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24268A - 一种逆变器及其在三相系统中的应用电路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逆变器及其在三相系统中的应用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24268A
CN102624268A CN2012100842439A CN201210084243A CN102624268A CN 102624268 A CN102624268 A CN 102624268A CN 2012100842439 A CN2012100842439 A CN 2012100842439A CN 201210084243 A CN201210084243 A CN 201210084243A CN 102624268 A CN102624268 A CN 10262426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switch
switch pipe
diode
mode
inver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8424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24268B (zh
Inventor
汪洪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210084243.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624268B/zh
Publication of CN1026242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242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242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242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4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4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4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7/53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7/537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e.g. single switched pulse inverters
    • H02M7/5387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e.g. single switched pulse inverters in a bridge configura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67Converter structures employing plural converter units, other than for parallel operation of the units on a single load
    • H02M1/007Plural converter units in cascad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12Arrangements for reducing harmonics from ac input or output
    • H02M1/123Suppression of common mode voltage or curr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逆变器及其在三相系统中的应用电路,逆变器的第一功率开关管T1的集电极经DC/DC变换器接直流电源的正输出端,T1的发射极与第二功率开关管T2的集电极接H桥电路的第一输入端,第七功率开关管T7的发射极与集电极分别接T2的发射极以及正输出端,H桥电路的第二输入端接直流电源的负输出端,H桥电路的两个输出端分别接电网,每个功率开关管反并联一二极管,正负输出端之间、T1的集电极与负输出端之间分别接一电容。本发明还公开了上述逆变器的对偶拓扑及由此衍变的另两种逆变器,提供了相应逆变器在三相系统中的应用电路。本发明的优点:减小漏电流的同时保证逆变器高效率,规避了多电平中的中点平衡控制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逆变器及其在三相系统中的应用电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一种逆变器及其在三相系统中的应用电路。 
背景技术
根据逆变器应用场合和控制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离网型逆变器和并网型逆变器,在并网型逆变器中根据是否带有变压器又可分为变压器隔离型逆变器和无变压器型逆变器。无变压器型逆变器由于系统结构简单,效率高,体积小,成本低等诸多优点,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已经成为光伏中小功率的主流。 
现有常用的无变压器型逆变器为H4拓扑,也就是由四个开关器件构成的H桥电路,如图1所示,该光伏逆变器使用开关器件46、48、50、52组成H桥电路24,将PV阵列12的变化的DC电压转化为电网14需要的固定频率AC电压,并使用DC链路16来实现中间的能量存储级,具体的,逆变器首先将不稳定的PV阵列12的DC电压18经由升压变换器变换为大于电网电压的稳定的DC电压20,随后将稳定的DC电压20经由H桥电路24变换为可被并网入电网14内的电流22,开关器件46、48、50、52在高频下进行开关动作。升压变换器由电感、二极管、及一个开关器件44组成。 
但是无变压器型逆变器由于不能实现直流输入源和交流负载间的电气隔离,漏电流问题是其可靠性的关键指标之一。漏电流是由同时存在于电网侧零线与火线上的共模干扰引起的,理论上,当共模电压为一常量时,即可消除共模电流。 
传统的H4拓扑采用双极性调制时,共模电压可以始终为一常量,可以很好的抑制漏电流,但是,采用双极性调制时,每次换流时都会有两组开关器件参与换流,开关损耗增加,另外,电网电流在过零点时出现最大纹波,若要保证较高的输出电流质量,必须加入大滤波电感,这使得逆变器的效率降低。为获得较高的效率,常采用单极性调制策略,而单极性虽然克服了开关损耗大及输出波形差的缺点,但在运行中,会存在以开关频率变化的共模电压,引起漏电流。因此,传统的H4拓扑已不能同时兼顾漏电流和高效率两个问题。 
为消除单极性SPWM调制产生的高频共模电压,必须使得续流阶段的续流回路嵌位在直流电源电压的一半,达到消除共模电压的目的。 
多电平相对于两电平在效率方面有较大的优势也已获得较大的关注,非隔离型逆变器中应用三电平技术,漏电流问题是个急迫的问题,现有专利EP2053732A2实现了五个电平的输出,如图2所示,为专利EP2053732A2公开的一种拓扑结构,但该类拓扑由于没有中间电平工作时的无功流通路径,电流过零处产生较大的共模电压。且为限制电流单相流动,多用了两个二极管器件D11、D12。 
中国专利申请CN101814856A公开了一种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及其开关控制时序,如图3所示,包括分压电容支路1、箝位支路2以及全桥基本单元3;分压电容支路1包括电容Cdc1、电容Cdc2;箝位支路2包括开关管S1、开关管S2;全桥基本单元3包括开关管S3、开关管S4、开关管S5、开关管S6,其在全桥电路的基础上加入两支可控开关管S1、S2和分压电容Cdc1、Cdc2构成双向箝位支路,并配合开关时序可以实现续流阶段时续流回路电位处于二分之一的电池电压,从而消除非隔离并网逆变器的漏电流;并保证了功率传输阶段输出电流仅流经3支开关管,有效降低了导通损耗。该逆变器实际还是工作在三电平,并且如果要保证达到专利中所述的续流回路电位处于二分之一的电池电压,两个电容之间的中点电位一定要保证为二分之一的电池电压,这种中点平衡控制在实际操作中是相当困难的,需要通过很复杂的控制算法。 
为保证高效率采用五电平输出,同时保证高效率和减小漏电流是一个急迫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有必要提供一种能以达到减小漏电流同时保证逆变器高效率目的的逆变器及其在三相系统中的应用电路。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逆变器,其包括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一功率开关管T1、第二功率开关管T2、第七功率开关管T7、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七二极管D7、H桥电路以及DC/DC变换器,其中:所述第一二极管D1反并联于所述第一功率开关管T1;所述第二二极管D2反并联于所述第二功率开关管T2,所述第七二极管D7反并联于所述第七功率开关管T7;所述第二功率开关管T2的集电极连接于所述第一功率开关管T1的发射极,所述第二功率开关管T2的发射极连接于所述第七功率开关管T7的发射极;所述第七功率开关管T7的集电极连接于直流电源的正输出端;所述H桥电路包括第三 功率开关管T3、第四功率开关管T4、第五功率开关管T5、第六功率开关管T6、反并联于所述第三功率开关管T3的第三二极管D3、反并联于所述第四功率开关管T4的第四二极管D4、反并联于所述第五功率开关管T5的第五二极管D5以及反并联于所述第六功率开关管T6的第六二极管D6,所述第三功率开关管T3与所述第五功率开关管T5的两个集电极连接并作为所述H桥电路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第四功率开关管T4与所述第六功率开关管T6的两个发射极连接并作为所述H桥电路的第二输入端,所述第三功率开关管T3的发射极与所述第四功率开关管T4的集电极连接并作为所述H桥电路的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五功率开关管T5的发射极与所述第六功率开关管T6的集电极连接并作为所述H桥电路的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一输入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功率开关管T1的发射极,所述第二输入端连接于所述直流电源的负输出端,所述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二输出端分别连接至电网;所述DC/DC变换器的输出端连接于所述直流电源的正输出端,所述DC/DC变换器的端经由所述第二电容C2连接于所述直流电源的输入端,所述第一电容C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直流电源的正输出端与负输出端。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另一种逆变器,其包括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一功率开关管T1、第二功率开关管T2、第七功率开关管T7、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七二极管D7、H桥电路以及DC/DC变换器,其中:所述第一二极管D1反并联于所述第一功率开关管T1;所述第二二极管D2反并联于所述第二功率开关管T2;所述第七二极管D7反并联于所述第七功率开关管T7;所述第七功率开关管T7的发射极连接于PV直流电源的负输出端,所述第七功率开关管T7的集电极连接于所述第一功率开关管T1的集电极,所述第一功率开关管T1的发射极连接于所述第二功率开关管T2的集电极,所述第二功率开关管T2的发射极连接于所述DC/DC变换器的负输出端,所述DC/DC变换器的输入端连接于直流电源的负输出端;所述H桥电路包括第三功率开关管T3、第四功率开关管T4、第五功率开关管T5、第六功率开关管T6、反并联于所述第三功率开关管T3的第三二极管D3、反并联于所述第四功率开关管T4的第四二极管D4、反并联于所述第五功率开关管T5的第五二极管D5以及反并联于所述第六功率开关管T6的第六二极管D6,所述第三功率开关管T3与所述第五功率开关管T5的两个集电极连接并作为所述H桥电路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第四功率开关管T4与所述第六功率开关管T6 的两个发射极连接并作为所述H桥电路的第二输入端,所述第三功率开关管T3的发射极与所述第四功率开关管T4的集电极连接并作为所述H桥电路的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五功率开关管T5的发射极与所述第六功率开关管T6的集电极连接并作为所述H桥电路的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一输入端连接于所述直流电源的正输出端,所述第二输入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功率开关管T1的发射极,所述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二输出端分别连接至电网;所述第二电容C2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直流电源的正输出端,所述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DC/DC变换器的负输出端,所述第一电容C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直流电源的正输出端与负输出端。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又一种逆变器,其包括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一功率开关管T1、第七功率开关管T7、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七二极管D7、H桥电路以及DC/DC变换器,其中:所述第一二极管D1反并联于所述第一功率开关管T1;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于所述第七二极管D7的发射极,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于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发射极;所述第七二极管D7反并联于所述第七功率开关管T7,所述第七功率开关管T7的集电极连接于直流电源的正输出端,所述第一功率开关管T1的集电极连接于所述DC/DC变换器的正输出端;所述H桥电路包括第三功率开关管T3、第四功率开关管T4、第五功率开关管T5、第六功率开关管T6、反并联于所述第三功率开关管T3的第三二极管D3、反并联于所述第四功率开关管T4的第四二极管D4、反并联于所述第五功率开关管T5的第五二极管D5以及反并联于所述第六功率开关管T6的第六二极管D6,所述第三功率开关管T3与所述第五功率开关管T5的两个集电极连接并作为所述H桥电路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第四功率开关管T4与所述第六功率开关管T6的两个发射极连接并作为所述H桥电路的第二输入端,所述第三功率开关管T3的发射极与所述第四功率开关管T4的集电极连接并作为所述H桥电路的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五功率开关管T5的发射极与所述第六功率开关管T6的集电极连接并作为所述H桥电路的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一输入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功率开关管T1的发射极,所述第二输入端连接于所述直流电源的负输出端,所述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二输出端分别连接至电网;所述DC/DC变换器的输入端连接于所述直流电源的正输出端,所述DC/DC变换器的正输出端经由所述第二电容C2连接于所述直流电源的负输出端,所述第一电容C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直流电源的正输出端 与负输出端。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再一种逆变器,其包括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二功率开关管T2、第七功率开关管T7、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七二极管D7、H桥电路以及DC/DC变换器,其中:所述第二二极管D2反并联于所述第二功率开关管T2;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于所述第二功率开关管T2集电极,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于所述第七功率开关管T7集电极;所述第七二极管D7反并联于所述第七功率开关管T7,所述第七功率开关管T7的发射极连接于直流电源的负输出端PV-,所述第二功率开关管T2的发射极连接于所述DC/DC变换器的负输出端,所述DC/DC变换器的输入端连接于直流电源的负输出端;所述H桥电路包括第三功率开关管T3、第四功率开关管T4、第五功率开关管T5、第六功率开关管T6、反并联于所述第三功率开关管T3的第三二极管D3、反并联于所述第四功率开关管T4的第四二极管D4、反并联于所述第五功率开关管T5的第五二极管D5以及反并联于所述第六功率开关管T6的第六二极管D6,所述第三功率开关管T3与所述第五功率开关管T5的两个集电极连接并作为所述H桥电路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第四功率开关管T4与所述第六功率开关管T6的两个发射极连接并作为所述H桥电路的第二输入端,所述第三功率开关管T3的发射极与所述第四功率开关管T4的集电极连接并作为所述H桥电路的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五功率开关管T5的发射极与所述第六功率开关管T6的集电极连接并作为所述H桥电路的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一输入端连接于所述直流电源的正输出端,所述第二输入端连接于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所述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二输出端分别连接至电网;所述第二电容C2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直流电源的正输出端,所述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DC/DC变换器的负输出端,所述第一电容C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直流电源的正输出端与负输出端。 
本发明还涉及上述四种逆变器在三相系统中的应用电路,H桥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与第二输出端分别作为两个交流输出端AC1和AC2,每两个交流输出端AC1和AC2分别连接到三相系统中的三个原边绕组的两端。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逆变器及其在三相系统中的应用电路的优点是:提供了一种逆变器及其对偶拓扑结构,并采用特定的调制策略使共模电压近似为常数,以达到减小漏电流的目的;同时为考虑直流电压的宽范围,前级采 用带有升压的单元构造出三个电平,利用换相电路可以构造出逆变器,不需要使续流回路箝位在1/2Upv,因此规避了多电平控制的中点平衡控制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常用的H4拓扑型结构逆变器的结构图。 
图2是专利EP2053732A2公开的一种逆变器拓扑结构图。 
图3是中国专利申请公开号CN101814856A公开了一种逆变器拓扑结构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第一实施方式提供的逆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a至图5l是图4中逆变器的12种工作模态图。 
图6中(a)和(b)分别是图4中逆变器的升压电路(即DC/DC变换器)工作获得输出电压V2大于或等于所述逆变器最低工作电压Vm时,所述逆变器的桥臂电压以及共模电压。 
图7是当所述直流电源的输出电压V1大于或等于所述逆变器最低工作电压Vm时,且控制所述逆变器使其工作在三电平模式时,图4中逆变器的等效电路。 
图8a至图8f是图7中等效电路的6种工作模态图。 
图9中(a)和(b)分别是图7中等效电路工作时的桥臂电压以及共模电压。 
图10中(a)和(b)分别是图4中逆变器的升压电路(即DC/DC变换器)工作获得输出电压V2大于或等于所述输出电压V1时,所述逆变器的桥臂电压以及共模电压。 
图11是图4中的功率开关管与二极管封装形成封装器件的示意图。 
图12是图11中的封装器件在三相系统中的应用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1中的封装器件在三相系统中的又一应用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第二实施方式提供的逆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中(a)和(b)分别是图14中逆变器的升压电路(即DC/DC变换器)工作获得输出电压V2大于或等于所述逆变器最低工作电压Vm时,所述逆变器的桥臂电压以及共模电压。 
图16中(a)和(b)分别是当所述直流电源的输出电压V1大于或等于所述逆变器最低工作电压Vm时,且控制所述逆变器使其工作在三电平模式时,图14中逆变器的桥臂电压以及共模电压。 
图17中(a)和(b)分别是图14中逆变器的升压电路(即DC/DC变换器) 工作获得输出电压V2大于或等于所述输出电压V1时,所述逆变器的桥臂电压以及共模电压。 
图18是本发明实施例第三实施方式提供的逆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发明实施例第四实施方式提供的逆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图14中的功率开关管与二极管封装形成封装器件的示意图。 
图21是图20中的封装器件在三相系统中的应用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22是图20中的封装器件在三相系统中的又一应用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23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主电路的构成方式。 
图24是本发明第六实施例主电路的构成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实施例。 
请参阅图4,其是本发明实施例第一实施方式提供的逆变器的结构示意图。所述逆变器包括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一功率开关管T1、第二功率开关管T2、第七功率开关管T7、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七二极管D7、H桥电路以及DC/DC变换器。其中,所述H桥电路包括第三功率开关管T3、第四功率开关管T4、第五功率开关管T5、第六功率开关管T6、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第五二极管D5以及第六二极管D6。 
第一二极管D1反并联于第一功率开关管T1;第二二极管D2反并联于第二功率开关管T2;第三二极管D3反并联于第三功率开关管T3;第四二极管D4反并联于第四功率开关管T4;第五二极管D5反并联于第五功率开关管T5;第六二极管D6反并联于第六功率开关管T6;第七二极管D7反并联于第七功率开关管T7。 
直流电源PV的正输出端pV+连接于所述DC/DC变换器的一端,所述DC/DC变换器的另一端为正连接端DC+连接于第一功率开关管T1的集电极,第一电容C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直流电源PV的正输出端PV+与负输出端PV-,第二电容C2的一端连接于直流电源PV的负输出端PV-,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DC/DC变换器的正连接端DC+。 
第一功率开关管T1的发射极连接于第二功率开关管T2的集电极;第二功率 开关管T2的发射极连接于第七功率开关管T7的发射极;第七功率开关管T7的集电极连接于直流电源PV的正输出端PV+;第三功率开关管T3的集电极连接于第一功率开关管T1的发射极与第二功率开关管T2的集电极之间,第三功率开关管T3的集电极还连接于第五功率开关管T5的集电极并作为所述H桥电路的第一输入端,第三功率开关管T3的发射极连接于第四功率开关管T4的集电极并作为所述H桥电路的第一输出端;第四功率开关管T4的发射极连接于直流电源PV的负输出端PV-,第四功率开关管T4的发射极还连接于第六功率开关管T6的发射极并作为所述H桥电路的第二输入端;第五功率开关管T5的发射极连接于第六功率开关管T6的集电极并作为所述H桥电路的第二输出端;第六功率开关管T6的发射极连接于直流电源PV的负输出端PV-。 
进一步,所述逆变器还包括滤波电路,所述滤波电路包括第二电感L1以及第三电感L2,第二电感L1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输出端,第二电感L1的另一端连接于电网Vgrid的一端,电网Vgrid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三电感L2的一端,第三电感L2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输出端。在本实施方式中,该滤波电路为L型结构,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所述滤波电路还可以为LC型或LCL型结构。 
请一并参阅图5a至图5l,本实施方式的逆变器的工作模态分析如下: 
第一模态H1:第二功率开关管T2、第三功率开关管T3、第六功率开关管T6、第七功率开关管T7导通,其余功率开关管截止,电流经:PV+→T7→D2→T3→L1→Vgrid→L2→T6→PV-,桥臂输出电压Vab=V1(V1为第一电容C1两端的电压值); 
第二模态H2:第二功率开关管T2、第三功率开关管T3、第六功率开关管T6、第七功率开关管T7导通,其余功率开关管截止,电流流向与第一模态H1的电流流向相反,电流经:PV-→D6→L2→Vgrid→L1→D3→T2→D7→PV+,桥臂输出电压Vab=V1; 
第三模态H3:第二功率开关管T2、第四功率开关管T4、第五功率开关管T5、第七功率开关管T7导通,其余功率开关管截止,电流经:PV+→T7→D2→T5→L2→Vgrid→L1→T4→PV-,桥臂输出电压Vab=-V1; 
第四模态H4:第二功率开关管T2、第四功率开关管T4、第五功率开关管T5、第七功率开关管T7导通,其余功率开关管截止,电流流向与第三模态H3的电流 流向相反,电流经:PV-→D4→L1→Vgrid→L2→D5→T2→D7→PV+,桥臂输出电压Vab=-V1; 
第五模态H5:第一功率开关管T1、第三功率开关管T3、第六功率开关管T6导通,其余功率开关管截止,电流经:DC+→T1→T3→L1→Vgrid→L2→T6→PV-,桥臂输出电压Vab=V2(V2为第二电容C2两端的电压值); 
第六模态H6:第一功率开关管T1、第三功率开关管T3、第六功率开关管T6导通,其余功率开关管截止,电流流向与第五模态H5的电流流向相反,电流经:PV-→D6→L2→Vgrid→L1→D3→D1→DC+,桥臂输出电压Vab=V2; 
第七模态H7:第一功率开关管T1、第四功率开关管T4、第五功率开关管T5导通,其余功率开关管截止,电流经:DC+→T1→T5→L2→Vgrid→L1→T4→PV-,桥臂输出电压Vab=-V2; 
第八模态H8:第一功率开关管T1、第四功率开关管T4、第五功率开关管T5导通,其余功率开关管截止,电流流向与第七模态H7的电流流向相反,电流经:PV-→D4→L1→Vgrid→L2→D5→D1→DC+,桥臂输出电压Vab=-V2; 
第九模态H9:第三功率开关管T3、第五功率开关管T5导通,其余功率开关管截止,电流经:D5→T3→L1→Vgrid→L2→D5,桥臂输出电压Vab=0; 
第十模态H10:第三功率开关管T3、第五功率开关管T5导通,其余功率开关管截止,电流流向与第九模态H9的电流流向相反,电流经:D3→T5→L2→Vgrid→L1→D3,桥臂输出电压Vab=0; 
第十一模态H11:第四功率开关管T4,第六功率开关管T6导通,其余截止,电流经:T6→D4→L1→Vgrid→L2→T6,桥臂输出电压Vab=0; 
第十二模态H12:第四功率开关管T4,第六功率开关管T6导通,其余截止,电流流向与第十一模态H11的电流流向相反,电流经:T4→D6→L2→Vgrid→L1→T4,桥臂输出电压Vab=0。 
共模电压VCM=(VaN+VbN)/2,依次计算上述各模态的共模电压。考虑到开关管寄生电容的作用,可以近似认为共模电压如下计算所得。 
第一、第二模态H1,H2:VaN=V1,VbN=0,因此,VCM=V1/2; 
第三、第四模态H3,H4:VaN=0,VbN=V1,因此,VCM=V1/2; 
第五、第六模态H5,H6:VaN=V2,VbN=0,因此,VCM=V2/2; 
第七、第八模态H7,H8:VaN=0,VbN=V2,因此,VCM=V2/2; 
第九、第十模态H9,H10:VaN=V1/2,VbN=V1/2,因此,VCM=V1/2; 
第十一、第十二模态H11,H12:VaN=0,VbN=V0,因此,VCM=0。 
从图6所示的桥臂电压输出曲线图中可以看出,各种工作模态下的共模电压如下表1所示: 
表1  各种工作模态的共模电压 
  工作模态  桥臂输出电压Vab  共模电压VCM   电流流向
  H1,H2   V1   V1/2   H1-正向电流,H2-负向电流
  H3,H4   -V1   V1/2   H3-负向电流,H4-正向电流
  H5,H6   V2   V2/2   H5-正向电流,H6-负向电流
  H7,H8   -V2   V2/2   H7-负向电流,H8-正向电流
  H9,H10   0   V1/2   H9-正向电流,H10-负向电流
  H11,H12   0   0   H11-正向电流,H12-负向电流
由表1,可知,第九、第十模态H9,H10工作模态组合以及第十一、第十二模态H11,H12工作模态组合均可以得到Vab=0电平,不同之处在于共模电压。其他模态的共模电压为V1/2或V2/2。为了尽可能保证漏电流较小,取共模电压接近的一组,从而舍弃了第十一、第十二模态H11,H12,由第九、第十模态H9,H10工作模态组合Vab=0电平。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开关器件寄生电容的存在,寄生电容上的电压不能瞬时突变,因此,H9、H10模态对应的共模电压可以视为保持其上一模态(H1/H2/H3/H4)的共模电压V1/2。 
从上述分析可知,该结构的逆变器,中间电平并不是由两个电容分压获得,因此V1不一定要等于V2/2,因此,规避了多电平控制的中点平衡控制的问题,实现容易。 
假定满足逆变器最低工作电压为Vm,采用以上各模态的逆变器的工作过程分析如下: 
(1)当直流电源PV的输出电压为V1小于Vm时,采用图6(a)和图6(b)所示的调制策略,升压电路(即DC/DC变换器)工作,使得输出电压V2大于(或等于) Vm; 
(2)当直流电源PV的输出电压V1大于(或等于)Vm时,有两种调制策略:一,升压电路不工作,逆变器工作在三电平模式,电路等效如图7所示,其采用如图9(a)和图9(b)所示的调制策略,所述三电平模式(如图8a至图8f所示)具有以下各模态的等效效果:第一模态H1、第二模态H2、第三模态H3、第四模态H4、第九模态H9以及第十模态H10;二,升压电路工作,使得输出电压V2大于(或等于)V1,采用如图10(a)和图10(b)所示的调制策略。此时,升压以后得到的V2是大于V1的,但V1与V2的值不能相差太多,否则共模电压变化较大,产生较大漏电流超出行业标准,V1与V2的值也不能太接近,从而使输出电流畸变增大,超出行业标准要求。综上所述知,电压V2在一定范围内予以选择,以兼顾漏电流和电流畸变。其中当V2等于V1时,其类似于升压电路不工作,工作在三电平模式,具有以下各模态:第一模态H1、第二模态H2、第三模态H3、第四模态H4、第九模态H9以及第十模态H10。 
请参阅图11,其是图4中的功率开关管与二极管封装形成封装器件的示意图。七个功率开关管T1、T2、T3、T4、T5、T6、T7以及七个二极管D1、D2、D3、D4、D5、D6、D7可以定位为功率开关管组合单元,并封装为一个封装器件,其中,第一功率开关管T1的集电极作为所述封装器件的第二电平端;第七功率开关管T7的集电极作为所述封装器件的第一电平端;所述H桥电路的第二输入端作为所述封装器件的第零电平端;所述H桥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与第二输出端分别作为所述封装器件的两个交流输出端AC1、AC2。 
请一并参阅图12及图13,其中,图12是图11中的封装器件在三相系统中的应用电路结构示意图,图13是图11中的封装器件在三相系统中的又一应用电路结构示意图,两种应用电路方式基本相似,其区别在于,图12的三相系统为三相三线制,图13的三相系统为三相四线制。 
具体地,所述三相系统不论是三线制还是四线制均包括三组封装器件,可以理解,三相系统中的每个功率开关管组合单元不仅结构相同而且与外围元件(指电容C1、C2等)的连接方式也相同。每个封装器件的第二电平端均经由所述DC/DC变换器连接到直流电源PV的正输出端PV+,每个封装器件的第零电平端均连接到直流电源PV的负输出端PV-,每个封装器件的第一电平端均连接到直流电源PV 的正输出端PV+,第一电容C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直流电源PV的正负输出端PV+、PV-,第二电容C2的一端经由所述DC/DC变换器连接到直流电源PV的正输出端PV+,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连接于直流电源PV的负输出端PV-,每个封装器件的两个交流输出端AC1、AC2分别连接到所述三相系统中的三个原边绕组的两端。 
请参阅图14,其是本发明实施例第二实施方式提供的逆变器的结构示意图,第二实施方式提供的逆变器与第一实施方式提供的逆变器的结构基本相似,具有相同的组成元件,两者的区别在于:所述组成元件的连接方式不同。两者逆变器为对偶拓扑结构。 
具体地,本发明实施例第二实施方式提供的逆变器的连接方式如下:第一二极管D1反并联于第一功率开关管T1;第二二极管D2反并联于第二功率开关管T2;第七二极管D7反并联于第七功率开关管T7,第七功率开关管T7的发射极连接于PV直流电源的负输出端,第七功率开关管T7的集电极连接于第一功率开关管T1的集电极;第二功率开关管T2的集电极连接于第一功率开关管T1的发射极,第二功率开关管T2的发射极连接于DC/DC变换器的负输出端,DC/DC变换器的输入端连接于直流电源的负输出端;H桥电路包括第三功率开关管T3、第四功率开关管T4、第五功率开关管T5、第六功率开关管T6、反并联于第三功率开关管T3的第三二极管D3、反并联于第四功率开关管T4的第四二极管(D4)、反并联于第五功率开关管T5的第五二极管D5以及反并联于第六功率开关管T6的第六二极管D6,第三功率开关管T3与第五功率开关管T5的两个集电极连接并作为H桥电路的第一输入端,第四功率开关管T4与第六功率开关管T6的两个发射极连接并作为H桥电路的第二输入端,第三功率开关管T3的发射极与第四功率开关管T4的集电极连接并作为H桥电路的第一输出端,第五功率开关管T5的发射极与第六功率开关管T6的集电极连接并作为H桥电路的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一输入端连接于所述直流电源的正输出端,所述第二输入端连接于第七功率开关管T7的发射极,所述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二输出端分别连接至电网;第二电容C2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直流电源的正输出端,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连接于DC/DC变换器的负输出端,第一电容C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直流电源的正输出端与负输出端。 
本发明实施例第二实施方式提供的逆变器工作在以下模态。第一模态H1:第一功率开关管T1、第三功率开关管T3、第六功率开关管T6、第七功率开关管T7 导通,其余功率开关管截止,电流经:所述直流电源的正输出端PV+→所述第三功率开关管T3→所述电网→所述第六功率开关管T6→所述第一二极管D1→所述第七功率开关管T7→所述直流电源的负输出端PV-; 
第二模态H2:第一功率开关管T1、第三功率开关管T3、第六功率开关管T6、第七功率开关管T7导通,其余功率开关管截止,电流流向与所述第五模态H5的电流流向相反,电流经:所述直流电源的负输出端PV-→所述第七二极管D7→所述第一功率开关管T1→所述第六二极管D6→所述电网→所述第三二极管D3→所述直流电源的正输出端PV+; 
第三模态H3:第一功率开关管T1、第四功率开关管T4、第五功率开关管T5、第七功率开关管T7导通,其余功率开关管截止,电流经:所述直流电源的正输出端PV+→所述第五功率开关管T5→所述电网→所述第四功率开关管T4→所述第一二极管D1→所述第七功率开关管T7→所述直流电源的负输出端PV-; 
第四模态H4:第一功率开关管T1、第四功率开关管T4、第五功率开关管T5、第七功率开关管T7导通,其余功率开关管截止,电流流向与所述第七模态H7的电流流向相反,电流经:所述直流电源的负输出端PV-→所述第七二极管D7→所述第一功率开关管T1→所述第四二极管D4→所述电网→所述第五二极管D5→所述直流电源的正输出端PV+; 
第五模态H5:第二功率开关管T2、第三功率开关管T3、第六功率开关管T6导通,其余功率开关管截止,电流经:所述直流电源的正输出端PV+→所述第三功率开关管T3→所述电网→所述第六功率开关管T6→所述第二功率开关管T2→所述DC/DC变换器的负输出端DC-; 
第六模态H6:第二功率开关管T2、第三功率开关管T3、第六功率开关管T6导通,其余功率开关管截止,电流流向与所述第一模态H1的电流流向相反,电流经:所述DC/DC变换器的负输出端DC-→所述第二二极管D2→所述第六二极管D6→所述电网→所述第三二极管D3→所述直流电源的正输出端PV+; 
第七模态H7:第二功率开关管T2、第四功率开关管T4、第五功率开关管T5导通,其余功率开关管截止,电流经:所述直流电源的正输出端PV+→所述第五功率开关管T5→所述电网→所述第四功率开关管T4→所述第二功率开关管T2→所述DC/DC变换器的负输出端DC-; 
第八模态H8:第二功率开关管T2、第四功率开关管T4、第五功率开关管T5导通,其余功率开关管截止,电流流向与所述第三模态H3的电流流向相反,电流经:所述DC/DC变换器的负输出端DC-→所述第二二极管D2→所述第四二极管D4→所述电网→所述第五二极管D5→所述直流电源的正输出端PV+; 
第九模态H9:第四功率开关管T4、第六功率开关管T6导通,其余功率开关管截止,电流经:所述第六开光管T6→所述第四二极管D4→所述电网→所述第六开光管T6; 
第十模态H10:第四功率开关管T4、第六功率开关管T6导通,其余功率开关管截止,电流流向与所述第九模态H9的电流流向相反,电流经:所述第四开关管T4→所述第六二极管D6→所述电网→所述第四开关管T4。 
第十一模态H11:第三功率开关管T3、第五功率开关管T5导通,其余功率开关管截止,电流经:所述第五二极管D5→所述第三功率开关管T3→所述电网→所述第五二极管D5; 
第十二模态H12:第三功率开关管T3、第五功率开关管T5导通,其余功率开关管截止,电流流向与所述第九模态H9的电流流向相反,电流经:所述第三二极管D3→所述第五功率开关管T5→所述电网→所述第三二极管D3。 
表2  各种工作模态的共模电压 
  工作模态  桥臂输出电压Vab  共模电压VCM   电流流向
  H1,H2   V1   V1/2   H1-正向电流,H2-负向电流
  H3,H4   -V1   V1/2   H3-负向电流,H4-正向电流
  H5,H6   V2   V1-V2/2   H5-正向电流,H6-负向电流
  H7,H8   -V2   V1-V2/2   H7-负向电流,H8-正向电流
  H9,H10   0   V1/2   H9-正向电流,H10-负向电流
  H11,H12   0   V1   H11-正向电流,H12-负向电流
同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分析,舍弃了第十一、第十二模态H11,H12,由第九、第十模态H9,H10工作模态组合Vab=0电平。图15(a)和图15(b)分别是图14中逆变器的升压电路(即DC/DC变换器)工作获得输出电压V2大于或等于所述逆变器最低工作电压Vm时,所述逆变器的桥臂电压以及共模电压;图16(a)和图16(b)分别是当所述直流电源的输出电压V1大于或等于所述逆变器最低工作电压Vm时,且 控制所述逆变器使其工作在三电平模式时,图14中逆变器的桥臂电压以及共模电压;图17(a)和图17(b)分别是图14中逆变器的升压电路(即DC/DC变换器)工作获得输出电压V2大于或等于所述输出电压V1时,所述逆变器的桥臂电压以及共模电压。 
请参阅图18,其是本发明实施例第三实施方式提供的五电平逆变器的结构示意图,第三实施方式提供的逆变器与第一实施方式提供的逆变器的结构基本相似,两者的区别在于:第一实施方式提供的逆变器中的DC/DC变换器等效于第八功率管TB、第八二极管DB以及第一电感LB,第八功率管TB的集电极经由第一电感LB连接于直流电源PV的正输出端PV+,第八功率管TB的发射极连接于直流电源PV的负输出端PV-,第八二极管DB的阳极连接于第八功率管TB的集电极,第八二极管DB的阴极经由第二电容C2连接于直流电源PV的负输出端PV+,第一电容C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直流电源PV的正输出端PV+与负输出端PV-。 
请参阅图19,其是本发明实施例第四实施方式提供的逆变器的结构示意图,第四实施方式提供的逆变器与第二实施方式提供的逆变器的结构基本相似,两者的区别在于:第四实施方式提供的逆变器中的DC/DC变换器等效于第八功率管TB、第八二极管DB以及第一电感LB,第八功率管TB的集电极连接于所述直流电源的负输出端,第八功率管TB的发射极经由第一电感LB连接于所述直流电源的正输出端,第八二极管DB的阳极经由第二电容C2连接于第八功率管TB的集电极,第八二极管DB的阴极连接于第八功率管TB的发射极。也就是说本发明实施例第四实施方式提供的逆变器与第三实施方式提供的逆变器,两者为对偶拓扑结构。 
上述四个实施方式提供的逆变器具有相同的有益效果、具有实质相同的控制方法,在此不再重复叙述。 
需要说明的是,图4至图19中直流电源为太阳能电池,实际应用中,还可以是其他直流电源。 
请参阅图20,其为第二、第四实施方式提供的逆变器的局部封装示意图,每个功率开关管组合单元的七个功率开关管T1、T2、T3、T4、T5、T6、T7以及七个二极管D1、D2、D3、D4、D5、D6、D7封装为一个封装器件,其中,所述第三功率开关管T3的集电极作为所述封装器件的第二电平端;所述第七功率开关管T7的发射极作为所述封装器件的第一电平端;所述第二功率开关管T2的发射极作为 所述封装器件的第零电平端;所述H桥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与第二输出端分别作为所述封装器件的两个交流输出端AC1、AC2。 
请一并参阅图21及图22,其中,图21是图20中的封装器件在三相系统中的应用电路结构示意图,图22是图20中的封装器件在三相系统中的又一应用电路结构示意图,两种应用电路方式基本相似,其区别在于,图21的三相系统为三相三线制,图22的三相系统为三相四线制。 
具体地,所述三相系统不论是三线制还是四线制均包括三组封装器件,可以理解,三相系统中的每个功率开关管组合单元不仅结构相同而且与外围元件(指电容C1、C2等)的连接方式也相同。每个封装器件的第二电平端均连接到直流电源PV的正输出端PV+,每个封装器件的第一电平端均连接到直流电源PV的负输出端PV-,每个封装器件的第零电平端均经由所述DC/DC变换器连接到直流电源PV的负输出端PV-,第一电容C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直流电源PV的正负输出端PV+、PV-,第二电容C2的一端经由所述DC/DC变换器连接到直流电源PV的负输出端PV-,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连接于直流电源PV的正输出端PV+,每个封装器件的两个交流输出端AC1、AC2分别连接到所述三相系统中的三个原边绕组的两端。 
请参阅图23,其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主电路(即逆变器)的构成方式,其与图4中第一实施例的逆变器的结构基本相同,其区别在于:第五实施例逆变器的构成方式缺少第一实施例逆变器的构成方式的第二功率开关管T2;第五实施例逆变器的构成方式的工作模态也相应缺少第一实施例逆变器的构成方式的第二工作模态H2以及第四工作模态H4。 
具体地,第一模态H1:第三功率开关管T3、第六功率开关管T6、第七功率开关管T7导通,其余功率开关管截止,电流经:所述直流电源的正输出端PV+→所述第七功率开关管T7→所述第二二极管D2→所述第三功率开关管T3→所述电网→所述第六功率开关管T6→所述直流电源的负输出端PV-;第三模态H3:第四功率开关管T4、第五功率开关管T5、第七功率开关管T7导通,其余功率开关管截止,电流经:所述直流电源的正输出端PV+→所述第七功率开关管T7→所述第二二极管D2→所述第五功率开关管T5→所述电网→所述第四功率开关管T4→所述直流电源的负输出端PV-;第五模态H5:第一功率开关管T1、第三功率开关管T3、第六功率开关管T6导通,其余功率开关管截止,电流经:所述DC/DC变换 器的正输出端DC+→所述第一功率开关管T1→所述第三功率开关管T3→所述电网→所述第六功率开关管T6→所述直流电源的负输出端PV-;第六模态H6:第一功率开关管T1、第三功率开关管T3、第六功率开关管T6导通,其余功率开关管截止,电流流向与所述第五模态H5的电流流向相反,电流经:所述直流电源的负输出端PV-→所述第六二极管D6→所述电网→所述第三二极管D3→所述第一二极管D1→所述DC/DC变换器的正输出端DC+;第七模态H7:第一功率开关管T1、第四功率开关管T4、第五功率开关管T5导通,其余功率开关管截止,电流经:所述DC/DC变换器的正输出端DC+→所述第一功率开关管T1→所述第五功率开关管T5→所述电网→所述第四功率开关管T4→所述直流电源的负输出端PV-;第八模态H8:第一功率开关管T1、第四功率开关管T4、第五功率开关管T5导通,其余功率开关管截止,电流流向与所述第七模态H7的电流流向相反,电流经:所述直流电源的负输出端PV-→所述第四二极管D4→所述电网→所述第五二极管D5→所述第一二极管D1→所述DC/DC变换器的正输出端DC+;第九模态H9:第三功率开关管T3、第五功率开关管T5导通,其余功率开关管截止,电流经:所述第五二极管D5→所述第三功率开关管T3→所述电网→所述第五二极管D5;第十模态H10:第三功率开关管T3、第五功率开关管T5导通,其余功率开关管截止,电流流向与所述第九模态H9的电流流向相反,电流经:所述第三二极管D3→所述第五功率开关管T5→所述电网→所述第三二极管D3。 
当所述直流电源的输出电压V1小于所述逆变器最低工作电压Vm时,所述DC/DC变换器工作,使得输出电压V2大于或等于所述逆变器最低工作电压Vm。当所述直流电源的输出电压V1大于或等于所述逆变器最低工作电压Vm时,所述DC/DC变换器不工作,控制所述逆变器使其工作在三电平模式,所述三电平模式具有以下各模态:所述第一模态H1、所述第三模态H3、所述第九模态H9以及所述第十模态H10。当所述直流电源的输出电压V1大于或等于所述逆变器最低工作电压Vm时,所述DC/DC变换器工作,使得输出电压V2大于或等于所述输出电压V1。 
进一步说明,第五实施例逆变器中的DC/DC变换器可以由功能相同的其它变换器取代,如第三实施例逆变器中的升压变换器,在此不再累述,另外,可以理解,第五实施例逆变器的封装以及在三相中的应用也与第一实施例的逆变器类似,在此 亦不再累述。 
请参阅图24,其是本发明第六实施例主电路(即逆变器)的构成方式,其与图14中第二实施例的逆变器的结构基本相同,且其为图23中第五实施例逆变器的构成方式的对偶拓扑结构。第六实施例逆变器的构成方式与第二实施例逆变器的构成方式的区别在于:第六实施例逆变器的构成方式缺少第二实施例逆变器的构成方式的第一功率开关管T1;第六实施例逆变器的构成方式的工作模态也相应缺少第二实施例逆变器的构成方式的第二工作模态H2以及第四工作模态H4。 
具体地,第一模态H1:第三功率开关管T3、第六功率开关管T6、第七功率开关管T7导通,其余功率开关管截止,电流经:所述直流电源的正输出端PV+→所述第三功率开关管T3→所述电网→所述第六功率开关管T6→所述第一二极管D1→所述第七功率开关管T7→所述直流电源的负输出端PV-; 
第三模态H3:第四功率开关管T4、第五功率开关管T5、第七功率开关管T7导通,其余功率开关管截止,电流经:所述直流电源的正输出端PV+→所述第五功率开关管T5→所述电网→所述第四功率开关管T4→所述第一二极管D1→所述第七功率开关管T7→所述直流电源的负输出端PV-; 
第五模态H5:第二功率开关管T2、第三功率开关管T3、第六功率开关管T6导通,其余功率开关管截止,电流经:所述直流电源的正输出端PV+→所述第三功率开关管T3→所述电网→所述第六功率开关管T6→所述第二功率开关管T2→所述DC/DC变换器的负输出端DC-; 
第六模态H6:第二功率开关管T2、第三功率开关管T3、第六功率开关管T6导通,其余功率开关管截止,电流流向与所述第一模态H1的电流流向相反,电流经:所述DC/DC变换器的负输出端DC-→所述第二二极管D2→所述第六二极管D6→所述电网→所述第三二极管D3→所述直流电源的正输出端PV+; 
第七模态H7:第二功率开关管T2、第四功率开关管T4、第五功率开关管T5导通,其余功率开关管截止,电流经:所述直流电源的正输出端PV+→所述第五功率开关管T5→所述电网→所述第四功率开关管T4→所述第二功率开关管T2→所述DC/DC变换器的负输出端DC-; 
第八模态H8:第二功率开关管T2、第四功率开关管T4、第五功率开关管T5导通,其余功率开关管截止,电流流向与所述第三模态H3的电流流向相反,电流 经:所述DC/DC变换器的负输出端DC-→所述第二二极管D2→所述第四二极管D4→所述电网→所述第五二极管D5→所述直流电源的正输出端PV+; 
第九模态H9:第四功率开关管T4、第六功率开关管T6导通,其余功率开关管截止,电流经:所述第六开光管T6→所述第四二极管D4→所述电网→所述第六开光管T6; 
第十模态H10:第四功率开关管T4、第六功率开关管T6导通,其余功率开关管截止,电流流向与所述第九模态H9的电流流向相反,电流经:所述第四开关管T4→所述第六二极管D6→所述电网→所述第四开关管T4。 
当所述直流电源的输出电压V1小于所述逆变器最低工作电压Vm时,所述DC/DC变换器工作,使得输出电压V2大于或等于所述逆变器最低工作电压Vm。当所述直流电源的输出电压V1大于或等于所述逆变器最低工作电压Vm时,所述DC/DC变换器不工作,控制所述逆变器使其工作在三电平模式,所述三电平模式包括以下模态:所述第一模态H1、所述第三模态H3、所述第九模态H9以及所述第十模态H10。当所述直流电源的输出电压V1大于或等于所述逆变器最低工作电压Vm时,所述DC/DC变换器工作,使得输出电压V2大于或等于所述输出电压V1。 
进一步说明,第六实施例逆变器中的DC/DC变换器可以由功能相同的其它变换器取代,如第四实施例逆变器中的升压变换器,在此不再累述,另外,可以理解,第六实施例逆变器的封装以及在三相中的应用也与第二实施例的逆变器类似,在此亦不再累述。 
上述六个实施方式提供的逆变器相互存在关联,可以相互推理变通,其具有相同的有益效果:提供了一种新的单相逆变器及其对偶拓扑结构,并采用特定的调制策略使共模电压近似为常数,以达到减小漏电流的目的;同时为考虑直流电压的宽范围,前级采用带有升压的单元构造出三个电平,利用换相电路可以构造出逆变器,由于避免了两个电容分压获得中间电压,因此规避了多电平控制的中点平衡控制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实施例,凡在本发明实施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5)

1.一种逆变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一功率开关管(T1)、第二功率开关管(T2)、第七功率开关管(T7)、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七二极管(D7)、H桥电路以及DC/DC变换器,其中:
所述第一二极管(D1)反并联于所述第一功率开关管(T1);
所述第二二极管(D2)反并联于所述第二功率开关管(T2);
所述第七二极管(D7)反并联于所述第七功率开关管(T7),所述第二功率开关管(T2)的集电极连接于所述第一功率开关管(T1)的发射极,所述第二功率开关管(T2)的发射极连接于所述第七功率开关管(T7)的发射极,所述第七功率开关管(T7)的集电极连接于直流电源的正输出端,所述第一功率开关管(T1)的集电极连接于所述DC/DC变换器的正输出端;
所述H桥电路包括第三功率开关管(T3)、第四功率开关管(T4)、第五功率开关管(T5)、第六功率开关管(T6)、反并联于所述第三功率开关管(T3)的第三二极管(D3)、反并联于所述第四功率开关管(T4)的第四二极管(D4)、反并联于所述第五功率开关管(T5)的第五二极管(D5)以及反并联于所述第六功率开关管(T6)的第六二极管(D6),所述第三功率开关管(T3)与所述第五功率开关管(T5)的集电极连接并作为所述H桥电路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第四功率开关管(T4)与所述第六功率开关管(T6)的发射极连接并作为所述H桥电路的第二输入端,所述第三功率开关管(T3)的发射极与所述第四功率开关管(T4)的集电极连接并作为所述H桥电路的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五功率开关管(T5)的发射极与所述第六功率开关管(T6)的集电极连接并作为所述H桥电路的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一输入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功率开关管(T1)的发射极,所述第二输入端连接于所述直流电源的负输出端,所述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二输出端分别连接至电网;
所述DC/DC变换器的输入端连接于所述直流电源的正输出端,所述DC/DC变换器的正输出端经由所述第二电容(C2)连接于所述直流电源的负输出端,所述第一电容(C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直流电源的正输出端与负输出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其工作在以下的模态:
第一模态(H1):第二功率开关管(T2)、第三功率开关管(T3)、第六功率开关管(T6)、第七功率开关管(T7)导通,其余功率开关管截止,电流经:所述直流电源的正输出端(PV+)→所述第七功率开关管(T7)→所述第二二极管(D2)→所述第三功率开关管(T3)→所述电网→所述第六功率开关管(T6)→所述直流电源的负输出端(PV-);
第二模态(H2):第二功率开关管(T2)、第三功率开关管(T3)、第六功率开关管(T6)、第七功率开关管(T7)导通,其余功率开关管截止,电流流向与所述第一模态(H1)的电流流向相反,电流经:所述直流电源的负输出端(PV-)→第六二极管(D6)→所述电网→所述第三二极管(D3)→所述第二功率开关管(T2)→所述第七二极管管(D7)→所述直流电源的正输出端(PV+);
第三模态(H3):第二功率开关管(T2)、第四功率开关管(T4)、第五功率开关管(T5)、第七功率开关管(T7)导通,其余功率开关管截止,电流经:所述直流电源的正输出端(PV+)→所述第七功率开关管(T7)→所述第二二极管(D2)→所述第五功率开关管(T5)→所述电网→所述第四功率开关管(T4)→所述直流电源的负输出端(PV-);
第四模态(H4):第二功率开关管(T2)、第四功率开关管(T4)、第五功率开关管(T5)、第七二极管管(D7)导通,其余功率开关管截止,电流流向与所述第三模态(H3)的电流流向相反,电流经:所述直流电源的负输出端(PV-)→所述第四二极管(D4)→所述电网→所述第五二极管(D5)→所述第二功率开关管(T2)→所述第七二极管管(D7)→所述直流电源的正输出端(PV+);
第五模态(H5):第一功率开关管(T1)、第三功率开关管(T3)、第六功率开关管(T6)导通,其余功率开关管截止,电流经:所述DC/DC变换器的正输出端(DC+)→所述第一功率开关管(T1)→所述第三功率开关管(T3)→所述电网→所述第六功率开关管(T6)→所述直流电源的负输出端(PV-);
第六模态(H6):第一功率开关管(T1)、第三功率开关管(T3)、第六功率开关管(T6)导通,其余功率开关管截止,电流流向与所述第五模态(H5)的电流流向相反,电流经:所述直流电源的负输出端(PV-)→所述第六二极管(D6)→所述电网→所述第三二极管(D3)→所述第一二极管(D1)→所述DC/DC变换器的正输出端(DC+);
第七模态(H7):第一功率开关管(T1)、第四功率开关管(T4)、第五功率开关管(T5)导通,其余功率开关管截止,电流经:所述DC/DC变换器的正输出端(DC+)→所述第一功率开关管(T1)→所述第五功率开关管(T5)→所述电网→所述第四功率开关管(T4)→所述直流电源的负输出端(PV-);
第八模态(H8):第一功率开关管(T1)、第四功率开关管(T4)、第五功率开关管(T5)导通,其余功率开关管截止,电流流向与所述第七模态(H7)的电流流向相反,电流经:所述直流电源的负输出端(PV-)→所述第四二极管(D4)→所述电网→所述第五二极管(D5)→所述第一二极管(D1)→所述DC/DC变换器的正输出端(DC+);
第九模态(H9):第三功率开关管(T3)、第五功率开关管(T5)导通,其余功率开关管截止,电流经:所述第五二极管(D5)→所述第三功率开关管(T3)→所述电网→所述第五二极管(D5);
第十模态(H10):第三功率开关管(T3)、第五功率开关管(T5)导通,其余功率开关管截止,电流流向与所述第九模态(H9)的电流流向相反,电流经:所述第三二极管(D3)→所述第五功率开关管(T5)→所述电网→所述第三二极管(D3)。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直流电源的输出电压(V1)小于所述逆变器最低工作电压(Vm)时,所述DC/DC变换器工作,使得输出电压(V2)大于或等于所述逆变器最低工作电压(Vm)。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直流电源的输出电压(V1)大于或等于所述逆变器最低工作电压(Vm)时,所述DC/DC变换器不工作,控制所述逆变器使其工作在三电平模式,所述三电平模式包括以下模态:所述第一模态(H1)、所述第二模态(H2)、所述第三模态(H3)、所述第四模态(H4)、所述第九模态(H9)以及所述第十模态(H10)。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直流电源的输出电压(V1)大于或等于所述逆变器最低工作电压(Vm)时,所述DC/DC变换器工作,使得输出电压(V2)大于或等于所述输出电压(V1)。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将所述七个功率开关管(T1、T2、T3、T4、T5、T6、T7)以及所述七个二极管(D1、D2、D3、D4、D5、D6、D7)称为第一功率开关管组合单元,所述逆变器还包括结构与所述第一功率开关管组合单元完全相同的第二、三功率开关管组合单元;在每个功率开关管组合单元中:第一功率开关管(T1)的集电极作为第二电平端、第七功率开关管(T7)的集电极作为第一电平端、H桥电路的第二输入端作为第零电平端、H桥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与第二输出端分别作为两个交流输出端(AC1和AC2);三个所述第一电平端相互连接,三个所述第二电平端相互连接,三个所述第零电平端相互连接。
7.一种逆变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一功率开关管(T1)、第二功率开关管(T2)、第七功率开关管(T7)、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七二极管(D7)、H桥电路以及DC/DC变换器,其中:
所述第一二极管(D1)反并联于所述第一功率开关管(T1);
所述第二二极管(D2)反并联于所述第二功率开关管(T2);
所述第七二极管(D7)反并联于所述第七功率开关管(T7),所述第七功率开关管(T7)的发射极连接于直流电源的负输出端(PV-),所述第七功率开关管(T7)的集电极连接于所述第一功率开关管(T1)的集电极,所述第一功率开关管(T1)的发射极连接于所述第二功率开关管(T2)的集电极,所述第二功率开关管(T2)的发射极连接于所述DC/DC变换器的负输出端,所述DC/DC变换器的输入端连接于直流电源的负输出端;
所述H桥电路包括第三功率开关管(T3)、第四功率开关管(T4)、第五功率开关管(T5)、第六功率开关管(T6)、反并联于所述第三功率开关管(T3)的第三二极管(D3)、反并联于所述第四功率开关管(T4)的第四二极管(D4)、反并联于所述第五功率开关管(T5)的第五二极管(D5)以及反并联于所述第六功率开关管(T6)的第六二极管(D6),所述第三功率开关管(T3)与所述第五功率开关管(T5)的集电极连接并作为所述H桥电路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第四功率开关管(T4)与所述第六功率开关管(T6)的发射极连接并作为所述H桥电路的第二输入端,所述第三功率开关管(T3)的发射极与所述第四功率开关管(T4)的集电极连接并作为所述H桥电路的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五功率开关管(T5)的发射极与所述第六功率开关管(T6)的集电极连接并作为所述H桥电路的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一输入端连接于所述直流电源的正输出端,所述第二输入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功率开关管(T1)的发射极,所述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二输出端分别连接至电网;
所述第二电容(C2)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直流电源的正输出端,所述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DC/DC变换器的负输出端,所述第一电容(C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直流电源的正输出端与负输出端。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其工作在以下的模态:
第一模态(H1):第一功率开关管(T1)、第三功率开关管(T3)、第六功率开关管(T6)、第七功率开关管(T7)导通,其余功率开关管截止,电流经:所述直流电源的正输出端(PV+)→所述第三功率开关管(T3)→所述电网→所述第六功率开关管(T6)→所述第一二极管(D1)→所述第七功率开关管(T7)→所述直流电源的负输出端(PV-);
第二模态(H2):第一功率开关管(T1)、第三功率开关管(T3)、第六功率开关管(T6)、第七功率开关管(T7)导通,其余功率开关管截止,电流流向与所述第五模态(H5)的电流流向相反,电流经:所述直流电源的负输出端(PV-)→所述第七二极管(D7)→所述第一功率开关管(T1)→所述第六二极管(D6)→所述电网→所述第三二极管(D3)→所述直流电源的正输出端(PV+);
第三模态(H3):第一功率开关管(T1)、第四功率开关管(T4)、第五功率开关管(T5)、第七功率开关管(T7)导通,其余功率开关管截止,电流经:所述直流电源的正输出端(PV+)→所述第五功率开关管(T5)→所述电网→所述第四功率开关管(T4)→所述第一二极管(D1)→所述第七功率开关管(T7)→所述直流电源的负输出端(PV-);
第四模态(H4):第一功率开关管(T1)、第四功率开关管(T4)、第五功率开关管(T5)、第七功率开关管(T7)导通,其余功率开关管截止,电流流向与所述第七模态(H7)的电流流向相反,电流经:所述直流电源的负输出端(PV-)→所述第七二极管(D7)→所述第一功率开关管(T1)→所述第四二极管(D4)→所述电网→所述第五二极管(D5)→所述直流电源的正输出端(PV+);
第五模态(H5):第二功率开关管(T2)、第三功率开关管(T3)、第六功率开关管(T6)导通,其余功率开关管截止,电流经:所述直流电源的正输出端(PV+)→所述第三功率开关管(T3)→所述电网→所述第六功率开关管(T6)→所述第二功率开关管(T2)→所述DC/DC变换器的负输出端(DC-);
第六模态(H6):第二功率开关管(T2)、第三功率开关管(T3)、第六功率开关管(T6)导通,其余功率开关管截止,电流流向与所述第一模态(H1)的电流流向相反,电流经:所述DC/DC变换器的负输出端(DC-)→所述第二二极管(D2)→所述第六二极管(D6)→所述电网→所述第三二极管(D3)→所述直流电源的正输出端(PV+);
第七模态(H7):第二功率开关管(T2)、第四功率开关管(T4)、第五功率开关管(T5)导通,其余功率开关管截止,电流经:所述直流电源的正输出端(PV+)→所述第五功率开关管(T5)→所述电网→所述第四功率开关管(T4)→所述第二功率开关管(T2)→所述DC/DC变换器的负输出端(DC-);
第八模态(H8):第二功率开关管(T2)、第四功率开关管(T4)、第五功率开关管(T5)导通,其余功率开关管截止,电流流向与所述第三模态(H3)的电流流向相反,电流经:所述DC/DC变换器的负输出端(DC-)→所述第二二极管(D2)→所述第四二极管(D4)→所述电网→所述第五二极管(D5)→所述直流电源的正输出端(PV+);
第九模态(H9):第四功率开关管(T4)、第六功率开关管(T6)导通,其余功率开关管截止,电流经:所述第六开光管(T6)→所述第四二极管(D4)→所述电网→所述第六开光管(T6);
第十模态(H10):第四功率开关管(T4)、第六功率开关管(T6)导通,其余功率开关管截止,电流流向与所述第九模态(H9)的电流流向相反,电流经:所述第四开关管(T4)→所述第六二极管(D6)→所述电网→所述第四开关管(T4)。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直流电源的输出电压(V1)小于所述逆变器最低工作电压(Vm)时,所述DC/DC变换器工作,使得输出电压(V2)大于或等于所述逆变器最低工作电压(Vm)。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直流电源的输出电压(V1)大于或等于所述逆变器最低工作电压(Vm)时,所述DC/DC变换器不工作,控制所述逆变器使其工作在三电平模式,所述三电平模式包括以下模态:所述第一模态(H1)、所述第二模态(H2)、所述第三模态(H3)、所述第四模态(H4)、所述第九模态(H9)以及所述第十模态(H10)。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直流电源的输出电压(V1)大于或等于所述逆变器最低工作电压(Vm)时,所述DC/DC变换器工作,使得输出电压(V2)大于或等于所述输出电压(V1)。
12.如权利要求7至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将所述七个功率开关管(T1、T2、T3、T4、T5、T6、T7)以及所述七个二极管(D1、D2、D3、D4、D5、D6、D7)称为第一功率开关管组合单元,所述逆变器还包括结构与所述第一功率开关管组合单元完全相同的第二、三功率开关管组合单元;在每个功率开关管组合单元中:H桥电路的第一输入端作为第二电平端、第一功率开关管(T1)的集电极作为第一电平端、第二功率开关管(T2)的发射极作为第零电平端、H桥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与第二输出端分别作为两个交流输出端(AC1和AC2),三个所述第一电平端相互连接,三个所述第二电平端相互连接,三个所述第零电平端相互连接。
13.一种逆变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一功率开关管(T1)、第七功率开关管(T7)、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七二极管(D7)、H桥电路以及DC/DC变换器,其中:
所述第一二极管(D1)反并联于所述第一功率开关管(T1);
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于所述第七二极管(D7)的发射极,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于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发射极;
所述第七二极管(D7)反并联于所述第七功率开关管(T7),所述第七功率开关管(T7)的集电极连接于直流电源的正输出端,所述第一功率开关管(T1)的集电极连接于所述DC/DC变换器的正输出端;
所述H桥电路包括第三功率开关管(T3)、第四功率开关管(T4)、第五功率开关管(T5)、第六功率开关管(T6)、反并联于所述第三功率开关管(T3)的第三二极管(D3)、反并联于所述第四功率开关管(T4)的第四二极管(D4)、反并联于所述第五功率开关管(T5)的第五二极管(D5)以及反并联于所述第六功率开关管(T6)的第六二极管(D6),所述第三功率开关管(T3)与所述第五功率开关管(T5)的两个集电极连接并作为所述H桥电路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第四功率开关管(T4)与所述第六功率开关管(T6)的两个发射极连接并作为所述H桥电路的第二输入端,所述第三功率开关管(T3)的发射极与所述第四功率开关管(T4)的集电极连接并作为所述H桥电路的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五功率开关管(T5)的发射极与所述第六功率开关管(T6)的集电极连接并作为所述H桥电路的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一输入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功率开关管(T1)的发射极,所述第二输入端连接于所述直流电源的负输出端,所述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二输出端分别连接至电网;
所述DC/DC变换器的输入端连接于所述直流电源的正输出端,所述DC/DC变换器的正输出端经由所述第二电容(C2)连接于所述直流电源的负输出端,所述第一电容(C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直流电源的正输出端与负输出端。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其工作在以下的模态:
第一模态(H1):第三功率开关管(T3)、第六功率开关管(T6)、第七功率开关管(T7)导通,其余功率开关管截止,电流经:所述直流电源的正输出端(PV+)→所述第七功率开关管(T7)→所述第二二极管(D2)→所述第三功率开关管(T3)→所述电网→所述第六功率开关管(T6)→所述直流电源的负输出端(PV-);
第三模态(H3):第四功率开关管(T4)、第五功率开关管(T5)、第七功率开关管(T7)导通,其余功率开关管截止,电流经:所述直流电源的正输出端(PV+)→所述第七功率开关管(T7)→所述第二二极管(D2)→所述第五功率开关管(T5)→所述电网→所述第四功率开关管(T4)→所述直流电源的负输出端(PV-);
第五模态(H5):第一功率开关管(T1)、第三功率开关管(T3)、第六功率开关管(T6)导通,其余功率开关管截止,电流经:所述DC/DC变换器的正输出端(DC+)→所述第一功率开关管(T1)→所述第三功率开关管(T3)→所述电网→所述第六功率开关管(T6)→所述直流电源的负输出端(PV-);
第六模态(H6):第一功率开关管(T1)、第三功率开关管(T3)、第六功率开关管(T6)导通,其余功率开关管截止,电流流向与所述第五模态(H5)的电流流向相反,电流经:所述直流电源的负输出端(PV-)→所述第六二极管(D6)→所述电网→所述第三二极管(D3)→所述第一二极管(D1)→所述DC/DC变换器的正输出端(DC+);
第七模态(H7):第一功率开关管(T1)、第四功率开关管(T4)、第五功率开关管(T5)导通,其余功率开关管截止,电流经:所述DC/DC变换器的正输出端(DC+)→所述第一功率开关管(T1)→所述第五功率开关管(T5)→所述电网→所述第四功率开关管(T4)→所述直流电源的负输出端(PV-);
第八模态(H8):第一功率开关管(T1)、第四功率开关管(T4)、第五功率开关管(T5)导通,其余功率开关管截止,电流流向与所述第七模态(H7)的电流流向相反,电流经:所述直流电源的负输出端(PV-)→所述第四二极管(D4)→所述电网→所述第五二极管(D5)→所述第一二极管(D1)→所述DC/DC变换器的正输出端(DC+);
第九模态(H9):第三功率开关管(T3)、第五功率开关管(T5)导通,其余功率开关管截止,电流经:所述第五二极管(D5)→所述第三功率开关管(T3)→所述电网→所述第五二极管(D5);
第十模态(H10):第三功率开关管(T3)、第五功率开关管(T5)导通,其余功率开关管截止,电流流向与所述第九模态(H9)的电流流向相反,电流经:所述第三二极管(D3)→所述第五功率开关管(T5)→所述电网→所述第三二极管(D3)。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直流电源的输出电压(V1)小于所述逆变器最低工作电压(Vm)时,所述DC/DC变换器工作,使得输出电压(V2)大于或等于所述逆变器最低工作电压(Vm)。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直流电源的输出电压(V1)大于或等于所述逆变器最低工作电压(Vm)时,所述DC/DC变换器不工作,控制所述逆变器使其工作在三电平模式,所述三电平模式具有以下各模态:所述第一模态(H1)、所述第三模态(H3)、所述第九模态(H9)以及所述第十模态(H10)。
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直流电源的输出电压(V1)大于或等于所述逆变器最低工作电压(Vm)时,所述DC/DC变换器工作,使得输出电压(V2)大于或等于所述输出电压(V1)。
18.如权利要求13至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六个功率开关管(T1、T3、T4、T5、T6、T7)以及所述七个二极管(D1、D2、D3、D4、D5、D6、D7)称为第一功率开关管组合单元,所述逆变器还包括结构与所述第一功率开关管组合单元完全相同的第二、三功率开关管组合单元;在每个功率开关管组合单元中:第一功率开关管(T1)的集电极作为第二电平端、第七功率开关管(T7)的集电极作为第一电平端、H桥电路的第二输入端作为第零电平端、H桥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与第二输出端分别作为两个交流输出端(AC1和AC2),三个所述第一电平端相互连接,三个所述第二电平端相互连接,三个所述第零电平端相互连接。
19.一种逆变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二功率开关管(T2)、第七功率开关管(T7)、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七二极管(D7)、H桥电路以及DC/DC变换器,其中:
所述第二二极管(D2)反并联于所述第二功率开关管(T2);
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于所述第二功率开关管(T2)集电极,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于所述第七功率开关管(T7)集电极;
所述第七二极管(D7)反并联于所述第七功率开关管(T7),所述第七功率开关管(T7)的发射极连接于直流电源的负输出端(PV-),所述第二功率开关管(T2)的发射极连接于所述DC/DC变换器的负输出端,所述DC/DC变换器的输入端连接于直流电源的负输出端;
所述H桥电路包括第三功率开关管(T3)、第四功率开关管(T4)、第五功率开关管(T5)、第六功率开关管(T6)、反并联于所述第三功率开关管(T3)的第三二极管(D3)、反并联于所述第四功率开关管(T4)的第四二极管(D4)、反并联于所述第五功率开关管(T5)的第五二极管(D5)以及反并联于所述第六功率开关管(T6)的第六二极管(D6),所述第三功率开关管(T3)与所述第五功率开关管(T5)的两个集电极连接并作为所述H桥电路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第四功率开关管(T4)与所述第六功率开关管(T6)的两个发射极连接并作为所述H桥电路的第二输入端,所述第三功率开关管(T3)的发射极与所述第四功率开关管(T4)的集电极连接并作为所述H桥电路的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五功率开关管(T5)的发射极与所述第六功率开关管(T6)的集电极连接并作为所述H桥电路的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一输入端连接于所述直流电源的正输出端,所述第二输入端连接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所述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二输出端分别连接至电网;
所述第二电容(C2)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直流电源的正输出端,所述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DC/DC变换器的负输出端,所述第一电容(C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直流电源的正输出端与负输出端。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其工作在以下的模态:
第一模态(H1):第三功率开关管(T3)、第六功率开关管(T6)、第七功率开关管(T7)导通,其余功率开关管截止,电流经:所述直流电源的正输出端(PV+)→所述第三功率开关管(T3)→所述电网→所述第六功率开关管(T6)→所述第一二极管(D1)→所述第七功率开关管(T7)→所述直流电源的负输出端(PV-);
第三模态(H3):第四功率开关管(T4)、第五功率开关管(T5)、第七功率开关管(T7)导通,其余功率开关管截止,电流经:所述直流电源的正输出端(PV+)→所述第五功率开关管(T5)→所述电网→所述第四功率开关管(T4)→所述第一二极管(D1)→所述第七功率开关管(T7)→所述直流电源的负输出端(PV-);
第五模态(H5):第二功率开关管(T2)、第三功率开关管(T3)、第六功率开关管(T6)导通,其余功率开关管截止,电流经:所述直流电源的正输出端(PV+)→所述第三功率开关管(T3)→所述电网→所述第六功率开关管(T6)→所述第二功率开关管(T2)→所述DC/DC变换器的负输出端(DC-);
第六模态(H6):第二功率开关管(T2)、第三功率开关管(T3)、第六功率开关管(T6)导通,其余功率开关管截止,电流流向与所述第一模态(H1)的电流流向相反,电流经:所述DC/DC变换器的负输出端(DC-)→所述第二二极管(D2)→所述第六二极管(D6)→所述电网→所述第三二极管(D3)→所述直流电源的正输出端(PV+);
第七模态(H7):第二功率开关管(T2)、第四功率开关管(T4)、第五功率开关管(T5)导通,其余功率开关管截止,电流经:所述直流电源的正输出端(PV+)→所述第五功率开关管(T5)→所述电网→所述第四功率开关管(T4)→所述第二功率开关管(T2)→所述DC/DC变换器的负输出端(DC-);
第八模态(H8):第二功率开关管(T2)、第四功率开关管(T4)、第五功率开关管(T5)导通,其余功率开关管截止,电流流向与所述第三模态(H3)的电流流向相反,电流经:所述DC/DC变换器的负输出端(DC-)→所述第二二极管(D2)→所述第四二极管(D4)→所述电网→所述第五二极管(D5)→所述直流电源的正输出端(PV+);
第九模态(H9):第四功率开关管(T4)、第六功率开关管(T6)导通,其余功率开关管截止,电流经:所述第六开光管(T6)→所述第四二极管(D4)→所述电网→所述第六开光管(T6);
第十模态(H10):第四功率开关管(T4)、第六功率开关管(T6)导通,其余功率开关管截止,电流流向与所述第九模态(H9)的电流流向相反,电流经:所述第四开关管(T4)→所述第六二极管(D6)→所述电网→所述第四开关管(T4)。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直流电源的输出电压(V1)小于所述逆变器最低工作电压(Vm)时,所述DC/DC变换器工作,使得输出电压(V2)大于或等于所述逆变器最低工作电压(Vm)。
22.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直流电源的输出电压(V1)大于或等于所述逆变器最低工作电压(Vm)时,所述DC/DC变换器不工作,控制所述逆变器使其工作在三电平模式,所述三电平模式包括以下模态:所述第一模态(H1)、所述第三模态(H3)、所述第九模态(H9)以及所述第十模态(H10)。
23.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直流电源的输出电压(V1)大于或等于所述逆变器最低工作电压(Vm)时,所述DC/DC变换器工作,使得输出电压(V2)大于或等于所述输出电压(V1)。
24.如权利要求19至2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六个功率开关管(T2、T3、T4、T5、T6、T7)以及所述七个二极管(D1、D2、D3、D4、D5、D6、D7)称为第一功率开关管组合单元,所述逆变器还包括结构与所述第一功率开关管组合单元完全相同的第二、三功率开关管组合单元;在每个功率开关管组合单元中:H桥电路的第一输入端作为第二电平端、第七功率开关管(T7)的发射极作为第一电平端、第二功率开关管(T2)的发射极作为第零电平端、H桥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与第二输出端分别作为两个交流输出端(AC1和AC2),三个所述第一电平端相互连接,三个所述第二电平端相互连接,三个所述第零电平端相互连接。
25.一种如权利要求6或12或18或24所述的逆变器在三相系统中的应用电路,其特征在于,每两个交流输出端(AC1和AC2)分别连接到三相系统中的三个原边绕组的两端。
CN201210084243.9A 2012-03-27 2012-03-27 一种逆变器及其在三相系统中的应用电路 Active CN10262426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084243.9A CN102624268B (zh) 2012-03-27 2012-03-27 一种逆变器及其在三相系统中的应用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084243.9A CN102624268B (zh) 2012-03-27 2012-03-27 一种逆变器及其在三相系统中的应用电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24268A true CN102624268A (zh) 2012-08-01
CN102624268B CN102624268B (zh) 2014-07-16

Family

ID=465639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84243.9A Active CN102624268B (zh) 2012-03-27 2012-03-27 一种逆变器及其在三相系统中的应用电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624268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51231A (zh) * 2012-12-10 2013-04-17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三相五电平逆变器
CN105305953A (zh) * 2015-10-15 2016-02-03 浙江大学 一种具有重构能力的高电压宽范围光伏逆变结构及其应用
CN106655864A (zh) * 2015-11-02 2017-05-10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隔离型全桥逆变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9245588A (zh) * 2018-09-30 2019-01-18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新型的单相非隔离有源钳位并网逆变器
CN113189436A (zh) * 2021-05-31 2021-07-30 锦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三电平逆变器功率模块检测电路及检测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773994Y (zh) * 2004-12-17 2006-04-19 新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太阳能单相并网型正弦波逆变器
US20070236187A1 (en) * 2006-04-07 2007-10-11 Yuan Ze University High-performance solar photovoltaic ( PV) energy conversion system
CN101594068A (zh) * 2008-05-27 2009-12-02 通用电气公司 高效、多源光电逆变器
JP2011004464A (ja) * 2009-06-16 2011-01-06 Toshiba Corp 電力変換装置
JP2011078290A (ja) * 2009-10-02 2011-04-14 Tabuchi Electric Co Ltd 電力変換装置および太陽光発電システム
CN102163852A (zh) * 2011-03-15 2011-08-2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中点箝位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773994Y (zh) * 2004-12-17 2006-04-19 新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太阳能单相并网型正弦波逆变器
US20070236187A1 (en) * 2006-04-07 2007-10-11 Yuan Ze University High-performance solar photovoltaic ( PV) energy conversion system
CN101594068A (zh) * 2008-05-27 2009-12-02 通用电气公司 高效、多源光电逆变器
JP2011004464A (ja) * 2009-06-16 2011-01-06 Toshiba Corp 電力変換装置
JP2011078290A (ja) * 2009-10-02 2011-04-14 Tabuchi Electric Co Ltd 電力変換装置および太陽光発電システム
CN102163852A (zh) * 2011-03-15 2011-08-2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中点箝位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51231A (zh) * 2012-12-10 2013-04-17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三相五电平逆变器
CN105305953A (zh) * 2015-10-15 2016-02-03 浙江大学 一种具有重构能力的高电压宽范围光伏逆变结构及其应用
CN106655864A (zh) * 2015-11-02 2017-05-10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隔离型全桥逆变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6655864B (zh) * 2015-11-02 2019-04-16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隔离型全桥逆变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9245588A (zh) * 2018-09-30 2019-01-18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新型的单相非隔离有源钳位并网逆变器
CN113189436A (zh) * 2021-05-31 2021-07-30 锦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三电平逆变器功率模块检测电路及检测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24268B (zh) 2014-07-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24267B (zh) 逆变器及其在三相系统中的应用电路
CN201789430U (zh) 逆变器
CN107210684B (zh) 五电平拓扑单元及五电平逆变器
CN102427304B (zh) 一种单相半桥五电平逆变器及其应用电路
CN102594187B (zh) 四电平拓扑单元及其应用电路
CN102751895B (zh) 一种多电平电路、并网逆变器及其调制方法
CN102005954B (zh) 单相非隔离型光伏并网逆变器及控制方法
CN103023362A (zh) 一种无桥逆变电路与太阳能无桥逆变器
CN201830164U (zh) 单相逆变器
CN103731035A (zh) 一种基于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拓扑结构的dc-dc变换器
CN103166495A (zh) 单相不对称全桥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
CN102624268B (zh) 一种逆变器及其在三相系统中的应用电路
CN103326606A (zh) 一种单相五电平逆变器
CN102710133B (zh) 一种七电平电路、并网逆变器及其调制方法和装置
CN102882410A (zh) 一种单相七电平逆变器
CN102437759A (zh) 一种高效率的并网逆变电路
CN102664514B (zh) 开关管单元及五电平逆变器及具有该逆变器的发电系统
CN103312210A (zh) 一种三相四线制三电平光伏并网逆变器
CN102195507A (zh) 无变压器并网逆变电路
CN102130572B (zh) 一种三相整流桥直流侧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
CN102231606A (zh) 无变压器的并网逆变电路
CN105024578A (zh) 一种三相模块化多电平变换器并联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2427305B (zh) 一种单相半桥五电平逆变器及其应用电路
CN102403920A (zh) 三电平半桥光伏并网逆变器
CN102437769B (zh) 一种单相半桥五电平逆变器及其应用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