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44770A - 一种多功能控制阀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功能控制阀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44770A
CN102644770A CN2012101271482A CN201210127148A CN102644770A CN 102644770 A CN102644770 A CN 102644770A CN 2012101271482 A CN2012101271482 A CN 2012101271482A CN 201210127148 A CN201210127148 A CN 201210127148A CN 102644770 A CN102644770 A CN 1026447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filter core
interface
blowdown
core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12714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44770B (zh
Inventor
胡霄宗
胡继宗
涂泽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UYAO YADONG PLAST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UYAO YADONG PLAST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UYAO YADONG PLAST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YUYAO YADONG PLAST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210127148.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644770B/zh
Publication of CN1026447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44770A/zh
Priority to CN201710821168.2A priority patent/CN107740873A/zh
Priority to CN201380020645.5A priority patent/CN104254721B/zh
Priority to PCT/CN2013/000451 priority patent/WO2013155878A1/zh
Priority to CN201710821166.3A priority patent/CN107795711A/zh
Priority to PCT/CN2013/000450 priority patent/WO2013155877A1/zh
Priority to CN201710821142.8A priority patent/CN107917244A/zh
Priority to CN201710821167.8A priority patent/CN107830205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447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447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ultiple-Way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功能控制阀,包括阀体、盖子、阀杆、定阀片和动阀片,所述控制阀上设置有原水进口、净水出口、排污接口、一号滤芯进水接口、二号滤芯进水接口、一号滤芯出水接口和二号滤芯出水接口;所述定阀片上设置有:一号滤芯进水接口通道、二号滤芯进水接口通道、一号滤芯出水接口通道、二号滤芯出水接口通道和第九通孔,所述定阀片上的通道和通孔分别和一号滤芯进水接口、二号滤芯进水接口、一号滤芯出水接口、二号滤芯出水接口、净水出口相连通;所述动阀片上设置有进水通道、导通盲孔和排污通道,所述排污通道与所述排污接口相连通。本发明的有益效果:阀位切换可靠,有效保障了出水品质,使用操作简单。

Description

一种多功能控制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处理系统用的一种多功能控制阀。
背景技术
现有的工业或家用水处理技术中,在涉及到两支滤芯同时使用时,为了实现两支滤芯的互相净水反冲洗、净水供水、冲洗时断水等功能,一般采用多个电磁阀或球阀来切换水路。当采用电磁阀阵列来切换水路时,管路就变得非常复杂,提高了系统的复杂度,由于流经电磁阀的是没有经过过滤的水,如果水的硬度偏高,细小杂质较多,电磁阀的故障率很高。当采用电动球阀阵列来切换水路时,不仅系统的复杂度较高,成本也居高不下。在家用设备中,当采用多个手动球阀来构成手动冲洗的双滤芯系统时,对于终端用户来讲,操作难度很大。由于以上现有技术的现状,限制了双向反冲技术在民用产品上的大量应用。还有,在特别要求冲洗效果的场合,冲洗时是不能供应净水的,因为这样能提高冲洗时的净水流速,提高冲洗效果。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多功能控制阀,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多个阀门分别控制而导致操作复杂的缺陷。
(二)技术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功能控制阀,包括阀体、盖子、阀杆、置于阀体内的采用端面转动密封配合的定阀片和动阀片,动阀片和阀杆连接,控制阀上设置有原水进口、净水出口、排污接口、一号滤芯进水接口、二号滤芯进水接口、一号滤芯出水接口和二号滤芯出水接口;定阀片上设置有:一号滤芯进水接口通道、二号滤芯进水接口通道、一号滤芯出水接口通道、二号滤芯出水接口通道和第九通孔,在控制阀内,一号滤芯进水接口通道与一号滤芯进水接口相连通,二号滤芯进水接口通道与二号滤芯进水接口相连通,一号滤芯出水接口通道与一号滤芯出水接口相连通,二号滤芯出水接口通道与二号滤芯出水接口相连通,第九通孔与净水出口相连通;动阀片上设置有与原水进口相连通的进水通道,动阀片上还设置有导通盲孔和排污通道,排污通道与排污接口相连通。
进一步,一号滤芯进水接口通道包括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相互连通并且与一号滤芯进水接口相连通;一号滤芯出水接口通道包括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相互连通并且与一号滤芯出水接口相连通;二号滤芯进水接口通道包括第五通孔和第六通孔,第五通孔和第六通孔相互连通并且与所述二号滤芯进水接口相连通;二号滤芯出水接口通道包括第七通孔和第八通孔,第七通孔和第八通孔相互连通并且与二号滤芯出水接口相连通。
进一步,排污通道为排污通孔,排污接口设置在阀体上,排污通孔依次通过阀杆上的第一排污通孔和盖子上的第二排污通孔连通到阀体上的排污接口。
进一步,排污通道为排污通孔,排污接口设置在盖子上,排污通孔依次通过阀杆上的第一排污通孔和盖子上的第二排污通孔连通到盖子上的排污接口。
进一步,排污通道为排污盲孔,定阀片上还设置有第十一通孔,排污接口设置在阀体上,排污盲孔通过第十一通孔与排污接口相连通。
进一步,定阀片上的第十一通孔位于定阀片的中心,动阀片上的排污盲孔的一端位于动阀片的中心。
进一步,排污盲孔包括封底、沿封底向上延伸的侧壁和位于侧壁之间的梁,梁设置在侧壁顶部的中间。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由于采用了单阀控制,使得阀位切换更可靠,有效保障了出水品质,使得安装更方便,使用操作更简单。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二的阀体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一的定阀片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一的动阀片的俯视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一、二在一号滤芯过滤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一在一号滤芯过滤状态下定动阀片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一、二在二号滤芯过滤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一在二号滤芯过滤状态下定动阀片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一、二在一号滤芯反冲洗二号滤芯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实施例一在一号滤芯反冲洗二号滤芯状态下定动阀片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10是实施例一、二在二号滤芯反冲洗一号滤芯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实施例一在二号滤芯反冲洗一号滤芯状态下定动阀片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12是实施例二的定阀片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实施例二的动阀片的俯视示意图;
图14是实施例二在一号滤芯过滤状态下定动阀片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15是实施例二在二号滤芯过滤状态下定动阀片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16是实施例二在一号滤芯反冲洗二号滤芯状态下定动阀片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17是实施例二在二号滤芯反冲洗一号滤芯状态下定动阀片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18是实施例三的从盖子直接排水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实施例四、五的阀体示意图;
图20是实施例四的定阀片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1是实施例四的动阀片的俯视示意图;
图22是实施例四、五在一号滤芯过滤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是实施例四在一号滤芯过滤状态下定动阀片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24是实施例四、五在二号滤芯过滤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5是实施例四在二号滤芯过滤状态下定动阀片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26是实施例四、五在一号滤芯反冲洗二号滤芯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7是实施例四在一号滤芯反冲洗二号滤芯状态下定动阀片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28是实施例四、五在二号滤芯反冲洗一号滤芯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9是实施例四在二号滤芯反冲洗一号滤芯状态下定动阀片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30是实施例五的定阀片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1是实施例五的动阀片的俯视示意图;
图32是实施例五的动阀片的仰视示意图;
图33是实施例五的动阀片的A-A向剖面图;
图34是实施例五在一号滤芯过滤状态下定动阀片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35是实施例五在二号滤芯过滤状态下定动阀片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36是实施例五在一号滤芯反冲洗二号滤芯状态下定动阀片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37是实施例五在二号滤芯反冲洗一号滤芯状态下定动阀片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如图1、图4、图19、图22所示,在使用本发明时,把阀体30上的原水进口31连接到供水水管,净水出口32连接到需要用水的水管,排污接口33连接到地漏等排水处,一号滤芯进水接口34连接到一号滤芯40的进水口41,二号滤芯进水接口35连接到二号滤芯45的进水口46,一号滤芯出水接口36连接到一号滤芯40的出水口42,二号滤芯出水接口37连接到二号滤芯45的出水口47。通过旋转阀杆61,即可转动动阀片20来切换和定阀片10不同的重叠状态以实现不同功能。为了转动阀杆,可以采用手动转动或程序控制电机驱动阀杆转动的方式。
实施例一:
排污采用了从动阀片的排污通孔通过阀杆再到盖子再到排污接口的技术方案。如图1-4所示,使用图2-3所示的定动阀片组合,一种多功能控制阀,包括阀体30、盖子60、阀杆61、置于阀体30内的采用端面转动密封配合的定阀片10和动阀片20,动阀片20和阀杆61连接,阀体30上设置有原水进口31、净水出口32、排污接口33、一号滤芯进水接口34、二号滤芯进水接口35、一号滤芯出水接口36和二号滤芯出水接口37;定阀片上设置有:第一通孔1、第二通孔2、第三通孔3、第四通孔4、第五通孔5、第六通孔6、第七通孔7、第八通孔8和第九通孔9,在阀体内,第一通孔1和第二通孔2相互连通并且与一号滤芯进水接口34相连通,第三通孔3和第四通孔4相互连通并且与一号滤芯出水接口36相连通,第五通孔5和第六通孔6相互连通并且与二号滤芯进水接口35相连通,第七通孔7和第八通孔8相互连通并且与二号滤芯出水接口37相连通,第九通孔9和净水出口32相连通;动阀片20上设置有与原水进口31相连通的进水通道21,动阀片上还设置有导通盲孔22和排污通孔23,排污通孔23依次通过阀杆61上的第一排污通孔63和盖子60上的第二排污通孔64连通到阀体30上的排污接口33。
下面详细说明定动阀片的不同重叠方式而产生的四个功能。
一号滤芯过滤功能:如图4-5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将动阀片20上的进水通道21与定阀片10上的第二通孔2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2与定阀片10上的第四通孔4和第九通孔9重叠连通,排污通孔23与定阀片10上的第七通孔7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原水进口31进入的水流从动阀片20的进水通道21流入到定阀片10的第二通孔2,因为第二通孔2与一号滤芯进水接口34相连通,所以水流流经一号滤芯进水接口34流入到一号滤芯40的进水口41,经过过滤后流经出水口42再流到一号滤芯出水接口36,因为一号滤芯出水接口36与第四通孔4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第四通孔4,然后经过动阀片20的导通盲孔22导流流入第九通孔9,因为第九通孔9与净水出口32相连通,所以水流从净水出口32流出供水。此时,定阀片10上的第一通孔1、第三通孔3、第五通孔5、第六通孔6和第八通孔8被动阀片20封闭遮盖不通水,虽然排污通孔23与第七通孔7重叠连通,但没有水流。
二号滤芯过滤功能:如图6-7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将动阀片20上的进水通道21与定阀片10上的第六通孔6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2与定阀片10上的第八通孔8和第九通孔9重叠连通,排污通孔23与定阀片10上的第二通孔2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原水进口31进入的水流从动阀片20的进水通道21流入到定阀片10的第六通孔6,因为第六通孔6与二号滤芯进水接口35相连通,所以水流流经二号滤芯进水接口35流入到二号滤芯45的进水口46,经过过滤后流经出水口47再流到二号滤芯出水接口37,因为二号滤芯出水接口37与第八通孔8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第八通孔8,然后经过动阀片20的导通盲孔22导流流入第九通孔9,因为第九通孔9与净水出口32相连通,所以水流从净水出口32流出供水。此时,定阀片10上的第一通孔1、第三通孔3、第四通孔4、第五通孔5、第七通孔7被动阀片20封闭遮盖不通水,虽然排污通孔23与第二通孔2重叠连通,但没有水流。
一号滤芯反冲洗二号滤芯功能:如图8-9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将动阀片20上的进水通道21与定阀片10上的第一通孔1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2与定阀片10上的第三通孔3和第八通孔8重叠连通,排污通孔23与定阀片10上的第六通孔6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原水进口31进入的水流从动阀片20的进水通道21流入到定阀片10的第一通孔1,因为第一通孔1与一号滤芯进水接口34相连通,所以水流流经一号滤芯进水接口34流入到一号滤芯40的进水口41,经过过滤后流经出水口42再流到一号滤芯出水接口36,因为一号滤芯出水接口36与第三通孔3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第三通孔3,然后经过动阀片20的导通盲孔22导流流入第八通孔8,因为第八通孔8与二号滤芯出水接口37相连通,所以水流流经二号滤芯出水接口37后流入到二号滤芯45的出水口47,反向冲洗滤芯45后从进水口46流出,再流入到二号滤芯进水接口35,因为二号滤芯进水接口35与第六通孔6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第六通孔6,然后通过动阀片20的排污通孔23,再依次通过阀杆61上的第一排污通孔63和盖子60上的第二排污通孔64后流到阀体30上的排污接口33排水。此时,定阀片10上的第二通孔2、第四通孔4、第五通孔5、第七通孔7和第九通孔9被动阀片20封闭遮盖不通水。
二号滤芯反冲洗一号滤芯功能:如图10-11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将动阀片20上的进水通道21与定阀片10上的第五通孔5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2与定阀片10上的第三通孔3和第七通孔7重叠连通,排污通孔23与定阀片10上的第一通孔1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原水进口31进入的水流从动阀片20的进水通道21流入到定阀片10的第五通孔5,因为第五通孔5与二号滤芯进水接口35相连通,所以水流流经二号滤芯进水接口35流入到二号滤芯45的进水口46,经过过滤后流经出水口47再流到二号滤芯出水接口37,因为二号滤芯出水接口37与第七通孔7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第七通孔7,然后经过动阀片20的导通盲孔22导流流入第三通孔3,因为第三通孔3与一号滤芯出水接口36相连通,所以水流流经一号滤芯出水接口36后流入到一号滤芯40的出水口42,反向冲洗滤芯40后从进水口41流出,再流入到一号滤芯进水接口34,因为一号滤芯进水接口34与第一通孔1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第一通孔1,然后通过动阀片20的排污通孔23,再依次通过阀杆61上的第一排污通孔63和盖子60上的第二排污通孔64后流到阀体30上的排污接口33排水。此时,定阀片10上的第二通孔2、第四通孔4、第六通孔6、第八通孔8和第九通孔9被动阀片20封闭遮盖不通水。
实施例二:
排污采用了从动阀片的排污通孔通过阀杆再到盖子再到排污接口的技术方案。如图1、图4、图12-13所示,使用图12-13所示的定动阀片组合,一种多功能控制阀,包括阀体30、盖子60、阀杆61、置于阀体30内的采用端面转动密封配合的定阀片10和动阀片20,动阀片20和阀杆61连接,阀体30上设置有原水进口31、净水出口32、排污接口33、一号滤芯进水接口34、二号滤芯进水接口35、一号滤芯出水接口36和二号滤芯出水接口37;定阀片上设置有:一号滤芯进水接口通道1B、一号滤芯出水接口通道3B、二号滤芯进水接口通道5B、二号滤芯出水接口通道7B和第九通孔9,在阀体内,一号滤芯进水接口通道1B与一号滤芯进水接口34相连通,一号滤芯出水接口通道3B与一号滤芯出水接口36相连通,二号滤芯进水接口通道5B与二号滤芯进水接口35相连通,二号滤芯出水接口通道7B与二号滤芯出水接口37相连通,第九通孔9和净水出口32相连通;动阀片20上设置有与原水进口31相连通的进水通道21B,动阀片上还设置有导通盲孔22B和排污通孔23B,排污通孔23B依次通过阀杆61上的第一排污通孔63和盖子60上的第二排污通孔64连通到阀体30上的排污接口33。
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2和图12比较所示,图2中的第一通孔1和第二通孔2被合并连通为图12中的一号滤芯进水接口通道1B,图2中的第三通孔3和第四通孔4被合并连通为图12中的一号滤芯出水接口通道3B,图2中的第五通孔5和第六通孔6被合并连通为图12中的二号滤芯进水接口通道5B,图2中的第七通孔7和第八通孔8被合并连通为图12中的二号滤芯出水接口通道7B;如图3和图13比较所示,图3的进水通道21为一开口,而图13中的进水通道21B为一通孔。因为在实施例一中,第一通孔1和第二通孔2、第三通孔3和第四通孔4、第五通孔5和第六通孔6、第七通孔7和第八通孔8的四对通孔在阀体内部分别连通,所以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水流逻辑基本相同,这里仅举一号滤芯反冲洗二号滤芯功能一例说明,其他三个功能就不再赘述。
一号滤芯反冲洗二号滤芯功能:如图8、图16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将动阀片20上的进水通道21B与定阀片10上的一号滤芯进水接口通道1B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2B与定阀片10上的一号滤芯出水接口通道3B和二号滤芯出水接口通道7B重叠连通,排污通孔23B与定阀片10上的二号滤芯进水接口通道5B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原水进口31进入的水流从动阀片20的进水通道21B流入到定阀片10的一号滤芯进水接口通道1B,因为一号滤芯进水接口通道1B与一号滤芯进水接口34相连通,所以水流流经一号滤芯进水接口34流入到一号滤芯40的进水口41,经过过滤后流经出水口42再流到一号滤芯出水接口36,因为一号滤芯出水接口36与一号滤芯出水接口通道3B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一号滤芯出水接口通道3B,然后经过动阀片20的导通盲孔22B导流流入二号滤芯出水接口通道7B,因为二号滤芯出水接口通道7B与二号滤芯出水接口37相连通,所以水流流经二号滤芯出水接口37后流入到二号滤芯45的出水口47,反向冲洗滤芯45后从进水口46流出,再流入到二号滤芯进水接口35,因为二号滤芯进水接口35与二号滤芯进水接口通道5B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二号滤芯进水接口通道5B,然后通过动阀片20的排污通孔23B,再依次通过阀杆61上的第一排污通孔63和盖子60上的第二排污通孔64后流到阀体30上的排污接口33排水。此时,定阀片10上的第九通孔9被动阀片20封闭遮盖不通水。
一号滤芯过滤功能:如图4、图14所示。
二号滤芯过滤功能:如图6、图15所示。
二号滤芯反冲洗一号滤芯功能:如图10、图17所示。
实施例三:
采用了从排污通孔经过阀杆到盖子直接排污的技术方案。
如图18所示,排污接口33B设置在盖子60上,动阀片20上设置有排污通孔23,排污通孔23依次通过阀杆61上的第一排污通孔63和盖子60上的第二排污通孔64连通到盖子60上的排污接口33B。
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一、二的不同之处仅在于:实施例一、二的排污接口设置在阀体上,排污的通道为:通过排污通孔后再依次通过阀杆上的第一排污通孔和盖子上的第二排污通孔连通到阀体上的排污接口。其他说明都相似,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四:
采用了通过定阀片的第十一通孔排污的技术方案。
如图19-22所示,使用图20-21所示的定动阀片组合,一种多功能控制阀,包括阀体30、盖子60、阀杆61、置于阀体30内的采用端面转动密封配合的定阀片10和动阀片20,动阀片20和阀杆61连接,阀体30上设置有原水进口31、净水出口32、排污接口33、一号滤芯进水接口34、二号滤芯进水接口35、一号滤芯出水接口36和二号滤芯出水接口37;定阀片上设置有:第一通孔1、第二通孔2、第三通孔3、第四通孔4、第五通孔5、第六通孔6、第七通孔7、第八通孔8和第九通孔9,在阀体内,第一通孔1和第二通孔2相互连通并且与一号滤芯进水接口34相连通,第三通孔3和第四通孔4相互连通并且与一号滤芯出水接口36相连通,第五通孔5和第六通孔6相互连通并且与二号滤芯进水接口35相连通,第七通孔7和第八通孔8相互连通并且与二号滤芯出水接口37相连通,第九通孔9和净水出口32相连通,定阀片10的中心处还设置有第十一通孔11;动阀片20上设置有与原水进口31相连通的进水通道21,动阀片上还设置有导通盲孔22和排污盲孔23D,排污盲孔23D的一端位于动阀片20的中心,排污盲孔23D通过第十一通孔11与排污接口33相连通。
实施例四和实施例一的结构区别仅在于:实施例四的定阀片10的中心设置有第十一通孔11,动阀片20上设置有排污盲孔23D;而实施例一的定阀片上没有第十一通孔,动阀片上设置的是排污通孔。这种结构区别使得排污方式的不同之处如下:实施例四的排污方式:通过动阀片的排污盲孔导流流到定阀片的第十一通孔,再流到阀体上的排污接口排水;实施例一的排污方式:通过动阀片的排污通孔,再依次通过阀杆上的第一排污通孔和盖子上的第二排污通孔后,通过排污接口排水。所以在这里仅举一例对一号滤芯反冲洗二号滤芯功能进行详细说明,其他三个功能不再赘述。
一号滤芯反冲洗二号滤芯功能:如图26-27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将动阀片20上的进水通道21与定阀片10上的第一通孔1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2与定阀片10上的第三通孔3和第八通孔8重叠连通,排污盲孔23D与定阀片10上的第六通孔6和第十一通孔11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原水进口31进入的水流从动阀片20的进水通道21流入到定阀片10的第一通孔1,因为第一通孔1与一号滤芯进水接口34相连通,所以水流流经一号滤芯进水接口34流入到一号滤芯40的进水口41,经过过滤后流经出水口42再流到一号滤芯出水接口36,因为一号滤芯出水接口36与第三通孔3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第三通孔3,然后经过动阀片20的导通盲孔22导流流入第八通孔8,因为第八通孔8与二号滤芯出水接口37相连通,所以水流流经二号滤芯出水接口37后流入到二号滤芯45的出水口47,反向冲洗滤芯45后从进水口46流出,再流入到二号滤芯进水接口35,因为二号滤芯进水接口35与第六通孔6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第六通孔6,通过动阀片20的排污盲孔23D导流流到定阀片10的第十一通孔11,因为第十一通孔11和排污接口33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排污接口33排水。此时,定阀片10上的第二通孔2、第四通孔4、第五通孔5、第七通孔7和第九通孔9被动阀片20封闭遮盖不通水。
一号滤芯过滤功能:如图22、图23所示。
二号滤芯过滤功能:如图24、图25所示。
二号滤芯反冲洗一号滤芯功能:如图28、图29所示。
实施例五:
采用了通过定阀片的第十一通孔排污的技术方案。
如图19、图22、图30-33所示,使用图30-31所示的定动阀片组合,一种多功能控制阀,包括阀体30、盖子60、阀杆61、置于阀体30内的采用端面转动密封配合的定阀片10和动阀片20,动阀片20和阀杆61连接,阀体30上设置有原水进口31、净水出口32、排污接口33、一号滤芯进水接口34、二号滤芯进水接口35、一号滤芯出水接口36和二号滤芯出水接口37;定阀片上设置有:一号滤芯进水接口通道1B、一号滤芯出水接口通道3B、二号滤芯进水接口通道5B、二号滤芯出水接口通道7B和第九通孔9,在阀体内,一号滤芯进水接口通道1B与一号滤芯进水接口34相连通,一号滤芯出水接口通道3B与一号滤芯出水接口36相连通,二号滤芯进水接口通道5B与二号滤芯进水接口35相连通,二号滤芯出水接口通道7B与二号滤芯出水接口37相连通,第九通孔9和净水出口32相连通,定阀片10的中心处还设置有第十一通孔11;动阀片20上设置有与原水进口31相连通的进水通道21B,动阀片上还设置有导通盲孔22B和排污盲孔23C,排污盲孔23C包括封底、沿封底向上延伸的侧壁和位于侧壁之间的梁24,梁24设置在侧壁顶部的中间,排污盲孔23C的一端位于动阀片20的中心,排污盲孔23C通过第十一通孔11与排污接口33相连通。
实施例五与实施例四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20和图30比较所示,图20中的第一通孔1和第二通孔2被合并连通为图30中的一号滤芯进水接口通道1B,图20中的第三通孔3和第四通孔4被合并连通为图30中的一号滤芯出水接口通道3B,图20中的第五通孔5和第六通孔6被合并连通为图30中的二号滤芯进水接口通道5B,图20中的第七通孔7和第八通孔8被合并连通为图30中的二号滤芯出水接口通道7B;如图21和图31-33比较所示,图21的进水通道21为一开口,而图31中的进水通道21B为一通孔,图21的排污盲孔23D没有梁,而图33中的排污盲孔23C设置有梁24,如图36所示,梁24的作用在于隔离了排污盲孔23C和一号滤芯进水接口通道1B之间的水路。因为在实施例四中,第一通孔1和第二通孔2、第三通孔3和第四通孔4、第五通孔5和第六通孔6、第七通孔7和第八通孔8的四对通孔在阀体内部分别连通,所以实施例五与实施例四的水流逻辑基本相同,这里仅举一例对一号滤芯反冲洗二号滤芯功能进行详细说明,其他三个功能就不再赘述。
一号滤芯反冲洗二号滤芯功能:如图26、图36所示,通过旋转阀杆61,将动阀片20上的进水通道21B与定阀片10上的一号滤芯进水接口通道1B重叠连通,导通盲孔22B与定阀片10上的一号滤芯出水接口通道3B和二号滤芯出水接口通道7B重叠连通,排污盲孔23C与定阀片10上的二号滤芯进水接口通道5B和第十一通孔11重叠连通。在这种阀片重叠状态下,水流如下:原水进口31进入的水流从动阀片20的进水通道21B流入到定阀片10的一号滤芯进水接口通道1B,因为一号滤芯进水接口通道1B与一号滤芯进水接口34相连通,所以水流流经一号滤芯进水接口34流入到一号滤芯40的进水口41,经过过滤后流经出水口42再流到一号滤芯出水接口36,因为一号滤芯出水接口36与一号滤芯出水接口通道3B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一号滤芯出水接口通道3B,然后经过动阀片20的导通盲孔22B导流流入二号滤芯出水接口通道7B,因为二号滤芯出水接口通道7B与二号滤芯出水接口37相连通,所以水流流经二号滤芯出水接口37后流入到二号滤芯45的出水口47,反向冲洗滤芯45后从进水口46流出,再流入到二号滤芯进水接口35,因为二号滤芯进水接口35与二号滤芯进水接口通道5B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二号滤芯进水接口通道5B,通过动阀片20的排污盲孔23C导流流到定阀片10的第十一通孔11,因为第十一通孔11和排污接口33相连通,所以水流流到排污接口33排水。此时,定阀片10上的第九通孔9被动阀片20封闭遮盖不通水。
一号滤芯过滤功能:如图22、图34所示。
二号滤芯过滤功能:如图24、图35所示。
二号滤芯反冲洗一号滤芯功能:如图28、图37所示。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例如:调整动阀片上的进水通道、导通盲孔和排污通道的位置;改变定阀片上的通孔与净水出口、一号滤芯进水接口、二号滤芯进水接口、一号滤芯出水接口和二号滤芯出水接口的连通关系,这些简单改变、替换都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多功能控制阀,包括阀体、盖子、阀杆、置于阀体内的采用端面转动密封配合的定阀片和动阀片,动阀片和阀杆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阀上设置有原水进口、净水出口、排污接口、一号滤芯进水接口、二号滤芯进水接口、一号滤芯出水接口和二号滤芯出水接口;所述定阀片上设置有:一号滤芯进水接口通道、二号滤芯进水接口通道、一号滤芯出水接口通道、二号滤芯出水接口通道和第九通孔,在控制阀内,一号滤芯进水接口通道与一号滤芯进水接口相连通,二号滤芯进水接口通道与二号滤芯进水接口相连通,一号滤芯出水接口通道与一号滤芯出水接口相连通,二号滤芯出水接口通道与二号滤芯出水接口相连通,第九通孔与净水出口相连通;所述动阀片上设置有与原水进口相连通的进水通道,动阀片上还设置有导通盲孔和排污通道,所述排污通道与所述排污接口相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滤芯进水接口通道包括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相互连通并且与所述一号滤芯进水接口相连通;所述一号滤芯出水接口通道包括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所述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相互连通并且与一号滤芯出水接口相连通;所述二号滤芯进水接口通道包括第五通孔和第六通孔,所述第五通孔和第六通孔相互连通并且与所述二号滤芯进水接口相连通;所述二号滤芯出水接口通道包括第七通孔和第八通孔,所述第七通孔和第八通孔相互连通并且与二号滤芯出水接口相连通。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功能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污通道为排污通孔,所述排污接口设置在阀体上,所述排污通孔依次通过阀杆上的第一排污通孔和盖子上的第二排污通孔连通到阀体上的排污接口。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功能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污通道为排污通孔,所述排污接口设置在盖子上,所述排污通孔依次通过阀杆上的第一排污通孔和盖子上的第二排污通孔连通到盖子上的排污接口。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功能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污通道为排污盲孔,所述定阀片上还设置有第十一通孔,所述排污接口设置在阀体上,所述排污盲孔通过所述第十一通孔与排污接口相连通。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功能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定阀片上的第十一通孔位于定阀片的中心,所述动阀片上的排污盲孔的一端位于动阀片的中心。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功能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污盲孔包括封底、沿封底向上延伸的侧壁和位于侧壁之间的梁,所述梁设置在侧壁顶部的中间。
CN201210127148.2A 2012-04-19 2012-04-26 一种多功能控制阀 Active CN10264477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127148.2A CN102644770B (zh) 2012-04-26 2012-04-26 一种多功能控制阀
CN201710821166.3A CN107795711A (zh) 2012-04-19 2013-04-19 水处理系统
CN201380020645.5A CN104254721B (zh) 2012-04-19 2013-04-19 控流器
PCT/CN2013/000451 WO2013155878A1 (zh) 2012-04-19 2013-04-19 水处理系统
CN201710821168.2A CN107740873A (zh) 2012-04-19 2013-04-19 水处理系统
PCT/CN2013/000450 WO2013155877A1 (zh) 2012-04-19 2013-04-19 控流器、水处理系统以及多功能控制阀
CN201710821142.8A CN107917244A (zh) 2012-04-19 2013-04-19 水处理系统
CN201710821167.8A CN107830205B (zh) 2012-04-19 2013-04-19 控流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127148.2A CN102644770B (zh) 2012-04-26 2012-04-26 一种多功能控制阀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44770A true CN102644770A (zh) 2012-08-22
CN102644770B CN102644770B (zh) 2014-07-02

Family

ID=466577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127148.2A Active CN102644770B (zh) 2012-04-19 2012-04-26 一种多功能控制阀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644770B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155878A1 (zh) * 2012-04-19 2013-10-24 Hu Xiaozong 水处理系统
WO2013155877A1 (zh) * 2012-04-19 2013-10-24 Hu Xiaozong 控流器、水处理系统以及多功能控制阀
CN107327592A (zh) * 2012-05-15 2017-11-07 胡霄宗 控流器
CN107636369A (zh) * 2015-03-31 2018-01-26 日立造船株式会社 切换阀
CN110513507A (zh) * 2019-09-18 2019-11-29 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水路控制组件
CN112557154A (zh) * 2020-12-03 2021-03-26 深圳市步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质谱缓减进样毛细管污染的装置
CN113350872A (zh) * 2021-05-04 2021-09-07 安徽美蓝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两滤芯集成水路板的滤芯并联工作与反冲洗控制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364697A (en) * 1931-08-31 1944-12-12 Lee G Daniels Valve
CN2719820Y (zh) * 2004-08-21 2005-08-24 杨润德 水处理系统用多功能控制阀
CN2931971Y (zh) * 2006-06-23 2007-08-08 上海科索水处理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手动多路阀
CN201120223Y (zh) * 2007-11-14 2008-09-24 李文生 一种可自动反冲的净水设备
CN201454247U (zh) * 2009-02-07 2010-05-12 杜也兵 带反冲装置净水器
CN202065502U (zh) * 2010-07-20 2011-12-07 温州市润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节能型多功能软化阀
CN202132550U (zh) * 2011-07-15 2012-02-01 干建荣 多路阀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364697A (en) * 1931-08-31 1944-12-12 Lee G Daniels Valve
CN2719820Y (zh) * 2004-08-21 2005-08-24 杨润德 水处理系统用多功能控制阀
CN2931971Y (zh) * 2006-06-23 2007-08-08 上海科索水处理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手动多路阀
CN201120223Y (zh) * 2007-11-14 2008-09-24 李文生 一种可自动反冲的净水设备
CN201454247U (zh) * 2009-02-07 2010-05-12 杜也兵 带反冲装置净水器
CN202065502U (zh) * 2010-07-20 2011-12-07 温州市润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节能型多功能软化阀
CN202132550U (zh) * 2011-07-15 2012-02-01 干建荣 多路阀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155878A1 (zh) * 2012-04-19 2013-10-24 Hu Xiaozong 水处理系统
WO2013155877A1 (zh) * 2012-04-19 2013-10-24 Hu Xiaozong 控流器、水处理系统以及多功能控制阀
CN107327592A (zh) * 2012-05-15 2017-11-07 胡霄宗 控流器
CN107636369A (zh) * 2015-03-31 2018-01-26 日立造船株式会社 切换阀
CN107636369B (zh) * 2015-03-31 2019-07-05 日立造船株式会社 切换阀
CN110513507A (zh) * 2019-09-18 2019-11-29 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水路控制组件
CN112557154A (zh) * 2020-12-03 2021-03-26 深圳市步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质谱缓减进样毛细管污染的装置
CN112557154B (zh) * 2020-12-03 2024-04-16 深圳市步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质谱缓减进样毛细管污染的装置
CN113350872A (zh) * 2021-05-04 2021-09-07 安徽美蓝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两滤芯集成水路板的滤芯并联工作与反冲洗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44770B (zh) 2014-07-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44769B (zh) 一种多功能控制阀
CN102644770B (zh) 一种多功能控制阀
CN102635708B (zh) 一种多功能控制阀
CN102788172A (zh) 一种持续供水多功能控制阀
CN102678966B (zh) 一种多功能控制阀
CN104696547B (zh) 一种控制阀
CN102635705B (zh) 一种多功能软水阀
CN102678967B (zh) 一种多功能控制阀
CN202768945U (zh) 一种持续供水多功能控制阀
CN107830205B (zh) 控流器
CN102635706A (zh) 一种软水补水多功能软水阀
CN102635707A (zh) 一种多功能软水阀
CN203309197U (zh) 一种多功能控制阀
CN102644768B (zh) 一种多功能控制阀
CN110578815A (zh) 一种多功能阀及使用该多功能阀的水处理装置
CN102840362A (zh) 多功能软水阀
US10865894B2 (en) Four-way valve for backflush filter system
CN102644767A (zh) 一种多功能控制阀
CN202708196U (zh) 一种多功能控制阀
CN103550982A (zh) 水龙头净水器
CN100402125C (zh) 水处理设备
CN203678093U (zh) 水龙头净水器
CN203516836U (zh) 一种多功能控制阀
CN211259729U (zh) 一种多功能软化阀及其水处理装置
CN103845948A (zh) 具有多滤胆反冲切换器的净水器内置管路连接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