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09549A - 一种同源双目标透射能见度仪用反射装置及使用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同源双目标透射能见度仪用反射装置及使用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809549A CN102809549A CN2012103051928A CN201210305192A CN102809549A CN 102809549 A CN102809549 A CN 102809549A CN 2012103051928 A CN2012103051928 A CN 2012103051928A CN 201210305192 A CN201210305192 A CN 201210305192A CN 102809549 A CN102809549 A CN 10280954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reflection unit
- visibility
- reflection device
- plan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Optical Means (AREA)
- Optical Measuring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大气能见度检测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同源双目标透射能见度仪用反射装置及该装置的使用方法,所述装置包括三个平面反射镜,所述三个平面反射镜按室内墙角处地板与两面连接墙相交方式相互连接,相邻两块平面反射镜间夹角度数相同,所述夹角度数为89.8—90度。本发明采用上述结构可使透射能见度的光源发出的入射光与反射回光源所在处的反射光形成小夹角,使光束收拢而增强光束效果,因而使得同源双目标透射能见度仪计算大气透明度和能见度的准确性得以保证,且本发明装置 结构简单,成本低,操作简单,能够在各种环境下使用,三平面反射镜间夹角及三平面反射镜大小可选,具有较高可操作性,另外,本发明安装和调试快捷,便于推广使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大气能见度检测装置,具体地说一种同源双目标透射能见度仪用反射装置及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的透射式能见度仪有两种结构:一、一端为光源,发出一束光,另一端光电传感器接收光源发来的光;二、光源和光电传感器同处一端,另一端采用平面反射镜,将光源发射出的光反射回来。平面反射镜固然简单,但光束对准困难在同源双目标透射能见度仪中采用角反射镜作为反射镜。
目前同源双目标透射能见度仪中采用的角反射镜,采用圆柱玻璃,经过打磨成三面正交的平面,适用于测绘中,与测距仪配套使用。由于其反射面较小,一般直径在几厘米,并且不具有使光束汇聚的功能,不能满足同源双目标透射能见度的需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的缺陷而提供一种不仅具有大的反射面积,同时具有汇聚光束作用的能提高同源双目标透射能见度仪的测量准确性的 同源双目标透射能见度仪用反射装置。
为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同源双目标透射能见度仪用反射装置,包括三个平面反射镜,所述三个平面反射镜按室内墙角处地板与两面连接墙相交方式相互连接,相邻两块平面反射镜间夹角度数相同,所述夹角度数为89.8—90度。
所述的三个平面反射镜的反射率相同。
由透射能见度的光源发出并射至该反射装置任一平面反射镜的入射光与由该反射装置的另一平面反射镜反射回的反射光之间的夹角为0—0.4度。
所述的同源双目标透射能见度仪用反射装置的使用方法如下:
将该反射装置放置于测量区,通过透射能见度的光源发出一束入射光射到所述反射装置的一平面反射镜并反射到另一平面镜上后,由另一平面反射镜反射后将反射光反射回所述光源所在处;
由同源双目标透射能见度仪根据反射光之亮度与所述光源亮度的比值计算大气透明度和能见度。
本发明由于采用上述结构,可使透射能见度的光源发出的入射光与反射回光源所在处的反射光形成小夹角,使光束收拢而增强光束效果,因而使得同源双目标透射能见度仪计算大气透明度和能见度的准确性得以保证,且本发明装置 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操作简单,能够在各种环境下使用,三平面反射镜间夹角及三平面反射镜大小可选,可以几十厘米或更大,具有较高可操作性,另外,本发明对发射装置和采集装置要求不高,安装和调试快捷,便于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同源双目标透射能见度仪用反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同源双目标透射能见度仪用反射装置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3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入射光与反射光几何关系分析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见图1所示,该图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同源双目标透射能见度仪用反射装置的结构。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发明实施例有关的部分。
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同源双目标透射能见度仪用反射装置,三块成平面反射镜构成,包括有第一反平面反射镜1,第二反平面反射镜2,第三反平面反射镜3;所述的第一反平面反射镜1,第二反平面反射镜2,第三反平面反射镜3相互按室内墙角处地板与两面连接墙相交方式相互连接在一起,且相邻两块平面反射镜间夹角度数相同,所述的夹角度数为89.8—90度。
较优的,所述的三个平面反射镜的反射率相同。为了增强反射效果,所述的三个平面反射镜的反射率应较高,如?(建议用一数值限定一下反射率)
本发明实施例中,由透射能见度的光源发出并射至该反射装置任一平面反射镜的入射光与由该反射装置的另一平面反射镜反射回的反射光之间的夹角应为0—0.4度。这样设置,可使光束收拢而增强光束效果,因而使得同源双目标透射能见度仪计算大气透明度和能见度的准确性得以保证。
本发明实施例中,两块平面反射镜之间的夹角大小可以在上述的范围内任意选定,三块平面反射镜的大小可以一致,也可以不一致,三块平面反射镜的自由边缘的形状可以是任意的几何形状,具体形状不限,只要所述的三块平面反射镜的连接边缘按图1所示相互连接即可。由于三平面反射镜间夹角及三平面反射镜大小可选,因而,本发明具有较高可操作性。
由于平面反射镜的面积越大,反射光越强,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平面反射镜的面积应大一些,以增强反射光的反射度。
参见图2所示,本发明所述的同源双目标透射能见度仪用反射装置的使用方法如下:
1)、将该反射装置放置于测量区,通过透射能见度的光源4发出一束入射光5射到所述反射装置7的一平面反射镜产并反射到另一平面反射镜上后,由另一平面反射镜再反射后将反射光6反射回所述光源所在处;
2)、由同源双目标透射能见度仪根据反射光之亮度与所述光源亮度的比值计算大气透明度和能见度。
本发明实施例中,当同源双目标透射能见度仪的透射能见度的光源发出一束光,射到反射装置上后,由该反射装置将反射光以与入射光差0-0.4的角度反射回光源所在处。
图3是反射镜入射光与反射光几何关系分析图,图中粗黑线HG、HB表示的是反射镜的两个反射面,AF是入射光,BC是反射光。
如图3所示,∠GHI=90,∠GHB=90-∠JHB;∠FAE=∠EAB,∠ABD=∠DBC;∠GAE=90,∠HBD=90,∠FAB=2*∠EAB=2*(90-∠BAH),
∠ABC=2*DBA=2*(90-∠ABH)=2*(90-(180-(∠90-∠JHB)-∠BAH))=2*(-∠JHB+∠BAH)),
∠FAB-∠ABC=182-4*∠BAH=2*(1+90-2*∠BAH)=2*(1-90+∠FAB)
=2*(1-(90-∠FAB))
∠FAB-∠CBJ=∠FAB-(180-∠ABC)=-180+∠FAB+∠ABC)=-∠JHB*2
由此可知,入射光AF与反射光BC的夹角是两倍的∠JHB,即两块平面反射镜夹角∠GHB与90度值的差的两倍。
本发明由于采用上述结构,可使透射能见度的光源发出的入射光与反射回光源所在处的反射光形成小夹角,使光束收拢而增强光束效果,因而使得同源双目标透射能见度仪计算大气透明度和能见度的准确性得以保证,且本发明装置 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操作简单,能够在各种环境下使用,三平面反射镜间夹角及三平面反射镜大小可选,具有较高可操作性,另外,本发明对发射装置和采集装置要求不高,安装和调试快捷,便于推广使用。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4)
1.一种同源双目标透射能见度仪用反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三个平面反射镜,所述三个平面反射镜按室内墙角处地板与两面连接墙相交方式相互连接,相邻两块平面反射镜间夹角度数相同,所述夹角度数为89.8~90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源双目标透射能见度仪用反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三个平面反射镜的反射率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源双目标透射能见度仪用反射装置,其特征在于,由透射能见度的光源发出并射至该反射装置任一平面反射镜的入射光与由该反射装置的另一平面反射镜反射回的反射光之间的夹角为0~0.4度。
4.一种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同源双目标透射能见度仪用反射装置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使用方法如下:
将该反射装置放置于测量区,通过透射能见度的光源发出一束入射光射到所述反射装置的一平面反射镜并反射到另一平面镜上后,由另一平面反射镜反射后将反射光反射回所述光源所在处;
由同源双目标透射能见度仪根据反射光之亮度与所述光源亮度的比值计算大气透明度和能见度。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3051928A CN102809549A (zh) | 2012-08-24 | 2012-08-24 | 一种同源双目标透射能见度仪用反射装置及使用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3051928A CN102809549A (zh) | 2012-08-24 | 2012-08-24 | 一种同源双目标透射能见度仪用反射装置及使用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809549A true CN102809549A (zh) | 2012-12-05 |
Family
ID=472333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3051928A Pending CN102809549A (zh) | 2012-08-24 | 2012-08-24 | 一种同源双目标透射能见度仪用反射装置及使用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809549A (zh)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569569A (en) * | 1982-03-31 | 1986-02-11 | Plessey Overseas Limited | Optical coupling devices |
CN87207297U (zh) * | 1987-07-13 | 1988-12-21 | 徐怀方 | 角反射倒镜 |
JPH04318502A (ja) * | 1991-04-17 | 1992-11-10 | Kokuritsu Kankyo Kenkyusho | キューブコーナーリトロリフレクター |
JPH07181041A (ja) * | 1993-12-22 | 1995-07-18 | Kokuritsu Kankyo Kenkyusho | 鋭角後方反射装置 |
CN1337766A (zh) * | 2000-08-09 | 2002-02-27 | 索尼株式会社 | 激光束产生装置 |
CN201607404U (zh) * | 2010-01-15 | 2010-10-13 | 北京赛凡光电仪器有限公司 | 大气能见度测量系统 |
CN102495030A (zh) * | 2011-12-15 | 2012-06-13 | 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 | 同源双目标透射能见度测量装置及其测量方法 |
CN202794033U (zh) * | 2012-08-24 | 2013-03-13 | 北京爱尔达电子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同源双目标透射能见度仪用反射装置 |
-
2012
- 2012-08-24 CN CN2012103051928A patent/CN102809549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569569A (en) * | 1982-03-31 | 1986-02-11 | Plessey Overseas Limited | Optical coupling devices |
CN87207297U (zh) * | 1987-07-13 | 1988-12-21 | 徐怀方 | 角反射倒镜 |
JPH04318502A (ja) * | 1991-04-17 | 1992-11-10 | Kokuritsu Kankyo Kenkyusho | キューブコーナーリトロリフレクター |
JPH07181041A (ja) * | 1993-12-22 | 1995-07-18 | Kokuritsu Kankyo Kenkyusho | 鋭角後方反射装置 |
CN1337766A (zh) * | 2000-08-09 | 2002-02-27 | 索尼株式会社 | 激光束产生装置 |
CN201607404U (zh) * | 2010-01-15 | 2010-10-13 | 北京赛凡光电仪器有限公司 | 大气能见度测量系统 |
CN102495030A (zh) * | 2011-12-15 | 2012-06-13 | 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 | 同源双目标透射能见度测量装置及其测量方法 |
CN202794033U (zh) * | 2012-08-24 | 2013-03-13 | 北京爱尔达电子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同源双目标透射能见度仪用反射装置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田林等: "基于角反射器的单端透射式能见度仪的研究",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 * |
空军装备研究院航空气象防化研究所: "单基线双光路透射表", 《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 *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073418B (zh) | 坐标定位方法和设备 | |
JP4093665B2 (ja) | 座標検出装置 | |
JPH0991094A (ja) | タッチパネルの座標検出装置 | |
JP2005258810A5 (zh) | ||
TWI425401B (zh) | 雷射光學式位置偵測模組 | |
TW201030578A (en) | A detection module and an optical detection system comprising the same | |
CN103424737A (zh) | 激光测距装置的光学信号传输结构 | |
CN110989190B (zh) | 一种低串扰立体投影显示装置 | |
US8405639B1 (en) | Scanning mirror touch screen with minimum bezel height | |
US11018273B2 (en) | Photosensitive reflector, laser induced touch device and laser touch detection method | |
TWI442166B (zh) | 一種單照相機全景立體成像系統 | |
WO2016008227A1 (zh) | 红外触摸屏和显示装置 | |
CN202794033U (zh) | 一种同源双目标透射能见度仪用反射装置 | |
JPH05257005A (ja) | 光反射器 | |
CN102809549A (zh) | 一种同源双目标透射能见度仪用反射装置及使用方法 | |
TWI423099B (zh) | 判斷光學觸控螢幕實際被觸控的位置之方法 | |
CN201853211U (zh) | 激光光学触控模块 | |
CN102375615A (zh) | 激光光学触控模块 | |
JP3966592B2 (ja) | 光走査型タッチパネル | |
CN105333837A (zh) | 三维扫描装置 | |
US8723837B1 (en) | Scanning mirror touch screen | |
TW201106226A (en) | Optical touch sensing apparatus | |
TWI518575B (zh) | 光學觸控模組 | |
CN209707820U (zh) | 一种逆反射立体投影显示装置 | |
CN106443818A (zh) | 一种光电开关阵列装置、设备及检测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2 |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12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