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13917A - 二氧化碳吸收效果的评价方法和评价装置 - Google Patents

二氧化碳吸收效果的评价方法和评价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13917A
CN102713917A CN201180005347XA CN201180005347A CN102713917A CN 102713917 A CN102713917 A CN 102713917A CN 201180005347X A CN201180005347X A CN 201180005347XA CN 201180005347 A CN201180005347 A CN 201180005347A CN 102713917 A CN102713917 A CN 10271391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bon dioxide
dioxide absorption
plant
zone
absorption amou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0534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佐藤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sc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Pasc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sco Corp filed Critical Pasc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7139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1391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Economics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Game Theory and Decision Science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Marketing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Image Processing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旨在能够进行适于二氧化碳的削减的分析的二氧化碳吸收效果的评价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以能够判别植物群(1)的规定波段,按照从上空观测评价对象区域(2)得到的观测图像数据(3)中的像素的分布从评价对象区域(2)中提取植物区域(4);根据在观测图像数据(3)中实施了坐标标定的数值地形模型(5)以及数值表层模型(6),按照将所述植物区域(4)以规定的面积单位进行分割得到的每个分割单位(7),计算出该植物区域(4)的地表面标高和表层面标高之间的差值作为植物群(1)的高度;对不足预先设定的森林相当的高度的植物群(1),分配根据与二氧化碳吸收量(e)之间的因果关系设定的每规定的单位面积的二氧化碳吸收量(e),乘以具有该植物群(1)的分割单位(7)的植物区域(4)内的面积来评价非森林区域中的二氧化碳吸收效果。

Description

二氧化碳吸收效果的评价方法和评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二氧化碳吸收效果的评价方法和评价装置。
背景技术
对于作为地球变暖的主要原因的二氧化碳的削减,近年来,着眼于树木的二氧化碳吸收能力。例如,在作为近年来的国际会议的议定书的京都议定书中,提出将管理维护的森林作为吸收源来掌握二氧化碳的削减量。
在专利文件1中,记载了用于对这种基于森林的二氧化碳的吸收效果进行评价的方法。在该以往技术中,评价是通过直接掌握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量来实现的。具体来说,对森林的一年的成长量乘以含碳率来计算出碳吸收量,并将其换算为二氧化碳来掌握一年的二氧化碳吸收量。上述成长量,通过在规定的测量期间的前后两个时期获取对森林蓄积量乘以生物量系数而得到的生物量蓄积量,并将其换算为年而计算出来。另外,上述的森林蓄积量以如下方式求出:对每一树种选定一定面积的标准地,测定该标准地内的树木的树高,根据该树高计算出胸高处的直径,根据树高和胸高处的直径计算出每单位面积的森林蓄积量,再乘以根据航拍照片测量的树种面积。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件1:日本特开2008-46837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现有的技术中,最初就将二氧化碳的吸收源仅限定于森林,因此对于城市地带等森林较少的地域,实际上未必能够作出适宜二氧化碳削减的分析。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为了消除以上的缺陷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适合分析森林较少的地域中的二氧化碳的削减的二氧化碳吸收效果的评价方法。另外,作为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适合分析森林较少的地域中的二氧化碳的削减的二氧化碳吸收效果的评价装置。
作为二氧化碳的吸收效果,并不是如上述那样仅着眼于森林,如果考虑光合作用的话,可以说将植物普遍看作对象也是有意义的。另一方面,在评价效果的地域、也就是说评价对象地域较宽广的情况下,虽然像以往那样使用航拍照片等很有效率,但如果像这样将植物普遍作为对象,则应该如何掌握评价材料成了问题。对于这一点,如在上述的京都议定书中要求的对森林进行管理维护那样,最好能对于评价材料不容易消失的这种稳定性给予一定的考虑。
本发明考虑了以上情况作出。
作为一种二氧化碳吸收效果的评价方法,本发明包括如下步骤:
以能够判别植物群1的规定波段,按照从上空观测评价对象区域2而得到的观测图像数据3中的像素的分布从评价对象区域2中提取植物区域4;
根据在所述观测图像数据3中实施了坐标标定的数值地形模型5以及数值表层模型6,按将所述植物区域4以规定的面积单位进行分割得到的每个分割单位7,计算出该植物区域4的地表面标高ht和表层面标高hs之间的差值Δh作为植物群1的高度,
对不足预先设定的森林相当的高度的植物群1,分配根据与二氧化碳吸收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设定的每规定的单位面积的二氧化碳吸收量e,乘以具有该植物群1的所述分割单位7的植物区域4内的面积来对评价对象区域2内的非森林区域中的二氧化碳吸收效果进行评价。
作为评价材料的一般植物,认为有例如像适应地域环境的杂草簇生在一起那样形成集体的趋势。若着眼于这种趋势,则在将一般植物看作评价材料的情况下,不是以个体为单位,而是以集体、也就是植被等为单位来掌握其有无,由此能够使用卫星照片等来进行掌握,能够高效地实施对宽广地域的评价。另外,通过构成集体,也能实现与个体相比不容易消失的稳定性。
再有,作为一般植物,农作物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对此由于属于经济活动因此也能够期待形成集体。
以上的植被等的植物群1,通过利用以能判别植物群1的规定波段,从上空观测评价对象区域2所得到的卫星照片或航拍照片等的观测图像数据3,从而便能够从评价对象区域2中高效提取。作为可判别植物群1的规定波段,有例如根据作为植物普遍颜色的绿色能够判别植物的可视波段、或者根据植物的强烈反射可判别植物的近红外波段等单一波段,除此之外,还能作为多个波段来构成,例如通过由近红外区域和可视区域(红)构成的代表性的植被指标即标准化植被系数(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Vegetation Index)来判别植物的有无。
另外,考虑到如此提取的植物群1中可能包含有森林,因此对于森林较少的区域的分析中有用的森林以外的植物群1,可利用其高度进行确定。具体来说,预先准备对上述的观测图像数据3实施了坐标标定的数值地形模型5(DTM:Didital Terrain Model)以及数值表层模型6(DSM:DigitalSurface Model),通过计算出两模型间的标高差Δh,能够高效获取植物群1的高度。如果筛选出该高度不足森林相当的部分,则能够确定森林以外的植物群1。在进行高度的判定时,通过按将从评价对象区域2中提取多个植物群1得到的植物区域4以规定的面积单位进行分割得到的每个分割单位7来进行该判定,从而能够良好地确定植物群1。
也就是说,对于提取多个植物群1从而变得比植物群1的单位面积大的植物群4,在例如设定了以上述的观测图像数据3的单一像素表示的面积为单位进行分割的分割单位7的情况下,能够对每个植物群1判定高度。另外,上述分割单位7的面积,优选设定为适合根据其高度判别植物群1是否为森林,例如可比上述的单一像素所对应的地上面积小或大,但优选考虑上述数值地形模型5等的分辨率、精度等。
如上所述从评价材料中排除的森林,由于相比森林以外的植物群1一般来说具有更好的二氧化碳吸收效果,因此通过如此确定森林以外的植物群1来作为评价材料,能够防止因误含森林而导致评价的精度下降。另外,在想要评价包含森林在内的二氧化碳吸收效果的情况下,除了以上的评价之外,可将森林作为对象的以往的评价也组合进来进行综合判断。
如上所述若能够确定森林以外的植物群1,之后能够按照与二氧化碳吸收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评价。在进行评价时,可通过预先进行实地调查等决定森林以外的植物群1的每单位面积的二氧化碳吸收量e,并对此乘以面积。由此,能够进行与面积相应的评价。二氧化碳吸收量e,除了以往技术那样的二氧化碳的一年的预想吸收量之外,还可作为适当的指标等来构成。
另外,用于进行以上这种评价的植物群1的面积,能够通过以规定的面积单位形成上述的分割单位7来进行确定。再有,对于由实地调查等决定上述的二氧化碳吸收量e的单位面积,优选设为适于进行二氧化碳吸收量e的判断。若与上述的分割单位7的单位面积相同,则能够减轻运算处理的负荷,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若设定为与上述观测图像数据3的单一像素所占的面积相同,则能够进一步降低运算处理的负荷。也就是说,例如若对上述的观测图像数据3、数值地形模型5、数值表层模型6彼此实施坐标标定,将这些数据具有的信息,以平面位置为基准进行管理、加工来构筑地理信息系统(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则能够基于该GIS的数据评价二氧化碳吸收效果。
另外,在如上述这样判定植物群的高度的情况下,在不足森林相当的高度的范围内设定多个高度范围区分8,对各高度范围区分8分配根据与二氧化碳吸收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个别设定的每单位面积的二氧化碳吸收量e,则能够灵活运用与二氧化碳吸收量密切关联的植物的高度,进一步提高评价精度。这种情况下,虽然高度范围区分8能够考虑评价精度的提高来决定,但若设定与草地、农地等所谓的土地利用区分相对应的高度范围区分8,则在如上所述构筑GIS的情况下设定土地利用区分作为属性数据时,能够对其直接进行利用来进行确认、修正。例如,在为了设定作为属性数据的土地利用区分而进行实地确认调查时,能够大幅提高评价的精度。
再有,在上述的方案中,虽然表示了对植物群1分配二氧化碳吸收量e的情况,但取而代之的也可以是分配将二氧化碳吸收量进行森林换算的换算率,根据对该换算率乘以评价对象区域2内的具有该植物群1的分割单位7的面积所得到的森林相当面积,来对二氧化碳吸收效果进行评价。这种情况下,容易将评价结果与森林基准的二氧化碳吸收能力进行比较,因此容易获得与上述的议定书等的森林基准的匹配性。
另外,若考虑上述的GIS,则本发明的二氧化碳吸收效果的评价方法如下,
设定评价对象区域2之后,
对地图数据9实施坐标标定,以能够判别植物群1的规定波段,参照存储有从上空观测地表得到的观测图像数据3的观测图像数据存储部10,按照与评价对象区域2在地图上的对应区域有关的观测图像数据3中的像素的分布,从评价对象区域2中对植物区域4确定地图上的位置以进行提取,
接着,参照存储有对所述地图数据9实施了坐标标定的数值地形模型5的数值地形模型存储部11、以及存储有对所述地图数据9实施了坐标标定的数值表层模型6的数值表层模型存储部12,按将所述植物区域4以规定的面积单位进行分割得到的每个分割单位7,计算出该植物区域4的地表面标高ht与表层面标高hs之间的差值Δh作为植物群1的高度,
之后,对不足预先设定的森林相当的高度的植物群1,分配根据与二氧化碳吸收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设定的每规定的单位面积的二氧化碳吸收量e,乘以具有该植物群1的所述分割单位7的植物群1区域内的面积,来对评价对象区域内的非森林区域中的二氧化碳吸收效果进行评价。该情况下,能够构筑提高了评价对象区域2的选定自由度的数据处理。
另外,以上所述的二氧化碳吸收效果的评价,可通过一种二氧化碳吸收效果的评价装置来实现,该装置包含:
地图数据存储部13,其存储地图数据9;
观测图像数据存储部10,其存储对所述地图数据9实施坐标标定、并以可判别植物群1的规定波段从上空观测地表得到的观测图像数据3;
数值地形模型存储部11,其存储对所述地图数据9实施了坐标标定的评价对象区域2的数值地形模型5;
数值表层模型存储部12,其存储对所述地图数据9实施了坐标标定的评价对象区域2的数值表层模型6;
植物·二氧化碳吸收量表14,其将根据与二氧化碳吸收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设定的植物群1的每规定的单位面积的二氧化碳吸收量e,在不足预先设定的森林相当的高度的范围内按植物群1的规定的高度范围区分8进行存储;
对象区域设定机构15,其设定评价对象区域2;
植物区域提取机构16,其参照所述地图数据存储部13与观测图像数据存储部10,按照与所述评价对象区域2在地图上的对应区域有关的观测图像数据3中的像素的分布,从所述评价对象区域2中提取植物区域4;
植物高度计算机构17,其参照所述数值地形模型存储部11和数值表层模型存储部12,按对所述植物区域4内以规定的面积单位进行分割得到的每个分割单位7,计算出该植物区域4的地表面标高ht与表层面标高hs之间的差值Δh作为植物群1的高度;以及,
评价机构18,其参照所述植物·二氧化碳吸收量表14,对根据所述植物群1的高度范围区分8而分配的每单位面积的二氧化碳吸收量e,乘以具有该高度范围区分8的植物群1的所述分割单位7的植物区域4内的面积,将与所得到的各高度范围区分8有关的二氧化碳吸收量相加来对评价对象区域2内的非森林区域中的二氧化碳吸收效果进行评价。
发明效果
由以上说明可知,根据本发明,能够进行适于森林较少的地域中的二氧化碳削减的分析,能够对防止地球变暖作出贡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图,(a)是表示整体的处理流程的流程图,(b)是植物·二氧化碳吸收量表的内容说明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框图。
图3是说明本发明的地理信息系统的结构的图,(a)表示以地理位置为基准重合多个信息得到的图,(b)是用于说明数值地形模型与数值表层模型的标高的采用基准的差异等的图。
图4是表示评价对象区域的图,(a)表示在更宽广的区域内确定的图,(b)表示地图数据上的图,(c)表示观测图像数据上的图。
图5是表示评价对象区域的图,(a)表示设定了网格的图,(b)表示数值地形模型上的图,(c)表示数值表层模型上的图,(d)表示计算出植物群的高度的状态下的图。
图6为评价处理的流程图。
图中:
1植物群
2评价对象区域
3观测图像数据
4植物区域
5数值地形模型
6数值表层模型
7分割单位
8高度范围区分
9地图数据
10观测图像数据存储部
11数值地形模型存储部
12数值表层模型存储部
13地图数据存储部
14植物·二氧化碳吸收量表
15对象区域设定机构
16植物区域提取机构
17植物高度计算机构
18评价机构
ht地表面标高
hs表层面标高
Δh差值
e每单位面积的二氧化碳吸收量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表示的是直接求出评价对象区域2中的除森林之外的植物一年的二氧化碳吸收量的情况,通过图2所示的框图构成的计算机沿图1(a)所示的流程执行处理。如图2所示,在处理之前,计算机中存储了GIS数据20,该GIS数据20,以二维的地图数据9上确定的平面位置为基准来管理观测图像数据3、数值地形模型5、数值表层模型6而构成。图3(a)中表示这些数据的GIS20中的重合图。
上述观测图像数据3,是使用标准化植被系数(NDVI)对人造卫星中搭载的多谱传感器所得到的观测图像进行加工、解析而得到的。该NDVI是通过利用规定波段中的植物的反射特性,使得能够以像素单位掌握摄影区域中的植物群1的分布的系数。标准化植被指标,具体来说通过NDVI=(NIR-R)/(NIR+R)计算出来,在此NIR为近红外的波段的反射率,R为可视的红色波段的反射率。该观测图像的分辨率,可考虑评价对象区域2的广度、数据处理效率、植物群1的期望大小来决定。另外,植物群1,可使用上述标准化植被系数以外的各种植被系数,或者使用超谱传感器来取代上述多谱传感器,再有使用航拍图像也可以掌握,无需卫星拍摄图像。
上述数值地形模型5,通过上述的卫星摄影图像的立体匹配而生成,特别是将摄影时期设为冬季前后以便容易获得植物所处的区域的地表面。另外,数值表层模型6也同样由卫星摄影图像的立体匹配生成,该情况下设定为植物成长的夏季前后的摄影时期。再有,这些模型5、6,通过利用多个摄影时期的产物进行补充来提高精度而生成。另外,这些模型5、6,具体来说例如由不规则三角网(TIN:Triangulated Irregular Network)或体素(voxel、volume cell)模型等构成,无需使用上述的卫星摄影图像的立体匹配而使用激光测距装置,或使用飞机等作为摄影的平台也可以生成。
上述的观测图像数据3,使用摄影区域的精度和维度等的注解数据,并通过目视对准海岸线等来进行几何修正从而对准上述的地图数据9。另外,数值地形模型5和数值表层模型6,将位置坐标确定的地上基准点包含在摄影图像中来进行摄影,借此来进行几何修正以对准地图数据9。以上的GIS数据20,如图2所示,将地图数据9存储在地图数据存储部13中,将观测图像数据3存储在观测图像数据存储部10中,将数值地形模型5存储在数值地形模型存储部11中,将数值表层模型6存储在树脂表层模型存储部12中来构成。
使用以上的GIS数据20的二氧化碳吸收量的计算,首先通过设定作为计算对象的评价对象区域2来开展(步骤S1)。图4(a)表示评价对象区域2的设定的情形。评价对象区域2,在该实施方式中,例如通过操作省略图示的鼠标等在地图数据9上指定该区域来确定,通过从鼠标等经输入部21接受该区域指定的对象区域设定机构15,按照上述区域指定进行设定。另外,图4(a)中,22是上述地图数据9中包含的行政划分,评价对象区域2的设定,除了基于上述的鼠标等进行的区域指定以外,也可以指定例如行政划分等来进行。
该评价对象区域2,在该实施方式中的例示中,如图4(b)所示,具有森林23、灌木地24、草地25、农地26、村庄27、道路28以及裸地29而构成。
在如上这样设定了评价对象区域2后,接下来,提取植物群1所存在的植物区域4(步骤S2)。植物区域4的提取以如下方式实施:对于上述观测图像数据3中的表示植物群1的存在的全部像素所对应的区域的位置坐标,根据该观测图像数据3对准位置的地图数据9而求出。提取植物区域4的植物区域提取机构16,读出如上所述由地图数据9确定平面坐标的评价对象区域2所对应的区域的观测图像数据3,将观测图像数据3上分布的全部像素所占的区域设为植物区域4,使用像素的平面坐标进行确定。对于涉及评价对象区域2的观测图像数据3,在图4(c)中表示对表示植物群1的存在的像素区域附加阴影所得的结果。如该图所示,森林23、灌木地24、草地25以及农地26所对应的区域,全部被提取作为植物区域4。
接下来,计算出植物区域4的植物群1的高度(步骤S3)。该高度利用上述的数值地形模型5和数值表层模型6计算出来,在此之前,为了良好地确保高度的计算精度,首先对这些模型设定网格30。该网格30,对应于如上所述以观测图像数据3的像素单位下的分辨率掌握植物群1,为了能够基于该分辨率计算出植物群1的高度,根据与观测图像数据3的像素尺寸相同的网格尺寸,设定使网格30的单元7(分割单位)位置与观测图像数据3的像素位置对应。
图5(a)中表示了将各个像素标记为能够识别的观测图像数据3,图5(b)、(c)中表示了在数值地形模型5、数值表层模型6的各自中设定了网格30的图。另外,图5(b)、(c)中,同样的标高附加同样的阴影。如该图所示,该实施方式中网格30仅对植物区域4设定,但只要植物区域4被设定了,则即使对评价对象区域2的整个区域进行设定也没问题。
设定了网格30后,接下来,设定网格30的各单元中的代表值。如上所述,由TIN等构成的数值地形模型5等,通过对标高测定点间用三角形构成的面等进行补充来构成。因此,代表值的设定,是用于将标高坐标用上述的单元7的宽度单位进行确定的,具体来说,例如能够将单元的中心点的标高坐标用作单元7的标高坐标、即代表值。另外,除此之外也可以根据单元7内的标高坐标的平均值或中间值等,考虑标高的精度和运算量来适当决定代表值。
以上这样设定了代表值后,以单元7为单位对数值地形模型5和数值表层模型6各自的标高坐标值进行比较。如图(3b)所示,数值地形模型5具有除土地覆盖31、地面物32之外的地表面的标高ht,数值表层模型6具有包含土地覆盖31、地面物32的表层面的标高hs,因此所求出的植物群1的高度,通过算出它们的差值Δh来赋予。若对植物区域4内的全部单元7计算出该差值Δh,则能对构成各单元7的每一植物群1得到其高度。
以上的植物群1的高度的计算处理,由植物高度计算机构17来实施。该植物高度计算机构17,如图2所示,具有网格设定部33、代表值设定部34、标高差值运算部35。网格设定部33,是如上所述对数值地形模型5等设定网格30的机构,例如基于观测图像数据3的分辨率、或观测图像数据3与数值地形模型5等的对准位置等,来决定网格尺寸、网格30的平面坐标上的位置。另外,代表值设定部34,求出例如单元7的中心点的平面坐标,在数值地形模型5等中获取取该平面坐标的标高值,在数值地形模型5和数值表层模型6各自的植物区域4内的所有单元7中,重复进行该处理直到获取标高值为止。标高差值运算部35,在数值地形模型5和数值表层模型6中对表示同一地点的每一单元7,从数值表层模型6的标高值中减去数值地形模型5的标高值,且重复进行该计算直至对植物区域4内的所有单元7都计算出标高差值为止。
这样计算出植物高度之后,最后,对除森林之外的植物的二氧化碳的吸收效果进行评价(步骤S4)。该评价,如图2所示由评价机构18参照植物·二氧化碳吸收量表14进行。该表14,如图1(b)所示,将植物的高度范围区分8与每单位面积的一年的二氧化碳吸收量e对应起来存储。作为上述单位面积在该实施方式中设定1平方米,但将上述的单元7在地上对应的面积作为单位面积也可以容易地计算出后述的二氧化碳吸收量。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植物的高度范围区分8,与植物的种类无关,分别设定被认为二氧化碳吸收量有相近趋势的草地相当的高度范围、农地相当的高度范围、灌木地相当的高度范围这3种,通过不设定森林相当的高度范围来从评价对象中排除森林23(或者林地、树林地)。另外,对应于高度范围区分8的各二氧化碳吸收量e,虽然在图1(b)中可像A、B、C的代数所示那样为不变的规定数值,但优选在对评价对象区域2上生长的植物的种类进行预先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地域性进行设定。另外,如上所述通过按照土地利用区分设定植物的高度范围区分8,例如在上述的GIS数据20中设定土地利用区分的属性数据时,能借此对区分进行验证。再有,将以上的高度范围区分8彼此区分的图1(b)所示的植物高度的阈值,虽然是通过试验决定的,但例如能够在对评价对象区域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考虑到实际当地繁茂的植物的高度来进行设定。
参照图6对评价的步骤进行说明。评价时,首先,对于如上所述由植物高度计算机构17计算出的各单元7的植物高度,以每个单元7为单位来获取(步骤S4-1),之后,判定其是否是超过灌木地相当的高度(步骤S-2),在判断为超过的情况下认定是评价对象外的森林23,对该单元7将每单位面积的二氧化碳吸收量e的属性登记、设定为0(步骤S4-3)。另一方面,在上述步骤S4-2中判断为没有超过的情况下,同样,依次判定是否符合灌木地相当的高度(步骤S4-4)、农地相当的高度(步骤S4-6),在分别符合的情况下对单元7登记与灌木地24相应的每单位面积的二氧化碳吸收量e的属性C(步骤S4-5)、或与农地26相应的每单位面积的二氧化碳吸收量e的属性B(步骤S4-7)。在均不符合的情况下,判定为是草地25,因此登记与之相应的每单位面积的二氧化碳吸收量e的属性A(步骤S4-8)。将以上的处理重复直至植物区域4的全部单元7被评价为止(步骤S4-9),并在全部评价之后对单元7的地上的面积乘以每单位面积二氧化碳吸收量e求出每个单元7的二氧化碳吸收量,计算将全部的单元7的二氧化碳吸收量相加之后得到的植物地域4的二氧化碳吸收量作为评价结果(步骤S4-10)。
令该评价结果能够经由图2所示的输出部36显示在图外的监视器上,由此结束二氧化碳吸收效果的评价处理。
图5(d)中按每个植物的高度范围区分8、换言之按每单位面积的二氧化碳吸收量e的各个差异,对单元7赋予不同的阴影来表示评价对象区域2。两点虚线重叠显示地图数据9。如该图所示,通过以上的处理,能够分析植物群1的高度的差异、分布,并能够分析每单位面积的二氧化碳吸收量e的差异、分布。优选除了输出上述的二氧化碳吸收量以外,还对输出部36输出这种二氧化碳吸收量的图像,能够在评价结果中容易地掌握二氧化碳吸收能力的地域分布。
另外,在以上的说明中,虽然示出了利用数值地形模型5和数值表层模型6来决定植物高度的情况,但例如结合利用了上述的标准化植被系数的现有的土地覆盖分类的判定方法、实地调查等,确认利用数值地形模型5等确定的植物高度或根据需要实施修正,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评价精度。
以下表示本发明的变形例。该变形例中,对于如上所述在评价对象区域2中排除森林求出的二氧化碳吸收效果,实施森林换算从而便于评价。具体来说,与上述的灌木地等同样,对森林的一年的每单位面积的二氧化碳吸收量e预先设定,将其分别除以上述的灌木地、农地、草地中的二氧化碳吸收量e,从而得到灌木地等各自的每单位面积的森林相当的面积。将如此算出的各个面积作为换算率,若在上述的植物·二氧化碳吸收量表14中取代每单位面积的二氧化碳吸收量e对每个植物的高度范围区分8一对一对应,则能够通过评价机构18获得评价对象区域2的森林以外的植物的森林相当的面积。
因此,在该变形例中,能够获得森林相当的面积,在计算二氧化碳吸收效果时,预先确立了利用森林面积的规定的评价方法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实施基于该评价方法的评价。
另外,在该变形例中,虽然示出了将灌木地等的面积相对森林的面积进行变换的情况,但按照二氧化碳的吸收效果的判定要素,也可以包含例如上述以往技术中所示的树干的体积等其他的要素来进行变换。这种情况下,只要对例如灌木的树干的体积等预先进行设定,并将其考虑在内设定换算率即可。

Claims (5)

1.一种二氧化碳吸收效果的评价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以能够判别植物群的规定波段,按照从上空观测评价对象区域得到的观测图像数据中的像素的分布从评价对象区域中提取植物区域;
根据在所述观测图像数据中实施了坐标标定的数值地形模型以及数值表层模型,按将所述植物区域以规定的面积单位进行分割得到的每个分割单位,计算出该植物区域的地表面标高和表层面标高之间的差值作为植物群的高度,
对不足预先设定的森林相当的高度的植物群,分配根据与二氧化碳吸收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设定的每规定的单位面积的二氧化碳吸收量,乘以具有该植物群的所述分割单位的植物区域内的面积来对评价对象区域内的非森林区域中的二氧化碳吸收效果进行评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氧化碳吸收效果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植物群的不足森林相当的高度的范围内,设定多个高度范围区分,对各高度范围区分分配根据与二氧化碳吸收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单独设定的每单位面积的二氧化碳吸收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氧化碳吸收效果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
取代对所述植物群分配二氧化碳吸收量,分配将二氧化碳吸收量进行森林换算的换算率,根据将该换算率乘以评价对象区域内的具有该植物群的分割单位的面积所得到的森林相当面积,对二氧化碳吸收效果进行评价。
4.一种二氧化碳吸收效果的评价方法,其中,
设定评价对象区域之后,
对地图数据实施坐标标定,以能够判别植物群的规定波段,参照存储有从上空观测地表得到的观测图像数据的观测图像数据存储部,按照与评价对象区域在地图上的对应区域有关的观测图像数据中的像素的分布,从评价对象区域中,对植物区域确定地图上的位置以提取该植物区域,
接着,参照存储有对所述地图数据实施了坐标标定的数值地形模型的数值地形模型存储部、以及存储有对所述地图数据实施了坐标标定的数值表层模型的数值表层模型存储部,按将所述植物区域以规定的面积单位进行分割得到的每个分割单位,计算出该植物区域的地表面标高与表层面标高之间的差值作为植物群的高度,
之后,对不足预先设定的森林相当的高度的植物群,分配根据与二氧化碳吸收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设定的每规定的单位面积的二氧化碳吸收量,乘以具有该植物群的所述分割单位的植物群区域内的面积,来对评价对象区域内的非森林区域中的二氧化碳吸收效果进行评价。
5.一种二氧化碳吸收效果的评价装置,包含:
地图数据存储部,其存储地图数据;
观测图像数据存储部,其存储对所述地图数据实施坐标标定、并以可判别植物群的规定波段从上空观测地表所得到的观测图像数据;
数值地形模型存储部,其存储对所述地图数据实施了坐标标定的评价对象区域的数值地形模型;
数值表层模型存储部,其存储对所述地图数据实施了坐标标定的评价对象区域的数值表层模型;
植物二氧化碳吸收量表,其将根据与二氧化碳吸收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设定的植物群的每规定的单位面积的二氧化碳吸收量,在不足预先设定的森林相当的高度的范围内按植物群的规定的高度范围区分进行存储;
对象区域设定机构,其设定评价对象区域;
植物区域提取机构,其参照所述地图数据存储部与观测图像数据存储部,按照与所述评价对象区域在地图上的对应区域有关的观测图像数据中的像素的分布,从所述评价对象区域中提取植物区域;
植物高度计算机构,其参照所述数值地形模型存储部和数值表层模型存储部,按对所述植物区域内以规定的面积单位进行分割得到的每个分割单位,计算出该植物区域的地表面标高与表层面标高之间的差值作为植物群的高度;以及,
评价机构,其参照所述植物二氧化碳吸收量表,对根据所述植物群的高度范围区分而分配的每单位面积的二氧化碳吸收量,乘以具有该高度范围区分的植物群的所述分割单位的植物区域内的面积,将有关所得到的各高度范围区分的二氧化碳吸收量相加来对评价对象区域内的非森林区域中的二氧化碳吸收效果进行评价。
CN201180005347XA 2010-06-30 2011-06-30 二氧化碳吸收效果的评价方法和评价装置 Pending CN10271391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49597A JP5021795B2 (ja) 2010-06-30 2010-06-30 二酸化炭素吸収効果の算出方法および算出装置
JP2010-149597 2010-06-30
PCT/JP2011/065016 WO2012002482A1 (ja) 2010-06-30 2011-06-30 二酸化炭素吸収効果の評価方法および評価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13917A true CN102713917A (zh) 2012-10-03

Family

ID=454021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05347XA Pending CN102713917A (zh) 2010-06-30 2011-06-30 二氧化碳吸收效果的评价方法和评价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021795B2 (zh)
CN (1) CN102713917A (zh)
WO (1) WO201200248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89964B2 (ja) * 2012-02-21 2014-01-15 株式会社パスコ 地図情報生成装置
JP6056579B2 (ja) * 2013-03-19 2017-01-11 富士通株式会社 評価支援方法、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15032019A (ja) * 2013-07-31 2015-02-16 株式会社ニコン 電子機器、および電子機器の制御プログラム
KR102247039B1 (ko) * 2019-04-24 2021-04-30 경북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탄소 흡배출원 추적 장치 및 탄소 흡배출원 추적 방법
CN112507839A (zh) * 2020-12-02 2021-03-16 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城市景观固碳量的快速测算方法
CN114266984B (zh) * 2021-12-07 2024-04-26 北京工业大学 一种利用高分辨遥感影像计算建筑物屋顶光伏可改造区减碳量的方法
WO2024004674A1 (ja) * 2022-06-28 2024-01-04 三井住友建設株式会社 二酸化炭素の排出権取引支援装置及びその方法
CN115131370B (zh) * 2022-07-04 2023-04-18 东北林业大学 森林固碳、释氧能力及效益评估方法及设备
KR102502154B1 (ko) * 2022-07-08 2023-02-22 에스케이임업 주식회사 이산화탄소 포집량 예측 시스템
JP2024024861A (ja) * 2022-08-10 2024-02-26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評価装置及び評価方法
CN116415516B (zh) * 2022-12-05 2023-11-07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针对海域沉积盆地的咸水层二氧化碳封存潜力评价方法
CN117153291B (zh) * 2023-10-31 2024-01-02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一种灌区稻田碳汇价值计算方法及系统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52529A (ja) * 2005-02-09 2006-09-21 Asia Air Survey Co Ltd 地物環境状況提供方法及びそのプログラム
JP2007178833A (ja) * 2005-12-28 2007-07-12 Hiroshi Hiki 二酸化炭素排出権の換算及び取引システム
CN101131352A (zh) * 2007-06-04 2008-02-27 高程达 土层二氧化碳通量的原位测定方法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PR301401A0 (en) * 2001-02-09 2001-03-08 Commonwealth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Organisation Lidar system and method
EP1704529A4 (en) * 2004-01-15 2007-01-10 Chicago Climate Exchange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CQUIRING EMISSION REDUCTIONS
JP2006285310A (ja) * 2005-03-31 2006-10-19 Kanazawa Univ 森林の樹冠の評価方法及びその樹冠評価プログラム
JP4279894B2 (ja) * 2007-06-19 2009-06-17 東京電力株式会社 樹木頂点認識方法及び樹木頂点認識装置並びに樹木頂点認識のプログラム
EP2207010B1 (en) * 2007-10-19 2015-05-20 PASCO Corporation House change judgment method and house change judgment program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52529A (ja) * 2005-02-09 2006-09-21 Asia Air Survey Co Ltd 地物環境状況提供方法及びそのプログラム
JP2007178833A (ja) * 2005-12-28 2007-07-12 Hiroshi Hiki 二酸化炭素排出権の換算及び取引システム
CN101131352A (zh) * 2007-06-04 2008-02-27 高程达 土层二氧化碳通量的原位测定方法和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沈胜丰等: "台中都會公園綠覆率與植栽二氧化碳固定量之研究", 《水土保持学报》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021795B2 (ja) 2012-09-12
JP2012014371A (ja) 2012-01-19
WO2012002482A1 (ja) 2012-0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13917A (zh) 二氧化碳吸收效果的评价方法和评价装置
CA2930989C (en) Apparatus for and method of forest-inventory management
Jakubowksi et al. Predicting surface fuel models and fuel metrics using Lidar and CIR imagery in a dense, mountainous forest
US20120114185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ventorying vegetal substance
Röder et al. Application of optical unmanned aerial vehicle-based imagery for the inventory of natural regeneration and standing deadwood in post-disturbed spruce forests
Estornell et al. Tree extraction and estimation of walnut structure parameters using airborne LiDAR data
Zhang et al. Understory biomass measurement in a dense plantation forest based on drone-SfM data by a manual low-flying drone under the canopy
Beets et al. The national inventory of carbon stock in New Zealand’s pre-1990 planted forest using a LiDAR incomplete-transect approach
EP4207040A1 (en) Automated determination of tree inventories in ecological regions using probabilistic analysis of overhead images
Grubinger et al. Modeling realized gains in Douglas-fir (Pseudotsuga menziesii) using laser scanning data from unmanned aircraft systems (UAS)
JP2022092730A (ja) 情報処理装置、樹木の成長率予測システム、樹木の成長率予測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Vatandaşlar et al. Assessing the potential of mobile laser scanning for stand-level forest inventories in near-natural forests
CN113378700B (zh) 基于无人机航拍影像的草原鼠害动态监测方法
Pabi et al. Linking Optical SPOT and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data for a rapid biomass estimation in a Forest-savanna Transitional Zone of Ghana
Fei et al. Enhancing leaf area index and biomass estimation in maize with feature augmentation from unmanned aerial vehicle-based nadir and cross-circling oblique photography
Poudel et al. Assessing Red Pine Seedlings Using Uav Point Clouds and Field-Verified Data
Solís Parejo Prediction of regeneration forest attributes using UAV photogrammetric data in south-eastern Norway
Sassu et al. Integrating UAVs and Canopy Height Models in Vineyard Management: A Time-Space Approach. Remote Sens. 2022, 14, 130
Kuusk et al. Integration of statistical forest reflectance model and Sentinel-2 MSI images into a continuous forest inventory system
Graham Assessing terrain modelling and forest inventory capabilities of digital aerial photogrammetry from autonomous aerial systems
Langlois Assessing the feasibility of low-cost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data collection and automatic tree detection to determine silviculture stand stocking status in BC
CN106885559A (zh) 一种结合互联网进行森林二类调查的方法
Campos Drone Technology for Analyzing Reforestation Efforts in the Brazilian Atlantic Forest
Miller Quantification of Land Cover Surrounding Planned Disturbances Using UAS Imagery
Sultanova et al. Estimation of the Forest Stand Biomass an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Using Lidar Survey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