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38287A - 反馈方法、移动终端装置以及无线基站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反馈方法、移动终端装置以及无线基站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38287A
CN103238287A CN2011800583917A CN201180058391A CN103238287A CN 103238287 A CN103238287 A CN 103238287A CN 2011800583917 A CN2011800583917 A CN 2011800583917A CN 201180058391 A CN201180058391 A CN 201180058391A CN 103238287 A CN103238287 A CN 1032382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ti
base station
station apparatus
value
radio b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5839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38287B (zh
Inventor
永田聪
柿岛佑一
田冈秀和
楠目胜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TT Docomo Inc
Original Assignee
NTT Docom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TT Docomo Inc filed Critical NTT Docom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32382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382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382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3828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3Shaping networks in transmitter or receiver, e.g. adaptive shaping networks
    • H04L25/03006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 H04L25/03343Arrangements at the transmitter e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04B7/0478Special codebook structures directed to feedback optimis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3Shaping networks in transmitter or receiver, e.g. adaptive shaping networks
    • H04L25/03891Spatial equalizers
    • H04L25/03949Spatial equalizers equalizer selection or adaptation based on feedbac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2Multi-user 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3Parameters other than those covered in groups H04B7/0623 - H04B7/0634, e.g. channel matrix rank or transmit mode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36Feedback forma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36Feedback format
    • H04B7/0639Using selective indices, e.g. of a codebook, e.g. pre-distortion matrix index [PMI] or for beam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36Feedback format
    • H04B7/0645Variable feedback
    • H04B7/065Variable contents, e.g. long-term or short-shor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3Shaping networks in transmitter or receiver, e.g. adaptive shaping networks
    • H04L25/03006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 H04L2025/03777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2025/03802Signalling on the reverse channel
    • H04L2025/03808Transmission of equaliser coeffici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24Cell structures
    • H04W16/28Cell structures using beam stee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10Scheduling measurement reports ; Arrangements for measurement repor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即使是在使用了多个发送天线的下行MIMO传输中,也可靠地生成预编码权重。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反馈信息选择部(109),在为了使用了多个发送天线的下行MIMO传输而在PUCCH中包含PTI而反馈到无线基站装置的模式中,将PTI的值从0变更为1的情况下,选择与最后被反馈的RI相同的RI;多路复用器(115),将该RI以及变更后的PTI复用到子帧;以及发送部,将复用后的信号通过PUCCH发送到无线基站装置。

Description

反馈方法、移动终端装置以及无线基站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反馈方法、移动终端装置以及无线基站装置,特别涉及与多天线传输对应的反馈方法、移动终端装置以及无线基站装置。
背景技术
在UMTS(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通用移动通信系统)网络中,以频率利用效率的提高、数据速率的提高为目的,通过采用HSDPA(High Speed Downlink Packet Access,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接入)和HSUPA(High Speed Uplink Packet Access,高速上行链路分组接入),从而最大限度发挥基于W-CDMA(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宽带码分多址)的系统的特征。关于该UMTS网络,以进一步的高速数据速率、低延迟等为目的,正在讨论长期演进(LTE:Long Term Evolution)。
第3代系统利用大致5MHz的固定频带,在下行线路中能够实现最大2Mbps左右的传输速率。另一方面,在LTE的系统中,利用1.4MHz~20MHz的可变频带,在下行线路中能够实现最大300Mbps左右的传输速率以及在上行线路中能够实现最大75Mbps左右的传输速率。此外,在UMTS网络中,以进一步的宽带化以及高速化为目的,还研究LTE的后继的系统(例如,高级LTE(LTE-A))。例如,在LTE-A中,预计将作为LTE标准的最大系统频带的20MHz扩展至100MHz左右。此外,预计将LTE标准的最大发送天线数的4发送天线扩展至8发送天线。
此外,在LTE方式的系统(LTE系统)中,作为使用多个天线发送接收数据且提高数据速率(频率利用效率)的无线通信技术,提出了MIMO(MultiInput Multi Output,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1)。在MIMO系统中,在发送接收机中准备多个发送/接收天线,从不同的发送天线同时发送不同的发送信息序列。另一方面,接收机侧利用在发送/接收天线之间产生不同的衰变的情况,分离和检测同时发送的信息序列,从而能够增大数据速率(频率利用效率)。
此外,在LTE系统中,规定从不同的发送天线同时发送的发送信息序列全部为同一个用户的发送信息序列的单用户MIMO(SU-MIMO(单用户MIMO))、以及是不同的用户的发送信息序列的多用户MIMO(MU-MIMO(多用户MIMO))。在这些SU-MIMO传输以及MU-MIMO传输中,从对每个秩决定了多个在接收机侧应对发送机的天线设定的相位/振幅控制量(预编码权重)、以及与该预编码权重相对应的PMI(预编码矩阵指示符)的码本中,选择最合适的PMI而反馈给发送机,且选择表示最合适的秩的RI(秩指示符)而反馈给发送机。在发送机侧,基于从接收机反馈的PMI、RI,确定对于各个发送天线的预编码权重,进行预编码后发送发送信息序列。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 TR25.913“Requirements for Evolved UTRA andEvolved UTRAN”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如上所述,在LTE-A中,预计将最大发送天线数扩展为8发送天线。并且,在使用了8发送天线的下行MIMO传输中,根据从两个不同的码本选择的两种PMI而生成预编码权重。因此,若不反馈两种PMI的双方,则产生不能生成预编码权重的事态。
本发明是鉴于这一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是在使用了多个发送天线的下行MIMO传输中,也能够可靠地生成预编码权重的反馈方法、移动终端装置以及无线基站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反馈方法,为了使用了多个发送天线的下行MIMO传输而在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中包含PTI(预编码类型指示符)而反馈到无线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在将PTI的值从0变更为1的情况下,选择与最后被反馈的RI相同的RI的步骤;将该RI以及变更后的PTI复用到子帧的步骤;以及将复用后的信号通过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发送到无线基站装置的步骤。
本发明的移动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反馈信息选择部件,在为了使用了多个发送天线的下行MIMO传输而在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中包含PTI而反馈到无线基站装置的模式中,将PTI的值从0变更为1的情况下,选择与最后被反馈的RI相同的RI;复用部件,将该RI以及变更后的PTI复用到子帧;以及发送部件,将复用后的信号通过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发送到无线基站装置。
在本发明的无线基站装置中,为了使用了多个发送天线的下行MIMO传输而在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中包含PTI而从移动终端装置反馈,其特征在于,包括:储存部件,储存根据RI而用作宽带第1PMI的虚拟PMI;接收部件,通过所述上行控制信道接收信号;取得部件,若检测出选择与最后被反馈的RI不同的RI,且选择1作为PTI的值的反馈信息,则从所述储存部件取得与变更后的RI对应的所述虚拟PMI;以及权重生成部件,使用与所述变更后的RI对应的所述虚拟PMI而生成预编码权重。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即使是在使用了多个发送天线的下行MIMO传输中,也能够可靠地生成预编码权重。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本发明的反馈方法的MIMO系统的概念图。
图2是使用了PUCCH的PMI/CQI/RI反馈的说明图。
图3是使用了PUCCH的子带CQI反馈的说明图。
图4是使用了PUCCH的PMI/CQI/RI反馈的说明图。
图5是使用了8发送天线的下行MIMO传输中的使用了PUCCH的PMI/CQI/RI反馈的说明图。
图6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的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移动终端装置的结构的模块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基站装置的结构的模块图。
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使用了PUCCH的反馈方法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首先,关于在LTE-A系统中进行的下行链路MIMO传输中的预编码,以图1所示的MIMO系统为前提进行说明。图1是应用本发明的反馈方法的MIMO系统的概念图。另外,在图1所示的MIMO系统中,表示无线基站装置(以下,简称为“基站装置”)eNodeB以及移动终端装置UE分别具有8个天线的情况。
在下行链路MIMO传输中的预编码中,在移动终端装置UE中,使用来自各天线的接收信号而测定信道变动量,并基于测定的信道变动量,选择与将来自基站装置eNodeB的各发送天线的发送数据合成之后的吞吐量(或者接收SINR(Signal to Interference and Noise Ratio,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成为最大的相位/振幅控制量(预编码权重)对应的PMI(预编码矩阵指示符)以及RI(秩指示符)。然后,将该选择的PMI以及RI与表示信道质量信息的CQI(信道质量指示符)一同通过上行链路反馈到基站装置eNodeB。在基站装置eNodeB中,基于从移动终端装置UE反馈的PMI以及RI对发送数据进行预编码之后,从各天线进行信息传输。
在图1所示的移动终端装置UE中,信号分离/解码部11进行在经由接收天线RX#1~RX#8而接收到的接收信号中包含的控制信道信号以及数据信道信号的分离以及解码。通过在信号分离/解码部11中进行解码处理,再现对于移动终端装置UE的数据信道信号。PMI选择部12根据通过未图示的信道估计部而估计出的信道状态,选择PMI。此时,PMI选择部12从码本13选择最合适的PMI,该码本13决定了在移动终端装置UE以及基站装置eNodeB的两者中对每个秩已知的N个预编码权重(预编码矩阵)以及与该预编码权重对应的PMI。RI选择部14根据通过信道估计部而估计出的信道状态,选择RI。这些PMI以及RI作为反馈信息,与表示信道质量信息的CQI一同发送到基站装置eNodeB。
另一方面,在图1所示的基站装置eNodeB中,预编码权重生成部21基于从移动终端装置UE反馈的PMI以及RI,生成预编码权重。预编码乘法部22对通过串行/并行变换部(S/P)23变换为并行的发送信号乘以预编码权重,从而对每个发送天线TX#1~#8分别控制(偏移)相位/振幅。由此,进行了相位/振幅偏移的发送数据从8个发送天线TX#1~TX#8发送。
这里,说明在这样的下行链路MIMO传输中,从移动终端装置对于基站装置eNodeB的信道信息(PMI/CQI/RI:以下,适当地称为“反馈信息”)的反馈方法。图2是用于说明在下行链路MIMO传输中,通过PUCCH(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从移动终端装置UE对基站装置eNodeB反馈反馈信息的方法的图。在图2中表示了反馈信息周期性地反馈的情况(以下,称为“周期性(Periodic)反馈”)。
在周期性反馈中,有如图2A所示那样将宽带CQI(WB-CQI)以及宽带PMI(WB-PMI)与RI通过单独的子帧进行反馈的模式、以及如图2B所示那样将WB-CQI以及WB-PMI、RI与所选择是子带CQI(SB-CQI)通过单独的子帧进行反馈的模式。在如图2A、B所示的模式中,反馈信息(PMI/CQI、RI)使用PUCCH而被反馈。
在图2A所示的模式中,WB-PMI以及WB-CQI与RI通过不同的子帧(TTI: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传输时间间隔)进行反馈。在图2A中,表示了PUCCH的信道信息的反馈模式为模式1-1,且WB-PMI/WB-CQI的周期为5个子帧,RI的周期为WB-PMI/WB-CQI的周期的2倍(10个子帧),反馈RI的子帧从反馈WB-PMI/WB-CQI的子帧偏移了2个子帧的情况。此时,WB-PMI/WB-CQI与RI相互独立地编码而反馈。
另一方面,在图2B所示的模式中,WB-PMI以及WB-CQI、RI与SB-CQI通过不同的子帧(TTI)进行反馈。在图2B中,表示了PUCCH的信道信息的反馈模式为模式2-1,且WB-PMI/WB-CQI(SB-CQI)的周期为2个子帧,RI的周期为WB-PMI/WB-CQI的周期的5倍(10个子帧),反馈RI的子帧从反馈WB-PMI/WB-CQI的子帧偏移了1个子帧的情况。
此外,在图2B中,表示了子带(Bandwidth Part(BP),带宽部分(BP))数为2,反馈SB-CQI的子帧相对于反馈WB-PMI/WB-CQI的子帧的偏置为2个子帧,在WB-PMI/WB-CQI的反馈的周期期间反馈2次同一子带的SB-CQI的情况。此时,WB-PMI/WB-CQI、RI与SB-CQI相互独立地编码而反馈。
图3是用于说明使用了PUCCH的子带CQI反馈的图。另外,在图3中,表示了系统频带由J个带宽部分(BP)构成,各BP由两个子带构成的情况。此外,在图3中,表示了为了在基站装置eNodeB中能够对每个码字(CW)选择适当的MCS(调制编码方案)而反馈与两个CW(CW1、CW2)对应的CQI的情况。
如图3所示,在反馈模式2-1中的使用了PUCCH的子带CQI反馈(3GPP TS36.213)中,在各BP中选择表示最高的接收SINR的子带,该子带中的CQI与SB索引一同反馈到基站装置eNodeB。此外,各BP的信息循环地(Cyclic)反馈。另外,RI、WB-PMI以及WB-CQI(CW1、CW2)对应于系统频带而被反馈。
按照图2B的方式表示,图3所示的RI、WB-PMI、WB-CQI以及SB-CQI(CW1、CW2)如图4所示那样对各子帧分配。另外,在图4中,为了便于说明,设为将分配RI的子帧称为第1子帧。如图4所示,RI在第1子帧进行反馈,WB-PMI以及WB-CQI(CW1、CW2)在第2子帧进行反馈。SB-CQI与SB索引一同在第4、第6、第8以及第10子帧中进行反馈。在这里,表示了在第4、第8子帧中SB-CQI1(CW1、CW2)与SB索引1一同进行反馈,在第6、第10子帧中SB-CQI2(CW1、CW2)与SB索引2一同进行反馈的情况。
另外,如上所述,在使用了8发送天线的下行MIMO传输中,根据从两个不同的码本(以下,称为“双码本”)选择的两种PMI而生成预编码权重。这里,双码本由宽带/长周期用的第1码本和子带/短周期用的第2码本构成。在使用了8发送天线的下行MIMO传输中,从第1码本选择的WB-PMI(WB-PMI1)和从第2码本选择的SB-PMI(SB-PMI2)反馈到基站装置eNodeB。另外,第2码本为子带/短周期用,但除了SB-PMI2之外还可以选择WB-PMI(WB-PMI2)。另外,WB-PMI1构成宽带第1PMI。
在使用了这样的8发送天线的下行MIMO传输中的反馈模式2-1中,预编码权重根据基于最后被反馈的RI而调整的3个子帧中的反馈信息来决定。这些3个子帧中的反馈信息可称为3个子帧报告。该3个子帧报告由分别决定了反馈信息的报告1~报告3构成。
在报告1中,决定RI与1比特的PTI(预编码类型指示符)。在报告2、报告3中,决定与报告1中的PTI的值对应的信息。在报告2中,在PTI的值为“0”的情况下反馈从第1码本选择的WB-PMI1,在PTI的值为“1”的情况下反馈WB-CQI以及从第2码本选择的WB-PMI2。在报告3中,在PTI的值为“0”的情况下反馈WB-CQI以及从第2码本选择的WB-PMI2,在PTI的值为“1”的情况下反馈SB-CQI以及从第2码本选择的SB-PMI2。即,通过变更PTI的值,在报告3中反馈的信息可在有关宽带的反馈信息与有关子带的反馈信息之间切换。
图5是使用了利用8发送天线的下行MIMO传输中的PUCCH的PMI/CQI/RI反馈的说明图。在图5A中表示PTI=0的情况下的反馈信息,在图5B中表示PTI=1的情况下的反馈信息。另外,在图5中表示子带(BP)数为2的情况。此外,在图5中,为了便于说明,设为将分配RI的子帧称为第1子帧。
在PTI=0的情况下,如图5A所示,在第1子帧中,反馈RI以及PTI(PTI=0)(报告1)。此外,在第2子帧中,反馈从第1码本选择的WB-PMI1(报告2)。此外,在第4、第6、第8以及第10子帧中,反馈WB-CQI(CW1、CW2)以及从第2码本选择的WB-PMI2(报告3)。
在PTI=1的情况下,如图5B所示,在第1子帧中,反馈RI以及PTI(PTI=1)(报告1)。此外,在第2子帧中,反馈WB-CQI(CW1、CW2)以及从第2码本选择的WB-PMI2(报告2)。此外,在第4、第6、第8以及第10子帧中,反馈SB-CQI以及SB索引、从第2码本选择的SB-PMI2(报告3)。在这里,表示在第4、第8子帧中反馈SB-CQI1(CW1、CW2)以及SB索引1、SB-PMI2,在第6、第10子帧中反馈SB-CQI2(CW1、CW2)以及SB索引2、SB-PMI2的情况。
如上所述,在了8发送天线的下行MIMO传输中的反馈模式2-1中,预编码权重根据基于最后(最近)被反馈的RI而调整的3个子帧中的反馈信息(3个子帧报告)来决定。该预编码权重通过对在3个子帧报告中包含的WB-PMI1乘以WB-PMI2(或者SB-PMI2)而生成(WB-PMI1×WB-PMI2(或者SB-PMI2))。因此,不能仅根据WB-PMI1以及WB-PMI2(或者SB-PMI2)中的任一个而生成预编码权重。
在使用了8个发送天线的下行MIMO传输中的反馈模式2-1中,如图5所示,通过变更在报告1中包含的PTI的值,能够动态地切换反馈信息。但是,在PTI的值从0变更为1的情况下,在RI表示的秩也被变更时,缺少有关与变更后的秩对应的WB-PMI1的信息,产生不能生成适当的预编码权重的事态。
本发明人着眼于在动态地变更PTI的值的情况下因缺少WB-PMI1而不能生成预编码权重的问题,发现了通过防止PTI的值以及RI表示的秩的同时的变更,或者在基站装置eNodeB中保持用于预编码权重的生成的WB-PMI1(或者与其相当的PMI),从而即使是在使用了8发送天线的下行MIMO传输中,也能够可靠地生成预编码权重,实现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的第一要点在于,在为了使用了多个发送天线(例如,8发送天线)的下行MIMO传输而在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中包含PTI而反馈到基站装置eNodeB的模式中,将PTI的值从0变更为1的情况下,选择与最后被反馈的RI相同的RI,将该RI以及变更后的PTI复用到子帧,并将复用后的信号通过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发送到基站装置eNodeB,从而即使是在使用了多个发送天线的下行MIMO传输中,也能够可靠地生成预编码权重。
此外,本发明的第二要点在于,在为了使用了多个发送天线的下行MIMO传输而在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中包含PTI而反馈到基站装置eNodeB的模式中,选择与最后被反馈的RI不同的RI的情况下,选择0作为PTI的值,将该PTI以及变更后的RI复用到子帧,并将复用后的信号通过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发送到基站装置eNodeB,从而即使是在使用了多个发送天线的下行MIMO传输中,也能够可靠地生成预编码权重。
此外,本发明的第三要点在于,在为了使用了多个发送天线的下行MIMO传输而在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中包含PTI而反馈到基站装置eNodeB的模式中,在基站装置eNodeB中预先储存根据RI而用作WB-PMI1的虚拟PMI,在移动终端装置UE中选择与最后被反馈的RI不同的RI,且选择1作为PTI的值的情况下,将该变更后的RI以及PTI复用到子帧,将复用后的信号通过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发送到基站装置eNodeB,在基站装置eNodeB中将与变更后的RI对应的虚拟PMI用于预编码权重的生成,从而即使是在使用了多个发送天线的下行MIMO传输中,也能够可靠地生成预编码权重。
此外,本发明的第四要点在于,在为了使用了多个发送天线的下行MIMO传输而在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中包含PTI而反馈到基站装置eNodeB的模式中,在基站装置eNodeB中预先储存最后被反馈的RI以及根据WB-PMI1和变更后的RI的组合而用作WB-PMI1的虚拟PMI,在移动终端装置UE中选择与最后被反馈的RI不同的RI,且选择1作为PTI的值的情况下,将该变更后的RI以及PTI复用到子帧,将复用后的信号通过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发送到基站装置eNodeB,在基站装置eNodeB中将与最后被反馈的RI以及WB-PMI1和变更后的RI的组合对应的虚拟PMI用于预编码权重的生成,从而即使是在使用了多个发送天线的下行MIMO传输中,也能够可靠地生成预编码权重。
以下,参照图5说明本发明的多个方式。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使用了PUCCH的反馈方法中,在为了使用了8发送天线的下行MIMO传输而包含PTI而反馈到基站装置eNodeB的模式中,将PTI的值从0变更为1的情况下,选择与最后(最近)被反馈的RI相同的RI,并将该RI以及变更后的PTI复用到子帧。
如图5所示,在将PTI的值从0变更为1的情况下,若变更RI所表示的秩,则在PTI=1的情况下WB-PMI1不能复用到子帧,所以产生与变更后的秩对应的WB-PMI1不能反馈到基站装置eNodeB的事态。在第一方式的反馈方法中,在将PTI的值从0变更为1的情况下,选择与最后被反馈的RI相同的RI,将该RI以及变更后的PTI复用到子帧,所以能够防止PTI的值的变更和RI所表示的秩的变更同时进行,所以能够防止缺少WB-PMI1的事态,即使是在使用了8发送天线的下行MIMO传输中,在基站装置eNodeB中也能够可靠地生成预编码权重。
此外,在第一方式的反馈方法中,优选在基站装置eNodeB中,预先储存在PTI的值为0时最后被反馈的WB-PMI1,并将该预先储存的WB-PMI1用于预编码权重的生成。在该情况下,能够基于反映了与当前的宽带的信道状态最接近的信道状态的WB-PMI1生成预编码权重。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使用了PUCCH的反馈方法中,在为了使用了8发送天线的下行MIMO传输而包含PTI而反馈到基站装置eNodeB的模式中,在选择与最后(最近)被反馈的RI不同的RI的情况下选择0作为PTI的值,并将该PTI以及变更后的RI复用到子帧。
如图5所示,在选择与最后被反馈的RI不同的RI的情况下,若选择1作为PTI的值,则在PTI=1的情况下WB-PMI1不能复用到子帧,所以产生与变更后的秩对应的WB-PMI1不能反馈到基站装置eNodeB的事态。在第二方式的反馈方法中,由于在选择与最后被反馈的RI不同的RI的情况下选择0作为PTI的值,并将该PTI以及变更后的RI复用到子帧,所以能够防止PTI的值的变更和RI所表示的秩的变更同时进行,因此能够防止缺少WB-PMI1的事态,即使是在使用了8发送天线的下行MIMO传输中,在基站装置eNodeB中也能够可靠地生成预编码权重。
在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使用了PUCCH的反馈方法中,在为了使用了8发送天线的下行MIMO传输而包含PTI而反馈到基站装置eNodeB的模式中,在基站装置eNodeB中预先储存根据RI而用作WB-PMI1的虚拟PMI,在移动终端装置UE中选择与最后被反馈的RI不同的RI,且选择1作为PTI的值的情况下,将该变更后的RI以及PTI复用到子帧,并将复用后的信号通过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发送到基站装置eNodeB,在基站装置eNodeB中将与变更后的RI对应的虚拟PMI用于预编码权重的生成。
如图5所示,在选择与最后被反馈的RI不同的RI的情况下,若选择1作为PTI的值,则在PTI=1的情况下,WB-PMI1不能复用到子帧,所以产生与变更后的秩信息对应的WB-PMI1不能反馈到基站装置eNodeB的事态。在第三方式的反馈方法中,在移动终端装置UE中选择与最后被反馈的RI不同的RI,且选择1作为PTI的值的情况下,与变更后的RI对应的虚拟PMI作为WB-PMI1用于预编码权重的生成,所以能够防止缺少与变更后的RI对应的WB-PMI1的事态,即使是在使用了8发送天线的下行MIMO传输中,在基站装置eNodeB中也能够可靠地生成预编码权重。
另外,在第三方式的反馈方法中,考虑在基站装置eNodeB中作为虚拟PMI,预先储存例如如下的PMI:在变更后的RI所表示的秩为秩1、2的情况下将WB-PMI1看做0,而在变更后的RI所表示的秩为秩3、4的情况下将WB-PMI1看做1,而在变更后的RI所表示的秩为秩5~8的情况下将WB-PMI1看做2。
在本发明的第四方式的使用了PUCCH的反馈方法中,在为了使用了8发送天线的下行MIMO传输而包含PTI而反馈到基站装置eNodeB的模式中,在基站装置eNodeB中预先储存根据最后被反馈的RI以及WB-PMI1与变更后的RI的组合而用作WB-PMI1的虚拟PMI,在移动终端装置UE中选择与最后被反馈的RI不同的RI,且选择1作为PTI的值的情况下,将该变更后的RI以及PTI复用到子帧,并将复用后的信号通过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发送到基站装置eNodeB,在基站装置eNodeB中将与最后被反馈的RI以及WB-PMI1和变更后的RI的组合对应的虚拟PMI用于预编码权重的生成。
如图5所示,在选择与最后被反馈的RI不同的RI的情况下,若选择1作为PTI的值,则在PTI=1的情况下WB-PMI1不会复用到子帧,所以可能会产生与变更后的秩信息对应的WB-PMI1不能反馈到基站装置eNodeB的事态。在第四方式的反馈方法中,在选择与最后被反馈的RI不同的RI,且选择1作为PTI的值的情况下,与最后被反馈的RI以及WB-PMI1和变更后的RI的组合对应的虚拟PMI作为WB-PMI1用于预编码权重的生成,所以能够防止缺少与变更后的RI对应的WB-PMI1的事态,因此即使是在使用了8发送天线的下行MIMO传输中,在基站装置eNodeB中也能够可靠地生成预编码权重。
另外,在第四方式的反馈方法中,考虑在基站装置eNodeB中作为虚拟PMI,预先储存例如如下PMI:在变更后的RI为秩1~8且最后被反馈的RI为秩1~8、最后被反馈的WB-PMI1为0的情况下将WB-PMI1看做0,而在变更后的RI为秩1~4且最后被反馈的RI为秩1、2、最后被反馈的WB-PMI1为1的情况下将WB-PMI1看做1。同样地,考虑预先储存如下的PMI:在变更后的RI为秩1~4且最后被反馈的RI为秩3、4、最后被反馈的WB-PMI1为1的情况下将WB-PMI1看做2,而在变更后的RI为秩1~4且最后被反馈的RI为秩5~8、最后被反馈的WB-PMI1为1的情况下将WB-PMI1看做4。
此外,考虑预先储存如下的PMI:在变更后的RI为秩5~8且最后被反馈的RI为秩1、2、最后被反馈的WB-PMI1为1的情况下将WB-PMI1看做0,而在变更后的RI为秩5~8且最后被反馈的RI为秩3、4、最后被反馈的WB-PMI1为1的情况下将WB-PMI1看做1,而在变更后的RI为秩5~8且最后被反馈的RI为秩5~8、最后被反馈的WB-PMI1为1的情况下将WB-PMI1看做2。另外,这些对应关系只是表示了一例,优选选择包含基于最后被反馈的WB-PMI1形成的发送波束的WB-PMI1。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这里,说明使用与LTE-A系统对应的无线基站装置以及移动终端装置的情况。
参照图6说明包括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移动终端装置(UE)10以及基站装置(eNodeB)20的移动通信系统1。图6是用于说明包括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移动终端装置10以及基站装置20的移动通信系统1的结构的图。另外,图6所示的移动通信系统1例如是LTE系统或者包含超(Super)3G的系统。此外,该移动通信系统1也被称为IMT-Advanced,也被称为4G。
如图6所示,移动通信系统1包括基站装置20、与该基站装置20进行通信的多个移动终端装置10(101、102、103、……10n,n为n>0的整数)而构成。基站装置20与上位站装置30连接,该上位站装置30与核心网络40连接。移动终端装置10在小区50中与基站装置20进行通信。另外,在上位站装置30中,例如包括接入网关装置、无线网络控制器(RNC)、移动性管理实体(MME)等,但并不限定于此。
由于各个移动终端装置(101、102、103、……10n)具有相同的结构、功能、状态,所以在以下,只要没有特别的说明,则作为移动终端装置10来进行说明。此外,为了便于说明,作为与基站装置20进行无线通信的是移动终端装置10进行了说明,但更一般地说,也可以是包括移动终端装置和固定终端装置的用户装置(UE:User Equipment)。
在移动通信系统1中,作为无线接入方式,对下行链路应用OFDMA(正交频分多址),对上行链路应用SC-FDMA(单载波-频分多址)。OFDMA是将频带分割为多个窄的频带(副载波),对各个副载波映射数据而进行通信的多载波传输方式。SC-FDMA是将系统频带对每个终端分割为由一个或者连续的资源块构成的频带,且多个终端使用互不相同的频带,从而降低终端之间的干扰的单载波传输方式。
这里,说明LTE系统中的通信信道。对于下行链路,使用在各个移动终端装置10中共享的PDSCH和下行L1/L2控制信道(PDCCH(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CFICH(物理控制格式指示符信道)、PHICH(物理混合自动重发请求指示符信道))。通过该PDSCH而传输用户数据即通常的数据信号。发送数据包含在该用户数据中。另外,在基站装置20中分配给移动终端装置10的CC和调度信息是通过L1/L2控制信道而通知到移动终端装置10。
对于上行链路,使用在各个移动终端装置10中共享使用的PUSCH(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和作为上行链路的控制信道的PUCCH(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通过该PUSCH而传输用户数据。此外,通过PUCCH而传输下行链路的无线质量信息(CQI)等。
(实施方式1)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移动终端装置10的结构的模块图。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20的结构的模块图。另外,图7和图8所示的移动终端装置10以及基站装置20的结构是为了说明本发明而简化的结构,假设分别具有通常的移动终端装置以及基站装置所具有的结构。
在图7所示的移动终端装置10中,通过天线1~NRX接收从基站装置20送出的发送信号,并通过双工器(Duplexer)101#1~101#N电分离为发送路径和接收路径之后,输出到RF接收电路102#1~102#N。并且,在RF接收电路102#1~102#N中,施加从无线频率信号变换为基带信号的频率变换处理之后,输出到接收定时估计部105以及CP除去部103#1~103#N。在接收定时估计部105中,根据频率变换处理之后的接收信号来估计接收定时,并将该接收定时输出到CP除去部103#1~103#N。在CP除去部103#1~103#N中除去CP(循环前缀)之后,在快速傅里叶变换部(FFT部)104#1~104#N进行傅里叶变换,从时序的信号变换为频域的信号。变换为频域的信号的接收信号输出到信道估计部106以及数据信道信号解调部107。
信道估计部106根据在从FFT部104#1~#N输出的接收信号中包含的参考信号来估计信道状态,并将估计的信道状态通知数据信道信号解调部107、第一反馈信息选择部109以及第二反馈信息选择部110。在数据信道信号解调部107中,基于被通知到的信道状态,解调数据信道信号。被解调的数据信道信号在信道解码部108中进行信道解码而再现为用户#k信号。
第一反馈信息选择部109基于从信道估计部106被通知的信道状态而选择PMI。这里,第一反馈信息选择部109从两个码本、即宽带/长周期用的第1码本和子带/短周期用的第2码本中选择PMI。第一反馈信息选择部109从第1码本中选择WB-PMI1且从第2码本中选择WB-PMI2。在该情况下,第一反馈信息选择部109能够选择SU-MIMO传输用以及MU-MIMO传输用的WB-PMI1以及WB-PMI2。另外,该第一反馈信息选择部109构成反馈信息选择部件。
此外,第一反馈信息选择部109基于从信道估计部106被通知的信道状态而选择RI。例如,在应用上述的第一方式的反馈方法的情况下,根据PTI的值而选择RI。即,在PTI的值从0变更为1的情况下,选择与最后被反馈的RI相同的RI。此外,第一反馈信息选择部109基于从信道估计部106被通知的信道状态而测定宽带的信道质量,选择与WB-PMI1以及WB-PMI2对应的CQI(WB-CQI)。在该情况下,第一反馈信息选择部109能够选择SU-MIMO传输用以及MU-MIMO传输用的WB-CQI。
此外,第一反馈信息选择部109基于所选择的RI以及WB-PMI1而选择PTI。例如,根据之前选择的RI以及WB-PMI1的变更状态而选择PTI。例如,在应用上述的第二方式的反馈方法的情况下,根据RI的值而选择PTI。即,在选择与最后被反馈的RI不同的RI的情况下,选择0作为PTI的值。另外,在作为PTI的值而选择了0的情况下,第一反馈信息选择部109将所选择的RI以及WB-PMI1输出到后述的WB-PMI1信息储存部120。这样在第一反馈信息选择部109中选择的RI、WB-PMI1、WB-PMI2、PTI以及WB-CQI通知到反馈控制信号生成部111。此外,在第一反馈信息选择部109中选择的RI、WB-PMI1以及PTI通知到第二反馈信息选择部110。
第二反馈信息选择部110基于从信道估计部106被通知的信道状态而选择PMI。第二反馈信息选择部110从第2码本中选择SB-PMI2。第二反馈信息选择部110基于从第一反馈信息选择部109被通知的RI以及WB-PMI1对每个子带选择使接收SINR最大的SB-PMI2。在该情况下,第二反馈信息选择部110能够选择SU-MIMO传输用以及MU-MIMO传输用的SB-PMI2。
此外,第二反馈信息选择部110基于从信道估计部106被通知的信道状态来测定子带的信道质量,并选择与SB-PMI2对应的CQI(SB-CQI)。在该情况下,第二反馈信息选择部110能够选择SU-MIMO传输用以及MU-MIMO传输用的SB-CQI。
此外,第二反馈信息选择部110在从第一反馈信息选择部109被通知的PTI的值为1的情况下,基于在WB-PMI1信息储存部120中储存的RI、WB-PMI1而选择SB-PMI2以及SB-CQI。这样在第二反馈信息选择部110中选择的SB-PMI2以及SB-CQI通知到反馈控制信号生成部111。
WB-PMI1信息储存部120储存从第一反馈信息选择部109输入的RI以及WB-PMI1。在WB-PMI1信息储存部120中,在每次从第一反馈信息选择部109输入RI以及WB-PMI1时,RI以及WB-PMI1的值被更新,成为始终储存最后的RI以及WB-PMI1的状态。
反馈控制信号生成部111基于被通知的RI、PMI(WB-PMI1、WB-PMI2、SB-PMI2)以及CQI(WB-CQI、SB-CQI),生成用于将这些反馈到基站装置20的控制信号(例如,PUCCH信号)。在该情况下,反馈控制信号生成部111根据从第一反馈信息选择部109被通知的PTI的值,生成基于报告1~报告3的格式的控制信号。此外,反馈控制信号生成部111对要通过PUCCH反馈的WB-PMI1、WB-PMI2、SB-PMI2、WB-CQI、SB-CQI以及RI的信息进行信道编码/数据调制。在反馈控制信号生成部111中生成的控制信号或信道编码后的PMI、CQI、RI输出到多路复用器(MUX:复用部)115。
另一方面,从高层送出的有关用户#k的发送数据#k在通过信道编码部112进行信道编码之后通过数据调制部113进行数据调制。在数据调制部113中进行了数据调制的发送数据#k在未图示的离散傅里叶变换部中进行傅里叶反变换,从时序的信号变换为频域的信号之后输出到未图示的副载波映射部。
在副载波映射部中,将发送数据#k根据从基站装置20被指示的调度信息而映射到副载波。此时,副载波映射部将通过未图示的参考信号生成部生成的参考信号#k与发送数据#k一同映射(复用)到副载波。这样,映射到副载波的发送数据#k输出到预编码乘算部114。
预编码乘算部114基于与PMI对应的预编码权重,对每个接收天线1~NRX,将发送数据#k进行相位和/或振幅的偏移。通过预编码乘法部114偏移了相位和/或振幅的发送数据#k输出到构成复用部件的多路复用器(MUX)115。
在多路复用器(MUX)115中,对偏移了相位和/或振幅的发送数据#k和通过反馈控制信号生成部111生成的控制信号进行合成,生成每个接收天线1~NRX的发送信号。在该多路复用器(MUX)115中的映射(复用)是基于上述的第一~第四方式进行。即,根据PTI的值而将与报告1~报告3对应的反馈信息分别复用到不同的子帧。
通过多路复用器(MUX)115生成的发送信号在离散傅里叶变换部(DFT部)116#1~116#N中进行离散傅里叶变换而从时序的信号变换为频域的信号。之后,在快速傅里叶反变换部(IFFT部)117#1~117#N中进行快速傅里叶反变换,从频域的信号变换为时域的信号之后,在CP附加部118#1~118#N中附加CP,并输出到RF发送电路119#1~119#N。
在RF发送电路119#1~119#N中,施加变换为无线频带的频率变换处理之后,经由双工器(Duplexer)101#1~101#N输出到天线1~天线NRX,从天线1~天线NRX通过上行链路送出到无线基站装置20。另外,这些RF发送电路119#1~119#N、双工器(Duplexer)101#1~101#N以及天线1~天线NRX构成用于发送控制信号的发送部件。
另一方面,在图8所示的基站装置20中,将对于用户#1~#k的发送数据#1~#k送出到对应的信道编码部201#1~201#k。与用户#1~#k对应的RRC信令生成部223#1~223#k生成包含MIMO传输方法(Transmission mode)或在PUCCH/PUSCH中的CSI(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模式以及在该反馈模式中的反馈周期或偏置参数等的信息的RRC信令。
发送数据#1~#k在信道编码部201#1~201#k中进行信道编码之后,输出到数据调制部202#1~202#k进行数据调制。在数据调制部202#1~202#k中进行了数据调制的发送数据#1~#k在未图示的离散傅里叶变换部中进行离散傅里叶反变换,从时序的信号变换为频域的信号之后输出到预编码乘算部203#1~203#k。
预编码乘算部203#1~203#k基于从后述的预编码权重生成部220提供的预编码权重,对每个天线1~NTX,将发送数据#1~#k进行相位和/或振幅的偏移(基于预编码的天线1~NTX的加权)。通过预编码乘算部203#1~203#k偏移了相位和/或振幅的发送数据#1~#k输出到多路复用器(MUX)205。
在多路复用器(MUX)205中,对偏移了相位和/或振幅的发送数据#1~#k生成每个发送天线1~NTX的发送信号。由多路复用器(MUX)205生成的发送信号在离散傅里叶变换部(DFT部)206#1~206#k中进行离散傅里叶变换,从时序的信号变换为频域的信号。之后,在快速傅里叶反变换部(IFFT部)207#1~207#k中进行快速傅里叶反变换,从频域的信号变换为时域的信号之后,在CP附加部208#1~208#k中附加CP,并输出到RF发送电路209#1~209#k。
在RF发送电路209#1~209#N中,实施了变换为无线频带的频率变换处理之后,经由双工器(Duplexer)210#1~210#N输出到天线1~天线NT ,从天线1~天线NTX通过下行链路送出到移动终端装置10。
从移动终端装置10通过上行链路送出的发送信号通过天线1~NTX而被接收,在双工器(Duplexer)210#1~210#N中电分离为发送路径和接收路径之后,输出到RF接收电路211#1~211#N。然后,在RF接收电路211#1~211#N中,实施从无线频率信号变换为基带信号的频率变换处理之后,输出到接收定时估计部221以及CP除去部212#1~212#N。在接收定时估计部221中,通过进行了频率变换处理后的接收信号来估计接收定时,并将该接收定时输出到CP除去部212#1~212#N。
在CP除去部212#1~212#N中除去CP,在快速傅里叶变换部(FFT部)213#1~213#N中进行傅里叶变换,从时序的信号变换为频域的信号。之后,在离散傅里叶反变换部(IDFT部)214#1~214#N中进行离散傅里叶反变换,从频域的信号变换为时域的信号。变换为时域的信号的接收信号输出到信道估计部215#1~215#N以及数据信道信号解调部216#1~216#N。
信道估计部215#1~215#N根据在从IDFT部214#1~214#N输出的接收信号中包含的参考信号来估计信道状态,并将所估计的信道状态通知数据信道信号解调部216#1~216#N。在数据信道信号解调部216#1~216#N中,基于被通知到的信道状态,对数据信道信号进行解调。解调后的数据信道信号在信道解码部217#1~217#N中进行信道解码而被再现为用户#1~#k信号。另外,天线1~NTX、双工器(Duplexer)210#1~210#N以及RF接收电路211#1~211#N构成用于接收控制信号的接收部件。
反馈信息解调部218#1~218#N根据在各控制信道信号(例如,PUCCH)中包含的信息,解调有关信道的信息(信道信息)、例如通过PUCCH通知的CQIやPMI、RI以及PTI等的反馈信息。通过反馈信息解调部218#1~218#N所解调的信息分别输出到PMI信息提取部219#1~219#N以及CQI信息提取部222#1~222#N。尤其,若反馈信息解调部218#1~218#N解调通过PUCCH通知的WB-PMI1,则将该WB-PMI1输出到后述的WB-PMI1信息储存部224#1~224#N。
WB-PMI1信息储存部224#1~224#N储存从反馈信息解调部218#1~218#N输入的WB-PMI1。在WB-PMI1信息储存部224#1~224#N中,每次从反馈信息解调部218#1~218#N输入WB-PMI1时,WB-PMI1的值被更新,成为始终储存最后的WB-PMI1的状态。另外,WB-PMI1信息储存部224#1~224#N构成储存部件。
另外,在应用上述的第三方式的反馈方法的情况下,在WB-PMI1信息储存部224#1~224#N中,预先储存根据RI而用作WB-PMI1的虚拟PMI。在该情况下,例如,作为虚拟PMI,储存如下的PMI:在变更后的RI所表示的秩为秩1、2的情况下将WB-PMI1看做0,在变更后的RI所表示的秩信息为秩3、4的情况下将WB-PMI1看做1,在变更后的RI所表示的秩信息为秩5~8的情况下将WB-PMI1看做2。
此外,在应用上述的第四方式的反馈方法的情况下,在WB-PMI1信息储存部224#1~224#N中,预先储存根据最后被反馈的RI以及WB-PMI1与变更后的RI的组合而用作WB-PMI1的虚拟PMI。在该情况下,例如,考虑预先储存如下的PMI:在变更后的RI为秩1~8且最后被反馈的RI为秩1~8、最后被反馈的WB-PMI1为0的情况下将WB-PMI1看做0,在变更后的RI为秩1~4且最后被反馈的RI为秩1、2、最后被反馈的WB-PMI1为1的情况下将WB-PMI1看做1。同样地,储存如下的PMI:在变更后的RI为秩1~4且最后被反馈的RI为秩3、4、最后被反馈的WB-PMI1为1的情况下将WB-PMI1看做2,在变更后的RI为秩1~4且最后被反馈的RI为秩5~8、最后被反馈的WB-PMI1为1的情况下将WB-PMI1看做4。此外,储存如下的PMI:在变更后的RI为秩5~8且最后被反馈的RI为秩1、2、最后被反馈的WB-PMI1为1的情况下将WB-PMI1看做0,在变更后的RI为秩5~8且最后被反馈的RI为秩3、4、最后被反馈的WB-PMI1为1的情况下将WB-PMI1看做1,在变更后的RI为秩5~8且最后被反馈的RI为秩5~8、最后被反馈的WB-PMI1为1的情况下将WB-PMI1看做2。
PMI信息提取部219#1~219#N从由反馈信息解调部218#1~218#N所解调的信息中提取PMI信息。在该情况下,PMI信息提取部219#1~219#N基于最后被反馈的RI以及PTI,提取在PUCCH中包含的由报告2、报告3所指定的PMI信息。这里,PMI信息意味着从第1码本中选择的WB-PMI1和从第2码本W2中选择的WB-PMI2以及SB-PMI2。尤其,PMI信息提取部219#1~219#N在从反馈信息解调部218#1~218#N所通知的PTI的值为1的情况下,将在WB-PMI1信息储存部224#1~224#N中储存的WB-PMI1作为PMI信息而提取。被提取出的WB-PMI1、WB-PMI2以及SB-PMI2输出到预编码权重生成部220。
另外,在应用上述的第三方式的反馈方法的情况下,PMI信息提取部219#1~219#N若基于来自反馈信息解调部218#1~218#N的信息,检测出被选择与最后被反馈的RI不同的RI且选择1作为PTI的值,则将与变更后的RI对应的虚拟PMI从WB-PMI1信息储存部224#1~224#N作为WB-PMI1而取得。这样取得的虚拟PMI输出到预编码权重生成部220。
同样地,在应用上述的第四方式的反馈方法的情况下,PMI信息提取部219#1~219#N若基于来自反馈信息解调部218#1~218#N的信息,检测出被选择与最后被反馈的RI不同的RI且选择1作为PTI的值,则将与最后被反馈的RI以及WB-PMI1和变更后的RI的组合对应的虚拟PMI从WB-PMI1信息储存部224#1~224#N作为WB-PMI1而提取。这样提取出的虚拟PMI输出到预编码权重生成部220。另外,在这些情况下,PMI信息提取部219#1~219#N构成从储存部件取得虚拟PMI的取得部件。
CQI信息提取部222#1~222#N从由反馈信息解调部218#1~218#N所解调的信息中提取CQI信息。这里,CQI信息意味着WB-CQI和SB-CQI。被提取出的WB-CQI以及SB-CQI分别输出到信道编码部201#1~201#k、数据调制部202#1~202#k,用于选择对于发送数据#1~发送数据#k的MCS。
预编码权重生成部220基于从PMI信息提取部219#1~219#N输出的WB-PMI1、WB-PMI2以及SB-PMI2、以及RI,生成表示对于发送数据#1~#k的相位和/或振幅偏移量的预编码权重。所生成的各预编码权重输出到预编码乘算部203#1~203#k,用于发送数据#1~发送数据#k的预编码。另外,预编码权重生成部220构成权重生成部件。
在具有这样的结构的移动通信系统1中,应用第一方式的反馈方法的情况下,将PTI的值从0变更为1的情况下,由第一反馈信息选择部109选择与最后被反馈的RI相同的RI,且通过多路复用器115该RI以及变更后的PTI复用到子帧,所以能够防止PTI的值的变更和RI所表示的秩的变更同时进行,因此能够防止缺少WB-PMI1的事态,即使是在使用了8发送天线的下行MIMO传输中,也能够在基站装置eNodeB中可靠地生成预编码权重。
尤其,在基站装置20中,从反馈信息解调部218#1~218#N通知到的PTI的值为1的情况下,在PMI信息提取部219#1~219#N中,在WB-PMI1信息储存部224#1~224#N中储存的WB-PMI1(PTI的值为0时最后被反馈的WB-PMI1)作为PMI信息而被提取,用于预编码权重的生成。由此,能够基于反映了与当前的宽带的信道状态最接近的信道状态的WB-PMI1而生成预编码权重。
此外,在移动通信系统1中,应用第二方式的反馈方法的情况下,选择与最后被反馈的RI不同的RI的情况下,由第一反馈信息选择部109选择0作为PTI的值,通过多路复用器115该PTI以及变更后的RI复用到子帧,所以能够防止PTI的值的变更和RI所表示的秩的变更同时进行,因此能够防止缺少WB-PMI1的事态,即使是在使用了8发送天线的下行MIMO传输中,也能够在基站装置eNodeB中可靠地生成预编码权重。
此外,在移动通信系统1中,应用第三方式的反馈方法的情况下,若在移动终端装置10中选择与最后被反馈的RI不同的RI且选择1作为PTI的值,则通过PMI信息提取部219#1~219#N从WB-PMI1信息储存部224#1~224#N中提取与变更后的RI对应的虚拟PMI作为WB-PMI1,用于预编码权重的生成,所以能够防止缺少与变更后的RI对应的WB-PMI1的事态,因此即使是在使用了8发送天线的下行MIMO传输中,也能够在基站装置eNodeB中可靠地生成预编码权重。
此外,在移动通信系统1中,应用第四方式的反馈方法的情况下,若在移动终端装置10中选择与最后被反馈的RI不同的RI且选择1作为PTI的值,则通过PMI信息提取部219#1~219#N从WB-PMI1信息储存部224#1~224#N中取得与最后被反馈的RI以及WB-PMI1和变更后的RI的组合对应的虚拟PMI作为WB-PMI1,用于预编码权重的生成,所以能够防止缺少与变更后的RI对应的WB-PMI1的事态,因此即使是在使用了8发送天线的下行MIMO传输中,也能够在基站装置eNodeB中可靠地生成预编码权重。
(实施方式2)
在使用了8发送天线的下行MIMO传输中的反馈模式2-1中,如图5A所示,在PTI=0的情况下有关宽带的反馈信息(WB-CQI(CW1、CW2)以及WB-PMI2)重复发送。这样在PTI=0的情况下重复发送的有关同一个宽带的反馈信息可能阻碍无线资源的有效利用。在实施方式2的移动通信系统1中,通过避免有关同一个宽带的反馈信息的重复发送,在使用了8发送天线的下行MIMO传输中,能够确保吞吐量特性的提高的同时能够反馈预编码权重生成所需的PMI。
即,在实施方式2的移动通信系统1中,在为了使用了多个发送天线(例如,8发送天线)的下行MIMO传输而在PUCCH中包含PTI而反馈到基站装置20的模式中,在PTI=0的情况下在与报告3对应的反馈信息的一部分中复用有关子带的反馈信息,并将复用后的信号通过PUCCH发送到基站装置20,从而在使用了8发送天线的下行MIMO传输中,能够确保吞吐量特性的提高的同时反馈预编码权重生成所需的PMI。
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移动通信系统1中的使用了PUCCH的反馈方法的说明图。在图9A中表示在PTI=0的情况下的反馈信息,在图9B中表示在PTI=1的情况下的反馈信息。另外,在图9中表示子带(BP)数为2的情况。此外,在图9中,为了便于说明,将分配RI的子帧称为第1子帧。
如图9A所示,在实施方式2的反馈方法中,作为与报告3对应的反馈信息,复用有关宽带的反馈信息且复用有关子带的反馈信息。具体而言,在第4子帧中复用WB-CQI(CW1、CW2)以及WB-PMI2且在第6、第8子帧中复用SB-CQI(CW1、CW2)以及SB索引和SB-PMI2。在这里,表示在第6子帧中复用SB-CQI1(CW1、CW2)以及SB索引1和SB-PMI2,在第8子帧中复用SB-CQI2(CW1、CW2)以及SB索引2和SB-PMI2的情况。
在实施方式2的反馈方法中,由于在与报告3对应的反馈信息的一部分中复用有关子带的反馈信息,所以即使是在PTI=0的情况下,也能够将选择使接收SINR最大的预编码权重时所需的SB-PMI2反馈到基站装置20,所以在基站装置20中能够生成能够改善吞吐量特性的预编码权重,能够确保吞吐量特性的提高。
尤其,在实施方式2的反馈方法中,优选在PTI=0(或者PTI=1)的情况下复用SU-MIMO用的反馈信息,在PTI=1(或者PTI=0)的情况下复用MU-MIMO用的反馈信息。在该情况下,由于能够根据PTI的值而切换SU-MIMO用的反馈信息和MU-MIMO用的反馈信息,所以能够在基站装置eNodeB中适当地切换SU-MIMO传输和MU-MIMO传输,能够灵活地确保吞吐量特性的提高。
实施方式2的移动通信系统1通过具有与实施方式1的移动通信系统1共同的结构的移动终端装置10以及基站装置20实现。但是,在根据PTI的值而切换SU-MIMO用的反馈信息和MU-MIMO用的反馈信息而复用的情况下,在移动终端装置10的第一反馈信息选择部109以及多路复用器115、以及基站装置20的RRC信令生成部223#1~223#k中追加功能。
在实施方式2的第一反馈信息选择部109中,根据从基站装置20通过RRC信令通知到的内容或者从基站装置20通过PDCCH通知到的内容(例如,PTI的值)来选择PTI。通过这样根据来自基站装置20的通知内容来选择PTI,能够选择与在基站装置20中选择的MIMO传输方式对应的PTI的值。尤其,在根据通过PDCCH通知到的内容来选择PTI的值的情况下,能够动态地切换PTI的值,能够灵活地应对SU-MIMO传输方式的切换。
此外,在第一反馈信息选择部109中,也可以根据从基站装置20通过RRC信令或PDCCH预先通知到的周期而定期地切换PTI的值。在该情况下,优选至少设定以一定周期(例如,20ms)选择0作为PTI的值的周期。在选择1作为PTI的值的情况下的信息(SB-PMI2等的信息)依赖于最后(最近)被反馈的WB-PMI1(即,最后选择0作为PTI的值的情况下的WB-PMI1)。因此,若连续地选择1作为PTI的值且长期间不反馈WB-PMI1,则可能产生SB-PMI2等的信息的精度恶化而错误传播率增大的事态。通过如上所述那样以一定周期选择0作为PTI的值,能够抑制在连续地选择1作为PTI的值的情况下的错误传播的影响。
此外,在第一反馈信息选择部109中,也可以在移动终端装置10中对来自基站装置20的MIMO传输方式(SU-MIMO传输或者MU-MIMO传输)进行盲检测,并选择符合该检测结果的PTI的值。在该情况下,由于与在移动终端装置10中的盲检测结果对应地选择PTI的值,所以不需要从基站装置20特殊的信令通知,就能够选择与在基站装置20中选择的MIMO传输方式对应的PTI的值。
此外,在第一反馈信息选择部109中,也可以根据预先决定的阈值来选择PTI的值。例如,考虑在与当前的利用最合适的RI或WB-PMI1的情况相比,利用了最后被反馈的RI、WB-PMI1的情况下的发送率的损耗提高了5%的情况下切换PTI的值。在该情况下,也根据在移动终端装置10中的计算结果来选择PTI的值,所以不需要来自基站装置20的特别的信令通知,就能够选择与在基站装置20中选择的MIMO传输方式对应的PTI的值。
此外,在第一反馈信息选择部109中,也可以依赖RI所表示的秩来选择PTI的值。例如,认为在秩比较高的情况下,SU-MIMO传输为中心,MU-MIMO传输被选择的可能性低,所以较频繁地反馈PTI=0。另一方面,考虑在秩低的情况下,MU-MIMO传输被选择的可能性高,所以较频繁地反馈PTI=1。在该情况下,也根据在移动终端装置10中的计算结果来选择PTI的值,所以不需要来自基站装置20的特殊的信令通知,就能够选择与在基站装置20中选择的MIMO传输方式对应的PTI的值。另外,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定义秩依赖的周期,并根据该周期而定期地切换PTI的值。
在实施方式2的多路复用器115中,根据第一反馈信息选择部109的PTI的值的选择结果,将SU-MIMO用的反馈信息和MU-MIMO用的反馈信息切换复用到与报告3对应的反馈信息。例如,在PTI=0的情况下,SU-MIMO用的反馈信息复用到与报告3对应的反馈信息,在PTI=1的情况下,MU-MIMO用的反馈信息复用到与报告3对应的反馈信息。
在实施方式2的RRC信令生成部223#1~223#k中,根据上述的第一反馈信息选择部109的结构,生成包含PTI的值和与该值相对应的周期等的信息的RRC信令。即,在来自基站装置20的发送数据#1~#k中包含RRC信令,该RRC信令包含PTI的值和与该值相对应的周期等的信息。
在具有这样的结构的移动通信系统1中,在由第一反馈信息选择部109选择了0作为PTI的值的情况下,通过多路复用器115对与报告3对应的反馈信息的一部分复用有关子带的反馈信息,所以即使是在PTI的值为0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在选择接收SINR最大的预编码权重时所需的SB-PMI2反馈到基站装置20,所以能够生成在基站装置20中能够改善吞吐量特性的预编码权重,能够确保吞吐量特性的提高。
尤其,在实施方式2的移动通信系统1中,在由第一反馈信息选择部109选择了0作为PTI的值的情况下,通过多路复用器115对报告3复用SU-MIMO用的反馈信息,而在由第一反馈信息选择部109选择了1作为PTI的值的情况下,通过多路复用器115对报告3复用MU-MIMO用的反馈信息,所以能够根据PTI的值来切换SU-MIMO用的反馈信息和MU-MIMO用的反馈信息,所以在基站装置20中能够适当地切换SU-MIMO传输和MU-MIMO传输,能够灵活地确保吞吐量特性的提高。
以上,使用上述的实施方式详细说明了本发明,但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实施方式是清楚的。本发明能够作为修改以及变更方式来实施,而不会脱离由权利要求书的记载所决定的本发明的意旨以及范围。因此,本说明书的记载以例示说明为目的,不具有对本发明任何限制性的含义。
例如,在以上的说明中,作为在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中包含PTI而反馈的方式,说明了基站装置20具备8发送天线的情况,但关于本发明应用的基站装置20的结构,并不一定限定于此。例如,也能够应用于基站装置20具备2发送天线或4发送天线的情况。
本申请基于在2010年10月4日申请的特愿2010-225013。将其内容全部包含于此。

Claims (12)

1.一种反馈方法,为了使用了多个发送天线的下行MIMO传输而在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中包含PTI(预编码类型指示符)而反馈到无线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将PTI的值从0变更为1的情况下,选择与最后被反馈的RI(秩指示符)相同的RI的步骤;将该RI以及变更后的PTI复用到子帧的步骤;以及将复用后的信号通过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发送到无线基站装置的步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馈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无线基站装置中,将在PTI的值为0时最后被反馈的宽带第1PMI(预编码矩阵指示符)用于预编码权重的生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馈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移动终端装置中,在PTI的值为0的情况下,对与报告3对应的反馈信息的一部分复用有关子带的反馈信息,并将复用后的信号通过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发送到无线基站装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反馈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SU(单用户)-MIMO传输用的反馈信息和MU(多用户)-MIMO传输用的反馈信息之间切换在移动终端装置中根据PTI的值而复用到子帧的反馈信息。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反馈方法,其特征在于,
从无线基站装置通知PTI的值,并在移动终端装置中根据被通知到的内容而选择PTI的值。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反馈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移动终端装置中,对在无线基站装置中选择的MIMO传输方式进行盲检测,并选择符合该检测结果的PTI的值。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反馈方法,其特征在于,
从无线基站装置通知切换PTI的值的周期,在移动终端装置中根据所述周期而定期地切换PTI的值。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反馈方法,其特征在于,
从无线基站装置通知以一定周期将PTI的值设为0的周期,在移动终端装置中根据该周期而将PTI的值设为0。
9.一种移动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反馈信息选择部件,在为了使用了多个发送天线的下行MIMO传输而在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中包含PTI而反馈到无线基站装置的模式中,将PTI的值从0变更为1的情况下,选择与最后被反馈的RI相同的RI;
复用部件,将该RI以及变更后的PTI复用到子帧;以及
发送部件,将复用后的信号通过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发送到无线基站装置。
10.一种反馈方法,为了使用了多个发送天线的下行MIMO传输而在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中包含PTI而反馈到无线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选择与最后被反馈的RI不同的RI的情况下,选择0作为PTI的值的步骤;将该PTI以及变更后的RI复用到子帧的步骤;以及将复用后的信号通过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发送到无线基站装置的步骤。
11.一种反馈方法,为了使用了多个发送天线的下行MIMO传输而在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中包含PTI而反馈到无线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无线基站装置中预先储存根据RI而用作宽带第1PMI的虚拟PMI的步骤;在移动终端装置中选择与最后被反馈的RI不同的RI,且选择1作为PTI的值的情况下,将该变更后的RI以及PTI复用到子帧的步骤;将复用后的信号通过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发送到无线基站装置的步骤;以及在无线基站装置中将与所述变更后的RI对应的所述虚拟PMI用于预编码权重的生成的步骤。
12.一种反馈方法,为了使用了多个发送天线的下行MIMO传输而在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中包含PTI而反馈到无线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无线基站装置中预先储存根据最后被反馈的RI以及宽带第1PMI和变更后的RI的组合而用作宽带第1PMI的虚拟PMI的步骤;在移动终端装置中选择与最后被反馈的RI不同的RI,且选择1作为PTI的值的情况下,将该变更后的RI以及PTI复用到子帧的步骤;将复用后的信号通过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发送到无线基站装置的步骤;以及在无线基站装置中将与所述变更后的RI和最后被反馈的RI以及宽带第1PMI对应的所述虚拟PMI用于预编码权重的生成的步骤。
CN201180058391.7A 2010-10-04 2011-10-03 反馈方法、移动终端装置以及无线基站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23828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25013A JP5357126B2 (ja) 2010-10-04 2010-10-04 フィードバック方法、移動端末装置及び無線基地局装置
JP2010-225013 2010-10-04
PCT/JP2011/072756 WO2012046688A1 (ja) 2010-10-04 2011-10-03 フィードバック方法、移動端末装置及び無線基地局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38287A true CN103238287A (zh) 2013-08-07
CN103238287B CN103238287B (zh) 2015-11-25

Family

ID=459276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58391.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238287B (zh) 2010-10-04 2011-10-03 反馈方法、移动终端装置以及无线基站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001874B2 (zh)
EP (1) EP2627022A4 (zh)
JP (1) JP5357126B2 (zh)
CN (1) CN103238287B (zh)
WO (1) WO201204668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68698B (zh) * 2011-11-10 2014-04-16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预编码矩阵指示pmi信息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CA2947184C (en) 2014-04-28 2020-09-22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ultiple-antenna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base station, user equipment, and system
CN105099604B (zh) * 2014-05-07 2018-11-2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信道状态反馈信息反馈方法、终端、基站及通信系统
US9883528B2 (en) * 2015-03-17 2018-01-30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to transmit signaling radio bearer messages in multi antenn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P3301841A4 (en) 2015-06-30 2018-06-27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cquirin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N106992837B (zh) 2016-01-20 2020-06-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多天线数据传输的方法、网络设备、终端设备及系统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207784A1 (en) * 2008-02-14 2009-08-20 Lg Electronics Inc. Rank feedback method for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transmission
CN101821959A (zh) * 2007-08-10 2010-09-01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多天线系统中传送反馈数据的方法
CN101986588A (zh) * 2010-11-09 2011-03-1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及终端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225397B2 (en) * 2007-07-10 2015-12-29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Efficient rank and precoding matrix feedback for MIMO systems
KR101520685B1 (ko) * 2008-07-04 2015-05-1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복수의 코드북을 이용하는 다중 셀 환경에서의 셀 간 간섭 제거 방법
KR101638900B1 (ko) * 2008-08-05 2016-07-1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하향링크 멀티 캐리어에 대한 제어정보를 전송하는 방법
JP2010225013A (ja) 2009-03-25 2010-10-07 Hitachi Omron Terminal Solutions Corp 記番号認識装置、紙葉類処理装置、自動取引処理装置、及び記番号認識方法
KR20120003781A (ko) * 2010-07-05 2012-01-11 주식회사 팬택 송신장치 및 그 통신방법, 수신장치, 그 통신방법
JP5189144B2 (ja) * 2010-08-16 2013-04-24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通信制御方法、基地局装置及び移動局装置
CA2810262C (en) * 2010-09-15 2017-02-14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feedback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s
KR101863927B1 (ko) * 2010-09-26 2018-07-0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다중 안테나 지원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효율적인 피드백 방법 및 장치
CN101969361B (zh) * 2010-09-30 2015-06-0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传输周期反馈报告的方法和装置
JP4938122B2 (ja) * 2010-10-04 2012-05-23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フィードバック方法及び移動端末装置
WO2012060550A2 (ko) * 2010-11-02 2012-05-1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다중 안테나 지원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효율적인 피드백 방법 및 장치
CN103493452B (zh) * 2011-04-29 2017-06-27 英特尔公司 无线通信系统中信道控制的系统和方法
US9681425B2 (en) * 2012-05-11 2017-06-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Rank-specific feedback for improved MIMO support
US9059753B2 (en) * 2012-09-27 2015-06-16 Nokia Solutions & Networks Oy Non-codebook based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feedback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21959A (zh) * 2007-08-10 2010-09-01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多天线系统中传送反馈数据的方法
US20090207784A1 (en) * 2008-02-14 2009-08-20 Lg Electronics Inc. Rank feedback method for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transmission
CN101986588A (zh) * 2010-11-09 2011-03-1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及终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001874B2 (en) 2015-04-07
WO2012046688A1 (ja) 2012-04-12
CN103238287B (zh) 2015-11-25
EP2627022A1 (en) 2013-08-14
US20130215988A1 (en) 2013-08-22
JP2012080408A (ja) 2012-04-19
EP2627022A4 (en) 2017-07-19
JP5357126B2 (ja) 2013-12-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38286B (zh) 反馈方法及移动终端装置
US9398590B2 (en) Mobile terminal device and radio base station apparatus
CN103168442B (zh) 移动终端装置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3125088B (zh) 通信控制方法、基站装置以及移动台装置
CN102714575B (zh) 预编码权重生成方法、移动台装置及基站装置
JP5268983B2 (ja) 通信制御方法、移動局装置及び基地局装置
CN102460993B (zh) 移动终端装置、无线基站装置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2870448A (zh) 数据发送方法、基站装置以及移动台装置
CN102792623A (zh) 码本控制方法、基站装置以及移动台装置
CN103238287B (zh) 反馈方法、移动终端装置以及无线基站装置
JP2012080584A (ja) フィードバック方法及び移動端末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125

Termination date: 2018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