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99712A - 一种混凝土结构三维模型的快速配筋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混凝土结构三维模型的快速配筋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99712A
CN102799712A CN2012102134285A CN201210213428A CN102799712A CN 102799712 A CN102799712 A CN 102799712A CN 2012102134285 A CN2012102134285 A CN 2012102134285A CN 201210213428 A CN201210213428 A CN 201210213428A CN 102799712 A CN102799712 A CN 1027997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tion
reinforcement
arrangement
reinforcing bar
interv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1342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99712B (zh
Inventor
陈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YU SOFT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IANYU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YU SOFT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TIANYU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210213428.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799712B/zh
Publication of CN1027997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997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997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9971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inforcement Elements For Build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混凝土结构三维模型的快速配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混凝土结构三维模型的配筋方向,根据三维模型与配筋方向确定一组剖面序列,剖面序列中的每个剖面与三维模型的交线形成剖面轮廓线,从剖面序列中取剖面,根据剖面轮廓线自动生成剖面钢筋,根据剖面钢筋设置剖面序列中其余剖面的剖面钢筋,对所有剖面钢筋计算其配筋区间,重复上述步骤,直到处理完配筋方向上所有的剖面为止,重复上述步骤,直到处理完所有的配筋方向为止,对所有的剖面钢筋按其配筋区间生成三维钢筋。本发明兼有普遍性和高效的特点,能够在按用户需求快速产生覆盖模型各结构表面的钢筋。

Description

一种混凝土结构三维模型的快速配筋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计算机辅助设计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混凝土结构三维模型的快速配筋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建筑行业向三维设计发展,与结构相关的钢筋如何进行三维设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现有的配筋设计主要是采用二维设计模式,即在二维工程图中添加钢筋形状和参数的示意性表达,形成钢筋图以指导施工,该方法难以准确完成钢筋的设计和统计工作,与建筑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要求相矛盾。对此问题可采用三维设计模式即三维配筋来解决,三维配筋是指依据三维CAD系统构造的基于Brep表达的三维模型来计算钢筋形状和配筋区间,以此产生与实际情况一致的三维钢筋。采用三维配筋,不仅可以从几何层面对模型的配筋率进行检测,反映配筋设计是否正确、合理,还可准确的生成钢筋表,自动计算钢筋量,便于企业进行成本核算,二维钢筋图也可从三维配筋结果直接导出,从而减少设计人员的重复劳动,因此该方式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受到设计单位的关注和重视,研发工作也日益活跃。
目前,对三维配筋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于结构面的配筋和基于构件的配筋上。基于构件的配筋是对建筑结构中的构件(如梁、柱、楼梯)或行业一些典型结构(如水工廊道)进行配筋,但该方法无法处理非构件结构,应用范围有限,而基于结构面的方法可逐个完成模型各个结构表面的配筋,但效率低,难以满足复杂工程设计中的时间进度要求。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凝土结构三维模型的快速配筋方法,其兼有普遍性和高效的特点,能够在按用户需求快速产生覆盖模型各结构表面的钢筋。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混凝土结构三维模型的快速配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获取混凝土结构三维模型的配筋方向,根据三维模型与配筋方向确定一组剖面序列,剖面序列中的每个剖面与三维模型的交线形成剖面轮廓线;
(2)从剖面序列中取剖面,根据剖面轮廓线自动生成剖面钢筋;
(3)根据剖面钢筋设置剖面序列中其余剖面的剖面钢筋;
(4)对步骤(2)和(3)中的剖面钢筋计算其配筋区间;
(5)重复步骤(2)-(4),直到处理完配筋方向上所有的剖面为止;
(6)重复步骤(1)-(5),直到处理完所有的配筋方向为止;
(7)对所有的剖面钢筋按其配筋区间生成三维钢筋。
步骤(1)进一步包括以下子步骤:
(1-1)根据配筋方向,在三维模型中搜索与方向垂直的多个结构面;
(1-2)获取三维模型的结构面在配筋方向上的位置,并按从小到大排序;
(1-3)在每两个位置之间构造剖面,以形成一组剖面序列;
(1-4)求剖面序列中每个剖面与三维模型的交线,形成剖面轮廓线。
剖面轮廓线形成一个外环和多个内环,使这些环各边首尾相连,外环按逆时针排列,内环按顺时针排列。
步骤(2)进一步包括以下子步骤:
(2-1)对剖面轮廓线进行阴阳角判断,具体为,设外环的起始边L1,其方向矢量V1,关联结构表面的外法矢为N1,判定矢量V=V1*N1,然后取外环下一条边L2,其方向矢量为V2,判断V1*V2的方向与V是否相同,如相同则为阴角,否则为阳角,
(2-2)遍历剖面轮廓线,在阴角点将剖面轮廓线断开,每两个阴角点之间的剖面轮廓线组成一组轮廓线;
(2-3)遍历各组轮廓线,为每组生成一根剖面钢筋;
步骤(3)进一步包括以下子步骤:
(3-1)在当前剖面上依次取一剖面钢筋T,其关联的轮廓线为L;
(3-2)寻找剖面序列中剖面钢筋T的可传播剖面;
(3-3)在可传播剖面上取对应轮廓线,并根据上述步骤(2-3)生成剖面钢筋;
(3-4)重复步骤(3-2)-(3-3),直到该组所有剖面上与剖面钢筋T匹配的剖面钢筋均生成为止;
(3-5)重复步骤(3-1)-(3-4),直到当前剖面上所有剖面钢筋已经全部设置为止。
在步骤(3-2)中,依次取剖面序列中的其余剖面,若剖面上有轮廓线与轮廓线L在顺序和几何形状上完全相同,则剖面为剖面钢筋T的可传播剖面。
步骤(4)进一步包括以下子步骤:
(4-1)在当前剖面上依次取剖面钢筋T,剖面钢筋T的配筋区间为Q,初始化配筋区间Q为空,
(4-2)计算剖面钢筋T在剖面上的配筋区间Qt;
(4-3)在步骤(1)生成的剖面序列中搜索所有位于配筋区间Qt内的剖面,如果这些剖面均包含剖面钢筋T,则Qt即为所求的配筋区间,并转步骤(4-5),否则,进入步骤(4-4);
(4-4)对配筋区间Qt进行修正;
(4-5)取Q=Q+Qt,并进一步遍历剖面钢筋T所在的其他剖面,以寻找不在Q区间内的剖面S,若S存在,则转步骤(4-6),若S不存在,则转步骤(4-7);
(4-6)在剖面S上取剖面钢筋T,并返回步骤(4-2);
(4-7)重复(4-1)-(4-6),直到处理完所有剖面钢筋为止。
步骤(4-4)进一步包括以下子步骤:
(4-4-1)依次取剖面钢筋T的钢筋段C,根据配筋区间Qt构造钢筋段C的检测几何Hc;
(4-4-2)根据检测几何Hc依次取钢筋段C所属结构面的各个内环对Qt进行修正;
(4-4-3)取钢筋段C所属结构面的外环,在外环上搜索所有的凹形;
(4-4-4)依次取凹形对配筋区间Qt进行修正;
(4-4-5)重复步骤(4-4-1)-(4-4-4),直到所有钢筋段都处理完毕为止,则Qt为剖面钢筋T在当前剖面上的配筋区间。
通过本发明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采用基于剖面的方式进行配筋,操作简单,设计直观,易于保证设计的正确性;
2、本发明采用了大量自动化算法,包括剖面的自动定位、剖面钢筋的自动生成、配筋区间的自动计算等,通过这些算法,极大地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设计效率;
3、本发明具有普遍性,一般模型均可用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快速生成覆盖模型表面的钢筋。
附图说明
图1是钢筋的配筋方向示意图。
图2是剖面上阴角和阳角示意图。
图3(a)和(b)分别是延伸锚固和折弯锚固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方法所应用到的混凝土结构三维模型。
图5是本发明混凝土结构三维模型的快速配筋方法的流程图。
图6是创建剖面过程中搜索与配筋方向垂直的结构面。
图7是剖面轮廓线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步骤(1-4)创建的剖面Sa。
图9是剖面轮廓线阴阳角判断示意图。
图10是剖面Sa的局部放大图。
图11是图10中剖面局部的阴阳角判断结果。
图12是由剖面轮廓线生成剖面钢筋的过程示意图。
图13是剖面Sa的局部由剖面轮廓线生成的剖面钢筋。
图14是剖面Sa上的剖面钢筋T及其关联的剖面轮廓线。
图15是匹配轮廓线后在剖面Sb生成的剖面钢筋T’。
图16是钢筋对应的钢筋段示意图。
图17是钢筋段的初始区间。
图18是钢筋段的检测几何。
图19是通过遍历内环修正配筋区间。
图20是通过遍历外环的凹形修正配筋区间。
图21是剖面钢筋T的配筋区间。
图22是由剖面钢筋生成三维钢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以下首先对本发明的技术术语进行解释和说明:
配筋方向:配筋方向即为钢筋排列的方向,如图1所示,水平钢筋从下往上排列,其钢筋排列方向沿Y轴方向,即配筋方向为Y轴方向,同理竖直钢筋配筋方向为X轴方向。
阴角和阳角:建筑行业术语,如图2所示,对于平面图形表示的混凝土结构,从结构外部进行观察,凹进去的角称为阴角,角度小于180度,反之凸出来的角称为阳角,角度大于180度。如图2显示了4个阳角和2个阴角。
阴角点与阳角点:阴角的顶点称为阴角点,阳角的顶点称为阳角点。为了表达更直观,将阴角的顶点用空心圆表示,阳角的顶点用实心圆表示,如图2所示。
钢筋锚固:在原始钢筋端部进行延伸或折弯称为钢筋锚固。原始钢筋由混凝土轮廓线经偏置和裁剪形成,如图3(a)所示。在原始钢筋端部进行延伸称为延伸锚固,折弯称为折弯锚固,统称为钢筋锚固,如图3(b)所示。一般延伸锚固发生在阴角处,折弯锚固发生在阳角处。
剖面钢筋:剖面钢筋是实际钢筋在剖面上的示意性表达,由剖面轮廓线过偏置、裁剪和锚固后形成,如图3(b)所示。在配筋区间内连续移动剖面,该剖面钢筋均会存在,而实际的钢筋是离散摆放的,给定一个剖面,并不一定会剖到该实际的钢筋。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所阐述的快速配筋方法做更详细的说明。
图4为本发明的方法所应用到的混凝土结构三维模型的实例。
如图5所示,本发明混凝土结构三维模型的快速配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获取混凝土结构三维模型的配筋方向,根据三维模型与配筋方向确定一组剖面序列,剖面序列中的每个剖面与三维模型的交线形成剖面轮廓线;
(2)从步骤(1)生成的剖面序列中取剖面,根据剖面轮廓线自动生成剖面钢筋;
(3)根据步骤(2)中产生的剖面钢筋设置剖面序列中其余剖面的剖面钢筋;
(4)对以上产生的剖面钢筋计算其配筋区间;
(5)重复步骤(2)-(4),直到处理完该配筋方向上所有的剖面为止;
(6)重复步骤(1)-(5),直到处理完所有的配筋方向为止;
(7)对所有的剖面钢筋按其配筋区间生成三维钢筋。
具体而言,步骤(1)进一步包括以下子步骤:
(1-1)根据配筋方向,在三维模型中搜索与该方向垂直的多个结构面;
如图6所示,取配筋方向为X轴方向,在模型中搜索所有与X轴垂直的结构面。
(1-2)获取结构面在配筋方向上的位置,并按从小到大排序;
(1-3)在每两个位置之间构造剖面,形成一组剖面序列;
(1-4)求剖面序列中每个剖面与三维模型的交线,形成剖面轮廓线。这些轮廓线形成一个外环和多个内环,使这些环各边首尾相连,外环按逆时针排列,内环按顺时针排列。
举例来说,如图7所示的剖面轮廓线由一个外环和两个内环组成,外环为逆时针,内环为顺时针,L1和L2为组成外环的两条边,L1的首尾点分别为P和Q,L2的首尾点分别为Q和S,形成首尾相连的结构。实际中产生的剖面如图8所示,记该剖面为Sa,剖面轮廓线由一个外环和两个内环组成。
步骤(2)进一步包括以下子步骤:
(2-1)对剖面轮廓线进行阴阳角判断;
阴阳角的判断算法如图9所示,首先建立判定矢量V:设外环的起始边L1,其方向矢量V1,关联结构表面的外法矢为N1,由此建立判定矢量V=V1*N1;然后依次判断:取外环下一条边L2,其方向矢量为V2,判断V1*V2的方向与V是否相同,如相同为阴角,否则为阳角,如图方向相同,因此L1与L2的连接点为阴角点,进一步取L3,判断V2与V3的方向与V是否相同,如图方向相反,因此L2与L3的连接点为阳角点。该算法对内环同样有效。
对如图10所示的剖面Sa的轮廓线,取局部放大,放大部分阴阳角的判断结果如图11所示。
(2-2)遍历剖面轮廓线,在阴角点将轮廓线断开,每两个阴角点之间的轮廓线组成一组轮廓线;
根据需要,用户也可以在阳角点断开钢筋,因为钢筋段数过多(超过3段),会增加制作、搬运和施工的难度。该操作由用户交互完成。
(2-3)遍历各组轮廓线,为每组生成一根剖面钢筋;
由一组轮廓线生成一根剖面钢筋的过程包含三个步骤:偏置、裁剪和锚固,如图12所示。其中偏置是将剖面轮廓线按配筋保护层厚度要求沿外法矢反向偏移,不同钢筋段保护层厚度可能不同,如图12(a)显示了3个保护层厚度h1、h2和h3;裁剪是去掉多余的部分,连成一根钢筋,如图12(b)所示;锚固是在该钢筋的两端做折弯或延伸处理,如果延伸后可能穿出混凝土,需要在距离表面的保护层厚度处折弯,如图12(c)所示。
对实例剖面Sa放大部分自动生成的剖面钢筋如图13所示。
步骤(3)进一步包括以下子步骤:
(3-1)在当前剖面上依次取一剖面钢筋,设该剖面钢筋为T,其关联的轮廓线为L;
如图14所示,剖面Sa上当前取到的剖面钢筋T,其关联的轮廓线L={l1,l2}。
(3-2)寻找剖面序列中剖面钢筋T的可传播剖面;
具体而言,依次取剖面序列中的其余剖面,若剖面上有轮廓线与L匹配,即二者在顺序和几何形状上完全相同,则该剖面为剖面钢筋T的可传播剖面。
设有另一剖面Sb,如图15所示,与剖面Sa对比,形状相同的轮廓线用实线表示,形状不同的轮廓线用虚线表示。可见,在剖面Sb上遍历轮廓线,可以找到轮廓线L’={l1’,l2’}与L匹配,因此剖面Sb为Sa的可传播剖面。
(3-3)在可传播剖面上取对应轮廓线按步骤(2-3)生成剖面钢筋;
如图15所示,在剖面Sb上取轮廓线L’={l1’,l2’},经过偏置、裁剪和锚固可生成剖面钢筋T’。需注意的是,由于锚固算法受剖面其他轮廓线的影响,剖面钢筋T’与剖面钢筋T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只有形状相同的钢筋才保留。
(3-4)重复步骤(3-2)-(3-3),直到该组所有剖面上与剖面钢筋T匹配的剖面钢筋均生成为止;
(3-5)重复步骤(3-1)-(3-4),直到当前剖面上所有剖面钢筋已经全部设置为止。
在以上步骤(3)中,因为结构的连续性,剖面轮廓线局部大量相同是很普遍的,利用这一特点对剖面钢筋进行自动设置可极大的减少重复工作。如步骤(2)中在对第N个剖面配筋时,剖面上与第1到(N-1)个剖面相同的钢筋已经产生好,这些钢筋关联的轮廓线就不再需要参与运算,因此系统的运算量及用户的交互操作都会减少。
步骤(4)进一步包括以下子步骤:
(4-1)在当前剖面上依次取剖面钢筋T,设T所求的配筋区间为Q,初始化Q为空,
(4-2)计算T在该剖面上的配筋区间Qt,本步骤具体包括以下子步骤:
(4-2-1)设T有n段钢筋,依次取钢筋段,设该钢筋段为C;如图16所示。剖面钢筋T有3个钢筋段;
(4-2-2)计算钢筋段C的配筋区间Qc,过程为:获取C关联的2个结构边Es和Ee,分别求区间Qs和Qe,取其交集作为C的配筋区间Qc;
如图17所示,设待求区间的钢筋段C为第2段,该钢筋段由剖面轮廓线E2偏置产生,E2的两个端点分别位于结构边Es和Ee上,Es和Ee即为该钢筋段关联的结构边。将结构边的起点和终点在配筋方向上投影即可获得其配筋区间,如图中所示的Qs和Qe。显然其交集为Qe,因此钢筋段C的配筋区间为Qc=Qe。
(4-2-3)重复步骤(4-2-1)-(4-2-2),取所有钢筋段C的配筋区间Qc的交集作为剖面钢筋T的配筋区间Qt;
(4-3)在步骤(1)生成的剖面序列中搜索所有位于配筋区间Qt内的剖面,如果这些剖面均包含剖面钢筋T,则Qt即为所求的配筋区间,转步骤(4-5),否则,进入步骤(4-4);
(4-4)对配筋区间Qt进行修正,本步骤具体包括以下子步骤:
(4-4-1)依次取钢筋段C,根据当前的配筋区间Qt构造其检测几何Hc;
如图18所示,取钢筋段C关联的剖面轮廓线,与当前的配筋区间Qt构成一个长方形,如图中虚线所示,该长方形即为钢筋段C构造的检测几何Hc。
(4-4-2)根据检测几何Hc依次取C所属结构面的各个内环对Qt进行修正;
具体而言,对每个内环,判断内环与检测几何Hc是否相交,如果相交则从Qt中减掉内环的区间,所有内环处理完毕后,结果仍然记录在Qt中。
如图19所示,钢筋段所属的结构面含有4个内环,其中内环1和2与检测几何相交,求内环1沿配筋方向的区间Q1,内环2沿配筋方向的区间Q2,从修正前的区间Qt中减去Q1和Q2,即可获得修正后的区间Qt。
(4-4-3)取C所属结构面的外环,在外环上搜索所有的凹形;
具体而言,凹形的搜索算法为:按(2-1)的步骤搜索外环的阴角点和阳角点,连续的阴角点组成一组,加上两端相邻的阳角点,形成一个凹形。
举例来说,对如图20所示的外环,在外环上搜索到的阴角点有A、B、C、D、E、F共6个点,加上两端相邻的阳角点,一共可形成三个凹形,分别为A’-A-B-B’、CL-C-CR和D’-D-E-F-F’,按按顺序记为凹形1、2、3。
(4-4-4)依次取外环凹形对Qt进行修正;
具体而言,遍历外环的凹形,判断其包容盒是否与检测几何Hc相交,如果相交则从Qt中减掉凹形的区间,所有外环凹形处理完毕后,结果仍然记录在Qt中。
如图20所示,钢筋段的检测几何与凹形1、3的的包容盒相交,求凹形1沿配筋方向的区间Q1,凹形3沿配筋方向的区间Q3,从修正前的Qt中减去Q1和Q3,即可获得修正后的区间Qt。
(4-4-5)重复步骤(4-4-1)-(4-4-4),直到所有钢筋段都处理完毕为止,则Qt为剖面钢筋T在当前剖面上的配筋区间;
(4-5)取Q=Q+Qt,并进一步遍历T所在的其他剖面,以寻找不在Q区间内的剖面S,若S存在,则转步骤(4-6),若S不存在,则转步骤(4-7);
(4-6)在剖面S上取剖面钢筋T,并返回步骤(4-2);
(4-7)重复(4-1)-(4-6),直到处理完所有剖面钢筋为止。
如图21为图4所示的工程实例的一个局部,设在A-A处取到一个剖面,T为剖面上产生的一根剖面钢筋,由步骤(3)可知,在区间Qt1、Qt2、Qt3、Qt4内的剖面上也会产生剖面钢筋T,前3个区间到步骤(4-5)即可算出,Qt4到步骤(4-5)算出的为Qt4’,经过对外环凹形的处理,到步骤(4-10)方能准确算出,最终剖面钢筋T的配筋区间为4个区间的并集。
以上步骤(4)充分利用三维模型信息实现剖面钢筋配筋区间的自动搜索,是整个算法最为关键的一步。我们知道,现在的二维设计模式主要就是在剖面上绘制钢筋图,由于缺乏三维模型,设计人员必须凭借自己的想像和经验来确定剖面钢筋的配筋区间,过程费时费力而且容易出错,而按照本算法,这些工作均可交由计算机自行完成,因此能够极大的提升设计效率,减轻设计人员的劳动强度。
根据步骤(7)所生成的三维钢筋,剖面钢筋是在二维剖面上的一种示意性的表达,通过三维钢筋生成将这些示意性表达的钢筋转化为模型中实际存在的三维钢筋。如图22所示,三维钢筋根据剖面钢筋形状及其配筋区间产生,钢筋在区间内按钢筋间距近似值均匀排布。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混凝土结构三维模型的快速配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获取混凝土结构三维模型的配筋方向,根据三维模型与配筋方向确定一组剖面序列,剖面序列中的每个剖面与三维模型的交线形成剖面轮廓线;
(2)从所述剖面序列中取剖面,根据所述剖面轮廓线自动生成剖面钢筋;
(3)根据所述剖面钢筋设置剖面序列中其余剖面的剖面钢筋;
(4)对步骤(2)和(3)中的所述剖面钢筋计算其配筋区间;
(5)重复步骤(2)-(4),直到处理完所述配筋方向上所有的剖面为止;
(6)重复步骤(1)-(5),直到处理完所有的配筋方向为止;
(7)对所有的剖面钢筋按其配筋区间生成三维钢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配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进一步包括以下子步骤:
(1-1)根据配筋方向,在所述三维模型中搜索与所述方向垂直的多个结构面;
(1-2)获取所述三维模型的结构面在所述配筋方向上的位置,并按从小到大排序;
(1-3)在每两个位置之间构造剖面,以形成一组剖面序列;
(1-4)求所述剖面序列中每个剖面与所述三维模型的交线,形成剖面轮廓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快速配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剖面轮廓线形成一个外环和多个内环,使这些环各边首尾相连,外环按逆时针排列, 内环按顺时针排列。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配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进一步包括以下子步骤:
(2-1)对所述剖面轮廓线进行阴阳角判断,具体为,设外环的起始边L1,其方向矢量V1,关联结构表面的外法矢为N1,判定矢量V=V1*N1,然后取外环下一条边L2,其方向矢量为V2,判断V1*V2的方向与V是否相同,如相同则为阴角,否则为阳角,
(2-2)遍历所述剖面轮廓线,在阴角点将所述剖面轮廓线断开,每两个阴角点之间的剖面轮廓线组成一组轮廓线;
(2-3)遍历各组轮廓线,为每组生成一根剖面钢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快速配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进一步包括以下子步骤:
(3-1)在当前剖面上依次取一剖面钢筋T,其关联的轮廓线为L;
(3-2)寻找剖面序列中所述剖面钢筋T的可传播剖面;
(3-3)在所述可传播剖面上取对应轮廓线,并根据上述步骤(2-3)生成剖面钢筋;
(3-4)重复步骤(3-2)-(3-3),直到该组所有剖面上与剖面钢筋T匹配的剖面钢筋均生成为止;
(3-5)重复步骤(3-1)-(3-4),直到当前剖面上所有剖面钢筋已经全部设置为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快速配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2)中,依次取剖面序列中的其余剖面,若所述剖面上有轮廓线与所述轮廓线L在顺序和几何形状上完全相同,则所述剖面为所述剖面钢筋T的可传播剖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配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进一步包括以下子步骤: 
(4-1)在当前剖面上依次取剖面钢筋T,所述剖面钢筋T的配筋区间为Q,初始化所述配筋区间Q为空,
(4-2)计算所述剖面钢筋T在所述剖面上的配筋区间Qt;
(4-3)在步骤(1)生成的剖面序列中搜索所有位于所述配筋区间Qt内的剖面,如果这些剖面均包含所述剖面钢筋T,则Qt即为所求的配筋区间,并转步骤(4-5),否则,进入步骤(4-4);
(4-4)对所述配筋区间Qt进行修正;
(4-5)取Q=Q+Qt,并进一步遍历所述剖面钢筋T所在的其他剖面,以寻找不在Q区间内的剖面S,若S存在,则转步骤(4-6),若S不存在,则转步骤(4-7);
(4-6)在所述剖面S上取剖面钢筋T,并返回步骤(4-2);
(4-7)重复(4-1)-(4-6),直到处理完所有剖面钢筋为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快速配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4)进一步包括以下子步骤:
(4-4-1)依次取所述剖面钢筋T的钢筋段C,根据所述配筋区间Qt构造所述钢筋段C的检测几何Hc;
(4-4-2)根据所述检测几何Hc依次取所述钢筋段C所属结构面的各个内环对Qt进行修正;
(4-4-3)取所述钢筋段C所属结构面的外环,在外环上搜索所有的凹形;
(4-4-4)依次取所述凹形对所述配筋区间Qt进行修正;
(4-4-5)重复步骤(4-4-1)-(4-4-4),直到所有钢筋段都处理完毕为止,则Qt为剖面钢筋T在当前剖面上的配筋区间。 
CN201210213428.5A 2012-06-26 2012-06-26 一种混凝土结构三维模型的快速配筋方法 Active CN10279971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213428.5A CN102799712B (zh) 2012-06-26 2012-06-26 一种混凝土结构三维模型的快速配筋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213428.5A CN102799712B (zh) 2012-06-26 2012-06-26 一种混凝土结构三维模型的快速配筋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99712A true CN102799712A (zh) 2012-11-28
CN102799712B CN102799712B (zh) 2014-10-29

Family

ID=471988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13428.5A Active CN102799712B (zh) 2012-06-26 2012-06-26 一种混凝土结构三维模型的快速配筋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799712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51632A (zh) * 2015-07-17 2015-09-30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用于圆台表面混凝土结构的三维布筋方法
CN104978466A (zh) * 2015-07-17 2015-10-14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用于多引导线的三维定数布筋方法
CN109684735A (zh) * 2018-12-26 2019-04-26 中民筑友科技投资有限公司 构件模型内加强筋模型生成方法、系统、装置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873942B1 (en) * 2000-02-21 2005-03-29 Original Engineering Consultants Co., Ltd. 3-D structure design system, a method for designing 3-D structure and a recording medium readable by a computer having a program allowing the computer to execute the method recorded therein
CN101819607A (zh) * 2010-01-27 2010-09-01 上海同豪土木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桥梁配筋图形调整方法
CN102108715A (zh) * 2011-01-26 2011-06-29 河海大学 筒形结构建筑物的正交网格式数值配筋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873942B1 (en) * 2000-02-21 2005-03-29 Original Engineering Consultants Co., Ltd. 3-D structure design system, a method for designing 3-D structure and a recording medium readable by a computer having a program allowing the computer to execute the method recorded therein
CN101819607A (zh) * 2010-01-27 2010-09-01 上海同豪土木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桥梁配筋图形调整方法
CN102108715A (zh) * 2011-01-26 2011-06-29 河海大学 筒形结构建筑物的正交网格式数值配筋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古稀林,等: "面向现浇混凝土结构的三维分层参数化设计方法",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vol. 22, no. 12, 31 December 2010 (2010-12-31), pages 2147 - 2154 *
尚守平,刘光栋: "CAD系统中钢筋混凝土梁自动配筋构造设计", 《工程力学》, vol. 12, no. 2, 31 May 1995 (1995-05-31), pages 43 - 51 *
杨新军,朱文婷: "水工结构全自动布筋设计方法",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vol. 32, no. 2, 30 April 2012 (2012-04-30) *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51632A (zh) * 2015-07-17 2015-09-30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用于圆台表面混凝土结构的三维布筋方法
CN104978466A (zh) * 2015-07-17 2015-10-14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用于多引导线的三维定数布筋方法
CN104951632B (zh) * 2015-07-17 2018-01-26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用于圆台表面混凝土结构的三维布筋方法
CN104978466B (zh) * 2015-07-17 2018-08-10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用于多引导线的三维定数布筋方法
CN109684735A (zh) * 2018-12-26 2019-04-26 中民筑友科技投资有限公司 构件模型内加强筋模型生成方法、系统、装置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99712B (zh) 2014-10-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23518B (zh) 利用Civil3D与Revit结合的综合管廊全线BIM协同设计方法
CN102393869B (zh) 基于加权Voronoi图的连续型物流节点布局优化方法
CN101751449B (zh) 一种用于地理信息系统中的空间叠加分析方法和系统
Wei et al. BIM-based method calculation of auxiliary materials required in housing construction
CN102194253A (zh) 一种面向三维地质层面结构的四面体网格生成方法
CN111395520B (zh) 一种基于CAD与WebGl的装配式结构预制柱和叠合梁深化设计方法
CN105279629A (zh) 一种优化的智能装箱系统
CN104966317A (zh) 一种基于矿体轮廓线的三维自动建模方法
CN112948914B (zh) 自动生成梁配筋图的方法、处理装置以及存储介质
CN102129517B (zh) 一种高精度的两相流体界面捕获方法
CN104820730A (zh) 一种基于bim解决普通钢筋与预应力管道冲突的方法
CN105479747A (zh) 3d打印方法
CN102799712B (zh) 一种混凝土结构三维模型的快速配筋方法
Shin et al. Analysis and design of reinforced concrete bridge column based on BIM
CN105225272A (zh) 一种基于多轮廓线三角网重构的三维实体建模方法
CN105427374A (zh) 一种面向3d打印的模型分解与排列方法
CN104978466A (zh) 用于多引导线的三维定数布筋方法
CN104809690A (zh) 一种多草图的智能融合方法
CN114707220A (zh) Revit基于宏程序的隧道BIM智能建模方法
CN110990923A (zh) 水利水电工程双曲拱坝的快速工程计算方法、系统及介质
CN111143935B (zh) 一种三维混凝土高架桥的自动设计方法
Lien et al. BIM-based steel reinforcing bar detail construction design and picking optimization
KR102039974B1 (ko) 객체의 위치별 작업분류체계와 자동 수량 산출을 이용한 wbs 공사비 자동산출 시스템 및 방법
CN115131371B (zh) 基于面域的建筑结构构件的二三维混合裁剪方法及终端
CN103020355B (zh) 一种实现船舶曲面分段空间布局调度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430223, building 3, innovation ba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oad, Hubei Road, East Lake Development Zone, Wuhan, Hubei

Applicant after: TIANYU SOFTWARE CO., LTD.

Address before: 430223, building 3, innovation ba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oad, Hubei Road, East Lake Development Zone, Wuhan, Hubei

Applicant before: Tianyu Software Co., 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