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29898A - 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29898A
CN102629898A CN2012101048210A CN201210104821A CN102629898A CN 102629898 A CN102629898 A CN 102629898A CN 2012101048210 A CN2012101048210 A CN 2012101048210A CN 201210104821 A CN201210104821 A CN 201210104821A CN 102629898 A CN102629898 A CN 1026298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error rate
receiver side
link
transmitter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10482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29898B (zh
Inventor
侯新宇
常胜
杨荣玉
卢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Fusion Digital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210104821.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629898B/zh
Publication of CN1026298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29898A/zh
Priority to PCT/CN2012/083180 priority patent/WO2013152585A1/zh
Priority to US14/502,326 priority patent/US9148264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298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2989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04L1/1635Cumulative acknowledgement, i.e. the acknowledgement message applying to all previous messag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24Testing correct oper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1/00Error detection; Error correction; Monitoring
    • G06F11/07Responding to the occurrence of a fault, e.g. fault tolerance
    • G06F11/0703Error or fault processing not based on redundancy, i.e. by taking additional measures to deal with the error or fault not making use of redundancy in operation, in hardware, or in data representation
    • G06F11/0751Error or fault detection not based on redundancy
    • G06F11/0754Error or fault detection not based on redundancy by exceeding limits
    • G06F11/076Error or fault detection not based on redundancy by exceeding limits by exceeding a count or rate limit, e.g. word- or bit count limi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1/00Error detection; Error correction; Monitoring
    • G06F11/22Detection or location of defective computer hardware by testing during standby operation or during idle time, e.g. start-up testing
    • G06F11/26Functional testing
    • G06F11/263Generation of test inputs, e.g. test vectors, patterns or sequences ; with adaptation of the tested hardware for testability with external tes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8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repeating transmission, e.g. Verdan syste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5Adaptation of specific ARQ protocol parameters according to transmission condi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74Buffer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2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using signal quality detecto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2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using signal quality detector
    • H04L1/203Details of error rate determination, e.g. BER, FER or W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24Testing correct operation
    • H04L1/242Testing correct operation by comparing a transmitted test signal with a locally generated replica
    • H04L1/244Testing correct operation by comparing a transmitted test signal with a locally generated replica test sequence generat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45Arrangements at the receiver e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1Error detection co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提供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以提高数据链路的可靠性。上述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用于发送侧与接收侧进行数据交互。当发送侧检测出错误数据时,将丢弃错误数据,向发送侧发送数据重传请求,以保证接收到的数据的正确性,从而提高了数据链路的可靠性;另外,当发送侧检测出错误数据并且误码率大于预设误码率阈值时,数据链路将进入自恢复,在恢复成功后继续数据传输,从而令误码率不至于过高,进而防止校验检测漏检的机率过高(误码率越高,校验检测漏检的机率就越高),从而亦提高了数据链路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据传输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
背景技术
在电子系统中,经常会有两个芯片在上层控制系统的控制下通过数据链路进行数据传输的情况(发送数据的芯片作为发送侧,接收数据的芯片作为接收侧),随着数据传输速度越来越快,对数据链路的可靠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提高数据链路的可靠性成为一种研究方向。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目的在于提供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以提高数据链路的可靠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用于与发送侧进行数据交互,所述方法包括:
S1、接收发送侧发送的数据,所述数据包括重传数据或包含校验位的非重传数据;
S2、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校验检测,判断是否检测出错误数据,如果是,转步骤S3,否则,返回步骤S1;
S3、丢弃所述错误数据以及后续接收到的非重传数据,向发送侧发送数据重传请求,并统计误码率;
S4、判断所述误码率是否满足第一预设条件,如果是,则转步骤S1,如果否转步骤S5,所述第一预设条件为小于预设误码率阈值;
S5、配合所述发送侧基于不同的补偿参数组合传输测试码流来进行链路自恢复,如链路自恢复成功,返回步骤S1,如链路自恢复失败,退出;
所述补偿参数组合包括接收侧补偿参数和发送侧加重参数;
所述链路自恢复成功是根据存在传输测试码流的误码率满足所述第一预设条件的补偿参数组合而判断得出,所述链路自恢复失败是根据不存在传输测试码流的误码率满足所述第一预设条件的补偿参数组合而判断得出。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用于与接收侧进行数据交互,所述方法包括:
执行第一发送操作;
在接收到上层控制系统和/或发送侧停止发送数据的通知时,配合所述接收侧基于不同的补偿参数组合传输测试码流来进行链路自恢复,如链路自恢复成功,则继续执行所述第一发送操作,如链路自恢复失败退出;
所述补偿参数组合包括接收侧补偿参数和发送侧加重参数;
所述第一发送操作包括在未接收到数据重传请求时向接收侧发送包含校验位的非重传数据,以及,在接收到数据重传请求并且未接收到上层控制系统和/或发送侧停止发送数据的通知时,发送重传数据;所述数据重传请求是所述接收侧在检测出接收到错误数据时发出,所述通知是在接收侧检测出接收到错误数据并且判断出误码率不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进行的,所述误码率是在所述接收侧检测出接收到错误数据并丢弃所述错误数据以及后续接收到的非重传数据时统计的,所述第一预设条件为小于预设误码率阈值;
所述链路自恢复成功是根据存在传输测试码流的误码率满足所述第一预设条件的补偿参数组合而判断得出,所述链路自恢复失败是根据不存在传输测试码流的误码率满足所述第一预设条件的补偿参数组合而判断得出。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再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数据传输设备,用于与发送侧进行数据交互,所述数据传输设备包括第一接收单元、检验单元、数据重传请求单元、第一自恢复单元,以及第一主控单元;
所述第一主控单元用于:
指示所述第一接收单元执行第一接收操作,所述第一接收操作包括接收所述发送侧发送的数据,所述数据包括重传数据或包含校验位的非重传数据;
指示所述检验单元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校验检测;
在所述检验单元未检测出错误数据时,指示所述第一接收单元继续执行所述第一接收操作;
或者,在所述检验单元检测出错误数据时:
指示所述数据重传请求单元丢弃所述错误数据以及后续接收到的非重传数据,向发送侧发送数据重传请求,并统计误码率;
判断所述误码率是否满足第一预设条件,如果是,指示所述第一接收单元继续执行所述第一接收操作,否则,指示所述第一自恢复单元配合所述发送侧基于不同的补偿参数组合传输测试码流来进行链路自恢复,所述第一预设条件为小于预设误码率阈值,所述补偿参数组合包括接收侧补偿参数和发送侧加重参数;
在链路自恢复成功时,指示所述第一接收单元继续执行所述第一接收操作,或者,在链路自恢复失败时指示所有单元退出;
所述链路自恢复成功是根据存在传输测试码流的误码率满足所述第一预设条件的补偿参数组合而判断得出,所述链路自恢复失败是根据不存在传输测试码流的误码率满足所述第一预设条件的补偿参数组合而判断得出。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再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数据传输设备,用于与接收侧进行数据交互,所述数据传输设备包括第一发送单元、第二自恢复单元,以及第二主控单元;
所述第二主控单元用于:
指示所述第一发送单元执行第一发送操作;
在接收到上层控制系统和/或发送侧停止发送数据的通知时,指示所述第二自恢复单元配合所述接收侧基于不同的补偿参数组合传输测试码流来进行链路自恢复,所述补偿参数组合包括接收侧补偿参数和发送侧加重参数;
在链路自恢复成功时,指示所述第一发送单元继续执行所述第一发送操作,或者,在链路自恢复失败时,指示所有单元退出;
所述第一发送操作包括在未接收到数据重传请求时向接收侧发送包含校验位的非重传数据,以及,在接收到数据重传请求并且未接收到上层控制系统和/或发送侧停止发送数据的通知时,发送重传数据;所述数据重传请求是所述接收侧在检测出接收到错误数据时发出,所述通知是在接收侧检测出接收到错误数据并且判断出误码率不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进行的,所述误码率是在所述接收侧检测出接收到错误数据并丢弃所述错误数据以及后续接收到的非重传数据时统计的,所述第一预设条件为小于预设误码率阈值;
所述链路自恢复成功是根据存在传输测试码流的误码率满足所述第一预设条件的补偿参数组合而判断得出,所述链路自恢复失败是根据不存在传输测试码流的误码率满足所述第一预设条件的补偿参数组合而判断得出。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再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数据传输设备,包括发送侧模块和接收侧模块,所述发送侧模块至少包括上述第一发送单元、第二自恢复单元,以及第二主控单元,所述接收模块至少包括上述第一接收单元、检验单元、数据重传请求单元、第一自恢复单元,以及第一主控单元。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再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数据传输系统,包括发送侧数据传输设备和接收侧数据传输设备,所述发送侧数据传输设备至少包括上述第一发送单元、第二自恢复单元,以及第二主控单元,所述接收侧数据传输设备至少包括上述第一接收单元、检验单元、数据重传请求单元、第一自恢复单元,以及第一主控单元。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再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数据传输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具有上述发送侧模块和接收侧模块的数据传输设备。
可见,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一方面,发送侧在检测出错误数据时,丢弃错误数据,向发送侧发送数据重传请求,以保证接收到的数据的正确性,从而提高了数据链路的可靠性;另一方面,在误码率大于预设误码率阈值时,数据链路进入自恢复,在恢复成功后继续数据传输,从而令误码率不至于过高,进而防止校验检测漏检的机率过高(误码率越高,校验检测漏检的机率就越高),从而亦提高了数据链路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接收侧的数据传输方法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接收侧的数据传输方法另一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中断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接收侧的数据传输方法又一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错误数据重传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接收侧的数据传输方法又一流程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发送侧的数据传输方法流程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发送侧的数据传输方法另一流程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设备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设备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设备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设备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设备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设备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15a和b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16a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设备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16b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设备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采样窗口宽度扫描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引用和清楚起见,下文中使用的技术名词、简写或缩写总结解释如下:
Cache:高速缓冲存储器;
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循环冗余校验;
PRBS:Pseudo-Random Binary Sequence,伪随机二进制序列;
EQ:equation,均衡。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电子系统中,两个芯片在上层控制系统的控制下通过数据链路进行数据传输(发送数据的芯片作为发送侧,接收数据的芯片作为接收侧)。随着数据传输速度越来越快,对数据链路的可靠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提高数据链路的可靠性成为一种研究方向。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以下数据传输方法,以提高数据链路的可靠性。
上述传输方法可用于接收侧与发送侧乃至上层控制系统进行数据交互,下面主要以接收侧为主进行介绍。
参见图1,上述方法至少包括:
S1、接收发送侧发送的数据。该数据包括重传数据或包含校验位的非重传数据;
上述校验位可为CRC校验位或者其他检验位。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可靠性要求灵活选择检验方式。在可靠性要求越高的场景,使用能力越强的校验方式,在此不作赘述。
S2、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校验检测,判断是否检测出错误数据,如果是,转步骤S3,否则,返回步骤S1;
需要注意的是,接收侧需要使用与发送侧相同的校验方式对接收数据进行校验。
S3、丢弃错误数据以及后续接收到的非重传数据,向发送侧发送数据重传请求,并统计误码率;
步骤S3执行后,发送侧所执行的操作为:在接收到接收侧发送数据重传请求时,向接收侧发送重传数据;
S4、判断步骤S3中统计的误码率是否满足第一预设条件,如果是,则转步骤S1,如果否转步骤S5。
第一预设条件为小于预设误码率阈值。
由于不同的应用场景对数据传输可靠性要求可能不同,所以对误码率的要求也会随着不同。有些应用场景对误码率要求较高,达到10的负14次方甚至负15次方,而有些应用场景仅要求误码率达到10的负12次方即可。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应用场景对上述误码率阈值进行灵活设置,在此不作赘述。
S5、配合发送侧基于不同的补偿参数组合传输测试码流来进行链路自恢复,当存在传输测试码流的误码率满足上述第一预设条件的补偿参数组合时,判断链路自恢复成功,返回步骤S1,当不存在传输测试码流的误码率满足上述第一预设条件的补偿参数组合时,判断链路自恢复失败,退出。
上述补偿参数组合可包括接收侧补偿参数和发送侧加重参数。更具体的,接收侧补偿参数可为“接收侧EQ参数”,发送侧加重参数可为“发送侧EQ参数”。
接收侧可以使用不同的EQ参数接收数据,同理,发送侧也可以使用不同的EQ参数来发送数据。假如,接收侧可以使用5种不同的EQ参数接收数据,而发送侧可以使用7种不同的EQ参数来发送数据,那么,就会存在5*7=35种EQ参数组合(补偿参数组合)。
需要注意的是,步骤S5可由接收侧直接执行,也可在上层控制系统的指示下进行,本文下述将进行详细描述。还有,在链路自恢复失败时,接收侧或上层控制系统将指示发送侧链路自恢复失败,以便发送侧进行后续操作。
在实际中,发送侧与接收侧之间可能存在多于一条的数据链路,在存在多个数据链路时,如果某条数据链路无法自恢复成功,则发送侧与接收侧可以自行商议或者在上层控制系统的指示下切换到其他通信正常的数据链路继续数据传输。因此,在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以上所有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在退出后还可包括:
(接收上层控制系统的指示)切换至其他通信正常的数据链路。然后在该通信正常的数据链路上,由步骤S1开始向下执行。
可见,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一方面,发送侧在检测出错误数据时,丢弃错误数据,向发送侧发送数据重传请求,以保证接收到的数据的正确性,从而提高了数据链路的可靠性;另一方面,在误码率大于预设误码率阈值时,数据链路进入自恢复,在恢复成功后继续数据传输,从而令误码率不至于过高,进而防止校验检测漏检的机率过高(误码率越高,校验检测漏检的机率就越高),从而亦提高了数据链路的可靠性。
在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参见图2,上述步骤S5具体可包括:
S51、接收侧停止接收数据,进入中断,以便上层控制系统响应中断。
具体的,在接收侧进入中断后,上层控制系统响应中断,并判断出数据链路异常需要停止数据传输,然后,上层控制系统通过中断的方式通知链路的发送侧停止发送数据;这样,数据链路的发送侧也停止数据发送了。中断的流程可参见图3。
上层控制系统在中断发送侧的数据传输后,还可以对发送侧进行告警。
或者,上层控制系统还可通过向发送侧告警,来通知链路的发送侧停止发送数据。另外,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由接收侧直接向发送侧发送预设的报文或指示,来通知发送侧停止发送数据。当然,接收侧直接向发送侧发送预设的报文(或指示),与上层控制系统通过中断(或告警)来通知发送侧停止发送数据也可以同时进行。
S52、进行至少一次短时间测试。
短时间测试的时长为秒级。上述短时间测试包括基于接收侧补偿参数接收测试码流(例如PRBS23码流)并进行采样窗口宽度扫描,测试码流是发送侧基于发送侧加重参数发送的,每一次短时间测试所基于的接收侧补偿参数和发送侧加重参数的组合均不同。
仍以具有35种EQ参数组合为例,由于每一次短时间测试对应一种EQ参数组合,则可相应的进行35次短时间测试。如果EQ参数组合数量比较多,可以根据开发阶段的测试数据选择其中的一部分EQ参数组合进行短时间测试。
而在某一次短时间测试中,发送侧和接收侧究竟采用哪一组EQ参数组合,可由上层控制系统分配,也即,可由上层控制系统分别为发送侧和接收侧分配发送侧EQ参数和接收侧EQ参数。当然,由于EQ参数组合的数量是可穷尽的,因此,也可以预先在发送侧和接收侧分别进行设置,预设下二者各自以何种规律采用EQ参数,这样,在进行链路自恢复时,发送侧和接收侧可直接沿用预设的规律来采用EQ参数。
上述采样窗口宽度扫描的操作可包括:
第一步:对每一采样点进行误码检测。
具体的,可在每一采样点停留2秒钟,0-1秒是过渡期,1秒后认为进入稳定状态开始计时,统计在计时的这1s内所接收测试码流中的误码个数。
之后,跳到另一个采样点,重复上述操作。
第二步:将误码为0的连续采样点的个数作为采样窗口宽度。
举例来讲,假定在一次短时间测试中,共对128个采样点进行了误码检测,并且得知,第50-61个采样点无误码(也即误码为0),则误码为0的连续采样点的个数为61-50+1=12,因此将12作为采样窗口宽度。
S53、在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进行至少一次长时间误码率测试并得到长时间误码率。
长时间测试的时长为小时级。
每次长时间误码率测试包括接收侧基于采样窗口宽度值满足第三预设条件的短时间测试所对应的接收侧补偿参数,接收发送侧基于同一短时间测试所对应的发送侧加重参数所发送的测试码流。
在有些实施例中,上述长时间误码率测试还可进一步包括:接收侧将采样点调到采样窗口的中央位置,基于采样窗口宽度值满足第三预设条件的短时间测试所对应的接收侧补偿参数,接收发送侧基于同一短时间测试所对应的发送侧加重参数所发送的测试码流。
仍以前述35种EQ参数组合为例,在进行了35次短时间测试后,每一次短时间测试均对应一个采样窗口宽度,或者说,每一EQ参数组合对应一个采样窗口宽度。此时,可选取采样窗口宽度值满足第三预设条件的EQ参数组合,进行长时间测试。
上述第三预设条件可以为:采样窗口宽度值大于预设宽度值,或者,在对采样窗口宽度值按从大到小排序后,前X(X为不小于1的整数)个采样窗口宽度值均定义为满足第三预设条件。
由于,每一个采样窗口宽度值满足第三预设条件的EQ参数组合与一次长时间误码率测试相对应,而进行一次长时间误码率测试将得到一个长时间误码率,因此,一个采样窗口宽度值满足第三预设条件的EQ参数组合也就与一个长时间误码率相对应了。
如果存在多个采样窗口宽度值满足第三预设条件的EQ参数组合,则将进行多次长时间测试。而在某一次长时间测试中,发送侧和接收侧究竟采用哪一EQ参数组合,可由上层控制系统分配,也可由接收侧决定并直接通知发送侧采用哪一EQ参数组合。比如,可对上述35种EQ参数组合(或采样窗口宽度值满足第三预设条件的EQ参数组合)中的每一EQ参数组合进行编号,接收侧将编号发送给发送侧,发送侧即可根据收到的编号确定采用哪一EQ参数组合中的发送侧EQ参数进行长时间测试。或者,接收侧也可以将编号发送给上层控制系统,由上层控制系统将编号转发给发送侧。
S54、判断是否存在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长时间误码率,如果是,转步骤S55,否则退出。
换句话说,判断X个长时间误码率测试对应的X个长时间误码率中,是否有一个或多个长时间误码率满足第一预设条件,如果是,转步骤S55,否则退出。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S54可由接收侧直接执行,也可以是接收侧在上层控制系统的指示下进行。
当由接收侧直接执行时,是由接收侧直接判断是否存在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长时间误码率。
而由接收侧在上层控制系统的指示下进行时,可以是由上层控制系统判断是否存在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长时间误码率,并将判断结果(是或否)发送给接收侧。接收侧可根据该判断结果判断出存在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长时间误码率或者不存在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长时间误码率,从而选择转步骤S55或者退出。
S55、确定链路自恢复接收侧补偿参数,将采样点调整到采样窗口的中央位置,返回步骤S1;
上述“链路自恢复接收侧补偿参数”与“链路自恢复发送侧加重参数”相对应,并且,“链路自恢复接收侧补偿参数”与“链路自恢复发送侧加重参数”即为长时间误码率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同一长时间误码率测试中所采用的接收侧补偿参数(EQ参数)和发送侧加重参数(EQ参数)。
换句话说,是将长时间误码率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EQ参数组合中的接收侧EQ参数以及发送侧EQ参数,分别作为“链路自恢复接收侧补偿参数”与“链路自恢复发送侧加重参数”。
与前述相同,上述“确定链路自恢复接收侧补偿参数”可由接收侧自行执行,也可由接收侧在上层控制系统的指示下执行。
此外,考虑到可能有多个EQ参数组合对应的长时间误码率都满足第一预设条件,因此,在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当多个EQ参数组合对应的长时间误码率都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可在这多个EQ参数组合中,选择在短时间测试中采样窗口宽度值最大的EQ参数组合中的接收侧EQ参数和发送侧EQ参数,作为“链路自恢复接收侧补偿参数”和“链路自恢复发送侧加重参数”。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步骤S53中的第二预设条件,在某一实施例中,其具体可为无条件(也即执行完S52直接顺序执行S53),也可具体为:采样窗口宽度值满足第三预设条件的短时间测试所对应的短时间误码率中存在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短时间误码率。
在具体实现时,参见图4,可在步骤S52与步骤S53之间加入如下步骤:
S56、判断是否存在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短时间误码率,如果是,转步骤S53,否则退出。
也即,如果没有一个短时间误码率满足上述第一预设条件时,将作出链路自恢复失败的判断,跳过长时间误码率测试,直接退出。
如何对错误数据进行重传有多种方式,下面介绍一种方式:
参见图5,发送侧需要预设重传缓冲区(retry buffer),以将向接收侧发送的数据备份到其中,retry buffer的深度为M。并且,在发送侧需要保持4个计数器,分别是wrptr计数器(第一计数器),rdptr计数器(第二计数器),tailptr计数器(第三计数器)和numfreebuf计数器(第四计数器)。其中:wrptr是retry buffer的写指针,rdptr是retry buffer的读指针,tailptr是未得到接收侧确认的、最早发送出去的数据指针,numfreebuf是retry buffer中空余空间的数量。
接收侧需要保持2个计数器,分别是eseq计数器(第五计数器)和Numack计数器(第六计数器)。eseq从0到M-1循环递增计数。Numack则从0到N循环递增计数,N为正整数,在本实施例中,可取N为7。
下面将详细介绍各个计数器的用法:
wrptr从0到M-1循环递增计数,每当发送侧将一个非重传数据发送出去并备份写到retry buffer后,wrptr加1,重传数据时wrptr保持不变。
相应的,在接收数据时,接收侧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校验检测,当接收到一个无误数据后Numack加1,每当Numack从7跳变到0时,则说明接收侧已经正确接收到了8个数据,此时,接收侧将发送ACK包通知发送侧已经正确接收到8个数据。
发送侧则可以根据接收到的来自接收侧的ACK包释放retry buffer中的8个空间。接收侧的tailptr从0到M-1循环递增计数,当接收到一个ACK包后,tailptr加8,wrptr与tailptr之间的距离就是retry buffer中所存储数据的个数。
至于eseq,则是:当接收到一个无误码的数据后eseq加1,而当接收到一个错误的数据后eseq不增加,接收侧将eseq作为数据重传请求的参数发送给发送侧,并将后续接收到的非重传数据丢弃。而发送侧接收到数据重传请求后,将请求中的eseq作为rdptr,从retry buffer中读取rdptr指向的数据,将该数据作为重传数据(可将重传数据构造成具有重传标志的数据包)重新发送出去。当重传数据检验检测成功后,eseq和Numack才分别加1,然后,接收侧正常接收后续非重传数据。
numfreebuf初始值为M-1,从M-1到0循环计数,当retry buffer中写入一个数据后,numfreebuf减1,而当收到发送侧一个ACK包后,numfreebuf加8(因为释放了8个空间)。发送侧必须在numfreebuf至少大于1的情况下才能发送数据。
为方便称呼,将wrptr计数器、rdptr计数器、tailptr计数器、numfreebuf计数器、eseq计数器和Numack计数器的当前计数值分别记为:wrptr、rdptr、tailptr、numfreebuf、eseq和Numack。
基于上述各个计时器,参见图6,上述步骤S2具体可包括:
S21、依次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校验检测,判断是否接收到一个无误数据,如果是,转步骤S22,否则转步骤S25;
S22、将Numack和eseq分别加1;
S23、判断Numack是否从7跳变到0,如果是(说明接收侧已经正确接收到了8个数据),转步骤S24,否则转步骤S1;
S24、向发送侧发送ACK包以通知发送侧已经正确接收到8个数据,发送侧则可以根据接收到的ACK包释放retry buffer中的8个空间,转步骤S1;
S25、对Numack和eseq均不加1,转步骤S3;
基于上述各个计时器,仍请参见图6,上述步骤S3具体可包括:
S31、丢弃错误数据以及后续接收到的非重传数据;
S32、将携带eseq的数据重传请求发送给发送侧,以便发送侧提取出eseq,将eseq作为rdptr,将rdptr指向的数据作为重传数据发送给接收侧;
S33、统计误码率,转步骤S4。
在介绍完基于接收侧的数据传输方法后,本文将站在发送侧的角度来介绍。
图7示出了基于发送侧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其至少包括:S701、执行第一发送操作;
S702、在接收到上层控制系统和/或发送侧停止发送数据的通知时,配合接收侧基于不同的补偿参数组合传输测试码流来进行链路自恢复,如链路自恢复成功,则继续执行所述第一发送操作,否则退出。
具体的,发送侧将接收到接收侧或上层控制系统的指示,以获知链路自恢复成功或失败。至于如何判断链路自恢复成功与失败,请参见本文前述记载,在此不作赘述。
其中,上述第一发送操作包括:
在未接收到数据重传请求时向接收侧发送包含校验位的非重传数据;以及,在接收到数据重传请求并且未接收到上层控制系统和/或发送侧停止发送数据的通知时,发送重传数据。
上述数据重传请求是接收侧在检测出接收到错误数据时发出,上述通知是在接收侧检测出接收到错误数据,并且判断出误码率不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进行的,上述误码率是在接收侧检测出接收到错误数据并丢弃错误数据以及后续接收到的非重传数据时统计的,第一预设条件为小于预设误码率阈值。
另外,根据前述接收侧对应的数据传输方法的介绍可知:在接收到上述通知时,发送侧将停止发送数据。上层控制系统可通过中断或者告警的方式进行通知。另外,也可由接收侧直接向发送侧发送预设的报文或指示来实现通知,或者,接收侧直接向发送侧发送预设的报文(或指示)与上层控制系统通过中断(或告警)同时进行来实现通知。
在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参见图8,上述步骤S702可具体包括:
S7021、根据上层控制系统和/或发送侧的通知停止执行第一操作。
S7022、进行至少一次短时间测试。
对发送侧而言,短时间测试可包括基于发送侧加重参数发送测试码流,以便接收侧基于接收侧补偿参数接收测试码流并进行采样窗口宽度扫描,每一次短时间测试所基于的接收侧补偿参数和发送侧加重参数的组合均不同;
相关详细内容请参阅本文前述记载,在此不作赘述。
S7023、在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进行至少一次长时间误码率测试。
对发送侧而言,每次长时间误码率测试包括基于采样窗口宽度值满足第三预设条件的短时间测试所对应的发送侧加重参数发送测试码流,以便接收侧基于同一短时间测试所对应的接收侧补偿参数接收测试码流;
相关详细内容请参阅本文前述记载,在此不作赘述。
S7024、在接收侧或上层控制系统判断出存在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长时间误码率时,确定链路自恢复发送侧补偿参数,继续执行上述第一操作;
“链路自恢复发送侧加重参数”的确定,可由接收侧直接通知发送侧实现,比如前已述及,可对每一EQ参数组合进行编号,那么接收侧可将编号通知发送侧,发送侧即可根据编号确定“链路自恢复发送侧加重参数”。或者,汉EQ参数组合本就是由上层控制系统分配时,也可由上层控制系统为发送侧分配“链路自恢复发送侧加重参数”,发送侧接受所分配的“链路自恢复发送侧加重参数”,从而完成“链路自恢复发送侧加重参数”的确定。
S7025、在接收侧或上层控制系统判断出不存在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长时间误码率时退出。
在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上述数据传输方法在退出后还可包括:
切换至其他通信正常的数据链路。
前已介绍,可使用重传缓冲区和计数器来实现数据传输,下面将介绍发送侧如何使用重传缓冲区和计数器来具体实现数据传输。
其中,向接收侧发送包含校验位的非重传数据可具体包括:
每向接收侧发送一个非重传数据并备份写到重传缓冲区后,将wrptr加1,并且,根据接收到的ACK包释放重传缓冲区中的N+1个空间(ACK包是接收侧在Numack从N跳变到0时发送的);
而发送重传数据可具体包括:
保持wrptr不变,从携带eseq的数据重传请求中提取出eseq作为rdptr,将rdptr指向的作为重传数据构造成具有重传标志的数据包发送给接收侧。
由于发送侧与接收侧所作的操作是相对应的,本文对发送侧不作过多赘述,请参看本文前述记载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本发明上述介绍的方法虽然是以芯片间的数据传输为应用场景,事实上,其还可用于两设备/终端(比如手机与手机之间的数据传输),乃至两个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传输。在介绍完方法后,下文将对本发明所涉及的设备以及系统进行介绍。
与接收侧的数据传输方法相对应,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设备。图9示出了上述数据传输设备的一种结构,包括:第一接收单元1、检验单元2、数据重传请求单元3、第一自恢复单元4,以及第一主控单元5;
第一主控单元5用于:
指示第一接收单元1执行第一接收操作,第一接收操作包括接收发送侧发送的数据(该数据包括重传数据或包含校验位的非重传数据);
指示检验单元2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校验检测;
在检验单元2未检测出错误数据时,指示第一接收单元1继续执行上述第一接收操作;
或者,在检验单元2检测出错误数据时:
指示数据重传请求单元3丢弃错误数据以及后续接收到的非重传数据,向发送侧发送数据重传请求,并统计误码率;
判断统计的误码率是否满足第一预设条件,如果是,指示第一接收单元1继续执行上述第一接收操作,否则,指示第一自恢复单元4配合发送侧基于不同的补偿参数组合传输测试码流来进行链路自恢复;
在链路自恢复成功时,指示第一接收单元1继续执行上述第一接收操作,或者,在链路自恢复失败时指示所有单元退出。至于如何判断链路自恢复成功与失败,请参见本文前述记载,在此不作赘述。
当然,第一主控单元5功能也可分散于其他各个单元中,这样,其他各个单元就可以独立执行操作。
在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参见图10,上述第一自恢复单元4可包括第一中断单元41、第一短时间测试单元42、第一长时间误码率测试单元43和第一确定单元44;
第一中断单元41用于,指示第一接收单元1停止执行上述第一接收操作进入中断,以便上层控制系统响应中断,判断出链路异常并通过中断的方式通知链路的发送侧停止发送数据;
第一短时间测试单元42用于,进行至少一次短时间测试。其中,短时间测试包括基于接收侧补偿参数接收发送侧发送的测试码流并进行采样窗口宽度扫描,测试码流是发送侧基于发送侧加重参数发送的,每一次短时间测试所基于的接收侧补偿参数和发送侧加重参数的组合均不同;
第一长时间误码率测试单元43用于,在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进行至少一次长时间误码率测试并得到长时间误码率。其中,每次长时间误码率测试包括接收侧基于采样窗口宽度值满足第三预设条件的短时间测试所对应的接收侧补偿参数,接收发送侧基于同一短时间测试中对应的发送侧加重参数所发送的测试码流;
第一确定单元44用于,判断是否存在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长时间误码率,如果是,确定链路自恢复接收侧补偿参数,将采样点调整到采样窗口的中央位置,通知第一主控单元5自恢复成功,如果否,通知第一主控单元5自恢复失败;
当然,第一确定单元44也可只用于确定链路自恢复接收侧补偿参数,将采样点调整到采样窗口的中央位置。此时,可由第一主控单元5判断是否存在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长时间误码率,如果否,第一主控单元5得到自恢复失败的结论,指示各单元退出,如果是,第一主控单元5指示第一确定单元44确定链路自恢复接收侧补偿参数,将采样点调整到采样窗口的中央位置。
上述链路自恢复接收侧补偿参数与发送侧的链路自恢复发送侧加重参数相对应,链路自恢复接收侧补偿参数与链路自恢复发送侧加重参数分别为长时间误码率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同一长时间误码率测试中所采用的接收侧补偿参数和发送侧加重参数。
在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参见图11,上述数据传输设备还可包括:
第一切换单元6,用于在所有单元退出后,切换至其他通信正常的数据链路。
由于图9-11所示的设备与发送侧的数据传输方法相对应,更具体详细的介绍请参看前文记载,在此不作赘述。
与发送侧的数据传输方法相对应,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设备。图12示出了该数据传输设备的一种结构,包括:第一发送单元7、第二接收单元8、第二自恢复单元9,以及第二主控单元10;
第二主控单元10用于:
指示第一发送单元7执行第一发送操作;
在接收到上层控制系统和/或发送侧停止发送数据的通知时,指示第二自恢复单元9配合接收侧基于不同的补偿参数组合传输测试码流来进行链路自恢复;
以及,在自恢复成功时,指示第一发送单元7继续执行上述第一发送操作,或者,在自恢复失败时,指示所有单元退出。至于如何判断链路自恢复成功与失败,请参见本文前述记载,在此不作赘述。
上述第一发送操作包括在(第二接收单元8)未接收到数据重传请求时向接收侧发送包含校验位的非重传数据,以及,在(第二接收单元8)接收到数据重传请求并且未接收到上层控制系统和/或发送侧停止发送数据的通知时,发送重传数据;
其中,数据重传请求是接收侧在检测出接收到错误数据时发出,通知是在接收侧检测出接收到错误数据并且判断出误码率不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进行的,误码率是在接收侧检测出接收到错误数据并丢弃错误数据以及后续接收到的非重传数据时统计的,第一预设条件为小于预设误码率阈值。
在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参见图13,上述第二自恢复单元9可包括第二中断单元91、第二短时间测试单元92、第二长时间误码率测试单元93和第二确定单元94;
第二中断单元91用于,指示第一发送单元7停止执行上述第一发送操作;
第二短时间测试单元92用于,进行至少一次短时间测试,短时间测试包括基于发送侧加重参数发送测试码流,以便接收侧基于接收侧补偿参数接收测试码流并进行采样窗口宽度扫描,每一次短时间测试所基于的接收侧补偿参数和发送侧加重参数的组合均不同;
第二长时间误码率测试单元93用于,在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进行至少一次长时间误码率测试,每次长时间误码率测试包括基于采样窗口宽度值满足第三预设条件的短时间测试所对应的发送侧加重参数发送的测试码流,以便接收侧基于同一短时间测试所对应的接收侧补偿参数接收测试码流;
第二确定单元94用于,在接收侧或上层控制系统判断出存在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长时间误码率时,确定链路自恢复发送侧补偿参数;
其中,链路自恢复发送侧补偿参数与接收侧的链路自恢复接收侧加重参数相对应,链路自恢复发送侧补偿参数与链路自恢复接收侧加重参数分别为长时间误码率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同一长时间误码率测试中所采用的发送侧补偿参数和接收侧加重参数。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接收侧或上层控制系统判断出存在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长时间误码率时,可向发送侧发送自恢复指示(第二接收单元8还可用于接收上述自恢复指示),以指示自恢复成功与否。
第二主控单元10可根据自恢复指示,指示所有单元退出后或者指示第二确定单元9工作。
另外,如自恢复成功,上述自恢复指示中还可包括链路自恢复发送侧补偿参数,第二确定单元9从而可根据自恢复指示来确定链路自恢复发送侧补偿参数。
当然,如自恢复成功,接收侧或上层控制系统也可在发送自恢复指示后,再发送包括链路自恢复发送侧补偿参数的信息给第二接收单元8,在此不作赘述。
在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参见图14,上述数据传输设备还可包括:
第二切换单元11,用于在所有单元退出后,切换至其他通信正常的数据链路。
由于图12-14所示的设备与发送侧的数据传输方法相对应,更具体详细的介绍请参看前文记载,在此不作赘述。
本发明其他实施例同时还公开一种数据传输系统,参见图15a和b,其包括发送侧数据传输设备1501和接收侧数据传输设备1502,并且,发送侧数据传输设备1501可包括如图12-14所示的各个单元,而接收侧数据传输设备1502可包括如图9-11所示的各个单元。
考虑到一些设备(例如手机)既可以作为发送侧,也可以作为接收侧,本发明实施例同时还提供一种既可以作为发送侧,也可以作为接收侧的数据传输设备,该数据传输设备的一种结构可参见图16a,其包括发送侧模块1601和接收侧模块1602,并且,发送侧模块1601至少包括如图12-14所示的各个单元,而接收侧模块1602至少包括如图9-11所示的各个单元。
另外,参见图16b,上述第一主控单元和第二主控单元可以合并为主控单元b1,第一接收单元和第二接收单元可以合并为接收单元b2,第一自恢复单元和第二自恢复单元可以合并为自恢复单元b3。
与上述既可以作为发送侧,也可以作为接收侧的数据传输设备相对应,本发明实施例同时还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系统,该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如图16a或16b所示的数据传输设备。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他实施例中,上述发送侧设备、发送侧数据传输设备1501或发送侧模块1601的全部(或部分)功能,可通过ASIC(集成电路)、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等实现。当然,接收侧设备、接收侧数据传输设备1502或接收侧模块1602的全部(或部分)功能也可通过ASIC、FPGA等实现。
以ASIC为例,参见图17,上层控制系统可包括参数设置单元12、采样点调整单元13和误码记录单元14,而作为发送侧的ASIC中还可包括测试码流发生单元15(以产生测试码流),作为接收侧的ASIC中还可包括误码检测单元16。在进行采样窗口宽度扫描时,由采样点调整单元13设置接收侧的采样点位置,在对每一采样点进行误码检测时,待稳定后(以时间来确定是否稳定,1s后即意味着到达稳定),对误码检测单元16清0,并开始计时,测试达预设时长(比如1s)后,读取误码检测单元16的误码个数。误码为0的连续采样点个数就是采样窗口宽度。
当然,参数设置单元12、采样点调整单元13和误码记录单元14的功能也可集成于接收侧的ASIC中,在此不作赘述。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方法或算法的步骤可以直接用硬件、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模块,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施。软件模块可以置于随机存储器(RAM)、内存、只读存储器(ROM)、电可编程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寄存器、硬盘、可移动磁盘、CD-ROM、或技术领域内所公知的任意其它形式的存储介质中。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20)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与发送侧进行数据交互,所述方法包括:
S1、接收发送侧发送的数据,所述数据包括重传数据或包含校验位的非重传数据;
S2、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校验检测,判断是否检测出错误数据,如果是,转步骤S3,否则,返回步骤S1;
S3、丢弃所述错误数据以及后续接收到的非重传数据,向发送侧发送数据重传请求,并统计误码率;
S4、判断所述误码率是否满足第一预设条件,如果是,则转步骤S1,如果否转步骤S5,所述第一预设条件为小于预设误码率阈值;
S5、配合所述发送侧基于不同的补偿参数组合传输测试码流来进行链路自恢复,如链路自恢复成功,返回步骤S1,如链路自恢复失败,退出;
所述补偿参数组合包括接收侧补偿参数和发送侧加重参数;
所述链路自恢复成功是根据存在传输测试码流的误码率满足所述第一预设条件的补偿参数组合而判断得出,所述链路自恢复失败是根据不存在传输测试码流的误码率满足所述第一预设条件的补偿参数组合而判断得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S5具体包括:
S51、接收侧停止接收数据,进入中断,以便上层控制系统响应中断、判断出链路异常,并通过中断的方式通知链路的发送侧停止发送数据;
S52、进行至少一次短时间测试,所述短时间测试包括基于接收侧补偿参数接收测试码流并进行采样窗口宽度扫描,所述测试码流是发送侧基于发送侧加重参数发送的,每一次短时间测试所基于的接收侧补偿参数和发送侧加重参数的组合均不同;
S53、在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进行至少一次长时间误码率测试得到长时间误码率,每次长时间误码率测试包括接收侧基于采样窗口宽度值满足第三预设条件的短时间测试所对应的接收侧补偿参数,接收发送侧基于同一短时间测试中对应的发送侧加重参数所发送的测试码流;
S54、判断是否存在满足所述第一预设条件的长时间误码率,如果是,转步骤S55,否则退出;
S55、确定链路自恢复接收侧补偿参数,将采样点调整到采样窗口的中央位置,返回步骤S1;
所述链路自恢复接收侧补偿参数与发送侧的链路自恢复发送侧加重参数相对应,所述链路自恢复接收侧补偿参数与链路自恢复发送侧加重参数分别为长时间误码率满足所述第一预设条件的同一长时间误码率测试中所采用的接收侧补偿参数和发送侧加重参数。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预设条件包括:采样窗口宽度值满足第三预设条件的短时间测试所对应的短时间误码率中存在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短时间误码率。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长时间误码率满足所述第一预设条件的同一长时间误码率测试中所采用的接收侧补偿参数和发送侧加重参数具体为:
长时间误码率满足所述第一预设条件,并且采样窗口宽度值最大的同一长时间误码率测试中所采用的接收侧补偿参数和发送侧加重参数。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采样窗口宽度扫描包括:
对每一采样点进行误码检测;
将误码为0的连续采样点的个数作为采样窗口宽度。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退出后还包括:
切换至其他通信正常的数据链路。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侧至少设有重传缓冲区和第二计数器,所述接收侧设有第五计数器和第六计数器,所述重传缓冲区深度为M;
所述第五计数器从0到M-1循环递增计数;
所述第六计数器从0到N循环递增计数,所述N为正整数;
所述第二计数器、第五计数器和第六计数器中的当前计数值分别记为rdptr、eseq和Numack;
所述步骤S2具体包括:
S21、依次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校验检测,判断是否接收到一个无误数据,如果是,转步骤S22,否则转步骤S25;
S22、将所述Numack和eseq分别加1;
S23、判断所述Numack是否从N跳变到0,如果是,转步骤S24,否则转步骤S1;
S24、向发送侧发送ACK包以通知发送侧正确接收到N+1个数据,转步骤S1;
S25、对所述Numack和eseq均不加1,转步骤S3;
所述步骤S3具体包括:
S31、丢弃错误数据以及后续接收到的非重传数据;
S32、将携带eseq的数据重传请求发送给发送侧,以便所述发送侧提取出eseq,将eseq作为所述rdptr,将所述rdptr指向的数据作为重传数据发送给接收侧;
S33、统计误码率,转步骤S4。
8.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与接收侧进行数据交互,所述方法包括:
执行第一发送操作;
在接收到上层控制系统和/或发送侧停止发送数据的通知时,配合所述接收侧基于不同的补偿参数组合传输测试码流来进行链路自恢复,如链路自恢复成功,则继续执行所述第一发送操作,如链路自恢复失败退出;
所述补偿参数组合包括接收侧补偿参数和发送侧加重参数;
所述第一发送操作包括在未接收到数据重传请求时向接收侧发送包含校验位的非重传数据,以及,在接收到数据重传请求并且未接收到上层控制系统和/或发送侧停止发送数据的通知时,发送重传数据;所述数据重传请求是所述接收侧在检测出接收到错误数据时发出,所述通知是在接收侧检测出接收到错误数据并且判断出误码率不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进行的,所述误码率是在所述接收侧检测出接收到错误数据并丢弃所述错误数据以及后续接收到的非重传数据时统计的,所述第一预设条件为小于预设误码率阈值;
所述链路自恢复成功是根据存在传输测试码流的误码率满足所述第一预设条件的补偿参数组合而判断得出,所述链路自恢复失败是根据不存在传输测试码流的误码率满足所述第一预设条件的补偿参数组合而判断得出。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进行链路自恢复,如自恢复成功,则继续执行所述第一发送操作,如链路自恢复失败退出”具体包括:
根据上层控制系统和/或发送侧的通知停止执行所述第一操作;
进行至少一次短时间测试,所述短时间测试包括基于发送侧加重参数发送测试码流,以便所述接收侧基于接收侧补偿参数接收所述测试码流并进行采样窗口宽度扫描,每一次短时间测试所基于的接收侧补偿参数和发送侧加重参数的组合均不同;
在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进行至少一次长时间误码率测试,每次长时间误码率测试包括基于采样窗口宽度值满足第三预设条件的短时间测试所对应的发送侧加重参数发送测试码流,以便所述接收侧基于同一短时间测试所对应的接收侧补偿参数接收所述测试码流;
在接收侧或所述上层控制系统判断出存在满足所述第一预设条件的长时间误码率时,确定链路自恢复发送侧补偿参数,继续执行所述第一操作;
在接收侧或所述上层控制系统判断出不存在满足所述第一预设条件的长时间误码率时退出;
所述链路自恢复发送侧补偿参数与接收侧的链路自恢复接收侧加重参数相对应,所述链路自恢复发送侧补偿参数与链路自恢复接收侧加重参数分别为长时间误码率满足所述第一预设条件的同一长时间误码率测试中所采用的发送侧补偿参数和接收侧加重参数。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退出后还包括:
切换至其他通信正常的数据链路。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侧至少设有重传缓冲区、第一计数器和第二计数器,所述接收侧设有第五计数器和第六计数器,所述重传缓冲区深度为M;
所述第一计数器从0到M-1循环递增计数;
所述第五计数器从0到M-1循环递增计数,每当接收到一个无误数据或接收到重传数据包时所述第五计数器加1;
所述第六计数器从0到N循环递增计数,每当接收到一个无误数据时所述第六计数器加1,所述N为正整数;
所述第一计数器、第二计数器、第五计数器和第六计数器中的当前值分别记为wrptr、rdptr、eseq和Numack;
所述向接收侧发送包含校验位的非重传数据具体包括:
每向接收侧发送一个非重传数据并备份写到重传缓冲区后,将wrptr加1,并且,根据接收到的ACK包释放重传缓冲区中的N+1个空间,所述ACK包是所述接收侧在Numack从N跳变到0时发送的;
所述发送重传数据具体包括:
保持wrptr不变,从携带eseq的所述数据重传请求中提取出所述eseq作为rdptr,将所述rdptr指向的数据作为重传数据发送给接收侧。
12.一种数据传输设备,其特征在于,用于与发送侧进行数据交互,所述数据传输设备包括第一接收单元、检验单元、数据重传请求单元、第一自恢复单元,以及第一主控单元;
所述第一主控单元用于:
指示所述第一接收单元执行第一接收操作,所述第一接收操作包括接收所述发送侧发送的数据,所述数据包括重传数据或包含校验位的非重传数据;
指示所述检验单元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校验检测;
在所述检验单元未检测出错误数据时,指示所述第一接收单元继续执行所述第一接收操作;
或者,在所述检验单元检测出错误数据时:
指示所述数据重传请求单元丢弃所述错误数据以及后续接收到的非重传数据,向发送侧发送数据重传请求,并统计误码率;
判断所述误码率是否满足第一预设条件,如果是,指示所述第一接收单元继续执行所述第一接收操作,否则,指示所述第一自恢复单元配合所述发送侧基于不同的补偿参数组合传输测试码流来进行链路自恢复,所述第一预设条件为小于预设误码率阈值,所述补偿参数组合包括接收侧补偿参数和发送侧加重参数;
在链路自恢复成功时,指示所述第一接收单元继续执行所述第一接收操作,或者,在链路自恢复失败时指示所有单元退出;
所述链路自恢复成功是根据存在传输测试码流的误码率满足所述第一预设条件的补偿参数组合而判断得出,所述链路自恢复失败是根据不存在传输测试码流的误码率满足所述第一预设条件的补偿参数组合而判断得出。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自恢复单元包括第一中断单元、第一短时间测试单元、第一长时间误码率测试单元和第一确定单元;
所述第一中断单元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接收单元停止执行所述第一接收操作进入中断,以便上层控制系统响应中断、判断出链路异常,并通过中断的方式通知链路的发送侧停止发送数据;
所述第一短时间测试单元用于,进行至少一次短时间测试,所述短时间测试包括基于接收侧补偿参数接收发送侧发送的测试码流并进行采样窗口宽度扫描,所述测试码流是发送侧基于发送侧加重参数发送的,每一次短时间测试所基于的接收侧补偿参数和发送侧加重参数的组合均不同;
所述第一长时间误码率测试单元用于,在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进行至少一次长时间误码率测试得到长时间误码率,每次长时间误码率测试包括接收侧基于采样窗口宽度值满足第三预设条件的短时间测试所对应的接收侧补偿参数,接收发送侧基于同一短时间测试中对应的发送侧加重参数所发送的测试码流;
所述第一确定单元用于,在存在满足所述第一预设条件的长时间误码率时,确定链路自恢复接收侧补偿参数,将采样点调整到采样窗口的中央位置;
所述链路自恢复接收侧补偿参数与发送侧的链路自恢复发送侧加重参数相对应,所述链路自恢复接收侧补偿参数与链路自恢复发送侧加重参数分别为长时间误码率满足所述第一预设条件的同一长时间误码率测试中所采用的接收侧补偿参数和发送侧加重参数。
14.如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切换单元,用于在所有单元退出后,切换至其他通信正常的数据链路。
15.一种数据传输设备,其特征在于,用于与接收侧进行数据交互,所述数据传输设备包括第一发送单元、第二自恢复单元,以及第二主控单元;
所述第二主控单元用于:
指示所述第一发送单元执行第一发送操作;
在接收到上层控制系统和/或发送侧停止发送数据的通知时,指示所述第二自恢复单元配合所述接收侧基于不同的补偿参数组合传输测试码流来进行链路自恢复,所述补偿参数组合包括接收侧补偿参数和发送侧加重参数;
在链路自恢复成功时,指示所述第一发送单元继续执行所述第一发送操作,或者,在链路自恢复失败时,指示所有单元退出;
所述第一发送操作包括在未接收到数据重传请求时向接收侧发送包含校验位的非重传数据,以及,在接收到数据重传请求并且未接收到上层控制系统和/或发送侧停止发送数据的通知时,发送重传数据;所述数据重传请求是所述接收侧在检测出接收到错误数据时发出,所述通知是在接收侧检测出接收到错误数据并且判断出误码率不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进行的,所述误码率是在所述接收侧检测出接收到错误数据并丢弃所述错误数据以及后续接收到的非重传数据时统计的,所述第一预设条件为小于预设误码率阈值;
所述链路自恢复成功是根据存在传输测试码流的误码率满足所述第一预设条件的补偿参数组合而判断得出,所述链路自恢复失败是根据不存在传输测试码流的误码率满足所述第一预设条件的补偿参数组合而判断得出。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自恢复单元包括第二中断单元、第二短时间测试单元、第二长时间误码率测试单元和第二确定单元;
第二中断单元用于,指示所述第一发送单元停止执行所述第一发送操作;
第二短时间测试单元用于,进行至少一次短时间测试,所述短时间测试包括基于发送侧加重参数发送测试码流,以便所述接收侧基于接收侧补偿参数接收所述测试码流并进行采样窗口宽度扫描,每一次短时间测试所基于的接收侧补偿参数和发送侧加重参数的组合均不同;
第二短时间测试单元用于,在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进行至少一次长时间误码率测试得到长时间误码率,每次长时间误码率测试包括基于采样窗口宽度值满足第三预设条件的短时间测试所对应的发送侧加重参数发送的测试码流,以便所述接收侧基于同一短时间测试所对应的接收侧补偿参数接收所述测试码流;
第二长时间误码率测试单元用于,在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进行至少一次长时间误码率测试,每次长时间误码率测试包括基于采样窗口宽度值满足第三预设条件的短时间测试所对应的发送侧加重参数发送测试码流,以便所述接收侧基于同一短时间测试所对应的接收侧补偿参数接收所述测试码流;
第二确定单元用于,在接收侧或所述上层控制系统判断出存在满足所述第一预设条件的长时间误码率时,确定链路自恢复发送侧补偿参数;
所述链路自恢复发送侧补偿参数与接收侧的链路自恢复接收侧加重参数相对应,所述链路自恢复发送侧补偿参数与链路自恢复接收侧加重参数分别为长时间误码率满足所述第一预设条件的同一长时间误码率测试中所采用的发送侧补偿参数和接收侧加重参数。
17.如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切换单元,用于在所有单元退出后,切换至其他通信正常的数据链路。
18.一种数据传输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发送侧模块和接收侧模块,所述发送侧模块至少包括如权利要求15中所述的各个单元,所述接收模块至少包括如权利要求12中所述的各个单元。
19.一种数据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发送侧数据传输设备和接收侧数据传输设备,所述发送侧数据传输设备至少包括如权利要求15中所述的各个单元,所述接收侧数据传输设备至少包括如权利要求12中所述的各个单元。
20.一种数据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数据传输设备。
CN201210104821.0A 2012-04-11 2012-04-11 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 Active CN10262989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104821.0A CN102629898B (zh) 2012-04-11 2012-04-11 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
PCT/CN2012/083180 WO2013152585A1 (zh) 2012-04-11 2012-10-19 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
US14/502,326 US9148264B2 (en) 2012-04-11 2014-09-30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104821.0A CN102629898B (zh) 2012-04-11 2012-04-11 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29898A true CN102629898A (zh) 2012-08-08
CN102629898B CN102629898B (zh) 2014-12-10

Family

ID=465880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104821.0A Active CN102629898B (zh) 2012-04-11 2012-04-11 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148264B2 (zh)
CN (1) CN102629898B (zh)
WO (1) WO2013152585A1 (zh)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78936A (zh) * 2013-03-14 2013-06-26 深圳市力同亚太科技有限公司 数字对讲机接收误码率测试方法、误码率测试装置及系统
WO2013152585A1 (zh) * 2012-04-11 2013-10-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04518914A (zh) * 2014-12-17 2015-04-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链路切换方法和设备
CN104980316A (zh) * 2015-06-16 2015-10-14 硅谷数模半导体(北京)有限公司 数据链路监测方法及装置
US20160112780A1 (en) * 2014-04-18 2016-04-21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Interconnection System, Apparatus, and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CN106921464A (zh) * 2015-12-25 2017-07-04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信息调整方法和装置
CN107005371A (zh) * 2014-12-20 2017-08-01 英特尔公司 事务缓冲存储器中的错误处理
CN107528631A (zh) * 2017-08-31 2017-12-29 武汉虹信通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基于数字光纤分布系统的链路误码检测诊断方法及装置
CN110618900A (zh) * 2019-09-06 2019-12-27 广芯微电子(广州)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uart数据传输方法
CN113780753A (zh) * 2021-08-20 2021-12-10 深圳市广和通无线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711864A1 (en) * 2012-09-25 2014-03-26 Gemalto SA Method of configuring two wireless devices for mutual communication
CN104301121A (zh) * 2013-07-19 2015-01-2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方法、装置及光收发器
CN105487057A (zh) * 2015-12-21 2016-04-13 潘小胜 一种车载多普勒雷达定位系统误差识别装置
US11476899B2 (en) * 2019-04-18 2022-10-18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Uplink multi-user equipment (UE) cooperative transmission
US10826536B1 (en) * 2019-10-03 2020-11-03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Inter-chip data transmission system using single-ended transceivers
CN110958078B (zh) * 2019-11-01 2022-06-24 南通先进通信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面向高损链路的低时延流码分组传输方法
CN116132329B (zh) * 2023-04-10 2023-06-20 龙迅半导体(合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均衡器参数测试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22032A (zh) * 2001-11-28 2003-06-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混合自动重传方法
CN1441577A (zh) * 2003-04-15 2003-09-10 北京润光泰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反向复用器电路层的保护与恢复的方法和装置
CN101656603A (zh) * 2009-09-15 2010-02-24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采用重传和编码协商实现数据传输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30313A (en) * 1986-08-18 1988-03-08 Racal Data Communications Inc. Access circuit diagnostics for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US5467341A (en) * 1994-04-14 1995-11-14 Toshiba America Information Systems,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lerting computer users in a wireless LAN of a service area transition
JP2746183B2 (ja) * 1995-04-04 1998-04-28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多重アクセス方法
US6646987B1 (en) * 1998-10-05 2003-11-11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Method and system for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TCP) packet loss recovery over a wireless link
JP4642617B2 (ja) * 2005-09-16 2011-03-0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受信機器、電子装置、通信方法、通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録媒体
US7856051B2 (en) * 2007-01-16 2010-12-21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Apparatus, and associated method, for selecting whether to reject as invalid a data segment received at a communication station
CN101578822B (zh) * 2007-01-25 2012-01-11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无线通信系统及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组播数据的分发方法
US20090010643A1 (en) * 2007-07-06 2009-01-08 Delew David 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dentifying faults in a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WO2009035096A1 (ja) * 2007-09-12 2009-03-19 Nec Corporation 通信システム、送信装置、誤り訂正符号再送方法、通信プログラム
CN102629898B (zh) * 2012-04-11 2014-12-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22032A (zh) * 2001-11-28 2003-06-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混合自动重传方法
CN1441577A (zh) * 2003-04-15 2003-09-10 北京润光泰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反向复用器电路层的保护与恢复的方法和装置
CN101656603A (zh) * 2009-09-15 2010-02-24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采用重传和编码协商实现数据传输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Cited B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152585A1 (zh) * 2012-04-11 2013-10-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
US9148264B2 (en) 2012-04-11 2015-09-29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CN103178936A (zh) * 2013-03-14 2013-06-26 深圳市力同亚太科技有限公司 数字对讲机接收误码率测试方法、误码率测试装置及系统
US20160112780A1 (en) * 2014-04-18 2016-04-21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Interconnection System, Apparatus, and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US9712901B2 (en) * 2014-04-18 2017-07-18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Interconnection system, apparatus, and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CN104518914A (zh) * 2014-12-17 2015-04-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链路切换方法和设备
CN104518914B (zh) * 2014-12-17 2018-03-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链路切换方法和设备
CN107005371A (zh) * 2014-12-20 2017-08-01 英特尔公司 事务缓冲存储器中的错误处理
CN104980316A (zh) * 2015-06-16 2015-10-14 硅谷数模半导体(北京)有限公司 数据链路监测方法及装置
CN104980316B (zh) * 2015-06-16 2018-07-24 硅谷数模半导体(北京)有限公司 数据链路监测方法及装置
CN106921464A (zh) * 2015-12-25 2017-07-04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信息调整方法和装置
CN106921464B (zh) * 2015-12-25 2020-08-14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信息调整方法和装置
CN107528631A (zh) * 2017-08-31 2017-12-29 武汉虹信通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基于数字光纤分布系统的链路误码检测诊断方法及装置
CN107528631B (zh) * 2017-08-31 2019-12-10 武汉虹信通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基于数字光纤分布系统的链路误码检测诊断方法及装置
CN110618900A (zh) * 2019-09-06 2019-12-27 广芯微电子(广州)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uart数据传输方法
CN113780753A (zh) * 2021-08-20 2021-12-10 深圳市广和通无线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29898B (zh) 2014-12-10
US20150026527A1 (en) 2015-01-22
WO2013152585A1 (zh) 2013-10-17
US9148264B2 (en) 2015-09-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29898B (zh) 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
EP1424799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tecting lost messages transmitted between modules in a communication device
US9160646B2 (en) Data transmission system and data transmission device
CN109347598B (zh) 校验码处理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EP2197140A2 (en) Retransmissio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3141050B (zh) 快速通道互联系统中数据包重传方法、节点
CN101507318B (zh) 移动通信系统中使用的无线通信装置及方法
CN103188059A (zh) 快速通道互联系统中数据包重传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4113442A (zh) 以太网的环路检测系统及方法
JP6188867B2 (ja) パケットを復元するための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CN101361310A (zh) 用于通信数据的数据处理器系统及方法
CN100385844C (zh) 移动台装置和基站装置
CN103199954A (zh) 发送/接收系统和方法
CN117579135B (zh) 非地面网络传输中的重传阈值动态调整方法及装置
EP1788756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packets in wireless network
EP2784965A2 (en) Data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using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JP5998923B2 (ja) プログラム、情報処理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CN105162719A (zh) 分组传送网的丢包检测系统及方法
RU2450466C1 (ru) Способ передачи информации по каналам связи и система для его осуществления
CN109495384B (zh) 一种提高网络路由可靠性的方法和装置
Singh et al. Data Link Layer Designing Issues: Error Control-A Roadmap
JP6041976B2 (ja) データ伝送システム
JP3077825B2 (ja) セル廃棄誤配検出・ダミーセル挿入誤配セル除去方式
JPH0410723A (ja) ダイバーシチ通信方式
US20030167434A1 (en) Legacy-compatible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in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228

Address after: 450046 Floor 9, building 1, Zhengshang Boya Plaza, Longzihu wisdom Island, Zhengdong New Area, Zhengzhou City, Henan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uper fusion Digita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129 Bantian HUAWEI headquarters office building, Longgang District, Guangdong, Shenzhen

Patentee before: 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