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87063A - 复曲面隐形眼镜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复曲面隐形眼镜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87063A
CN102687063A CN201080059418XA CN201080059418A CN102687063A CN 102687063 A CN102687063 A CN 102687063A CN 201080059418X A CN201080059418X A CN 201080059418XA CN 201080059418 A CN201080059418 A CN 201080059418A CN 102687063 A CN102687063 A CN 1026870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wall thickness
toric contact
front surface
contact le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5941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87063B (zh
Inventor
中岛隆治
辻直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y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Hoy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ya Corp filed Critical Hoy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6870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870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870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8706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7/00Optical parts
    • G02C7/02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 G02C7/04Contact lenses for the ey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7/00Optical parts
    • G02C7/02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 G02C7/024Methods of designing ophthalmic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7/00Optical parts
    • G02C7/02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 G02C7/04Contact lenses for the eyes
    • G02C7/047Contact lens fitting; Contact lenses for orthokeratology; Contact lenses for specially shaped cornea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7/00Optical parts
    • G02C7/02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 G02C7/04Contact lenses for the eyes
    • G02C7/048Means for stabilising the orientation of lenses in the ey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7/00Optical parts
    • G02C7/02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 G02C7/04Contact lenses for the eyes
    • G02C7/049Contact lenses having special fitting or structural features achieved by special materials or material structur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phthalmology & Optome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yeglasses (AREA)
  • Grinding And Polishing Of Tertiary Curved Surfaces And Surfaces With Complex Shapes (AREA)

Abstract

在具有棱镜稳定构造的复曲面隐形眼镜(10)中,在透镜前表面划定有中央光学区(28)、包围中央光学区(28)的圆环状的过渡区(30)以及包围过渡区(30)的圆环状的周边区域(32)。透镜前表面的形状具有以垂直经线(18)为边界的镜像对称性,从透镜的壁厚最大的两处最大壁厚部(36)和最大壁厚部(38)至透镜下端部(26)壁厚平滑地减少,在最大壁厚部(36)和最大壁厚部(38)之间形成谷状的凹陷作为削薄区(40)。

Description

复曲面隐形眼镜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矫正散光的复曲面隐形眼镜,尤其涉及实现了佩戴时透镜在角膜上的方向性的稳定化(防转动)的复曲面隐形眼镜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散光通常是在角膜或水晶体形状不是完美的球面时,由于眼睛的纵向(垂直方向)和横向(水平方向)的曲率半径不同而从外界的一点发出的光在眼内不会聚到一点的状态,作为用于矫正散光的软性隐形眼镜,公知有复曲面隐形眼镜。
在散光的性质上,复曲面隐形眼镜需要以相对于眼球始终确定的朝向佩戴。即,打算用作透镜的顶部(上端部)的部分必须始终位于佩戴者的眼睛的顶部(上端部)。例如,若佩戴时隐形眼镜由于眨眼(闭上眼睑的动作)而转动从而复曲面隐形眼镜的散光轴发生偏移,视力就容易变得不稳定。因此,采用了用于实现复曲面隐形眼镜的防转动或轴的稳定化的方法。作为该方法的一例,有被称为棱镜稳定法或削薄(slab-off)法的方法。
作为采用了棱镜稳定法的一例,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通过将厚度以沿着与垂直经线平行的上下线越向下就越增大的方式形成来设定了棱镜稳定的例子。在该例子中,在与垂直经线垂直的水平方向上厚度实质上均匀地形成,通过采用这些结构,用以提高透镜的防转动和佩戴感。另外,作为采用了削薄法的一例,专利文献2中示出了如下复曲面隐形眼镜:在透镜的周边部设置平坦部分,并且相对于经过透镜的中点的水平轴使其具有镜像对称性,将与水平轴垂直的垂直轴的部分形成为最薄,并且形成为从该垂直轴向两侧沿平坦部分逐渐变厚,将水平轴的部分设定成最大壁厚部,由此实现了动态稳定。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文献特表2004-50692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文献实开昭50-13315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复曲面隐形眼镜中,由于采用了棱镜稳定机构,壁厚在外侧的区域从透镜上端至下端变厚,从内侧区域的下端部至下侧边缘的壁厚差很明显。在角膜下部隆起的人安装的情况下,复曲面隐形眼镜的下端部的壁厚越厚,眨眼时透镜就越容易转动,透镜的朝向变得不稳定,难以获得良好的轴稳定性,佩戴感也无法充分满足。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复曲面隐形眼镜中,虽能够获得良好的佩戴感,但由于透镜的重心存在于几何中心,因此每当眨眼时会在角膜上转动等,从而容易缺乏轴稳定性。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可获得良好的轴稳定性和佩戴感的复曲面隐形眼镜及其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人对兼顾轴稳定性和佩戴感的方法进行了仔细研究,结果发现:通过在具有镜像对称性的透镜前表面形成两处最大壁厚部,使壁厚从所述两处最大壁厚部至透镜下端部平滑地减少,从而在这些最大壁厚部之间形成谷状的凹陷,可有效地发挥轴稳定性并获得良好的佩戴感。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包括以下构成。
即,根据本发明的复曲面隐形眼镜具有凸状的透镜前表面和凹状的透镜后表面,并且具有从透镜上端部至透镜下端部壁厚逐渐增加的棱镜稳定构造,其中,在透镜前表面上划定有:决定折射度数的中央光学区;包围该中央光学区的圆环状的过渡区;以及包围该过渡区的圆环状的周边区域,并且透镜前表面的形状具有以从透镜上端部经过透镜中点到达至透镜下端部的垂直经线为边界的镜像对称性,在透镜前表面的透镜中点的下侧配置有透镜壁厚最大的两处最大壁厚部,从这两处最大壁厚部至透镜下端部壁厚平滑地减少,由此在两处最大壁厚部之间形成谷状的凹陷。
优选的是,在根据本发明的复曲面隐形眼镜中,从两处最大壁厚部分别至透镜下端部在透镜的圆周方向上测得的角度处于15°~35°的范围。另外,优选的是,从所述最大壁厚部至透镜下端部减少的壁厚的变化由Cos函数规定。另外,优选的是,通过透镜前表面的中心轴线相对于透镜后表面的中心轴线向下方偏移,而形成了棱镜稳定构造。
优选为中央光学区被设计成双焦点或多焦点的复曲面隐形眼镜。另外,优选的是,复曲面隐形眼镜是水凝胶材料或硅水凝胶材料的复曲面隐形眼镜。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具有镜像对称性的透镜前表面配置两处最大壁厚部,并从所述两处最大壁厚部至透镜下端部平滑地减少壁厚,从而在这些最大壁厚部之间形成谷状的凹陷。其结果是,能够降低佩戴者的角膜形状对轴稳定性的影响,能够提高复曲面隐形眼镜的轴的稳定性。另外,通过在透镜下端部形成谷状的凹陷,还可获得良好的佩戴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复曲面隐形眼镜的构成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该隐形眼镜的透镜前表面和透镜后表面的中心轴线的偏移的图,其中,(a)是表示从正面观察透镜时的透镜前表面的中央光学区与透镜后表面的中央光学区的偏移的图,(b)是沿该隐形眼镜的垂直经线的剖面图;
图3是用于说明该隐形眼镜中的预定角经线上的剖面轮廓的图,其中,(a)是用于表示对应部位的透镜主视图,(b)是表示(a)所示的各角经线上的剖面轮廓的图;
图4是表示该隐形眼镜的厚度的定义方法的剖面图;
图5是用于说明该隐形眼镜的圆周A上的壁厚分布的图,其中,(a)是从点P1至点P2基于Cos函数增加壁厚时的壁厚分布图,(b)是从点P1至点P2基于一次函数增加壁厚时的壁厚分布图,(c)是从点P1至点P2基于二次函数增加壁厚时的壁厚分布图,(d)是从点P1至点P2基于根函数增加壁厚时的壁厚分布图。
图6是用于说明该隐形眼镜的透镜下端部的壁厚的图,其中,(a)是从正面观看透镜下端部附近的模式图,(b)是表示沿(a)图中的TH1~TH4的各线的剖面的壁厚变化的图;
图7是表示对透镜下部的最大壁厚部的展开角度的不同进行测试的结果的图;
图8是表示对透镜下端部的壁厚的不同进行测试的结果的图;
图9是表示对透镜下端部的壁厚形状的不同进行测试的结果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以及优点通过参照附图进行的以下的实施例的详细说明将会变得更加清楚。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如图1、图2的(a)和(b)所示,该复曲面隐形眼镜10通过凹状的透镜后表面(也称为基弧)12和凸状的透镜前表面(也称为外弧)14形成。在基弧12和外弧14相交(接合)的部位设置有边缘16。另外,在该复曲面隐形眼镜10的参数中被分配了近视度数:-3.00D、散光度数:-0.50D、以及轴:180°。
基弧12被形成为具有与佩戴者的角膜形状对应的多级弧(Multi-Curve)的旋转对称形状。即,基弧12的形状无论用何种角经线剖切都是同一形状(同心圆形状)。
这里,经线是指透镜面(基弧12或外弧14)与包含透镜中心轴线的平面的交叉线,经线的种类有垂直经线18、水平经线20以及角经线22。垂直经线18是经过透镜上端部24和透镜下端部26的经线,水平经线20是与垂直经线18正交的经线,并且角经线22是绕透镜中点O的任意角度的经线(即,是从透镜中点O朝向边缘16沿透镜的半径方向呈放射状延伸的线)。关于角经线22,将在后面详细说明。
外弧14具有以从透镜上端部24经过透镜中点O到达至透镜下端部26的垂直经线18为边界的镜像对称性。即,经过透镜中点O的垂直经线18的右半部分和左半部分具有相同的形状。因此可不区分地用于左右眼。
在外弧14中划定有:规定复曲面隐形眼镜10的折射度数的中央光学区28;包括该中央光学区28的圆环状的过渡区30;以及包围该过渡区30的作为透镜最外周区域的圆环状的周边区域32。在周边区域32的外周侧设置有基弧12和外弧14相交的边缘16。
外弧14的中央光学区28被形成为复曲面。即,为了矫正散光,以使曲率半径在正交的两个经线方向上不同的方式形成曲面(复曲面)。
这里以及后述的实施例均示出了将中央光学区28形成为复曲面的情况,但中央光学区28如果是以矫正视力为目的,则也可以设定成任何的形状,例如可设定成双焦点(bifocal)或多焦点(Multifocal)。
过渡区30以最短距离连结椭圆形状的中央光学区28和圆环状的周边区域32作为它们之间的缓冲区域,通过具有该过渡区30,降低佩戴时接触的透镜与上下眼睑之间的多余摩擦,从而改善佩戴感。
该复曲面隐形眼镜10具有棱镜稳定机构。具体地说,如图2的(a)和(b)所示,通过外弧14的中央光学区28(实线)的中心轴线L1相对于基弧12的中央光学区34(虚线)的中心轴线L2向下方偏移,形成了壁厚从透镜上端部24至透镜下端部26逐渐增加的棱镜稳定构造。其结果是,透镜下部比上部厚而偏心,可防止透镜转动。复曲面隐形眼镜10的近视度数由中央光学区28的曲率R1和中央光学区34的曲率R2规定。
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的复曲面隐形眼镜10的角度位置如图3的(a)所示,将透镜上端部24定义为90°的位置,将透镜下端部26定义为270°的位置,将水平经线20的方向中的鼻侧定义为0°的位置,并将相反侧(耳侧)定义为180°的位置。
参照图3的(b),当从透镜中点O以每个角经线22划分并观察透镜剖面轮廓时,在从过渡区30到周边区域32之间壁厚S最大。具体地说,在250°的位置,从边缘16至周边区域32,基弧12与外弧14的距离远,由此壁厚变厚。换言之,当观察每个角经线22剖面时,在从周边区域32和过渡区30相接的点α到中央光学区28和过渡区30相接的点β的范围设置有最大壁厚部位。
另外,无论在何种角度中,点α均距边缘16位于预定的距离处。另一方面,点β根据中央光学区28的形状对于每个角度而变化。具体地说,在被分配了轴180度的复曲面隐形眼镜10的情况下,点α与点β的距离在90°位置(P1)和270°位置(P3)时最大,在0°位置和180°位置时最小。由此,过渡区30起到作为缓冲区域的功能。
并且,该复曲面隐形眼镜10具有镜像对称性,因此当从90°左转(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到270°和从90°右转(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到270°的壁厚分布对于每个角经线22均相同。即,当从透镜中点O呈放射状切开各个角经线22时,剖面形状左右相同。具体地说,0°和180°相同,250°和290°相同。
这里,参照图4对壁厚的定义方法进行说明。透镜的壁厚S定义为从基弧12上的任意点到与针对该任意点的切线正交的垂线和外弧14相交的点的距离。中央光学区28的壁厚S为了矫正视力而根据度数规定,另一方面,除中央光学区28之外的过渡区30和周边区域32中的壁厚S可改变为期望的值。
如图5的(a)所示,圆周A上的壁厚根据以规定的角度划分的每个区域而不同,圆周A是过渡区30和周边区域32的边界线。具体地说,壁厚从点P1(90°)至点P2(250°)以Cos函数增加,从点P2(250°)至点P3(270°)以Cos函数减少。即,在250°的位置被划分的部位的壁厚最大。
在具有镜像对称性的复曲面隐形眼镜10中,从点P1(90°)右转经过0°到点P2’(290°),壁厚逐渐增加,从点P2’(290°)到点P3(270°),壁厚逐渐减少。即,当按每个角经线22划分复曲面隐形眼镜10时,在250°和290°被划分的部位的壁厚最大。这里,250°位置处的最大壁厚部位称为最大壁厚部36,并且290°位置处的最大壁厚部位称为最大壁厚部38。
另外,在图5的(a)中,说明了从点P1至点P2壁厚以Cos函数增加,但只要从点P1至点P2壁厚增加,无论何种形状均可采用,例如,可采用图5的(b)所示的一次函数,或图5的(c)所示的二次函数,或图5的(d)所示的根函数。
返回到图5的(a),从点P2(250°)到点P3(270°)壁厚沿逆时针方向减少,并且从点P2’(290°)到点P3(270°)壁厚沿顺时针方向减少。由此,在从透镜中点O沿着角经线22向逆时针方向以250°至290°划分的范围形成削薄区40(图1所示的斜线部)。在削薄区40,从250°沿逆时针方向到270°(从290°向顺时针方向到270°)的壁厚以Cos函数减少,由此点P3凹陷为夹在最大壁厚部36和最大壁厚部38之间的谷状。其结果是,即使角膜下部隆起,复曲面隐形眼镜10也与该部位融合,透镜与角膜良好地匹配,从而可获得良好的佩戴感。
图6的(b)中所示的壁厚变化曲线TH1~TH4示出了如图6的(a)所示那样与水平经线20(参照图1)平行且等间隔地划分削薄区40时的各切断线TH1~TH4的剖面。这样,每个切断线的壁厚TH1~TH4均从端部至中央部暂且上升后又下降。换言之,从透镜上端部24至左右的最大壁厚部36和最大壁厚部38对于每个角经线22壁厚变厚,从这些最大壁厚部36和最大壁厚部38至透镜下端部26对于每个角经线22壁厚变薄,因此呈现谷状的剖面形状,壁厚成为如TH1~TH4那样中央附近(270°位置)凹陷的分布。如此形成了削薄区40的谷V。
谷V表示处于250°位置的最大壁厚部36和处于290°位置的最大壁厚部38间的间隔。可推测即使角膜下部凹陷,期望的轴也难以偏移。另外,对于谷V,优选3~7mm的长度,更优选4.5~6.5mm的长度。如果低于3mm,则在角膜和上下眼睑契合的区域变窄,因此眨眼时由削薄区40、最大壁厚部36和最大壁厚部38与上下眼睑和角膜产生的摩擦无法有效地发挥,其结果是轴的偏移量增加。另一方面,如果高于7mm,则在角膜和上下眼睑契合的区域变大,眨眼时由削薄区40、最大壁厚部36和最大壁厚部38与上下眼睑和角膜产生的摩擦无法有效地发挥,其结果是,轴的偏移量增加。
返回到图1,250°和290°的位置为从透镜下端部26(270°的位置)沿透镜的圆周方向测量角度时打开±20°的展开角。削薄区40的展开角为±20°,因此能够保持轴稳定性和佩戴感的平衡。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从270°(透镜下端部26)起±20°的部位作为设置最大壁厚部36和最大壁厚部38的位置进行了说明,但作为从270°起±15°~35°的范围的225°~255°(-15°~-35°)的位置和285°~305°(从下端部起+15°~+35°)的位置是可用范围。
即,当削薄区40的展开角大于扩大后的±40°(30°~310°)时,与角膜下部匹配的区域扩大,因此眨眼时轴容易偏移,缺乏轴稳定性。另一方面,当削薄区40的展开角小于缩小后的±10°(260°~280°)时,难以与角膜下部匹配,轴稳定性下降。
另外,说明了壁厚从点P2至点P3以Cos函数减少,但当壁厚从点P2至点P3例如以一次函数减少时,后述的削薄区40处的形状更容易松弛,因此会损害轴稳定性。
圆周A上的90°位置处的壁厚相对于圆周A上的250°位置处的壁厚(最大壁厚部36)和圆周A上的290°位置处的壁厚(最大壁厚部38)优选被设定为“最大壁厚部的壁厚∶透镜上端部的壁厚=2.27~2.54∶1”的关系。一旦偏离该范围,佩戴感和轴稳定性就会下降。
另外,圆周A上的270°位置处的壁厚相对于圆周A上的250°位置处的壁厚(最大壁厚部36)和圆周A上的290°位置处的壁厚(最大壁厚部38)优选被设定为“最大壁厚部的壁厚∶透镜下端部的壁厚=1~1.27∶1”的关系。一旦偏离该范围,佩戴感和轴稳定性就会下降。
并且,圆周A上的90°位置处的壁厚相对于圆周A上的270°位置处的壁厚优选被设定为“透镜上端部的壁厚∶透镜下端部的壁厚=1~2.27∶1”的关系。一旦偏离该范围,佩戴感和轴稳定性就会下降。
另外,基弧12的中心轴和外弧14的中心轴也可以一致。
另外,作为制造复曲面隐形眼镜10时使用的隐形眼镜基材,可以是聚合后可保持隐形眼镜形状并成为水凝胶的聚合物,优选为含有硅并可成为水凝胶的共聚物,可以直接使用以往作为软性隐形眼镜用基材公知的材料(硅水凝胶材料)。并且,复曲面隐形眼镜10通过铸模法而被聚合,而作为此时的模制模具的材料,可以是对单体混合液具有抵抗性的任意材料,例如可以举出聚丙烯。
实施例
以下,对佩戴使用了实施例的复曲面隐形眼镜的九个试验进行具体说明。表1示出了实施例1~4和比较例1~5的特征,表2示出了实施例1~4和比较例1~5中使用的各个复曲面隐形眼镜共同的参数。
[表1]
Figure BPA00001565527600091
[表2]
  球面透镜度数(SPower)   -3.00D
  圆柱透镜度数(CPower)   -0.90D
  圆柱轴(Aix)   180°
  基弧(BC)   8.5
  直径(Dia)   13.8
实施例1~4的复曲面隐形眼镜与实施方式的隐形眼镜10相同,在透镜下端部、即270°的位置处存在谷状的凹陷。即,从左右两侧的最大壁厚部36和最大壁厚部38至270°的透镜下端部26壁厚逐渐减少。
实施例1相当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复曲面隐形眼镜10。另外,实施例2是在实施例1的复曲面隐形眼镜10的基础上将削薄区40的展开角度设计成±30°的复曲面隐形眼镜。并且,实施例3是在实施例1的复曲面隐形眼镜10的基础上将270°位置的壁厚设计成比实施例1薄的复曲面隐形眼镜。另外,实施例4是在实施例1的复曲面隐形眼镜10的基础上将270°位置的壁厚设计成比实施例3薄的复曲面隐形眼镜。
另一方面,比较例1的复曲面隐形眼镜是具有所谓以往的棱镜稳定机构的复曲面隐形眼镜,最大壁厚部位存在于作为透镜下端部26的270°处,从透镜上端部24至透镜下端部26壁厚逐渐变厚。另外,比较例2是在实施例1的复曲面隐形眼镜10的基础上将削薄区40的展开角度设计成±10°的复曲面隐形眼镜,左右两侧的最大壁厚部位间的谷V比实施例1~4窄。并且,比较例3是在实施例1的复曲面隐形眼镜10的基础上将削薄区40的展开角度设计成±40°的复曲面隐形眼镜,左右两侧的最大壁厚部位间的谷V比实施例1~4大。另外,比较例4是在实施例1的复曲面隐形眼镜10的基础上将削薄区40的展开角度设计成±40°并且将最大壁厚部位设计成从250°位置至290°位置具有相同壁厚的复曲面隐形眼镜。另外,比较例5的复曲面隐形眼镜是从最大壁厚部36到最大壁厚部38连续固定的壁厚。
佩戴测试是针对不同年纪的五名被试验者的右眼进行的。在佩戴后经过了15分钟和经过了30分钟的时间点确认了轴位置,将该结果表示在表3的(a)中。另外,表3的(b)是表3的(a)中所示的记号的说明。
[表3]
(a)
Figure BPA00001565527600111
(b)
Figure BPA00001565527600112
这里,对最大壁厚部36和最大壁厚部38以及削薄区40的展开角度对轴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确认,如表4和图7所示可知,在削薄区40的下部展开角度为±20°~±30°附近时可显著得到轴稳定性的优势,图7是按削薄区40的每个展开角度划分的曲线图。
[表4]
Figure BPA00001565527600121
另外,对透镜下端部26附近的壁厚对轴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确认,如表5和图8所示,认为270°的位置处的壁厚越薄,越容易与由角膜和上下眼睑所发生的摩擦引起的形状融合,因此可提高轴稳定性。
[表5]
Figure BPA00001565527600122
此外,对削薄区40处的平滑度(壁厚减少程度)对轴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确认,如表6和图9所示,以Cos函数减少的形状与以一次函数减少的形状相比,轴稳定性更好。这可认为:如果从P2(250°、290°)至P3(270°)以一次函数减少壁厚,则削薄区40容易松弛,因此轴稳定性下降。
[表6]
Figure BPA00001565527600123
归纳以上的结果,当位于下部展开角度的顶点的最大壁厚部位为±20°~±30°时,可显著地发挥轴稳定性的效果(优选为±20°),当在270°的位置壁厚变薄时,可显著地发挥轴稳定性的效果。在外弧14,从配置于具有镜像对称性的透镜前表面的两处最大壁厚部36和最大壁厚部38至透镜下端部26壁厚平滑地减少,在这些最大壁厚部36和最大壁厚部38之间形成谷状的削薄区40。其结果是,可降低佩戴者的角膜形状对轴稳定性的影响。由此,能够确保复曲面隐形眼镜的轴的稳定性。另外,通过在透镜下端部26形成谷状的凹陷,即使角膜下部隆起,复曲面隐形眼镜10也与其融合,透镜与角膜良好地匹配,可得到良好的佩戴感。总之,实施例1~4的复曲面隐形眼镜显然比比较例1~5的复曲面隐形眼镜更优异。
符号说明
10 复曲面隐形眼镜,12 透镜后表面(基弧),14 透镜前表面(外弧),16 边缘,18 垂直经线,20 水平经线,22 角经线,24 透镜上端部,26 透镜下端部,28、34 中央光学区,30 过渡区,32 周边区域,36、38 最大壁厚部,40 削薄区,A 边界线(圆周),O 透镜中点,L1 透镜前表面的中心轴线,L2 透镜后表面的中心轴线,V 谷,S 壁厚。

Claims (7)

1.一种复曲面隐形眼镜,其具有凸状的透镜前表面和凹状的透镜后表面,并且具有从透镜上端部至透镜下端部壁厚逐渐增加的棱镜稳定构造,所述复曲面隐形眼镜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透镜前表面上划定有:决定折射度数的中央光学区;包围所述中央光学区的圆环状的过渡区;以及包围所述过渡区的圆环状的周边区域,并且
所述透镜前表面的形状具有以从所述透镜上端部经过透镜中点到达至所述透镜下端部的垂直经线为边界的镜像对称性,
在所述透镜前表面的透镜中点的下侧配置有透镜壁厚最大的两处最大壁厚部,从所述两处最大壁厚部至所述透镜下端部壁厚平滑地减少,由此在所述两处最大壁厚部之间形成谷状的凹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曲面隐形眼镜,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两处最大壁厚部分别至透镜下端部在透镜的圆周方向上测得的角度处于15°~35°的范围。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复曲面隐形眼镜,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最大壁厚部至透镜下端部减少的壁厚的变化由Cos函数规定。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复曲面隐形眼镜,其特征在于,
通过所述透镜前表面的中心轴线相对于所述透镜后表面的中心轴线向下方偏移,而形成了所述棱镜稳定构造。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复曲面隐形眼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央光学区被设计成双焦点或多焦点。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复曲面隐形眼镜,其特征在于,
使用水凝胶或硅水凝胶作为透镜材料。
7.一种复曲面隐形眼镜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复曲面隐形眼镜具有凸状的透镜前表面和凹状的透镜后表面,并且具有从透镜上端部至透镜下端部壁厚逐渐增加的棱镜稳定构造,所述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透镜前表面上划定:决定折射度数的中央光学区;包围所述中央光学区的圆环状的过渡区;以及包围所述过渡区的圆环状的周边区域,并且
使所述透镜前表面的形状具有以从所述透镜上端部经过透镜中点到达至所述透镜下端部的垂直经线为边界的镜像对称性,
并且,在所述透镜前表面的透镜中点的下侧配置透镜壁厚最大的两处最大壁厚部,并形成为从所述最大壁厚部至所述透镜下端部壁厚平滑地减少,由此在所述两处最大壁厚部之间形成谷状的凹陷。
CN201080059418.XA 2009-12-22 2010-09-03 复曲面隐形眼镜及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0268706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91082 2009-12-22
JP2009291082A JP5448789B2 (ja) 2009-12-22 2009-12-22 トーリックコンタクトレンズ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CT/JP2010/065158 WO2011077786A1 (ja) 2009-12-22 2010-09-03 トーリックコンタクトレンズ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87063A true CN102687063A (zh) 2012-09-19
CN102687063B CN102687063B (zh) 2014-10-15

Family

ID=441953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59418.XA Active CN102687063B (zh) 2009-12-22 2010-09-03 复曲面隐形眼镜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668332B2 (zh)
EP (1) EP2518554A4 (zh)
JP (1) JP5448789B2 (zh)
KR (1) KR101752935B1 (zh)
CN (1) CN102687063B (zh)
WO (1) WO201107778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690320B2 (en) * 2011-06-01 2014-04-08 Bausch & Lomb Incorporated Contact lenses having hybrid orientation features
TWI588560B (zh) 2012-04-05 2017-06-21 布萊恩荷登視覺協會 用於屈光不正之鏡片、裝置、方法及系統
US9201250B2 (en) 2012-10-17 2015-12-01 Brien Holden Vision Institute Lenses, devices,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refractive error
TWI600418B (zh) 2012-10-17 2017-10-01 布萊恩荷登視覺協會 用於屈光不正之鏡片、裝置、方法及系統
US10444542B2 (en) 2014-03-04 2019-10-15 Menicon Co., Ltd. Decentered type contact lens and decentered type contact lens set
US9709822B2 (en) * 2015-03-11 2017-07-18 Vance M. Thompson Orthokeratology lens with displaced shaping zone
US10739617B2 (en) * 2015-06-12 2020-08-11 Johnson & Johnson Vision Care, Inc. Comfort-optimized contact lens system for non-rotationally symmetric eye aberration
JP6646531B2 (ja) * 2016-06-20 2020-02-14 Hoya株式会社 コンタクトレンズ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10274751B2 (en) * 2016-07-05 2019-04-30 Bausch & Lomb Incorporated Prism ballasted contact lens
CN112422821B (zh) * 2020-11-01 2022-01-04 艾普科创(北京)控股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智能终端图片拍摄与发布方法及系统
WO2023168482A1 (en) * 2022-03-09 2023-09-14 Nthalmic Holding Pty Ltd A method to design toric contact lenses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74388A (ja) * 1997-12-12 1999-07-02 Hoya Health Care Kk トーリックコンタクトレンズ
US20060055884A1 (en) * 2004-08-04 2006-03-16 Molinari Jason E Soft contact lenses with stiffening rib features therein
CN101341435A (zh) * 2005-12-22 2009-01-07 博士伦公司 复曲面隐形镜片
WO2009047411A2 (fr) * 2007-09-19 2009-04-16 Laboratoire Precilens Lentille de contact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413845C3 (de) 1974-03-22 1979-08-02 Moeller & Neumann Gmbh, 6670 St Ingbert Auflaufrollgang für Walzstäbe, insbesondere Flach- oder Profilstäbe, mit anschließender Querförderung
DE2415108C3 (de) 1974-03-28 1981-10-29 Titmus Eurocon Kontaktlinsen Gmbh & Co Kg, 8750 Aschaffenburg Weiche Kontaktlinse
US20020024631A1 (en) * 1999-08-31 2002-02-28 Roffman Jeffrey H. Rotationally stabilized contact lenses
US6467903B1 (en) 2000-03-31 2002-10-22 Ocular Sciences, Inc. Contact lens having a uniform horizontal thickness profile
US6921168B2 (en) * 2002-07-24 2005-07-26 Novartis Ag Translating contact lens having a ramped ridge
US8646908B2 (en) * 2008-03-04 2014-02-11 Johnson & Johnson Vision Care, Inc. Rotationally stabilized contact lenses and methods for their design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74388A (ja) * 1997-12-12 1999-07-02 Hoya Health Care Kk トーリックコンタクトレンズ
US20060055884A1 (en) * 2004-08-04 2006-03-16 Molinari Jason E Soft contact lenses with stiffening rib features therein
CN101341435A (zh) * 2005-12-22 2009-01-07 博士伦公司 复曲面隐形镜片
WO2009047411A2 (fr) * 2007-09-19 2009-04-16 Laboratoire Precilens Lentille de contac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668332B2 (en) 2014-03-11
KR20120115208A (ko) 2012-10-17
JP2011133567A (ja) 2011-07-07
JP5448789B2 (ja) 2014-03-19
KR101752935B1 (ko) 2017-07-03
CN102687063B (zh) 2014-10-15
US20120242952A1 (en) 2012-09-27
EP2518554A4 (en) 2018-01-10
EP2518554A1 (en) 2012-10-31
WO2011077786A1 (ja) 2011-06-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87063B (zh) 复曲面隐形眼镜及其制造方法
KR101571658B1 (ko) 회전 안정화된 콘택트 렌즈 및 그 설계 방법
KR100910710B1 (ko) 균일한 수평 두께 프로파일을 갖는 콘택트 렌즈
KR100954675B1 (ko) 콘택트 렌즈 또는 안구내 렌즈 및 이를 제조하기 위한 방법
US5760870A (en) Rotationally stabilized contact lens and methods of lens stabilization
CN101014897B (zh) 用于旋转稳定接触镜片的方法
EP2955566A1 (en) Toric lens
CN109073914B (zh) 隐形眼镜及其制造方法
US10444542B2 (en) Decentered type contact lens and decentered type contact lens set
CN103792681A (zh) 具有改善的贴合特性的接触镜片
US11762220B2 (en) Multifocal ophthalmic lenses and related methods
CN103969848A (zh) 具有周边高模量区的接触镜片
CN103718086B (zh) 具有混合取向特征的隐形眼镜
JP2023522721A (ja) 多焦点眼用レンズ及び関連の方法
KR102407082B1 (ko) 프리즘 밸러스트형 콘택트 렌즈
JP5525115B1 (ja) コンタクトレンズ
JP2023522939A (ja) 近視抑制レンズ及び関連の方法
TWI758731B (zh) 一種隱形眼鏡之定位結構
US20240111178A1 (en) Contact lens
EP4369079A1 (en) Contact lens
JP2024522919A (ja) レンズ要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