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36972A - 充电装置、使用该充电装置的图像形成组件和图像形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充电装置、使用该充电装置的图像形成组件和图像形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36972A
CN102636972A CN2011103032119A CN201110303211A CN102636972A CN 102636972 A CN102636972 A CN 102636972A CN 2011103032119 A CN2011103032119 A CN 2011103032119A CN 201110303211 A CN201110303211 A CN 201110303211A CN 102636972 A CN102636972 A CN 10263697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rging
charging device
recharged
pressure
location divi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30321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36972B (zh
Inventor
保延智
安藤裕喜
福泽常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6369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369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369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3697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 G03G15/02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by contact, friction or induction, e.g. liquid charging apparatus
    • G03G15/02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by contact, friction or induction, e.g. liquid charging apparatus by bringing a charging member into contact with the member to be charged, e.g. roller, brush charg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充电装置及其图像形成组件和图像形成设备。充电装置包括:与待充电的被充电体相对的充电部件,该充电部件设置成接触或邻近被充电体;保持充电部件的充电壳体;设置在充电壳体中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充电部件的轴向两端的支承部件,所述支承部件中的至少一个是由导电材料形成的导电支承部件;设置在充电壳体中以将充电体压向支承部件的加压部件,至少挤压导电支承部件的加压部件由导电材料形成;固定在充电壳体上并设置成接触与导电支承部件相对应的加压部件以便经由加压部件和导电支承部件对充电部件供电的大致板状的供电部件;以及将通过加压部件挤压的支承部件定位在相对于充电壳体的预定的保持位置使得支承部件不会脱落的定位机构。

Description

充电装置、使用该充电装置的图像形成组件和图像形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充电装置,以及使用该充电装置的图像形成组件和图像形成设备。
背景技术
在以下公报中披露了这些种类的充电装置。
日本特开专利申请公报No.11-231721(实施例的说明,图2)披露了一种包括由芯棒和导电橡胶形成的充电辊的充电装置。该芯棒由通过弹簧朝感光鼓偏压的支承件以可旋转方式支撑。供电板的折叠部分与芯棒的一个端面相接触以便对充电辊施加预定电压。日本特开专利申请公报No.2007-133121(实施例的说明,图5)公开了一种处理盒。为了将充电辊组装在该处理盒中,充电辊的旋转轴的一个轴向端嵌合在第二轴承部件中,该第二轴承部件插入壳体侧壁之一,并且第一支承部件插入位于壳体的两侧壁之间的支撑部。这种情况下,通过设置在支撑部中的爪部来防止第一支承部件脱落。第二支承部件由导电材料形成并通过导电弹簧朝感光鼓偏压。供电触头与弹簧相接触。
日本特开专利申请公报No.2008-281841(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图2和4)披露了一种充电装置,该充电装置包括保持充电辊的支承件、与充电辊的轴向端压力接触的导电加压部件、保持导电加压部件的保持部件以及对保持部件施加电压的电源。至少导电加压部件的与充电辊的轴向端相接触的面是弯曲面。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改善充电部件的供电侧的定位性能的充电装置,以及使用该充电装置的图像形成组件和图像形成设备。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充电装置,该充电装置包括:充电部件,其与待充电的被充电体相对,该充电部件设置成与被充电体相接触或邻近被充电体;充电壳体,其保持充电部件;支承部件,其设置在充电壳体中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充电部件的轴向两端,所述支承部件中的至少一个是由导电材料形成的导电支承部件;加压部件,其设置在充电壳体中以支承部件压向被充电体,至少挤压导电支承部件的加压部件由导电材料形成;大致板状的供电部件,其固定在充电壳体上并且设置成接触与导电支承部件相对应的加压部件以便经由加压部件和导电支承部件对充电部件供电;以及定位机构,其将通过加压部件挤压的支承部件定位在相对于充电壳体的预定的保持位置,使得支承部件不会脱落。供电部件具有延伸到与导电支承部件相对的位置的可弹性变形且大致板状的延伸部。设置在充电部件的供电侧的定位机构包括:设置在导电支承部件的与延伸部相对的部分中的大致凹陷或突起的定位部,以及设置在延伸部的与定位部相对应的部分中的大致突起或凹陷的被定位部,当延伸部弹性变形时,所述被定位部与定位部接合。
在基于第一方面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充电装置中,多个延伸部设置成与导电支承部件相对,并且与导电支承部件相对的定位机构设置在导电支承部件与多个延伸部中的每一个延伸部之间。
在基于第一或第二方面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充电装置中,位于充电部件的供电侧的定位机构包括:设置在导电支承部件中的大致凹陷的定位部,以及设置在延伸部中的大致突起的被定位部。
在基于第三方面的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充电装置中,大致突起的被定位部由突出件形成,通过将延伸部的一部分折叠成有角形式而获得突出件。
在基于第四方面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充电装置中,突出件的待由加压部件挤压的一侧的部分相对于压紧部分的挤压方向的倾斜角度被设成小于突出件的位于相对侧的部分相对于加压部件的挤压方向的倾斜角度。
在基于第一至第五方面中的任何一方面的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的充电装置中,在充电部件的供电侧的定位机构中,当充电部件的位置与被充电体相接触或邻近被充电体时,定位部和被定位部沿与加压部件的挤压方向交叉的方向彼此相接触。
在基于第一至第六方面中的任何一方面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的充电装置中,位于充电部件的非供电侧的定位机构包括:设置在相对应的支承部件的一部分中的可弹性变形且大致突起的定位部,以及设置在充电壳体的与该定位部相对应的一部分中的大致凹陷的被定位部,当定位部弹性变形时,该被定位部与定位部相接合。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组件,该图像形成组件包括:当形成图像时被充电的被充电体;对被充电体充电的根据第一至第七方面中的任何一方面的充电装置;以及包括该充电装置的充电壳体以便保持被充电体的壳体。该图像形成组件以可拆卸方式安装在图像形成设备本体中。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当形成图像时被充电的被充电体;以及对被充电体充电的根据第一至第七方面中的任何一方面的充电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图像形成设备本体,根据第八方面的图像形成组件以可拆卸方式安装在图像形成设备本体中。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能够改善充电部件的供电侧的定位性能。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与没有提供该结构的情况相比,能够更稳定地改善充电部件的供电侧的定位性能。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与没有提供该结构的情况相比,能够更容易地构造充电部件的供电侧的定位机构。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与没有提供该结构的情况相比,能够更容易地构造充电部件的供电侧的定位机构中的突起的被定位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与没有提供该结构的情况相比,能够保持充电壳体中的导电支承部件的更高的组装作业性并且能够获得充电部件的供电侧的更高的定位性能。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与没有提供该结构的情况相比,对充电部件的供电性能能够更稳定。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可保持充电部件的非供电侧的高定位性能。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可容易地构造使用以下充电装置的图像形成组件,即所述充电装置能够改善充电部件的供电侧的定位性能。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可容易地构造使用以下充电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即所述充电装置能够改善充电部件的供电侧的定位性能。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可容易地构造使用以下图像形成组件的图像形成设备,即所述图像形成组件包括能够改善充电部件的供电侧的定位性能的充电装置。
附图说明
将基于以下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
图1示意性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充电装置以及使用该充电装置的图像形成组件和图像形成设备,图1B示意性示出位于图1A的充电装置的供电侧的定位机构;
图2示出了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总体构造;
图3是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使用的图像形成部的总体透视图;
图4是沿图3的线IV-IV截取的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使用的处理盒的局部截面透视图;
图5示出了从中移除显影盒的处理盒;
图6是沿着线VI-VI截取的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使用的处理盒的截面图;
图7是示出在图6的处理盒中使用的充电装置的供电结构和支撑结构的局部透视图;
图8是示出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使用的充电装置的供电结构和支撑结构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
图9是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使用的充电装置的供电结构和支撑结构的总体透视图;
图10示出设置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所使用的充电装置的供电侧的定位机构的主要部分;
图11是示出设置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所使用的充电装置的非供电侧的支撑结构的主要部分的透视图;
图12是图11所示的支承部件的详细视图;
图13示出图11所示的定位机构的主要部分;
图14A示出用于保持设置在充电壳体中的供电侧的支承部件的示例性结构,图14B示出用于保持设置在充电壳体中的非供电侧的支承部件的示例性结构;
图15示出设置在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充电装置的供电侧的定位机构的主要部分;
图16示出设置在根据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充电装置的供电侧的定位机构的主要部分;以及
图17示出设置在根据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充电装置的供电侧的定位机构的主要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示例性实施例的概述
图1A和1B示意性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充电装置以及使用该充电装置的图像形成组件和图像形成设备。
参照图1A,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待充电以形成图像的被充电体1和对被充电体1充电的充电装置10。
在这种图像形成设备中,各个构件有时候是分开提供的,而各个构件组装起来的图像形成组件有时以可拆卸方式安装在图像形成设备壳体中。这种情况下,例如,图像形成组件包括待充电以形成图像的被充电体1、对被充电体1充电的充电装置10以及包括有充电装置10的充电壳体3并保持被充电体1的壳体9。该图像形成组件以可拆卸方式安装在图像形成设备壳体中。这样,只要图像形成组件保持待充电的被充电体1,例如感光体或介电体以及用于对至少壳体9(包括充电壳体3)中的被充电体1充电的充电装置10,就是满足要求的。当然,该图像形成组件可包括其它元件,例如用于清洁被充电体1的清洁装置和用于将静电潜像写入被充电体1的光学元件。
如图1A和1B所示,示例性实施例的充电装置10包括充电部件2、充电壳体3、支承部件4(4a、4b)、加压部件5、板状的或大致板状的供电部件6以及定位机构7(7a、7b)。充电部件2与被充电体1相对并与充电体1相接触或靠近被充电体1。充电壳体3保持充电部件2。支承部件4设置在充电壳体3中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充电部件2的轴向两端。至少一个支承部件4是由导电材料形成的导电支承部件4a。加压部件5设置在充电壳体3中以将支承部件4压靠在被充电体1上。至少用于挤压支承部件4a的加压部件5由导电材料形成。供电部件6固定在充电壳体3上并与对应于导电支承部件4a的加压部件5相接触以便经由加压部件5和导电支承部件4a对充电部件2供电。定位机构7将被加压部件5挤压的支承部件4保持在相对于充电壳体3的预定保持位置,使得支承部件4不会脱落。供电部件6包括延伸到与导电支承部件4a相对的部分的可弹性变形且板状或大致板状的延伸部(例如,11a、11b)。设置在充电部件2的供电侧的定位机构7a包括设置在导电支承部件4a的与延伸部11相对的部分中的凹陷或突起或者大致凹陷或突起的定位部12,以及设置在延伸部11的与定位部12相对应的部分中的突起或凹陷或者大致突起或凹陷的被定位部13。当延伸部11弹性变形时,被定位部13与定位部12相接合。
在这种结构中,充电部件2可设置成邻近被充电体1而不是与被充电体相接触。当充电部件2邻近被充电体1时,充电部件2的位置由单独设置以调节充电部件2与被充电体1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调节部件来调节。
此外,只要充电壳体3保持充电部件2,就是满足要求的。例如,充电壳体3可以呈类似于存放充电部件2的盒子的形状,或可以由具有保持框架的框架部件形成。
此外,至少一个支承部件4需要用作由导电材料形成的导电支承部件4a。一般而言,虽然支承部件4可由任意材料形成,但为了容易制造,支承部件常常由具有弹性的合成树脂(例如,POM:聚缩醛,聚甲醛)形成。可通过向支承部件4的材料施加导体来获得导电支承部件4a。通常,导电支承部件4a由含有导电材料(例如,碳)的合成树脂形成。
此外,与供电侧的导电支承部件4a相接触的加压部件5可由诸如导电弹簧部件或弹性部件等合适材料形成。加压部件5相对于充电壳体3定位以便维持加压部件5与供电部件6之间的良好接触。
另外,只要供电部件6包括板状的或大致板状的供电部件,就是满足要求的。诸如导线等供电部件可与板状的或大致板状的供电部件连接。
只要供电部件6包括延伸到与导电支承部件4a相对的位置的延伸部11,也是满足要求的。延伸部11呈可弹性变形且板状或大致板状的部件的形状。设置了至少一个延伸部11,并且可设置多个延伸部(11a、11b)。
作为供电侧上的定位机构7a,导电支承部件4a设置有定位部12,并且相对应的延伸部11设置有被定位部13。定位部12具有大致凹陷或突起的形状,并且被定位部13具有大致突起或凹陷的形状,例如以与定位部12相接合。这里,大致突起的形状指的是从基准表面突出的形状,大致凹陷的形状指的是从基准表面凹入的形状。大致凹陷的形状不仅包括有底部的凹部,而且还包括贯通孔。
接下来将说明用于示例性实施例的典型示例。
首先,多个延伸部11(11a、11b)设置成与导电支承部件4a相对,并且与导电支承部件4a相对应的定位机构7a设置在延伸部11(11a、11b)与导电支承部件4a之间。虽然在本例中可适当地确定定位机构7a的布置,但多个延伸部11(11a、11b)布置成导电支承部件4a位于延伸部之间,而定位机构7a也布置成导电支承部件4a位于定位机构之间,以便更稳定地定位充电部件2。
作为充电部件2的供电侧的定位机构7a的典型示例,导电支承部件4a具有凹陷或大致凹陷的定位部12,延伸部11具有突起或大致突起的被定位部13。在本例中,由于延伸部11由利用供电部件6的几部分的可弹性变形且板状或大致板状的部件形成,因此突起的被定位部件13可容易地形成在延伸部11中。相反,例如通过局部切割已存在的导电支承4a,凹陷的定位部12也可容易地形成在导电支承部件4a中。
在典型示例中,突起的被定位部13是由延伸部11的呈有角形式的折叠部分形成的突出件14。可通过板状的或大致板状的延伸部11的折叠部分来获得本例。
在此类突起的被定位部13的示例中,对于突出件14的形成突起的被定位部13部分的倾斜角度,待由加压部件5相对于加压部件5的加压方向挤压的一侧设成小于相对侧。虽然形成被定位部13的突出件14在本例中以有角的形式被折叠,但可通过减少导电支承部件4a在沿组装方向插入有角突出件的部分(具有较小倾斜角度的部分)期间的阻力来确保导电支承部件4a的组装工作性,并且可通过在其它部分(具有较大倾斜角度的部分)中改善与凹陷的定位部12的接合来确保定位性能。所述较大的倾斜角度可为大致直角。
在充电部件2的供电侧的定位机构7a的另一个示例中,当充电部件2定位成与被充电体1相接触或邻近被充电体1时,定位部12和被定位部13在与加压部件5的加压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彼此相接触。在本例中,当充电部件2设置在对被充电体1供电的位置时,在供电部件6与加压部件5之间的电源触头上增设第二供电触头。
设置在充电部件2的非供电侧的定位机构7b的典型示例包括设置在支承部件4b的一部分中的可弹性变形且突起或大致突起的定位部(未示出),以及设置在充电壳体3的与定位部相对应的部分中的凹陷或大致凹陷的被定位部(未示出)。当定位部弹性变形时被,被定位部与定位部相接合。虽然设置在充电部件2的非供电侧的定位机构7b可类似于现有技术的定位机构,但支承部件4b可由具有高耐用性和弹性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这是因为,突起的定位部设置在支承部件4b上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结构通过有效利用弹性的同时确保支承部件4b材料的耐久性而实现了易于定位。在突起的定位部设置在充电壳体3内的结构中,如果难以确保充电壳体3的充分弹性,则可能难以利用定位机构7b进行定位。
第一示例性的实施例
图像形成设备的总体结构
图2示出了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20的总体构型。
在图2示出的图像形成设备20中,与四种颜色(在该示例性的实施例中为黄色、品红色、蓝绿色和黑色)相对应的图像形成部22(22a至22d)设置在图像形成设备壳体(下称“设备壳体”)21中。图像形成部22沿着从水平方向略微向上倾斜的直线布置。在图像形成部22上方,中间转印带23设置成沿布置图像形成部22的布置方向旋转。存储并供应记录材料的记录材料供应装置24设置在设备壳体21的底部,并且接收输出的形成图像的记录材料的记录材料输出接收装置26设置在设备壳体21的顶部。从记录材料供应装置24供应的记录材料经过沿竖直方向延伸的记录材料传送路径25输出到记录材料输出接收装置26中。
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例如,图像形成部22(22a至22d)沿中间转印带23的旋转方向从上游侧依次形成黄色、品红色、蓝绿色和黑色的色调剂图像(次序未特别加以限制)。各图像形成部22包括例如鼓状的感光体31、事先对感光体31充电的充电装置32、将静电潜像写入由充电装置32充电的感光体31的曝光装置44、使用彩色色调剂将感光体31上的静电潜像显影为可视色调剂图像的显影装置34以及从感光体31清除残余色调剂的清洁装置35。
曝光装置33通常用于所有图像形成部22。在曝光装置33的曝光容器331中,来自诸如半导体激光器(未示出)等光源的包括颜色成分的光学图像被转向镜332转向并扫描,并经由成像透镜和镜(未示出)被引导到相应感光体31上的曝光位置。
中间转印带23在张紧辊41至44周围伸展,并例如通过用作驱动辊的张紧辊41旋转。在中间转印带23的背面,与感光体31相对应地设置一次转印装置51(例如,一次转印辊)。通过对一次转印装置51施加具有与色调剂充电极性相反的极性的电压,将感光体31上的色调剂图像静电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3上。
二次转印装置52(例如,二次转印辊)在中间转印带23的移动方向上设置在与位于最下游图像形成部22d下游的张紧辊42相对应的位置。二次转印装置52将中间转印带23上的一次转印图像二次转印(集中转印)到记录材料上。
用于从中间转印带23上清除残余色调剂的中间清洁装置53设置在与位于中间转印带23上的二次转印位置下游的张紧辊41相对应的位置。
中间转印带23由诸如聚酰胺、聚碳酸酯、聚酯或聚丙烯等树脂或含有适量的诸如炭黑等抗静电剂的橡胶形成。中间转印带23具有106到1014Ωcm的体积电阻率。
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由记录材料供应装置24中的馈送器61送出的记录材料通过设置在记录材料传送路径25上的适当数量的传送辊(未示出)传送,并通过配准辊62配准。然后,记录材料经过二次转印装置52的二次转印部分,并且未经定影的色调剂图像通过定影装置66的加热和加压而定影在记录材料上。此后,记录材料经由输出辊67输出并且容纳在记录材料输出接收器26中。
在图2中,显影剂容器38(38a至38d)将新的显影剂(示例性实施例中的色调剂)重新供应给图像形成部22(22a至22d)中的显影装置34。
图像形成部
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3至7所示,各图像形成部22(22a至22d)由用作图像形成组件的处理盒30形成,而在图像形成组件中结合了多个功能元件。处理盒30以可拆卸方式安装在设备壳体21的盒接纳部27中。
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处理盒30包括感光体盒30a和显影盒30b。在感光体盒30a中,感光体31、用于对感光体31充电的充电装置32和用于清洁感光体31的清洁装置35被组装在共用壳体36中。显影盒30b相对于感光体盒30a定位,并且结合了用于使感光体31上的静电潜像显影的显影装置34。
如图4所示,用作感光体盒30a的元件的充电装置32包括充电壳体71,该充电壳体具有与感光体31相对的敞开部并与壳体36一体形成。在充电壳体71中设置有与感光体31的表面相接触或邻近感光体31的表面的充电辊72以及用于清洁充电辊72的清洁辊73。
此外,如图4所示,清洁装置35包括清洁容器81,该清洁容器具有与感光体31相对的敞开部并与壳体36一体形成。在沿纵向延伸的清洁容器81的敞开部的一侧,由弹性刮板形成的清洁部件82与感光体31相接触地延伸。在沿纵向延伸的清洁容器81的敞开部的另一侧,弹性密封部件82与感光体31相接触地延伸。在清洁容器81中,提供传送部件84来将清洁部件82刮除的残余物(例如色调剂)沿纵向排放到清洁容器81外部。
相反,用作显影盒30b的元件的显影装置34包括显影容器91,该显影容器具有与感光体31相对的敞开部并存储色调剂和载体。能够保持显影剂的显影辊92设置在与显影容器91的敞开部相对的位置处。在显影容器91的位于显影辊91背面的部分中设置有搅拌传送部件93和94以搅拌、循环和传送显影剂。另外,层厚调节部件95设置在与显影辊92相对的位置处以便调节保持在显影辊92上的显影剂层的厚度。初始显影剂存储容器39在开始使用时将初始显影剂放入显影装置34中。
用于充电装置的支撑结构和供电结构
接下来,将参考图6至14说明用于充电装置的支撑结构和供电结构。
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充电装置32中,如上所述,充电辊72和清洁辊73保持在充电壳体71中。充电辊72和清洁辊73的轴向两端被支承部件100和110以可旋转方式支撑。支承部件100和110均由加压部件120压向感光体31。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经由支承部件之一(即,支承部件100)分别向充电辊72和清洁辊73施加充电偏压和清洁偏压。充电壳体71由绝缘性合成树脂(例如,ABS树脂)形成。
供电侧的支承部件
首先,将参考图6至10说明供电侧的支承部件100。
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供电侧的支承部件100由导电材料形成,导电材料例如为含有诸如碳等导电材料的合成树脂(例如,POM:聚缩醛、聚甲醛)。
支承部件100的与感光体31相对的部分具有呈大致U形沟槽形状的第一支承部101,充电辊72的一个轴向端支撑在第一支承部中。支承部件100在第一支承部101的加压部件120侧还具有呈孔的形状的第二支承部102,清洁辊73的一个轴向端嵌合并支撑在第二支承部中。可弹性变形的阻挡片103和104分别从支承部101和102的每一侧轴向端一体地直立设置,以阻挡充电辊72和清洁辊73的轴向端的末端。
另外,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例如,加压部件120由诸如卷簧等弹性弹簧形成。由此,连接销105从支承部件100的加压部件120侧突出,并且加压部件120的一端嵌合在连接销105上并与连接销105连接。加压部件120的另一端嵌合在从充电壳体71突出的限制销121上,以便限制加压部件120相对预定位置移位。
供电结构
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6和7所示,充电壳体71设置有对充电辊72和清洁辊73供电的供电板130。供电板130由诸如SUS等金属形成,并且沿着充电壳体71的形状适当地折叠。当处理盒30安装在盒接纳部27中时,供电板130的一部分用作可与连接触头28连接的供电接触片131,所述连接触头28与设备本体21侧(参看图2)的电源连接。供电板130的另一部分用作待与加压部件120相接触的供电接触片132。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连接触头28由弹性弹簧形成,并且当处理盒30安装在盒接纳部27中时与供电板130的供电接触片131弹性接触。
由于供电板130需要沿着充电壳体71上的预定路径布置,因此供电板具有待嵌合在设置在充电壳体71的适当位置处的定位止挡凸块133上的定位孔134,以及通过紧固件(未示出)固定的安装孔135。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弹性保持片136设置在定位孔134的边缘处以便弹性地保持嵌合在定位孔134内的止挡凸块133。
这样,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来自供电板130的电力经加压部件120供应给导电支承部件100,然后供应给充电辊72和清洁辊73。
具体地说,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电力经支承部件100的第一支承部101和阻挡片103供应给充电辊72,并经第二支承部102和阻挡片104供应给清洁辊73。因此,与不提供阻挡片103和104的情况相比,支承部件100更稳定地与充电辊72和清洁辊73相接触。
供电侧的定位机构
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当将充电装置32装配在充电装置32中时或在处理盒30的维护期间,需要增设将支承部件100定位在预定保持位置以使充电辊72保持不与感光体31相接触的定位机构150。
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与支承部件100的两侧壁相对的板状的或大致板状的延伸部141和142沿与支承部件100的轴向交叉的宽度方向从供电板130的供电接触片132的两侧以折叠方式直立。这些延伸部141和142用作可弹性变形的板簧。
定位机构150设置在与供电板130的各延伸部141和142相对应的位置处。定位机构150具有位于支承部件100侧的凹陷或大致凹陷的定位部151,以及位于延伸部141或142侧的突起或大致突起的被定位部160。
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凹陷的定位部151由大致梯形截面的凹部152形成。凹部152的在加压部件120侧的内表面形成为大致水平的定位面153。相反,凹部152的在感光体31侧的内表面形成为从水平方向斜向倾斜的倾斜面154。凹部152的底面形成为大致竖直的面155。
突起的被定位部160由突出件161形成,通过将各板状的延伸部141和142的一部分折叠成有角形式而获得突出件161。例如,如图10所示,位于与加压部件120相对的一侧上的突出件161的突出部分162相对于加压部件120的压紧方向的倾斜角度θ1被设成小于相对侧的突出部分163相对于压紧方向的倾斜角度θ2。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θ1为约30到45度,而θ2为约90度。
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在延伸部141和142的末端处设置有与支承部件100的两侧壁逐渐分离的敞开部143。当将支承部件100装配在充电壳体71中时,敞开部143用于将支承部件100导入延伸部141和142之间。
另外,用于夹紧一对延伸部141和142的引导沟槽145设置在支承部件100的两侧壁中并穿过定位部151的凹部152。
非供电侧的支承部件
接下来将参考图11至13说明非供电侧的支承部件110。
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非供电侧的支承部件110由诸如合成树脂(例如,POM:聚缩醛、聚甲醛)等非导电材料形成。虽然支承部件110具有由类似于供电侧的支承部件100的合成树脂形成的基部,但它并不含有诸如碳等导电材料。因此,与供电侧的支承部件100相比,所获得的支承部件110具有更高耐久性的结构。
与供电侧的支承部件100大致类似,支承部件110在与感光体31相对的部分中具有呈大致U形沟槽的形状的第一支承部111,充电辊72的另一个轴向端支撑在第一支承部中。支承部件110在第一支承部111的加压部件120侧还具有呈孔的形状的第二支承部112,清洁辊73的另一个轴向端嵌合并支撑在第二支承部中。可弹性变形的阻挡片103和104分别从支承部111和112的每一侧轴向端一体地直立设置,以阻挡充电辊72和清洁辊73的另一个轴向端的末端。
另外,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加压部件120由诸如卷簧等弹性弹簧形成。为此,连接销115从支承部件110的加压部件120侧突出。加压部件120的一端嵌合在连接销115上并与连接销115连接。加压部件120的另一端嵌合在从充电壳体71突出的限制销121上,以便限制加压部件120相对预定位置移位。
非供电侧的定位机构
与供电侧的支承部件100类似,非供电侧的支承部件110也需要具有定位机构150。
然而,非供电侧的定位机构150的结构与供电侧的定位机构150的结构的不同之处在于未设置供电板130。
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定位机构150设置在支承部件110的一个侧壁与相对的充电壳体71之间。定位机构150包括设置在支承部件110的一部分中的可弹性变形且突起或大致突起的定位部180,以及设置在充电壳体71与定位部180相对应的部分中的凹陷或大致凹陷的被定位部190。当定位部180弹性变形时,被定位部190与定位部180相接合。
定位部180一体地设置有挡片181,并且定位部180与挡片181之间设置有间隙182。挡片181沿加压部件120的压紧方向延伸,并且可沿与加压部件120的压紧方向交叉的支承部件110的宽度方向弹性变形。挡片181包括可弹性变形的薄的腿部183。在弹性腿部183的感光体31侧设置有比弹性腿部183厚的头部184。在头部184的与间隙182相对的一侧,倾斜面185倾斜成朝感光体31逐渐敞开。在头部184的远端处,定位面186沿大致水平方向延伸。
相反,被定位部190具有与定位部180的挡片181相对应地敞开的被定位孔191。定位部180中的挡片181的头部184的从弹性腿部183朝充电壳体71突起的部分进入被定位孔191,并且挡片181的定位面186靠在被定位孔191的感光体31侧边缘上。
支承部件与充电壳体之间的关系
接下来,将参考图14A和14B说明支承部件110和110与充电壳体71之间的关系。
首先,如图14A所示,引导沟槽200设置在充电壳体71的与供电侧支承部件100的两侧壁相对的部分中。引导沟槽200沿加压部件120的压紧方向延伸。支承部件100在其侧壁被夹紧在引导沟槽200中的状态下被引导和保持。
相反,如图14B所示,引导肋201设置在充电壳体71的与非供电侧支承部件110的两侧壁相对的部分中。引导肋201沿加压部件120的压紧方向延伸。在支承部件110的与引导肋201相对的部分中,引导沟槽202设置成使引导肋可移动地嵌合在引导沟槽中。支承部件110在引导肋201嵌合在引导沟槽202内的同时被引导和保持。
接下来,将说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充电装置32的安装状态。
为了将充电装置32装配在处理盒30中,首先,将事先连接有加压部件120的支承部件100和110安装在充电壳体71的限制销121的预定位置,并且通过相应的定位机构150分别定位和保持支承部件100和110。
这种情况下,在供电侧的定位机构150中,当支承部件100在被夹紧在延伸部141和142之间的同时被插入时,支承部件100的前端与用作延伸部141和142的被定位部160的有角突出件161的小角度突出部分162相接触。这样,延伸部142和142由于弹性变形而被向外推开。当突出件161达到定位部151的凹部152时,突出件通过延伸部141和142的弹性变形被接纳在凹部152中。
由于加压部件120的挤压力在这种状态下作用在支承部件100上,因此加压部件120的挤压力将支承部件100压向感光体31。然而,定位部151与被定位部160相接合,并且被定位部160的突出件161中具有大倾斜角度的突出部分163与定位部151中的凹部151的定位面153相接触,从而定位支承部件100。
相反,在非供电侧的定位机构150中,当支承部件110在被夹紧在充电壳体71中的同时插入时,支承部件110中用作定位部180的挡片181与充电壳体71的壁面相接触,并在暂时缩回到间隙182中的同时通过弹性变形移动。当挡片181到达被定位部190中的被定位孔191时,挡片181弹性变形而被接纳在被定位孔191中。
由于加压部件120的挤压力在这种状态下作用在支承部件110上,因此加压部件120的挤压力将支承部件110压向感光体31。然而,定位部180与被定位部190相接合,并且定位部180的定位面186与被定位部190的被定位孔191的边缘相接触,从而定位支承部件100。
这种情况下,当感光体31与充电辊72相接触或邻近充电辊72时,充电辊72被感光体31推动,并且支承部件100和110的定位机构150从它们的位置移动并且通过加压部件120的挤压力以期望的压力压靠在感光体31上。
在供电侧的支承部件100中,从供电板130供应的电力经加压部件120和支承部件100供应给充电辊72和清洁辊73。
在处理盒30的维护期间,充电辊72和清洁辊73与支承部件100和110一起从充电壳体71上取出。在导电支承部件100的定位机构150中,可利用用作供电板130的部件的延伸部141和142的弹性作用容易地释放定位。因此,如果导电支承部件100由具有低耐用性的材料形成,那么也不会被不必要地破损。
相反,在支承部件110的定位机构150中,支承部件110具有用作定位部180的挡片181。由于支承部件110由具有高耐用性的材料形成,因此通过挡片181的弹性变形来释放定位,但挡片181也不会被不必要地破损。
虽然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充电装置32包括清洁辊73,但在充电装置32不包括清洁辊73的情况下,支承部件100和110不必具有用于清洁辊73的第二支承部。
第二示例性的实施例
图15示出了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供电侧的定位机构150的主要部分。
参考图15,供电侧的定位机构150主要具有在支承部件100中用作定位部151的凹部152,这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大致类似,而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延伸部141和142的被定位部160。
被定位部160由梯形截面的突出件161形成。突出件161包括与定位部151的凹部152的定位面153相对的被定位面166、相对于加压部件120的挤压方向倾斜的倾斜面167和与凹部152的竖直面155相对的大致竖直的接触面168。
由此,在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类似,供电侧的支承部件100在安装处理盒30之前被安放在期望位置,并且充电辊72在安装处理盒30之后通过加压部件120以期望的压力压靠在感光体31上。在此状态下,从供电板130供应的电力经由通常用作第一触头的供电接触片132以及加压部件120供应给支承部件100。此外,定位机构150中的定位部151与被定位部160之间的接触部分(竖直面155、接触面168)可被用作第二触头。
第三示例性实施例
图16示出了在第三示例性实施例中使用的供电侧的定位机构150的主要部分。
参考图16,供电侧的定位机构150的基本结构不同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采用的机构。也就是说,支承部件100具有用作定位部151的凸部210,并且延伸部141和142具有用作被定位部160的凹部220。用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采用的结构类似的结构,并且这里省略其详细说明。
在第三示例性实施例中,为了定位支承部件100,用作定位部151的凸部210具有感光体31侧的定位面211,以及在加压部件120侧沿挤压方向倾斜的倾斜面212。相反,用作被定位部160的凹部220在与凸部210的定位面211相对应的部分中具有被定位面221。
第四示例性实施例
图17示出了在第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使用的供电侧的定位机构150的主要部分。
参考图17,该供电侧的定位机构150的基本结构与第三示例性实施例中所采用的基本结构大致相同。然而,与第三示例性实施例不同的是,在充电壳体71中设置被定位孔230而不是用作被定位部160的凹部220。
可按照用作定位部151的凸部210的形状适当确定被定位孔230的形状。在第四示例性实施例中,由于凸部210的定位面211是平的,因此被定位孔230由沿加压部件120的挤压方向延伸的矩形孔形成。被定位孔230的边缘用作被定位面231,凸部210的定位面211与被定位面231相接触。
出于示例和说明的目的提供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上述说明。其意图不在于穷举或将本发明限制为所公开的确切形式。显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许多修改和变型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和说明实施例是为了最佳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其他人员能够理解各种实施例的发明和适合于特定预期应用的各种修改。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内容来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充电装置,包括
充电部件,其与待充电的被充电体相对,所述充电部件设置成与所述被充电体相接触或邻近所述被充电体;
充电壳体,其保持所述充电部件;
支承部件,其设置在所述充电壳体中以可旋转方式支撑所述充电部件的轴向两端,所述支承部件中的至少一个是由导电材料形成的导电支承部件;
加压部件,其设置在所述充电壳体中以将所述支承部件压向所述被充电体,至少挤压所述导电支承部件的所述加压部件由导电材料形成;
大致板状的供电部件,其固定在所述充电壳体上并且设置成接触与所述导电支承部件相对应的所述加压部件,以便经由所述加压部件和所述导电支承部件对所述充电部件供电;以及
定位机构,其将通过所述加压部件挤压的所述支承部件定位在相对于所述充电壳体的预定保持位置,使得所述支承部件不会脱落,
其中,所述供电部件具有延伸到与所述导电支承部件相对的位置的可弹性变形且大致板状的延伸部,并且
其中,设置在所述充电部件的供电侧的定位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导电支承部件的与所述延伸部相对的部分中的大致凹陷或突起的定位部,以及设置在所述延伸部的与所述定位部相对应的部分中的大致突起或凹陷的被定位部,当所述延伸部弹性变形时,所述被定位部与所述定位部相接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装置,
其中,多个所述延伸部设置成与所述导电支承部件相对,并且
其中,与所述导电支承部件相对的所述定位机构设置在所述导电支承部件与所述多个延伸部中的每一个延伸部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电装置,其中,位于所述充电部件的供电侧的所述定位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导电支承部件中的大致凹陷的定位部,以及设置在所述延伸部中的大致突起的被定位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装置,其中,所述大致突起的被定位部由突出件形成,通过将所述延伸部的一部分折叠成有角形式而获得所述突出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装置,其中,所述突出件的待由所述加压部件挤压的一侧的部分相对于所述加压部件的挤压方向的倾斜角度被设成小于所述突出件的位于相对侧的部分相对于所述加压部件的挤压方向的倾斜角度。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装置,其中,在所述充电部件的供电侧的所述定位机构中,当所述充电部件的位置与所述被充电体相接触或邻近所述被充电体时,所述定位部和所述被定位部沿与所述加压部件的挤压方向交叉的方向彼此相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装置,其中,位于所述充电部件的非供电侧的所述定位机构包括:设置在相对应的支承部件的一部分中的可弹性变形且大致突起的定位部,以及设置在所述充电壳体的与所述定位部相对应的一部分中的大致凹陷的被定位部,当所述定位部弹性变形时,所述被定位部与所述定位部相接合。
8.一种图像形成组件,包括:
当形成图像时被充电的被充电体;
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装置,所述充电装置对所述被充电体充电;以及
包括所述充电装置的充电壳体以便保持所述被充电体的壳体,
其中,所述图像形成组件以可拆卸方式安装在图像形成设备本体中。
9.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
当形成图像时被充电的被充电体;以及
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装置,所述充电装置对所述被充电体充电。
10.一种包括图像形成设备本体的图像形成设备,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组件以可拆卸方式安装在所述图像形成设备本体中。
CN201110303211.9A 2011-02-15 2011-09-30 充电装置、使用该充电装置的图像形成组件和图像形成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63697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29921A JP5754158B2 (ja) 2011-02-15 2011-02-15 帯電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組立体、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29921 2011-02-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36972A true CN102636972A (zh) 2012-08-15
CN102636972B CN102636972B (zh) 2016-03-30

Family

ID=466213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303211.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636972B (zh) 2011-02-15 2011-09-30 充电装置、使用该充电装置的图像形成组件和图像形成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687993B2 (zh)
JP (1) JP5754158B2 (zh)
CN (1) CN102636972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16232A (zh) * 2013-10-08 2015-04-15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充电单元、图像形成设备以及充电单元支撑部件
CN106896666A (zh) * 2015-11-12 2017-06-27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8062018A (zh) * 2016-11-07 2018-05-22 佳能株式会社 感光构件单元和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设备
CN111142348A (zh) * 2018-11-06 2020-05-12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清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62054B2 (ja) * 2010-03-16 2015-08-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052633A (ja) * 2013-09-05 2015-03-19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452353B2 (ja) * 2014-08-29 2019-01-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多色成形部品及びカートリッジ
JP2015099381A (ja) * 2015-01-26 2015-05-2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帯電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組立体、画像形成装置
JP6428316B2 (ja) * 2015-01-30 2018-11-28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220487B1 (ja) 2017-02-28 2017-10-25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粘着シート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32795A (en) * 1993-12-28 1996-07-02 Ricoh Company, Ltd. Method of and system for cleaning roller members
CN1193132A (zh) * 1997-01-17 1998-09-16 佳能株式会社 包括一个用于给充电部件供电的电源供给部件的充电装置
US5873019A (en) * 1996-02-01 1999-02-16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roller cleaning system and method
CN101174121A (zh) * 2006-10-31 2008-05-07 京瓷美达株式会社 辊部件的加压机构和图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36066B2 (ja) * 1992-04-27 2001-12-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帯電装置及び帯電部材の軸受
JPH09211928A (ja) * 1996-01-30 1997-08-15 Canon Inc 帯電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H11231721A (ja) 1998-02-18 1999-08-27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これに用いられる感光体ドラムの製造方法
JP4782547B2 (ja) 2005-11-10 2011-09-28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81841A (ja) 2007-05-11 2008-11-20 Sharp Corp 帯電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KR101698392B1 (ko) * 2009-09-18 2017-01-2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현상유닛 및 이를 갖는 화상형성장치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32795A (en) * 1993-12-28 1996-07-02 Ricoh Company, Ltd. Method of and system for cleaning roller members
US5873019A (en) * 1996-02-01 1999-02-16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roller cleaning system and method
CN1193132A (zh) * 1997-01-17 1998-09-16 佳能株式会社 包括一个用于给充电部件供电的电源供给部件的充电装置
CN101174121A (zh) * 2006-10-31 2008-05-07 京瓷美达株式会社 辊部件的加压机构和图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16232A (zh) * 2013-10-08 2015-04-15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充电单元、图像形成设备以及充电单元支撑部件
CN106896666A (zh) * 2015-11-12 2017-06-27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6896666B (zh) * 2015-11-12 2019-12-31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8062018A (zh) * 2016-11-07 2018-05-22 佳能株式会社 感光构件单元和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设备
CN108062018B (zh) * 2016-11-07 2021-05-25 佳能株式会社 感光构件单元和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设备
CN111142348A (zh) * 2018-11-06 2020-05-12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清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11142348B (zh) * 2018-11-06 2022-03-11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清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36972B (zh) 2016-03-30
US8687993B2 (en) 2014-04-01
JP2012168394A (ja) 2012-09-06
JP5754158B2 (ja) 2015-07-29
US20120207506A1 (en) 2012-08-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36972A (zh) 充电装置、使用该充电装置的图像形成组件和图像形成设备
US7840160B2 (en) Toner cartridge with memory element, image drum unit with the toner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the image drum unit
US7831168B2 (en) Imaging units and methods of insertion into an image forming device
US886201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hat ensures an electrical connection between a replacement part and a main body part of the apparatus
US9188933B2 (en) Power supply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3777494B (zh) 成像设备及在成像设备中传输电力和安装显影单元的方法
US20080102674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s for Toner Cartridges In An Image Forming Device
US20130183058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1841674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744300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090169251A1 (en) Process Cartridge
US11454918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5911842A (zh) 电子元件附接结构、可附接-可拆卸单元及图像形成设备
US8208831B2 (en) Image forming cartridge mounting structure f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429908B2 (en) Connector,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230333500A1 (en) Toner refill cartridge with foldable plunger
US11422500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141082B1 (en)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US7555237B1 (en) Positioning mechanism for positioning a developing apparatus and related developing apparatus
CN116859697A (zh) 适配器、盒、盒组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15099381A (ja) 帯電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組立体、画像形成装置
CN116909114A (zh) 定位适配器、适配件、盒、盒组及图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330

Termination date: 2021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