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92701A - 中间图像生成方法、中间图像文件、中间图像生成装置、立体图像生成方法、立体图像生成装置、裸眼立体图像显示装置、立体图像生成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中间图像生成方法、中间图像文件、中间图像生成装置、立体图像生成方法、立体图像生成装置、裸眼立体图像显示装置、立体图像生成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92701A
CN102792701A CN2011800125707A CN201180012570A CN102792701A CN 102792701 A CN102792701 A CN 102792701A CN 2011800125707 A CN2011800125707 A CN 2011800125707A CN 201180012570 A CN201180012570 A CN 201180012570A CN 102792701 A CN102792701 A CN 1027927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xel
rgb
viewpoint
sub
pixel c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1257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吉田健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027927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9270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30Image reproducers
    • H04N13/349Multi-view displays for displaying three or more geometrical viewpoints without viewer tracking
    • H04N13/351Multi-view displays for displaying three or more geometrical viewpoints without viewer tracking for displaying simultaneous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10Processing, record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ereoscopic or multi-view image signals
    • H04N13/106Processing image signals
    • H04N13/111Transformation of image signals corresponding to virtual viewpoints, e.g. spatial image interpol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10Processing, record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ereoscopic or multi-view image signals
    • H04N13/106Processing image signals
    • H04N13/15Processing image signals for colour aspects of image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30Image reproducers
    • H04N13/302Image reproducers for viewing without the aid of special glasses, i.e. using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s
    • H04N13/31Image reproducers for viewing without the aid of special glasses, i.e. using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s using parallax barr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30Image reproducers
    • H04N13/302Image reproducers for viewing without the aid of special glasses, i.e. using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s
    • H04N13/317Image reproducers for viewing without the aid of special glasses, i.e. using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s using slanted parallax optic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30Image reproducers
    • H04N13/324Colour aspec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10Processing, record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ereoscopic or multi-view image signals
    • H04N13/106Processing image signals
    • H04N13/139Format conversion, e.g. of frame-rate or siz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Testing, Inspecting, Measuring Of Stereoscopic Televisions And Television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Controls And Circuits For Display Device (AREA)
  • Stereoscopic And Panoramic Photography (AREA)
  • Control Of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 Ray Tubes (AREA)

Abstract

在以往的由多个视点实现的立体影像生成系统中,需要从多个视点的原图像实时地进行复杂的插值计算,并生成立体图像,还需要资源消耗大且非常特殊的高价电脑等,甚至无法将多个视点的原图像以标准格式输出或发送,因此,在立体图像显示技术的普及上形成了很大的课题。本发明能够实现一种全新的立体图像生成系统,通过预先生成具有与最终输出图像即立体图像相同的分辨率且对每个视点的像素进行了汇总的中间图像,而无需使用高速的特殊电脑等,就能仅通过像素的配置转换而实现立体图像的生成,进一步地,若使用将各视点的图像呈砖瓦状配置的中间图像,则通过简单廉价的立体图像生成装置,将由蓝光或STB等标准的图像输出装置或图像发布服务器以标准格式输出或发送的该中间图像生成为立体图像。

Description

中间图像生成方法、中间图像文件、中间图像生成装置、立体图像生成方法、立体图像生成装置、裸眼立体图像显示装置、立体图像生成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从多个视点拍摄的多个视点图像进行转换从而生成中间图像、立体图像的方法和装置,以及生成使用这些方法和装置的立体图像的系统、和显示该立体图像的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将从多个视点拍摄的图像以每个视点一单位像素或者一单位子像素的方式在斜方向上排列而构成显示画面,并在其前面配置格栅来造成视差以对立体图像进行视觉判断,这种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专利文献1)。
另外,作为将图像的像素配置转换成与立体图像显示装置相对应的像素配置的已有技术,在专利文献2的段落0088及图1中公开了一种将图像的像素配置转换成与视差格栅方式的立体图像显示装置相对应的像素配置的技术。在该段落0088及图1中,作为在装置内将图像的像素配置转换成立体显示用的技术性解决方案,公开了一种具有图像合成电路的立体图像显示装置。
另外,在非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在个人电脑上运行的、用于将影像的像素配置转换成立体显示用的软件。
在这种立体图像的生成过程中,一般情况下,大规模的立体图像显示系统,即,搭载有能够高速运行用于从摄像图像生成立体图像的复杂的演算处理的、特殊的高价显卡的电脑等,成为必要要素。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91570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179806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Visumotion GMBH提供的软件“Display Configurator”及“3D Movie Center”的手册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对于提供如上所述的立体图像,需要高速CPU、大容量存储器、高性能显卡等资源消耗大且非常特殊的高价电脑等,在立体图像显示技术的普及上存在很大课题。
另外,在已对能够立体观看的图像文件进行了压缩的情况下,由于从各个视点拍摄的图像由每个像素或每个子像素连续配置,所以会相互干扰,并且在进行解压缩播放时,存在已经扭曲到无法立体观看的程度的问题,立体图像无法压缩。因此,需要压缩并发送每个视点的图像,使其存储至存储媒体中,在生成立体图像时解压缩每个视点的图像,并高速运行复制的插值计算,从而生成立体图像。
进一步地,将各视点的图像呈砖瓦状配置的图像在多数情况下其分辨率或纵横尺寸比与立体图像即裸眼立体显示器的分辨率不同。尤其是,为了使生成立体图像时的画质尽可能地接近高品质,则在各视点的图像中需要高于规定的分辨率,因此,呈砖瓦状配置的图像与裸眼立体显示器的分辨率相比变得非常大。由此,当进行压缩并发送时,需要高速的传输网络,还需要更大容量的存储媒体。当然,即使不将各视点的图像呈砖瓦状配置,而是独立的图像,总体上也存在完全相同的问题。
根据上述情况,最大的问题是,通过由蓝光或STB等存储影像并发送的情况下的标准格式,无法提供用于生成立体图像的每个视点的图像。
因此,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其技术课题是实现一种立体图像生成系统,其中,通过预先生成具有与最终输出图像即立体图像相同的分辨率且对每个视点的像素进行了汇总的中间图像,而无需使用高速的特殊电脑等,就能仅通过像素的配置转换而实现立体图像的生成,进一步地,若使用将各视点的图像呈砖瓦状配置的中间图像,则通过简单廉价的立体图像生成装置(电脑),将由蓝光或STB等标准的图像输出装置或图像发布服务器以标准格式输出或发送的该中间图像生成为立体图像。
课题的解决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中的中间图像生成方法是用于生成立体图像的多个中间图像的生成方法,其中,该立体图像是由在第1视点至第N视点的多个视点上拍摄及/或描画的多个视点图像转换得到的;其特征在于,为了对RGB阶梯配置像素块进行重复配置并生成该立体图像,其中,该RGB阶梯配置像素块将沿斜方向在拐角处对子像素进行连接且排列成三行的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在水平方向上从该第1视点至第N视点进行了连接排列,而将构成该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的每一个子像素的R值、G值、B值,根据构成在与构成该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的子像素的配置位置相对应的、该多个视点图像上的对应位置附近配置的至少一个以上像素单元的子像素的RGB值,进行插值并求出,将对构成该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的子像素在水平方向上以R、G、B的顺序进行了并排排列的RGB并列配置像素单元,按照在该多个视点中的每一个上集中配置的配置规则而配置,并生成该多个视点中的每一个视点的该中间图像,由此,该立体图像的该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与该多个中间图像的该RGB并列配置像素单元的总数是相同数目,或者,分别构成这两者的子像素的总数是相同数目。
根据上述特征,基于构成每个视点的图像的像素数的合计与立体图像的像素数相同的情况下的最低要求的分辨率,能够生成可压缩的中间图像,还能不使用高速的特殊电脑而仅通过构成这种中间图像的子像素的配置更改(映射)来生成能立体观看的立体图像。
另外,优选地,所述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的各行的子像素为一列,且由具有R值、G值、B值的三个该子像素构成;所述RGB并列配置像素单元中,在一行上,将该三个子像素以R、G、B的顺序并排排列成了三列。
由此,在子像素是以1:3的比率纵长的长方形的情况下,能够生成可转换成立体图像的多个中间图像,其中,该立体图像具有的子像素的配置为,将能最恰当地立体观看的三个子像素沿斜方向在拐角处进行连接并排列成三行一列。
另外,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间图像生成方法优选为,所述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的各行的子像素为两列,且该两列中的各列均由具有R值、G值、B值的三个该子像素构成;所述RGB并列配置像素单元中,在一行上,将在该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的第一列上呈三行排列的三个子像素以R、G、B的顺序并排排列成了三列;与该排列在水平方向上连接,并将在该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的第二列上呈三行排列的三个子像素以R、G、B的顺序并排排列成了三列。
另外,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间图像生成方法优选为,所述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的各行的子像素为三列,且该三列中的各列均由具有R值、G值、B值的三个该子像素构成;所述RGB并列配置像素单元中,在一行上,将在该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的第一列上呈三行排列的三个子像素以R、G、B的顺序并排排列;与该排列在水平方向上连接,并将在该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的第二列上呈三行排列的三个子像素以R、G、B的顺序并排排列;与该排列进一步连接,并将在该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的第三列上排列的三个子像素以R、G、B的顺序并排排列。
另外,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间图像生成方法优选为,通过将所述多个中间图像作为图像帧配置成由至少在纵方向上分割成三层的第一行至第三行构成的多个砖瓦状,构成所述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的子像素与构成所述RGB并列配置像素单元的子像素在配置有所述立体图像和该多个中间图像的该图像帧上,在纵横方向上均为相同数目。
能够以非常便宜的价格提供一种富有如下实用性的立体图像显示系统,通过将各视点的图像呈砖瓦状配置,中间图像和裸眼立体显示器(立体图像)的分辨率/纵横尺寸比成为相同的,能够由立体图像生成装置(电脑)将通过蓝光或STB等标准的图像输出装置或图像发布服务器以标准格式输出或发送的中间图像简单地生成为立体图像。
另外,权利要求5所述的中间图像生成方法优选为,在所述多个视点为两个视点的情况下,在所述第一行的砖瓦上配置第1视点的所述中间图像的2/3;在于所述第二行的第1砖瓦上与第1视点的该中间图像的1/3相连接的第2砖瓦上,配置第2视点的该中间图像的1/3;在所述第三行的砖瓦上配置第2视点的该中间图像的2/3,在所述多个视点为三个视点的情况下,在各行的砖瓦上配置各视点的中间图像,在所述多个视点为4~6个视点的情况下,在各行的首块砖瓦上配置第1~3视点的该中间图像;在配置于与第1~3视点的该中间图像相连接的第一行至第三行上的砖瓦上,配置剩余视点的该中间图像,在所述多个视点为7~9个视点的情况下,在各行的首块的砖瓦上配置第1~3视点的该中间图像;在与第1~3视点的该中间图像相连接的第一行至第三行的砖瓦上,配置第4~6视点的该中间图像;在配置于与第4~6视点的该中间图像相连接的第一行至第三行上的砖瓦上,配置剩余视点的中间图像,在所述多个视点为10个视点以上的情况下,也是同样地从第1视点开始,依次在各行的砖瓦上配置该中间图像的一部分或全部。
另外,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间图像生成方法优选为,代替所述配置规则,而是参照将构成所述立体图像的所述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的子像素的位置与构成该多个视点中的每一个视点的中间图像的所述RGB并列配置像素单元的子像素的位置相关联的、预先制作成的中间图像生成表,对构成该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的子像素进行排列,并生成该RGB并列配置像素单元。
另外,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间图像生成方法优选为,在所述多个视点图像中的每一个均与所述立体图像为同一纵横尺寸比的情况下,构成所述RGB阶梯配置像素块的所述第1视点至第N视点的所述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中,将构成预先决定的基准视点的该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的每一个子像素的R值、G值、B值,根据构成在与构成该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的子像素的配置位置相对应的、该基准视点的视点图像上的对应位置附近配置的像素单元的子像素的RGB值,进行插值并求出,将构成该基准视点以外的视点的该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的每一个子像素的R值、G值、B值,根据构成在与构成该基准视点的该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的子像素的配置位置相对应的、该基准视点以外的视点的视点图像上的对应位置附近配置的至少一个以上像素单元的子像素的该视点图像的RGB值,进行插值并求出。
这样,通过将构成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的任一子像素作为基准来求出其他子像素的RGB值,能够显示基于现实的清晰的立体图像。
另外,本发明中的中间图像生成装置是用于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而生成多个中间图像的中间图像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中间图像生成装置至少包括中央处理装置和存储装置,该中央处理装置为了对RGB阶梯配置像素块进行重复配置并生成该立体图像,其中,该RGB阶梯配置像素块将沿斜方向在拐角处对子像素进行连接且排列成三行的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在水平方向上从该第1视点至第N视点进行了连接排列,而将构成该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的每一个子像素的R值、G值、B值,根据构成在与构成该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的子像素的配置位置相对应的、存储在该存储装置中的该多个视点图像上的对应位置附近配置的至少一个以上像素单元的子像素的RGB值,进行插值并求出,将对构成该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的子像素在水平方向上以R、G、B的顺序进行了并排排列的RGB并列配置像素单元,按照在该多个视点中的每一个上集中配置的配置规则而配置,生成由该RGB并列配置像素单元构成的该多个视点中的每一个视点的中间图像,其中,该立体图像的该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与该多个中间图像的该RGB并列配置像素单元的总数是相同数目,或者,分别构成这两者的子像素的总数是相同数目。
另外,本发明中的立体图像生成方法是从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而生成的多个中间图像生成立体图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从所述多个视点中的每一个视点的中间图像,按照所述配置规则,将构成所述RGB并列配置像素单元的子像素作为所述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而进行配置并生成该立体图像。
另外,在权利要求10所述的立体图像生成方法中优选为,代替所述配置规则,而是参照将构成所述多个视点中的每一个视点的中间图像的所述RGB并列配置像素单元的子像素的位置与构成所述立体图像的所述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的子像素的位置相关联的、预先制作成的立体图像生成表,将构成该RGB并列配置像素单元的子像素作为该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而进行配置。
另外,本发明中的立体图像生成装置是用于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而从多个中间图像生成立体图像的立体图像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立体图像生成装置至少包括中央处理装置和存储装置,该中央处理装置将所述多个视点中的每一个视点的中间图像存储至该存储装置中,从所述多个视点中的每一个视点的中间图像,按照与所述配置规则相反的顺序,将构成所述RGB并列配置像素单元的子像素作为所述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而进行配置并生成该立体图像。
另外,本发明中的立体图像生成系统包括:至少具备中央处理装置、存储装置、压缩装置和发送装置的生成用于生成立体图像的多个中间图像的第一信息处理装置,其中,该立体图像是由在第1视点至第N视点的多个视点上拍摄及/或描画的多个视点图像转换得到的;和至少具备中央处理装置、存储装置、解压缩装置和接收装置的从多个中间图像生成立体图像的第二信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信息处理装置的该中央处理装置为了对RGB阶梯配置像素块进行重复配置并生成该立体图像,其中,该RGB阶梯配置像素块将沿斜方向在拐角处对子像素进行连接且排列成三行的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在水平方向上从该第1视点至第N视点进行了连接排列,而将构成该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的每一个子像素的R值、G值、B值,根据构成在与构成该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的子像素的配置位置相对应的、存储在该第一信息处理装置的存储装置中的该多个视点图像上的对应位置附近配置的至少一个以上像素单元的子像素的RGB值,进行插值并求出,将对构成该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的子像素在水平方向上以R、G、B的顺序进行了并排排列的RGB并列配置像素单元,按照在该多个视点中的每一个上集中配置的配置规则而配置,生成由该RGB并列配置像素单元构成的该多个视点中的每一个视点的中间图像,其中,该立体图像的该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与该多个中间图像的该RGB并列配置像素单元的总数是相同数目,或者,分别构成这两者的子像素的总数是相同数目,并且,通过该压缩装置对该多个视点中的每一个视点的中间图像进行压缩,再通过该发送装置将其发送至第二信息处理装置,该第二信息处理装置的该中央处理装置通过该接收装置接收从该第一信息处理装置发送来的该多个视点中的每一个视点的中间图像,并通过解压缩装置对该多个中间图像进行解压缩,从通过该解压缩装置解压缩的该多个视点中的每一个视点的中间图像按照与该配置规则相反的顺序,将构成该RGB并列配置像素单元的子像素作为该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而进行配置并生成该立体图像。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以非常便宜的价格提供一种富有如下实用性的立体图像显示系统,即,基于构成每个视点的图像的像素数的合计与立体图像的像素数相同的情况下的最低要求的分辨率,能够生成可压缩的中间图像,还能不使用高速的特殊电脑而仅通过构成这种中间图像的子像素的配置更改(映射)来生成能立体观看的立体图像,进一步地,通过根据本发明将各视点的图像呈砖瓦状配置,中间图像和裸眼立体显示器(立体图像)的分辨率/纵横尺寸比成为相同的,能够由立体图像生成装置(电脑)将通过蓝光或STB等标准的图像输出装置或图像发布服务器以标准格式输出或发送的中间图像简单地生成为立体图像。
附图说明
图1是大致表示中间图像生成装置、立体图像生成装置以及立体图像生成系统的构成的框图。
图2表示通过中间图像生成装置、立体图像生成系统来运行的信息处理的流程图。
图3是对中间图像的生成方法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的图。
图4是对中间图像的生成方法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的图。
图5是对中间图像的生成方法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的图。
图6是对中间图像的生成方法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的图。
图7是对中间图像生成表进行说明的图。
图8是表示中间图像的图像帧的配置的示例的图。
图9是对图像帧的差异进行说明的图。
图10是表示由多个中间图像构成的图像帧的示例的图。
图11是表示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的配置例的图。
图12是表示立体图像生成装置的实施方式的一例的外形图。
图13是表示立体图像生成装置的其他实施方式的一例的外形图。
图14是表示多个视点的图像的示例的图。
图15是表示多个视点的动态图像的示例的图。
图16是表示多个视点的动态图像的示例的图。
图17是表示多个视点的中间图像的第一实施例的图。
图18是表示多个视点的中间图像的第二实施例的图。
图19是表示多个视点的中间图像的第三实施例的图。
图20是表示多个视点的中间图像的第四实施例的图。
图21是对图像信息实际上表示哪种信息进行说明的图。
图22是对图像信息实际上表示哪种信息进行说明的图。
图23是表示对平面图像与多个视点的中间图像进行辨别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24是对可视光透射部的横宽Sh的合适值进行说明的图。
图25是对可视光透射部的横宽Sh的合适值进行说明的图。
图26是对求出可视光透射部的高度Sv的示例进行说明的图。
图27是对求出可视光透射部的高度Sv的示例进行说明的图。
图28是对求出多个可视光透射部的间隔Hh的示例进行说明的图。
图29是对求出多个可视光透射部的间隔Hh的示例进行说明的图。
图30是表示求出多个可视光透射部的间隔Hh的示例的图。
图31是表示求出多个可视光透射部的间隔Hh的示例的图。
图32是对莫尔条纹进行说明的图。
图33是对L2、L2n、L2f的相对的关系进行说明的图。
图34是对求出可视光透射部的间隔Hv的值的方法进行说明的图。
图35是对可视光透射部与像素的关系进行说明的图。
图36是对注视点间距离K与L3的关系进行说明的图。
图37是对求出可视光透射部的间隔Hv的值的方法进行说明的图。
图38是对求出可视光透射部的间隔Hv的值的方法进行说明的图。
图39是对可视光透射部的个数进行说明的图。
图40是对[Hv×(Mv-1)]与[(Jr-1/β)×Pv]的关系进行说明的图。
图41是表示求出L3n及L3f的值的示例的图。
图42是表示求出L3n及L3f的值的示例的图。
图43是表示求出L3n及L3f的值的示例的图。
图44是对视差格栅的狭缝的形状的一例进行说明的图。
图45是对视差格栅的狭缝的形状的一例进行说明的图。
图46是对视差格栅的狭缝的形状的一例进行说明的图。
图47是对视差格栅的狭缝的形状的一例进行说明的图。
图48是对视差格栅的狭缝的形状的一例进行说明的图。
图49是对视差格栅的狭缝的形状的一例进行说明的图。
图50是对莫尔条纹合适消除区域进行说明的图。
图51是表示裸眼立体图像显示装置上的子像素的形状的示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述。
图1是大致表示本发明的中间图像生成装置的构成、立体图像生成装置的构成、以及立体图像生成系统中使用的信息处理装置的构成的框图。
图1(a)的中间图像生成装置31包括中央处理装置33和存储装置35。
存储装置35存储有在第1视点至第N视点的多个视点上拍摄及/或描画的多个视点图像。对于视点图像的生成,除了用多台照相机从不同的视点拍摄对象物之外,还列举了用计算机制图技术进行描画。中央处理装置33从存储在存储装置35中的多个视点图像进行多个运算处理而生成中间图像。
图1(b)的立体图像生成装置61包括中央处理装置33和存储装置35。
中央处理装置35使已输入的多个中间图像存储至存储装置35(帧缓冲存储器)中,并进行像素配置的转换而生成立体图像。
图1(c)的立体图像生成系统由第一信息处理装置41和第二信息处理装置47构成,第一信息处理装置41包括中央处理装置33、存储装置35、压缩装置43和发送装置45,第二信息处理装置47包括中央处理装置33、存储装置35、解压缩装置49和接收装置51。
压缩装置43以预先确定的方式进行多个中间图像的不可逆压缩。作为压缩方式,在静止图像中通过JPEG的方式来进行,而在动态图像中通过MPEG-2、MPEG-4等代表性的方式来进行。发送装置45将由压缩装置43压缩的多个中间图像发送至第二信息处理装置47。作为发送方式,除了经由USB接口的有线方式发送之外,还提出了使用光通信、蓝牙(BLUETOOTH、注册商标)、无线LAN等无线方式发送。接收装置51接收由发送装置45发送的多个中间图像。解压缩装置49对由压缩装置43压缩的多个中间图像进行解压缩。
图2(a)是通过图1(a)的中间图像生成装置31来运行的信息处理的流程图。
在图2(a)中,首先,中间图像生成装置31包括的中央处理装置33将根据使用者的操作(从第1视点至第N视点的多个视点通过照相机拍摄对象物,或者从第1视点至第N视点的多个视点通过计算机制图技术进行描画)而输入的多个视点图像存储至中间图像生成装置31包括的存储装置35中(步骤S201)。
其次,中央处理装置33辨别有无控制信息输入(步骤S202)。控制信息是指NTSC和PAL的扫描方式、隔行扫描和逐行扫描的发送方式、视点数、分辨率、像素配置方法等。控制信息输入是用中间图像生成装置31进一步包括的键盘和鼠标等通过使用者的操作来进行的。由此,格式会确定下来。
若步骤S202的辨别结果是有控制信息输入,则该中央处理装置33进行基于控制信息的立体图像的生成(步骤S203)。在此,立体图像可以是具有向使用者最终展示的能立体观看的子像素配置的图像,在使用视差格栅等的裸眼立体观看的情况下,优选为将RGB阶梯配置像素块重复配置并构成立体图像,其中,该RGB阶梯配置像素块将沿斜方向在拐角处对子像素进行连接且排列成三行的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在水平方向上从第1视点至第N视点进行了连接排列。对于构成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的子像素的代表性配置,提出了例如图11所示的示例。基于控制信息的立体图像的生成是指,在例如预定了立体图像显示的显示器的分辨率为1980×1080的情况下,能够生成具有适于输出的分辨率的立体图像,即具有1980×1080分辨率的立体图像。此外,关于步骤S203中进行的立体图像的生成,详见后述。
接着,中央处理装置33从已生成的立体图像生成多个中间图像(步骤S204)。中间图像是指用于生成立体图像的图像,多个中间图像分别在多个视点的每一个上,集中配置有对构成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的子像素在水平方向上以R、G、B的顺序进行并列排列的RGB并列配置像素单元。在本发明中,从在多个视点拍摄或描画的多个视点图像预先生成或假设立体图像,然后根据该立体图像进行中间图像的生成。关于步骤S204中进行的中间图像的生成,也和步骤S203一样详见后述。
接着,中央处理装置33将在步骤S204中生成的中间图像存储至存储装置35(步骤S205)。
在步骤S205中存储了中间图像之后,本处理结束。
处理结束之后,也可以再次返回到步骤S203。例如,在根据同一控制信息而重复进行立体图像和中间图像的生成的情况(视点图像依次输入到中间图像生成装置中的情况)下,无需每次都输入控制信息,就能预期可用性的提高。这种情况下,为了使中间图像生成装置31对连续进行立体图像和中间图像的生成的情况进行识别,也可以通过键盘等的特定动作来进行模式改变,与重复进行立体图像和中间图像的生成的处理相关联。
此外,如图2(b)的图示例所示,在步骤S204中,实际上不进行立体图像的生成也可以假设立体图像来进行以下处理。
图2(c)是通过图1(b)的立体图像生成系统来运行的信息处理的流程图。
图2(c)的构成与图2(a)中的至步骤S204为止的处理基本相同,对于同一构成要素则省略重复说明,仅对不同部分进行以下说明。
第一信息处理装置41及第二信息处理装置47是在图2(a)所用的中间图像生成装置31中进一步分别具备了压缩装置43和发送装置45、或者、解压缩装置49和接收装置51的信息处理装置。
首先,第一信息处理装置41的中央处理装置33通过压缩装置43对由步骤S204生成的多个中间图像进行压缩(步骤S205)。
其次,将由步骤S205压缩的多个中间图像存储至存储装置35(步骤S206)。
接着,该中央处理装置33将所压缩存储的多个中间图像从发送装置45向第二信息处理装置47进行发送(步骤S207)。
第二信息处理装置47的中央处理装置33通过接收装置51接收由步骤S207从第一信息处理装置41发送出的多个中间图像(步骤S208)。
接着,该中央处理装置33通过解压缩装置49对所接收的多个中间图像进行解压缩(步骤S209)。
接着,该中央处理装置33从解压缩后的多个中间图像进行最终向使用者输出的立体图像的生成(步骤S210)。步骤S210中的立体图像与步骤S203中的立体图像相同。关于由步骤S210进行的中间图像的生成,也和步骤S203、步骤S204一样详见后述。
在步骤S210生成立体图像之后,本处理结束。
在处理结束之后,也可以将所生成的中间图像输出至立体图像显示装置65。另外,若从第一信息处理装置41继续发送中间图像,则也可以连续进行步骤S208至步骤S210的处理。根据本图示例(c)中的系统,可以例如在任一地点设置多个照相机连续进行拍摄,将中间图像以现有格式在世界范围内发布,从而使很多使用者同时且实时地对立体图像进行视觉判断,其中该中间图像呈砖瓦状配置有由第一信息处理装置41依次生成的每个视点的图像。
即,若在第一信息处理装置41上为了实时进行多个中间图像的生成处理而搭载了高价的显卡和高速的CPU等,并在使用者使用的多个第二信息处理装置47上搭载了较低速的CPU的话,则仅通过像素的配置改变,就能以现有格式实现使可生成立体图像的多个中间图像的特性得到发挥的至今没有的立体图像视听环境。也就是说,基于构成每个视点的图像的像素数的合计与立体图像的像素数相同的情况下的最低要求的分辨率,能够生成可压缩的中间图像,还能不使用高速的特殊电脑而仅通过构成这种中间图像的子像素的配置更改(映射)来生成能立体观看的立体图像。
参照图3~图6,对本发明的多个中间图像的生成方法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3示出了从多个不同视点用照相机3拍摄某对象物1从而生成每个视点的视点图像5的示例。由于是用照相机3从六个视点对注视点2进行拍摄,所以能够得到六个视点图像5。此外,这个时间的视点图像的分辨率是任意的。另外,照相机3也可以水平排列,并以各个照相机3的光轴朝向注视点2的方式配置。
图4示出了从在图3中所拍摄的多个视点图像5生成用于最终输出至显示器上的具有子像素配置的立体图像7的示例。在本图示例中示出了,从构成配置在对应位置附近的至少一个以上像素单元的子像素的RGB值进行插值,从而求出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11的RGB值的示例。
以下,参照图5,对由图2的步骤S203进行的立体图像生成进行详述。
在生成立体图像7时,前述的中央处理装置33首先根据进行由图2的步骤S202输入的最终输出的显示器的分辨率,决定立体图像7的子像素配置。关于立体图像的子像素配置,使用例如图11所图示的示例。本图示例中,在子像素是以1:3的比率纵长的长方形的情况下,假设具有如下子像素的配置的立体图像7,即,将能最恰当地立体观看的三个子像素沿斜方向在拐角处进行连接并排列成三行一列。
接着,假设与图5的图示例(a)所示的视点数相对应的RGB阶梯配置像素块。RGB阶梯配置像素块是指将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在水平方向上从第1视点至第N视点进行了连接排列的RGB阶梯配置像素块,其中,该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将子像素沿斜方向在拐角处进行连接并排列成三行。由于图3中是从六个视点拍摄对象物1,所以在图5的图示例(a)中将由18个子像素构成的像素的集合作为RGB阶梯配置像素块。
接着,将RGB阶梯配置像素块重复配置而构成立体图像7,从而取得构成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的子像素的各个RGB值。RGB值的取得优选为以RGB阶梯配置像素块内的任一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为基准来进行,从与构成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的子像素的立体图像7上的坐标值相对应的视点图像上的坐标值上所配置的子像素的RGB值取得。如图5(a)所图示,关于立体图像7上的坐标值,作为子像素坐标系以立体图像7上的横轴为U、纵轴为V,本实施例中在作为基准的第一视点的最上段配置的子像素如图所示能够表示为(U,V)。
接着,算出从第1视点拍摄的视点图像所对应的坐标值。
关于视点图像上的坐标值,作为像素坐标系以横轴为x、纵轴为y,本实施例中作为基准的第一视点的视点图像上的像素的坐标值如图所示能够表示为(x,y)。
通常,在立体图像与多个视点图像中,分别构成立体图像与视点图像的子像素数不同,另外,由于在立体图像上使用子像素坐标系,而在视点图像上使用像素坐标系,所以需要预先确定的转换式。
因此,在以构成立体图像的子像素在水平方向上的总数为W、在垂直方向上的总数为H,并且以构成第一视点上的视点图像的像素在水平方向上的总数为a、在垂直方向上的总数为b的情况下,从子像素坐标系向像素坐标系的转换能够通过[式1]求出。
[式1]
[ x = U W × a , y = V H × b ]
通过用子像素坐标系表示立体图像上的坐标值,能够以一个一个的子像素单位来求出RGB值,与以像素单位求出RGB值相比,能够生成更高精细的立体图像。
这时,优选为以W:H=a:b的方式设定a及b。当然,即使变形也想最大限度地表示视点图像的情况例外。
但是,如图5(c)所示,因为在像素坐标系中仅定义了各个像素的中心点,所以,在例如(x,y)位于图示位置的情况下,就不能直接求出立体图像上的子像素的RGB值。因此,从在该(x,y)所属的像素附近配置的像素单元进行插值求出。
首先,α=x-x1,β=x2-x,γ=y-y1,δ=y3-y,将视点图像的像素的中心点即P1~4的RGB值分别作为C1~4,则P的RGB值通过线性插值可以用
下式表示。
[式2]
C = γ ( βC 1 + αC 2 α + β ) + δ ( βC 3 + αC 4 α + β ) γ + δ
在此,求出作为计算对象的立体图像的子像素所表示的R、G、B中的任意一个的RGB值即可。此外,若α+β=γ+δ=1,则变成
[式3]
C=γ(βC1+αC2)+δ(βC3+αC4)
其次,构成同一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的其他子像素的RGB值也同样从附近的像素单元进行插值求出。此外,插值方法有很多,只要是恰当的插值方法,则使用哪种都可以。
接着,算出构成除了作为基准的第一视点的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以外的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的子像素的RGB值。这种情况下,优选为将构成作为基准的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的子像素的坐标值作为基准算出。即,例如,在生成由使用了视差格栅的六个视点构成的立体图像时,由图像展示对象者从同一狭缝或孔中看到的多个视点的图像需要分别对应,因此,从位于与视点图像上的坐标值相同的位置上的其他视点图像的像素中算出RGB值,其中,该视点图像上的坐标值是与构成作为基准的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的子像素的坐标值相对应的。多个视点图像与立体图像的对应关系变成了例如图4的图示例所示的关系。
如上所述通过插值计算而取得构成立体图像的子像素的RGB值,从而生成或假设立体图像。在假设立体图像的情况下,从多个视点图像不生成立体图像而直接进行中间图像的生成(步骤S204),因此,需要对用于取得RGB值的插值计算、或构成通过该插值计算得到的立体图像的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的子像素进行排序整理,从而求出多个中间图像的RGB并列配置像素单元。
这样,通过将构成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的任一子像素作为基准来求出其他子像素的RGB值,能够显示基于现实的清晰的立体图像。另外,在不决定代表点而分别求出了所有子像素的RGB值的情况下,能够得到视点过渡流畅的立体图像。这些优选为与展示立体图像的状况、目的相配合着来适当改变。
接着,对由步骤S204进行的中间图像的生成进行详述。
图6是表示从立体图像生成多个中间图像的示例的图。
本图示例中,在多个视点的每一个上,集中配置了将构成图4中生成的立体图像的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11的子像素在水平方向上按照R、G、B的顺序并列排列的RGB并列配置像素单元17,从而生成了六个中间图像15。
RGB并列配置像素单元17对从如图所示排列成阶梯状的狭缝或排列成阶梯状的孔中看到的子像素进行集中排列。对于所有的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11进行此排列。此外,从立体图像7进行多个中间图像15的生成优选为使用中间图像生成表来进行。
图7是对中间图像生成表进行说明的图。
图7(a)的图表表示,立体图像上的子像素表示哪个视点图像或者表示R、G、B中的哪个,以及立体图像上的子像素坐标系中的坐标值,例如因为最左上角的子像素位于从左上端数第一行的第一列,所以为(1Ⅰ1)。
图7(b)示出了在立体图像上的子像素坐标系中,构成中间图像的子像素与配置在哪个地点的子像素相对应。例如,第一视点的最左上角的子像素与位于立体图像的最左上角的1、(1Ⅰ1)、R的子像素相对应,且该子像素变成配置在中间图像上。同样地,第二视点的中间图像的最左上角的子像素与位于立体图像上的(2C1)位置的子像素相对应,且配置在立体图像上的第二行的第一列的子像素变成配置在中间图像上。此外,由于在具有该子像素的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中不存在具有B值的子像素,所以,在构成配置于第二视点的最左上角的中间图像的RGB并列配置像素单元中,同样也未配置具有B值的子像素。
这样,将从第一视点到第六视点的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在水平方向上排序整理从而构成RGB并列配置像素单元,在位于最左上角的RGB阶梯配置像素块的配置改变结束之后,构成相邻的RGB阶梯配置像素块的子像素的配置也继续如图所示进行改变。
这样,若预先制作好将构成立体图像的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的子像素的位置与构成每个视点的中间图像的RGB并列配置像素单元的子像素的位置进行相关联的中间图像生成表,则通过只进行构成立体图像的子像素的配置改变而无需用于复杂的插值的运算处理,就能生成每个视点的中间图像。
此外,该中间图像生成表优选为存储在中间图像生成装置的存储装置中。由此,在使用中间图像生成装置来进行立体图像的生成的情况下,无需再次制作表,就能将该表作为立体图像生成表来使用。
图8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尤其优选的中间图像的图像帧的配置的示例的图。在该图像帧19中,每个视点的中间图像15呈砖瓦状配置,例如,在第一行的第一列配置第一视点的图像,在第二行的第一列配置第二视点的图像,在第三行的第一列配置第三视点的图像,在第一行的第二列配置第四视点的图像,在第二行的第二列配置第五视点的图像,在第三行的第二列配置第六视点的图像。
由此,构成立体图像的子像素的总数与位于呈砖瓦状配置有中间图像的图像帧上的子像素的总数在纵横方向上都是相同的,不存在多余的像素,而且将每个视点的像素集中配置,因此,没有不同视点间的干扰,能够使用不可逆性压缩。像这样呈砖瓦状配置有中间图像的图像帧与裸眼立体显示器(立体图像)的分辨率/纵横尺寸比是相同的,从这一点来看,能够以非常便宜的价格提供一种富有如下实用性的立体图像显示系统,即,能够由立体图像生成装置(转换器)将通过蓝光或STB等标准的影像播放装置或影像发布服务器以标准的格式输出或发送的中间图像简单地生成为立体图像。
图9是表示将多个视点图像保持原样地配置成砖瓦状的图像帧的示例,是与前述的中间图像的图像帧进行对比的图。
若最终进行输出的显示器的分辨率为16:9,则图9(a)上的一个视点单位的视点图像的纵横比也就变成了16:9,在图像帧整体上则为32:27。
另一方面,在将多个中间图像配置成砖瓦状的图像帧的情况下(图9(b)),在立体图像中,将构成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的三行子像素在水平方向上排列从而构成RGB并列配置像素单元,因此,垂直方向上的总像素数为1/3。进一步地,若视点数为例如6的话,则水平方向上的总像素数为
[式4]
W 6 × 3 = W 2 .
以立体图像的纵横分别为H、W,若与图8的图示例相同地将中间图像配置成具有3行×2列的砖瓦的图像帧,则在纵方向上为
[式5]
1 3 H + 1 3 H + 1 3 H = H ,
在横方向上为
[式6]
1 2 W + 1 2 W = W ,
能够生成具有与立体图像在纵横方向上均相同的分辨率的图像帧。如果像以往一样,将多个视点图像保持原样地在砖瓦状的图像帧上以使立体图像的纵横尺寸比及分辨率相同的方式配置,则在每个视点的图像的两侧添加搭接宽度,以使纵横尺寸比相同,进一步地,在降低各视点的图像的分辨率并配置成砖瓦状时,需要使分辨率相同。其结果就是,用于生成立体图像的视点图像成为低分辨率,且立体图像的画质明显降低。而另一方面,在本发明中,由于是从高画质的各视点图像生成中间图像,所以在立体图像生成上能够完全保证必要的不可欠缺的分辨率。
图10是表示由多个中间图像构成的图像帧的示例的图,示出了分别由2个视点~5个视点、7个视点~11个视点生成立体图像的情况下的图像帧,若在该帧上将各视点的像素配置成砖瓦状,则能够制作出纵横尺寸比与立体图像相同的图像文件。
即,在立体图像由2个视点构成的情况下,在第一行的砖瓦上配置第1视点的中间图像的2/3;在与第1视点的中间图像的1/3于第二行的第1砖瓦上相连接的第2砖瓦上,配置第2视点的中间图像的1/3;在第三行的砖瓦上配置第2视点的该中间图像的2/3。另外,在立体图像由3个视点构成的情况下,在各行的砖瓦上配置各视点的中间图像。另外,在立体图像由4~6个视点构成的情况下,在各行的首块砖瓦上配置第1~3视点的中间图像;在配置在与第1~3视点的中间图像相连接的第一行至第三行上的砖瓦上,配置剩余视点的中间图像。在立体图像由7~9个视点构成的情况下,在各行的首块的砖瓦上配置第1~3视点的中间图像;在与第1~3视点的中间图像相连接的第一行至第三行的砖瓦上,配置第4~6视点的中间图像;在配置在与第4~6视点的中间图像相连接的第一行至第三行上的砖瓦上,配置剩余视点的中间图像。同样地,在立体图像由10个视点以上构成的情况下,也是从第1视点开始,依次在各行的砖瓦上配置中间图像的一部分或全部。
由此,能够生成具有与立体图像在纵横方向上均相同的分辨率的图像帧。
图11是表示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的配置示例的图。
图11(a)表示沿斜方向在拐角处将构成第1视点至第6视点的视点图像的像素单元的子像素进行连接,并将其排列成阶梯状的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的示例,在三行一列上由三个子像素构成。若将具有该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的立体图像转换成中间图像,则将构成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的子像素在水平方向上进行排列而构成RGB并列配置像素单元。然后,对于在拐角处与该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相连接并排列成阶梯状的同一视点的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如图所示,也是在水平方向上进行排列而构成RGB并列配置像素单元,并将该RGB并列配置像素单元沿斜方向在拐角处进行连接并排列成阶梯状,从而构成中间图像。
图11(b)是表示在三行两列上由六个子像素构成的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的示例的图。若将具有该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的立体图像转换成中间图像,则首先将构成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的第1列的子像素的集合在水平方向上进行排列而构成RGB并列配置像素单元,再以与该RGB并列配置像素单元进一步在水平方向上连接的方式,排列第2列的子像素的集合。然后,对于在拐角处与该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相连接并排列成阶梯状的同一视点的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如图所示,也是首先将第1列的子像素的集合在水平方向上进行排列以构成RGB并列配置像素单元,再以与该RGB并列配置像素单元进一步在水平方向上连接的方式,排列第2列的子像素的集合。
图11(c)是表示在三行三列上由九个子像素构成的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的示例的图。对于将具有该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的立体图像转换成中间图像的情况,同样地,也是首先将构成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的第1列的子像素的集合在水平方向上进行排列而构成RGB并列配置像素单元,再以与该RGB并列配置像素单元在水平方向上连接的方式,排列第2列构成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的子像素的集合,再以进一步与第2列RGB并列配置像素单元在水平方向上连接的方式,排列第3列构成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的子像素的集合。
在图11所示的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的排列例中,如图5所示,优选为在各个子像素上从多个视点图像取得RGB值。由此,能够防止由于以像素单位计算并取得RGB值而造成的分辨率降低(例如,在图11(b)中,相对于图11(a)其水平分辨率为1/2),还能向使用者提供清晰的立体图像。子像素通常在多数情况下是以1:3的比率纵长的长方形,但是子像素的形状还包括圆形、く字形、V字形、使W旋转90度后的形状(参照图51的图示例)等各种形状,根据其形状,有时通过三个子像素排成一列的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难以看到立体。那种情况下优选为,制作将用于观看立体图像的视差格栅的狭缝或孔的宽度及其配置间隔扩大了的掩膜,随之生成将三个子像素如(b)所示排列成两列或者如(c)所示排列成三列的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以能够恰当地实现立体显示。
接下来,关于由图2的步骤S210从每个视点的中间图像进行的最终输出的立体图像的生成,进行详述。
立体图像的生成是通过将构成中间图像的RGB并列配置像素单元的子像素的配置改变成用于立体观看的配置来进行的,其中,该中间图像是从BLU-RAY DISC(注册商标)等光盘、服务器或前述的第一信息处理装置发送来的。即,是通过将构成RGB并列配置像素单元的子像素再次排序整理成阶梯状以构成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来进行的,但是这种情况下,优选为使用与那些子像素的位置相关联的立体图像生成表。图7所示的中间图像生成表由于将构成RGB并列配置像素单元的子像素的位置与构成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的子像素的位置相关联,所以可以作为立体图像生成表来使用。
按照与中间图像生成表所示的配置规则相反的顺序,再次生成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从而生成立体图像。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立体图像生成装置61的实施方式的一例的外形图。
如同图所示,该实施方式中的立体图像生成装置61与一般的图像输出装置63、一般的立体图像显示装置65(显示器)之间通过影像数据线67电连接来使用,接收从图像输出装置63作为图像信号(图像输入信号)发送的多个视点的图像,然后根据预先设定的控制信息(扫描方式、视点数、分辨率、像素配置法等信息)将其转换成立体图像显示用的像素配置,再将像素配置转换后的图像作为图像信号(图像输出信号)发送至立体图像显示装置65。
在此,将立体图像生成装置61、图像输出装置63、立体图像显示装置65电连接的影像数据线67具体来说,能够使用一直以来推广的作为VDI、HMVI等标准的将图像输出装置63与立体图像显示装置65电连接并发送图像信号的数据线。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立体图像生成装置61的其他实施方式的一例的外形图。
如同图所示,立体图像生成装置61也可以通过与图像输出装置63和立体图像显示装置65中的任一方或两方由控制数据线69进一步电连接,来接收控制信号。控制信号是指,相对于立体图像生成装置61,提供扫描方式、分辨率、视点数、像素配置方法等除图像以外的控制信息的信号。
在此,控制数据线69具体来说,能够使用一直以来推广的作为i·LINK、串行等标准的将图像输出装置63与立体图像显示装置65电连接的控制数据线69。
但是,为了便于说明,在同图中,将影像数据线67与控制数据线69分别作为单独的数据线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将这些数据线束成一根数据线。
此外,中间图像(图像信号)的发送以及控制信号的发送也可以代替上述数据线而使用一直以来推广的无线LAN、蓝牙(Bluetooth、注册商标)、UWB等标准的无线通信装置。
此外,按照本发明的宗旨,图像输出装置63优选为直接沿用现有的图像输出技术。即,图像输出装置63优选为现有的通过地面波、卫星广播、来自互联网上的流式传输或下载而取得动态图像的机顶盒,或者独立的DVD播放机、蓝光(Blu-ray、注册商标)播放机等播放器(也包含具有录像功能的)。
另外,按照本发明的宗旨,立体图像显示装置65(显示器)无需对现有的立体图像显示装置施加任何改良,而优选为直接沿用。即,立体图像显示装置65优选为,现有的采用视差格栅方式、光栅方式等的液晶显示器、等离子显示器、有机EL显示器等裸眼立体图像显示装置,或者,高速地交替显示两个视点图像,并通过光闸方式的眼镜对其进行视觉判断的装置等。但是,除了上述立体图像显示装置以外,当然也能使用本发明中的;立体图像生成装置61。
图14表示被本发明的立体图像生成装置61作为图像信号而接收的多个视点的图像的实施例。作为本发明中推荐的多个视点的图像的标准化砖瓦格式,仅配置有为了转换成立体图像显示用的像素配置而从多个视点的图像中读出的像素。通常,配置成砖瓦格式之后再生成预先确定的压缩文件。分辨率是任意的,通常在多数情况下使用不可逆性压缩即压缩标准MPG2。虽未图示,但也可以根据本发明,以与任意视点数相对应的砖瓦格式而生成中间图像来作为多个视点的图像。尤其是,优选为通过将构成一个像素的RGB的三个子像素沿斜方向配置在三行三列上的像素配置方法,将纵横尺寸比为16:9且任意分辨率的图像以水平960像素、垂直360像素的方式制作成各视点的中间图像,并转换成立体图像显示用的像素配置。由此,六个视点的砖瓦图像的分辨率为1920×1080,接收砖瓦影像来作为高清图像,能够转换成画质最无缺损的立体图像。
图15表示被本发明的立体图像生成装置61作为动态图像信号而接收的多个视点的动态图像的实施例。该动态图像是众所周知的,可以通过压缩标准MPG4的多流式传输来制作。在一个文件中能够记录已取得同步的多个动态图像。将所接收的第1视点至第N视点的中间图像以预先确定的配置存储至存储装置中,并转换成立体图像显示用的像素配置。
图16表示被本发明的立体图像生成装置61作为动态图像信号而接收的多个视点的动态图像的实施例。多个视点的动态图像分配在对各视点的动态图像进行连接的各帧上,并沿时间方向重复形成。将所接收的第1视点至第N视点的中间图像依次存储至存储装置中,并转换成立体图像显示用的像素配置。
图17表示被本发明的立体图像生成装置61作为图像信号而接收的、嵌入有像素信息71的多个视点的中间图像的第一实施例。像素信息是指预先确定的密码,定义有2D图像的区别、分辨率、视点数等信息,是为了向立体图像生成装置或转换器(立体图像生成装置)通知是立体图像还是普通图像而嵌入的。
同图(a)是表示图像上的像素信息71的嵌入位置的图。根据同图(a),像素信息71嵌入在图像的左上端部。但是,像素信息71的嵌入位置是基于预先定义的配置模式的,因此,虽然通常无需是左上端部,但由于图像的端部是与立体图像生成装置61所连接的图像输出装置63的显示屏框重叠的部分,使用者看不到,所以,具有即使嵌入像素信息71也不会对相对于使用者的立体图像的显示造成影响的优点。
同图(b)是表示所嵌入的像素信息71的放大图。根据同图(b),像素信息71无间隙地嵌入在横一列中。但是,虽未图示,但也可以以隔开预先确定的间隔的方式嵌入。
图18表示被本发明的立体图像生成装置61作为图像信号而接收的、嵌入有像素信息71的多个视点的中间图像的第二实施例。
同图(a)是表示图像上的像素信息71的嵌入位置的图。
同图(b)是嵌入有像素信息71的部分的放大图。在第二实施例中,嵌入有使作为同一图像信息而定义的像素信息71在XY方向上连续并多个配置的像素矩阵73。
同图(c)是表示同图(b)的像素矩阵73之一的放大图。中央的由粗线框包围的3×3的矩阵为像素矩阵73,配置有九个定义了同一图像信息的像素信息Cm·n。在本发明的立体图像生成装置61中,从用圆印表示的像素矩阵73中央的像素信息71中解析图像信息。此外,对于该像素矩阵73中央的像素信息71的位置,适合根据预先定义的配置模式,通过对像素信息71的XY坐标进行特定来特定位置。但是,也可以从像素矩阵73中的多个像素信息71的平均值来求出图像信息。
图19表示被本发明的立体图像生成装置61作为图像信号而接收的、嵌入有像素信息71的多个视点的中间图像的第三实施例。
同图(a)是表示图像上的像素信息71的嵌入位置的图。
同图(b)是嵌入有像素信息71的部分的放大图。
同图(c)是表示同图(b)的像素矩阵73之一的放大图。在第三实施例中,作为图像信息而定义的像素信息71配置在像素矩阵73中央,在像素矩阵73的外周部分上,嵌入有邻接像素矩阵73的像素与像素信息71之间的中间值的像素信息71。
图20表示被本发明的立体图像生成装置61作为图像信号而接收的、嵌入有像素信息71的多个视点的中间图像的第四实施例。
同图(a)是表示图像上的像素信息71的嵌入位置的图。
同图(b)是嵌入有像素信息71的部分的放大图。在第四实施例中,像素矩阵73以2×3的方式构成,与第三实施例的像素矩阵73相比除去了上面一行的像素信息71,并配置在图像的上端部。若像素矩阵73所占的面积变小,则对图像造成的影响也变小,因此,该实施例为优选。
同图(c)是表示同图(b)的像素矩阵73之一的放大图。定义有图像信息的像素信息71配置在像素矩阵73的上面一行的中央部分,在像素矩阵73的外周部分上配置有,邻接像素矩阵73的像素与像素信息71之间的中间值的像素、或者对两个像素进行预先确定的加权并插值的像素。
在此,加权是指,为了更准确地解析像素信息71所定义的图像信息,而在求出中间值时将像素信息71的值增大到预先确定的数倍。根据同图(c),加权是将像素信息71的值增大到了二倍,但是如有必要,也可以是三倍、四倍。此外,在第三实施例中也补充了可以进行加权的这一点。
图21、图22是说明在上述实施例中图像信息实际上表示哪种信息的图。根据图21,代码C0至C23作为判定代码(表头)使用。该判定代码的RGB值的组合通过作为自然界中不太可能有的组合,使中央处理装置33能够识别出,像素信息是作为定义图像信息的信息而被嵌入的。
代码C24至C29用于图21所示的奇偶校验。代码C30至C89具体如图22所示,表示控制信息。如图22所示,代码C90至C95用于奇偶校验。
如上所述,通过使用像素71,可以对作为影像信号接收的图像是通常的平面图像还是多个中间图像进行辨别。这是因为,若向立体图像生成装置61输入的图像是通常的平面图像,则需要不进行像素配置的转换等处理而直接向立体图像显示装置65输出。此外,像素信息71的RGB值如前述那样通过不可逆性压缩而变化,因此,优选为仅参照预先确定的位数的上位比特来解析图像信息。中央处理装置33根据预先确定的配置模式来对像素信息71的嵌入位置进行特定,并辨别有无核对图像信息的表头,在有表头时解析图像信息。
图23是表示通过在多个视点的中间图像中嵌入通常作为图像信息而定义的像素信息71,对通常的平面图像与多个视点的中间图像进行辨别的方法的流程图。
但是,为了防止由不可逆性压缩造成的来自时间方向的影响,也可以在多个视点的中间图像开始瞬间的帧的前后帧以及多个视点的中间图像结束瞬间的帧的前后帧上,分别嵌入作为同一图像信息而定义的像素信息71。
根据同图,中央处理装置33在接收图像之后,根据预先定义的预先确定的像素配置模式,一帧一帧地解析预先确定的位置上有无表头。(1)有表头时,该帧为多个视点的中间图像帧,因为该帧上定义有图像信息,所以中央处理装置33解析图像信息。(2)无表头时,该帧为通常的平面图像帧,因为该帧上未定义图像信息,所以中央处理装置33不解析图像信息。上述解析结束之后,中央处理装置33转向下一个帧的解析。
接下来,参照图24~图50,对将根据本发明的立体图像生成方法而生成的立体图像输出的、具有视差格栅的裸眼立体图像显示装置进行说明。
一直以来使用的采用视差格栅方式的裸眼立体图像显示装置存在如下问题,即,图像展示对象从可视光透射部能进行视觉判断的范围不同;从各可视光透射部中通过并向图像展示对象一侧行进的光的强度方面出现差异;光相互干扰且图像展示对象会看到线条状的干扰条纹(莫尔条纹);显示图像的画质降低。
但是,根据本实施方式中的立体图像显示装置的构成,例如,在人最能集中的位置上设定预先确定的最佳立体可视位置以及预先确定的斜方向莫尔条纹消除位置,因为从这些值进行倒算,能够决定从显示器的图像显示面到视差格栅的距离以及一个或多个可视光透射部在水平方向上的相邻间隔,所以,在预先确定的斜方向莫尔条纹消除位置上,图像展示对象能够透过视差格栅的可视光透射部,对通常显示预先确定视点的图像的像素的预先确定位置进行视觉判断,在该预先确定的莫尔条纹消除位置上,莫尔条纹完全消除。
在此,“可视光透射部”是指在构成视差格栅的不透射可视光的面上设置的透射可视光的部分。即,本发明中所说的“可视光透射部”的狭缝的边缘形状也可以是直线状、阶梯状、锯齿形状、或者由一定形状的圆弧或椭圆弧连续而成的形状(丸子状)。另外,狭缝的配置形状也可以是正弦弧。进一步地,该可视光透射部也可以是在视差格栅上独立配置的孔型。
此外,不透射可视光是指(1)吸收可视光、(2)漫反射可视光、(3)镜面反射可视光这三种中的任一光学特性。
另外,“最佳立体可视位置”是指图像展示对象能够特别有效地获得立体效果的位置。即,在最佳立体可视位置上,图像展示对象的两眼分别透过视差格栅的可视光透射部,对应该视觉判断的视点单位的立体显示用像素的中心进行视觉判断。
另外,“莫尔条纹消除位置”是指,相对于图像展示对象,以完全减少莫尔条纹的形式,能够使立体图像有效地得到视觉判断的位置。在预先确定的莫尔条纹消除位置上,图像展示对象能够通过左右任一眼,透过视差格栅的可视光透射部,对通常显示预先确定视点的图像的立体显示用像素的预先确定的位置进行视觉判断。在莫尔条纹消除位置上,图像展示对象即使相对于裸眼立体显示器平行地左右或上下移动,莫尔条纹消除的效果也不会发生变化。此外,在所谓莫尔条纹消除位置的概念中,包含后述的斜方向莫尔条纹消除位置和水平方向莫尔条纹消除位置。
但是,相对于能够特别有效地对立体感进行视觉判断的位置(最佳立体可视位置),能够消除斜方向莫尔条纹的位置(斜方向莫尔条纹消除位置)和能够消除水平方向莫尔条纹的位置(水平方向莫尔条纹消除位置)是不同的概念,从这些位置到视差格栅的距离也可以不相同。
但是,若将这些预先确定的莫尔条纹消除位置设定在与最佳立体可视位置相同的距离上,则能够在整个显示器上对立体感最有效地进行视觉判断。
这样,还提出了将莫尔条纹消除位置与最佳立体可视位置设定为不同的距离,例如将莫尔条纹消除位置设定在与最佳立体可视位置相比离视差格栅较远的距离上,由此,首先使距离远的图像展示对象在感觉不到莫尔条纹的压力的情况下,对尤其是莫尔条纹正在消除的立体图像进行视觉判断,从而引起图像展示对象的注意,使其向最佳立体可视位置靠近,尤其是使其对立体效果高的立体图像进行视觉判断。
首先,参照图24、图25,对可视光透射部的横宽Sh的合适值进行说明。
Vh表示透过宽为Sh的可视光透射部由一只眼进行视觉判断的有效可视区域的宽度;αPh表示显示相邻视点的图像的立体显示用像素的中心间距;Z表示从显示器的图像显示面到所述视差格栅的距离;L1表示从最佳立体可视位置上的图像展示对象到视差格栅的距离;W表示图像展示对象的左右两眼的瞳孔间距;K表示图像展示对象两眼的注视点间距。另外,从图像展示对象的一只眼向显示器延伸的一点划线表示图像展示对象的注视线。
例如,考虑到立体图像显示装置的用途、设置场所等,最佳立体可视位置可以设为想使图像展示对象尤其有效地对裸眼立体影像进行视觉判断的位置。即,从最佳可视位置到视差格栅的距离L1能够取任意值。
另外,立体图像的主要对象若是欧美人的话,则图像展示对象的左右两眼的瞳孔间距W可以设定并计算为60~65mm;若是亚洲人的话,则可以是65~70mm;若是小孩的话,则可以是50~60mm左右。
另外,显示相邻视点的图像的立体显示用像素的中心间距αPh是,如图25的示例所示,例如,在由三个子像素构成一个立体显示用像素,并将子像素呈阶梯状在斜方向上连结配置的情况下,αPh的值为1Ph。
其次,决定透过视差格栅的可视光透射部由图像展示对象的一只眼进行视觉判断的有效可视区域的宽度Vh的值。
有效可视区域是指,在最佳立体可视位置上,图像展示对象能够透过视差格栅的可视光透射部进行视觉判断的图像显示面上的区域。即,在最佳立体可视位置上,相对于图像展示对象谋求进行视觉判断的显示器的范围。
在人移动之后,为了减少向其他视点的图像的视觉判断过渡时的图像紊乱、和在左右两眼对左右相反的视点的图像进行视觉判断时产生的对象物位置前后逆转的跳点,而将显示原本两眼应进行视觉判断的相邻视点的图像的立体显示用像素作为中心,对其左右的立体显示用像素的一部分进行视觉判断从而使适度的视野混合产生,为此所必需的、图像显示面上的由一只眼进行视觉判断的水平方向上的宽度就是有效可视区域的宽度Vh。
因此,若Vh大,则视点的过渡和跳点减少,但也只是那样,因为对与显示原本两眼应视觉判断的相邻视点的图像的立体显示用像素不同的立体显示用像素(尤其是两眼重复对同一图像进行视觉判断)进行视觉判断,所以变得欠缺立体感。另一方面,若Vh的值小,则图像的立体感得到强调,立体图像清晰地显现,但是跳点会变大。但是,以上的效果根据狭缝或可视光透射部的形状与配置而有很大不同。
这样,通过将有效可视区域的宽度的大小按照立体图像的用途等设为适宜的宽窄,而使其与图像展示对象的需要和情况相对应,能够更有效地提供立体图像。
此外,由图24也可知,在最佳立体可视位置上,图像展示对象的注视线(图24中的一点划线)是对各立体显示用像素的中心进行视觉判断的,因此,左右两眼的注视点间距K与αPh为相同的值。
接下来,根据所决定的有效可视区域的宽度Vh的值,求出从显示器的图像显示面到视差格栅的距离Z的值。Z能够根据下式计算得出。
此外,即使是在立体图像显示装置的显示器面上进行了眩光防止等加工处理、或者粘贴了眩光防止等透明薄片的情况下,Z也是从显示器面到视差格栅的距离。
由图24可知,Z:L1与αPh:W之间存在由下述算式表示的关系。
[式7]
Z &alpha;Ph = L 1 W . . . . . . . . < 1 >
因此,所述距离Z能够由下述算式表示。
[式8]
Z = &alpha;Ph &times; L 1 W
接下来,根据所决定的所述距离Z的值,求出可视光透射部的横宽Sh的值。
根据所述<1>的算式,L1能够由下述算式表示。
[式9]
L 1 = Z &times; W &alpha;Ph . . . . . . . . < 2 >
另外,由图24可知,S:Vh与L1:(L1+Z)之间存在由下述算式表示的关系。
[式10]
Sh L 1 = Vh L 1 + Z
因此,可视光透射部的高度Sh能够由下述算式表示。
[式11]
Sh = L 1 &times; Vh L 1 + Z . . . . . . . . < 3 >
因此,在<3>的算式中代入<2>的算式,则Sh能够由下述算式表示。
[式12]
Sh = Z &times; W / &alpha;Ph &times; Vh Z &times; W / &alpha;Ph + Z = Z &times; W &times; Vh ( Z &times; W ) + ( Z &times; &alpha;hP )
Sh = W &times; Vh W + &alpha;hP
这样,就能够根据W、αPh及Vh的值求出Sh的值。
接下来,参照图26,构成视差格栅的可视光透射部即狭缝的边缘形状为阶梯状或由圆弧、椭圆弧、多边形连续而成的形状,或者,构成所述视差格栅的可视光透射部的形状为多个独立形成的孔状,求出这种情况下的上述连续的所述形状的可视光透射部或所述多个孔状的可视光透射部的高度Sv。
在此,视差格栅的有效可视区域的高度Vv是在最佳立体可视位置上透过高度为Sv的可视光透射部而进行视觉判断的显示器的范围,其值能够根据设置裸眼立体显示器的场所等条件而设为预先确定的值。
例如,当想控制视差格栅的开口率并降低显示器的照度时,将有效可视区域的值减小即可。
另外,作为调整视差格栅的开口率的其他方法,也可以相对于一个子像素,使用多个连续的狭缝的边缘的一个单位或者可视光透射部;还可以相对于两个以上的子像素,使用一个上述连续的所述形状的可视光透射部或者所述多个孔状的可视光透射部。
这样,即使是在相对于一个子像素的可视光透射部的个数的比率不为1:1的情况下,所述有效可视区域的高度Vv也是透过可视光透射部的高度而进行视觉判断的显示器的范围。
由图26可知,Sv:Vv与L1:(L1+Z)之间存在由下述算式表示的关系。
[式13]
Sv L 1 = Vv L + Z
因此,可视光透射部的高度Sv能够由下述算式表示。
[式14]
Sv = L 1 &times; Vv L + Z
这样,可视光透射部的高度Sv的值也能通过首先决定该有效可视区域的高度Vv的值来进行倒算得出。
另外,根据所述可视光透射部的间隔Hv,也能由下述算式求出可视光透射部的高度Sv。
[式15]
Sv=λ×Hv
即,如图27所示,首先,根据上述算式求得可视光透射部的间隔Hv后,决定λ的值(附图中为1/2),然后通过代入上述算式,能够求出所述可视光透射部的高度。
接下来,参照图28,根据从预先确定的斜方向莫尔条纹消除位置到视差格栅的距离L2,求出在水平方向上邻接的构成视差格栅的多个可视光透射部的间隔Hh。
在图28中,图像展示对象在预先确定的斜方向莫尔条纹消除位置上,用一只眼(左眼)透过视差格栅的可视光透射部,对构成显示器左端的RGB阶梯配置像素块13的立体显示用像素、和构成显示器右端的RGB阶梯配置像素块13的立体显示用像素进行了视觉判断,图像展示对象所视觉判断的立体显示用像素表示同一视点的图像。
这样,若透过视差格栅的可视光透射部而视觉判断的子像素通常显示同一视点的图像,则图像展示对象不对画面上的莫尔条纹进行视觉判断。
在此,首先,在预先确定的斜方向莫尔条纹消除位置上的、从与显示器左端的RGB阶梯配置像素块13相对的所述视差格栅的可视光透射部到与显示器右端的RGB阶梯配置像素块13相对的所述视差格栅的可视光透射部之间的、水平方向上的可视光透射部的个数Mh,能够通过使用了用于显示立体图像的视点数N和水平分辨率Ir的下述算式来表示。
[式16]
Mh = int ( 3 Ir - 1 N ) + 1
即,水平分辨率Ir与3(R·G·B)相乘后的3Ir是水平方向上的子像素的个数。从此处减去1是因为,例如,如图29所示,假设视点数为7,则显示器右端的子像素不显示该视点的最后视点即第7视点的图像而是显示第1视点的图像,这种情况下,需要将多出来的显示第1视点的图像的子像素的个数减去再计算。另外,在最后加上1是因为,除了显示所述第1视点的图像的子像素在显示器右端多出来的情况之外,在其他情况下也是因为从子像素总数中减去1后进行了整数化,所以因变得不足1而从实际的Mh值将其补足。
另外,从与构成显示器左端的RGB阶梯配置像素块13的立体显示用像素相对的可视光透射部的中心,到与显示同一视点的图像的立体显示用像素即构成显示器右端的RGB阶梯配置像素块13的立体显示用像素相对的可视光透射部的中心的距离为,Hh(水平方向上的可视光透射部的间隔)与(Mh-1)相乘所得的值。
[式17]
Hh×(Mh-1)
进一步地,在水平方向上,从图像展示对象透过视差格栅的可视光透射部而视觉判断的、构成显示器左端的RGB阶梯配置像素块13的立体显示用像素的中心、到显示同一视点的图像的立体显示用像素即构成显示器右端的RGB阶梯配置像素块13的立体显示用像素的中心的距离,能够通过使用了用于生成裸眼立体图像的图像的视点数N和显示相邻视点的图像的立体显示用像素的中心间距αPh的下述算式来表示。
[式18]
Nx(Mh-1)×αPh
由图28可知,[Hh×(Mh-1)]:[Nx(Mh-1)xαPh]与L2:(Z+L2)之间存在能够由下述算式表示的关系。
[式19]
Hh &times; ( Mh - 1 ) L 2 = N &times; ( Mh - 1 ) &times; &alpha;Ph Z + L 2
因此,Hh的值能够由下述算式求出。
[式20]
Hh = N &times; &alpha;Ph &times; L 2 Z + L 2
这样,根据从预先确定的斜方向莫尔条纹消除位置到视差格栅的距离L2,能够求出在水平方向上邻接的构成视差格栅的多个可视光透射部的间隔Hh的值。
接着,参照图30及图31,根据从视差格栅到一条斜方向莫尔条纹的产生地点的距离,求出所述在水平方向上邻接的构成视差格栅的多个可视光透射部的间隔Hh。
图30所示的在从一条斜方向莫尔条纹的产生位置到视差格栅6的距离上,即,在从远近两种该位置中的距离该视差格栅6较近的位置到该视差格栅6的预先确定的距离L2n上,如图32所示,图像展示对象透过视差格栅的可视光透射部,与预先确定的斜方向莫尔条纹消除位置(L2)相同地,对构成显示器左端的RGB阶梯配置像素块13的立体显示用像素中的显示第一视点用图像的立体显示用像素进行视觉判断。但是,随着视点向右偏移,透过该可视光透射部,不是对第一视点用立体显示用像素,而是变成了对其他视点用立体显示用像素进行视觉判断。而且最终,当在L2的地点上对显示器右端的RGB阶梯配置像素块13中的第一视点用立体显示用像素进行视觉判断时,透过透射可视光的可视光透射部,在显示器右端的右侧相邻处假设出虚拟像素14,这种情况下,就变成了再次对第一视点用立体显示用像素(虚拟)进行视觉判断。发明人提出,因为发生了一次这样的循环,所以在L2n上产生一次莫尔条纹。
在这种将L2n的值设为预先确定的值的情况下,根据该值,求出所述在水平方向上邻接的构成视差格栅的多个可视光透射部的间隔Hh。
即,由图30可知,[Hh×(M-1)]:[N×M×αPh]与L2n:(Z+L2n)之间存在由下述算式表示的关系。
[式21]
Hh &times; ( Mh - 1 ) L 2 n = N &times; Mh &times; &alpha;Ph Z + L 2 n
因此,Hh能够由下述算式求出。
[式22]
Hh = N &times; Mh &times; &alpha;Ph &times; L 2 n ( Z + L 2 n ) &times; ( Mh - 1 )
另外,与根据L2n求出Hh的值相同,根据从一条斜方向莫尔条纹的产生位置到视差格栅的距离,即从远近两种该位置中的距离该视差格栅较远的位置到该视差格栅的预先确定的距离L2f,能够求出该Hh的值。
如图31所示的在L2f的地点上,图像展示对象透过视差格栅的可视光透射部,与预先确定的斜方向莫尔条纹消除位置(L2)相同地,对构成显示器左端的RGB阶梯配置像素块13的立体显示用像素中显示第一视点用图像的立体显示用像素进行视觉判断。但是,随着视点向右偏移,透过该可视光透射部,不是对第一视点用立体显示用像素,而是变成了对其他视点用立体显示用像素进行视觉判断。而且最终,当在L2的地点上对显示器右端的RGB阶梯配置像素块13中的第一视点用立体显示用像素进行视觉判断时,透过透射可视光的可视光透射部,变成了对显示器右端的RGB阶梯配置像素块13的左侧相邻的RGB阶梯配置像素块13中的第一视点用立体显示用像素2进行视觉判断。发明人提出,因为发生了一次这样的循环,所以在L2f上也产生一次莫尔条纹。
此外,在图33中示出了所述L2、L2n、L2f的相对关系。
在这种将L2f的值设为预先确定的值的情况下,根据该值,求出所述在水平方向上邻接的构成视差格栅的多个可视光透射部的间隔Hh。
即,由图31可知,[Hh×(M-1)]:[Nx(M-2)xαPh]与Z:(Z+L2)之间存在由下述算式表示的关系。
[式23]
Hh &times; ( Mh - 1 ) L 2 n = N &times; ( Mh - 2 ) &times; &alpha;Ph Z + L 2 n
因此,Hh的值能够由下述算式求出。
[式24]
Hh = N &times; ( Mh - 2 ) &times; &alpha;Ph &times; L 2 f ( Z + L 2 f ) &times; ( Mh - 1 )
这样,根据一条莫尔条纹的产生地点(L2n·L2f)的值,能够求出在水平方向上邻接的构成视差格栅的多个可视光透射部的间隔Hh,因此,例如,将从L2n的地点到L2f的地点的区域作为莫尔条纹合适消除区域,还能向图像展示对象明示能尤其有效地对立体图像进行视觉判断的地点。进一步地,通过将该莫尔条纹消除区域设定在人最能集中的范围内,还能引起图像展示对象的注意。
接下来,参照图34,构成视差格栅的可视光透射部即狭缝的边缘形状为阶梯状或由圆弧、椭圆弧、多边形连续而成的形状,或者,构成所述视差格栅的可视光透射部的形状为多个独立形成的孔状,在这种情况下,根据从预先确定的水平方向莫尔条纹消除位置到所述视差格栅的距离L3的值,对于求出所述视差格栅的在垂直方向上连接的、上述连续的所述形状的可视光透射部或所述多个孔状的可视光透射部的间隔Hv的值的方法,进行说明。
在此,图34的一点划线表示图像展示对象的注视线,K表示图像展示对象的上下的注视点间距。
从视差格栅到预先确定的水平方向莫尔条纹消除位置的距离L3的值是根据想与显示器保持多少距离地向图像展示对象尤其以消除了莫尔条纹的方式提供立体图像而决定的。
另外,在水平方向莫尔条纹消除位置上,图像展示对象通常透过视差格栅的可视光透射部来注视子像素的中心,因此,图像展示对象的注视点间距K与子像素的高度Pv相等。
另外,β表示与一个子像素相对应的可视光透射部在上下方向上的个数,例如,如图35(a)(d)所示,在相对于一个子像素而形成有一个可视光透射部的情况下,β为1。另外,如图35(b)(e)所示,在相对于一个子像素而形成有两个可视光透射部的情况下,β为2。进一步地,如图35(c)(f)所示,在相对于三个子像素而形成有一个可视光透射部的情况下,β为1/3。
即,β是指与一个子像素相对应的、连续的所述形状的可视光透射部的一个单位或者所述多个孔状的可视光透射部在上下方向上的个数。
此外,相对于一个子像素所设置的多个可视光透射部优选为整数个。另外,在相对于多个子像素而设置一个可视光透射部的情况下,相对于一个立体显示用像素,优选为设置整数个可视光透射部。
在此,求出该连续的一个单位或者该可视光透射部的间隔Hv的值。
由图36可知,Hv×β:L3上的上下的注视点间距K(=Pv)与L3:(L3+Z)之间的关系,能够由下述算式来表示。
[式25]
Hv &times; &beta; L 3 = Pv Z + L 3
因此,Hv能够由下述算式来表示。
[式26]
Hv = Pv &times; L 3 ( Z + L 3 ) &times; &beta;
这样,在预先确定的水平方向莫尔条纹消除位置上,能够由L3的值进行倒算,决定尤其能消除莫尔条纹的Hv的值。
参照图37及图38,构成视差格栅的可视光透射部即狭缝的边缘形状为阶梯状或由圆弧、椭圆弧、多边形连续而成的形状,或者,构成所述视差格栅的可视光透射部的形状为多个独立形成的孔状,在这种情况下,根据从一条水平方向莫尔条纹的产生位置到视差格栅的距离,即从远近两种该位置中的距离该视差格栅较近的位置到该视差格栅的预先确定的距离L3n的值,对于求出所述视差格栅的在垂直方向上连接的、上述连续的所述形状的可视光透射部或所述多个孔状的可视光透射部的间隔Hv的值的方法,进行说明。
如图37所示的在所述L3n上,图像展示对象透过视差格栅的可视光透射部,与预先确定的横向莫尔条纹消除位置(L3)相同地,对显示器下端的子像素进行视觉判断。但是,随着视点向上偏移,透过可视光透射部,不是对在L3的地点上原本应视觉判断的子像素,而是变成了对其上方的子像素进行视觉判断。而且最终,当在L3的地点上对显示器上端的子像素进行视觉判断时,透过透射可视光的可视光透射部,在显示器上端的上方处假设出虚拟子像素16,这种情况下,就变成了对该虚拟子像素16进行视觉判断。发明人提出,因为发生了一次这样的循环,所以在L3n上产生一次莫尔条纹。
首先,关于从与所述显示器上端的子像素相对的所述形状的可视光透射部到与显示器下端的子像素相对的所述形状的可视光透射部之间的、垂直方向上的上述连续的所述形状的可视光透射部的一个单位或者所述多个孔状的可视光透射部的个数Mv,进行说明。
此外,Mv是指,如图39(b)所示,在预先确定的水平方向莫尔条纹消除位置(L3)的一个地点上,图像展示对象为了对显示器上的显示同一视点的图像的立体显示用像素全部进行视觉判断,并取得立体图像的效果,而所必需的视差格栅的可视光透射部的个数。
在此所说的“上述连续的所述形状的可视光透射部的一个单位的个数”是指,例如,在视差格栅的可视光透射部即狭缝的形状为椭圆弧的情况下,在与显示同一视点的图像的立体显示用像素的排列相对应的各狭缝上形成的该椭圆弧的个数。另外,“所述多个孔状的可视光透射部的个数”是指,与显示同一视点的图像的立体显示用像素的排列相对应形成的该孔状的可视光透射部的个数。另外,Jr表示显示器的垂直分辨率。
因此,Mv能够由算式Jr×β来表示。
[式27]
Mv=Jrxβ
在将L3n的值设为预先确定的值的情况下,根据该值,求出所述在垂直方向上连接的构成视差格栅的多个可视光透射部的间隔Hv。
即,由图37也可知,[Hv(Mv-1)]:[(Jr-1/β+1)×Pv]与Z:(Z+L3n)之间存在由下述算式表示的关系。
[式28]
Hv &times; ( Mv - 1 ) L 3 n = ( Jr - 1 / &beta; + 1 ) &times; Pv Z + L 3 n
因此,Hv能够根据下述算式求出。
[式29]
Hv = ( Jr - 1 / &beta; + 1 ) &times; Pv &times; L 3 n ( Z + L 3 n ) &times; ( Mv - 1 )
接下来,构成视差格栅的可视光透射部即狭缝的边缘形状为阶梯状或由圆弧、椭圆弧、多边形连续而成的形状,或者,构成所述视差格栅的可视光透射部的形状为多个独立形成的孔状,在这种情况下,根据从一条水平方向莫尔条纹的产生位置到视差格栅的距离,即从远近两种该位置中的距离该视差格栅较远的位置到该视差格栅的预先确定的距离L3f的值,对于求出所述视差格栅的在垂直方向上连接的、上述连续的所述形状的可视光透射部或所述多个孔状的可视光透射部的间隔Hv的值的方法,进行说明。
如图38所示的在所述L3f上,图像展示对象透过视差格栅的可视光透射部,与预先确定的横向莫尔条纹消除位置(L3)相同地,对显示器下端的子像素进行视觉判断。但是,随着视点向上偏移,透过可视光透射部,不是对在L3的地点上原本应视觉判断的子像素,而是变成了对其下方的子像素进行视觉判断。而且最终,当在L3的地点上对显示器上端的子像素进行视觉判断时,透过透射可视光的可视光透射部,变成了对显示器上端的下方的子像素进行视觉判断。发明人提出,因为发生了一次这样的循环,所以在L3n上产生一次莫尔条纹。
在这种将L3f的值设为预先确定的值的情况下,根据该值,求出所述在垂直方向上连接的构成视差格栅的多个可视光透射部的间隔Hv。
即,由图38也可知,[Hv×(Mv-1)]:[(Jr-1/β-1)xPv]与Z:(Z+L3f)之间存在由下述算式表示的关系。
[式30]
Hv &times; ( Mv - 1 ) L 3 f = ( Jr - 1 / &beta; - 1 ) &times; Pv Z + L 3 f
因此,Hv能够根据下述算式求出。
[式31]
Hv = ( Jr - 1 / &beta; - 1 ) &times; Pv &times; L 3 f ( Z + L 3 f ) &times; ( Mv - 1 )
此外,β=2的情况下,[Hv×(Mv-1)]与[(Jr-1/β)xPv]的关系变成了如图40所示的关系。
所述Hv的值,在将在垂直方向上连接的子像素的间隔设为Hpv的情况下,优选为满足等式Hv=Hpv/β(β为自然数)的关系的值。
所述L3n及L3f的值也能根据L3的值而决定。参照图41至图43进行说明。
在图41中,若垂直分辨率Jr与各子像素的高度Pv相乘,则成为从显示器下端到显示器上端的距离。根据(Pv×Jr),从显示器下端的子像素的中心到显示器上端的上方的虚拟子像素16的中心的距离,也能表示为(Pv×Jr)。
另外,若Jr与在垂直方向上连接的可视光透射部的间隔Hv相乘,则在莫尔条纹消除位置上,变成从与显示器下端的子像素相对应的可视光透射部的中心到与显示器上端的上方的虚拟子像素16相对应的可视光透射部的中心的距离,即(Hv×Jr)。
接下来,参照图42,求出所述L3n。
在L3n上,图像展示对象对一条垂直方向莫尔条纹进行视觉判断,因此,虽然与垂直方向上的子像素的个数相比,图像展示对象在对立体图像进行视觉判断时所透过的视差格栅的可视光透射部的个数少一个,但是,图像展示对象透过该可视光透射部会对所有子像素进行视觉判断。
因此,L3n可以说是发生了一次垂直方向上的莫尔条纹产生的循环的地点。
即,在L3n上,从与显示器下端的子像素相对应的视差格栅的可视光透射部的中心到与显示器上端的上方的虚拟子像素16相对应的视差格栅的可视光透射部的距离,能够表示为Hv×(Jr-1)。
在此,将所述算式(4)的Hv代入,则能够如下表示。
[式32]
( L 3 &times; Pv L 3 + Z ) &times; ( Jr - 1 )
另外,由图42可知,L3n:(L3n+Z)与
[式33]
( L 3 &times; Pv L 3 + Z ) &times; ( Jr - 1 ) : ( Pv &times; Jr )
之间存在由下述算式表示的关系。
[式34]
L 3 n ( L 3 &times; Pv / L 3 + Z ) &times; ( Jr - 1 )
= L 3 n + Z Pv &times; Jr
[式35]
&CenterDot; &CenterDot; &CenterDot; L 3 n &times; ( L 3 + Z ) ( L 3 &times; Pv ) &times; ( Jr - 1 )
= L 3 n + Z Pv &times; Jr
[式36]
∴L3n×(L3+Z)×(Pv×Jr)
=(L3n+Z)x(Jr-1)×(L3×Pv)
[式37]
∴L3n×(L3+Z)×Jr
=(L 3n+Z)×口r-1)×L 2
[式38]
L3n×(L3+Z)×Jr
=L3n(Jr-1)L3+Z(Jr-1)L3
[式39]
∴L3n{(L3×Jr)+(Z×Jr)-(Jr×L3)+L3}
=Z(Jr-1)L3
因此,L3n能够由下述算式来表示。
[式40]
&CenterDot; &CenterDot; &CenterDot; L 3 n = Z ( Jr - 1 ) L 3 ZJr + L 3
接下来,参照图43,根据L3的值而求出L3f的值。
在L3f上,图像展示对象对一条垂直方向莫尔条纹进行视觉判断,因此,虽然与垂直方向上的子像素的个数相比,图像展示对象在对立体图像进行视觉判断时所透过的视差格栅的可视光透射部的个数多一个,但是,图像展示对象也会透过该可视光透射部对所有子像素进行视觉判断。
即,在L3f上,从与显示器下端的子像素相对应的视差格栅的可视光透射部的中心到与显示器上端的上方的虚拟子像素16相对应的视差格栅的可视光透射部的距离,能够表示为Hv×(Jr+1)。
因此,出于与求出所述L3n的算式相同的想法,L3f能够由下述算式来表示。
[式41]
L 3 f = Z ( Jr + 1 ) L 3 ZJr - L 3
此外,从所述L3n到所述L3f的范围是垂直方向上的莫尔条纹合适消除区域。
在此,表示全高清40英寸的裸眼立体显示器的情况下的实施方式。这种情况下,水平分辨率Ir设为1920,垂直分辨率Jr设为1080。
子像素的横宽Ph设为0.15375mm,从视差格栅到最佳立体可视位置的距离L1设为2500mm,视点数N设为5个视点,图像展示对象的左右两眼的瞳孔间距W设为65mm,水平分辨率Ir设为1920,垂直分辨率Jr设为1080。另外,从视差格栅到斜方向及水平方向莫尔条纹消除位置的距离L2及L3也设为2500mm。此外,在该实施例中L1、L2、L3为相同的值,但是无需L1、L2、L3一定为相同的值。
另外,显示相邻视点的图像的立体显示用像素的中心间距αPh设为1Ph,由图像展示对象的一只眼透过视差格栅的可视光透射部所视觉判断的有效可视区域的宽度Vh设为1.2Ph。
因此,αPh与Vh的值如下。
[式42]
αPh=1×0.15375
=0.15375
[式43]
Vh=1.2x0.15375
=0.1845
接下来,所述距离Z的值通过下述算式求出。
[式44]
Z = &alpha;Ph &times; L 1 W
[式45]
Figure BDA00002101721200453
接下来,根据所求出的Z、Vh的值,求出Sh。
[式46]
Figure BDA00002101721200461
Figure BDA00002101721200462
此外,如下述算式所示可知,相对于Vh,Sh有多短。
[式47]
Figure BDA00002101721200463
接下来,构成视差格栅的可视光透射部即狭缝的边缘形状为阶梯状或由圆弧、椭圆弧、多边形连续而成的形状,或者,构成所述视差格栅的可视光透射部的形状为多个独立形成的孔状,在这种情况下,求出上述连续的所述形状的可视光透射部或者所述多个孔状的可视光透射部的高度Sv的值。
视差格栅的有效可视区域的高度Vv的值设为ε×Pv。此外,ε是指能够透过Sv进行视觉判断的子像素的范围,即,是表示在子像素的高度Pv上的有效可视区域的高度Vv的比例的系数。也可以换句话说是垂直方向上的视差格栅的开口率。在本实施例中,ε设为0.9。
另外,在此,是一种在RGB的三个子像素上构成有一个像素的裸眼立体显示器,假设一个像素为正方形,Pv设为3Ph(=0.46125)。
另外,与一个子像素相对应的、连续的所述形状的可视光透射部的一个单位或者所述多个孔状的可视光透射部在上下方向上的个数β设为1。
因此,Vv的值为下述值。
[式48]
Vv=0.9×0.46125
=0.415125
另外,Sv的值为下述值。
[式49]
Sv = L 1 &times; Vv L 1 + Z
[式50]
此外,如下述算式所示可知,相对于Vv的值,Sv有多短。
[式51]
Figure BDA00002101721200474
Figure BDA00002101721200475
接下来,根据从预先确定的斜方向莫尔条纹消除位置到视差格栅的距离L2的值,如下所示求出在水平方向上邻接的构成该视差格栅的多个狭缝区域的间隔Hh。
[式52]
Hh = N &times; &alpha;Ph &times; L 2 Z + L 2
[式53]
Figure BDA00002101721200477
Figure BDA00002101721200478
此外,如下述算式所示可知,相对于N×αPh,Hh有多短。
[式54]
Figure BDA00002101721200479
另外,在水平方向上邻接的构成视差格栅的多个狭缝区域的间隔Hh的值,也能根据从一条斜方向莫尔条纹的产生位置到视差格栅的距离,即从远近两种该位置中的距离该视差格栅较近的位置到该视差格栅的预先确定的距离L2n的值而求出,或者,根据从距离该视差格栅较远的位置到该视差格栅的预先确定的距离L2f的值而求出。
举个例子,该L2n的预先确定的值为1000mm,该L2f的值为3000mm,从而求出所述Hh的值。
首先,根据下述算式,能够求出在预先确定的斜方向莫尔条纹消除位置上的、从与所述显示器左端的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相对的所述视差格栅的可视光透射部到与所述显示器右端的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相对的所述视差格栅的可视光透射部之间的、水平方向上的可视光透射部的个数Mh的值。
[式55]
Mh = int ( 3 Ir - 1 N ) + 1
[式56]
Mh = int ( 3 &times; 1920 - 1 5 ) + 1
= 1152
因此,根据所述L2n的值(1000mm),能够根据下述算式求出所述Hh的值。
[式57]
Hh = N &times; Mh &times; &alpha;Ph &times; L 2 n ( Z + L 2 n ) &times; ( Mh - 1 )
[式58]
Figure BDA00002101721200485
Figure BDA00002101721200486
另外,根据所述L2f的值(3000mm),能够根据下述算式求出所述Hh的值。
[式59]
Hh = N &times; ( Mh - 2 ) &times; &alpha;Ph &times; L 2 f ( Z + L 2 n ) &times; ( Mh - 1 )
[式60]
Figure BDA00002101721200493
此外,所述L2n的值也能根据所述斜方向莫尔条纹消除位置L2的值来决定。
即,在将所述L2的值设为2500mm的情况下,所述L2n为下述值。
[式61]
&CenterDot; &CenterDot; &CenterDot; L 2 n = ( Z &times; L 2 ) ( 3 Ir - N ) 3 ZIr + NL 2
[式62]
Figure BDA00002101721200495
Figure BDA00002101721200496
另外,所述L2f的值也能根据所述斜方向莫尔条纹消除位置L2的值来决定。
即,在将所述L2的值设为2500mm的情况下,所述L2f为下述值。
[式63]
L 2 f = ( Z &times; L 2 ) ( 2 Ir + N ) 3 ZIr - NL 2
[式64]
Figure BDA00002101721200501
Figure BDA00002101721200502
接下来,构成视差格栅的可视光透射部即狭缝的边缘形状为阶梯状或由圆弧、椭圆弧、多边形连续而成的形状,或者,构成所述视差格栅的可视光透射部的形状为多个独立形成的孔状,在这种情况下,如下所示求出在垂直方向上连接的、上述连续的所述形状的可视光透射部或者所述多个孔状的可视光透射部的间隔Hv的值。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将视差格栅的可视光透射部相对于一个子像素一个一个地设置,所述β的值设为1。
因此,所述Hv的值能够如下所示而求出。
[式65]
Hv = Pv &times; L 3 ( Z + L 3 ) &times; &beta;
[式66]
Figure BDA00002101721200504
Figure BDA00002101721200505
此外,如下述算式所示可知,相对于Pv的值,Hv有多短。
[式67]
Figure BDA00002101721200506
Figure BDA00002101721200507
另外,在垂直方向上连接的、上述连续的所述形状的可视光透射部或者所述多个孔状的可视光透射部的间隔Hv的值,也能根据从一条水平方向莫尔条纹的产生位置到视差格栅的距离,即从远近两种该位置中的距离该视差格栅较近的位置到该视差格栅的预先确定的距离L3n的值,或者,根据从距离该视差格栅较远的位置到该视差格栅的预先确定的距离L3f的值而求出。
举个例子,该L3n的预先确定的值为1000mm,该L3f的值为3000mm,从而求出所述Hv的值。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β值为1,因此,在预先确定的水平方向莫尔条纹消除位置上的、从与显示器上端的子像素相对的所述形状的可视光透射部到与显示器下端的子像素相对的所述形状的可视光透射部之间的、垂直方向上的上述连续的所述形状的可视光透射部的一个单位或者所述多个孔状的可视光透射部的个数Mv的值为下述值。
[式68]
Mv=Jr×β
[式69]
Mv=1080x1=1080
根据所述L3n的值(1000mm),能够根据下述算式求出所述Hv的值。
[式70]
Hv = ( Jr - 1 / &beta; + 1 ) &times; Pv &times; L 3 n ( Z + L 3 n ) &times; ( Mv - 1 )
[式71]
Figure BDA00002101721200512
另外,根据所述L3f的值(3000mm),能够根据下述算式求出所述Hv的值。
[式72]
Hv = ( Jr - 1 / &beta; - 1 ) &times; Pv &times; L 3 f ( Z + L 3 f ) &times; ( Mv - 1 )
[式73]
Figure BDA00002101721200521
Figure BDA00002101721200522
此外,所述L3n的值也能根据所述水平方向莫尔条纹消除位置L3的值来决定。
即,在将所述L3的值设为2500mm的情况下,所述L3n为下述值。
[式74]
&CenterDot; &CenterDot; &CenterDot; L 3 n = Z ( Jr - 1 ) L 3 Zjr + L 3
[式75]
Figure BDA00002101721200525
此外,所述L3f的值也能根据所述水平方向莫尔条纹消除位置L3的值来决定。
即,在将所述L3的值设为2500mm的情况下,所述L3f为下述值。
[式76]
L 3 f = Z ( Jr + 1 ) L 3 Zjr - L 3
[式77]
Figure BDA00002101721200527
Figure BDA00002101721200528
接下来,求出合适立体可视区域。
合适立体可视区域的最短距离L1n为下述值。
[式78]
L 1 n = Z &times; W Vh
[式79]
Figure BDA00002101721200532
合适立体可视区域的最长距离L1f为下述值。
[式80]
L 1 f = 2 &times; Z &times; W Vh
因此,αPh与Vh的值如下。
[式81]
Figure BDA00002101721200535
因此,合适立体可视区域为2078mm~4988mm。
此外,若这样将Vh计算为1.2Ph,则L1n:L1成为大概0.8:1的关系。
在此,记载了全高清40英寸的裸眼立体显示器的情况下的第二实施例。
在第二实施例中,对将所述L1n(到最佳立体可视区域的最短距离)与所述L2n(到斜方向莫尔条纹合适消除区域的最短距离)、所述L3n(到水平方向莫尔条纹合适消除区域的最短距离)设定为同一距离的情况进行说明。
此外,L1n、L2n、L3n如前所述分别是不同的概念,因此,如本实施例中所列举的,并不限定于都设定为同一距离的情况。
这种情况也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水平分辨率Ir设为1920,垂直分辨率Jr设为1080,子像素的横宽Ph设为0.15375mm,子像素的高度设为0.46125mm,视点数N设为5个视点,图像展示对象的左右两眼的瞳孔间距W设为65mm,从视差格栅到最佳立体可视位置的距离设为2500mm,显示相邻视点的图像的立体显示用像素的中心间距αPh设为0.15375mm,由图像展示对象的一只眼透过视差格栅的可视光透射部所视觉判断的有效可视区域的宽度Vh设为0.1845mm,由图像展示对象透过视差格栅的可视光透射部所视觉判断的有效可视区域的高度Vv设为0.415125mm。
另外,将在预先确定的斜方向莫尔条纹消除位置上的、从与所述显示器左端的RGB阶梯配置像素块相对的所述视差格栅的可视光透射部到与显示器右端的RGB阶梯配置像素块相对的所述视差格栅的可视光透射部之间的、水平方向上的可视光透射部的个数Mh的值设为1152个,与一个子像素相对应的可视光透射部在左右方向上的个数γ设为1,与一个子像素相对应的、连续的所述形状的可视光透射部的一个单位或者所述多个孔状的可视光透射部在上下方向上的个数β设为1。
首先,关于L1n,其能够根据使用了所述Z、W、Vh的下述算式求出。
[式82]
L 1 n = Z &times; W Vh
因此,L1n为下述值。
[式83]
Figure BDA00002101721200543
此外,这种情况下,L1f(到合适立体可视区域的最长距离)为下述值。
[式84]
L 1 f = 2 &times; Z &times; W Vh
[式85]
Figure BDA00002101721200551
Figure BDA00002101721200552
即,合适立体可视区域为2078mm~4988mm。
因此,也将所述L2n与所述L3n设定为与L1n为同一距离的2078mm。
接下来,求出从显示器的图像显示面到视差格栅的距离Z。
所述Z的值能够根据L1n的值求出。
[式86]
Z = Vh &times; L 1 n W
因此,Z为下述值。
[式87]
Figure BDA00002101721200554
Figure BDA00002101721200555
接下来,求出所述在水平方向上邻接的可视光透射部的间隔Hh。
所述Hh的值能够根据L2n的值求出。
[式88]
Hh = N &times; Mh &times; &alpha;Ph &times; L 2 n ( Z + L 2 n ) &times; ( Mh - 1 )
因此,Hh为下述值。
[式89]
Figure BDA00002101721200557
接下来,求出所述在垂直方向上连接的可视光透射部的间隔Hv。
所述Hv的值能够根据L3n的值求出。
[式90]
Hv = ( Jr - 1 / &beta; + 1 ) &times; Pv &times; L 3 n ( Z + L 3 n ) &times; ( Mv ) - 1
因此,Hv为下述值。
[式91]
Figure BDA00002101721200562
Figure BDA00002101721200563
接下来,求出视差格栅的可视光透射部的宽度Sh。
所述Sh的值能够根据下述算式求出。
[式92]
Sh = Z &times; W / &alpha;Ph &times; Vh Z &times; W / &alpha;Ph + Z = Z &times; W &times; Vh ( Z &times; W ) + ( Z &times; &alpha;hP )
Sh = W &times; Vh W + &alpha;hP
因此,Sh为下述值。
[式93]
Sh = 65 &times; 0.1845 65 + 0.15375
= 0.18406
接下来,求出视差格栅的可视光透射部的高度Sv。
所述Sv的值能够根据下述算式求出。
[式94]
Sv = L 1 &times; Vv L 1 + Z
因此,Sv为下述值。
[式95]
Figure BDA00002101721200572
图44~图49是对视差格栅的狭缝的形状的一例进行说明的图。
图44是表示狭缝的边缘形状为阶梯状的情况的图。在此,狭缝的边缘形状为阶梯状的情况如图44(a)所示,狭缝的边缘形状为圆弧的情况如图44(b)所示。
另外,狭缝的边缘形状为椭圆弧的情况如图45(a)(b)的一例所示。
另外,狭缝的边缘形状为连续的多边形的开口部的形状的情况如图46(a)(b)的一例所示。
另外,可视光透射部的形状为多个独立形成的孔状的开口部的情况如图47、图48及图49中的一例所示,其状态为该可视光透射部的周围是通过视差格栅的掩膜部包围的孔。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上说明的各实施方式,还能在权利要求所示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组合,对由不同的实施方式分别公开的技术手段进行适当组合而得到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能够以非常便宜的价格提供一种对于立体技术的发展富有最佳实用性的立体图像显示系统。
附图标记说明
1对象物
2注视点
3照相机
5视点图像
6视差格栅
7立体图像
9像素单元
11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
13RGB阶梯配置像素块
14虚拟像素
15中间图像
16虚拟子像素
17RGB并列配置像素单元
19图像帧
21中间图像生成表
23立体图像生成表
31中间图像生成装置
33中央处理装置
35存储装置
41第一信息处理装置
43压缩装置
45发送装置
47第二信息处理装置
49解压缩装置
51接收装置
61立体图像生成装置
63图像输出装置
65立体图像显示装置
67影像数据线
69控制数据线
71像素信息
73像素矩阵
75原图像文件
77像素嵌入图像文件

Claims (13)

1.一种中间图像生成方法,其是用于生成立体图像的多个中间图像的生成方法,其中,该立体图像是由在第1视点至第N视点的多个视点上拍摄及/或描画的多个视点图像转换得到的,
其特征在于,为了对RGB阶梯配置像素块进行重复配置并生成该立体图像,其中,该RGB阶梯配置像素块将沿斜方向在拐角处对子像素进行连接且排列成三行的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在水平方向上从该第1视点至第N视点进行了连接排列,
而将构成该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的每一个子像素的R值、G值、B值,根据构成在与构成该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的子像素的配置位置相对应的、该多个视点图像上的对应位置附近配置的至少一个以上像素单元的子像素的RGB值,进行插值并求出,
将对构成该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的子像素在水平方向上以R、G、B的顺序进行了并排排列的RGB并列配置像素单元,按照在该多个视点中的每一个上集中配置的配置规则而配置,并生成该多个视点中的每一个视点的该中间图像,
由此,该立体图像的该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与该多个中间图像的该RGB并列配置像素单元的总数是相同数目,或者,分别构成这两者的子像素的总数是相同数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间图像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的各行的子像素为一列,且由具有R值、G值、B值的三个该子像素构成,
所述RGB并列配置像素单元中,在一行上,将该三个子像素以R、G、B的顺序并排排列成了三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间图像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的各行的子像素为两列,且该两列中的各列均由具有R值、G值、B值的三个该子像素构成,
所述RGB并列配置像素单元中,在一行上,将在该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的第一列上呈三行排列的三个子像素以R、G、B的顺序并排排列成了三列;与该排列在水平方向上连接,并将在该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的第二列上呈三行排列的三个子像素以R、G、B的顺序并排排列成了三列。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间图像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的各行的子像素为三列,且该三列中的各列均由具有R值、G值、B值的三个该子像素构成,
所述RGB并列配置像素单元中,在一行上,将在该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的第一列上呈三行排列的三个子像素以R、G、B的顺序并排排列;与该排列在水平方向上连接,并将在该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的第二列上呈三行排列的三个子像素以R、G、B的顺序并排排列;与该排列进一步连接,并将在该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的第三列上排列的三个子像素以R、G、B的顺序并排排列。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间图像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将所述多个中间图像作为图像帧配置成由至少在纵方向上分割成三层的第一行至第三行构成的多个砖瓦状,
构成所述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的子像素与构成所述RGB并列配置像素单元的子像素在配置有所述立体图像和该多个中间图像的该图像帧上,在纵横方向上均为相同数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中间图像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多个视点为两个视点的情况下,在所述第一行的砖瓦上配置第1视点的所述中间图像的2/3;在于所述第二行的第1砖瓦上与第1视点的该中间图像的1/3相连接的第2砖瓦上,配置第2视点的该中间图像的1/3;在所述第三行的砖瓦上配置第2视点的该中间图像的2/3,
在所述多个视点为三个视点的情况下,在各行的砖瓦上配置各视点的中间图像,
在所述多个视点为4~6个视点的情况下,在各行的首块砖瓦上配置第1~3视点的该中间图像;在配置于与第1~3视点的该中间图像相连接的第一行至第三行上的砖瓦上,配置剩余视点的该中间图像,
在所述多个视点为7~9个视点的情况下,在各行的首块的砖瓦上配置第1~3视点的该中间图像;在与第1~3视点的该中间图像相连接的第一行至第三行的砖瓦上,配置第4~6视点的该中间图像;在配置于与第4~6视点的该中间图像相连接的第一行至第三行上的砖瓦上,配置剩余视点的中间图像,
在所述多个视点为10个视点以上的情况下,也是同样地从第1视点开始,依次在各行的砖瓦上配置该中间图像的一部分或全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间图像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代替所述配置规则,而是参照将构成所述立体图像的所述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的子像素的位置与构成该多个视点中的每一个视点的中间图像的所述RGB并列配置像素单元的子像素的位置相关联的、预先制作成的中间图像生成表,对构成该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的子像素进行排列,并生成该RGB并列配置像素单元。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间图像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多个视点图像中的每一个均与所述立体图像为同一纵横尺寸比的情况下,
构成所述RGB阶梯配置像素块的所述第1视点至第N视点的所述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中,
将构成预先决定的基准视点的该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的每一个子像素的R值、G值、B值,根据构成在与构成该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的子像素的配置位置相对应的、该基准视点的视点图像上的对应位置附近配置的像素单元的子像素的RGB值,进行插值并求出,
将构成该基准视点以外的视点的该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的每一个子像素的R值、G值、B值,根据构成在与构成该基准视点的该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的子像素的配置位置相对应的、该基准视点以外的视点的视点图像上的对应位置附近配置的至少一个以上像素单元的子像素的该视点图像的RGB值,进行插值并求出。
9.一种中间图像生成装置,其是用于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而生成多个中间图像的中间图像生成装置,
其特征在于,该中间图像生成装置至少包括中央处理装置和存储装置,
该中央处理装置为了对RGB阶梯配置像素块进行重复配置并生成该立体图像,其中,该RGB阶梯配置像素块将沿斜方向在拐角处对子像素进行连接且排列成三行的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在水平方向上从该第1视点至第N视点进行了连接排列,而将构成该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的每一个子像素的R值、G值、B值,根据构成在与构成该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的子像素的配置位置相对应的、存储在该存储装置中的该多个视点图像上的对应位置附近配置的至少一个以上像素单元的子像素的RGB值,进行插值并求出,
将对构成该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的子像素在水平方向上以R、G、B的顺序进行了并排排列的RGB并列配置像素单元,按照在该多个视点中的每一个上集中配置的配置规则而配置,
生成由该RGB并列配置像素单元构成的该多个视点中的每一个视点的中间图像,其中,该立体图像的该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与该多个中间图像的该RGB并列配置像素单元的总数是相同数目,或者,分别构成这两者的子像素的总数是相同数目。
10.一种立体图像生成方法,其是从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而生成的多个中间图像生成立体图像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从所述多个视点中的每一个视点的中间图像,按照所述配置规则,将构成所述RGB并列配置像素单元的子像素作为所述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而进行配置并生成该立体图像。
11.一种立体图像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权利要求10所述的立体图像生成方法中,
代替所述配置规则,而是参照将构成所述多个视点中的每一个视点的中间图像的所述RGB并列配置像素单元的子像素的位置与构成所述立体图像的所述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的子像素的位置相关联的、预先制作成的立体图像生成表,
将构成该RGB并列配置像素单元的子像素作为该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而进行配置。
12.一种立体图像生成装置,其是用于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而从多个中间图像生成立体图像的立体图像生成装置,
其特征在于,该立体图像生成装置至少包括中央处理装置和存储装置,
该中央处理装置将所述多个视点中的每一个视点的中间图像存储至该存储装置中,
从所述多个视点中的每一个视点的中间图像,按照与所述配置规则相反的顺序,将构成所述RGB并列配置像素单元的子像素作为所述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而进行配置并生成该立体图像。
13.一种立体图像生成系统,其包括:至少具备中央处理装置、存储装置、压缩装置和发送装置的生成用于生成立体图像的多个中间图像的第一信息处理装置,其中,该立体图像是由在第1视点至第N视点的多个视点上拍摄及/或描画的多个视点图像转换得到的;和至少具备中央处理装置、存储装置、解压缩装置和接收装置的从多个中间图像生成立体图像的第二信息处理装置,
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信息处理装置的该中央处理装置为了对RGB阶梯配置像素块进行重复配置并生成该立体图像,其中,该RGB阶梯配置像素块将沿斜方向在拐角处对子像素进行连接且排列成三行的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在水平方向上从该第1视点至第N视点进行了连接排列,
而将构成该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的每一个子像素的R值、G值、B值,根据构成在与构成该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的子像素的配置位置相对应的、存储在该第一信息处理装置的存储装置中的该多个视点图像上的对应位置附近配置的至少一个以上像素单元的子像素的RGB值,进行插值并求出,将对构成该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的子像素在水平方向上以R、G、B的顺序进行了并排排列的RGB并列配置像素单元,按照在该多个视点中的每一个上集中配置的配置规则而配置,
生成由该RGB并列配置像素单元构成的该多个视点中的每一个视点的中间图像,其中,该立体图像的该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与该多个中间图像的该RGB并列配置像素单元的总数是相同数目,或者,分别构成这两者的子像素的总数是相同数目,并且,通过该压缩装置对该多个视点中的每一个视点的中间图像进行压缩,再通过该发送装置将其发送至第二信息处理装置,
该第二信息处理装置的该中央处理装置通过该接收装置接收从该第一信息处理装置发送来的该多个视点中的每一个视点的中间图像,并通过解压缩装置对该多个中间图像进行解压缩,从通过该解压缩装置解压缩的该多个视点中的每一个视点的中间图像按照与该配置规则相反的顺序,将构成该RGB并列配置像素单元的子像素作为该RGB阶梯配置像素单元而进行配置并生成该立体图像。
CN2011800125707A 2010-03-05 2011-03-07 中间图像生成方法、中间图像文件、中间图像生成装置、立体图像生成方法、立体图像生成装置、裸眼立体图像显示装置、立体图像生成系统 Pending CN10279270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49871A JP4712898B1 (ja) 2010-03-05 2010-03-05 中間画像生成方法、中間画像ファイル、中間画像生成装置、立体画像生成方法、立体画像生成装置、裸眼立体画像表示装置、立体画像生成システム
JP2010-049871 2010-03-05
PCT/JP2011/055278 WO2011108747A1 (ja) 2010-03-05 2011-03-07 中間画像生成方法、中間画像ファイル、中間画像生成装置、立体画像生成方法、立体画像生成装置、裸眼立体画像表示装置、立体画像生成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92701A true CN102792701A (zh) 2012-11-21

Family

ID=442926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125707A Pending CN102792701A (zh) 2010-03-05 2011-03-07 中间图像生成方法、中间图像文件、中间图像生成装置、立体图像生成方法、立体图像生成装置、裸眼立体图像显示装置、立体图像生成系统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30058563A1 (zh)
EP (1) EP2544455A4 (zh)
JP (1) JP4712898B1 (zh)
KR (1) KR20130014544A (zh)
CN (1) CN102792701A (zh)
WO (1) WO2011108747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04418A (zh) * 2016-09-29 2019-05-24 株式会社电装 车辆运行管理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094192A1 (ja) * 2011-12-19 2013-06-2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JP5818674B2 (ja) * 2011-12-21 2015-11-18 株式会社東芝 画像処理装置、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並びに、画像表示装置
KR20130080517A (ko) 2012-01-05 2013-07-1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3차원 영상 표시 방법 및 이를 수행하기 위한 표시 장치
US9786253B2 (en) 2012-01-25 2017-10-10 Lumenco, Llc Conversion of a digital stereo image into multiple views with parallax for 3D viewing without glasses
JP2013231874A (ja) * 2012-04-27 2013-11-14 Panasonic Corp 映像表示装置
JP2013231873A (ja) * 2012-04-27 2013-11-14 Panasonic Corp 映像表示装置
CN102724537A (zh) * 2012-06-01 2012-10-10 合肥工业大学 一种适用于柱镜式立体显示的分辨率可调子像素排布算法
JP6099892B2 (ja) * 2012-07-09 2017-03-22 パナソニック 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 プロパティ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オブ アメリカ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映像表示装置
US9955143B2 (en) * 2013-04-09 2018-04-24 SoliDDD Corp.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s
US20150331248A1 (en) * 2013-05-17 2015-11-19 Sakai Display Products Corporatio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JP2015162706A (ja) * 2014-02-26 2015-09-07 ソニー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US10122992B2 (en) * 2014-05-22 2018-11-06 Disney Enterprises, Inc. Parallax based monoscopic rendering
KR101975246B1 (ko) 2014-10-10 2019-05-0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다시점 영상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그 제어 방법
KR101731905B1 (ko) 2015-07-16 2017-05-24 장지훈 열차 속도개선 시스템 및 그 방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33766A (zh) * 2005-08-31 2008-07-30 株式会社东芝 立体图像数据结构、立体图像数据记录方法、再生方法、记录程序以及再生程序
WO2010140767A2 (ko) * 2009-06-04 2010-12-09 (주)브이쓰리아이 패럴렉스 배리어 및 이를 구비한 다시점 입체영상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방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637815B1 (en) * 1993-08-04 2006-04-0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and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JPH07287761A (ja) * 1994-04-19 1995-10-31 Canon Inc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処理方法
EP0707288B1 (en) * 1994-10-14 2003-08-2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US7190518B1 (en) * 1996-01-22 2007-03-13 3Ality, Inc. Systems for and methods of three dimensional viewing
US6173337B1 (en) * 1996-03-08 2001-01-09 Apple Computer,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laying events intended for a first application program to a second application program
DE19737326A1 (de) * 1997-08-27 1999-03-04 Thomson Brandt Gmbh Verfahren zur Gewinnung von Zeilensynchronisationsinformationen aus einem Videosignal und Vorrichtung zur Durchführung des Verfahrens
US7277121B2 (en) * 2001-08-29 2007-10-02 Sanyo Electric Co., Ltd. Stereoscopic image processing and display system
JP2004179806A (ja) * 2002-11-26 2004-06-2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立体画像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098612B2 (ja) * 2002-12-10 2008-06-11 株式会社東芝 三次元画像表示装置
JP4052331B2 (ja) * 2003-06-20 2008-02-27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仮想視点画像生成方法及び3次元画像表示方法並びに装置
JP3955002B2 (ja) * 2003-09-09 2007-08-08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映像表示装置
JP4345467B2 (ja) * 2003-12-12 2009-10-1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3次元映像表示装置
GB0708676D0 (en) * 2007-05-04 2007-06-13 Imec Inter Uni Micro Electr A Method for real-time/on-line performing of multi view multimedia applications
JP2009049751A (ja) * 2007-08-21 2009-03-05 Toshiba Corp 立体画像表示装置
JP5131789B2 (ja) * 2008-05-01 2013-01-30 独立行政法人 国立印刷局 画像形成体、真偽判別具及び真偽判別方法
JP4392520B1 (ja) * 2008-07-15 2010-01-06 健治 吉田 裸眼立体映像表示装置
JP4386298B1 (ja) * 2008-07-15 2009-12-16 健治 吉田 裸眼立体映像表示装置
JP4348487B1 (ja) * 2008-07-15 2009-10-21 健治 吉田 裸眼立体映像表示装置
EP2312375A4 (en) * 2008-07-15 2012-10-10 Kenji Yoshida BLOSSEM EYE VISIBLE THREE-DIMENSIONAL VIDEO IMAGE SYSTEM, THREE-DIMENSIONAL VIDEO IMAGE DEVICE, UNDERSTANDING GAMBLING MACHINE AND PARALLAX LOCKING LIGHT
US8482654B2 (en) * 2008-10-24 2013-07-09 Reald Inc. Stereoscopic image format with depth information
EP2448280A2 (en) * 2009-03-12 2012-05-02 YOSHIDA, Kenji Image-conversion device, image output device, image-conversion system, image, recording medium, image-conversion method, and image output method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33766A (zh) * 2005-08-31 2008-07-30 株式会社东芝 立体图像数据结构、立体图像数据记录方法、再生方法、记录程序以及再生程序
WO2010140767A2 (ko) * 2009-06-04 2010-12-09 (주)브이쓰리아이 패럴렉스 배리어 및 이를 구비한 다시점 입체영상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방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04418A (zh) * 2016-09-29 2019-05-24 株式会社电装 车辆运行管理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544455A1 (en) 2013-01-09
JP2011188142A (ja) 2011-09-22
US20130058563A1 (en) 2013-03-07
WO2011108747A1 (ja) 2011-09-09
EP2544455A4 (en) 2013-10-09
JP4712898B1 (ja) 2011-06-29
KR20130014544A (ko) 2013-0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92701A (zh) 中间图像生成方法、中间图像文件、中间图像生成装置、立体图像生成方法、立体图像生成装置、裸眼立体图像显示装置、立体图像生成系统
CN111615715B (zh) 编码/解码体积视频的方法、装置和流
CN110383342B (zh) 用于沉浸式视频格式的方法,装置和流
US8488870B2 (en) Multi-resolution, multi-window disparity estimation in 3D video processing
KR101690297B1 (ko) 영상 변환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입체 영상 표시 장치
JP6147275B2 (ja) 立体画像処理装置、立体画像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5707315B2 (ja) 映像変換装置、映像出力装置、映像変換システム、映像変換方法および映像出力方法
KR102537420B1 (ko) 3d 장면의 포인트들을 생성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디바이스
KR101674568B1 (ko) 영상 변환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입체 영상 표시 장치
CN102300109A (zh) 输出音频信号的显示装置和方法
CN103562958A (zh) 尺度无关图
CN102186091B (zh) 一种基于光栅的多视点立体手机视频像素排布方法
TW201125355A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displaying 2D and 3D images simultaneously
CN108076208B (zh) 一种显示处理方法及装置、终端
CN105103545A (zh) 用于多视图自动立体显示器的深度图传送格式
US10602120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image data, an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3D image
US20130101216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image processing by image division
US20180109775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abricating a stereoscopic image
KR20120131185A (ko) 입체 로고 삽입
Monteiro et al. Light field image coding with flexible viewpoint scalability and random access
CN102780900B (zh) 一种多人多视角立体显示器影像显示方法
JP5881959B2 (ja) 中間画像生成方法、中間画像生成装置、立体画像生成方法、立体画像生成装置、立体画像生成システム
CN108156436A (zh) 三维宣传视频的在线处理方法
CN102404583A (zh) 三维影像的深度加强系统及方法
WO2019185983A1 (en) A method, an apparatus and a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encoding and decoding digital volumetric video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