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32028B - 收集余热循环利用烘箱 - Google Patents
收集余热循环利用烘箱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632028B CN102632028B CN201210128404.XA CN201210128404A CN102632028B CN 102632028 B CN102632028 B CN 102632028B CN 201210128404 A CN201210128404 A CN 201210128404A CN 102632028 B CN102632028 B CN 10263202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sing
- hot
- fluid passage
- inner bag
- flui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rying Of Solid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收集余热循环利用烘箱,它包括第一箱体、鼓风机、第二箱体、加热管及预热风连通管。本发明通过在第一箱体的内、外胆加入了一个新风循环风路,从而无需再填充保温棉,同时无需配置百叶窗散热罩,新风进入该风路后可吸收加热管端头的热量,即及时带走了其产生的热量,解决了散热问题杜绝加热管端头过热导致的烧毁问题,又起到收集余热循环利用的目的,避免了原有结构不必要的能耗损失,此外还能降低外胆温度,有效避免了人员烫伤的安全隐患,经实验,采用本专利结构的室温20度左右的新风在经过预热风路后,温度能达到50度左右,如此与第二箱体的循环风混合后进入第一箱体加热可有效降低加热管功率,节省了能源。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工业用烘干装置,尤其是指一种收集余热循环利用烘箱。
背景技术
涂布工艺广泛应用于新能源电池、太阳能电池、光学膜、柔性电路板等行业,也是直接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工序。涂布就是将制作好的糊状粘稠浆料,均匀的、连续或间断的涂覆在基体(铝箔或铜箔)的正、反两面上,然后进行烘干的过程。因此烘干对于涂布工艺而言尤为重要,烘干效果直接影响涂布产品的精度,烘干效率也直接影响设备的生产效率。
而说到烘干工艺,烘干机是不必可少的设备,现有烘干机的烘箱均设有一定的节能设计。如图1、2所示,通常烘箱由第一箱体100、鼓风机200与第二箱体300组成,其中第一箱体100、第二箱体300分别连接在鼓风机200的鼓风输出、输入口上,第一箱体100内设有加热管102,可将鼓风机200输出的风进一步加热后送回烤箱中,为防止加热管端部过热而烧毁,通常第一箱体100于设置加热管的端部加有百叶窗散热罩101,为了预防第一箱体100内的热量散发,减少损耗,通常第一箱体100由内胆104、外胆103组成,在内、外胆之间填充有保温棉。而第二箱体300上则设有循环风入口302与烤箱的循环风口相接,同时其还设有新风进口301,用于直接补充室内常温的新风。由此烤箱内的循环风与新风进口301(通常为冷风,20度左右),混合后在鼓风机200的驱动下进入第一箱体100,经其加热管102加热后重新输送回烤箱内,如此的风路虽简单,但第一箱体100结构较为复杂,又需要针对加热管102设置百叶窗散热罩101,同时又需要考虑到保温而填充保温棉,不仅结构复杂,且加热管102端部的热量得不到利用,此外对室温新风加热需要耗费更多能量,再者第一箱体100的外胆温度在工作时也很高,人一旦触碰会烫伤,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因此均存在进一步改进的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了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收集余热循环利用烘箱。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收集余热循环利用烘箱,它包括第一箱体、鼓风机、第二箱体、加热管及预热风连通管;所述第一箱体包括内胆及外胆;所述内胆中空形成第一流体通道,内胆和外胆之间形成有第二流体通道;所述内胆设有用于连通第一流体通道与外部的流体入口、流体出口,在第一流体通道内设置有加热管,加热管安装于内胆上;所述外胆上设有新风进口及预热风出口,所述新风进口、预热风出口与第二流体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箱体包括壳体,壳体中空形成有第三流体通道,壳体上设有与第三流体通道连通的循环流体入口、循环流体出口及预热风入口;所述鼓风机的输入端连接第二箱体的流体出口,输出端连接第一箱体的流体入口;所述预热风连通管两端分别与第一箱体的预热风出口及第二箱体的预热风入口相连;
上述结构中,所述外胆、内胆的侧壁间隔密闭形成所述第二流体通道;所述第一箱体的加热管的端部安装于内胆侧壁上;
上述结构中,所述第一箱体的外胆、内胆包括多个围绕闭合的侧壁,外胆、内胆的多个侧壁围绕闭合形成所述第二流体通道;所述外胆的一侧壁与内胆安装加热管端部的侧壁相对,在外胆该侧壁相邻的侧壁上设置所述新风进口;
上述结构中,所述预热风出口与新风进口设置于外胆不同侧壁上;
上述结构中,所述预热风出口与新风进口设置于外胆同一个侧壁上,于预热风出口与新风进口之间设置有间隔板分隔所述第二流体通道;
上述结构中,所述第二箱体内对应循环流体入口处设置有调节风门。
相比于常见的烘箱,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在第一箱体的内、外胆加入了一个新风循环风路,从而无需再填充保温棉,同时无需配置百叶窗散热罩,新风进入该风路后可吸收加热管端头的热量,即及时带走了其产生的热量,解决了散热问题杜绝加热管端头过热导致的烧毁问题,又起到收集余热循环利用的目的,避免了原有结构不必要的能耗损失,此外还能降低外胆温度,有效避免了人员烫伤的安全隐患,经实验,采用本专利结构的室温20度左右的新风在经过预热风路后,温度能达到50度左右,如此与第二箱体的循环风混合后进入第一箱体加热可有效降低加热管功率,节省了能源。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详述本发明的具体结构
图1为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第一箱体结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第一箱体结构剖视图。
100、1-第一箱体;101-百叶窗散热罩;102、12-加热管;103、14-外胆;104、13-内胆;200、2-鼓风机;300、3-第二箱体;301、11-新风进口;302-循环风入口;4-预热风连通管;15-第二流体通道;16-预热风出口;17-第一流体通道;18-流体入口;19-流体出口;31-循环流体入口;32-调节风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请参阅图3以及图4,本发明涉及一种收集余热循环利用烘箱,它包括第一箱体1、鼓风机2、第二箱体3、加热管12及预热风连通管4。
其中,第一箱体1包括内胆13及外胆14。内胆13中空形成第一流体通道17,内胆13和外胆14之间则形成有第二流体通道15,考虑到流体的特性,较佳的,此处第二流体通道15是由内胆13、外胆14的侧壁间隔密闭形成的。此外内胆13还设有用于连通第一流体通道17与外部的流体入口18、流体出口19,而在第一流体通道17内则设置有加热管12,加热管12安装于内胆13上,且通常是加热管12的端部安装于内胆13侧壁的结构。而外胆14上则设有新风进口11及预热风出口16,新风进口11、预热风出口16与第二流体通道15相连通。由此,第一箱体1的结构中加热管12最热的部分就直接传递到内胆13的侧壁上,而内胆13侧壁的另一侧与外胆14之间则为第二流体通道15,流体经过新风进口11进入该通道时可吸收对应热量,实现预热目的。
第二箱体3包括壳体,壳体中空形成有第三流体通道,壳体上设有与第三流体通道连通的循环流体入口31、循环流体出口及预热风入口。根据需要,此处在第二箱体3内对应循环流体入口处可设置一个调节风门32,从而控制烘箱是否需要工作在循环风状态还是完全新风补充的状态。
一鼓风机2设置于第一箱体1与第二箱体3之间,其的输入端连接第二箱体3的流体出口,输出端连接第一箱体1的流体入口,从而提供流体的流向动能。此外在第一箱体1与第二箱体3之间还连接有预热风连通管4,预热风连通管4两端分别与第一箱体1的预热风出口16及第二箱体3的预热风入口相连,由此,除了原有的自第二箱体3的循环流体入口至第三流体通道、循环流体出口经鼓风机到第一箱体的流体入口18、第一流体通道17、流体出口19的循环风路外,还增加了一个自第一箱体的新风进口11到第二流体通道15、预热风出口16,经预热风连通管4到第二箱体3的预热风入口、第三流体通道的预热风路,且预热风路在第二箱体3的第三流体通道与循环风路相并,从而无需在第一箱体1的内胆13、外胆14间填充保温棉,同时无需配置百叶窗散热罩,新风进入该风路后可吸收加热管12端头的热量,即及时带走了其产生的热量,解决了散热问题杜绝加热管端头过热导致的烧毁问题,又起到收集余热循环利用的目的,避免了原有结构不必要的能耗损失,此外还能降低外胆温度,有效避免了人员烫伤的安全隐患。
作为一实施例,本发明中的第一箱体1的内胆13、外胆14是由多个侧壁围绕形成的闭合体,而外胆14、内胆13的多个侧壁围绕闭合形成所述第二流体通道15。而外胆14的一侧壁与内胆13安装加热管12端部的侧壁相对,在外胆14该侧壁相邻的侧壁上设置所述新风进口11。
而后根据需要,可对应将预热风出口16与新风进口11设置于外胆14不同侧壁上,且最好是远离设置新风进口11一端的侧壁上,由此确保进入新风进口11的外界风确保可以经过发热量最大的内胆13设置加热管12端部的侧壁,同时分两路大流量、又能有较长的路径经过第二流体通道到达预热风出口16输出,足量吸收内胆13的热量,达到预热目的。
而作为另一种选择,也可将预热风出口16与新风进口11设置于外胆14同一个侧壁上,但这样需要在预热风出口16与新风进口11之间设置一个间隔板,从而将第二流体通道分隔开来,形成一个单向的流道,在牺牲一定流量的基础上,使得风经过最长的路径充分吸收内胆13的热量,实现预热的目的。经实验,采用此种结构,在室温20度左右的新风在经过上述预热风路后,温度能达到50度左右,如此与第二箱体3的循环风混合后进入第一箱体1加热可有效降低加热管功率,节省能源。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5)
1.一种收集余热循环利用烘箱,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第一箱体、鼓风机、第二箱体、加热管及预热风连通管;
所述第一箱体包括内胆及外胆;所述内胆中空形成第一流体通道,内胆和外胆之间形成有第二流体通道;所述内胆设有用于连通第一流体通道与外部的流体入口、流体出口,在第一流体通道内设置有加热管,加热管安装于内胆上;所述外胆上设有新风进口及预热风出口,所述新风进口、预热风出口与第二流体通道相连通;
所述第二箱体包括壳体,壳体中空形成有第三流体通道,壳体上设有与第三流体通道连通的循环流体入口、循环流体出口及预热风入口;
所述鼓风机的输入端连接第二箱体的流体出口,输出端连接第一箱体的流体入口;
所述预热风连通管两端分别与第一箱体的预热风出口及第二箱体的预热风入口相连;所述外胆、内胆的侧壁间隔密闭形成所述第二流体通道;所述第一箱体的加热管的端部安装于内胆侧壁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集余热循环利用烘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箱体的外胆、内胆包括多个围绕闭合的侧壁,外胆、内胆的多个侧壁围绕闭合形成所述第二流体通道;所述外胆的一侧壁与内胆安装加热管端部的侧壁相对,在外胆该侧壁相邻的侧壁上设置所述新风进口。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收集余热循环利用烘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预热风出口与新风进口设置于外胆不同侧壁上。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收集余热循环利用烘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预热风出口与新风进口设置于外胆同一个侧壁上,于预热风出口与新风进口之间设置有间隔板分隔所述第二流体通道。
5.如权利要求1或3或4所述的收集余热循环利用烘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箱体内对应循环流体入口处设置有调节风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128404.XA CN102632028B (zh) | 2012-04-27 | 2012-04-27 | 收集余热循环利用烘箱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128404.XA CN102632028B (zh) | 2012-04-27 | 2012-04-27 | 收集余热循环利用烘箱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632028A CN102632028A (zh) | 2012-08-15 |
CN102632028B true CN102632028B (zh) | 2014-02-12 |
Family
ID=466167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128404.XA Active CN102632028B (zh) | 2012-04-27 | 2012-04-27 | 收集余热循环利用烘箱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632028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871078A (zh) * | 2022-05-18 | 2022-08-09 | 三一技术装备有限公司 | 烘箱新风系统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676324A (zh) * | 2005-04-18 | 2005-10-05 | 浙江美格机械有限公司 | 凹版印刷机烘箱余热回收装置 |
CN202166283U (zh) * | 2011-06-23 | 2012-03-14 | 浙江向日葵光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热风循环风箱 |
CN202591087U (zh) * | 2012-04-27 | 2012-12-12 | 深圳市浩能科技有限公司 | 收集余热循环利用烘箱 |
-
2012
- 2012-04-27 CN CN201210128404.XA patent/CN10263202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676324A (zh) * | 2005-04-18 | 2005-10-05 | 浙江美格机械有限公司 | 凹版印刷机烘箱余热回收装置 |
CN202166283U (zh) * | 2011-06-23 | 2012-03-14 | 浙江向日葵光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热风循环风箱 |
CN202591087U (zh) * | 2012-04-27 | 2012-12-12 | 深圳市浩能科技有限公司 | 收集余热循环利用烘箱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632028A (zh) | 2012-08-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246732A (zh) | 一种固体电蓄热设备 | |
CN204881068U (zh) | 一种高效节能烘干设备 | |
CN103615873A (zh) | 一种锂离子电池烘烤箱及使用该烘烤箱的电池烘烤工艺 | |
CN102620578B (zh) | 一种新型烟气余热回收装置 | |
CN203642611U (zh) | 一种锂离子电池烘烤箱 | |
CN207456055U (zh) | 一种除湿烘箱 | |
CN203642636U (zh) | 粉体两级烘干系统 | |
CN102632028B (zh) | 收集余热循环利用烘箱 | |
CN202591087U (zh) | 收集余热循环利用烘箱 | |
CN204388537U (zh) | 一种多能源复合利用高效节能密闭式烘干装置 | |
CN203329626U (zh) | 一种盘管式氨水制备一体机 | |
CN203731859U (zh) | 一种气缸开盖式热风循环预热炉 | |
CN206459341U (zh) | 一种多用快热式智能换热器 | |
CN105361233A (zh) | 一种便于安装的智能节能除湿一体式烤烟装置 | |
CN205425773U (zh) | 一种烘房余热回收装置 | |
CN103103738A (zh) | 一种用于电热烘干烫平的滚筒加热系统 | |
CN204020224U (zh) | 一种高效率的印刷烘干系统 | |
CN206905434U (zh) | 一种热风循环烘干机 | |
CN104634074A (zh) | 一种脱硝催化剂烘干用烘箱 | |
CN206572877U (zh) | 一种均热节能干燥箱 | |
CN206387129U (zh) | 平板集热系统 | |
CN203478851U (zh) | 一种茶叶烘焙机 | |
CN104566978A (zh) | 工业型级联式电能储热系统 | |
CN205394905U (zh) | 一种应用于除湿机的热能回收装置 | |
CN205138095U (zh) | 热风循环烘箱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