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14575B - 预编码权重生成方法、移动台装置及基站装置 - Google Patents

预编码权重生成方法、移动台装置及基站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14575B
CN102714575B CN201180006615.XA CN201180006615A CN102714575B CN 102714575 B CN102714575 B CN 102714575B CN 201180006615 A CN201180006615 A CN 201180006615A CN 102714575 B CN102714575 B CN 10271457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tion apparatus
stream
mobile station
matrix
pmi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0661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14575A (zh
Inventor
田冈秀和
楠目胜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TT Docomo Inc
Original Assignee
NTT Docom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TT Docomo Inc filed Critical NTT Docom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27145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145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145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1457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2Multi-user 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86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89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different transmission schemes, at least one of them being a diversity transmission schem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04B7/04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taking physical layer constraints into account
    • H04B7/0469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taking physical layer constraints into account taking special antenna structures, e.g. cross polarized antennas into accou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34Antenna weights or vector/matrix coeffici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36Feedback format
    • H04B7/0639Using selective indices, e.g. of a codebook, e.g. pre-distortion matrix index [PMI] or for beam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10Polarisation diversity; Directional divers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即使在动态切换SU-MIMO传输和MU-MIMO传输的情况下也会增大系统整体的数据速率(频率利用效率)。在移动台装置(10)中,选择与包含最近似于表示信道传输路径的信道状态的信道矩阵的对于流的矩阵成分的预编码矩阵所对应的PMI并反馈给基站装置(20),在基站装置(20)中,从移动台装置(10)反馈的PMI所对应的预编码矩阵中,提取最近似于信道传输路径的信道状态的对于流的矩阵成分,并基于提取的矩阵成分生成预编码权重。

Description

预编码权重生成方法、移动台装置及基站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预编码权重生成方法、移动台装置及基站装置,特别是,涉及对应于多天线传输的预编码权重生成方法、移动台装置及基站装置。
背景技术
在UMTS(UniversalMobileTelecommunicationsSystem,通用移动电信系统)网络中,为了提高频率利用效率以及数据速率,通过采用高速下行分组接入(HSDPA,HighSpeedDownlinkPacketAccess)或高速上行分组接入(HSUPA,HighSpeedUplinkPacketAccess),最大限度地发挥以宽带码分多址(W-CDMA,WidebandCodeDivisionMultipleAccess)为基础的系统的特征。在该UMTS网络中,为了获得更快的高速数据速率以及更低的延迟,正在讨论长期演进(LTE:LongTermEvolution)。
第三代系统通常使用5MHz的固定频带,在下行回路中能够实现最大2Mbps左右的传输速率。另一方面,在LTE式系统中,使用1.4MHz~20MHz的可变频带,在下行回路中能够实现最大300Mbps左右的传输速率,在上行回路中能够实现75Mbps左右的传输速率。并且,在UMTS网络中,为了进一步实现宽频带化及高速化,正在讨论LTE的后续系统(例如,高级LTE(LTE-A,LTE-Advanced))。例如,在LTE-A式系统中,预计将作为LTE标准中的最大系统频带的20MHz扩展至100MHz左右。
并且,在LTE式系统中,作为通过多个天线收发数据以提高数据速率(频率利用效率)的无线通信技术,提出了多输入多输出(MIMO,MultiInputMultiOutput)系统(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1)。在MIMO系统中,在发送接收机中准备多个发送/接收天线,通过相异的发送天线同时发送相异的发送信息序列。另一方面,在接收机(移动台装置UE)侧,利用发送/接收天线之间出现的相异的衰减变动,分离并检测出同时发送的信息序列,从而能够增大数据速率(频率利用效率)。
在LTE式系统中,规定了从相异的发送天线同时发送的发送信息序列全部属于同一用户的单用户MIMO(SU-MIMO,SingleUserMIMO)传输,以及从相异的发送天线同时发送的发送信息序列属于相异的用户的多用户MIMO(MU-MIMO,MultipleUserMIMO)传输。在该SU-MIMO传输及MU-MIMO传输中,在移动台装置UE侧,从规定了应对多个基站装置eNodeB的天线设置的相位、幅度控制量(预编码矩阵(预编码权重))以及与该预编码矩阵相对应的预编码矩阵指示符(PMI,PrecodingMatrixIndicator)的码本中,选择最佳的PMI,并将其作为信道信息(CSI:ChannelStateInformation)反馈给基站装置eNodeB。在基站装置eNodeB侧,基于移动台装置UE反馈的PMI对各发送天线进行预编码,并发送发送信息序列。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TR25.913“RequirementsforEvolvedUTRAandEvolvedUTRAN”
发明的概要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LTE式系统中,根据基于从基站装置eNodeB对单一或多个移动台装置UE发送的各流的CQI(ChannelQualityIndicator,信道质量指示符)的值(以下,称为“CQI值”)计算出的吞吐量的预期值(以下,称为“吞吐量预期值”)的合计值,选择PMI。具体地说,选择与使基于各流的CQI值计算出的吞吐量预期值的合计值为最大的预编码矩阵对应的PMI。
在对移动台装置UE的流数为一个的情况下(即,秩1的情况),基于仅从该流测定出的CQI值计算出吞吐量预期值,选择使吞吐量预期值最大的PMI,因此选择的PMI能够适当反映信道传输路径的信道状态。另一方面,在对移动台装置UE的流数为两个以上的情况下(即,秩2以上的情况),基于从多个流测定出的CQI值计算出吞吐量预期值的合计值,选择使该吞吐量预期值的合计值最大的PMI。因此,即使在包含与近似于信道传输路径的信道状态的流所对应的矩阵成分的情况下,在吞吐量预期值的合计值较小的情况下,也不会选择与该预编码矩阵相对应的PMI,而可能选择与该PMI相比没有适当反映信道状态的PMI。
另外,在LTE式系统中,利用各用户专用的解调用的参照信号(UEspecificRS)的SU-MIMO传输及MU-MIMO传输规定了相同的DCI(DownlinkControlInformation,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格式(DCI格式2B)。而且,通过使用这种DCI格式,能够以子帧为单位动态地切换SU-MIMO传输与MU-MIMO传输。并且,认为能够实现这种MIMO传输形式的动态切换的机构也可以应用于LTE-A式系统。在这种能够动态切换MIMO传输形式的环境下,需要一边切换SU-MIMO传输和MU-MIMO传输,一边向基站装置eNodeB反馈得到的能够增大系统整体的数据速率(频率利用效率)的PMI。
本发明鉴于以上技术问题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预编码权重生成方法、移动台装置及基站装置,即使在动态切换SU-MIMO传输与MU-MIMO传输的情况下,也能够增大系统整体的数据速率(频率利用效率)。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预编码权重生成方法,在移动台装置中包括:选择与包含对于流的矩阵成分的预编码矩阵所对应的PMI的步骤,所述矩阵成分最近似于表示信道传输路径的信道状态的信道矩阵;以及将选择的PMI作为信道信息发送给基站装置的步骤;在基站装置中包括:从移动台装置发送的PMI所对应的预编码矩阵中,提取最近似于信道传输路径的信道状态的对于流的矩阵成分的步骤;以及基于提取的矩阵成分生成预编码权重的步骤。。
根据该方法,由于从移动台装置向基站装置反馈与包括最近似于信道传输路径的信道状态的矩阵成分的预编码矩阵所对应的PMI,在基站装置中,从反馈的PMI所对应的预编码矩阵中,提取最近似于信道传输路径的信道状态的矩阵成分,并将其用于预编码权重的生成,因此,能够向基站装置反馈适当表示信道传输路径的信道状态的信道信息,能够基于该反馈的信道信息进行预编码,从而,无论对于移动台装置的流数(秩数)是多少,即,即使在每个移动台装置的流数为两个以上的情况下,也能够反映信道传输路径的信道状态而进行预编码,在动态切换SU-MIMO传输与MU-MIMO传输的情况下,也能够增大系统整体的数据速率(频率利用效率)。
本发明的移动台装置包括:选择部件,用于选择与包含对于流的矩阵成分的预编码矩阵所对应的PMI,所述矩阵成分最近似于表示信道传输路径的信道状态的信道矩阵;以及发送部件,用于向基站装置发送由所述选择部件选择的PMI,作为信道信息。
根据该结构,由于向基站装置反馈与包含最近似于信道传输路径的信道状态的矩阵成分的预编码矩阵所对应的PMI,因此能够反馈包含最适当地表示信道传输路径的信道状态的信道信息的PMI。
本发明的基站装置包括:提取部件,用于从与自移动台装置接收的PMI所对应的预编码矩阵中,提取最近似于表示信道传输路径的信道状态的信道矩阵的流相对应的矩阵成分;生成部件,基于所述提取部件提取的矩阵成分,生成预编码权重。
根据该结构,由于基于最近似于表示信道传输路径的信道状态的信道矩阵的对于流的矩阵成分,生成预编码权重,因此能够基于最适当地表示信道传输路径的信道状态的信道信息,生成预编码权重,从而,无论对于移动台装置的流数(秩数)是多少,均能够反映信道传输路径的信道状态而进行预编码,即使在动态切换SU-MIMO传输与MU-MIMO传输的情况下,也能够增大系统整体的数据速率(频率利用效率)。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通过从移动台装置向基站装置反馈与包括最近似于信道传输路径的信道状态的对于流的矩阵成分的预编码矩阵所对应的PMI,在基站装置中,从反馈的PMI所对应的预编码矩阵中,提取最近似于信道传输路径的信道状态的对于流的矩阵成分,并用于预编码权重的生成,能够向基站装置反馈适当表示信道传输路径的信道状态的信道信息,能够基于该信道信息进行预编码,从而,无论移动台装置的流数(秩数)是多少,均能够以反映信道传输路径的信道状态的方式进行预编码,即使在动态切换SU-MIMO传输与MU-MIMO传输的情况下,也能够增大系统整体的数据速率(频率利用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LTE式MIMO系统的概念图。
图2是用于说明LTE式MIMO系统的移动台装置的PMI选择方法的图。
图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移动台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的PMI选择方法的图。
图4是用于说明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的图。
图5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移动台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6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7是用于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的信道信息的提取方法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以图1所示的MIMO系统为前提,对LTE式MIMO系统进行的下行链路MIMO传输的预编码进行说明。图1是,LTE式MIMO系统的概念图。另外,在图1所示的MIMO系统中,示出了基站装置eNodeB与两个移动台装置UE#1、UE#2之间进行多用户MIMO(MU-MIMO)的情况。并且,在图1所示的MIMO系统中,示出了基站装置eNodeB具有两个发送天线,移动台装置UE#1、UE#2分别具有一个接收天线的情况。
在图1所示的MIMO系统的下行链路MIMO传输的预编码中,在移动台装置UE#1、UE#2中,利用来自各接收天线RX1、RX2的接收信号测定信道变动量,基于测定出的信道变动量,选择使来自基站装置eNodeB的各发送天线TX1、TX2的发送数据的SINR达到最大的相位/幅度控制量(预编码权重(预编码矩阵))所对应的PMI。而且,将该选择的PMI作为信道信息通过上行链路反馈给基站装置eNodeB。在基站装置eNodeB中,根据用户装置UE反馈的PMI,对于对移动台装置UE#1的发送数据x1、对移动台装置UE#的发送数据x2进行预编码后,通过各发送接收天线TX1、TX2进行信息传输。
在基站装置eNodeB中,具有用于对发送数据x1、x2进行预编码的预编码处理单元21、22。在预编码处理单元21中,具有为了通过发送天线TX1发送发送数据x1而对发送数据x1乘以预编码权重W11的权重乘法单元21a、为了通过发送天线TX2发送发送数据x1而对发送数据x1乘以预编码权重W12的权重乘法单元21b。同样,在预编码处理单元22中,具有为了通过发送天线TX2发送发送数据x2而对发送数据x2乘以预编码权重W21的权重乘法单元22a、为了通过发送天线TX2发送发送数据x2而对发送数据x2乘以预编码权重W22的权重乘法单元22b。
乘以预编码权重W11的发送数据x1、乘以预编码权重W21的发送数据x2,在加法器23中相加后,通过发送天线TX1而被发送至信道传输路径。另一方面,乘以预编码权重W12的发送数据x1、乘以预编码权重W22的发送数据x2,在加法器24中相加后,通过发送天线TX2而被发送至信道传输路径。
通过发送天线TX1、TX2发送的发送数据x1、x2受到形成于移动台装置UE#1、UE#2的接收天线RX1、RX2之间的信道传输路径的信道变动的影响。即,从发送天线TX1发送至接收天线RX1的发送数据x1、x2被乘以信道状态系数h11,从发送天线TX1发送至接收天线RX2的发送数据x1、x2被乘以信道状态系数h12。同样,从发送天线TX2发送至接收天线RX1的发送数据x1、x2被乘以信道状态系数h21,从发送天线TX2发送至接收天线RX2的发送数据x1、x2被乘以信道状态系数h22
在移动台装置UE#1、UE#2中,经由接收天线RX1、RX2而接收该发送数据x1、x2,作为接收数据y1、y2。此情况下,接收数据y1、y2分别为以下值。其中,n1、n2为噪声成分。
y1=h11(W11x1+W21x2)+h21(W12x1+W22x2)+n1
=(h11W11+h21W12)x1+(h11W21+h21W22)x2+n1
y2=h12(W11x1+W21x2)+h22(W12x1+W22x2)+n2
=(h12W11+h22W12)x1+(h12W21+h22W22)x2+n2
在移动台装置UE#1、UE#2中,基于该接收数据y1、y2,选择使来自基站装置eNodeB的各发送天线TX1、TX2的发送数据的接收SINR达到最大的预编码权重所对应的PMI。此情况下,在接收数据y1中,(h11W11+h21W12)相当于对本装置的发送数据x1的信号功率,(h11W21+h21W22)相当于对其他装置(移动台装置UE#2)的发送数据x2的信号功率。因此,在移动台装置UE#1中,选择使前者尽量大并使后者尽量小的预编码权重所对应的PMI。同样,在接收数据y2中,(h12W21+h22W22)相当于对本装置的发送数据x2的信号功率,(h12W11+h22W12)相当于对其他装置(移动台装置UE#1)的发送数据x1的信号功率。因此,在移动台装置UE#2中,选择在基站装置eNodeB中使前者尽量大并使后者尽量小的预编码权重所对应的PMI。
此情况下,在移动台装置UE#1、UE#2中,基于分别从两个流(即,分别从基站装置eNodeB的发送天线TX1、TX2发送的流1、流2)测定出的CQI值,计算出吞吐量的预期值(吞吐量预期值)的合计值,选择使该吞吐量预期值的合计值达到最大的PMI。这里,使用具体例说明图1所示的MIMO系统中移动台装置UE的PMI选择方法。
图2是用于说明LTE式MIMO系统的移动台装置UE的PMI选择方法的图。在图2中,示出了移动台装置UE保存的码本内的预编码矩阵与吞吐量预期值之间的关系。另外,这里,在基站装置eNodeB及移动台装置UE中保存有仅注册有图2所示的两个预编码矩阵(PM1、PM2)的码本。并且,与信道传输路径的信道状态相对应的信道矩阵Hk为以下值。
H k = 1 0.9
如图2所示,在预编码矩阵PM1中,基于根据流1测定出的CQI值计算出的吞吐量预期值为“10”,基于根据流2测定出的CQI值计算出的吞吐量预期值为“1”,该吞吐量预期值的合计值为“11”。另一方面,在预编码矩阵PM2中,基于根据流1测定出的CQI值计算出的吞吐量预期值为“8”,基于根据流2测定出的CQI值计算出的吞吐量预期值为“7”,这些吞吐量预期值的合计值为“15”。因此,在移动台装置UE,选择与使这些吞吐量预期值的合计值达到最大的预编码矩阵PM2相对应的PMI。
在图2中,从以流为单位来看吞吐量预期值,预编码矩阵PM1的第1列所示的与流1相对应的矩阵成分的值最大。这代表预编码矩阵PM1的流1最适当地表示信道传输路径的信道状态。但是,在现有的PMI选择方法中,由于选择基于各流1、2的CQI值计算出的吞吐量的合计值达到最大的PMI,因此,选择预编码矩阵PM2所对应的PMI。本发明发明者着眼于以下的点而完成了本发明,即,根据这种基于多个流的CQI值计算出的吞吐量的合计值选择PMI,不能选择与包含与流所对应的矩阵成分(以下,称为适当“矩阵成分”)的预编码矩阵相对应的PMI,所述矩阵成分最近似于信道传输路径的信道状态。
在本发明的预编码权重生成方法中,在移动台装置UE中,选择包含最近似于信道传输路径的信道状态的矩阵成分的预编码矩阵所对应的PMI,并将该PMI反馈给基站装置eNodeB,另一方面,在基站装置eNodeB中,从移动台装置UE反馈的PMI所对应的预编码矩阵中,提取最近似于信道传输路径的信道状态的矩阵成分,并用于预编码权重的生成。因此,能够向基站装置eNodeB反馈适当表示信道传输路径的信道状态的信道信息,能够基于该反馈的信道信息进行预编码,从而,无论对于移动台装置的流数(秩数)是多少,也能够反映信道传输路径的信道状态而进行预编码,在动态切换SU-MIMO传输与MU-MIMO传输的情况下,也能够增大系统整体的数据速率(频率利用效率)。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适用于本发明的预编码权重生成方法的移动台装置UE,选择与包含与对应信道传输路径的信道状态的信道矩阵Hk之间的矩阵间距离(chordaldistance)最小的矩阵成分的预编码矩阵相对应的PMI。这里,利用图2所示的具体例,对本发明的移动台装置UE的第一实施方式的PMI选择方法进行说明。
图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移动台装置UE的第一实施方式的PMI选择方法的图。在图3中,示出了保存在移动台装置UE中的码本内的预编码矩阵与吞吐量预期值及矩阵间距离之间的关系。另外,在图3中,保存在基站装置eNodeB及移动台装置UE中的码本的内容,以及,对应信道传输路径的信道状态的信道矩阵Hk,与图2所示例相同。因此,各吞吐量预期值及其合计值与图2所示的值相同。
如图3所示,在PM1的第1列所示的与流1相对应的矩阵成分(1,1)中,与信道矩阵Hk之间的矩阵间距离为最小值,即“0.01”,在第2列所示的与流2相对应的矩阵成分(1,-1)中,与信道矩阵Hk之间的矩阵间距离为最大值,即“3.61”。另一方面,在PM2的第1列所示的与流1相对应的矩阵成分(1,j)、以及PM2的第2列所示的与流2相对应的矩阵成分(1,-j)中,与信道矩阵Hk之间的矩阵间距离同为“1.81”。
此情况下,在移动台装置UE中,选择包含与信道矩阵Hk之间的矩阵间距离最小的矩阵成分的预编码矩阵PM1所对应的PMI。由此,能够高精度地选择包含最近似于信道矩阵Hk的矩阵成分的预编码矩阵所对应的PMI。而且,通过向基站装置eNodeB反馈如上选择的PMI,能够反馈包含最适当地表示信道传输路径的信道状态的信道信息的PMI。
并且,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移动台装置UE选择包含信号对干扰加噪声比(SINR:Signal-to-Interference-plus-NoiseRatio)最大的矩阵成分的预编码矩阵所对应的PMI。这里,利用图2所示的具体例,对本发明的移动台装置UE的第二实施方式的PMI选择方法进行说明。
通常,SINR与从各流测定出的CQI值成比例。因此,各流的SINR与成比例于从各流测定出的CQI值的吞吐量预期值具有同样的大小关系。即,在PM1的第1列所示的与流1相对应的矩阵成分(1,1)中最大,在第2列所示的与流2相对应的矩阵成分(1,-1)中最小。另一方面,在PM2的第1列所示的与流1相对应的矩阵成分(1,j)、以及PM2的第2列所示的与流2相对应的矩阵成分(1,-j)中,尽管能够获得相对较大的SINR,仍然不及与PM1的第1列所示的与流1相对应的矩阵成分(1,1)相对应的SINR。
此情况下,在移动台装置UE中,选择包含SINR最大的矩阵成分的预编码矩阵PM1所对应的PMI。由此,无需复杂的运算处理,能够选择包含最近似于信道矩阵Hk的矩阵成分的预编码矩阵所对应的PMI。而且,通过向基站装置eNodeB反馈如上选择的PMI,能够反馈包含最适当地表示信道传输路径的信道状态的信道信息的PMI。
另一方面,在适用于本发明的预编码权重生成方法的基站装置eNodeB中,从移动台装置UE反馈的PMI所对应的预编码矩阵中,提取最近似于信道传输路径的信道状态的矩阵成分。此时,在基站装置eNodeB中,同样,基于移动台装置UE反馈的各流的CQI值,提取矩阵成分。具体地说,提取与移动台装置UE反馈的CQI值最大的流相对应的矩阵成分。而且,基于提取的矩阵成分生成预编码权重。由此,能够基于最适当地表示信道传输路径的信道状态的矩阵成分,生成预编码权重,从而,无论对于移动台装置的流数(秩数)是多少,均能够反映信道传输路径的信道状态而进行预编码,即使在动态切换SU-MIMO传输与MU-MIMO传输的情况下,也能够增大系统整体的数据速率(频率利用效率)。
考虑通过上述移动台装置UE的PMI选择方法,选择图3所示的PM1所对应的PMI,并对其进行反馈的情况。此情况下,如上所述,移动台装置UE反馈的CQI值与各流的吞吐量预期值具有相同的大小关系。即,根据流1测定出的CQI值大于根据流2测定出的CQI值。因此,在基站装置eNodeB中,从与移动台装置UE反馈的PMI相对应的PM1中,提取与流1相对应的矩阵成分(即,第1列矩阵成分)。而且,基于与该流1相对应的矩阵成分(1,1),生成预编码权重。
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其中,对使用与LTE-A系统相对应的基站装置及移动台装置的情况进行说明。
参考图4,对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具有移动台装置(UE)10及基站装置(eNodeB)20的移动通信系统1进行说明。图4是用于说明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具有移动台装置10及基站装置20的移动通信系统1的结构的图。另外,图5所示的移动通信系统1是例如包括LTE系统或SUPER3G的系统。并且,该移动通信系统1也可以称为IMT-Advanced或4G。
如图4所示,移动通信系统1包括:基站装置20、与该基站装置20通信的多个移动台装置10(101、102、103……10n,n为n>0的整数)。基站装置20与高层站装置30相连接,该高层站装置30与核心网40相连接。移动台装置10在小区50中与基站装置20进行通信。另外,在高层站装置30中包括但不限定于,例如,接入网关装置、无线网络控制器(RNC)、移动性管理实体(MME)等。
各移动台装置(101、102、103……10n)具有相同结构、功能和状态,以下,在没有特别限定的情况下,以移动台装置10进行说明。并且,为了便于说明,以移动台装置10为例,对与基站装置20进行无线通信的装置进行说明,通常情况下,也可以是包括移动终端装置、固定终端装置的用户装置(UE:UserEquipment)。
在移动通信系统1中,作为无线接入方式,在下行链路应用正交频分多址(OFDMA,Orthogonal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Access),上行链路应用单载波频分多址(SC-FDMA,Single-Carrier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Access)。OFDMA是将频带分割为多个狭窄的频带(副载波)并将数据映射于各副载波进行传输的多载波传输方式。SC-FDMA是将系统频带按每个终端分割为一个或连续的资源块构成的频带并使多个终端使用彼此相异的频带而能够降低终端间的干扰的单载波传输方式。
下面,对高级LTE的通信信道进行说明。在下行链路中,使用各移动台装置10共享的PDSCH、下行L1/L2控制信道(PDCCH、PCFICH、PHICH)。通过该PDSCH对用户数据,即,通常的数据信号进行传输。发送数据包含在该用户数据中。另外,基站装置20分配给移动台装置10的CC和调度信息通过L1/L2控制信道通知给移动台装置10。
在上行链路中,使用各移动台装置10共享使用的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PhysicalUplinkSharedChannel)、作为上行链路的控制信道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PhysicalUplinkControlChannel)。通过该PUSCH传输用户数据。并且,通过该PUCCH传输下行链路的无线质量信息(CQI:ChannelQualityIndicator)等。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移动台装置10的结构的框图。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20的结构的框图。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图5及图6所示的移动台装置10及基站装置20的结构为简略结构,假设具有通常的基站装置及移动台装置各自所具有的结构。
在图5所示的移动台装置10中,通过接收天线RX#1~RX#N接收从基站装置20发出的发送信号,经双工器(Duplexer)101#1~101#N而被电分离至发送路径与接收路径,并输出至RF接收电路102#1~102#N。而且,通过RF接收电路102#1~102#N对该发送信号进行频率变换处理,将其从无线频率信号转换为基带信号。实施频率变换处理后的基带信号,通过CP(CP,循环前缀)去除单元103#1~103#N去除CP后,被输出至高速傅立叶转换单元(FFT单元)104#1~104#N。接收定时推定单元105根据接收信号包含的基准信号推定接收定时,并将该推定结果通知CP除去单元103#1~103#N。FFT单元104#1~104#N对输入的接收信号进行傅立叶转换,从时序信号转换为频域信号。转换为频域信号的接收信号被输出至数据信道信号解调单元106。
数据信道信号解调单元106例如通过最小均方误差(MMSE:MinimumMeanSquaredError)或最大似然检测(MLD:MaximumLikelihoodDetection)信号分离法对从FFT单元104#1~104#N输入的接收信号进行分离。由此,将来自基站装置20的接收信号分离为与用户#1~用户#k相关的接收信号,提取与移动台装置10的用户(这里,以用户k为例)相关的接收信号。信道推定单元107根据从FFT单元104#1~104#N输出的接收信号包含的基准信号,推定信道状态,并将推定的信道状态通知数据信道信号解调单元106、后述信道质量测定单元109及PMI选择单元111。在数据信道信号解调单元106中,基于通知的信道状态,通过上述MLD信号分离法对接收信号进行分离。由此,解调出与用户k相关的接收信号。
另外,在通过数据信道信号解调单元106进行解调处理之前,在未图示的副载波解映射单元中对提取的与用户k相关的接收信号进行解映射。数据信道信号解调单元106解调的与用户k相关的接收信号被输出至信道解码单元108。而且,通过信道解码单元108实施信道解码处理,对发送信号#k进行再现。
信道质量测定单元109基于信道推定单元107通知的信道状态,测定信道质量(CQI)。而且,将测定结果即CQI通知反馈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10。PMI选择单元111构成选择单元,基于信道推定单元107通知的信道状态,通过上述第一或第二实施方式,选择包含最近似于信道传输路径的信道状态的矩阵成分的预编码矩阵所对应的PMI。而且,将选择的PMI通知反馈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10。
例如,PMI选择单元111选择包括与对应信道传输路径的信道状态的信道矩阵之间的矩阵间距离最小的对于流的矩阵成分的预编码矩阵所对应的PMI(第一实施方式)。或者,选择包括接收SINR最大的对于流的矩阵成分的预编码矩阵所对应的PMI(第二实施方式)。另外,可以根据基站装置20的指示,切换上述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来选择PMI。在反馈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10中,输出这样选择的PMI。
反馈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10中构成发送单元的一部分,基于通知的CQI及PMI,生成用于将其反馈给基站装置20的控制信号(例如,PUCCH)。反馈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10生成的控制信号被输出至多路复用器(MUX)112。
在信道编码单元113对通过高层发送的与用户#k相关的发送数据#k进行信道编码后,在数据调制单元114对其进行数据调制。在未图示的串行/并行转换单元,对数据调制单元114进行数据调制后的发送数据#k进行转换,将该发送数据从时序信号转换为频域信号,并输出至副载波映射单元115。
在副载波映射单元115中,根据基站装置20指示的调度信息,对发送数据#k映射到副载波。此时,副载波映射单元115对未图示的参照信号生成单元生成的参照信号#k与发送数据#k同时映射(复用)到副载波。其后,将映射到副载波的发送数据#k输出至预编码乘法单元116。
预编码乘法单元116基于从PMI选择单元111选择的PMI获得的预编码权重,对于每个接收天线RX#1~RX#N,将发送数据#k进行相位和/或幅度移动。在预编码乘法单元116中进行相位和/或幅度移动后的发送数据#k被输出至多路复用器(MUX)112。
在多路复用器(MUX)112中,对实施了相位和/或幅度移动后的发送数据#k与反馈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10生成的控制信号进行合成,生成各接收天线RX#1~RX#N的发送信号。在快速傅里叶反变换部117中,对多路复用器(MUX)112生成的发送信号进行快速傅立叶反变换,将其从频域信号转换为时域信号后,通过CP附加单元118#1~118#N附加CP后输出至RF发送电路119#1~119#N。然后,RF发送电路119#1~119#N对该发送信号实施频率变换处理而将其转换为无线频带后,经由双工器(Duplexer)101#1~101#N输出至接收天线RX#1~RX#N,从接收天线RX#1~RX#N通过上行链路发送给基站装置20。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移动台装置10中,基于信道推定单元107通知的信道状态,通过上述第一或第二实施方式选择PMI,并将选择的PMI反馈给基站装置20,因此能够反馈包括最近似于信道传输路径的信道状态的矩阵成分的预编码矩阵所对应的PMI,其结果是,能够反馈包括最适当地表示信道传输路径的信道状态的信道信息的PMI。
在图6所示的基站装置20中,未图示的调度器基于后述信道推定单元215#1~215#k提供的信道推定值,确定复用的用户数(复用用户数)。而且,确定各用户在上下行资源中的内容(调度信息),将对于用户#1~#k的发送数据#1~#k发送至对应的信道编码单元201#1~201#k。
在信道编码单元202#1~202#k对发送数据#1~#k进行信道编码后,将其输出至数据调制单元202#1~202#k,进行数据调制。此时,信道编码及数据调制基于后述CQI信息更新单元219#1~219#k提供的信道编码率及调制方式进行。在数据调制单元202#1~202#k进行数据调制后的发送数据#1~#k被输出至副载波映射单元203。
在副载波映射单元203中,根据调度器提供的调度信息,将发送数据#1~#k映射到副载波。此时,副载波映射单元203对从未图示的参照信号生成单元输入的参照信号#1~#k与发送数据#1~#k一同映射(复用)到副载波。这样映射到副载波的发送数据#1~#k被输出至预编码乘法单元204#1~204#k。
预编码乘法单元204#1~204#k基于后述预编码权重生成单元220提供的预编码权重,对每个发送天线TX#1~TX#N,将发送数据#1~#k进行相位和/或幅度移动(通过预编码进行的发送天线TX#1~发送天线TX#N的加权)。在预编码乘法单元204#1~204#k中实施了相位和/或幅度移动后的发送数据#1~#k被输出至多路复用器(MUX)205。
在多路复用器(MUX)205中,对实施了相位和/或幅度移动的发送数据#1~#k进行合成,生成各发送天线TX#1~TX#N的发送信号。多路复用器(MUX)205生成的发送信号经快速傅里叶反变换部206#1~206#N进行快速傅里叶反变换而从频域信号转换为时域信号。然后,该发送信号在经前缀(CP)附加单元207#1~207#N附加CP后,被输出至RF发送电路208#1~208#N。然后,该发送信号在经RF发送电路208#1~208#N实施转换为无线频带的频率变换处理后,经由双工器(Duplexer)209#1~209#N而被输出至发送天线TX#1~TX#N,从发送天线TX#1~TX#N通过下行链路而发送至移动台装置10。
另一方面,通过发送天线TX#1~TX#N,接收移动台装置10通过上行链路发送的发送信号,经双工器(Duplexer)209#1~209#N而被电分离至发送路径与接收路径,并输出至RF接收电路210#1~210#N。而且,通过RF接收电路210#1~210#N对该发送信号进行频率变换处理,将其从无线频率信号转换为基带信号。实施频率变换处理后的基带信号,通过CP去除单元211#1~211#N去除CP后,被输出至高速傅立叶转换单元(FFT单元)212#1~212#N。接收定时推定单元213根据接收信号包含的基准信号推定接收定时,并将该推定结果通知CP除去单元211#1~211#N。FFT单元212#1~212#N对输入的接收信号进行傅立叶转换,从时序信号转换为频域信号。这些转换为频域信号的接收信号被输出至数据信道信号分离单元214#1~214#k。
数据信道信号分离单元214#1~214#k通过例如,最小均方误差(MMSE:MinimumMeanSquaredError)或最大似然检测(MLD:MaximumLikelihoodDetection)信号分离法对从FFT单元212#1~212#k输入的接收信号进行分离。由此,来自移动台装置10的接收信号分离为用户#1~与用户#k相关的接收信号。信道推定单元215#1~215#k根据从FFT单元212#1~212#k输出的接收信号包含的基准信号,推定信道状态,并将推定的信道状态通知数据信道信号分离单元214#1~214#k及控制信道信号解调单元216#1~216#k。在数据信道信号分离单元214#1~214#k中,基于通知的信道状态,通过上述最小均方误差或MLD信号分离法,对接收信号进行分离。
经数据信道信号分离单元214#1~214#k分离的用户#1~用户#k相关的接收信号经未图示的副载波解映射单元解映射而恢复到时序信号后,通过未图示的数据解调单元对该信号进行数据解调。而且,通过信道解码单元217#1~217#k实施信道解码处理,由发送信号#1~发送信号#k进行再现。
控制信道信号解调单元216#1~216#k对从FFT单元212#1~212#k输入的接收信号包含的控制信道信号(例如,PUCCH)进行解调。此时,控制信道信号解调单元216#1~216#k分别对与用户#1~用户#k相对应的控制信道信号进行解调。此时,在控制信道信号解调单元216#1~216#k中,基于信道推定单元215#1~215#k通知的信道状态,对控制信道信号进行解调。经控制信道信号解调单元216#1~216#k解调的各控制信道信号被输出至信道信息提取单元218#1~218#k与CQI信息更新单元219#1~219#k。
信道信息提取单元218#1~218#k构成提取单元,从控制信道信号解调单元216#1~216#k输入的各控制信道信号(例如,PUCCH)包含的信息中,提取最近似于信道传输路径的信道状态的信道信息。具体地说,基于控制信道信号(例如,PUCCH)包含的信息(PMI及CQI值),提取该PMI所对应的预编码矩阵包含的最近似于信道传输路径的信道状态的矩阵成分,作为信道信息。信道信息提取单元218#1~218#k提取的信道信息(与该流相对应的矩阵成分)被输出至预编码权重生成单元220。
预编码权重生成单元220构成生成单元,基于从信道信息提取单元218#1~218#k输入的信道信息(与该流相对应的矩阵成分),生成表示对于发送数据#1~#k的相位和/或幅度移动量的预编码权重。生成的各预编码权重被输出至预编码乘法单元204#1~204#k,用于发送数据#1~发送数据#k的预编码。
CQI信息更新单元219#1~219#k根据从控制信道信号解调单元216#1~216#k输入的各控制信道信号(例如,PUCCH)包含的参照信号,测定CQI,并不断将CQI信息更新为最新的状态。CQI信息更新单元219#1~219#k更新的CQI信息被分别输出至信道编码单元201#1~201#k、数据调制单元202#1~202#k。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20,通过信道信息提取单元218#1~218#k提取最近似于信道传输路径的信道状态的矩阵成分作为信道信息,预编码权重生成单元220基于该信道信息(与相应的流相对应的矩阵成分),生成表示对于发送数据#1~#k的相位和/或幅度移动量的预编码权重,因此能够基于最适当地表示信道传输路径的信道状态的矩阵成分,生成预编码权重,从而,无论对于移动台装置的流数(秩数)是多少,均能够反映信道传输路径的信道状态而进行预编码,即使在动态切换SU-MIMO传输与MU-MIMO传输的情况下,也能够增大系统整体的数据速率(频率利用效率)。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预编码权重生成方法中,在移动台装置10中,选择包含最近似于信道传输路径的信道状态的矩阵成分的预编码矩阵所对应的PMI,将该PMI反馈给基站装置20,另一方面,在基站装置20中,从移动台装置10反馈的PMI所对应的预编码矩阵中,提取最近似于信道传输路径的信道状态的矩阵成分,用于预编码权重的生成。由此,能够向基站装置20反馈适当表示信道传输路径的信道状态的信道信息,能够基于该反馈的信道信息进行预编码,从而,无论对于移动台装置的流数(秩数)是多少,均能够反映信道传输路径的信道状态而进行预编码,即使在动态切换SU-MIMO传输与MU-MIMO传输的情况下,也能够增大系统整体的数据速率(频率利用效率)。
以上,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专利权利要求书的记载范围规定的本发明的主旨及范围内对本发明进行修改及变更。因此,本说明书的记载,仅为示例性说明,并不对本发明作任何限制。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预编码权重生成方法中,示出了在移动台装置10中,选择包含最近似于信道传输路径的信道状态的矩阵成分的预编码矩阵所对应的PMI并将其反馈给基站装置20,在基站装置20中,从反馈的PMI所对应的预编码矩阵中提取最近似于信道传输路径的信道状态的矩阵成分作为信道信息,用于预编码权重的生成。但是,基站装置20对于信道信息的提取方法及使用方法,不限定于此,可以适当变更。例如,可以分割并提取最近似于信道传输路径的信道状态的矩阵成分,将提取的相异的矩阵成分的一部分用于有关相异的流的预编码权重的生成。
下面,对这种变更基站装置20的信道信息提取方法情况的具体例进行说明。其中,以基站装置20具有四个发送天线、通过两个流与移动台装置10进行信息传输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图7是用于说明适用于本发明的预编码权重生成方法的基站装置20的信道信息提取方法的图。在图7(a)中,示出了移动台装置10选择的PMI所对应的预编码矩阵PM3,在图7(b)中,示出了基站装置20从预编码矩阵PM3中提取的矩阵成分的一部分。另外,在预编码矩阵PM3中,矩阵成分a为最近似于信道传输路径的信道状态的矩阵成分。
如果移动台装置10反馈预编码矩阵PM3所对应的PMI,则在基站装置20中,通过信道信息提取单元218#1~218#k基于CQI值和预先规定的规则,提取矩阵成分a的一部分(第1行,第2行)与另一部分(第3行,第4行),并将其作为信道信息输出至预编码权重生成单元220。而且,在预编码权重生成单元220,将矩阵成分a的一部分(第1行,第2行)用于例如流1用预编码权重的生成,将另一部分用于另一流2用预编码权重的生成。
此情况下,例如,即使在使用偏波面交差的阵列天线(偏波交差阵列天线)的情况下,也能够反映信道传输路径的信道状态的方式对来自相异的天线的发送数据进行预编码,并且即使在动态切换SU-MIMO传输与MU-MIMO传输的情况下,也能够增大系统整体的数据速率(频率利用效率)。另外,对于这种变更基站装置20的信道信息提取方法情况下获得的效果,并不限定于使用偏波交差阵列天线的情况。
并且,在这种变更基站装置20的信道信息提取方法情况下,需要对移动台装置10选择的PMI加以一定的制限。具体地说,需要限于对由信道信息提取单元218提取的矩阵成分的一部分与另一部分规定相同的值的预编码矩阵所对应的PMI来进行选择。对于该选择的PMI的制限,例如,可以通过从基站装置20向移动台装置10通知的码本子集限制实现。
本发明以2010年1月20日申请的特愿2010-010059为基础。在此包括其全部内容。

Claims (7)

1.一种预编码权重生成方法,用于生成乘以发送数据的预编码权重,所述发送数据从基站装置通过多个流发送到移动台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在所述移动台装置中,
基于表示所述多个流的各个流的信道状态的CQI即信道质量指示符计算所述多个流的各个流的吞吐量预期值,选择与包含所计算的吞吐量预期值最大的流的矩阵成分的预编码矩阵对应的PMI的步骤;以及
将选择的PMI作为信道信息发送给所述基站装置的步骤;
在所述基站装置中,
从由所述移动台装置反馈的PMI所对应的预编码矩阵,提取所述吞吐量预期值最大的流的矩阵成分的步骤;以及
基于提取的矩阵成分生成预编码权重的步骤。
2.一种移动台装置,接收从基站装置通过多个流发送的发送数据,其特征在于,包括:
选择部件,基于表示所述多个流的各个流的信道状态的CQI即信道质量指示符计算所述多个流的各个流的吞吐量预期值,选择与包含所计算的吞吐量预期值最大的流的矩阵成分的预编码矩阵对应的PMI;以及
发送部件,用于向所述基站装置发送由所述选择部件选择的PMI,作为信道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选择部件选择与包含与对应于信道传输路径中的信道状态的信道矩阵的矩阵间距离(chordaldistance)最小的矩阵成分的预编码矩阵对应的PMI。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选择部件选择与包含使装置自身的SINR最大的矩阵成分的预编码矩阵对应的PMI。
5.一种基站装置,通过多个流将发送数据发送到移动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提取部件,用于从与由所述移动台装置反馈的PMI对应的预编码矩阵,基于表示所述多个流的各个流的信道状态的CQI即信道质量指示符,提取吞吐量预期值最大的流的矩阵成分;以及
生成部件,基于所述提取部件提取的矩阵成分,生成预编码权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取部件提取与由所述移动台装置反馈的CQI的值最大的流相对应的矩阵成分。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提取部件分割并提取最近似于表示信道传输路径的信道状态的信道矩阵的矩阵成分,
所述生成部件基于所述提取部件提取的相异的矩阵成分的一部分,分别生成相异的流使用的预编码权重。
CN201180006615.XA 2010-01-20 2011-01-20 预编码权重生成方法、移动台装置及基站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71457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10059 2010-01-20
JP2010010059A JP5388356B2 (ja) 2010-01-20 2010-01-20 プリコーディングウェイト生成方法、移動局装置及び基地局装置
PCT/JP2011/050947 WO2011090106A1 (ja) 2010-01-20 2011-01-20 プリコーディングウェイト生成方法、移動局装置及び基地局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14575A CN102714575A (zh) 2012-10-03
CN102714575B true CN102714575B (zh) 2016-01-20

Family

ID=443069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06615.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714575B (zh) 2010-01-20 2011-01-20 预编码权重生成方法、移动台装置及基站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842763B2 (zh)
JP (1) JP5388356B2 (zh)
CN (1) CN102714575B (zh)
WO (1) WO201109010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73650B2 (ja) * 2010-01-20 2013-12-18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移動局装置、チャネル情報フィードバック方法
US9148205B2 (en) * 2010-01-25 2015-09-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Feedback for supporting SU-MIMO and MU-MIMO oper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JP5723318B2 (ja) * 2012-04-05 2015-05-27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アクセスポイント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US9614599B2 (en) * 2012-08-03 2017-04-04 Agency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Method for determining precoding matrixes for communication and a system therefrom
US20150215013A1 (en) * 2014-01-28 2015-07-30 Cambium Networks Limi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 multi-user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mu-mimo) network with single transceiver subscriber modules
JP2015216449A (ja) * 2014-05-08 2015-12-03 ソニー株式会社 装置
US9716572B2 (en) * 2014-10-30 2017-07-25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MIMO based adaptive beamforming over OFDMA architecture
US9967012B2 (en) * 2015-05-06 2018-05-0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SI) reporting
KR20170128019A (ko) * 2016-05-13 2017-11-2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전자 장치 및 전자 장치에서의 무선 통신 방법
WO2018028838A1 (en) * 2016-08-12 2018-02-15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Technique for determining a channel width of a channel used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US11211977B2 (en) 2017-06-15 2021-12-28 Lg Electronics Inc. Codebook-based uplink transmission method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therefor
US11445487B2 (en) 2018-06-15 2022-09-13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Single user super position transmission for future gene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11140668B2 (en) 2018-06-22 2021-10-05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Performance of 5G MIMO
US10945281B2 (en) 2019-02-15 2021-03-09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Facilitating improved performance of multiple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s in advanced network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651963B2 (en) * 2005-04-15 2010-01-26 Siemens Energy, Inc. Patterning on surface with high thermal conductivity materials
CN101257367B (zh) * 2007-02-28 2013-03-27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选择预编码的方法和装置
US8259824B2 (en) * 2007-05-23 2012-09-04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Nested precoding codebook structures for MIMO systems
WO2009026769A1 (en) * 2007-08-31 2009-03-05 Fujitsu Limit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EP2078443A1 (en) * 2007-08-31 2009-07-15 Fujitsu Limited Feedback apparatus, feedback method, scheduling apparatus, and scheduling method
EP2073471A1 (en) 2007-12-20 2009-06-24 Sony Corporation Improved selection criterion for quantized precoded spatial multiplexing MIMO
KR100991794B1 (ko) * 2007-12-31 2010-11-0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셀간 간섭 감소 방법
JP2009272942A (ja) * 2008-05-08 2009-11-1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受信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チャネルベクトルの量子化方法、及びマルチストリームの伝送方法
KR101056614B1 (ko) * 2008-07-30 2011-08-1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다중안테나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전송방법
WO2010018969A2 (en) * 2008-08-11 2010-02-18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signals using multi-antenna
KR101505689B1 (ko) * 2009-01-08 2015-03-2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다중 셀 협력에 기반하는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KR101678686B1 (ko) * 2009-05-14 2016-11-2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cqi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1151540A (ja) 2011-08-04
JP5388356B2 (ja) 2014-01-15
WO2011090106A1 (ja) 2011-07-28
US20120314808A1 (en) 2012-12-13
US8842763B2 (en) 2014-09-23
CN102714575A (zh) 2012-10-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14575B (zh) 预编码权重生成方法、移动台装置及基站装置
CN110945822B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上行链路发送和接收方法及其装置
CN110168947B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上行链路发送/接收方法及其装置
CN109565311B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上行链路发送/接收的方法及其装置
KR102525602B1 (ko) 다중 안테나를 이용하는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채널 상태 정보를 송수신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CN102577532B (zh) 基站装置、移动台装置及发送功率控制方法
JP2020517158A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チャネル状態情報を報告するための方法及びそのための装置
JP5357119B2 (ja) 移動端末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CN103238286B (zh) 反馈方法及移动终端装置
CN102870360A (zh) 移动终端装置以及无线基站装置
JP5268983B2 (ja) 通信制御方法、移動局装置及び基地局装置
JP5346970B2 (ja) 移動端末装置、無線基地局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CN102859918A (zh) 反馈信息发送方法、移动台装置以及基站装置
JP5396306B2 (ja) プリコーディングウェイト生成方法及び制御装置
CN102870448A (zh) 数据发送方法、基站装置以及移动台装置
CN108934190A (zh) 无线通信系统的传输机制
CN103238287A (zh) 反馈方法、移动终端装置以及无线基站装置
US8964870B2 (en) Mobile station apparatus and channel information feedback method
JP2012080584A (ja) フィードバック方法及び移動端末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120

Termination date: 2018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