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44326A - 柱连接用部件、柱的连接结构 - Google Patents

柱连接用部件、柱的连接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44326A
CN102644326A CN2012100397426A CN201210039742A CN102644326A CN 102644326 A CN102644326 A CN 102644326A CN 2012100397426 A CN2012100397426 A CN 2012100397426A CN 201210039742 A CN201210039742 A CN 201210039742A CN 102644326 A CN102644326 A CN 10264432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st
connecting portion
wall section
thinner wall
main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3974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44326B (zh
Inventor
北野隆司
中野建藏
伊藤伦夫
田中秀宣
高桥秀明
新饭田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ritree Scarlett Corp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Metals Techn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03470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73061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03468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730609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Metals Techno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Metals Techn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6443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443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443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4432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柱连接用部件、柱的连接结构。在连接部件(3)的上面(11)侧,于薄壁部(13b)的周围形成柱连接部(15b)。柱连接部(15b)所形成的壁厚度稍大于上面(11)中的其他部位。柱连接部(15b)是,与连接在连接部件(3)上面侧的柱进行连接的连接部。在柱连接部(15b)的规定角部形成柱位置标记(19)。柱位置标记(19)的形状是当柱(5c)被连接在中柱位置及角柱位置的各连接位置时,将柱(5c)的各位置中的与该部位对应的角的外形进行重合后的形状。在连接部件(3)的下面(17)侧,于薄壁部(13a)的周围形成肋(12)。肋(12)的形状为,其主体部侧大致呈矩形,随着向肋前端侧移动而变成圆形。

Description

柱连接用部件、柱的连接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利用钢管柱的构造物的柱连接部中所使用的柱连接用部件及使用该部件的柱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在使用了钢管柱的构造物中,具有在上下方向对柱进行连接的部位。在这样的柱连接部中,上下连接的柱的尺寸有时会不同。例如有上方的柱的尺寸小于下方的柱的尺寸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有一种在连接的柱之间,使用锥形的连接部件的方法。
但是,这种锥形部件难以制造。而且,由于锥形部件、与连接在该锥形部件的上下水平面进行倾斜接触,所以设置于锥形部件和水平面之间的连接部上的板状部件即垫板的端面和水平面不是面接触,而是线接触。因此,难以在该部位进行焊接,并且导致焊接不良。因而,正在研究尺寸不同的更简易的柱的连接结构。
作为这样的柱的连接结构,例如有如下的连接柱:在至少一个侧面形成为锥形的框架柱部的上下与隔板进行连接,以与隔板的侧面为一个平面的方式设置与框架柱的锥形相对应的肋(rib)(专利文献1)。
另外,还存在连接部用金属器件,其上下面具有与柱连接的连接部,并且在与柱连接的部位的中央上具有形成为梯形截面形状的贯通孔等(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实用新型第3053480号公报
【专利文献2】实公平7-51524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连接柱中,虽然与梁连接的连接部呈垂直状,但由于具有锥形的侧面,所以难以制造,而且,如上所述,难以对锥形侧面的上下端面与上下水平面进行连接。
另外,虽然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连接部用金属器件没有锥形侧面,且制造简单,但是,考虑到上下柱的位置关系的变化,不能说是最佳的形状。
例如,上下连接的柱并不是必须被设置在同一轴心上。因此,在连接部件上形成贯通孔等的情况下,如果形成大孔,则有可能使得与柱连接的连接部消失。另一方面,如果不形成这样的孔,则连接部件要具有所需以上的强度,并导致重量增加及成本增加。但是,因在每个柱的连接位置分别使用了连接部件,从而导致部件的管理和设置错误等,故不优选。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柱连接用部件及使用该部件的柱的连接结构,其在上下柱的尺寸不同的情况下,能够用于柱的连接且易于制造,并且,操作性良好,无论柱的设置位置如何,都可以利用一种部件来应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发明是一种柱连接用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柱连接用部件包括:两面能够与柱进行连接的大致呈矩形的平板状的主体部;形成于所述主体部的一个面的第一薄壁部;以包围所述第一薄壁部周围的方式进行设置的大致呈矩形的柱连接部,所述柱连接部的中心位置与所述第一薄壁部的中心位置大体一致,所述柱连接部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的外周偏心,所述柱连接部的相对于所述主体部一侧的偏心距,与相对于垂直于所述一侧的另一侧的偏心距大致相同,在所述柱连接部的至少一部分上,形成有表示柱安装位置的标记。
优选为,在所述主体部的面上,所述柱连接部相对于除柱连接部以外的部位呈凸起形状或凹陷形状,所述标记至少形成在位于一个偏心侧、且位于与另一偏心侧相反一侧的所述柱连接部的角部,所述标记的形状是,使在所述主体部的大致中心处连接作为连接对象的柱时与所述角部对应的所述柱的角的外形、以及在相对于所述主体部使所述柱向所述一侧及所述另一侧的两个方向偏心而连接时与所述角部对应的所述柱的角的外形重合的形状。
优选为,在所述柱连接部的周围,形成有表示所连接的柱的中心位置的突起部。
优选为,在所述主体部的与设有所述柱连接部的面相反一侧的面上,设置大致呈环状的肋,所述肋的外形的中心位置与所述主体部的中心位置大体一致,在所述肋的内部设置大致呈圆形的第二薄壁部,并且所述第二薄壁部沿着与所述第一薄壁部的偏心方向相同的方向偏心。
根据第一发明,由于在不需要强度的部位上形成薄壁部,所以能够获得轻量且低成本的柱连接用部件。另外,由于薄壁部的中心从连接用部件的中心处偏心,所以,能够对上下尺寸不同的柱进行连接,而且,即使在柱的位置偏离了中心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与柱连接的连接部。特别是,由于薄壁部相对于主体部的偏心距,在一个方向以及与该方向垂直的另一个方向(例如,如果是矩形的平板状部件,则是分别与各边平行的方向)均相同,所以,上下的柱的连接位置在一个方向错开的情况,也适用于在两个方向错开的情况。
另外,由于在薄壁部的周围形成柱连接部,并且柱连接部与薄壁部相同,都相对于主体部进行偏心,所以,即使使柱连接部侧的柱的连接位置相对于背面侧的柱的连接位置(主体部的中央)进行偏心,柱也总是位于柱连接部上。因此,不会弄错对柱进行连接的方向。特别是,只要柱连接部相对于面为凸起或凹陷,就能够可靠地确认出柱的连接位置。
另外,由于在柱连接部的一部分上,形成有表示柱的安装位置的标记,所以不会弄错柱连接部件的连接方向。特别是,标记的形状是根据作为连接对象的柱的连接位置,而使各柱的角的外形进行重合的形状,由此能够容易地识别出连接部件的连接方向。
另外,通过在柱连接部的周围,形成有表示所连接的柱的中心位置的突起部,从而不会使柱的连接位置发生错位。
另外,在柱连接部的背面也形成薄壁部,并在薄壁部的周围形成肋,使肋的外形的中心与主体部的中心一致,同时使肋内部的薄壁部沿着与相反面一侧的薄壁部相同的方向偏心,所以能够同时实现轻量化和强度。
第二发明是柱连接用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柱连接用部件包括:两面能够与柱进行连接的大致呈矩形的平板状的主体部;形成于所述主体部的一个面的第一薄壁部;形成于所述主体部的另一面的第二薄壁部;以包围所述第一薄壁部周围的方式进行设置的大致呈矩形的柱连接部;以包围所述第二薄壁部周围的方式而形成的肋,所述柱连接部的中心位置与所述第一薄壁部的中心位置大体一致,所述柱连接部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的外周偏心,所述柱连接部的相对于所述主体部一侧的偏心距,与相对于垂直于所述一侧的另一侧的偏心距大致相同,所述第二薄壁部沿着与所述第一薄壁部相同的方向偏心,所述肋的底部大致呈矩形,所述肋的顶部大致呈圆形。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为,在所述肋的各角部中的、与所述主体部的对角线对应的各截面积,在与所述第二薄壁部的偏心方向相反的一侧变得最大,在偏心方向上变得最小。
另外,在设置有所述肋的一侧的面中,连接有柱的范围相对于其他部位呈凸起形状。
根据第二发明,由于在沿着与第一薄壁部相同的方向偏心的第二薄壁部的周围形成肋,并且肋的底部(根部)大致呈矩形,肋的顶部大致呈圆形,所以,能够对应力集中部位适当进行增强,同时不会产生应力集中。
特别是,由于在所述肋的各角部中的、与主体部的对角线对应的各截面积,在与第二薄壁部的偏心方向相反的一侧变得最大,在偏心方向上变得最小,所以能够防止应力集中,同时能够实现轻量化。
另外,由于连接有柱的范围相对于其他部位呈凸起形状,所以,能够容易地分辨连接范围,并可靠地对柱和连接用部件进行连接。
第三发明是柱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使用第一、第二发明的柱连接用部件,将所述柱连接用部件的所述柱连接部一侧作为上面,在所述柱连接用部件的下面连接有中空的第一柱,并在所述柱连接用部件的上面,连接有尺寸小于所述第一柱的中空的第二柱,对于所述柱连接用部件的主体部而言,在所述第二柱的中心与所述第一柱的中心一致时,将相当于所述第二柱的中空部的部位作为第一区域;在使所述第二柱相对于所述第一柱向一侧偏心,并使所述第二柱在该一侧的外侧面的位置与所述第一柱的相应外侧面的位置一致时,将相当于所述第二柱的中空部的部位作为第二区域;在使所述第二柱相对于所述第一柱向一侧偏心、并使所述第二柱在该一侧的外侧面的位置与所述第一柱的相应外侧面的位置一致时,并且在使所述第二柱相对于所述第一柱向垂直于一侧的另一侧偏心、并使所述第二柱在该另一侧的外侧面的位置与所述第一柱的相应外侧面的位置一致时,将相当于所述第二柱的中空部的部位作为第三区域,在所述第一区域至所述第三区域的共有部位上形成所述第一薄壁部。
根据第三发明,在将下方柱连接在连接部件的中心,并将尺寸小于下方柱的柱连接在上方的情况下,将第一薄壁部设置在以下的共有范围内:即设置在上下柱的中心一致时的上方柱的内部(中空部)、使上方柱偏心至与下方柱的一个侧面一致时的上方柱的内部(中空部)、使上方柱偏心至与下方柱的角(两个方向的侧面)一致时的上方柱的内部(中空部)之间的共有范围内。因此,即使是上述的任一设置位置,上方柱都不会位于薄壁部,并能够获得足够的强度。因此,能够可靠地与柱进行连接。此处,如果柱是矩形截面时,柱的尺寸是指该柱的宽度;如果是圆形截面时,柱的尺寸是指外径。另外,关于尺寸小于下方柱的柱,如果柱是大致正方形时,所述尺寸小于下方柱的柱是指各边的长度都小于下方柱;如果柱是大致长方形时,其是指长边侧或短边侧中的至少任一方小于下方柱。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柱连接用部件及使用了该部件的柱的连接结构,其在上下柱的尺寸不同的情况下,能够用于柱的连接且易于制造,并且,操作性良好,无论柱的设置位置如何,都可以利用一种部件来应对。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使用连接部件3的柱的连接结构1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柱的连接结构1的立视图,也是图1的A-A线剖面图。
图3(a)-图3(b)是表示连接部件3的立体图,图3(a)是背面的立体图,图3(b)是表面的立体图。
图4(a)-图4(b)是表示连接部件3的图,图4(a)是正视图,图4(b)是仰视图。
图5(a)-图5(c)是表示连接部件3的肋12形状的图,图5(a)是仰视图,图5(b)是图4(b)的B-B线剖面图,图5(c)是图4(b)的C-C线剖面图。
图6是表示连接部件3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构造体25的柱的配置的示意图。
图8(a)-图8(c)是表示柱5c相对于连接部件3的配置的图。
图9(a)-图9(b)是表示柱5c相对于连接部件3的配置与薄壁部13b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图9(a)是俯视图,图9(b)是正视图。
图10是柱位置标记19的放大图。
符号说明
1.........柱的连接结构
3.........连接部件
5a、5b、5c.........柱
7.........梁
11、11a.........上面
12.........肋
13a、13b.........薄壁部
14.........缺口
15a、15b.........柱连接部
17、17a.........下面
18、18a.........中心标记
19.........柱位置标记
21a、21b、21c、21d.........偏心量
25.........构造体
27.........外壁
29.........中柱
31.........侧柱
33.........角柱
35a、35b、35c.........柱内部区域
37a、37b.........偏心量
39.........共有柱内部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柱的连接结构1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柱的连接结构1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A-A线剖面图。在柱的连接结构1中,自下方开始并沿垂直方向配置有柱5a、5b、5c,在各柱之间设置有柱连接用部件即连接部件3a、3。下方的连接部件3a的下面17a连接在柱5a的上端,上面11a连接在柱5b的下端。另外,柱5b的上端与上方的连接部件3的下面17相连接。并且,柱5c的下端被连接在上方的连接部件3的上面11上。此外,连接部件3a可以是通常的平板状的连接部件。
柱5a、5b是同一尺寸的中空角型钢管。柱5c是比柱5a、5b的尺寸更小的中空角型钢管。连接部件3是尺寸比柱5b的尺寸稍大的矩形形状的平板状部件。另外,连接部件3例如为钢制部件,其大约为300~1000mm左右大小的方形,并能够根据要连接的柱的尺寸进行任意设定。
在被连接部件3、3a夹持的范围内的柱5b在水平方向与梁7相连接。所以,梁7的凸缘部的端部与连接部件3、3a的侧面连接,梁7的腹板(web)部的端部与柱5b的侧面连接。即,上下的连接部件3、3a的设置间隔(柱5b的长度)与梁7的高度大体一致。另外,为了避免与连接部件3、3a的干扰,在梁7的腹板部的上下端部(凸缘部附近)设有缺口。
接下来详细说明连接部件3。图3(a)是表示连接部件3的背面的立体图,图3(b)是表面的立体图。连接部件3的大致呈矩形的平板状部件即主体部的柱连接部15a、15b成为与柱5b、5c连接的连接部。在连接部件3的主体部的下面侧(背面侧),设置薄壁部13a,在上面侧(表面侧)设置薄壁部13b。薄壁部13a、13b是在各自的面中,与其他部位相比厚度较薄且凹陷的部位。
在连接部件3的下面17侧,于薄壁部13a的周围形成肋12。肋12的形状为,主体部侧(肋的根部侧)大致呈矩形,随着向肋前端侧(顶部侧)移动而呈圆形。所以,薄壁部13a大致形成为圆形。在下面17的肋12的周围形成柱连接部15a。柱连接部15a所形成的壁厚稍大于下面17的其他部位。柱连接部15a在下面侧形成与柱连接的范围。此外,柱连接部15a及肋12根部(大致呈矩形的部分)的中心线,分别与连接部件3的主体部(外形)的中心线一致。
柱连接部15a的形状是与主体部大致相同的矩形,在各边的中央位置处分别设置中心标记18a。中心标记18a是在柱连接部15a的周围所形成的突起部,在柱与柱连接部15a进行连接时,通过将柱的各边的中心位置与中心标记18a的位置对准,从而防止柱与连接部件3连接错位。此外,将柱连接在下面时,肋12位于中空柱的内部。
在连接部件3的上面11侧,于薄壁部13b的周围形成柱连接部15b。柱连接部15b所形成的壁厚度稍大于上面11的其他部位。柱连接部15b是与连接在连接部件3的上面侧的柱之间的连接部。此外,将大致呈矩形的薄壁部13b配置在柱连接部15b的大致中心处。
柱连接部15b的形状是与主体部大致相同的矩形,在各边分别设置中心标记18b。中心标记18b是在柱连接部15b的周围所形成的突起部,在柱与柱连接部15b进行连接时,通过将柱的各边的中心位置与中心标记18b的位置对准,从而防止柱与连接部件3连接错位。此外,在柱连接部15b的各边中的相邻两条边上,于同一边上形成两处中心标记18b。
在柱连接部15b的规定角部上,形成柱位置标记19。另外,柱连接部15b相对于连接部件3的主体部进行偏心配置。后面针对柱连接部15b的配置及柱位置标记19进行详细说明。
此外,柱连接部15a、15b是分别以相对于其他部位突出的方式而形成的,但是,也可以以比其他部位更薄且凹陷的方式而形成该部分。
下面对肋12进行详细说明。图4(a)是连接部件3的正视图,图4(b)是仰视图。如上所述,在肋12的根部(大致呈矩形的部分)中的外周中心位置,与连接部件3的主体部的中心位置大体一致。此处,在图4(b)中,线D、E表示与连接部件3的主体部的各边平行的中心线。图4(b)的线F、G分别是与线D、E平行的线,也是薄壁部13a(肋12顶部中的圆形内侧的圆形薄壁部)的中心线。如图4(b)所示,薄壁部13a的中心位置为,偏离连接部件3中心(肋12根部中的大致呈矩形部分的中心)的位置。
以沿着连接部件3的一个方向(与连接部件3的边互相平行的方向,例如图中的右侧)仅错开了偏心量21a的方式,从而形成薄壁部13a。同样,以沿着与该偏心方向垂直的方向(例如图中的下方)仅错开了偏心量21b的方式,从而形成薄壁部13a。偏心量21a和偏心量21b形成为大致相同的偏心量(偏心距)。即,除了薄壁部13a之外,柱连接部15a、肋12的根部外形及肋12的顶部外形都位于主体部的中心,但只有在肋12内部所形成的薄壁部13a相对于主体部偏心形成。
图5(a)-图5(c)是表示肋12的各角部中的肋12形状的图,图5(a)是仰视图,图5(b)是图4(b)的B-B线的剖面图,图5(c)是图4(b)的C-C线的剖面图。即,如上所述,薄壁部13a向连接部件3的主体部的一个角部方向(图中的右下方)偏心,图5(b)是沿偏心方向的对角线的剖面图。
以包围薄壁部13a周围的方式,形成肋12。由于薄壁部13a为偏心状,所以,肋12的厚度(宽度)因部位不同而不同。对于与偏心方向相反一侧的角部中(图中的H部)的肋12,其顶部中的平面部宽度为K,相对于其他的外周方向位置该宽度最厚。另一方面,偏心方向侧的角部(图中的J部)中的肋12形成缺口14,从而形成肋12被切割的形状。此外,在无缺口14的情况下,肋(图中的虚线部)顶部中的平面部宽度为M,相对于其他的外周方向位置该宽度最薄。
同样,图5(c)是沿垂直于偏心方向的对角线的剖面图。对于垂直于偏心方向的各角部(图中的I部)中的肋12,其顶部中的平面部宽度为L,大致介于最厚部的宽度K和最薄部的宽度M的中间。即,肋12在外周方向的各部位所形成的截面积,自与偏心方向相反的一侧朝向偏心方向而缓慢缩小。因此,在肋12的各角部中,与各对角线对应的各截面积在与薄壁部13a的偏心方向相反的一侧最大,在偏心方向上最小。
接下来对柱连接部15b进行详细说明。图6是连接部件3的俯视图。此处,在图6中,线D、E表示与连接部件3的主体部的各边互相平行的中心线,图6的线N、O是分别与线D、E平行的线。如图6所示,薄壁部13b的中心位置为,偏离连接部件3中心的位置。
以沿着连接部件3的一个方向(与连接部件3的边互相平行的方向,例如图中的右侧)仅错开了偏心量21c的方式,从而形成薄壁部13b。同样,以沿着与该偏心方向垂直的方向(例如图中的下方)仅错开了偏心量21d的方式,从而形成薄壁部13b。偏心量21c和偏心量21d是大致相同的偏心量(偏心距)。即,薄壁部13b及柱连接部15b相对于主体部形成为偏心状。此处,薄壁部13b的偏心方向(图中的右下方向),与背面中的薄壁部13a的偏心方向一致。但是,薄壁部13b的偏心量大于薄壁部13a的偏心量。
此处,相对于各边在一个偏心方向(图中的下侧),且与另一个偏心方向相反一侧(图中的左侧)的角部,形成柱位置标记19。另外,针对一个偏心方向(图中的下侧)的柱连接部15b的边,在柱连接部15b的边的中心位置上设置中心标记18b,在与其相对置的边上,并在主体部的中心位置以及与其仅错开了偏心量21c位置的两个位置上设置中心标记18b。
另外,针对另一个偏心方向(图中的右侧)的柱连接部15b的边,在柱连接部15b的边的中心位置及主体部中心位置的两个位置上设置中心标记18b,在与其相对置的边上,并在主体部的中心位置上设置中心标记18b。
接下来,对使用连接部件3的构造体25进行说明。图7是表示构造体25的平面的示意图,用外壁27覆盖周围,并以规定间隔设置柱5b(5a)。柱5b(5a)彼此通过梁7进行连接。此外,在图7中为了简单而省略连接部件3等的图示。在设置于下方的柱5b(5a)上,设置有尺寸小于柱5b(5a)的柱5c。
此处,将在四个方向上连接有梁7的部位的柱称为中柱29。另外,将在一侧形成外壁27的部位的柱称为侧柱31。另外,将在构造体25的角所形成的、并在两个方向上形成外壁27的部位的柱称为角柱33。
中柱29在水平方向的纵横两个方向上都与梁7连接,将柱5c相对于柱5b(5a)进行同心配置。即,下方的柱5b(5a)的中心、与尺寸更小的柱5c的中心位置一致。
而对于侧柱31,下方的柱5b(5a)的中心与尺寸更小的柱5c的中心位置不一致,将柱5c相对于柱5b(5a)向一个方向偏心配置(例如图中的上方)。将柱5c偏向外壁27侧配置,并使柱5b(5a)的外壁27侧的侧面与柱5c的外壁27侧的侧面位于同一位置。即,柱5c在柱5b(5a)的一个方向(外壁27侧)上偏心,而在垂直于偏心方向的方向(例如图中左右方向)上不偏心。
另一方面,角柱33于在两个方向相接的外壁27方向的这两个方向上偏心。将柱5c偏向各外壁27侧配置,并使柱5b(5a)的各外壁27侧的侧面与柱5c的相应外壁27侧的侧面位于同一位置。即,柱5c在柱5b(5a)的一个方向(例如图中上侧的外壁27侧)上偏心的同时,也在与其垂直的方向(例如图中右侧的外壁27侧)上仅偏心相同的量。
图8(a)-图8(c)是表示在各柱位置中的柱5c相对于柱5b的配置的平面剖面图,图8(a)是表示中柱29的状态的图,图8(b)是表示侧柱31的状态的图,图8(c)是表示角柱33的状态的图。此外,在各图中,省略了连接部件3的薄壁部13b等的图示。
如图8(a)所示,在中柱29中,于柱5b上设置有连接部件3,并在连接部件3的上面11的中心处设置柱5c。因此,连接部件3的中心线D、E与柱5c的中心线一致。另外,设置在连接部件3下方的柱5b的中心在任一配置中都与连接部件3的中心一致。此处,在连接部件3的上面11中与柱5c的中空部相当的区域,形成为柱内部区域35a。即,柱内部区域35a也与连接部件3的中心一致。
另一方面,如图8(b)所示,在侧柱31中进行如下设置,即夹持连接部件3,并使下方的柱5b的一个侧面(图中的上方)、与上方的柱5c的一个侧面(图中的上方)一致。因此,连接部件3的中心线D与柱5c的中心线P仅偏离了偏心量37a。此外,在与侧面一致的一侧垂直的方向(图中的左右方向),连接部件3的中心线E与柱5c的中心线一致。
此外,通常对于设置在连接部件3上下的不同尺寸的柱,其柱尺寸不同,且多在50mm~150mm左右。因此,偏心量37a约为25mm~75mm。此处,与连接部件3上面11中的柱5c的中空部相当的区域,形成为柱内部区域35b。即,柱内部区域35b自连接部件3的中心仅偏离了偏心量37a。
同样,如图8(c)所示,在角柱33中进行如下设置,即夹持连接部件3,并使下方的柱5b的一个侧面(图中的上方)、与上方的柱5c的一个侧面(图中的上方)一致,并且,在与其垂直的方向(图中的右侧)上,也设置成柱5b的侧面(图中的右侧)与上方的柱5c的侧面(图中的右侧)一致。因此,连接部件3的中心线D与柱5c的中心线P仅偏离了偏心量37a,并且,与中心线D垂直的连接部件3的中心线E和柱5c的中心线Q仅偏离了偏心量37b。
另外,如上所述,通常,设置在连接部件3上下的柱尺寸不同,柱尺寸多在50mm~150mm左右,所以,偏心量37b与偏心量37a相同,均大约为25mm~75mm。而且,偏心量37a和偏心量37b为大致相同的量。此处,与连接部件3上面11中的柱5c的中空部相当的区域,形成为柱内部区域35c。即,柱内部区域35c自连接部件3的中心仅偏离了偏心量37a、37b。
图9(a)-图9(b)是表示使中柱29、侧柱31、角柱33的各柱内部区域35a、35b、35c互相重合的状态的图,图9(a)是从上面11侧进行观察的图,图9(b)是从正面侧进行观察的图。如图9(a)所示,柱内部区域35a、35b、35c互相重合的区域,就形成了共有柱内部区域39。即,即使在中柱29、侧柱31、角柱33的任一位置中配置了柱5c时,共有柱内部区域39都是位于柱5c的中空部内部的区域。
薄壁部13b形成于连接部件3的共有柱内部区域39内。即,连接部件3的中心与薄壁部13b的中心之间的偏心量21c、21d(图6),与柱内部区域的偏心量(柱5c的偏心量)37a、37b一致。由于薄壁部13b形成于共有柱内部区域39内,所以,柱5c的设置位置与薄壁部13b不会重叠。
柱连接部15b形成在包括中柱、侧柱及角柱的所有配置的柱5c的设置范围(及焊接余量)的范围内。因此,在任一配置的柱5c中,柱5c都被连接在柱连接部15b上。另外,在柱5c被连接在中柱的位置时,使柱5c位于与柱连接部15b的偏心方向相反的一侧(图9(a)的左下方向),此时,由于在与该方向相接的两边(图中的下侧及左侧)的中心位置上,形成中心标记18b(图6中的Z1及Z2),所以,能够可靠地对准柱5c的中心位置。
同样,当柱5c被连接在侧柱的位置时,使柱5c位于柱连接部15b的偏心方向的一侧(图中的上方向),此时,由于在与该方向相接的边(图中的上侧)的中心位置上,形成中心标记18b(图6中的Z3及Z4),所以,能够可靠地对准柱5c的中心位置。另外,当柱5c被连接在角柱的位置时,使柱5c位于柱连接部15b的偏心方向(图中的右上方),此时,由于在与该方向相接的两边(图中的右上侧)的中心位置上,形成中心标记18b(图6中的Z5及Z6),所以,能够可靠地对准柱5c的中心位置。
另外,如图9(b)所示,当柱5c是中柱的配置时(图中的S),柱5c位于柱连接部15b上。因此,柱5b与柱连接部15b连接。另一方面,如侧柱、角柱那样,将柱5c进行偏心配置时,柱5c向偏心方向错开配置(图中的T)。在这种情况下,柱5c也位于柱连接部15b上。此外,柱连接部15b形成在比中柱、侧柱、角柱中任一配置的柱5c稍大的范围内,并要确保与柱5c的焊接余量。
对此,在弄错了连接部件3的方向时,将柱5c向薄壁部13b等的偏心方向的反方向错开配置(图中的U)。此时,柱5c从柱连接部15b上脱落。因而,在柱5c和连接部件3之间产生空隙。因此,操作者能够知晓连接部件3的方向不正确。因为当弄错连接部件3的方向时,柱5c的配置会导致连接部件3的强度不足。另外,作为柱连接部15b的高度,只要能够用目视识别空隙即可,可以为2mm~5mm左右。
另外,为了确认连接部件3的设置方向,在柱连接部15b上,设置柱位置标记19。图10是图9(a)的R部放大图。柱位置标记19形成如下的形状:即形成为在柱5c被连接在中柱位置及角柱位置的各连接位置时,将柱5c的各位置中的与该部位对应的角的外形进行重合后的形状。因此,在柱5b上连接了连接部件3时,如果根据柱5c的位置来确定该柱位置标记19的方向,则不会弄错连接部件3的连接方向。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连接部件3,对于中柱29、侧柱31、角柱33中任一位置的柱5c,都可以使用同一形状的连接部件3。因此,无需根据设置位置而改变连接部件,可以利用同一形状的部件来应对。另外,由于在连接有柱的范围内形成柱连接部15a、15b,所以不会弄错柱的连接位置。
另外,由于在不要求强度和连接等的部分形成薄壁部13a、13b,所以能够防止增加不必要的重量和成本。另外,即使形成这样的薄壁部13a、13b,也由于与柱进行连接的连接部不会重叠,所以不会妨碍与柱进行的连接。
另外,由于在薄壁部13a的周围形成肋12,并且肋12的底部(根部)大致为矩形,顶部大致为圆形,所以能够对应力集中部位适当进行增强。能够确保薄壁部13a周围的应力容易集中部位的强度。特别是,由于使薄壁部13a的配置偏心,并且使应力容易集中部位的厚度(宽度)大于其他部位,所以,能够获得进一步提高强度的效果,同时由于其他部位的厚度较薄,所以无需确保所需以上的强度,并产生轻量化及降低成本的效果。另外,能够有效地进行应力传递,而不会产生应力集中。
另外,由于在上面的柱5c的设置范围内形成柱连接部15b,并且设有柱位置标记19,所以能够明确柱5c的设置范围,并且能够防止错误地设置连接部件3的方向。特别是,由于柱位置标记19与所连接的柱的角的外形相对应,所以,与仅仅是突起和标记相比,能够更容易且更可靠地识别出柱的连接方向。因此,能够防止相对于连接部件3的设置方向柱5c被设置在错误的位置所导致的连接部件3的破损等。另外,由于设置中心标记18b,所以柱的连接位置不会错位。
以上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不受上述实施方式的限制。显然,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技术构思的范围内想到各种变形例或修正例,这些例子也理所当然地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例如,柱的形状并不限于实施例中的大致正方形的角型柱,无论是大致长方形还是圆形截面等柱的形状,本发明都能够利用。另外,关于上述中心标记18b,根据所连接的柱的位置(中柱、侧柱、角柱),而使用不同的中心标记,例如,通过将用于中柱的中心标记(图6的Z1、Z2)、用于侧柱的中心标记(图6的Z3、Z4)、用于角柱的中心标记(图6的Z5、Z6)的各组标记,设为不同的形态(形状或颜色等),能够更可靠地对准连接位置。另外,薄壁部13b形成为大致矩形,但是,只要该形状在共有柱内部区域的范围内,则可以是其他形状(例如多边形等)。

Claims (8)

1.一种柱连接用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柱连接用部件包括:
两面能够与柱进行连接的大致呈矩形的平板状的主体部;
形成于所述主体部的一个面的第一薄壁部;
以包围所述第一薄壁部周围的方式进行设置的大致呈矩形的柱连接部,
所述柱连接部的中心位置与所述第一薄壁部的中心位置大体一致,并且所述柱连接部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的外周偏心,
所述柱连接部的、相对于所述主体部一侧的偏心距,与相对于垂直于所述一侧的另一侧的偏心距大致相同,
在所述柱连接部的至少一部分上,形成有表示柱安装位置的标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柱连接用部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主体部的面上,所述柱连接部相对于除柱连接部以外的部位呈凸起形状或凹陷形状,
所述标记至少形成在位于所述柱连接部的一个偏心侧、且位于与另一偏心侧相反一侧的所述柱连接部的角部,
所述标记的形状是,使在所述主体部的大致中心处连接作为连接对象的柱时与所述角部对应的所述柱的角的外形、以及在相对于所述主体部使所述柱向所述一侧及所述另一侧的两个方向偏心而连接时与所述角部对应的所述柱的角的外形重合的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柱连接用部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柱连接部的周围,形成有表示所连接的柱的中心位置的突起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柱连接用部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主体部的、与设有所述柱连接部的面相反一侧的面上设置肋,并且所述肋的外形的中心位置与所述主体部的中心位置大体一致,
在所述肋的内部设置大致呈圆形的第二薄壁部,并且所述第二薄壁部沿着与所述第一薄壁部的偏心方向相同的方向偏心。
5.一种柱连接用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柱连接用部件包括:
两面能够与柱进行连接的大致呈矩形的平板状的主体部;
形成于所述主体部的一个面的第一薄壁部;
形成于所述主体部的另一面的第二薄壁部;
以包围所述第一薄壁部周围的方式进行设置的大致呈矩形的柱连接部;
以包围所述第二薄壁部周围的方式而形成的肋,
所述柱连接部的中心位置与所述第一薄壁部的中心位置大体一致,并且所述柱连接部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的外周偏心,
所述柱连接部的、相对于所述主体部一侧的偏心距,与相对于垂直于所述一侧的另一侧的偏心距大致相同,
所述第二薄壁部沿着与所述第一薄壁部相同的方向偏心,
所述肋的底部大致呈矩形,其顶部大致呈圆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柱连接用部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肋的各角部中的与所述主体部的对角线对应的各截面积,在与所述第二薄壁部的偏心方向相反的一侧变得最大,在偏心方向上变得最小。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柱连接用部件,其特征在于,
在设置有所述肋的一侧的面中,连接有柱的范围相对于其他部位呈凸起形状。
8.一种柱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其使用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柱连接用部件,
将所述柱连接用部件的所述柱连接部一侧作为上面,
在所述柱连接用部件的下面连接有中空的第一柱,并在所述柱连接用部件的上面,连接有尺寸小于所述第一柱的中空的第二柱,
对于所述柱连接用部件的主体部,
在所述第二柱的中心与所述第一柱的中心一致时,将相当于所述第二柱的中空部的部位作为第一区域;
在使所述第二柱相对于所述第一柱向一侧偏心,并使所述第二柱在该一侧的外侧面的位置与所述第一柱的相应外侧面的位置一致时,将相当于所述第二柱的中空部的部位作为第二区域;
在使所述第二柱相对于所述第一柱向一侧偏心,并使所述第二柱在该一侧的外侧面的位置与所述第一柱的相应外侧面的位置一致;并且,在使所述第二柱相对于所述第一柱向垂直于一侧的另一侧偏心,并使所述第二柱在该另一侧的外侧面的位置与所述第一柱的相应外侧面的位置一致时,将相当于所述第二柱的中空部的部位作为第三区域,
在所述第一区域至所述第三区域的共有部位,形成所述第一薄壁部。
CN201210039742.6A 2011-02-21 2012-02-21 柱连接用部件、柱的连接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64432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34685 2011-02-21
JP2011034708A JP5730610B2 (ja) 2011-02-21 2011-02-21 柱の接合用部材、柱の接合構造
JP2011-034708 2011-02-21
JP2011034685A JP5730609B2 (ja) 2011-02-21 2011-02-21 柱の接合用部材、柱の接合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44326A true CN102644326A (zh) 2012-08-22
CN102644326B CN102644326B (zh) 2014-08-27

Family

ID=466573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39742.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644326B (zh) 2011-02-21 2012-02-21 柱连接用部件、柱的连接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2644326B (zh)
HK (1) HK1170012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33485A (zh) * 2011-03-31 2012-10-17 日立机材株式会社 柱连接用部件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1347883A (fr) * 1962-11-23 1964-01-04 Nouveau dispositif pour l'assemblage de profilés tubulaires entre eux
US5451115A (en) * 1993-10-20 1995-09-19 Sayres; David W. Prefabricated corner joint for a framework comprising tubular members
CN2466284Y (zh) * 2001-03-06 2001-12-19 施龙井 套接式支柱连接环
CN201679096U (zh) * 2010-03-26 2010-12-22 昆明理工大学 木柱柱脚抗震快速组合连接件
JP2011017189A (ja) * 2009-07-09 2011-01-27 Hitachi Metals Techno Ltd 柱の接合用部材、柱の接合構造
JP2011032725A (ja) * 2009-07-31 2011-02-17 Hitachi Metals Techno Ltd 柱脚構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1347883A (fr) * 1962-11-23 1964-01-04 Nouveau dispositif pour l'assemblage de profilés tubulaires entre eux
US5451115A (en) * 1993-10-20 1995-09-19 Sayres; David W. Prefabricated corner joint for a framework comprising tubular members
CN2466284Y (zh) * 2001-03-06 2001-12-19 施龙井 套接式支柱连接环
JP2011017189A (ja) * 2009-07-09 2011-01-27 Hitachi Metals Techno Ltd 柱の接合用部材、柱の接合構造
JP2011032725A (ja) * 2009-07-31 2011-02-17 Hitachi Metals Techno Ltd 柱脚構造
CN201679096U (zh) * 2010-03-26 2010-12-22 昆明理工大学 木柱柱脚抗震快速组合连接件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雷敏杰: "浅谈钢骨混凝土结构的节点设计——柱与柱的连接、柱脚及拼接", 《广东建材》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33485A (zh) * 2011-03-31 2012-10-17 日立机材株式会社 柱连接用部件
CN102733485B (zh) * 2011-03-31 2014-07-16 日立机材株式会社 柱连接用部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44326B (zh) 2014-08-27
HK1170012A1 (zh) 2013-0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60690A (zh) 板材模板系统
CN204676531U (zh) 预应力锚索锚固装置
JP2000169084A (ja) ラチス構造の金属骨組部材の組立装置
CN106141476A (zh) 一种超大直径无加劲肋薄壁半球顶密封罩的组装方法
CN104203796A (zh) 具有至少一个起重机梁的起重机,特别是桥式起重机或者高架起重机
CN108216956A (zh) 一种密封性好的模块化组合拼装罐
CN102644326B (zh) 柱连接用部件、柱的连接结构
CN102390047B (zh) 多功能集箱装配架
CN102733485B (zh) 柱连接用部件
CN112670220A (zh) 一种半导体晶圆片花篮
KR101590789B1 (ko) 블록 턴오버 지그용 연결 구조체 및 이를 이용한 블록의 고정 방법
JP2008186712A (ja) 密閉型電池
CN201376177Y (zh) 球罐散装法组对施工中使用的安装调整卡具
CN201850217U (zh) 锡槽制作专用吊装及校正工具
CN108086476A (zh) 箱形钢柱及其拼接方法
CN207917659U (zh) 一种密封性好的模块化组合拼装罐
JP6508590B2 (ja) 縦置円筒形低温貯槽の外槽傘形屋根の施工方法
CN214161923U (zh) 一种轮胎吊鞍梁顶升支座法兰板安装工装
CN202780329U (zh) 焊件对接三维调整结构
JP2006104780A (ja) 鉛直リブ付きベースプレート
CN205931946U (zh) 用于a型架的吊环组件、托盘和集装箱
KR200469103Y1 (ko) 센터맞춤이 용이하고 회전방지를 위한 구성이 채용된 건축용 서포터
JP3189705U (ja) 鉄骨用連結金具
CN212200016U (zh) 一种空间扭曲异形钢箱拱组装胎架
CN217267625U (zh) 一种用于地铁装配段施工的中板拼装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70012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170012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526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Tritree Scarlett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Metals Techno 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827

Termination date: 2021022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