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06189A - 一种温度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温度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06189A
CN102706189A CN2012101707970A CN201210170797A CN102706189A CN 102706189 A CN102706189 A CN 102706189A CN 2012101707970 A CN2012101707970 A CN 2012101707970A CN 201210170797 A CN201210170797 A CN 201210170797A CN 102706189 A CN102706189 A CN 1027061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n
heat exchanger
temperature control
fluid
flow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17079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凱建
石景祯
金中国
钱兵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SHENSHI HEAT EXCHANGER CO Ltd
ZHEJIANG WEIZHIYUAN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SHENSHI HEAT EXCHANGER CO Ltd
ZHEJIANG WEIZHIYUAN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SHENSHI HEAT EXCHANGER CO Ltd, ZHEJIANG WEIZHIYUAN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SHENSHI HEAT EXCHANG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210170797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706189A/zh
Publication of CN1027061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0618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一种温度控制装置,包括用于实现流体换热的换热组件,换热组件之间通过流体管路密闭连通为闭合回路;换热组件包括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第一换热器和/或第二换热器为微通道换热器,微通道换热器的微通道结构形成于多层叠置的换热板之间,换热板上成型有多个翅片单元,翅片单元沿垂直于流体流动的方向上均匀排列成翅片单元组,若干翅片单元组沿流体流动方向间隔一段距离交错排列;上游侧的翅片单元的后端设置于下游侧的相邻两个翅片单元的中间位置;翅片单元由至少两段翅片构成,相邻翅片之前间隔一段距离;相邻翅片单元之间以及相邻翅片之间的流体通道形成微通道。本发明提供的温度控制装置的单位体积的传热性能取得了革命性的进步。

Description

一种温度控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流体热交换换热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温度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在航空航天、数据中心、生物医疗器械和精密仪器等行业领域中,温度控制直接与安全生产、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和节约能源等经济技术指标息息相关。不仅如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处处离不开温度控制,比如供暖、制冷、热水供应等。目前,用于温度控制的方式有蒸汽压缩式、半导体冷却式和高压气体膨胀式等,由于蒸汽压缩式采用潜热换热,热流密度大、效率高且检测控制方便,因此被广泛地应用在工程实际中。
现有的蒸汽压缩式换热系统通常由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等换热组件成,通过管道将它们连接成一个密闭系统,其工作原理是:制冷剂液体在蒸发器内以低温与被冷却对象发生热交换,吸收被冷却对象的热量并气化,产生的低压蒸汽被压缩机吸入,经压缩后以高压排出;压缩机排出的高压气态制冷剂进入冷凝器被常温的冷却水或空气冷却进而凝结成高压液体;高压液体流经膨胀阀时被节流,变成低压低温的气液两相混合物进入蒸发器;气液两相混合物中的液态制冷剂在蒸发器中蒸发制冷,产生的低压蒸汽再次被压缩机吸入,如此周而复始循环。由此可见,蒸汽压缩式换热系统的换热能力与制冷剂的流量和压缩机的增压比直接相关,因此若要提高换热能力,要么加大制冷剂流量,要么提高压缩机的增压比,但是加大制冷剂流量通常就要加大管道的直径,提高压缩机的增压比则需要选择体积较大、功率较高的压缩机,这两种方法都会增加换热系统的整体尺寸。然而,当前人们更趋向于结构紧凑的小型温度控制装置,因此换热能力高的小型化温度控制装置成为新的研究方向。
由于微通道换热器体积小、重量轻且紧凑度高,非常适合用于小型化温度控制装置,因此为了在较小尺寸内实现较大的换热能力,温度控制装置大多使用微通道换热器。现有的微通道换热器,几乎都是用扁平铝管型材加上制冷工质和工作流体的进出口来实现,其仅限于制冷工质和空气之间的热交换用的岔流型换热器。例如,中国专利文件CN102095285A公开的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即为上述岔流型换热器。由于换热扁平管为铝管型材,型材的尺寸为定值。对于微通道的水力学直径选择有限制,很难选到适合于热设计优化以后的铝管型材。还有,目前受生产铝管型材技术的限制,微通道之间的壁厚不能做到传热要求的尺寸(要求壁厚很薄),这样,使用扁平管为铝管型材设计的微通道换热器就不能成为微通道换热器技术的发展方向。随着微加工技术的提高,通过平板印刷术、化学或光电蚀刻、钻石切削以及线切割等方式加工的金属微通道结构成为本领域新的技术发展方向。例如,中国专利文献CN101509736A以及CN201973962U中公开的微通道换热器即属于这种换热器。然而,目前的微通道换热器,不论是铝扁平管或紧凑型水与制冷工质微通道换热器,内部通道的形式基本为方形或圆形横截面的直通道。虽然这种换热器的微细通道可强化换热,但是同时带来了流体压力损失的增大,而且这种微通道结构也未考虑扰动对强化换热的影响。
为解决上述问题,日本专利文件 JP2006170549A公开了一种微通道结构,所述微通道结构成型于多层叠置的换热板之间;所述换热板上成型有多个规则排列的流线型翅片;翅片之间形成微通道。与直通道相比,这样的微通道能使强制对流传热系数增加,流体的压力损失减小,但是这样的结构由于缺少催生冷凝或蒸发相变的微细结构,传热性能还有待于提高,流体流动的阻力有待进一步减小,而这些都直接导致了温度控制装置的传热效率较低且尺寸较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技术中的温度控制装置传热效率较低,而提供了一种传热效率较高的温度控制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温度控制装置,包括用于实现流体换热的换热组件,所述换热组件之间通过流体管路密闭连通为闭合回路;
所述换热组件包括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分别设置在需要进行温度控制的使用侧和为所述温度控制装置提供热源/冷源的环境换热侧;
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或所述第二换热器为微通道换热器,所述微通道换热器的微通道结构形成于多层叠置的换热板之间,所述换热板上成型有多个翅片单元,所述翅片单元沿垂直于流体流动的方向上均匀排列成翅片单元组,若干所述翅片单元组沿流体流动方向间隔一段距离交错排列;上游侧的所述翅片单元的后端设置于下游侧的相邻两个所述翅片单元的中间位置;所述翅片单元由至少两段翅片构成,相邻所述翅片之前间隔一段距离;相邻所述翅片单元之间以及相邻所述翅片之间的流体通道形成所述微通道。
上述温度控制装置中,所述翅片单元的外轮廓为直线形或者曲线形。
上述温度控制装置中,相邻的所述翅片单元组相对流体流动方向的倾斜方向相反;所述翅片单元与流体流动方向之间的夹角45⁰≤α≤55⁰。
上述温度控制装置中,在流体流动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翅片单元形成一个翅片单元对,相邻的两个所述翅片单元在流体流动方向上的间距a≤2mm,在垂直于流体流动方向上的间距b≤2mm;相邻的所述翅片单元对之间在流体流动方向上的间距≥2a,相邻的所述翅片单元对在垂直于流体流动方向上的间距≥2b。
上述温度控制装置中,所述翅片单元沿流体流动方向上的长度L≤2.5mm,沿垂直于流体流动方向的宽度h≤1.5mm,所述翅片的厚度δ≤0.5mm。
上述温度控制装置中,组成所述翅片单元的所述翅片包括:形成所述翅片单元的外轮廓的主流边以及与所述主流边邻接的分流边,相邻所述翅片的所述分流边相互平行且其间距0.05mm≤t≤0.35mm;所述分流边与流体流动方向的夹角0⁰≤β≤15⁰。
上述温度控制装置中,所述翅片单元的外轮廓呈中间段为直线的“s”型曲线,其由圆冠形的前端翅片、后端翅片以及设置于所述前端翅片和所述后端翅片之间的平行四边形的中间翅片构成。
上述温度控制装置中,所述翅片单元的外轮廓为直线形;其由三个平行四边形的翅片构成,所述翅片在平行四边形的钝角边为圆弧过渡。
上述温度控制装置中,所述微通道沿流体流动方向依次为导流段、换热段和汇流段;所述导流段和所述汇流段的相邻所述翅片单元沿流体流动方向上的间距大于所述换热段的相邻所述翅片单元沿流体流动方向上的间距。
上述温度控制装置中,所述换热板上的所述翅片通过光蚀刻成型。
上述温度控制装置中,还包括固定板,所述换热组件和所述流体管路固定于所述固定板上;所述温度控制装置的尺寸为300*200*165毫米或300*250*129毫米。
上述温度控制装置中,所述换热组件还包括:
节流装置,与所述流体管路连通;
压缩机,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并与所述流体管路连通;
四通换向阀,其四个接口依次与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压缩机的流体入口、所述第二换热器、所述压缩机的流体出口相连通,通过控制所述四通换向阀可以改变所述流体管路中制冷剂的流动方向;
充注阀,与所述流体管路连通;
视液镜,其流体入口与所述节流装置的流体出口连通,所述视液镜的流体出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器连通;
至少一个高压表,与所述流体管路连通。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①本发明的温度控制装置,其微通道换热器中的微通道结构,翅片单元由至少两段翅片构成,相同长度和宽度的微通道其换热面积较直通道时增大了约55 %,相比于现有的流线型的微通道换热面积增加4.8%-7.5%;并且多段翅片的结构形式增加了与流体的接触面积,可以形成了更多的汽化核心,这样更加有利于制冷工质的相变传热;并且,断续的翅片结构可以增加流体的扰动,对于低雷诺数的流动条件,这种扰动可以在流体阻力增加较少的前提下增强制冷工质和工作流体之间的换热;因此,采用这种微通道结构的换热器的强制对流传热系数大大提高,换热能力增强,从而增加了温度控制装置的传热效率。
②本发明的温度控制装置,其中组成翅片单元的翅片间隔设置,便于流体的分流和混合,避免了现有技术中无间隙的流线型翅片形成的流体微通道由于连续折线的角度引起的涡流,从而降低流体流动的阻力。
③本发明的温度控制装置,其中翅片单元的外轮廓可以是直线形或曲线形,其均通过光蚀刻的方式加工成型,其可以使相邻的微通道之间的换热壁加工至低于0.12mm,进一步提高了换热器的热通过性能,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温度控制装置的传热效率。
④为了获得本发明的微通道结构和现有技术中无间隙翅片的微通道结构之间在流体压力损失,申请人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一、实施例二中微通道结构与现有的无间隙流线型翅片形成的微通道结构进行了对比试验,由图10所可以看出,应用了本发明的微通道结构的流体压力损失ΔP降低;其中实施例一中的微通道结构形状较现有技术中的微通道结构压力损失ΔP降低了30.8%,实施例二中的微通道结构较现有技术中的微通道结构压力损失ΔP降低了40%,从而使制冷剂在微通道换热器中流通更加顺畅,增加了单位时间内制冷剂的流通量,提升了温度控制装置的换热能力。
⑤本发明的温度控制装置,换热组件包括四通换向阀,其四个接口依次与第一换热器、压缩机的流体入口、第二换热器、压缩机的流体出口相连通,通过控制四通换向阀可以改变流体管路中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从而操作温度控制装置在制冷循环与加热循环之间切换,提升了温度控制装置的通用性。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发明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是本发明温度控制装置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温度控制装置实施例一的平面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温度控制装置实施例一微通道换热器的微通道整体结构图;
图4是本发明温度控制装置实施例一中部分翅片单元之间的位置结构图;
图5本发明温度控制装置实施例一中单个翅片单元的结构图;
图6是本发明温度控制装置实施例二的平面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温度控制装置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温度控制装置实施例二中部分翅片单元之间的位置结构图;
图9是本发明温度控制装置实施例二中单个翅片单元的结构图;
图10是本发明温度控制装置的微通道结构与现有技术的微通道结构之间性能对比图;
图11是本发明温度控制装置另一实施例的装置原理图。
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1-高压表,2-流体管路,3-风机,4-风侧柔性连接,5-固定板,6-第一换热器,7-第二换热器,8-节流装置,9-压缩机,10-四通换向阀,11-充注阀,12-视液镜,13-换热板,14-翅片单元对,15-导流段,16-换热段,17-汇流段,18-翅片单元组,19-翅片单元,20-翅片,21-前端翅片,22-中间翅片,23-后端翅片,24-主流边,25-分流边。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如图1-2所示,是本发明的温度控制装置的优选实施例。所述温度控制装置包括换热组件、流体管路2和固定板5。
所述换热组件用于实现流体换热,所述换热组件之间通过所述流体管路2密闭连通为闭合回路,并且,所述换热组件和所述流体管路2固定于所述固定板5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板5的尺寸为300*200毫米,所述温度控制装置的厚度为165毫米。
所述换热组件包括:第一换热器6、第二换热器7、节流装置8、压缩机9、充注阀11、视液镜12和一个高压表1。在本实施例中,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二换热器7。
所述节流装置8与所述流体管路2连通,通过操作所述节流装置8,可以对整个温度控制装置的制冷剂流量进行控制。
所述压缩机9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器6和所述第二换热器7之间并与所述流体管路2连通,所述压缩机9对所述流体管路2内的制冷剂加压,使部分制冷剂液化,从而提升所述温度控制装置的换热能力。
所述充注阀11与所述流体管路2连通,操作人员可以通过所述充注阀11对所述温度控制装置补充制冷剂。
所述视液镜12的流体入口与所述节流装置8的流体出口连通,所述视液镜12的流体出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器6连通;操作人员可以通过所述视液镜12观察所述流体管路2中制冷剂的液化程度,并根据观察到的情况对所述节流装置8进行操作。
所述高压表1与所述流体管路2连通,用于测量所述高压表1安放处制冷剂的压强。
所述第一换热器6和所述第二换热器7分别设置在需要进行温度控制的使用侧和为所述温度控制装置提供热源/冷源的环境换热侧。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器6为微通道换热器,两个所述第二换热器7为管翅式换热器。
图3是所述微通道换热器的微通道结构整体示意图,其中,所述微通道形成于多层叠置的换热板13之间,所述换热板13上成型有多个翅片单元19,所述翅片单元19沿垂直于流体流动方向上均匀排列成翅片单元组18,多个所述翅片单元组18沿流体流动方向上间隔一段距离交错排列;上游侧的所述翅片单元19的后端设置于下游侧的相邻两个所述翅片单元19的中间位置。本发明所述的中间位置是指下游侧的相邻两个所述翅片单元19之间的任一位置,其不仅包括所述上游侧翅片单元19的后端伸入下游侧的相邻翅片单元19之间的内部,也包括上游侧翅片单元19的后端在下游侧的相邻翅片单元19之间的外部。所述翅片单元19由至少两段翅片20构成,所述翅片20之前间隔一段距离;所述翅片单元19之间以及所述翅片20之间的流体通道形成所述微通道。因此,本发明的换热器微通道的换热面积相比现有的微通道换热面大大提高。
本发明所述的流体流动方向如图3中的V方向所示,其表示从微通道的入口到出口的直线方向。
所述翅片单元19的外轮廓为曲线形,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所述翅片单元19的外轮廓为中间段为直线的“s”型曲线,如图2和图3所示,其由圆冠形的前端翅片21、后端翅片23以及设置于所述前端翅片21和所述后端翅片23之间的平行四边形的中间翅片22构成。相邻的所述翅片单元组18相对流体流动方向的倾斜方向相反;所述翅片单元19与流体流动方向之间的夹角α为50⁰。
如图4所示,在流体流动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翅片单元19形成一个翅片单元对14,其中,两个所述翅片单元19在流体流动方向上的间距a为2mm,在垂直于流体流动方向上的间距b为1mm;相邻的所述翅片单元对14之间在流体流动方向上的间距为4mm,相邻的所述翅片单元对14在垂直于流体流动方向上的间距为2mm。
如图5所示,所述翅片单元19沿流体流动方向上的长度L为2.5mm,沿垂直于流体流动方向的宽度h为1.5mm,所述翅片的厚度δ为0.35mm。
组成所述翅片单元19的所述翅片20包括:形成所述翅片单元的外轮廓的主流边24以及与所述主流边24邻接的分流边25,相邻所述翅片20的所述分流边24相互平行且其间距t为0.35mm;所述分流边24与流体流动方向的夹角β为15⁰。
所述微通道沿流体流动方向依次由连通入口段的导流段15、换热段16以及连通出口段的汇流段17组成;所述导流段15和所述汇流段17的相邻翅片单元19沿流体流动方向上的间距大于所述换热段16的相邻翅片单元19沿流体流动方向上的间距。流体由入口段流入单层板片,进入导流段分布均匀,在换热段完成热交换进入汇流段进行汇流,再经过出口段流出。
所述换热板13上的所述翅片20通过光蚀刻成型。
实施例二
如图6-7所示,是本发明温度控制装置的另一实施例。
与实施例一不同,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6和第二换热器7均为集成式微通道换热器,且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换热器7只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一换热器6为水-氟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为风-氟换热器。应用集成式微通道换热器,可以降低换热器的尺寸,使得温度控制装置具有小型轻量的特点;同时由于集成式微通道换热器的内容积小,其对于制冷剂充储量的需求极大减小,使所述温度控制系统更加环保;并且,集成式微通道换热器的结构特征使其具有极大的耐压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换热器的使用寿命;所述温度控制系统还可以设计为超临界冷冻循环系统,从而增加所述温度控制系统的温度控制范围。
由于将所述第二换热器7更换为微通道换热器,使得所述温度控制装置的高度尺寸减小。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板5的尺寸为300*250毫米,所述温度控制装置的厚度为129毫米。
与实施例一不同,本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组件还包括风机3和风侧柔性连接4。所述风机3和所述风侧柔性连接4密封连接,用于对所述第二换热器7供给换热用的空气,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风机3采用离心式风机。
如图8-9所示,为本实施例中所述微通道换热器的微通道结构,其与实施例一中的微通道结构的基本一致,区别点在于所述翅片单元19的形状。所述翅片单元19的外轮廓为直线型,具体的,所述翅片单元19由三个平行四边形的翅片20构成,所述翅片20在平行四边形的钝角边为圆弧过渡。这样结构的微通道避免了连续曲线形成的涡流,从而降低流动的阻力损失。所述翅片单元19与流体流动方向之间的夹角α为45⁰。
其中,如图8所示,两个所述翅片单元19在流体流动方向上的间距a为1mm,在垂直于流体流动方向上的间距b为2mm;相邻的所述翅片单元对14之间在流体流动方向上的间距为3mm,相邻的所述翅片单元对14在垂直于流体流动方向上的间距为5mm。
如图9所示,所述翅片单元19沿流体流动方向上的长度L为2.3mm,沿垂直于流体流动方向的宽度h为1.3mm,所述翅片的厚度δ为0.5mm。
相邻所述翅片20的所述分流边24的间距t为0.2mm;所述分流边24与流体流动方向的夹角β为10⁰。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的温度控制装置与实施例二基本一致,区别点在于微通道结构的翅片设置位置以及尺寸参数。
其中,所述翅片单元19与流体流动方向之间的夹角α为55⁰。两个所述翅片单元19在流体流动方向上的间距a为1.5mm,在垂直于流体流动方向上的间距b为1.5mm;相邻的所述翅片单元对14之间在流体流动方向上的间距为3mm,相邻的所述翅片单元对14在垂直于流体流动方向上的间距为4mm。
如图9所示,所述翅片单元19沿流体流动方向上的长度L为2mm,沿垂直于流体流动方向的宽度h为1mm,所述翅片的厚度δ为0.25mm。
相邻所述翅片20的所述分流边24的间距t为0.05mm;所述分流边24与流体流动方向的夹角β为0⁰。
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所述换热组件还包括四通换向阀10;所述四通换向阀10的四个接口依次与所述第一换热器6、所述压缩机9的流体入口、所述第二换热器7、所述压缩机9的流体出口相连通,通过控制所述四通换向阀10可以改变所述流体管路2中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从而实现所述温度控制装置制冷循环功能与制热循环功能之间的切换。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高压表1的数目还可以是两个或更多,所述高压表1安装在所述流体管路2的不同位置,则可以对所述温度控制装置不同位置制冷剂的压强进行测量。
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所述第一换热器6为普通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7为微通道换热器,同样可以实现本发明的目的。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器6和所述第二换热器7的位置可以对换,同样可以实现本发明的目的。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翅片单元19还可以由两段、四段或更多段的所述翅片20组成;所述翅片单元19的外轮廓的曲线结构,还可以是sin曲线或者圆形、椭圆形、抛物线曲线的一部分,均可以实现本发明的目的。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2)

1.一种温度控制装置,包括用于实现流体换热的换热组件,所述换热组件之间通过流体管路(2)密闭连通为闭合回路;
所述换热组件包括第一换热器(6)和第二换热器(7);所述第一换热器(6)和所述第二换热器(7)分别设置在需要进行温度控制的使用侧和为所述温度控制装置提供热源/冷源的环境换热侧;
所述第一换热器(6)和/或所述第二换热器(7)为微通道换热器,所述微通道换热器的微通道结构形成于多层叠置的换热板(13)之间,所述换热板(13)上成型有多个翅片单元(19),所述翅片单元(19)沿垂直于流体流动方向上均匀排列成翅片单元组(18),若干所述翅片单元组(18)沿流体流动方向间隔一段距离交错排列;上游侧的所述翅片单元(19)的后端设置于下游侧的相邻两个所述翅片单元(19)的中间位置;所述翅片单元(19)由至少两段翅片(20)构成,相邻所述翅片(20)之前间隔一段距离;相邻所述翅片单元(19)之间以及相邻所述翅片(20)之间的流体通道形成所述微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单元(19)的外轮廓为直线形或者曲线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温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翅片单元组(18)相对流体流动方向的倾斜方向相反;所述翅片单元(19)与流体流动方向之间的夹角45⁰≤α≤55⁰。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温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流体流动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翅片单元(19)形成一个翅片单元对(14),相邻的两个所述翅片单元(19)在流体流动方向上的间距a≤2mm,在垂直于流体流动方向上的间距b≤2mm;相邻的所述翅片单元对(14)之间在流体流动方向上的间距≥2a,相邻的所述翅片单元对(14)在垂直于流体流动方向上的间距≥2b。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温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单元(19)沿流体流动方向上的长度L≤2.5mm,沿垂直于流体流动方向的宽度h≤1.5mm,所述翅片(20)的厚度δ≤0.5mm。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温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组成所述翅片单元(19)的所述翅片(20)包括:形成所述翅片单元(19)的外轮廓的主流边(24)以及与所述主流边(24)邻接的分流边(25),相邻所述翅片(20)的所述分流边(25)相互平行且其间距0.05mm≤t≤0.35mm;所述分流边(25)与流体流动方向的夹角0⁰≤β≤15⁰。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温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单元(19)的外轮廓呈中间段为直线的“s”型曲线,其由圆冠形的前端翅片(21)、后端翅片(23)以及设置于所述前端翅片(21)和所述后端翅片(23)之间的平行四边形的中间翅片(22)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温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单元(19)的外轮廓为直线形;其由三个平行四边形的翅片(20)构成,所述翅片(20)在平行四边形的钝角边为圆弧过渡。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温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通道沿流体流动方向依次为导流段(15)、换热段(16)和汇流段(17);所述导流段(15)和所述汇流段(17)的相邻所述翅片单元(19)沿流体流动方向上的间距大于所述换热段(16)的相邻所述翅片单元(19)沿流体流动方向上的间距。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温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板(13)上的所述翅片(20)通过光蚀刻成型。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任一所述的温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板(5),所述换热组件和所述流体管路(2)固定于所述固定板(5)上;所述温度控制装置的尺寸为300*200*165毫米或300*250*129毫米。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任一所述的温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组件还包括:
节流装置(8),与所述流体管路(2)连通;
压缩机(9),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器(6)和所述第二换热器(7)之间并与所述流体管路(2)连通;
四通换向阀(10),其四个接口依次与所述第一换热器(6)、所述压缩机(9)的流体入口、所述第二换热器(7)、所述压缩机(9)的流体出口相连通,通过控制所述四通换向阀(10)可以改变所述流体管路(2)中制冷剂的流动方向;
充注阀(11),与所述流体管路(2)连通;
视液镜(12),其流体入口与所述节流装置(8)的流体出口连通,所述视液镜(12)的流体出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器(7)连通;
至少一个高压表(1),与所述流体管路(2)连通。
CN2012101707970A 2012-05-29 2012-05-29 一种温度控制装置 Pending CN10270618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1707970A CN102706189A (zh) 2012-05-29 2012-05-29 一种温度控制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1707970A CN102706189A (zh) 2012-05-29 2012-05-29 一种温度控制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06189A true CN102706189A (zh) 2012-10-03

Family

ID=468991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1707970A Pending CN102706189A (zh) 2012-05-29 2012-05-29 一种温度控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706189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007417A (zh) * 2022-03-18 2023-04-25 山东大学 一种梭形阵列翅片蒸发器及其环路热管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70625A (en) * 1914-03-02 1916-02-08 Fulton Co Radiator.
US5544703A (en) * 1993-05-18 1996-08-13 Vicarb Plate heat exchanger
CN2465126Y (zh) * 2001-02-23 2001-12-12 肖晓松 集成式水冷冷水机组
US7334631B2 (en) * 2004-10-29 2008-02-26 Yasuyoshi Kato Heat exchanger
US20080066888A1 (en) * 2006-09-08 2008-03-20 Danaher Motion Stockholm Ab Heat sink
CN101631996A (zh) * 2006-10-13 2010-01-20 开利公司 包括微通道热交换器的制冷装置
CN202599169U (zh) * 2012-05-29 2012-12-12 浙江微智源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温度控制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70625A (en) * 1914-03-02 1916-02-08 Fulton Co Radiator.
US5544703A (en) * 1993-05-18 1996-08-13 Vicarb Plate heat exchanger
CN2465126Y (zh) * 2001-02-23 2001-12-12 肖晓松 集成式水冷冷水机组
US7334631B2 (en) * 2004-10-29 2008-02-26 Yasuyoshi Kato Heat exchanger
US20080066888A1 (en) * 2006-09-08 2008-03-20 Danaher Motion Stockholm Ab Heat sink
CN101631996A (zh) * 2006-10-13 2010-01-20 开利公司 包括微通道热交换器的制冷装置
CN202599169U (zh) * 2012-05-29 2012-12-12 浙江微智源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温度控制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007417A (zh) * 2022-03-18 2023-04-25 山东大学 一种梭形阵列翅片蒸发器及其环路热管
CN116007417B (zh) * 2022-03-18 2024-05-28 山东大学 一种梭形阵列翅片蒸发器及其环路热管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58044B (zh) 一种高效全铝合金换热器
CN103542621B (zh) 一种通用型组合管径空调换热设备流路的设计方法
CN102589328B (zh) 一种纯逆流的蜂窝板翅式换热器及其组合体
CN102706201A (zh) 一种换热器的微通道结构
CN102706187A (zh) 一种集成式微通道换热器
JP2013057426A (ja) プレート式熱交換器及びこれを備えた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08533427A (ja) 熱交換器の配置
CN101033922B (zh) 管道式微细管换热器
CN101871738A (zh) 热负荷可调式高效换热器
JP6214670B2 (ja) 熱交換器及びその熱交換器を用いた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202599189U (zh) 一种换热器的微通道结构
CN202599166U (zh) 一种集成式微通道换热器
CN105258401A (zh) 一种热交换器以及安装有该热交换器的热泵型空调系统
CN106931821A (zh) 一种换热板和气体‑液体换热器
CN202599169U (zh) 一种温度控制装置
CN107966057A (zh) 一种板式换热器及其使用方法
CN102706189A (zh) 一种温度控制装置
WO2020057376A1 (zh) 一种泡片和无翅片泡片式换热器
CN102313401A (zh) 微通道换热器
CN101672581A (zh) 一种换热器
RU2584081C1 (ru) Микроканальный теплообменник
CN202770061U (zh) 一种多氟路串联布管的壳管换热器
RU154646U1 (ru) Микроканальный пластинчатый теплообменник
CN103791741B (zh) 一种相变板式换热器
CN111336841A (zh) 一种围叠式微通道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