件结构
CN203883968U (zh) 项圈蓝牙耳机
CN207939692U (zh) 多功能k歌耳机
CN102469383B (zh) 一种母子双耳机结构及移动终端
CN102333262A (zh) 一种入耳式耳机
CN202050527U (zh) 一种耳机结构
CN202602858U (zh) 一种内置耳机配件结构
CN204482012U (zh) 母子双耳机结构及电子设备
CN204350258U (zh) 并排双耳机结构及电子设备
CN207939691U (zh) 防卷式耳机
CN103428599A (zh) 一种内置耳机配件结构
CN203747965U (zh) 一种活动电源插头定时关机收线耳机
CN105025406B (zh) 母子双耳机结构、耳机线收线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04131673U (zh) 手机外置语音装置
CN210958760U (zh) 一种便携式音响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