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丙烯基弹性体/mPE/纳米二氧化硅改性的CPP薄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分子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丙烯基弹性体/mPE/纳米二氧化硅改性的CPP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聚丙烯流延薄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刚开始由国外引进单层流延设备,宽只有1-1.5m,年生产能力约1000-1500吨/台,进入90年代,从奥地利兰精公司、日本三菱重工、德国Reifenhauser、W&H、意大利Colines、Dolci、美国Battenfeld等引进了多层共挤流延膜生产线,宽2-2.5 m,年生产能力3000-4000吨/台,2000年以来更是突飞猛进,引进了更为先进的生产线,宽4-4.5 m,年生产能力5000-6000吨/台的多层共挤流延膜生产线。同时,国产设备也得到快速度发展,2011年国产5.0米生产线也已面市。至2011年底流延薄膜已有近110万吨的生产能力,市场需求接近90万吨。CPP薄膜已发展成为最主要的包装薄膜之一。
CPP薄膜使用均聚聚丙烯和二元、三元共聚聚丙烯生产,由于聚丙烯的耐低温性能差,普通CPP薄膜不耐低温,冬天在北方地区应用受到限制。有用POE进行增韧改性,耐低温性提高了,但挺度和强度下降了。因此如何改进CPP薄膜的耐低温性能,同时保证挺度和强度是非常重要的课题,也必将有广大的市场前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丙烯基弹性体/mPE/纳米二氧化硅改性的CPP薄膜及其制备方法,以PP为基材,利用高分子共混改性原理及多层共挤流延技术,选用丙烯基弹性体/mPE/纳米二氧化硅复合体系改性CPP薄膜,以提高CPP薄膜低温韧性,同时保证挺度和强度基本不下降;确定相对应的加工工艺条件,通过三层共挤生产出透明度高、低温韧性好、强度和挺度高的CPP薄膜,克服普通CPP薄膜耐低温性差的缺点,推动了包装材料的进步。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丙烯基弹性体/mPE/纳米二氧化硅改性的CPP薄膜由3层树脂薄膜组成,自上而下依次为A层、B层和C层,其中A层是不含加工助剂的PP树脂薄膜;B层是含有丙烯基弹性体/mPE/纳米二氧化硅的PP树脂薄膜;C层是含有滑爽剂的共聚PP树脂薄膜;其中A层18-22wt%,B层56-64wt%,C层18-22wt%。
所述的B层中各组分的比例为丙烯基弹性体5-25wt%,mPE5-20wt%,纳米二氧化硅1-5wt%,PP树脂50-89wt%。
所述的C层中各组分的比例为滑爽剂0.5-2.0wt%,共聚PP树脂98.0-99.5wt%。
一种丙烯基弹性体/mPE/纳米二氧化硅改性的CPP薄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A、B、C三层原料按配方比例计量并混合均匀;
(2)三种混合好的原料分别加入A、B、C三台挤出机,并挤出塑化;
(3)塑化好的熔融状态的料进入分配器,再经过模头、流延冷却成型、自动测厚、电晕处理、切边收卷、时效定型、分切等工序,得到丙烯基弹性体/mPE/纳米二氧化硅改性的CPP薄膜;熔融状态的熔体温度控制在240-255℃,冷却辊温度控制在22-30℃。
本发明的显著优点在于:茂金属聚乙烯mPE可以改善聚丙烯的低温韧性,但相容性不好,透明度较差,丙烯基弹性体与聚丙烯有相似的结构,与mPE和PP相容性都很好,共混可以达到低温增韧,而且整个共混体系透明度好;纳米二氧化硅对聚丙烯有增强的作用,与丙烯基弹性体复合共同改性聚丙烯有协调效应,呈现的并不是二者独立增韧作用的简单加和,纳米无机粒子对复合体系有增强作用,并大大减缓了因丙烯基弹性体和mPE的加入而导致的复合体系强度的降低。利用高分子共混改性原理及三层共挤流延技术,选用丙烯基弹性体/mPE/纳米二氧化硅复合体系改性CPP薄膜,以提高CPP薄膜低温韧性,同时保证挺度和强度基本不下降;确定相对应的加工工艺条件,通过三层共挤生产出透明度高、低温韧性好、强度和挺度高的CPP薄膜,克服普通CPP薄膜耐低温性差的缺点,推动了包装材料的进步。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丙烯基弹性体/mPE/纳米二氧化硅改性的CPP薄膜由3层树脂薄膜组成,自上而下依次为A层、B层和C层,其中A层是不含加工助剂的PP树脂薄膜;B层是含有丙烯基弹性体/mPE/纳米二氧化硅的PP树脂薄膜;C层是含有滑爽剂的共聚PP树脂薄膜;其中A层18-22wt%,B层56-64wt%,C层18-22wt%。
所述的B层中各组分的比例为丙烯基弹性体5-25wt%,mPE5-20wt%,纳米二氧化硅1-5wt%,PP树脂50-89wt%。
所述的C层中各组分的比例为滑爽剂0.5-2.0wt%,共聚PP树脂98.0-99.5wt%。
一种丙烯基弹性体/mPE/纳米二氧化硅改性的CPP薄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A、B、C三层原料按配方比例计量并混合均匀;
(2)三种混合好的原料分别加入A、B、C三台挤出机,并挤出塑化;
(3)塑化好的熔融状态的料进入分配器,再经过模头、流延冷却成型、自动测厚、电晕处理、切边收卷、时效定型、分切等工序,得到丙烯基弹性体/mPE/纳米二氧化硅改性的CPP薄膜;熔融状态的熔体温度控制在240-255℃,冷却辊温度控制在22-30℃。
1)主要材料
均聚PP,上海石化公司;
三元共聚PP,韩国湖南石化公司;
滑爽剂,成都科辉有限公司;
茂金属PE,日本三井公司;
纳米二氧化硅,杭州万景高新材料有限公司;
丙烯基弹性体,美国艾克森公司。
2)主要设备与仪器
三层共挤流延机,2.2m,美国BATTENFELD;
分切机,2.5m,德国康普公司;
透光率雾度测定仪,WGT-S,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智能拉力试验机,XLW(PC),济南兰光机电技术有限公司;
落镖冲击试验机,580g,意大利;
摩擦系数测定仪,HST-H3,济南兰光机电技术有限公司。
实施例1
一种丙烯基弹性体/mPE/纳米二氧化硅改性的CPP薄膜由3层树脂薄膜组成,自上而下依次为A层、B层和C层,其中A层是不含加工助剂的PP树脂薄膜;B层是含有丙烯基弹性体/mPE/纳米二氧化硅的PP树脂薄膜;C层是含有滑爽剂的共聚PP树脂薄膜;其中A层18wt%,B层64wt%,C层18wt%。
所述的B层中各组分的比例为丙烯基弹性体5wt%,mPE5wt%,纳米二氧化硅1wt%,PP树脂89wt%。
所述的C层中各组分的比例为滑爽剂0.5wt%,共聚PP树脂99.5wt%。
一种丙烯基弹性体/mPE/纳米二氧化硅改性的CPP薄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A、B、C三层原料按配方比例计量并混合均匀;
(2)三种混合好的原料分别加入A、B、C三台挤出机,并挤出塑化;
(3)塑化好的熔融状态的料进入分配器,再经过模头、流延冷却成型、自动测厚、电晕处理、切边收卷、时效定型、分切等工序,得到丙烯基弹性体/mPE/纳米二氧化硅改性的CPP薄膜;熔融状态的熔体温度控制在240℃,冷却辊温度控制在22℃。
实施例2
一种丙烯基弹性体/mPE/纳米二氧化硅改性的CPP薄膜由3层树脂薄膜组成,自上而下依次为A层、B层和C层,其中A层是不含加工助剂的PP树脂薄膜;B层是含有丙烯基弹性体/mPE/纳米二氧化硅的PP树脂薄膜;C层是含有滑爽剂的共聚PP树脂薄膜;其中A层22wt%,B层56wt%,C层22wt%。
所述的B层中各组分的比例为丙烯基弹性体25wt%,mPE20wt%,纳米二氧化硅5wt%,PP树脂50wt%。
所述的C层中各组分的比例为滑爽剂2.0wt%,共聚PP树脂98.0wt%。
一种丙烯基弹性体/mPE/纳米二氧化硅改性的CPP薄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A、B、C三层原料按配方比例计量并混合均匀;
(2)三种混合好的原料分别加入A、B、C三台挤出机,并挤出塑化;
(3)塑化好的熔融状态的料进入分配器,再经过模头、流延冷却成型、自动测厚、电晕处理、切边收卷、时效定型、分切等工序,得到丙烯基弹性体/mPE/纳米二氧化硅改性的CPP薄膜;熔融状态的熔体温度控制在255℃,冷却辊温度控制在30℃。
实施例3
一种丙烯基弹性体/mPE/纳米二氧化硅改性的CPP薄膜由3层树脂薄膜组成,自上而下依次为A层、B层和C层,其中A层是不含加工助剂的PP树脂薄膜;B层是含有丙烯基弹性体/mPE/纳米二氧化硅的PP树脂薄膜;C层是含有滑爽剂的共聚PP树脂薄膜;其中A层20wt%,B层60wt%,C层20wt%。
所述的B层中各组分的比例为丙烯基弹性体15wt%,mPE12wt%,纳米二氧化硅3wt%,PP树脂70wt%。
所述的C层中各组分的比例为滑爽剂1.2wt%,共聚PP树脂98.8wt%。
一种丙烯基弹性体/mPE/纳米二氧化硅改性的CPP薄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A、B、C三层原料按配方比例计量并混合均匀;
(2)三种混合好的原料分别加入A、B、C三台挤出机,并挤出塑化;
(3)塑化好的熔融状态的料进入分配器,再经过模头、流延冷却成型、自动测厚、电晕处理、切边收卷、时效定型、分切等工序,得到丙烯基弹性体/mPE/纳米二氧化硅改性的CPP薄膜;熔融状态的熔体温度控制在250℃,冷却辊温度控制在26℃。
测试方法
(1)透光率/雾度测定
按GB/T2410 透明塑料透光率和雾度试验方法。
(2)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测定
按GB/T1040.3试验方法进行,拉伸速度(空载)为(500±50)mm/min,试样采用 型(长条形);160mm(长)×15mm(宽),标距50mm。
(3)落镖冲击质量测定
按QB/T9639.1试验方法。
(4)摩擦系数测定
按GB/T10006试验方法。
(5)始封温度和热封强度
按Q/FGTS 011-2011试验方法。
结果与讨论
(1)B层配方研究
A层为不含爽滑剂、不加其他加工助剂的均聚PP材料,层比为20%;C层为三元共聚材料及适量的滑爽剂,层比为20%;B层层比为60%,改变B层的配方。测得的30μm薄膜的各性能随配方不同而变化见表1、2、3。
表1 丙烯基弹性体用量对薄膜性能的影响
表1配方为PP只加入丙烯基弹性体,表1表明,丙烯基弹性体的加入对薄膜透明度不影响,加入10份是对低温韧性有改善,但强度有下降。
表2 mPE用量对薄膜性能的影响
表2配方为PP100、丙烯基弹性体10及适量mPE,mPE在添加分量较少时增韧效果不明显,当添加量达到10份时增韧效果很明显,强度略有下降。综合表1和表2,这里选用PP/丙烯基弹性体/mPE为100/10/10再加纳米二氧化硅作为改性基础配方,见表3。
表3 纳米二氧化硅对薄膜的增强作用
表3表明,采用PP/丙烯基弹性体/mPE/纳米二氧化硅共混体系配方为100/10/10/4时低温韧性很好,透明度没有下降,拉伸强度与没改性CPP比下降很少(纵向下降6.38%,横向2.78%)。
(2)工艺条件对薄膜性能的影响
1)熔体温度的影响
A层为不含爽滑剂、不加其他加工助剂的均聚PP材料,层比为20%;C层为三元共聚材料及适量的滑爽剂,层比为20%;B层采用PP/丙烯基弹性体/mPE/纳米二氧化硅共混体系,配方为100/10/10/4,层比为60%。测得的不同熔体温度下薄膜的各项性能,见表4。
表4 熔体温度对薄膜性能的影响
表4表明,随着熔体温度的升高,薄膜透明度的提高、冲击强度提高、雾度降低,当高到250℃后,温度继续增加,透明度、雾度不再变化,但薄膜的冲击强度下降得快。所以熔体温度以245-250℃为宜。
2)冷却辊温度的影响
A层为不含爽滑剂、不加其他加工助剂的均聚PP材料,层比为20%;C层为三元共聚材料及适量的滑爽剂,层比为20%;B层采用PP/丙烯基弹性体/mPE/纳米二氧化硅共混体系,配方为100/10/10/4,层比为60%。测得的冷却辊温度下薄膜的各项性能,见表5。
表5 冷却辊温度对薄膜性能的影响
表5表明,随着冷却辊温度的升高,薄膜透明度降低、冲击强度缓慢下降、雾度提高,冷却辊温度30℃时薄膜结晶度大幅提高,雾度增大,膜变脆,所以冷却辊温度应控制在26℃以下,对性能影响不明显。
3)薄膜的综合性能
A层为不含爽滑剂、不加其他加工助剂的均聚PP材料,层比为20%;C层为三元共聚材料及适量的滑爽剂,层比为20%;B层采用PP/丙烯基弹性体/mPE/纳米二氧化硅共混体系,配方为100/10/10/4,层比为60%。熔体温度以240-250℃,冷却辊温度控制在24℃,测得的薄膜的机械性能,见表6。
表6 薄膜综合性能
表6表明,经过丙烯基弹性体/mPE/纳米二氧化硅共混体系改性生产的CPP薄膜,具有低温韧性好,透明度高,强度下降很少。
技术特点总结
(1)丙烯基弹性体/mPE/纳米二氧化硅共混体系改性聚丙烯,并用三层共挤生产的CPP薄膜,具有低温韧性好,透明度高,拉伸强度与没改性CPP比下降很少,纵向下降6.38%,横向2.78%。
(2)A层为不含爽滑剂、不加其他加工助剂的均聚PP材料,层比为20%;C层为三元共聚材料及适量的滑爽剂,层比为20%;B层采用PP/丙烯基弹性体/mPE/纳米二氧化硅共混体系,配方为100/10/10/4,层比为60%。熔体温度以240-250℃,冷却辊温度控制在24℃,通过三层共挤生产出高性能的CPP薄膜。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发明的涵盖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