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26091A - 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在黄瓜灰霉病及菌核病防治中的应用 - Google Patents

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在黄瓜灰霉病及菌核病防治中的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26091A
CN102626091A CN2012100746516A CN201210074651A CN102626091A CN 102626091 A CN102626091 A CN 102626091A CN 2012100746516 A CN2012100746516 A CN 2012100746516A CN 201210074651 A CN201210074651 A CN 201210074651A CN 102626091 A CN102626091 A CN 10262609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cumber
gray mold
cmit
mit
o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7465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26091B (zh
Inventor
张俊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Jin''s Chem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张俊博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张俊博 filed Critical 张俊博
Priority to CN201210074651.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626091B/zh
Publication of CN1026260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260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260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2609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属于植物病害防治技术领域的一种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在黄瓜灰霉病及菌核病防治中的应用。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为DCMIT、CMIT、MIT、OIT、BIT。将CMIT和MIT按照质量比3∶1混合,再与一定质量的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增稠剂、稳定剂和水混合制成水剂。本发明的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对黄瓜灰霉病及菌核病的防治效果明显;水剂对黄瓜灰霉病及菌核病均表现出较高的防病、控病效果,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Description

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在黄瓜灰霉病及菌核病防治中的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植物病害防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在黄瓜灰霉病及菌核病防治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灰霉病是一种世界性重要真菌病害,在蔬菜上为害尤为严重,在露地、保护地均有发生,严重阻碍蔬菜生产(周宇,2003;王树桐等,2006;WilliamsonB,et a1.2007)。菌核病是农业生产中发生较为严重的病害之一,除危害十字花科蔬菜外,还危害菜豆、大豆、番茄、辣椒、黄瓜等。油菜菌核病是油菜上的三大病害之一,一般发病率为10%-30%,严重者达80%以上,病株减产11%~73%,含油量锐减,严重影响油菜的产量和品质。
生产中防治灰霉病及菌核病的措施主要为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其中化学防治具有高效、速效、方便、经济效益高的特点,是生产中控制灰霉病的主要措施之一。但由于化学农药的长期大量使用从而造成抗药性、残留超标、污染环境等问题,生产中急需研发新的农药品种。生产中防治灰霉病和菌核病的常用化学药剂有以下几类:苯并咪唑类、二甲酰亚胺类、N-苯基氨基甲酸酯类、苯胺基嘧啶类、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吡咯类、酰胺类、吡啶胺类;上述化学药剂都具有一些不可避免的缺陷:苯并咪唑类、N-苯基氨基甲酸酯类化学药剂久用会造成病菌很强的抗药性;二甲酰亚胺类化学药剂的杀菌效果低;苯胺基嘧啶类化学药剂的作用时间短;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化学药剂对植物的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吡咯类、酰胺类、吡啶胺类对人体毒副作用大。
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是由美国罗门哈斯公司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研究开发的,早期期望用于杀灭农业有害微生物,但由于当时所选品种水溶性太好,使用范围和方式又欠佳,导致药剂易于随水流失,农业方面的应用随即被放弃,转而作为工业杀菌防腐剂广泛应用工业生产中。近年来随着工业生产的规模化和自动化以及人们对卫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工业产品的生产、储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防治微生物的侵害显得越发地重要,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由此得到了越来越广泛和重要的应用。
异噻唑啉酮类工业杀菌防腐剂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出的广谱、高效、低毒、对环境安全等优点,也引起了农业有害生物防治研究领域专家的广泛关注。
张佩玉等合成了10个2-取代异噻唑啉酮化合物,并对五种细菌进行了抑菌活性测试,与市售农药20%三环唑、70%甲托等进行了抑菌活性对比,发现均有极强的杀菌活性。
张翠红等(2006)用异噻唑啉酮对家蚕各种病原菌进行了试验。通过体外抑菌试验数据看出,异噻唑啉酮在体外抑菌方面有良好的效果。对于细菌抑菌圈直径比较理想,而且不同浓度的药液抑菌圈直径差异显著;对于白僵菌和绿僵菌最小抑菌浓度为0.3μg/mL;对曲霉菌抑菌效果明显,最小抑菌浓度为0.1μg/mL。
目前,还没有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在黄瓜灰霉病及菌核病防治中的应用的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在黄瓜灰霉病及菌核病防治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防治黄瓜灰霉病及菌核病的水剂。
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在黄瓜灰霉病及菌核病防治中的应用,所述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为4,5-二氯-2-甲基-4-异噻唑啉-3-酮(DCMIT)、5-氯-2-甲基-4-异噻唑啉-3-酮(CMIT)、2-甲基-4-异噻唑啉-3-酮(MIT)、2-正辛基-4-异噻唑啉-3-酮(OIT)、1,2-苯并异噻唑啉-3-酮(BIT)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
所述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抑制黄瓜灰霉病菌菌丝和菌核病菌菌丝的生长。
所述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抑制黄瓜灰霉病菌分生孢子萌发。
所述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抑制黄瓜子叶上灰霉病菌的生长。
所述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抑制盆栽黄瓜幼苗上菌核病菌的生长。
一种防治黄瓜灰霉病及菌核病的水剂,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混合而成:0.3-15%5-氯-2-甲基-4-异噻唑啉-3-酮、0.1-5%2-甲基-4-异噻唑啉-3-酮、8-12%表面活性剂、0.1-1%助表面活性剂、0.1-0.2%增稠剂、0-30%稳定剂和40-70%水。
所述表面活性剂为OP-10。
所述助表面活性剂为S408或JFC。
所述增稠剂为黄原胶、羧甲基纤维素、海藻酸钠、可溶性淀粉、硅酸镁铝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
所述稳定剂为氯化镁、硝酸镁中的一种或两种。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的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对黄瓜灰霉病及菌核病的防治效果明显;本发明的水剂对黄瓜灰霉病及菌核病均表现出较高的防病、控病效果,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对黄瓜灰霉病菌及菌核病菌抑制作用
1、试验材料
供试病原菌:黄瓜灰霉病菌(Botrytis cinrea)及黄瓜菌核病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由河北省农科院植保所提供。
黄瓜灰霉病菌分生孢子悬浮液制备:将黄瓜灰霉病菌接种于PDA平板上,25℃培养,待其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后,用含1%酵母浸膏、2.5%葡萄糖和10%胡萝卜汁溶液洗下分生孢子,制成约1×105孢子/mL的分生孢子悬浮液。
供试植物:黄瓜(新泰密刺),种植于河北省农科院植保所温室花盆中。
供试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琼脂粉15g,1L无菌水);水琼脂(WA)培养基(琼脂粉15g,1L无菌水)。
供试药剂:98%OIT原药、95%BIT原药、97%DCMIT原药、20%BIT水剂、45%OIT水乳剂、50%MIT水剂、11%CMIT水剂、CMIT/MIT(3∶1)水剂(CMIT∶MIT=3∶1的混合物),北京天擎化工有限公司提供。
对照药剂:96%啶酰菌胺原药,沈阳化工研究院;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巴斯夫欧洲公司;94%异菌脲原药,石家庄农药厂;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德国拜耳作物科学公司。
98%OIT原药和95%BIT原药用丙酮溶解,97%DCMIT原药用乙醇溶解(丙酮或乙醇加入量小于所得溶液的1%),原药溶解后加入无菌水制成1000 μg/mL母液备用。
2、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对黄瓜灰霉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及CMIT与MIT混合物的联合毒力
采用菌落生长速率法测定。将配置好的药剂加入到已融化并冷却至55℃左右的PDA培养基中,充分混匀后分别倒入3个9 cm灭菌培养皿中(20 mL/皿)制成系列浓度的含药培养基(BIT:20、10、5、1、0.5 μg/mL;OIT,CMIT,DCMIT,啶酰菌胺:10、5、1、0.5、0.1 μg/mL;MIT:100、50、10、5、1 μg/mL;CMIT/MIT:5、1、0.5、0.1、0.05 μg/mL),以加入等量无菌水的PDA培养基平板为空白对照,设丙酮及乙醇对照。用直径5 mm的打孔器在培养3天后的灰霉病菌菌落边缘打取菌饼,菌丝面朝下接种到含药培养基平板中心,置于25℃恒温下培养,3天后,采用十字交叉法测量各处理的菌落直径。用DPS v7.05软件统计,进行浓度对数值与抑菌率的几率值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求出不同药剂对黄瓜灰霉病菌的毒力回归方程式Y=a+bx、相关系数(r)及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值),并根据各药剂的EC50值分析比较不同杀菌剂对黄瓜灰霉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情况。
抑制率(%)=[(对照菌落增长直径-处理菌落增长直径)/(对照菌落增长直径)]×100
(公式1)
根据得到的相关数据,利用Wadley公式(韩丽娟等,1994)评估CMIT与MIT按照质量比3∶1的比例相混对抑制黄瓜灰霉病菌菌丝生长是否具有增效作用。
Wadley公式:
EC50(th)=(a+b)/(a/EC50(A)+b/EC50(B))    (公式2)
SR=EC90(th)/EC90(ob)                    (公式3)
上式中a、b代表A、B两种化合物在混合物中所占比率;EC90(A)和EC90(B)分别表示A和B的实际观测EC90值,EC90(th)表示A、B两种杀菌剂按a∶b混合后的理论EC90值,EC90(ob)为A、B两种化合物按a∶b混合后的实际观测EC90值。SR>I.5,增效;SR<0.5,拮抗;SR介于0.5和1.5之间表示相加作用。
试验结果表明,6种候选化合物中对黄瓜灰霉病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最强的是DCMIT,EC50值为0.16 μg/mL,略低于对照药剂啶酰菌胺的抑制效果(EC50值为0.11 μg/mL),其次为CMIT,EC50值为0.19 μg/mL。CMIT/MIT(CMIT与MIT按照质量比3∶1的比例相混)抑制菌丝生长的EC50值为0.26 μg/mL,仅次于CMIT和DCMIT。MIT对菌丝生长抑制作用最差,EC50值为3.86 μg/mL(表1)。
采用Wadley公式计算得出,CMIT与MIT按照质量比3∶1的比例相混抑制黄瓜灰霉病菌菌丝生长的增效系数(SR)为1.99,大于1.5,表现为增效作用(表2)。
表1  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对黄瓜灰霉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Figure BSA00000687359000061
表2 CMIT与MIT混合物抑制黄瓜灰霉病菌菌丝生长的增效作用
Figure BSA00000687359000062
注:EC90(th)表示两种药剂混合物的理论EC90值,EC90(ob)为两种化合物混合物的实际观测EC90值。
3、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对黄瓜菌核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及CMIT与MIT混合物的联合毒力
采用菌落生长速率法测定。将配置好的药剂加入到已融化并冷却至55℃左右的PDA培养基中,充分混匀后分别倒入3个9 cm灭菌培养皿中制成系列浓度的含药培养基(BIT,OIT,CMIT,DCMIT,CMIT/MIT,异菌脲:10、5、1、0.5、0.1μg/mL;MIT:100、50、10、5、1μg/mL;),以加入等量无菌水的PDA培养基平板为空白对照,设丙酮及乙醇对照。用直径5 mm的打孔器在培养3天后的黄瓜菌核病菌菌落边缘打取菌饼,菌丝面朝下接种到含药培养基平板中心,置于25℃恒温下培养,3天后,采用十字交叉法测量各处理的菌落直径。计算及分析方法同2。
根据得到的相关数据,利用Wadley公式评估CMIT与MIT按照质量比3∶1的比例相混对抑制黄瓜菌核病菌菌丝生长是否具有增效作用。
试验结果表明,6种候选化合物中对黄瓜菌核病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最强的是OIT,其EC50为0.025 μg/mL,其次为DCMIT,其EC50为0.057 μg/mL。CMIT/MIT(CMIT与MIT按照质量比3∶1的比例相混)对黄瓜菌核病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的EC50值为0.058 μg/mL,仅次于OIT和DCMIT。MIT对菌丝生长抑制作用最差,EC50值为3.86 μg/mL。对照药剂异菌脲抑制菌丝生长的EC50值为0.124μg/mL,抑制作用低于OIT、CMIT/MIT、CMIT、DCMIT,仅高于BIT和MIT(表3)。
采用Wadley公式计算得出,CMIT与MIT按照质量比3∶1的比例相混抑制黄瓜菌核病菌菌丝生长的增效系数(SR)为1.86,大于1.5,表现为增效作用(表4)。
表3  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对黄瓜菌核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Figure BSA00000687359000071
表4 CMIT与MIT混合物抑制黄瓜菌核病菌的增效作用
Figure BSA00000687359000081
注:EC90(th)表示两种药剂混合物的理论EC90值,EC90(ob)为两种化合物混合物的实际观测EC90值。
4、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对黄瓜灰霉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及CMIT与MIT混合物的联合毒力
采用孢子萌发法测定。将配置好的药剂加入到已融化并冷却至55℃左右的WA培养基中,充分混匀后分别倒入3个9 cm灭菌培养皿中制成系列浓度的含药培养基(OIT,MIT,BIT,CMIT,CMIT/MIT:10、5、1、0.5、0.1 μg/mL;DCMIT,异菌脲:5、1、0.5、0.1、0.05μg/mL),对照加无菌水,设丙酮及乙醇对照。取100μL浓度为1×105孢子/mL的灰霉病菌分生孢子悬浮液均匀涂抹在WA培养基上,在25℃持续光照下培养8 h后,调查分生孢子萌发情况。采用DPS v7.05软件统计不同药剂处理的孢子萌发率及相对抑制率,并进行药剂浓度的对数值(X)与相对抑制率的几率值(Y)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求出药剂抑制分生孢子萌发的毒力回归方程式Y=a+bx、相关系数(r)及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值),根据各药剂的EC50值分析,确定不同药剂对黄瓜灰霉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孢子萌发率(%)=[萌发孢子数/调查孢子总数]×100    (公式4)
根据得到的相关数据,利用Wadley公式评估CMIT与MIT质量比3∶1混合物对抑制黄瓜灰霉病菌分生孢子萌发是否具有增效作用,方法同2。
试验结果表明,6种候选化合物中,对黄瓜灰霉病菌分生孢子萌发抑制作用最强的是OIT,EC50值为0.161 μg/mL,其次为DCMIT,EC50值为0.211μg/mL。MIT对分生孢子萌发抑制作用最差,EC50值为1.093 μg/mL。对照药剂啶酰菌胺抑制分生孢子萌发的EC50值为0.201μg/mL,其抑制作用低于OIT,高于BIT、MIT、CMIT/MIT、CMIT和DCMIT(表5)。
采用Wadley公式计算得出,CMIT与MIT按照质量比3∶1的比例相混抑制黄瓜灰霉病菌孢子萌发的增效系数(SR)为0.63,大于0.5小于1.5,表现为相加作用(表6)。
表5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对黄瓜灰霉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
Figure BSA00000687359000091
表6 CMIT与MIT混合物抑制黄瓜灰霉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增效作用
Figure BSA00000687359000092
注:EC90(th)表示两种药剂混合物的理论EC90值,EC90(ob)为两种化合物混合物的实际观测EC90值。
5、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对黄瓜子叶上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及CMIT与MIT混合物的联合毒力
采用子叶喷雾法测定。在盛蛭石的塑料钵中种植黄瓜籽,每盆2粒,带长出子叶时,将配置好的药液(BIT,OIT,MIT,CMIT/MIT:100、50、10、5、1μg/mL;CMIT、DCMIT:50、10、5、1、0.5μg/mL)用QWJ-150型空压机(压力0.1 Mpa,上海曲晨机电技术有限公司)带动喉头喷雾器喷至黄瓜子叶正面至流失,设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为对照药剂(100、50、10、5、1μg/mL),空白对照喷清水。自然晾干后将喷过药的子叶剪下正面朝上放到铺有湿滤纸的培养皿中,将黄瓜灰霉病菌分生孢子悬浮液(1×105孢子/mL)用喉头喷雾器(压力0.1 Mpa)喷至黄瓜子叶正面,22-25℃光照条件下保湿培养5~7天,调查不同处理的黄瓜子叶上灰霉病发生情况,利用DPS v7.05统计软件求出每种浓度的病情指数及相对防效,进行药剂浓度对数值与相对防效的几率值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求出药剂对灰霉病菌的毒力回归方程式Y=a+bX、相关系数(r)及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值)。按每张叶片上病斑占整个叶片面积的百分率分级,标准如下:0级:无病;1级:≤10%;3级:11%~25%;5级:26%~50%;7级:5 1%~75%;9级:76%~1 00%。
病情指数=[∑(病叶数×相对级数)/(调查总叶数×最高级数)]×100    (公式5)
防治效果(%)=[(CK病情指数-PT病情指数)/CK病情指数]×100         (公式6)
根据得到的相关数据,利用Wadley公式评估活体条件下CMIT与MIT按照质量比3∶1的比例相混防治黄瓜灰霉病是否具有增效作用,方法同2。
试验结果表明,6种候选化合物中对黄瓜子叶上灰霉病菌抑制作用最强的是CMIT/MIT,EC50值为0.10 μg/mL,其次为DCMIT,EC50值为0.12 μg/mL,OIT抑制作用最差,EC50值为2.86 μg/mL。对照药剂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EC50值为0.36μg/mL,抑制作用弱于CMIT/MIT、CMIT、DCMIT,强于BIT、MIT和OIT(表7)。
采用Wadley公式计算得出,CM IT与MIT按照质量比3∶1的比例相混抑制黄瓜子叶上的灰霉病菌的增效系数(SR)为2.74,大于1.5,表现为增效作用(表8)。
表7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对黄瓜子叶上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
Figure BSA00000687359000111
注:采用子叶喷雾法测定。
表8 CMIT与MIT混合物防治黄瓜子叶灰霉病的增效作用
Figure BSA00000687359000112
注:试验采用子叶喷雾法测定;EC90(th)表不两种药剂混合物的理论EC90值,EC90(ob)为两种化合物混合物的实际观测EC90值。
6、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对盆栽黄瓜幼苗上菌核病菌的抑制作用及CMIT与MIT混合物的联合毒力
盆栽幼苗浸根法。在盛蛭石的塑料钵中种植黄瓜籽,每盆1粒,待长出子叶时,小心拔出黄瓜苗,在配置好的药液(100、50、10、5、1μg/mL)中浸泡5分钟(对照在清水中浸泡)取出,设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为对照药剂(100、50、10、5、1μg/mL)。将培养5天的黄瓜菌核病菌的PDA平板用Blendor打成匀浆,按照每个平板(直径9cm)加50克细土的比例将含菌匀浆与细土混匀,拌成菌土。在装有营养土的塑料盒中开穴,将菌土撒入穴中,将经药液浸泡的黄瓜苗栽入撒菌土的穴中,培土,盖上塑料布,将塑料盒置入22-25℃光照条件下培养7-10天,调查各药剂或清水处理的黄瓜幼苗茎基部菌核病发生情况,进行病情分级,利用DPS v7.05统计软件求出每种浓度的病情指数及相对防效,进行药剂浓度对数值与相对防效的几率值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求出药剂对灰霉病菌的毒力回归方程式Y=a+bx、相关系数(r)及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值)。按主茎上病斑占整个主茎的比率分级,标准如下:0级:无病;1级:主茎上病斑占整个主茎的25%以下;2级:主茎上病斑占整个主茎的26%~50%;3级:主茎上病斑占整个主茎的51%以上。
病情指数=[∑(病株数×相对级数)/(调查总株数×最高级数)]×100    (公式7)
防治效果(%)=[(CK病情指数-PT病情指数)/CK病情指数]×100         (公式8)
根据得到的相关数据,利用Wadley公式评估CMIT与MIT按照质量比3∶1的比例相混对防治黄瓜菌核病是否具有增效作用,方法同2。
盆栽黄瓜幼苗浸根法测定表明,6种候选化合物中,DCMIT对盆栽黄瓜幼苗上菌核病的防效较为突出,EC50值为11.90μg/mL,其次为CMIT,EC50值为13.11 μg/mL。CMIT/MIT(CMIT与MIT按照质量比3∶1的比例相混)防治黄瓜菌核病的EC50值为14.24 μg/mL,仅次于CMIT和DCMIT。MIT对黄瓜菌核病的防治效果最差,EC50值为38.78 μg/mL。对照药剂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的EC50值为12.54 μg/mL,防治效果低于DCMIT,高于CMIT/MIT、CMIT、BIT和MIT(表9)。
采用Wadley公式计算得出CMIT与MIT(质量比3∶1)混合物防治黄瓜菌核病的增效系数(SR)为2.76,大于1.5,表现为增效作用(表10)。
施用OIT 100、50、10 μg/mL的处理3天后黄瓜幼苗全部枯死,而此时空白对照尚未发病,推测OIT灌根处理可能对黄瓜幼苗根部有药害。
表9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对盆栽黄瓜幼苗上菌核病的防治效果
Figure BSA00000687359000131
注:采用盆栽幼苗浸根法测定。
表10 CMIT与MIT混合物防治盆栽黄瓜幼苗菌核病的增效作用
注:采用盆栽幼苗浸根法测定;EC90(th)表不两种药剂混合物的理论EC90值,EC90(ob)为两种化合物混合物的实际观测EC90值。
实施例2  防治黄瓜灰霉病及菌核病的水剂的配置
防治黄瓜灰霉病及菌核病的水剂的配置:按照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混合而成:0.3-15%5-氯-2-甲基-4-异噻唑啉-3-酮(CMIT)、0.1-5%2-甲基-4-异噻唑啉-3-酮(MIT)、8-12%表面活性剂、0.1-1%助表面活性剂、0.1-0.2%增稠剂、0-30%稳定剂和40-70%水;表面活性剂为OP-10;助表面活性剂为S408或JFC;增稠剂为黄原胶、羧甲基纤维素、海藻酸钠、可溶性淀粉、硅酸镁铝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稳定剂为氯化镁、硝酸镁中的一种或两种。
其中,最优的配方及最优配方的理化性质如表11和12所示:
表11  CMIT/MIT水剂的最优配方
Figure BSA00000687359000141
表12 CMIT/MIT水剂最优配方的理化性质
实施例3  CMIT/MIT水剂对黄瓜灰霉病及菌核病田间防治效果试验
以实施例2所述最优防治黄瓜灰霉病及菌核病的配方为药剂,参考农业部药检所《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GB/T1 7980.28-2000“杀菌剂防治蔬菜灰霉病药效试验准则”进行防治黄瓜灰霉病的药效试验,参考农业部药检所《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GB/T17980.35-2000“杀菌剂防治油菜菌核病病药效试验准则”进行防治黄瓜菌核病的药效试验。
1、试验条件
试验田1,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县固城镇北庄头村,黄瓜品种:“京绿”,2011年4月20日定植,大棚栽培。
试验田2,位于河北省定州市赵村乡西甘德村,黄瓜品种:“北极一号”,2011年3月6日定植,日光温室栽培。
试验地地势平坦,壤土,肥力较高,行间无杂草,水肥条件较好,栽培管理条件一致。
2、CMIT/MIT(质量比3∶1)水剂对黄瓜灰霉病的防治效果
药剂处理:CMIT/MIT(质量比3∶1)水剂94.5 ga.i./hm2、63 ga.i./hm2、47.25ga.i./hm2;40%嘧霉胺悬浮剂562.5 ga.i./hm2和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300ga.i./hm2。以喷清水为空白对照。
喷药方法及喷药量:采用Jacto-40型手动喷雾器喷雾,药液用量为675L/hm2
试验方法:每个处理4次重复,共24个小区,小区面积18 m2,随机排列。黄瓜灰霉病极零星发病时,摘掉病果,病情基数记为零,开始喷药,全株喷施。共用药3次,用药间隔期7~10天。最后一次用药后7天调查发病情况,每小区随机取5点,每点调查4株的全部果实,记录灰霉病引起的病果数。灰霉病果分级标准为:0级:无病斑;1级:残留花发病;3级:果脐部发病;5级:病斑长度占果实的10%以下;7级:病斑长度占果实的11%~25%;9级:病斑长度占果实的26%以上。根据以上分级方法计算病果率、病情指数及防治效果,数据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法(DMRT)进行统计分析。
病果率(%)=(病果数/调查总果数)×100                         (公式9)
病情指数=∑(各级病果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果数×9)×100    (公式10)
防治效果(%)=[(对照区病情指数-处理区病情指数)/对照区病情指数]×100
                                                             (公式11)
试验田1(河北省定兴县固城镇北庄头村)的试验结果表明,试验药剂CMIT/MIT(质量比3∶1)水剂9 4.5 ga.i./hm2、63 ga.i./hm2、47.25 ga.i./hm2 3个处理剂量对黄瓜灰霉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1.4%、84.5%和78.9%,药效随用药剂量的增加而提高,3个处理剂量的防治效果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均显著高于对照药剂40%嘧霉胺悬浮剂562.5 ga.i./hm2对黄瓜灰霉病的防治效果(70.6%)。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300 ga.i./hm2对黄瓜灰霉病的防治效果为90.5%,与CMIT/MIT(质量比3∶1)水剂94.5 ga.i./hm2的防治效果相当,显著高于其4 7.25~63 ga.i./hm2的防治效果(表13)。
试验田2(河北省定州市赵村乡西甘德村)的试验结果表明,试验药剂CMIT/MIT(质量比3∶1)水剂9 4.5 ga.i./hm2、63 ga.i./hm2、47.25 ga.i./hm2 3个处理剂量对黄瓜灰霉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0.3%、86.3%和80.6%,药效随用药剂量的增加而提高,3个处理剂量的防治效果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均显著高于对照药剂40%嘧霉胺悬浮剂562.5 ga.i./hm2对黄瓜灰霉病的防治效果(73.1%)。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300 ga.i./hm2对黄瓜灰霉病的防治效果为90.2%,与CMIT/MIT(质量比3∶1)水剂94.5 ga.i./hm2的防治效果相当,显著高于其4 7.25~63 ga.i./hm2的防治效果(表13)。
试验过程中,CMIT/MIT(质量比3∶1)水剂各浓度处理对黄瓜植株生长无不良影响,施药后植株生长正常。
表13  CMIT/MIT 水剂对黄瓜灰霉病的防治效果
Figure BSA00000687359000161
注:根据DMRT分析,同列数据后相同小写字母表示数据间无差异显著(P=0.05)。
3、CMIT/MIT水剂对黄瓜菌核病的防治效果
药剂处理:CMIT/MIT(质量比3∶1)水剂94.5 ga.i./hm2、63 ga.i./hm2、47.25ga.i./hm2;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500 ga.i./hm2。以清水为空白对照。
喷药方法及喷药量:采用Jacto-40型手动喷雾器喷雾,药液用量为675L/hm2
试验方法:每个处理4次重复,共20个小区,小区面积18 m2,随机排列。黄瓜菌核病极零星发病时,拔除病株,病情基数记为零,开始喷药,全株喷施。共用药3次,用药间隔期7~10天。最后一次用药后7天调查发病情况,每小区调查5点,每点调查10株。记录每小区病株数,计算病株率和防治效果,数据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法(DMRT)进行统计分析。
病株率(%)=(病株数/调查总株数)×100                       (公式12)
防治效果(%)=[(对照病株率-处理病株率)/对照病株率]×100    (公式13)
试验田1(河北省定兴县固城镇北庄头村)的试验结果表明,试验药剂CMIT/MIT(质量比3∶1)水剂9 4.5 ga.i./hm2、63 ga.i./hm2、47.25 ga.i./hm2 3个处理剂量对黄瓜菌核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5.4%、67.0%和57.3%,药效随用药剂量的增加而提高,3个处理剂量的防治效果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500 ga.i./hm2对黄瓜菌核病的防治效果为73.3%,与CMIT/MIT(质量比3∶1)水剂94.5 g a.i./hm2的防治效果相当,显著高于其47.25~63 g a.i./hm2的防治效果(表14)。
试验田2(河北省定州市赵村乡西甘德村)的试验结果表明,试验药剂CMIT/MIT(质量比3∶1)水剂9 4.5 ga.i./hm2、63 ga.i./hm2、47.25 ga.i./hm2 3个处理剂量对黄瓜菌核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3.3%、63.3%和51.0%,药效随用药剂量的增加而提高,3个处理剂量的防治效果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500 g a.i./hm2对黄瓜菌核病的防治效果为75.6%,与CMIT/MIT(质量比3∶1)水剂94.5 ga.i./hm2的防治效果相当,显著高于其47.25~63 ga.i./hm2的防治效果(表14)。
试验过程中,CMIT/MIT(质量比3∶1)水剂各浓度处理对黄瓜植株生长无不良影响,施药后植株生长正常。
表14 CMIT/MIT水剂对黄瓜菌核病的防治效果
Figure BSA00000687359000181
注:根据DMRT分析,同列数据后相同小写字母表不数据间无差异显著(P=0.05)。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喷施CMIT/MIT(质量比3∶1)水剂对黄瓜灰霉病及菌核病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喷施CMIT/MIT(质量比3∶1)水剂47.25~94.5 ga.i./hm2对黄瓜灰霉病的防治效果可达78.9%~91.4%,显著高于40%嘧霉胺悬浮剂56 2.5 g a.i./hm2对黄瓜灰霉病的防治效果,其最高施用浓度的防效与目前推广使用的高效杀菌剂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相当。喷施CMIT/MIT(质量比3∶1)水剂4 7.25~94.5 ga.i./hm2对黄瓜菌核病的防治效果可达51.0%~75.4%,其最高施用浓度的防效与目前防治菌核病的主要制剂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相当。
试验中40%嘧霉胺悬浮剂5 62.5 ga.i./hm2对黄瓜灰霉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0.6%和73.1%,效果较差,其原因可能与嘧霉胺在田间长期普遍使用,黄瓜灰霉病菌对其产生抗药性,从而导致防效降低有关。叶面喷施CMIT/MIT(质量比3∶1)水剂对黄瓜灰霉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可用于替代长期使用药效降低的嘧霉胺防治黄瓜灰霉病。

Claims (10)

1.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在黄瓜灰霉病及菌核病防治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为4,5-二氯-2-甲基-4-异噻唑啉-3-酮、5-氯-2-甲基-4-异噻唑啉-3-酮、2-甲基-4-异噻唑啉-3-酮、2-正辛基-4-异噻唑啉-3-酮、1,2-苯并异噻唑啉-3-酮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在黄瓜灰霉病及菌核病防治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抑制黄瓜灰霉病菌菌丝和菌核病菌菌丝的生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在黄瓜灰霉病及菌核病防治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抑制黄瓜灰霉病菌分生孢子萌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在黄瓜灰霉病及菌核病防治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抑制黄瓜子叶上灰霉病菌的生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在黄瓜灰霉病及菌核病防治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抑制盆栽黄瓜幼苗上菌核病菌的生长。
6.一种防治黄瓜灰霉病及菌核病的水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剂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混合而成:0.3-15%5-氯-2-甲基-4-异噻唑啉-3-酮、0.1-5%2-甲基-4-异噻唑啉-3-酮、8-12%表面活性剂、0.1-1%助表面活性剂、0.1-0.2%增稠剂、0-30%稳定剂和40-70%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一种防治黄瓜灰霉病及菌核病的水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活性剂为OP-10。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一种防治黄瓜灰霉病及菌核病的水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助表面活性剂为S408或JFC。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一种防治黄瓜灰霉病及菌核病的水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增稠剂为黄原胶、羧甲基纤维素、海藻酸钠、可溶性淀粉、硅酸镁铝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一种防治黄瓜灰霉病及菌核病的水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剂为氯化镁、硝酸镁中的一种或两种。
CN201210074651.6A 2012-03-21 2012-03-21 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在黄瓜灰霉病及菌核病防治中的应用 Active CN10262609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074651.6A CN102626091B (zh) 2012-03-21 2012-03-21 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在黄瓜灰霉病及菌核病防治中的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074651.6A CN102626091B (zh) 2012-03-21 2012-03-21 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在黄瓜灰霉病及菌核病防治中的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26091A true CN102626091A (zh) 2012-08-08
CN102626091B CN102626091B (zh) 2014-12-03

Family

ID=465846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74651.6A Active CN102626091B (zh) 2012-03-21 2012-03-21 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在黄瓜灰霉病及菌核病防治中的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626091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02519A (zh) * 2012-09-18 2015-05-06 陶氏环球技术有限公司 杀微生物组合物
CN105660659A (zh) * 2016-01-11 2016-06-15 江苏辉丰农化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杀菌剂组合物
CN109997862A (zh) * 2019-04-12 2019-07-12 嘉兴沃特泰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异噻唑啉酮组合物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72240A (zh) * 2011-03-01 2011-09-07 陕西西大华特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含有噻霉酮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杀菌组合物
CN102365936A (zh) * 2010-09-13 2012-03-07 陕西西大华特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噻霉酮水分散粒剂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65936A (zh) * 2010-09-13 2012-03-07 陕西西大华特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噻霉酮水分散粒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2172240A (zh) * 2011-03-01 2011-09-07 陕西西大华特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含有噻霉酮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杀菌组合物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宋燕等: "卡松对苹果炭疽病菌的抑菌活性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李程碑等: "异噻唑啉酮(卡松)防腐剂的色泽及工艺控制", 《应用化工》 *
邹炳国等: "异噻唑啉酮衍生物凯松CG系列产品及下游水处理剂产品的应用及前景", 《化工技术与开发》 *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02519A (zh) * 2012-09-18 2015-05-06 陶氏环球技术有限公司 杀微生物组合物
CN104602519B (zh) * 2012-09-18 2018-08-14 陶氏环球技术有限公司 杀微生物组合物
CN105660659A (zh) * 2016-01-11 2016-06-15 江苏辉丰农化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杀菌剂组合物
CN109997862A (zh) * 2019-04-12 2019-07-12 嘉兴沃特泰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异噻唑啉酮组合物
CN109997862B (zh) * 2019-04-12 2021-07-09 嘉兴沃特泰科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异噻唑啉酮组合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26091B (zh) 2014-12-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51356B (zh) 一种香菇提取物及其应用
CN101473853B (zh) 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CMCC63305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CN105685061A (zh) 噻霉酮在防治马铃薯种传病害及促根发芽上的应用
CN1994082B (zh) 一种防治果蔬炭疽病的复配杀菌剂
CN102499265B (zh) 一种防治设施蔬菜土传病害的钩状木霉生物制剂
CN103518750B (zh) 一种高效复配生物杀菌剂及其应用
CN102217661A (zh) 植物源杀菌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6942301A (zh) 一种防控水稻稻瘟病的植物源农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3305438A (zh) 防治番茄根结线虫病的生防菌株Jdm2及其生防菌剂
CN102626091B (zh) 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在黄瓜灰霉病及菌核病防治中的应用
CN104817406A (zh) 含壳寡糖与呋虫胺的植保用组合物
CN103493828B (zh) 含有低聚壳聚糖的杀菌剂组合物
CN103300023A (zh) 农药组合物
CN103004894A (zh) 防治瓜果白粉病的生物农药及其制备方法
CN102150687A (zh) 多菌灵与碱式硫酸铜混用防治人参病害的方法
CN102443559B (zh) 一株用于防治棉花黄萎病的芽孢杆菌及其应用
CN101502275A (zh) 一种植物源农药
CN102648713B (zh) 一种利用真菌激活蛋白提高木霉菌剂生物防病活性的技术
CN102191198B (zh) 防治水稻纹枯病和稻瘟病的生防菌株jh21及其生防菌剂
CN102388925B (zh) 一种防治烟草青枯病的植物源杀菌剂
CN103478129A (zh) 一种复配农用杀菌剂及其应用
CN102356771A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1919332A (zh) 一种番茄叶霉病的生物防治方法
CN105613173A (zh) 利用血红铆钉菇防控松苗立枯病方法
CN104904714A (zh) 丁酸钠在制备用于防治由植物病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的杀菌剂中的用途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DD01 Delivery of document by public notice

Addressee: Zhang Junbo

Document name: Notification of Passing Examination on Formalities

DD01 Delivery of document by public notice

Addressee: Zhang Junbo

Document name: Notification of an Office Ac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TIANJIN JINCHUANHAO CHEMICAL INDUSTRY TECHNOLOGY C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ZHANG JUNBO

Effective date: 20150305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101200 PINGGU, BEIJING TO: 301700 WUQING, TIANJIN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0305

Address after: 301700 Tianjin city Wuqing District Keihin Industrial Zone No. 7 Keihin wisdom city building two layer 219

Patentee after: Jinchuan Tianjin Chemical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101200 Pinggu District Beijing Road, Lin Ju River No. 2 Beijing Tianqing Chemical Co. Ltd.

Patentee before: Zhang Junbo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210

Address after: Two 101300 street Beijing city Shunyi District town north of Nanfaxin Jinguan No. 3 hospital No. 2 building 12 room 1230

Patentee after: Beijing Jin''s Chemical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301700 Tianjin city Wuqing District Keihin Industrial Zone No. 7 Keihin wisdom city building two layer 219

Patentee before: Jinchuan Tianjin Chemical Technology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DD01 Delivery of document by public notice

Addressee: Jinchuan Tianjin Chemical Technology Co., Ltd.

Document name: Notification of Passing Examination on Formalities

DD01 Delivery of document by public not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