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12584B - 开闭装置及拨盘锁单元 - Google Patents

开闭装置及拨盘锁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12584B
CN102612584B CN201080052432.7A CN201080052432A CN102612584B CN 102612584 B CN102612584 B CN 102612584B CN 201080052432 A CN201080052432 A CN 201080052432A CN 102612584 B CN102612584 B CN 10261258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ening
operating portion
holding section
closing
open posi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5243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12584A (zh
Inventor
星野敦司
冈部玄
林克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kuy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okuy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26442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51092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26442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51092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okuyo Co Ltd filed Critical Kokuy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6125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125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125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1258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37/00Permutation or combination locks; Puzzle locks
    • E05B37/02Permutation or combination locks; Puzzle locks with tumbler discs or rings arranged on a single axis, each disc being adjustable independently of the other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65/00Locks or fastenings for special use
    • E05B65/02Locks or fastenings for special use for thin, hollow, or thin-metal wings
    • E05B65/025Locks or fastenings for special use for thin, hollow, or thin-metal wings for locker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CBOLTS OR FASTENING DEVICES FOR WINGS, SPECIALLY FOR DOORS OR WINDOWS
    • E05C3/00Fastening devices with bolts moving pivotally or rotatively
    • E05C3/02Fastening devices with bolts moving pivotally or rotatively without latching action
    • E05C3/04Fastening devices with bolts moving pivotally or rotatively without latching action with operating handle or equivalent member rigid with the bolt
    • E05C3/041Fastening devices with bolts moving pivotally or rotatively without latching action with operating handle or equivalent member rigid with the bolt rotating about an axis perpendicular to the surface on which the fastener is mounted
    • E05C3/042Fastening devices with bolts moving pivotally or rotatively without latching action with operating handle or equivalent member rigid with the bolt rotating about an axis perpendicular to the surface on which the fastener is mounted the handle being at one side, the bolt at the other side or inside the wing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37/00Permutation or combination locks; Puzzle locks
    • E05B37/0048Permutation or combination locks; Puzzle locks with changeable combination
    • E05B37/0058Permutation or combination locks; Puzzle locks with changeable combination by axial disengagement between hub and rim of tumbler discs or r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有效防止在对开闭部件进行开闭时错误地使锁钩等卡合部与箱体剧烈碰撞的开闭装置,具备箱体(1)、作为对该箱体(1)的开口进行开闭的开闭部件的门(2)、设置于门(2)的操作部(31)和卡合部(33)以及设置于箱体(1)的被卡合部(11),通过将这些卡合部(33)和被卡合部(11)卡合而将门(2)保持在关闭位置,其中,操作部(31)兼作为用于对门(2)进行开闭的把手,在受到解锁操作而从闭位置(P1)移动到开位置(P2)的期间一边积蓄用于回到闭位置(P1)的工作力一边到达开位置(P2),卡合部(33),设定有与操作部(31)联动的工作区域和不与操作部(31)联动的工作区域,在操作部(31)从闭位置(P1)移动到开位置(P2)的期间从上锁位置(Q1)联动到中间位置(Q3),此时不能通过箱体(1)的开口边缘(1a),在操作部(31)到达开位置(P2)的阶段进而从该中间位置(Q3)移动到可通过箱体(1)的开口边缘(1a)的解锁位置(Q2)。而且,在以该状态,在接着将操作部(31)作为把手而将门(2)开放的阶段,由约束构件(E)来约束操作部(31)。

Description

开闭装置及拨盘锁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效防止在对开闭部件进行开闭时锁钩等卡合部与箱体剧烈碰撞的开闭装置。此外,本发明涉及可简易地安装于箱体的门等、可降低箱体侧的加工的必要性且使用方便性优良的拨盘锁单元。
背景技术
使用了拨盘锁的现有开闭装置,通常被附属设置在具备插销等卡合部的门等上,且构成为通过使拨盘锁成为非对码状态从而禁止操作部的操作来约束卡合部以使卡合部不能操作,在将门等打开时使拨盘锁对码而可进行操作部的操作,在将门关闭时再次使拨盘锁复位成非对码状态。
此外,拨盘锁优选在对码后将门等打开时再次复位成为非对码状态。作为在该情况下成为参考的拨盘锁,已知有如专利文献1等所示那样的拨盘锁,通过使拨盘与期望的密码序号一致而操作旋钮,来进行密码序号输入和归零。
然而,在现有的拨盘锁中,在将门等打开时,需要使拨盘对码的操作和旋转操作部的旋钮这两阶段的操作。而且,如果加上在开门后将拨盘复位的操作,则需要更多步骤。若在该现有的拨盘锁中适当地组合如专利文献1那样将拨盘归零的方案,可期待步骤的简化。但是,在使旋钮旋转而归零后,增加了使旋钮返回的操作、操作不同的把手来将门打开的操作以及将门关闭时的旋钮的操作等,因此操作仍然很烦杂。
另一方面,在门和箱体之间组装拨盘锁所附属的工作杆等以利用门相对于箱体的相对动作来将拨盘锁复位,也可成为用于通过拨盘锁的自动复位来减少步骤的有效手段,但是,在采用此类构成的情况下,需要确保在门和箱体之间安装拨盘锁时的精度,要求较高度的组装,并且额外需要考虑使其长期稳定、可靠地工作。
作为消除此类不良情况的方法,可考虑采用以下构造来作为有效手段,如图14及图15所示,该构造在作为开闭部件的门102位于相对于箱体101的关闭位置而拨盘锁103为非对码状态时将卡合部133保持在与被卡合部111卡合的上锁位置Q1,在拨盘锁103的对码后一边积蓄弹性反力一边将操作部131从闭位置P1操作到开位置P2,从而解除卡合部133和被卡合部111的卡合而使卡合部133移动到解锁位置Q2并且将拨盘锁103复位为非对码状态,然后将操作部131作为把手进行操作将门102拉到跟前以将其开放从而将操作部131约束在开位置P2并且将卡合部133保持在解锁位置Q2直到将门102再次关闭,在将门102再次关闭的时间点通过所积蓄的弹性反力来使操作部131从开位置P2移动到闭位置P1,使卡合部133从解锁位置Q2移行到与被卡合部111卡合的上锁位置Q1。
另一方面,通常,在经传递轴将把手的操作传递到插销这样的保险柜等箱体的门中组装拨盘锁单元的情况下,使拨盘锁单元与把手和/或传递轴相关联,通过拨盘对码来将把手和/或传递轴放开,并且在门的关闭时操作不同的操作部来约束把手/或传递轴,将拨盘复位,这是本领域中的惯例。
然而,在采用以上构成时,需要对包含门的箱体施行大量的加工和/或附加功能,导致成本上升。此外,在将门关闭后,如果不操作操作部则不能上锁,因此关闭时的程序复杂、使用不方便。再有,在直到将门关闭为止的期间内拨盘的对码状态持续,因此安全性上不理想。
作为消除该不良情况的产品,提出了专利文献2所示的拨盘锁单元。
该产品采用以下构成,从盒体的一端侧使输出部件突出,在门的无铰链门框侧的边缘部附近使锁头与该输出部件联动,在拨盘对码时使输出部件自动地向锁头解除方向移动。此外,为了利用门的打开动作来将拨盘复位,而组装反力机构,且使作为感知部的工作杆从盒体的另一端侧突出,使该工作杆在门的带铰链门框侧的边缘部附近与箱体顶接,用打开时的工作杆的突出动作来将拨盘锁复位。再有,采用以下构成,为了利用门的关闭动作来使输出部件移动到上锁位置,使工作杆与输出部件相关联,与工作杆的推入动作联动地使输出部件从解锁位置移动到上锁位置。
这样,可实现以下功能,抑制向箱体施加大规模加工地安装拨盘锁单元,在将门关闭时自动上锁,与门的开放同时地使拨盘的对码状态复位。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特公平6-6054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2009-16769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采用图14及图15所示的构成时,在以为将操作部131操作到了开位置P2而将门102开放将手从操作部131离开的情况下,有可能发生卡合部133没有预期地移动到上锁位置Q1、然后在将门102推入时卡合部133与箱体101的开口边缘101a剧烈碰撞之类的误动作。即,为了卡合部133能够通过箱体101的开口边缘101a,在卡合部133与开口边缘101a之间需要图16(a)所示那样的某种程度的余量d。此时,若图14所示的操作部131移动到开位置P2而被约束的定时和卡合部133从图16(c)的上锁位置Q1到达该图(a)的解锁位置Q2的定时相同,则成为即使在比卡合部133到达解锁位置Q1稍靠前的图16(b)所示的中间位置Q3处也能通过箱体101的开口边缘101a的状态。而且,在该状态下,图14所示的操作部131没被约束在开位置P2,因此在随后将手从操作部131离开的情况下,操作部131通过弹性反力而向朝向闭位置P1的方向动作,在门102开放的状态下有可能发生卡合部133意外地复位到图16(c)所示的上锁位置Q1的状况。
此外,虽然存在进行在暂时将门102关闭后出现忘记放入和/或忘记取出而在将操作部131大体保持在开位置P2的状态下再次开放而将手从操作部131离开的所谓打开关闭操作的情况,但是,操作部131没有预期地回到闭位置P1而使卡合部133移动到上锁位置Q1,然后在将门102推入时可能发生卡合部133与箱体101的开口边缘101a剧烈碰撞之类的错误动作。即,在门102暂时移动到关闭位置而解除约束时,在操作部131上作用有朝向闭位置P1的工作力,因此,即使握住操作部131,也容易操作位置从开位置P2向闭位置P1侧移位,卡合部从图16(a)的解锁位置向该图(b)的上锁位置侧移位。因此,在接下来将门102开放而将手从操作部131远离时,操作部131通过弹性反力而向朝向闭位置P1的方向工作,在门开放的状态下可能发生卡合部133意外地复位到图16(c)所示的上锁位置Q2的状况。
该不良情况在禁止操作部131的操作的构件是拨盘锁103以外的形式的情况下也同样,但是,特别是在采用拨盘锁103的产品中,一旦发生上述那样的错误动作,则只要不再次将拨盘对码而将操作部131操作到开位置P2就不能使卡合部133移动到解锁位置Q2,因此变得非常麻烦。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是新提供包括禁止操作部的操作的构件为拨盘锁以外的形式的情况等也能有效解决此类问题的开闭装置。
另一方面,在经支轴等在输出部件的前端安装有锁头等的专利文献2公开的构成中,存在容易产生组装误差的问题。
此外,由于卡合部从盒体的一端侧突出,移位部从盒体的另一端侧突出,因此必须在门的带铰链门框侧的边缘部和箱体之间进行输出部件和/或锁头的组装,在门的无铰链门框侧的边缘部和箱体之间进行工作杆的组装,而且必须在门的带铰链门框侧和无铰链门框侧进行输出部件工作的定时和工作杆工作的定时的调整,因此调整困难,存在难以实现精度的问题。
再有,虽说是仅通过关闭来上锁,但与将工作杆推入时的移位联动地使输出部件进而使锁头工作,因此在通过箱体的开口边缘后将锁头卡合于其内侧的狭槽等被卡合部的过程中容易发生与箱体周围的干涉,也存在难以确定定时的问题。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是提供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可简易地安装于门等、能尽力减小箱体侧的加工的必要性、使用方便性也优良的拨盘锁单元。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为了实现上述第一目的而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
即,为了防止开闭部件的开放时的错误动作,本发明的开闭装置,具备:箱体;将对箱体的开口进行开闭的开闭部件;设置于所述开闭部件的操作部和卡合部;以及设置于所述箱体的被卡合部,通过将这些卡合部和被卡合部卡合而将所述开闭部件保持在关闭位置,该开闭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操作部兼作为用于对开闭部件进行开闭的把手,在受到解锁操作而从闭位置移动到开位置的期间一边积蓄用于回到闭位置的工作力一边到达所述开位置,所述卡合部,设定有与所述操作部联动的工作区域和不与所述操作部联动的工作区域,在所述操作部从闭位置移动到开位置的期间从上锁位置联动到中间位置,此时不能通过箱体的开口边缘,在所述操作部到达开位置的阶段进而从该中间位置移动到能通过箱体的开口边缘的解锁位置,在该状态下,在接着将操作部作为把手而将开闭部件开放的阶段,由约束构件来约束操作部。
根据该构成,卡合部不能通过箱体的开口边缘直到可靠地进行操作部移动到开位置而成为被约束的状态的操作,成为能约束状态才开始使卡合部移动到能通过箱体的开口边缘的解锁位置,因此能限制在将开闭部件开放后卡合部意外地移动到上锁位置,有效地防止随后在将开闭部件推入时卡合部与箱体的开口边缘剧烈碰撞之类的错误动作。
作为实现上述作用效果的简单的构成,优选的是,卡合部能够以预定的游隙量与所述操作部一体旋转地设置于所述操作部,在操作部到达开位置之前,卡合部在延迟侧的位置与操作部联动而移动到中间位置,在操作部到达了开位置的阶段,该卡合部以所述游隙量的范围进而相对于操作部从延迟侧的位置向提前侧的位置相对移动,从而从所述中间位置移动到能通过箱体的开口边缘的解锁位置。
为了更简单地实现该情况下的相对移动,优选的是,在与卡合部一体工作的位置处设置被导引部,并且设置在卡合部到达了中间位置的阶段进一步使所述被导引部移动而将其拉入预定位置的导引部,通过该拉入作用而使卡合部从中间位置移动到解锁位置。
这些导引部和被导引部可由例如磁铁等构成,但是,为了用简单构成实现可靠的动作,优选构成为,处于一方为凹部、另一方为凸部的关系,在凹部或凸部中任一个上作用有弹性体的弹性力,利用将该弹性体积蓄的弹性力放出时的复原动作而使凹部和凸部嵌合,特别的是,为了减少部件数量,由凹部或凸部中任一个来构成弹性体自身是合适的。
另一方面,本发明的开闭装置,具备:箱体;对该箱体的开口进行开闭的开闭部件;设置于所述开闭部件的操作部和卡合部;以及设置于所述箱体的被卡合部,通过将这些卡合部和被卡合部卡合而将所述开闭部件保持在关闭位置,该开闭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操作部,兼作为用于对开闭部件进行开闭的把手,在受到解锁操作而从闭位置移动到开位置的期间一边积蓄用于回到闭位置的工作力一边到达开位置,且在将开闭部件开放了的阶段成为由约束构件约束的状态,在所述开闭部件移动到相对于箱体的关闭位置而解除约束构件的约束时从开位置复位到闭位置,所述卡合部,由于所述操作部的从闭位置向开位置的移动而从上锁位置切换到能通过箱体的开口边缘的解锁位置,在所述开闭部件移动到了关闭位置时解除解锁位置的保持状态而卡合于被卡合部,在所述操作部从开位置向闭位置侧移位预定距离的部位,设定能由所述约束构件约束的第二开位置,在将开闭部件开放的阶段在该第二开位置,所述卡合部被保持在尚不能通过开口边缘的第二解锁位置处。
根据该构成,当在卡合部从解锁位置向上锁位置侧移位的状态下将开闭部件再次开放的情况下,约束构件将该移位了的卡合部再次保持在尚不能通过开口边缘的第二解锁位置,因此限制卡合部一下移动到上锁位置,可有效地防止在随后将开闭部件推入时卡合部与箱体的开口边缘剧烈碰撞之类的错误动作。
作为实现上述作用效果的简单的构成,优选的是,在与操作部一体工作的位置,沿操作部的工作方向设置第一限制部和第二限制部,当在所述卡合部位于第一上锁位置或第二解锁位置的状态下所述约束构件移动到约束位置时,该约束构件与第一限制部或第二限制部中的任一个卡合而能限制操作部的移动。
为了同时实现部件数量的减少和可靠的检测功能,优选的是,检测构件包括设置于开闭部件的移位部,该移位部通过与箱体接触而移位以使约束构件从约束位置移动到非约束位置,通过从箱体远离而向反方向移位以使约束构件从非约束位置移动到约束位置。
特别地,优选构成为,将检测构件和约束构件设置为一体,使检测构件的移位引起约束构件的移位。
为了有效地兼顾防止将开闭部件打开时的错误动作的构成和防止将开闭部件打开关闭时的错误动作的构成,有效的是构成为,将所述卡合部能以预定的游隙量一体旋转地设置于与所述操作部联动的联动部,该卡合部构成为,在解锁时在操作部朝向开位置的途中被约束于开位置的跟前的第二开位置之际,被保持在延迟侧而不能通过箱体的开口边缘,并且该卡合部构成为,在将位于开位置的操作部的约束解除而朝向闭位置的途中再次被约束于第二闭位置之际,被保持在提前侧而能通过箱体的开口边缘。
本发明采用以上的构成,因此极适用于采用以下构成的开闭装置,经相关部而使具有对码检测功能和向非对码状态复位的复位功能的拨盘锁与所述操作部相关联,相关部构成为,与伴随解锁操作的操作部的直到开位置为止的移动联动而在拨盘锁引起复位动作,在复位状态下在操作部复位到闭位置时禁止所述操作部的再次解锁操作,在拨盘锁的对码检测时再次在所述操作部允许解锁操作。
再有,本发明为了实现上述第二目的而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
即,本发明的拨盘锁单元,其特征在于,与盒体相关联地组装:能受到外部操作而在闭位置和开位置之间移动的操作部;受到外部操作而改变拨盘的排列并且具备检测拨盘对码状态和非对码状态的功能的拨盘锁主体;能在上锁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移动的卡合部;向卡合部直接或间接地施加返回反力的反力机构;以及具有移位部、通过将该移位部从外部推入而使其移位从而检测预定的工作位置的检测构件;其中至少将所述卡合部和所述移位部一同配置在盒体的一端侧,当在移位部没有被推入的状态下操作部处于开位置时在反力机构积蓄反作用力以将卡合部保持在解锁位置,在将移位部推入时除将卡合部的保持解而通过反力机构的反作用力来使卡合部移动到上锁位置。
如上述那样构成,与现有的普通上锁装置相比,可抑制对作为应用对象的箱体进行大量加工地完成拨盘锁单元的安装,确保了安装有该单元的开闭构件关闭时的自动上锁功能。
而且,由于使卡合部从盒体直接突出,因此在途中不需要连杆等,可避免产生组装误差的主因。移位部也从盒体的同一端侧直接突出,因此可仅通过门的无铰链门框侧的边缘部来进行与箱体之间的组装而不需要大量的组装,在由箱体关闭时将移位部从外部推入的定时与在关闭位置处卡合部卡合于箱体的被卡合部的定时的调整也易于进行,也容易获得精度。再有,卡合部在移位部受压时才开始向上锁位置移动,因此可与门的动作脱离地工作,能捕捉门关闭的定时而可靠地无干涉地卡合于箱体侧的被卡合部而确保可靠的功能。
再有,为了确保作为应用对象的开闭部件的开放时的操作的方便和安全,优选的是构成为,仅在拨盘锁主体对码的情况下能进行操作部的解锁操作,并且与操作部的解锁操作联动地进行卡合部向解锁位置的移动和拨盘锁主体的复位,操作部具有接受与所述开闭方向的操作不同的方向的外部操作的功能。
此外,为了实现操作性的进一步的提高,有效的是,卡合部构成为,在与操作部的直到开位置为止的工作联动后,进而由此处单独向解锁位置跳起。
为了减小向作为应用对象的开闭装置的组装误差,有效的是,在盒体的一端侧还安装有插销,特别优选,插销设置成在受到移位部的移位方向的外力时能克服弹性力而没入。
为了可靠地防止卡合部与作为应用对象的箱体的干涉,优选的是,移位部能检测与所述卡合部的工作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工作。
而且,如果将本发明的拨盘锁单元安装于门等开闭部件上而构成开闭装置,则可用极少的工序来廉价地制造开闭装置,可有效地提高对开闭部件进行开闭时的开闭装置自身的使用方便度。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开闭装置,如上所述,使卡合部与被卡合部卡合而将抽屉和/或门等开闭部件保持在关闭位置,通过使操作部移动到开位置而成为可约束的状态而将卡合部保持在解锁位置以将开闭部件开放,能防止卡合部在通过对操作部进行的不充分操作而使开闭部件开放的状态下向上锁位置复位的错误动作,有效地提高可靠性,在长期范围内稳定、可靠地使用。
再有,本发明的开闭装置采用以上说明的构成,因此能作为下述的优良的拨盘锁单元而使用:能简单地安装于作为应用对象的收置装置等的箱体,也可降低箱体侧的加工的必要性,易于实现精度,可实现加工、组装涉及的工序、成本的减小,并且尽力减少收置装置等的打开关闭涉及的操作步骤,提高使用方便度。
附图说明
图1是在关门状态下表示使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拨盘锁单元的开闭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在开门状态下表示该开闭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在取下盖的状态下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拨盘锁单元的主视图。
图4是该拨盘锁单元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构成该拨盘锁单元的第一相关部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构成该拨盘锁单元的第一、第二相关部的立体图。
图7是构成该拨盘锁单元的检测构件及约束构件的工作说明图。
图8是表示构成该拨盘锁单元的操作部和卡合部的关系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该拨盘锁单元的复位功能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该拨盘锁单元的复位功能的立体图。
图11是该拨盘锁单元的与图3对应的工作说明图。
图12是该拨盘锁单元的与图3及图11对应的工作说明图。
图13是构成该拨盘锁单元的卡合部的工作说明图。
图14是在关门状态下表示与本发明进行对比的开闭装置的与图1对应的立体图。
图15是在开门状态下表示与本发明进行对比的开闭装置的与图2对应的立体图。
图16是说明与本发明进行对比的开闭装置的不良情况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
图1及图2表示作为保险柜等收置装置使用的本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该开闭装置在对箱体1的收纳空间进行开闭的位置处具有作为开闭部件的门2,在该门2上组装有拨盘锁单元3并在箱体1侧设置有被卡合部11。
门2的结构为,在箱体1的侧板12上经铰链机构H而可开闭地支承有带铰链门框侧的边缘部2a,在位于与铰链H相反侧的侧板12的前表面上形成有向前方凹的台阶部12a,在将门2关闭时,在该为凹的台阶部12a内收纳门2的无铰链门框侧的边缘部2b的厚度部分。
拨盘锁单元3一体装入由盖30k封盖的盒体30中,使操作部31和拨盘锁主体32位于门2的前表面,并使作为锁头的卡合部33等位于无铰链门框下侧的边缘部2b。该操作部31具有可用手指捏住来进行旋转操作的旋钮部31a,兼具可在捏住的状态下将门2打开而开放的把手的功能,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用手指捏住而向主视右向(解锁方向)旋转约60度从而解除卡合部33与被卡合部11的卡合。
具体说明如下,卡合部33是用钢等制作且在主视时大体为倒L形板状(钩状)的部件,设置于盒体30的一端侧,前端形成为向下弯曲的爪部33a。而且,卡合部33配置成经设置于门2的无铰链门框侧的边缘部2b的狭槽2c而在侧面突出没入同时上下转动。相对的被卡合部11是狭槽状的部分,其在与位于形成于箱体1的上述台阶部12a的最内处的接触面12x正交的侧面12y上,设置于与卡合部21的突出没入动作区域对应的位置。卡合部33的途中在厚度方向上弯曲,将爪部33a配置在与狭槽2c对应的位置处。
如果先对本开闭装置的基本功能进行大致描述,如图1中箭头S1所示,通过对在门2设置的拨盘锁主体32进行对码来使操作部31的旋钮31a成为可操作的状态,然后通过如箭头S2所示那样将操作部的旋钮31a从闭位置P1旋转到开位置P2的操作来将拨盘锁主体32的对码状态复位并且使卡合部33从上锁位置Q1移动到解锁位置Q2,接着,通过如箭头S3所示那样在该状态下将旋钮31a拉到跟前从而可在将操作部31及卡合部33保持在开位置P2及解锁位置Q2的状态下将门2开放。此外,在门2的关闭时,仅通过将门2推入,便可使操作部31及卡合部33移动到闭位置P1及上锁位置Q1,使卡合部33卡合于被卡合部11而将门2保持在相对于箱体1的关闭位置,并且将操作部31上锁。
下面,在对实现此类功能的拨盘锁单元3的构成等进行详细描述后,对组装有拨盘锁单元3的开闭装置整体的构成等进行说明。
拨盘锁单元3除了上述操作部31、拨盘锁主体32、卡合部33之外,还在盒体30内具备:如图3、图4及图6等所示那样向操作部31及卡合部33施加返回反力的反力机构A;如图3、图4及图5等所示那样仅在拨盘锁主体32对码的情况下使操作部31的解锁操作可进行的第一相关部B;如图3、图4及图6等所示那样与操作部31的解锁操作联动地将拨盘锁主体32的对码状态复位的第二相关部C;如图2及图7等所示那样检测门2是否位于关闭位置的检测构件D;和如图7等所示那样在操作部31移动到开位置的情况下将该操作部31与卡合部33一同约束的约束构件E等。
操作部31如图8所示那样在背面侧具有一体旋转的圆柱状的联动部31a,在操作部31的后方端面上形成有长方体状的突出部31b,此外在从轴心移位的位置处形成有向后方延伸的销31c。
与之相对,在所述卡合部33,在基端形成有为了所述突出部31b在预定的范围内旋转而需要的开口形状的孔部33b,在该孔部33b中以在预定的游隙下一体旋转的方式嵌合有上述联动部31a的突出部31b。该卡合部的基端外周呈绕旋转中心O的圆周面,但是,在其中的两个部位设置有成为凹部的第一被导引部81a及第二被导引部81b,在相对的图3的盒体30的底壁30c侧,如图13所示那样设置有导引部82,该导引部82成为用于将上述被导引部81a、81b拉入的凸部。导引部82由作为弹性体的板簧构成。即,采用以下构成,在操作部31位于图13(a)所示的闭位置P1且卡合部33位于上锁位置Q1时第一被导引部81a嵌合于导引部82,在将操作部31操作到图13(b)所示的开位置P2且卡合部33移动到中间位置Q3时第二被导引部81b到达受到导引部82的作用的位置,此时,导引部82由卡合部33的基端外周压缩,通过放出积蓄的弹性力时的复原动作,卡合部33进而移动到将作为凹部的第二被导引部81b拉入作为凸部的导引部82的图13(c)所示的解锁位置Q2。即,以设置于卡合部33的基端的孔部33b和操作部31的基端的突出部31b的游隙为起因,而引起下述的相对移动,在操作部31的闭位置P1→开位置P2的移动期间,卡合部33作为与操作部31在延迟侧联动的工作区域而跟随上锁位置Q1→中间位置Q3,然后,卡合部33作为不与操作部31联动的工作区域而相对于操作部31从图13(b)的延迟侧向图13(c)的提前侧跳起。
如图3~图5等所示,拨盘锁主体32具有:拨盘列32a;检测拨盘列32a的对码状态而引起移位的对码检测部32b;使拨盘复位的拨盘轴32c;和设定密码序号的密码序号设定部32d(参照图4)。
拨盘列32a沿拨盘轴32c排列有四组拨盘32a1、操作用圆板32a2及锁定齿轮32a3。在拨盘32a1上在圆周方向上标注0~9的序号,操作用圆板32a2受到操作力而与拨盘32a1一体旋转。锁定齿轮32a3在设置位置与拨盘32a1及操作用圆板32a2一体旋转,在各锁定齿轮32a3的齿背(外周面)32ax上,分别在一个部位形成有凹处32ay。在该凹处32ay对齐时(图11的状态时)在门2的正面出现的序号成为密码序号(在本实施方式中为“1000”)。
对码检测部32b具备:沿盒体的底壁30c与拨盘列32a相对地配置的读取凸轮32b1;从该读取凸轮32b1向各锁定齿轮32a1的凹处32ay突出的爪状的判断部32b2;和将读取凸轮32b1向锁定齿轮32a1推压的读取凸轮用弹簧32b3。
而且,如图3及图5所示,只要有一个判断部32b2没有与凹处32ay相对,则判断部32b2被保持在位于齿背32ax上的位置,其他的锁定齿轮32a3的判断部32b2也都不能进入凹处32ay,但是,在拨盘32a1向图5中箭头L所示的方向移动而如图11所示那样读取凸轮32b1的四个判断部32b2分别与凹处32ay同时相对时,通过读取凸轮用弹簧32b3,判断部32b2一齐进入凹处32ay内,读取凸轮32b1发生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图中上方向)的移位。
如图9所示,拨盘轴32c贯穿四个拨盘32a1的轴心,可在该轴心方向上移动,在外周以与拨盘32a1的间隔对应的间距设置有突起32c1。另一方面,在拨盘32a1的内部,与拨盘32a1一体旋转地形成有将竹子斜切那样的斜坡形状的凸轮面32az,在拨盘轴32c如图9→图10所示那样向深深没入拨盘32a1的内部的方向移动时,起到经凸轮面32az使拨盘32a1与预定的旋转相位对齐的复位作用。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图3所示的“0000”设为复位状态,并称为所谓的归零。
图4所示的密码序号设定部32d具有:滑动杆32d1;和切换机构(省略图示),其通过该滑动杆32d1的滑动操作来将图3所示的锁定齿轮32a3和拨盘32a1一体旋转的设置状态解除而使两者在轴方向上相对移动,切换为可单独旋转的设定模式。即,如果从对码检测部32b检测对码状态而产生移位的图11的状态,暂时将锁定齿轮32a3与拨盘32a1的一体旋转状态解除而将拨盘的排列变更为例如“2000”,再次使滑动杆32d1回到设置状态,则对码检测部32b以该“2000”来检测对码状态,而后这将成为新的密码序号。该滑动杆32d1在图1所示的盖30k侧露出。
图3、图4及图6所示的反力机构A由返回杆41和返回用弹簧42构成。返回杆41是沿盒体30的上壁30a配置的板状部件,在一部分上具有一对弯折片41a,在该弯折片41a、41a间收纳联动部31a的销31b,可与联动部31a的旋转联动而在盒体30内进退。返回用弹簧42是螺旋弹簧状的部件,弹性设置于上述返回杆31的另一端部和盒体30的对应的内壁30b之间,通过被压缩而经返回杆41在操作部31积蓄向闭位置方向(正面纸左方向)推回的工作力。
第一相关部B是如下所述的部件,为了能仅在拨盘锁主体32对码的情况下进行操作部31的解锁操作,如图4~图6等所示那样使上述对码检测部32b和上述操作部31之间相关联,根据拨盘锁主体32的对码状态来切换操作部31的可操作状态和禁止操作状态。具体说明如下,第一相关部B包括:与上述对码检测部32b的移位联动地升降的工作杆51;可绕支轴m2旋转地配置于该工作杆51的工作端的具有向下的爪部52a的爪部件52;将该爪部件52向下推压的弹簧53;和设置成能够以上述爪部52a有选择地卡合的方式挂在上述联动部31a的对应位置的解锁限制部31x。而且,在图3和图5所示的对码检测部32b的下降时(拨盘锁主体32的非对码时)该工作杆51下降而使爪部52a卡合于解锁限制部31x,由此将操作部31保持在闭位置P1而禁止朝向图12所示的开位置P2的操作,在图11所示的对码检测部32b的上升时(拨盘锁主体32的对码时)该工作杆51上升而解除爪部52a和解锁限制部31x的卡合,允许操作部31的图11→图12所示的向开方向的操作。一旦对操作部31进行操作,爪部件52的爪部52a从解锁限制部31x脱离而位于图6所示的圆周部31y上,因此在操作部31再次返回到闭位置之前不能进行爪部件52所进行的限制。
此外,第二相关部C是如下所述的构件,为了与操作部31的解锁操作联动地将拨盘锁主体32的对码状态复位,如图4及图6等所示那样使上述拨盘轴32c与上述操作部31之间相关联。具体说明如下,该第二相关部C由上述返回杆41和使上述拨盘轴32c的进退动作与该返回杆41的进退动作联动的中间传递部件43构成。该中间传递部件43使呈凸缘状的第一传递部43a卡合于拨盘轴32c的一端,并使呈凸缘状的第二传递部43b插入与位于将上述返回杆41推入一侧的弯折片41a相交叉地接触的位置。而且,随着将操作部31向开方向操作,在返回杆4如图11→图12所示那样向将返回用弹簧42压缩的方向移动时,经中间传递部件43将拨盘轴32c推入拨盘列32a内。
再有,在中间传递部件43和拨盘列32a之间以压缩状态存在有用于使拨盘轴32c向突出位置复位的复位弹簧32cx。
检测构件D为了检测门2是否位于关闭位置,如图2及图7等所示那样包括:设置于箱体1的侧板12的侧面12y的推压件71;移位部72,其以位于门2的无铰链门框侧的边缘部2b的方式绕与该边缘部2b平行的轴m3地安装于盒体30的一端侧,在关闭位置由上述推压件71推入从而旋转移位;和向朝向推压件71的方向推压移位部72的弹簧73;且在将门2关闭时该移位部72被推压件71推入而如图7(d)中箭头所示那样向一个方向旋转,在门2从箱体1开放时移位部72被弹簧73推压而如图7(c)中箭头所示那样向另一方向旋转。即,移位部72一体组装于上述盒体30,检测与卡合部11的工作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工作。
约束构件E是如下所述的构件,为了在操作部31移动到开位置P2而将门2开放的情况下将该操作部31与卡合部33一同约束,如图7等所示那样具有:爪部61,其将基端安装得可绕与操作部31的支轴m4正交的上述轴m3旋转,使前端朝向联动部31a的外周;和向朝向联动部31a的外周的方向推压该爪部61的弹簧62;爪部61与上述移位部72一同形成为一体,弹簧62与上述弹簧73共用。另一方面,在对应的联动部31a的外周,在操作部31位于开位置P2且卡合部33到达图13(b)的中间位置时在卡定于上述爪部61而将向闭位置侧的旋转约束的位置设置有第一限制部31m;在如下所述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二限制部31n:在卡合部33从该处如图13(c)所示那样跳起到解锁位置Q2且门2如图7(b)→(c)所示那样开放后暂时关闭从而操作部31解除约束构件E的约束、操作部31的位置移到闭位置P1侧时,如图7(d)→(e)、图13(c)→(d)所示那样在操作部31的第二开位置P3处再次卡定于上述爪部61而使卡合部33在第二解锁位置Q4停止。
在组装时,在图2所示的箱体1侧安装树脂制的推压件71,在门2上设置狭槽2c而以插通有钩状的卡合部33的状态将拨盘锁单元3安装于门2,在该状态下将拨盘锁单元3的移位部72配置在与上述箱体1侧的推压件71相对的位置。
此时,在图13(b)所示的卡合部33的中间位置Q3处,卡合部33不能通过图1所示的箱体1的开口边缘1a,卡合部33从此处通过导引部81和被导引部82b之间的拉入作用而跳起,从而卡合部33开始移动到可通过开口边缘1a的图13(c)所示的解锁位置Q2。该实施方式中的开口边缘1a的位置与设有狭槽11的侧面12y的位置相同,卡合部33通过开口边缘1a的条件与从狭槽11脱离的条件相等。
此外,设定成在图13(d)所示的操作部的第二开位置P3处,卡合部33位于尚不能通过箱体1的开口边缘1a的位置。
再有,在采用以上构成的情况下,如果在解锁时对于操作部31的操作是不完全的,则在从图13(a)的闭位置P1去往图13(b)的开位置P2的途中可能发生被约束于该开位置的跟前的第二开位置P3处的状况,此时,设定成卡合部33相对于操作部31被保持在延迟侧而不能通过箱体1的开口边缘1a。与之相对,如上所述,采用以下构成,当在操作部31暂时到达开位置且卡合部33跳起到图13(c)所示的提前侧之后将其约束解除从而操作部31朝向闭位置P1的途中再次被约束于图13(d)所示的第二闭位置P3处时,卡合部33被保持在提前侧从而可通过箱体1的开口边缘1a。
其次,包含已在一部分进行描述的工作地说明本实施方式整体的工作。
首先,在门2处于所示的关闭位置、拨盘锁主体32处于非对码状态时,图7(a)所示的检测构件D检测门2的关闭状态而将约束构件E保持为非约束状态,并且图4及图5所示的对码检测部32b检测非对码状态从而经第一相关部B将操作部31约束在闭位置P1。接下来,在使拨盘锁主体32对码时,对码检测部32b检测对码状态而将操作部31放开。于是,在如图7(a)→(b)所示那样捏住操作部31来旋转操作时,图4所示的反力机构A的返回杆41边积蓄反力边移动,其结果,如图13(a)→(b)所示那样操作部31从闭位置P1移动到开位置P2,卡合部33从上锁位置移动到中间位置Q3,并且图6所示的返回杆如图11→图12所示那样经中间传递部43将拨盘轴32c推入,将拨盘列32a归零。在该归零时,图4及图5所示的第一相关部B要检测非对码状态而限制操作部31的操作,但是,构成第一相关部B的爪部件52的爪部52a从图6所示的解锁限制部31x脱离而位于其圆周部31y上,因此在该时间点不能限制操作部31的操作。虽然在对操作部31进行旋转操作而操作到开位置P2时,卡合部33首先移动到图13(b)所示的中间位置Q3,但是,通过导引部81a和被导引部81b的拉入作用,进而从此处跳起到图13(c)所示的解锁位置Q3,其结果,卡合部33可通过箱体1的开口边缘1a,可将门2开放。在操作部31的操作不充分而没有到达开位置P2的情况(没有到达被约束构件E约束的位置的情况)下,不会引起卡合部33的跳起动作,卡合部33不会通过箱体1的开口边缘而将门2开放。然后,在接着捏住操作部31而如图1中箭头S3所示那样将门2拉到跟前时,随着将门2开放,检测构件D检测图7(b)→(c)所示的门2的开放状态而使爪部61移动,该爪部61落入第一限制部31m而卡合,将操作部31约束在开位置P2。在该时间点,即使使用者将手从操作部31的旋钮31a远离,操作部31也不会向闭位置P1复位。
在关闭门2时,如果如图1中箭头S4所示那样朝向关闭位置操作门2,在到达关闭位置时检测构件D检测图7(c)→(d)所示的门2的关闭状态而使约束构件E的爪部61移动到非约束位置。其结果,通过反力机构A来使操作部31如图7(d)→(a)所示那样移动到闭位置P1,卡合部33如图13(c)→(a)所示那样从解锁位置Q2移动到上锁位置Q1。此时,由于拨盘锁主体32处于非对码状态,因此第一相关部B的爪部52a落入操作部31的上锁限制部31x而将操作部31限制在闭位置P1。接下来,在使拨盘锁主体32对码而将门2打开时,在导引区域的范围内操作部31比卡合部33先开始旋转,因此,此时提前侧和延迟侧的关系互换。
此外,在暂时将门2关闭后出现忘记放入和/或忘记取出而在将操作部31大体保持在开位置的状态下进行打开关闭操作的情况下,约束构件E的爪部61从图13(c)的状态暂时解除第一限制部31m的约束,因此操作部31有可能由于来自反力机构A的反力而如图13(d)所示那样从开位置P2向闭位置P1侧位置偏移,但是,约束构件E的爪部61在操作部31的第二开位置P3处再次与第二限制部31n卡合而可约束操作部31,因此,即使随后使手从操作部31远离也可将卡合部33保持在第二解锁位置Q4,即使随后将门2关闭也可防止门2与箱体1的开口边缘1a剧烈碰撞。
再有,如图2所示,以与拨盘锁单元3的盒体30交叉而形成三角形的两边的方式,施加突出方向的弹性力而可突没地设置有具有朝前的斜面和朝后的斜面的插销30x,在门2的关闭位置处该插销30x与接触面12x卡合,此时,通过移位部72的移位方向的外力而与接触面12x的边缘部紧密接触,来防止门2的松动。该插销30x设定为在从前方与接触面12x的边缘部顶接或没入的同时朝后的斜面通过从而朝前的斜面的一部分挂接于边缘部而停止的位置关系,完全不会转入接触面12的背面。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采用以下构成,具备箱体1、作为将对该箱体1的开口进行开闭的开闭部件的门2、设置于上述门2的操作部31和卡合部33以及设置于上述箱体1的被卡合部11,通过将这些卡合部33和被卡合部11卡合而将上述门2保持在关闭位置,其中,上述操作部31兼作为用于对门2进行开闭的把手,在受到解锁操作而从闭位置P1移动到开位置P2的期间一边积蓄用于回到闭位置P1的工作力一边到达开位置P2,上述卡合部33,设定有与上述操作部31联动的工作区域和不与上述操作部31联动的工作区域,在上述操作部31从闭位置P1移动到开位置P2的期间从上锁位置Q1联动到中间位置Q3,此时不能通过箱体1的开口边缘1a,在上述操作部31到达开位置P2的阶段进而从该中间位置Q3移动到可通过箱体1的开口边缘1a的解锁位置Q2。而且,在该状态下,在接着将操作部31作为把手而将门2开放的阶段,由约束构件E来约束操作部31。
这样,卡合部33不能通过箱体1的开口边缘1a直到可靠地进行操作部31移动到开位置P2而成为被约束的状态的操作,成为能约束状态才开始使卡合部33移动到能通过箱体1的开口边缘1a的解锁位置Q2,因此能限制在将门2开放后卡合部33意外地移动到上锁位置Q1,有效地防止随后在将门2推入时卡合部33与箱体1的开口边缘1a剧烈碰撞之类的错误动作。
该情况下的卡合部33能够以预定的游隙量与上述操作部31一体旋转地设置于该操作部31,在操作部31到达开位置P2之前,卡合部33在延迟侧的位置与操作部31联动而移动到中间位置Q3,在操作部31到达了开位置P2的阶段,该卡合部33以上述游隙量的范围进而相对于操作部31从延迟侧的位置相对向提前侧的位置移动,从而从上述中间位置Q3移动到能通过箱体1的开口边缘1a的解锁位置Q2,因此仅通过缓慢地使卡合部33的一部分与操作部31的一部分嵌合便可简单地实现起到本发明的作用效果的构成。
该情况下,在与卡合部33一体工作的位置处设置被导引部81b等,并且设置在卡合部33到达了中间位置Q3的阶段进一步使上述被导引部81b移动而将其拉入预定位置的导引部82,通过该拉入作用而使卡合部33从中间位置Q3移动到解锁位置Q2,因此可有效地实现卡合部33相对于操作部31从延迟侧的位置向提前侧的位置的相对移动。
采用以下构成,该被导引部81b等及导引部82也处于前者为凹部、后者为凸部的关系,在后者上作用有弹性体的弹性力,利用放出该弹性体积蓄的弹性力时的复原动作而使凹部和凸部嵌合,因此可简单地构成被导引部81b等及导引部82。
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作为弹性体的板簧自身来构成作为凸部的导引部82,因此可有效地避免部件数量的增加。
另一方面,本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采用以下构成,如上所述,具备箱体1、作为对该箱体1的开口进行开闭的开闭部件的门2、设置于上述门2的操作部31和卡合部33以及设置于上述箱体1的被卡合部11,通过将这些卡合部33和被卡合部11卡合而将上述门2保持在关闭位置,其中:上述操作部31,兼作为用于对门2进行开闭的把手,在受到解锁操作而从闭位置P1移动到开位置P2的期间一边积蓄用于回到闭位置P1的工作力一边到达开位置P2,且在将门2开放了的阶段成为由约束构件E约束的状态,在上述门2移动到相对于箱体1的关闭位置而解除约束构件E的约束时从开位置P2复位到闭位置P1,上述卡合部33,由于上述操作部31的从闭位置P1向开位置P2的移动而从上锁位置Q1切换到能通过箱体1的开口边缘1a的解锁位置Q2,在上述门2移动到了关闭位置时解除解锁位置Q2的保持状态而卡合于被卡合部11。而且,在上述操作部31从开位置P2向闭位置P1侧移位预定距离的部位,设定能由上述约束构件E约束的第二开位置P3,在将门2开放的阶段在该第二开位置P3,上述卡合部33被保持在尚不能通过开口边缘1a的第二解锁位置Q4。
这样,当在卡合部33从解锁位置Q2向上锁位置Q1侧移位的状态下将门再次开放的情况下,约束构件E将该移位了的卡合部33再次保持在尚不能通过开口边缘1a的第二解锁位置Q4,因此限制卡合部33一下移动到上锁位置Q1,可有效地防止在随后将门2推入时卡合部33与箱体1的开口边缘1a剧烈碰撞之类的错误动作。
该情况下,在与卡合部33一体工作的位置,沿操作部31的工作方向设置第一限制部31m和第二限制部31n,当在上述卡合部33位于第一上锁位置Q1或第二解锁位置Q4的状态下上述约束构件E移动到约束位置时,该约束构件E与第一限制部31m或第二限制部31n中的任一个卡合而能限制操作部31的移动,因此相对于仅有第一限制部31m的现有结构,仅通过添加该第二限制部31n便可简单地实现起到本发明的作用效果的构成。
此外,检测构件D包括设置于门2的移位部72,该移位部72通过与箱体1接触而移位以使约束构件E从约束位置移动到非约束位置,通过从箱体1远离而向反方向移位以使约束构件E从非约束位置移动到约束位置,利用与箱体1的相对关系来获取移位部72的移位,因此可同时实现部件数量的减少和可靠的检测功能。
特别地,将检测构件D和约束构件E设置为一体,使检测构件D的移位引起约束构件E的移位,因此可将部件数量抑制到最小限度地构成检测构件D和约束构件E。
再有,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上述卡合部33能以预定的游隙量一体旋转地设置于与上述操作部31联动的联动部,该卡合部33构成为,在解锁时在操作部31朝向开位置P2的途中被约束于开位置P2的跟前的第二开位置P3之际,被保持在延迟侧而不能通过箱体1的开口边缘1a,并且该卡合部33构成为,在将位于开位置P2的操作部31的约束解除而朝向闭位置P1的途中再次被约束于第二闭位置P1之际,被保持在提前侧而能通过箱体1的开口边缘1a,因此可有效地兼顾防止将门2打开时的错误动作的构成和防止将门2打开关闭时的错误动作的构成。
特别地,本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经相关部而使具有对码检测功能和向非对码状态复位的复位功能的拨盘锁主体32与上述操作部31相关联,相关部B、C构成为,与伴随解锁操作的操作部31的直到开位置P2为止的移动联动而在拨盘锁主体32引起复位动作,在复位状态下在操作部31复位到闭位置P1时禁止上述操作部31的再次解锁操作,在拨盘锁主体32的对码检测时再次在上述操作部31允许解锁操作,因此不会允许产生错误动作而通过拨盘锁主体的对码和/或操作部31的再操作来使卡合部33再次移动到解锁位置Q2的操作,可有效提高使用方便度。
再有,在开闭部件是一对对开的门、在将一个门关闭的状态下将另一个门关闭、在另一个门与一个门之间使卡合部与被卡合部卡合的结构的开闭装置中,只要将先关闭的一个门作为箱体的一部分(将其边缘部作为开口边缘)而应用本发明即可。
此外,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的拨盘锁单元3采用以下构成,与盒体30相关联地组装:能受到外部操作而在闭位置P1和开位置P2之间移动的操作部31;受到外部操作而改变拨盘的排列并且具备检测拨盘对码状态和非对码状态的功能的拨盘锁主体32;能在上锁位置Q1和解锁位置Q2之间移动的卡合部33;向卡合部33施加返回反力的反力机构A;以及具有移位部72、通过将该移位部72从外部推入而使其移位从而检测预定的工作位置的检测构件D;其中至少将上述卡合部33和上述移位部72一同配置在盒体30的一端侧,当在移位部72没有被推入的状态下操作部31处于开位置P2时在反力机构A积蓄反作用力以将卡合部33保持在解锁位置,在将移位部72推入时将卡合部33的保持解除而通过反力机构A的反作用力来使卡合部33移动到上锁位置。
如上述那样构成,与现有的普通保险柜等的上锁装置相比,也可抑制对箱体1进行大量加工地完成拨盘锁单元3的安装,在将安装有该单元的门2关闭时自动上锁,所以使用方便度也得到改善。
而且,由于使卡合部33从盒体39直接突出,因此在途中不需要连杆等,可避免产生组装误差的主因。移位部72也从盒体30的同一端侧直接突出,因此可仅通过门2的无铰链门框侧的边缘部2b来进行与箱体1之间的组装而不需要大量的组装,在由箱体1关闭时将移位部72从外部推入的定时与在关闭位置处卡合部33卡合于箱体1的被卡合部11的定时的调整也易于进行,也容易获得精度。再有,卡合部33在移位部72受压时才开始向上锁位置Q1移动,因此可与门2的动作脱离地工作,能捕捉门2关闭的定时而可靠地无干涉地卡合于箱体1侧的被卡合部11而确保可靠的功能。
此外,仅在拨盘锁主体32对码的情况下能进行操作部31的解锁操作,并且与操作部31的解锁操作联动地进行卡合部33向解锁位置Q2的移动和拨盘锁主体32的复位,操作部31具有接受与上述开闭方向的操作不同的方向的外部操作的功能,因此可通过操作部31来用一个操作一连串地进行卡合部33的解锁、拨盘锁主体32的复位、门2的开放,因此门的开放时的步骤比以往的普通步骤简单,门2的开放时的安全功能也可确保,与专利文献2的产品相比毫不逊色。
构成为,在卡合部33的工作也与操作部31的直到开位置为止的工作联动后,进而由此处单独向解锁位置Q2跳起,因此设计成对操作部31施加的操作量减少,能追求使用方便度的进一步提高。
再有,在盒体30的一端侧安装插销30x,因此可通过该插销30x消除卡合部33与被卡合部11的组装误差等,不向箱体1侧施加新的加工或提高组装精度也可有效地消除门2的松动和/或上锁强度的下降。
特别地,插销30x设置成在受到移位部72的移位方向的外力时能克服弹性力而没入,因此还可仅通过拨盘锁单元3侧来实现组装误差的吸收。
还有,上述移位部72能检测与上述卡合部33的工作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工作,因此在使门2在移位部72的移位方向上工作的本实施方式那样的盒体中,成为卡合部在与门2的工作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工作的状态,但是,在该情况下,只要移位部72没检测到移位,卡合部33就不会在上锁方向上工作,因此能实现可靠地防止卡合部33和箱体1的干涉的组装。
而且,本实施方式将以上那样的拨盘锁单元3安装于门2而构成开闭装置,因此可通过极少的工序来廉价地制造该开闭装置,可有效地提高对门2进行开闭时的开闭装置自身的使用方便度。
再有,各部的具体构成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变形。
根据以上详述的本发明,可提供能防止开闭部件的开闭时的锁钩等的卡合部的错误动作、有效地提高可靠性、能长期稳定可靠地使用的开闭装置。此外,可提供优良的拨盘锁单元,其能简单地安装于收置装置等的箱体,可降低箱体侧的加工的必要性,易于实现精度,可实现加工组装的工序、成本的减小,并且能尽力减少收置装置等的打开关闭涉及的操作步骤而提高使用方便度。

Claims (21)

1.一种开闭装置,
具备:箱体;对该箱体的开口进行开闭的开闭部件;设置于所述开闭部件的操作部和卡合部;以及设置于所述箱体的被卡合部,通过将这些卡合部和被卡合部卡合而将所述开闭部件保持在关闭位置,
该开闭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部兼作为用于对开闭部件进行开闭的把手,在受到解锁操作而从闭位置移动到开位置的期间一边积蓄用于回到闭位置的工作力一边到达所述开位置,
所述卡合部,设定有与所述操作部联动的工作区域和不与所述操作部联动的工作区域,在所述操作部从闭位置移动到开位置的期间从上锁位置联动到中间位置,此时不能通过箱体的开口边缘,在所述操作部到达开位置的阶段进而从该中间位置移动到能通过箱体的开口边缘的解锁位置,
在该状态下,在接着将操作部作为把手而将开闭部件开放的阶段,由约束构件来约束操作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闭装置,其特征在于,
卡合部,能够以预定的游隙量与所述操作部一体旋转地设置于该操作部,在操作部到达开位置之前,该卡合部在延迟侧的位置与操作部联动而移动到中间位置,在操作部到达了开位置的阶段,该卡合部以所述游隙量的范围进而相对于操作部从延迟侧的位置向前进侧的位置相对移动,从而从所述中间位置移动到能通过箱体的开口边缘的解锁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闭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与卡合部一体工作的位置处设置被导引部,并且设置在卡合部到达了中间位置的阶段进一步使所述被导引部移动而将其拉入预定位置的导引部,通过该拉入作用而使卡合部从中间位置移动到解锁位置。
4.一种开闭装置,
具备:箱体;对该箱体的开口进行开闭的开闭部件;设置于所述开闭部件的操作部和卡合部;以及设置于所述箱体的被卡合部,通过将这些卡
合部和被卡合部卡合而将所述开闭部件保持在关闭位置,
该开闭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部,兼作为用于对开闭部件进行开闭的把手,在受到解锁操作而从闭位置移动到开位置的期间一边积蓄用于回到闭位置的工作力一边到达所述开位置,且在将开闭部件开放了的阶段成为由约束构件约束的状态,在所述开闭部件移动到相对于箱体的关闭位置而解除约束构件的约束时从开位置复位到闭位置,
所述卡合部,由于所述操作部的从闭位置向开位置的移动而从上锁位置切换到能通过箱体的开口边缘的解锁位置,在所述开闭部件移动到了关闭位置时解除解锁位置的保持状态而卡合于被卡合部,
在所述操作部从开位置向闭位置侧移位预定距离的部位,设定能由所述约束构件约束的第二开位置,在将开闭部件开放的阶段在该第二开位置,所述卡合部被保持在尚不能通过开口边缘的第二解锁位置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开闭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与操作部一体工作的位置,沿操作部的工作方向设置第一限制部和第二限制部,当在所述卡合部位于第一上锁位置或第二解锁位置的状态下所述约束构件移动到约束位置时,该约束构件与第一限制部或第二限制部中的任一个卡合而能限制操作部的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开闭装置,其特征在于,
检测构件包括设置于开闭部件的移位部,该移位部通过与箱体接触而移位以使约束构件从约束位置移动到非约束位置,通过从箱体远离而向反方向移位以使约束构件从非约束位置移动到约束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开闭装置,其特征在于,
检测构件包括设置于开闭部件的移位部,该移位部通过与箱体接触而移位以使约束构件从约束位置移动到非约束位置,通过从箱体远离而向反方向移位以使约束构件从非约束位置移动到约束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开闭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卡合部能以预定的游隙量一体旋转地设置于与所述操作部联动的联动部,该卡合部构成为,在解锁时在操作部朝向开位置的途中被约束于开位置的跟前的第二开位置之际,被保持在延迟侧而不能通过箱体的开口边缘,并且该卡合部构成为,在将位于开位置的操作部的约束解除而朝向闭位置的途中再次被约束于第二闭位置之际,被保持在提前侧而能通过箱体的开口边缘。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开闭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卡合部能以预定的游隙量一体旋转地设置于与所述操作部联动的联动部,该卡合部构成为,在解锁时在操作部朝向开位置的途中被约束于开位置的跟前的第二开位置之际,被保持在延迟侧而不能通过箱体的开口边缘,并且该卡合部构成为,在将位于开位置的操作部的约束解除而朝向闭位置的途中再次被约束于第二闭位置之际,被保持在提前侧而能通过箱体的开口边缘。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开闭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卡合部能以预定的游隙量一体旋转地设置于与所述操作部联动的联动部,该卡合部构成为,在解锁时在操作部朝向开位置的途中被约束于开位置的跟前的第二开位置之际,被保持在延迟侧而不能通过箱体的开口边缘,并且该卡合部构成为,在将位于开位置的操作部的约束解除而朝向闭位置的途中再次被约束于第二闭位置之际,被保持在提前侧而能通过箱体的开口边缘。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开闭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卡合部能以预定的游隙量一体旋转地设置于与所述操作部联动的联动部,该卡合部构成为,在解锁时在操作部朝向开位置的途中被约束于开位置的跟前的第二开位置之际,被保持在延迟侧而不能通过箱体的开口边缘,并且该卡合部构成为,在将位于开位置的操作部的约束解除而朝向闭位置的途中再次被约束于第二闭位置之际,被保持在提前侧而能通过箱体的开口边缘。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开闭装置,其特征在于,
经相关部而使具有对码检测功能和向非对码状态复位的复位功能的拨盘锁与所述操作部相关联,相关部构成为,与伴随解锁操作的操作部的直到开位置为止的移动联动而在拨盘锁引起复位动作,在复位状态下在操作部复位到闭位置时禁止所述操作部的再次解锁操作,在拨盘锁的对码检测时再次在所述操作部允许解锁操作。
13.一种拨盘锁单元,其特征在于,
与盒体相关联地组装:具备一体旋转的联动部,并在该联动部形成有突出部,能受到外部操作而在闭位置和开位置之间移动的操作部;受到外部操作而改变拨盘的排列并且具备检测拨盘对码状态和非对码状态的功能的拨盘锁主体;在基端形成有为了所述突出部在预定的范围旋转所需要的开口形状的凹部,在该凹部中以在预定的游隙下一体旋转的方式嵌合所述联动部的突出部,能在上锁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以预定的游隙量与所述操作部联动地移动的卡合部;伴随所述操作部从闭位置向开位置的移动而蓄积用于向卡合部直接或间接地施加返回反力的反力机构;以及具有移位部、通过将该移位部从外部推入而使其移位从而检测预定的工作位置的检测构件;其中至少将所述卡合部和所述移位部一同配置在盒体的一端侧,当在移位部没有被推入的状态下在操作部从闭位置向开位置移动时在反力机构积蓄反作用力以将卡合部保持在解锁位置,在将移位部推入时将卡合部的保持解除而通过反力机构的反作用力来使该卡合部移动到上锁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拨盘锁单元,其特征在于,
构成为仅在拨盘锁主体对码的情况下能进行操作部的解锁操作,并且与操作部的解锁操作联动地进行卡合部向解锁位置的移动和拨盘锁主体的复位,操作部具有接受与开闭方向的操作不同的方向的外部操作的功能。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拨盘锁单元,其特征在于,
卡合部构成为,在与操作部的直到开位置为止的工作联动后,进而由此处单独向解锁位置跳起。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拨盘锁单元,其特征在于,
卡合部构成为,在与操作部的直到开位置为止的工作联动后,进而由此处单独向解锁位置跳起。
17.根据权利要求13~16中任一项所述的拨盘锁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盒体的一端侧还安装有插销。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拨盘锁单元,其特征在于,
插销被设置成在受到移位部的移位方向的外力时能克服弹性力而没入。
19.根据权利要求13~16以及18中任一项所述的拨盘锁单元,其特征在于,
移位部被组装成能检测与所述卡合部的工作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工作。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拨盘锁单元,其特征在于,
移位部被组装成能检测与所述卡合部的工作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工作。
21.一种开闭装置,其特征在于,在门上安装有权利要求13~20中任一项所述的拨盘锁单元。
CN201080052432.7A 2009-11-19 2010-05-13 开闭装置及拨盘锁单元 Active CN10261258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64426/2009 2009-11-19
JP264425/2009 2009-11-19
JP2009264426A JP5510922B2 (ja) 2009-11-19 2009-11-19 ダイヤル錠ユニット
JP2009264425A JP5510921B2 (ja) 2009-11-19 2009-11-19 開閉装置
PCT/JP2010/058089 WO2011061951A1 (ja) 2009-11-19 2010-05-13 開閉装置およびダイヤル錠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12584A CN102612584A (zh) 2012-07-25
CN102612584B true CN102612584B (zh) 2015-05-13

Family

ID=440594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52432.7A Active CN102612584B (zh) 2009-11-19 2010-05-13 开闭装置及拨盘锁单元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2612584B (zh)
WO (1) WO201106195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55839B (zh) * 2018-11-08 2021-06-04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保险旋钮机构
GB2579212A (en) * 2018-11-23 2020-06-17 Flipfix Ltd Access hatc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16051U (zh) * 1992-03-12 1992-09-16 宝岛制锁有限公司 改进的箱用号码锁
JP2821368B2 (ja) * 1994-06-21 1998-11-05 株式会社サンポウロック 符号合わせ錠
CN2484383Y (zh) * 2001-07-19 2002-04-03 郭磊 箱包密码锁
JP2004060292A (ja) * 2002-07-30 2004-02-26 Howa Mach Ltd 扉装置
JP2005213888A (ja) * 2004-01-30 2005-08-11 Alpha Corp 錠装置
JP2008019600A (ja) * 2006-07-12 2008-01-31 Sankyo Tateyama Aluminium Inc 建具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16051U (zh) * 1992-03-12 1992-09-16 宝岛制锁有限公司 改进的箱用号码锁
JP2821368B2 (ja) * 1994-06-21 1998-11-05 株式会社サンポウロック 符号合わせ錠
CN2484383Y (zh) * 2001-07-19 2002-04-03 郭磊 箱包密码锁
JP2004060292A (ja) * 2002-07-30 2004-02-26 Howa Mach Ltd 扉装置
JP2005213888A (ja) * 2004-01-30 2005-08-11 Alpha Corp 錠装置
JP2008019600A (ja) * 2006-07-12 2008-01-31 Sankyo Tateyama Aluminium Inc 建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12584A (zh) 2012-07-25
WO2011061951A1 (ja) 2011-05-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724424A2 (en) Vehicle door lock
WO2008141005A1 (en) Drawer lock mechanism
US20090031768A1 (en) Cylinder lock, clutch device and unlocking device comprising thereof
CN102612584B (zh) 开闭装置及拨盘锁单元
CN218495583U (zh) 冰箱
US6109666A (en) Espagnolette or espagnolette-lock for a door, French window or the like
KR20020000513A (ko) 핸들장치
JP4707551B2 (ja) ゲーム機の施錠装置
CN102317559A (zh) 转动体的助推机构
KR101001047B1 (ko) 래치기구
KR20120096062A (ko) 미닫이문의 개방보조장치
KR101929708B1 (ko) 창호용 그립핸들
US20090031770A1 (en) Cylinder lock and unlocking device comprising thereof
US20090031771A1 (en) Cylinder lock and unlocking device comprising thereof
EP2592210B1 (en) Locking assembly for windows or doors
KR102061730B1 (ko) 양방향 개방형 여닫이문
US20120110919A1 (en) Mechanism for closing sliding doors
JP4329533B2 (ja) 引き戸の施錠装置及び引き戸式収納家具
EP2551429B1 (en) Anti-panic opening device with sliding latch
JP4306992B2 (ja) 遊技機の施錠装置
JP4441342B2 (ja) 障子施錠機構の誤操作防止装置
AU2018317489B2 (en) A lock assembly
JP5128984B2 (ja) 自由扉用のラッチ錠
JP3980369B2 (ja) フラップ扉付キャビネットにおける扉のラッチ装置
AU2012101659A4 (en) Latches for gates and door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73201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WD

Ref document number: 1173201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