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30269B - 排气净化装置 - Google Patents

排气净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30269B
CN102630269B CN201080053816.0A CN201080053816A CN102630269B CN 102630269 B CN102630269 B CN 102630269B CN 201080053816 A CN201080053816 A CN 201080053816A CN 102630269 B CN102630269 B CN 10263026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xhaust
emission control
control catalyst
guide part
exhaust emis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5381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30269A (zh
Inventor
竹内宏至
榊原理惠子
加藤久宜
中村一纪
永利高晴
安仲庆祐
木全笃
外山洋一
宫里贵幸
渡边大五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6302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302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302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3026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13/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pertinent characteristic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N1/00 - F01N5/00, F01N9/00, F01N11/00
    • F01N13/18Construction facilitating manufacture, assembly, or disassembly
    • F01N13/1805Fixing exhaust manifolds, exhaust pipes or pipe sections to each other, to engine or to vehicle bod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1/00Silenc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method of silencing
    • F01N1/08Silenc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method of silencing by reducing exhaust energy by throttling or whirling
    • F01N1/086Silenc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method of silencing by reducing exhaust energy by throttling or whirling having means to impart whirling motion to the gases
    • F01N1/087Silenc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method of silencing by reducing exhaust energy by throttling or whirling having means to impart whirling motion to the gases using tangential inlets into a circular chamb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3/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mbustion air intake or gas exhaust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3/04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mbustion air intake or gas exhaust of propulsion units concerning exhaus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xhaust Gas After Treat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排气净化装置,其被设置在内燃机中,且包括排气管、排气净化催化剂和排气引导部。排气管从内燃机的前侧部分起向下方延伸,且具有下游端口。排气净化催化剂在内燃机的下方于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排气引导部以使排气管的中心轴线处于相对于排气净化催化剂的中心轴线而倾斜的状态的方式,将下游端口连接在排气净化催化剂的前端上。排气引导部以将下游端口向下游侧延长时所获得的延长部分中的至少一部分与排气引导部的内表面下部接触的方式,对下游端口和排气净化催化剂的前端进行连接。在排气引导部中,在与延长部分相比更靠车辆的前侧的部分上形成有朝向车辆的前方鼓起的鼓出部。

Description

排气净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排气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在汽车等的车辆中,设置有用于对内燃机的排气进行净化的排气净化装置。作为这种排气净化装置,已知如下的装置,即,如图9所示,具备:排气管102,其从内燃机101的前侧部分起向下方延伸;排气净化催化剂104,其在该内燃机101的下侧于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排气引导部105,其将所述排气净化催化剂104的前端连接在所述排气管102的下游端口103上。另外,图中的“前”、“后”分别对应于车辆的前侧以及后侧。从内燃机101排出至排气管102中的排气经由该排气管102的下游端口103而流入至排气引导部105,进而相对于排气净化催化剂104从其前端流入,且在通过该排气净化催化剂104而被净化之后被排放到大气中。
通过采用将排气净化催化剂104尽可能地设置在靠近车辆的前侧(排气的流动方向上的上游侧),且使高温的排气流入至该排气净化催化剂104中的方式,从而实现了利用该排气的热量而实施的、对排气净化催化剂104的有效的暖机。另一方面,由于内燃机101的排气从该内燃机101朝向车辆的前方被排出,因此将内燃机101的排气向排气净化催化剂104引导的排气管102从内燃机101的前表面突出,并沿着该前表面而向下方延伸。而且,排气引导部105以能够将上述排气管102的下游端口103连接在上述排气净化催化剂104的前端上的方式而形成为弯曲了大约90°的形状。
但是,当以上述的方式将排气引导部105设为弯曲了大约90°的形状时,从排气管102的下游端口103经由排气引导部105而朝向排气净化催化剂104的前端流动的排气,将由于作用于该排气的离心力和重力的关系,而主要如图中箭头所示的那样经过排气引导部105的下部而流动。其结果为,经过排气引导部105而到达了排气净化催化剂104处的排气中的大部分,将从排气净化催化剂104的前端面的下半部分流入至该催化剂104内部。如此,当从排气净化催化剂104的前端面的排气的流入偏向于该前端面的下半部分时,将难以实施排气净化催化剂104内的有效的排气的净化。
此外,为了使从排气净化催化剂的前端面的排气的流入在该前端面的整体上均匀地进行,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的排气净化装置,其采用了以下的[1]~[3]所示的结构。
[1]使与排气引导部连接的排气管的中心轴线相对于排气净化催化剂的中心轴线而倾斜,并将该倾斜角的角度设定为小于45°的较小的值。
[2]以如下方式设置排气管,即,在延长与排气引导部连接的排气管的下游端口时的、延长部分不偏离出排气净化催化剂的前端面的范围内,使该排气管的中心轴线相对于排气净化催化剂的前端面的中心而在上述倾斜的方向上偏移。
[3]在排气引导部中的、与上述倾斜的方向相反的一侧,形成有以向外侧鼓出的方式而弯曲的鼓出部。
在专利文献1的排气净化装置中,通过采用这种[1]~[3]的结构,从而可使从排气净化催化剂的前端面的排气的流入在该前端面的整体上均匀地进行。
因此认为,如果将专利文献1中的上述[1]~[3]的结构应用于图9的排气净化装置中,则能够消除如下的问题,即,由从排气净化催化剂104的前端面的排气的流入偏向于该前端面的下半部分而引起的、难以实施排气净化催化剂104内的有效的排气的净化的问题。在此,图10以及图11图示了针对图9的排气净化装置的、上述[1]~[3]的结构的应用例。另外,在图10的示例中,通过将排气净化催化剂104倾斜配置成前高后低的状态,从而能够实现上述[1]~[3]的结构。此外,在图11的示例中,通过以在倾斜角的角度相对于水平面小于45°的状态下朝向车辆的后方侧且下方侧倾斜延伸的方式而形成排气管102的下游端部,从而能够实现上述[1]~[3]的结构。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332607号公报(第[0024]~[0032]段、图3~图5)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针对于排气净化装置的上述[1]~[3]的结构的应用例、即图10以及图11中,关于图10的示例,由于必须将排气净化催化剂104倾斜配置为前高后低的状态,从而该排气净化催化剂104无法完全收纳在内燃机101的下部与路面之间的可能性较高,因此实际上无法采用该示例。另一方面,在图11的示例中,由于能够以在前后方向(水平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而配置排气净化催化剂104,因此不会出现该排气净化催化剂104无法完全收纳在内燃机101的下部与路面之间的情况。但是,在该示例中,为了实现上述[1]以及上述[2]的结构,而必须使排气管102的下游端部朝向车辆的后方侧较长地延伸。其结果为,不得不将排气净化催化剂104配置在排气的流动方向上的更下游侧(车辆的后方侧),从而将难以通过内燃机101的排气而有效地对排气净化催化剂104进行暖机。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如下的排气净化装置,即,能够在不使排气净化催化剂的位置向排气的流动方向上的下游侧偏离的条件下,使从排气净化催化剂的前端面的排气的流入在该前端面的整体上均匀地进行。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提供了一种被设置在搭载于车辆上的排气净化装置。排气净化装置包括排气管、排气净化催化剂和排气引导部。所述排气管从所述内燃机的前侧部分起向下方延伸,且具有下游端口。所述排气净化催化剂在所述内燃机的下方于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所述排气引导部以使所述排气管的中心轴线处于相对于所述排气净化催化剂的中心轴线而倾斜的状态的方式,将所述下游端口连接在所述排气净化催化剂的前端上。所述排气引导部以将所述下游端口向下游侧延长时所获得的延长部分中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排气引导部的内表面下部接触的方式,对所述下游端口和所述排气净化催化剂的前端进行连接。在所述排气引导部中,在与所述延长部分相比更靠车辆的前侧的部分上形成有朝向车辆的前方鼓起的鼓出部。
附图说明
图1为模式化地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排气净化装置的内燃机及其排气系统的图。
图2为表示图1的排气引导部的外形的侧视图。
图3为表示图1的排气引导部的外形的主视图。
图4为模式化地表示从侧方观察图1的排气引导部的内部时的状态的图。
图5为模式化地表示从前侧正面观察图1的排气引导部的内部时的状态的图。
图6为表示图1的排气引导部的内部中的排气的流动的图。
图7为表示图1的排气引导部的内部中的排气的流动的图。
图8为表示排气引导部的其他示例的图。
图9为模式化地表示应用了现有的排气净化装置的内燃机及其排气系统的图。
图10为模式化地表示应用了现有的排气净化装置的内燃机及其排气系统的图。
图11为模式化地表示应用了现有的排气净化装置的内燃机及其排气系统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图1~图7,对将本发明具体化为对被搭载于汽车上的内燃机的排气进行净化的排气净化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图中的“前”、“后”分别对应于汽车的前侧以及后侧。
图1为,模式化地表示了被搭载于汽车上的内燃机1及其排气系统的图。该内燃机1具备,从该内燃机1的前侧部分(在图中,为左侧的部分)起向下方延伸的排气管2。在排气管2中,在该管道的中途以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而设置有排气净化催化剂3。在该排气管2的下游端口4上连接有排气引导部6,该排气引导部6与排气净化催化剂5的前端相连接,所述排气净化催化剂5在内燃机1的下方于汽车的前后方向(图中的左右方向)上延伸。换言之,通过该排气引导部6,从而将排气净化催化剂5的前端连接在排气管的下游端口4上。
为了对内燃机1的排气进行净化而设置在汽车上的排气净化装置具备,上述排气净化催化剂5以及排气引导部6等。在设置有这种排气净化装置的汽车中,从内燃机1被排出至排气管2中的排气在被排气净化催化剂3净化之后,经由该排气管2的下游端口4而流入至排气引导部6中,进而相对于排气净化催化剂5从其前端流入,并在被该排气净化催化剂5净化之后被排放到大气中。此外,在上述排气净化装置中,为了使高温的排气流入至位于排气净化催化剂3的下游的排气净化催化剂5中,以实现利用该排气的热量而实施的、对该催化剂5的有效的暖机,从而采用了如下方式,即,尽可能地将该排气净化催化剂5设置在排气的流动方向上的上游侧。但是,由于在内燃机1的前侧设置有上述排气净化催化剂3,因此排气净化催化剂5被设置在内燃机1的下侧中尽可能靠近汽车的前侧处。
接下来,参照图2~图5对将排气管2的下游端口4和排气净化催化剂5的前端进行连接的排气引导部6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图2为排气引导部6的侧视图,图3为该排气引导部6的主视图。此外,图4为模式化地表示了从侧方观察排气引导部6的内部时的状态的图,图5为模式化地表示了从前侧正面观察排气引导部6的内部时的状态的图。
关于排气引导部6的外形,被设为了图2以及图3所示的形状。该排气引导部6对排气管2的下游端口4和排气净化催化剂5的前端进行连接,以实现下面的[a]~[c]的结构。
[a]如图4所示,将排气管2的中心轴线C1设为相对于排气净化催化剂5的中心轴线C2而倾斜的状态(包括90°),更加具体而言,使夹着内燃机1而由所述中心轴线C1与所述中心轴线C2所成的倾斜角的角度θ成为,45~135°的范围内的值。
[b]如图4所示,将排气管2的下游端口4以图中虚线所示的方式向下游侧延长时所获得的延长部分中的至少一部分(在该示例中为全部),与排气引导部6的内表面下部接触。
[c]如图5所示,使排气管2的中心轴线C1位于相对于排气净化催化剂5的中心轴线C2在水平方向上分离的位置。
此外,如图4所示,在排气引导部6中,在与排气管2的下游端口4的延长部分(图中的虚线)相比更靠汽车的前侧的部分上,形成有以朝向汽车的前方鼓起的方式而弯曲的鼓出部7。
接下来,参照图6以及图7,对经由上述排气引导部6而从排气管2向排气净化催化剂5流动的排气的流动进行说明。另外,图6为模式化地表示了从侧方观察排气引导部6的内部时的状态的图,图7为模式化地表示了从前侧正面观察排气引导部6的内部时的状态的图。
如图6所示,从排气管2的下游端口4流入至排气引导部6中的排气与该排气引导部6的下部内表面接触,从而分流到汽车的后侧和前侧,并且分流到后侧的排气从排气净化催化剂5的前端面的下半部分流入至该催化剂5内部。另一方面,分流到前侧的排气沿着排气引导部6的鼓出部7的内表面而朝向前方流动,并且通过该内表面而向上侧、再向后侧改变方向,进而从排气净化催化剂5的前端面的上半部分流入至该催化剂5内部。另外,上述鼓出部7的内表面以及排气引导部6的上部内表面被弯曲,以使沿着这些内表面流动的排气被顺利地引导至排气净化催化剂5的上半部分。
在从排气管2的下游端口4流入至排气引导部6中的排气与该排气引导部6的下部内表面接触之后分流到汽车的后侧的排气的量与分流到汽车的前侧的排气的量之间的比例,根据夹着内燃机1而由中心轴线C1与中心轴线C2所成的倾斜角的角度θ而发生变化。并且,该示例中的倾斜角的角度θ被设定为,上述的45~135°的范围内的值,且为使分流到汽车的后侧的排气的量与分流到汽车的前侧的排气的量相等的值(例如95°)。
此外,如图7所示,由于排气管2的中心轴线C1位于相对于排气净化催化剂5的中心轴线C2在水平方向上分离的位置,因此,在从排气管2的下游端口4流入至排气引导部6内之后与该排气引导部6的下表面内部接触而分流到上述汽车的前侧的排气,以该图中箭头Y所示的方式而流动。即,该排气在沿着排气引导部6的鼓出部7(图6)的内表面而朝向前方流动时,在排气净化催化剂5的中心轴线C2周围描绘出螺旋状的轨迹。由此,抑制了分流到汽车的前侧的排气的流动与从排气管2的下游端口4进入至排气引导部6内的排气的流动发生干涉的情况。
根据以上详细叙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以下所示的优点。
(1)以将排气管2的下游端口4延长时所获得的延长部分(图4中的虚线)从排气净化催化剂5的前端面朝向汽车的前侧偏离的方式配置该排气管2,由此,排气管2的中心轴线C1可被设为相对于排气净化催化剂5的中心轴线C2立起的状态。在这种结构中,不需要采用如下的设定,即,为了以现有(参照图11)的方式将排气管的下游端部设为相对于排气净化催化剂的中心轴线仰倒的状态,从而使排气净化催化剂朝向汽车的后侧偏移。此外,从排气管2的下游端口4流入至排气引导部6中的排气与该排气引导部6的下部内表面接触,从而分流到汽车的后侧和前侧,并且分流到后侧的排气从排气净化催化剂5的前端面的下半部分流入至该催化剂5的内部。另一方面,分流到前侧的排气沿着排气引导部6的鼓出部7的内表面而朝向前方流动,并且通过该内表面从而向上侧、再向后侧改变方向,进而从排气净化催化剂5的前端面的上半部分流入至该催化剂5的内部。因此,能够防止排气相对于排气净化催化剂5而仅从其前端面的下半部分流入的这种、排气净化催化剂5中的排气的流入的偏倚。根据以上内容,能够在不使排气净化催化剂5的位置向排气的流动方向上的下游侧(汽车的后侧)偏移的条件下,使从排气净化催化剂5的前端面的排气的流入在该前端面的整体上均匀地进行。
(2)从排气管2的下游端口4流入至排气引导部6中的排气与该排气引导部6的下部内表面接触,从而分流到汽车的后侧和前侧,并且分流到汽车的前侧的排气在沿着排气引导部6的鼓出部7的内表面而朝向前方流动时,将在排气净化催化剂5的中心轴线C2周围描绘出螺旋状的轨迹。这是因为,排气管2的中心轴线C1位于相对于排气净化催化剂5的中心轴线C2在水平方向上分离的位置。而且,由于分流到汽车的前侧的排气如上所述以描绘出螺旋状的轨迹的方式而进行流动,因此该排气以绕过从排气管2的下游端口4流入至排气引导部6内的排气的流动的方式而进行流动。由此,抑制了分流到汽车的前侧的排气的流动与从排气管2的下游端口4流入至排气引导部6内的排气的流动发生干涉的情况,从而能够使上述分流到汽车的前侧的排气高效地朝向排气净化催化剂5的前端面的上半部分流动。
(3)通过将排气管2的中心轴线C1相对于排气净化催化剂5的中心轴线C2的倾斜角度θ设定为45°至135°的范围内的值,从而抑制了如下情况,即,当来自排气管2的下游端口4的排气的流动与排气引导部6的下部内表面接触时,流动到汽车的前侧的排气的量或流动到汽车的后侧的排气的量过度地减少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从排气净化催化剂5的前端面的上半部分流入至该催化剂5内部的排气的量过度地减少、或者从排气净化催化剂5的前端面的下半部分流入至该催化剂5内部的排气的量过度地减少的情况。
(4)关于上述倾斜角度θ,更加具体而言被设定为,上述的45°至135°的范围内的值,且被设定为,在来自排气管2的下游端口4的排气的流动与排气引导部6的下部内表面接触时,使分流到汽车的后侧的排气的量与分流到汽车的前侧的排气的量相等的值(在此示例中为95°)。因此,分流到汽车的后侧而从排气净化催化剂5的前端部中的下半部分流入至该催化剂5内部的排气的量、与分流到汽车的前侧而从排气净化催化剂5的上半部分流入至该催化剂5内部的排气的量相等。因此,能够使从排气净化催化剂5的前端面的排气的流入更加可靠地在该前端面的整体上均匀地进行。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例如还能够以如下的方式进行变更。
如图8所示,也可以在排气引导部6的内表面中,在与将排气管2的下游端口4向下游侧延长时所获得的延长部分(虚线)重叠的位置上形成分流部8,所述分流部8朝向下游端口4突出,以使从该下游端口4流出的排气的一部分分流到汽车的前侧(图中左侧)。
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相对于来自排气管2的下游端口4的排气的流动方向,而对分流部8的倾斜等进行调节,从而对该排气与排气引导部6的下部内表面接触时流动到汽车的前侧的排气的量和流动到汽车的后侧的排气的量进行适当调节。因此,作为这些排气的量的调节,通过配合上述倾斜角度θ的调节而实施上述分流部8的调节,从而能够更加细致且高精度地实施上述排气的量的调节。另外,当欲改变上述倾斜角度θ时,将无法避免由于该变更而导致的对其他部件的配置等的影响增大的情况。在具备上述分流部8的结构中,还能够在使上述倾斜角度θ固定的同时仅通过对分流部8的倾斜等的调节,而对流动到汽车的前侧的排气的量和流动到汽车的后侧的排气的量进行调节,从而不会产生由于上述倾斜角度θ的变更而导致的对其他部件的配置等的较大的影响。
虽然作为上述倾斜角度θ的范围而例示了45~135°的范围,但作为更加优选的范围可以列举70~120°的范围,而作为最优选的范围可以列举80~110°的范围。
虽然作为上述倾斜角度θ的设定例而列举了95°,但是该值能够进行适当变更。
排气引导部6也可以为如下的构件,即,以将排气管2的下游端口4向下游侧延长时所获得的延长部分中的一部分与排气引导部6的内表面下部接触的方式,对排气管2的下游端口4和排气净化催化剂5的前端进行连接。

Claims (5)

1.一种排气净化装置,其被设置在搭载于车辆上的内燃机中,所述排气净化装置具备:
排气管,其从所述内燃机的前侧部分起向下方延伸,且具有下游端口;
排气净化催化剂,其在所述内燃机的下方于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
排气引导部,其以使所述排气管的中心轴线处于相对于所述排气净化催化剂的中心轴线而倾斜的状态的方式,将所述下游端口连接在所述排气净化催化剂的前端上,
所述排气净化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引导部以将所述下游端口向下游侧延长时所获得的延长部分中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排气引导部的内表面下部接触的方式,对所述下游端口和所述排气净化催化剂的前端进行连接,从而使进入至所述排气引导部中的排气与该排气引导部的下部内表面接触而在与所述排气净化催化剂接触之前向车辆的前侧和后侧被分流,
在所述排气引导部中,在与所述延长部分相比更靠车辆的前侧的部分上形成有朝向车辆的前方鼓起的鼓出部,以使进入至所述排气引导部中的排气的、向车辆前侧被分流的部分从所述排气净化催化剂的前端面的上半部分向所述排气净化催化剂的内部流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净化装置,其中,
所述排气引导部以使所述排气管的中心轴线位于相对于所述排气净化催化剂的中心轴线在水平方向上分离的位置的方式,对所述下游端口和所述排气净化催化剂的前端进行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净化装置,其中,
所述排气管的中心轴线相对于所述排气净化催化剂的中心轴线的倾斜角度被设定为如下的值,即,在从所述下游端口流入至所述排气引导部中的排气接触到该排气引导部的下部内表面时,使分流到车辆的后侧的排气的量与分流到车辆的前侧的排气的量相等的值。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净化装置,其中,
在所述排气引导部的内表面中的、与所述延长部分重叠的位置上形成有分流部,所述分流部朝向所述下游端口突出,以使从该下游端口流出的排气的一部分分流到车辆的前侧。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净化装置,其中,
夹着所述内燃机而由所述排气净化催化剂的中心轴线与所述排气管的中心轴线所成的倾斜角的角度为,45°至135°的范围内的值。
CN201080053816.0A 2009-12-01 2010-11-22 排气净化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63026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73753A JP5381661B2 (ja) 2009-12-01 2009-12-01 排気浄化装置
JP2009-273753 2009-12-01
PCT/JP2010/070813 WO2011068054A1 (ja) 2009-12-01 2010-11-22 排気浄化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30269A CN102630269A (zh) 2012-08-08
CN102630269B true CN102630269B (zh) 2015-08-05

Family

ID=441149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53816.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630269B (zh) 2009-12-01 2010-11-22 排气净化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381661B2 (zh)
CN (1) CN102630269B (zh)
BR (1) BR112012012363A2 (zh)
WO (1) WO201106805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51556B2 (ja) * 2012-03-22 2016-12-27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
JP6055305B2 (ja) * 2012-12-26 2016-12-27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排気ガス浄化装置
JP6154421B2 (ja) * 2015-03-30 2017-06-2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排気管の構造
JP6816457B2 (ja) * 2016-11-11 2021-01-20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排気系構造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075428A2 (en) * 2007-12-25 2009-07-01 Mitsubishi Jidosh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Emission control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09617B2 (ja) * 1996-12-19 2003-05-26 株式会社明電舎 脱硝装置
JP2000104544A (ja) * 1998-09-25 2000-04-11 Daihatsu Motor Co Ltd 車両用内燃機関における排気系部品の支持装置
JP2004332607A (ja) * 2003-05-07 2004-11-25 Sango Co Ltd 内燃機関における排気ガス浄化装置
JP2005240602A (ja) * 2004-02-25 2005-09-08 Nissan Motor Co Ltd 内燃機関の排気装置
JP2006077591A (ja) * 2004-09-07 2006-03-23 Hino Motors Ltd 排気浄化装置
JP2007138811A (ja) * 2005-11-17 2007-06-07 Toyota Motor Corp 内燃機関の排気管
JP4641952B2 (ja) * 2006-02-08 2011-03-0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排気触媒装置を備える多気筒内燃機関
JP4671048B2 (ja) * 2006-11-17 2011-04-13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排気浄化装置
JP5022123B2 (ja) * 2007-07-06 2012-09-12 日野自動車株式会社 排気浄化装置
JP4884332B2 (ja) * 2007-08-21 2012-02-2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排気システム
JP2009197695A (ja) * 2008-02-21 2009-09-03 Yanmar Co Ltd 排ガス浄化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075428A2 (en) * 2007-12-25 2009-07-01 Mitsubishi Jidosh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Emission control syst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381661B2 (ja) 2014-01-08
BR112012012363A2 (pt) 2020-09-15
WO2011068054A1 (ja) 2011-06-09
CN102630269A (zh) 2012-08-08
JP2011117328A (ja) 2011-06-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754580B1 (en) Dumptruck
EP2440758B1 (en) Catalytic converter module
CN102630269B (zh) 排气净化装置
US20070144158A1 (en) Exhaust dispersion device
KR101615798B1 (ko) 배기 가스 혼합 방법과 혼합 구역을 갖는 컴팩트한 배기 가스 처리 유닛
US7882700B2 (en) Exhaust pipe structure
CN102762828B (zh) 排气净化装置
JP2017120026A (ja) 車両の排気装置
JP6295195B2 (ja) 作業機械
WO2012074501A2 (en) Exhaust stack with baffles
US8104267B2 (en) Exhaust emission control device
KR101993720B1 (ko) 콤바인
CN110894803B (zh) 排气装置和车辆
JP6952781B2 (ja) フローフード組立品
JP6489642B2 (ja) 排気浄化装置
JP6908340B2 (ja) 作業車両および作業車両の排気浄化装置
CN110735702B (zh) 摩托车的排气装置、发动机排气系统及摩托车
US10767543B2 (en) Reduced length exhaust system with valve
EP1933011B1 (en) Motorcycle
KR101045304B1 (ko) 유동 최적화된 자동차용 배기가스 정화장치
US11965450B2 (en) Exhaust treatment systems for work vehicles
JP7437156B2 (ja) 排気浄化システム
KR100501372B1 (ko) 차량용 배기장치의 가스 흐름 유지구조
US9714597B2 (en) Exhaust mixer for compact system
JP2020111188A (ja) 車両の排気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805

Termination date: 2019112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