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91640B - 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91640B
CN102791640B CN201180013652.3A CN201180013652A CN102791640B CN 102791640 B CN102791640 B CN 102791640B CN 201180013652 A CN201180013652 A CN 201180013652A CN 102791640 B CN102791640 B CN 10279164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eating tank
biological treating
biological
later
organ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1365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91640A (zh
Inventor
藤岛繁树
田中伦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rita Wat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Kurita Wat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rita Wat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Kurita Wat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04479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93523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11/054748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1122217A1/ja
Publication of CN1027916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916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916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9164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0Aerobic and anaerobic process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65/00Accessories or auxiliary operations, in general, for separ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using semi-permeable membranes
    • B01D65/08Prevention of membrane fouling or of concentration polarisa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02Aerobic processes
    • C02F3/06Aerobic processes using submerged filt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02Aerobic processes
    • C02F3/10Packings; Fillings; Gri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02Aerobic processes
    • C02F3/12Activated sludge processes
    • C02F3/1205Particular type of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es
    • C02F3/121Multistep treatmen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02Aerobic processes
    • C02F3/12Activated sludge processes
    • C02F3/1236Particular type of activated sludge installations
    • C02F3/1268Membrane bioreactor systems
    • C02F3/1273Submerged membrane bioreacto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2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characterised by the animals or plants used, e.g. algae
    • C02F3/327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characterised by the animals or plants used, e.g. algae characterised by animals and pla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4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characterised by the microorganisms use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103/00Nature of the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to be treated
    • C02F2103/26Nature of the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to be treated from the processing of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 C02F2103/28Nature of the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to be treated from the processing of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from the paper or cellulose industry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103/00Nature of the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to be treated
    • C02F2103/32Nature of the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to be treated from the food or foodstuff industry, e.g. brewery waste wat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一种利用微小动物的捕食作用的多级活性污泥法,其使过滤捕食型的微小动物优势化,提升处理效率及使污泥减量,并且谋求处理水质的提升。本发明提供的解决方案是将有机性排水导入至第一生物处理槽(1)并通过细菌进行生物处理,然后,将来自第一生物处理槽(1)的包含分散状态的细菌的第一生物处理水通水至第二生物处理槽(2)而得到第二生物处理水,并对第二生物处理水进行固液分离。在第二生物处理槽(2)设置微小动物保持载体(22),且取出一部分污泥并在无氧槽(4)进行处理后送回至第二生物处理槽(2)。

Description

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涉及一种可以利用在生活上的排水、下水道水、食品工厂或纸浆工厂等广泛排水浓度范围的有机性排水处理的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方法及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不会使处理水质恶化,并提升处理效率,且可以减少剩余污泥产生量的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在对有机性排水进行生物处理的情况下所利用的活性污泥法,因处理水质良好,且维护容易等优点,而广泛应用在下水道水处理或产业废水处理等。但是,由于活性污泥法中BOD容积负荷一般为0.5~0.8kg/m3/d左右,而需要宽广的基地面积。另外,已分解的BOD的20~40%转换成菌体,也即污泥,因此,大量的剩余污泥处理也成了问题。
关于有机性排水的高负荷处理,已知有添加载体的流动床法。使用该方法时,以3kg/m3/d以上的BOD容积负荷来运转是可能的。但是,以该方法所产生污泥量为已分解的BOD的30~50%左右,比一般活性污泥法要高,而成了缺点。
在日本特开昭55-20649号公报中,记载有:先将有机性排水在第一处理槽通过细菌进行处理,再氧化分解被包含在排水的有机物并转换成非凝集性细菌的菌体后,在第二处理槽通过固着性原生动物捕食除去,由此,可使剩余污泥减量。进而,在该方法中可高负荷运转,也可提升活性污泥法的处理效率。
已提出多种如上述的利用位于细菌高阶的原生动物或后生动物的捕食的废水处理方法。
例如,在日本特开2000-210692号公报中,针对日本特开昭55-20649号公报的处理方法中因原水水质变动导致处理性能恶化的问题,提出了对策。作为具体的方法,提出了:“将被处理水的BOD变动从平均浓度的中间值调整到50%以内”、“经过一定时间测量第一处理槽内及第一处理水的水质”、“第一处理水的水质恶化时,将种污泥或微小动物制剂添加至第一处理槽”等方法。
在日本特公昭60-23832号公报中,提出了将细菌、酵母、放射菌、藻类、霉菌类或废水处理的初次沉淀污泥或剩余污泥,在使原生动物或后生动物捕食时,通过超音波处理或机械搅拌,将这些饵的絮凝体大小制成比动物的口更小的方法。
另外,关于流动床与活性污泥法的多级处理的发明,有日本特许第3410699号公报中记载的发明。在该方法中,通过将后级的活性污泥法以BOD污泥负荷0.1kg-BOD/kg-MLSS/d的低负荷下运转,使污泥自我氧化,而能大幅减低污泥取出量。
此类利用微小动物的捕食作用的多级活性污泥法,实际上已被利用在有机性废水处理上,依据处理对象的排水,能提升处理效率,并减少50%左右的污泥产生量。对该污泥减量有贡献的微小动物中,有过滤捕食型与凝集体捕食型。其中,凝集体捕食型的微小动物,因为可以啃咬并捕食絮凝体化的污泥,所以在凝集体捕食型微小动物占优势的情况下,处理水质会恶化。因此,为了提升处理水质,微小动物中,使过滤捕食型占优势是有效的,但以往,并没有提出方法来控制过滤捕食型微小动物与凝集体捕食型微小动物的繁殖,在排水处理中使用微小动物进行污泥减量时,依据运转条件,会产生无法预期的处理水质恶化的问题。
在活性污泥法中,有在污泥与处理水的固液分离时利用膜分离装置的膜式活性污泥法、和使用沉淀池的沉淀池型活性污泥法。
比起沉淀池型活性污泥法,膜式活性污泥法的优点是能维持提高污泥浓度,并以高容积负荷来运转,而且不需要沉淀池中的污泥管理,即能得到良好水质的处理水。
但是,在膜式活性污泥法中,根据活性污泥槽内的污泥的性质,有膜容易闭塞、膜的洗净频率提高的课题。
在日本特开平9-294996号公报中,提出了通过对曝气槽添加载体,减少污泥附着在膜上,以防止膜闭塞的方法。
但是,对曝气槽添加载体的方法中,也有无法充分防止膜闭塞的情况。
另外,即使在以低负荷运转活性污泥处理的情况下,污泥的解体中产生细微SS(悬浮固体物,Suspend Solid),使膜闭塞。另外,依据水温、负荷、SRT(固体物滞留时间),一旦在活性污泥内捕食絮凝体的微小动物急增,即会促使污泥的细微化,导致处理水的恶化,而使得对处理水进行固液分离的膜分离装置的运转管理变得困难。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55-2064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0-210692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公昭60-23832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许第3410699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平9-29499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第1方式的发明(以下称作“第1发明”。),其是一种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方法及装置,其在利用微小动物的捕食作用的多级活性污泥法中,使过滤捕食型的微小动物占优势,谋求提升处理效率及减量污泥,并且更进一步提升处理水质(课题I)。
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第2方式的发明(以下称作“第2发明”。),其是一种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方法及装置,其在适用膜式活性污泥法的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中,能大幅地减少产生的污泥量,并且防止膜闭塞,降低膜的洗净频率,并且谋求高负荷运转提升处理效率与稳定的处理水质(课题II)。
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人等,为解决上述课题I而深入研究的结果,发现了通过取出后级生物处理槽污泥,并使其经由无氧槽,可以抑制游泳性凝集体捕食型微小动物的繁殖并防止处理水质的恶化,并且,通过在后级生物处理槽中设置微小动物保持载体,可以保持固着性过滤捕食型微小动物,即使取出后级生物处理槽的污泥并进行导入至无氧槽的处理,这些微小动物也不受影响,其结果是,能使过滤捕食型微小动物占优势。
第1发明是基于如上所述的见解达成的,以下说明其主旨。
第1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的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方法,其将有机性排水导入至设置成二级以上的多级的好氧性生物处理槽的第一生物处理槽并通过细菌进行生物处理,然后,将来自第一生物处理槽的包含分散状态的细菌的第一生物处理水通水至第二生物处理槽以后的生物处理槽并进行生物处理,其特征在于,在该第二生物处理槽以后的生物处理槽中设置有保持微小动物的载体,并且,取出在该第二生物处理槽以后的生物处理槽内的一部分污泥,在无氧槽中进行处理,然后,送回至该第二生物处理槽以后的生物处理槽。
第1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的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方法,其中,在第1技术方案中,将所述第一生物处理水的至少一部分经由所述无氧槽通水至所述第二生物处理槽以后的生物处理槽。
第1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的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方法,其中,在第1或第2技术方案中,将所述有机性排水的一部分导入至所述无氧槽,将残留部分导入至所述第一生物处理槽。
第1发明的第4技术方案的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方法,其中,在第1至第3技术方案的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无氧槽保持有载体。
第1发明的第5技术方案的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方法,其中,在第1至第4技术方案的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该第二生物处理槽以后的生物处理槽中设置有保持微小动物的载体。
第1发明的第6技术方案的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方法,其中,在第1至第5技术方案的任一技术方案中,取出污泥以使所述第二生物处理槽以后的生物处理槽的固体物滞留时间SRT为60日以下。
第1发明的第7技术方案的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方法,其中,在第1至第6技术方案的任一技术方案中,对所述第二生物处理槽以后的生物处理槽的处理水进行固液分离,然后,将分离污泥的至少一部分送回至所述第二生物处理槽以后的生物处理槽。
第1发明的第8技术方案的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装置,其具备设置成二级以上的多级的好氧性生物处理槽,并且,将有机性排水导入至第一生物处理槽并通过细菌进行生物处理,然后,将来自第一生物处理槽的包含分散状态的细菌的第一生物处理水通水至第二生物处理槽以后的生物处理槽并进行生物处理,其特征在于,在该第二生物处理槽以后的生物处理槽中设置有保持微小动物的载体,并设置有无氧槽,该无氧槽取出该第二生物处理槽以后的生物处理槽内的一部分污泥并进行处理,然后,送回该第二生物处理槽以后的生物处理槽。
第1发明的第9技术方案的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装置,其中,在第8技术方案中,具有将所述第一生物处理水的至少一部分经由所述无氧槽通水至所述第二生物处理槽以后的生物处理槽的设备。
第1发明的第10技术方案的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装置,其中,在第8或第9技术方案中,具有将所述有机性排水的一部分导入至所述无氧槽的设备、和将该有机性排水的残留部分导入至所述第一生物处理槽的设备。
第1发明的第11技术方案的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装置,其中,在第8至第10技术方案的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无氧槽中保持有载体。
第1发明的第12技术方案的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装置,其中,在第8至第11技术方案的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该第二生物处理槽以后的生物处理槽中设置有保持微小动物的载体。
第1发明的第13技术方案的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装置,其中,在第8至第12技术方案的任一技术方案中,取出污泥以使所述第二生物处理槽以后的生物处理槽的固体物滞留时间SRT为60日以下。
第1发明的第14技术方案的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装置,其中,在第8至第13技术方案的任一技术方案中,具有对所述第二生物处理槽以后的生物处理槽的处理水进行固液分离,然后将分离污泥的至少一部分送回至所述第二生物处理槽以后的生物处理槽的设备。
本发明人等,为解决上述课题II深入研究的结果,发现在利用微小动物的捕食作用的多级活性污泥法中,在前级生物处理槽中设置以瞬时法处理有机物的槽,使分散菌产生,再在后级生物处理槽中,积极地使必要的微小动物占优势,以抑制引起膜闭塞的凝集体(絮凝体)捕食型微小动物的繁殖;为此,通过在后级生物处理槽中设置微小动物保持载体,保持可有效率地捕食分散菌、且对污泥的固液分离性与提升处理水质有贡献的固着性的过滤捕食型微小动物;由此,可以防止膜式活性污泥法中的膜闭塞并执行稳定的高负荷处理。
第2发明是基于如上所述的见解达成的,以下说明其主旨。
第2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的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方法,其将有机性排水导入至设置成二级以上的多级的好氧性生物处理槽的第一生物处理槽并通过细菌进行生物处理,然后,将来自第一生物处理槽的包含分散状态的细菌的第一生物处理水通水至第二生物处理槽以后的生物处理槽并进行生物处理,然后,对该第二生物处理槽以后的生物处理槽的处理水进行固液分离,其特征在于,在该第二生物处理槽以后的生物处理槽中设置有保持微小动物的载体,并且,通过膜分离处理来进行该第二生物处理槽以后的生物处理槽的处理水的固液分离。
第2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的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方法,其中,在第1技术方案中,通过槽外型膜分离装置进行所述膜分离处理。
第2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的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方法,其中,在第1或第2技术方案中,在所述第二生物处理槽以后的生物处理槽内设置的载体被固定于该生物处理槽。
第2发明的第4技术方案的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方法,其中,在第1至第3技术方案的任一技术方案中,将所述有机性排水的一部分不经由所述第一生物处理槽而导入至所述第二生物处理槽以后的生物处理槽。
第2发明的第5技术方案的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方法,其中,在第1至第4技术方案的任一技术方案中,取出污泥以使所述第二生物处理槽以后的生物处理槽的固体物滞留时间SRT为60日以下。
第2发明的第6技术方案的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方法,其中,在第1至第5技术方案的任一技术方案中,取出所述第二生物处理槽以后的生物处理槽内的一部分污泥,通过无氧槽进行处理,然后,送回至该第二生物处理槽以后的生物处理槽。
第2发明的第7技术方案的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装置,其具备设置成二级以上的多级的好氧性生物处理槽,并且,将有机性排水导入至第一生物处理槽并通过细菌进行生物处理,然后,将来自第一生物处理槽的包含分散状态的细菌的第一生物处理水通水至第二生物处理槽以后的生物处理槽并进行生物处理,然后,对第二生物处理槽以后的生物处理槽的处理水进行固液分离,其特征在于,在该第二生物处理槽以后的生物处理槽中设置有保持微小动物的载体,作为该第二生物处理槽以后的生物处理槽的处理水的固液分离设备具备膜分离处理装置。
第2发明的第8技术方案的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装置,其中,在第7技术方案中,所述膜分离装置是槽外型膜分离装置。
第2发明的第9技术方案的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装置,其中,在第7或第8技术方案中,在所述第二生物处理槽以后的生物处理槽内设置的载体被固定于该生物处理槽。
第2发明的第10技术方案的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装置,其中,在第7至第9技术方案的任一技术方案中,具有将所述有机性排水的一部分不经由所述第一生物处理槽而导入至所述第二生物处理槽以后的生物处理槽的设备。
第2发明的第11技术方案的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装置,其中,在第7至第10技术方案的任一技术方案中,取出污泥以使所述第二生物处理槽以后的生物处理槽的固体物滞留时间SRT为60日以下。
第2发明的第12技术方案的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装置,其中,在第7至第11技术方案的任一技术方案中,设置有无氧槽,该无氧槽取出所述第二生物处理槽以后的生物处理槽内的一部分污泥并进行处理,然后,送回至该第二生物处理槽以后的生物处理槽。
发明效果
在第1发明中,在利用微小动物的捕食作用的多级活性污泥法中,通过在生物处理槽中设置保持微小动物的微小动物保持载体,且取出该生物处理槽内污泥并在无氧槽进行处理后送回,由此,可在保持微小动物的生物处理槽内,抑制凝集体捕食型微小动物的繁殖并使过滤捕食型微小动物优先繁殖,能够获得处理水质的提升。
在第2发明中,在利用微小动物的捕食作用的多级活性污泥法中,通过在生物处理槽中设置保持微小动物的微小动物保持载体,可于该生物处理槽内保持住有效地捕食分散菌、且对污泥的固液分离性与提升处理水质有贡献的固着性的过滤捕食型微小动物,由此,能防止对该生物处理槽的生物处理水进行膜分离处理的膜分离装置的膜闭塞,并能够降低膜的药品洗净频率。
因此,根据第1发明及第2发明,能够有效地对有机性排水进行生物处理,且达到以下效果。
1)排水处理时所产生的污泥大幅地减少;
2)高负荷运转引起的处理效率的提升;
3)维持稳定的处理水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发明的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方法及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系统图。
图2是表示第1发明的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方法及装置的其它实施方式的系统图。
图3是表示第1发明的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方法及装置的其它实施方式的系统图。
图4是表示第1发明的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方法及装置的其它实施方式的系统图。
图5是表示第1发明的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方法及装置的其它实施方式的系统图。
图6是表示第2发明的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方法及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系统图。
图7是表示第2发明的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方法及装置的其它实施方式的系统图。
图8是表示第2发明的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方法及装置的其它实施方式的系统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第一生物处理槽
2:第二生物处理槽
3:沉淀槽
4:无氧槽
5:膜分离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方法及装置的实施方式。
[第1发明]
图1~5是表示第1发明的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方法及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系统图。
在图1~5中,1是第一生物处理槽,2是第二生物处理槽,3是沉淀槽,4是无氧槽,5是膜分离装置,11、21是散气管,22是微小动物保持载体,41是搅拌设备,42是载体。图1~5中表达同一功能的构件以相同符号表示。
在图1的技术方案中,原水(有机性排水)被导入至第一生物处理槽1,并通过分散性细菌(非凝集性细菌),氧化分解有机成分(溶解性BOD)的70%以上,优选为80%以上,更优选90%以上。该第一生物处理槽1的pH值为6以上,优选为8以下。但是,原水中包含较多油分时pH值也可为8以上。
另外,朝第一生物处理槽1的通水,通常为瞬时法(once pass),而以第一生物处理槽1的BOD容积负荷为1kg/m3/d以上,例如1~20kg/m3/d,HRT(原水滞留时间)为24小时以下,优选为8小时以下,例如0.5~8小时,由此,可以得到分散性细菌占优势的处理水,另外,通过缩短HRT,可以高负荷处理BOD浓度较低的排水。
第一生物处理槽1中,通过将来自后级生物处理槽的一部分污泥送回、或将该第一生物处理槽1制成二槽以上的多级构造、或添加载体,能够使BOD容积负荷5kg/m3/d以上的高负荷处理成为可能。
第一生物处理槽1中添加载体时,载体的形状,可为球状、平板状、中空筒状、线状、板状等任意形状,大小也在直径0.1~10mm左右内均可随意。另外,载体的材料可为天然材料、无机材料、高分子材料等任一种材料,也可以使用凝胶状物质。另外,添加于第一生物处理槽1的载体的填充率较高时,不会产生分散菌,细菌附着于载体,或丝状细菌繁殖。因此,通过将添加于第一生物处理槽1的载体的填充率定在10%以下,优选为5%以下,不会影响浓度变动,也能产生容易捕食的分散菌。
另外,也可将该第一生物处理槽1的溶解氧(DO)浓度设在1mg/L以下,优选为0.5mg/L以下,抑制丝状细菌的繁殖。
另外,在第一生物处理槽1将溶解性有机物完全分解时,在第二生物处理槽2中不会形成絮凝体,另外,微小动物繁殖所需的营养也不足,形成仅有压密性较低的污泥占优势的生物处理槽。因此,在第一生物处理槽1中的有机成分的分解率不是100%,优选是95%以下,更优选是在85~90%。
第一生物处理槽1的处理水(第一生物处理水),朝后级的第二生物处理槽2通水,在此,进行残存的有机成分的氧化分解、分散性细菌的自我分解以及微小动物的捕食引起的剩余污泥的减量。
在第二生物处理槽2中,利用了繁殖速度比细菌较慢的微小动物的作用与细菌的自我分解,因此,有必要使用能将微小动物与细菌留存在系统内的运转条件及处理装置。因此,在第二生物处理槽2中,优选使用进行污泥回送的活性污泥法或膜分离式活性污泥法。另外,该第二生物处理槽2也可为二槽以上的多级构造。
在第1发明中,通过在该第二生物处理槽2内设置微小动物保持载体22,可提高微小动物的槽内保持量。
设在第二生物处理槽2的载体22的形状,为流动床的情况可为球状、平板状、中空筒状、线状等任意形状,大小为直径0.1~10mm左右即可。也可以使用固定床,此时载体22的形状可为线状、板状等任意形状。另外,载体22的材料为天然材料、无机材料、高分子材料等任意材料,也可使用凝胶状物质。
在第二生物处理槽2中,必须要有用来维持微小动物的大量立足处,因此,添加的载体的填充率会依据流动床、固定床的形式不同或材质而有差异,但优选为0.5~40%。
此外,如前所述,在第二生物处理槽2中,不只有捕食分散状态的菌体的过滤捕食型微小动物,也繁殖有能捕食絮凝体化的污泥的凝集体捕食型微小动物。后者边游泳,边捕食絮凝体,因此,在其占优势的情况下,污泥被咬的散乱,形成微细化的絮凝体片分散的污泥。沉淀池型的活性污泥中因该絮凝体片使处理水SS浓度上升,而在膜式活性污泥中会产生膜的堵塞。因此,第1发明中,设置无氧槽4,通过在该无氧槽4中让从第二生物处理槽2取出的污泥滞留预定时间,以妨碍游泳性的微小动物的繁殖,求得生物相的稳定。此时,第二生物处理槽2中设置有微小动物保持载体22,因过滤捕食型微小动物固定在载体22侧,几乎不会从第二生物处理槽2被取出并流入无氧槽4,因此,不会妨碍过滤捕食型微小动物的繁殖。从第二生物处理槽2被取出且在无氧槽4被进行处理的污泥,被送回至第二生物处理槽2中。
从第二生物处理槽2被取出至无氧槽4的污泥量、以及在无氧槽4的污泥的滞留时间,应根据处理状况作出适当决定,但通常污泥的取出量相对于槽容量为1/30倍量/日以上,另外,在无氧槽4中的污泥滞留时间优选为0.5小时以上。
在第1发明,在无氧槽4中,为了妨碍微小动物的繁殖,必须将ORP(氧化还原电位)定在0mV以下。为此,优选不在无氧槽4进行曝气,仅进行机械搅拌。另外,为了促进ORP的降低也可进行第一生物处理水或原水的通水,并通过酸生成反应或脱氮反应来降低ORP。
此外,为了使无氧槽4中的ORP降低(脱氮反应、酸生成反应)能稳定进行,也可以于无氧槽4添加载体。若无氧槽4中的ORP降低,促使游泳性微小动物的活性降低,因此,能缩短在无氧槽4的第二生物处理槽污泥的滞留时间,能让无氧槽4小型化。添加的载体为流动床的情况下,形状可为球状、平板状、中空筒状、线状的任意形状,大小也为直径0.1~10mm左右的任意尺寸。也可使用固定床,此时的载体22的形状为线状、板状等任意形状。进一步,材料可为天然材料、无机材料、高分子材料等任意材料,也可使用凝胶状物质。
于无氧槽4中添加载体时,其填充率会因流动床、固定床的形式不同或材质而有差异,但优选在0.5~40%。
另外,在该第二生物处理槽2中,定期替换槽污泥,也即,为了剔出微小动物或粪便,将SRT(固体物滞留时间)控制在60日以下,优选是45日以下,更优选是在10日以上45日以下的范围内的规定值。但是,第二生物处理槽2内的污泥浓度(MLSS)形成2000mg/L以下时,也可SRT>60日。在此,SRT=(槽内污泥浓度×曝气槽容积)÷(取出污泥浓度×每1日的取出量),而槽内污泥浓度(MLSS)是指浮游污泥的浓度,不包含载体附着污泥部分。
此外,在第1发明中,朝第二生物处理槽2投入的第一生物处理水中残存大量有机物时,其氧化分解在后级的处理槽中进行。在微小动物大量存在的第二生物处理槽2中,若发生通过细菌进行的有机物氧化分解,则逃脱微小动物的捕食,作为其对策,已知是在难以被捕食的状态下繁殖,如此一来所繁殖的细菌群不会被微小动物捕食,这些的分解仅能仰赖自我消化,导致污泥产生量减量的效果降低。因此,如前所述,有必要将第一生物处理槽中有机物的大部分,也即原水BOD的70%以上,优选为80%以上进行分解,并转换为菌体。因此,若以根据朝向后级生物处理槽的溶解性BOD的污泥负荷来表示,优选是以0.25~0.50kg-BOD/kg-MLSS/d进行运转。此处的MLSS也是指浮游污泥的浓度,不包含附着在载体的污泥。
图1中,来自第二生物处理槽2的处理水,接着在沉淀槽3中被固液分离成污泥与处理水,分离水被取出作为处理水,而分离污泥的一部分作为返送污泥被送回第二生物处理槽2,而残留部分作为剩余污泥被排出系统外。
另外,也可使用膜分离装置取代该沉淀槽3作为固液分离设备。以往,在活性污泥的膜分离处理中,膜的堵塞引起的通量的降低、以及药品洗净成为了课题。但是,根据本发明,可以防止突发性的污泥分散化,而使膜分离装置的运转管理变得容易。
图2中表示的技术方案,将来自第一生物处理槽1的第一生物处理槽处理水的一部分,例如将10~20%左右导入无氧槽4,再将残留部分导入至第二生物处理槽2,此点与图1所表示的技术方案不同,其它均为相同构造。如前所述,如此一来,通过将第一生物处理槽水的一部分导入无氧槽4,使无氧槽4的ORP降低,可以提高在无氧槽4中妨碍微小动物繁殖的效果。
图3中表示的技术方案,将原水的一部分,例如10~20%左右直接导入至无氧槽4,再将残留部分导入至第一生物处理槽1,此点与图1表示的技术方案不同,其它为相同构造。如前所述,如此一来,通过将原水的一部分导入至无氧槽4,使无氧槽4的ORP降低,可以提高在无氧槽4中妨碍微小动物繁殖的效果。
图4中表示的技术方案,使用膜分离装置5取代沉淀槽3,并将膜分离装置5的透过水作为处理水取出,同时将浓缩水送回至第二生物处理槽2,再将剩余污泥从第二生物处理槽2直接取出,此点与图1表示的技术方案不同,其它为相同构造。如前所述,使用膜分离装置5作为固液分离设备时,根据第1发明,由于能抑制凝集体捕食型微小动物的繁殖,能够减轻如以往的活性污泥的膜分离处理中的膜的堵塞问题,使膜通量稳定而降低药品洗净频率。
图5中表示的技术方案,于无氧槽4中添加载体42,此点与图1表示的技术方案不同,其它为相同的构造。如前所述,如此一来,通过在无氧槽4添加载体,能够使无氧槽4的ORP降低,提高无氧槽4中妨碍微小动物繁殖的效果。
图1~5是表示第1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例,第1发明并没有限定于任一附图所表示的技术方案。例如,第一生物处理槽、第二生物处理槽,如前所述,可以为2级以上的多级构造,因此,在第1发明中,也可以将生物处理槽设成3级以上。
另外,作为固液分离设备,除了沉淀槽以外,也可使用膜分离装置或上浮式分离槽等,后级的生物处理槽,也可作为兼具生物处理槽与固液分离设备的膜浸渍型生物处理槽,进行膜分离式好氧处理。
在任一技术方案中,根据第1发明,通过在第二生物处理槽以后的生物处理槽中设置微小动物保持载体、且将第二生物处理槽以后的生物处理槽污泥在无氧槽中进行处理,可以抑制凝集体捕食型微小动物的优势化,并同时达到污泥减量与处理水水质的提升。
[第2发明]
图6~8是表示第2发明的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方法及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系统图。
在图6~8中,1是第一生物处理槽,2是第二生物处理槽,4是无氧槽,5是膜分离装置,11、21是散气管,22是微小动物保持载体,41是搅拌设备。
图6~8中达到相同功能的构件以相同符号表示。
图6表示的技术方案中,原水(有机性排水)被导入至第一生物处理槽1,并通过分散性细菌(非凝集性细菌),氧化分解有机成分(溶解性BOD)的70%以上,优选氧化分解80%以上,更优选90%以上。该第一生物处理槽1的pH值为6以上,优选为8以下。但是,原水中包含过多油分时pH值也可为8以上。
另外,朝第一生物处理槽1的通水,通常为瞬时法,第一生物处理槽1的BOD容积负荷为1kg/m3/d以上,例如1~20kg/m3/d,HRT(原水滞留时间)为24小时以下,优选为8小时以下,例如0.5~8小时,由此,可以得到分散性细菌占优势的处理水,此外,通过缩短HRT,能以高负荷处理BOD浓度较低的排水。
第一生物处理槽1中,通过将来自后级生物处理槽的一部分污泥送回,且将第一生物处理槽1制成二槽以上的多级构造,并添加载体,使BOD容积负荷5kg/m3/d以上的高负荷处理成为可能。
在第一生物处理槽1中添加载体时,载体的形状为球状、平板状、中空筒状、线状、板状等任意形状,大小为直径0.1~10mm左右的任意尺寸。另外,载体的材料可为天然材料、无机材料、高分子材料等任意材料,也可使用凝胶状物质。另外,添加于第一生物处理槽1的载体的填充率较高时,不会产生分散菌,细菌附着于载体、或丝状细菌繁殖。因此,通过将添加于第一生物处理槽1的载体的填充率定在20%以下,优选为10%以下,不会影响浓度变动,可产生较易捕食的分散菌。
另外,也可将该第一生物处理槽1将溶解氧(DO)浓度定在1mg/L以下,优选为0.5mg/L以下,抑制丝状细菌的繁殖。
此外,在第一生物处理槽1中完全分解溶解性有机物时,在第二生物处理槽2不会产生絮凝体,另外,用以微小动物繁殖的营养也不足,而形成仅有压密性较低的污泥占优势的生物处理槽。因此,在第一生物处理槽1中有机成分的分解率不是100%,而优选是95%以下,优选是85~90%。
第一生物处理槽1的处理水(第一生物处理水),朝后级的第二生物处理槽2通水,在此,是根据残存的有机成分的氧化分解、分散性细菌的自我分解及微小动物的捕食来进行剩余污泥的减量。
在第二生物处理槽2中,为了利用繁殖速度比细菌较慢的微小动物的作用与细菌的自我分解,有必要使用把微小动物与细菌留在系统内的运转条件及处理装置。因此,在第二生物处理槽2中,优选使用进行污泥回送的活性污泥法或膜式活性污泥法。另外,该第二生物处理槽2也可为二槽以上的多级构造。膜式活性污泥法的情况,膜分离装置为槽内型、槽外型任一者均可,但若为槽外型,可以防止在高负荷时,因捕食较慢的分散菌造成膜的堵塞。
第2发明中,通过在该第二生物处理槽2内设置微小动物保持载体22,能提高微小动物、特别是有效地捕食分散菌的对污泥的固液分离性与处理水质提升有贡献的固着性的过滤捕食型微小动物的槽内保持量。
也即,第二生物处理槽2中,不只有捕食分散状态的菌体的过滤捕食型微小动物,能够捕食絮凝体化的污泥的凝集体捕食型微小动物也有繁殖。后者边游泳,边捕食絮凝体,所以在占优势的情况下,污泥被吃的散乱,形成微细化的絮凝体片分散存在的污泥。在膜式活性污泥法中因该絮凝体片而产生膜的堵塞。因此,在第2发明,该第二生物处理槽2中,为了定期替换槽污泥,也即,剔出微小动物或粪便,因此,优选将SRT(固体物滞留时间)控制在60日以下,优选为45日以下,更优选为10日以上45日以下的范围内的规定值。但是,第二生物处理槽2内的污泥浓度(MLSS)形成2000mg/L以下时,也可以SRT>60日。在此,SRT=(槽内污泥浓度×曝气槽容积)÷(取出污泥浓度×每1日的取出量),槽内污泥浓度(MLSS)是指浮游污泥的浓度,不包含载体附着污泥部分。
进一步地,为了将捕食分散状态的菌体的过滤捕食型微小动物维持在第二生物处理槽2内,在第二生物处理槽2内设置微小动物保持载体22。也即,此种微小动物固着在污泥絮凝体上,并被维持在系统内,但因为污泥在一定的滞留时间被取出到系统外,所以必须在系统内设置供给源。此时,若将载体制成粒状或方形流动床,因流动的剪切力,不仅无法保持在高浓度中的稳定,且有机物在流动床被完全处理,导致污泥絮凝体的微细化,因此造成膜的闭塞。
因此,第2发明中,作为设置在第二生物处理槽2的载体,不是流动载体,而优选是载体的至少一部分,被固定在第二生物处理槽2的底面、侧面、上部等任一面的固定载体。此时的载体22的形状为线状、板状、薄长方形等任意形状。另外,载体22的材料为天然材料、无机材料、高分子材料等任意材料,也可使用凝胶状物质。优选是多孔质的氨基甲酸酯发泡体(Urethanefoam),例如制成100~400cm×50~200cm×0.5~5cm厚度的板状或者薄长方形,并优选设置在不会接触到曝气空气的位置。
第二生物处理槽2中,为了维持微小动物需要有大量的立足处,但载体的填充率过多,则发生槽内的混合不足、污泥腐败等,因此,添加的载体的填充率优选为0.1~20%左右。
第2发明中,朝第二生物处理槽2投入的第一生物处理水中残存大量有机物时,其氧化分解是在后级处理槽中进行。微小动物大量存在的第二生物处理槽2中,若发生通过细菌进行的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则会逃脱微小动物的捕食,作为其对策,已知是在难以被捕食的状态下繁殖,如此一来,所繁殖的细菌群不会被微小动物捕食,这些的分解仅能仰赖自我消化,导致污泥产生量减量的效果降低。因此,如前所述,有必要将第一生物处理槽中有机物的大部分,也即原水BOD的70%以上,优选为80%以上进行分解,并转换为菌体。因此,以根据朝向后级生物处理槽的溶解性BOD的污泥负荷来表示,优选是以0.25~0.50kg-BOD/kg-MLSS/d进行运转。此处的MLSS也是指浮游污泥的浓度,不包含附着在载体的污泥。
图6中,来自第二生物处理槽2的处理水,被送至槽外型的膜分离装置5,将膜分离装置5的透过水作为处理水取出,并且将浓缩水送回第二生物处理槽2的上游,再将剩余污泥从第二生物处理槽2直接取出。如此使用膜分离装置5作为固液分离设备的情况下,根据第2发明,抑制了凝集体捕食型微小动物的繁殖,因此,能够减轻如以往的活性污泥的膜分离处理的膜堵塞问题,使膜通量稳定并可减少药品洗净频率,并且能够防止突发性的污泥分散化,使膜分离装置的运转管理变得容易。
没有特别限制槽外型的膜分离装置5,也可以使用超滤(UF)膜分离装置、精密过滤(MF)膜分离装置等。
图7中表示的技术方案,是将原水的一部分,例如,将原水5~50%左右不经由第一生物处理槽1而直接导入至第二生物处理槽2,此点与图6中表示的技术方案不同,其它为相同构造。如此进行,通过将原水的一部分直接导入至第二生物处理槽2,能够达到避免原水变动时(负荷降低时)第二生物处理槽负荷不足的效果。
图8中表示的技术方案,是通过将保持有微小动物的第二生物处理槽2内的一部分污泥取出并在无氧槽4进行处理后送回,在保持微小动物的生物处理槽2内,进一步抑制凝集体捕食型微小动物的繁殖并使过滤捕食型微小动物优先繁殖,其它,与图6中的技术方案为相同构造。
也即,如此进行,设置无氧槽4,在该无氧槽4中使从第二生物处理槽2所取出的污泥滞留规定时间,以妨碍游泳性微小动物的繁殖,求得生物相的稳定。此时,第二生物处理槽2中设置有微小动物保持载体22,过滤捕食型微小动物有一定数量被保持在载体22侧,因此,不会妨碍过滤捕食型微小动物的繁殖。从第二生物处理槽2被取出、且在无氧槽4被处理的污泥被送回至第二生物处理槽2。
从第二生物处理槽2取出到无氧槽4的污泥量、以及在无氧槽4的污泥滞留时间,根据处理状况再作适宜决定,但通常污泥的取出量相对于槽容量为1/30倍量/日以上,另外,在无氧槽4中的污泥滞留时间优选为0.5小时以上。
第2发明中,在无氧槽4,为了妨碍微小动物的繁殖,必须将ORP定在0mV以下。为此,优选不在无氧槽4进行曝气,而仅进行机械搅拌。另外,为了促进ORP的降低,也可通水第一生物处理水或原水的一部分,并依据酸生成反应或脱氮反应来降低ORP。
此外,为了使在无氧槽4的ORP降低(脱氮反应、酸生成反应)能稳定进行,也可在无氧槽4添加载体。若在无氧槽4的ORP降低,促使游泳性微小动物的活性降低,因此,能够缩短在无氧槽4的第二生物处理槽污泥的滞留时间,能让无氧槽4小型化。添加的载体为流动床的情况,形状可为球状、平板状、中空筒状、线状的任意形状,大小也在直径0.1~10mm左右的任意尺寸。也可使用固定床,此时的载体22的形状可为线状、板状等任意形状。进一步地,材料可为天然材料、无机材料、高分子材料等任意材料,也可使用凝胶状物质。
无氧槽4中添加载体时,其填充率会因流动床、固定床的形式不同或材质而有差异,但优选为0.5~40%。
图6~8是表示第2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例,但第2发明并不限定于任一附图所表示的技术方案。例如,第一生物处理槽、第二生物处理槽,如前所述,可为2级以上的多级构造,因此,在第2发明中,也可将生物处理槽设成3级以上。
在任一技术方案中,根据第2发明,通过在第二生物处理槽以后的生物处理槽中设置微小动物保持载体,可以抑制凝集体捕食型微小动物占优势,并能同时达到污泥减量与提升处理水水质,且通过将该第二生物处理槽以后的生物处理水在膜分离装置进行固液分离,能防止膜分离装置的膜闭塞,使稳定的高负荷处理成为可能。
[实施例]
下面,举出实施例及比较例更具体说明本发明。
[第1发明的实施例及比较例]
[实施例I-1]
如图1所示,使用连结容量为3.6L的第一生物处理槽1、容量为15L的第二生物处理槽2、容量为5L的无氧槽4和容量为5L的沉淀槽3的实验装置,来进行本发明的有机性排水的处理。原水中包含CODCr:1000mg/L,BOD:640mg/L的人工基质。
各生物处理槽的处理条件如下所述。
<第一生物处理槽>
DO:0.5mg/L
BOD容积负荷:3.85kg-BOD/m3/d
HRT:4小时
pH值:7.0
<第二生物处理槽>
DO:4mg/L
载体填充率:2%
HRT:17小时
SRT:30日
pH值:7.0
<无氧槽>
ORP:-100mV
HRT(=SRT):12小时
另外,使用板状的聚氨基甲酸酯发泡体(Polyurethane foam)作为第二生物处理槽2的载体12。
另外,装置整体的BOD容积负荷为0.75kg-BOD/m3/d,装置整体的HRT为21小时。
其结果,第二生物处理槽2内的污泥絮凝体,在载体上的固着性的过滤捕食型微小动物(吊钟虫:Vorticella、蛭形目:Bdelloida)优势化,污泥转换率为0.1kg-MLSS/kg-CODCr。处理水(沉淀槽4的固液分离水)水质,SS浓度为未满10mg/L,溶解性CODCr浓度为未满30mg/L,试验期间,一直(常时)维持良好状态。
[实施例I-2]
使用UF膜取代沉淀槽作为膜分离装置制成图4所示的实验装置,除此以外与实施例I-1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处理。原水的水质、第一、第二生物处理槽及无氧槽的处理条件、以及整体BOD容积负荷及HRT与实施例I-1相同。
其结果,第二生物处理槽内的污泥絮凝体,在载体上固着性的过滤捕食型微小动物(吊钟虫:Vorticella、蛭形目:Bdelloida)占优势,污泥转换率为0.075kg-MLSS/kg-CODCr
处理水(膜分离装置的透过水)水质,溶解性CODCr浓度为未满20mg/L,实验期间,一直(常时)维持良好状态。另外,膜间压差几乎没有上升,即使1个月以上不进行药品洗净,也可以维持稳定的通量。
[比较例I-1]
省略无氧槽、且没有在第二生物处理槽设置载体,除此以外与实施例I-1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处理。
原水的水质、第一、第二生物处理槽的处理条件以及整体BOD容积负荷及HRT与实施例I-1相同。
其结果,污泥转换率为0.13kg-MLSS/kg-CODCr。然而,隔1个月,凝集体捕食型微小动物(须足轮虫属:Euchlanis)优势化,在该期间,处理水SS浓度为80mg/L,溶解性CODCr上升到150mg/L。
[比较例I-2]
省略无氧槽、且没有在第二生物处理槽设置载体,除此以外与实施例I-2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处理。
原水的水质、第一、第二生物处理槽的处理条件以及整体BOD容积负荷及HRT与实施例I-1相同。
其结果,污泥转换率为0.12kg-MLSS/kg-CODCr。然而,隔1个月,凝集体捕食型微小动物(须足轮虫属:E u c h l a n i s)优势化,在该期间,膜间压差频繁地上升,经过整个试验期间,必须每2周进行1次膜的药品洗净。
[第2发明的实施例及比较例]
[实施例II-1]
如图6所示,使用连结容量为3.6L的第一生物处理槽1、容量为15L的第二生物处理槽2、UF膜分离装置5的实验装置,来进行本发明的有机性排水的处理。原水包含CODCr:1000mg/L,BOD:640mg/L的人工基质。
各生物处理槽的处理条件如下所述。
<第一生物处理槽>
DO:0.5mg/L
BOD容积负荷:3.85kg-BOD/m3/d
HRT:4小时
pH值:7.0
<第二生物处理槽>
DO:4mg/L
载体填充率:2%
HRT:17小时
SRT:30日
pH值:7.0
另外,使用板状的聚氨基甲酸酯发泡体(15mm×300mm×50mm/1片)作为第二生物处理槽2的载体12,设在相对于槽中央的垂直面,与散气管21对称的位置上,并将底部与左右侧固定在槽壁面上。
另外,装置整体的BOD容积负荷为0.75kg-BOD/m3/d,装置整体的HRT为21小时。
其结果,第二生物处理槽2内的污泥絮凝体,在载体上的固着性的过滤捕食型微小动物(吊钟虫:Vorticella、蛭形目:Bdelloida)优势化,而污泥转换率为0.1kg-MLSS/kg-CODCr
处理水(膜分离装置5的透过水)水质,溶解性CODCr浓度为未满20mg/L,实验期间,一直(常时)维持良好状态。
另外,膜分离装置5的膜间压差几乎没有上升,即使1个月以上不进行药品洗净,也可以维持稳定的通量。
[比较例II-1]
省略第一生物处理槽、将第二生物处理槽的容量定为18.6L、且没有在第二生物处理槽设置载体,除此以外与实施例II-1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处理。
原水的水质、第二生物处理槽的DO及pH值、整体BOD容积负荷及HRT与实施例II-1相同。
其结果,污泥转换率为0.20kg-MLSS/kg-CODCr。然而,隔1个月,凝集体捕食型微小动物(须足轮虫属:Euchlanis)优势化,这期间,膜间压差上升,必须每2周进行1次膜的药品洗净。除此之外,处理水质也恶化,溶解性CODCr浓度上升到70mg/L以上。
[实施例II-2]
如图8所示,设置容量为5L的无氧槽4,并取出第二生物处理槽2内的污泥并在无氧槽4进行处理后,再送回第二生物处理槽2,除此以外与实施例II-1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处理。原水的水质、第一及第二生物处理槽的处理条件、以及整体BOD容积负荷及HRT与实施例II-1相同。
无氧槽4的处理条件如以下所述。
<无氧槽>
ORP:-100mV
HRT(=SRT):12小时
其结果,第二生物处理槽内的污泥絮凝体,在载体上的固着性的过滤捕食型微小动物(吊钟虫:Vorticella、蛭形目:Bdelloida)优势化,而污泥转换率为0.075kg-MLSS/kg-CODCr
处理水水质,溶解性CODCr浓度为未满20mg/L,实验期间,一直(常时)维持良好状态。另外,膜间压差几乎没有上升,即使1个月以上不进行药品洗净,也可以维持稳定的通量。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方法及装置,可以利用在生活上的排水、下水道水、食品工场或纸浆工厂等广泛浓度范围的有机性排水的处理中。
已利用具体的技术方案详细地说明了本发明,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背离本发明的主旨及范围的情况下,明显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变化。
另外,本申请是根据2010年3月31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日本特愿2010-083136)、2010年7月21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日本特愿2010-164087)、2011年3月2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日本特愿2011-044797)及2011年3月2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日本特愿2011-044798)作出的,在此引用其整体内容并加以援用。

Claims (24)

1.一种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方法,其将有机性排水导入至设置成二级以上的多级的好氧性生物处理槽的第一生物处理槽并通过细菌进行生物处理,然后,将来自第一生物处理槽的包含分散状态的细菌的第一生物处理水通水至第二生物处理槽以后的生物处理槽并进行生物处理,其特征在于,
在该第二生物处理槽以后的生物处理槽中设置有保持微小动物的载体,并且,取出在该第二生物处理槽以后的生物处理槽内的一部分污泥,在无氧槽中进行处理,然后,送回至该第二生物处理槽以后的生物处理槽,
并且,该第二生物处理槽的载体填充率为0.5~4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方法,其中,将所述第一生物处理水的至少一部分经由所述无氧槽通水至所述第二生物处理槽以后的生物处理槽。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方法,其中,将所述有机性排水的一部分导入至所述无氧槽,将残留部分导入至所述第一生物处理槽。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方法,其中,将所述有机性排水的一部分导入至所述无氧槽,将残留部分导入至所述第一生物处理槽。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方法,其中,所述无氧槽保持有载体。
6.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方法,其中,所述该第二生物处理槽以后的生物处理槽中设置有保持微小动物的载体。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方法,其中,所述该第二生物处理槽以后的生物处理槽中设置有保持微小动物的载体。
8.如权利要求1至4、7中任一项所述的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方法,其中,取出污泥以使所述第二生物处理槽以后的生物处理槽的固体物滞留时间SRT为60日以下。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方法,其中,取出污泥以使所述第二生物处理槽以后的生物处理槽的固体物滞留时间SRT为60日以下。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方法,其中,取出污泥以使所述第二生物处理槽以后的生物处理槽的固体物滞留时间SRT为60日以下。
11.如权利要求1至4、7、9、10中任一项所述的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方法,其中,对所述第二生物处理槽以后的生物处理槽的处理水进行固液分离,然后,将分离污泥的至少一部分送回至所述第二生物处理槽以后的生物处理槽。
12.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方法,其中,对所述第二生物处理槽以后的生物处理槽的处理水进行固液分离,然后,将分离污泥的至少一部分送回至所述第二生物处理槽以后的生物处理槽。
13.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方法,其中,对所述第二生物处理槽以后的生物处理槽的处理水进行固液分离,然后,将分离污泥的至少一部分送回至所述第二生物处理槽以后的生物处理槽。
14.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方法,其中,对所述第二生物处理槽以后的生物处理槽的处理水进行固液分离,然后,将分离污泥的至少一部分送回至所述第二生物处理槽以后的生物处理槽。
15.一种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方法,其将有机性排水导入至设置成二级以上的多级的好氧性生物处理槽的第一生物处理槽并通过细菌进行生物处理,然后,将来自第一生物处理槽的包含分散状态的细菌的第一生物处理水通水至第二生物处理槽以后的生物处理槽并进行生物处理,然后,对该第二生物处理槽以后的生物处理槽的处理水进行固液分离,其特征在于,
在该第二生物处理槽以后的生物处理槽中设置有保持微小动物的载体,并且,通过膜分离处理来进行该第二生物处理槽以后的生物处理槽的处理水的固液分离,
并且,通过槽外型膜分离装置进行所述膜分离处理,
在所述第二生物处理槽以后的生物处理槽内设置的载体被固定于该生物处理槽。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方法,其中,将所述有机性排水的一部分不经由所述第一生物处理槽而导入至所述第二生物处理槽以后的生物处理槽。
17.如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方法,其中,取出污泥以使所述第二生物处理槽以后的生物处理槽的固体物滞留时间SRT为60日以下。
18.如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方法,其中,取出所述第二生物处理槽以后的生物处理槽内的一部分污泥,通过无氧槽进行处理,然后,送回至该第二生物处理槽以后的生物处理槽。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方法,其中,取出所述第二生物处理槽以后的生物处理槽内的一部分污泥,通过无氧槽进行处理,然后,送回至该第二生物处理槽以后的生物处理槽。
20.一种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装置,其具备设置成二级以上的多级的好氧性生物处理槽,并且,将有机性排水导入至第一生物处理槽并通过细菌进行生物处理,然后,将来自第一生物处理槽的包含分散状态的细菌的第一生物处理水通水至第二生物处理槽以后的生物处理槽并进行生物处理,然后,对第二生物处理槽以后的生物处理槽的处理水进行固液分离,其特征在于,
在该第二生物处理槽以后的生物处理槽中设置有保持微小动物的载体,
作为该第二生物处理槽以后的生物处理槽的处理水的固液分离设备具备膜分离处理装置,
并且,所述膜分离装置是槽外型膜分离装置,
在所述第二生物处理槽以后的生物处理槽内设置的载体被固定于该生物处理槽。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装置,其中,具有将所述有机性排水的一部分不经由所述第一生物处理槽而导入至所述第二生物处理槽以后的生物处理槽的设备。
22.如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装置,其中,取出污泥以使所述第二生物处理槽以后的生物处理槽的固体物滞留时间SRT为60日以下。
23.如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装置,其中,设置有无氧槽,该无氧槽取出所述第二生物处理槽以后的生物处理槽内的一部分污泥并进行处理,然后,送回至该第二生物处理槽以后的生物处理槽。
24.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装置,其中,设置有无氧槽,该无氧槽取出所述第二生物处理槽以后的生物处理槽内的一部分污泥并进行处理,然后,送回至该第二生物处理槽以后的生物处理槽。
CN201180013652.3A 2010-03-31 2011-03-02 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方法及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79164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83136 2010-03-31
JP2010083136 2010-03-31
JP2010164087 2010-07-21
JP2010-164087 2010-07-21
JP2011-044797 2011-03-02
JP2011-044798 2011-03-02
JP2011044797 2011-03-02
JP2011044798A JP5935236B2 (ja) 2010-03-31 2011-03-02 有機性排水の生物処理方法および装置
PCT/JP2011/054748 WO2011122217A1 (ja) 2010-03-31 2011-03-02 有機性排水の生物処理方法および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91640A CN102791640A (zh) 2012-11-21
CN102791640B true CN102791640B (zh) 2014-09-10

Family

ID=467641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13652.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791640B (zh) 2010-03-31 2011-03-02 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KR (2) KR20130040800A (zh)
CN (1) CN102791640B (zh)
TW (1) TWI55708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62597B2 (ja) * 2013-04-08 2016-02-16 栗田工業株式会社 有機性排水の生物処理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05307984B (zh) * 2013-09-27 2018-05-18 栗田工业株式会社 有机性废水的生物处理方法
JP6195000B1 (ja) * 2016-09-23 2017-09-13 栗田工業株式会社 有機性排水の生物処理方法
CN110606618B (zh) * 2018-06-15 2022-01-28 碧兴(福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纯微生物处理高浓度工业废水的处理工艺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105580A (ja) * 2005-10-12 2007-04-26 Kurita Water Ind Ltd 有機性排水の生物処理方法および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47494A (ja) * 2005-03-09 2006-09-21 Kurita Water Ind Ltd 有機性排水の生物処理方法及び装置
JP5176542B2 (ja) * 2005-04-12 2013-04-03 栗田工業株式会社 有機性廃水の生物処理方法及び生物処理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105580A (ja) * 2005-10-12 2007-04-26 Kurita Water Ind Ltd 有機性排水の生物処理方法および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附图1-5.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10953A (en) 2012-03-16
TWI557080B (zh) 2016-11-11
KR20130040800A (ko) 2013-04-24
CN102791640A (zh) 2012-11-21
KR20180031085A (ko) 2018-03-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00950B (zh) 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方法及装置
JP5994253B2 (ja) 有機性排水の生物処理装置及び方法
JP5092797B2 (ja) 有機性排水の生物処理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02791640B (zh) 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3429540B (zh) 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方法和装置
JP5772337B2 (ja) 有機性排水の生物処理方法及び装置
WO2013084711A1 (ja) 揺動性担体と、この揺動性担体を用いた有機性排水の生物処理装置及び方法
JP5935236B2 (ja) 有機性排水の生物処理方法および装置
JP5786998B1 (ja) 有機性排水の生物処理方法及び装置
JPWO2013103124A1 (ja) 有機性排水の生物処理方法及び装置
JP2001314885A (ja) 高負荷生物処理方法
JP4581551B2 (ja) 有機性排水の生物処理方法
KR100336484B1 (ko) 토양피복형 내부순환 접촉산화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접촉산화방법
JP6020620B2 (ja) 有機性排水の生物処理方法および装置
KR20190053833A (ko) 유기성 배수의 생물 처리 방법
WO2011122217A1 (ja) 有機性排水の生物処理方法および装置
JP5850097B2 (ja) 有機性排水の生物処理方法及び生物処理装置
CN103228578A (zh) 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方法及装置
JP7378370B2 (ja) 水処理方法及び水処理装置
KR101969769B1 (ko) 동절기 저온 질산화 장치
JP5887874B2 (ja) 有機性排水の生物処理方法
Thomas et al. Aeration and water hyacinths in waste stabilization ponds
Lavrova et al. Polishing of aerobically treated wastewater in a constructed wetland system
JP2951836B2 (ja) 水処理設備の運転方法
JPS63294990A (ja) 廃水処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910

Termination date: 2021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