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52080B - 一种基于物理层的防窃听编码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物理层的防窃听编码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52080B
CN102752080B CN201210227408.3A CN201210227408A CN102752080B CN 102752080 B CN102752080 B CN 102752080B CN 201210227408 A CN201210227408 A CN 201210227408A CN 102752080 B CN102752080 B CN 10275208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avesdrop
node
encoder matrix
matrix
eavesdropp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2740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52080A (zh
Inventor
廖学文
李祥
高贞贞
朱世华
吕刚明
常培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210227408.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752080B/zh
Publication of CN1027520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520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520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5208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物理层的防窃听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协作通信系统中增加一个防窃听编码矩阵Wi,使得接收端信号随机化;所述防窃听编码矩阵Wi被分解为静态和动态两部分,该防窃听编码矩阵Wi是根据信道状态信息以及当前需要发送的信息生成的。该方法以低窃听概率为标准,可以让原有的协作通信系统通过增加一个防窃听矩阵之后,变成一个具有物理层保密效果的通信系统,使得窃听端即使使用盲信道估计之后,也无法窃听到发送端的信息。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物理层的防窃听编码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无线通信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保密编码方法,是一种基于物理层的防窃听编码方法,该方法适用于协作通信系统的保密编码。
背景技术
由于无线通信的广播特性,无线传输可以被传输范围内的任意节点窃听,因此无线传输的保密性是无线通信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为了防止无线传输的信息被未授权的偷听者窃听,无线网络中常采用高层的加密算法,高层加密算法中密钥的分配和管理自身存在困难,且容易受到攻击。在没有基础设施的网络中,例如Ad Hoc网络,高层加密较难实现。
最近,如何利用无线信道的物理特性来进行物理层保密设计的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已有文献给出了保密信道容量的定义,即最大可达保密传输的速率,并指出:只要窃听者的信道是接收者信道的恶化情况,不需要任何密钥也能达到完全的保密;同时,当接收机和窃听者具有分别的信道时,若窃听者的信道容量比接收者的信道容量小,保密通信是有可能实现的。已有的物理层保密通信研究表明,保密通信也可以通过物理层技术来实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基于物理层的防窃听编码方法,该方法以低窃听概率为标准,可以让原有的协作通信系统通过增加一个防窃听矩阵之后,变成一个具有物理层保密效果的通信系统,使得窃听端即使使用盲信道估计之后,也无法窃听到发送端的信息。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解决的:
这种基于物理层的防窃听编码方法为:在协作通信系统中增加一个防窃听编码矩阵Wi,使得接收端信号随机化;所述防窃听编码矩阵Wi被分解为静态和动态两部分,该防窃听编码矩阵Wi是根据信道状态信息以及当前需要发送的信息生成的。
进一步,以上方法具体按照以下步骤:
1)在每个相干时间开始时,协作传输的多个用户节点通过时分复用的方式向目的节点发送导频信号,目的节点估计出各个节点到它的信道状态信息,然后,目的节点在同一频率上向所有用户节点发送导频,用户节点利用该导频估计出该节点到目的节点的信道状态信息;
2)用户节点之间通过时分复用的方式共享估计出的信道状态信息;
3)用户节点通过估计出来的信道状态信息计算出该相干时间内的防窃听编码矩阵Wi
4)设未增加防窃听矩阵前,系统发射信号为:设增加防窃听矩阵之后,发射信号为:则窃听节点端的接收信号被随机化为其中V是编码矩阵,s(i)为一个子帧中的第i个符号,G是用户节点到窃听节点的信道矩阵,Zi为高斯白噪声,Pt为发送功率。
进一步,将上述防窃听编码矩阵Wi分解为静态和动态两部分的具体方法为:设静态部分为动态部分为则防窃听编码矩阵所述动态部分根据当前符号需要发送的信息以及当前相干时间内的初始信道状态信息生成;静态部分根据每个相干时间起始阶段估计出的信道状态信息来确定;其中静态部分在一个相干时间内是保持不变的,而动态部分在每个符号内是保持不变的,但是相邻符号之间是变动的,所以动态部分在一个相干时间内是不断变化的;这样即使窃听节点采用盲信道估计的算法,窃听节点也只能估计出静态部分不能估计出动态部分
进一步的,在设计防窃听编码矩阵Wi时,需要遵守保密性原则和能量限制原则;
所述保密性原则为:当窃听节点采用盲信道估计的方法时,应该保证其无法估计出防窃听编码矩阵Wi;或者,当其估计出静态部分之后,不能估计出动态部分并且不能通过静态部分计算出动态部分
所述能量限制原则为:选择最大发送能量限制原则或者平均发送能量限制原则。
上述静态部分和动态部分的其中一种计算公式为:
W i d = β x d i a g ( | h 1 | h 1 , ... , | h n | h n , ... , | h N | h N ) W i r = β t e j 2 πt i d i a g ( u 1 h 1 , ... , u n h n , ... , u N h N ) ;
其中,u1,…,uN是|u|N=1的N个解,hN为第N个用户uN到公共目的节点D的信道,uN是|u|N=1的第N个解,βxt是两个可调参数,这两个可调参数的选择必须满足最大能量限制准则,即并且sn(i)为第n个用户在第i个子帧内需要发送的信息,将sn(i)写成二进制序列bn,i=[bn,i(1),bn,i(2),…,bn,i(log2M)],通过bn,i计算出
上述静态部分和动态部分的的另一种计算公式为:
W i d = α x d i a g ( | h 1 | h 1 , ... , | h n | h n , ... , | h N | h N ) W i r = α t d i a g ( e j 2 πt i 1 | h 1 | u 1 h 1 , ... , e j 2 πt i N | h N | u N h N ) ;
其中,u1,…,uN是|u|N=1的N个解,αxt是两个可调参数,这两个可调参数的选择必须满足最大能量限制准则,即αxt=1,并且将sn(i)写成二进制序列bn,i=[bn,i(1),bn,i(2),…,bn,i(log2M)],通过bn,i可以计算出其中第k个元素,M为符号sn(i)中包含的比特数,即将其表示成二进制的位数,N为用户数。
本方案从物理层的角度出发为异步协作通信系统设计一种抵抗窃听的编码传输方案,该抗窃听编码设计以低窃听概率为准则,使得窃听节点对每个信息比特都有低的窃听概率。为了解决协作通信系统的异步问题,本方法采用了空时网络编码的思想。本方案中,利用信道互易性,协作节点可以得到各自到目的节点的信道状态信息,而窃听节点却不能从中获得任何有用信息。基于协作节点各自的信道信息,为每个节点设计了抗窃听系数,该系数能随机化窃听者的接收信号而不影响目的节点的解码,从而达到防止窃听的目的。理论分析及仿真实验表明,本方法所提方案在保证目的节点满分集的同时能够恶化窃听者的性能,同时本方案能获得很好的系统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系统模型图;
图2为防窃听空时编码的符号结构;
图3为第一种具体设计方案的仿真图;
图4为第二种具体设计方案的仿真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基于物理层的防窃听编码方法为:在协作通信系统中增加一个防窃听编码矩阵Wi,使得接收端信号随机化;所述防窃听编码矩阵Wi被分解为静态和动态两部分,该防窃听编码矩阵Wi是根据信道状态信息以及当前需要发送的信息生成的。具体按照以下步骤:
1)在每个相干时间开始时,协作传输的多个用户节点通过时分复用的方式向目的节点发送导频信号,目的节点估计出各个节点到它的信道状态信息,然后,目的节点在同一频率上向所有用户节点发送导频,用户节点利用该导频估计出该节点到目的节点的信道状态信息;
2)用户节点之间通过时分复用的方式共享估计出的信道状态信息;
3)用户节点通过估计出来的信道状态信息计算出该相干时间内的防窃听编码矩阵Wi;所述防窃听编码矩阵Wi分解为静态和动态两部分的具体方法为:设静态部分为动态部分为则防窃听编码矩阵所述动态部分根据当前符号需要发送的信息以及当前相干时间内的初始信道状态信息生成;静态部分根据每个相干时间起始阶段估计出的信道状态信息来确定;其中静态部分在一个相干时间内是保持不变的,而动态部分在每个符号内是保持不变的,但是相邻符号之间是变动的,所以动态部分在一个相干时间内是不断变化的;这样即使窃听节点采用盲信道估计的算法,窃听节点也只能估计出静态部分不能估计出动态部分
设计防窃听编码矩阵Wi时,需要遵守保密性原则和能量限制原则。所述保密性原则为:当窃听节点采用盲信道估计的方法时,应该保证其无法估计出防窃听编码矩阵Wi;或者,当其估计出静态部分之后,不能估计出动态部分并且不能通过静态部分计算出动态部分所述能量限制原则为:选择最大发送能量限制原则或者平均发送能量限制原则。
在计算静态部分和动态部分时本发明有两种方案:
方案一:
W i d = β x d i a g ( | h 1 | h 1 , ... , | h n | h n , ... , | h N | h N ) W i r = β t e j 2 πt i d i a g ( u 1 h 1 , ... , u n h n , ... , u N h N ) ;
其中,u1,…,uN是|u|N=1的N个解,βxt是两个可调参数,这两个可调参数的选择必须满足最大能量限制准则,即并且sn(i)为第n个用户在第i个子帧内需要发送的信息,将sn(i)写成二进制序列bn,i=[bn,i(1),bn,i(2),…,bn,i(log2M)],通过bn,i计算出
方案二:
W i d = α x d i a g ( | h 1 | h 1 , ... , | h n | h n , ... , | h N | h N ) W i r = α t d i a g ( e j 2 πt i 1 | h 1 | u 1 h 1 , ... , e j 2 πt i N | h N | u N h N ) ;
其中,u1,…,uN是|u|N=1的N个解,αxt是两个可调参数,这两个可调参数的选择必须满足最大能量限制准则,即αxt=1,并且将sn(i)写成二进制序列bn,i=[bn,i(1),bn,i(2),…,bn,i(log2M)],通过bn,i可以计算出其中第k个元素。
4)设未增加防窃听矩阵前,系统发射信号为:设增加防窃听矩阵之后,发射信号为:则窃听节点端的接收信号被随机化为其中V是编码矩阵,s(i)为一个子帧中的第i个符号,G是用户节点到窃听节点的信道矩阵,Zi为高斯白噪声。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实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核心思想在于:利用只有合法节点(用户节点和目的节点)可以得到信道状态信息,来生成一个伪随机的防窃听编码矩阵;使得窃听节点接收端的信号被随机化了,从而无法破译出发送的信号;同时,由于信道的互易性,接收端可以通过估计的信道状态信息来解码出发送信号。
1.系统模型和传输协议
本技术方案所考虑的系统模型如图1所示:一个由N个用户节点U1…Un…UN组成的协作网络,要向一个公共的目的节点D发送信号。该网络中,同时存在一些被动接收信号的窃听节点。由于这些窃听节点是独立的,无法相互交互的,方案只考虑一个窃听节点E。用户节点之间距离比较近,而窃听节点和接收节点离用户节点组成的簇距离比较远;所以可以假设任何用户节点之间的相互传输的信息无法被E和D接收的。系统中所有的点对点的信道都假设为窄带瑞利衰落信道。H=diag[h1,…,hn,…,hN],G=diag[g1,…,gn,…,gN]是信道矩阵,其中hn表示Un到D的信道,gn表示Un到E的节点;hn和gn都为零均值的复高斯随机变量,且假设每个节点处的噪声是零均值,方差为σ2的复高斯白噪声。
为了解决协作通信系统中的非同步问题,采用了如图2的所示的STNC(空时网络编码)结构。协作通信系统的信息以帧的方式发送,每个帧含有Ns个符号,帧的第i个符号可以被表示为s(i)=[s1(i),s2(i),...,sN(i)]T,其中sn(i)是Un在第i个符号中需要发送的信息。
在每个相干时间的开始,首先进行传输的初始化,D发送一个训练序列给U1…Un…UN,Un估计出其到D的信道状态信息hn。然后U1…Un…UN以时分复用的方式,在相同的频率给D发送一个训练序列,D可以估计出其到U1…Un…UN的全局信道状态信息H=diag[h1,…,hn,…,hN]。这之后,U1…Un…UN以时分复用的方式,将|hn|发送给簇里面的其他用户节点。
初始化完成之后,系统的传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阶段1,每个用户节点Un通过TDMA的方式将自己需要发送的信息sn(i)发送给其他用户节点。阶段1结束之后,每个用户节点都拥有了其他用户节点需要发送的信息s(i)=[s1(i),s2(i),...,sN(i)]T。阶段2,每个用户节点通过TDMA的方式,将信息先编码然后再加密之后发送出去。其中Un的编码向量为θn=[θn1n2,...θnN],且编码过之后的信号为xn(i)=θns(i)。Un同时还有一个加密系数wn,i,加密之后的发送信号为将上述的过程写成矩阵形式,是阶段2最终发送出去的加密过的信号,是阶段2使用的编码矩阵,且
2.Wi的设计方法以及设计原则
在本方案中,将Wi分为两部分:静态部分和动态部分
在每个相干时间内是保持不变的,而在每个相干时间内是变化的,但是在一个符号内保持不变。因此,本方案采取如下方法设计由相干时间内的信道状态信息h1,…,hN生成;由相干时间内的信道状态信息h1,…,hN以及当前符号信息s(i)生成。
Wi的设计同时还必须满足两个原则:保密性原则和能量限制原则。保密性要求窃听用户采用盲信道估计的方法估计出后,不能通过计算出不可获取。能量限制原则要求发射端满足一定的能量准则,如平均能量准则,其中INN是N×N的单位矩阵,E是取期望运算符;或者最大能量限制准则,
3.D端和E端的的解码
D端的接收信号为:
Y i = P t H X ^ i + M i = P t HW i V s ( i ) + M i = P t HW i d V s ( i ) + P t HW i r V s ( i ) + M i ,
其中Mi是代表高斯白噪声的矩阵。
E端的接收信号为:
R i = P t G X ^ i + Z i = P t GW i V s ( i ) + Z i = P t GW i d V s ( i ) + P t GW i r V s ( i ) + Z i ,
其中Zi是代表高斯白噪声的矩阵。
D端可以采用最大似然检测来估计s(i),
因为D端已知信道状态信息H,以及的生成方式,所以D可以正确解码出接收信号。
而E端无法获知H,也就无法得知的生成方式,从而无法正确解码出接收信号。如果E采用最大似然检测估计法,即,
E端的检测会被干扰,而且会随着发射功率的增大而增大,所以即使在高发射功率下,依然足够干扰E端的检测,使得E端的误码率很高。
4.Wi的具体设计方案
本设计方案给出两种具体的Wi的设计方案。
3 - 1 ) - - - W i d = β x d i a g ( | h 1 | h 1 , ... , | h n | h n , ... , | h N | h N ) W i r = β t e j 2 πt i d i a g ( u 1 h 1 , ... , u n h n , ... , u N h N ) ,
其中,u1,…,uN是|u|N=1的N个解,βxt是两个参数,这两个参数的选择必须满足能量限制准则,并且将sn(i)写成二进制序列bn,i=[bn,i(1),bn,i(2),…,bn,i(log2M)],通过bn,i可以计算出
对于第一种方案来说,因为无法选择最大能量限制准则,为了简便,我们选择平均能量限制作为原则,具体的表达式为:
3 - 2 ) - - - W i d = α x d i a g ( | h 1 | h 1 , ... , | h n | h n , ... , | h N | h N ) W i r = α t d i a g ( e j 2 πt i 1 | h 1 | u 1 h 1 , ... , e j 2 πt i N | h N | u N h N ) ,
其中,u1,…,uN是|u|N=1的N个解,αxt是两个参数,这两个参数的选择必须满足能量限制准则,并且将sn(i)写成二进制序列bn,i=[bn,i(1),bn,i(2),…,bn,i(log2M)],通过bn,i可以计算出其中第n个元素。
对于第二种方案来说,选择最大能量限制作为原则,具体表达式为:αxt=1。
4.仿真结果
分别对第一种方案和第二种方案的进行了仿真,仿真中用户簇有2个用户,D和E分别采用最大似然检测法。两种具体方案实施时,采用的V都是基于Vandermonde矩阵得到的具有最大编码增益的预编码矩阵,实际系统中,也可以采用其他预编码矩阵。
对于2个用户,
对于方案一,仿真了βx=0.8,βt=0.11221和βx=0.9,βt=0.056261两种情况,仿真结果如图3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D端的解码性能很好,但是E的解码性能很差,并且不会随着发送功率的增大而有明显的改善,最终由一个误码率的阈值。从图中的曲线斜率可以看出本方案具有满分集。
对于方案二,仿真了αx=0.8,αt=0.2和αx=0.9,αt=0.1的两种情况,从图中的可以看出,D端的解码性能很好,但是E的解码性能很差,并且不会随着发送功率的增大而有明显的改善,最终由一个误码率的阈值。从图中的斜率可以看出,本设计方案可以达到满分集。

Claims (1)

1.一种基于物理层的防窃听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协作通信系统中增加一个防窃听编码矩阵Wi,使得接收端信号随机化;所述防窃听编码矩阵Wi被分解为静态和动态两部分,该防窃听编码矩阵Wi是根据信道状态信息以及当前需要发送的信息生成的;
具体按照以下步骤:
1)在每个相干时间开始时,协作传输的多个用户节点通过时分复用的方式向目的节点发送导频信号,目的节点估计出各个节点到它的信道状态信息,然后,目的节点在同一频率上向所有用户节点发送导频,用户节点利用该导频估计出该节点到目的节点的信道状态信息;
2)用户节点之间通过时分复用的方式共享估计出的信道状态信息;
3)用户节点通过估计出来的信道状态信息计算出该相干时间内的防窃听编码矩阵Wi
4)设未增加防窃听矩阵前,系统发射信号为:设增加防窃听矩阵之后,发射信号为:则窃听节点端的接收信号被随机化为其中V是编码矩阵,s(i)为一个子帧中的第i个符号,G是用户节点到窃听节点的信道矩阵,Zi为高斯白噪声,Pt为发送功率;
将所述防窃听编码矩阵Wi分解为静态和动态两部分的具体方法为:设静态部分为动态部分为则防窃听编码矩阵所述动态部分根据当前符号需要发送的信息以及当前相干时间内的初始信道状态信息生成;静态部分根据每个相干时间起始阶段估计出的信道状态信息来确定;其中静态部分在一个相干时间内是保持不变的,而动态部分在每个符号内是保持不变的,但是相邻符号之间是变动的,所以动态部分在一个相干时间内是不断变化的;这样即使窃听节点采用盲信道估计的算法,窃听节点也只能估计出静态部分不能估计出动态部分
在设计防窃听编码矩阵Wi时,需要遵守保密性原则和能量限制原则;
所述保密性原则为:当窃听节点采用盲信道估计的方法时,应该保证其无法估计出防窃听编码矩阵Wi;或者,当其估计出静态部分之后,不能估计出动态部分并且不能通过静态部分计算出动态部分
所述能量限制原则为:选择最大发送能量限制原则或者平均发送能量限制原则;
所述静态部分和动态部分的计算公式为:
W i d = β x d i a g ( | h 1 | h 1 , ... , | h n | h n , ... , | h N | h N ) W i r = β t e j 2 πt i d i a g ( u 1 h 1 , ... , u n h n , ... , u N h N ) ;
其中,u1,…,uN是|u|N=1的N个解,hN为第N个用户uN到公共目的节点D的信道,uN是|u|N=1的第N个解,βxt是两个可调参数,这两个可调参数的选择必须满足最大能量限制准则,即并且sn(i)为第n个用户在第i个子帧内需要发送的信息,将sn(i)写成二进制序列bn,i=[bn,i(1),bn,i(2),…,bn,i(log2M)],通过bn,i计算出
或者,所述静态部分和动态部分的计算公式为:
W i d = α x d i a g ( | h 1 | h 1 , ... , | h n | h n , ... , | h N | h N ) W i r = α t d i a g ( e j 2 πt i 1 | h 1 | u 1 h 1 , ... , e j 2 πt i N | h N | u N h N ) ;
其中,u1,…,uN是|u|N=1的N个解,αxt是两个可调参数,这两个可调参数的选择必须满足最大能量限制准则,即αxt=1,并且将sn(i)写成二进制序列bn,i=[bn,i(1),bn,i(2),…,bn,i(log2M)],通过bn,i可以计算出其中第k个元素,M为符号sn(i)中包含的比特数,即将其表示成二进制的位数,N为用户数。
CN201210227408.3A 2012-07-03 2012-07-03 一种基于物理层的防窃听编码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75208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227408.3A CN102752080B (zh) 2012-07-03 2012-07-03 一种基于物理层的防窃听编码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227408.3A CN102752080B (zh) 2012-07-03 2012-07-03 一种基于物理层的防窃听编码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52080A CN102752080A (zh) 2012-10-24
CN102752080B true CN102752080B (zh) 2016-12-21

Family

ID=470320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27408.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752080B (zh) 2012-07-03 2012-07-03 一种基于物理层的防窃听编码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75208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18238B (zh) * 2014-03-14 2018-04-24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实现物理层安全的协作干扰的激励方法
CN104994496B (zh) * 2015-06-26 2018-10-30 西安交通大学 基于分布式空间调制的物理层安全传输方法
CN105577329B (zh) * 2015-12-23 2018-10-30 西安交通大学 基于空间调制的物理层安全传输方法
CN106953819B (zh) * 2017-03-31 2019-12-24 南京邮电大学 基于多无线电协作预编码的物理层保密通信方法
CN108881217B (zh) * 2018-06-14 2020-10-27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基于分层二维特征编码的安全多用户导频鉴权方法
CN109039412B (zh) * 2018-07-23 2020-07-28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基于随机波束赋形的物理层安全传输方法
CN109302260B (zh) * 2018-08-17 2020-11-0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基于多天线技术的车辆无线通讯防窃听安全防护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02265A (zh) * 2010-07-22 2010-12-01 西安交通大学 无线通信中的物理层安全传输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02265A (zh) * 2010-07-22 2010-12-01 西安交通大学 无线通信中的物理层安全传输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Anti-Eavesdropping Space-Time Network Coding for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s;Zhenzhen Gao,et al;《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20110919;第PP卷(第99期);第1-11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52080A (zh) 2012-10-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52080B (zh) 一种基于物理层的防窃听编码方法
Li et al. On cooperative relaying schemes for wireless physical layer security
CN104540124B (zh) 一种已知窃听端信道信息的多中继物理层安全方法
Sayeed et al. Secur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ecret keys through multipath
CN104378757B (zh) 一种多中继多干扰窃听网络中保障物理层安全的方法
CN110677178B (zh) 大规模mimo-noma系统中短包传输时延分析方法
CN107360568B (zh) 利用喷泉码实现对称加密保障无线数据安全传输的方法
CN105187200A (zh) 用于在网络中生成密钥的方法以及在网络上的用户和网络
CN104320826A (zh) 一种窃听环境下协作通信网络的机会中继选择方法
CN106357373A (zh) 一种基于人工噪声的空间调制物理层安全传输方法
CN104104422A (zh) 一种基于有限反馈的多天线非可信中继系统及其传输方法
CN104009834A (zh) 一种基于差分混沌键控dcsk的mimo保密通信方法
Sergienko et al. SCMA detection with channel estimation error and resource block diversity
Xu et al. Rate regions for multiple access channel with conference and secrecy constraints
Park et al. Random linear network coding based on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in wireless networks
CN109728865A (zh) 一种大规模天线阵中基于人工噪声的窃听编码方法
Xie et al. Training design and channel estimation in uplink 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s
CN104486754A (zh) 基于物理层安全技术的协作通信系统中继选择方法
Wei et al. Integer-forcing linear receiver design with slowest descent method
CN114501580A (zh) 存在不可信中继威胁的协作速率分割网络安全传输方法
Bai et al. Artificial noise aided polar codes for physical layer security
Dao et al. Cancel‐Decode‐Encode Processing on Two‐Way Cooperative NOMA Schemes in Realistic Conditions
Liang et al. Physical layer security in broadcast networks
Cheng et al. MIMO-OFDM PHY integrated (MOPI) scheme for confidential wireless transmission
Wu et al. Structure optimisation of spatial modulation over correlated fading channel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1221

Termination date: 2021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