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42512A - 气囊的临时保持方法以及气囊模组 - Google Patents

气囊的临时保持方法以及气囊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42512A
CN102642512A CN201210022623XA CN201210022623A CN102642512A CN 102642512 A CN102642512 A CN 102642512A CN 201210022623X A CN201210022623X A CN 201210022623XA CN 201210022623 A CN201210022623 A CN 201210022623A CN 102642512 A CN102642512 A CN 1026425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lapsible
heat
shrinkable film
opening
air ba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2262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冈村展明
广濑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da Gose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yoda Gose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da Gosei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da Gose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6425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4251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3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steering wheels or steering colum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1Packaging straps or envelopes for inflatable memb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应用于气囊单元的气囊临时保持方法,在第一步骤中,将于各端具有开口的热缩薄膜布置成,使其轴线沿气囊可折叠部的展开方向延伸。在将位于展开方向前导侧的第一开口布置在可折叠部展开方向前方的状态下,热缩薄膜围住可折叠部。在第二步骤中,将与气囊展开方向垂直的面定义为投影面。热缩薄膜因受热而收缩,从而,在投影面中,热缩薄膜在展开方向的第一开口投影于第一开口投影区域,可折叠部的展开前导侧部投影于可折叠部投影区域,该第一开口投影区域小于并包含于该可折叠部投影区域。本发明还涉及这样的气囊模组。

Description

气囊的临时保持方法以及气囊模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气囊可折叠部临时保持于折叠状态的方法,以及,涉及一种气囊模组,其具有应用此方法临时保持的可折叠部。
背景技术
由于例如碰撞而向车辆,诸如轿车施加冲击时,装有气囊装置的转向盘是一种周知的保护驾驶人员免受冲击的装置。该气囊装置中所使用的气囊单元包括气囊和保持架。气囊包括以折叠状态布置的可折叠部。在由膨胀气体打开可折叠部时,也就是,在展开可折叠部时,使气囊的可折叠部于展开方向向前膨胀。保持架布置在可折叠部的展开方向尾随侧。保持架主要用于在保持架与后支架之间夹住并固定气囊的进气口。
根据上述气囊单元,需要将可折叠部临时保持于折叠状态,直至将气囊单元安装在转向盘中。所以,提出了多种方法用于临时保持可折叠部。
方法之一通过用一片布缠绕包括可折叠部在内的整个气囊和保持架而形成气囊模组。布自展开方向前导侧开始缠绕可折叠部。尽管在诸如运输期间,通过位于可折叠部展开方向前导侧的布的一部分将可折叠部临时保持于折叠状态,直至将气囊模组安装在气囊装置中,但这种布也会妨碍气囊展开。所以,在位于可折叠部展开方向前导侧的布的一部分上设置狭长切口。狭长切口作为比其他部位弱的易破部。展开的气囊容易迅速地使布自狭长切口开始破裂。
在日本专利公开No.10-181493中,提出了一种临时保持方法,用热缩薄膜取代布来覆盖整个气囊和保持架。按照与上述布相同的方式,热缩薄膜自展开方向前导侧开始覆盖可折叠部。根据这种临时保持方法,由通过加热而收缩的热缩薄膜压缩气囊并使其尺寸紧凑。在热缩薄膜中位于可折叠部展开方向前导侧的部分上断续地设置狭长切口作为易破部。展开的气囊使热缩薄膜自断续延伸的狭长切口开始破裂。
然而,在用布缠绕气囊和保持架的常规临时保持方法、以及上述公开中用热缩薄膜覆盖气囊和保持架的常规临时保持方法二者中,都需要单独设置易破部。因而增加了成本,而这是不希望出现的。
发明内容
据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气囊的临时保持方法,以及,提供一种气囊模组,能顺畅展开气囊而不用单独设置易破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应用于气囊单元的气囊临时保持方法,该气囊单元包括具有可折叠部的气囊以及保持架,该方法将气囊的可折叠部临时保持于折叠状态。可折叠部以折叠状态布置在气囊中,并由膨胀气体使可折叠部于展开方向向前展开,保持架布置在可折叠部的展开方向尾随侧。该临时保持方法包括:第一步骤,用热缩薄膜围住可折叠部,该热缩薄膜具有轴线以及位于各端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其中,通过布置热缩薄膜,使得热缩薄膜轴线沿可折叠部展开方向延伸,在使位于可折叠部展开方向前导侧的第一开口布置在可折叠部展开方向前方的状态下,围住可折叠部;以及第二步骤,其中将与可折叠部展开方向垂直的面定义为投影面,以及,其中热缩薄膜因受热而收缩,热缩薄膜第一开口投影于第一开口投影区域,可折叠部的展开前导侧部投影于可折叠部投影区域,使得该第一开口投影区域小于并包含于可折叠部投影区域。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包括气囊单元的气囊模组。该气囊单元包括气囊和以折叠状态布置在气囊中的可折叠部。由膨胀气体使气囊的可折叠部于展开方向向前展开。保持架布置在可折叠部的展开方向尾随侧。该气囊模组进一步包括环状热缩薄膜,该环状热缩薄膜包括轴线以及位于各端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在轴线沿可折叠部展开方向布置的情况下,热缩薄膜围住可折叠部。将热缩薄膜的第一开口布置于可折叠部的展开方向前导侧,以及,将热缩薄膜的第二开口布置于可折叠部的展开方向尾随侧。将与可折叠部展开方向垂直的面定义为投影面时,热缩薄膜第一开口投影于第一开口投影区域,可折叠部的展开前导侧部投影于可折叠部投影区域,该第一开口投影区域小于并包含于该可折叠部投影区域。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进行详细描述,以示例方式对本发明原理进行说明,本发明的其它方面和优点将更为明了。
附图说明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进行的详细描述,本发明及其目的和优点将更为明了,附图中:
图1是图示转向盘的局部剖视图,该转向盘中具有根据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气囊装置;
图2A和图2B是示意性剖视图,说明将气囊可折叠部临时保持于折叠状态的步骤;以及
图3是从图2B气囊模组左侧观察的示意性正视图;以及
图4是从图2B气囊模组右侧观察的示意性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根据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用于气囊的临时保持方法以及一种气囊模组。本发明配备于带有气囊装置的转向盘中。
如图1所示,绕旋转轴L1转动的转向轴11布置于车辆驾驶人员座椅前方(图1中右方)。转向盘12安装于转向轴11后端,以随转向轴11整体方式转动。转向盘12包括盘缘部(也称为环形部)13、垫板部14、以及辐条部15。
盘缘部13具有围绕转向轴11的大致环状外形。垫板部14布置在由盘缘部13围住的空间中。垫板部14的前侧部由下罩16覆盖。辐条部15布置在盘缘部13与垫板部14之间。
气囊装置20布置在垫板部14内。气囊装置20包括后支架21、充气器(气体发生器)23、保持架26、以及气囊35。
后支架21由转向盘12的金属芯(未示出)支撑。后支架21具有圆形插入孔22,插入孔22的直径稍大于充气器23的直径。
充气器23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柱状外形,并且具有大致圆筒形外周面24。充气器23内容纳气体发生剂(未示出),气体发生剂产生用于使气囊35膨胀的膨胀气体。出气口(未示出)沿周向以大致相等的角度间隔方式布置于充气器23的外周面24。由气体发生剂产生的膨胀气体径向向外从出气口排出。
充气器23具有凸缘部25,凸缘部25自外周面24径向向外伸出。将充气器23中位于凸缘部25后方的部分插在后支架21的插入孔22中,并通过下文说明的进气部36(参见图2A和图2B)将其插在气囊35中。凸缘部25布置在后支架21前方。取代使用上述气体发生剂的充气器类型,作为充气器23,也可以使用这样一类充气器,其中用炸药使充有高压气体的高压气筒中的分隔壁破裂以排出膨胀气体。
保持架26主要用于,在保持架26与后支架21之间夹住气囊35中位于进气部36周围的部分并使其固定。保持架26包括侧壁部27和底壁部28,并且整体上形成为环形。
侧壁部27具有大致矩形圈状,并且以与充气器23分开的状态围住充气器23。底壁部28封闭位于侧壁部27前端与充气器23外周面24之间的空间,并且为矩形。在底壁部28中央设置插入孔29,插入孔29的直径稍大于充气器23外周面24的直径。将充气器23中位于凸缘部25后方的部分插在插入孔29中,使得底壁部28布置于后支架21的后方。在底壁部28的插入孔29周围,将螺栓31(其为连接螺栓示例)固定于几个位置(本实施例中为4个)(参见图4)。螺栓31沿转向轴11的旋转轴L 1向前延伸。
气囊35中沿旋转轴L1方向的后侧(朝驾驶人员的方向,图1中为左侧)定义为展开方向前导侧。由从充气器23出气口排出的膨胀气体使气囊35于展开方向膨胀。气囊35具有较高强度,并且由布,诸如可挠性机织布形成为囊状。气囊35于其前端开口,以及,该开口形成进气部36(参见图2A和图2B)。在本实施例中,气囊35于展开方向的前导侧及尾随侧与车辆的前侧及后侧相反。所以,为了清楚地区分这些方向,将气囊35于展开方向的前导侧及尾随侧描述为“展开方向前导侧”以及“展开方向尾随侧”。
气囊35包括折叠于充气器23后侧的可折叠部37、以及位于可折叠部37前侧并安装于后支架21的安装部39。在图1中,为了便于说明,可折叠部37图示为处于这样的状态,将可折叠部37折叠成螺旋状态或卷绕状态,但可折叠部37的折叠方式并不局限于此。可折叠部37具有自保持架26沿旋转轴L1(展开方向)向后延伸的方柱状外形。
如图2B所示,与可折叠部37展开方向相垂直的面定义为投影面50。在投影面50中,可折叠部37投影的可折叠部投影区域52与保持架26投影的保持架投影区域54大致相符(参见图3和图4)。
如图1所示,将螺栓31插在气囊35中围住进气部36的部分、后支架21、以及凸缘部25中。当将螺帽32拧至螺栓31时,使气囊35中围住进气部36的部分以及后支架21紧固在保持架26的底壁部28与凸缘部25之间。
转向盘12进一步包括由软质树脂整体形成的囊罩40。囊罩40包括围住气囊35的筒壁部41、以及从后侧封住筒壁部41的盖部42。囊罩40的筒壁部41从后支架21的后方及外侧置于后支架21之上,并且使筒壁部41与后支架21接合。囊罩40可与后支架21一起于前后方向移动。
在盖部42中形成薄于盖部42其余部分的易破部(未示出)。易破部将盖部42分隔成门部。易破部的强度低于盖部42其余部分。当气囊35展开时,易于使盖部42自易破部开始破裂。破裂的门部以铰接部(未示出)为支撑点向后并远离旋转轴L1(径向向外)打开。
带有气囊装置20的转向盘12基本如上所述形成。在转向盘12中,将气囊35和保持架26作为气囊单元45处理,其中,通过在进气部36周边部分插入螺栓31,使气囊35和保持架26组合或结合成一体。气囊35和保持架26以气囊单元45的形式进行运输,或将其安装在转向盘12中。
由于气囊单元45具有上述可折叠部37,该可折叠部37需要临时保持处于折叠状态,直至将气囊单元45安装在转向盘12中。然而,需要这种临时保持可折叠部37的结构不会妨碍气囊35展开。
在本实施例中,以满足上述要求的下述方式,对气囊35即可折叠部37进行临时保持。
在本方式中,使用了在各端具有开口47、48的环状热缩薄膜46,如图2A所示。为了区分开口47、48,将位于可折叠部37展开方向前导侧的开口称为第一开口47,并将位于可折叠部37展开方向尾随侧的开口称为第二开口48。
热缩薄膜46由具有受热收缩特性的薄膜形成。热缩薄膜46可以由例如聚酯、氯乙烯、聚苯乙烯、聚丙烯、聚酰胺、聚乙烯、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形成。此外,热塑薄膜46可以由单层或多层形成。
热缩薄膜46布置成,使其轴线L2沿可折叠部37展开方向延伸,并且以满足下述条件的方式围住气囊单元45。
<条件1>
如图3所示,将热缩薄膜46中位于展开方向前导侧的第一开口47在投影面50上投影的部分称为第一开口投影区域51。将可折叠部37的展开前导侧部37A在投影面50上投影的部分称为可折叠部投影区域52。热缩薄膜46因受热而收缩,使得第一开口投影区域51小于可折叠部投影区域52,并包含在其中。
在图3中,可折叠部投影区域52用网点表示。可折叠部投影区域52与第一开口投影区域51的重叠部分用比可折叠部投影区域52更密集的网点表示。
<条件2>
如图4所示,将热缩薄膜46中位于展开方向尾随侧的第二开口48在投影面50上投影的部分称为第二开口投影区域53。将保持架26在投影面50上投影的部分称为保持架投影区域54。热缩薄膜46因受热而收缩,使得第二开口投影区域53小于保持架投影区域54,并包含在其中。
在图4中,保持架投影区域54用网点表示。保持架投影区域54与第二开口投影区域53的重叠部分用更密集网点即比保持架投影区域54更密集的网点表示。
<条件3>
如图3所示,热缩薄膜46中位于可折叠部37周围的部分55因受热而收缩,并且与可折叠部37的外周面37B紧密接触。
按这种方式,因被热缩薄膜46围住,使气囊单元45与热缩薄膜46成一体,并保持可折叠部37处于折叠状态。下文中,将由气囊单元45和热缩薄膜46形成的模组称为“气囊模组AM”。
在气囊模组AM中,通过依次执行下列第一步骤和第二步骤,热缩薄膜46将可折叠部37临时保持于折叠状态。
<第一步骤>
在第一步骤中,使用各端具有第一开口47和第二开口48的环状热缩薄膜46,如图2A所示。关于热缩薄膜46,在投影面50上,具有方柱状外形的可折叠部37的展开前导侧部37A投影于可折叠部投影区域52,优选的是,第一开口投影区域51稍大于该可折叠部投影区域52。此外,作为热缩薄膜46,优选的是,在投影面50上,第二开口投影区域53稍大于保持架投影区域54。此外,在展开方向,热缩薄膜46的长度长于气囊单元45的长度。
随后,调整环状热缩薄膜46的取向或姿势,使得轴线L2沿展开方向延伸。取向或姿势经调整的热缩薄膜46用于覆盖气囊单元45,使得气囊单元45被热缩薄膜46围住。
此外,相对于环状热缩薄膜46调整气囊单元45于展开方向位置。执行此操作,使得热缩薄膜46中位于展开方向前导侧的第一开口47布置于可折叠部37展开方向前方,并使得热缩薄膜46中位于展开方向尾随侧的第二开口48布置于保持架26底壁部28的展开方向后方,具体而言,在展开方向位于气囊35进气部36的后方。
<第二步骤>
在第二步骤中,使整个热缩薄膜46受热。通过加热,使热缩薄膜46中位于可折叠部37周围的部分55朝热缩薄膜46轴线L2收缩,也就是径向向内收缩,如图2B所示。皱缩的部分55紧密接触可折叠部37的大部分外周面37B。在图2B中,该部分55示为处于与外周面37B分开的状态。
此外,通过加热,以比部分55收缩量更大的量,使热缩薄膜46中位于展开方向前导侧的第一开口47在朝轴线L2的方向收缩,也就是径向向内收缩。这是因为可折叠部37布置在部分55内部,且可折叠部37限制部分55的收缩。然而,在第一开口47及周边部分的内部,不存在限制收缩的物品。通过此收缩,在投影面50上,第一开口投影区域51小于可折叠部投影区域52,并包含在其中,如图3所示。
通过加热,热缩薄膜46中围住保持架26侧壁部27的部分56在朝热缩薄膜46轴线L2的方向(即径向向内)收缩,如图2B所示。此时,侧壁部27限制部分56的收缩。
此外,通过加热,与位于保持架26周围的部分56相比,使热缩薄膜46中位于展开方向尾随侧的第二开口48以更大的量朝轴线L2(即径向向内)收缩,如图2B和图4所示。原因如下。由于螺栓31布置在第二开口48和周边部分的内部,螺栓31限制第二开口48的收缩。然而,由于螺栓31布置在侧壁部27的内侧,对热缩薄膜46热缩的限制程度小于由侧壁部27限制收缩的程度。通过此收缩,在投影面50上,第二开口投影区域53小于并包含于保持架投影区域54。
下面,在下列标题下分别描述如上所述形成的本实施例的操作:<安装气囊模组AM之前>、<安装气囊模组AM期间>、<安装气囊模组AM之后未使气囊装置20操作时>、以及<安装气囊模组AM之后使气囊装置20操作时>。
<安装气囊模组AM之前>
如图2B所示,热缩薄膜46中围住气囊35可折叠部37的部分55,限制可折叠部37于远离热缩薄膜46轴线L2方向移动,即限制其径向向外的移动,或者避免可折叠部37打开。
在本实施例中,该部分55因受热而收缩,并与可折叠部37的外周面37B中很宽的部分紧密接触。使该部分55与外周面37B之间的间隙减小,或者因紧密接触大致为零。这进一步限制可折叠部37的径向向外移动。
特别地,在本实施例中,可折叠部37具有方柱状外形,并且在投影平面50上的可折叠部投影区域52为大致矩形。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常规临时保持方法,用一片布缠绕整个气囊及保持架,缠绕时在布与可折叠部的拐角之间做到不形成间隙很困难。然而,根据本实施例,因受热而使热缩薄膜46收缩,由于热缩薄膜46沿可折叠部37外形变形并紧密接触可折叠部37,也会使热缩薄膜46与可折叠部37拐角之间的间隙减小,或者使其大致为零。
此外,在可折叠部37外周部的展开方向前导侧,展开方向前导侧的第一开口47及周边部分因受热而收缩成壁,该壁与展开方向垂直。该壁防止可折叠部37相对热缩薄膜46于展开方向向前移动,或者防止可折叠部37打开。
此种限制将可折叠部37保持于折叠状态。
此外,在热缩薄膜46中,在保持架26外周部的展开方向尾随侧,展开方向尾随侧的第二开口48及周边部分因受热而收缩成壁,该壁与展开方向垂直。该壁限制保持架26相对热缩薄膜46于展开方向向后移动。因此,热缩薄膜46限制气囊单元45沿轴线L2于可折叠部37展开方向向前移动或于展开方向向后移动。
<安装气囊模组AM期间>
气囊模组AM的外部由热缩薄膜46形成。热缩薄膜46外表面比常规模组中由布形成的外部更光滑。此外,与用布的情况不同,热缩薄膜46没有易破部诸如狭长切口。因此,当将气囊模组AM安装在转向盘12中时,即使热缩薄膜46与气囊装置20的构成部件(诸如后支架21或安装夹具)接触,热缩薄膜46也能相对气囊装置20的构成部件顺畅滑动,并且热缩薄膜46不易被挂住。
<安装气囊模组AM之后未使气囊装置20操作时>
在气囊装置20中,在正常操作期间,不会从前面向车辆施加冲击,不会从充气器23的出气口排出膨胀气体。由于未向气囊35供给膨胀气体,气囊35的可折叠部37保持处于折叠状态。
<安装气囊模组AM之后使气囊装置20操作时>
当由于例如前碰撞从前面向车辆施加冲击时,由于惯性,驾驶人员的身体趋于向前倾斜。在气囊装置20中,响应于此冲击,从充气器23的出气口排出膨胀气体,并且向气囊35供给膨胀气体。膨胀气体使气囊35膨胀,同时使气囊35于展开方向向前也就是朝驾驶人员打开或展开。
此时,热缩薄膜46的第一开口47位于可折叠部37的展开方向前导侧。第一开口47允许气囊35中被供以膨胀气体的可折叠部37膨胀同时打开或展开。在这种方式中,热缩薄膜46中位于展开方向前导侧的第一开口47发挥与常规易破部相同的作用。
展开的气囊35对囊罩40施加压力,尤其对盖部42施加压力,并在易破部处使盖部42破裂成门部。破裂的门部以铰接部为支撑点向后打开,并且在其间形成开口。通过该开口,气囊35向后展开。由于使展开的气囊35布置在转向盘12与因前碰撞冲击向前倾斜的驾驶人员之间,向前倾斜的驾驶人员受到气囊35的限制,并且受到保护以免受冲击。
本发明具有下列优点。
(1)在第一步骤中,在展开方向上,将热缩薄膜46中位于展开方向前导侧的第一开口47布置在气囊35的可折叠部37前方,在此状态下,围住可折叠部37(图2A)。在第二步骤中,热缩薄膜46因受热而收缩(图3),因而,在与展开方向垂直的投影面50上,第一开口投影区域51小于可折叠部投影区域52并包含在其中。
所以,因受热而收缩的第一开口47及周边部分限制可折叠部37于展开方向向前移动,即限制其打开,并保持可折叠部37处于折叠状态(图2B)。
此外,热缩薄膜46的第一开口47发挥与常规易破部相同的作用。结果,例如,在热缩薄膜46中不需要单独形成由狭长切口形成的易破部,以用于展开可折叠部37。这降低了气囊模组AM的成本,而且,也降低了气囊装置20的成本。
(2)关于热缩薄膜46,使用一种围住可折叠部37之前形成为圈状外形的热缩薄膜。因第一步骤中,将环状热缩薄膜46覆盖可折叠部37,使得可折叠部37被热缩薄膜46围住(图2A)。
所以,可以通过准备预先形成为圈状外形的热缩薄膜46,并简单地用热缩薄膜46覆盖可折叠部37,使热缩薄膜46围住可折叠部37。
(3)在第一步骤中,在展开方向上,将热缩薄膜46中位于展开方向尾随侧的第二开口48布置在保持架26后方,在此状态下,热缩薄膜46围住保持架26(图2A)。在第二步骤中,热缩薄膜46因受热而收缩,因而,在投影面50上,第二开口投影区域53小于保持架投影区域54并包含在其中(图4)。
所以,因受热而收缩的第二开口48及周边部分对保持架26进行限制,使其不能相对热缩薄膜46在可折叠部37展开方向向后移动。热缩薄膜46可以限制可折叠部37在展开方向的向前移动以及在展开方向的向后移动。结果,在例如运输期间,防止热缩薄膜46自气囊单元45脱落。
(4)气囊单元45和热缩薄膜46形成气囊模组AM。气囊单元45包括:气囊35,其中由膨胀气体使可折叠部37于展开方向展开;以及保持架26,其布置在可折叠部37展开方向后方。热缩薄膜46具有第一开口47和第二开口48,并且具有圈状外形。在轴线L2沿可折叠部37展开方向布置的情况下,热缩薄膜46围住可折叠部37。
在与展开方向垂直的投影面50上,第一开口投影区域51小于可折叠部投影区域52并包含于其中(图2A和图3)。
所以,与上述优点(1)类似,在热缩薄膜46中不需要单独设置由例如狭长切口形成的易破部来顺畅展开气囊35。
(5)因受热收缩,热缩薄膜46中位于可折叠部37周围的部分55与可折叠部37的至少一部分外周面37B紧密接触(图2B)。
因此,防止可折叠部37于远离热缩薄膜46轴线L2的方向即径向向外移动,或者,防止其散开。
尽管可折叠部37具有方柱状外形,热缩薄膜46与拐角部之间的间隙减小,或大致为零。
(6)在投影面50上,第二开口48投影的第二开口投影区域53小于保持架投影区域54并包含在其中(图4)。
所以,与上述优点(3)类似,在例如运输期间,防止热缩薄膜46自气囊单元45脱落。
(7)使用具有光滑外表面的环状热缩薄膜46以围住气囊单元45(图2A)。此外,热缩薄膜46没有诸如狭长切口的易破部。
所以,气囊模组AM可容易地安装在转向盘12中,而不会被气囊装置20的构成部件(诸如后支架21或者安装夹具)挂住。这便于气囊模组AM的装配。
(8)使用热缩薄膜46围住气囊单元45。因热缩使热缩薄膜46紧密接触气囊35(图2B)。因此,与用一片布缠绕气囊单元45的情形相比,使气囊35体积很大程度地减小,并且减小了气囊模组AM的尺寸。
本发明可以按下列形式进行变化。
在第一步骤中,可以用环状热缩薄膜46仅仅围住气囊35的可折叠部37。在这种情况下,气囊35的安装部39以及保持架26未被热缩薄膜46围住。
在第二步骤中,热缩薄膜46中位于展开方向前导侧的第一开口47收缩在可折叠部37展开方向前导侧上。然而,热缩薄膜46中位于展开方向尾随侧的第二开口48并没有收缩在保持架26及安装部39的展开方向尾随侧上。
同样,在上述变化实施例中,即使没有设置易破部,气囊35也顺畅地展开。
在第一步骤中,可以使用一片热缩薄膜46,并使其缠绕气囊单元45。热缩薄膜46的端部可以通过例如熔接进行结合,以形成在各端具有第一开口47以及第二开口48的圈状外形。在这种情形下,同样,可以在将位于展开方向前导侧的第一开口47布置在可折叠部37展开方向前方的状态下,由热缩薄膜46围住可折叠部37,热缩薄膜46在各端具有开口47、48,并且具有沿可折叠部37展开方向布置的轴线L2。同样,可以按照这样的情形,位于展开方向尾随侧的第二开口48布置在保持架26展开方向后方的状态下,由热缩薄膜46围住保持架26。
本发明可以应用于可折叠部37折叠成方柱状外形之外其他外形的模组。可折叠部37可以形成为例如圆柱状、截圆锥状、截多棱锥状诸如截方棱锥状。
在这种情况下,热缩薄膜的环状外形也根据可折叠部37的外形而改变。
在与气囊装置20(其安装在转向盘中并保护驾驶人员,也就是驾驶座椅气囊装置)不同类型的气囊装置中也可以应用本发明。不同类型的气囊装置包括:例如,前乘员座椅气囊装置,其安装在仪表板中并保护前乘员座中的乘员;以及侧气囊装置,其安装在车辆座椅靠背中并保护乘员免受从车辆侧面施加的冲击。
所以,本发明的实例和实施方式应当认为是说明性而非限制性的,以及,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处给出的细节,而是可以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及其等效置换内进行修改。

Claims (6)

1.一种应用于气囊单元的气囊临时保持方法,所述气囊单元包括具有可折叠部的气囊以及保持架,所述方法将所述气囊的可折叠部临时保持于折叠状态,
其中,所述可折叠部以折叠状态布置在所述气囊中,并由膨胀气体使所述可折叠部于展开方向向前展开,所述保持架布置在所述可折叠部展开方向尾随侧,所述临时保持方法的特征在于:
第一步骤,用热缩薄膜围住所述可折叠部,所述热缩薄膜具有轴线以及位于各端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其中,通过布置所述热缩薄膜,使得所述热缩薄膜轴线沿所述可折叠部展开方向延伸,在使位于所述可折叠部展开方向前导侧的所述第一开口布置在所述可折叠部展开方向前方的状态下,围住所述可折叠部;以及
第二步骤,其中将与所述可折叠部展开方向垂直的面定义为投影面,以及,其中所述热缩薄膜因受热而收缩,所述热缩薄膜的第一开口投影于第一开口投影区域,所述可折叠部的展开前导侧部投影于可折叠部投影区域,使得该第一开口投影区域小于并包含于该可折叠部投影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临时保持方法,
其中,在围住所述可折叠部之前,所述热缩薄膜形成为环状,以及
在所述第一步骤中,用该环状热缩薄膜覆盖所述可折叠部以围住该可折叠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囊临时保持方法,
其中,将所述热缩薄膜的第二开口布置在所述可折叠部展开方向尾随侧,以及,所述第一步骤包括,在将所述第二开口于所述可折叠部展开方向布置在所述保持架后方的状态下,用所述热缩薄膜围住所述保持架,以及
所述第二步骤包括使所述热缩薄膜收缩,在所述投影面上,所述热缩薄膜第二开口投影于第二开口投影区域,所述保持架投影于保持架投影区域,使得该第二开口投影区域小于并包含于该保持架投影区域。
4.一种包括气囊单元的气囊模组,
所述气囊单元包括:
气囊;
可折叠部,其以折叠状态布置在所述气囊中,
其中,由膨胀气体使所述气囊的可折叠部于展开方向向前展开;以及
保持架,其布置于所述可折叠部的展开方向尾随侧,
所述气囊模组的特征在于:
环状热缩薄膜,其包括轴线以及位于各端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在使所述轴线沿所述可折叠部展开方向布置的情况下,所述热缩薄膜围住所述可折叠部,
将所述热缩薄膜的所述第一开口布置于所述可折叠部的展开方向前导侧,以及,将所述热缩薄膜的所述第二开口布置于所述可折叠部展开方向尾随侧,以及
其中,与所述可折叠部展开方向垂直的面定义为投影面时,所述热缩薄膜第一开口投影于第一开口投影区域,所述可折叠部展开前导侧部投影于可折叠部投影区域,该第一开口投影区域小于并包含于该可折叠部投影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囊模组,
其中,所述可折叠部具有外周面,以及
其中,通过热缩,使所述热缩薄膜中围住所述可折叠部的部分紧密接触所述可折叠部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4或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囊模组,
其中,除所述可折叠部之外,所述热缩薄膜围住所述保持架,以及
其中,在所述投影面上,所述热缩薄膜的第二开口投影于第二开口投影区域,所述保持架投影于保持架投影区域,该第二开口投影区域小于并包含于该保持架投影区域。
CN201210022623XA 2011-02-18 2012-02-01 气囊的临时保持方法以及气囊模组 Pending CN10264251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33476A JP2012171412A (ja) 2011-02-18 2011-02-18 エアバッグの仮保持方法及びエアバッグモジュール
JP2011-033476 2011-02-1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42512A true CN102642512A (zh) 2012-08-22

Family

ID=466521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22623XA Pending CN102642512A (zh) 2011-02-18 2012-02-01 气囊的临时保持方法以及气囊模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20211971A1 (zh)
JP (1) JP2012171412A (zh)
CN (1) CN102642512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MX366989B (es) 2013-02-21 2019-07-31 Honda Motor Co Ltd Dispositivo de bolsas de aire y metodo de recubrimiento para el cuerpo de la bolsa de aire.
DE102015010978A1 (de) * 2015-08-26 2017-03-02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n. d. Ges. d. Staates Delaware) Schutzanordnung für einen Insassen eines Fahrzeugs, Fahrzeug mit der Schutzanordnung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der Schutzanordnung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81493A (ja) * 1996-12-25 1998-07-07 Ikeda Bussan Co Ltd エアバッグ装置
US6070904A (en) * 1995-08-21 2000-06-06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Air bag device with breakable retainer strap
CN1721231A (zh) * 2004-07-14 2006-01-18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气囊装置
US20070145724A1 (en) * 2005-12-28 2007-06-28 Takata Corporatio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irbag module
US20080265554A1 (en) * 2005-06-08 2008-10-30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Airbag Device
US7669882B2 (en) * 2006-10-13 2010-03-02 Tk Holdings, Inc. Airbag modu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9932A (ja) * 1993-04-28 1995-01-13 Nippondenso Co Ltd エアバッグ装置
GB9605841D0 (en) * 1996-03-20 1996-05-22 Raychem Ltd Article for encapsulating expandable objects
JP4635293B2 (ja) * 2000-04-07 2011-02-23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US6481745B2 (en) * 2001-01-22 2002-11-19 Breed Automotive Technology, Inc. Driver Air bag module horn with improved assembly and functionality characteristics
US7213837B2 (en) * 2004-12-15 2007-05-08 Takata Restraint Systems, Inc. Airbag module
JP4780756B2 (ja) * 2005-07-07 2011-09-28 芦森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898271B2 (ja) * 2006-04-18 2012-03-14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車両、エアバッグ装置の製造方法
JP5187816B2 (ja) * 2007-08-13 2013-04-24 芦森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DE102007043936A1 (de) * 2007-09-12 2009-03-19 Takata-Petri Ag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Gassackpakets für ein Airbagmodul
JP5195400B2 (ja) * 2008-12-24 2013-05-08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70904A (en) * 1995-08-21 2000-06-06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Air bag device with breakable retainer strap
JPH10181493A (ja) * 1996-12-25 1998-07-07 Ikeda Bussan Co Ltd 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721231A (zh) * 2004-07-14 2006-01-18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气囊装置
US20080265554A1 (en) * 2005-06-08 2008-10-30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Airbag Device
US20070145724A1 (en) * 2005-12-28 2007-06-28 Takata Corporatio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irbag module
US7669882B2 (en) * 2006-10-13 2010-03-02 Tk Holdings, Inc. Airbag modu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171412A (ja) 2012-09-10
US20120211971A1 (en) 2012-08-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133267B2 (ja) 車両安全装置
JP2721719B2 (ja) エアバッグモジュールとその組立法
US9387822B2 (en) Airbag device
EP1442944B1 (en) Airbag and airbag apparatus
US5226671A (en) Air bag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forming
US7448644B2 (en) Sandwiched tubular airbags
CN101193776B (zh) 安全气囊装置
US7891705B2 (en) Tension cushion air bag module
US9205801B2 (en) Airbag module including airbag with diffuser
CA2420725C (en) Airbag module with partial external hood or tether
CN101568449B (zh) 护膝安全气囊装置
JP2009143545A (ja) 展開フラップを有するエアバッグ
KR20210008096A (ko) 차량의 운전석 에어백 장치
US10239482B2 (en) Method for folding an airbag, and airbag module
US10829080B2 (en) Air bag device
US11396269B2 (en) Curtain airbag assemblies for utility vehicles
EP3102465B1 (en) Airbag door assembly
CN102642512A (zh) 气囊的临时保持方法以及气囊模组
JP2020507519A (ja) インフレータフィルタ
WO2001083270A1 (en) Airbag module with airbag supporting element avoiding ejection of the former
US9409543B2 (en) Variable trajectory side curtain airbags
JP6766763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H0858514A (ja) 車両安全装置
US20070222194A1 (en) Air bag module with a shield
JP2006282166A (ja) エアバッグモジュー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